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g0010 四如講稿-宋-黃仲元 (master)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四如講稿卷二
            宋 黄仲元 撰
  顔曽思輿之學
夫子門人三千其受業身通者七十餘人然得聖人之
道者不過顔曽二子何其難顔淵没子非私慟也懼斯
道之無傳也其後幸而得參少孔子四十六嵗是道賴
參以傳參傳之子思子思傳之孟軻韓退之曰孔子傳
[002-1b]
之孟軻而不知曽子得之夫子子思得之曽子孟子得
之子思也自生民以来徳未有如夫子者也大徳必得
位位不稱徳故天生哲人使傳其道在孫得以淑其後
人其報固應爾也顔子未嘗有述作其徳行志意僅見
於論語問答之際曽子之學大㫖則有大學一書班固
志藝文以為子思二十三篇不知其書散亾於何時中
庸二篇今僅見一篇而已孟子七篇大抵皆祖子思者
也今觀四子傳道用功切要處顔子工夫只在克已上
[002-2a]
克己者克去私欲才知非禮便勿為如豁開雲霧便覩
青天如快刀斬竹一斫一段如屋裏有賊便開門逐去
勿令存在曽子工夫全在格物上格物者窮天下事物
之理精粗小大大而天地之所以髙厚小而禽魚草木
之所以然或論古今人物而别其是非或應接事物而
處其當否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如好古博雅君子
見古器物彛鼎圖畫篆刻斷落不可攷者一一辨其款
識楮墨於其所自来子思工夫全在弗措上弗措者學
[002-2b]
問思辨有不得即不容放過如掘井不及泉弗棄也如
為山欠一簣不止也孜孜焉乾乾焉如天運無息日月
流轉百倍人之功千倍人之功何患有弗得孟子工夫
全在養氣上養氣者以集義為主勿㤀是工夫不可緩
勿助長是又不可急如有田不知芸苗令其自長固不
可憫其不長而拔之欲長又不可如煉丹有文武火火
冷則灰死火猛則丹走惟慢火常在爐中可使二三十
年伏火然後養得成丹孟子下工夫有節度如此所以
[002-3a]
成浩然之氣而能不動心既看四子於道用功處又看
四子於道有得處顔子初學道時胸中查滓尚未瑩在
方欲去鑚仰他又愈見他堅髙要入頭不得自聖人教
他博文約禮方一向低頭做去心地日開自要討住不
得真積力久方見得此理常在面前卓然立地此時方
是十分見得親切此顔子有得處曽子之學主於誠身
其於平時日用觀省而服習之逐件盖已了得熟矣惟
其未能有以見夫道之大全則不免見一事為一理及
[002-3b]
夫子以一貫之語喚醒之適當其可而曽子亦於言下
便領知向之所從事者雖萬理萬殊所以貫之者未嘗
不一故慨然一唯當之而無疑此是曽子有得處子思
所得在費隠字看得道體流行於事物之間大極於天
地小極於毫髮充塞彌滿無一物一事不有其用之廣
如此故曰費然其所以然之故則隠於事事物物之間
無聲臭之可聞無形迹之可睹故謂之隠鳶之飛為鳶
之道魚之躍為魚之道所謂信手拈来頭頭是道只是
[002-4a]
無人領會得此子思有得處孟子所謂得在深造以道
處此道字非道徳之道乃深造之方法不疾不徐之謂
以法度而深造之優而㳺之使自得之厭之飫之使自
趨之欲其自得之也謂之自得方是己物無一毫假於
外左右逢原意最好左右有近意有不一處意至於自
得則理在左右之近觸處見本原隨取而逢見之此是
孟子有得處四子之有得皆自用功中来苟不用功何
縁有得看他有得得了又看他資禀如何聖人徳無不
[002-4b]
備顔子亦煞周全了只比之聖人便有些未純一終是
剛明較勝不知者便把顔子做柔善人看若曽子篤實
亦是强毅子思孟子皆是剛毅底人以此終有立脚故
能得其傳但顔子明睿不似曽思用力孟子才髙難學
又不比顔子親切有依據也看了四子資禀又當看四
子氣象孟子氣象似子思子思氣象似曽子曽子氣象
比顔子較麤些顔子氣象比聖人微有迹耳學者欲學
孔子當先學四子學四子當熟讀四書看他何處是用
[002-5a]
功何處是有得資稟為如何氣象為如何皆得想見由
是焉讀六經書為君子儒用之則行捨之則藏脩身乎
治國平天下乎致中和而位天地育萬物乎獨善其身
可也兼善天下可也無不有以盡吾性分之固有職分
之當為則夫拜斯堂也如親見四子如親見聖人不然
不讀其書不知其人褒衣巍冠僕僕亟拜瞻之在前其
顙有泚
  仁義禮智之端章  仁義禮智樂之實章
[002-5b]
此二章七篇大總腦處前章重在仁字上却包義禮智
説後章對説仁義却和知禮樂説前章重在端字與知
皆擴而充之一句不説端字則説充字不来後章重在
實字與知斯二者弗去一句不説實字則説生字不来
文字各有血脈二章都指良心真切處説這便是信實
只是信字所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上面人字總説
天下之人下面人字單指箇人説如下文所謂孺子便
是人不忍是此心割捨不得只是下文惻隠之心所謂
[002-6a]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五句此心人人
有之先王亦有之但人不能充聖人便能充之百篇之
書南雅之詩六典之禮都是不忍人之政以政發心心
心相感不言自化宜如運掌之易所以謂人皆有不忍
人之心者六句又再提起説要見本心之真當乍見時
此豈有所安排造作而怵惕惻隠自不知従何而生使
内交使要譽使惡其聲而然則偽矣故著三箇非字由
是觀之以下九句是字指孺子入井一事説耳因論惻
[002-6b]
隠便引箇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出来惻隠羞惡辭讓是
非八箇字一字一義都指人己相形説却就事事反處
看出正道理来無此心則俱為非人言其必有也惻隠
之心仁之端也以下八句須曉得不是仁義禮智只是
仁義禮智之端仁義禮智性也惻隠羞惡辭讓是非情
也性情字俱従心性是心之静情是心之動心統性情
者也端是情之發見處注謂端首也疏謂端本也朱文
公以為緒也如繰絲然先尋其緒則千絲萬絲續續而
[002-7a]
上因情之可見而後知性之不可得而見者皆自然而
然者也名自外立理由中出非是使人學為仁義禮智
也所謂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以下六句人
字應上面人字有字應上面無字又以四體而證四端
之必有也自謂不能者是指人説謂其君不能者是應
上面先王説先王之政念念不忍事事不忍後之為臣
者獨不能引其君志於仁乎所謂凡有四端於我者知
皆擴而充之矣七句又再拈起説凡字才謂人皆是我
[002-7b]
字是人人之所謂我我字與上自字對皆字與上凡字
對知字又與上能字對始患其不知知患其不能擴充
故末稍歸重在知字知須是在人體認得箇本心形見
處充字又重知字了知不能充是只見得便住息火之
明遏泉之行此將誰咎始只是上面端字充得去者足
以保四海便是説先王之政不能充者不足以事父母
便説人之自賊者充是塞乎天地之間皆此仁也自然
擴了更不消再説擴字這便是人能𢎞道底道理保四
[002-8a]
海者滿腔子純是天理不足事父母者滿腔子純是人
欲此之謂失其本心故七篇教人體認良心善性後章
專就事親従兄上説較切近𦂳要在實字人身之初有
父兄而已身者父之遺體兄者分父之氣體而先者也
事親須見事意従兄須見従意不於事與従上玩味則
終無以識仁義之實理下面三箇斯二者只是事親従
兄既知之又弗去知是見得明弗去是守得固事與従
又有多少品節儀文在裏面行得恰恰好不増一分不
[002-8b]
減一分便是理之實由中而出無些勉强便是樂之實
樂則生以下三句只是事與従之間常常做得熟自然
浃洽周流油然而生不能自己到這田地觸耳所聴觸
目所視無所不合而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這便是
四體不言而喻矣前四箇是也字都是説用工處到樂
處便不説是也字了這處最要看所以樂所以生者如
何生字與實字應實是箇生生種子這種子只在人腔
殻子裏驗之吾身事親従兄是就原頭發見處説知弗
[002-9a]
去是就體認操存處説節文是就纎悉微宻處説樂是
就成熟結果處説生惡可已如碩果不食善端萌蘖更
無歇時足蹈手舞只是形容枝幹暢茂花蕚敷榮可玩
可悦處孟子指箇實字示人雖田更野叟亦足知此學
者不能知之而弗去如禮樂何是亦衆人而已矣反復
二章前章不言實而非内交非要譽非惡其聲此便是
實心形見後章不言充而樂則生生則惡可已這便是
充塞氣象後章言樂而前章不言樂者何充之足以保
[002-9b]
四海如之何而不樂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樂何従来
哉前章又當㕘情可以為善章看恭敬之心即辭讓之
本不言端者直因用以著其體耳後章又當㕘君子所
性章看木有實則生有根則生性之四徳根於心者深
故其生色也輝光乎前充盈乎後旁溢流通乎左右上
下而亦不自知也此惟有徳者能之吁通天下鈞是人也
人鈞是仁義禮智也而非夫人相與講習之則道不明
也不行也必有先覺之士而為之傳是以與人道相為
[002-10a]
無窮而不可廢周東而微國雄有七上無禮下無學為
士者倀倀然流入於異端邪説以斵喪其本心之天母
食弗食兄室弗居此豈能充其類者愛無差等施由親
始此豈知本之一者大事所當盡也而父兄百官皆不
欲於惻隠之心乎何有之墦間乞其餘而妻妾相與訕
泣於羞惡之心乎何有簞食豆羮至㣲也而非其人則
見於色鄉原亂徳也而不知其似而非於辭讓是非之
心乎何有七篇一書吾孟子車安得不痛切與之言哉
[002-10b]
惟無是非故無惻隠則語之以矢匠擇術不可以不慎
惟無羞惡故無辭讓則喻之以嘑蹴爾之不受不屑曰
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充無穿窬之心而仁義不可勝
用又繼之曰充無受爾汝之實則無所往而不為義乃
所以充吾仁也惟恐人之自賊也語曹交以孝弟道滕
文以堯舜見觳觫之不忍則告之舉斯心加諸彼有餓
莩而不知發則責之以惡在其為民父母又不敢謂其
君不能者也教之以體認教之以充廣探幾㣲之先辨
[002-11a]
理欲之界正人心之初究治本之原如子車者然後可
謂善講學天理民彛之在雖今猶古其誰無立達之仁
而忍曰學之不必講講者則講其大者與臣言言忠君
與子言言孝父與弟言言悌兄與友言言信友毋使養
其小體而終身為小丈夫庶㡬内則知仁義之實外亦
能充其惻隠羞惡辭讓是非之端雖然事親従兄孩提
之童可知可能似易易事孝未如舜五十而慕弗去地
位老尤難難若夫鄉鄰有鬭往救則惑惡甚於死患有
[002-11b]
不辟餽七十鎰受以為是章稱不孝従禮貌之則子車
之於是四端也權衡輕重亦必有道甚矣學之未易講

  孟子貢助徹章  周官井田
居今思古常患久大之法不得行引經據古常患因革
之意不獲明唯其不行所以諸儒傳其意愈不明也使
法之行常如成周盛時則無廢壊無更改何不明之有
奈去古浸逺田制日壊聖經厄於煨燼厄於毁誣諸儒
[002-12a]
隨經以生傳鑿傳以附經又取雜説以亂經此三厄矣
然諸儒自晦不足晦經而存乎經者未嘗一日不明但
以經釋經斯可也大抵古者封建井田學校選舉師田
冠昏射饗等皆一統事而封建井田其本也井田之所
由来久矣但至周而始大偹當時普天之下盖無不為
井田為周官之學者亦多矣漢鄭司農前朝盱江李氏
其尤者也皆以為周之天下不純用井田其説曰載師
職近郊十一逺郊二十而三甸稍縣都皆無過十二安
[002-12b]
在為井田之法以民力同養公田而以年之豐凶出斂
法則孟子所謂雖周亦助曰此當十而一此當二十而
三此當十而二此孟子所謂夏之貢法校數嵗之中以
為常而不計其年之豐凶者周之畿内不用井田而用
井田者畿外侯國之制此鄭康成等説也匠人職九夫
為井止/同間廣二尋深二仞謂之澮曰此畿内采地為
井田之制遂人職夫間有遂止/以達于畿曰此鄉遂溝
洫之法甸稍縣都十二取民之法既與畿外井田九一
[002-13a]
之法不同縣都采地一井一溝之法匠人又與鄉遂十
夫同為一溝之法不同則誰謂成周敷天之下畿内與
畿外鄉遂與都鄙盡用井田之法此亦鄭司農等説也
彼豈不知周用井田九一之法惟於載師與遂人所言
不得以通則强為之説彼又以為甸稍縣都田税有至
於十二則非十一之義則又曰周田税輕近重逺者近
者役多逺者役少畿内用貢法而侯國用井田者欲使
恤其民也康成此等語李氏多襲用之謂如是乃二義
[002-13b]
可並行而不相悖夫成周實舉天下通用井田其著於
經本無牴牾而讀者不知經文有上下相蒙縦横互見
之義故輕為之説耳吾觀載師職曰凡任地國宅無征
園㕓二十而一近郊十一逺郊二十而三甸稍縣都皆
無過十二此皆指園㕓言之冠國與園㕓三字於其上
而其下者悉蒙上文今以十二為田税用畿内用貢法
以井田為侯國用之王畿不用則經文九夫為井等語
皆可棄而不顧矣遂人言十夫有溝以横言之匠人言
[002-14a]
九夫為溝以方度之其實則一是縦横互見彼此相明
而已而曰匠人溝洫之説采地制井田異於鄉遂殊不
可曉夫考工記元不在六官之數何必合匠人與遂人
並言載師謂之任地則非田也謂園㕓又非田矣漆林
又非田之所植豈得謂之田税司馬法乃齊景公時大
夫田穰苴作六國時齊威王大夫又作附於穰苴注家
旁加之説何必求合司馬法在孟子明言鄉田同井則
鄉田為井可知野九一而助則遂田亦為井可知又曰
[002-14b]
雖周亦助今人解孟子即以鄭氏畿内用貢都鄙用助
為説雖朱集註亦用之楊龜山張南/軒皆祖鄭説文公他日答學者
又云井地一方溝洫廬舍在其中已是定了先是五十
改為七十又改為百一番拆碎一番勞擾聖人處事必
不如此看来自古皆是百畝孟子之文固不可刋文公
之疑亦所當考徹者透徹之義此自横渠始之畫一井
九百畆之田合八家通徹而耕則功力均且相驅率無
一家得惰者及已收穫則計畆裒分之文公耕則通力/而作收則計畆
[002-15a]
而分便是用/横渠之説先取十之一歸之公上其餘八家共分之
此謂之徹年有上下則司稼行野觀稼以出斂法故周
之徹法最為盡善度其隰原徹田為糧盖自公劉已然
後世特遵而守之耳豈周公方行是法哉吾故曰周天
下通用井田也雖天下通用井田而王者只据千里之
内自治其田故整然易易而無貧富不等之民好處又
是溝洫畎澮皆有定數又無縁有占田底人如侯國則
以王畿為率音律又/音類又各自井其田但看魯國便知當
[002-15b]
時之制如宣公初税畆則自壊其法矣毋怪再變而丘
甲三變而田賦也或曰周為井田田有不可井者奈何
曰所謂井田其亦可井者井之爾山川陵谷所在有之
如不可井則亦計其夫家與步畆之數授之取登足而
已何必坦然如一枰而溝洫縦横於其上乎經生説經
必欲畫地為圖四方平正以就死法故其為説例皆互
異不能自通於是立井田溝洫異制之説又不通則以
為此商制此夏制皆不足据也若夫兵農之制謂寓兵
[002-16a]
於農又非治畿之道分田使之耕築室使之居既有以
衣食則不可無以自衛於是教之為兵以自為緩急之
備故王畿鄉遂之民皆可以為兵周公以仁天下為心
只就它身上理㑹調發征行所以用之皆有常數見於
經者五家為比即就其中以一家為比長五比為閭即
就比長五人中選一人以為閭胥以上族師黨正州長
之官皆然非若後世民自為民官自為官也出而為五
長兩司馬旅帥師帥之官亦莫不然非若後世兵自為
[002-16b]
兵将自為将也雖溝洫之夫亦即就用洫夫以為澮夫
非洫夫之外又除澮夫也甸方十里當九百夫除去二
里治洫則除百八十夫止用七百二十夫出兵車一乗
同方百里亦依此法除之正合七家取一兵之法正不
必泥鄭氏旁加之説又不必泥司馬法通成終同所出
馬車士徒之數為鄭賈之説曰鄉遂都鄙㕘用貢助而
制田寓軍則異畿内邦國皆用助法而制田寓軍則同
賈公彦又謂邦/國亦用貢助考其説畿内用貢畿外用助之不可通
[002-17a]
者一鄉遂溝洫井田之不可通者二鄉遂都鄙制軍之
不可通者三司馬法與都鄙丘乗異其不可通者四采
地邦國制軍之異又不可通者五周公經制自周公之
經制穰苴司馬法自穰苴之司馬法何至傅㑹牽合自
為紛紛哉周官授田制軍之法具於司徒出軍部伍之
法具於司馬至簡而至易明也經曰乃經土地而井牧
其野止/四縣為都此六鄉授田之法上地可任者家三
止/凡起徒役毋過家一人此六鄉因田制軍之法推
[002-17b]
之於遂六遂如鄉准之於都鄙都鄙如遂井邑丘甸與
遂人溝洫相包是畿内皆井而用助其地皆井則其軍
皆家一人安有鄉遂都鄙之異司徒之比閭族黨指六
鄉之地而言出軍之總數司馬之五兩軍師合王畿而
言調發之數鄉遂各七萬五千家家出一人各七萬五
千人而為六軍之正副此鄉遂居民之實地家稍縣都
雖裂為公卿大夫之采邑其地則皆統於鄉遂其兵則
皆調於天子小司徒之丘乗縣都是都統於鄉遂人之
[002-18a]
為鄙為縣是鄙統於遂鄉遂都鄙各家一人為正卒使
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以自衛其生計而已或有調發
則合畿内惟起司馬之六軍所以壯國勢而休民力也
夫以王畿九百萬夫之地而調發止七萬五千人其重
用民力如此疏家謂出軍之法先六鄉賦不止出六遂
賦猶不止徵兵於公邑采地不止乃徵兵於諸侯此殆
漢唐勞民召釁之事周公之法有是哉有是哉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章 子
[002-18b]
  曰大哉堯之為君也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章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章 子畏於匡曰文王
  既没文不在兹乎章 堯曰咨爾舜章 昔者禹
  抑洪水而天下平章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
  希章 禹惡㫖酒而好善言章 王者之迹熄而
  詩亡章 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章
   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嵗章
天下未有無理之用亦未有無用之理語孟兩書雖門
[002-19a]
人記當時師弟問答之言然句句是理字字是用孔孟
憂世正要用世然制於時命卒不見用而用之之志即
在泰伯篇末堯曰篇端文不在兹之嘆可以知吾夫子
之志矣正人心承三聖離婁四章歴敘堯舜禹湯文武
周孔之傳盡心見知聞知之論可以知吾孟子之志矣
舜禹雖有天下於己畧無一毫闗涉堯雖如天不可以
形容而可見者事業與禮樂法度而已五人九人者臣
也雖然必如五人九人者而後謂之人唐虞交㑹之際
[002-19b]
惟周為盛周之所以為至徳者天命未絶人心未離周
猶事殷此豈有與天下之心惟禹亦然吾無間一語尚
何得而議之哉後死者而與斯文夫子之自任何如哉
一言之不足而又再言之堯咨舜命揖遜之盛也湯武
征伐亦喜其應天順人之舉謹權量審法度以下此則
吾夫子用世之規也禹抑洪水周公兼夷狄孔子成春
秋而孟子之距楊墨敢與之等舜性之者禹以下身之
者兼三王施四事周公事也尊周折桓文孔子事也乃
[002-20a]
曰予未得為孔子徒軻何嘗道及霸者哉見知聞知前
此無人説破然而無有乎爾雖不敢自附於見知者之
列則亦無有乎爾猶有望聞知者之有其人聖賢之生
也不數道統之傳也不偶孔子之道至孟子而始尊然
亦至孟子而始孤立戰國與春秋不同時異端恣行與
孔子時不同文武周公之澤雖未逺而萬章公孫丑之
徒大不及顔曽諸子則傳道之責較孔子為尤難孔子
不得為堯舜為文武周公孟子又不得為孔子之徒一
[002-20b]
聖一賢生不並世皆無用處良可嘆矣道不用則必傳
無聖人烏乎傳孔子之傳猶有曽伋孟之傳者誰與同
時如荀卿所學所見迴别不到孟子地位歴漢晉隋唐
其間僅有一董仲舒識得大意揚子號為尊信孟子然
本領差錯他何足觀王仲淹亦為有志斯道者然所學
殊無着裏靠實工夫而所言僅影響於形聲之末韓退
之原道之作頗知源委然趨向所在亦未免文章之好
利禄之求若數子者只是能言傳道而未知所以為道
[002-21a]
之傳傳且爾用安在雖然斯道之絶續天也亦人也百
十年間常有一箇人出而宗主之則斯道氣脈常有生
意少有間㫁後人擔當尤為難難所謂宗主之者要必
如孟子嚴義利之辨審王霸之途明吾道異端之界限
而後可以扶道統否則下為荀揚髙則不過韓退之耳
此等擔當亦須剛毅方有力孟子直是剛毅所以扶植
得起下之世純是功利儻其間有一好脩之士則私議
横生身為儒者亦有時而避道學之名此是大病痛處
[002-21b]
全在吾黨同心叶力方主張得登斯堂也前修往矣傳
之者在諸君子用之者亦在諸君子使後進而亦得與
於斯文僕也何幸
 
 
 
 
 四如講稿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