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12 論語全解-宋-陳祥道 (master)


[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論語全解卷四     宋 陳祥道 撰


  述而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道徳之原出於天而其說始於古老子之言道徳躬
因之而已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老子之言有言
古之善為士者有言古之為道徳者有言古之所謂
曲則全者有言執古之道以御今者則述而不作信
[004-1b]
而好古可知矣信則有之也好則不特知之而已
故孔子比焉聖人之於人將自明之則自尊而卑之
所以信其言於後世孔子之竊比於我老彭尊之所
以信其言也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述而不作之
謂也好古敏以求之信而好古之謂也葢聖人達而
在上則帝王天子之徳而有所作窮而在下則元聖
素王之道而不敢作不敢作則信而好古而已有所
作則不特自信而又人信不特好古而又稽而行之
[004-2a]
也然孔子之作春秋其事則述其書則作故其言曰
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KR0588竊取之矣與
夫不知而作者多矣諸子之學有不知无位而作之
者有不知无徳而作之者又有不知先王之法既已
致隆而或苟作之者皆在所棄焉孟子曰孔子作春
秋而亂臣賊子懼葢唐虞成周未有懼之者此聖人
所以有作也彭之言行於傳无道豈古之彭祖者乎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004-2b]
默而識之徳也學而不厭知也誨人不倦仁也時之
人道聼而途說皆徳之棄非所謂默而識之也或畫
焉或願息焉非所謂學而不厭也或先傳而後倦非
所謂誨人不倦也故特自成而已葢學在已故言厭
誨在人故言倦叔向曰求善不厭施舍不倦楊子曰
事不厭教不倦合而言之則厭與倦皆在已而已故
曰我學不厭而教不倦


  子曰徳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
[004-3a]
吾憂也


  徳在内者也不修則不充學在外者也不講則不明
聞義不能徙則善不備不善不能改則行不完皆孔
子所憂者也然樂而不憂所以處已憂而不樂所以
與人同樂以忘憂處已者也樂天知命憂之不與人
同者也徳之修然後能講學學之講然後能徙義徳
之修學之講未能無不善改之而已孔子言君子不
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而終之以過則勿憚改
[004-3b]
與此仝意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人之情矜慎於行禮之際其不失禮也易優游於無
事之際其不失禮也難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
也非夫盛徳之至孰與此哉申申言肆而不曲夭夭
言不以老壯自居於子之燕居縦言肆猶至於禮而
不屈也居不容不以老壯自居也肆而不屈則直不
以老壯自居則和所謂居不容燕居告温温知夭夭
[004-4a]
之謂也禮記有言仲尼燕居有言孔子閒居葢退朝
曰燕居燕曰閒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形接為事神遇為夢事見於有為夢出於有思孔子
之盛時嘗欲有大勳勞於天下而思周公之所為故
夢見之及其衰也知時命不我與而不復思周公所
為故不復夢見之髙宗之夢傅說文王之夢臧丈人
其出於有思亦如此莊周曰古之真人不夢何也真
[004-4b]
人以性言聖人以徳言性則入而㝠道故無夢徳則
出而經世故有夢


  子曰志於道據於徳依於仁游於藝


  揚子之言道徳仁則合異以為同故曰道徳仁人得
之以人之天也老子之言道徳仁則散同以為異故
曰失道而後徳失徳而後仁其實一也葢道則無體
故志之而已徳則有體故可據據徳所以立己依仁
所以行已禮體此者也義宜此者也智知此者也信
[004-5a]
誠此者也言道徳仁則義智信舉矣道徳仁君子之
務本藝則君子之餘事周官司徒教萬民以六徳六
行然後繼之以六藝師氏教國子以三徳三行然後
保氏教之以六藝則藝豈君子所先哉特游之而已
少儀曰士依於徳游於藝何謂依於仁曰徳之所愛
者仁也其所以制者義也愛則近於厚制則近於薄
君子處其厚故依於仁不依於義此所以在此無惡
在彼無射也今夫已之子與兄之子均在所愛也孔
[004-5b]
子則以其子妻公冶長以兄之子妻南容此依於仁
而施於親親者也已之與人均在所責也孔子則躬
自厚而薄責於人此依乎仁而施乎人者也君臣之
分道合則從不合則去孔子於魯不欲茍去必欲以
㣲罪行孟子於齊不欲速行必至三宿然後出晝此
依乎仁而施乎君者也然則君子之於仁奚所處而
不依哉此所以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也然此言
依於仁禮記言依於徳仁即是徳故也此言志於道
[004-6a]
孟子言志於仁者仁即是道故也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之者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
徳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則行束脩淑
艾者也自私淑以上未嘗無誨則四者可知矣君子
之於人常患其所不學而不倦其所教其於教也常
恕其所不足而不嚴其科故潔已以進者孔子未嘗
不與以是心至者孟子未嘗不受則行束脩以上豈
[004-6b]
或遺之哉然孔子不見孺悲孟子不見滕更非不教
也不屑之教也束脩與禮記穀梁所謂束脩之問者
意似同


  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𤼵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


  憤在氣悱在心氣不憤不能誠心問故不啓心不悱
不能誠心辨故不𤼵啓之𤼵之則舉一隅不以三隅
反則不復此又惡其不思也葢啟所以開之𤼵所以
[004-7a]
示之不以三隅反則不復欲其思而自得也蓋君子
之於人能道之以善而不能使之自得猶夫匠之於
人能與之規矩而不能使之巧故性與天道子貢所
不得聞鬼神與死子路所不得聞豈非不以三隅反
則不復哉禮記曰開而不達則思孟子中道而立能
者從之此之謂也然此言學者之道而已鄙夫問於
我叩兩端而竭焉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004-7b]
天之道隂陽不同時則當䘮而飽者逆道也人之理
哀樂不同日則哭日而歌者逆理也行弔之日不飲
酒食肉况食之飽乎鄰有䘮舂不相里有殯巷不歌
况哭之日歌乎禮曰哭日不歌弔於人是日不樂又
曰飢而廢事非禮也飽而忘哀非禮也孔子所以未
嘗飽與不歌者執禮故也古之人哀樂歌哭同日者
惟祭而已故禮記曰祭之日哀與樂半周禮女巫曰
邦之大烖歌哭而請


[004-8a]
  子謂顔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
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
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學不至於不惑不可以語去就之義行不至於不惑
不可以言廢興之命故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孔子
能之葢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用舍不累於一身
其流止不失其為淵其所謂明明在上亦山雌也闇
闇在下亦山雌也夫豈以盛行之通窮居之塞而為
[004-8b]
之加損榮醜哉此所以為孔顔也子路以孔子稱顔
回故問之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孔子答之以暴虎馮
河死而無悔者所以戒其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
而成者所以教其怯也子路聞乘桴浮於海則喜非
所謂臨事而懼有父兄在聞斯行之非所謂好謀而
成此所以無所取材也兵法曰勇之為將乃萬分之
一又曰謀者違害而就利則行三軍者其可懼哉孟
施舍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㑹臨事而懼者也方叔
[004-9a]
元老克壯其猶好謀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
吾所好


  富在天所好在已在天者不可以求在已者可以自
樂故曰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執鞭之士其位則卑其職則賤周官條狼
氏之類也孔子之欲富豈如是之甚哉以為在天者
不可以求凡以與民同患而已然言富而不及貴者
[004-9b]
以其為利所在故也


  子之所愼齋戰疾


  齋必有明衣布齋必變食愼齋也曰不教民戰是謂
棄之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慎戰也康子饋藥
曰丘未達不敢嘗慎疾也慎齋故祭則受福慎戰故戰
則克慎疾則命受其正慎齋所以仁鬼神慎戰所以仁
民慎疾所以仁已此先齋戰而後疾禮記言祭戰而
不及疾者仁已之事雖聖人所慎亦非其所先也聖
[004-10a]
人之所慎非止此三者而已特舉其重故也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有盡羙然後知天下之謂美者斯不羙矣有盡善然
後知天下之謂善者斯不善矣韶之為樂盡善孔子
聞之故將忘天下之為羙善者又况肉味哉魏侯聼
古樂惟欲臥齊宣王不好先王之樂此真樂鷃以鐘
鼓載鼷以車馬也豈知孔子樂韶之意哉司馬遷曰
聞韶三月學之然孔子之樂韶器尚矣其在齊則感
[004-10b]
其仁聲而已非學也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
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
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聖人之行有浮於言而言未嘗不顧於行故觀其所
言足以知其所為此子貢所以問夷齊之事而知其
所以不為衛君也蓋兄弟之讓則仁父子之爭則不
仁孔子善夷齊之仁而惡衛君之不仁此所以知其
[004-11a]
不為也子貢疑孔子之為衛君孟子則謂智足以知
聖人子貢之知出類拔萃而已至於不為衛君則不
知也孔子以夷齊為賢人孟子以夷齊為聖人者以
伯夷為聖即能化而言也以夷齊為賢以明已之集
大成者亦賢而已此孔子不居聖之意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
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貧與賤人之所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故飯疏飲
[004-11b]
水曲肱而枕樂亦在其中富與貴人之所欲不以其
道得之不處也故不義富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神無方也非精義則不可入易無體也非知命不可
以學聖人入而為天之所為故無過出而為人之所
為則不能無過孔子五十而學易則為天之所為故
可以無大過矣可以無大過則於過之小者有所不
免葢七十而從心然後無過矣易曰敦復无悔是
[004-12a]
也聖人之於易必以五十而後學然必云五十者制
行以人不以已也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不言詩書則無以教人不言禮則無以明分故子所
雅言者詩書也執而不敢議者禮也言詩書而不及
樂與春秋易者蓋徳不全者不可道之以樂志不定
者不可發之以春秋不知命者不可申之以易也子
罕言利與命與仁亦猶是也孔子之於言有所雅言
[004-12b]
有所不言有所罕言其趣雖不同亦各適其理而已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
也𤼵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非不知對不足對也
蓋曰以孔子之道對葉公是語蛙以海樂鷄以韶適
滋以惑也孔子曰女奚不曰𤼵憤忘食樂以忘憂不
知老之將至蓋曰奚不俯其言而對之以此也孔子
[004-13a]
之於道非學也非不學也以為非學則吾非生而知
之好古敏以求之以為非不學則我非多學而識之
予一以貫之非學也所以學人異非不學也所以學
人同


  子不語怪力亂神


  直言曰言論難曰語怪力亂神非不言也不語於人
而已不語怪力則所語者常與徳也不語亂神則所
語者治與人也怪之為害不若力力之為害不若亂
[004-13b]
怪力亂人之所為故先之神則非人之所為故後之
楊子曰神又茫茫聖人曼云則不語神之謂也李究
曰力不由理為怪力神不由正為亂神誤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善者吾師也不善者亦吾師也師其不善所以自修
此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師也若夫師其善而不師其
不善則内無以自省外無以自觀其欲至於君子難
[004-14a]
矣然則不善之師其可忽哉老子以强梁為教父釋
氏以邪盗之類為人師亦此意也


  子曰天生徳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於桓魋之暴則曰天生徳於予於匡則曰天之
未䘮斯文蓋徳所以足乎已而君子之所獨文所以
化於人而天下之所同故於桓魋則危疑而已故稱
在已者而歸之於命於匡有死之道故稱在人者而
歸之於時以明桓魋不能害天之命匡人不能易天
[004-14b]
之時也紂曰我生不有命在天王莾曰天生徳於予
漢兵其如予何奚徳哉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隠乎吾無隠乎爾吾無行而不與
二三子者是&KR0588


  孔子之誨人其不倦仁也其無隠忠也不倦與先傳
後倦者異矣無隠與教人不盡其才者異矣惟其開
而不達引而不𤼵不以三隅反則不復再三凟則不
告此弟子所以疑其隠也


[004-15a]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忠信所以成終始也學由中出故以文為餘事教自
外入故以文為先務乾九三先之以忠信進徳所以
成始孔子之四教後之以忠信所以成終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
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
虚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有常者能常而已非可欲者也故不足於善人善人能
[004-15b]
為可欲而已非充實者也故不足於君子君子充實而
已非大而化之者也故不足於聖人有常可與共學
者也善人可與適道者也君子可與立者也聖人可
與權者也聖人不可得則思君子善人不可得則思
有常詩之子衿先子衿而繼之以子佩素冠先素冠
而繼之以素鞸褰裳先他人而繼之以他士凡皆思
其次者而已亦此意也孔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
也狂狷乎孟子以琴張曾晳牧皮為狂以不屑不潔
[004-16a]
之士為狷則狂可以為善狷者有恒而已若夫亡而
為有虚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此易所謂不
恆其徳也蓋虚非亡也特未盈而已約非虚也特約
之而已亡而為有甚於虚而為盈虚而為盈甚於約
而為泰其序如此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釣與弋君子與人同不綱不射宿君子與人異君子
於物愛之弗仁其愛之也不綱不射宿其弗仁也不
[004-16b]
免於釣弋孔子窮而在下其不忍如此使達而在上
則其仁可知也春秋時有干戈相尋屠城滅國舉無
噍類况有釣而不綱者乎有以乘人之阨掩人不備
而襲之况有弋不射宿者乎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
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君子之於學也逺則聞而知之近則見而知之多聞
患於不能擇能擇則知所從多見患於不能識能識
[004-17a]
則知所辨此特知之而已吾道一以貫之則知之上
也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則知
之次者學者之事也曾子子貢皆聞一貫於孔子曾
子能唯而不能辨子貢知聼而不知問則知之上者
聖人之事也然此未離乎知而已乃若離一以至於
無始去知以至於無知則又聖人之妙也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
也唯何甚人潔已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004-17b]
  聖人不以能病人而常待之以恕故潔已以進者在
所與不以智逆物而常繼之以義故於往在所不保
與其潔故子路變服而至則教之不保其往故宰予
與辭於後則聼之門人不知而惑於童子之見孔子
示之以唯何甚則不與其潔者甚於所擇也保其往
者甚於所逆也孔子不為已甚故韓愈曰言辭之不
則禮貎之不答雖孔子不得行於互鄉也孟子之設
科來者不拒廋則不得亦此意與與其潔則所謂汚
[004-18a]
者斯不與矣不保其往則親於其身為不善者斯拒
之矣


  子曰仁逺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
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
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
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周公之過以親也孔子之過以君也過于厚者也過
[004-18b]
於厚以人知之為幸過於薄以人不知為幸故曰古
之君子過也如日月之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而為之辭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樂者人情之所不免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
孔子于韶則忘味于歌之善則和樂得其道也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行者君子之務本文者君子之餘事與其行不足而
[004-19a]
文有餘不若行有餘而文不足今吾於文也不特猶
人而已然躬行君子未之有得則是行不足而文有
餘也盖時之人與其文不究其實而不知其非故孔
子自謂如此以救其弊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
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聖者天道之至仁者人道之至語仁之未成名雖管
仲子産亦可謂之仁人語仁之成名雖孔子有所不
[004-19b]
敢孔子之所不敢非不敢也不居之而已孔子以為
不厭誨不倦為非聖賜赤或以為既聖或以為不能
學者不厭不倦聖人之所為而學者之所難也不曰
學之不厭而曰為之不厭者盖曰仁聖之成名我不
敢居特為仁聖之事而已為仁聖之事故學不足以
言之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
於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


[004-20a]
  疾與病合則一别則異周官疾醫言疾病獸醫則言
病以人易知雖疾可見獸不易察病而後知是疾輕
於病子疾病疾而後至於病君子於神祗未疾則禱
衆人於神祗未疾則不禱既疾則禱未疾而禱禱之
以正直既疾而禱禱之以祭享孟子曰夭壽不貳修
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禱之以祭享是貳之也孔子
之疾不禱无妄之疾勿藥可也春秋之時楚昭王之
疾不禱於河齊侯之疾欲誅祝史賢否可知矣


[004-20b]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奢則僣故失之不孫儉則約故失之固不孫則其害
大固則其害小老子於奢則去之于儉則寳之管仲
之奢孔子以為不知禮晏子之儉曽子以為知禮此
與其奢也寧儉與其不孫也寧固然二者皆非中道
以曹風之奢魏晉之儉皆詩人所刺也孔子言寧儉
寧固與思狂狷同意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004-21a]
  子温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作徳心逸日休故坦蕩蕩作偽心勞日拙故長戚戚
君子居易以俟命大行不加窮居不損故有終身之
樂而無一日之憂小人行險以徼幸未得則患得既
得則患失故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旦之樂此坦蕩蕩
長戚戚所以不同也子温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是
亦君子之所謂坦蕩蕩也葢温而不厲過於柔威而
猛過於剛恭而不安過於㢲子夏曰即之温聽其言厲
[004-21b]
温而厲也禮曰温而愛威而不猛也子曰與人恭而
有禮恭而安也温而厲則處仁以義威而不猛則成
義以仁恭而安則行㢲以禮仁而後義義而後禮事
辭之序也


  泰伯第八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徳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
稱焉


  不累於厚利故三以天下讓不累於名髙故民無得
[004-22a]
而稱此所以為至徳太伯之讓則國也三以天下讓
者以文王之聖有得天下之道故也詩曰帝作邦作
對自太伯王季又曰文王肇禋惟周之禎則文王有
得天下之道也固矣後世伯夷之遜孤竹季札之遜
吳國魯隠之遜桓公宋穆之遜與夷燕噲之遜子之
韋元成之遜弟勝東海王强之遜弟陽鄧彪之遜弟
荆丁鴻之遜弟盛劉愷之遜弟憲凡是者多矣若伯
夷季札則狥義者也餘則矯異以取一時之名而已
[004-22b]
豈君子之所與哉然擬於突忽之兄弟蒯輒之父子
其有間矣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
而無禮則絞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則所
謂無禮者不學之蔽恭慎勇直出於徳性而徳性本
於道學有是徳性而無禮以節之故恭則不安而勞
[004-23a]
慎則過思而葸勇則至於悖亂直則至於絞迫脅肩
謟笑病於夏畦恭而無禮則勞也其父攘羊而子證
之直而無禮則絞也葸猶荀卿所謂諰諰然也絞猶
詩傳所謂綯絞也禮曰恭而不中禮謂之給勇而不
中禮謂之逆則無禮不特不中禮而已蓋恭慎則不
及必跂而進於禮勇直則過必抑而就於禮禮以仁
厚為質而已故繼之以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
舊不遺則民不偷禮曰親者毋失其為親故者毋失
[004-23b]
其為故詩曰親親以睦故舊不遺周官八政統馭萬
民一曰親親二曰敬故馭以親親則民莫遺其親馭
以敬故則民莫慢其故莫遺其親則興於仁也莫慢
其故則不偷矣後世不知親親而角弓之怨興不知
敬故而谷風之刺作欲民免於無禮其可得乎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曰戰戰兢兢
如臨深淵如履薄氷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孔子以不敢毁傷為孝
[004-24a]
樂正子以傷足為憂此曾子所以戰戰兢兢如臨深
淵如履薄氷蓋賢者之保身猶之乎諸侯之保國也
故曾子取此詩以明已之孝孝經取此詩以為諸侯
之孝也先啟足而後體者便於侍疾者故也禮曰曾
元曾申坐於足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逺暴慢矣正顏色斯近
[004-24b]
信矣出辭氣斯逺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道無乎不在物無乎非道故默而成之於性命之理
道也揮而㪚之於容貌辭氣亦道也葢恭敬達之於
容貌則無暴慢之容貌矣誠信逹之於顔色則無詐
謟之顔色矣忠順達之於辭氣則無鄙倍之辭氣矣
於顔色言近信則容貌近禮辭氣近和可知於容貌
言逺暴慢於辭氣言逺鄙倍則顔色逺誕謾可知禮
曰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又曰君子
[004-25a]
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與此同意人
道本也事末也末在人本在仁君子則事道有司則
事事故曰籩豆之事則有司存此所以告孟敬子也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
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能言其才多言其學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其
資人者也有諸已而若無充實而若虚其處已者也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則學愈博有若無實若
[004-25b]
虚則徳愈充犯而不校則恕矣以能問於不能至實
若虚不伐善者能之犯而不校不遷怒者能之則曽
子所謂吾友者顔子而已孔子曰以直報怨顔子犯
而不校者蓋犯非必怨也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
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託言其所恃寄言其所付六尺之孤其責重故言託
百里之命其責輕故言寄老莊皆曰貴以身為天下
[004-26a]
乃可託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寄天下則貴者不
辱其身而其徳尊愛者不危其身而其徳殺於徳尊
者言託於徳殺者言寄是託於寄為重寄於託為輕
通而言之則一也故寓公於䘮服傳曰寄公於君孟
子則曰託於諸侯可以託六尺之孤仁也可以寄百
里之命義也臨大節而不可奪忠也苟非君子孰能
與此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逺仁以為已任不
[004-26b]
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逺乎


  士不可以不尚志不可以不弘毅弘則張大而有容
毅則致果而有濟孟子曰其為氣也至大至剛蓋人
生莫不有剛大之氣患乎不能尚志以帥之尚志以
帥之則弘可以致至大毅可以致至剛故能任重而
道逺禮曰仁之為器重其為道逺舉者莫能至此所
以不可不弘毅也詩曰惟仲山甫不侮矜寡不畏强
禦徳輶如毛惟仲山甫舉之則不侮矜寡弘也不畏
[004-27a]
強禦毅也惟仲山甫舉之任重也記曰斃而已矣荀
卿曰生乎由是道死乎由是道逺之謂也坤言厚徳
載物乾言自强不息則任重者地道逺者天道充𢎞
毅至此則大人之事備孟子於士尚志則兼仁義言
之此則言仁不及義者仁者義之本故也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學始於言故興於詩中於行故立於禮終於徳故成
於樂禮樂者成人之事詩者養䝉之具孔子之於小
[004-27b]
子則曰何莫學夫詩於成人則曰文之以禮樂此禮所
謂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
至樂亦至焉者也然興於詩非不學禮也特不可謂
之立立於禮非不知樂也特不可謂之成禮曰十有
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二十而冠
始學禮學記之教人亦先之以安絃夔之教胄子亦
先之以樂於此言成於樂則樂者學之所終始也惟
其禮樂皆得謂之有徳然後為修之至矣荀子曰學
[004-28a]
始於誦詩終於讀禮是可以與立也以為學止乎此
則未也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聖人制行以人不以已議道以已不以人以人不以
已故禮方而卑所以廣業而其仁顯以己不以人故
智圓而神所以崇徳而其用藏顯故民可使由之藏
故不可使知之易曰百姓日用而不知孟子曰終身
由之而不知其道者衆矣是也惟其不知故不可使
[004-28b]
知之不可使知之而必其知則是以已之所能者病
人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是雖至於折骨絶筋亦無
益也此所以有餘不敢盡也若夫老子所謂古之善
為道者非以明民莊子曰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不可
以示人則進於此矣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子路好勇矣然衣敝縕袍而不疾貧故不為亂商&KR0588
開疾貧矣然力弱而不好勇亦不為亂好勇而不疾
[004-29a]
貧則未必為亂貧而不好勇則不能為亂故曰好勇
疾貧亂也夫鳥窮則搏獸窮則攫馬窮則逸人窮則
詐故於不仁者剋核太至則不肖之心應之故曰人
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蓋不仁者非不疾之疾之不
可已甚孔子之不為已甚老子之言去甚者此也疾
不仁者義也不至於已甚者智也兵法曰冦窮勿追
亦此意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羙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004-29b]
才之羙者莫過於周公行之醜者莫甚於驕吝有周
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猶不足觀又况才羙下此者
乎蓋君子以禮存心故不驕以仁存心故不吝小人
以驕滅敬而忘禮以吝滅愛而忘仁忘禮與仁非所
謂有徳者也其何以觀之哉荀卿曰弓調然後求勁
馬服然後求良士信慤然後求智能士不信慤而多
智能譬之豺狼不可以身近之亦此意也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


[004-30a]
  米以不失穀為善人以不失性為仁善為仁之體仁
為善之用孟子以五榖譬仁則榖者仁之實也君子
之學一年則論學取友七年小成九年大成若夫仁
以為已任死而後已三年學其可以至榖哉此所以
樂其自强不息也莊周曰羙成在久荀卿曰真積力
久則入此之謂也孔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者
蓋謂誘之而已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
[004-30b]
道則見無道則隠


  篤信則於道不疑好學則於道不厭守死善道則於
道不變學至於此然後知廢興之有命去就之有義
故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隠
故君子體龍之潜升以為徳體鳯之顯隠以為行邦
有道則以道狥身而行邦無道則以身徇道而隐此
所謂當治世而不避其任遭亂世而不為茍存然有
是言也而言之不必信有是行也而行之不必果故
[004-31a]
孔子於公山佛肹之召則欲往於衛君之亂則欲入
環轍天下卒老於行而未嘗隠苟非體常盡變孰能
與此哉


  邦有道貧且賤焉耻也邦無道富且貴焉耻也


  於可仕之時而無可仕之道貧且賤焉耻也於可退
之時而無必退之志富且貴焉耻也孔子曰邦有道
榖耻也孟子曰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與邦
無道富且貴焉耻也同一意


[004-31b]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大夫不在其政而謀其政則謂之犯分居官不在其
政而謀其政則謂之侵官此易所以言思不出其位
而孔子所以言各司其局此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也
若夫在天則春夏秋冬不相易時在地則東西南北
不相易方在人則耳目口鼻不相易用至於朝廷不
歴位而相與言不踰階而相揖大至於天地之理小
至於言語之儀其定分也猶且不可犯又况不在其
[004-32a]
位而謀其政哉韓之典冠者加昭侯以衣非不愛君
也不免越職之誅晉之將中軍者將載厲公以車非
不憂君也不免侵冒之責故庖人雖廢職而尸祝者
不可以代御者雖非良而叅乘者不可以呼此孔子
嘗為乘田則曰牛羊茁壯長而已嘗為委吏則曰會
計當而已曾子不與越冦之事孟子不以為罪陽處
父易中軍之班春秋以為罪其以此歟然則於田常
之亂孔子不在其位而請討季氏之旅孔子不在其
[004-32b]
位而欲救之者葢田常之亂盡人可討季氏之旅唯
告冉有而已


  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治汚謂之汚治弊謂之弊治荒謂之荒治亂謂之亂
闗雎嘗亂矣師摯之始其亂而正之故師摯之始闗
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書曰聖謨洋洋禮曰鬼神洋
洋乎在其上史曰洋洋乎羙徳役羣衆則洋洋盛羙
之辭師摯之始闗雎之亂而孔子美之及其適齊而
[004-33a]
嘆之則其賢可知矣


  子曰狂而不直恫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狂則進取而無節者也恫則游移而無守者也悾則
虚中而無實者也無節而直無守而愿無實而信嘆
未善也猶出於誠未善而無誠則非君子所與也孔
子所以深非而曰吾不知之矣人之生也悾恫顓䝉
則悾而後恫恫而後狂於此則先狂而後恫與悾者
蓋狂者進取善也狂未以為善也以其未善而猶不
[004-33b]
直則其反常度甚矣子張色取仁而行違其狂而不
直者與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者用殆於學其能有得乎此文
武所以汲汲仲尼所以皇皇也孔子之門人猶有冉
有之自畫子貢之願息宰予之晝寢時之殆於學者
多矣故孔子言此以警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004-34a]
  巍巍言成功之髙大也有天下而不與焉者如堯之
無為而治者也無為而治者君子之道故孟子曰君
哉舜也孟氏先堯後舜此先舜禹而後堯何也先堯
後舜者堯舜先後之序也先舜禹而後堯者以舜禹
之有天下本於堯故也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
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天任理人任情任理則大而公任情則小而私堯之
[004-34b]
為君子不私其天下則大而公焉故曰唯天為大唯
堯則之易曰大哉乾元傳曰無為為之謂天葢大而
公然後能無為則無不為矣堯之則天至於蕩蕩乎
民無能名無為也巍巍乎其有成功煥乎其有文章
無不為也民無能名故謂之帝其有成功故謂之放
勳其有文章故謂之重華然堯之則天之大非美而
未大也則天者天之合也舜似堯為美而未大堯自
以為人之不合者蓋不虐無告不廢困窮嘉懦弱而
[004-35a]
哀婦人此特堯之緒餘故也易曰天埀象見吉凶聖
人則之詩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前乎堯者則其象
而已後乎堯者順其則而已故曰唯天為大唯堯則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子曰才
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
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堯舜之時野無遺賢
而舜之治天下者五人而已文之時濟濟多士武之
[004-35b]
亂臣十人而已故孔子嘆其才難也考之孟子五臣
則禹稷契臯陶伯益是也考之書則亂臣十人同心
同徳是也書稱虢叔五人之外周公太公召公畢公
而已馬融以榮公與焉非也子無臣母之義則所謂
婦人者邑姜而已馬融以為文母非也萇𢎞曰十人
同徳周以興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徳其可謂至徳也已


[004-36a]
  文王有君民之大徳有事君之小心有君民之大徳
故三分天下有其二有事君之小心故猶服事殷如
此則不以利累名不以私累實其徳不可以有加矣
此所以為至徳也不謂文王之至徳而曰周之至徳
者以明周之世世修徳若文王也易曰周之盛徳而
此曰至徳自其衰世言之則曰盛徳自其以服事殷
言之則曰至徳


  子曰禹吾無閒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
[004-36b]
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閒然矣
厚飲食羙衣服崇宫室人之情也菲而致孝乎鬼神
惡而致羙乎黻冕卑而盡力乎溝洫所以仁鬼神仁
民也仁者盡人道而已人道盡則無間矣易乾元言
大哉亨言大亨利言大利坤元言至哉柔言至柔静
言至静堯以徳而帝天道也故稱大哉文王以業而
王地道也故稱至徳帝道成於堯舜王道成於文武
曰帝王之道而無間者禹而已故言禹終之
[004-37a]









[004-37b]
























  論語全解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