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e0044 春秋左傳要義-宋-魏了翁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左傳要義卷一
           宋 魏了翁 撰
 隱公元年
  一/服題隱公左氏傳解誼杜題經傳集解
五經題篇皆出注者之意人各有心故題無常準此本
經傳别行則經傳各自有題注者以意裁定其本難可
復知據今服䖍所注題云隱公左氏傳解誼第一不題
[001-1b]
春秋二字然則春秋二字葢是經之題也服言左氏傳
三字葢本傳之題也杜既集解經傳春秋此書之大名
故以春秋冠其上序説左氏言已備悉故略去左氏而
為此題焉經傳集解四字是杜所加其餘皆舊本也
  二/杜元凱家世及所著春秋書
杜氏名預字元凱畿之孫恕之子也陳壽魏志云杜畿
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漢御史大夫杜延年之後文帝
時為尚書僕射封樂亭侯試船溺死追贈大僕諡戴侯
[001-2a]
也恕字務伯官至幽州刺史預司馬宣王女壻也王隱
晉書云預知謀深博明於治亂嘗稱德者非所企及立
言立功預所庶幾也大觀羣典謂公羊榖梁詭辯之言
又非先儒說左氏未究丘明之意横以二傳亂之乃錯
綜㣲言著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又參考衆家為之釋例
又作盟㑹圖春秋長厯備成一家之學至老乃成預有
大功名於晉室位至征南大將軍開府封當陽侯荆州
刺史食邑八千户時人號為武庫不言名而言氏者注
[001-2b]
述之人義在謙退不欲自言其名故但言杜氏毛君孔
安國馬融王肅之徒其所註書皆稱為傳鄭𤣥則謂之
為注而此於杜氏之下更無稱謂者以集解之名已題
在上故止云杜氏而已劉炫云不言名而云氏者漢承
焚書之後諸儒各載學名不敢布於天下但欲傳之私
族自題其氏為謙之辭
  三/元兼始適二義妃通適妾
傳惠公元妃孟子正義曰惠公名弗皇孝公之子也諡
[001-3a]
法愛民好與曰惠釋詁云元始也妃匹也始匹者言以
前未曾娶而此人始為匹故註云言元妃明始適夫人
也妃者名通適妾故傳云陳哀公元妃鄭姬生悼太子
偃師二妃生公子留下妃生公子勝元者始也長也一
元之字兼始適兩義故云始適夫人也然則有始而非
適若孟任之類是也亦有適而非始若哀姜之類是也
  四/適長稱伯庶長稱孟春秋時不盡然
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長幼之别字也孟伯俱長也禮緯
[001-3b]
云庶長稱孟然則適妻之子長者稱伯妾子長於妻子
則稱為孟所以别適庶也故杜注文十五年及釋例皆
云慶父為長庶故或稱孟氏沈氏亦然案傳趙莊子之
妻晉景公之姊則趙武適妻子也而武稱趙孟荀偃之
卒也士匄請後曰鄭甥可則荀呉妾子也而呉稱知伯
豈知氏常為適而稱伯趙氏恒為庶而稱孟者也葢以
趙氏趙盾之後盾為庶長故子孫恒以孟言之與慶父
同也推此言之知知氏荀首之後傳云中行伯之季弟
[001-4a]
則俱是適妻之子但林父荀首並得立家故荀首子孫
亦從適長稱伯也或可春秋之時不能如禮孟伯之字
無適庶之異葢從心所欲而自稱之耳
  五/婦人以字配姓故稱孟子
契姓子宋是殷後故子為宋姓婦人以字配姓故稱孟

  六/不稱薨不成喪先死不得從夫諡
魯之夫人皆稱薨舉諡此獨無諡言卒故特解之定十
[001-4b]
五年姒氏卒傳曰不成喪則知此不稱薨亦不成喪也
案傳例不赴則不稱薨然則此云不成喪者正謂不赴
於諸侯也周禮小史卿大夫之喪賜諡讀誄止賜卿大
夫不賜婦人則婦人法不當諡故號當繫夫釋例曰諡
者興於周之始王變質從文於是有諱焉傳曰周人以
諱事神名終將諱之故易之以諡末世滋蔓降及匹夫
爰暨婦人
  七/婦人於法無諡生從夫國死從夫諡
[001-5a]
婦人無外行於禮當繫夫之諡以明所屬詩稱莊姜宣
姜即其義也是言婦人於法無諡故取其夫諡冠於姓
之上生以夫國冠之韓姞秦姬是也死以夫諡冠之莊
姜定姒是也直見此人是某公之妻故從夫諡此諡非
婦人之行也夫諡已定妻即從而稱之先夫而死則夫
未有諡或宜稱字故云無諡言婦人法無諡也先夫死
不得從夫諡解其不稱惠也此言其正法耳其末世滋
蔓則為之作諡
[001-5b]
  八/景王未崩妻稱穆后非禮
景王未崩妻稱穆后如此之類皆非禮也
  九/諸侯無重娶有繼室繼室不稱夫人
經傳之說諸侯惟有繼室之文皆無重娶之禮故知元
妃死則次妃攝治内事次妃謂姪娣與媵諸妾之最貴
者釋例曰夫人薨不更聘必以姪娣媵繼室是夫人之
姪娣與二媵皆可以繼室也適庶交爭禍之大者禮所
以别嫌明疑防㣲杜漸故雖攝治内事猶不得稱夫人
[001-6a]
又異於餘妾故謂之繼室妻處夫之室故書傳通謂妻
為室言繼續元妃在夫之室
  十/手文必古文非隸書
婦人謂嫁曰歸隱二年公羊傳文也以其手之文理自
然成字有若天之所命使為魯夫人然故嫁之於魯也
成季唐叔亦有文在其手曰友曰虞曰下不言為此傳
言為魯夫人者以宋女而作他國之妻故傳加為以示
異耳非謂手文有為字故魯夫人之上有為字也仲子
[001-6b]
手有此文自然成字似其天命使然故云有若天命也
隸書起於秦末手文必非隸書石經古文虞作□魯作
&KR2590手文容或似之其友及夫人固當有似之者也
  十/一繼室貴於諸妾母貴則子宜為君
繼室雖非夫人而貴於諸妾惠公不立太子母貴則宜
為君隱公當嗣父世正以禎祥之故仲子手有夫人之
文其父愛之有以仲子為夫人之意故追成父志以位
讓桓但為桓尚少未堪多難是以立桓為太子帥國人
[001-7a]
而奉之已則且攝君位待其年長故於歲首不即君位
傳於元年之前預發此語者為經不書公即位傳是謂
先經以始事也
  十/二鄭以正朔三而改孔自古皆建寅
鄭康成依據緯候以正朔三而改自古皆相變如孔安
國以自古皆用建寅為正惟殷革夏命而用建丑周革
殷命而用建子杜無明說
  十/三夏即位春已稱元秋冬改元春夏即冠年
[001-7b]
定公元年不書正月者正月之時定公未立即位在於
六月歲首未得朝正公之即位别見下文正月無所可
見故不書也然則定以六月即位乃可改元正月已稱
元年者未改之日必乗前君之年既改之後方以元年
紀事及其史官定䇿須有一統不可半年從前半年從
後雖非年初亦統此歲故入年即稱元也釋例曰癸亥
公之喪至自乾侯戊辰公即位喪在外踰年乃入故因
五日改殯之節國史用元年即位之禮因以此年為元
[001-8a]
年也古法既然故漢魏以來雖秋冬改元史於春夏即
以元年冠之是有因於古也
  十/四諸侯於封内各得改元
天子之封諸侯也割其土壤分之臣民使之專為已有
故諸侯於其封内各得改元傳說鄭國之事云僖之元
年朝於晉簡之元年士子孔卒是諸侯皆改元非獨魯

  十/五天子盟諸侯之禮之時之法
[001-8b]
諸侯俱受王命各有寰宇上事天子旁交隣國天子不
信諸侯諸侯自不相信則盟以要之凡盟禮殺牲㰱血
告誓神明若有背違欲令神加殃咎使如此牲也曲禮
曰約信曰誓涖牲曰盟周禮天官玉府職曰若合諸侯
則共珠槃玉敦夏官戎右職曰盟則以玉敦辟盟遂役
之贊牛耳桃茢秋官司盟職曰掌盟載之法凡邦國有
疑㑹同則掌其盟約之載及其禮儀北面詔明神鄭𤣥
以為槃敦皆器名也珠玉以為飾
[001-9a]
  十/六諸侯盟之壇之神之牲及口血坎埋
合諸侯者必割牛耳取其血㰱之以盟敦以盛血槃以
盛耳將㰱則戎右執其器為衆陳其載辭使心皆開辟
司盟之官乃北面讀其載書以告日月山川之神既告
乃尊卑以次㰱戎右傳敦血以授當㰱者令含其血既
㰱乃坎其牲加書於上而埋之此則天子㑹諸侯使諸
侯聚盟之禮也凡天子之盟諸侯十二歲於方岳之下
故傳云再㑹而盟以顯昭明若王不巡守及諸侯有事
[001-9b]
朝王即時見曰㑹殷見曰同亦為盟禮其盟之法案覲
禮為壇十有二尋深四尺加方明於其上方明者木也
方四尺設六玉上圭下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東方
圭朝諸侯於壇訖乃加方明於壇而祀之列諸侯於庭
玉府共珠槃玉敦戎右以玉敦辟盟遂役之贊牛耳桃
茢司盟北面詔告明神諸侯以次㰱血鄭注覲禮云王
之盟其神主日王官之伯盟其神主月諸侯之盟其神
主山川是盟禮之略也若諸侯之盟亦有壇知者故柯
[001-10a]
之盟公羊傳稱曹子以手劍劫桓公于壇是也其盟神
則無復定限故襄十一年傳稱司慎司盟名山名川羣
神羣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國之祖是也其盟用牛牲
故襄二十六年傳云㰱用牲又哀十七年傳云諸侯盟
誰執牛耳是也其殺牛必取血及耳以手執玉敦之血
進之於口知者定八年涉佗捘衛侯之手及捥又襄九
年傳云與大國盟口血未乾是也既盟之後牲及餘血
並盟載之書加於牲上坎而埋之故僖二十五年傳云
[001-10b]
宵坎血加書是也
  十/七大國制盟辭小國尸其事
春秋之世不由天子之命諸侯自相與盟則大國制其
言小國尸其事官雖小異禮則大同故釋例曰盟者殺
牲載書大國制其言小國尸其事珠槃玉敦以奉流血
而同㰱是其事也其盟載之辭則傳多有之
  十/八稱君為罪君稱國稱人為國討
國討者謂稱國若人稱國稱人則明其為賊言一國之
[001-11a]
人所欲討也今稱鄭伯指言君自殺弟若弟無罪然譏
其失兄之教不肯早為之所乃是養成其惡及其作亂
則必欲殺之故稱鄭伯所以罪鄭伯也傳例母弟稱弟
段實母弟以其不為弟行故去弟以罪段也兩罪之者
明兄雖失教而段亦凶逆也釋例曰兄而害弟者稱弟
以章兄罪弟又害兄則去弟以罪弟身統論其義兄弟
二人交相殺害各有曲直存弟則示兄曲也鄭伯既失
教若依例存弟則嫌善段故特去弟兩見其義是其說
[001-11b]
也襄三十年天王殺其弟佞夫傳曰罪在王則與鄭伯
同譏而佞夫不去弟者釋例曰佞夫稱弟不聞反謀也
鄭段去弟身為謀首也然則佞夫不與反謀罪王而不
罪佞夫故稱弟也傳例戰敗克取兩國之文段實鄭臣
而言克段故中明傳意以解之得雋曰克莊十一年傳
例也國討例在莊二十二年者彼經書陳人殺其公子
御寇實君殺太子而稱陳人者陳人惡其殺太子之名
故不稱君父以國討公子告也傳稱陳人殺其太子御
[001-12a]
寇以實言之明經所書國討之例也彼無凡例而言例
者正以此傳云稱鄭伯譏失教也言稱是仲尼變例也
稱君為罪君則知稱人為國討序云推變例以正褒貶
即此類也
  十/九平遷王城敬遷成周春秋後二百餘年周亡
幽王為犬戎所殺平王遷都王城今河南縣是也平王
四十九年魯隱公之元年也敬王又遷成周今洛陽是
也敬王三十九年獲麟之歲也四十三年而敬王崩敬
[001-12b]
王子元王九年春秋之傳終矣元王以下十一世二百
二十六年而周亡也周本紀武王至平王凡十三王兄
弟相及者一人平王是武王十一世孫也
  二/十天王以仲子者桓母故賵之時仲子未薨
仲子乃惠公妾耳王使賵之者隱立桓為太子成桓母
為夫人天王知其然故遣賵惠公因即賵之杜言仲子
者桓公之母正見此意不然仲子為桓母傳有明文不
須解惠公薨在往年明年仲子始薨葢於時有疾/王謂之已薨故使宰喧並歸惠公仲子之賵
[001-13a]
  二十/一婦人於法無諡當以字配姓
男子之有諡者人君則配王配公大夫或配子或配字
皆不以字配姓婦人於法無諡故以字配姓言其正法然
也釋例曰婦人無外行於禮當繫夫之諡以明所屬是
言婦人不合諡也繫夫諡者夫人而已衆妾不合繫夫
正當以字配姓也其聲子戴媯有諡者皆越禮妄作也
  二十/二客主皆㣲無名國地國主亦與盟
春秋之例若是命卿則名書於經此盟客主無名故知
[001-13b]
皆是㣲者公羊傳曰孰及之内之㣲者也榖梁傳曰及
者何内卑者也宋人外卑者也卑㣲言非卿也客謂宋
主謂魯
  二十/三公卿大夫士書爵字名人等例
僖二十四年傳富辰說周公封建親戚以藩屏周而云
邢茅胙祭則祭之初封畿外之國也穆王之時有祭公
謀父今有祭伯世仕王朝葢本封絶滅食采於王畿也
莊二十三年祭叔來聘注以為祭叔為祭公來聘魯天
[001-14a]
子内臣不得外交是祭於此時為畿内之國仍有封爵
故言諸侯為王卿士也釋例曰王之公卿皆書爵祭伯
凡伯是也大夫稱字南季榮叔是也元士中士稱名劉
夏石尚是也下士稱人公㑹王人于洮是也其或稱祭
公舉官而言之此其定例也然春秋之世有王之卿士
無采地者若王叔陳生伯輿之屬是也但未知書經其
稱云何杜既云公卿稱爵而王子虎及劉卷卒稱名者
彼是天王為赴以名告魯如諸侯之例薨則稱名此云
[001-14b]
公卿稱爵者謂聘使往還與彼為異也
  二十/四卿無爵或書字大夫有爵或亦書爵
又襄十五年注云天子卿書字者以傳云劉夏逆王后
于齊卿不行非禮也以劉夏非卿書名若卿則應書字
以名字相對故舉以言焉其實卿書爵也此祭伯若王
使來當云天王使祭伯來聘亦如天王使凡伯來聘今
以自來為文明非王命而私行也劉炫云卿而無爵或
亦書字大夫有爵或亦書爵傳稱王叔陳生與伯輿爭
[001-15a]
政俱是卿士並不言爵又滕侯之先為周卜正書稱齊
侯吕伋為虎賁氏則大夫或有爵也然則大夫有爵不
可舍爵而書字卿而無爵不可越字而書名葢有卿士
亦書字大夫亦書爵也王臣之見經者衆祭伯凡伯毛
伯單伯召伯尹子單子劉子其間未必無大夫榮叔南
季家父叔服其間未必無卿但無明證故依例解之襄
十五年注云天子卿書字是言天子卿有書字之理
  二十/五卿佐之喪託書日不書日以見義
[001-15b]
釋例曰君之卿佐是謂股肱股肱或虧何痛如之疾則
親問焉喪則親與小斂大斂慎終歸厚之義也故仲尼
修春秋卿佐之喪公不與小斂則不書日示薄厚戒將
來也即以新死小斂為文則但臨大斂及不臨其喪亦
同不書日也襄五年冬十二月辛未季孫行父卒傳曰
大夫入斂公在位是公與小斂則書日之事也其翬柔
溺等生見經傳死而不書卒者皆不以卿禮終也
  二十/六辨隱莊閔僖不書即位
[001-16a]
傳不書即位攝也正義曰攝訓持也隱以桓公幼小且
攝持國政待其年長所以不行即位之禮史官不書即
位仲尼因而不改故發傳以解之公實不即位史本無
可書莊閔僖不書即位義亦然也舊説賈服之徒以為
四公皆實即位孔子修經乃有不書故杜詳辨之
  二十/七何休以諸侯無攝鄭難之
膏肓何休以為古制諸侯幼弱天子命賢大夫輔相為
政無攝代之義昔周公居攝死不記崩今隱公生稱侯
[001-16b]
死稱薨何因得為攝者周公攝政仍以成王為主直攝
其政事而已所有大事稟王命以行之致政之後乃死
故卒稱薨不稱崩隱公所攝則位亦攝之以桓為太子
所有大事皆專命以行攝位被殺在君位而死故生稱
公死稱薨是與周公異也公羊以諸侯無攝鄭引公羊
難云宋穆公云吾立乎此攝也鄭亦不從何説也
  二十/八邾儀父得王命必在北杏後
正義曰莊十三年㑹北杏邾人在焉賈服云時已得王
[001-17a]
命邾今無爵得與魯盟北杏㑹齊何須有爵莊十五年
㑹于鄄傳曰齊始霸則齊桓為霸自鄄㑹始耳北杏之
時諸侯未從霸功未立桓尚未有殊勲儀父何足可紀
且齊桓未有功於王焉能使王命之其得王命必在北
杏之後但未知定是何年耳
  二十/九申吕齊許皆姜姓申改封謝
外傳説伯夷之後曰申吕雖衰齊許猶在則申吕與齊
許俱出伯夷同為姜姓也國語曰齊許申吕由大姜言
[001-17b]
由大姜而得封也然則申之始封亦在周興之初其後
中絶至宣王之時申伯以王舅改封於謝詩大雅崧高
之篇美宣王褒賞申伯云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是其
事也地理志南陽郡宛縣故申伯國宛縣者謂宣王改
封之後也以前則不知其地
  三/十段出奔共稱共猶晉鄂侯
段出奔共故稱共猶下晉侯之稱鄂侯也正義曰賈服
以共為諡諡法敬長事上曰共作亂而出非有共德
[001-18a]
  三十/一隱莊閔僖皆不修即位之禮
釋例曰遭喪繼位者每新年正月必改元正位百官以
序故國史皆書即位於䇿以表之隱既繼室之子於弟
應立而尋父娶仲子之意委位以讓桓天子既已定之
諸侯既已正之國人既已君之而隱終有推國授桓之
心所以不行即位之禮也隱莊閔僖居君位皆有故而
不修即位之禮或讓而不為或痛而不忍或亂而不得
禮廢事異國史固無所書非行其禮而不書於文也
[001-18b]
 
 
 
 
 
 
 
 春秋左傳要義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