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06 論語集解義疏-魏-何晏 (master)


[000-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八


  論語集解義疏     四書類


  提要


  等謹案論語集解義疏十卷魏何晏解梁
皇侃疏晉書載鄭沖與孫邕何晏曹羲荀顗
等共集論語諸家訓詁之善者義有不安輒
改易之名集解今本乃獨稱何晏考陸徳明
經典釋文於學而第一下題集解二字註曰
[000-1b]
一本作何晏集解是獨題何晏名其來久矣
殆晏以親貴總領其事歟侃梁書作偘葢字
異文呉郡人青州刺史皇象九世孫武帝時
官國子助教尋拜散騎侍郎兼助教如故大
同十一年卒事迹具梁書儒林傳傳稱所撰
禮記義五十卷論語義十卷禮記義久佚此
書宋國史志中興書目晁公武讀書志尤袤
遂初堂書目皆尚著録迨乾淳以後遂無復
[000-2a]
稱引之者而陳氏書録解題亦遂不著録知
其佚在南宋時矣惟唐時舊本流傳存於海
外康熈九年日本國山井鼎等作七經孟子
考文自稱其國有是書然中國無得其本者
故朱彝尊經義考註曰未見今恭逢我


  皇上右文稽古經籍道昌乃發其光於鯨波鮫室
之中藉汎舶而登秘閣殆若有神物撝訶存
漢晉經學之一綫俾待


[000-2b]
  聖世而復顯者其應運而來信有非偶然者矣其
經文與今本亦多異同如舉一隅句下有而
示之三字頗為冗贅然與文獻通考所引石
經論語合夫子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下有已矣二字亦與錢曽讀書敏求記所引
髙麗古本合其疏文與余蕭客古經解鈎沈
所引雖字句或有小異而大㫖悉合知其確
為古本不出依託也至臨之以莊則敬作臨
[000-3a]
民之以莊則敬七經孟子考文亦疑其民字
為誤衍然謹守古本而不敢改知彼國遞相
傳寫偶然訛舛或有之亦未嘗有所竄易矣
何氏集解異同尤夥雖其中以包氏為苞氏
以陳恒為陳桓之類不可據者有之而勝於
明刻監本者亦復不少尤可以旁資考證也
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000-3b]
  總 校 官陸 費 墀















[000-4a]
  論語集解義疏序


  梁皇侃撰


  論語通曰論語者是孔子没後七十弟子之門徒
共所撰録也夫聖人應世事跡多端隨感而起故
為教不一或負扆御衆服龍衮於廟堂之上或南
面聚徒衣縫掖於黌校之中但聖師孔子苻應頽
周生魯長宋遊歴諸國以魯哀公十一年冬從衛
反魯刪詩定禮於洙泗之間門徒三千人達者七
[000-4b]
十有二但聖人雖異人者神明而同人者五情五
情既同則朽没之期亦等故歎發吾衰悲因逝水
託夢兩楹寄歌頽壊至哀公十六年哲人其萎徂
背之後過隙叵駐門人痛大山長毁哀梁木永摧隠
几非昔離索行淚微言一絶景行莫書於是弟子僉
陳往訓各記舊聞撰為此書成而實録上以尊仰聖
師下則垂䡄萬代既方為世典不可無名然名書之法
必據體以立稱猶如以孝為體者則謂之孝經以莊敬
[000-5a]
為體者則謂之為禮記然此書之體適㑹多途皆夫子
平生應機作教事無常凖或與時君抗厲或共弟子抑
揚或自顯示物或混迹齊凡問同荅異言近意深詩書
互錯綜典誥相紛紜義既不定於一方名故難求乎諸
類因題論語兩字以為此書之名也但先儒後學解釋
不同凡通此論字大判有三途第一捨字制音呼之為
倫一捨音依字而號曰論一云倫論二稱義無異也第
一捨字從音為倫説者乃衆的可見者不出四家一云
[000-5b]
倫者次也言此書事義相生首末相次也二云倫者理
也言此書之中藴含萬理也三云倫者綸也言此書經
綸今古也四云倫者輪也言此書義㫖周備圓轉無窮
如車之輪也第二捨音依字為論者言此書出自門徒
必先詳論人人僉允然後乃記記必已論故曰論也第
三云倫論無異者葢是楚夏音殊南北語異耳南人呼
倫事為論事北士呼論事為倫事音字雖不同而義趣
猶一也侃案三途之説皆有道理但南北語異如何似
[000-6a]
未詳師説不取今亦捨之而從音依字二途并録以㑹
成一義何者今字作論者明此書之出不專一人妙通
深遠非論不暢而音作倫者明此書義含妙理經綸今
古自首臻末輪環不窮依字則證事立文取音則據理
為義義文兩立理事雙該圓通之教如或應示故蔡公
為此書為圓通之喻云物有大而不普小而兼通者譬
如巨鏡百尋所照必偏明珠一寸鑒色六合以蔡公斯
喻故言論語小而圓通有如明珠諸典大而偏用譬若
[000-6b]
巨鏡誠哉是言也語者論難荅述之謂也毛詩傳云直
言曰言論難曰語鄭注周禮云發端曰言荅述為語今
按此書既是論難荅述之事宜以論為其名故名為論
語也然此語是孔子在時所説而論是孔子沒後方論
論在語後應曰語論而今不曰語論而云論語者其義
有二一則恐後有穿鑿之嫌故以語在論下急標論在
上示非率爾故也二則欲現此語非徒然之説萬代之
繩凖所以先論已以備有圓周之理理在於事前故以
[000-7a]
論居語先也又此書遭焚燼至漢時合壁所得及口以
傳授遂有三本一曰古論二曰齊論三曰魯論既有三
本而篇章亦異古論分堯曰下章子張問更為一篇合
二十一篇篇次以鄉黨為第二篇雍也為第三篇内倒
錯不可具説齊論題目與魯論大體不殊而長有問王
知道二篇合二十二篇篇内亦微有異魯論有二十篇
即今日所講者是也尋當昔撰録之時豈有三本之别
將是編簡缺落口傳不同耳故劉向别録云魯人所學
[000-7b]
謂之魯論齊人所學謂之齊論合壁所得謂之古論而古論
為孔安國所注無其傳學者齊論為瑯琊王卿等所學魯
論為太子太傅夏侯勝及前將軍蕭望之少傅夏侯建
等所學以此教授於侯王也晚有安昌侯張禹就建學
魯論兼講齊説擇善而從之號曰張侯論為世所貴至
漢順帝時有南郡太守扶風馬融字季長建安中大司
農北海鄭𤣥字康成又就魯論篇章考齊驗古為之注
解漢鴻臚卿吳郡苞咸字子良又有周氏不悉其名至
[000-8a]
魏司空穎川陳羣字長文太常東海王肅字子雍博士
燉煌周生烈皆為義説魏末吏部尚書南陽何晏字平
叔因魯論集季長等七家又採古論孔注又自下已意
即世所重者今日所講即是魯論為張侯所學何晏所
集者也


  晉太保河東衛瓘字伯玉


  晉中書令蘭陵繆播字宣則


  晉廣陵太守高平欒肇字永初


[000-8b]
  晉黄門郎頴川郭象字子𤣥


  晉司徒濟陽蔡謨字道明


  晉江夏太守陳國袁宏字叔度


  晉著作郎濟陽江淳字思俊


  晉撫軍長史蔡系字子叔


  晉中書郎江夏李充字𢎞度


  晉廷尉太原孫綽字興公


  晉㪚騎常侍陳留周壊字道夷


[000-9a]
  晉中書令穎陽范甯字武子


  晉中書令瑯琊王珉字季瑛


  右十三家為江熙字太和所集侃今之講先通何集若
江集中諸人有可採者亦附而申之其又别有通儒解
釋於何集無好者亦引取為説以示廣聞也然論語之
書包於五代二帝三王自堯至周凡一百四十人而孔
子弟子不在其數孔子弟子有二十七人見於論語也
而古史考則云三十人謂林放澹臺滅明陽虎亦是弟
[000-9b]
子數也















[000-10a]
  論語集解義疏叙


  魏何晏撰


  梁皇侃疏


  叙曰漢中壘校尉劉向言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
記諸善言也疏劉向者辟彊之孫德之子前漢時為中壘校尉之官若今皇城使也其人
博學經史孔子没後而弟子共論而記之初為魯人所學故謂魯論也太子太傅夏侯

勝前將軍蕭望之丞相韋賢及子𤣥成等傳之疏夏侯
蕭及韋賢父子凡四人初傳魯論於世也齊論語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

[000-10b]
章句頗多於魯論疏猶是弟子所記而為齊人所學故謂為齊論也既傳之異代又
經昏亂遂長有二篇也其二十篇雖與魯舊篇同而篇中細章文句亦多於魯論也瑯琊王卿

及膠東庸生昌邑中尉王吉皆以教授之疏此三人傳齊論
亦以教授於世也故有魯論有齊論疏夏侯等四人傳魯王等三人傳齊竝行於
世故有魯齊二論雙立也魯恭王時嘗欲以孔子宅為宫壊得古

文論語疏漢景帝之子名餘封魯故謂魯恭王也好治宫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宫於壁中得
古文論語皆科斗文字也齊論有問王知道多於魯論二篇疏既有
三論文皆不同齊論長有二篇一曰問王二曰知道是多魯論二篇也古論亦無此二

[000-11a]
篇疏齊非唯長魯論二篇亦長於古論古論故亦無此問王知道二篇也分堯曰下章
子張問以為一篇疏古論雖無問王知道二篇而分堯曰後子張問於孔子曰如何
斯可以從政矣又别題為一篇也有兩子張疏一是子張曰士見危致命為一篇又一是
子張問孔子從政為一篇故凡論中有兩子張篇也凡二十一篇疏古論既分長一子張
故凡成二十一篇也篇次不與齊魯論同疏古論篇次既不同齊又不同魯故云
不與齊魯論同也安昌侯張禹本受魯論兼講齊説善者從

之號曰張侯論疏禹初學魯論又雜講齊論於二論之中擇善者抄集别為一論名之
曰張侯論也為世所貴疏此論既擇齊魯之善合以為一論故世之學者皆貴重於張侯
[000-11b]
論也苞氏周氏章句出焉疏苞氏苞咸也周氏不悉其名也章句者注解因為分
斷之名也苞周二人注張侯魯論而為之分斷章句也古論唯博士孔安國為

之訓説疏訓亦注也唯孔安國一人注解於古論也而世不傳疏世人不傳孔注
古文之論也至順帝之時南郡太守馬融亦為之訓説疏

漢有馬氏亦注張禹魯論也漢末大司農鄭𤣥就魯論篇章考之
齊古以為之注疏鄭康成又就魯論篇章及考校齊古二論亦注於張論也近故
司空陳羣太常王肅博士周生烈皆為之義説疏此三
人共魏人也亦皆為張論作注説也前世傳受師説雖有異同不為之

[000-12a]
訓解疏自張侯之前乃相傳帥受不同而不為注説也中間為之訓解至于
今多矣疏中間謂苞孔周馬之徒至于今謂至魏末何平叔時也多矣言注者非一家也
見不同互有得失疏既注者多聞故得失互不同也今集諸家之善
説記其姓名疏此平叔用意也叔言多注解家互有得失而已今集取録善者之姓名著
於集注中也有不安者頗為改易疏若先儒注非何意所安者則何偏為改易
下已意也頗猶偏也名曰論語集解疏既集用諸注以解此書故名為論語集解也

光禄大夫闗内侯臣孫邕光禄大夫臣鄭冲㪚騎常
侍中領軍安鄉亭侯臣曹羲侍中臣荀顗尚書駙馬
[000-12b]
都尉闗内侯臣何晏等上疏此記孫邕等四人同於何晏共上此集解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