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51 論語學案-明-劉宗周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論語學案卷一
            明 劉宗周 撰
 上論
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逺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説悦同樂音洛慍紆問反
 學字是孔門第一義時習一章是二十篇第一義孔
 子一生精神開萬古門庭閫奥實盡於此 學之為
[001-1b]
 言效也漢儒曰覺非也學所以求覺也覺者心之體
 也心體本覺有物焉蔽之氣質之為病也學以復性
 而已矣有方焉仰以觀乎天俯以察乎地中以盡乎
 人無往而非學也學則覺矣時時學則時時覺矣時
 習而説説其所覺也朋來而樂樂其與天下同歸於
 覺也人不知而不慍不其為天下之覺也故學以
 獨覺為真以同覺為大以無往而不隔其所覺為至
[001-2a]
 此君子之學也説樂不慍即是仁體孔門學以求仁
 即於此逗出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
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為仁之本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弟好皆去聲鮮俱上聲
 孝弟是後天最初一脈為萬化之所從出故學以務
 本者本此然孝弟之有本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
 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者是也是為良知是為
 良能於此而反求其本其為天命之性乎 孝弟以
[001-2b]
 為仁是務本之學巧言令色以為仁是務華之學務
 華者根絶故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巧令之於仁以外
 面做起安得不的然日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
不信乎傳不習乎省悉井反為去聲傳平聲
 曾子三省不是三項事學以忠信為本忠必證之人
 謀而始真信必證之交友而始見如曰為君父謀而
[001-3a]
 不忠與妻子言而不信則人或勉焉故曾子獨標此
 二義於此日日提醒毫無滲漏方是為學問立根基
 而又從事於傳習之間孜孜不息以進於道則反身
 之能事畢矣此曾子所以得聞一貫之傳也他日語
 門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即忠信也曾子
 於此正是做一貫工夫以為先三省後一貫者此不
 知忠恕之㫖者也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
 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又曰主忠信忠信之於學要矣
 哉 宋人有一日三檢㸃者程子曰不知其餘時做
[001-3b]
 甚勾當予謂檢㸃著在甚麽處倘檢㸃處無分曉雖
 時時檢㸃成甚勾當
子曰道千乗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道乗
皆去聲
 治國之道本天徳以為王道首先敬事而信以成之
 又漸推開去節用合下愛人有損上益下意力役之
 征最為民病故又就愛人下抽出言之自敬事推到
[001-4a]
 使民其究以為民而已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衆而親仁行有
餘力則以學文弟子之弟上聲則弟之弟去聲
 弟子之學只是古者小學教人之法孝弟謹信愛衆
 親仁葢生而習之如饑食渴飲家常茶飯不可一日
 離也迨夫習與智長漸授以學文之功亦所以學此
 孝弟謹信而推之於愛衆親仁者古者人生六嵗教
 之數與方名七嵗教以别男女八嵗教之讓九嵗教
 之數目十嵗出就外傅學書計肄簡諒十有三嵗學
[001-4b]
 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此皆餘力學文之事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
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人必好惡之心正而後行誼敦倫紀篤終身徳業可
 以臻至久大故子夏論學首以賢賢易色為言賢賢
 易色可與語立志矣賢賢則必以賢者自待必以賢
 者自待則必為忠臣必為孝子必為信友凡事都做
[001-5a]
 到徹頭徹底不肯半上半落只此是真人品真學問即
 未暇到學文之功固已得其本矣然則世有忽畧於
 躬行而専恃口耳者雖謂之目不識丁可也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
者過則勿憚改無毋通
 威重一章總是實勝之學必先從氣宇檢㸃起見得
 學者一種輕浮之習其病道為最深其於學也雖得
 之必失之何固之有若是者正以心之不存先病於
 浮也故主忠信要焉纔獨學便須友為輔苐恐以輕
[001-5b]
 浮之心先據人上隨在皆損友也至於學之進步全
 係遷善改過上做工夫倘用心稍有不實未免姑且
 因循過去故友曰無友過曰勿憚此忠信之心為之
 而厚重不待言矣學焉而固為何如哉學之固不固
 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朱子曰而今人都是
 臨深以為髙切中學者悦不若己之病人苟有善下
 之心則隨處皆得勝友其不善者而改之非吾師乎
[001-6a]
 或曰不如己是異已者亦通
曾子曰慎終追逺民徳歸厚矣
 聖賢論學惓惓以孝弟為本雖治天下國家化民成
 俗其道亦不越此故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
 平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
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温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
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温良恭儉讓五字分明畫出一個聖人須知從何處
[001-6b]
 得來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
謂孝矣行去聲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言終其身也孝子之事親也終
 其身志父母之志行父母之行何分存沒分兩觀者
 亦為父子之間未必一徳相仍有時以善繼為志善
 述為行此其志與行雖出於人子而未嘗不志父母
[001-7a]
 之志行父母之行必至三年無改乃謂之孝則當其
 親在之日勢未可遽觀其行事矣何也沒且不忍改
 行要之終身况親在之日乎甚矣孝子之用心苦也


父行未必盡是道在孝子㸔來則盡是道只為天


 下無不是的父母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
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禮本以節人情之流主於嚴勝苐當行禮之際則委
 蛇進反稍以人情為遷就而未嘗斤斤焉桎梏於尺
[001-7b]
 寸之間使人望而知畏故人樂從之亦禮意原是如
 此故曰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知和而和者知
 禮之用和而轉導於和和勝則流不以禮節之則節
 亡矣其如和何哉故行禮者慎無因用而溺其體也


禮之用只在度數節目之間㸔若大綱所在絲毫


 不得放過若就在節中㸔出和亦不是如父坐子立
 是禮然行禮之際使人子終日站立亦不自然有變
[001-8a]
 通這是和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逺恥辱也因不
失其親亦可宗也近逺皆去聲
 有子言持身涉世之道皆就人情所最易忽處檢㸃
 來如一語輕諾人一貌輕假人一時輕與人作縁皆
 極易苟且吾輩往往有此病痛豈知後來有不可繼
 者乎薛文清公云一言不可輕許人一字不可輕假
 人一茶不可輕飲人頗得此意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
[001-8b]
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好去聲
 人生只是居食二字營營結果一生今舍此不為更
 有何事獨吾所學一事是安身立命之符不可頃刻放
 過尚恐一語輕出反成逗漏合之於慎言而事益見
 其敏如奔馬無嘶精神只在兩蹄尤不敢自以為是
 也必就正有道以要其至此其於學可謂真發心真
 下手真能不作滿假觀者故曰好學云
[001-9a]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
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
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
樂音洛好去聲磋七多反謂與之與平聲
 學者之於道不是懸空摸索須實試之當境只貧富
 兩闗幾人打過來貧則諂富則驕鮮有不為境所遷
 者用幾許學力從凡夫中脱胎換骨方進得無諂無
 驕地位然自知道者觀之何啻太山之於培塿河海
 之於涓滴不足為有無自無諂無驕又不知用幾許學
[001-9b]
 力方進樂與好禮地位到此地位又豈無百尺竿頭
 一步乎夫子於此直是引而不發在而不圖賜足以
 知之切磋琢磨之詩分明證出道無窮學亦無窮意
 故夫子亟與之又亟進之曰告諸往而知來者言貧
 富之論已成往迹而賜之穎悟更能相引於無窮也
 賜真可與言學也已矣言詩云乎哉 夫子之答進
 子貢前一步子貢之引詩又進夫子前一步故曰知
[001-10a]
 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或問知人可學乎曰可莫先於自知知吾心之是非
 而天下之為是非辨知吾心之是而非非而是而天
 下之是是非非辨吾心本知也有物焉翳之則昏故
 學在致知又曰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而子輿氏直本
 知言與養氣為作聖之功難言哉難言哉 聖人就
 人不知同患處一轉到自己身上為一生難了學問
 不是辨官辨材上論
[001-10b]


為政第二


子曰為政以徳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共音拱亦作拱
 為政以徳只是篤恭而天下平氣象君子學以慎獨
 直從聲臭外定根基一切言動事為慶賞刑威無不
 日見於天下而問其所從出之地凝然不動些子只
 有一個淵然之象為天下立皇極而已所謂北辰居
 所而衆星共也天一氣周流無時不運旋獨有北辰
[001-11a]
 處一㸃不動如磨心車轂然而萬化皆從此出故曰
 天樞北辰即北斗第四星間無星處北斗亦晝夜旋
 轉與南斗相對皆密邇北辰處故其旋轉只在斗間
 若其餘衆星隨天三百六十五度旋轉各以所麗為
 逺近皆一日一週天而遲速不同北斗出地上三十
 六度南斗入地下三十六度南北相亘地之不動正
 此天樞所貫處然天樞不動處亦間不容髮此氣之
 生生處也尋常言天心天何心即不動處是天心這
 便是道心惟微其運旋處便是人心惟危其嘗運而
[001-11b]
 嘗處處便是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天人之學一也
 吾觀北辰而得君道焉大君無為而能無不為故萬
 化自理又觀北辰而得心學焉心君無思而能無不
 思故百體從令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心之官則思思曰睿睿作聖思本無邪其卒流於邪
 者弗思耳以為思欲無邪非也思無邪者閑邪之學
[001-12a]
 也詩以理性情人心之邪只從性情流動處生來若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各得性情之正何邪之有如桑
 間濮上失之淫小弁正月失之傷全經臚列其間正
 變之異同得失莫不極人心之變使讀之者即所觀
 感而興起則閑邪之學亦可躍然於言下矣故一言
 足以蔽三百云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徳齊之
以禮有恥且格道音導
 為政以徳而齊以禮以刑輔之則民日遷善而不自知
[001-12b]
 矣然任徳者只見徳而不見政雖政亦徳也任禮者只
 見禮而不見刑雖刑亦禮也其任政刑反是而民心
 之應違因之此王霸之辨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從如字
 學莫先於立志志立後猛用工夫方有持守可觀持
 守得力亦有解悟可入悟之久則源頭盡徹悟之極
[001-13a]
 則形神不隔更由此而進之則純乎天矣從心所欲
 不踰矩所謂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天道也葢孔子從
 七十後視履考祥故自序年譜如此實萬世學者公
 案云 聖人一生學問浸假而上不登顛造極不已
 四十以下猶是凡界人五十以上則清虚髙逺渺際
 寥廓莫知所之孔子自道猶屬謙詞自志學以後
 加十五年功纔立脚得定又加十年功纔自信得及
 又加十年功纔見得合下賦予之理又加十年功反
 就形骸處體認纔破安排障蔽尚未知身之有當於
[001-13b]
 道何如也直没身焉已矣語意不過如此命只是氣
 數之命氣數之命即義理之命知命之大者是忘得
 喪天下最逆耳的是何物惟有稱譏憎謗覺格格中
 拒故云逆耳之言耳順者是忘毁譽也或曰聖學到
 晚乃僅作如是觀乎曰談何容易聖學只是凡夫修
 盡盡得凡夫便是聖解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
[001-14a]
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
之以禮祭之以禮
 無違告懿子是一教法葢就世禄之家言但防其悖
 越犯分而已故僅曰無違其辭嚴其於禮主節勝者
 生事葬祭發無違之藴告樊遲又是一教法葢就樊
 遲粗鄙近利者言則非委致盡變竭始終之情文不
 可故詳述之如此其辭勉其於禮主文勝者所謂因
 材而篤分明是天地化工或曰子何以知聖人是兩
 様教法不失之穿鑿附㑹否曰夫子教懿子決不作未
[001-14b]
 了語待其再問故懿子亦受教而退未嘗蓄疑也使
 聖人有未盡之意必借樊遲轉問方了前件不已勞
 且拙乎懿子既退偶值有門人在御舊話未忘復爾
 拈起所謂竿木隨身逢場作戲意未嘗不在樊遲也
 吾儕虚心想當日事情諒聖人胸次合有此等伎倆
 未嘗穿鑿附㑹也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001-15a]
 孟武伯問孝是人子身上事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是父母身上事問是孝答是慈有何闗涉豈知人子
 於父母其初只一人之身父母的痛癢便是人子的
 痛癢若於此漠不相闗更有何孝可言唯疾之憂非
 徒以慰親之為孝也知乎此者必能以其身為父母
 之身以其心為父母之心而終身孺慕之情有無所
 不至者矣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
養不敬何以别乎養去聲别彼列反
[001-15b]
 問安視膳都是養邊事敬則真心之自致於養者非
 嚴威儼恪之謂也如曾元之養曾子只是養曾子之
 養曾晳便是敬非真謂猥䙝之養自同於犬馬而以
 禮貌周旋之為敬也或曰愛與敬有差别何得以愛
 為敬曰冬温夏清昏定晨省於禮貌何嘗不周旋只
 是真意不到便似慢親一般則亦謂之能養而已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
[001-16a]
曾是以為孝乎食音嗣
 色是心精之注於外者不但一心而已并一身肢體
 血脈皆畢露於此打合在父母身上便是一體之愛
 事親者到此有著力不得處故難若取給於服勞奉
 養之間抑末矣 學不可以偽為至於根心而生色
 則形著動變達於天下矣唯孝子之道亦然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
回也不愚
 孔顔論答見於論語者無幾而曰吾與回言終日不
[001-16b]
 知所言何事子終日言則回亦必終日問終日難故
 相引於無窮而曰不違如愚不知不違處在何言句
 日在簞瓢中但有安貧樂道面孔可偵而曰退而省
 其私不知所私者何事夫子終日言回終日行亦步
 亦趨不失服膺而止不必有以發之也而曰亦足以
 發回深潛善學始終不失其如愚之體而曰回也不
 愚聖人句句示後人疑端知乎此者於學問之道亦
[001-17a]
 思過半矣 凡人之可以耳目盡者必其人囿於形迹
 者也其不可以耳目盡者則超於精神矣聖人之於
 回也若疑焉若訝焉既曰如愚又曰不愚耳目之前
 語言之下幾不足以得回而知回之於學也深矣得
 其内而遺其外超於精神而莫知其所以然而然然
 則回其潛龍乎喟然之歎曰仰之彌髙鑽之彌堅瞻
 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於回而曰如愚曰不愚是師
 弟精神相遇處 回也不愚亦是疑詞非初疑而卒
 信之也
[001-17b]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
焉於䖍反廋所留反
 人心自有安處是平日志向所決積漸慣熟安頓其
 中而不自知者須晝觀妻子夜卜夢寐始得然此不
 以造詣説只論真偽之品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新與故本只為詩書六藝之時習而言而必以故為
[001-18a]
 徳性之故有者鑿也然詩書六藝之理本具於徳性
 温故者既若操吾心之故物而知新者亦若抽吾心
 之新緒亦何必判内外而二之乎必言為師者若曰
 學以時習則先知先覺之任庶幾在我而後人之知
 覺亦於是乎有賴矣此亦夫子自道也
子曰君子不器
 僚之丸獿之塗公胥之斵推而至於堯舜之治天下
 皆器也君子不器其體天地之大全而一以貫之者
 乎
[001-18b]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人未有不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者雖君子亦然但君
 子全是一副躬行精神其不得已而有言亦以言其
 所行而絶不操有餘之勢一似倒用者然非以言之
 於既行之後也葢君子慥慥之學如此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比必二反
 和與周涉世之道不甚相逺但出於君子則為和全
[001-19a]
 是元氣周流與人為善之心雖似同而非同出於小
 人則為同全是私情狎比與人濟惡之心雖似和而
 非和和則和於君子未嘗不和於小人同則同於小
 人必異於君子心術一分而世道治亂之機恒必由
 之可懼也夫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専言學則學必兼思兼言思則學只是學學一途而
 思乃求以自得於心者葢耳目心思合併而用之者
 也偏廢則兩妨學非其學學必罔謂無得於心狥迹
[001-19b]
 而失之訛舛思非其思思必殆謂未摭其實信心而
 失之孤危其病道均也而殆尤甚他日又曰以思無
 益不如學也葢罔則為俗學耳殆則必為異端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凡出乎中庸之道者即為異端異端者於大道中矯
 之以為異而其端緒可指也如楊之仁墨之義佛老
 之性命皆竊吾道之一端而矯之為異者至於佛氏
[001-20a]
 作而其説恍惚杳渺漫無端緒可尋矣故害道滋甚
 異端之害道先中於人心新竒之説一倡能使天下
 羣起而攻之而禍且決裂而不可救至於生民糜爛
 無父無君此孔門之所以齗齗洙泗也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女音汝
 子路力行可畏未必心地劃然縁他氣質兼人往往
 失之徑行直遂故心易受蔽心有所蔽則認不知以
 為知者有之此所謂不知而作也故聖人頂門一鍼
[001-20b]
 告以求知之道知不求之外而即求之在我為知為
 不知何人不分曉正恐自謂分曉不免種種是錯認
 得不真須是仔細查考來所知者既不妨自信所不
 知者尤不妨自疑則信所信知也信所疑亦知也是
 知也而非以無不知之為知也此等學問只虚心反
 觀便自得之但胸中習見積久倘或沙汰不盡不免
 時啟時閉終身擾擾學者須從格物致知之功始得
[001-21a]


良知在我無所不知但為私意錮住則有時而昏


 眼中些子塵便全體昏黑更無通明處故知則全體
 皆知不知則全體皆不知更無半明半暗分數但此
 蔽有去來則有時而知有時而不知耳夫既有時而
 知有時而不知則并其知而非人能知己之不知正
 是無所不知的本體呈露時如金鍼一撥宿障全消


語云無行所疑最為難事是子路一生病痛


子張學干禄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
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行寡之行
[001-21b]
去聲
 子張學干禄葢病在誇多鬭靡炫燿聞譽有希世之
 心一似為干禄而學者然故夫子亟以為己之學挽
 之多聞多見總以為反約之地聞見雖多試措之於
 言行往往疑者多而信者寡即言行其所信而從不
 敢肆然而出之唯恐多言多召尤多動多宿悔也以
 是為言行縱不能盡免於尤悔而亦云寡矣不曰無
[001-22a]
 之而曰寡亦據其慎言慎行之心則然而要之學焉
 而後知不足則寡尤寡悔亦非大賢以上不能者此
 之謂禄在其中所謂身安為貴道充為富不待求而
 自得者也學者誠知寡尤悔之即禄而後可以言學
 充得盡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以為學焉
 而禄自在者此又深於學干禄者也 言行分慎敏
 兩法此皆言慎者敏行之精神正自戰兢惕厲中來
 也 聞屬言凡所聞者皆言也見屬行凡所見者皆
 行也
[001-22b]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人主以一身託天下臣民之上未有可以權控馭之
 也奉天道之無私以順民心而已舉直錯枉所以奉
 天道順民心也民焉得不服然君舉錯只一相相擇
 羣有司羣有司擇百執事百執事下至胥吏之賤皆
 以此道遞推之則天下帖然成大順之治雖唐虞三
[001-23a]
 代之化不過如此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
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敬忠而且勸所以責民之道至矣盡矣至問所以使
 之則必有端本之術在而非可徒責之民者使民敬
 吾求吾敬耳使民忠吾求吾忠耳使民勸吾求吾勸
 耳纔上行則下傚捷於影響是操必得之數者也故
 曰則敬則忠則勸云孝慈則忠人未有孝親而不自
 致保赤子而不心誠者此忠之至也故能使民忠盖以
[001-23b]
 孝作忠又以慈感忠也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
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孝是人最初一念天理流動纔達之第二念便是弟
 以孝弟推之便得刑寡妻御臣僕之道自此而九族
 而百姓而昆蟲草木皆即此一本而推之裕如者此
 孝之所以為百行原而萬化之本也堯舜禹湯文武
[001-24a]
 嘗以孝治天下矣故曰瞽瞍底豫而天下化知孝之
 所以治天下則知天子有天子之政諸侯有諸侯之
 政大夫有大夫之政士庶人有士庶人之政政不同
 而言乎不出家而成教於孝一也夫子所以曉或人
 者至矣奚其為為政言舍此不為將何所為而為政
 乎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
以行之哉輗五兮反軏音月
 信是本之真心而見之然諾之際者是身世作合闗
[001-24b]
 鍵猶車之有輗軏然舉世尚狙詐人而無信一味心
 口相違千蹊萬徑用得熟時若以為非此不可物身
 不可御世然豈知有斷斷乎其不可者可不可只在
 是非上而行不行方較利害上人而無信任大小地
 位都行不得即小事尚然而况大事哉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
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
[001-25a]
知也
 夫子繼衰周而為素王修明堯舜禹湯文武之道以
 垂後世固萬世帝王之所統也子張問十世可知意
 非徒知之而已正求夫子所以垂後世者何若使斯
 道之統傳無窮耳曰十世亦逺矣不知夫子之道即
 三王之道三王之道即堯舜之道自堯舜以來所以
 治天下之大經大法至三王而俱備矣後世帝王無
 以加矣三王所因之禮即百世所因之禮三王所損
 益之禮即百世所損益之禮因其所因損益其所損益
[001-25b]
 則治革其所因膠其所損益則亂百世之治亂不可
 知而所以治治亂亂之故可知張子曰為治不法三
 代者終苟道也夫百世之後所可知者亦法三代以
 為治而已如秦之法律漢之黄老晉之清談隋之暴
 梁之佛唐之夷宋之議論元之寛縱皆舉先王之法
 而蕩然夷之而至於天經地義之不可廢者固歴千
 古如一日則亦不害其為可知者世道之降也皇降
[001-26a]
 而帝矣帝降而王矣王降而霸矣後世之有天下者
 霸焉而已矣仲尼生於衰周早知暴秦之必代興故
 序書終之秦誓修春秋則始終經緯五霸之迹憫王
 道之不復作也惓惓修舉其廢墜以傳之來世其曰
 行夏之時乗殷之輅服周之冕則其所因所損益之
 大端也苟有行先王之道者亦舉此而措之耳不幸
 而有秦漢隋唐之亂終不足以有為而猶得以吾聖
 人所託之空言者存先王之道於千百十一之中使
 人類之不終為禽獸則仲尼之功於是乎大矣 後
[001-26b]
 來董仲舒天人三䇿頗發明此意其曰天不變道亦
 不變又曰繼治世者其道同繼亂世者其道異又曰
 漢宜損周之文用夏之質武帝稍行其説故漢治最
 為近古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非鬼而祭見義不為斯二者皆有惑心焉惑者何利
 害是也人苟利害之為見則方寸日流於邪僻苟或
[001-27a]
 可以邀福分外一切奴顔婢膝皆將不顧名義而為
 之雖非鬼可祭至於顧忌一生却又畏首畏尾每事
 退託雖所當為者亦有所不敢為矣兩項事只是一
 項人能為非鬼之祭者必見義不為趨利者必避害
 也曰諂曰無勇畫出小人情狀若合符節可見世人
 終身庸庸苟苟行徑不同總是一副柔腸脆骨其究
 總為身家計耳夫唯超然於利害之途者有所不為
 而後可以有為力破諂瀆之性養成剛大之氣富貴
 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庶幾可以進道矣
[001-27b]
 論語學案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