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53 日講四書解義-清-喇沙里 (master)


[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日講四書解義卷四
 論語上之一
論語一書皆孔子與及門弟子及當時君臣論學論



政之辭門人記之凡二十篇其言不外乎人倫日用



之常而其義則該乎天徳王道之大學者反復尋繹



乎此而聖人之氣象可得而見矣



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逺方來不亦樂乎
[005-1b]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此一章書是孔子敎人勤學之意孔子曰窮理盡性



期臻聖賢其功在學己所未知效聖賢之所已知己



所未能效聖賢之所已能學之事也而或以此事為



苦者不克時習之故耳若既學矣又能時時習之無



有間斷則所知益精所能益熟中心亹亹然不厭不



亦説乎學既有得人自信從同類之朋自逺方而来


[005-2a]
 以求敎誨一人之學廣為衆人之學一人之説廣為
 衆人之説中心油油然不倦不亦樂乎然朋知我者
 也朋之外豈無不知我者苟以人不知我而稍有不
 樂焉學猶未純也惟人不知而無一毫含怒之意中
 心曠曠然無累不亦君子乎夫學由説而樂至於不
 慍而為君子則臻乎聖賢之域矣總而論之學之正
 習之熟説之深而不已成徳豈難事哉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
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夲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005-2b]
其為仁之本與
 此一章書是有子重夲之意有子名若孔子弟子有
 子曰孝弟之心良心也乃失其良心者有父母而不
 能孝有兄長而不能弟由是犯上作亂所必至矣苟
 其為人也善事父母兄長而為孝弟之人則其和順
 之心必無乖戾敢於干犯上人之事斷然少矣犯上
 是乖戾之小者且不敢為悖禮亂常乖戾之大者反
[005-3a]
 敢為之豈有是理哉孝弟之當務也如此所以君子
 凡事用力於根本根本既立則事事物物各當其理
 而道自生因思孝弟也者愛其親因而及人之親敬
 其長因而及人之長至於撫民育物皆從此而推之
 其行仁之本與為人上者務此則親親而仁民仁民
 而愛物徳敎加於百姓刑於四海人人親其親長其
 長而天下平矣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此一章書是孔子論觀人之法孔子曰養徳惟在存
[005-3b]
 心務學莫重為己即言色之間而理欲辨焉言貴乎
 誠也法與㢲未常不善乃有巧其言者逢人之意以
 為順欲人喜其順訐人之私以為直欲人誇其直色
 貴乎正也儼與溫未常不善乃有令其色者曲為柔
 色以媚人欲人悦其可親故為厲色以欺人欲人悦
 其可敬此等人純是私意私意勝則天理亡鮮矣仁
 此孔子言其自壊心徳如此但此等人交人而人近
[005-4a]
 之即足以損人之心徳損友也事君而君悦之即足
 以累君之心徳邪臣也書云知人則哲何畏乎巧言
 令色用人者不可不知人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
不信乎傳不習乎
 此一章書曽子毋自欺之學也曾子名參孔子弟子
 曾子曰吾毎日間常以三事省察吾身三者維何凡
 人謀己之事必盡其心若為他人謀便不與謀己之
 事一般是不忠也吾毎日自省為人謀事倘有不盡
[005-4b]
 其心者乎與朋友交當於理無違於情無偽所謂信
 也吾每日自省與朋友交倘有面交而不以心交者
 乎師之所傳當細細理㑹實實力行所謂習也吾每
 日自省受之於師者倘有苟明焉而即止苟能焉而
 即怠者乎此三者如其有之是欺人也欺友也欺師
 也自欺而已不可不改如其無之一念無欺當求念
 念無欺一事無欺當求事事無欺不可不勉是以不
[005-5a]
 敢一日少懈耳曽子毋自欺之學如此書云兢兢業
 業又云無怠無荒又云君子所其無逸言省身也皆
 此意也夫
子曰道千乗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此一章書是孔子論治國之要實千古治天下之夲
 務也孔子曰千乗之國事繁人衆治要有五凡事無
 論大小動於一念便思及治亂所關則不敢忽施於
 一時便慮及安危所係則不敢輕兢兢業業無有不
 敬而信者又上下感通之要也政令一使人有所遵
[005-5b]
 守賞罰明使人有所激勸布一綸誥使四方亮其不
 欺定一制度雖百年守而不變一言一動無有不信
 國家理財量入為出先王之世三年餘一年之蓄九
 年餘三年之蓄雖或興軍旅而繁費恤水旱而蠲租
 而不憂用詘者只是平日用所當用而不敢妄用故
 常有餘也烏可不節人者國之夲古之王者一夫失
 所引為己辜愛之至也故當視百姓有無食者猶己
[005-6a]
 饑之視百姓有無衣者猶己寒之必使之得所而後
 己國家有事不免使民但不妨農務之時方可使耳
 此五者治國之要也治天下之道亦不外此然孔子
 首言敬五者又以敬為主堯舜以来治道皆兢兢業
 業之心為之也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衆而親仁行有
餘力則以學文
 此一章書是孔子敎弟子之法孔子曰凡為弟子者
 入處家庭之内須善事父母以盡其孝出在宗族鄉
[005-6b]
 黨之間須善事兄長以盡其弟凡遇一事必愼始愼
 終而行之惟謹凡出一言必由中逹外而發之惟信
 其與人接也於衆人皆一體愛之而不憎不忌於仁
 人則益加親厚而是則是效此皆倫常日用之要務
 須一一力行隨在自勉不可少懈而燕閒之頃又不
 可使之暇逸則以其餘力學夫詩書六藝之文葢詩
 書所載皆敎人為人之道而禮樂射御書數亦日用
[005-7a]
 之不可缺者必博求廣覽以為修徳之助如此徳行
 文藝内外交養則愛敬日生醇厚日積聰明日廣雖
 小學之功實為大學之基矣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
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此一章書是子夏勉人以躬行實踐之學子夏姓卜
 名商孔子弟子子夏曰人之為學於經常倫理上見
 得明白方是根夲切要工夫如見人之賢真知篤信
 凡嗜好不足以移之直以易其好色之心而好善極
[005-7b]
 其誠矣如事父母委曲承順凡分所當為情所當盡
 者俱竭其力而無遺而事親極其誠矣如事君實心
 任事無虞必儆艱大不辭直以己身委置於君而事
 君極其誠矣如與朋友交言語之間極其誠信内不
 欺己外不欺人雖久要而不忘而交友極其誠矣此
 四事皆經常日用之大者而行之各盡其誠此即見
 道分明踐履篤實所在雖或言其未嘗為學而躬行
[005-8a]
 之外有何講究綱常之外有何名理我必謂之己學
 矣子夏此言以敦行為實學自是探夲之論但學者
 於人倫日用事事求造其極則又不可恃徳性而不
 加學問之功故聖人敎人文行不偏廢也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
者過則勿憚改
 此一章書是孔子勉人以進徳修業之功也孔子曰
 君子為學氣質必須厚重若使輕浮淺露則見於外
 者無威之可畏而所知所行之學必不堅固故立身
[005-8b]
 以厚重為貴而存心又以忠信為主忠以不貳信以
 不欺止而思動而為無往而不在是焉則徳立矣至
 於友以輔徳必勝巳者方為有益若友不如已者雖
 非便佞善柔而學業未深切磋難藉愼勿與之為友
 人有過每苦於不及覺既覺矣猶因循不改則徳日
 損矣故或聞人諌諍或自己省悟須持之以剛斷隨
 覺隨改不可稍存畏難之念如此則治氣以荘治心
[005-9a]
 以實取友以明克己以勇内外人已交相存養而後
 學固而徳成學者可不勉哉
曾子曰愼終追逺民徳歸厚矣
 此一章書是曽子勉為人上者敦夲以起化之意曾
 子曰人倫莫重於事親而事親者每能盡孝於生前
 易忽畧於身後故於親之終也凡䘮葬之事不能盡
 禮者多矣居䘮之初或能思念其親至於嵗時既逺
 而祭祀之頃不能竭誠思慕者多矣此皆民徳之薄
 由上之人無以倡導之耳若能致謹於親終之時非
[005-9b]
 徒哭泣之哀而已凡事詳密盡禮不遺後日之悔又
 能於祭之時追思既逺愾乎如聞僾乎如見極其孝
 敬愛慕之情則己之徳厚矣凡此皆上之人自致其
 情以厚其徳初非以此作則於民也而民油然觀感
 咸生仁孝之心以至居䘮皆能盡禮致祭皆能盡誠
 各念所生咸敦天性而其徳亦歸於厚矣可見徳為
 人之所同而表率自上為人君者豈可不知敎化之
[005-10a]
 本哉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
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温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
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此一章書是明孔子盛徳感人自然聞政之驗子禽
 姓陳名亢子貢姓端木名賜俱孔子弟子子禽問於
 子貢曰夫子每至一邦必然與聞國政此是夫子訪
 求而聞之與抑是列國之君自以其政事告於夫子
 而聞之與為求為與俱未可以測夫子此子禽之所
[005-10b]
 以疑而問也子貢答曰夫子之聞政豈是有心然亦
 非無故其平日徳盛化神積中形外故與列國之君
 相接或著於儀容或發於辭氣見其藹然和厚者為
 溫坦然易直者為良肅然荘敬者為恭歛抑而不自
 縱謙退而不自髙者為儉與讓備此徳容人人感動
 既敬信之兼至亦疑忌之皆忘凡國中政事應因應
 革者咸来訪問於夫子其得聞也葢有故矣即就子
[005-11a]
 之所謂求者而論之而夫子之求豈不異乎他人之
 求之與此子貢㴱知孔子而信其能得之也子禽子
 貢一問一答聖人過化存神之徳萬世而下可想見
 焉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
謂孝矣
 此一章書是孔子言為人子者不可須臾有忘親之
 心也孔子曰事親乃終身之事而觀人子者亦不在
 旦夕之間是故父在之時子不得自專僅可觀其志
[005-11b]
 向何如父沒之後子之行事昭然乃觀其實行何如
 至於三年之久猶不忍有亡其親之心而無改於父
 之道則終始不渝存沒無間方可謂之孝矣可見父
 子之間原屬一體其父已善之規當恪遵之未竟之
 業當纘承之即使偶有缺陷勢須葢愆亦止可有變
 化之方不可彰一改革之迹如此則善繼善述丕顯
 丕承而後可傳羙於無窮為人子者不可不知也
[005-12a]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
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此一章書是有子言用禮者當探其原而不可直任
 其情也有子曰禮者所以範圍天下使人不敢過不
 敢不及何其嚴也然正於秩然不紊之中尊卑上下
 各盡其道則心安理得自有藹然浃洽之意所謂和
 也是其用葢以和為貴焉此先王治天下之道以斯
 為羙而小事大事莫不由之所以行之久而無弊也
 和既可貴如此宜無不可行矣乃又有所不行者何
[005-12b]
 哉葢徒知和之為貴而一意於和任情恣意全不以
 禮節制之則心如何安理如何得是求和而反不和
 亦不可行也葢當時周末文勝流於虚偽於是有一
 等任真之人脱畧簡易以為可以矯當世之弊而不
 知其蕩檢踰閑愈失先王制禮之原矣有子所以深
 警之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逺恥辱也因不
[005-13a]
失其親亦可宗也
 此一章書是有子敎人以謹始之學也有子曰天下
 之事必謹之於始而後可善其後即如與人言語相
 約謂之信後日踐之於行謂之復倘約信而不合於
 義理之正則雖欲踐行而有所不能矣惟是約信之
 初即不以非道相期而近於義則今日所言者他日
 皆可行不待既復而己知其言固可復也敬以待人
 謂之恭内慚於己則為恥招尤於人則為辱倘恭敬
 而不合於當然之節則雖欲自立而有所不能矣惟
[005-13b]
 是致恭於人之時即不以足恭取悦而近於禮則内
 不失己外不失人自不至於卑賤而知恥辱之已逺
 也與人相倚謂之因終身依歸謂之宗倘相因而不
 擇夫有徳之人則雖欲不乖離而有所不能矣惟是
 偶然因依之頃即愼審於賢否而不失其可親則一
 時定交者生平可託不待既宗而已知其可宗也可
 見人之言行交際惟能善始者自能善終與其悔之
[005-14a]
 於後不若慮之於前不然則因循苟且之間将有不
 勝其失者矣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愼於言就有
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此一章書是孔子言君子篤學之心也孔子曰凡人
 學之不能有成者嗜慾勝之也即如食與居二者人
 所不能免但有一妄求之心則其害於義理妨於學
 業者不小惟君子非不食而無求飽非不居而無求
 安其不為俗情所揺惑者如此至於躬行之事人所
[005-14b]
 易忽也君子則汲汲皇皇敏以圖之有餘之言人所
 易發也君子則訥訥收斂慎以持之其審於緩急之
 宜者又如此然則君子其遂可以自足乎猶未也又
 必就有道之人或考証其所已得或借資其所未至
 而取正焉其虚心以廣益者復如此此其自治之功
 每進而不止正其篤好之心愈精而愈㴱也信可謂
 之好學也己葢不學不可以為君子而不好不可以
[005-15a]
 為真學人能好學則人欲自浄天理自純聰明聞見
 将有日進而不自覺者雖希聖希天何難之有哉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
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
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

 此一章書見聖賢敎學相長之益也子貢曰夫人所
 遇之境皆學力見端之地即如貧人之常也毎有自
 歉於貧者於是諂心生焉富亦人之常也每有自恃
[005-15b]
 其富者於是驕心生焉若處貧而能無諂處富而能
 無驕此其得力為何如孔子曰此其人固能制勝於
 貧富之際者殆亦可也然猶有進焉未若貧矣而欣
 然自樂富矣而秩然好禮者又超於貧富之外也子
 貢有悟而言曰無諂無驕賜葢自以為至矣而不知
 又有所謂樂與好禮者可見道理無窮不可自足彼
 淇澳之詩言君子之好學如治骨角者切矣而又磋
[005-16a]
 精而益求其精如治玉石者琢矣而又磨密而益求
 其密其斯不可自足之謂與於是孔子稱許之曰切
 磋琢磨之詩非為貧富言也而賜忽見及此非深於
 詩而若是乎賜也如此穎悟始可與言詩已矣吾方
 告之以往而賜已知我所未言之来者葢詩雖三百
 理無不通以此言詩安往而不得全詩哉此可見賢
 者得力之處聖人不欲其自足賢者頴悟之處聖人
 更欲其推廣其敎學相長之益寜有限量哉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005-16b]
 此一章書是孔子敎人貴於知人之意孔子曰學求
 在己不求人知但人多好名不肎務實或我有品行
 我有學問不見知於人便以為患其於人之賢否不
 能分辨正是可憂患之事而每貿貿然處之君子則
 以為立身惟貴内脩不在浮譽人不已知此其責在
 人何患之有若我不知人或其人而賢者不能與之
 相親其人而不賢者偏自以為可信心體不明邪正
[005-17a]
 莫辨是則可患也已夫知人之明自古帝王皆以為
 難有正直之人有邪曲之人又有似賢非賢似忠非
 忠之人倘不審擇勢必是非顛倒舉措乖宜然則所
 以清心明理以為鑑别之地者又何可已哉


爲政第二


子曰爲政以徳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此一章書是孔子言人君尚徳之化也孔子曰國家
 之政有科條有禁令無非欲驅率萬民咸歸於正但
 天下之夲在身身正然後可以正人誠能端夲澄源
[005-17b]
 自正其身去嗜欲存天理凡其立綱陳紀皆根諸躬
 行心得方是以徳為政由是至徳所重被至誠所感
 動不待賞而民自勸不待怒而民自威遐邇率俾傾
 心向化譬諸北極之辰為天之樞在天之中居於其
 所凝然不動而衆星分布四靣環繞盡皆拱向人君
 徳脩於己而化及於天下感應之神擬諸其象固有
 如此所以從古帝王雖天縱聰明亦不敢自恃常懐
[005-18a]
 兢業之心守精一之傳務脩其徳以為天下先為君
 者可不以脩徳為要務哉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此一章書是孔子敎人讀詩之要孔子曰凡學者誦
 讀必務知要即如詩之風雅頌其篇數有三百之多
 或托物比興或隨事成賦體則不同類則不一然就
 其大㫖而約論之實一言可括全義這一言就是詩
 經上魯頌駉篇有曰思無邪凡人念慮一動便不能
 無邪正詩之立敎善者羙之惡者刺之無非欲人去
[005-18b]
 其邪而歸於正學者誠知詩之敎在於使人無邪而
 於念慮之間省察謹愼求自慊毋自欺庶體貼躬行
 開卷有益矣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徳齊之
以禮有恥且格
 此一章書是孔子論治效之淺㴱見任法不如任道
 之為得也孔子曰人君之治天下有法術道術之不
[005-19a]
 同法術為致治之具而道術為致治之夲若不知夲
 原所在止用法制禁令以開導之如事親則禁民不
 孝事長則禁民不弟有違犯者便加以刑罰俾盡歸
 約束以此治民雖能使民不敢為惡然只是畏刑懼
 法苟且倖免而其中全無愧恥之心政刑之效如此
 若君之導民不徒以其法而必躬行實踐以為天下
 先如欲民興孝先自盡孝道欲民興弟先自盡弟道
 如此民既有所觀感矣而其間或有厚薄淺㴱之不
 同則又有品秩節文以齊一之以此治民自然感發
[005-19b]
 興起不但恥為不善亦且勉至於善矣徳禮之效如
 此總而論之政刑徳禮四者相為表裏豈可偏廢但
 措注有夲末設施有先後人主誠不可不致審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此一章書是孔子自叙其生平心學以漸而進之功
 也孔子曰凡人為學當先定志向繼加體騐終歸純
[005-20a]
 熟不可躐等而進亦不可半途而廢吾自十有五時
 則志於學學者所以學乎所當由之道也如何而致
 知如何而力行念念在此必求其成然此時僅向乎
 道猶未得乎道也由十五而進至於三十覺道得諸
 己有以自立私意不能侵外物不能奪守之固矣然
 知未至於融通而守猶假於勉强由三十而進至於
 四十覺於道之所當然者皆無所惑即事之粗而見
 其精即物之顯而得其微知之明矣然猶但知其所
 當然而未能知其所以然由四十而進至於五十凡
[005-20b]
 天命之賦於物而為事物所以當然之故者皆無不
 知契二氣之大原㑹萬殊於一夲知極其精矣然知
 之雖精而猶假於思也由五十而進至於六十覺心
 與理融理與心㑹人之言方入於耳而言之理即契
 於心知之之至不思而得矣然所知雖出於自然而
 所行或猶未出於自然由六十而進至於七十覺涵
 養者純熟矜持者渾化隨心之所欲於大中至正確
[005-21a]
 然不易之矩自無踰越夫豈待於勉而後中哉吾自
 十五至七十所進之次第大約如此夫孔子為生知
 安行之聖而其工夫絶無間斷其效驗亦以漸臻然
 則人欲希聖希賢可不先立其志以漸期於有成哉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
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
之以禮祭之以禮
 此一章書見人子事親有當然之理即有一定之分
 也孟懿子是魯大夫樊遲是孔子弟子孟懿子問孝
[005-21b]
 孔子曰人子事親有至當不易之理所當遵守不失
 不可有一毫違背葢孝親之道惟在無違而已彼時
 孔子尚未説明懿子不能再問孔子恐其誤以無違
 為從親之命故因樊遲御車之時復以孟孫問答之
 語告之樊遲問曰何謂之無違孔子曰所謂無違止
 是不違乎禮禮即天理之節文也尊卑上下各有一
 定之禮如父母在生之時定省奉養俱依於禮及其
[005-22a]
 沒也殯葬祭享必誠必信亦俱依於禮自始至終禮
 之所當為者不敢不為不至苟且簡陋而不敬其親
 禮之所不當為者即不敢為亦不至僭越非分而陷
 親於有過此之謂無違此之謂孝可見人道以孝行
 為先孝行以禮法為重在一人為維持百行之端在
 天下即為紀綱萬世之法孔子此言所以警僭越者
 深矣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
 此一章書見人子當以守身為孝也孟武伯是孟懿
[005-22b]
 子之子孟武伯問孝孔子曰凡人欲盡事親之心必
 先體父母之心以為心何也天下無不愛子之父母
 唯愛之也切故憂之也㴱如服食起居寒暑燥濕之
 類舉足以致疾病者無不切切焉以為憂不但憂於
 有疾之時即無疾之日亦常憂其愛䕶之不謹若為
 子者體此心以敬守其身時時謹飭處處隄防不敢
 有一毫縱肆自然清明強固保身無失可不謂之孝
[005-23a]
 乎凡處富貴逸樂之地紛華靡麗一有不愼最易致
 疾尤當屏卻䕶持以培養身心也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
養不敬何以别乎
 此一章書見人子當以敬親為孝也子游姓言名偃
 孔子弟子子游問孝孔子曰人子於親飲食供養固
 不可缺然必内有尊敬之心外有恭敬之禮方可謂
 孝古之仁人事親如事天豈非至敬之道若今世俗
 之人謂能以飲食供養父母即謂之孝不知徒以飲
[005-23b]
 食供養而已豈特父母為然雖至微賤如犬馬之類
 待食於人人亦有以養之若事親者狎恩恃愛少有
 不敬之心而徒以供養為事其後驕慢成習無所忌
 憚窮極其不敬之罪便與那養犬馬者何所分别乎
 此孔子㴱究人情之失而甚言其流弊至此以警天
 下之人也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
[005-24a]
曾是以為孝乎
 此一章書見人子以㴱愛為孝也子夏問孝孔子曰
 人子事親之際凡事可以勉強獨是和婉愉悦之色
 發於中心毫不可以偽為故為最難葢真有此深愛
 篤孝之心方能見此和婉愉悦之色誠於中形於外
 全要内求之心不在容色上做工夫也若夫父兄有
 事為子弟者代任其勞子弟有酒食進奉於父兄以
 供飲饌此則力之所可勉而事之無難為者曾是可
 以為孝乎此言孝之末節不足重輕正見深愛之當
[005-24b]
 重愉色之難至為人子者不可不深長思也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
回也不愚
 此一章書是孔子深贊顔回悟道之妙也顔回是孔
 子弟子孔門髙弟唯顔子已具聖人體叚故孔子稱
 贊之曰我與顔回講論道理至於終日之久所言不
 止一端在他人必有所疑而有待於問難回則默黙
[005-25a]
 聽受絶無一語問難有類於愚人者然及回既退我
 省察其閒居獨處時見其動靜語黙之間以我所言
 之理躬行實踐一一有以發明乃知回之不違正其
 深潛純粹黙識心融之處功力既到一經指㸃便觸
 處洞然無不心領神㑹可見回夲無所疑而不必問
 非有可疑而不知問也回也豈真愚者哉孔子知之
 切信之深矣顔子雖氣禀清粹畢竟由博約克復上
 来故能盡發聖人之藴此見有天縱之資者尤不可
 無希聖之學也
[005-25b]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

 此一章書是孔子言觀人之法也孔子曰觀人之法
 據迹考心由顯極微方是徹底窮源學問凡人行事
 善惡昭然處謂之以意所從来謂之由心安意樂絶
 無勉强謂之安觀人者當先視其所為之事為善則
 為君子為惡則為小人若為善之人又須觀其意所
[005-26a]
 從来果能毫無假飾方是為善之誠意所從来既善
 又須察其平日心之所存果能毫無矯强方是為善
 之純夫自以而由而安在人者既從外而探其内自
 視而觀而察在我者又因畧而致其詳考驗至此人
 何得而藏匿之哉人何得而藏匿之哉重言之者以
 見其必不能隱也人主以此衡鑒天下其行事之淑
 慝心術之邪正百不爽一若視觀察之夲則程子所
 謂知言窮理不可不加之意也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005-26b]
 此一章書是孔子言君子之學貴乎理明心得不徒
 以聞見為事也孔子曰天下之義理無窮吾人之見
 聞有限若専在記問上做工夫雖日積月累究非心
 得如能将舊日所聞反覆玩味久而心領神㑹日知
 所無不但已知者義理融洽即未知者無不觸類㫄
 通於常聞習見之中自有油然獨得之益如此則智
 慮日新學問日益充足如有相質問者便能應答不
[005-27a]
 竭剖晰無遺豈不可以為人之師乎孔子恐學者馳
 騖於口耳文字之末故示之以心得之妙溫故即時
 習之意人可不自勉乎哉
子曰君子不器
 此一章書是孔子言有成徳者自有全才欲人以徳
 備才之意孔子曰人之可以器言者必拘於才之有
 限譬如器皿一般雖各有用處終不能相通惟成徳
 之君子其心虚能具衆理其心靈能應萬事大之任
 經綸匡濟之業小之理兵刑錢榖之事件件周到無
[005-27b]
 往不宜不可以一材一藝擬之所以説君子不器然
 此以君子學問而言若論用人則全才不可多得即
 一材一藝亦必因人器使無求備於一人則天下之
 寸長足錄者皆得効用於聖世矣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此一章書是孔子敎人以躬行踐履之實也子貢問
 君子孔子曰聖賢垂世立敎言之功居多六經皆言
[005-28a]
 也須從躬行心得上出来方可以傳世如子臣弟友
 之道仁義禮智之徳一一身體力行凡欲言之理無
 不先行之然後議論所發皆實有諸己而不徒託諸
 空言是行常在先而言常在後此乃為篤實之君子
 易曰脩辭立誠所以居業即是此意學者脩身固當
 敏行而愼言人主用人亦宜聽言而觀行矣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此一章書是孔子言君子小人之待人有公私大小
 之别也孔子曰君子小人迥然不同而迹實相近以
[005-28b]
 待人言之君子從天下起見其心常公公則自有民
 胞物與之度凡理所當愛恩所當施不必人来附和
 自然親疎遐邇均令得所所以周徧廣濶不為偏黨
 之私小人止從一身起見其心常私私則因勢附利
 伐異黨同或任情以為好或交結以為援所以偏黨
 私暱而無普徧之公周則不比比則不周天理人欲
 不並立也人臣以身許國若無一念營私自可告天
[005-29a]
 地質鬼神稍有偏向不能見諒於天下後世矣存心
 可不慎哉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此一章書是孔子言學思不可偏廢也孔子曰學之
 為言效也取聖賢言行而效法之一一習之於事謂
 之學就聖賢言行之中有所以然之理細細體㑹於
 心謂之思二者闕一不可若但學其事而不思索其
 義則所學者不過在外之粗迹其道理精微處未能
 理㑹於心心體上不得洞逹分曉常昏而無所得是
[005-29b]
 謂罔若但在心上空空思索而不身體力行實踐其
 事則所思者不過意中之虚見終無安穩著實處是
 謂殆惟學而思則知益精思而學則守益固知之精
 守之固作聖之功不外乎此商書曰念終始典於學
 周書曰思曰睿睿作聖思學兼進帝王不可不加意
 也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005-30a]
 此一章書是孔子欲人正學術以維持世道人心之
 意孔子曰自古聖人繼往開来止是一平正通逹之
 理其倫則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其徳則仁義禮
 智信其事則禮樂刑政可以脩己可以治人世道所
 以蕩平人心所以正直皆由於此舍此以外有與聖
 人之道相悖而别為一端者便是異端邪説誣民左
 道惑衆為害不小若使惑於其説専治而欲精之如
 工人之攻金玉者然則以之治己則汨沒一己之性
 情以之治人則敗壊天下之風俗世道不得太平人
[005-30b]
 心不能歸正害莫大焉異端指楊氏墨氏及仙家佛
 家一切妖妄術數之類後世邪敎横行左道日盛奸
 詭邪僻之徒方為之標榜附㑹其説以蠱惑天下棄
 人倫而滅天理放肆猖狂斯文掃地其為害不可勝
 言惟正道昌明則邪道自熄叙人倫明敎化漸仁摩
 義使綱常名敎昭然斯世則幾堯舜之治無難矣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005-31a]
 此一章書是孔子示子路以本體之知也子路姓仲
 名由孔子弟子孔子敎之曰人之入道全在乎知真
 知之夲體須從自知自覺處體驗不必無所不知方
 謂之知我今敎汝以知之之道汝於義理事物之間
 有所知必有所不知必虚心體認凡義理事物體之
 於心果能真知確見已知之者則以為知之若未能
 真知確見尚有所不知則以為不知如此則雖不能
 盡知天下之理而夲心之靈毫無自欺之蔽即是真
 知之夲體是知也若以此自知之明從事於學問思
[005-31b]
 辨則格致誠正之功可以次第漸進而知之為用亦
 無窮矣
子張學干禄子曰多聞闕疑愼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
殆愼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此一章書是孔子勉子張以脩身用世之實學也子
 張姓顓孫名師孔子弟子子張為學常求人知有繫
 戀利禄之意孔子敎之曰凡人處己接物莫大於言
[005-32a]
 行出言非是容易必多聞古今人之善言以為所言
 之資多聞之中有疑而未信者必闕而不敢言其餘
 已信者又愼言之不敢輕忽則所言當理自不取咎
 於人豈不寡尤行事非是容易必多見古今人之善
 行以為所行之資多見之中有殆而未安者必闕而
 不敢行其餘已安者又愼行之不敢怠肆則所行當
 理自無内疚於心豈不寡悔言既寡尤行既寡悔則
 為有道有徳之士朝廷言揚行舉必用此等人未嘗
 求祿而得祿之理自在其中矣可見學者不襲虚聲
[005-32b]
 國家務崇實學庶㡬真儒出而奔競之風亦息耳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此一章書是言人君服民之道也哀公是魯國之君
 問於孔子曰人君以一身居羣臣百姓之上不知何
 所作為方能使衆人悦服孔子對曰民服者服其心
 也人心之公惟好賢惡不肖為生人之正情人主之
[005-33a]
 權惟進賢退不肖為治國之大夲凡臣下有心術光
 明行事端愼者即是正直之君子必然人人敬愛有
 心地奸昧行事乖方者即是邪枉之小人必然人人
 憎惡此好惡之公心人所同有也人君誠能将直者
 舉而授之以位枉者舍置之而不用則用舍各當合
 乎人心之公民自悦服若将枉者舉而使之在位直
 者舍置之而不用則用舎顛倒拂乎人心之公雖欲
 服民而民不服民之服與不服只在用舍之公與不
 公可不愼哉推而言之舉錯之道貴其能公又貴其
[005-33b]
 能明能斷惟明則能知邪正之辨惟斷則能伸黜陟
 之權而其夲全在讀書窮理理明則是非賢否不至
 混淆人主加意於此天下之福也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荘則敬
孝慈則忠舉善而敎不能則勸
 此一章書是孔子言以身化民之意季康子是魯大
 夫問於孔子謂使百姓敬於我而不敢慢忠於我而
[005-34a]
 不敢欺相勸於為善而不敢怠何道可以致此孔子
 曰民原無不敬其上者但上示以可慢則民慢心生
 焉誠能臨民之時容貌端荘衣冠瞻視不敢少忽安
 有上不敢忽而民反敢忽其上者則不期敬而自敬
 矣民原無不忠於上者但上示以可欺則民欺心生
 焉誠能盡其心以事親而孝盡其心以愛衆而慈安
 有上盡其心而民反不盡其心於上者則不期忠而
 自忠矣民原無不可勸者但上示以可怠則民怠心
 生焉誠能善者舉用之使知善之當為不能者敎誨
[005-34b]
 之使知善之可為安有知善而不相勉於善者則不
 期勸而自勸矣使民敬忠以勸其道如此盖季康子
 之意專在責民孔子之言專在責己責民者民未必
 應責己者不求應而民自應之是故身者化民之本
 也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
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005-35a]
 此一章書是孔子明為政之理定公初年孔子不仕
 葢為季氏擅權陽貨作亂非可有為之時也或人不
 知謂孔子曰夫子懐才抱道正宜致君澤民何故不
 肎出仕而理國政乎孔子曰古来言政莫備於書豈
 不聞書之言孝乎周書君陳篇言君陳能孝於親因
 而友愛于兄弟又能推此孝友之心施為一家之政
 使一家之人有恩有禮無有不正書之所言如此由
 此觀之政之事不同政之理則一家庭之間帥人以
 正是亦為政何必居官任職方謂之為政乎葢孔子
[005-35b]
 不仕之意難以明言故託辭以答之但大學言脩身
 齊家而治國平天下之道即不外是則孔子託辭實
 為政不易之至理也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
以行之哉
 此一章書是孔子欲人立心誠實之意孔子曰信者
 人之根本人而無信則所言欺妄所行虚偽彼且自
[005-36a]
 以為機詐過人何所不可吾不知其可也譬之車然
 平地任載之車大車也必有轅端之輗乃可以駕牛
 而行田車兵車乗車小車也必有轅端之軏乃可以
 駕馬而行若大車無輗小車無軏雖具輪轅不能運
 動其何以行之哉盖無信之人言行不顧人皆賤惡
 之聞其言即以為欺妄見其行即以為虚偽居家不
 可行於父母妻子而况於疎焉者乎處世不可行於
 宗族鄉黨而况於逺焉者乎甚矣人之立心不可不
 誠實也
[005-36b]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
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

 此一章書是孔子明禮為百世不易之經也子張問
 孔子謂自今以後易姓受命至於十世之逺其間一
 世必有一世之事可得而前知乎孔子曰欲識将来
 當觀已往繼夏之世者殷也殷所行之禮止是因襲
[005-37a]
 夏所行之禮若夫制度文為或以太過而損或以不
 及而益其所損益亦止扶植此禮其事可考而知也
 繼殷之世者周也周所行之禮只是因襲殷所行之
 禮若夫制度文為或以太過而損或以不及而益其
 所損益亦止扶植此禮其事可考而知也由此觀之
 三綱五常立國之夲三代不易是誠不可易也損益
 者隨時變通正是善於因襲之處後之視今亦猶今
 之視昔其或繼周而興者雖百世之逺可以前知豈
 但十世而已哉然孔子所謂前知苐據理而論雖聖
[005-37b]
 人弗易非若後世讖緯占候及術家射覆之言求之
 杳㝠不可知之域為荒誕而難信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此一章書是孔子欲人専心務義之意孔子曰凡人
 有當為之事不可不為有不當為之事必不可為夫
 不當為之事非一端即以祭言之非其所當祭之鬼
 而祭之非致敬也乃媚神以邀福諂也當為之事不
[005-38a]
 一端總以義名之苟見義所當為而不為非不明也
 乃畏難而偷安無勇也葢此二者一則不當為而為
 一則當為而不為然而未有不相因者諂者其中甚
 餒其態甚柔安得有浩然之勇氣勇於義者内直而
 外方至剛而至大安得有無恥之諂心孔子並舉言
 之欲人去諂心而養義勇也


八佾第三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此一章書是孔子誅權臣僭竊之心也季氏是魯大
[005-38b]
 夫佾是祭祀時樂舞行列古者樂舞各有定數天子
 用八行毎行八人名為八佾諸侯六佾大夫四佾不
 可紊亂當時周成王以周公有大勲勞特賜天子禮
 樂以祭周公其後魯之羣公俱因循僭用已是失禮
 乃季氏於家廟中祭祀亦用八佾之舞於庭故孔子
 因其事而罪其心曰凡人於天理上行不去之事未
 有不惕然動心者此即所謂不忍之心也今季氏大
[005-39a]
 夫也於家廟中祭祀時僭用天子八佾之舞儼然行
 之毫無顧忌是忍為人所不忍為者則其蔑理亂常
 自無所不至矣又何事不忍為乎此孔子罪之㴱故
 言之切如此可見人臣越禮犯分起於一念之敢忍
 而其後肆行無忌遂至横决而不可制而為之君者
 又不能防微杜漸始於一事之容忍而其後優柔不
 斷遂至威福下移而不悟所當取孔子責季氏之言
 而㴱思之也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
[005-39b]
之堂
 此一章書是孔子譏權臣自取僭妄之罪也三家是
 魯大夫孟孫叔孫季孫之家天子祭畢則歌雍詩以
 徹俎告成禮也魯三家者亦歌雍以徹是大夫而僭
 用天子之樂章矣故孔子譏之曰彼三家之不顧禮
 義忍心僭越者葢由率意妄為絶無顧名思義之念
 耳抑知義有一定名無可假即如雍詩中所云相維
[005-40a]
 辟公天子穆穆是言祭文王於廟中於時駿奔走執
 豆籩肅雝以相者諸侯也秉瓚鬯儼對越穆穆然誠
 敬以将者天子也今三家之堂助祭者不過陪臣主
 祭者不過大夫亦何取於此義而歌之哉不惟僭越
 抑且甚無謂矣孔子此言詞婉而意嚴不特警當時
 僭竊者之心即以立萬世人臣之大防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此一章書是孔子言禮樂夲乎人心也孔子曰天所
 賦之徳而具於人之心者所謂仁也仁存於心敬而
[005-40b]
 将之以儀文謂之禮和而逹之於聲容謂之樂故人
 必先有恭敬之心存於中而後玉帛升降不為虚文
 有和平之心藴於内而後鐘皷干戚不為虚器若人
 而不仁則其心放佚已失禮之夲矣縱使三揖百拜
 心與禮相背而馳禮其為我用乎人而不仁則其心
 乖戾已失樂之夲矣縱有五音六律心與樂不相聨
 貫樂其為我用乎可見仁者禮樂之本禮樂不可斯
[005-41a]
 須或去人心不可頃刻不仁用禮樂者求之心焉可
 也
林放問禮之夲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寜儉喪與其
易也寜戚
 此一章書是孔子救禮之失而為反夲之論也林放
 是魯國人當春秋時人俱逐於禮之末節乃林放以
 禮之夲問於孔子孔子曰時方逐末而子獨有反夲
 復古之思大哉子之問也原夫制禮之始有樸素之
 質而後有周旋之文有慘怛之心而後有衰麻之節
[005-41b]
 不可過也不可不及也今行禮則専事繁縟失於奢
 矣居喪則專治儀文失於易矣是皆不知夲也然則
 今之為禮者與其敬不足而文有餘流而為奢寜使
 文不足而敬有餘失之於儉居喪者與其哀不足而
 文有餘流而為易寜使文不足而哀有餘不失為戚
 夫儉與戚雖未得乎禮之中然樸素者萬物之質惻
 怛者天性之誠以是求之可識禮之夲矣此孔子以
[005-42a]
 復古之論為補偏救弊之方移風易俗之意㴱已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此一章書是孔子傷春秋之世臣下僭亂而重嘆之
 也孔子曰分莫嚴於君臣有君則禮樂以定征伐以
 一尊卑上下以辨自周室衰微王綱不振或以諸侯
 而凌天子或以大夫而分公室或以陪臣而執國命
 君臣定分蕩然無存矣彼外國猶且上統其下下奉
 其上俱知有君長反不似諸夏之君弱臣强絶無上
 下之分也此孔子甚言之以見體統不可一日不正
[005-42b]
 名分不可一日不嚴君臣上下各安其位自然四海
 永清萬方効順中外禔福君道不萬世永存哉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
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此一章書是孔子明僭禮者之無益也古者祭祀之
 禮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境内山川泰山者魯之鎭也
 惟魯侯得而祭之季氏乃不安於大夫之分而欲行
[005-43a]
 旅祭之禮於泰山其僭妄為已甚矣冉有名求孔子
 弟子時為季氏家臣於是孔子謂之曰爾季氏欲旅
 泰山甚為非禮汝為家臣自有盡言匡救之責乃竟
 坐視其失而不一救正之與冉求對曰季氏之意已
 定實非求所能挽回也孔子乃嘆曰嗚呼季氏之越
 禮而諂求者吾不知其何心彼林放一魯人耳尚悼
 流俗之弊而問禮之夲何况泰山五嶽之尊其神必
 聰明不可欺必正直不可諂豈反不如林放之知禮
 而享季氏非禮之祭乎葢神人一理也干名犯分之
[005-43b]
 事既不合於人自無當於神孔子此言其所以維持
 世道者至矣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
君子
 此一章書是孔子以君子止天下之爭也孔子曰凡
 人之不能無爭者正以徳器未成彼我之心未化耳
 惟成徳之君子心氣和平儀容恭遜未常有所爭競
[005-44a]
 無已其必行射禮之時乎葢射勝負相形正爭之所
 也然觀将射之初則三揖三讓而後升堂既射之後
 同射者俱下堂勝者乃揖不勝者使之升堂取觶立
 飲罰酒射禮之行如此是雖有勝負之相形而終不
 失雍容之雅其爭也仍然君子之爭而非小人血氣
 之爭矣夫惟射之必爭而究竟不見其爭則君子真
 無所爭哉是知天下有君子自能使太和滿宇宙而
 天下享和平之福鄉曲遵禮讓之化風俗人心日進
 於淳古豈獨一人之美哉
[005-44b]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盻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
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
已矣
 此一章書見經義無窮善悟者可以相通也子夏問
 曰逸詩有云人皆有笑而笑之巧者則倩兮而口輔
 端好人皆有目而目之美者則盼兮而黑白分明此
 商之所知也乃又云素以為絢兮夫素則無文絢乃
[005-45a]
 華飾未有以無文而謂之為華飾者此非商之所知
 也何謂也孔子曰詩言素以為絢非即以素為絢是
 言因素而為絢耳譬如繪畫之事必先有其質地而
 後加以文彩則是素常在先繪常在後人之羙好華
 飾理無不然素與絢正相須而不可少也子夏遂有
 悟而言曰觀夫子之言可見素不得不先繪不得不
 後然後知先王制禮縁人情而為之節文葢必有處
 乎其先者而大經小曲因事制宜殆亦繪事之後矣
 乎不然何以文質相扶歴世而無弊也孔子急稱之
[005-45b]
 曰吾以繪明詩而商即繪以通禮是起發予者商也
 夫詩之意無盡即素絢而可知詩之所包者廣即於
 禮而無不可推也商之頴悟豈易得哉始可與言詩
 已矣即一問荅間而聖人之敎賢人之學俱有㑹悟
 於意言之表者令人可㴱長思也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徴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
足徴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徴之矣
[005-46a]
 此一章書是孔子欲考古禮而嘆其無徴也孔子曰
 禮莫備於我周而周禮皆取法於二代者也昔禹有
 天下其制度文章為有夏一代之禮者吾尚能言之
 乃夏之後為杞杞國雖存然不足取以為證矣湯有
 天下其制度文章為有殷一代之禮者吾尚能言之
 乃殷之後為宋宋國雖存然亦不足取以為證矣所
 以然者禮非書籍不能記載非賢人不能誦習今杞
 宋二國世祚衰微簡編既已殘缺老成亦復凋謝文
 獻不足故也使文獻果足則吾能取之以為證以可
[005-46b]
 據之典型合吾一人之聞見斟酌進退定為世法将
 我周文武監視二代郁郁彬彬之盛不亦萬世昭然
 也哉惜乎其未之逮也聖人以禮維世之意如此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此一章書是孔子諷僭禮之非也古者天子既祭其
 始祖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祭於太廟而以始祖配
 之五年一行此禮謂之曰禘魯諸侯也乃以周公有
[005-47a]
 大勲勞遂得用天子之禘祭雖係報功之典然而非
 周公之意也故孔子諷之曰古先王制祭自始至終
 足以起敬起慕無有不可觀者我魯之行禘祭也我
 亦嘗入太廟而觀之矣乃自灌地降神而往禮未嘗
 不九獻也樂未嘗不八佾也然而虚文徒具誠意未
 孚吾殆不欲觀之矣葢禮莫大於禘而禘非徒貴乎
 其名孔子之所不欲觀又豈周公之所樂享哉何魯
 人之不悟也
或問禘之説子曰不知也知其説者之於天下也其知
[005-47b]
示諸斯乎指其掌
 此一章書是孔子為魯諱禘之意或人以禘為祭禮
 之大者問其説於孔子孔子不欲顯言魯禘之非因
 答曰祭禮有可知者有不易知者若禘之禮儀重大
 意義㴱逺吾所不知有能於禘之説而知其所以然
 之故則通之於天下何以正典禮何以定名分何以
 聚天下人之懽心以祀其祖宗凡治天下之理俱昭
[005-48a]
 示於禘禮之中其如示諸斯乎門人記孔子言及此
 而即自指其掌葢禘為天子大祭魯以諸侯僭用孔
 子有人臣之誼不欲顯言其非而禘之義則通諸天
 下實明白易曉既對或人以不知而復指掌以示之
 孔子之寓意㴱矣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此一章書是門人記孔子祭祀之誠也門人曰祭以
 誠為主吾夫子之於祭有獨極其誠者其祭先祖則
 孝心純篤儼如先靈之在上焉其祭外神則敬心專
[005-48b]
 一儼如神明之在上焉夫鬼神無形無聲非真有在
 但其誠敬所至則愾聞僾見固有若此故夫子平日
 亦嘗有言謂祭必盡其誠惟親行享獻乃慊於心倘
 或有故不得與祭至使他人代之雖行享獻之文而
 誠意終不能伸即與不曾致祭者無異觀孔子所言
 則知身在即心在心在即神在總不外一誠所以古
 来帝王每於祭祀必親致䖍恭以致天神感地祇格
[005-49a]
 百靈効順豈非夲諸一誠以致之哉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奥寜媚於竈何謂也子曰不然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此一章書是孔子稱天以折權臣之心也王孫賈是
 衛國大夫之有權者時孔子在衛王孫賈疑其有求
 仕之心欲其附己又不便直言因借俗言以諷曰俗
 語云祭有竈有奥竈是竈神位雖卑而有專祀奥是
 室西南隅之神位雖尊而非專祀凡人祀神以祈福
 者與其媚於奥以仰其徒尊之位不如媚於竈以希
[005-49b]
 其黙助之力時俗所言自有㴱意果何謂乎此王孫
 賈眀以竈自喻以奥比君謂自結於君不如阿附於
 己孔子知其意亦不明斥其非但答曰媚奥媚竈吾
 皆以為不然奥竈之上至尊無對莫過於天順理而
 行則天降之祥逆理而行則天降之災倘所行不能
 安分不能循理即為得罪於天天之所罪将何所禱
 以求免哉從来國家權臣每欲借天子威福使人才
[005-50a]
 予奪盡出私門惟光明正大之人方能以道自持即
 如王孫賈欲孔子附己諷以媚竈孔子則對以獲罪
 於天他日彌子瑕欲其附己告以主我衛卿可得孔
 子則辭以有命誠以行止非人能為進退俱各有數
 倘一失足權門則天譴有歸清議難逃為君子者可
 不進以禮退以義而效法聖人以自愛其身哉
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此一章書是孔子追思周初之禮以挽當時文勝之
 弊也孔子曰夏之天下尚忠商之天下尚質二代法
[005-50b]
 度俱有可觀至我周初以武王為君周公為相監視
 二代之禮因革損益以成一代典章品式儀文俱本
 忠質之遺意所以其文郁郁然特盛吾生周之世為
 周之民舎周其何從哉孔子當日見周末文勝務華
 鮮實因追思周初制禮之意見其非專事浮靡徒尚
 繁華然則國家制禮誠不可不取法往古斟酌時宜
 以定世守之規模也
[005-51a]
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
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此一章書是孔子明禮意於魯之廟也魯有大廟以
 祀周公孔子時入而助祭於廟中陳設之禮器享獻
 之禮儀一一詳問葢其敬愼獨至故其詢問必詳或
 人不知乃從而議曰鄹人之子人俱稱為知禮由今
 以觀孰謂其知禮乎知者不待問問者必不知觀其
 每事必問其為不知禮明矣孔子聞之乃曰禮有不
 可不考究者不考究則無以明吾入大廟每事必問
[005-51b]
 是乃所以為禮也或人顧謂我不知禮抑獨何哉孔
 子之學致知格物無表裏精粗俱必詳究而况於祭
 祀之大乎審問之心正其敬事之心非或人之所能
 識也
子曰射不主皮爲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此一章書是孔子思古道以救當時之失也孔子曰
 先王之敎射也貴其容比於禮節比於樂原以觀人
[005-52a]
 之徳故但主於中的不必穿貫皮革方見勝負所以
 鄉射禮文有云射不主皮其所以然之故葢為人之
 氣力有强有弱科等不同但主乎中則彊弱俱可以
 習學而能若必貫革則氣力不可以勉强而至此所
 以不主皮也然此乃古者盛王偃武修文尚徳不尚
 力其道如此代至春秋禮衰化息列國兵爭尚徳之
 風不可見矣故孔子嘆之葢帝王創制立敎莫不以
 尚徳修禮潛消其强悍之氣興起其協和之風由是
 推之凡事皆然天下之治所以日進於古也
[005-52b]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此一章書見聖賢維禮之心也古者天子以季冬頒
 来嵗十二月之朔於諸侯諸侯受而藏之祖廟每遇
 月朔以特羊告廟請而行之魯自文公不行告朔之
 禮有司猶供此羊故子貢欲去之亦有激而為此言
 也孔子曰賜也爾之欲去餼羊者豈非以告朔之禮
 不行餼羊之供無益愛惜此羊而拜欲去之乎若我
[005-53a]
 之所愛則更有重於此者葢正朔頒於天子所以示
 天下尊君之禮告朔行於祖廟所以示天下尊祖之
 禮今此禮雖廢而餼羊尚存則因羊求禮猶可兾其
 復行若并去此羊則禮隨羊亡是禮終不可復見矣
 豈不尤可惜乎可見持世之權在乎禮而維禮之實
 寓乎名存名正所以存實也孔子正名之意大抵如
 此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此一章書見人臣事君有當然之禮也孔子曰臣之
[005-53b]
 於君既有一定之分即有一定之禮尊卑上下為維
 繫綱常之大法恪恭敬愼為臣子畏罪之小心此萬
 世通行而無敝者也今我之事君一事不敢苟且無
 時不存敬畏不過分之當然心之本然止求盡乎禮
 之中初未嘗有加於禮之外也乃時人不知以為事
 君之禮不必如是反以為求媚取悦可見禮法之不
 明於天下甚矣孔子欲挽回世道故其言如此若夫
[005-54a]
 君子之事君責難以為恭陳善以為敬以禮自持其
 心跡斷不容一毫諂媚小人之事君阿順以求容逢
 迎以求悦一意諂媚其外貌卻似乎盡禮此又為人
 臣者心術之邪正不同所當熟察而明辨之也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
臣事君以忠
 此一章書見君臣各有當盡之道也定公是魯國之
 君問於孔子曰為君上者使令臣下為臣下者奉事
 君上各有當盡之道不知如何孔子對曰君之於臣
[005-54b]
 以尊臨卑易至於簡慢道在以禮如大而股肱心膂
 之寄待以優崇之體小而奔走禦侮之人加以周恤
 之情外則隆以體貌内則逹以至誠情文備而不失
 此所謂禮也使臣之道如是臣之於君以下奉上易
 至於欺罔道在以忠如近而贊襄補衮之職必不敢
 沽名干譽以自欺逺而屏藩保障之司亦不敢罔上
 行私以自利上之可以格帝天下之可以信寤寐心
[005-55a]
 力交盡而無遺此所謂忠也事君之道如是君臣各
 盡其道易所謂上下交而其志同也豈非明良之極
 盛哉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此一章書是孔子表詩人性情之正以風世也孔子
 曰哀與樂二者皆人之性情所發也然樂過於淫則
 流於邪僻哀過於傷則病在憂思俱失其性情之正
 矣惟關雎之詩宫人為周文王求后妃太姒而作也
 當其求之既得則有琴瑟鐘皷之樂樂雖盛而不失
[005-55b]
 其正故不至於淫放當其求之未得不無寤寐轉側
 之憂憂雖深而不害其和故不至於悲傷至今聽其
 聲音中正和平足使慾心消躁心釋此豈無所夲而
 能然乎葢詩夲性情樂以觀徳唯文王有刑于之化
 后妃有貞静之徳故能感格宫人使各得其性情之
 正發為音節之和可見王化始於閨門周家八百年
 之基業皆起於此故孔子以關雎列三百篇之首讀
[005-56a]
 者所當玩其辭審其音以為養徳之助也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栢周
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
往不咎
 此一章書見告君當愼言不可以妄發也宰我名予
 孔子弟子魯哀公問宰我曰國家立社以祭地其義
 何居宰我對曰古者立社俱種樹木使神依焉夏人
 則用松樹殷人則用栢樹周人則用栗樹松栢之義
 已不可攷惟用栗則取於戰栗之義若曰使民望而
[005-56b]
 恐懼戰栗也夫先王立社原以祭地報功所樹之木
 不過因方土所宜非有取義宰我此論既非立社之
 本意又将啓時君以嚴猛之心可謂失言矣所以孔
 子聞之曰如予之言夲當救正但天下事已成者不
 須辨説己遂者不須諫諍已往者不須追咎今使民
 戰栗之言已出諸口是事之已成已遂已往者也吾
 又何責哉孔子之不責宰我正㴱責之也可見立言
[005-57a]
 不可妄發况人臣告君尤當引經斷義豈可穿鑿附
 㑹以一偏之説進哉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
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
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
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此一章書是以器之大小定王霸之分也管仲齊國
 大夫名夷吾孔子曰管仲相桓公一匡九合功亦大
 矣但出於權謀功利之私不夲於聖賢大學之道故
[005-57b]
 局量褊淺規模狭隘其器不亦小哉或人問曰管仲
 器小得非過於儉約乎孔子曰儉約之人必遵制度
 管仲築三歸之臺為遊觀地其興作之煩費可知又
 設官屬各治一事不使兼攝其廩祿之冗濫可知焉
 得為儉或人又問曰建臺備官或因禮不可缺意者
 管仲知禮乎孔子曰知禮之人必守名分邦君為樹
 屛塞門障蔽内外管氏以大夫而亦樹塞門邦君為
[005-58a]
 兩君好㑹有獻酬反爵之坫管氏以大夫而亦有反
 坫二者皆屬僭越若謂管氏知禮天下孰為不知禮
 者孔子見管仲一生止用私意小智為功利富强之
 計即其奢僭所形正見其器量狭小若能擴而充之
 自可致君王道不徒以覇業終此孔子所以㴱惜之
 也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
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此一章書見正樂必先審音也大師魯國掌樂之官
[005-58b]
 孔子語之曰先王夲人心之太和以傳之於樂就聲
 音節奏之中有始終條理之妙可得而知也葢樂有
 六律五聲八音一有不備不可言樂故始作時衆音
 齊舉而翕然以合及其從之清濁髙下調適中節而
 純然以和就純之中又宫自為宫商自為商一一分
 曉皦然明白皦則易於間斷卻又宫商相續終始相
 生絡繹不絶自始至終曲盡條理節奏此乃樂之一
[005-59a]
 成也葢聲音之道與政相通既可飬性情又可移風
 俗王者昭徳象功成一代之樂和上下而格神人關
 係最重故聖人諄諄告戒之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
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
天将以夫子為木鐸
 此一章書是封人信孔子有先知先覺垂敎萬世之
 任也儀衛邑封人掌封疆之官孔子周流列國偶至
 衛邑封人請見曰凡君子至止必蒙接納未有拒而
[005-59b]
 不見者夫子或亦不我拒乎從者因其求見之誠為
 之引見既見而出對門人曰夫子失位去國亦一時
 之不遇耳二三子何必以此為患乎今天下風敎陵
 替人心不古亦已久矣然亂極當治剝後有復以夫
 子之徳盛化神自有以斯道覺斯民之實用天生非
 常之人必不終困殆将使之得位施敎以開生民之
 耳目啓天下之愚蒙如木鐸之徇於道路以警衆也
[005-60a]
 從来聖人一身關乎氣運封人能獨見孔子憂世覺
 民之意可謂知聖且知天矣奈列國諸君不能推心
 委任竟以轍環終老惜哉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此一章書是孔子評論聖樂之不同也記者謂帝王
 昭徳象功必宣之於樂觀樂之情文可以知功徳之
 不同矣夫子嘗謂舜樂名韶取繼堯致治之義其聲
 音節度極盛羙而可觀然羙之中更覺雍容廣大徳
 意悠長又盡善也武樂名武以象武功之成其聲容
[005-60b]
 節度亦盛羙而可觀但羙之中猶覺發揚蹈厲比於
 韶樂未盡善也盖舜以生知安行之聖際雍熈揖讓
 之時自然心氣和平神人協應武以反身脩徳之聖
 値取殘伐暴之時未免舉動猛厲聲音激亢孔子神
 遊兩朝就樂而贊論之以見帝王之分皆時與徳為
 之也
子曰居上不寛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005-61a]


此一章書見凡事當得其夲也孔子曰凡有一事必



有一夲如居上者有政敎號令之施要之以寛為夲



為禮者有進退周旋之節要之以敬為夲臨喪者有



哭泣擗踊之文要之以哀為夲有其夲則所行之得



失可見如寛有過不及敬有至不至哀有淺深皆可



從其夲而觀之若使居上苛細而不寛為禮慢忽而



不敬臨喪虚飾而不哀是其夲既已無矣雖有政敎



號令之施進退周旋之節哭泣擗踊之文而大夲既


[005-61b]
失其餘皆無從置論将何所依據以觀之哉可見凡



事當得其夲之所在而居上用寛尤帝王之要道書



曰敬敷五敎在寛又曰克寛克仁孔子又云寛則得



衆寛者千古不弊之道非縱弛之謂也綱舉目張皆



以寛大之意行之此居上之大體也


日講四書解義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