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e0074 春秋大全-明-胡廣 (master)


[000-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五
 春秋大全        春秋類
  提要
    臣/等謹案春秋大全三十七卷明永樂中胡廣
    等奉勅撰考宋胡安國春秋𫝊髙宗時雖經
    奏進而當時命題取士實惟用三𫝊禮部韻
    畧之後所附條例可考也元史選舉志載廷
    祐科舉新制始以春秋用胡安國𫝊定為功
[000-1b]
    令汪克寛作春秋纂疏一以安國為主葢遵
    當代之法耳廣等之作是編即因克寛之書
    稍為㸃竄朱彛尊經義考引呉任臣之言曰
    永樂中勅修春秋大全纂修官四十二人其
    發凡云紀年依汪氏纂疏地名依李氏㑹通
    經文以胡氏為據例依林氏實則全襲纂疏
    成書雖奉勅纂修實未纂修也朝廷可罔月
    給可糜賜予可邀天下後世詎可欺乎云云
[000-2a]
    於廣等之敗闕可謂發其覆矣其書所採諸
    説惟憑胡氏定去取而不復考論是非有明
    二百餘年雖以經文命題實則屈經以從𫝊
    至於割𫝊中一字一句牽連比附謂之合題
    紛紜糾結使春秋大義曰就榛蕪皆廣等導
    其波也迨我
  皇上欽定春秋直解一書於胡𫝊谿刻不情迂濶
    鮮當之論始一一駁正
[000-2b]
  頒布學官又刋除場屋合題之例以杜穿鑿筆削
    㣲㫖乃灼然復彰廣等舊本原可覆瓿置之
    然一朝取士之制既不可不存以備考且必
    睹荒途之蒙翳而後見芟蕪除穢之功必經
    岐徑之迷惑而後知置郵樹表之力存此一
    編俾學者互相參證益以見前代學術之陋
    而
  聖朝經訓之明也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恭校上
[000-3a]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 臣/ 陸 費 墀
[000-4a]
春秋大全序論
  胡氏傳序
古者列國各有史官掌記時事汪氏曰晉董狐齊太史/楚倚相之類朱子曰薛
士龍謂魯隱初僭史殊不知周官所謂外史掌四方之/志便是四方諸侯皆有史諸侯若無史外史何所稽考
而為史如古人生子則閭史書之且/二十五家為閭閭尚有史况一國乎春秋魯史爾杜氏/曰春
秋者魯史記之名也史之所記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仲尼就加筆
削乃史外傳心之要典也啖氏曰雖因舊史酌以聖心/汪氏曰文定傳心之説發先
儒所未發朱子謂心者人之神明具衆理而宰萬物春/秋一經於禮文則或因或革於事實則或予或奪皆出
[000-4b]
乎聖心之權制讀是經者可以窮理可以斷事豈非傳/心之要典也哉不然則春秋不過一國之史而人人皆
可為春/秋矣而孟氏發明宗㫖目為天子之事者周道衰微
乾綱解紐亂臣賊子接迹當世人欲肆而天理滅矣仲
尼天理之所在不以為已任而誰可五典弗惇已所當
叙五禮弗庸已所當秩五服弗章已所當命五刑非用
已所當討故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將喪斯文
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
如予何聖人以天自處斯文之興喪在已而由人乎哉
[000-5a]
故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空
言獨能載其理行事然後見其用是故假魯史以寓王
法撥亂世反之正叙先後之倫而典自此可惇汪氏曰/春秋書
王正月書天王書公即位書公在之類所以叙君臣之/倫書王世子子同生書列國世子之類所以叙父子之
倫書王后王姬魯夫人魯女之類所以叙夫婦之倫書/弟佞夫弟叔肹弟年兄縶之類所以叙兄弟之倫書列
國邦交紀諸侯大夫屢盟/之失信所以叙朋友之倫秩上下之分而禮自此可庸
汪氏曰上下之分尊卑貴賤等級隆殺也春秋書郊禘/雩社之類所以明吉禮之分書崩薨卒葬含賵襚賻所
以明凶禮之分書朝聘㑹盟遇至所以明賔禮之分書/侵伐戰克蒐狩城築軍賦之類所以明軍禮之分書納
[000-5b]
幣逆送媵致之類/所以明嘉禮之分有德者必褒而善自此可勸汪氏曰/如字子
突嘉季/子之類有罪者必貶而惡自此可懲汪氏曰如名宰/咺削翬氏之類
志存乎經世其功配於抑洪水膺戎狄放龍蛇驅虎豹
其大要則皆天子之事也故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
我者其惟春秋乎知孔子者謂此書遏人欲於横流存
天理於既滅為後世慮至深逺也罪孔子者謂無其位
而託二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權使亂臣賊子禁其欲而
不得肆則戚矣是故春秋見諸行事非空言比也公好
[000-6a]
惡則發乎詩之情胡氏曰以詩考之將仲子言大叔失/道而公弗制叔于田言多才好勇不
義而得衆疑若罪在段也及至春秋書曰鄭伯克段于/鄢然後知莊公志殺其弟無親親之道其罪乃不可掩
矣清人之序言髙克好利而不顧其君其詩言左旋右/抽中軍作好疑若罪在克也及至春秋書曰鄭棄其師
然後知文公之不君二三執政之不臣危國亡師之本/責乃有所歸矣觀文姜孫于齊則河廣之詩可讀恩義
之輕重可權矣觀戎伐凡伯于楚丘以歸則式微旄丘/之篇可信衛為戎狄所滅之由可考矣凡此類皆所謂
發乎詩之/情者也酌古今則貫乎書之事胡氏曰唐虞禪夏后/殷周繼此古書所紀
帝王之大節也春秋兼帝王之道賢可與則以天下為/公而不必於繼世之禮故季札來聘不稱公子貶辭國
之非也子可與則以天下為家而不必於禪國之義故/文姜始入即書于策明立嫡之重也凡此類皆所謂貫
[000-6b]
乎書之/事者也興常典則體乎禮之經胡氏曰莫尊於君非人/臣之可召書天王狩于
河陽以嚴君臣之分莫重於世子非三公冡宰之可班/書㑹王世子于首止以示儲副之崇莫正於嫡夫人非
衆妾之可僭書歸賵書考宫皆稱仲子以著嫡妾之别/莫親於冢嗣非嬖孽之可匹書晉人納捷菑于邾弗克
納以明長幼之序凡此類皆所/謂興常典以體乎禮之經者也本忠恕則導乎樂之和
胡氏曰紀兵則以救人為善書戰則以受伐者為主齊/桓退師禮楚則書盟于召陵以序其績晉悼納斥堠禁
侵掠則書㑹于蕭魚以美其信凡此類/皆所謂本忠恕則導乎樂之和者也著權制則盡乎
易之變胡氏曰建子周人之正朔而書春王正月以行/夏之時司盟王府周官之司屬而悉惡㑹盟以
善胥命之正大道為公外户不閉也而書滅下陽城虎/牢戒王公設險之不可忽君先臣從人道之大倫也書
[000-7a]
晉人執虞公齊侯取鄆昭公圍成以明社稷之無/常奉凡此類皆所謂著權制以盡乎易之變者也百王
之法度萬世之凖繩皆在此書故君子以謂五經之有
春秋猶法律之有斷例也學是經者信窮理之要矣不
學是經而處大事决大疑能不惑者鮮矣自先聖門人
以文學名科如游夏尚不能贊一辭葢立義之精如此
去聖既逺欲因遺經窺測聖人之用豈易能乎然世有
先後人心之所同然一爾苟得其所同然者雖越宇宙
若見聖人親炙之也而春秋之權度在我矣王氏曰權/然後知輕
[000-7b]
重度然後知長短二百四十餘年之事紛錯乎前惟在/吾心之權度有以處其是非當否且善惡之顯然者人
人知之其間嫌疑近似及意之始萌幾之未著者苟非/灼見聖人之心則亦安能讀聖人之經而測聖人之用
哉文定此語非真見/夫子之心不能及此近世推隆王氏新説按為國是獨
於春秋貢舉不以取士庠序不以設官宋鑑熙寧四年/中書定科舉法
舉人各占治詩書易周禮禮記一經六年馬敦禮乞立/春秋學官不許上謂安石曰卿嘗以春秋自魯史亡其
義不可攷故未置學官敦禮/好學不倦苐未知此意耳經筵不以進讀斷國論者
無所折衷天下不知所適人欲日長天理日消其効使
夷狄亂華莫之遏也噫至此極矣仲尼親手筆削撥亂
[000-8a]
反正之書亦可以行矣天縱聖學崇信是經乃於斯時
奉承詔旨輒不自揆謹述所聞為之説以獻雖微辭奥
義或未貫通然尊君父討亂賊闢邪説正人心用夏變
夷大法畧具庶幾聖王經世之志小有補云王氏曰文/定作傳當
宋髙宗南渡之初是時徽宗欽宗及二后被虜於金國/遭戮辱不可勝紀而髙宗信任秦檜之姦偷安江左一
隅忘君父大讐不敢興兵致討反與之議和講好下拜/稱藩既無外攘之計又乏内脩之備君臣父子上下内
外大義之不明莫此為甚是以此傳專以尊君父討亂/賊為要㫖而春秋之大法實以斯為重也是書以紹興
六年投進髙宗覽之曰安國明於春秋之學比諸儒所/得尤邃越二年文定卒賜詔曰安國所進春秋解義著
[000-8b]
一王之大法朕朝夕省覽以考治道方欲擢用遽聞淪/亡可撥賜銀帛三百兩匹令湖南監司應副葬事賜田
十頃以給其孤竊謂高宗既知嘉奬文定所著春秋傳/而不能少用其言進君子退小人討賊復讐以雪君父
母兄之恥得非説而/不繹從而不改者歟
  綱領
胡氏曰學春秋者必知綱領然後衆目有條而不紊自
 孟軻氏而下發明綱領者凡七家今載七家精要之
 詞于卷首智者即詞以觀義則思過半矣 孟軻氏
 曰春秋天子之事也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
[000-9a]
 膺戎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
 懼又曰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
 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
 則史其義則丘竊取之矣又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
 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 莊周
 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也聖人議而不辨又曰春秋
 以道明分 漢董仲舒記夫子之言曰我欲載之空
 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誦其師説曰撥
[000-9b]
 亂世反之正莫近春秋其自言曰有國者不可以不
 知春秋前有讒而不見後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
 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
 其權為人君父而不通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
 為人臣子而不通春秋之義者必陷簒弑之罪故春
 秋禮義之大宗也 隋王通曰春秋之於王道是輕
 重之權衡曲直之繩墨也舍則無所取衷矣又曰春
 秋其以天道終乎故止於獲麟 宋西都邵雍曰春
[000-10a]
 秋孔子之刑書也功過不相掩五伯者功之首罪之
 魁也先定五伯之功過而學春秋則大意立矣春秋
 之間有功者未有大於四國者也有過者亦未有大
 於四國者也不先治四國之功過則事無統理不得
 聖人之心矣 横渠張載曰春秋之書在古無有乃
 仲尼所自作帷孟子為能知之非理明義精殆未可
 學先儒未及此而治之故其説多鑿 河南程頤曰
 五經載道之文春秋聖人之用五經之有春秋猶法
[000-10b]
 律之有斷例也又曰五經如藥方春秋猶用藥治病聖
 人之用全在此書又曰春秋一句即一事是非便見
 於此乃窮理之要學者只觀春秋亦可以盡道矣又
 曰春秋傳為按經為斷又曰春秋之文一一意在示
 人如土功之事無大小莫不書之其意止欲人君重
 民力也又曰春秋之法極謹嚴中國而用夷禮則夷
 之韓子之言深得其㫖
  總論
[000-11a]
周子曰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孔子為後世王者而脩
 也亂臣賊子誅死者於前所以懼生者於後也
程子曰天之生民必有出類之才起而君長之治之而
 爭奪息道之而生養遂教之而倫理明然後人道立
 天道成地道平二帝而上聖賢世出隨時有作順乎
 風氣之宜不先天以開人必因時而立政暨乎三王
 迭興子丑寅之建正忠質文之更尚人道備矣天道
 周矣聖人既不復作有天下者雖欲倣古之迹亦私
[000-11b]
 意妄為而已事之謬秦至以建亥為正道之悖漢專
 以智力持世豈復知先王之道也夫子當周之末以
 聖人之不復作也順天應時之治不復有也於是作
 春秋為百王不易之大法所謂考諸三王而不謬建
 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
 不惑者矣先儒之論曰游夏不能贊一辭辭不待贊
 也言不能與於斯耳斯道也惟顔子嘗聞之矣行夏
 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此其凖的也後
[000-12a]
 世以史視春秋謂褒善貶惡而已至於經世之大法
 則不知也春秋大義數十炳如日星乃易見也惟其
 微辭奥義時措從宜者為難知也或抑或縱或予或
 奪或進或退或微或顯而得乎義理之安文質之中
 寛猛之宜是非之公乃制事之權衡揆道之模範也
 夫觀百物然後識化工之神聚衆材然後知作室之
 用於一事一義而欲窺聖人之用非上智不能也故
 學春秋者必優游涵泳黙識心通然後能造其微後
[000-12b]
 王知春秋之義則雖非禹湯尚可以法三代之治自
 秦而下其學不傳予悼夫聖人之志不得明於後世
 也故作傳以明之俾後之人通其文而求其義得其
 意而法其用則三代可復也 上古之時自伏羲堯
 舜歴夏商以至於周或文或質因襲損益其變既極
 其法既詳於是孔子參酌其宜以為百王法度之中
 制此其所以春秋作也孫明復主以無王而作亦非
 是但顔淵問為邦聖人對之以行夏之時乘殷之輅
[000-13a]
 服周之冕樂則韶舞則是大抵聖人以道之不得用
 故考古驗今參取百王之中制斷之以義也 春秋
 有重疊言者如征伐盟㑹之類葢欲成書勢須如此
 不可事事各求異義但一字有異或上下文異則義
 須别 春秋之書百王不易之法三王已後相因既
 備周道衰而聖人慮後世聖人不作大道遂墜故作
 此一書此義門人皆不得聞惟顔子得聞嘗語以四
 代禮樂是也此書乃文質之中寛猛之宜是非之公
[000-13b]
 也 春秋之時諸侯不禀命天王擅相侵伐聖人直
 書其事而常責夫被侵伐者葢兵加於己則引咎自
 責或辨諭之以禮又不得免焉則固其封疆上告之
 天王下訴之方伯近赴於鄰國必有所直矣苟不勝
 其忿而與之戰則以與之戰者為主責已絶亂之道
 也 禮一失則為異端再失則為禽獸聖人初恐人
 入於禽獸也故於春秋之法極謹嚴孟子言春秋作
 而亂臣賊子懼韓愈言春秋謹嚴深得其㫖 春秋
[000-14a]
 謹内外之辨 春秋經不通求之傳傳不通求之經
  春秋已前既已立例到近後來書得全别一般事
 便書得别有意思若依前例觀之殊失之也
胡氏曰春秋聖人傾否之書 春秋為誅亂臣賊子而
 作其法尤嚴於亂賊之黨 通於春秋然後能權天
 下之事 春秋之法治姦惡者不以存殁必施其身
 所以懲惡奬忠義者及其子孫逺而不泯所以勸善
  明類例曰春秋之文有事同則詞同者後人因謂
[000-14b]
 之例然有事同而詞異則其例變矣是故正例非聖
 人莫能立變例非聖人莫能裁正例天地之常經變
 例古今之通誼惟窮理精義於例中見法例外通類
 者斯得之矣 謹始例曰人君嗣立逾年必改元此
 重事也當國大臣必以其事告于廟秉筆史官必以
 其事書于策縁始終之義一年不二君故不改於柩
 前定位之初縁民臣之心不可曠年無君故不待於
 三年畢喪之後逾年春正月乃謹始之時得理之中
[000-15a]
 者也於是改元著新君即位之始宜矣即位而謹始
 本不可以不正為子受之父為諸侯受之王此大本
 也咸無焉則不書即位隱莊閔僖四公是也聖人恐
 此義未明又於衛侯晉發之書曰衛人立晉已見内
 無所承上不請命者雖國人欲立之其立之非也在
 春秋時諸侯皆不請王命矣然承國於先君者則得
 書即位以别於内復無所承者文成襄昭哀五公是
 也聖人恐此義未明又於齊孺子荼發之荼幼固不
[000-15b]
 當立然既有先君景公之命矣陳乞雖流涕欲立長
 君其如景公之命何以乞君荼不死先君之命也命
 雖不敢死以别於内復無所承者可也然亂倫失正
 則天王所當治聖人恐此義未明又於衛侯朔發之
 朔殺伋壽受其父宣公之命嘗有國矣然四國納之
 則貶王人拒之則褒於以見雖有父命而亂倫失正
 者王法所宜絶也由此推之王命重矣雖重天王之
 命若非制命以義亦將壅而不行故魯武公以括與
[000-16a]
 戲見宣王王欲立戲仲山甫不可王卒立之魯人殺
 戲立括之子諸侯由是不睦聖人以此義非盡倫者
 不能斷也又特於首止之盟發之夫以王世子而出
 㑹諸侯以列國諸侯而上與王世子㑹此例之變也
 而春秋許之鄭伯奉承王命不與是盟此禮之常也
 而春秋逃之所以然者王將以愛易儲貳桓公糾合
 諸侯仗正道以翼世子使國本不揺而天下之為父
 子定所謂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者也至是變
[000-16b]
 而之正以大義為主而崇髙之勢不與焉然後即位
 謹始之義終矣萬世之大倫正矣故曰春秋之法大
 居正非聖人莫能脩之謂此類耳
龜山楊氏曰春秋正是聖人處置事處他經言其理此
 明其用理既明則其用不難知也 春秋昭如日星
 但説者斷以已意故有異同之論若義理巳明春秋
 不難知也
五峯胡氏曰天理人欲莫明辨於春秋聖人教人消人
[000-17a]
 欲復天理莫深於春秋
延平李氏曰春秋一事各是發明一例如觀山水然徙
 步而形勢不同不可拘以一法然所以難言者葢以
 常人之心推測聖人未到聖人洒然處豈能無失耶
朱子曰春秋以形而下者説上那形而上者去 春秋
 皆亂世之事聖人一切裁之以天理 周衰王者之
 賞罰不行於天下諸侯强凌弱衆暴寡是非善惡由
 是不明人欲肆而天理滅矣夫子因魯史而脩春秋
[000-17b]
 代王者之賞罰是是而非非善善而惡惡誅姦諛於
 既死發潛德之幽光是故春秋成而亂臣賊子懼
 人道春秋難曉據某理㑹來無難曉處只是據他有
 這箇事在據他載得恁地但自看今年有甚麽事明
 年有甚麽事禮樂征伐不知是自天子出自諸侯出
 自大夫出只是恁地而今却要去一字半字上理㑹
 褒貶却要去求聖人之意你如何知得他肚裏事
 春秋大㫖其可見者誅亂臣討賊子尊王室内諸夏
[000-18a]
 貴王賤霸而已未必字字有義也想孔子當時只要
 備二三百年之事故取史文寫在這裏何嘗云某事
 用某法某事用某例耶且如書㑹盟侵伐大意不過
 見諸侯擅興自肆耳書郊禘大意不過見魯僭禮耳
 至如三卜四卜牛傷牛死是失禮之中又失禮也如
 不郊猶三望是不必望而猶望也如書仲遂卒猶繹
 是不必繹而猶繹也如此等義却自分明 春秋只
 是直載當時之事要見當時治亂興衰非是於一字
[000-18b]
 上定褒貶初間王政不行天下都無統屬及五伯出
 來扶持方有統屬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到後來五伯
 又衰政自大夫出到孔子時皇帝王伯之道掃地故
 孔子作春秋據他事實寫在那裏教人見得當時事
 是如此安知用舊史與不用舊史今硬説那箇字是
 孔子文那箇字是舊史文如何驗得更聖人所書好
 惡自易見如葵丘之㑹召陵之師踐土之盟自是好
 本末自是别及後來五伯既衰溴梁之盟大夫亦出
[000-19a]
 與諸侯之㑹這箇自是差異不好今要去一字兩字
 上討意思甚至以日月爵氏名字上皆寓褒貶如王
 人子突救衛自是衛當救當時是有箇子突孔子因
 存他名字今諸公解却道王人本不書字縁其救衛
 故書字孟子説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懼作春秋説得極是了又曰春秋無義戰彼善
 於此則有之矣此等皆看得地步濶聖人之意只是
 如此不解恁地細碎 春秋初時天王尚畧有戰伐
[000-19b]
 之屬到後來都無了只是諸侯抗衡諸侯纔不奈何
 又被大夫出來做大夫纔不奈何又被陪臣出來做
  春秋是聖人據魯史以書其事使人自觀之以為
 鑒戒爾其事則齊桓晉文有足稱其義則誅亂臣賊
 子若欲推求一字之間以為聖人褒善貶惡專在於
 是竊恐不是聖人之意如書即位者是魯君行即位
 之禮繼故不書即位者是不行即位之禮若桓公之
 書即位則是桓公自正其即位之禮耳其他崩薨卒
[000-20a]
 葬亦無意義 春秋大槩自成襄以前舊史不全有
 舛逸故所記各有不同若昭哀以後皆聖人親見其
 事故記得其實不至於有遺處如何却説聖人予其
 爵削其爵賞其功罰其罪是甚説話 問孟子説春
 秋天子之事如何曰只是被孔子竊取在此人見者
 自有所畏懼耳若要説孔子去褒貶他去其爵與其
 爵賞其功罰其罪豈不是謬也其爵之有無與人之
 有功有罪孔子也予奪他不得 或人論春秋以為
[000-20b]
 多有變例所以前後所書之法多有不同曰此惡可
 信聖人作春秋正欲褒善貶惡示萬世不易之法今
 乃忽用此説以誅人未幾又用此説以賞人使天下
 後世皆求之而莫識其意是乃後世弄法舞文之吏
 之所為也曾謂大中至正之道而如此乎 春秋傳
 例多不可信聖人記事安有許多義例如書伐國惡
 諸侯之擅興書山崩地震螽蝗之類知災異有所自
 致也 問春秋傳序引夫子答顔子為邦之語為顔
[000-21a]
 子嘗聞春秋之大法何也曰此不是孔子將春秋大
 法向顔子説葢三代制作極備矣孔子更不可復作
 故告以四代禮樂只是集百王不易之大法其作春
 秋善者則取之惡者則誅之意亦只是如此故伊川
 引以為據耳 四代之禮樂此是經世之大法也春
 秋之書亦經世之大法也然四代之禮樂是以善者
 為法春秋是以不善者為戒 問孔子有取乎五伯
 豈非時措從宜曰是又曰觀其予五伯其中便有一
[000-21b]
 箇奪底意思又曰春秋明王法而不廢五伯之功
東萊吕氏曰孟軻氏有言世衰道微邪説暴行有作孔
 子懼作春秋説之邪也天下所同聞也行之暴也天
 下所同見也同聞同見而懼者獨孔子焉是何也手
 足風痺雖加笞箠頑然而不知痛無疾之人一毫傷
 其膚固已頻蹙慘怛中心達於面目矣人皆風痺而
 孔子獨無疾宜舉世不懼而孔子獨懼也春秋既成
 而亂臣賊子懼向者不懼而今者懼果安從生哉亦
[000-22a]
 猶風痺之人倉佗和緩療以鍼石氣血流注復知疾
 痛疴癢之所在是知非自外至也
茅堂胡氏曰經文化工隨事立義其變無窮若槩以例
 觀則畫筆擬化工不相干涉矣能以心通觸類而長
 取證於本例之外則無所書而不為例也
雙峯饒氏曰春秋雖因魯史而脩之然實却是作葢賞
 罰天子之事時王不能正其賞罰故春秋為之褒善
 貶惡以誅亂賊是以匹夫而代天子行賞罰也此事
[000-22b]
 前古所無孔子始創為之
建安葉氏曰春秋大義如尊君而卑臣貴仁義而賤詐
 力尊王室而正僭竊之類其義雖大非難見也其難
 見者葢在於微辭奥義各適乎時措之宜者非深明
 乎時中未易窺也或有功而抑或有罪而宥或功未
 就而與或罪未著而奪或尊而退之或卑而進之或
 婉其辭或章其實要皆得乎義理之安而各當其則
 文質之中而不華不俚寛猛之宜而無過不及是非
[000-23a]
 之公而無有作好作惡
丹陽洪氏曰春秋本無例學者因行事之迹以為例猶
 天本無度治厯者即周天之數以為度然獨求於例
 則其失拘而淺獨求於義則其失迂而鑿
可堂吳氏曰春秋為討賊而作也始也聖人懼亂賊終
 也亂賊懼聖人然則春秋之義無他亦求之兩懼之
 間而已矣
新安汪氏曰天者理之所出惟聖人則禀夫天理之全
[000-23b]
 故天敘有典唯聖人能敘之天秩有禮唯聖人能秩
 之天命有徳唯聖人能命之天討有罪唯聖人能討
 之孔子雖不得位然假春秋以寓王法實行天子之
 事也 春秋紀事大而天地日星人倫邦國小而宫
 室器幣草木禽蟲凡天下萬物之理無不具焉能通
 是經則理無不窮矣故楊子曰説理者莫辨乎春秋
胡氏曰傳春秋者三家左氏叙事見本末公羊穀梁辭
 辨而義精學經以傳為按則當閲左氏玩辭以義為
[000-24a]
 主則當習公穀如惠公元妃繼室及仲子之歸于魯
 即隱公兄弟嫡庶之辨攝讓之實可按而知也當閲
 左氏謂此類也若夫來賵仲子以為豫凶事則誣矣
 王正月之為大一統及我欲之暨不得已也當習公
 羊氏謂此類也若夫母以子貴媵妾許稱夫人則亂
 矣段弟也弗謂弟公子也弗謂公子賤段而甚鄭伯
 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當習穀梁氏謂此類也若夫
 曲生條例以大夫日卒為正則鑿矣萬物紛錯懸諸
[000-24b]
 天衆言淆亂折諸聖要在反求於心斷之以理精擇
 而慎取之則美玉之與碔砆必有能辨之者自晉杜
 預范甯唐啖助趙匡此數子者用力甚勤時有所取
 雖造宫墻之側幾得其門而入要皆未見宗廟之美
 百官之富者也故不預七家之列七家所造固自有
 淺深獨程氏嘗為之傳然其説甚畧於意則引而不
 發欲使後學慎思明辨自得於耳目見聞之外者也
 故今所傳事按左氏義採公羊穀梁之精者大綱本
[000-25a]
 孟子而微辭多以程氏之説為證云以下論/諸傳
元城劉氏曰公穀皆解正春秋春秋所無者公穀未嘗
 言之故漢儒推本以為真孔子之意然二家亦自矛
 盾則亦非孔子之意矣若左傳則春秋所有者或不
 解春秋所無者或自為傳故先儒以謂左氏或先經
 以起事或後經以終義或依經以辨理或錯經以合
 異然其説亦有時牽合要之讀左氏者當經自為經
 傳自為傳不可合而為一也然後通矣
[000-25b]
朱子曰春秋之書且據左氏當時天下大亂聖人且據
 實而書之其是非得失付諸後世公論葢有言外之
 意若必於一字一辭之間求褒貶所在竊恐不然齊
 桓晉文所以有功於王室者葢當時楚最强大時復
 加兵於鄭鄭則在王畿之内又伐陸渾之戎觀兵周
 疆其勢與六國不同葢六國勢均力敵不敢先動楚
 在春秋時他國皆不及其强向非桓文有以遏之則
 周室為其所并矣又諸侯不朝聘於周而周反下聘
[000-26a]
 於列國是甚道理 左氏説得春秋事有七八分
 左傳國語惟是周室一種士大夫説得道理大故細
 密這便是文武周召在王國立學校教得人恁地帷
 是周室人會恁地説且如烝民詩大故説得好人受
 天地之中以生之類大故説得細密 左傳君子曰
 最無意思因舉芟夷藴崇之一段是關上文甚事左
 氏是一箇審利害之幾善避就底人所以其書有貶
 死節等事其間議論有極不是處如周鄭交質之類
[000-26b]
 是何議論其曰宋宣公可謂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饗
 之命以義夫只知有利害不知有義理此段不如公
 羊説君子大居正却是儒者議論 孔子作春秋當
 時亦須與門人講論所以公穀左氏得一箇源流只
 是漸漸訛舛當初若是全無傳授如何鑿空撰得
 問左傳如何曰左傳一部載許多事未知是與不是
 但道理亦是如此今且把來參攷問公榖如何曰據
 他説亦是有那道理但恐聖人當初無此等意如孫
[000-27a]
 明復趙啖陸淳胡文定皆説得好道理皆是如此但
 後世因春秋去攷時當如此區處若論聖人當初作
 春秋時其意不解有許多説話擇之説文定説得理
 太多盡堆在裏面他是恁地不是如此底亦押從這
 理上來 問三傳優劣曰左氏曾見國史攷事頗精
 只是不知大義專去小處理會往往不曾講學公穀
 攷事甚疎然義理却精二人乃是經生傳得許多説
 話往往都不曾見國史 左傳是後來人做為見陳
[000-27b]
 氏有齊所以言八世之後莫之與京見三家分晉所
 以言公侯子孫必復其始以三傳言之左氏是史學
 公穀是經學史學者記得事却詳於道理上便差經
 學者於義理上有功然記事多悞 左氏有一箇大
 病是他好以成敗論人遇他做得來好時便説他好
 做得來不好時便説他不是都不折之以理之是非
 這是他大病叙事時左氏却多是公穀却都是胡撰
 他去聖人逺了只是想象胡説 問公穀傳大槩皆
[000-28a]
 同曰所以林黄中説只是一人只是看他文字疑若
 非一手者或曰疑當時皆有所傳授其後門人弟子
 始筆之於書爾曰想得皆是齊魯間儒其所著之書
 恐有所傳授但皆雜以已意所以多差舛其有合道
 理者疑是聖人之舊 公穀二傳所以異者類多人
 名地名而非大義之所繫 程子所謂春秋大義數
 十炳如日星者如成宋亂宋災故之類乃是聖人直
 著誅貶自是分明如胡氏謂書晉侯為以常情待晉
[000-28b]
 襄書秦人為以王事責秦穆處却恐未必如此須是
 已之心果與聖人之心神交心契始可斷他所書之
 㫖不然則未易言也程子所謂微辭隱義時措從宜
 者為難知耳 或有解春秋者專以日月為褒貶書
 時月則以為貶書日則以為褒穿鑿得全無義理若
 胡文定公所解乃是以義理穿鑿故可觀 安國春
 秋明天理正人心扶三綱叙九法體用該貫有剛大
 正直之氣 問胡春秋如何曰胡春秋大義正但春
[000-29a]
 秋自難理㑹 胡春秋傳有牽强處然議論有開合
 精神亦有過當處 問胡文定據孟子春秋天子之
 事一句作骨如此則是聖人有意誅賞曰文定是如
 此説道理也是恁地但聖人只是書放那裏使後世
 因此去考見道理如何便為是如何便為不是若説
 道聖人當時之意説他當如此我便書這一字以褒
 之他當如彼我便書那一字以貶之則恐聖人不解
 恁地 二程子未出時便有胡安定孫泰山石徂徠
[000-29b]
 觀其推明治道直是凛凛然可畏春秋本是嚴底文
 字聖人此書之作遏人欲於横流遂以二百四十二
 年行事寓其褒貶恰如大辟罪人事在欵司極是嚴
 緊一字不敢胡亂下使聖人作經有今人巧曲意思
 聖人亦不解作得 某平生不敢説春秋若説時只
 是將胡文定説扶持説去畢竟去聖人千百年後如
 何知聖人之心 問於春秋未有説何也曰春秋是
 當時實事孔子書之後世諸儒學未至而各立已意
[000-30a]
 正横渠所謂非理明義精而治之故其説多鑿是也
 惟伊川程子以為經世之大法得其旨矣然其間極
 有無定當難處置處今不若且存取胡氏本子與後
 世看縱未能盡得之然不中不逺矣
茅堂胡氏曰左氏釋經雖簡而博通諸史叙事尤詳能
 令百世之下頗見本末其有功於春秋為多公穀釋
 經其義皆密如衛州吁以稱人為討賊之辭也公薨
 不地故也不書葬賊不討以罪下也若此之類深得
[000-30b]
 聖人誅亂臣討賊子之意考其源流必有端緒非曲
 説所能及也啖趙謂三傳所記本皆不謬義則口傳
 未形竹帛後代學者妄加損益轉相傳授浸失本真
 故事多迂誕理或舛駁其言信矣然則學者於三傳
 忽焉而不習則無以知經習焉而不察擇焉而不精
 則春秋之宏意大旨簡易明白者沮於僻説愈晦而
 不顯矣
程子曰學春秋亦善一句是一事是非便見於此此亦
[000-31a]
 窮理之要然他經豈不可以窮理但他經論其義春
 秋因其行事是非較著故窮理為要嘗語學者且先
 讀論語孟子更讀一經然後看春秋先識得箇義理
 方可看春秋春秋以何為凖無如中庸欲知中庸無
 如權須是時而為中若以手足胼胝閉尸不出二者
 之間取中便不是中若當手足胼胝則於此為中當
 閉户不出則於此為中權之為言秤錘之義也何物
 為權義也然也只是説得到義義以上更難説在人
[000-31b]
 自看如何以下讀春/秋之法 或問左傳可信否曰不可全
 信信其可信者耳某看春秋有兩句法云以傳考經
 之事迹以經别傳之真偽又問公穀如何曰又次於
 左氏問左氏即是丘明否曰傳中無丘明字不可考
延平李氏曰春秋且將諸家熟看以胡文定解為凖玩
 味久必自有會心處卒看不得也伊川先生云春秋
 大義數十炳如日星所易見也唯微辭奥㫖時措從
 宜者所難知爾更須詳考其事又玩味所書抑揚予
[000-32a]
 奪之處看如何積道理多庶漸見之
問讀春秋之法朱子曰只是據經所書之事迹而準折
 以先王之道某是某非某人是底猶有未是處不是
 底又有彼善於此處自將道理折衷便見只是聖人
 言語細密要人子細斟量考索耳 看春秋固當以
 類例相通然亦先須隨事觀理反復涵泳令胷次開
 闊義理通貫方有意味 看春秋且須看得一部左
 傳首尾意思通貫方能畧見聖人筆削與當時事之
[000-32b]
 大意 問讀左傳法曰也只是平心看那事理事情
 事勢春秋十二公時各不同如隱桓之時王室新東
 遷號令不行天下都星散無主莊僖之時桓文迭伯
 政自諸侯出天下始有統一宣公之時楚莊王盛强
 夷狄主盟中國諸侯服齊者亦皆朝楚服晉者亦皆
 朝楚及襄公之世悼公出來整頓一番楚始退去繼
 而吳越又强入來爭伯定哀之時政皆自大夫出魯
 有三家晉有六卿齊有田氏宋有華向被他肆意做
[000-33a]
 終春秋之世更没奈何 問左氏傳合如何看曰且
 看他記載事迹處至於説道理全不似公榖要之左
 氏是箇曉了識利害底人趨炎附勢如載劉子天地
 之中一段此是極精粹底至説能者養之以福不能
 者敗以取禍便只説向禍福去了大率左傳只道得
 禍福利害底説話於義理上全然理㑹不得又問所
 載之事實否曰也未必一一實問如載卜妻敬仲與
 季氏生之類是如何曰看此等處便見得是季氏專
[000-33b]
 魯田氏簒齊以後之書又問此還是當時特地撰出
 此等言語否曰有此理其問做得成者如斬蛇之事
 做不成者如丹書狐鳴之事看此等書機闗熟了少
 間都壞了心術 問今欲看春秋且將胡文定説為
 正如何曰便是他亦有太過處蘇子由教人只讀左
 傳只是他春秋亦自分曉且如公與夫人如齊畢竟
 是理㑹甚事自可見又如季氏逐昭公畢竟因甚如
 此今理會得一箇義理後將他事來處置合於義理
[000-34a]
 者為是不合於義理者為非亦有喚做是而未盡善
 者亦有謂之不是而彼善於此者且如讀史記便見
 得秦之所以亡漢之所以興及至後來劉項事又知
 劉之所以得項之所以失不難判斷只是春秋却精
 細也都不説破教後人自將義理去折衷
臨川吳氏曰子朱子云析之有以極其精而不亂然後
 合之有以盡其大而無餘噫讀春秋者其亦可以是
 求之矣春秋化工也化工隨物而賦形春秋山嶽也
[000-34b]
 山嶽徙步而異狀持一槩之説專一曲之見惡足與
 論聖人作經之㫖哉
[000-35a]
  凡例
一紀年依汪克寛纂疏例註甲子於各年行上分在周
 紀年始終於年上齊晉諸國於年下
一經文以胡氏為據而詳註各傳異同増損於下
一諸傳以胡氏為主大字録於經後而左氏公羊穀梁
 三傳雖有異同難輒去取今載其全文同先儒表著
 事變始終之要分註經下
一程子朱子説并三傳註疏有發明經意者繼三傳後
[000-35b]
 諸儒之説與胡傳合而有相補益者附註胡傳下文
 異㫖同者去之其或意義雖殊而例理可通則别附
 于後
一周及列國易世嗣位齊晉秦楚大夫為政有繫乎王
 伯夷夏之輕重者依林堯叟例備列于十二公之首
 以便觀覽
一胡傳引用本經内前後事證不復重見止云見某傳
 某公某年其諸經子史者並註本末於傳下
[000-36a]
一凡引先儒之説但順經意編次不以時之先後為序
一左傳或先經始事或後經終義或經不載而傳載者
 皆依次序先後附録各年之内其獲麟後無係於聖
 經不録
一諸傳與經意不侔者引啖氏趙氏劉氏汪氏李氏諸
 説附斷于後仍加圈以别之
一經内地名杜氏張氏汪氏各有註釋然時代沿革不
 同今依李亷㑹通例有關經義者存之餘不録
[000-36b]
一先儒格言别為總論類次冠于經端庶使學者易知
 要領
一年表及列國圖説並依胡傳存于卷首以備考訂
[000-37a]
春秋大全諸國興廢説
  周
周黄帝之苖裔姬姓后稷之後也后稷封於邰及夏之
衰后稷之子不窋失其官竄於西戎至太王為狄所逼
去邠居岐文王受命武王克商而王有天下幽王為犬
戎所殺平王遷都王城今河南縣是也平王四十九年
魯隱公之元年也敬王又遷成周今洛陽是也敬王三
十九年獲麟之歲也四十四年敬王崩
[000-37b]
  魯
姬姓侯爵出自周文王第四子周文公旦佐文武成王
有大勲勞於天下成王命為太宰食邑扶風雍縣東北
之周城號宰周公留相天子主自陜以東諸侯乃封其
長子伯禽於曲阜地方七百里分以寶玉大弓而俾侯
於魯以輔周室伯禽父為魯公子考公酋酋六世孫曰
惠公弗皇惠公生隱公息姑隱公之元年當平王四十
有九年而春秋始作其後二百四十有二年是哀公蔣
[000-38a]
之十四年西狩獲麟而下九君二百三十三年而頃公
讎為楚考烈王所滅遷為家人
  齊
姜姓侯爵出自炎帝裔孫伯夷為四岳佐禹平水土有
功賜姓曰姜氏曰吕謂之吕侯其國在南陽宛縣之西
商末太公吕望起漁釣為周文武師號師尚父佐文武
定天下以功封營丘為齊侯得征五侯九伯其後桓公
小白能相管仲為五霸長天下頼之自僖公禄父之九
[000-38b]
年魯隱公立至簡公四年西狩獲麟其後三君一百單
二年康公卒吕氏絶其祀田氏卒有齊國
  晉
姬姓侯爵出自周武王少子唐叔虞成王母弟也初邑
姜方娠有吉夢及生子有文在其手曰虞字子于成王
滅唐剪桐葉為圭與叔虞戲曰以此封若大臣史佚等
以天子無戲言請擇日而成之遂封叔虞於唐居古大
夏實沈之墟參之分野謂之大原亦曰晉陽在河汾之
[000-39a]
東北地方百里而都於翼平陽絳邑縣東翼城是也唐
叔子燮父為晉侯其數世孫文公重耳霸諸侯其子孫
為中國盟主者百五十餘年姬姓唯晉為霸主王室頼
之自鄂侯二年魯隱公即位春秋作至定公午三十一
年西狩獲麟又六世其臣韓魏趙氏三分晉地遷其君
為家人
  衛
姬姓侯爵出自周武王同母少弟封為成王大司㓂食
[000-39b]
采於康謂之康叔成王誅武庚滅三監中分其地以其
半立康叔封為衛伯分以大路綪茷旃旌大吕之樂命
以康誥而封於商墟其地汲郡朝歌縣是也其數世孫
桓公完之十三年魯隱公即位春秋作出公十二年西
狩獲麟後十一世聲公之子成侯速復降爵為侯速孫
嗣君更貶號曰君而止有濮陽之地後六世而秦二世
廢其君為庶人
  鄭
[000-40a]
姬姓伯爵出自周厲王少子友宣王母弟也宣王二十
二年封友於鄭密邇王畿秦京兆漢華隂之鄭縣是也
幽王之難友寄帑於虢鄶之間因取二國地前華後河
而食溱洧在濟西洛東河南潁北四水間謂之新鄭在
滎陽宛陵縣西南友卒諡桓公友相幽王其子武公掘突
孫莊公寤生皆相平王為司徒者三世莊公二十二年
魯隱公即位春秋作聲公二十年西狩獲麟後一百四
年韓哀侯滅其國
[000-40b]
  宋
子姓公爵周二王後出自商王帝乙之長庶子啓食采
於微謂之微子紂為不道微子抱祭器以奔周武王誅
紂立其子武庚武庚以三監畔成王誅之中分其地封
微子為宋公以奉湯祀禮樂車服悉如商舊作賔王家
其地應天府雎陽是也其後數世孫穆公和之七年魯
隱公立景公三十六年西狩獲麟後六世二百七年而
齊魏楚共滅其國
[000-41a]
  杞
姒姓伯爵周二王後武王克商求夏禹苗裔得東樓公
封杞以奉禹祀其地今開封府雍丘是也東樓公四傳
而至武公武公十一年魯隱公立後嘗遷都縁陵又遷
淳于淳于葢古之州國至閔公維之六年西狩獲麟後
二十二年而國滅於楚
  陳
媯姓侯爵周三恪之國出自帝舜之後封於有虞虞幕
[000-41b]
裔孫閼父為周武王陶正能利器用王頼之以元女大
姬下嫁其子滿而封諸陳使奉虞帝祀其地在太皥之
墟今陳縣是也滿諡胡公生申公犀犀而下傳國十世
至桓公鮑鮑二十三年魯隱公立閔公二十一年西狩
獲麟後三年楚惠王使公孫朝滅陳
  吳
姬姓子爵出自周太王長子太伯與其弟仲雍避少弟
季歴賢而有聖子去之荆蠻號曰勾吳端委以治周禮
[000-42a]
荆蠻義之歸者千餘家為吳太伯太伯卒仲雍嗣立斷
髪文身臝以為飾遂不通中華後十七世當春秋魯成
公六年其後闔廬之子夫差以强暴霸中國夫差十五
年春秋終後八年為越句踐所滅
  楚
芊姓子爵出自顓帝孫重黎為髙辛氏火正能光融天
下命曰祝融其弟吳回嗣為祝融生陸終生六子皆剖
析而産最少者季連季連之苗裔鬻熊為周文武師成
[000-42b]
王時舉文王武王勤勞之後嗣得鬻熊曽孫熊繹封於
荆蠻胙以子男之田其地居丹陽南郡枝江縣是也其
後都郢更名曰楚至五世而熊通自立為楚武王武王
十九年魯隱公立惠王章八年西狩獲麟其後六國與
秦號七雄而楚最盛惠王而下有簡聲悼肅宣威懷頃
襄考烈幽哀負芻十二王而後秦滅之
  許
姜姓男爵出自堯四岳伯夷之後周武王封其苗裔文
[000-43a]
叔於許以續大岳之嗣地在頴川許昌縣今許州是也
春秋時國小而近鄭鄭再滅之以為俘邑後附楚楚遷
之於城父又遷之於白羽又遷之於葉元公子結之元
年西狩獲麟
  秦
嬴姓伯爵出自顓帝裔孫女脩子大業生大費與禹平
水土佐舜調馴鳥獸賜姓嬴是為柏翳柏翳十九世非
子為周孝王主馬汧渭間馬大蕃息孝王分為附庸而
[000-43b]
邑之秦使續氏嬴號曰秦嬴天水隴西縣秦亭是也其
後文公四十四年魯隱公立至悼公十年西狩獲麟後
九世孝公用商鞅以耕戰霸秦其子惠文君自號為王
至始皇并天下自立為皇帝至二世而亡
  蔡
姬姓侯爵出自周文王子叔度武王克商封於蔡其地
蔡州上蔡縣是也自叔度至蔡伯荒荒八世孫考父立
為宣侯宣侯二十八年魯隱公立成侯十年西狩獲麟
[000-44a]
後三十四年而楚滅之
  曹
姬姓伯爵出自文王子叔振鐸武王克商封之其地濟
隂定陶縣是也叔振鐸生太伯脾脾後九世桓公終生
即位終生三十五年魯隱公立至哀公八年曹伯陽為
宋所滅
  北燕
姬姓伯爵出自周同姓功臣曰君奭佐文武定天下有
[000-44b]
大功為周太保食邑於召謂之召康公相成王主自陜
以西諸侯封其子為北燕伯其地幽州薊縣是也召公
九世至燕惠侯六世孫穆侯之七年魯隱即位獻公十
二年西狩獲麟後六世易王立傳王號者六世至燕王
喜坐太子丹事為秦所破滅
  莒
嬴姓子爵出自少昊之後武王封兹輿期於莒城陽莒
縣是也莒夷君無諡而有號自茲輿期十一世而兹㔻
[000-45a]
始見於春秋共公庚輿而下微不復見後四世而楚滅

  紀
姜姓侯爵出自東莞劇縣春秋時嘗娶魯女又女為王
后魯莊公之三年齊侵之紀季以酅入于齊四年紀侯
大去其國
  邾
曹姓子爵出自陸終第五子晏安之後武王克商封其
[000-45b]
苗裔曹挾于邾為附庸今魯國鄒縣是也魯隱公之元
年邾儀父克㑹盟于蔑其後數從齊侯小白尊周進爵
為子克後九世桓公革之二十九年西狩獲麟邾近魯
而小後為楚所并
  小邾
曹姓子爵出自邾挾之後夷父顔有功於周周封其子
友於郳為附庸春秋時郳黎來始朝魯其地在東海昌
慮縣東北郳城是也齊小白霸郳君附從進爵為子始
[000-46a]
列諸侯謂之小邾子
  虞
姬姓公爵出自太王子仲雍生季簡季簡生叔達叔達
生周章虞仲及武王克商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已
為吳君别封其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墟在河東太陽
縣自虞仲列為諸侯十二世有虞公者貪而無謀晉獻
公用荀息計賂以璧馬而取其國
  虢
[000-46b]
姬姓公爵出自王季子虢仲文王弟也仲與虢叔為王
卿士勲在王室藏於盟府而文王友愛二弟謂之二虢
武王克商封仲於𢎞農陜縣東南之虢城周室東遷虢
公忌父虢公林父猶為天子之相魯僖公五年晉獻公
假道於虞以伐虢滅之地入於晉
  滕
姬姓侯爵文王子叔繡之後也至宣公十七世乃見春
秋後六世齊滅之
[000-47a]
  薛
任姓侯爵黄帝之後奚仲封於薛至獻侯始來朝魯與
諸侯盟㑹
[000-48a]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大全
           明 胡廣等 撰
  二十國年表
周魯蔡曹衛滕晉鄭齊秦楚宋杞陳吳邾莒薛許小邾
[000-49a]


[000-50a]


[000-51a]


[000-52a]


[000-53a]


[000-54a]


[000-55a]


[000-56a]


[000-57a]


[000-58a]


[000-59a]


[000-60a]


[000-61a]


[000-62a]


[000-63a]


[000-64a]


[000-65a]


[000-66a]


[000-67a]


[000-68a]


[000-69a]


[000-70a]


[000-71a]


[000-72a]


[000-73a]


[000-74a]


[000-75a]


[000-76a]


[000-77a]


[000-78a]


[000-79a]


[000-80a]
 
 
 
 
 
 
 
 
[000-80b]
 
 
 
 
 
 
 
 春秋大全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