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e0087 春秋質疑-明-楊于庭 (master)


[000-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五
 春秋質疑      春秋類
  提要
    臣/等謹案春秋質疑十二巻明楊于庭撰于
    庭字道行全椒人萬厯庚辰進士此書之㫖
    以胡安國春秋傳意主納牖褒諱抑損不無
    附㑹於春秋大義合者十七不合者十三又
    於左氏公穀或採或駁亦不能悉當因為條
[000-1b]
    摘論列之如胡氏謂春王正月乃以夏時冠
    周月于庭則引禮記孟獻子曰正月日至可以
    有事於上帝七月日至可以有事於其祖證日
    至之為冬至即知周以子月為正月又胡氏
    謂經不書公即位為未請命於王于庭則引
    文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越四月天王使
    毛伯來錫公命成公八年秋七月天子使召
    伯來錫公命據此則錫命皆在即位之後數
[000-2a]
    年或數月可知前此之未嘗請命而皆書即
    位胡説未可通又胡氏以從祀先公為昭公
    至是始得從祀於太廟于庭則謂季氏靳昭
    公不得從祀其事不見於三𫝊至馮山始創
    言之胡氏不免於輕信凡此之類議論多精
    確可取固非妄攻先儒肆為異説者比也乾
    隆四十三年七月恭校止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000-2b]
            總 校 官臣/陸 費 墀
[000-3a]
春秋質疑原序
自公羊氏榖梁氏出而左氏絀自胡氏列之學官而公
穀亦絀然其徴事不于盲史乎其恭訂不于二氏乎而
若之何華衮也斧鉞也一切尸祝胡氏而亡敢置一吻
也盖孔子晩而作春秋其微者使弗知也即知之弗使
告也而七十子竊聞之則退而私論之盲史掌故而髙
與赤亦西河之徒也耳而目之而猶以為如天地之摹
繪焉而不得而况乎生于千百世之下而姑臆之乎胡
[000-3b]
氏矻矻摘三傳之纇而擷其華語多創獲其于筆削之
義邇矣然其議論務異而其責人近苛間有勦公穀而
失之者以王子虎為叔服公孫㑹自&KR4096出奔之類是也
亦有自為之説而失之者卒諸侯别于内而以為不與
其為諸侯滕自降稱而以為朝桓得貶之類是也庭少
而受讀嘗竊疑之歸田之暇益得臚列而虛心榷焉榷
之而合者什七不合者什三則筆而識之而質疑所繇
編矣博士家謂三傳出而春秋散而胡氏執牛耳也吕
[000-4a]
不韋懸書于市而詔之曰更一字者予千金此必不得
之數也夫既列胡氏于學官而噤左公榖之口是懸之
市也既懸之市而余猶置一吻于其間是吾家子雲老
不曉事而恨不手不韋之金以歸也盖漢人之祀天也
以牛夷人之祀天也以馬而天固蒼蒼也祀以牛以馬
不若以精意合也夫不以精意求聖人而執胡氏誚左
公榖是祀天而或以牛或以馬也兹余所繇疑也萬歴
己亥春王正月榖旦楊于庭序
[000-5a]
宋王荆公疑春秋經筵不以講學宫不以列萬世非之
荆公疑其所以治春秋者耳春秋孔子之刑書筆則筆
削則削雖其門人弟子文學如游夏不使賛一辭平居
之雅言不及焉必其鈇鉞華衮之微㫖有未易以語人
者而安在其後世諸儒盡管窺之而蠡測之也漢元康
甘露之間召名儒大議殿中平公榖異同宗公羊者詘
榖梁尊榖梁者亦詘公羊賈長沙獨訓故左氏傳中壘
校尉歆篤好之白左氏春秋可立至移書太常責讓其
[000-5b]
屈三者逓興廢然左氏不得與公榖並重矣荆公之時
胡氏書未出彼其睹漢以前儒為公榖氏之學者或用
以繩下或傅為峻文雖以董江都之賢治公羊與胡母
生同業不免于菑異事應之説而張禹之善左氏其流
為陳欽子佚以授王莽隂移漢祚其心竊非之是以敢
罷去之而不顧疑其治春秋者而并以廢孔氏之春秋
此荆公之大失也盖至胡氏之學興而三傳茀廢矣非
胡氏之能廢三傳也左氏詳於事而畧於義後世讀之
[000-6a]
者第好其文而已公與榖則不幸而出於漢世也吾以
為左丘眀生魯春秋之時與夫子同恥又身掌國史典
故其所著書即於義例未甚明于事故詳其譔述當不
至大謬公榖及夫子之門人沿流得之子夏盖亦有傳
授者義例之興于左氏烈矣至其二家之互相牴牾則
榮廣眭孟之徒為之也胡康侯當宋南渡之世折𠂻春
秋傳以進其意主於納牖褒諱抑損不無附㑹焉核非
不精而精或以鑿裁非不嚴而嚴或以拘其炳大義者
[000-6b]
固多其不盡符者亦有之孟子曰春秋天子之事也又
曰詩亡然後春秋作事則齊桓晉文文則史義則竊取
之矣摛事於文左氏是已公榖義之所由興也但孟氏
稱天子之事諸儒稱孔子匹夫之事孟氏不言假南面
之權諸儒言孔子假之夏時冠月之類不啻多矣故其
書之所可疑者衆也孔門惟子夏可與言詩詩序子夏
之所作也宋儒黜以為非子夏之所作也三百篇之詩
無淫者詩序廢而詩有淫矣何者序亦不幸而出於漢
[000-7a]
世也則又何論公榖乎魯魚亥豕其訛相似其誤不逺
郢書燕燭解之愈精失之愈甚矣楊先生於六籍靡所
不窺讀春秋間不满胡氏説輙置疑焉彚而成帙以質
四方楊先生者春秋之孝子公榖之慈孫而胡康侯氏
之忠臣也余故弁而論之以為麟經鼓吹云萬厯庚子
五月榖旦邱應和序
[000-8a]
春秋質疑
  凡例
一今代表章胡氏余讀之而當于心者不述述余疑者
一凡左公榖之説胡氏採之而當于余與夫駁之而當
 于余兩不述余述夫採之駁之而疑者
一義不係褒貶而其事可以證古今觸議論者述
一四傳語殊雖義不係褒貶而其紕而可摘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