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e0061 程氏春秋或問-元-程端學 (master)


[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或問卷四    元 程端學 撰
   僖公
二年
或問曰城楚丘朴鄉謂城邢歴序三國者詳書也城縁
 陵止書諸侯者略之也城楚丘沒諸侯者略之而又
 略也楚丘不如縁陵縁陵不如城邢救災恤患鄰道
 也詳書而不殺予之也封諸侯非王法没諸侯而不
[004-1b]
 書諱之也諱之者奪之也然乎曰不然也三國城邢
 而不再序則若邢之自城與魯之城之也故再書三
 國焉城縁陵上既列序諸侯故前目後凡而但稱諸
 侯也城楚丘者魯自城之也豈可指元年㑹檉之諸
 侯城之乎且城邢為救災恤患城縁陵獨非救災恤
 患乎設如城楚丘為諸侯城之亦非救災恤患乎何
 為略之又略也夫春秋有自然之書法使城楚丘而
 去諸侯之文以寓予奪之意則晦昧而不可曉豈書
[004-2a]
 法之自然哉且褒貶凡例抑揚予奪之說春秋之蠧
 也說春秋者自漢及唐自唐及宋能知擺脫俗習者
 朴鄉數人而已而其為說猶或如此吾然後知習俗
 之移人雖智者不能免况其餘哉
曰冬十月春王正月夏四月三書不雨先儒皆以餘月
 有雨子何以知不雨與書首月不相蒙也曰以後書
 六月雨而知之也如十一十二與二三五月而有雨
 則六月雨在不書矣惟其書六月雨也然後知左氏
[004-2b]
 所謂自十月至於五月不雨者為可據也但其下文
 云不曰旱不為災者為妄說耳曰此不雨書法與文
 二年書自十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十年十三年兩
 書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之文異者何也曰文公
 之三不雨有事介乎其間此則無事以間之故所書
 有不同也後世以凡例求之而不得於是為之辭以
 強通之故榖梁有勤而閔雨之說先儒亦有冬十月
 不雨則十一月十二月有雨春正月夏四月不雨則
[004-3a]
 二三五月有雨之說是皆以不雨與冬十月春正月
 夏四月聨屬讀之而不察之失也愚故離冬十月春
 王正月夏四月自為一時無事書首月之義而以三
 不雨不與之相蒙斯有以合乎左氏之說而經㫖自
 明矣曰既書不雨則一時之中有事矣子何以言一
 時無事書首月邪曰此非㑹盟侵伐郊禱朝聘諸事
 可以月日書者也特記一時之不雨耳而不雨非可
 以月日書也何妨自書首月乎曰冬不雨之下書楚
[004-3b]
 人侵鄭夏不雨之下書徐人取舒矣子何以言一時
 無事耶曰雖有二事而皆無月日又皆在不雨之後
 春秋之法凡正四七十月有無月日之事則但書春
 夏秋冬而不書首月恐其月之亂事也此以不雨間
 之故雖有二事而冬春夏得以書首月也非若文公
 時三書不雨皆有繫月日之事介乎其間而不可以
 直書首月也曰其或曰旱或曰不雨何也曰魯史命
 辭有異同孔子因之而不革奈何必執此例以求彼
[004-4a]
 同乎
二年
或問曰齊宋江黄㑹于陽榖先儒以諸侯之師同次陘
 者桓公之正兵又領江黄各守其境案兵不動為八
 國之援者為竒兵然歟曰不然也此見江黄不同伐
 楚而其後江黄伐陳而意之也設使有此則春秋本
 正義明道之書非戰國孫吳之術學者固不可移彼
 以論此而况髣髴想像之云乎
[004-4b]
四年
或問曰八國侵蔡遂伐楚次于陘先儒譏遂為專然乎
 曰無譏也此與公㑹齊侯于櫟公與夫人姜氏遂如
 齊與公㑹晉齊宋蔡鄭陳莒邾秦于温而諸侯遂圍
 許與下文曹伯襄復歸于曹遂㑹諸侯圍許之遂同
 義葢文法當然譏在一事而非在一字也若公子結
 媵陳人之婦遂及齊侯宋公盟與公子遂如京師遂
 如晉之遂則譏其專耳然亦文法當然意則有輕重
[004-5a]
 耳非若後世一字褒貶之云特下一遂字以譏之也
 曰次于陘有譏乎曰無譏也與齊宋曹師次于聶北
 救邢與叔孫豹救晉次于雍榆之次不同也彼之所
 謂次者名救而不進耳此之所謂次者紀實事以見
 下文退師盟于召陵之節次耳
曰秋及江人黄人伐陳子何以兩存高杜氏之說也曰
 皆可通也皆有疑也以文勢觀之高氏近理但執濤
 塗在夏及江黄伐陳在秋此又可疑者也若齊與諸
[004-5b]
 侯及江黄伐之書法自當言諸侯及江人黄人伐陳
 此又不可知者若如杜氏說八國皆伐楚者何為獨
 使魯也哉但孔氏程子諸家皆從杜氏故兩存之耳
五年
或問曰公及齊宋陳衞鄭許曹㑹王世子于首止諸侯
 盟于首止張氏諸儒謂再稱首止美之大者然乎曰
 不然也㑹王世子在夏又與世子為㑹盟諸侯在秋
 又諸侯自為盟㑹盟既異而又有二三月之差故不
[004-6a]
 得不再言其地乃書法當然何大美之有夫桓公知
 戴世子之為義而不知要君之非義先儒知桓公之
 有功於王而不知假仁之非義政孟子所謂久假不
 歸惡知其非有者也吾何以知其假也古之真有者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桓公内嬖冢嗣不立身死而五
 公子作亂其所以正王之冢適者果自身而推之哉
 聖人安得而虛美之昔漢高帝愛趙王如意欲易太
 子張良造謀使四皓輔太子以朝朱子論之曰良之
[004-6b]
 為此不惟不暇為高祖愛子計亦不暇為漢家社稷
 計矣其事正相類而首止之事殆又甚焉嗚呼權謀
 術數之說起大人格君心之道不復見此孔子所以
 惻然有隐而書歟
八年
或問曰禘于太廟用致夫人先儒之說多矣子獨有取
 於趙氏何邪曰用致夫人左氏謂哀姜東萊君舉存
 耕諸儒從之榖梁謂成風董子劉向范氏孫氏胡氏
[004-7a]
 劉氏康侯葉氏張氏朴鄉諸儒從之公羊謂齊媵女
 趙氏謂時君之妻聲姜高氏又謂五世之夫人莘老
 又謂聲姜哀姜成風凡六說獨公羊之說其謬易見
 餘五說意略近似然魯之禘祭文王周公二位而已
 魯之祫則自周公伯禽以下已毁未毁之主皆祭之
 若僖公致仲子子氏文姜哀姜成風者必用祫祭告
 於羣主或特祭告於昭穆之廟今止曰禘則趙氏謂
 時君之妻聲姜因其至而特設禘禮以為榮觀者近
[004-7b]
 理矣又惟夫人自至某而告廟可以言致如經書公
 至自某者三傳亦以致言也若立仲子成風之妾為
 正夫人與升子氏文姜哀姜於廟經當異其文如躋
 僖公之義不可以致言也况子氏文姜哀姜已祔於
 正廟仲子己别有宫而成風猶未死以此考之則聲
 姜之說斷不易矣曰經何以不曰夫人姜氏也曰春
 秋本義在於禘以致夫人而不在於聲姜之氏姓也
 况失禮在僖公而不在聲姜而書姜氏則不成文乎
[004-8a]
 予於本義已言之矣曰娶聲姜何以不書納幣親迎
 與夫人姜氏至自齊乎曰得禮則為常事而不書獨
 此非禮故書之也十二公夫人不書者多矣何獨疑
 於此哉
九年
或問曰伯姬卒啖氏謂内女為諸侯夫人書卒許嫁為
 夫人者亦然其為媵及嫁太子公子大夫則不書者
 然乎曰啖氏之說葢常事耳若春秋之法得禮則雖
[004-8b]
 為諸侯夫人與許嫁者有不書也失禮則雖為媵及
 嫁太子公子大夫悉書之故十二公之女適諸侯與
 許嫁而卒者多矣不皆書也莒慶來逆叔姬叔姬歸
 于紀皆為媵與嫁大夫者也則書之曰莘老諸儒亦
 謂以吾君為之服因録之者何也曰此可施之作史
 之常例而不可以入春秋不書常事之㫖也
曰里克殺其君之子奚齊春秋殺未踰年之君四内則
 子般子赤外則齊舍奚齊其三書之如成君奚齊獨
[004-9a]
 稱君之子故石氏謂奚齊稱子必係於其君以明國
 人不子之也言君而必曰其君之子以明國人不君
 之也國人不子而獻公獨以為子國人不君而荀息
 獨以為君且曰殺而不曰弑春秋以明分之不可亂
 也朴鄉亦取其說而子不之從何也曰奚齊非弑逆
 之賊也雖實庶子則固晉君之子也立雖不正則固
 晉人之君也使里克殺之於既立之後豈非弑其君
 哉今書殺其君之子則是未立之辭也且卓與奚齊
[004-9b]
 皆庶孽也皆國人不君而荀息獨以為君皆國人不
 子而獻公獨以為子者也何獨於卓而書弑其君哉
十年
或問曰晉里克弑其君卓朴鄉謂卓豈有冝為君之義
 春秋欲著弑逆之罪故成其君臣之名者然乎曰不
 然也卓非弑逆之賊而大夫立之則固里克之君何
 俟欲著弑逆之罪而後成其為君哉卓與奚齊非有
 優劣也殺之者一里克也况卓為荀息所自立今欲
[004-10a]
 著弑逆之罪獨成卓之為君奚齊嘗受先君之命矣
 反不成奚齊之為君此其故何哉吾於殺奚齊既言
 之矣
十四年
或問曰諸侯城縁陵先儒皆以詳不如城邢略不如城
 楚丘為義為責桓公之淺深然乎曰不然也其原二
 使我之也楚丘本魯邑而三傳謂之封衛縁陵非為
 杞而二傳謂之封杞諸儒以凡例乘之見有詳略之
[004-10b]
 不同則論議蠭起矣殊不知城楚丘者魯自城也與
 書城中丘城郎城小榖之云同故略城邢者三國之
 師也不得言諸侯故詳城縁陵者諸侯也前目已見
 於鹹之㑹故後凡不詳不略制言之體固如此何必
 相較以為義哉予於城邢既言之矣
曰季姬使鄫子來朝先儒謂魯公鍾愛其女使自擇配
 者然乎曰億度之辭也曰何氏謂季姬許嫁於邾及
 與鄫子遇使鄫子謂己者何也曰此見季姬己字疑
[004-11a]
 女子許嫁笄而字之文而意之者非有所據也夫女
 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雖未許嫁既笄必有字
 之者矣不可執一而論也
曰沙鹿崩不係國朴鄉謂地有不係國者如楚丘不係
 衞縁陵不係杞然乎曰不然也山可以不係國名山
 大川不以封也地不可以不係國古者無不係國之
 邑也愚於楚丘縁陵既言之矣此得以略之
十五年
[004-11b]
或問曰晉侯及秦伯戰于韓獲晉侯先儒謂不書以歸
 免秦伯者然乎曰不然也高氏曰不書以晉侯夷吾
 歸者以其即復國也
十八年
或問曰宋曹衞邾伐齊左氏謂納孝公先儒皆縁此立
 論子獨兩存其說何邪曰若納孝公經當書曰宋公
 曹伯衞人邾人伐齊納公子昭如莊九年魯納子糾
 之法或書曰宋公曹伯衞人邾人伐齊師救齊昭入
[004-12a]
 于齊如莊六年魯齊宋陳蔡伐衞王人救衞衞侯朔
 入于衞之法今經但曰四國伐齊而不見納孝公事
 迹則但當據經議其伐喪之罪與其圗伯之迹及桓
 公伯業之淺深耳何得因傳廢經而為傳義哉且宋
 納孝公則二十三年齊侯何得伐宋圍緡乎然齊桓
 八月始𦵏必其内亂外伐而致緩者也故亦不敢盡
 廢傳文姑並存之而以經為主焉曰劉氏謂不書納
 公子昭者昭非正不與納者何邪曰使宋納不正之
[004-12b]
 昭正當書以懲之如朔入于衞者可也何得削之而
 使人不知其故哉凡經之所書皆不與者也如一切
 削之則無春秋矣
曰邢人狄人伐衞朴鄉謂狄使書人與荆人徐人江人
 黄人皆著其與中國接者何也曰非此之謂也春秋
 不可書邢狄伐衞也則稱邢人矣邢既稱人春秋又
 不可書邢人狄伐衞也則稱狄人矣然則狄稱人者
 便文也非著其接中國也且二十一年狄侵衞何不
[004-13a]
 人之以著其接中國哉
二十年
或問曰西宫災董子劉向之言何如曰存耕得之矣其
 言曰仲舒曰僖公立齊媵為夫人而天災西宫劉向
 曰僖公立妾母為夫人入宗廟故天災閔宫仲舒則
 牽制於公羊齊媵先至之説向則以用致夫人而為
 之附㑹者也
二十一年
[004-13b]
或問曰大旱莘老謂不雨者旱不為災大雩者旱未為
 災天旱者旱為災也然乎曰魯史記事有詳略有輕
 重又非一人之手故不同耳其實不雨即旱旱即不
 雨也安有自某月不雨至於某月而不為災之理乎
 又安有旱未為災而先雩之理乎此不待辨而易見
 者也
曰宋楚陳蔡鄭許㑹于盂執宋公以伐宋先儒皆謂楚
 執之子獨取陳岳氏之說何邪曰先儒之論承左氏
[004-14a]
 公羊之弊也陳氏之說本於經者也經不言楚先儒
 求之而不得故有分惡諸侯之說豈知春秋直書其
 事而罪惡自見之㫖哉若以為楚子造謀而諸侯從
 之則可也何則當時楚强而詐諸侯衰而愚惟楚令
 之從而不知其不可者也故楚人來獻㨗是其驗矣
 觀下文公㑹諸侯釋宋公益知諸侯之與謀矣故諸
 侯有從命之罪而楚有造謀之惡若以諸侯不知而
 楚自為之聖人以其不助宋伐楚而分其惡於諸侯
[004-14b]
 則誣聖人甚矣
二十三年
或問曰齊侯伐宋圍緡先儒多責孝公背立已之恩然
 乎曰此左氏之辭於經則無所考也
二十四年
或問曰晉侯夷吾卒經在二十四年冬傳云二十三年
 九月杜氏徐邈之徒皆謂文公定位而後告喪春秋
 從赴而書然乎曰不然也左氏謂諸侯國史擇焉不
[004-15a]
 精考焉不詳而遽附於二十三年之間又多為說以
 附㑹之則既誤矣後世求之不得遂指經以為從赴
 夫夷吾卒晉人立懐公是時非有内亂外伐安得不
 告喪而預待文公之至而後告乎借使文公入而後
 告喪必曰先君某以某年某月某日卒於其魯史必
 曰某年某月某日晉侯夷吾卒必不於來赴之日書
 曰晉侯夷吾卒此人情事理之常而杜徐之徒信傳
 疑經強為此説以求經傳之必通而不知其反誣經
[004-15b]
 而惑世也諸家為說此類甚多不暇悉辨
二十五年
或問曰宋蕩伯姬來逆婦劉氏謂伯姬之嫁不見於經
 為内交不敵則不書於策今見於經為公主大夫之
 昬為卑朝廷而慢宗廟者然乎曰不然也伯姬嫁蕩
 氏事正以其常事不書也若諸侯大夫不敵而違禮
 則春秋當書之以示戒今反謂不敵而不書則與劉
 氏前所謂常事不書者自相伐矣况經書蕩伯姬逆
[004-16a]
 婦本責以姑逆婦而失親迎之禮而非公主大夫之
 昬而書也使當時公主大夫以嫁之亦非劉氏可得
 而知也
曰楚人圍陳納頓子于頓先儒皆謂一事子獨離而二
 之何也曰謂之一事者本於公羊榖梁而成於杜氏
 先儒又從而演之故其説牢不可觧獨胡氏得其㫖
 而辨之甚明愚既録諸本義之間矣請因其說而詳
 焉大凡公榖不見國史以意求之而不知其義故其
[004-16b]
 說多鑿左氏嘗見國史故其說有據獨其自為說則
 往往附㑹而不可信耳今左氏謂令尹子玉追秦師
 弗及遂圍陳納頓子于頓雖無所發明葢與經不相
 背也杜氏乃自為其事曰頓迫於陳而出奔楚故楚
 圍陳以納頓子不知杜氏何所據而為此言邪葢億
 度之辭耳先儒觧經據經觀理可也而捨經以求傳
 甚則又捨傳而求注則其事愈紊而其義愈乖矣夫
 陳一國也頓亦一國也頓既非陳屬邑楚人納頓子
[004-17a]
 于頓可也何必圍陳哉且陳之見迫於楚久矣楚納
 頓子陳人曷敢與争必待圍陳然後納之乎不特杜
 氏無所據而求之事理又有不通者也况公羊謂不
 言遂為兩之榖梁又謂納頓子者陳也其說固陋尤
 不可宗吾故斷然以為胡氏之得其㫖也
二十六年
或問曰楚人滅夔以夔子歸先儒以楚夔不名為義何
 也曰以楚不名為義者據衞侯燬滅邢也彼或知燬
[004-17b]
 爲衍文則自無此論矣以夔子不名為義者先儒不
 一其說趙氏謂時未與魯通莫得知之爾孫氏謂略
 夷狄劉氏又謂黜楚而伸夔夫楚滅夔已赴於魯矣
 不可謂未與魯通也齊滅赤狄潞氏以潞子嬰兒歸
 潞子既名不可謂略夷狄也楚滅同姓其罪顯矣夔
 不死社稷而與楚歸亦不為無罪也使夔而縮春秋
 伸夔亦不在不名荆敗蔡師以蔡侯獻舞歸蔡侯無
 罪也而卒以名數者皆所不通則吾所謂史有詳略
[004-18a]
 與春秋脫之者近之在來者擇焉
二十七年
或問曰公㑹諸侯盟于宋先儒謂魯欲觧宋圍故此盟
 為僖之功何也曰公榖註有觧宋圍之說先儒不察
 遂以為功耳葉氏之說甚明則既附於本義矣而杜
 氏康侯亦曰公與楚結好故往㑹盟其地以宋者宋
 方見圍無嫌於與盟公之罪亦著矣獻可亦曰案左
 氏二十八年楚子使子玉去宋又子玉曰君復衞侯
[004-18b]
 而封曹臣亦釋宋之圍以此言之宋圍不觧也葢公
 不救宋而往㑹從楚之諸侯為盟於宋故明書以示
 義則其説愈明矣今以經文觀之如釋宋圍經當書
 曰公㑹諸侯盟于宋釋宋圍如書公㑹諸侯盟于薄
 釋宋公之法今經但曰盟于宋則非觧宋圍審矣曰
 張氏謂經曰㑹諸侯不曰㑹楚使公從夷狄之罪必
 待考而後見者何也曰諸侯親者也楚則大夫也經
 曰㑹諸侯則楚在其中矣何必復生義哉
[004-19a]
二十八年
或問曰晉侯侵曹晉侯伐衞朴鄉謂特出晉爵而不厭
 其辭之繁為予伯之辭然乎曰不然也晉侯侵曹故
 稱晉侯既而晉侯又伐衞故亦稱晉侯若晉使卿則
 書名氏使微者則書晉人此史氏不易之定法而孔
 子因之者也苟特出晉爵為子伯之辭則晉侯殺其
 世子申生而特出晉爵者亦將予之乎且晉之侵曹
 伐衞將以攻楚師而覬一勝也若王者之師則安用
[004-19b]
 此術哉聖人亦何所取而予之乎其後城濮之戰亦
 以出齊爵晉爵為説亦其舊習之未盡除也
曰公子買戍衞不卒戍刺之高氏張氏諸儒多謂懼晉
 以殺買者然乎曰予於左氏既辨之矣知左氏之謬
 則諸儒之説不待辨也曰諸儒皆謂公子買知難而
 退為無罪子獨不然何歟曰買為魯之懿親知勢之
 不敵與義之不可而不能諫既已受命而往戍衞矣
 又復畏死而逃歸是進退皆無義也惡得無罪哉故
[004-20a]
 惟吕氏謂買戍衞而不卒戍罪也刺之則過矣為近
 之而義有未盡耳予故因其説而足之非敢自求異
 於衆也曰康侯之説何如曰康侯之説雖無甚牴牾
 然不言戍衞之罪僅可施之殺大夫之義耳曰莘老
 謂春秋書刺者二公子偃不書所刺之罪而公子買
 著不卒戍之迹為偃則當刺而買在可恕何也曰不
 書所刺之罪者止譏専殺大夫也書所刺之罪者兼
 譏不當戍衞也故不卒戍不特譏買而多譏魯此一
[004-20b]
 事兼二義者也讀者特不察耳
曰公朝于王所先儒皆言晉文致天子而公朝之春秋
 婉而成章故不見於踐土之盟而見於此然乎曰不
 然也三傳惑之而讀焉者不察也予於左氏傳踐土
 之盟已略言之邦衡之説可考也况此不言諸侯而
 但言公朝於王所其事又益明矣今以事理觀之晉
 文方假尊周之名以令天下惡有呼天王曰王來吾
 将朝矣豈足以服諸侯哉曰然則晉文何以謂之譎
[004-21a]
 也曰晉文之為固有譎者矣如侵曹伐衞執曹伯以
 致楚之類是也而非召王之以下闕文/
 
曰杞伯姬來先儒謂為魯莒釋怨然乎曰經不言其故
 而傳亦無攷億辭也
三十年
或問曰衞殺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先儒謂公子瑕未
 聞有罪而殺之元咺立以為君故衞侯忌而殺之也
[004-21b]
 然不與衞剽同者是瑕能守節不為國人之所惡也
 故經以公子冠瑕而稱及然乎曰不然也為此説者
 惑於左氏云元咺歸立公子瑕之一語也劉氏固己
 辨其妄矣使公子瑕為元咺所立而不辭惡得為無
 罪哉惡得為守節哉其曰不為國人之所惡亦意之
 之辭耳瑕苟自立則既三年矣使其仁如堯舜孔子
 亦将正名其僣竊之號安得以不為國人所惡而去
 其號特冠以公子哉其稱及乃書法當然亦非無罪
[004-22a]
 而書及也曰高氏謂經書於衞侯未歸之前若不罪
 衞侯者葢以二子之禍皆晉文為之也者何也曰二
 子之禍固晋文之為然孔子不過據舊史先後而録
 之非衞侯既入而殺咺與瑕孔子特易其先後以歸
 晉文之罪也今觀經文事勢及左氏事跡乃衞侯殺
 咺與瑕而後入衞侯雖無大罪而義則未盡也曰葉
 氏又謂執衞侯稱人不以為伯討為定晉侯之罪復
 國加之名為定衞侯之罪自晉歸以復書為定元咺
[004-22b]
 之罪立踰年不稱君為定瑕之罪何也曰此惑於一
 字襃貶之失也夫四人者固皆有罪矣然衞侯之罪
 輕而瑕之罪不可考讀春秋者當於事上觀之不可
 於一字求義也春秋執諸侯大夫者皆稱人不可謂
 定晉侯之罪曹伯襄無罪復國亦稱名不可謂定衞
 侯之罪諸侯大夫歸國者多以復書不可謂定元咺
 之罪瑕實不為君故稱公子不可謂定瑕之罪四人
 之事昭如日星然不求之大體而求之一字之間則
[004-23a]
 四人之罪反得以匿矣非學春秋之法也
曰衞侯鄭歸于衞翼之諸儒謂不書復歸而書歸者葢
 殺咺與瑕之禍晉文為之故無惡文也莘老諸儒又
 謂不書復為禀命於天王與新封者同也陳洙氏又
 謂不書復為晉文以私憾遂執衞侯故不曰復歸以
 原其情也此皆以不書復歸為善辭至高氏諸儒則
 謂衞納玉於晉晉為之請以免衞侯夫委罪人於天
 子而又私釋之故不言歸自京師又不言復為不與
[004-23b]
 其復也此以不書復為惡辭也至葉氏諸儒又謂衞
 納玉得歸故不得以京師言為天子之病至存耕諸
 儒則為曹伯負芻書歸自京師是加京師以奉賊之
 辭一有王命而歸為大順故書以易辭豈得以不言
 自京師為罪諸説紛紛子一切略之無乃太簡乎曰
 春秋命辭固有重輕有繁殺學者當先考春秋之事
 次觀春秋比事之意然後察乎命辭輕重繁殺之間
 則聖人之意庶乎可窺其一二矣若但求一字之褒
[004-24a]
 貶與前後所書之凡例以立論焉吾恐舍其本而究
 其末緦麻之察而三年喪之不務也自晉侯伐衞屬
 辭比事至此凡八書而見義故衞侯鄭歸於衞乃卒
 事也不比事而觀王伯之盛衰君臣之相勝為春秋
 之大變乃拘拘於復歸與自京師一字之間宜其説
 之紛紛而徒足以亂春秋也夫魯史有詳略則春秋
 亦詳略先後事迹有不同則春秋亦不同必欲執彼
 以例此則反泥而不通矣今衞侯之執雖歸之京師
[004-24b]
 當時或晉侯共釋之或晉侯使京師釋之則魯史書
 其實孔子亦據其文而録之安得自改之哉吾故曰
 拘拘求之一字之間者亂春秋者也
三十一年
或問曰取濟西田孫氏謂復侵地也濟田本魯地高氏
 謂嘗為鄰國所奪不識所謂鄰國者誰也曰以理推
 之知其為復鄰國之侵地但前事既逺不可得而考
 也唯以為曹田則斷不可爾
[004-25a]
曰四卜郊不從乃免牲猶三望子既取公羊劉氏三卜
 之説矣然高氏則謂郊不過二卜也上辛不吉則卜
 中辛又不吉則不卜而用季辛焉者何也曰古禮既
 廢後世記禮者各有所宗而是非卒難立辨然先王
 以義起禮而義者人心之不可泯者也故猶可以義
 斷其得失若二卜不吉不卜而用季辛則季辛之日
 能知上帝之必饗乎不能必上帝之饗而祭之則是
 虛文而已曰三卜而得禮則襄七年三卜郊不從乃
[004-25b]
 免牲春秋何以復書也曰古先聖王之事天也誠義
 兼盡龜筮依人而行豈有不從者哉今三卜而不從
 則神不饗非類斷可知矣况魯不當郊而郊者乎然
 則三卜豈非非常之事乎但比之四卜五卜者為少
 輕耳曰魯之郊孟獻子以為祈農者然乎曰劉氏固
 嘗辨其妄矣劉氏曰彼見郊不過三月則以為啟蟄
 聞配用后稷則以為祈農事何其陋於禮也曰三望
 之説鄭氏有以海岱淮言之矣杜氏劉氏有以分野
[004-26a]
 之星及境内山川言之矣子獨取於公羊之説何也
 曰望者逺望而祭之若其境内山川則不曰望矣唯
 魯僣用天子之郊故用天子之望若鄭杜之説乃諸
 侯事宜故孫氏曰據鄭杜止祭其封内况海河淮非
 魯封内又諸侯無祭分野星之事且魯所僣天子葢
 四方之中祭其大者三耳故惟公羊之説比諸説稱
 長然於禮經無考亦不敢質言也曰公羊諸儒多謂
 中禮曰牲傷者曰牛子獨取朴鄉之説何也曰詩書
[004-26b]
 禮言祭天者皆曰牛也豈皆傷者乎禮曰帝牲必在
 滌稷牛唯具夫以天下養而祭其祖豈以牛之傷者
 祭之乎又禮曰天地之牛角繭栗宗廟之牛角握則
 亦各有所宜爾夫天與祖對雖有尊卑之殊然主祭
 者之心豈有二哉吾故斷然以為非傷者也
三十三年
或問曰晉人及姜戎敗秦師于殽劉氏康侯張氏王氏
 皆謂公羊無師字為狄秦者然乎曰不然也一字褒
[004-27a]
 貶之弊也夫楚秦呉越皆夷狄也春秋嘗書楚師敗
 績矣於時楚伐齊圍宋豈非夷狄乎而卒言師由是
 觀之其為狄之之道在其事而不在師之一字也愚
 於三傳辨之矣
 
 
 
 
[004-27b]
 
 
 
 
 
 
 
 春秋或問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