KR1h0054 四書近指-清-孫奇逢 (master)


[020-1a]
  欽定四庫全書


  四書近指卷二十


  容城孫竒逢撰


  盡心章句上


  盡心知性章


  心性天命總是一件孟子分别出來正要人從本來處
討箇著落其結果總在身上正見心性不為空虚天命
不涉㝠漠又見得此身不落軀殻通章闗鍵其歸束在
[020-1b]
修身其功夫在存養其貫徹在盡心盡心者盡性而已
若不知性何以能盡天乃性所從出便不於人外尋天
了人外既無天故存心養性便是所以事天存養就是
修身命説箇立凡世之窮通禍福舉無足以動其心我
命在我亦不在天也故曰所以立命也學至立命方是
盡性盡性方是盡心 方達卿學漸曰命天理也修身
俟之存天理以終其身也如孔之窮顔之夭氣數之命
制於天惟修身則孔能通於萬世顔能夀於不朽乃天
[020-2a]
理之命孔顔之所自立也


  莫非命也章


  順受其正即修身以俟之物欲壓天理皆巖牆也私意
纒胸臆皆桎梏也正是不能修身以盡其道 陳濳室
埴曰凡死雖均是命但盡道而無憾者為正比干雖殺
身正也盜跖雖永年非正也知謂知此道理立謂盡此
道理既知得了須知盡了自家身分上道理無少虧欠
方是立命盡此道理了恁時死纔無憾是謂正命


[020-2b]
  求則得之章


  仁義禮智固天之所以與我者即富貴榮顯亦人之所
以材有徳而天之所以福善人自本致之即謂求我自
末爭之是謂求外 程氏遺書云此言猶只為中人言
之若為中人以上言只説求之有道非道則不求更不
必言命也愚按君子以義安命不待其不可必得而後
反也程氏説是


  萬物皆備章


[020-3a]
  我生之初無己無人我之証入要就人已得力萬物皆
備真我也非汎論道理就人人見成本體説反身而誠
適得其我也見得本具是理今亦不曾少有虧欠强恕
而行求在我者也亦是從皆備處㸔得明徹只爭著一
箇反身而誠便須要在恕上做工夫强恕者亦只要去
己私而已私去則身無不誠而物無不備矣所謂求則
得之有益者也 陸子靜教徐仲誠思皆備之義云此
事不在他求在仲誠身上横渠謂反身而誠則無不慊
[020-3b]
於心胡叔心云聖賢教人恕上求仁恕則物我之私不
立天理流通也此皆指㸃最親切處學者宜知所從事


  行之不著章


  即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之意愚思既為學道之人便
當各就行習隨事明理難道孔明君實盡是不著不察
之人若必滿其分量須是舜之明物察倫


  不可無耻章


[020-4a]
  以無耻為耻此最獨知之良豈復有耻辱之事先提出
一人字有闗繫當合下章㸔


  耻之於人章


  巧字便與耻字相反耻則守正而有所不為巧則行險
而無所不為無所用耻是忘其羞惡之心若不知人間
有廉耻事也病痛全在以巧為得計周濂溪拙賦不可
不讀或曰機變之巧全是為縱横捭闔輩發自孟子説
破此輩心曲便與乞墦無異其瞞昧良心尤甚


[020-4b]
  古之賢王章


  忘勢者非好善不能忘人之勢者非樂道不能兩有所
忘纔兩有所成耳見猶不得亟昻藏的𦂳真是泰山
巖巖


  謂宋句踐章


  尊徳樂義不論窮達然士須於窮時料理達時方可
有為不失義不離道獨善其身兼善天下是一般分
兩只爭得志不得志耳堯舜湯武一流達而得志者也
[020-5a]
孔顔思孟一流窮而不得志者也千載下㸔其得已不
失望總在志上取齊當作何分别 陳陽龍曰學者須
得為萬世開太平意思方是一體方有隠居工夫不然
一生巖居川觀豈便無事可做但云獨善其身亦覺與
世隔絶須識獨善中原有兼善事業只目前不甚著明
觀百世而下所法所傳總是堯舜仲尼學術大行窮居
當時微有分别久之决無分别有分别之日短無分别
之運長


[020-5b]
  待文王興章


  有待而興者必非豪傑之士士可不當下自憤不自憤
便是自暴自棄總是鼓舞凡民為豪傑意孟子每教
人師文王盖文王以困厄羑里而克自振其憂患深心
較他人更深企慕


  附以韓魏章


  物自外至者曰附自視欿然則中有超然者矣内重外
輕須是無欲


[020-6a]
  以佚道使章


  以佚道使生道殺全是一段為民的實意所以勞不怨
死不怨徒事酷虐專尚姑息皆其昧於道者也兩道字
最重不是令民不怨此心自無可怨也見天下惟道足
以服人


  霸者之民章


  驩虞皥皥只在有意無意之間有意者全是要人知
恩無意者全是不要人知恩知恩待他著急方與救解
[020-6b]
不知恩則耕田鑿井忘帝力於何有上下與天地同流
裁成輔相之功王者一天地也天地之大皆在王者陶
鑄豈曰小補説補便小矣 蔡虚齋清曰所過者化一
段不是説不怨不庸以前的事不是説不怨不庸以後
的事只就不怨不庸上贊王道之大如此盖王道只是
公公則大私則小萬古不能易此理


  仁言仁聲章


  政與教皆以善而著聲者也但政能令人畏教則令人
[020-7a]
愛彼令行禁止人不敢玩與元后父母之戴人樂於相
親者真夏日與冬日之别耳就善比善是孟子毎事尋
根的學問 南軒曰善政立而後善教可行所謂富而
教之者也孟子論得民心必歸之善教蓋至此而後為
得民之至也


  不學而能章


  不學而能不慮而知天命之性也無不愛親無不敬兄
率性之道也然非修道之教則不能達之天下如惻隠
[020-7b]
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是不待學不待慮者也亦有
須學而後能慮而後知學慮未始非良愛親敬長未始
廢學慮參觀之則於孟子之意思過半矣 羅近溪汝
芳曰見得世人知處太散漫慮處太紛擾所以指示源
頭非禁人學且慮也良字訓易直易者感而遂通之輕
妙處直者發而即至之迅速處無不知三字一頭管著
自己意身心一頭管著家國天下


  舜居深山章


[020-8a]
  舜之心體凝寂似山與木石居靜忘其靜也與鹿豕遊
動忘其動也動靜兩忘人莫窺其際故無異於野人易
曰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無為不為章


  所不為所不欲此盡道矣無為不為無欲不欲此盡學
矣於此認得分明一生更無餘事 熊勿軒禾曰此大
學誠意事無為其所不為是就躬行上克治所謂志士
厲行守之於為也無欲其所不欲是就心之發念處克
[020-8b]
治所謂哲人知幾誠之於思也


  人之徳慧章


  徳慧術知皆人所自有但不磨鍊則不出耳操心危慮
患深正惟身處孤孽有多少委曲成就感格意在是生
於憂患的様子 横渠云困之進人也為徳辯為感速
孟子謂人有徳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以此自古困於
内無如舜困於外無如孔子以孔子之聖而下學於困
則其蒙難正志聖徳日躋必有人所不知而天獨知之
[020-9a]
者按横渠於困内提出學字正見疢疾真實得力處


  有事君人者章


  天民可行而行有所不為大人正己物正無所不可曰
天民則世主不得輕臣之矣大人從乾二五利見中來
與天地合其徳天不得以民囿之矣正己物正宇宙都
擔在身上彌綸參贊不論窮達孔子在下能使萬世文
明是此様子


  君子三樂章


[020-9b]
  三樂中以二樂為主須不愧不怍而後可以享父母兄
弟英才之樂也這三樂亦庸常無可艶羨非孔顔誰識
得此中趣味前後王天下不與存焉其警省人處精神
全在此 張氏夙行曰此章特從憂危中尋出樂的光
景見雖不能得志行道而素位自得君子却亦有成己
成物無復遺憾處寓感愾意


  廣土衆民章


  廣土衆民是有設施之地也故君子欲之而所樂不存
[020-10a]
焉中天下定四海是有功業之地也故君子樂之而所
性不存焉不存者謂為後天功用非天命原來本體也
原來本體分已素定何須大行何苦窮居根心生色通
體皆仁義禮智之周徹所存所發安得有不慊適之時
非性之所存者便無根有根則定矣此箇受享堯舜事
業也是一㸃浮雲過太虚所以説王天下不與存焉與
上章意同 仁義禮智根心此中却有工夫在生色以
下便是大行的規模易曰暢於四支發於事業雖微顯
[020-10b]
稍異其實發處即是暢處非有岐也


  伯夷辟紂章


  王政以因民為主田里是因天下之地樹畜是因天下
之物妻子是因天下之人教導之使養其老事既易成己
又無費所以為善養全是以仁心行仁政故仁人必
歸之


  易其田疇章


  禮義生於富足故財用者諸徳之總也財用足制度定
[020-11a]
則物宿於有餘之地險詐不行積私何用父兄妻子之
間油然雍睦廣之為仁公之為義推之為讓奉之為禮
皆本於此 戰國時民之憔悴於虐政日不聊生菽粟
如水火之言滿腔悲憫


  東山小魯章


  聖道如江河行地日月中天流水不舎水之瀾也日月
有明斯照耀無遺焉觀聖人之道亦於其燦然者矣章
不足是理不備理不備則變化不成是必凌躐以求速
[020-11b]
化而不向本上作實地工夫也此章自首至尾倐言山
言水言日月言流水總是托物比事不即不離只君子
志於道二句是實説是正説


  鷄鳴而起章


  舜蹠相去千里然初分途却只在一間間是兩者相並
在這裏一條路做這邉去一條路做那邊去孳孳為三
字各有無限經營在吳因之云人心只有善更無利而
一出舜即入蹠辨在毫芒曰間者危之也不是利與善
[020-12a]
兩念並發兩持未决方謂之間 或曰間字不説開却
説合正是喚醒學者時時自省不墮入利一邊㸔彼此
各半總是一符南北兩岐總由一路間字之義自明


  楊子為我章


  道一而已矣執一之一非道一之一也吾儒之一以一
貫萬異端之一以一廢百楊子為我害仁并其所為義
者亦害墨子兼愛害義并其所為仁者亦害子莫執中
害時中并仁義亦害一處有執處處皆非矣是其所惡
[020-12b]


  饑者甘食章


  甚矣饑渇之害人心也貧賤而至於饑渇亦極無聊之
最者矣奚暇顧飲食之正哉飲食失其正則心之不得
其正也可知故能無以饑渇之害為心害者必過人之
人也


  不以三公章


  介不止分辨乃所守堅確即易所謂介於石也全從和
[020-13a]
内㸔出他介所以由由不自失此謂微顯闡幽


  譬若掘井章


  有為者究竟為到底方免半塗之廢九軔不及泉與未
成一簣者同一自棄也此是反説正見有為者决不可
歇手


  堯舜性之章


  堯舜之仁義由心所發湯武力之身矣有實可據有功
可明假則不以實居名而未嘗不為利於天下况其實
[020-13b]
乎王霸間隔全在真假處


  不狎不順章


  兩箇民大悦見伊尹之心足以取信於天下志是核論
其生平要堯舜君民自任天下之重故可放可復一切
形跡皆不必較計非止論此時一㸃心耳


  不素餐兮章


  君子處上處下皆有以為功上而事行未可期者下而
教達必可期者也不得於上必得於下無無功之時


[020-14a]
  士事尚志章


  尚志之事人原㸔不見故以為無事仁義正士之志也
一居由而大人之事全備於此不失義之大人與不離
道之大人原無增減兩章同意


  仲子不義章


  弗受齊國人雖信其為廉而不知僅同簞豆之義以
其亡人倫也聖賢論人論事全以論理為主 南軒曰
仲子飾小廉而廢大倫其不知義已甚矣


[020-14b]
  舜為天子章


  設為問答於情法兩窮之地見有確然不移之理以
齊國比母兄以天下比瞽瞍都是設事推心借案論理
為天下萬世立此一段典章古人立言妙處


  自范之齊章


  孟子固居天下之廣居者也因見王子觸之即動嘆
王子便是嘆廣居非是因王子始悟廣居也况字乎字
有形容不盡之意居相似也亦是神㑹廣居意


[020-15a]
  食而弗愛章


  孟子方借交際一端為行可之仕如卒不遇何豕交獸
畜聖賢於辭受之際何等嚴切不可虛拘即不可貨
取之意


  形色天性章


  形色非性命不立性命非形色不顯惟聖人能盡性然
後可以踐形踐形工夫全在聖人兩字内不能恭從明
聰睿便有負此貌言視聴思 陳潛室曰聖人盡性地
[020-15b]
位方償得他本來形色學未至於聖人則於性分道理
未免虧欠裁於性分有虧欠即是空具此形色不能克
踐滿足也


  君子所教章


  所以教三字是化工肖物的手段見君子教思無窮時
雨化者不先不後適當其時成徳達財答問固在其中
而又有所謂答問者則專為凡答其來問者也私淑似
説人能受教畢竟是君子教澤所及若教澤不及雖欲
[020-16a]
私淑不能矣此是孔子立教萬世的畫圖孟子所以願
學也


  道則髙矣章


  引而不發非君子不欲發也道理散在天下事物之間
聖賢也不是不説然也全説不得自是那妙處不容説
只待本人自家著手顔非竭才何以見卓爾曾非忠恕
何以得一貫此正語不能顯黙不能藏之妙惟從之者
自領㑹耳 朱子曰引而不發謂漸啓其端而不竟其
[020-16b]
説邵堯夫受學於李之才請曰願微露其端毋竟其説
此皆欲自得而不欲人盡説破者也


  天下有道章


  為以道殉人者立論殉身殉道皆以身為主殉人是以
人為主而附麗之其失身也明矣妾婦之道是為何道
 范淳夫曰君子遭世之治則身顯而道行得志澤加
於民故以道從身遭世之亂則身隠而道不行不得志
修身見於世故以身從道以道殉乎人者陳代所謂枉
[020-17a]
尺而直尋也古之聖賢以道殉身伊周是也以身殉道
孔孟是也君子窮達不離乎道道可以處則處道可出
則出故人君用人不用其身惟用其道以道殉人者雖
得之無所用也


  滕更在門章


  受道者以虚心為本則能入易之所以取於咸也有所
挾則私意先横於中既無受教之地何以為兩端之竭
滕更有二使之自悟明示化誨之意非槩絶之也


[020-17b]
  於不可已章


  該做的事决已不得已則怠心勝也該厚的人决薄不
得薄則忍心勝也該深造自得之業决急性不得進鋭
則躁心勝也見端知委理有固然寜只觀人


  君子於物章


  所厚不厚則及薄為無本所薄不薄則注厚亦不專
愛物而弗仁所以仁民也仁民而弗親所以親親也不
使末侵本之數則本有餘本有餘然後得以屬末矣故
[020-18a]
分數明盡得之道也分數不明盡失之道也 真西山
曰凡生於天地間者莫非天地之子而吾之同氣也是
之謂理一然親者吾之同體民者吾之同類而物則異
類矣是之謂分殊故仁愛之施則有差


  當務為急章


  無不知無不愛仁知之全體也急先務急親賢所以善
用其仁知也當務不可指定何事盖一時有一時之務
一人有一人之務識時務之俊傑正謂此知者言耳為
[020-18b]
天下得人此千古不易之理也急莫急於此矣舉堯舜
見知仁之盡如二帝其作用只是如此不知務是結當
務親賢為務兩務字


  此篇前五章皆言性命之學盡心知性存心養性即
大學之要法也論古聖賢凡六章餘皆講學修身
齊治之事


  盡心章句下


  不仁惠王章


[020-19a]
  仁者發源是愛愛之所始始於其本厚也有餘而後
及䟽不仁者發源是不愛不愛之所始始於其本薄也
有餘而遂及戚自本至末厚之所推也仁人之恩也自
末至本薄之所推也不仁之禍也 或曰此章立言須
識得糜爛其民固是爭此土地即驅子弟殉之亦只是
戀此土地非為民復讐也當以民與子弟總屬所愛而
單以土地屬不愛蓋民為邦本為君以愛民為仁何為
以土地殘民甚至死其子弟所謂以不愛及其所愛也


[020-19b]
  春秋無義章


  一部春秋只以無義戰三字斷之齊桓侵蔡伐楚晉文
城濮之戰在當時其志若善至於不稟王命而擅用其
師均為不義而已矣征者上伐下也是斷案中律令諸
侯未有不犯此者是以孔子每加譏貶以著其無王之


  不如無書章


  仁人無敵於天下是案而何其血之流杵是翻案語也
[020-20a]
恐武王弔伐之心不白於天下後世故為此救時之言
以杜殺機 或曰此章須合論世知人以意逆志參㸔
方見不盡信非廢書乃所以信書猶先儒所謂讀書當
觀聖人作經之意非敢於疑經傳而蔑棄之也得此意
而推之是非明而邪説熄豈必盡出仲尼之門哉槩説
不足信者非


  我善為陳章


  善戰者服上刑孟子只為其不導君行仁而糜爛其民
[020-20b]
戕殺其子弟故每危言以警其君警其臣而當時之君若
臣都漠然不動意故其説卒不得伸使得伸其説自有
無敵之榜様在原用不著戰正己是國君好仁實地功


  梓匠輪輿章


  不能使人巧所謂其中非爾力也靈心妙㑹惟能者自
從之 先儒曰舎規矩以求巧無是理也巧即循習規
矩熟後自得之妙


[020-21a]
  舜之飯糗章


  若固有之若將終身正是大行不加窮居不損所性分
定故也論道理須以其人証之方實孟子最善形容大
舜心事


  殺人之重章


  史册中慘殺人者未有不受人慘殺者也此天道亦人
事一間耳令人驚汗 南軒曰魏晉南北朝之君互相
屠戮自今觀之屠戮他人者實自絶滅而已矣孟子斯
[020-21b]
言欲使時君無動於忿慾寡怨息爭以仁宗廟親族是
乃仁術也


  古之為關章


  古人事事為民法良意美今人事事殃民名是實非
盖不獨一闗也總之以利天下之意轉而為一己之私
本原不正無往不失先王之初而暴其民也日甚一日


  身不行道章


[020-22a]
  愚嘗謂對大廷易對屋漏難對衆人易對妻子難盖
不能對屋漏者必不能對妻子者也不行於妻子不能
行於妻子無望行逺矣古人謂進徳者必考之於妻子
其是之謂與 問不行於妻子百事不可行不可使亦
在其中不能行於妻子却只指使人一事言之否朱子
曰然


  周於利者章


  良農不患年之有凶而惟患蓄糧之不厚君子不患世
[020-22b]
之難處而惟患立徳之不周周於徳者水不能溺火不
能焚孔子在春秋孟子在戰國是其様子


  好名之人章


  千乗能讓者名之所在簞豆必爭者名之所不在凡
矯而過當其反也亦必甚情理相復之勢也兩句須合
㸔 朱子曰非真能讓者這邊雖讓千乘之國那邉
簞豆必見於色東坡謂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無失
聲於破釜正此意也


[020-23a]
  不信仁賢章


  禮義自仁賢出政事自仁賢修一不信皆不以其道矣
國非其國恐不止空虚已也仁賢何代無之能信用則
有不信用則無能信用且將轉不賢而為賢不信用則
賢者非退避將繞指矣信不信所闗亦重矣哉


  不仁得國章


  千乘之國可以冒而竊之丘民之心不可偽而邀之當
時諸侯莫不妄意得天下故持此論 輔慶源曰不仁
[020-23b]
得天下如曹操司馬氏及五代之君皆是也鄒氏斷以
得天下必如三代而後可者得孟氏之旨矣


  民貴君輕章


  得乎丘民為天子是實理亦實事千古不易之論無奈
迹隠而形匿君人者恣睢暴横習久勢成至貴者遂
處於至賤孟子特為拈出真見居尊者托業於卑在
上者起勢於下其聴於民者固在也行仁政而解倒懸
是得民之實際處


[020-24a]
  百世之師章


  風以鼓盪萬物入人最微故能師百世栁下之風和得
春之氣多伯夷之風清得秋之氣多仲尼元氣流行
四時俱備贊在夷惠意在孔子况於親炙之者乎猶
自恨私淑五世之内也


  仁也者人章


  仁者生生之理人之所以為人者也仁非人無所附麗
人非仁祗成軀竅合而言之則形色即天性乃所謂道
[020-24b]
也不可須臾離也


  君子之戹章


  交際之道所以通人事之窮陳蔡之戹只為無交孟
子此言其在去齊梁之際乎


  稽大不理章


  士既不諧俗豈能免悠悠之口然非豪傑之士不
能抵撐引文王孔子非徒為貉稽解嘲所以重自修
之責也若謂二聖不免謗訕何况後人則幾於長傲
[020-25a]


  以其昭昭章


  兩使人不異而以其不同從未有藏身不恕而能喻諸
人者味今字是從下句起意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越
使越昏了此語道盡


  山徑之蹊章


  人心莫不有一隙之明猛然憤發則通達無碍稍即放
逸又復昏迷此山徑之蹊間所以係於用與不用也茅
[020-25b]
塞子心正要他有介然處  趙氏曰髙子嘗學於
孟子去而學他術正恐其塞不復通矣戒之也亦危之


  禹之聲尚章


  髙子以追蠡定禹文之樂便見心有茅塞處孟子却
不與深言就其説以解之亦見其徹悟盡事理之變


  將復發棠章


  發棠之請為濟饑也再饑再請心既無愧人又稱好
[020-26a]
不知其義不可也初發棠也必待於請非齊王本意可
知至再饑不循故例舉行意不欲復發可知也故自處
之義必不可復取衆人之悦致為士者所笑此豈小失


  口之於味章


  天命之謂性性總是一箇性命總是一箇命同見於一
章之内而説者必分析意見異同紛紛恐非孟子立言
本旨 顧涇陽曰此當與盡心章叅㸔耳目口鼻四肢
人見以為落在形骸塊然不靈之物今曰性也有命焉
[020-26b]
是直推到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説處以見性之來脈極
其悠逺不得丢却源頭認形骸為塊然也故曰知其性
則知天仁義禮智天道人見以為來自於穆窈然不測
之神今曰命也有性焉是直反到愚夫婦可與知能
處以見命之落脈極其切近不得丢却見在認於穆為
窈然也故曰殀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


  正子何人章


  善是性體但患不能有諸己耳實能有之美大皆善
[020-27a]
之積也聖神特積之盡也故可以優天下其從子敖來
亦是其善而失之柔沈潛剛克髙明柔克正其克之之
實力處神不外於聖如堯舜湯武孔子夷惠等皆古聖
人也堯舜孔子則其聖而不可知者也 胡雲峯曰須
㸔尹氏上下一理四字善者人心之天理始而為人之
所可欲者此理也終而人之所不可知者亦此理也善
非粗淺神非髙虚惟在乎實有此善而力行以克之耳


  逃墨歸楊章


[020-27b]
  在墨則墨在楊則楊逃墨則非墨逃楊則非楊人豈有
一定之面目一定之趨向哉性本相近因習成逺既悔
從前之舊染忽憤一日之新圖何不可以共偕大道人
知孟子闢邪之嚴而不知其待之之恕正是其仁至義
盡 或曰悔悟不在歸處見正在逃處見兩必字就情
理處逆料非已然之辭歸斯受之雖憫其陷溺亦見無
去處意


  布縷之征章


[020-28a]
  三征俱是少不得的但其征也而有不忍征之意行仁
愛於法中故用一緩二取之不苛供之易辦若一時并
征殍與離必不免矣况有額外之征乎


  諸侯寳三章


  人皆知珠玉是寳誰知諸侯之寳别自有在若寳珠玉
必置土地人民政事於不理安免於禍殃必及身不止
珠玉凡寳非其寳者皆殃之招也


  盆成括仕章


[020-28b]
  道以御才才以行道才何足為人累惟失其所以御才
之術則氣凌而意滿將横決而不能自制凡此皆小有
才者也火有光而不用其光人有才而自見其才勢不
至於自焚不已盖不獨一盆成括也


  孟子之滕章


  茍以是心至斯受之孔孟設科原是如此若必保其一
來學遂皆孝弟忠信之士恐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
人未必盡成徳達材之彦也從者之廀不必深論亦未
[020-29a]
可遽作先生長者罪案


  皆有不忍章


  仁與義皆性分之而無可分者也害人者於人不仁於
己固不義矣穿窬者於己不義於人亦不仁矣義於身
者仁於人欲分之而無可分也充字與達字不同充滿
其量正示人以當達處義不立者仁不成故充無穿窬
之心至受爾汝以言餂以不言餂愈入愈深却是人所
易忽易犯下一士字見雖士不免也不必髙談仁至義
[020-29b]
盡只求無穿窬之心而已矣 南軒曰此章始言仁義
而末獨言義何也盖仁義體用相須者也人之不仁以非
義害之也不為非義而後仁可得而存故反覆推言
之使人知所用力也


  言近指逺章


  言之近與守之約亦非二意不下帶而道存正不離乎
當身者也然必修身而所言之指始實自任輕是不知
身為天下之本 王相説曰逺與博正在近約内若是
[020-30a]
騖逺騖博併近約都遺了此章專為不守約發末因指
出騖博者之病使知反求耳


  堯舜性者章


  性者純乎天而人不與反之是盡人以合天究與堯舜
同歸盛徳之至節是就聖人之庸行人所易曉者以摹
寫性者行法俟命但天理當然亦日循之而已正其誼
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摹寫反之不必實貼堯
舜湯武 或曰性根命來見之行即為法法即性之已
[020-30b]
然可見處行法俟命盡其在我徐俟其與命脗合此正
是反之所以合性易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即此意


  説大人藐章


  古之制制字即行法法字天地間道原有截然不可踰
越之則第患我不能守之則物大而我小故若見其巍
巍也孟子浩氣自養王公遇之失其貴自與俠氣用事
者天淵 尹和靖曰藐者止是不以其貴勢威嚴為事
而慴非謂便視它作無物也


[020-31a]
  養心寡欲章


  欲為心所生本不能絶故只曰寡心為欲所害慮其或
亡故計其存心做得主是存心做不得主是不存除寡
欲别無存心之法或云古之善寡欲者非有欲之後而
務去之防於未然不復萌動焉耳欲字所指甚廣凡有
以引其心者皆是 周子曰養心不止於寡而存耳盖
寡之又寡以至於無則誠立明通 問周子之言朱子
曰語其所至則固然矣然未有不由寡欲而能至於無
[020-31b]
者語其所至而不由其序則無自而進由其序而不要
其至則或恐其安於小成也周子之説於此為有相發
之功 馮少墟曰寡字是用功如欲寡其過而未能之
寡不是在分數多寡上説寡之又寡以至於無故周子
云無欲無欲之説正解孟子寡字之意


  曾晳嗜羊章


  嗜之所同即姓也嗜之所獨即名也獨而後境切此可
以信事理獨而後感生此可以信人情總之不忍食只
[020-32a]
是思其所嗜觸處不忘守身却是曾子生平最喫𦂳處


  孔子在陳章


  惡鄉原亂徳是一章骨子徳即中也經也所謂堯舜之
道也道之絶續辨於真似孔子之思狂狷思其真也惡
鄉原惡其似也狂是聖人之神狷是聖人之骨鄉原乃
聖人之皮神骨令人難近皮却令人易親閹然媚世衆
皆悦之須是孔孟之眼方認得他是賊經常道䘮學術
不明認賊作子者舉世莫辨孔子非輕以賊字加人蓋
[020-32b]
為天下萬世峻道之坊惡其所終也 朱子曰孟子論
鄉原亂徳之害而卒以君子反經為説所為上䇿莫如
自治况異端邪説日新月盛其出無窮盖有不可勝排
者惟吾學既明則彼自滅熄耳


  堯舜至湯章


  自開闢來厯叙見知聞知之統寥寥數人夫所謂見而
知者何物聞而知者又何物也知其道也知其道者知其
性也性統於天自堯舜至孔子不過各盡其性而已孟
[020-33a]
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乃所願則學孔子此孟子見
大意處顔曾傳孔子之道者也豈不能若禹臯之於
堯舜伊尹萊朱之於成湯太公望散宜生之於文王説
者孟子與孔子能離合而與之相究及門諸人則一於
孔子者耳夫一於孔子非孔子也能為孔子者其與離
合者也故天生孟子孔子之副也 馬君常云孟子自
任見知中一人蓋已先知萬世置身四配中矣 或曰
聖聖相傳只此一知特就當世異世分見聞見知非盡
[020-33b]
面承聞知不必耳受形聲之聞見有絶續聞見之知無
生滅孟子説兩箇無有正超然有得於見聞之外


 此篇前四章極言當時戰國之禍餘論古聖賢言
出處及修治事皆與上篇同




  四書近指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