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f0009 孝經述註-明-項霦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孝經述註       明 項霦 撰
   此書孔子傳道與曽子本㫖初言孝之綱領始
   終及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之孝中復次第
   申言以紬繹其義末言臣子及天下之通孝以
   終焉曽子門人記錄尊之曰經凡十有八章舊
   本頗有錯簡今從古文更加次第訂正略為訓
   詁以便初學
[001-1b]
仲尼閒居曽子侍坐子曰參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
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女知之乎曽子避席曰參不敏
何足以知之
 孔子有聖徳而無其位知道不行故于閒居啟發問
 端欲以古聖王相傳之道授于曽子曽子儆悟即離
 席拱聽敬受其㫖與大學中庸論語篇首所記畧同
 四書皆孔門傳授若合符節真萬代不刋之典嗚呼
 至哉盖自太初一元之氣包含真性性即理也以其
[001-2a]
 天賦與人得之具于心而不失故曰德至者極至無
 以加尚之稱以其循率此徳性而行若由大路然故
 曰道要者總要不紊之謂道徳名二而理一聖人因
 人心本然自有之徳性道理以順天下父子君臣夫
 婦長幼朋友上下和睦無怨皆由孝道始
子曰夫孝徳之本教之所由生復坐吾語女
 五常之中仁為心徳總要而主慈愛愛莫大于愛親
 故孝為徳性之根本至于立政教以化治天下皆由
[001-2b]
 教道出然徳教二字雖總括一書之綱領而其節目
 非一言可盡故令曽子還坐而語之如下文諸章所
 云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毁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
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謹守本分保全承受父母生育之遺體此孝道之有
 始也明自已徳性至于成立及措諸事業揚名顯親
 此孝道之有終也
[001-3a]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
聿修厥徳
 此通結上文孝道始終之義盖事親事君皆本然之
 徳性能修其徳則能立身矣故引詩言豈不思念爾
 祖父遂修厥徳以光顯之乎勉其及時立身也而戒
 其無或失徳以忝厥祖之意亦見于言表矣古人語
 多引詩斷章取義通而不固優游詠歌使自得之故
 其感人也深後凡引詩放此
[001-3b]
  右第一章言孝之綱領始終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
於事親而徳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甫刑
曰一人有慶兆民頼之
 君王身為百姓標凖盡人倫之至可以建皇極自然
 上行下效使人人皆克愛敬其親即由己之不惡不
 慢所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
 之謂也不言郊祀者盖謂徳教廣被措時雍熙天地
[001-4a]
 宗廟百神咸享可知復申于第十六章合而觀之其
 義備矣又引書言天子一人有大福慶則被于四海
 萬姓咸承恩托䕃以遂其生育教誨之樂而拳拳諷
 諫之意亦見于言表云或失徳無道則亂亡相尋民
 罹其禍患父母妻子不能相保全尚何頼焉君天下
 者宜鍳于兹
  右第二章言天子之孝
子曰在上不驕髙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髙而不
[001-4b]
危所以長守貴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富貴不離其身
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諸侯之孝詩云戰戰
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古公侯伯子男皆一國之君自封建廢今為方伯牧
 守矣諸侯列爵分土富貴随身能守法不驕斯可長
 保也社土神稷榖神土穀養民故凡建國則立壇祀
 之與國存亡不及宗廟者舉重而言引詩以寓儆戒
 戰兢臨深履薄皆不敢荒寧放逸之意所以喻富貴
[001-5a]
 之難保凛然可懼然其善保封疆福及子孫永享其
 安樂者亦可見矣
  右第三章言諸侯之孝
子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
先王之徳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
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
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盖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
懈以事一人
[001-5b]
 卿大夫在朝執政之官凡服御名器皆服類凡議論
 文辭皆言類得于心曰徳措諸事曰行三者皆當謹
 守法度不敢踰越禮分其間言行不待選擇自無差
 失不敢怨憎可見其執徳不囘守法無二矣引詩戒
 儆而言其早夜之弗遑寧居者以見其所思所為莫
 非忠君報國之事也
  右第四章言卿大夫之孝
子曰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
[001-6a]
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
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
祿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
所生
 資取也士有祿位之人事母非不敬也而愛心為重
 事君非不愛也而敬心為重或謂卿大夫士之孝何
 以異乎盖古人由始仕至命為大夫為卿自有次第
 故知卿大夫先為士時已行士之孝士後為卿大夫
[001-6b]
 亦然合而觀之其意備矣引詩儆勉其動静思為之
 間循率徳義以不忝祖父為心也
  右第五章言士之孝
子曰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
之孝也故自天子已下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
者未之有也
  右第六章言庶人之孝按第六章原本脫去註文/今仍舊第七章原本脫去
  經文今/補入
[001-7a]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
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教以弟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
者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詩云豈弟君子民
之父母非至徳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使各親其親各長其長猶已孝敬之也故引詩優游
 涵泳其至徳而復歎美其盛大如此
  右第七章申言至徳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弟移風易
[001-7b]
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孝弟禮樂教民之要道四者皆本乎人心自有之徳
 性而非外也其見於親愛曰孝見於恭順曰弟見於
 敬讓曰禮見於和平曰樂又施之於事君曰忠治民
 曰政罰其不率教曰刑以至於酬應萬變亦何莫非
 此道之妙用者乎
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
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衆此
[001-8a]
之謂要道也
 禮主敬樂主和惟其敬已之父兄君長有限此禮之
 所以行也自然天下之子弟臣衆各敬其親長人心
 和悅則樂之所由生也所敬者至簡人感化悅從者
 至多非要道而何
  右第八章申言要道
曽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
行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
[001-8b]
 曽子于是聞至徳要道之藴奥而嘆美孝道之大故
 夫子復申明以順天下和睦無怨之義以告之經常
 也義宜也孝乃天地恒常合宜之理具於人心順奉
 以行此道貫三才之妙也
則天之明因地之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
政不嚴而治
 變經言明者以見徳性是天之明命聖人依天地明
 命恒常合宜之道理順天下民心本然自有之徳性
[001-9a]
 以設教立政是故不加威猛而致治平因以見道徳
 本心之所自有先王順之無拂焉爾非加作為以强
 民之所無也
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
其親陳之以徳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争道
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
師尹民具爾瞻
 此詳言上文法天地順民心施政教之事教即孝之
[001-9b]
 道道雖一而感化各因其類博愛為仁之用天子君
 萬邦所及者廣故以身先之而萬民莫不興孝也徳
 義即天命之性聖王因人心所自有者布諸政事故
 曰陳民皆感化循率而行則為興行矣敬讓為禮之
 用和睦為樂之本禮樂之感化上下安定風俗丕變
 不争即和睦矣又上之好善也有尊賢任能爵賞之
 政焉其惡惡也有簡不率教及怙終之刑焉所以示
 勸懲也凡此皆不過法天地以躬行于上順民心以
[001-10a]
 施教于下而已後世之為政者不本諸徳義已先無
 博愛敬讓禮樂好惡之實乃强飾文具陳之道之示
 之而欲民之興行孝弟不争和睦勸善懲惡難矣乎
 故引詩以寓警戒之意師尹牧長之官王所任以施
 教于民者也
  右第九章申言以順天下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
况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驩心以事其先王
[001-10b]
 遺猶失也以天子之尊接見小國之陪臣且不敢失
 其驩心則于五等國君朝覲燕享禮儀交接其恩意
 之厚為何如
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况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驩
心以事其先君
 無妻曰鰥無夫曰寡無父曰孤無子曰獨皆謂窮民
 以諸侯之貴且不敢侮慢而施恩焉則其禮遇撫愛
 士民之厚從可知矣
[001-11a]
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况於妻子乎故得人之驩心
以事其親
 臣妾家臣婢僕也以家主之嚴御賤𨽻猶不敢失其
 驩心則于妻子恩義之重不言而喻
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
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
覺徳行四國順之
 此結上文以孝治天下國家之效驗其發明道心之
[001-11b]
 至和何其深切著明也與至是豈惟親安鬼享而措
 時于春風和氣中無一物不得其樂然後知孝之功
 用如此故引詩歌詠之覺大也
  右第十章申言民用和睦上下無怨
曽子曰敢問聖人之徳其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
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
 曽子至是聞天下和睦之效知孝之徳性無以加尚
 而質問焉故孔子復次第申明徳教本原及孝道始
[001-12a]
 終之義以告之夫隂陽五行之理氣循環四時以行
 化育凡生類之有性情者皆本乎天地之情性其間
 最貴者為人禀五常之全徳于心而仁為總要盖親
 愛之情自仁中出故孝為百行之原莫有大于此者
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
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
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職來助祭夫聖人之徳又何以加
於孝乎
[001-12b]
 承上文推言聖王孝道無以加尚之事昔周公制禮
 知其祖后稷父文王之徳同乎天故于郊祀明堂推
 以配天配上帝以盡其尊祖嚴父之意非謂歴代天
 子之祖父無功徳者皆可推以配天配上帝然後為
 孝之大也天以造化之自然而言帝以造化之主宰
 而言其實一也
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
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
[001-13a]
本也
 上文既極言孝之大此承嚴父之義復推原孝為徳
 之本云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自生育膝下侍奉
 父母漸長則嚴敬之心日加然其愛其敬皆出乎天
 性非由矯偽强飾聖人順而導之則民易從所以然
 者盖曰孝為人心自有徳性之根本也
  右第十一章申言孝徳之本
子曰父子之道天性君臣之義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
[001-13b]
親臨之厚莫重焉
 此因孝為徳之本以明教之所由生父慈子孝天賦
 本然之徳性君令臣共其義一也父母生育所以續
 其身君上臨教所以厚其生故恩義之大之重莫有
 加焉
子曰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徳不敬其親而敬
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于善而皆
在于凶徳雖得之君子所不貴
[001-14a]
 凡一章之内重書子曰者若非問答之辭則語有更
 端故也此言小人逆理失教之事悖違逆也孝本順
 理而反逆之民無則焉者以其愛敬失倫違逆天理
 不順無足取法也徳本善性而反為凶故雖得位臨
 民而不足貴者以上無善政下無法守近于䘮亡也
君子則不然言斯可道行斯可樂徳義可尊作事可法
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
而象之故能成其徳教而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
[001-14b]
儀不忒
 此言君子順理立教之事言斯可道即言滿天下無
 口過也行斯可樂即行滿天下無怨惡也凡其言行
 徳義設施威儀動静無一不本諸天性順乎人情故
 可尊可法可觀可度以之臨民則民敬之如神明愛
 之如父母莫不感化悅從以取法焉而立教之道備
 于此矣所以然者盖人心所自有之徳性以立教故
 也卒引詩歌詠善人君子之徳美其能敬慎威儀不
[001-15a]
 差忒可為民則也
  右第十二章申言教之所由生
子曰孝子之事親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
憂䘮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致極也五者極盡事親始終之道故曰能然其敬樂
 憂哀嚴雖發乎情而皆本乎自然之徳性無一毫外
 假
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争居上而驕則亡
[001-15b]
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争則兵此三者不除雖日用三
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人子先能安分保身不貽父母之憂然後得以遂甘
 㫖奉養之歡醜衆也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
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承上文不孝而言五刑墨劓剕宫大辟要者挾求之
 意非者違背之謂君王為百姓主聖人為萬世法父
[001-16a]
 母有生育之恩犯此則為無父無君違法之人刑所
 必加以致毁傷其身敢不敬與
  右第十三章申言始於事親及不敢毁傷
子曰君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
惡故上下能相親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
何日忘之
 進仕則思盡自己忠心致君于聖明退閑則思補自
 己過失増益其所不能君欲行善事則開導賛引順
[001-16b]
 承以行之惡事則委曲諫諍正救以止之故君臣上
 下同心戮力而政教成矣引詩歌詠言臣有真實愛
 君之心豈謂疏逺而暫忘末二句尤見拳拳愛君不
 忘之誠此忠厚之至也
  右第十四章申言中於事君
子曰閨門之内具禮矣乎嚴父嚴兄妻子臣妾猶百姓
徒役也
 具備也故禮備於家而治成於國矣在家之嚴父嚴
[001-17a]
 兄即在國之尊君敬長也在國之撫百姓即在家之
 愛妻子恤其饑寒也在國之御徒役猶在家之有僕
 妾供使知其勞困也然其敬愛之施雖有親疏先後
 之倫而無彼我遠近之間故上下能相親睦以致天
 下和平後世治家國者不達絜矩之道膠蔽親疏妄
 分彼我暱愛于閨門以恩掩義歛怨于士庶以㬥勝
 恩故常亂多治少可勝嘆哉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弟故順可移
[001-17b]
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
 承上文而言以見孝親弟兄忠君順長理家治國之
 事皆本乎徳性無有不通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
 國
是以行成於内而名立於後世矣
 通結上文以其盡修齊治平之道故能立身揚名顯
 親
  右第十五章申言終於立身及揚名於後世以顯
[001-18a]
  父母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
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天地父母一氣貫通明昭著察鑒諦亦該仰觀俯察
 之義聖王道心純一通明素與天合故于此章推事
 父母誠敬之心以事天地則仰觀俯察之際宜神祇
 之昭著鑒諦也以至尊尊卑卑上下和平亦無所往
 而不貫通益見道心周流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
[001-18b]
 代明至有不可以言喻
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
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
著矣
 承上文申明事父兄宗廟祭祀之義以擴充其踐履
 刑于四海之盛也
孝弟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
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001-19a]
 通結上文因引詩歌詠而極言其功效之廣大益可
 見聖王至孝之發用即天地鬼神之變化渾然貫通
 無所間隔夷夏咸服六合同風莫非至誠之驗也歟
  右第十六章申言天子之孝
曽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參聞命矣敢問子從
父之令可謂孝乎
 曽子至是既悉聞申明孝道之詳已神會心融乃復
 啟問其餘藴故孔子又告以臣子及天下之通孝以
[001-19b]
 終焉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雖無
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争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
夫有争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則身不離
於令名父有争子則身不䧟於不義
 此斷以孝之大義所以觧千載之惑也歴代天子諸
 侯卿大夫之無道者必至于亡天下敗國家以其有
 争臣諫勸正救之能改過遷善故得不失令善也
[001-20a]
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弗争於父臣不可以弗争於君
故當不義則争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通結上文自天子至于庶人一有不義為臣子者必
 當諫勸救正勿䧟君父於惡而以順從為忠孝也
  右第十七章申言臣子之通孝
子曰孝子之喪親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
樂不樂食㫖不甘此哀戚之情
 哀戚之情出乎天性自然非假强飾偯哭有餘剩轉
[001-20b]
 曲聲容善容儀以飾觀美凡有一毫矯偽不誠則失
 其本性矣
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毁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䘮
不過三年示民有終
 聖人順中正以制禮使賢者俯而就之不肖者跂而
 及之
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
而哀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
[001-21a]
秋祭祀以時思之
 外棺曰槨簠簋祭器擗手擊胷踊足頓地宅兆墳塋
 也孝子事親始終之道愛敬侍養所以奉其生也棺
 衾歛葬所以藏其魄也陳奠哭慟所以哀其亡也宗
 廟祭祀所以安其靈而永孝思也凡養生送死奠祭
 之義莫不因其本然自有之徳性以盡其終身孺慕
 誠孝之心而已矣
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
[001-21b]
子之事親終矣
 總括一書孝道始終之義何其著明周備若斯其至
 乎
  右第十八章申言天下之通孝
   於戱是經頼有神明䕶衛幸逃秦火之厄運文
   章照映簡編經緯天地同乎日月真希世至寳
   聖王建中立極之心法修齊治平之事實粲然
   具載而人道備於此矣後之受讀者玩索精微
[001-22a]
   以悟道心純一貫通之神妙何啻親炙聖人而
   傳道統也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