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37 四書經疑貫通-元-王充耘 (master)


[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四書經疑貫通卷四   元 王充耘 撰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集註謂無者自然而然此仁者之事不待勉強故
夫子以為非爾所及顔淵言志曰無施勞集註謂
勞事非己所欲故亦不以施之於人又為知同於
人故無施勞正無加之㫖然乃曰其志可謂大矣
未免出於有意一以為自然一以為有意何歟


[004-1b]
  以無加諸人與勿施於人並觀之則無者自然而然勿
者用力禁止以願無伐善無施勞與老者安之朋友信
之少者懐之對觀則夫子之志出於自然而顔子之願
無伐善施勞猶未免出於有意當各自其羣隊求之


  論語鄰里鄉黨二十五家為里盖因周禮遂人五
家為鄰五鄰為里之説也孟子則又以八家同井
方里為井都鄙為里何言數之不同如此


  授民居與授民田異民居以五家為鄰二十五家為里
[004-2a]
授田以方里為井而八家同井


  夫子予欲無言章先儒謂其與前篇無隠之意相
發請言其所以相發


  予欲無言謂學者以言語窺聖人故夫子言吾平日動
作無非道不必專就言語上求無隠乎爾謂學者疑聖
人示人以其粗而髙逺者或有隠而不發故夫子謂凡
吾動静語黙無非妙道精義則無髙深精微而不以示
人者兩章各是一意然無非警省學者


[004-2b]
  子張問仁於孔子章先儒謂其與六言六蔽五美
四惡之類皆與前後文體大不相似請言所以不
相似


  聖人語約而事該言近而指逺盖有徳有言未嘗有費
辭者即論語一書首尾熟觀可見而獨此數章提其綱
於先而條其目於下辭煩不殺盖自别為一體較之夫
子平時答問之言含蓄從容而自然親切者大段不侔
此先儒所以謂其文體與前後大不相似也况欲仁得
[004-3a]
仁又焉貪施之從政似亦不甚親切


  先儒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中庸言施
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章句引愛己之心愛人
釋之則是以仁言恕孟子言仁民愛物集註以推
己及物釋之則是以恕言仁何歟子貢博施濟衆
之問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終身行
之之問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至子貢曰我不
欲人之加諸我吾亦欲無加諸人則又曰非爾所
[004-3b]
及何歟


  自然者為仁勉強者為恕仁與恕但有生熟之分初非
薰蕕冰炭之相反故先儒或因恕而言仁或因仁而言
恕所以明仁與恕非二物也但學者未至於從容中道
則凡其推擴此心以及物者僅可以言恕而未可以言
仁故子貢有博施濟衆之問夫子既告以仁者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必繼之以能近取譬可謂仁之
方及其終身行之之問亦告之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004-4a]
皆示之以仁而及之以恕者盖勉強而為恕者子貢能
之自然而為仁者非子貢所及也此其所以於無加諸
人之問夫子以非爾所及答之


  有子言孝弟為仁之本則曰本立而道生中庸言
親親之殺尊賢之等則曰禮所生也孟子曰樂之
實樂斯二者是也則又曰樂則生矣所謂生者同
歟異歟有子既以孝弟專原乎仁孟子又以事親
從兄分属仁義中庸既以尊賢為義之大孟子又
[004-4b]
以從兄為義之實抑有説歟


  本立而道生言從事孝弟則仁道自此而生禮所生也
言親親尊賢而有等級隆殺乃禮之所生樂則生言事
親從兄出於和順從容無所勉強則愛敬之心油然自
生如草木之有生意其為生則同其所指各異孟子以
事親從兄分属仁義自其大分言之仁與義為對者也
有子以孝弟可為為仁之本盖仁該全體舉仁而義在
其中者也論良心之發切近而精實則義莫先於從兄
[004-5a]
論仁義之施見於事為則莫大於尊賢是故各有所指
而從兄尊賢皆所以為義也


  南宫适問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稷播百穀固躬
耕矣而禹未嘗躬稼也孟子曰禹稷當平世三過
其門而不入禹治水固三過其門而不入稷未嘗
三過其門而不入二書之㫖何以背歟


  堯憂洪水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禹疏九河稷降播種益
烈山澤三人者皆同功一體之人也治水之役勢必偕
[004-5b]
行故禹明言予乗四載隨山刋木則暨益奏庶艱食予
決九川距四海濬畎澮距川則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
夫暨稷播艱食則禹固嘗躬稼矣盖當疏導之餘相其
便宜有可播種以為民食者稷授其方稷與禹未始相
離也禹過門不入稷獨得從容暇逸乎雖謂稷亦過門
不暇入可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又曰不患人之
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又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求為
[004-6a]
可知也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又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稱反若又有如好名者
何歟


  君子雖不患人之不己知然亦疾没世而名不稱盖名
者實之賔有其實固不患人之不見知至死而不比數
於人是無其實也君子安得不惡之然則疾名不稱者
非患無名患無實也


  論語大徳不踰閑小徳出入可也中庸小徳川流
[004-6b]
大徳敦化孟子小徳役大徳其小徳與大徳同歟


  論語中庸之言大徳小徳指徳言孟子小徳役大徳指
人言


  有子曰孝弟為仁之本孟子言事親從兄為仁義
之實實與本何所辨歟言本則以孝弟專乎仁言
實則以事親從兄分属仁義其説不同何歟先儒
謂有專言偏言之異而於四實之卒章以為有子
以孝弟為仁之本意亦猶此抑有説歟


[004-7a]
  本與末對華與實對仁民愛物皆所以為仁而親親為
仁之本此為本而彼為末也愛人及物貴貴尊賢皆所
以為仁義而事親從兄為仁義之實此為實而彼為華
也言本則孝弟兼属乎仁仁足以該乎義也言實則以
事親從兄分属仁義義所以配夫仁也故先儒釋仁之
㫖有專言偏言之異焉至謂有子以孝弟為仁之本意
亦猶此者所以言夫仁義之道廣矣大矣而此為其實
不出乎事親從兄猶有子論仁而以為本不外乎孝弟
[004-7b]
盖皆取其切近者以曉人使無徒事乎髙逺此其意之
所以為同而非以其專言仁一兼仁義為同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
學也又稱有顔回者好學孔文子敏而好學聖賢
所好果何學歟其學果有同異之分歟


  古之所以從事於學者以全其天之所付以造夫聖賢
之域而已非記誦詞章之謂學也是所以子夏以賢賢
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交朋能盡信為
[004-8a]
有學則古人之所謂學者可知夫子以食不求飽居不
求安而所急者惟敏事慎言就正有道為好即顔子之
不遷怒不貳過以明其能好即古人之所謂好學者又
可知矣聖賢之所學無異同而其所造有深淺者盖各
隨其力之可至耳學之至則如夫子可以為聖人其次
亦不失為大賢如顔子是已又其次亦必有以見稱於
世如孔文是已


  毋我者聖人大同於物不私於己也曽子以能問
[004-8b]
於不能章集註曰非幾於毋我者不能也子路問
終身行之章集註曰推而極之雖聖人之毋我不
出乎此二章之㫖不同先儒皆以毋我言之何歟


  不見人之不足不知己之有餘然後以能問於不能是
固幾於無我者矣始焉則己所不欲強勉禁制而勿以
施之於人及其乆也則自然不以施之於人是固聖人
之毋我矣


  曾子一貫之忠先儒曰至誠無息道之體也中庸
[004-9a]
首章先儒曰中者天命之性道之體也子在川上
章言道之體也又曰與道為體顔淵喟然章先儒
曰語道體也舜好問好察邇言語錄曰非洞見道
體無精粗差别者不能然也鳶飛魚躍章或問曰
發明學者洞見道體之妙所謂道體同歟異歟


  先儒以至誠無息為道之體其與川上章所言道體之
意同皆以其流行不息者為道體也道本無形因川流
而可見故又云與道為體中為道體以對和而言已發
[004-9b]
者其用而未發者其體也顔子於聖人之道不可以方所
求不可以思勉及故發為髙堅前後之語所以嘆其道
體之妙舜好察邇言盖以事而見道之有精粗而道無
精粗也鳶飛魚躍則即物以見道其飛其躍者在物而
所以飛所以躍者道也道本無形隨寓而見本非可以
言語形容者也然或以不息言其體或以無過不及名
其體或以髙堅前後不可為象狀其體夫豈有形質之
可言哉亦各隨所見而形容之耳


[004-10a]
  仲弓問仁章先儒曰克己復禮乾道也主敬行恕
坤道也孟子樂正子何人也章先儒曰乾聖人之
分也可欲之謂善属焉坤賢人之分也有諸己之
謂信属焉二書之言不同先儒皆以属乾坤何歟
克己復禮與可欲之善主敬行恕與有諸己之信
抑有説歟


  乾道奮發而有為坤道静重而持守克己復禮工夫果
決故以之属乎乾道言其氣象有同乎乾之剛果也主
[004-10b]
敬行恕以漸成功故以之属乎坤道言其氣象有同乎
坤之柔順也聖人之剛徤奮發同乎乾賢人之静重持
守同乎坤可欲之謂善陽類也故以之属乎乾善有諸
己一定不移隂類也故以之属乎坤大槩言其氣象各
有似耳初非其理之不同也


  夫子答樊遲問仁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與子
貢仁在其中之言不同先儒同謂之徹上徹下何
也程子於前章曰推之則篤恭而天下平朱子於
[004-11a]
後章又曰未及力行而為仁何也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其言雖若淺近所謂即其近衆
人皆可與知而能行極其至雖聖人亦不過如此但有
自然勉強之不同而其理初不異也此所謂徹上徹下
語謂其言通乎上下無所施而不可也子夏博學篤志
切問近思之言為學者當如此而已未嘗有意於求仁
也然能如此則心不外馳而所存自熟仁固不求而自
至矣盖聖門所謂學者為仁而已矣故為學與求仁事
[004-11b]
雖不同而道理實相貫通初無間隔故曰了此便是徹
上徹下之道謂其理不可以上下分也篤恭而天下平
盖推之以造乎其極則其效如此也未及乎力行而為
仁也則據其所言不過學問思辨之事耳言盖各有所
指也


  先儒曰論理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理不明孔子
言性相近也集註謂兼氣質而言抑有不明歟孟
子道性善集註謂性即理也抑有不備歟告子生
[004-12a]
之謂性食色性也孟子闢之詳矣至動心忍性性
也有命焉又指食色氣稟而言何歟


  氣理竝論此自後世註釋者言之聖賢隨學者之通塞
而施教各隨所見而立言要不必盡同也孔子言性相
近自夫子之所見而立言後世因其相近二字推之則
以為兼氣質孟子道性善自孟子所見言之也後世因
其專言性善則為專指理言而在當時初無理氣之分
也且夫子雖言性相近而於大傳言繼之者善成之者
[004-12b]
性何嘗不專指理言孟子雖道性善然於動心忍性性
也有命何嘗不兼氣質但如告子生之謂性食色性也
專指氣為性而不復知有理則有所不可耳此孟子所
以闢之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而已矣者竭盡無
餘之詞忠恕學者之事果足以盡聖人之道歟中
庸言忠恕違道不逺則忠恕與道為二何歟曾子
於吾日三省章言為人謀而不忠而不及恕於大
[004-13a]
學之九章言所藏乎身不恕而不及忠又何歟


  聖人内盡諸心則表裏如一是之謂忠外焉及物則人
己如一是之謂恕聖人之道惟此二者而已但在聖人
則出於自然在學者則必須用力此其所以有不同而
非聖人與學者有異道也出於自然者與道為一所以
為聖人出於用力者猶未能自然此其所以去道不逺
為人謀而不忠是愛人不如愛己即所以為不恕藏乎
身不恕是無以有諸己矣即所以不忠盖忠與恕猶形
[004-13b]
影然二者初未嘗相離也


  顔淵季路言志章先儒曰先觀二子之言後觀聖
人之言分明天地氣象凡㸔論語非但理㑹文字
須要識得聖賢氣象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言志
章先儒曰曾㸃之學視三子規規於事為之末者
氣象不侔矣又曰孔子與㸃盖與聖人之志同便
是堯舜氣象也又曰子路不達為國以禮道理若
達便是這氣象所謂氣象同歟異歟


[004-14a]
  子路顔淵雖皆與物共而其氣象小所以為賢者夫子
之老安少懐朋友信之其氣象同乎天地所以為聖人
三子言志皆欲得國以治之規規事為之末而曽㸃之
志獨超然乎勢利之外其氣象之髙下固有不侔且其
浴沂詠歸童子冠者各適其趣有堯舜在上而萬物各
遂其性之風故為堯舜氣象子路而知為國以禮則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貴賤各得分願其氣象又焉有
不同是則所謂氣象本無不同而其所指則不能無異
[004-14b]
學者當隨其所指而求之














  四書經疑貫通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