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34 四書通-元-胡炳文 (master)


[000-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八


  大學通        四書類


  中庸通        四書類


  論語通        四書類


  孟子通        四書類


  提要


  等謹案大學通一巻中庸通三巻論語通
十卷孟子通十四卷元胡炳文撰炳文有周
[000-1b]
易本義通釋已著録是編以趙順孫四書纂
疏吳真子四書集成皆闡朱子之緒論而尚
有與朱子相戾者因重為刋削附以己説以
成此書凡朱子以前之説嫌于補朱子之遺
皆斥不錄故所取于纂疏集成者僅十四家
二書之外又増入四十五家則皆恪守考亭
之學者也大抵四書經文非其所論惟以合
于注意與否定其是非雖堅持門户未免偏
[000-2a]
主一家然觀其凡例于顔淵好學章哀樂哀
懼一字之筆誤亦必辨明于為政以徳章初
本作行道而有得于身祝洙本作行道而有
得于心改本又作得于心而不失刋本先後
之差亦悉加考正其于一家之學用心亦勤
且宻矣章句集注所引凡五十四家今多不
甚可考蔡模集疏間有所注亦不甚詳是書
尚一一載其名字頗足以資訂證然如集注
[000-2b]
以有婦人焉為邑姜所引劉侍讀者即劉敞
七經小傳之説也炳文獨遺漏不載葢敞在
北宋閉户窮經不入伊洛之派講學之家遂
無復道其姓名者故朱子雖引之而炳文不
知為誰也是亦各尊所聞之一驗矣乾隆四
十六年十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  陸 費 墀


[000-3a]
  四書通序


  四書之學初表章於河南二程先生而大闡明於考亭
朱夫子善讀者先本諸經而次及先儒論著又次考求
朱夫子取舍之説可以言學矣然習其讀而終莫會其
意猶為未善也纂疏集成博采諸儒之言亡慮數十百
家使學者貿亂而無所折衷余竊病焉近世為圖為書
者益衆大抵於先儒論著及朱夫子取舍之説有所未
通而遽為臆説以衒於世余嘗以謂昔之學者常患其
[000-3b]
不如古人今之學者常患其不勝古人求勝古人而卒
以不如予不知其可也今新安雲峯胡先生之為四書
通也悉取纂疏集成之戾於朱夫子者刪而去之有所
發揮者則附己説於後如譜昭穆以正百世不遷之宗
不使小宗得後大宗者懼其亂也漢世定論經傳於白
虎閣因名曰白虎通漢末封司馬遷後為史通通之為
義尚矣若夫習其讀而會其意此又學者之事庶無負
先生名書之㫖云泰定三年良月朔旦巴西鄧文原敘
[000-4a]
四書通序


  四書通何為而作也懼夫讀者得其辭未通其意也六
經天地也四書行天之日月也子朱子平生精力之所
萃而堯舜禹湯文武周孔顔曽思孟之心之所寄也其
書推之極天地萬物之奥而本之皆彞倫日用之懿也
合之盡於至大而析之極於至細也言若至近而涵至
永之味事皆至實而該至妙之理學者非曲暢而旁通
之未易謂之知味也非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
[000-4b]
未易謂之窮理也余老矣潛心於此者餘五十年謂之
通矣乎未也獨惜乎疏其下者或泛或舛將使學者何
以決擇於取舍之際也嗚虖此余所以不得不會其同
而辨其異也會之庶不失其宗辨之庶不惑於似也余
不敢自謂能通子朱子之意後之通者儻恕其僭而正
其所未是則余之所深冀也泰定甲子九月旦日新安
胡炳文序




[000-5a]
  四書通凡例


  一語錄凡朱子未定之説與門人傳錄差誤及重意
者不復出門人姓氏依纂疏例亦不復紀


  一集註謂集諸家之註而為之也或融其意或舉其
辭字字稱停不可増減今集成復舉朱子以前諸
議論是朱子當時猶有遺者也今並不復出或張
氏敬夫洪氏慶善諸説有能發朱子之意者間存


[000-5b]
  一祝氏以刋於興國者為定本今細考其文義如為
政以德舊本作行道而有得於身祝本作有得於
心後本又改作得於心而不失祝未之見也按桐
原胡氏侍坐武夷亭先生執扇而曰德字須用不
失訓如得人此物可謂得矣才失之則非得也此
譬甚切葢此句含兩意一謂得之於有生之初者
不可失之於有生之後一謂昨日得之者今日不
可失之也今必以祝本為定未必先曰得於心而
[000-6a]
不失然後改曰行道而有得於身末又改曰行道
而有得於心故今不以祝本為定詳見為政以徳
註下


  一纂疏引胡氏曰某之為言某也前無訓釋特發此
以明其義愚按德之為言得也政之為言正也本
記曰德者得也語曰政者正也謂前無訓釋可乎
葢如説喜意也猶是以喜字訓説字學之為言效
也學之為字即是效字按説文古斆字從文則學
[000-6b]
字即是斆字效斆通今如纂疏此類皆刪之


  一纂疏集成有筆誤者如顔囘好學章集註載所好
何學論輔氏曰古所謂七情者喜怒哀樂愛惡欲
也今程子以懼字易樂字葢嫌喜樂二字相似而
不及於懼也其義精矣愚按禮記中庸篇以喜怒
哀樂四者言禮運篇以喜怒哀懼愛惡欲七情言
程子之論正本禮運初未嘗以懼字易樂字也似
此筆誤者刪之


[000-7a]
  一纂疏集成有舛謬者如子游洒掃應對章集註記
程子之説凡五條末曰後四條皆以明精粗本末
其分雖殊其理則一學者當循序而漸進不可厭
末而求本葢與第一條之意實相表裏非謂末即
是本但學其末而本便在此也趙氏曰學其末而
本便在此者理貫於萬事不以事之近小而理有
不該也其説正與集註相反葢不看上文有非謂
兩字即以下文學其末而本便在此為是也他似
[000-7b]
此不可勝舉皆刪之炳文指擿前人深愧非是然
不明言之恐誤後學葢亦不得已而為爾


  一雙峯饒氏之説於朱子大有發明其間有不相似
者輒辨一二以俟後之君子擇焉


  一炳文於諸家之後毎章或取朱子用意處及朱子
所謂其間有極緊要處發明一二以俟有道就正




[000-8a]
  朱子四書引用姓氏


  劉子諡康公周頃王季子     河南賈子誼西漢雒陽


  董子仲舒     西漢廣川孔氏安國    子國 西漢曲阜


  太史公司馬氏 遷   西漢龍門揚子雄     子雲 西漢成都


  馬氏融      季長 東漢扶風趙氏岐     邠卿 東漢京兆


  諸葛武侯亮     孔明 蜀琅琊何氏晏     平叔 魏南陽


  陸氏元朗     德明 唐平江 韓子愈     昌黎 唐南陽


  趙伯循匡     唐河東 丁氏公著     唐平江


[000-8b]
  徐氏度      孝節 唐睢 邢氏昺     宋濟陰


  周子惇頤 濂溪 茂叔 舂陵  張子載  横渠 子厚 闗西


  程氏兩夫子伯子  顥 伯淳 明道 叔子  頤 正叔 伊川 河南


  邵子雍   康節  堯夫 河南 豐氏稷      相之 四明


  文潞公彦博   寛夫  汾州 吕侍講希哲   原明 河南


  劉忠定公安世   器之  大名范氏祖禹    淳夫  成都


  王氏安石    介父 臨川 蘇氏軾   東坡  子瞻 眉山


  吕氏大臨    與叔 藍田 孔氏文仲   經父 臨川


[000-9a]
  謝氏良佐   顯道 上蔡  楊氏時  龜山中立 延平


  游氏酢    定夫 建安  尹氏焞彦明 河南


  侯氏仲良   師聖 河東  洪氏興祖慶善 丹陽


  陳了翁瓘    瑩中 延平 羅仲素從彦     延平


  晁氏説之   以道 清豐  吳氏棫     才老 建安


  師李氏侗    愿中 延平 孫毓      江都


  胡氏安國 康侯 文定公   子寅 明仲 致堂 建安


  劉聘君勉之   致中 建安 林氏之竒     少頴 三山


[000-9b]
  黄氏舜祖     繼道 三山  陳氏暘     晉臣 三山


  張敬夫栻 南軒    廣漢  范浚      茂明 金華


  李氏郁     光祖 昭武  周氏孚先     伯忱 毗陵


  鄒氏浩      志完 毗陵  何叔京鎬       昭武


  王勉          建安  張琥


  以上並依朱子四書中所書


  四書通引用姓氏書目


  朱子 文集 語錄 輯略 集義


[000-10a]
  黄氏榦  勉齋直卿 三山 通釋 文集 講義


  陳氏淳  北溪安卿 臨漳 字義 文集 庸學講義


  輔氏廣    漢卿 慶源 語孟問荅


  潘氏柄  𤓰山謙之 三山 講説


  蔡氏淵  節齋伯靜 建安 易傳 庸學思問 中庸通㫖


  蔡氏沉  九峯仲黙 書傳


  蔡氏模  覺軒仲覺 語孟集疏


  陳氏孔碩 北山膚仲 三山 講義


[000-10b]
  陳氏埴  潛室器之 永嘉 經説 木鍾集


  胡氏泳  桐原伯量 南康 衍説


  葉氏賀孫 知道味道 括蒼 講義 文集


  黄氏士毅   子洪 莆田 講義


  真氏德秀 西山景元 建安 大學衍義 讀書記 文集


  趙氏順孫 格菴括蒼 四書纂疏


  以上並依纂疏集成引用


  胡氏瑗  安定翼之 海陵 曽氏鞏  南豐子固


[000-11a]
  張子        横渠    邵子      堯夫   


  程子明道     伊川     張氏叔才 庭堅      


  陸氏佃      農師 山陰  孔氏文仲         


  鄧氏名世       元亞   游氏酢          


  侯氏仲良            張氏     敬夫    


  洪氏興祖            項氏安世 平菴    江陵


  林氏之竒            胡氏寅 明仲  宏 仁仲 


  葉氏夢得     少藴 石林  吕氏祖謙 東萊  伯㳟 金華


[000-11b]
  張氏九成   子韶 范陽  𡊮氏甫  蒙齋 廣㣲 四明


  郭氏忠厚   立之 兼山  邵氏甲      仁仲 新定


  錢氏時    子是 新定  顧氏元常     平甫 新定


  陳氏文蔚   才卿 廣信  倪氏          霅川


  李氏道傳 仁壽 仲貫     李氏   東䆫      


  李氏         陵陽  葉氏適  水心 正則   


  衞氏湜    正叔 呉郡  陳氏知柔     體仁 溫陵


  陳氏亮  龍川 仝父 永康  陳氏      用之 長樂


[000-12a]
  林氏䕫孫   子武 三山  方氏慤      性夫 嚴陵


  譚氏惟寅      高要  周氏諝      希聖 延平


  何氏夢貴 北山 新之 嚴陵  潘氏時舉    子善 天台


  鄭氏汝諧 東谷 舜舉 古括  王氏炎     晦叔 新安


  薛氏         永嘉  李氏閎祖    守約 昭武


  歐陽氏謙之   希遜 廬陵 諸葛氏泰          


  胡氏次焱 梅巖 濟鼎 新安  黄氏繼道         


  虙氏              張氏玉淵


[000-12b]
  王氏囘            黄氏淵        莆田


  祝氏洙  宗道   建安 四書附錄


  王氏柏  魯齋   金華 批㸃標注四書


  程氏若庸 勿齋   新安 字訓


  饒氏魯  雙峰 仲元 廣信 石洞紀聞 講義


  盧氏孝孫 玉溪      大學通義


  沈氏貴珤 毅齊   番陽 正蒙解


  謝氏枋得 疊山 君直 廣信 文集


[000-13a]
  齊氏夢龍   節初 番陽  語解


  許氏衡  魯齋 平仲 河南  文集 遺書


  馮氏椅  厚齋 竒之 南康  論語解


  方氏逢辰 蛟峯    青陽  中庸大學釋傳


  金氏履祥 仁山 吉父 金華  大學疏義


  杜氏瑛  緱山 文玉     語孟旁通


  薛氏延年 秋潭 壽之 平水  四書引證


  黄氏仲元    四如 莆田  四書講義


[000-13b]
  熊氏禾  勿軒 去非 建安  標題四書


  呉氏浩     義夫 新安  大學講義


  陳氏櫟  定宇    新安  四書發明


  吳氏仲迂 可堂    番陽  語類次


  以上並纂疏集成外新増


  姓氏


  泰定三年冬存中奉


  江浙儒學提舉志行楊先生命以胡先生四
[000-14a]
書通能刪纂疏集成之所未是能發纂疏集
成之所未發大有功於朱子深有益於後學
委令賫付建寧路建陽縣書坊刋印以廣其
傳為此來兹書府承志安余君命工繡梓度
越三稔始克就復以坊中諸本四書校勘如
集成標題經注善本改亦曰學之正之曰為
由増莫春和煦之時詠歌也之類皆好事者
妄加増改今以纂疏通釋集疏附錄為正庸
[000-14b]
學或問不敢分析失朱夫子本意編附於章
句通後又於集註字之竒者増入釋文事之
隠者附以通證先儒姓氏類而紀之庶初學
之士亦便於考索云天厯二年己巳秋八月
壬辰新安後學張存中書於余氏勤有堂







[000-15a]
  欽定四庫全書


  大學朱子序


  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語錄大學是修身治人㡳規模
又曰如一部行程厯相似皆有節次○通曰經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序曰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見得
自古以來凡治與教只是此大學之道葢自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與之以

仁義禮智之性矣通曰書曰若有恒性六經言性自此始成湯伐夏之初誥天下尚且從性
上説來況教人以大學之道乎所以序中法字凡五言之而性字亦凡五言之葢所以為大學教人之法者不
過欲人復其仁義禮智之性而已性即經所謂明德所謂至善傳所謂明命朱子四書釋仁曰心之德愛之理
[000-15b]
義曰心之制事之宜禮曰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皆兼體用獨智字未有明釋愚嘗欲竊取朱子之意以補
之曰知則心之神明所以妙衆理而宰萬物者也沈氏曰智者涵天理動靜之機具人事是非之鑑然其

氣質之禀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
而全之也語錄氣是那初禀底質是成這模様了底只是陰陽五行之氣充在天地中精英者為人
查滓者為物精英之中又精英者為聖為賢精英之中查滓者為愚為不肖○通曰若有恒性湯言天命之性
習與性成伊尹言氣質之性孟子性善言天命之性而未及氣質之性荀子性惡揚子善惡混韓子三品言氣
質之性而不及天命之性至周子太極圖始即太極言其本然者即陰陽五行言其氣質者張子曰形而後有
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性之説至是明且備矣此序所以必兼言之也一部大學只是知與行氣
[000-16a]
屬天主知質屬地主行氣之禀有清濁之不齊故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質之禀有純駁之不齊故不能
皆有以全其性之所有一有聰明睿知能盡其性者出於其間則

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復其性
通曰聦明睿知者氣最清則知之至能盡其性者質最純則行之至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君以治之師
以教之皆不過使之復其性而已三代以前為人君者只從大學之道做出許多事業君師之責叢於一身三
代以後大學不明間有因才質之美以成事者終無明明德新民之功君道有略得之者師道絶無矣

伏羲神農黄帝堯舜所以繼天立極而司徒之職典樂
之官所由設也語錄古者教法禮樂射御書數不可闕一就中樂之教尤親切䕫教胄子只用
[000-16b]
樂大司徒之職也是用樂葢是教人朝夕從事於此拘束得心長在這上面葢樂有節奏學他底急也不得慢
也不得久之都换了他性情○通曰當此之時其法未備司徒之職統教百姓典樂之官專教胄子而已

代之隆其法寖備然後王宫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
人生八嵗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
而教之以洒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熊氏
曰按大戴記保傳篇古者年八嵗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髪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注曰小學
為庠門一作虎闈大學在王宫之東束髮謂成童尚書大傳曰公卿之太子元士之嫡子年十三入小學年二
十入大學此王子入學之期也白虎通曰八嵗入小學十五入大學此太子之禮也按年數或有不同而文公
[000-17a]
獨以白虎通為斷○齊氏曰洒掃内則所謂雞初鳴洒掃室堂及庭曲禮所謂為長者糞加帚箕上以袂拘而
退使塵不及長者以箕自向而扱之之類是也應對内則所謂在父母之所有命之應唯敬對曲禮所謂長者
負劔辟咡詔之負置之於背劔挾之於旁口耳之間曰咡辟咡詔之傾頭與語則掩口而對長者不及則毋儳
言之類是也進退内則所謂在父母之所進退周旋慎齊升降出入揖遊不敢噦噫嚏咳欠伸跛倚曲禮所謂
凡與客入者毎門必讓於客從主人登拾級聚足連步以上及堂上接武堂下布武之類是也禮習於度數之
節文所以教之中也古者五禮吉㓙軍賓嘉樂明於聲音之高下所以教之和也古者六樂雲門大咸大韶大
夏大濩大武射法一弓挾四矢驗其正鵠之中否以觀德行古有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御法一車乗
四馬御者執轡立於車上欲調習不失馳驅之正也古者五御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和金口
[000-17b]
木舌鸞金口金舌鳴和鸞者御之常過君表者御之變舞交衢如今十字街轉過過君表語出詩小雅車攻疏
書書字之體可以見心畫古有六書象形㑹意轉注指事假借諧聲數筭數之法可以盡物變古者九數方田
粟布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肭方程勾股大司徒所以教萬民而賓興之者始以六德繼以六行後及於六藝
非八嵗以上者所能盡究其事不徒使曉其名物而已故上三者言節而此六者言文文者名物之謂也非其
事也○通曰洒掃應對進退以節言者小學不惟當習其事事之中有品節存焉是小學當行之事也禮樂射
御書數以文言者小學未能習其事姑習其文義而已是小學當知之事也及其十有五年

則自天子之元子衆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
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平聲
[000-18a]
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陳氏曰初間未知知
愚皆當教之到十五年則知愚可見矣故入大學須有别天子之元子當有天下之責衆子當建國立侯公卿
大夫元士之適子當有家之責故皆在所教庶人則唯俊秀者乃得與以其亦將任之以位也○通曰窮理知
之事正心修己治人行之事當此之時其法始備有國學有鄉學而學之中又有大學有小學焉夫以

學校之設其廣如此教之之術其次第節目之詳又如
此而其所以為教則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不
待求之民生日用彞倫之外定宇陳氏曰上言學校施教之法此言君身為立教
之本即所謂億兆君師繼天立極者○通曰躬行是行心得是知彝倫是仁義禮智之性是以當世

[000-18b]
之人無不學其學焉者無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
職分之所當為而各俛焉以盡其力通曰前説上之所以為教此説下之
所以為學其教皆本於知行故學焉者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是知各俛焉以盡其力是行

古昔盛時所以治去聲隆於上俗美於下而非後世之所
能及也通曰此言古之治法與古者教人之法相應上之教如此所以治隆於上下之學如此所以俗
美於下及周之衰賢聖之君不作學校之政不修教化陵

夷風俗頽敗時則有若孔子之聖而不得君師之位以
行其政教於是獨取先王之法誦而傳之以詔後世通曰
[000-19a]
此時其法已廢前乎此聖賢得君師之位以身為教人人能行大學之道後乎此聖賢不得君師之位以書為
教詔後世使知有大學之道也若曲禮少儀内則弟子職諸篇固小學

之支流餘裔而此篇者則因小學之成功以著大學之
明法外有以極其規模之大而内有以盡其節目之詳
者也齊氏曰曲禮内則少儀見禮記弟子職見管子此四書作於春秋時三代小學之全法僅存其一二
故曰支流餘裔支流水之旁出者非正流也裔衣裾之末○通曰規模廣大而本末不遺如明明德新民止至
善三綱領是也節目詳明而始終有序如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八條目是也三千之徒葢莫

不聞其説而曽氏之傳獨得其宗於是作為傳義以發
[000-19b]
其意及孟子没而其傳泯焉則其書雖存而知者鮮矣
通曰三代之隆以前所謂大學之道人皆能行之孟子之没以後雖有大學之書而人已鮮能知之矣
是以來俗儒記誦詞章之習其功倍於小學而無用文集
自聖學不傳為士者不知學之有本而所以求於書者不越乎記誦文辭之間是以天下之書愈多而理愈昧
學者之事愈勤而心愈放詞章愈麗議論愈髙而其德業事功之實愈無以逮乎古人○通曰記誦者口耳之
得而非得於心詞章者枝葉之盛而非盛於本異端虚無寂滅之教其高過於

大學而無實通曰此一教字朱子葢深歎古者唯有大學之教而後世又有所謂異端之教也此
之虛虚而有彼之虚虚而無此之寂寂而感彼之寂寂而滅故曰高而無實其他權謀術數

[000-20a]
一切以就功名之説與夫百家衆技之流所以惑世誣
民充塞仁義者又紛然雜出乎其間通曰夫子以管仲為器小此所謂權
謀術數是也子夏以小道為致逺恐泥此所謂百家衆技之流是也是皆不知有大學之道而行之者也然當
時猶未有所謂大學之書秦漢以來有大學之書又未聞有知而能行者何哉使其君子不幸

而不得聞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澤
晦盲否塞反覆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壞亂極矣通曰惑世
誣民使斯民昬而不能知充塞仁義使斯道壅而不能行晦盲全無能知者否塞全無能行者所以為壞亂之
極也大道之要是大學書中所載者至治之澤是自太學中流出者上之人無能知此大學故君子不得聞大
[000-20b]
道之要上之人無能行此大學故小人不得蒙至治之澤天運循環無往不復宋德

隆盛治教休明於是河南程氏兩夫子出而有以接乎
孟氏之傳實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為之次其簡
編發其歸趣然後古者大學教人之法聖經賢傳之指
粲然復明於世雖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與去聲有聞
焉顧其為書猶頗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輯之間亦
竊附己意補其闕略以俟後之君子極知僭踰無所逃
罪然於國家化民成俗之意學者修己治人之方則未
[000-21a]
必無小補云通曰大學章句所以於國家化民成俗有補者古今帝王之所以為治不能外此大
學之道也於學者脩己治人有補者古今聖賢之所以為學不能外此大學之道也淳熙己酉二

月甲子新安朱熹序定宇陳氏曰此序分六節精義尤在第二節曰知其性之所有而全
之曰教之以復其初是也朱子論學必以復性初為綱領要歸語首註學字曰人性皆善曰明善而復其初小
學題辭曰仁義禮智人性之綱曰德崇業廣乃復其初此書釋明明德亦曰遂明之以復其初與此序凡四致意
焉聖人盡性盡其本全者也學者復其性復而後能全也欲知性之所有在格物以致其知欲復全其性之所
有在誠意正心修身以力於行而已讀此序此書者其以知性之所有與復其性初為要領以知行為工夫而
融貫其㫖云

[000-21b]

















[000-22a]
  欽定四庫全書


  大學通        元 胡炳文 撰


  朱子章句


  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於
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
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語錄大學是為學綱
領通得大學了去看他經方見得此是格物致知事此是誠意正心事此是修身事此是齊家治國平天
下事○新定邵氏曰他書言平天下本於治國治國本於齊家齊家本於修身者有矣言修身本於正心
[000-22b]
者亦有矣若夫推正心之本於誠意誠意之本於致知致知之在於格物則他書未之言也六籍之中惟
此篇而已○通曰六經皆是教人為學然學之次第未有如此書之首尾有倫也故學者當以為入德之
門由是而堂而俱不差矣朱子曰敬者聖學之所以成始而成終也學者必以是為主焉則不差矣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程子曰親當作新○大學者大人之學也通曰鄭氏以大學為
博學藍田吕氏謂聖人所以教人之大者朱子以為因小學之成功著大學之明法小學是小子之學大
學是大人之學以年之大小言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

虛靈不昧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語錄或問明德是心是性曰心
[000-23a]
與性自有分别靈底是心實底是性性便是那理心便是盛貯該載旉施發用底心屬火緣他是箇光明
發動底物所以具得許多道理如向父母則有那孝出來向君則有那忠出來這便是性如知道事親要
孝事君要忠這便是心程子曰心統性情此説最精密○黄氏曰虚靈不昧明也具衆理應萬事德也具
衆理者德之體未發者也應萬事者德之用已發者也而所以應萬事者即具衆理者之所為也以其所
以為德者皆虚靈不昧故謂明德○陳氏曰虚靈以氣言不昧以理言○盧氏曰明德只是本心虚者心
之寂靈者心之感心猶鑑然虚猶鑑之空靈猶鑑之照惟虚故具衆理惟靈故應萬事○通曰明明德一
句是大學一書之綱領所以章句釋明明德一句亦該一書之㫖纔説具衆理已該格物致知格物致知
者即事窮理而衆理之具者無不貫也纔説應萬事已該誠正修齊治平誠正修齊治平者以理應事而
[000-23b]
萬事之應者無不當也但為氣禀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昬

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
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語錄孩提之童無不知愛親及長無不知敬兄此良心便
是明德只為私欲所蔽故暗而不明明明德者求所以明之也譬如鏡焉本是箇明底物緣為塵昬却故
不能照須是磨去塵垢然後鏡明○金氏曰拘者束而不開之謂蔽者葢而不見之謂○黄氏曰平旦之
氣好惡與人相近固是發處處事接物而行其所當然讀書玩理而喜其所可法皆是發處因其發而遂
明之則若火然泉達有不可禦者發者自發而不加明之之功則雖有萌蘖之生牛羊又從而牧之矣○
齊氏曰本體之明未嘗息如今人非能仁者而知孺子入井之可憐行道之人非能義者而知呼爾之可
[000-24a]
羞雖昬愚之極其得於天者本無間斷也○通曰章句釋明德專以心言而包性情在其中虚靈不昧是
心具栗理是性應萬事是情有時而昬又是説心本體之明又是説性所發又説情葢心雖有時而昬然
性之本體具於心則不可得而泯故必有時而發焉學者當因其發之端而遂明之即孟子言仁義禮智
之端而謂知皆擴而充之也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

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汚也陳氏
曰新與舊對明者暗則舊矣今為之開導誘掖使去舊染又成一箇新底○通曰心之虛靈我與民同在
我者有時而昬昬者虚靈之反也如之何不自明在彼者冇舊染之汚汚亦虚靈之反也如之何不使之
自新然所謂新民非强有以新之也或使之得於觀感或使之由其政教不過有以作其自新之機爾

[000-24b]
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王氏曰必至於是是一意不遷是一意○通曰
必至於是知至至之之事也不至於是不可以言止不遷知終終之之事也至於是而或遷亦不可以言
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饒氏曰至善只是事物當然之則非指造極之
地而言也○通曰此極字本傳中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或問曰是其所以得之於天而見於日用之間者
固已莫不各有本然一定之則真氏釋之曰則法則也天下之理皆天實為之莫不有一定之法非人力
所可増損故曰則然則所謂事理當然之極者事理當然之則也下文曰有以盡夫天理之則也曷嘗以
造極之地為言哉○語錄明德新民初非人力私意所為本自有一箇當然之則過不可不及亦不可須
是要到當然之則田地而不遷方是止於至善○饒氏曰以明明德對新民則明明德為主以明明德新
[000-25a]
民對止至善則止至善為重故下文自知止至能得專為止至善言之格物致知是要知得至善在何處
誠意正心修身是要行到那至善處言明明德新民皆當止於至善之

地而不遷葢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
欲之私也盧氏曰至善是明德本然之則止於至善是明明德之則亦明明德於天下之則○
金氏曰前云人欲所蔽後云人欲之私前是麄底人欲後是細底人欲前人欲是耳目鼻口四肢之欲與夫
情欲利害之私而已後人欲是孟子所謂智鑿與所謂内交要譽惡其聲程伯子所謂自私用智程叔子
所謂私意妄為張宣公所謂有為而為者葢有一毫人力私智之為便不是天理之極聖賢分畫理欲限
界甚嚴甚細○通曰異端之教言理不言事大學之教言理必及於事故章句釋明德則曰具衆理應萬
[000-25b]
事及釋至善則曰事理當然之極事事物物各有一理故曰衆理事物之理各有其極故曰事理當然之
極事理當然之極即天也故末又曰天理之極一實萬分故曰衆會萬為一故曰天此三者大

學之綱領也盧氏曰明明德是下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之綱領新民是下文齊家治
國平天下之綱領止至善緫明明德新民而言又八者逐條之綱領要而言之則明明德又為三者之綱
領乃大學一書之大綱領也○通曰綱如網之有綱舉其大者領如衣之有領挈其要者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
慮而后能得


  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志有定
[000-26a]
向靜謂心不妄動安謂所處而安慮謂處事精詳得
謂得其所止語錄知止只是識得一箇去處既已識得則心中便定靜是就心上説安是就
身上説定靜安相去不逺但有淺深耳與中庸動變化相類皆不甚相逺定靜安慮得五字是功效次第
不是工夫節目才知止自然相因而見○藍田吕氏曰所謂知止者猶行者之所欲至射者之所欲中雖
未至也雖未中也必至必中而已○黄氏曰如知君止於仁則胷中定以仁為向○饒氏曰知止譬如識
得稱上星兩慮是將稱來稱量物之輕重○熊氏曰靜謂存養之密能安安其所止能慮謂省察之精能
得得其所止此一節本節齋蔡氏發明文公未盡之㫖○方氏曰慮只是能處置事異端亦説得能定靜
安只是處置事物不下便是不能慮慮是定靜安了又能慮○通曰知止二字讀者多作用力字㸔殊不
[000-26b]
知用力只在下文格物致知上按章句於下文曰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齊家以下新民之事則前三句
皆是説工夫曰物格知致則知所止矣意誠以下則皆得所止之序則此五句皆是説功效葢格物致知
則求知所止是工夫物格知至則已知所止矣是功效定靜安慮得又是知止之功效定而能靜則事未
來而此心之寂然不動者不失安而能慮則事方來而此心之感而遂通者不差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明德為本新民為末知止為始能得為終本始所先
末終所後此結上文兩節之意盧氏曰物有本未結第一節事有終始結
第二節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兩句再緫結兩節一箇先字起下文六箇先字一箇後字起下文七箇後字
[000-27a]
是不特結上兩節亦所以起下兩節之意也○金氏曰不結曰此是大學之道而曰則近道矣葢道者當
行之路行着便是道上知所先後方是知得方見得在面前了未踏在道上所以只曰近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
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治平聲後放此


  明明德於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
通曰章首三在一篇之要領明明德一句又三在之要領所以前一截説綱領以在明明德一句先之後
[000-27b]
一截説條目亦以明明德於天下一句先之不曰平天下而曰明明德於天下人皆自明其明德則天下
平矣心者身之所主也盧氏曰八者以心為主自天下而約之以至於身無不統於一
心自意而推之以至於萬事萬物無不管於一心曰格曰致曰誠皆正心上功夫曰修曰齊曰治曰平皆
自正心中出誠實也意者心之所發也實其心之所發欲

其一於善而毋自欺也語錄心言其統體意是就其中發出或問意特心之所發
爾今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似倒説了曰心無形影教人如何撐柱須是從所發處下手○心體何嘗不
正所以不得其正者葢由邪惡勃勃而興有以動其心也譬之水焉本自瑩淨寧息葢由波濤洶湧水遂
為其所激而動也○通曰中庸言誠身大學但言誠意誠身是連誠意正心修身都説了是説身之所為
[000-28a]
者實此則欲心之所發者實章句所發二字凡兩言之因其所發而遂明之者性發而為情也實其心之
所發者心發而為意也朱子嘗曰情是發出恁地意是主張要恁地情如舟車意如人使那舟車一般然
則性發為情其初無有不善即當加夫明之之功是統體説心發而為意便有善不善不可不加夫誠之
之功是從念頭説又按章句初本實其心之所發欲其自慊而無自欺後改作一於善而無自欺朱子嘗
曰只是一箇心便是誠纔有兩心便自欺愚謂易以陽為君子陰為小人陽實而陰虛陽一而陰二也一
則誠二則不誠君子為善去惡表裏為一一則實實則充足於中便有自慊之意小人亦豈全無為善之
念亦豈甘於為惡之歸但表裏為二二則虛虛則欲掩覆於外不無自欺之蔽章句一於善三字有㫖哉

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
[000-28b]
盡也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
不到也語錄致如以手推送去之義凡經傳中云致者其義皆如此為自家元有此物但為他物
所蔽而今便要從那知處推朋去是因其所已知而推之以至於無不知也○人多把這道理作一箇懸
空底物大學不説窮理只説格物便是要人從事上理㑹如此方見得實體○格物是零細説致知是全
體説○欲與先字謂如欲如此則先如此是言功夫節次若致知在格物則致知便在格物上欲字與先
字差慢在字又緊○格物十事格得九事通透一事未通透不妨一事只格得九分一分格不得最不可
凡事不可看箇且字其病甚多○通曰章句初本云欲其所知無不切後改切為盡本孟子盡心之盡也
盡心章集註曰心者人之神明具衆理而應萬事即此所謂虛靈不昧以具衆理而應萬事此章或問則
[000-29a]
又曰知者心之神明所以妙衆理而宰萬物其釋知字與釋明德政自相應葢此心本具衆理而妙之則
在知此心能應萬事而宰之亦在知具者其體之立有以妙之則其用行應者用之行有以宰之則其體
立明德中自具全體大用致知云者欲其知之至而此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也大學前分事與物言若
物自物事自事此獨言物物猶事也大抵有一事必有一理理本非空虚無用之物大學教人即事以窮
理亦惟恐人為空虛無用之學世之學者論事則支離而不根於理言理則空虛而不貫於事未免岐理
與事而二之所以章句釋明德則兼事與理釋至善亦曰事理釋格物亦曰窮至事物之理心外無理理
外無事即事以窮理明明德第一功夫也故不曰欲致其知者先格其物而曰致知在格物此一在字又
與章首三在字相應大學綱領所在莫先於在明明德而明明德工夫所在又莫先於在格物此八

[000-29b]
者大學之條目也通曰條目有八章句獨釋誠意致知格物致知是夢覺闗過得此闗
方是覺不是夢誠意是人鬼闗過得此闗方是人不是鬼釋之詳畧固有意也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
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


  物格者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
無不盡也語錄知止則知字為重言知其所當止也知至則至字為重言其知識到極處也
知既盡則意可得而實矣意既實則心可得而正矣
[000-30a]
語錄意是動心該動靜○熊氏曰知字是就心之知覺不昧上説意字是就心之念慮方萌處説○通曰
章句可得二字葢謂知此理既盡然後意可得而實非謂知之既至不必加誠意之功也意既誠則心之
用可得而正非謂意誠之後不必加正心之功也然但曰知既盡則意可得而實不曰知既盡然後實其
意但曰意既實則心可得而正不曰意既實而後正其心葢知行二者貴於並進先後二字聖人但畧言
其序之不可紊而其功之不可缺者非必了一節無餘然後又了一節也是當㑹於言意之表可也

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齊家以下新民之事也物格
知至則知所止矣意誠以下則皆得所止之序也熊氏
曰自物格知至而意誠心正是博而反約就開濶處收斂教細密自意誠心正以至於天下平是由約而
[000-30b]
施博又自細密處推到開濶○通曰以朱子之言推之綱領第一節三句説工夫第二節五句説功效條
目第一節六箇先字是逆推工夫第二節七箇后字是順推功效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壹是一切也語錄漢書平帝紀一切顔師古注猶以刀切物取其齊整正心以上
皆所以修身也齊家以下則舉此而措之爾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
之有也


  本謂身也所厚謂家也此兩節結上文兩節之意文集
[000-31a]
條目凡八而章末獨以修身齊家結之亦猶前章知所先後之云而指益深矣○通曰前節則於工夫中
拈出修身正結此節則於功效中拈出身與家反結治天下有本身之謂也治天下有則家之謂也章末
獨舉身與家而言者為明明德於天下者言也彼庶人雖無治國平天下之事身亦不可以不修家亦不
可以不齊然則亦為庶人言也天子非此大學之道不可以為君庶人非此大學之道不可以為人在大
學者可不言矣


  右經一章葢孔子之言而曽子述之凡二百五字
傳十章則曽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舊本頗有
錯簡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經文别為序次如
[000-31b]
凡一千五百四十六字


  凡傳文雜引經傳若無統紀然文理接續血
脉貫通深淺始終至為精密熟讀詳味久當
見之今不盡釋也


  康誥曰克明德


  康誥周書克能也語錄德之明與不明只在人之克與不克克只是真箇㑹○定宇陳
氏曰康誥曰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罸此只取上三字亦引經活法顧諟天之明命亦去先王二字


  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


[000-32a]
  大甲商書顧謂常目在之也諟猶此也或曰審也天
之明命即天之所以與我而我之所以為德者也常
目在之則無時不明矣語錄上下文都説明德這裏却説明命葢天之所以與我
便是明命我之所得以為性者便是明德命與德皆以明為言是這箇物本自光明我自昬蔽了他○天
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於天也天既生此人則天又在人矣凡語言動作視聽皆天也只今説話天便
在這裏○顧諟者只是心裏常常存着此理在一出言則言必有當然之則不可失也一行事則事必有
當然之則不可失也不過如此爾豈實有一物之可見其形象邪○常存此心知得這道理光明不昧方
其靜坐未接物也此理固湛然清明及其遇事而應接也此理亦隨處發見只要常提撕省察念念不忘
[000-32b]
存養久之則是理愈明雖欲忘之而不可得矣○方氏曰今人多昏昧一似無此明命若常見其在前則
凛然自不敢放肆○新安吳氏曰言德則命在其中故釋明德曰人之所得乎天言命則德在其中故釋
明命曰天之所以與我而我所以為德者○通曰顧諟猶言看此此吾之本心也此天之所以與我者也
此即所謂至善也目常在此而不失心常在此而不忘顧諟二字有省察意亦有存養意葢此心要常常
警覺而操存之也


  帝典曰克明峻德


  帝典堯典虞書峻大也方氏曰人之德未嘗不明其明未嘗不大但人自昏之耳
堯能明其大德而無昬昧狹小之累是則所謂止於至善也


[000-33a]
  皆自明也


  結所引書皆言自明已德之意盧氏曰明者是自明昬亦是自昬玩自之
一字使人惕然警省要而言之克明德是自明之始事克明峻德是自明之終事顧諟明命之句在中間
是自明工夫此章雜引三書而斷以一言其文理血脉之精密如此可不熟讀而詳味之乎後章皆然○
饒氏曰所引三書先後不倫取其辭非取其人也後凡引詩書者皆當以此觀之○通曰曰克明曰顧諟
是明之之功釋上一明字明命是本明之性釋下一明字而末則結之曰皆自明也自字最緊要在大學
則為自慊在中庸則為自成自道在易則為乾之自强晉之自昭其機皆由乎我而由人乎哉


  右傳之首章釋明明德


[000-33b]
  此通下三章至止於信舊本誤在没世不忘
之下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盤沐浴之盤也新定邵氏曰日日盥頮人所同也日日沐浴恐未必然内則篇記子事父
母不過五日燂湯請浴三日具沐而已斯銘也其殆刻之盥頮之盤歟○通曰愚按以盤為沐浴之盤本
孔氏註邵氏之説雖無闗於日新之大㫖然於盤字或有小補云銘名其器以自警

之辭也方氏曰盤銘三句第一句是入頭處舊看盤銘以為重在後兩句今看得重在前一句
苟誠也語錄苟誠也緊要在此一字○方氏曰苟訓誠古訓釋皆如此須是真於一日之間決其
[000-34a]
自新之機方能日日新又日新葢實能一日自新則工夫方接續做得今學者只說日新却不曽果決真
實做得一日工夫○通曰苟字是志意誠確於其始又字是工夫接續於其終湯以人之洗

濯其心以去惡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銘其盤言誠
能一日有以滌其舊染之汚而自新則當因其己新
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間斷也真氏曰身之有
垢人猶知沐浴以去之惟恐其體汚穢至於心者神明之府乃甘心為利欲所昬而不肯一用其力以去
之是以形體為重以心性為輕豈不謬哉○嚴陵方氏曰苟日新者言日新之有始也日日新者言日新
之有繼也又日新者言日新之有加也○盧氏曰經首言明明德而以明明德於天下繼之此釋新民而
[000-34b]
以自新之事首言之所以見明明德無人已之間經傳各互文以見義也○饒氏曰此章釋新民如何説
盤銘三句葢民心本自好善惡惡孰不欲自新然新之雖在民而所以作而新之之機實在我故自新為
新民之本○定宇陳氏曰德日新之藴自仲虺發之湯采之為此銘伊尹又本之以告大甲曰惟新厥德
終始惟一時乃日新


  康誥曰作新民


  鼓之舞之之謂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盧氏曰鼓舞而作興之者
非曰吾德方明而脅民之必從亦非曰吾德已明而聽民之自化○通曰此正釋新民所引只添一作字
葢我能自明其明德又能鼓舞斯民使之皆自明其明德故謂之作前章言顧諟是時時提撕警覺其在
[000-35a]
我者此所謂作是又時時提撕警覺其在民者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


  詩大雅文王之篇言周國雖舊至於文王能新其德
以及於民而始受天命也語錄能使天下無一民不新其德即此便是天命之
新○饒氏曰明命是初頭禀受底以理言命新是末梢膺受底以位言要之只是一箇天下無性外之物
○方氏曰其命維新是自新新民之極天命亦為之新自新新民而至於天命亦新此止至善之驗○通
曰上文三節所引雖不同然其文理血脉葢謂能日新又新是即所以作其自新之民能作新民則雖舊
邦而其命亦新矣日新又新新民之本其命維新新民之效


[000-35b]
  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自新新民皆欲止於至善也通曰上章釋明明德故此章之首曰日新又新
所以承上章之意下章釋止於至善故此章之末曰無所不用其極又所以開下章之端文理接續血脉
貫通此亦其一也


  右傳之二章釋新民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詩商頌𤣥鳥之篇邦畿王者之都也止居也言物各
有所當止之處也金氏曰商頌本賦體傳文引來是比體邦畿王者之邦京師正大之
[000-36a]
區以比至善人之所止


  詩云緡蠻黄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
而不如鳥乎緡詩作綿


  詩小雅緡蠻之篇緡蠻鳥聲邱隅岑蔚之處子曰以
下孔子説詩之辭言人當知所當止之處也陳氏曰惟民所
止意重在止字上知其所止意重在知字上○通曰此傳不特釋止於至善并知止能得一節都釋了故
首引孔子之言曰知其所止而章句於下文亦以知所止與所以得之之由言之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熈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
[000-36b]
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於緝之於音烏


  詩文王之篇穆穆深逺之意於歎美辭緝繼續也熈
光明也語錄緝如緝麻之緝不己之意○陳氏曰緝者連續而無一息之間熙者光明而無一毫
之蔽○真氏曰緝與熙非二事能緝則能熈矣敬止言其無不敬而安所止

語錄緝熈是工夫敬止是功效○真氏曰敬止之敬舉全體而言無不敬之敬也為人臣止於敬專
指敬君而言乃敬中之一事也文王之敬包得仁敬孝慈信引此而言聖人之止

無非至善五者乃其目之大者也學者於此究其精
[000-37a]
㣲之藴而又推類以盡其餘則於天下之事皆有以
知其所止而無疑矣通曰前章顧諟是敬日新又新亦是敬但不露出一敬字此曰
敬止聖學之要盡之矣仁敬孝慈信五者至善之大目也人所當止莫大於此故當於此五者之中究其
精㣲之藴人所當止不盡於此故又當於五者之外推類以盡其餘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
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
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
[000-37b]
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澳於六反菉詩作綠猗叶韻音阿僩下版反喧詩作咺諠詩作諼並
況晚反恂鄭氏讀作峻


  詩衞風淇澳之篇淇水名澳隈也猗猗美盛貌興也
語錄以綠竹始生之美興其學問自修之進益也斐文貌饒氏曰有斐是説已做成君子之人
所以斐然有文者其初自切磋琢磨中來不是方去切磋琢磨以為君子也切以刀鋸音句

琢以椎鑿皆裁物使成形質也磋以鑢音慮音盪
以沙石皆治物使其滑澤也治骨角者既切而復磋之
治玉石者既琢而復磨之皆言其治之有緒而益致
[000-38a]
其精也語錄大學至善一章工夫都在切磋琢磨上○陳氏曰切是窮究事物之理逐件分析有
倫有序磋是講究到純熟處道理瑩澈所以如切而又磋琢是克去物欲之私使無瑕纇磨是磨礲至那
十分純粹處所以如琢而又磨也瑟嚴密之貌僩武毅之貌赫喧宣

著盛大之貌饒氏曰宣著釋赫字盛大釋喧字諠忘也道言也學謂
講習討論之事自修者省察克治之功真氏曰學與自修二事相
表裏不學問固不能自修學問了又不可不自修恂慄戰懼也威可畏也儀

可象也真氏曰威者正衣冠尊瞻視儼然又望而畏之非徒事嚴猛而已儀者動容周旋莫不中
禮非徒事容飾而已○方氏曰問瑟僩如何是恂慄也曰瑟是工夫細密僩是工夫彊毅恂慄却是兢兢
[000-38b]
業業處惟其兢兢業業所以工夫精密而彊毅引詩而釋之以明明明德者

之止於至善道學自修言其所以得之之由恂慄威
儀言其德容表裏之盛卒乃指其實而歎美之也盧氏
曰切磋則知至善之所止琢磨則得至善之所止恂慄者至善之德修於中者也威儀者至善之容著於
外者也德容表裏之盛一至善爾卒乃指至善而歎美之非盛德之外有至善亦非明德之外有盛德也○
通曰至善者當然之則雖治骨角玉石者亦有當然之則切而磋琢而磨者求合乎此則而已學是知此
則修是行此則瑟是所知所行極其縝密而無毫髮之疎漏也僩是所知所行極其剛果而無須臾之怠
弛也恂慄者葢惴惴焉惟恐知之有疎漏行之有怠弛而於當然之則有未合也


[000-39a]
  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
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於戲音嗚呼樂音洛


  詩周頌烈文之篇於戲歎辭前王謂文武也君子謂
其後賢後王小人謂後民也此言前王所以新民者
止於至善能使天下後世無一物不得其所所以既
沒世而人思慕之愈久而不忘也語錄前王逺矣盛德至善後人不能
忘之如堯舜文武之德後世尊仰之豈不是賢其賢如周后稷之德子孫宗之以為先祖先父之所自出
豈不是親其親○方氏曰親賢樂利四字皆指後人而言下四字指前王親賢指前王之身樂利指前王
[000-39b]
之澤又皆毫分縷析無可疑者○通曰前王能使後王不忘其親思親猶子孫之常情也必使後之賢者
不忘其賢始足以見新民之至善故先言賢其賢而後言親其親能使後民不忘其利懷利猶小民之常
情也必使後之民不忘其樂始足以見新民之至善故先言樂其樂而後言利其利平天下一章不過好
惡與義利兩端而已我能好民之所好故後之民猶樂我之樂我能利民以為利故後之民猶利我之利
不特民不敢忘而民自不能忘此人心天理之真也明明德是自明我之天新民是使民自明其天至善
而沒世不忘人心之天自有感於吾心之天天者何當然之則是也此兩節咏歎淫泆

其味深長當熟玩之語錄淇澳言明德而可以新民以見明德之極功烈文因言非
獨一時民不能忘而後世亦不能忘以見新民之極功○一章主意只是説所以止於至善工夫為下不
[000-40a]
可諠兮之語拖帶説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又因此語一句引去大槩是反覆嗟詠其味深長他經
引詩或未甚切只大學引得極細密


  右傳之三章釋止於至善饒氏曰明德新民兩章釋得甚略又但言
明新而不言其所以明新之方此章所釋節目既詳功夫又備可見篇首三句重在此一句上
○通曰此章雖言所以明新之方然所以為新民之至善者又只就明明德至善中來故上文
賛之曰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而下文即引詩以前王不忘繼之○盧氏曰此章凡五節第一
節言物各有所當止之處第二節言人當知所當止之處以知止之事而言也第三節言聖人
之止無非至善以得其所止之事而言也第四節言明明德之止於至善乃至善之體所以立
[000-40b]
第五節言新民之止於至善乃至善之用所以行○通曰此章釋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兼釋
知止能得又兼八者條目其中學是致知格物之事自修是誠意正心修身之事親其親以至
利其利是化及於家國天下


  此章内自引淇澳詩以下舊本誤在誠意章下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
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猶人不異於人也情實也引夫子之言而言聖人能
使無實之人不敢盡其虛誕之辭葢我之明德既明
[000-41a]
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訟不待聽而自無也觀
於此言可以知本末之先後矣語錄如成人有其兄死而不為之衰聞子
臯至遂為之衰子臯又何曽聽訟只是自有以感動人處故耳○方氏曰如虞芮二國爭田入西伯境見
耕者讓畔行者讓路未見西伯皆慚而去乃以所爭為閒田西伯何嘗聽訟致然○新安吳氏曰明德新
民故有無言之化不怒之威所以民自畏服○饒氏曰聽訟末也無訟得其本也傳者舉輕以明重言聽
訟者治民之一事亦自有本末以此見得明德新民之相為本末也決矣○通曰易訟卦曰有孚窒惕政
與無情者不得盡其辭相應葢有孚是有實者無情是無實者使無實者不得盡其辭則有實者不至於
窒便是使民無訟然欲使民無訟本於無情者不得盡其辭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又本於大畏民志大畏
[000-41b]
民志又本於明明德今不曰明德為本而但曰此謂知本葢此未足以盡明德新民之本末姑舉此言亦
可謂之知本也章句曰觀於此言可以知本末之先後矣隠然自有此意


  右傳之四章釋本末


  此章舊本誤在止於信下


  此謂知本


  程子曰衍文也


  此謂知之至也


  此句之上别有闕文此特其結語爾


[000-42a]
  右傳之五章葢釋格物致知之義而今亡矣
此章舊本通下章誤在經文之下


  閒嘗竊取程子之意以補之曰所謂致知在格
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葢人
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
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程子曰致盡也格至也凡有一物必
有一理窮而至之所謂格物者也然而格物亦非一端或讀書講明道義或論古今人物而别
其是非或應接事物而處其當否皆窮理也○通曰補傳此一節意葢本諸此○王氏曰三句
[000-42b]
或字是格物大綱領後面許多道理盡在其中可見條理之密○通曰人心之靈莫不有知此
知字是良知之知得於天性理有未窮知有不盡此知字是致知之知得於學力經不曰欲致
其知者先格其物獨變文曰致知在格物格即是致不格未見其至欲致其知舍格物非所以
為知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

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程子
曰學莫先於致知○又曰誠敬固不可以不勉然天下之理不先知之亦未有能勉以行之者
也○通曰補傳所謂大學始教意葢本諸此朱子嘗曰此兩條皆言格物致知所當先而不可
後之意○程子曰格物非欲盡窮天下之物但於一事上窮盡其他可以類推至於言孝則當
[000-43a]
求其所以為孝者如何若一事上窮不得且别窮一事或先其易者或先其難者各隨人淺深
譬如千蹊萬徑皆可以適國但得一道而入則可以類推而通其餘矣葢萬物各具一理而萬
理同出一原此所以可推而無不通也又曰物必有理皆所當窮若天地之所以高深鬼神之
所以幽顯是也若曰天吾知其高而已矣地吾知其深而已矣則是已然之辭又何理之可窮
哉○又曰如欲為孝則當知所以為孝之道如何而為奉養之宜如何而為温凊之節莫不窮
究然後能之非獨守夫孝之一字而可得也○又曰物我一理纔明彼即曉此合内外之道也
語其大天地之所以高厚語其小至一物之所以然皆學者所宜致思也或曰先求之四端可
乎曰求之性情固切於身然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通曰補傳所謂必使學者即凡
[000-43b]
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意葢本諸此○盧氏曰萬事萬物皆
具一理而萬事萬物之理同出一原各具一理皆吾明德之妙用同出一原乃吾明德之本體
格物者即事即物以明吾明德欲其全體大用貫通透澈而極處無不到也然物理莫大於天
地莫妙於鬼神事理莫大於孝亦莫先於孝故上條以天地鬼神言下條以孝言○通曰補傳
此語含三意一謂人自㓜即知愛親敬兄是其已知者得於天性今入大學即加學問即其已
知者推而極之一謂小學收放心養德性其為學已畧有所知今必使之即夫事物之中因其
所知推究各至其極一謂大學用力之方旦所已知者晚益窮之昨日已知者今日益窮之

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程子曰今日格一物
[000-44a]
明日又格一物積習既多然後脱然有貫通處爾○又曰一身之中以至萬物之理理㑹得多
自當豁然有箇覺處○又曰窮理者非謂必盡窮天下之理又非謂止窮得一理便到但積累
多後自當脱然有悟處○通曰補傳此一節意葢本諸此○王氏曰此三條皆要工夫多積自
能貫通覺悟却自是三様第一是漸漸格第二是合内外格第三是不泛不陋格則衆

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
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程子曰致知之要當知至
善之所在如父止於慈子止於孝之類若不務此而徒欲泛然以觀萬物之理則吾恐其如大
軍之遊騎出太逺而無所歸也○又曰格物莫若察之於身其得之尤切○通曰補傳表裏精
[000-44b]
粗之説意葢取諸此○饒氏曰自表而裏自粗而精然裏之中又有裏精之中又有至精透得
一重又有一重且如為子必孝為臣必忠顯然易見所謂表也然所以為孝所以為忠則非忠
孝一言之所能盡且以孝言之如居致敬養致樂病致憂喪致哀祭致嚴皆是孝裏面節目所
謂裏也然所謂居致敬者又若何而致敬如進退周旋慎齋升降出入揖遜不敢噦噫嚏咳不
敢欠伸跛倚寒不敢襲癢不敢搔之類皆是致敬中之節文如此則居致敬又是表其間節文
之精㣲曲折又是裏也然此特敬之見於外者然耳至於洞洞屬屬如執玉奉盈而弗勝以至
視於無形聽於無聲則又是那節文裏面骨髓須是格之又格以至於無可格方是極處精粗
亦然如養親一也而有所謂養口體養志口體雖是粗然粗中亦有精養志雖是精然精中更
[000-45a]
有粗須是表裏精粗無不到方為格物○又曰具衆理是全體應萬事是大用○王氏曰上數
條是推開去用工此兩條是收歸來用工皆隨人偏處教他○通曰前數條所引凡物各自有
表裏精粗此兩條葢謂徒知泛然觀萬物之理而不知反諸吾身者之尤切則又自是格其表而
不能格其裏格其粗而不能格其精也○右程子之説凡十二條皆是格致功夫補傳一一取
諸此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
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好惡上字皆去聲謙讀若慊苦刼反


  誠其意者自修之首也語録誠意者行之始○饒氏曰六經中只説誠無
[000-45b]
誠意字誠意正心修身不是三事顔子問仁夫子告以非禮勿視聽言動緊要在四箇勿字上仁屬心視聽言動
屬身勿與不勿屬意若能勿時則身之視聽言動便合禮而心之仁即存以此見心之正不正身之修不
修只在意之誠不誠所以中庸孟子只説誠身便貫了誠意正心修身此章雖專釋誠意而所以正心修
身之要實在於此故下二章第言心不正身不修之害而不言所以治病之方以具於此章故也○通曰
大學條目有八僅作六傳格物致知爾者實是一事故統作一傳自正心以下五者功夫次第相接故統
作四傳惟誠意獨作一傳然章句謂誠意者自修之首亦已兼正心修身而言矣章末曰潤身曰心廣提
出身與心二字意可見矣毋者禁止之辭自欺云者知為善以去

惡而心之所發有未實也語錄自欺謂心之所發不知不覺地陷於自欺非是
[000-46a]
陰有心於為惡而詐於為善以自欺也如有九分義理雜了一分私意九分好善惡惡一分不好不惡便
是自欺到得厭然揜著之時又其甚者○十分為善有一分不好底意潛發於其間這箇却是實前面善
意却是虛矣如見孺子八井救之是好意其問有些要譽底意以雜之前面好底都成虛了○方氏曰問
自欺是陽善陰惡否曰此則欺之甚者自欺只在隠㣲之間吾心非不欲為善去惡而别有一心在裏抝
之不使之表裏如一是以惡惡不實為善不勇凡外是而中非或始勤而終怠或有所為而為之或九分
為善尚有一分苟且之心皆不實而自欺也豈待陽為善陰為惡而後謂之自欺邪欺人乃欺之甚者到
欺人惡己大○永嘉陳氏曰才萌欺心便落小人旋渦中可畏之甚○通曰毋自欺三字是釋誠意二字
自字與意字相應欺字與誠字相反謙快也足也語錄自謙之謙大意與孟子行有不慊相
[000-46b]
類孟子訓滿足意多大學訓快意多○此之謂自慊謂好好色惡惡臭只此便是慊是合下好惡時便要
自慊了非是做得善了方能自慊也自慊正與自欺相對○所謂誠其意便是要毋自欺非是誠其意了
方能不自欺也所謂不自欺而自慊者只是要自快足我之志願不是要為他人也誠與不誠自慊與自
欺只爭毫髮之間爾又曰自慊則一自欺則二○真氏曰自謙是為己言己之所以為善者乃是我合當
如此若不為善則此心自不快足自不能安非是為他人而為善也自欺是為人本無實意為善但外面
假借以欺人欲人稱好而已殊不知人心之靈昭如日月何可欺也只是自欺而已○通曰君子小人之
所以分只在自欺與自慊上兩自字與自修之自相應自欺者誠之反自修者不可如此自慊者誠之充
自修者必欲如此獨者人所不知而已所獨知之地也饒氏曰獨
[000-47a]
字不是專指暗室屋漏處故程子於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處言慎獨亦不是專指念慮初萌時
故程子於洒掃應對時言慎獨葢出門使民洒掃應對事也所以主此事者意也事形於外固衆人之所
共見意存其中則己之所獨知故謂之獨意與事相為終始意之萌事之始也意之盡事之終也自始至
終皆當致謹豈特慎之於念慮方萌之時而已哉中庸云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正此之謂也○通曰
此獨字便是自字便是意字所以中庸論誠首尾言慎獨此章論誠意亦兩言慎獨言欲自修

者知為善以去其惡則當實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
使其惡惡則如惡惡臭好善則如好好色皆務決去
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於己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
[000-47b]
為人也通曰章句曰不可苟且徇外而為人葢知善之當為而為善有未盡曰且如此知惡之當
去而為惡猶未忘曰吾且為之才萌且之一字便是自欺便不是誠然其實與不實葢

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獨知之者故必謹之於此以
審其幾焉語錄幾者動之㣲是欲動未動之間便有善惡便須就這處理㑹若到發出處更怎
生奈何得○方氏曰問幾是已發未發曰説幾時便不是未發㡬正是那欲發未發時當於此省察之以
致其慎使教自慊莫教自欺○饒氏曰此章用功之要只在慎獨於顯然處致謹未必果出於誠若能於
獨處致謹方是誠意○通曰愚按章句此章屢改視初本大異葢朱子獲麟之筆也中庸釋慎獨曰迹雖
未形而幾則已動於此則初本曰慊與不慊其幾甚㣲末乃改之曰必慎之於此以審其幾焉其於幾字
[000-48a]
獨不改者周子通書言誠必言幾況意者吾心動而未形之幾審其幾即所以誠其意幾之不審其意即
墮於自欺而不自慊矣


  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
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
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閒音閑厭鄭氏讀為黶
閒居獨處也厭然消沮閉藏之貌此言小人陰為不
善而陽欲揜之則是非不知善之當為與惡之當去
也但不能實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揜其惡而卒不
[000-48b]
可揜欲詐為善而卒不可詐則亦何益之有哉語錄小人
閒居為不善是誠心為不善也揜其不善而著其善是為善不誠也○今人當獨處時此心非是不誠只
是不奈他何今人在靜處非是此心要馳騖但把他不住此已是兩般意思至如見君子而後厭然詐善
時已是第二畨罪過了○此一段便是自欺底只反説閒居為不善便是惡惡不如惡惡臭見君子而後
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便是好善不如好好色若只如此看此一篇之義貼實平易坦然無許多屈曲
○饒氏曰人之視已如見其肺肝然是即其厭然處見之厭然與心廣體胖為對厭然是小人為惡之驗
心廣體胖是君子為善之驗又曰誠於中形於外此誠字是兼善惡説此君子所以重

以為戒而必謹其獨也語錄上云必慎其獨者欲其自慊也下云必慎其獨者防
[000-49a]
其自欺也○金氏曰前慎獨專言所念之獨後慎獨兼言所處之獨○盧氏曰上節言慎獨以實於為善
去惡者而言此節再言慎獨以善之不可詐惡之不可揜者而言讀上節固當直下承當讀此節尤當痛
自警省○通曰前章説致知格物未便分君子小人此章分别君子小人甚嚴葢誠意者善惡之闗過得
此闗方是君子過不得此闗猶是小人傳末章長國家而務財用之小人即此閒居為不善之小人也意
稍不誠已害自家心術他日用之為天下國家害也必矣章句前段説君子則曰實用其力以禁止其自
欺此段説小人則曰不能實用其力以至此細玩實用其力四字只是釋毋之一字毋者禁止之辭他人
如何能禁止自家心者我之心須我禁止始得畏屋漏如畏官庭出門閾如嚴賓師念頭起處人所不知
便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庶乎可不陷於小人爾一毋字三必字皆是實用其力纔説且之一字便是不
[000-49b]
能實用其力


  曽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引此以明上文之意言雖幽獨之中而其善惡之不
可揜如此可畏之甚也語錄人雖不知而我已自知自是甚可惶恐了其與十目
所視十手所指何異○此是承上文人之視已如見其肺肝底意不可道是人不知人曉然共見如此○
盧氏曰人所不知而已所獨知之地即十目十手之地故為善於獨者不求人知而人自知之為不善於
獨者惟恐人知而人舉知之曽子所以戰戰兢兢直至啓手足而後已者此也孔門相傳之心法在乎此
大學之書所以作也○通曰子思中庸所謂莫見乎隠莫顯乎㣲葢本諸此上文獨字即是隠㣲此所謂
[000-50a]
十目十手即是莫見莫顯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胖步丹反
胖安舒也言富則能潤屋矣德則能潤身矣故心無
愧怍則廣大寛平而體常舒泰德之潤身者然也葢
善之實於中而形於外者如此故又言此以結之語錄
心本是潤大㡳物事只是因愧怍了便卑狹所以體不能得舒○問心廣體胖只是樂伊川云這裏着樂
字不得如何曰是不勝其樂○伊川問和靖近日看大學工夫如何和靖曰只看得心廣體胖處意思好
伊川曰如何見得好但長吟心廣體胖一句而已看他一似瞞人然和靖不是瞞人底人○十目所視十
[000-50b]
手所指言小人閒居為不善其不善形於外者不可揜如此德潤身心廣體胖言君子慎獨其善之形於
外者效驗如此○毋自欺是誠意自慊是意誠小人閒居以下是形容自欺之情狀心廣體胖是形容自
慊之效驗○方氏曰上言小人之誠中形外此言君子之誠中形外○金氏曰小人閒居為不善至其嚴
乎自欺敗露之可畏德潤身心廣體胖自慊快足之可樂○龍泉葉氏曰富潤屋德潤身由毫末之㣲積而
至於不可揜之效潤字當細玩○饒氏曰心不正何以能廣身不修何以能胖心廣體胖即是心正身修
之驗然而所以心廣體胖只在於誠其意以此見誠意正心為修身之要○又曰此章乃大學一篇緊要
處傳者於此章説得極痛切始言慎獨誠意之方也中言小人不慎獨所以為戒也終言誠意之效又所
以為勸也○通曰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是譬喻誠意富潤屋是譬喻意誠之驗心廣體胖心非驟然而廣
[000-51a]
也富潤德潤潤由於積亦非驟然而潤也葢明德即是吾之本心明德自具全體大用本自廣大特為氣
禀所拘物欲所蔽爾知既至則無一毫之不明而氣禀不得以拘之意既誠則無一息之不明而物欲不
得以蔽之所以其心之廣者固存也張子曰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心本無外須臾之頃毫髮之㣲少
有間斷便是有外便是不廣愚嘗謂孟子説浩氣處與此章意合不自欺則自反而縮自欺則自反而不
縮厭然即是氣餒心廣體胖即是浩然之氣


  右傳之六章釋誠意


  經曰欲誠其意先致其知又曰知至而后意
誠葢心體之明有所未盡則其所發必有不
[000-51b]
能實用其力而苟焉以自欺者然或已明而
不謹乎此則其所明又非已有而無以為進
德之基故此章之指必承上章而通考之然
後有以見其用力之始終其序不可亂而功
不可闕如此云語錄自古無放心底聖賢惟聖罔念作狂一毫少不謹懼
則固已墮於意欲之私矣此聖人之教人徹上徹下不出一敬字也葢知至而後意誠則
知至之後意已誠矣猶恐隠㣲之間有所不實又必提掇而謹之使無毫髮妄馳則表裏
隠顯無一不實而自快慊也○金氏曰大學諸章之傳首辭結語皆以序言自正心以上
[000-52a]
獨不以序言葢心身家國天下各是一節之事而致知誠意二者同為心上之事心統知
意者也知者心之知意者心之發也若自致知而推其序以至誠意自誠意而推其序以
至正心則是一心之中又自截作三節而心上工夫却自分成三次豈其理邪聖賢於此
皆以序言於經而獨不以序言於傳葢經言工夫次第之大綱而傳明工夫端緒之一致
經傳固互相發也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
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
不得其正忿弗粉反懥敕值反好樂並去聲


[000-52b]
  程子曰身有之身當作心○忿懥怒也饒氏曰忿者怒之甚懥者
怒之留葢是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無者然一有

之而不能察則欲動情勝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
失其正矣語錄四者人不能無只是不要他留滯而不去只要從無處發出則此心便虛不可
先有在心下如謂有所則是被他為主於内心反為他動也○金氏曰傳文一則曰有所二則曰有所即
有所之辭則是心之所主者在此其失也固矣忿而曰忿懥懼而曰恐懼好而曰好樂憂而曰憂患即其
重叠之辭則是情之所勝者至此其滯也深矣夫以心於此而失之固情勝至此而滯之深則此心能得
其正乎○真氏曰或問大學不要先有恐懼中庸却要恐懼何也曰中庸只是未形之時常常持敬令心
[000-53a]
不昬昧而已大學之恐懼却是俗語恐怖之類自與中庸有異○通曰心之體無不正所謂正心者正其
心之用爾在正其心此正字是説直内之功夫葢謂心之用或有不正不可不敬以直之也不得其正此
正字是説直内之本體葢謂心之本體無不正而人自失之也曰正其曰其正自分體用心體本如太虚
或景星慶雲或烈風雷雨而太虚自若人之一心寧無喜怒憂懼然可怒則怒怒過不留可喜則喜喜已
而休喜怒憂懼皆在物而不在我我雖日與物接而不物於物此所以能全其本體之虚或疑中庸首章
先存養而後言省察末章先省察而後言存養大學誠意言省察獨欠存養殊不知此章正自有存養功
夫喜怒哀懼之未發也不可先有期待之心其將發也不可一有偏繫之心其已發也不可猶有留滯之
心事之方來念之方萌是省察時節前念已過後事未來又是存養時節存養者存此心本體之正省察
[000-53b]
者惟恐此心之用或失之不正也宜仔細看章句三察字并四存字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心有不存則無以檢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
以直之然後此心常存而身無不修也語錄心若不存一身便無
所主宰常炯炯在此則四體不待羈束而自入規矩○敬是常要此心在這裏直是直上直下無纎毫委
曲○饒氏曰此因上言心之不得其正而以心不在明心不正之害言心者身之所主心之所向不在於
是則目雖視之而不見其色耳雖聽之而不聞其聲口雖食之而不知其味以此觀之心之所發苟失其
正亦何以為檢身之本而使視聽言動之各當其則哉此修身之所以在正其心也○方氏曰上一節説
[000-54a]
有心者之病此一節説無心者之病上一節説心不可有所主此一節説心不可以無所主不可有者私
主也不可無者存主也心在則羣妄自然退聽心若不存一身便無所主宰然則中虛而有主宰者正心
之藥方也○通曰心不在只是不敬故章句提出敬之一字然獨於正心章言之者知者心之知覺非敬
無以為致知之要意者心之萌動非敬無以為誠意之方意既誠矣又密察此心之存否而敬以直之由
是而修己安人安百姓孰有不本於此心之敬者朱子曰敬者聖學之所以成始而成終者也故於此深
致意焉


  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右傳之七章釋正心修身


[000-54b]
  此亦承上章以起下章葢意誠則真無惡而
實有善矣所以能存是心以檢其身然或但
知誠意而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則又無以
直内而修身也語錄誠意時節正是分辨善惡最緊要着力所以重複説
必慎其獨若打得這闗過已是煞好了到正心又怕於好上㑹偏去如水相似那時節已
是淘去了濁十分清了又怕於清裏面有波浪動蕩處○若是意未誠時只是一箇虛偽
無實之人更問甚心之正與不正惟是意已誠實然後方可見得忿懥恐懼好樂憂患有
偏重處便隨而正之也○何氏曰大學誠意工夫最大到正心章不過説平時存養工夫
[000-55a]
爾○通曰或問誠意則心之所發已無不實又何假於正心之功曰意欲實而心本虛實
其意則好惡不差於方發之初虛其心則喜怒不留於已發之後


  自此以下並以舊文為正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
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
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
天下鮮矣辟讀為僻惡而之惡敖好並去聲鮮上聲


  人謂衆人通曰本章有二人字章句曰衆人又曰常人讀者便當警省衆人常人情之所向必
[000-55b]
有所偏吾之身可以衆人常人之身自待乎之猶於也辟猶偏也語錄古註辟音
譬似窒礙不通之其所敖惰而辟焉非美事如何譬得故今只是僻字便通況此篇自有僻字辟則為天
下僇是也○金氏曰上章四者之病皆曰有所是於心上失之也此章五者之僻皆曰之其是向事上失
之也○通曰此一辟字舊皆讀作譬字平天下章絜字舊皆讀作挈字姑舉此二字言之不有章句可乎

五者在人本有當然之則然常人之情惟其所向而不
加察焉則必陷於一偏而身不修矣語錄所親愛莫如父母有當幾
諫處豈可以親愛而忘正救所畏敬莫如君父至於所當直言正諫豈可專持畏敬而不敢言○曰正心
章既説忿懥四者而修身章又説之其親愛之類是如何曰忿懥等是心與物接時事親愛等是身與物接
[000-56a]
時事○熊氏曰親愛畏敬哀矜指所愛之人而言有此三等賤惡敖惰指所惡之人而言有此二等偏於
愛則不知其人之惡偏於惡則不知其人之善○饒氏曰此只是説尋常人有此病痛似不必將敖惰做
合當有底○七章釋正心不言其所以正之之道八章釋修身不言其所以修之之方章句於七章以密
察言八章以加審言即慎獨之謂也有所忿懥好樂而能密察是慎獨以正其心也之其所親愛賤惡而
能加審是慎獨以修其身也○王氏曰前章是自外而來動於中而不察則與之俱往此章是自此之彼
徇於所向而不審則有所偏○通曰誠意章分君子小人是一正一反説到正心修身章終始皆是反説
修身章示戒尤嚴或疑敖惰所不當有殊不知本文人字非為君子言為衆人而言也衆人中固自有偏
於敖惰之人如下文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苖之碩亦泛言衆人多是溺愛貪得之人也兩人字示戒
[000-56b]
深矣


  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諺音彦碩叶韻
時若反


  諺俗語也溺愛者不明貪得者無厭是則偏之為害
而家之所以不齊也盧氏曰前節言身此節言家子之惡苖之碩皆就家而言○通
曰心與物接惟怒最易發而難制所以前章以忿懥先之身與事接惟愛最易偏故此章以親愛先之至
引諺曰只是説愛之偏處人情所易偏者愛為尤甚況閨門之内義不勝恩情愛比昵之私尤所難克身
所以不修家所以不齊者其深病皆在此


[000-57a]
  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錢氏曰論齊家在修身却只説身之所以不修處立辭嚴密極宜細玩且於齊家利害愈更深切上章四
箇有所字此章五箇辟字其實皆心之病但上四者止是自身裏事此六者却施於人即處家之道也○
通曰凡傳結語多用經文正結惟此與經文本亂而末治者否矣皆是反結葢才言身不修便見得前面
知不至意不誠心不正言不可以齊其家則見後面不可以治國平天下矣修身是明明德功夫成就處
齊家是新民開端處於此深寓警戒之意


  右傳之八章釋修身齊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
[000-57b]
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
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衆也弟去聲長上聲


  身修則家可教矣孝弟慈所以修身而教於家者也
然而國之所以事君事長使衆之道不外乎此此所
以家齊於上而教成於下也語錄孝弟慈皆是我家裏做成了天下人看着
自然如此不是我推之於國○新安吳氏曰傳只言治國在齊其家之意章句併修身言之推本之論也
孝弟慈體之身則為修其身行之家則為齊其家推之國則為治其國天理人倫一以貫之而已況家有
父猶國有君家有兄猶國有長家有幼猶國有衆分雖殊理一也○通曰自修以上皆是學之事到齊家
[000-58a]
治國方是教之事所以此章首拈出教之一字然其所以為教者又只從身上説來孝弟慈所以修身而
教於家者也四端萬善皆修身之教何獨舉孝弟慈言之葢從齊家上説一家之中有父母焉故曰孝有
長上焉故曰弟下有子弟僕𨽻之類故曰慈事君事長使衆方從治國上説


  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逺矣未有學養
子而后嫁者也中去聲


  此引書而釋之又明立教之本不假强為在識其端
而推廣之耳語錄如保赤子只是説慈者所以使衆一句保赤子慈於家也如保赤子慈於
國也保赤子是慈如保赤子是使衆這箇慈是人人自然有底慈於家便能慈於國○孝弟雖人所同有
[000-58b]
然守而不失者亦鮮惟保赤子一事罕有失之者故聖賢於此特發明夫人之易曉者以示訓正與孟子
言見孺子入井之意同○心誠求之者求赤子之所欲也於民亦當求之有不能自達者此是推其慈幼
之心以使衆也○此且只説動化為本未説到推上後方全是説推○北山陳氏曰長民者往往不能得
下之情葢亦視之不切於己不若慈母之心耳赤子雖有所欲不能以自言然慈母獨得其所欲縱不中
亦不逺此無他愛出於誠彼己不隔以心求之不待學而後能也○金氏曰此段章句舊本云此言慈幼
之心非由外得推以使衆亦猶是也於本文自分明其後文公又謂此節只説動化未説推於是本章首
教字三者俱作教説不作推説改此注云立教之本不假强為在識其端而推廣之耳則反成難曉而終
不免一推字今依改注細考之立教之本説孝弟慈不假强為説末有學養子而後嫁在識其端而推廣
[000-59a]
之説心誠求之○通曰孝弟與慈皆人心之天獨言慈而不言孝弟者世教衰孝弟或有失其天者獨母
之保赤子其慈之天未嘗失也大要只在心誠求之一句上母之慈出於誠而子弟之孝弟反未必皆誠
故也故舉其慈之出於天者是可以觸其孝弟之天矣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
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僨音奮


  一人謂君也機發動所由也僨覆敗也此言教成於
國之效金氏曰一言僨事一人定國此古語也故以此謂二字起之定國謂之一人固緫其一身
而論僨事謂之一言則不過片言之間善惡功效之難易尤為可懼也已○饒氏曰仁讓是本上文孝弟
[000-59b]
而言仁屬孝讓屬弟貪戾是本上文慈而言貪戾者慈之反也上言孝弟慈是説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底
道理此言仁讓貪戾是說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底效驗○通曰此一機字見得動化在此不在彼有家國
天下者毎患知政不知化故此言仁讓必一家如此而後一國如此不仁不讓纔一人如此而一國即如
此下文言仁與暴一人之身如此而天下皆如此皆是説動化之機其感應如此也但自身而家有感必
有應是為化之端自家而國而天下所應復為感是為化之大


  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
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
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
[000-60a]
人者未之有也好去聲


  此又承上文一人定國而言有善於己然後可以責
人之善無惡於己然後可以正人之惡方氏曰此章是如治己之
心以治人之恕絜矩章是如愛己之心以愛人之恕皆推己以及人所謂恕也

不如是則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矣喻曉也語錄尋常
人若有諸己又何必求諸人無諸己又何必非諸人如孔子説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攻其惡無攻人之惡
至於大學之説是有天下國家者勢不可以不責他大抵治國禁人為惡勸人為善便是求諸人非諸人
然又須自家有諸己然後可以求人之善無諸己然後可以非人之惡○金氏曰治國者必有法制號令
[000-60b]
而法制號令無非禁民為非律民以善雖桀紂之世亦所必有但其所好則不若此故民從其所好不從
其所令所以治國者在反求諸己此乃政令之本○饒氏曰將欲責人為善必先自有善於己將欲禁人
為惡必先自無惡於己推己以及人所謂恕也如其無善於己而欲責人之善有惡於己而欲禁人之惡
則是無己可推而欲及人也故曰所藏乎身不恕此章雖釋家齊國治然自一人貪戾以下皆歸重於人
主之身此乃極本窮原之論○治國平天下兩章皆説恕此章言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
人是要人於修己上下功夫下章言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是要人於及人上下功夫
兩章互相發明○金氏曰所藏乎身不恕一句讀之有未瑩似乎以怒為藏於身者恕字之義是自身推
出之謂非藏乎身之謂也葢藏乎身者自其盡己處言之恕者自其推己處言之所藏是指其有諸己無
[000-61a]
諸己者也恕是指其求諸人非諸人者也所藏乎身不恕謂所藏於己者未有可推以及人也未有可推
以及人則所藏乎身者可知矣所藏乎身者未可推以及人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此段大意是發明
推己及人之意然所謂堯舜帥天下以仁者以己及物也以己及物仁也所謂有諸己而求諸人無諸己
而非諸人者推己及物也推己及物恕也至所謂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者則亦以己及物者不仁
者也所謂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者則非推己及物者不恕者也當以是觀之○有諸己而后求諸
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恕也所藏乎身不恕反上文也○王氏曰此以上只説家齊成教於國之效此下
方説到推字章句然後可三字是審其所推而自反張子所謂以責人之心責己則盡道是也○通曰天
下未嘗有無忠之恕忠是在内底恕是推出在外底此一恕字人皆知其以推己之恕言不知藏乎身三字
[000-61b]
已帶盡己之忠言也此章有無二字必自誠意章説來可見天下未嘗有無忠之恕況上文心誠求之即
是誠意之誠非有二也誠意者如惡惡臭如好好色皆務決去而求必得之求必得之則有諸己矣務決
去之則無諸己矣


  故治國在齊其家


  通結上文


  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冝其家人冝
人而后可以教國人天平聲蓁音臻


  詩周南桃夭之篇夭夭少好貌蓁蓁美盛貌興也之
[000-62a]
子猶言是子此指女子之嫁者而言也婦人謂嫁曰
歸冝猶善也


  詩云冝兄冝弟冝兄冝弟而后可以教國人


  詩小雅蓼蕭篇


  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
法之也


  詩曹風鳲鳩篇忒差也


  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000-62b]
  此三引詩皆以詠歎上文之事而又結之如此其味
深長最冝潛玩北山陳氏曰古之人凡辭有盡而意無窮者多援詩以吟詠其餘意○金
氏曰三引詩見父子兄弟夫婦最齊家之大端然其首引桃夭宜家之詩繼引蓼蕭冝兄冝弟之詞何也
天下之未易化者婦人而人情之毎易失者兄弟齊家者而至於使之子之宜家兄弟之相宜則家無不
齊者矣宜乎其儀不忒而足以正是四國也○自修身而齊家自齊家而治國自治國而平天下有二道
焉一是化一是推化者自身教而動化也推者推此道而擴充之也故此一章並含兩意自章首至成於
國一節是化三所以是推如保赤子繼慈者使衆而言一節是推一家仁以下一節是化帥天下一節是
化有諸己一節繼所令反其所好而言是推三引詩是化惟化則可推惟推則皆化非化則推不行非推
[000-63a]
則化不周○通曰子思中庸引詩明行逺自邇之意必先妻子好合而後兄弟既翕此引三詩首以婦人
之宜其家人者而繼之以宜其兄弟葢家人離必起於婦人非刑于寡妻者未易至于兄弟亦未易御于
家邦也其示人以治國之在齊其家也益嚴矣


  右傳之九章釋齊家治國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
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長上
聲弟去聲倍與背同絜胡結反


  老老所謂老吾老也興謂有所感發而興起也孤者
[000-63b]
幼而無父之稱絜度待洛反下同也矩所以為方也言此三
者上行下效㨗於影響所謂家齊而國治也亦可以
見人心之所同而不可使有一夫之不獲矣是以君
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
則上下四旁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語錄上之人老老長長恤孤則
下之人興孝興弟不倍此是説上行下效到絜矩處是就政事上言若但興起其善心而不有以使之得
遂其心則雖能興起終亦徒然○民之感化如此可見天下之人心都一般君子既知人都有這様心所
以有絜矩之道要得人皆盡其心○不有一夫之不獲者無一夫之不得此理也只是我能如此而他人
[000-64a]
不能如此則是不平矣 絜矩之説不在前數章却在治國平天下之後到此是接次成了方用得○絜
矩非是外面别有箇道理只便是前面正心修身推而措之又不是其他機巧變詐權謀之説金氏曰首
三句是化絜矩是推既有以化之而興其孝弟不倍之心必有以推之而遂其孝弟不倍之願○推之者
莫大於從其所好勿施所惡所好在因其利所惡在奪其利○饒氏曰矩非方也乃所以為方之具也匠
人將欲為方必先度之以矩君子之欲平天下者果以何物為矩而度之哉亦推此心而已○盧氏曰矩
猶則也明德至善吾心本然之則也以此齊家絜矩於家也以此治國絜矩於國也以此平天下絜矩於
天下也絜矩之道即明明德於天下之道也○熊氏曰老老長長恤孤即上章孝弟慈三者申言之以家
齊而言也興孝興弟不倍以國治而言也有絜矩之道方是就平天下説治國主教化而言故但及觀感
[000-64b]
興起之事平天下主政事而言則必有所以治之之道方能使均一也○通曰此章當分為八節右第一
節言所以有絜矩之道夫子十五志學即此所謂大學志學以下分知行到末節方言不踰矩是生知安
行之極致格物而下亦分知行到末章方言絜矩是致知力行之極功矩者何人心天理當然之則也所
謂明德是也吾心自有此天則聖人隨吾心之所欲自不踰乎此則故曰不踰矩人心同有此天則學者即
吾心之所欲以為施於人之則故曰絜矩乍看不踰矩矩字似説得精絜矩矩字似説得粗要之只是一箇
矩字但不踰矩之矩渾然在吾方寸中是矩之體是大德之敦化絜矩之矩於人已交接之際見之是矩
之用是小德之川流規矩皆法度之器此獨曰矩者規圓矩方圓者動而方者止不踰矩即是明德之止
至善絜矩即是新民之止至善


[000-65a]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
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
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惡先並去聲


  此覆解上文絜矩二字之義如不欲上之無禮於我
則必以此度下之心而亦不敢以此無禮使之不欲
下之不忠於我則必以此度上之心而亦不敢以此
不忠事之至於前後左右無不皆然則身之所處上
下四旁長短廣狹彼此如一而無不方矣彼同有是
[000-65b]
心而興起焉者又豈有一夫之不獲哉所操者約而
所及者廣此平天下之要道也故章内之意皆自此
而推之語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兩摺説只以己對人若絜矩則上之人所以待己
己又所以待人是三摺説如中庸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意思○非是言上下之分欲其均平葢事親事
長當使之均平上下皆得行之○趙氏曰物格知至者能燭理而明絜矩之義意誠心正者能克己而盡
絜矩之道○王氏曰所惡是就人身上切近説毋以方是推以度人○金氏曰六所惡己所不欲也六毋
以勿施於人也此處當絜○饒氏曰以上下左右前後言則我當其中上之使我猶我之使下下之事我
猶我之事上至於左右前後皆然故皆不當以所惡者及之然以上之使我者使下而不以事上以下之
[000-66a]
事我者事上而不以使下則上下之分殊矣以前之先我者先後而不以從前以後之從我者從前而不
以先後則前後之分殊矣是理之一中又有分殊者存此所以異於墨氏之兼愛佛法之平等也○通曰
右弟二節言此之謂絜矩之道上章舉孝弟慈言教化此章又舉上章所謂孝弟慈者言教化而又言政
事言教化則我之孝弟慈便是人之孝弟慈之矩言政事則我欲孝欲弟欲慈或使天下之人不得皆遂
其孝弟慈便是不能絜矩葢矩者此心而已只一矩字此心所操者約加一絜字此心所及者廣然又須
看是以有此之謂六字人之心本無間於己是以有絜矩之道己之心能不間於人此之謂絜矩之道


  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
之此之謂民之父母樂音洛只音紙好惡並去聲下並同


[000-66b]
  詩小雅南山有臺之篇只語助辭言能絜矩而以民
心為己心則是愛民如子而民愛之如父母矣北山陳氏
曰父母之於子其所好惡無有不知者體氣同也至於民之好惡其君常有所不知無他制於形體之異
耳能絜矩則能以民之心為心而可以父母斯民而民亦父母之矣


  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
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節讀為截辟讀為僻僇與戮同


  詩小雅節南山之篇節截然高大貌師尹周太師尹
氏也具俱也辟偏也言在上者人所瞻仰不可不謹
[000-67a]
若不能絜矩而好惡徇於一己之偏則身弑國亡為
天下之大戮矣


  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道得
衆則得國失衆則失國喪去聲儀詩作冝峻詩作駿易去聲


  詩文王篇師衆也配對也配上帝言其為天下
君而對乎上帝也監視也峻大也不易言難保
也道言也引詩而言此以結上文兩節之意有
天下者能存此心而不失則所以絜矩而與民
[000-67b]
同欲者自不能已矣饒氏曰未喪師則克配上帝是得衆則得國能絜矩而為
民父母者也喪師則不能配上帝是失衆則失國不能絜矩而辟則為天下僇者也○通曰右第三
節就好惡言絜矩葢好惡二字已見誠意修身二章特誠意是好惡其在已者修身章推之以好惡
其在人者此章又推之以好惡天下之人者也誠意章主慎獨其為好惡也一誠無偽此章主絜矩
其為好惡也一公無私修身章是言不能慎獨則好惡之辟不足以齊其家此章是言不能絜矩則
好惡之辟不足以平天下所謂血脉貫通者又於此見之不可不詳味也慎獨是敬以直内絜矩是
義以方外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
[000-68a]
有財有財此有用


  先慎乎德承上文不可不謹而言德即所謂明德有
人謂得衆有土謂得國有國則不患無財用矣語錄為國
絜矩之大者又在於財用所以後面只管説財○定宇陳氏曰揭明德訓此德字見明明德為一書之綱
領此章言財用始此財用之有本於慎德而有之非私有也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本上文而言


  外本内末爭民施奪


[000-68b]
  人君以德為外以財為内則是爭鬭其民而施之以
刼奪之教也葢財者人之所同欲不能絜矩而欲專
之則民亦起而爭奪矣語錄民本不是要刼奪惟上之人以德為外而急於貨財
暴征横斂民便效尤相攘相奪則是上教得他如此


  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外本内末故財聚爭民施奪故民散反是則有德而
有人矣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悖布
[000-69a]
内反


  悖逆也此以言之出入明貨之出入也自先慎乎德
以下至此又因財貨以明能絜矩與不能者之得失
新安呉氏曰慎德而有人有土與財散民聚能絜矩者之得也内末而爭民施奪與財聚民散悖入
悖出不能絜矩者之失也


  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道言也因上文引文王詩之意而申言之其丁寧反
覆之意益深切矣饒氏曰此得失字串前得失字以德為本則善善則得衆而得國矣
[000-69b]
以財為本則不善不善則失衆而失國矣○通曰右第四節就財用言絜矩好惡不能絜矩任己自私不可
以平天下財用不能絜矩瘠民自肥亦不可以平天下故曰辟曰僇形容好惡不絜矩之失此曰爭曰奪
曰悖形容財用不絜矩之失鄭氏訓悖字以為君有逆命則民有逆辭上貪於利則下人侵畔朱子以為
深得其㫖嗚呼民何嘗爭何嘗奪爭其民而教之刼奪者誰歟下人何嘗敢自侵畔所以使之侵畔者誰
歟平天下者不可不深自警省也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寳惟善以為寳


  楚書楚語言不寳金玉而寳善人也鄭氏曰楚書楚昭王時書也言
以善人為寳時謂觀射父昭奚恤也


[000-70a]
  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寳仁親以為寳


  舅犯晉文公舅狐偃字子犯亡人文公時為公子出
亡在外也仁愛也事見檀弓鄭氏曰文公時避驪姬之讒亡在翟而獻公薨
秦穆公使子顯因勸之復國舅犯為之對此辭也○四明李氏曰楚為春秋所惡舅犯特伯主之佐耳大
學參稽格言以垂訓萬世乃於此乎取何歟葢天下之善無窮君子之取善亦無窮猶書紀帝王而繼之
以秦誓故下文及之此兩節又明不外本而内末之意盧氏曰不以金
玉為寳而以善人為寳不以得國為寳而以愛親之道為寳是能内本而外末者也○饒氏曰此就財上
説來却接用人説去葢天下惟理財用人二事最大○通曰右第五節當連上文善與不善㸔在我者惟
[000-70b]
善則得之在人者亦當惟善是寳兩寳字結上文財用惟善仁親又起下文之意葢第三節言好惡第四
節言財用此兩節則兼財用好惡言也其條理之密如此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
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聖其心好之不啻
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
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彦聖而違之俾不通寔
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个古賀反書作介斷丁亂
反媢音冐


[000-71a]
  秦誓周書斷斷誠一之貌彦美士也聖通明也尚庶
幾也媢忌也違拂戾也殆危也饒氏曰大臣得其人則能視人之有才有
德如己之所有而利及其國家人民此皆絜矩而人所同好者也大臣非其人則有才者嫉之有德者違
之而害及其國家人民此不能絜矩而人之所同惡者也○方氏曰問其如有容曰其疑辭也有甚物似
他有容者言無可比他有容之大


  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
能愛人能惡人迸讀為屏古字通用


  迸猶逐也言有此媢嫉之人妨賢而病國則仁人必
[000-71b]
深惡而痛絶之以其至公無私故能得好惡之正如
此也盧氏曰承上節下一截而言痛絶媢嫉者謂能惡人可也謂能愛人何也去小人而不能絶之
則雖進君子而不能安之去小人固所以進君子絶小人乃所以安君子吾之威在媢嫉之人吾之恩在
天下後世矣


  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
而不能逺過也逺去聲


  命鄭氏云當作慢程子云當作怠未詳孰是若此者
知所愛惡矣而未能盡愛惡之道葢君子而未仁者
[000-72a]
語錄先是早底意思○饒氏曰命不是將來做事○定宇陳氏曰舉不先未盡愛之道退不逺未盡
惡之道上文能愛惡仁人也此不能盡愛惡之道所以為君子而未仁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菑古災字夫音扶


  拂逆也好善而惡惡人之性也至於拂人之性則不
仁之甚者也自秦誓至此又皆以申言好惡公私之
極以明上文所引南山有臺節南山之意語錄斷斷者是能絜
矩媢嫉是不能絜矩仁人放流之是大能絜矩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是稍不能絜矩好人之所惡
[000-72b]
惡人之所好是大不能絜矩○通曰右第六節就用人言好惡有容之人於有德有才者好之是好民之
所好而其有容也天下之所同好也媢嫉之人於有德冇才者沮之是惡民之所好而其媢嫉也亦天下
之所同惡也仁人至公無私所以於此媢嫉者深惡而痛絶之慢與過雖知所好惡而未盡好惡之道君
子而未仁者也好惡拂人之性則不仁之甚者也大學於此提出仁之一字而章句又以君子之未仁小
人之不仁者言之葢絜矩是恕之事恕所以行仁故特以仁結之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君子以位言之道謂居其位而修己治人之術發已
自盡為忠循物無違謂信驕者矜高泰者侈肆此因
[000-73a]
上所引文王康誥之意而言章内三言得失而語益
加切葢至此而天理存亡之幾決矣語錄得衆失衆再言善不善已
切矣終之以忠信驕泰分明是就心上説出得失之由以決之忠信乃天理之所以存驕泰乃天理之所
以亡○饒氏曰此得失字又串前兩段得失字而言大道乃絜矩之道即上文所謂善也由上文觀之固
知得衆則得國而又知善則得之矣然所以得此善者又必有其故亦曰忠信則得善之道驕泰則失善
之道也忠信即是誠意驕泰乃忠信之反也以此觀之可見誠意不特為正心修身之要而又為治國平
天下之要○通曰右第七節不分言好惡與財用之絜矩但言君子有大道此道字即章首所謂絜矩之
道也忠信以得之者在己有矩之心而發己自盡則為忠在物有矩之理而循物無違則為信驕泰以失
[000-73b]
之者驕者矜高不肯下同乎民之好惡非絜矩之道也泰者侈肆必至於横斂乎民之財用非絜矩之道
也忠信是真實之心道以此得驕泰是虚浮之氣道以此失前兩言得失人心天命存亡之幾也此言得
失吾心天理存亡之幾也章句此一幾字當與誠意章幾字通看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
則財恒足矣恒胡登反


  吕氏曰國無遊民則生者衆矣朝無幸位則食者寡
矣不奪農時則為之疾矣量入為出則用之舒矣愚
按此因有土有財而言以明足國之道在乎務本而
[000-74a]
節用非必外本内末而後財可聚也自此以至終篇
皆一意也饒氏曰前説財者末也更不説財到此又提起説謂財雖是末亦是重事若要生財
亦自有箇大道四者不可舉一廢一這便是生財之正路外此皆邪徑也○金氏曰天地間自有無窮之
利有國家者亦本有無窮之財但勤者得之怠者失之儉者裕之奢者耗之故傳之四語萬世理財之大
法○定宇陳氏曰務本謂生衆為疾所以開財之源節用謂食寡用舒所以節財之流疾速舒緩也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發猶起也仁者散財以得民不仁者亡身以殖貨語錄
仁者以財發身不是特地散財以取名只是不私其有則人自歸之是言散財之效如此○饒氏曰財散
[000-74b]
則民聚此以財發身也財聚則民散此以身發財也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
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上好仁以愛其下則下好義以忠其上所以事必有
終而府庫之財無悖出之患也語錄上仁下義只是一箇道理在上便喚
做仁在下便喚做義在父便謂之慈在子便謂之孝只如孝慈則忠一般○方氏曰問如何上仁而下便
義曰只是一理在上謂之仁在下謂之義在父謂之慈在子謂之孝


  孟獻子曰畜馬乗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
[000-75a]
乗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
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畜許六反乗斂並去聲


  孟獻子魯之賢大夫仲孫蔑也畜馬乗士初試為大
夫者也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喪祭用冰者也百乗
之家有采地者也君子寧亡己之財而不忍傷民之
力故寧有盜臣而不畜聚斂之臣此謂以下釋獻子
之言也語錄如食祿之家又畜牛羊却是與民爭利便是不絜矩所以道以義為利者義以方外
也○孔氏曰按書傳士飾車駢馬詩云四牡騑騑大夫以上乃得乗四馬今下云伐冰之家是卿大夫今
[000-75b]
别云畜馬乗不察雞豚故知士初試為大夫者也左昭四年大夫命婦喪浴用冰喪大記云士不用冰故
知卿大夫也士若恩賜亦得用之但非其常故士喪禮賜冰則夷槃可也○饒氏曰此段大意在百乗之
家不畜聚斂之臣見用人與理財相闗○盧氏曰國不以利葢古語引之以證獻子之言也獻子嘗師子
思能知義利之分故能知絜矩之道也


  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
為國家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
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上聲


  彼為善之此句上下疑有闕文誤字○自由也言由
[000-76a]
小人導之也此一節深明以利為利之害而重言以
結之其丁寧之意切矣真氏曰大學所謂利專指財利而言伊川先生云利不獨
財利凡有一毫自便之心即是利此論尤有補於心術之㣲至南軒先生又謂無為而為之皆義也有為
而為之則利也其言愈精且㣲然必先以不貪財利為根脚基址方可說上兩節如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方能漸至樂與好禮之地循序用力自粗至精方可純乎天理也○熊氏曰指用人而言又緫結以務財
用必自小人始而深致嚴於義利之辨用君子則自有義中之利用小人則利未得而害己隨之此章雖
以用財用人分為二節其實能用人則能理財不過一道而已○金氏曰國天下之國家天下之家也君
之者長之而已固非其所得私也況可專其利以自私乎○彼為善之上下必有闕文當作彼為不善之
[000-76b]
小人與下文雖有善者正相對○通曰誠意章曰小人閒居為不善故此章曰彼為不善之小人前後正
相應葢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平日已害自家心術所以用之必為天下國家之害也○右第八節生財大
道亦即絜矩之道能使天下之人皆務本而上之人自不節用非絜矩矣第六節言仁人此節言仁者皆
因絜矩而言也絜矩為恕之事恕為仁之方好惡不能恕安得如仁人能愛人能惡人財用不能恕安能
如仁者以財發身末又舉獻子之言者用人亦當取其絜矩也於好惡不能絜矩者媢嫉之人也於財用
不能絜矩者聚斂之臣也皆小人不仁之甚者也故曰菑必逮夫身曰菑害並至皆指其不能絜矩之禍
言之為戒深矣義利之辨大學之書以此終孟子之書以此始道學之傳有自來矣


  右傳之十章釋治國平天下


[000-77a]
  此章之義務在與民同好惡而不專其利皆
推廣絜矩之義也能如是則親賢樂利各得
其所而天下平矣


  凡傳十章前四章統論綱領指趣後六章細論
條目功夫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誠
身之本在初學尤為當務之急讀者不可以其
近而忽之也通曰明善誠身中庸言之孟子又言之其説元自大學致知誠意來
章句之末舉此二者以見曽思孟之相授受又以戒學者當以此為先務不可以其近而忽之
[000-77b]
纔有忽心即是不敬朱子曰敬者聖學之所以成始而成終也欲學大學者可須臾毫釐之不
敬哉












  大學通


[000-78a]
  中庸朱子序


  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通曰
道統之傳朱子獨於中庸言之何也朱子嘗曰聖人之道所以異乎老釋之徒者以其精粗隠㣲體用渾然莫
非大中至正之矩而無偏倚過不及之差聖賢相傳只是一中字自堯舜以及三代之隆斯道如日中天魑魅
無所容迹未聞有異端之説中庸可無作也至孔子時始曰攻乎異端然其説猶未敢盛行至子思時則有可
憂者矣憂異端之得肆其説所以憂道學之不得其傳也葢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

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主氏曰道統二字未有人提出説得如此的確昌黎略及之亦
是虛説而已其見於經則允執厥中者堯之所以授舜也人

[000-78b]
心惟危道心惟㣲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舜之所以授
禹也堯之一言至矣盡矣而舜復益之以三言者則所
以明夫堯之一言必如是而後可庶幾也語錄中只是箇恰好底道
理允是真箇執得堯當時吿舜只一句舜已曉得所以不復更説舜吿禹又添三句説得又較仔細這三句是
允執厥中以前事是舜毅禹做工夫處便是怕禹尚未曉得故恁地説○舜禹相傳只就這心上理㑹也只在
日用動靜之間求之不是去虛空中討一箇物事來○只是一箇心有道理底人心即是道心○黄氏曰人指
此身而言道指此理而言發於此身者喜怒哀樂是也發於此理者仁義禮智是也○勿齋程氏曰人生而靜
氣未用事未有人與道之分但謂之心而已感物而動始有人心道心之分焉精一執中皆是動時工夫○通
[000-79a]
曰六經言道統之傳自虞書始不有論語表出堯曰允執厥中則後世孰知舜之三言所以明堯之一言哉論
語執中字朱子無明釋至孟子湯執中始釋之曰守而不失意可見矣然畢竟謂之執者自後世論堯之聖不
可以賢者之固執例論自堯之心推之則聖不自聖只此執字愈見堯之所以為聖爾況中無定形儻不言執
人將視之如風如影無可捕詰矣然執之工夫只在精一上堯授舜曰允執厥中如夫子語曽子以一貫舜授
禹必由精一而後執中是猶曽子吿門人必由忠恕而達於一貫也葢嘗論之心之虛靈

知覺一而已矣語錄所以覺者心之理能覺者氣之靈○陳氏曰人得天地之理為性得天地
之氣為體理與氣合方成箇心有箇虛靈知覺便是身之所以為主宰處○勿齋程氏曰虛靈心之體知覺心
之用○趙氏曰知是識其所當然覺是悟其所以然而以為有人心道心之異者

[000-79b]
則以其或生於形氣之私或原於性命之正語錄天生此民時已
是命他以此性了形氣是口鼻耳目四肢之屬未可便謂之私欲但此數件事屬之自家便是私有底物不比
道便公共○真氏曰私猶言我之所獨耳今人言私親私恩之類或問六經中曽有謂私非惡者否曰遂及我
私言私其豵如此類以惡言之可乎○通曰須看生字與原字生是氣已用事時原是從大本上説就氣之中
指其不雜乎氣者言而所以為知覺者不同語錄只是這一箇心知覺從耳目上去便
是人心知覺從義理上去便是道心○通曰前言虛靈知覺兼體用言此獨言知覺專以用言虛靈同知覺異
須看所以兩字或生於形氣之私所以或從氣上知覺或原於性命之正所以或從理上知覺是以或

危殆而不安或㣲妙而難見耳語錄危未便是不好只是危險在欲墮未墮之
[000-80a]
間耳㣲者難明有時發見些子使自家見得有時又不見了○陳氏曰人心方是就此軀殻上平説未是不好
底物但此心最臲卼不安易流於不好故謂之危如飢思食渴思飲此由形體而發人心也因而飲食未害也
若窮口腹之欲便陷矣道心專是就義理上説但此心本無形狀至幽㣲而難見故謂之㣲如嘑爾蹴爾嗟來
等食皆不肯食此由義理而發道心也若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則於理甚隠至為難知非賢哲莫能識之
○通曰心一而已而曰人心道心心豈有二哉堯曰執中是已發之中故舜明執中之㫖亦只就心之發處言
之本只是一箇心自形氣上發出則謂之人心自義理上發出則謂之道心朱子以前多便指人心為人欲殊不
知氣以成形是之謂人理亦付焉是之謂道非人無以載此道故言道心必先言人心非道則其為人也不過
血氣之軀爾故言人心必言道心如飲食男女人心也飲食男女之得其正即道心也故其發也㣲而不安而
[000-80b]
發之正者又㣲而難見實非有兩心也然人莫不有是形故雖上智不能

無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雖下愚不能無道心語錄問上智何
以更有人心曰人自有人心道心饑寒痛痒此人心也惻隠羞惡辭讓是非此道心也雖上智亦同○通曰上
文曰形氣之私此但曰形葢氣在天而人得之以成形故言形不必言氣上文曰性命之正此但曰性葢命在
天而人禀之以成性故言性不必言命二者雜於方寸之間而不知所以

治之則危者愈危㣲者愈㣲而天理之公卒無以勝夫
人欲之私矣陳氏曰二者在方寸間本自不相紊亂○又曰二者無日無時不發見呈露非是判
然為二物不相交涉只在人識别之○定宇陳氏曰危愈危流於惡㣲愈㣲幾於無○通曰人心未便是人欲
[000-81a]
到不知所以治之方説得人欲上文形氣之私與性命之正對言那私字未便是不好此曰人欲之私與
天理之公對言此私字不好了精則察夫二者之閒而不雜也一則

守其本心之正而不離也通曰此一間字朱子喫緊教人處孟子曰利與義之
間其所謂閒者猶易剖析此所謂二者之閒方雜於寸非精以察之不可也本心之正即上文所謂原於
性命之正朱子嘗曰中庸一書本只是隨時之中其所以有隨時之中者是縁有那未發之中在故於此
論其發而為道心者亦必原其未發而為性命之正者蓋其本也真而静其未發也五性具焉此所謂性
命之正也即吾本心之正也形既生矣外物觸其形而動於中矣於是其發也始有人心道心之異能一
於道心是即守其本心之正而不離也從事於斯無少閒斷必使道心

[000-81b]
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聴命焉語錄問人心可無否曰如何無得但
以道心為主而人心毎聴道心之區處方可則危者安微者著而動静云

為自無過不及之差矣文集不待擇於過不及之閒而自然無不中矣○陳氏曰
如此則日用之閒無往而非中凡聲之所發便合律身之所行便合度凡由人心而出者莫非道心之流
行○通曰人心本危能收斂入來則危者安道心本微能充拓出去則㣲者著然功夫惟在精一論
語博文約禮大學致知誠意孟子知天事天中庸擇善同執皆是也以此見中如何執只精一便是
執之工夫所以朱子於此亦不復釋執字也然朱子雖不以守字釋此執字却曰一則守其本心之
正而不離於此下一守字最見得執中之功全在於惟一夫堯舜禹天下之大

[000-82a]
聖也以天下相傳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聖行天
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際丁寧告戒不過如此則天下
之理豈有加於此哉陳氏曰此是大綱目處堯舜禹之所以傳受天下皆是此道理○通
曰天下之理豈有加於此者中之一字聖聖相傳之道莫加於此也精一二字聖聖相傳之學莫加於此也

自是以來聖聖相承若成湯文武之為君臯陶伊傅周
召之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統之傳王氏曰三代道統兩句束定
若吾夫子則雖不得其位而所以繼往聖開來學其功
反有賢於堯舜者孟子集註堯舜治天下夫子又推其道以垂教萬世堯舜之道非得孔子
[000-82b]
則後世亦何所據哉○王氏曰世變日降道統在下故此以後敘孔門一𣲖道統○通曰未論六經之功有賢
於堯舜只如此執中一語夫子不於論語之終發之孰知其為堯之言不於堯曰執中之後而繼之湯武誓師
之意與其施於政事者又孰知夫堯舜之授受者此中而湯武之征伐者亦此中也哉姑即一節言之其功賢
於堯舜可知矣然當是時見而知之者惟顔氏曽氏之傳得其

饒氏曰朱子大學中庸序文皆説曽氏之傳得其宗大學之宗在首章中庸之宗在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道以中庸為準的然却要明而誠之中庸是道明誠是學精即明一即誠○通曰夫子以前傳道統者皆得君
師之位而斯道以行夫子以後傳道統者皆不得君師之位而斯道以明故明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者夫子六
經之功而明夫子之道者曽子大學子思中庸之功也及曽氏之再傳而復得夫

[000-83a]
子之孫子思則去聖逺而異端起矣子思懼夫愈久而
愈失其真也於是推本堯舜以來相傳之意質以平日
所聞父師之言更互演繹作為此書以詔後之學者葢
其憂之也深故其言之也切其慮之也逺故其説之也
通曰去聖逺而異端起此子思所深憂也既曰憂之深又曰慮之逺以為重復切謂前有千載不傳之緒
故憂之也深後有異端似是而非故其慮之也逺言之也切道莫切於中學莫切於精一説之也詳則三十三
章可謂詳矣其曰天命率性則道心之謂也語錄性是心之道理○通曰性
是心未發時此理具於此心道心是心發時此心合乎此理其曰擇善固執則精一

[000-83b]
之謂也語錄擇善即惟精固執即惟一○通曰擇善固執是論賢者之學精一是兼論聖賢之學
曰君子時中則執中之謂也語錄時中是無過不及底中執中亦然○通曰執中
二字堯言之時中二字至孔子始言之道不合乎中異端之道非堯舜之道中不合乎時子莫之執中非堯舜
之執中世之相後千有餘年而其言之不異如合符節厯

選前聖之書所以提挈綱維開示藴奥未有若是其明
且盡者也通曰提挈綱維舉其大者而小者不能遺開示藴奥闡其幽者而顯者不能外此八字得
中庸一書之大槩矣自是而又再傳以得孟氏為能推明是書以

承先聖之統趙氏曰中庸深處多見於孟子如道性善原於天命之謂性也存心收放心致中也
[000-84a]
擴充其仁義之心致和也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一章其義悉本於中庸尤足以見淵源之所自

其没而遂失其傳焉則吾道之所寄不越乎言語文字
之閒而異端之説日新月盛以至於老佛之徒出則彌
近理而大亂真矣語錄便是他那道理也有極相似處只是説得來别須是看得他那彌近
理而大亂真處始得○陳氏曰彌近理而大亂真甚相似而絶不同也然非物格知至理明義精者不足以識
然而尚幸此書之不泯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

考以續夫千載不傳之緒得有所據以斥夫二家似是
之非葢子思之功於是為大而㣲程夫子則亦莫能因
[000-84b]
其語而得其心也通曰㣲程子莫能因子思之語而得子思之心㣲朱子莫能折衷程門諸
子之説而得程子之心惜乎其所以為説者不傳而凡石氏之所

輯錄僅出於其門人之所記是以大義雖明而㣲言未
析至其門人所自為説則雖頗詳盡而多所發明然倍
其師説而淫於老佛者亦有之矣文集明道不及為書世傳陳忠肅公所序
者乃吕氏所著别本也伊川雖嘗言中庸已成書然亦不傳於學者或以問和靖尹公則曰先生自以不滿其
意而火之矣二夫子既皆無書故今所傳特出於門人記其平居問荅之辭惟吕氏游氏楊氏侯氏為有成書
若謝氏尹氏則亦或記其語之及此者耳又皆别自為編或頗雜出他記熹自蚤嵗即嘗受

[000-85a]
讀而竊疑之沈潛反復葢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得
其要領者然後乃敢㑹衆説而折其衷既為定著章句
一篇以俟後之君子而一二同志復取石氏書刪其繁
亂名以輯略且記所嘗論辯取舍之意别為或問以附
其後衞氏曰按中庸一篇㑹稽石氏集解自濂溪先生而下凡十家文公嘗為之序已而自著章句以十
家之説刪成輯略别著或問以開曉後學然後此書之㫖支分節解脉絡貫

通詳畧相因巨細畢舉而凡諸説之同異得失亦得以
曲暢旁通而各極其趣雖於道統之傳不敢妄議通曰孟子末章
[000-85b]
若不敢自謂已得道統之傳而實有不得辭者朱子此語亦然然初學之士或有取焉

則亦庶乎行逺升高之一助云爾程子曰中庸一卷書自言理便推之於事
如國家有九經及厯代聖人之迹莫非實學也如登九重之臺自下而上為是○通曰中庸一書言天理處雖
若至高至逺中閒説人事未嘗無自下升高自邇行逺之功夫故朱子以其章句為行逺升高之一助○大學
言心不言性故朱子於序言性詳焉中庸言性不言心故此序言心詳焉淳熙己酉春三月

戊申新安朱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