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53 日講四書解義-清-喇沙里 (master)


[013-1a]
 欽定四庫全書
日講四書解義卷十二
 論語下之五


子張第十九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
 矣
 此一章書見論人者當觀其大節也子張曰士之為
 士貴在立身果於死生利害之闗幽明始終之際實
[013-1b]
心勘透不但可以驗學問之純亦可以徴品行之䔍



今之為士者若能見危難則委命以赴公家之急絶



無瞻顧之心見財利則思義之當得與否絶無茍且



之念至於祭祀則思敬以追逺而恪将其如在之誠



居喪則思哀以慎終而極致其思慕之篤光明俊偉



外行既極其剛方仁孝誠敬内行復極其愷摯其可



謂之士也矣兹數者為士脩己之大閑可以對明廷



而質寤寐亦國家取士之大法将以敦氣節而勵修


[013-2a]
 能若不務立乎其大徒拘拘於小亷曲謹之行是豈
 可以衡量天下之士哉
子張曰執徳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此一章書見為學者存乎量之廣而志之堅也子張
 曰理得乎心謂之徳徳必執而後有守執必宏而後
 有成若使既執持其徳而輕喜易足不復加以擴充
 之功是能執而不能宏也理所當然謂之道道必信
 而後無惑信必篤而後不移若使既信從乎道而鋭
 始怠終不復操以堅忍之志是能信而不能篤也夫
[013-2b]
 不宏則所執者小而德無由以新不篤則所信者虚
 而道無由以進是人也将終無所成就有是人不足
 為當世重焉能為有無是人不足為當世輕又焉能
 為無乎盖為學之道知與行而已有所得而執之太
 狹則行未盡有所聞而信之不篤則知未深故學者
 能始事善於信終事善於執則知之真行之力卓然
 為斯世可有不可無之人而吾道庶幾其有托也否
[013-3a]
 則泛泛悠悠迄無成就亦何闗於得失之數哉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
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
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
容我之不賢與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此一章書見两賢論交之異也昔子夏䔍信謹守而
 於擇交也嚴子張才髙意廣而於納交也泛是以両
 賢論交所見遂各不同子夏之門人問交道於子張
 子張曰汝師子夏云何門人對曰子夏曰其人有益
[013-3b]
 於已是可者也則與之交其人無益於已是不可者
 也則拒絶之子夏之説如此子張曰子夏此言異乎
 吾平日之所聞吾聞君子之交於人之才德出衆者
 則尊禮之至於庸衆之人亦含容而不棄於人之有
 善可取者則嘉奨之至於不能之人亦矜憫而不絶
 此不特可者為君子之所與即不可者亦未嘗為君
 子之所拒也且吾反己而觀拒之之説無論我之賢
[013-4a]
 與不賢皆非可施之於交也我果大賢與於人何所
 不容而何必拒人我果不賢與則人将先拒乎我而
 如之何其能拒人也盖拒則隣於太廹容則幾於太
 濫得拒之意而善用之使不至於刻得容之意而善
 用之使不至於流交道庶其無弊哉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逺恐泥是以君子不
為也
 此一章書見君子擇術之嚴也子夏曰道之散著於
 天下者無窮正心脩身以治人道之大者也専一家
[013-4b]
 之業而治於人道之小者也然雖偏曲之小道其始
 皆由聖人之創造而各有一事一物之理以之濟民
 生而資世用未必無可觀者焉獨是能於此者或不
 能於彼在百家衆技猶未可以相兼而况聖賢治平
 之大畧乎苟推而極之天下國家之逺恐有窒而難
 通者矣是以君子以正心脩身為務使愈逺而愈通
 而於此小道有不為也盖惟有所不為斯無不可為
[013-5a]
 君子一身内而性命之微外而經綸之業體用全備
 徹始徹終雖至技能之末未嘗不可偶一試之然用
 心於其大者則大者舉而小者亦可不廢也故凡為
 君子者存乎其所用心爾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
 此一章書是子夏示人以心學之功也子夏曰凡人
 之為學始患其因循而不求所未至繼患其怠棄而
 不守所已然若此者殆騖乎學而未能好者也有能
 於每日之中審乎已所從事而未有得者切切焉深
[013-5b]
 以為念而知其所亡更於每月之中審乎已所從事
 而既有得者兢兢焉永以自持而無忘其所能夫知
 所亡則功愈進而日益無忘所能則徳愈積而日新
 此非篤於向進者能之乎可謂好學也已盖人有生
 之時皆學時也誠知日有所進月有所守以期無負
 此時則心常存而不放業日廣而有功古人所以務
 時敏惜寸隂不敢有一毫之間怠也
[013-6a]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此一章書是子夏示人以求仁之實功也子夏曰人
 惟無所用其心則其心遂放逸而不存耳誠能於理
 之散著乎事物者博以學之使廣其聞見而且志之
 必篤不徒泛騖以求焉理之著乎日用者切以問之
 使得其周詳而又思之自近不為曠逺之謀焉之四
 者乃為學之事非求仁之事然仁人心也心存於内
 則為仁馳於外則非仁今既用心於學問志思則心
 不馳於外矣不馳於外則存於内者自熟矣雖未及
[013-6b]
 乎力行而仁自在其中矣可見聖賢求仁之道不越
 乎心學者從事於仁亦純其心以求之可耳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此一章書是見君子非學無以造道之極也子夏曰
 吾人凡有所為必志向有定功力克純而後可以獲
 效如百工各執一技若遷於異物而不専務其業則
 事何以成惟居於官府造作之肆耳目之所接在是
[013-7a]
 心思之所營在是故得盡巧盡力以成其事焉君子
 以道自命若奪於外誘而不専用其心則道何以致
 惟習乎窮理盡性之學一事之未知期於必知一事
 之未行期於必行故得日積月累以致其道焉盖道
 不逺人原聼人之自致而天下不皆致道之人有學
 有不學故也苟欲求盡乎道之全體非實從事於學
 何由哉甚矣人之不可不務學也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此一章書是子夏為文過者戒也子夏曰人非上聖
[013-7b]
 孰能無過知其過而改之則不至終於過矣若小人
 之於過也明知有悖於理而徇於私欲不能遷善以
 自新復恐人之知其過則必曲為文飾以著其善而
 匿其非以為可掩人之耳目孰知其欲盖而彌彰也
 可不以是為戒哉盖君子有過幸人知之而不敢自
 欺以欺人故卒改而為善小人之過惟恐人知而徒
 欺人以欺已故卒流而為惡信乎過之宜改不宜文
[013-8a]
 也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温聼其言也厲
 此一章書是形容君子中和氣象也子夏曰君子盛
 徳在躬容貌辭氣各當其可故相接之時其形於身
 者頃刻變異計之約畧有三方逺而望之手㳟而足
 重儼然有威之可畏焉以貌若此宜不可得而親矣
 及近而即之心平而氣和則又見其温焉以色若此
 宜可得而親矣及聼其言也義正而詞嚴是是非非
 確乎其不可易則又見其厲焉不滯於聲色不偏於
[013-8b]
 剛柔此其所以為君子乎夫君子豈有心於變哉自
 望之即之聼之者則以為儼然而又温温而又厲在
 君子實不知其然而然也盖君子道全德備履中蹈
 和故其著為形容徴為詞氣俱有以協隂陽之極而
 備四時之宜誠中形外又何疑焉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
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013-9a]
 此一章書是子夏示人以事上使下之道也子夏曰
 君子於君民之際必誠意交孚而後可以有為如勞
 民之事夲非民所樂為惟平日愛民之意實可質之
 於民而民無不信我之愛然後不得已而勞其民則
 民原其平日之愛皆知其出於不得已而無所怨矣
 若使未信於民而勞之雖事之當勞而民不喻其心
 則以為病已也諌君之言夲非君所樂聞惟平日愛
 君之意實可通之於君而君亦以是信我之愛然後
 不得已而諌其君則君鑒其平日之愛深知其出於
[013-9b]
 不得已而無所嫌矣若使未信於君而諌之雖事之
 當諌而君莫察其隠則以為謗已也夫必信而後勞
 信而後諌将未信而終不可勞終不可諌乎非也其
 有待於信者理也其無待於信者勢也為勞民諌君
 者計則無不當以信為歸若為所勞為所諌者趨事
 赴功乃其常分聼言納諌乃其正理又何容計及於
 信與未信之間也倘以民情未孚而公家急廹之役
[013-10a]
 亦寝而不舉君志未格而藎臣披瀝之言俱匿焉莫
 吿自古迄今有是理耶
子夏曰大徳不踰閑小徳出入可也
 此一章書言人當先立其大者也子夏曰吾人一身
 毋論大與小而莫不盡善者上也然或不能必於大
 徳所在如君臣父子之倫進退出處之節咸各得其
 正而於當然之規矩無少踰焉則夲原立矣其他動
 静語黙及凡事物細微皆小徳耳雖偶有出入未盡
 合理亦無害也若拘拘於小亷小節而於大者不無
[013-10b]
 遺憾斯亦不足觀也已盖觀人與治身之道不同觀
 人者務得其大治身者不遺乎小書曰不矜細行終
 累大徳正未可謹於大而忽於細也魏徴諌懐鷂程
 頥規折栁皆是此意盖修身克己貴乎嚴密雖湏臾
 之頃毫髪之微俱有不容放過處一或放過便虧欠
 夲體缺陥工夫先儒曰克勤小物最難信哉
子㳺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
[013-11a]
末也夲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㳺過矣君子
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别矣君子之
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此一章書見施教當有序也昔子夏以篤實自守故
 其教人先從下學切近處用功子㳺不知其意而譏
 之曰學有夲有末務末而失夲者非為學之要也子
 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及應對與進退之間儀節詳
 習則誠有可觀矣抑此特小學之末節也其於大學
 正心誠意之夲務則無有如之何其可哉子夏聞之
[013-11b]
 而歎曰噫言㳺過矣君子教人之道孰以為先而傳
 焉孰以為後而倦焉在教者之心固無不欲徧物而
 示之也但學者所至自有淺深譬如草木之有大小
 其區類判然各别是以因材而授不能無分先後耳
 苟不量其造詣之淺深不問其功夫之生熟而概以
 髙且逺者強而語之則是誣之而已君子教人之道
 焉可誣也彼灑掃應對小學之始事也正心誠意大
[013-12a]
 學之終事也合始終而一貫不俟積漸而遂極其至
 者惟聖人為然若以此責之門人小子不失其序乎
 盖事有大小理無大小無大小則學不可馳騖而進
 有大小則教不可凌躐而施故灑掃應對毋論理之
 所難忽而亦事之所當先者與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此一章書見仕與學當先盡其事而後及其餘也子
 夏曰仕要於稱職學主於進脩二者理實相資而事
 期各盡當仕之時大君責其報政小民望其有為仕
[013-12b]
 則有仕所應盡之職故凡仕者必先夙夜匪懈求不
 負乎君民之意自是而有餘力則益勵乃學以益其
 聞見而廸其才能庶幾更有禆於仕也若仕未優而
 學則於仕為曠官矣雖學亦何為乎當學之時致知
 以窮其原力行以踐其實學則有學所務盡之功故
 凡學者必先黽勉不遑務深造乎知行之極自是而
 有餘力則始出而仕以措其經綸而廣其利濟庶幾
[013-13a]
 得以展所學也若學未優而仕則於學為廢業矣雖
 仕亦奚益乎盖學而後仕盡人知之既仕而猶不忘
 乎學則人所易忽也故子夏首為仕者告以仕而優
 則學夫已仕者尚不可不學則未仕者必學優而後
 可仕明矣人主任官授職必得夫學而後仕仕不廢
 學之人而用之則道徳之真儒經濟之實効庶幾両
 得矣
子㳺曰䘮致乎哀而止
 此一章書是子㳺示人以崇夲之意也子㳺曰凡事
[013-13b]
 文質相湏而居䘮尤人子之大節徒尚文而畧質失
 其實矣以吾觀之人子執親之䘮但能於哀痛之誠
 致之以至乎其極如是而止安事文飾乎哉盖哀既
 有餘則禮雖不足無傷也要之喪固貴於哀而禮之
 節文亦不可廢子㳺特為専事乎文者言耳豈真欲
 廢文也與
子㳺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013-14a]
 此一章書見子㳺規朋友之義也子㳺曰心馳於外
 者踈於内吾友張也有過髙之才人所不能為者而
 張獨為之是為難能也然而少誠實則無以全乎心
 之徳少惻怛則無以全乎愛之理其於仁則猶未也
 曷不反而圖乎切近者耶由此知求仁之道惟専事
 乎内者乃可有成若不事乎内而徒騖乎外雖功名
 甚盛文采可觀亦君子之所不許也故學者以鞭辟
 近裡為喫緊工夫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
[013-14b]
 此一章書是曾子救子張之失也曾子曰友所以輔
 仁然必以篤實為務者乃可相助有成若堂堂乎張
 也徒用心於威儀容貌之文而於己無體認宻察之
 功於人無切偲觀感之助盖難與之共為仁矣夫仁
 夲於心惟求之至近而脩其在内者為足以幾之故
 從事於仁者寕内有餘而外不足勿外有餘而内不
 足也孔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則聖人之論仁亦可知
[013-15a]
 矣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䘮乎
 此一章書是曾子使人自識其良心之意曾子曰吾
 嘗聞之夫子人之一心夲自真純惻怛苟能隨事盡
 心則心之所至力亦隨赴自有不容己者然人往徃
 情遷物誘失其夲心未有能自推致者也必也父母
 之䘮乎盖父母天性之戚而又當不幸大故居䘮之
 時哀痛廹切發乎至情乃能内盡其誠外備其禮不
 待勉強無少遺憾此良心發見至真至切固非情遷
[013-15b]
 物誘所能奪也誠能即此心而推廣之人倫物理之
 間無一念之不實無一事之不盡親親仁民爱物隨
 處觸發隨處充滿雖仁育天下無難也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荘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
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此一章書是曾子引言孟荘子繼述之孝也荘子魯
 世卿名速其父孟獻子相魯有賢徳曾子曰有家雖
[013-16a]
 與有國不同然其培飬人材建立法度以為子孫之
 計其道則一吾嘗聞諸夫子孟荘子之孝也其他生
 事死葬致愛致慤人猶可能也惟是獻子所用之臣
 皆賢臣所行之政皆善政荘子於父没之後繼志述
 事畧無更改不敢適已自便樹私人以間老成作聪
 明以亂舊法世濟其羙不忝前人是為難能也荘子
 之能立身行道顯親揚名光纉先業者以此書曰人
 惟求舊詩曰不愆不忘率由舊章曾子之言豈但為
 有家訓哉推而廣之治國平天下不外乎此矣
[013-16b]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
乆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此一章書是曾子教人恤刑之意陽膚曾子弟子士
 師治獄官名孟氏使陽膚為士師來問曾子盖欲得
 明慎之要以求情法之平也曾子教之曰先王之世
 下之生業厚上之教化脩民既足於仰事俯育而又
 當仁漸義摩之後親遜成風錐刀不競此所以犯法
[013-17a]
 者寡漸至刑措不用也今也上失其教飬之道一則
 饑寒所廹救死而不瞻一則禮義消亡捍網而不知
 始也以上之失道至於民心離散不相顧恤繼也以
 民心離散至於忿争傾奪吿訐無己獄訟繁多因之
 而起為士師者苟得其犯法之情實則當原其所以
 致此之由縦不可曲法以庇民能勿惕然深省哀矜
 庶獄之不辜乎若以發奸摘伏沾沾自喜非仁人長
 者之用心也曾子之吿陽膚如此雖然陽膚一士師
 耳民之生死科條具在不得意為出入也獨計為民
[013-17b]
 上者何以使百姓有廹於不得已陥於不自知之事
 且使治獄之吏雖疾痛惨怛而束於文法莫可奈何
 何如使百姓豐衣足食向風從善自不犯法之為愈
 乎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
天下之惡皆歸焉
 此一章書是子貢借紂以警戒後人之意子貢曰古
[013-18a]
 今言淫虐無道者莫過於紂以予觀之紂之不善殆
 不如言者之甚也盖因紂當日為惡彰著故天下不
 善之名悉歸之譬如地形卑下之處衆水於此鍾聚
 雖欲卻之其道無由是以君子知上逹之難下流之
 易時時省察在在制防誠恐忽不及持一陥身於下
 流則凡天下敗名失檢棄理畔義之事盡以歸之至
 於獨䝉惡聲不可解免亦其所處汙下有以致之使
 然也可見天下善惡両途如氷炭之不相入苟以善
 小而弗為以惡小而為之積而不返遂成不可復回
[013-18b]
 之勢惟知之明㫁之勇謹小慎微塞源拔夲以入於
 堯舜之道不難矣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
也人皆仰之
 此一章書是子貢勸人改過遷善之意子貢曰人非
 聖人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常人憚於改過
 一有乖違便多方掩飾惟恐人知是重其過也君子
[013-19a]
 有過不妨昭示於人絶不隠諱如日月之食焉分杪
 虧缺人皆得而見之及其知過即改亦如日月虧而
 復圎貞明之體容光必照人皆得而仰之也是以君
 子平時反身克己常求無過倘檢攝不到而有過未
 嘗不知知則必改以省察刻勵為先以因循隠蔽為
 戒如成湯之改過不吝子路之聞過則喜聖賢進德
 脩業未有不由此也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
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
[013-19b]
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此一章書是子貢言孔子憲章文武之學公孫朝衛
 大夫問於子貢曰仲尼於天下事事物物博聞廣見
 無所不知果焉從受學而能之乎子貢曉之曰帝王
 之道備於文武其一代謨烈文章禮樂政教之類雖
 去今已逺猶未至墜落於地不可講求固在人也世
 有識見宏逺之賢者則能佩服考訂而識其大綱其
[013-20a]
 識見淺近而不賢者亦以傳聞習見而識其節目人
 之賢不賢雖不同而識大識小莫不有文武之道存
 焉吾夫子憲章文武故文武之道所在即夫子之學
 所在賢者識大即從而學其大者是謂夫子師賢可
 也不賢者識小則從而學其小者是謂夫子并師不
 賢亦可也而亦何常師之有哉此不獨紹文武之謨
 烈且接堯舜以來之心傳較之他人之學有定在師
 有常主者其大小逺近不侔矣書曰徳無常師主善
 為師以孔子生知之聖尚且問禮老𥅆問官郯子徴
[013-20b]
 文考獻好古敏求無非博求義理之無窮以為折衷
 反約之夲信乎為萬世聖學之模範也與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
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宫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
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羙百官
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此一章書是子貢尊聖人之意叔孫武叔子服景伯
[013-21a]
 皆魯大夫昔孔子道大徳全魯人莫或窺其底藴一
 日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人皆稱仲尼為聖人以
 我觀之子貢之才辨博達殆更過於仲尼子服景伯
 聞此以吿子貢子貢曰人之淺深固不可以懸望而
 决叔孫之言非但不知夫子並不知賜矣試以人所
 易曉者喻之其譬諸宫之有墻乎賜也造詣未深才
 識有限墻之髙不過及肩凡室中所有一噐一物有
 目者皆能循覽而得之若夫子之墻髙至於數仞體
 勢崇峻莫究莫殚苟非得其門而入焉則亦徒為面
[013-21b]
 墻而已其中宗廟之羙百官之富禮樂制度損益乎
 百王政事文章黼黻乎萬世又孰從而見之哉是則
 得夫子之門者或寡矣見賜易而見夫子難則必至
 輕視夫子而重視賜叔孫所云不亦宜乎子貢深折
 其儗人之失倫而更惜其所見之不逺也從來惟聖
 知聖若武叔者又烏足怪哉
叔孫武叔毁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
[013-22a]
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
人雖欲自絶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此一章書是子貢深責武叔之毁聖也叔孫武叔前
 言仲尼不及子貢至是又復毁之子貢曰彼無用此
 為也人之分量不同或以流俗之毁謗而輕或更以
 流俗之謗毁而重仲尼則非流俗之可得而輕重者
 彼其道徳髙深冠絶千古固不可得而毁也盖他人
 之賢者如丘陵然自平地觀之雖有差殊然其所至
 尚未峻絶更有髙乎此者則得而踰之矣至於仲尼
[013-22b]
 如日月然萬物皆在其照臨之下孰得加於其上而
 踰越之乎縦有庸陋無識之人欲自棄絶於聖人之
 教然聖人磨而不磷涅而不緇日月髙明之體必不
 能抑之使卑則於聖人曾何虧損祗見其不知分量
 於聖凡髙下惛然莫辨徒為庸妄人耳子貢言此非
 徒戒其不當毁正明其毁之無益可謂曉之深而責
 之切矣夫道益髙則謗益重聖人尚不能免况其他
[013-23a]
 乎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
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
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
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
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此一章書亦子貢知聖之深尊聖之至也昔孔子道
 大難名及門之士如陳子禽者雖親炙聖教尚未能
 升堂入室一日謂子貢曰子於平日毎尊崇仲尼以
[013-23b]
 為不可及此特推遜其師為恭敬耳仲尼豈果賢於
 子乎子貢斥之曰子何言之過也夫君子一言而當
 即成其為知一言不當即成其為不知知與不知闗
 係於一言之間言不可以不慎也子為此言亦不知
 之甚矣子之意豈以夫子為可及乎吾夫子聖由天
 縦道冠百王大而化聖而神有非思勉所能至者殆
 猶天之輕清成象不可以階梯之具攀躋而升也惟
[013-24a]
 夫子窮而在下故有非常之道徳而不見其非常之
 事功使或得邦家而治之其過化存神之妙豈可意
 量哉是即所謂立之斯立愛養方施而民生已遂也
 道之斯行教化未遍而民性已復也綏之斯來一為
 撫循而逺至邇安也動之斯和一為鼓厲而時雍於
 變也其生也榮凡有血氣莫不尊親其死也哀遏宻
 八音如喪考妣也其徳化感人之速入人之深如此
 正如天之顯仁藏用萬物自生自成於其中而不知
 所以然也如之何其可及乎子之言亦不知之甚矣
[013-24b]
 子貢之語子禽者雖未然之事然當時孔子相魯三
 月大治亦小試行道之端退而删定六經修明先聖
 之道法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要莫不備具後
 代帝王從之則治逆之則亂立道綏動之效傳之千
 萬世而無窮有天下者誠欲體堯蹈舜駕三代而軼
 漢唐舍誦法孔子其何道之從哉


堯曰第二十


[013-25a]
堯曰咨爾舜天之厯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
禄永終舜亦以命禹
 此一章書是記者歴叙帝王相傳之道以見孔子與
 門人相授受者亦不外乎此也記者曰昔唐堯将禪
 位於虞舜其戒命之詞曰咨爾舜自古天位相傳之
 次第猶嵗時節氣之先後是謂厯數今爾徳當天心
 天之厯數已属爾身矣然天位維艱命不易保必有
 道以安天下之民而後克永享祿位爾宜廓然大公
 心無偏倚凡萬幾之來因時順應皆以中道處之自
[013-25b]
 始至終信能執守而不失焉則民心悦安而天祿可
 常保矣苟不能執中而凡事徇一己之偏則政乖民
 亂四海困窮而怨叛将作爾所受於天之祿位亦永
 終而不可復享矣可不戒哉其後虞舜禪位於夏禹
 亦以允執厥中命之其間雖有人心道心惟精惟一
 之訓無稽勿聼勿詢勿庸之詞無非所以發明堯之
 一言非有異也夫以堯舜禹三大聖人其授受之際
[013-26a]
 叮嚀吿戒不過如此則執中也者豈非萬世人君之
 標凖哉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吿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
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
罪在朕躬
 此一節書是述湯吿諸侯之辭也記者曰繼禹而膺
 厯數者商湯也湯既伐桀而作誥以吿諸侯先述其
 初請命於帝而伐桀之詞曰予小子履敢用黒色之
 牡牲敢昭吿於皇天后土之神今夏桀有罪已必討
[013-26b]
 之而不敢赦天下賢人皆上帝之臣己必用之而不
 蔽盖其罪其賢皆簡閲在上帝之心已安敢違之而
 自任其私意乎予之初請命者如此今既為天子矣
 其責任尤有重焉者盖天以萬方臣庶付之於我則
 朕躬若有過舉而得罪是已不能奉若天道而致之
 萬方小民何預焉若萬方臣庶得罪犯法是已所以
 表率撫馭者未得其道其罪無可諉矣爾諸侯其共
[013-27a]
 體之此湯吿諸侯之辭也觀其請命之辭則代桀之
 舉出於天觀其告諸侯之詞見天下之責在於已承
 天子民慄慄危懼視三聖之執中殆異世而同符也
 與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
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脩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
繼絶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
 此五節書皆述武王之事也記者曰繼湯而膺厯數
 者周武王也武王初克商時即反紂之所為散鹿臺
[013-27b]
 之財發鉅橋之粟大賚於四海而萬姓悦服然非人
 人而富之也惟有功徳之善人則加厚而是富焉以
 示激勸其賞善之公如此當其代紂之初誓師之詞
 有曰紂雖有至親億萬之多然皆離心離徳不如我
 周家臣子皆仁厚有徳之人同心同徳而可恃也是
 伐紂有必克之理矣今我既獲仁人若不徃正其罪
 則百姓嗟怨歸罪於我之一身盖謂百姓畏紂之虐
[013-28a]
 望周之深而責武王不拯己於水火之中也其以除
 暴為己任如此又紂之時權量無凖法度咸隳百官
 不職武王既定天下於是取權之輕重量之大小皆
 謹而較之使歸中正之則而官府不得以侵漁民間
 不得以欺詐若禮樂制度凡可損可益可因可革者
 皆審而定之使合義理之當然有官職廢墜不舉者
 則重新修理使在官百職一時盡舉無復向日頺廢
 之患由是王章所布在在遵守而四方之政無有壅
 遏而不行者焉武王之以義正天下如此紂之時滅
[013-28b]
 人之國絶人之世逸民播棄而不用武王方有天下
 封黄帝堯舜夏商之後於其國土已滅者則裂茅土
 以興之使享有國邑世系已絶者則取支庶以繼之
 使綿其宗祀又釋箕子之囚復商容之位賢人隠逸
 在下者則舉用焉使野無遺俊三者皆人心所欲也
 武王行之由是徳意所被人人欣戴而天下之民無
 不傾心而歸向焉武王之以仁感天下如此至於加
[013-29a]
 意民事非獨一端而所尤重者則惟在食以養生䘮
 以送死祭以追逺之三者故制田里以厚民生定為
 䘮祭之禮以教民孝所以維人心而厚風俗也由武
 王之事觀之徳澤周徧政教脩明無非表建中徳而
 無負上天寵綏之命也其接堯舜禹湯之中統良有
 以夫
寛則得衆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説
 此一節書是統論帝王之道也記者既歴叙堯舜禹
 湯文武之事因總論之曰二帝三王因時立政設施
[013-29b]
 雖不同而為治之道不外寛信敏公四者人君以天
 下為量惟寛以有容而包涵無外則四海度内萬物
 一體衆莫不歸附之矣出治以至誠為夲惟信以行
 政而内外如一則上以誠感下以誠應而民莫不倚
 仗之矣庶事所以叢脞者不能勵精圖治也惟勤敏
 而宵旰不遑則百度振舉所為有功矣人心所以乖
 違者不能虚衷順應也惟大公而好惡不作則舉措
[013-30a]
 合宜莫不悦服矣此四者帝王所以成唐虞三代之
 盛治也夫分言之曰寛信敏公約言之不過一中而
 已有天下者執此中而不失以比隆於二帝三王也
 何難之有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羙屏
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羙子曰君子惠而
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此一章書是記孔子答子張問政之言以繼帝王之
 統也子張問於孔子曰君子出而用世當何所作為
[013-30b]
 斯可以居位而從政矣孔子曰治道不一端惟在審
 所取舍而已政有羙而致治者五事誠能尊而行之
 則百姓䝉其福有惡而害治者四事誠能屏而絶之
 則百姓去其害斯可以從政矣子張又問曰何謂五
 羙孔子曰凡施惠於人者未免有所費君子則惠而
 不費有益於下而無損於上其為羙一也勞民之力
 者多致民之怨君子則勞而不怨既已勞民之力而
[013-31a]
 又不拂民之心其為羙二也人心有所欲易至於貪
 君子未嘗無欲也而於已有所得於人無所求欲而
 不貪其為羙三也人志意舒泰易至於驕君子雖泰
 然自得也而無一毫驕傲之意其為羙四也人以威
 臨民易至於猛君子雖有威可畏也而不至於猛厲
 而難堪其為羙五也凡此五羙皆為政者所當尊也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
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
焉貪君子無衆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013-31b]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KR0770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
而不猛乎
 此一節書是詳五羙之事也子張聞五羙之目而未
 知其實因問曰何謂惠而不費孔子備舉而吿之曰
 凡施惠而捐己之財則費矣又安得人人而給之君
 子因天下之利以利天下之民制其田里教之樹畜
 但就百姓夲然之生理為之區畫而已非分吾所有
[013-32a]
 以予民也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勞民而不量其力則
 民必怨君子用民之力不奪民之時不興不急之務
 佚道使民又何得而怨之欲非其所當然則貪矣若
 仁覆天下之念不至兼濟萬物其欲不止則以不忍
 之心行不忍之政欲者仁而得者即仁又焉貪君子
 無論人之衆寡事之大小一惟臨之以敬謹而不敢
 有慢易之心則應務皆當而此心自安舒矣然夲之
 兢業自持之内非侈然自放也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君子端正其衣冠尊肅其瞻視儼然於上人自望而
[013-32b]
 畏之非作威以加人也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夫惠不
 費勞不怨施於人者也欲不貪泰不驕威不猛存於
 己者也為政内外始終之道備矣
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
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

 此一節書是詳四惡之事也子張又問曰何以謂之
[013-33a]
 四惡孔子曰為政欲民不為惡則當素敎之敎而不
 從乃可加刑苟不教而遽殺其民則殘酷不仁而謂
 之虐凡有所興作則當先期吿戒之使知奉行漸次
 整理乃可責其成功苟不戒而遽考其成功則急遽
 無漸而謂之暴凡有所徴求如賦税興工聚衆之類
 必告戒諄切而後民知奉公若故意慢其令於前而
 刻期以急之於後是誤民而必刑之以罔害其民也
 則謂之賊至若有功當賞則㫁然賞之而後足以勸
 若均之以物與人也而於出此納彼之時遲囬顧惜
[013-33b]
 慳吝而不即予則是有司為人守財不敢自專之事
 而非為政之體人不競奮圖功矣四惡之實如此皆
 為政者所為屏也記者叙此以上繼帝王執中之治
 統孔子之為政從可知矣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
無以知人也
 此一章書是孔子言聖學之始事也孔子曰脩身處
[013-34a]
 世之道固自多端然其要有三知命知禮知言而已
 盖人之有生吉凶禍福皆有定命必知命而信之盡
 人事以聼天乃能為君子若不知命則不顧義理而
 見害必避見利必趨徒䘮其守而陥於小人之歸矣
 何以為君子此命之不可不知也至於禮者可以消
 非僻之心振惰慢之氣知之則徳性堅定威儀檢攝
 而有以自立若不知禮則耳目手足惶惑失措無以
 持身而自立矣此禮之不可不知也至於人之邪正
 已之取舍係焉不可不知而其要在知言盖人心之
[013-34b]
 動因言以宣即其言語之當否可以知其心術之邪
 正若不知言則邪正何由而辨無以知人而定取舍
 也此言之不可不知也論語以是終篇誠示人以脩
 己處世之要道必自知入矣盖惟精之功先於惟一
 格致之學先於誠正故朱子曰論輕重行為重論先
 後知為先譬如行路目先見而後足履之庶無冥行
 傾跌之患否則倀倀其何之矣奈何後之儒者混知
[013-35a]


行為一途而不以講學明理為急務哉


日講四書解義卷十二
[013-3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