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g0011 六經奧論-宋-鄭樵 (master)


[006-1a]
欽定四庫全書
 六經奥論卷六     宋 鄭樵 撰
周禮經
   周禮辨
 周禮一書詳周之制度而不及道化嚴於職守而闊
 略人主之身所以學者疑其非聖人之書案書傳曰
 周公一年救亂二年伐商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
 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則是書之在
[006-1b]
 於周公攝政六年之後周公將復辟於成王此是書
 之所由作故周禮六官之首皆云辨方正位者此也
 周官序云成王黜商滅淮夷還歸在豐作周官案周
 公攝政時淮夷奄已與管蔡同亂成王即政之後淮
 夷又叛成王乃親征之故云滅淮夷還歸在豐
 作周官當是營洛既成之後作周禮還歸在豐之後
 作周官是周官作於周禮之後明矣而鄭衆以書序
 言作周官為周禮則失之矣鄭康成又以成王作周
[006-2a]
 官在攝政三年周公制禮在攝政六年愈失矣殊不/知成
 王作周官既成書然後作誥命之辭以/戒臣下二鄭之誤皆因不見古文尚書後來求其說
 而不得或謂文王治岐之制或謂成周理財之書或
 謂戰國隂謀之書何休/云或謂漢儒附會之說乃劉/歆作
 謂末世瀆亂不驗之書紛紜之說無所折衷予謂非
 聖人之智不及此五等之爵九畿之服九州十二境
 閩蠻夷貊祭天祀地朝覲會同之事皆非文王時政
 所得及也以是書而加文王非愛文王者也雖其書
[006-2b]
 固詳於理財而其規畫也似巧而惠下也甚厚其經
 入也若豐而奉上也甚約謂為理財之書又非深知
 周禮者也使戰國有如是之法則戰國為三代矣使
 漢儒有如是之學尚或為漢儒乎惟見其所傳不一
 故武帝視為末世瀆亂不驗之書而不知好也至後
 世孫處又獨為之說曰周禮之作周公居攝六年之
 後書成歸豐而實未嘗行也謂周公居攝六年將致/政於成王故作周官以
 遺之而老焉及周公卒成王受其書而歸豐/遂令君陳主其事而訓焉實未嘗行之也蓋周公
[006-3a]
 之為周禮亦猶唐之顯慶開元禮也唐人豫為之以
 待他日之用其實未嘗行也惟其未經行故僅述大
 略俟其臨事而損益之故建都之制不與召誥洛誥
 合封國之制不與武成孟子合設官之制不與周官
 合九畿之制不與禹貢合凡此皆豫為之未經行也
 雖然此一說也而不知周禮其所以難通者其規模
 與他經不類周禮一書有闕文軍司馬輿/司馬之類有省文遂/人
 匠人/之類有兼官三公三孤不必備敎官/無府史胥徒皆兼官有豫設凡千里/封公四
[006-3b]
 封侯六伯十/一之類是也有不常制夏采方相/氏之類有舉其大綱者四/兩
 為卒之類/司馬法云有副相副貳者自卿至下士同各隨才髙/下而同治此事司馬司上
 下爵禄/事食有常行者六官分職各率其屬正月/之吉垂法象魏之類是也有不常
 行者二至祀方澤大裘祀上帝合民誨國遷珠盤盟/諸侯之類是也注云圜丘服大裘方澤之祀經
 無其服周無遷國事至平王東遷盟詛不/及三王以上事皆豫為之而未經行也今觀諸經
 其措置規模不徒於弼亮天地和洽人神而盟詛讎
 伐凡所以待衰世者無不及也不徒以檢柅君身防
 絶禍患而米鹽絲枲凡所以任賤役者無不及也使
[006-4a]
 之維持一世則一世之人安使之維持百世則百世
 之人安使之維持千萬世則千萬世之人安貽謀燕
 翼後世豈無僻王皆賴前哲以免則周公之用心也
 所謂兼三王監二代盡在於是是書之作於周公與
 他經不類禮記就於漢儒則王制所說朝聘為文襄
 時事月令所說官名為戰國間事曾未若周禮之純
 乎周典也惜乎自成帝時雖著之七略終漢迄唐寥
 寥千百載間卒不置學官博士王莽立博士生徒廢/唐有生徒無博士
[006-4b]
 可勝歎哉文中子居家未嘗廢周禮太宗歎周禮為
 真聖作其深知周禮者歟若夫後世用周禮王莽敗
 於前荆公敗於後此非周禮不可行而不善用周禮
 者之過也
  或謂使周禮果出於周孟子荅北宫錡畢戰爵禄
  井地之問胡不取之以為據而僅見言其大略何
  邪
[006-5a]
 
 
 
 
 
 
 
 鄭康成作周官註引杜子春/鄭衆之學釋其意賈公彦作疏唐/時人也
[006-5b]
   天文總辨堯典月令之記中星/馮相保章之言分次
 愚嘗傳九章之秘術得鉤股之法參攷靈臺之章推
 測儀象之度而獲覩一書所謂鬼料竅者有歴代諸
 史志之所未載古今諸圖像之所未述使李淳風得
 之必志於晉作天/文志使于志寧得之必志於隋作天/文志使
 我朝劉羲叟得之必志於宋作天/文志是書出於隋傳於
 唐至於我朝始入司天監術家祕之不顯其名目之
 以鬼料竅世之得見者鮮矣其實則一步天歌也唐
[006-6a]
 書以為王希明所作而實非希明也隋有丹元子隱
 士之流也作其歌没其名至唐希明則引漢晉二志
 以釋之而非出於希明也是書一出漢晉二志號為
 精天文者皆未足以盡天文何也蓋古今天文志徒
 有星名而小大未得其象古今天文圖徒有星形而
 逺近未得其信如步天歌則句中有圖言下見象不
 言休祥而深知休祥者鄭夾漈先生嘗得是書而讀
 之曰於時素秋無月淸夜如水長誦一語凝目一星
[006-6b]
 不三四夜一天星斗盡萃其胷中矣夫不使志於晉
 志於隋志於唐而獨傳於我宋者則我朝一代之大
 典不待蔡邕作於漢劉知幾作於唐而筆削已定矣
   中星辨堯典月令/之中星
 言天文者以斗建以昏中皆定戌時如此則六經之
 書凡言見者見於辰也凡言正者正於午也凡言中
 者中於未也凡言流者流於申也凡言伏者伏於戌
 也中星之說雖經傳無明文要之其說有二有正於
[006-7a]
 午者謂之中方/位有中於未者謂之中星宿之/伏見堯典四
 仲迭建之星則以午為中月令昏旦之星則以未為
 中以午為中者謂人君南面而聽天下考中星以正
 四時故以午為中若夫論星辰之出没則又不然天
 傾西北地不滿東南天勢東南髙而西北下凡星辰
 之運始則見於辰終則伏於戌自辰至戌正於午中
 於未焉故以未為中且以火星論之惟其以午為正
 故堯典言日永星火以正仲夏五/月惟其以未為中故
[006-7b]
 月令言季夏六/月昏火中惟其至申為流故詩曰七月
 流火惟其以辰為見以戌為伏故傳曰火見於辰火
 伏而後蟄者畢不特火星為然諸星亦然如詩曰定
 之方中亦以十月取中於未也大扺己午未皆南方
 則以午為中辰巳午未申酉戌為火見伏之始終則
 以未為中兩言盡之矣堯典則舉四時之正而言之
 月令則舉十二時之中而言之此其所以不同也堯/典
 言分至之中中月/令言昏旦之
[006-8a]


[006-9a]
   分野辨
 案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所域皆有分星
 如此則分星之說其來尚矣然古之星經至漢散亡
 保章氏分星不可考今堪輿所載雖有郡國所入度
 非古數也鄭氏所引十二次之分本漢地理志大略
 見於左氏國語然漢費直班固蔡邕魏陳卓唐李淳
 風僧一行諸家之說大同小異其為十二州之分星
 明矣然嘗疑之青正東𤣥枵在正北雍正西鶉首在
[006-9b]
 其南揚在東南而星紀在北冀在東北而大梁在正
 西徐在東而降婁在西豫與三河居天下之中而大
 火在正東鶉火在西南此其最差者也并在北而娵
 訾在北荆正南而鶉尾在南此其正得躔次者也益
 在西南而實沈在西幽在東北而析木在東兖在東
 而差北而壽星反在東此其得躔次之微差者也又
 何邪國語伶州鳩曰昔武王伐商嵗在鶉火周分又
 云嵗之所在即我分野賈公彦取為正義曰分星者
[006-10a]
 以諸國始分封之年值嵗星所在之辰以為之分次
 此說非不知國有分星蓋古人封國之初命以主祀
 之意昔堯舜封閼伯於商丘主辰則辰為商星商人
 是因封實沈於大夏主參則參為夏星唐人是因今/晉
 陽縣/是也唐後為晉參為晉星如此則是古人始封國命
 以主祀之意無疑辰為商星參為晉星其來久矣非
 因封國始有分星使封國之時嵗星所在即為分星
 不應相土因閼伯晉人因實沈其為封國命祀之意
[006-10b]
 可考矣漢魏諸儒言星土者或以州或以國辰次度
 數各因當時厯數與嵗星遷徙亦非天文之正不可為
 據又况魏徙大梁則西河合於東井秦拔宜陽則上黨
 入於輿鬼幷鬼皆/秦分方戰國未滅時星象之言要有明騐
 今則同在甸畿之内或者又執漢書地理以求之則非
 也善乎唐一行之言十二次也惟以雲漢始終言之雲
 漢江河之氣也認山河脈絡於兩戒識雲漢升沈於四
 維下參以古漢郡國其於區處分野之所在如指諸掌
[006-11a]


[006-12a]


[006-13a]
 
 
 
 
 
 
 
 
[006-13b]
 
   五服九服辨
  周禮所以難通者有五一曰職方之說萬里與禹
  貢五千里之制不同二曰封國公五百里與孟子
  王制公百里之制不同三曰載師田稅用十二與
  三代什一之制不同四曰遂人溝洫之數與匠人
  多寡之制不同五曰比閭族黨之讀法無乃重擾
  吾民乎惟此五者之疑未釋故後世疑周禮非聖
  人之書令皆案經文分析合而一之以釋五者之
[006-14a]
  疑則知古者制度無不相合然後周禮得以為全
  書亦見先儒考古之未精耳
 禹貢有五服各五百里是禹之時地方五千里職万
 有九服亦各五百里并王畿千里則周之時地方萬
 里矣五服九服之制雖若不同詳考制度無不相合
 禹之五服各五百里自其一面而數之職方九服各
 五百里自其兩面而數之也周之王畿即禹之甸服
 各方千里禹貢之甸服五百里據一面而數之周畿
[006-14b]
 千里不在九服之内王畿之外定制為九服各五百
 里以兩面相方而數之大抵周之王畿即禹之甸服
 周之侯甸即禹之侯服周之男采即禹之綏服周之
 衛蠻即禹之要服周之鎮夷即禹之荒服大率二畿
 當一服而周人鎭服之外又有五百里藩服去王城
 二千五百里乃九州之外地增於禹貢五百里而已
 故行人之職其言九州之外謂之藩服則九州之外
 又有五百里之藩服明矣且禹貢五服而止周人必
[006-15a]
 加以五百里藩服何也求之禹貢亦莫不然禹貢旣
 敘五服又曰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聲敎訖
 于四海是九州之外地也又如益稷曰弼成五服至
 于五千州十有二師外薄四海咸建五長謂四海之
 外各建諸侯為之長豈非周之藩服乎詳考制度無
 不相合求之里數未始不同先儒有禹加弼百里之
 說周斥大封疆之說後人又為圖以實之皆考古未
 精耳然尚書之周官周禮之行人又有六服承辟六
[006-15b]
 服一朝之文何也蓋王巡守及於六服六服之外夷
 服鎭服即禹之荒服言六服則不及夷鎭言九州之
 内則不及藩服明矣如此不特見二畿當一服藩服
 當四海之外今制而為圖則周之王畿有郷遂稍縣
 都即禹之甸服納總銍秸粟米之地也周之侯服即
 禹采男之地周之甸服即禹諸侯之地周之男服即
 禹揆文教之地周之采服即禹奮武衛之地周之衛
 服即禹三百里夷之地周之要服即禹二百里蔡之
[006-16a]
 地周之夷服即禹三百里蠻之地周之鎭服即禹二
 百里流之地周之藩服即禹九州之外地此係周禮/第一疑難
 考之禹貢分/毫皆合見圖
   六服朝禮
 元年侯/ 二年侯甸/三年侯男/四年侯甸/采五年侯衛/
 六年侯甸/男要七年侯/ 八年侯甸/采九年侯男/十年侯甸/衛
 十一年侯/十二年王巡/守
  自甸服以下計之元年七年十一年惟侯服朝五
[006-16b]
  典並無朝禮鄭氏謂於此年諸侯各使其大夫來
  殷頫也案尚書王制云六年六服一朝乃朝於京
  師又六年王乃巡守諸侯各朝於方岳是朝於巡
  守之所然周禮有春朝夏宗秋覲冬遇之名何也
  蓋來以春則曰朝來以夏則曰宗來以秋則曰覲
  冬亦然猶漢法春曰朝秋曰請呉王春不朝使人
  為秋請之禮是也
[006-17a]


[006-18a]


[006-19a]


[006-20a]
 
 
 
 
 
 
 
 
[006-20b]
  諸侯之地當如孟子所言至開方之則如王制所
  記薛常州開方法百里之國開方得百里之國四
  是謂侯四百里七十里之國開方得七十里之國
  四是謂伯三百里四七二十八二百八十里舉成
  數曰三百里五十里之國開方得五十里之國四
  是謂子二百里
[006-21a]


[006-22a]
   封國辨附圖百公五百里之/制與 里之制不同
  王制與孟子皆言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
  十里書曰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子産曰古者列國
  一同百/里今大國數圻千/里若無侵小何以至此孟子
  曰周公之封於魯太公之封於齊地非不足也而
  儉於百里如孟子曰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亦開方之法也又曰今滕絶
  長補短將五十里孔子以大國為千乗之國又曰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以開方之
[006-22b]
  法計之千乗百里之國方百里者以為方十里者
  百古者十井出一乗千井出百乗孟子曰千乗百
  乗之家謂萬取千千取百是也此古者封國之制
  也
 案尚書王制孟子公孫僑皆謂諸侯爵分五等地分
 三等惟周禮大司徒則有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
 百里子二百里男一百里之文先儒以為斥大封疆
 從而封建固不可後人又謂周禮所言五百里蓋并
[006-23a]
 兼一易再易與夫附庸山川而言之孟子所言百里
 者舉民賦實數言之也謂山川林麓/不可以食其說若善而未
 盡也五百里封公自有周禮以來說者紛紛不一到
 薛常州開方二百五十里之說無以易今基田出於/司馬法乃文
 王治岐/之制孟子曰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方百里王制
 曰方千里者為方百里者百方百里者為方十里者
 百此孟子所謂方者以縱橫之數計之也周禮大司
 徒曰公侯五百里四百里職方曰凡千里之地以方
[006-23b]
 五百里封公則四公以四百里封侯則六侯此薛常
 州所謂開方者以四面之數計之也諸侯之地當如
 孟子所言至開方之說則當如司徒所記王畿千里
 以五百里開方之得百里者百公五百里以二百五
 十里開方之得百里者二十五侯四百里以二百里
 開方之得百里者十六伯三百里以百五十里開方
 之得百里者九子二百里以百里開方之得百里者
 四男一百里以五十里開方之得百里者二如此則
[006-24a]
 百里之國開方之得百里之國四是謂侯四百里七
 十里之國開方之得七十里之國四是謂伯三百里
 四七二十八為二百八/十里舉成數曰三百五十里之國開方之得五十
 里之國四是謂子二百里凡千里之地以五百里封
 公則四公以四百里封侯則六侯以三百里封伯則
 十一伯以二百里封子則二十五子以百里封男則
 百男周惟有一公餘不曽封蓋假設言之以是為建
 國之率耳非定數也苟如先儒之說盡九州之地以
[006-24b]
 封五等諸侯則漢之七國唐之藩鎭之禍作於周久
 矣大扺周禮所言五等諸侯但言其班爵耳若夫分
 土實無過三等自夏殷以來未之有改何以知之如
 大司馬之職曰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則周
 亦三等矣以至司服之服掌客之禮行人之冕章司
 儀之賛見皆分公一等侯伯一等子男一等是周亦
 三等無疑矣司徒則舉四封而言之故曰封疆方五
 百里四百里三百里二百里一百里況夫地雖五等
[006-25a]
 食亦三等司徒云公之地五百里其食者半半入/天子
 伯之地四百里三百里其食三之一一入/天子子男之地
 二百里一百里其食四之一一入/天子是周官之地有五
 等而食亦三等明矣如此則知周雖五等封爵其分
 土亦無過三等與孟子之言合也
[006-26a]
 
 
 
 
 
 
 
 
[006-26b]
   貢助徹法論制田取民之法之徹取透徹為義始/於張横渠無公田 說始於李泰伯
 夏之貢使之自貢其所有以當賦謂之貢商之助藉
 民力而不稅謂之助周之徹使民透徹而耕謂之徹
 孟子曰助者藉也徹者徹也徹直/列反呼為車轍之轍則
 無義註家又謂通用夏商之制則當為通徹之徹敕/列
 切/如漢書避武帝諱改徹侯為通侯是也横渠曰百
 畝而徹是透徹之徹一井而田九百畝公田百畝八
 家皆私百畝盡一井九百畝之田合八家通徹而耕
[006-27a]
 則功力均且相驅率無一家得惰者及已収穫則計
 畝裒分以裒分之數先取什之一歸之公上其餘八
 家共分之此之謂徹年有上下則司稼行野觀稼以
 出斂法公劉居邠徹田為糧宣王之時命召伯徹申
 伯土田春秋之時有若對哀公以盍徹之語皆徹也
 如此則井田易制不必如棊局然也王畿千里東西
 長南北短相覆為千里亦猶是也鄭氏謂周制畿内
 用貢法稅夫無公田邦國用助法制公田而不稅如
[006-27b]
 此則公卿采地及九服之内盡是助法惟六鄉六遂
 公邑二百里地用貢法與商制亦何異豈有天子自
 稅民田而令諸侯俱為公田而不稅哉予謂周之畿
 内以及天下諸侯一用徹法田皆為井井中為公田
 外為八家之田透徹而耕及其出稅依公田之法而
 稅之凡言公田商法也文王為商諸侯武王初得天
 下純是商制到得周公攝政作禮樂方變助而為徹
 凡言周為公田皆在文武之時不知周公時後已變
[006-28a]
 之矣孟子曰惟助為有公田又曰雖周亦助也蓋疑
 之之辭耳至滕文公問井地孟子對以圭田餘夫公
 田之說謂今可行也非實謂周有公田也夫圭田商
 制也周則土田矣餘夫二十五畝商制也周則皆有
 百畝矣人徒見大田之詩引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復
 疑是商制不知幽王政煩賦重君子傷今思古故引
 古公田以諷上章雖有曾孫是若之文安知非武王
 而以為成王哉傳稱穀出不過藉數正如孟子所謂
[006-28b]
 其實皆什一也非謂周有公田而借民力以耕也毛
 詩春秋論語孟子皆不謂周有公田後儒改之非也
 康成惑之亦非也然周公必變助法何也商末民頑
 吏猾公田之耕或不盡力版籍之入或有隱欺不如
 一委之民制其賦稅而已此所以用徹法
   田稅辨鄭氏論田稅輕/近重逺之失
 什一天下之中正孟子所謂多則桀寡則貊周禮載
 師之職曰凡任地國宅無征園㕓二十而一近郊十
[006-29a]
 一逺郊二十而三甸稍縣都皆無過十二惟其漆林
 之征二十而五康成註匠人亦引此謂田稅輕近重
 逺之失周公制法不當於十一之外又有二十而稅
 三二十而稅五者今案載師文曰凡任地謂之地則
 非田矣又曰園㕓謂之園㕓則亦非田矣又曰漆林
 則漆林又非田之所植矣豈得謂之田稅蓋園者不
 種五穀其種雜物所出不貲㕓者工商雜處百貨所
 聚其得必厚聖人抑末之意以為在國之園㕓可輕
[006-29b]
 之而為二十而一如自郊以往每增之不過十二若
 以其地植漆林則非二十而五不可也據此上文謂
 任地謂園㕓則知近郊逺郊甸稍縣都之征皆承上
 園㕓之文耳所謂惟其者特漆林之征二十而五觀
 上文無征二字下文又曰漆林之征則非田稅明矣
 使周公之制田稅果有十二之法何怪魯宣之稅畝
 哀公用田賦之過哉
   溝洫辨
[006-30a]
 遂人云十夫有溝百夫有洫千夫有澮萬夫有川若
 案文讀則一同之地有九萬夫當得九川而川澮溝
 洫不幾太多歟匠人云井間有溝成間有洫同間有
 澮若案文讀則一同之地惟有一澮不幾太少歟鄭
 氏求其說而不得註遂人則曰此鄉遂法以千夫萬
 夫為制注匠人則曰此畿内之采地制井田異於鄉
 遂及公邑考尋鄭意以二處不同故謂鄉遂制田不
 用井畫惟以夫地為溝洫法采地制田則以田畫而
[006-30b]
 為井田法是以遂人匠人制田之法分而為二矣求
 之於經則無明文詳考匠人遂人所載溝洫制度無
 不相合何用立為異說分制田而為二但講求周禮
 者未精耳今畫為圖以示之匠人之制舉大槩而言
 遂人之制舉一端而言無不合者一成之地九百夫
 一孔一井井中有一溝直一列凡九井計九箇溝横
 通一洫直是十夫之地有一溝百夫之地有一洫九
 百夫之地有九洫而為一成之地若一同之地有百
[006-31a]
 成九萬夫一孔為一成中有九洫直/横一列凡有十
 成計九十洫直通一大澮横/横九澮而兩川周其外
 是謂九萬夫之地合而言之成間有洫是一成有九
 洫同間有澮是一同有九澮匠人遂人之制無不相
 合周家井田之法通行於天下未嘗有鄉遂采地之
 異但遂人以一直言之故曰以達於畿匠人以四方
 言之故止一同耳而溝洫井田之制未嘗有異也
  周禮得此段打破采地制井田異於鄉遂及公邑
[006-31b]
  之疑然後周禮得為全書至出賦法又當以貢助
  徹為正
   讀法辨
 周禮五家為比有/長五比為閭二十五家/有一胥四閭為族百/家
 有/師五族為黨五百家/有正五黨為州二千五百/家有長五州為鄉
 一萬二千五/百家有大夫州長每歳屬民讀法者四黨正讀法者
 七族師讀法者十四閭胥讀法者無數州長正月之/吉各率其民
 讀法若以嵗時祭祀州社則屬其民讀法亦如之黨/正四時孟月之吉屬民讀邦法春秋祭禜亦如之正
[006-32a]
 嵗屬民讀法及大比亦如之族師月吉則屬民讀邦/法春秋祭酺亦如之閭胥掌春秋之祭祀役政喪紀
 之數聚衆庶/旣比則讀法或者以為是日讀法旣於州長又於黨
 正又於閭胥族師且將奔走而不暇不知何以措置
 予謂此法亦易曉如正月之吉讀法州長黨正族師
 咸預焉至四孟吉日讀法則族師黨正預焉州長不
 預到每月讀法惟族師職耳此註所謂彌親民者其
 教亦彌數正如今之勸農守倅令佐皆預焉其職各
 帶勸農二字不必謂之更來迭往也
[006-32b]
   牛耕耦耕辨三代井田/未用牛耕
 嘗謂古人末作者少而天下有惰農後世末作者多
 而天下無惰農豈古今人情相反邪抑時世使之然
 邪說者謂古者之田出於公故人人得以自耕而天
 下有惰農後世之田出於私貧者無可耕之地故天
 下無惰農此說固然也然又有一說蓋古之耕也以
 耦耦則二人併力以發一耜此古人之所以有惰農
 也今之耕也以牛牛則用力少而耕倍此後世之所
[006-33a]
 以無惰農也求之六經古牛惟以服車不用於耕書
 曰肇牽車牛逺服賈又曰放牛於桃林之野易曰服
 牛乗馬詩曰皖彼牽牛不以服箱皆以服車為言否
 則用以祭祀而已周禮牛人之職共享牛膳牛犒牛
 兵車之牛而已又否則如田單之縱火齊王之釁鐘
 而已以牛為耕秦漢之上未之前聞也禹式耦耕月
 令季冬令民計耦耕事語曰長沮桀溺耦而耕皆兩
 人併力以發一耜此三代井田之制不用牛耕明矣
[006-33b]
 史稱趙過始敎民牛耕牛耕之利自趙過代田始前
 乎此者晁錯募民耕實塞下廬舎蒺藜之具靡不備
 後乎此者充國上屯田簿器用橋亭之物無不詳獨
 不以牛為急者蓋牛耕之利未聞也嗚呼三代井田
 之制行而天下有惰農後世阡陌之法行而天下無
 惰農其敎牛耕之力歟不可以不辨
  後世有牛耕及年號改元之事皆三代所未言
 六經奥論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