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15 四書章句集註-宋-朱熹 (master)


[000-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八


  四書章句集註    四書類


  提要


  等謹案大學章句一卷論語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
卷中庸章句一卷宋朱子撰案論語自漢文帝時立博
士孟子據趙岐題詞文帝時亦立博士以其旋罷故史不
載中庸説二篇見漢書藝文志戴顒中庸𫝊二巻梁
武帝中庸講疏一卷見隋書經籍志惟大學無别行
[000-1b]
之本然書録解題載司馬光有大學廣義一卷
中庸廣義一卷已在二程以前均不自洛閩
諸儒始為表章特其論説之詳自二程始定
著四書之名則自朱子始耳原本首大學次
論語次孟子次中庸後刋本以大學中庸篇
頁無多併為一冊遂移中庸於論語前明代
科舉命題又以作者先後移中庸于孟子前
然非宏㫖所関不必定復其舊也大學古本
[000-2a]
為一篇朱子則分别經傳顛倒其舊次補綴
其闕文中庸亦不従鄭註分節故均謂之章
句論語孟子融㑹諸家之説故謂之集註猶
何晏註論語裒八家之説稱集解也惟晏註
皆標其姓朱子則或標或不標例稍殊焉大
學章句諸儒頗有異同然所謂誠其意者以
下並用舊文所特創者不過補傳一章要非
増於八條目外既於理無害又於學者不為
[000-2b]
無禆何必分門角逐歟中庸雖不従鄭註而實
較鄭註為精密葢考證之學宋儒不及漢儒
義理之學漢儒亦不及宋儒言豈一端要各
有當況鄭註之善者如戒慎乎其所不睹四
句未嘗不採用其意雖有其位一節又未嘗
不全襲其文觀其去取具有鑒裁尤不必定
執古義相爭也論語孟子亦頗取古註如論
語瑚璉一條與明堂位不合孟子曹交一註
[000-3a]
與春秋傳不合論者或以為疑不知瑚璉用
包咸註曹交用趙岐註非朱子杜撰也又如
夫子之牆數仭註七尺曰仭掘井九仭註八
尺曰仭論者尤以為矛盾不知七尺亦包咸
註八尺亦趙岐註也是知鎔鑄羣言非出私
見苟不詳考所出固未可槩目以師心矣大
抵朱子平生精力殫於四書其判析疑似辨
别毫釐實逺在易本義詩集傳上讀其書者
[000-3b]
要當於大義㣲言求其根本明以來議朱子
者務摭其名物度數之疎尊朱子者又併此
末節而回䕶之是均門户之見烏識朱子著
書之意乎乾隆四十二年五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 陸 費 墀





[000-4a]
  欽定四庫全書


  大學章句序


  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蓋自天降
生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矣然其氣
質之禀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
有而全之也一有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者出於其
閒則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
以復其性此伏羲神農黄帝堯舜所以繼天立極
[000-4b]
而司徒之職典樂之官所由設也三代之隆其法
寖備然後王宫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人生八
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庻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
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
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衆子以至公卿
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
之以窮理正心脩巳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
小之節所以分也夫以學校之設其廣如此教之
[000-5a]
之術其次第節目之詳又如此而其所以為教則
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不待求之民生日
用彝倫之外是以當世之人無不學其學焉者無
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而各
俛焉以盡其力此古昔盛時所以治隆於上俗美
於下而非後世之所能及也及周之衰賢聖之君
不作學校之政不脩教化陵夷風俗頽敗時則有
若孔子之聖而不得君師之位以行其政教於是
[000-5b]
獨取先王之法誦而傳之以詔後世若曲禮少儀
内則弟子職諸篇固小學之支流餘裔而此篇者
則因小學之成功以著大學之明法外有以極其
規模之大而内有以盡其節目之詳者也三千之
徒蓋莫不聞其説而曾氏之傳獨得其宗於是作
為傳義以𤼵其意及孟子沒而其傳泯焉則其書
雖存而知者鮮矣自是以來俗儒記誦詞章之習
其功倍於小學而無用異端虚無寂滅之教其高
[000-6a]
過於大學而無實其他權謀術數一切以就功名
之説與夫百家衆技之流所以惑世誣民充塞仁
義者又紛然雜出乎其閒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
聞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䝉至治之澤晦
盲否塞反覆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壊亂極矣天
運循環無往不復宋徳隆盛治教休明於是河南
程氏兩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傳實始尊信
此篇而表章之既又為之次其簡編𤼵其歸趣然
[000-6b]
後古者大學敎人之法聖經賢𫝊之指粲然復明
於世雖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與有聞焉顧其
為書猶頗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輯之閒亦竊
附巳意補其闕略以俟後之君子極知僭踰無所
逃罪然於國家化民成俗之意學者脩巳治人之
方則未必無小補云淳熈巳酉二月甲子新安朱
熹序



[000-7a]
  欽定四庫全書


  大學大舊音泰今讀如字     宋 朱子 章句


  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
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
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庻乎其不差矣


  大學之道在明明徳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程子曰親當作新○大學
者大人之學也明明之也明徳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靈不眛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禀所拘人欲
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𤼵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新者革其舊之
[000-7b]
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徳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汚也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
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徳新民皆當止於至善之地而不遷盖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
也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后與後同後放此○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
知之則志有定向静謂心不妄動安謂所處而安慮謂處事精詳得謂得其所止物有本末事

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明徳為本新民為末知止為始能得為終本始所先
末終所後此結上文兩節之意古之欲明明徳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

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
[000-8a]
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治平聲後放此○明明徳於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徳也心
者身之所主也誠實也意者心之所𤼵也實其心之所𤼵欲其必自慊而無自欺也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
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此八者大學之條目也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
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
治去聲後放此○物格者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無不盡也知既盡則意可得而實
矣意既實則心可得而正矣脩身以上明明徳之事也齊家以下新民之事也物格知至則知所止矣意誠以
[000-8b]
下則皆得所止之序也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

壹是一切也正心以上皆所以脩身也齊家以下則舉此而錯之耳其本亂而末治者否
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本謂身也所厚謂家也此
兩節結上文兩節之意


  右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凡二百五字
𫝊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舊本頗有
錯簡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經文别為序次如
凡千五百四十六字○凡𫝊文雜引經𫝊若無統紀然文理接續血脈貫通深淺始終至
[000-9a]
為精密熟讀詳味乆當見之今不盡釋也


  康誥曰克明徳康誥周書克能也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大讀作泰
諟古是字○大甲商書顧謂常目在之也諟猶此也或曰審也天之明命即天之所以與我而我之所以為徳
者也常目在之則無時不明矣帝典曰克明峻徳峻書作俊○帝典堯典虞書峻大也

自明也結所引書皆言自明巳徳之意


  右傳之首章釋明明徳此通下三章至止於信舊本誤在沒世不忘之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盤沐浴之盤也銘名其器以自警之
[000-9b]
辭也茍誠也湯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惡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銘其盤言誠能一日有以滌其舊染之汚而
自新則當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閒斷也康誥曰作新民鼓之舞之
之謂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詩大雅文王之篇言周國
雖舊至於文王能新其徳以及於民而始受天命也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自新
新民皆欲止於至善也


  右傳之二章釋新民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商頌𤣥鳥之篇邦畿王者之都也止居也言物各有所
當止之處也詩云緡蠻黄鳥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

[000-10a]
可以人而不如鳥乎緡詩作緜○詩小雅緡蠻之篇緡蠻鳥聲丘隅岑蔚之處子曰以下
孔子説詩之辭言人當知所當止之處也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

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
慈與國人交止於信於緝之於音烏○詩文王之篇穆穆深逺之意於歎美辭緝繼續也
熙光明也敬止言其無不敬而安所止也引此而言聖人之止無非至善五者乃其目之大者也學者於此究
其精㣲之藴而又推類以盡其餘則於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所止而無疑矣詩云瞻彼淇澳

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
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
[000-10b]
琢如磨者自脩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
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徳至善民之不能
忘也澳於六反菉詩作綠猗叶韻音阿僩下版反喧詩作咺諠詩作諼並况晚反恂鄭氏讀作峻○詩衛
風淇澳之篇淇水名澳隈也猗猗美盛貌興也斐文貌切以刀鋸琢以椎鑿皆裁物使成形質也磋以鑢鐋磨
以沙石皆治物使其滑澤也治骨角者既切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復磨之皆言其治之有緒而益致其
精也瑟嚴密之貌僩武毅之貌赫喧宣著盛大之貌諠忘也道言也學謂講習討論之事自脩者省察克治之
功恂慄戰懼也威可畏也儀可象也引詩而釋之以明明明徳者之止於至善道學自脩言其所以得之之由
恂慄威儀言其徳容表裏之盛卒乃指其實而歎美之也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

[000-11a]
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
忘也於戲音嗚呼樂音洛○詩周頌烈文之篇於戲歎辭前王謂文武也君子謂其後賢後王小人謂後
民也此言前王所以新民者止於至善能使天下後世無一物不得其所所以既沒世而人思慕之愈乆而不
忘也此兩節咏歎淫泆其味深長當熟玩之


  右傳之三章釋止於至善此章内自引淇澳詩以下舊本誤在誠意
章下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
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猶人不異於人也情實也引夫子之言而言聖人能使無實之
[000-11b]
人不敢盡其虚誕之辭盖我之明徳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訟不待聽而自無也觀於此言可以知
本末之先後矣


  右傳之四章釋本末此章舊本誤在止於信下


  此謂知本程子曰衍文也此謂知之至也此句之上别有闕文此特其結語耳
右傳之五章蓋釋格物致知之義而今亡矣此章
舊本通下章誤在經文之下閒嘗竊取程子之意以補之曰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
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
[000-12a]
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
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
其巳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
力之乆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衆物之表裏精
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
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
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惡好上字皆去聲謙讀為慊苦劫反○誠其意者自脩之
[000-12b]
首也毋者禁止之辭自欺云者知為善以去惡而心之所𤼵有未實也謙快也足也獨者人所不知而已所獨
知之地也言欲自脩者知為善以去其惡則當實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惡惡則如惡惡臭好善則如好
好色皆務決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於己不可徒茍且以徇外而為人也然其實與不實盖有他人所不及
知而巳獨知之者故必謹之於此以審其㡬焉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

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已如見其
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
獨也閒音閑厭鄭氏讀作黶○閒居獨處也厭然消沮閉藏之貌此言小人隂為不善而陽欲揜之則是
非不知善之當為與惡之當去也但不能實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揜其惡而卒不可揜欲詐為善而卒不可
[000-13a]
詐則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為戒而必謹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

所指其嚴乎引此以明上文之意言雖幽獨之中而其善惡之不可揜如此可畏之甚也
潤屋徳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胖步丹反○胖安舒也言
富則能潤屋矣徳則能潤身矣故心無愧怍則廣大寛平而體常舒泰徳之潤身者然也盖善之實於中而形
於外者如此故又言此以結之


  右傳之六章釋誠意經曰欲誠其意先致其知又曰知至而后意誠盖心
體之明有所未盡則其所𤼵必有不能實用其力而茍焉以自欺者然或已明而不謹乎此則
其所明又非巳有而無以為進徳之基故此章之指必承上章而通考之然後有以見其用力
[000-13b]
之始終其序不可亂而功不可闕如此云


  所謂脩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
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
不得其正程子曰身有之身當作心忿弗粉反懥敕值反好樂並去聲○忿懥怒也盖是四者皆心
之用而人所不能無者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則欲動情勝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心不在

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心有不存則無以檢其身是以
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後此心常存而身無不脩也此謂脩身在正其心


  右傳之七章釋正心脩身此亦承上章以起下章盖意誠則眞無惡
[000-14a]
而實有善矣所以能存是心以檢其身然或但知誠意而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則又無以直
内而脩身也○自此以下並以舊文為正


  所謂齊其家在脩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
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
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羙者
天下鮮矣辟讀為僻惡而之惡敖好並去聲鮮上聲○人謂衆人之猶於也辟猶偏也五者在人本
有當然之則然常人之情惟其所向而不加察焉則必陷於一偏而身不脩矣故諺有之曰人

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諺音彦碩叶韻時若反○諺俗語也溺愛者不
[000-14b]
明貪得者無厭是則偏之為害而家之所以不齊也此謂身不脩不可以齊其家


  右傳之八章釋脩身齊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敎而能敎人者無
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敎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
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衆也弟去聲長上聲○身脩則家可敎矣孝弟慈所
以脩身而敎於家者也然而國之所以事君事長使衆之道不外乎此此所以家齊於上而敎成於下也

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逺矣未有學養子
而后嫁者也中去聲○此引書而釋之又明立敎之本不假强為在識其端而推廣之耳
[000-15a]
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
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僨音奮○一人謂君也機𤼵動所由
也僨覆敗也此言敎成於國之效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

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
君子有諸巳而后求諸人無諸巳而后非諸人所藏乎
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好去聲○此又承上文一人定國而言有
善於巳然後可以責人之善無惡於已然後可以正人之惡皆推已以及人所謂恕也不如是則所令反其所
好而民不從矣喻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通結上文詩云桃之夭夭其

[000-15b]
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敎國
夭平聲蓁音臻○詩周南桃夭之篇夭夭少好貌蓁蓁羙盛貌興也之子猶言是子此指女子之嫁者而
言也婦人謂嫁曰歸宜猶善也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敎

國人詩小雅蓼蕭篇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
足法而后民法之也詩曹風鳲鳩篇忒差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此三引詩皆以咏嘆上文之事而又結之如此其味深長最宜潛玩


  右傳之九章釋齊家治國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
[000-16a]
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長上
聲弟去聲倍與背同絜胡結反○老老所謂老吾老也興謂有所感𤼵而興起也孤者幼而無父之稱絜度也
矩所以為方也言此三者上行下效捷於影響所謂家齊而國治也亦可以見人心之所同而不可使有一夫
之不獲矣是以君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閒各得分願則上下四旁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
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
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惡先並去聲○此覆解上文絜
矩二字之義如不欲上之無禮於我則心以此度下之心而亦不敢以此無禮使之不欲下之不忠於我則必
[000-16b]
以此度上之心而亦不敢以此不忠事之至於前後左右無不皆然則身之所處上下四旁長短廣狹彼此如
一而無不方矣彼同有是心而興起焉者又豈有一夫之不獲哉所操者約而所及者廣此平天下之要道也
故章内之意皆自此而推之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

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樂音洛只音紙好惡並去聲下並同
○詩小雅南山有臺之篇只語助辭言能絜矩而以民心為巳心則是愛民如子而民愛之知父母矣

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
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節讀為截辟讀為僻僇與戮同○詩小雅節南山之
篇節截然高大貌師尹周大師尹氏也具俱也辟偏也言在上者人所瞻仰不可不謹若不能絜矩而好惡徇
[000-17a]
於一巳之偏則身弑國亡為天下之大戮矣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

監于殷峻命不易道得衆則得國失衆則失國喪去聲儀詩作
宜峻詩作駿易去聲○詩文王篇師衆也配對也配上帝言其為天下君而對乎上帝也監視也峻大也不易
言難保也道言也引詩而言此以結上文兩節之意有天下者能存此心而不失則所以絜矩而與民同欲者
自不能巳矣是故君子先慎乎徳有徳此有人有人此有土

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先慎乎徳承上文不可不謹而言徳即所謂明徳有人謂
得衆有土謂得國有國則不患無財用矣徳者本也財者末也本上文而言外本

内末爭民施奪人君以徳為外以財為内則是爭鬭其民而施之以劫奪之敎也盖財者人之
[000-17b]
所同欲不能絜矩而欲専之則民亦起而争奪矣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

外本内末故財聚爭民施奪故民散反是則有徳而有人矣是故言悖而出者亦
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悖布内反○悖逆也此以言之出入明貨之出
入也自先慎乎徳以下至此又因財貨以明能絜矩與不能者之得失也康誥曰惟命不于

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道言也因上文引文王詩之意而申言之其丁
寧反覆之意益深切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寳惟善以為寳楚書楚語
言不寳金玉而寳善人也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寳仁親以為寳舅犯晉文
公舅狐偃字子犯亡人文公時為公子出亡在外也仁愛也事見檀弓此兩節又明不外本而内末之意

[000-18a]
誓曰若有一个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
容焉人之有技若巳有之人之彦聖其心好之不啻若
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
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彦聖而違之俾不通寔不
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个古賀反書作介斷丁亂反媢
音冒○秦誓周書斷斷誠一之貌彦美士也聖通明也尚庶㡬也媢忌也違拂戾也殆危也唯仁人

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
能惡人迸讀為屏古字通用○迸猶遂也言有此媢疾之人妨賢而病國則仁人必深惡而痛絶之以
[000-18b]
其至公無私故能得好惡之正如此也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

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逺過也命鄭氏云當作幔程子云當作怠未
詳孰是逺去聲○若此者知所愛惡矣而未能盡愛惡之道盖君子而未仁者也好人之所惡

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菑古灾字夫音扶○拂逆
也好善而惡惡人之性也至於拂人之性則不仁之甚者也自秦誓至此又皆以申言好惡公私之極以明上
文所引南山有臺節南山之意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

以失之君子以位言之道謂居其位而脩巳治人之術𤼵已自盡為忠循物無違謂信驕者矜高泰者
侈肆此因上所引文王康誥之意而言章内三言得失而語益加切盖至此而天理存亡之㡬決矣生財

[000-19a]
有大道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
恒足矣恒胡登反○吕氏曰國無遊民則生者衆矣朝無幸位則食者寡矣不奪農時則為之疾矣量
入為出則用之舒矣愚按此因有土有財而言以明足國之道在乎務本而節用非必外本内末而後財可聚
也自此以至終篇皆一意也仁者以財𤼵身不仁者以身𤼵財𤼵猶起也
仁者散財以得民不仁者亡身以殖貨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

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上好仁以
愛其下則下好義以忠其上所以事必有終而府庫之財無悖出之患也孟獻子曰畜馬乘

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
[000-19b]
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
以義為利也畜許六反乘斂並去聲○孟獻子魯之賢大夫仲孫蔑也畜馬乘士初試為大夫者
也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喪祭用冰者也百乘之家有采地者也君子寧亡巳之財而不忍傷民之力故寧有
盜臣而不畜聚斂之臣此謂以下釋獻子之言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

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並至雖有善者
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上聲彼
為善之此句上下疑有闕文誤字○自由也言由小人導之也此一節深明以利為利之害而重言以結之其
丁寧之意切矣


[000-20a]
  右傳之十章釋治國平天下此章之義務在與民同好惡而不専
其利皆推廣絜矩之意也能如是則親賢樂利各得其所而天下平矣凡傳十章

前四章統論綱領指趣後六章細論條目工夫
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誠身之本在
初學尤為當務之急讀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



[000-20b]


















  大學


[0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論語序說


  史記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其先宋人父叔梁
紇母顔氏以魯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嵗十一
月庚子生孔子於魯昌平鄉陬邑為兒嬉戲常
陳俎豆設禮容及長為委吏料量平委吏本作季氏史索
隱云一本作委吏與孟子合今從之為司職吏畜蕃息職見周禮牛人讀為
樴義與杙同蓋繫飬犧牲之所此官即孟子所謂乘田適周問禮於老子

[000-21b]
既反而弟子益進昭公二十五年甲申孔子年
三十五而昭公奔齊魯亂於是適齊為高昭子
家臣以通乎景公有聞韶問政二事公欲封以尼谿之
田晏嬰不可公惑之有季孟吾老之語孔子遂行反乎
魯定公元年壬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强僭
其臣陽虎作亂專政故孔子不仕而退脩詩書
禮樂弟子彌衆九年庚子孔子年五十一公山
不狃以費畔季氏召孔子欲往而卒不行有答子路
[000-22a]
東周語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則之遂

為司空又為大司寇十年辛丑相定公會齊侯
于夾谷齊人歸魯侵地十二年癸卯使仲由為
季氏宰墮三都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墮成圍之
不克十四年乙巳孔子年五十六攝行相事誅
少正卯與聞國政三月魯國大治齊人歸女樂
以沮之季桓子受之郊又不致膰俎於大夫孔
子行魯世家以此以上皆為十二年事適衞主於子路妻兄顔
[000-22b]
濁鄒家孟子作顔讎由適陳過匡匡人以為陽虎而拘
有顔淵後及文王既没之語既解還衞主蘧伯玉家見南
有矢子路及未見好德之語去適宋司馬桓魋欲殺之有天
生德語及微服過宋事又去適陳主司城貞子家居三歲

而反于衞靈公不能用有三年有成之語晉趙氏家臣
佛肸以中牟畔召孔子孔子欲往不果有答子路堅白
語及荷蕢過門事將西見趙簡子至河而反又主蘧伯

玉家靈公問陳不對而行復如陳據論語則絕糧當在此時
[000-23a]
季桓子卒遺言謂康子必召孔子其臣止之
康子乃召冉求史記以論語歸與之歎為在此時又以孟子所記歎詞為主司
城貞子時語疑不然蓋語孟所記本皆此一時語而所記有異同耳孔子如蔡及

有葉公問答子路不對沮溺耦耕荷蓧丈人等事史記云於是楚昭王使人聘孔子孔子
將往拜禮而陳蔡大夫發徒圍之故孔子絶糧於陳蔡之閒有慍見及告子貢一貫之語按是
時陳蔡臣服於楚若楚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安敢圍之且據論語絶糧當在去衞如陳之時

楚昭王將以書社地封孔子令尹子西不可乃
史記云書社地七百里恐無此理時則有接輿之歌又反乎衞時靈公
[000-23b]
已卒衞君輒欲得孔子為政有魯衞兄弟及答子貢夷齊子路正
名之語而冉求為季氏將與齊戰有功康子乃召

孔子而孔子歸魯實哀公之十一年丁巳而孔
子年六十八矣有對哀公及康子語然魯終不能用孔子
孔子亦不求仕乃叙書傳禮記有把宋損益從周等語
詩正樂有語大師及樂正之語序易彖繫象說卦文言有假
我數年之語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

弟子顔回最賢蚤死後唯曾參得傳孔子之道十四年庚申魯西狩獲
[000-24a]
有莫我知之歎孔子作春秋有知我罪我等語論語請討陳恒事亦在是年
明年辛酉子路死於衞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
孔子卒年七十三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心
喪三年而去惟子貢廬於冢上凡六年孔子生
鯉字伯魚先卒伯魚生伋字子思作中庸子思學於
曾子而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


  何氏曰魯論語二十篇齊論語别有問王知道凡
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於魯論古論
[000-24b]
出孔氏壁中分堯曰下章子張問以為一篇有
兩子張凡二十一篇篇次不與齊魯論同


  程子曰論語之書成於有子曾子之門人故其書
獨二子以子稱


  程子曰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
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
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㑹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
[000-25a]
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


  程子曰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巳曉文義讀之
愈久但覺意味深長






[000-2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