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17 論孟精義-宋-朱熹 (master)


[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論語精義卷二下


  宋 朱子 撰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明道曰里居也擇仁而處之為美 又曰里仁之所


  伊川解曰居以親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為知
[004-1b]
范曰孟子曰仁人之安宅也亦若里而已矣知仁之
美擇而處之則是知矣故仁則知在其中矣身不處
於仁而謂之知可乎故不仁未有能知者也


  呂曰所居之里有仁人焉猶以為美擇術以自處而
不居於仁則居仁之里者不如也


  謝曰孟子因擇術之論嘗引此矣故繼之曰夫仁天
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禦而不仁是不知也今
當以此論為證


[004-2a]
  楊曰不能知仁而弗去焉得知


  尹曰里居之間有仁者猶以為美處而不擇乎仁焉
焉得為知乎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伊川曰知者利仁知者以仁為利而行之至若欲有
名而為之之類皆是以為利也 又曰知者知仁為
美擇而行之是利仁也心有其仁故曰利


[004-2b]
  范曰久處樂而不淫久處約而不移惟仁者能之不
仁之人樂則思驕約則思濫是以不可乆處也夫不
虐惸獨不畏髙明居逸樂而自久處憂患而不困二
者未有能獨行者也 又曰仁者人也故安仁知者
知也故利仁有諸己而體之曰安知其善而為之曰
利安仁者樂天者也利仁者畏天者也


  吕曰仁者仁在已其仁乃吾分之所安知者仁猶在
外其知為己利嚮慕勉強以行之


[004-3a]
  謝曰約對利逹樂對憂愁利逹窮約存乎事憂樂發
乎情所性不存焉彼體仁而盡性者於此豈有二心
哉約何與我事久處約可也樂何與我事長處樂可
也然則不仁者盖未知我之為我矣我既喪矣則以
物為我以物為我能無欣厭乎哉有所欣故不可以
久處約有所厭故不可以長處樂又曰仁者心無
内外逺近精粗之間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
而自不亂如目視而耳聴手持而足行也知者謂之
[004-3b]
有所見則可有所得則未可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亂
未能無意也安仁則一利仁則二安仁者非顔閔以上去
聖人為不逺不知此味也諸子雖有卓越之才謂之
見道不惑則可然未免於利之也


  楊曰安土敦乎仁則無入而不自得未能敦乎仁盖
有刻意厲行者其處約也未必盡濫其處樂也未必
盡淫然而何可長也 又曰由仁而行安之也行仁
利之也


[004-4a]
  侯曰不仁者久處約則不能安貧不能安貧則謟怨
無所不至長處樂則驕僭驕僭則犯禮而亦無所不
至皆亂之道也貧而樂冨而好禮者唯仁能之 又
曰安仁生而知之者也利仁學而知之者也


  尹曰泰而不驕窮而不濫惟仁者能之 又曰知仁
之為美擇而行之利其仁也心有其仁是利之者乃
知者之事也若仁者則安於仁而已矣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004-4b]
  伊川解曰得其公正也


  范曰仁人之所好者必仁也所惡者必不仁也唯仁
者能公天下之好惡書曰敬修其可願仁者所好也
庻頑讒説仁者所惡也


  謝曰仁者本無好惡人之心不因人之順己而好之
好人之順理也不因人之逆己而惡之惡人之逆理
也故唯仁者為能好惡人


  游曰好善而惡惡天下之同情也然好惡毎失其實
[004-5a]
者心有所繫而不能克己也惟仁者宅心於大中至
正之地而無私焉故好惡非我遵王之道路而已知
及之仁或未足以守之則不足以與此故言唯仁者
為能


  楊曰會物於一己而後能公天下之好惡而不為私焉


  尹曰仁之道公而已所以好惡皆當於理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004-5b]
  伊川解曰苟志於仁則無不善也


  范曰志於仁者心以仁為主以為君則愛人以為臣
則盡忠以為父則慈以為子則孝無所往而不為善
何惡之有


  謝曰苟志於仁矣雖未能安仁然不可不謂之知仁
也惟知仁故能通天下之志則於人何所惡也容衆
而矜不能可矣世人見君子亦有惡於此論不能無
疑也盖亦未之思耳盍亦察惡己之惡與惡人之惡
[004-6a]
不同斯知之矣使其惡人之惡如惡已之惡則謂之
無惡亦可也


  楊曰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尹曰志於仁者何不善之有


  子曰冨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
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
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
於是


[004-6b]
  明道曰不以其道得去貧賤如患得之 又曰須是
無終食之間違仁則道日益明矣


  伊川解曰去仁則不得名君子矣 又曰終食間不
違仁得善勿失也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言道也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言守道也 又曰無道而得
富貴其為可恥人皆知之而不處焉惟特立者能之
 又曰純亦不巳天徳也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三月不違仁之氣象也又其次則日月至焉又曰
[004-7a]
自下而達上惟造次顛沛必於是


  范曰富貴君子之所當得也貧賤小人之所當得也
為小人之所為而富且貴焉為君子之所為而貧且
賤焉皆不以其道也君子正其在己而聴其在天者
故非道而得冨貴則不處為仁而得貧賤亦不去也
 又曰君子為善不蘄乎名也然而有其實則其名


  從之存乎仁則成仁之名存乎不仁則成不仁之名
有諸内必形諸外故去仁則無所成名 又曰中庸
[004-7b]
曰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也仁不可造次顛沛違
可違非仁也夫如是則可以謂之學矣


  吕曰造次者苟且之時顛沛者急遽渉難之時也造
次謂所之所舎苟且而已非常居顛沛者顛覆陷溺
廹遽渉難可知矣


  謝曰有得富貴之道有得貧賤之道樂冨貴而悲貧
賤者君子與小人同至於不處不去則小人與君子
異樂富貴而悲貧賤欲也所性不存焉所欲不處所
[004-8a]
惡不去不以冨貴貧賤異其心惟仁者能之 又曰
惟盡仁然後有仁之名君子者仁之成名也聖人特
體仁之盡而得名之至故非體仁不足以盡人道去
仁則實亡矣故曰惡乎成名 又曰君子於仁非有
意於不違特身之所在仁斯從之如形之與影聲之
於響也觀終日之間無放飯無流歠則不違可知矣
豈特如此至於造次非常處顛沛非所安猶且必於
是盖欲離於是亦不可得也


[004-8b]
  游曰冨與貴非其道得之則君子不處以有義也君
子冝富貴者也今至於貧賤是不以其道得之也然
而不去者以有命也比皆為君子言之故主彌子瑕
而得卿孔子不為也 又曰君子去仁則君非君子
非子矣安所成其名 又曰無終食之間違仁言造
次顛沛必依於仁雖終食之頃不違也如以飲食必
有祭則僧家出生皆可以為不違仁矣此可驗其學
不在己


[004-9a]
  楊曰君子而得富貴小人而得貧賤此以其道而得
之者也得之不以其道則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
故君子不處焉然冨貴貧賤皆天也不以其道而得
貧賤君子不去焉則以其道而得之者固將去之矣
然則其去也可必乎曰君子之去貧賤亦去其得之
之道而已得之之道去而猶不免焉天也君子何容
心哉 又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去仁何以成名
又曰道不可湏臾離也故無終食之間違仁雖造次
[004-9b]
顛沛亦必於是焉然所謂是者果安在哉曰仁而已
矣世儒謂飲食必有祭為無終食之間違仁此雖閭
巷之人皆能之何俟君子乎所謂造次顛沛必於是
又何事也其為説陋甚矣孔子告顔淵曰克己復禮
為仁告仲弓曰出門如見大賔使民如承大祭知此
則可與言仁矣夫如是則所謂無終食之間違仁者
可勉而至也


  侯曰冨貴貧賤其欲其惡君子與小人同其得之不
[004-10a]
以其道則不處不去君子與小人異處之不以其道
雖禄以天下弗顧也去之不以其道則簞食瓢飲不
改其樂矣 又曰仁不可離也在知不知爾若曰知
也何必終食之間哉無間可違也


  尹曰富貴人之所欲所欲有甚於富貴者仁是也不
以富貴而害仁故曰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賤人
之所惡所惡有甚於貧賤者不仁是也不以貧賤而
樂不仁故曰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又曰去仁則
[004-10b]
不得名君子矣 又曰君子之於仁純亦不已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
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
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伊川解曰欲仁則仁斯至矣不係乎力也用力於仁
者固嘗有之己未嘗見爾豈敢謂天下無仁者也
横渠曰惡不仁故不善未嘗不知徒好仁而不惡不
仁則習不察行不著是故徒善未必盡義徒是未必
[004-11a]
盡仁好仁而惡不仁然後盡仁義之道 又曰好徳
如好色好仁為甚矣見過而内自訟惡不仁而不使
加乎其身惡不仁為甚矣學者不如是不足以成其
身故孔子未見其人必歎曰已矣夫思之甚也
范曰人莫不有仁其為不仁者由不能審其好惡故也
是以仁者常少豈其性然哉盖不為也非不能也好
仁者是志於仁者也惡不仁者不以不仁加乎其身
是亦為仁矣夫有好必有惡然所惡必自外入而後
[004-11b]
見焉好則仁在其心而已故惡不仁者不若好仁者
之為美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不為仁者自盡而已
故鮮有能一日用其力者也以天下之大不可謂無
人故聖人以為有之而未見也


  呂曰尚讀如君子不欲多上人之上謂加陵之也好
仁者天下無敵故曰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劣於好仁
者不能天下無敵故其效止可使不仁之不敢加陵
其身而已用力於仁雖有差等皆有如是功效人莫
[004-12a]
之敢抗豈患力不足哉


  謝曰如好好色好仁者也如惡惡臭惡不仁者也好
惡如此始可謂真好惡矣使其出於天資可不謂生
而知之者乎使其出於學問可不謂行著習察之至乎
故未見其人也好仁者不出於所欲而無所待於惡
不仁也則其於不仁不待惡而不加諸其身矣故曰
無以尚之惡不仁者愛身之人也愛身之人出於愧
恥不仁惟恐其凂我也恐不仁之凂我則其於仁猶
[004-12b]
待於擇固與好也者有間矣故止於不使不仁者加
乎其身也志至焉氣次焉使其操此心以往則將天
下之仁皆歸焉故曰我未見力不足者此道甚易行聖
人不敢以難待天下之人也故曰盖有之矣然天下莫能
行聖人不敢以易待天下之人也故曰我未之見也
楊曰好仁則天下歸仁焉其孰能尚之惡不仁則不
仁者逺矣故不使加乎其身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
至矣何力不足之有然人嘗用力於此矣然後力有
[004-13a]
足有不足世無用力者則有力不足無以見故曰盖
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尹曰人能好仁則何以尚之苟能惡不仁不使不仁
加其身是亦為仁矣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
未見力不足者言未見用力於仁者也一日克己復
禮天下歸仁焉我欲仁斯仁至矣不仁者豈力所不
足乎盖不為耳孔子不欲謂無其人故曰未之見也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004-13b]
  伊川解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類君子常失於厚小人
常失於薄君子過於愛小人過於忍


  范曰君子之過也以君子責小人之過也以小人責
求備於君子而不大望小人此為仁之道也故責君
子以厚責小人以薄君子可上而責之薄則為不恭
小人可下而責之厚則為不恕非為仁之道也
呂曰仁道之大貴於類族辨物以通天下之志如不
分其黨持一法以平物則物必有窮仁術狹矣君子
[004-14a]
有君子之過小人有小人之過各於其黨以觀其過
則物物得其所而仁術𢎞矣惟𢎞所以為仁故因觀
過然後知仁之所以然功者人之所勉過者非人之
所欲為故求其誠心視功不若視過也


  謝曰仁之道不易知聖人于此語以知仁之方黨偏
蔽也君子小人之注心處也君子注心於義小人注
心於利自其過中皆可謂之過既曰過安可謂之仁
然於此特可以見仁矣 又曰孟子論性善論之至
[004-14b]
也性非不可為不善但非性之至如水之就下摶擊
之非不可上但非水之性人雖可以為不善然善者
依舊在如觀過斯知仁既是過那得仁然仁亦自在
楊曰記曰仁有三與仁同功而異情與仁同功其仁
未可知也與仁同過然後其仁可知也夫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畏罪者強仁所謂仁有三或安之或利之
或強之此之謂異情及其成功一也此之謂同功與
仁同功則功一而已故其仁未可知也與仁同過各
[004-15a]
於其黨觀之則情異者見焉則所謂三仁者從可知


  尹曰君子失於厚小人失於薄君子過於愛小人過
於忍各於其類觀之仁不仁可知矣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明道曰皆實理也人知而信者為難子曰朝聞道夕
死可矣死生亦大矣非知道者豈以夕死為可乎
伊川解曰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聞道雖死可也
[004-15b]
又語録曰聞道知所以為人也夕死可矣是不虚生
也 又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死得是也 又曰苟有
朝聞道夕死可矣之志則不肯一日安於所不安何
止一日須臾不能如曽子易簀須要如此乃安人不
能若此者只為不見實理實理者實見得是實見得
非凡實理得之於心自别若耳聞口道者心實不見
若見得必不肯安於此人之一身儘有所不肯為及
至他事又不然若士者雖殺之使為穿窬必不肯為
[004-16a]
其它未必然至若執卷者莫不知説禮義又如王公
大人皆能言軒冕外物及其臨利害則不知就義理
郤就冨貴如此者只是説得不實見得及蹈水火則
人皆避之是實見得須是有見不善如探湯之心則
自然别昔曽傷於虎者他人語虎則雖三尺童子皆
知虎之可畏終不如曽經傷者神色懾懼至誠畏之
是實見得也得之於心是謂有得不待勉強學者則
須勉強古人有捐軀殞命者若不實見得則烏能如
[004-16b]
此須是實見得生不重於義生不安於死也故有殺
身成仁者只是成就一箇是而已 又曰老喜學者
尤可愛人少壯則自當勉強至於老矣志力須倦又
慮學之不能及年數之不多不曰朝聞道夕死可乎
學不多年數之不足不猶愈於終不聞乎


  范曰君子之學惟患乎不聞道也朝聞道則夕死可
矣中庸曰率性之謂道君子之欲聞之也必自慎獨
始舎是而曰道未之或知也


[004-17a]
  呂曰聞道而死死而不亡


  謝曰死生命也何可不可之有然不聞道則以死生
為在我聞道則以死生為在道與其不聞道而生孰
若聞道而死


  楊曰曾子曰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己矣言己
矣則人之為人至是無餘事也故苟聞道而得正焉雖
夕死可矣斯言於曽子見之


  尹曰死生亦大矣非誠有所得寧以夕死為可乎


[004-17b]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伊川解曰志於道而心役乎外何足與議也


  范曰志於道者重内而忘外恥惡衣惡食者未能忘
外也徇其外則無得於内矣夫豈足與議哉夫子於
門人獨稱子路能之若子貢猶不免於外重而内輕


  謝曰道至大至變不可以有窮量之心取也恥惡衣
惡食未可以言大過獨不可以入道盖其心與道直
[004-18a]
不相似耳


  楊曰恥惡衣惡食此務飬小體者耳烏足與議道苟
志於道而養其大者則雖簞食瓢飲衣敝緼𫀆捉衿
而肘見樂亦在其中矣何恥之有


  尹曰役於外者未足與議道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伊川解曰君子之於天下無必往也無莫往也惟義
是親 又曰義之與比親於其身為不善者直是不
[004-18b]


  范曰君子之於天下無心而已無適故無所就無莫
故無所去惟是之從故不患無當於天下凡為善者
皆其類也


  呂曰適主也莫無所主君子之於天下無所主亦無
所不主所與親者惟義而已


  謝曰適可也莫不可也無可無不可苟無道以主之
不幾於猖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學所以自謂心無所
[004-19a]
住而能應變卒得罪於聖人者此也聖人之學不然
於無可無不可之間有義存焉則君子之心果有所
倚乎


  楊曰君子無適莫由天下之正路而已小人由徑路
則有適莫矣尚義之與比哉


  尹曰君子之於天下惟義是親也


  子曰君子懷徳小人懐土君子懐刑小人懐惠


  伊川解曰在上者志存於徳則民安其土在上者志
[004-19b]
存於嚴刑則民思仁厚者而歸之 又語録曰君子
懐徳惟善之所在小人懐土惟事之所在君子懐刑
惟法之所在小人懐惠惟利之所在


  横渠曰安土不懐居也有為而重遷無為而輕遷皆
懷居也


  謝曰德與土刑與惠皆上所以得民心之道也懐徳
懐土懐刑懐惠此親其上之心不同也樂善故懐徳
惡不善故懐刑懐安故懐土務苟得故懷惠君子小
[004-20a]
人所向於此分矣學者不可不察也


  楊曰君子安安而能遷小人則懐居矣君子以刑為
體小人則惟利之從矣


  尹曰樂善惡不善所以為君子苟安務得所以為小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伊川解曰心存乎利取怨之道也盖欲利於己必損
於人


[004-20b]
  范曰易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又曰利物足以和義
此利之大也放於利而行此利之小者也君子唯欲
利於人小人惟欲利於己利人不利己者人亦利之
利己不利人者人亦不利之故君子常多助小人常
多怨是以損上益下謂之益損下益上謂之損君子
惟利天下乃所以自利也


  謝曰此一節非教人以逺利之道盖教人以逺怨之
道也怨之道惟女子與小人則有之至於君子捨君
[004-21a]
親之外則無怨也其所以待小人者或惡怒之或誅
絶之則可無所怨也或待之以妄人或談笑而道之
則可無所怨也然則有怨心者果何小哉聖人於此
特矜之故教之以起怨之端出於放於利而行也求
仁而得仁又何怨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躬自厚而薄
責於人則逺怨矣皆教之以逺怨之道也


  楊曰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放於利而行能不求
乎哉故多怨


[004-21b]
  尹曰心存於利取怨之道也盖利於己必害於人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伊川解曰禮者為國之本能以禮讓復何加焉不能
以禮讓將如禮何無禮讓則不可以為國也


  范曰讓者不爭之道也為國以禮讓則民莫敢不敬
民莫敢不敬何難治之有不能以禮讓則無以先民
故如禮何為國而無禮未有能立者也


  謝曰在畎畝之中事之可以與民共由者以其成已
[004-22a]
成物無二道也能成己必能成物不能成物其不能
成己可知矣言能以禮讓治身推此以徃則為國可
知也不能以禮讓為國則一身之禮可知矣故曰如
禮何


  楊曰禮讓謂以禮而讓也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民
至於不爭則於為國乎何有虞芮質厥成讓之道行
故也不以禮而讓則謟凟而民不敬民不敬則禮從
而廢焉尚如禮何哉子路率爾而對夫子哂之為是
[004-22b]
故也


  尹曰禮者為國之本能以禮讓復何加焉不能以禮
將如禮何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伊川解曰君子求其在己者故患身無所立不患無
位以行之求為可知之行不患人之不已知也
范曰位者所處而行道也人之所患惟不能有立有
立則不患無位以行之知之在外為可知在内君子
[004-23a]
所患内不足也修其在内者求可知之道也夫有形
必有影有聲必有響未有身立而無位行修而不知
者也


  謝曰有才而位不稱不害其為有實有位而才不稱
適足以招羞又况於雖得之必失之者乎故君子患
所以立而不患無位也名不難得也有實者必畏名
不易得也無實者必喜然而畏名者無逃名之理喜
名者無得名之理故君子求為可知不患莫己知也
[004-23b]
雖然此論猶有求位求可知之道在至論則不然矣
才愈大而世愈難用宜其無位也道愈髙而世愈難
知宜其莫我知也難用而莫我知斯我貴矣夫復何
求至於此不惟求位實不患乎無位不惟求可知實
不患乎莫己知也


  楊曰有所立則位之儻來寄也何足患哉患所以立
而已苟有可知之實則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
囂又何患焉求為可知而已


[004-24a]
  尹曰君子求其在己者故患身無所立不患無位以
行之求為可知之行不患人之不已知也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
謂也曽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明道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己不其忠乎天地變化草
木蕃不其恕乎 又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
也違道不逺是也忠恕一以貫之忠者天道恕者人
道忠者無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體恕者用大
[004-24b]
本逹道也此與違道不逺異者動以天耳一本作以己及物謂
之仁推己及物謂之恕忠者無妄之謂也忠天道也恕人事也忠為體恕為用忠恕違道不逺非一以貫
之忠恕也一作忠恕一貫忠者天下大公之道恕所以行之也忠言其體天道也恕言其用人道也

又曰忠恕两字要除一箇除不得


  伊川解曰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忠體也恕用也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一本此下云知性則知天矣知天一貫則道矣
 又語録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忠者乾道變化各


  正性命恕也 又曰冲漠無朕而萬象森然已具未
[004-25a]
應不是先己應不是後如百尋之木自本根至枝葉
皆是一貫不可道上面一段事無形無兆却待人旋
安排引入來敎入塗轍既是塗轍却只是一箇塗轍
 又曰聖人之教人各因其才故孔子曰參乎吾道


  一以貫之曾子曰唯盖惟曾子為能逹此孔子所以
告之也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
恕而已矣曾子之告門人猶夫子之告曾子也忠恕
違道不逺斯下學上逹之義與堯舜之道孝弟而已
[004-25b]
矣同世儒以為夫子之道髙逺而曾子未足以見之
所見者止於忠信而已則是堯舜之道孟子知之亦
有所不盡而止於孝弟也夫豈知其㫖哉 又曰曾
子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果可以一貫之乎
若使它人言之便未足信或未盡忠恕之道曾子言
之必是盡也中庸又言忠恕違道不逺盖恐又不喻
乃指而示之近欲以喻人 又曰夫子之道忠恕而
已盡己為忠如心為恕是乃所以為一也言仁義亦
[004-26a]
可也 或問忠恕可以貫道否曰忠恕固可以貫道
子思恐人難曉故復於中庸降一等言之曰忠恕違
道不逺忠恕只是體用須要理會得 又曰中庸以
曽子之言雖是如此又恐人尚疑忠恕未可便為道
故曰忠恕違道不逺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此
又掠下教人 又問恕字學者可用功否曰恕字甚
大然恕不可獨用須得忠以為體不忠何以能恕看
忠恕兩字自見相為用處孔子曰君子之道四丘未
[004-26b]
能一焉恕甚難故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其
恕乎 又曰忠恕猶曰中庸不可偏舉 又曰忠恕可
以公平造德則自忠恕其致則公平 問吾道一以貫
之而曰忠恕而已矣則所謂一者便是仁否曰固是只
這一字須是仔細體認一還多在忠上多在恕上曰多
在恕上不然多在忠上纔忠便是一恕即忠之用也
又曰人謂盡己之謂忠盡物之謂恕盡己之謂忠固
是盡物之謂恕則未盡推己之謂恕盡物之謂信
[004-27a]
范曰曾子守約有受道之質故夫子不待問而語之
以道曾子唯而已亦弗疑矣故無問辨一以貫之者
無二也忠則無不誠也恕則無不如己之心也在己
如在人曰忠恕於人如在己曰恕堯舜三王之治天
下惟忠恕而已矣


  呂曰本末貫徹而不可不然者忠恕而已忠則待天
下以誠恕則與天下共利道之所以行於天下者非
此不可


[004-27b]
  謝曰夫子明於庻物察於人倫無所成名仁者見之
知其無不愛也智者見之知其無不知也雖乘田委
吏之賤會計當牛羊茁壯長非特克勤小物抑亦見
聖人多才多藝盖其道出於生而知之亦能敏以求之
之也羣弟子既不能偏觀而博識雖竭其聰明才力
僅得其一體有志於學將以此入道不亦難乎冝其
聖人語一以貫之之理與参與賜也盖曾子之學其
本出於守約夫子之意謂惟斯人可以語此故曾子
[004-28a]
聞之不復致疑於其間何以見曾子得之而不疑於
忠恕之論可見也忠恕之論不難以訓詁解特恐學
者愈不識也且當以天地之理觀之忠譬則流而不
息恕譬則萬物散殊知此則可以知一貫之理矣
或問曰孟子言盡其心者知其性如何是盡其心謝
子曰昔有人問明道先生曰如何斯可謂之恕心明
道曰壙充得去則為恕心如何是充擴得去底氣象
曰天地變化草木蕃充擴不去時如何曰天地閉賢
[004-28b]
人隠察此可以見盡不盡矣 又問忠恕之别曰猶
形影也無忠做恕不出來恕如心而已


  游曰夫道一而已矣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無徃
而非一此至人所以無己也豈參彼己所能預哉此
忠恕所以違道為其未能一以貫之也雖然忠所以
盡己恕所以盡物則欲求入道者宜莫近於此此忠
恕所以違道不逺也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
曰唯使曾子之知不足以及此則仲尼不以告而曾
[004-29a]
子不自誣今曰忠恕而己者所以告門人也孟子曰
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此仲尼告曾
子之道也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此曾子告門人之
道也然則曾子豈有隠於是耶盖門人智不足以及
此而強告之適足以滋其惑使門人誠於忠恕則於
一道亦何逺之有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又
曰語之而不惰又曰於吾言無所不説則其師資之
際朝夕相與言而黙契於道者冝不少矣而論語所
[004-29b]
載止於問為仁問為邦而已則其所不載者皆二三
子所不得聞也由此觀之則仲尼曾子所以授受者
門人所不得聞而所以告門人者不過忠恕而已此
曾子所以為善學而善教者也


  楊曰曾子未嘗問而夫子以是告之盖當其可也故
曾子曰唯則黙而識之矣子出門人問盖曽子之門
人也未足以語此故告之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固未足以盡道然而違道不逺矣由是而求之
[004-30a]
則於一以貫之其庻矣乎


  或問侯子忠恕之義侯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
者懐之孔子之忠恕無伐善無施勞顔子之忠恕施
諸己而不願亦勿施之人子思之忠恕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之忠恕其地位至
此則説出如此話仲尼與天地造化合故别曰明道
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不其忠乎天地變化草木蕃
不其恕乎伊川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忠也乾道變
[004-30b]
化各正性命恕也何以言恕字不同侯子曰伊川説
得尤有功天授萬物之謂命春生之冬藏之歲歲如
是天未嘗一歲誤萬物也可謂忠矣萬物洪纎髙下
長短各得其所欲可謂恕矣聖人這箇道理直是坦
易明白後人只管去求𤣥求妙愈髙愈逺曰子思言
忠恕違道不逺如何侯子曰此是子思地位子思之
忠恕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諸人此已是違道若聖
人則不待施諸己而不願然後勿施諸人也曰曾子
[004-31a]
言忠恕而子思只發明恕字何也侯子曰無恕不見
得忠無忠做恕不出來誠有是心之謂忠見於功用
之謂恕曰明道有言忠恕二字要除一箇除不得正
謂此與曰然


  尹曰道無二也一以貫之天地萬物之理畢矣曽子
於聖人之門造道最深夫子不待問而告曾子聞之
亦弗疑也故唯而已其答門人則曰忠恕者盡己之
謂忠推己之謂恕然則忠恕果可以一貫乎忠恕違
[004-31b]
道不逺者也若夫子貢以夫子多學而識之為然始
謂之曰吾一以貫之則二子之學淺深可見也 又
曰忠恕一事也主於内為忠見於外為恕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伊川解曰君子之於義小人之於利惟其深喻是以
篤好


  范曰君子存心於義小人存心於利義者冝也事得
其宜則利在其中矣故君子惟曰義不曰利小人惟
[004-32a]
曰利而不顧其宜與不宜也君子之所見者大小人
之所見者小故君子義足以兼利小人専利而忘義


  呂曰喻者聞見而心解通逹者也


  謝曰以天下為心者雖有不善亦義心也求濟一身
之欲者雖有善亦利心也盖其平日處心積慮如此
然喻於義則大喻於利則小此君子小人所以分也
楊曰君子有舎生而取義者以利言之則人之所欲
[004-32b]
無甚於生所惡無甚於死孰肯舎生而取義乎盖其
所喻者義而已不知利之為利故也小人反是
尹曰惟其深喻是以篤好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


  伊川解曰見賢思齊有為者亦若是見不賢而内自
省盖莫不在己


  謝曰以明善之心觀道則難以好惡之心觀賢不賢
則易審於知人昧於自知於賢不賢雖審於我何加
[004-33a]
焉故必當思齊而内自省也好善之心切故能思齊
惡不善之心切故能内自省亦可謂能近思矣
楊曰見賢思齊焉則知所以道問學矣見不賢而内
自省則知所以琢磨自修矣夫如是乃可以進徳
尹曰見賢思齊之見不賢而自省之自修之道如此


  子曰事父母幾諌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范曰幾諌者見微而諌也諌之於微不待于著也見
志不從又敬不違者悦則復諌也古之忠臣孝子將
[004-33b]
處君父於無過則必諌其漸至於有大過而諍盖不
得已也曾子曰微諌不倦勞而不怨與此一也
呂曰見幾而諌不至於犯如先意承志喻父母於道
之謂


  謝曰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養口體易以養志難事
父母幾諌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以愛孝而
養志之謂幾諫諌於其微也則志不拂而易從之又
敬不違此非從父之令盖必非得罪於鄉黨州閭者也
[004-34a]
勞而不怨竭其力而無以有己之謂


  楊曰先意承志喻父母以道所謂幾諌也幾而諌則
父母之過未形焉見志不從不敬而違之則必至於
責善而相夷矣故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若親之過大
盖有諌而不從則號泣而隨之者雖欲不違其可得
乎故曰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侯曰事君有顯諫者有幾諌者然而温柔忠厚者其
説多行訐直強勁者其説多忤事君猶是况事父乎
[004-34b]
子之諫父當先意承志諌於幾微之先則事濟説行
不傷父子之仁至於事形而諌雖號泣而隨之亦末
矣易蠱之九三曰幹父之蠱小有悔无大咎雖无大
咎非善事親者也幾諌之時若父母之志未從則加
誠加敬以感格之故蒸烝乂不格姦舜之所以為功也
所謂又敬不違者加誠敬而不違幾諌之初心也


  子曰父母在不逺遊遊必有方


  范曰夫子之教人其於出入起居莫不有法焉所言
[004-35a]
者常道也匹夫匹婦之所能知能行而聖人亦無以
加焉本於人心故也子能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孝也
謝曰逺遊與遊無方雖其未足以貽親之憂然親之
思念不忘也盖不以親之心為心非孝子也


  侯曰夫為人子者昏定晨省承顔養志朝夕不敢忘
也逺遊與無方之遊豈孝子之心哉


  尹曰見幾而諌又敬而順無犯無隠者也勞而不怨
遊必有方皆孝子之事也


[004-35b]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范曰此夫子之所常言也弟子各以所聞而記之故
又見於此


  楊曰一跬歩不敢忘父母况敢為無方之遊乎若此
類皆於父之道故又記三年無改以見其義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謝曰孝子之事親雖於衣服飲食寢處一日之間猶
在視其早晏寒煖之節而况於年乎則視年而為供
[004-36a]
養之齊量者不可不知也於此因以察其氣之強弱
焉使其年已老而氣則彊安得不喜使其年未老而
氣先衰安得不懼


  楊曰人子愛日之義也


  侯曰喜其壽而懼其衰人子之心也


  尹曰知親之年喜其壽懼其衰也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范曰君子之於言也不得已而後出之非言之難而
[004-36b]
行之難人唯其不行也是以輕言之言之如其所行
行之如其所言則出諸口必不易也


  謝曰此非言顧行之意善言不出必為善行惡言不
出必為惡行盖積於中者既深則發於外者不掩言
之不出躬必逮矣


  楊曰言出而行不掩焉宜學者之所恥也


  侯曰古之學者非獨言之皆是實能踐履未能踐履
而言之所以恥也


[004-37a]
  尹曰行不逮言為可恥也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范曰奢則過禮儉則不及於禮唯奢儉則然故約近
於禮之本以約失之也鮮則是以奢失之者多矣
謝曰不侈然以自放之謂約故無外馳之意此雖未
必中道然於道不逺也


  楊曰約言為之節出入不踰大閑則其失鮮矣
侯曰約近於禮故失之鮮又曰不必只儉約凡事
[004-37b]
皆要約之以禮然又要得中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范曰訥與辯皆人性固所有也惟自修者則欲訥於
言而敏於行行之而不能言君子所貴也言之而不
能行君子所賤也


  謝曰禮主於減養德者常以進為文樂主於盈養徳
者常以反為文考於性情亦可謂在道不在物矣放
言易故言欲訥力行難故行欲敏果能從事於斯心
[004-38a]
亦可謂之不放矣


  楊曰言欲訥惡其以口給取憎也行欲敏敏則有功


  侯曰忠信徙義求仁之方也


  尹曰言欲訥而行欲敏君子之志也


  子曰徳不孤必有鄰


  伊川解曰事物莫不各以類聚故徳必有鄰 又語
錄曰敬義立而徳不孤與物同故不孤也 又曰敬
[004-38b]
以直内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徳不孤與此徳不孤一
也為善者以類應自有朋自逺方來充之至於塞乎
天地皆不孤也 又曰一德立則百善從之又曰今志
於義理而心不安樂者何也此則正是剰一箇助之
長雖則心操之則存舎之則亡然而持之大甚便是
必有事焉而正之也亦須且恁去如此者只是徳孤
徳不孤必有鄰到徳盛後自無窒礙左右逢其原也
范曰易曰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徳不孤為
[004-39a]
善者各以其類聚故君子務學則有朋自逺方來充
其道至於塞乎天地其可謂不孤矣


  謝曰敬義立則易簡而天下之理得故能成己又能
成物成己德也成物業也君子之徳以其簡易故不孤
君子之業以其易知易從故必有鄰有鄰有親之謂
楊曰易知而有親則不孤而有鄰矣


  尹曰事物莫不各以其類應故徳必有鄰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䟽矣


[004-39b]
  伊川解曰數煩數也


  范曰數者煩促以求合也事君道合則服從不可則
去難進而易退則不辱矣朋友忠告而善道之不可
則止則不疏矣君臣朋友皆以義相與故其事同也
呂曰數亟改也事是君而不忠又改事一君至於數
則君不信所以取辱朋友亦然至於數亦不信所以
取䟽也


  謝曰君子之處世接物豈特直情徑行而已而况君
[004-40a]
臣朋友之際乎故事君者必量而後入全交者不盡
人之歡盖恐其數也諌行言聴無不可也而期於功
之必成事君數也此不幾於馮婦之所為乎忠告善
道無不可也而惟予與汝以求助朋友數也此不幾
於竇灌之所為乎兩者其理則一也故相制也必取
辱相逼也必取䟽


  楊曰大臣以道事君朋友忠告而善道之宜皆不可
則止也苟至於數斯辱疏矣


[004-40b]
  尹曰數煩數也














  論語精義卷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