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31 四書集義精要-元-劉因 (master)


[013-1a]
  欽定四庫全書


  四書集義精要卷十三   元 劉因 撰


  論語九


  述而上


  首章述而不作


  既信古又好古今人多是信而不好或好而不信道夫
竊比之竊偷也○敬夫最不可得聽人説話便肯改
如此章他元説彼老彭者何人哉而反使吾夫子想像
[013-1b]
慕效某與説孔子賢於堯舜非老彭之所及人皆知之
自不須説但其謙退不居而反自比焉且其辭氣極於
遜譲而又出於誠實如此此其所以為盛徳之至也為
之説者正當於此發其深㣲之意使學者反復潜玩識
得聖人氣象而因以消其虗驕傲誕之習乃為有力今
為此論是乃聖人鞠躬遜避於前而吾黨為之攘袂扼
腕於後也他聞説即改大雅


  二章黙而識之


[013-2a]
  或問黙識二義曰不言而得其理者不待問辨而無疑
也不言而存諸心者拳拳服膺而弗失也○黙不言也
不言而此物常在也今人但説著時在不説時不在非
禮勿視要和根拔取不是只禁你不看聽言動皆然祖道
○是三者雖非聖人之極至在學者亦難如平時講貫
方能記得或因人提撕方能存得若黙而識之乃不言
而存諸心非心與理契安能如此學而不厭在學者久
則易厭視人與已若無干涉誨之安得不倦此三者亦
[013-2b]
須是心無間斷方能如此○聖人是自謙言我不曽
有此數者聖人常有慊然不足之意衆人雖見他是仁
之至熟義之至精他只管自見得有欠闕處賀孫○此必
因人稱聖人有此聖人以謙辭承之記者却失上面一
節只做聖人自話記了黙而識之便是得之於心學不
厭便是更加講貫誨不倦便是施於人也時舉


  三章徳之不修


  須先理㑹孝弟忠信等事有箇地位然後就這裏講學
[013-3a]
○徳之不修如有害人之心便是仁之不修有穿窬
之心便是義之不修徳是理之既得於吾心者便已是
我有底物事了更須日日磨礲勿令間斷始得徙義與
改不善一似合掌説相似然須與他分别蓋義是事之
宜處我做這一件事覺得未甚合宜便要徙令合宜此
却未見得有不善處至不善便是有過惡須要速改始
得此所以有輕重之别時舉○遷善改過是兩項不是説
改其過而遷於善○此四句修徳是本為要修徳故
[013-3b]
去講學下面徙義改過即修徳之目也○此雖是聖
人以此教人然學不厭之意多見於此使有一毫自以
為聖任其自爾則雖聖而失其聖矣賀孫


  四章子之燕居


  學者亦須稍嚴肅則可不然則無下手處又曰但得身
心收斂則自和樂


  五章甚矣吾衰也


  或問孔子不夢周公之説程子以為初實未甞夢也如
[013-4a]
何曰孔子自言不夢之久則其前固甞夢之矣程子之
意蓋嫌於因思而夢者故為此説其義則精矣然恐非
夫子所言之本意也胡氏説夢亦有可取者焉胡氏曰
心官萬物之至靈非但藏往固能知來凡天地古今之
所有無一外乎此者無明晦古今逺邇通塞之間此人
之所以有夢夢之所以多變也然聖人誠存則其夢治
若夫思慮紛擾神情不定則所夢雜亂或正或邪亦與
旦晝之所為等爾善學者既謹其言動而又必驗諸夢
[013-4b]
寐之間也○問夢周公恐渉於心動否曰心本是箇動
物夜之夢猶晝之思也夢但得其正何害心存這事便
夢這事常人便胡夢了老氏清浄家愛説一般無夢底
○夫子夢周公正是聖人至誠不息處然時止時
行無所凝滯亦未甞不灑落也故及其衰則不復夢亦
可見矣若是合做底事則豈容有所忽忘耶以忘物為
髙乃老莊之偏説上蔡所論曽㸃事似好然其説之流
恐不免有此弊也荅方伯謨○甚矣吾衰也作一句久矣吾
[013-5a]
不復夢見周公作一句惟其久不夢見所以見得是衰
義剛○不夢周公自是箇證兆如此當聖人志慮未衰天
意雖定八分猶有兩分運轉故也做得周公事遂夢見
之非以思慮也要之聖人精神血氣與時運相為流通
到鳳不至圖不出明王不興其證兆自是恁地故文定
謂春秋絶筆於獲麟為志壹則動氣意思説得也甚好
但以某觀之生出一箇物事為人所斃多少是不好是
亦一證兆也道夫○不是孔子衰是時世衰又曰與天地
[013-5b]
相應若天要用孔子必不教他衰如太公武王皆八九
十歲夫子七十餘想見纍垂○夢周公忘肉味祭神
如神在見得聖人眞一處理㑹一事便全體在這一事
道夫


  六章志於道


  志者求知是理而期於必至之謂荅潘端叔○道理也是一
箇有條理底物事不是鶻淪一物如老莊所謂恍惚者
志於道只是存心於所當為之理而求至於所當為之
[013-6a]
地非是欲將此心繫在一物之上也端蒙○問尋常看據
於徳如何説以横渠得寸守寸得尺守尺對曰須先得
了方可守如此説時依舊認徳字未著今且説只是這
道理然須常常提撕令在已决定是得這物事如方獨
處黙坐未曽事君親接朋友然在我者已渾全是一箇
孝弟忠信底人以此做出事事親則必孝事君則必忠
與朋友交則必信不待旋安排也蓋存於中之謂徳見
於事之謂行易曰君子以成徳為行正謂以此徳而見
[013-6b]
諸事耳徳成於我者我旣有得於已内必定孝弟忠信斷
不肯為不孝不弟不忠不信底事與道家所為養成箇
嬰兒在内相似凡人欲邉事這箇人斷定不肯教自家
做故曰黙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徳行謂雖未曽説出
來時存於中者已斷是如此了必大○徳是行來行去行
得熟已成箇物事了惟這箇物事已得於我故孝也是
這箇物事流出來做孝忠也是這箇物事流出來做忠
故可據守之也這物未成就時在孝只是孝忠只是忠
[013-7a]
惟做來做去凑足成就一箇物事則千頭萬件都只是
這箇物事流出來道家所謂安養成胎蓋徳是百行之
胎也義剛○徳是道之實仁是徳之心道夫○道是日用常
行合做底徳是眞箇有得於己仁謂有箇安頓處季札
志於道如講學力行皆是據於徳則是這箇物事已成
箇胚璞子了義剛○志於道方要去做據於徳則道方有
歸著雖有歸著猶是在事上依於仁則徳方有本領
○志於道猶是兩件物事據於徳得於己者也故可據
[013-7b]
依於仁則是平日存主處無一念不在這裏又是據於
徳底骨子時舉○道者人之所共由如臣之忠子之孝只
是統舉理而言徳者已之所獨得如能忠能孝則是就
做處言也依仁則又所行處每事不違於仁端蒙○徳是
逐件上理㑹底仁是全體大用常依靠處又曰據徳是
因事發見如因事父有孝事君有忠依仁是本體不可
須臾離底據徳如著衣喫飯依仁如鼻之呼吸氣
自志於道至依於仁是從麄入精自依於仁至游於藝
[013-8a]
是自本兼末能依於仁則其游藝也蓋無一物之非仁
矣因舉横渠語曰天體物而不遺猶仁體事而無不在
也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無一物之非仁也昊天曰明及
爾出王昊天曰旦及爾游衍無一物之不體也此是横
渠赤心片片説與人如荀楊何甞有這様説話○藝
雖小學至依於仁既熟後所謂小學者至此方用得佗
䕫孫○藝是小學工夫若説先後則藝為先而三者為後
若説本末則三者為本而藝為末固不可狥末而忘本
[013-8b]
習藝之功固在先游者從容潜玩之意又當在後文中
子説聖人志道據徳依仁而後藝可游也此説得好木之


  八章不憤不啟


  或問反之為還以相證何也曰如易所謂原始反終者
也○學者至憤悱是其心已略略通曉故聖人於此啟
發之舉一隅其餘三隅須是學者自去理㑹舉一隅而
不能以三隅反是不能自用力者夫子所以不再舉也
○問必待誠至而後告之曰憤悱便是誠意到不憤
[013-9a]
悱便是誠不到


  九章子食於有喪者之側


  聖人之心如春夏秋冬不遽寒燠如古者喪服自始死
至終喪中間節次漸漸變輕不似今人直到服滿一頓
除脱了便著華采衣服賀孫○要識得聖人自然重厚不
輕浮底意思時舉


  十章用之則行


  或問吕楊何以分别孔顔之不同也曰蓋此章猶以物
[013-9b]
我對待而言若孔子之仕止久速則其可否之㡬渾然
在我而無與於物矣此章之意猶止以一己之從違而
言若孔子之天下文明則風動神化有不知所以然者
矣○天下於用舎甚輕没些子𦂳要做用則行舎則藏
如晴乾則著鞋雨下則赤脚尹氏云命不足道蓋不消
言命也○命是有箇必底意及不得已則委之於命
義剛○如常人用之則行乃所願舎之則藏非所欲舎之
則藏是自家命恁地不得已不柰何聖人無不得已意
[013-10a]
思無不奈何意思何消得更言命○到無可奈何處
始言命如云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
此為子服景伯説如曰有命是為彌子瑖説䕫孫○不得
已而安之若命固賢於世之貪冒無恥者然實未能無
求之之心也如陶淵明説不要富貴能忘貧賤雖實不
能忘然使為世人之所為則定不肯此其所以賢於人
如顔子之安於陋巷佗那曽計校命如何○未説到
用舎行藏處且先看箇毋意毋必底意思此是甚底心
[013-10b]
渾然是箇天理○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比用之則行舎
之則藏固是大相逺但這裏面道理也自完具無欠無
剰某甞説聖人言語如荷上水珠一顆一顆圓義剛○好
謀而成既謀之須是果决去做教成若徒謀而不成何
益於事所謂作舎道旁三年不成者也臨事而懼是臨
那事時又須審一審蓋閒時已思量得都是了這懼字
正如安而後能慮之慮


  十一章富而可求也


[013-11a]
  或問今説可不可皆決於命而不以義夫聖人言義不
言命則奈何其言此也曰言義而不言命聖賢之事也
其或為人言則隨其髙下而設教有不同者豈可以一
律拘之哉故此章之意亦為中人而發耳如曰死生有
命富貴在天求之有道得之有命者夫豈皆不言命乎
魏國韓忠獻公有言貴賤貧富自有定分枉道以求徒
喪所守蓋得此章之意中人以下其於義理有未能安
者以是曉之庶其易知而肯信耳蘇氏之説蓋亦如此
[013-11b]
蘇氏曰教人以勿求則人猶有可得之心特迫於聖人
而止迫於聖人而止則亦有時而作矣故告之以不可
求者以為髙其閈閎固其扄鐍不如開門發篋而示之
以無有也○此章須要仔細看富而可求也一句上面
自是有虗意言而可求便是富本不可求也此章最見
得聖人言語渾成氣象須要識得時舉○上句是假説之
辭下句方是正意下説從吾所好便是上句執鞭之事
非所好矣更味而字雖字亦字可見文勢重在下句也
[013-12a]
荅方伯謨


  十三章子在齊聞韶


  或問十三章之文程子改三月為音字如何曰彼以一
日聞樂而三月忘味聖人不當固滯如此故爾然以史
記攷之則習之三月而忘肉味也既有音字又自有三
月字則非文之誤矣蘇子説亦得之蘇氏曰孔子之於
樂習其音知其數得其志知其人其於文王也見其穆
然而深思見其高望而逺志見其黯然而黒頎然而長
[013-12b]
其於舜也可知是以三月而不知肉味○三月當作一
㸃蓋是學韶樂三月耳非三月之久不知肉味也去偽
今正好看其忘肉味處這裏但見得聖人之樂如是之
美聖人之心如是之誠又曰聖人聞韶須是去學學之
亦須數月方熟三月大約只是言其久不成真箇九十
日想韶樂之美是能感動故國語稱使童子視端而行
道夫○若説存心之切又説壞了聖人他也何甞切切
然存心要去理㑹這事只是心自與那道理契合只覺
[013-13a]
得那箇好自然如此耳


  十四章夫子為衞君乎


  或問夫子以夷齊為賢則其不為衞君之意明矣而子
貢復有怨乎之問至聞得仁之語然後知夫子之不為
何耶曰夷齊之賢天下孰不知之子貢蓋不待夫子之
言而知之矣然意二子雖賢而其所為或出於激發過
中之行而不能無感慨不平之心則衞君之争猶未為
甚得罪於天理也故問怨乎以審其趣而夫子告之如
[013-13b]
此則子貢之心曉然知夫二子之為是非其激發之私
而無纎芥之憾矣持是心以燭乎衞君父子之間其得
罪於天理而見絶於聖人尚何疑哉此其所以必再問
而後知所决也○凡讓出於不得已便有怨夷齊之讓
是合當恁地乃天理之當然又何怨○求仁而得仁
此只是不傷其本心而已若伯夷叔齊而於心終不安
人之心本仁纔傷著本心則便是不仁矣○求仁而
得仁謂是合恁地若不恁地是去仁而失仁矣夔孫○諫
[013-14a]
伐而餓固非此章本意然却是伯夷不怨底事故程子
同引來説必大


  十五章飯疏食飲水


  或問十五章之説曰聖人之心無時不樂如元氣流行
天地之間無一處之不到無一時之或息也豈以貧富
貴賤之異而有所輕重於其間哉夫子言此蓋即當時
所處以明其樂之未甞不在乎此而無所慕於彼耳且
曰亦在其中則與顔子之不改者又有間矣必曰不義
[013-14b]
而富貴視如浮雲則是以義得之者視之亦無以異於
疏食飲水而其樂亦無以加爾記此者列此以繼衞君
之事其亦不無意乎○樂亦在其中此樂與貧富自不
相干是别有樂處如氣壯底人遇熱亦不怕遇寒亦不
怕若氣虚則必為所動矣閎祖○不知那樂是樂箇甚麽
物事要人識得這須是去做工夫涵養得久自然見得
因言通書數句論樂處也好明道論樂處曰百官萬務
金革百萬之衆曲肱飲水樂亦在其中觀他有扈游山
[013-15a]
詩是甚麽次第義剛○正要理㑹聖人之心如何得恁地
聖人之心更無些子渣滓故我之心淘來淘去也要如
聖人之心○人之生各具此理但是人不見此理這
裏都黑窣窣地如猫兒狗子饑便食困便睡到富貴便
極聲色之奉一貧賤便憂愁無聊聖人則表裏精粗無
不昭徹其形骸雖是人只是一團天理所謂從心所欲
不踰矩左來右去盡是這天理如何不快活義剛○不義
而富且貴所謂富貴非指天位天職而言但言勢位奉
[013-15b]
養之盛耳此等物若以義而得則聖人隨其所遇若固
有之無鄙厭之心焉但以不義而得則不以易吾疏食
水飲之樂耳荅方伯謨


  十六章加我數年


  所謂大過如當潜而不潜當見而不見是也如元亨利
貞蓋大亨之中又須知利在正非正則過矣易之為
書大抵於盛滿時致戒康節所以見得透多以盛滿為
賀孫


[013-16a]
  十七章子所雅言


  孔子常説教人執禮賀孫○子所雅言未及易今人便先
為一種𤣥妙之説徳明○古之學者只是習詩書禮樂如
易則掌於太卜春秋掌於史官學者兼通之不是正業


  十八章葉公問孔子於子路


  發憤便忘食樂便忘憂細看來見得聖人超出乎萬物
之表○聖人全體至極没那半間不界底事發憤便
[013-16b]
忘食樂便忘憂直是恁地極至大槩聖人做事如所謂
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直是恁地○忘食忘憂是
逐事上説一憤一樂循環代至非謂終身只此一憤一
樂也荅陳安卿○觀天地之運晝夜寒暑無須臾停聖人為
學亦若是從生至死只是如此無止法也此三句以
為夫子自譽則又似自貶以為自貶則又似自譽
對葉公之問見其事皆造極脱然無所繫累但見義理
之無窮不見歲月之有改莫我知之歎見其樂天安土
[013-17a]
無入而不自得天人事理洞然無毫髪之間茍有一毫
之私則無以窺此境之妙故曰知我者其天乎道夫○忘
食忘憂便與不知肉味之意相似


  十九章我非生而知之者


  聖人看得地步廣濶自視猶有十分未全滿足處所以
其言如此非全無實而但為此辭也必大



[013-17b]


















  四書集義精要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