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e0037 高氏春秋集註-宋-高閌 (master)


[000-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五
 春秋集注       春秋類
  提要
    臣/等謹案春秋集注四十卷宋髙閌撰閌字
    抑崇明州鄞縣人紹興元年以上舍選賜進
    士第厯官禮部侍郎事蹟具宋史儒林傳是
    書以程子春秋傳為本故其序直引伊川傳
    序而無片語附益其于唐宋諸家之説亦多
[000-1b]
    擇善而從鎔以已意不載各書之名體例畧
    與胡安國春秋傳相似史稱秦檜疑閌薦張
    九成出知筠州不赴卒而樓鑰序是書則云
    以直道忤時宰一斥不復家食累年畧不以
    事物自攖日有定課風雨弗渝蓋閌家居以
    後歴久始卒晚年精力盡在是書故當時學
    者甚重之書中大㫖雖宗程傳而亦間有異
    同者如子糾齊桓長幼之次三傳注疏並以
[000-2a]
    糾為兄桓為弟與史記荀子所載同獨程子
    見漢薄昭與淮南王書有齊桓殺弟之文遂
    謂糾為桓弟不知當薄昭時漢文于淮南為
    兄其避兄言弟特一時遷就之語未可據依
    閌則云子糾小白皆襄公弟糾於諸弟最長
    當立實足以正程傳之失他如解衛人立晉
    解夫人氏之喪至自齊解取濟西田諸條皆
    深得聖人微㫖其解及向戍盟于劉云凡因
[000-2b]
    來聘而盟者必在國内劉王畿采地豈有來
    聘魯而逺盟于劉者乎葢下文有劉夏傳者
    以為春夏之夏與文四年夏逆婦姜于齊文
    同故誤増于劉二字耳所見創闢而確鑿尤
    為自來説春秋者所未及又如以子般卒為
    善終以州蒲為州滿之訛考核精詳亦非漫
    然立異者惟于地理少疎故如隠九年㑹防
    之防在琅邪華縣東南隠十年取防之防在
[000-3a]
    髙平昌邑縣西南文十二年城諸及鄆之鄆
    在城陽姑幕南成四年城鄆之鄆在東郡廩
    丘縣東閌乃混為一地未免牽合然在宋代
    春秋詩家中正大簡嚴實可與張洽相匹非
    孫復崔子方輩所可幾及故
 欽定春秋傳說彚纂採取最多特是有明以來其書
    久佚彚纂所録祗就元以後諸書引用閌說
    者隨條摘入而海内究以未覩全書為憾今
[000-3b]
    幸值
  聖代右文蒐羅秘籍是書之散見永樂大典内者
    復可薈萃成編謹按次排比是正訛舛其永
    樂大典原闕者則採各書所引閌說補之首
    尾完備復為全書考陳振孫書録解題馬端
    臨文獻通考俱稱是書十四卷今以卷帙繁
    重析為四十卷又宋史本傳稱閌有春秋集
    傳而永樂大典實作集注與書録解題同當
[000-4a]
    是宋本原題今並從之至所載經文多從左
    氏而亦有間從公穀者葢唐宋諸儒解經大
    都兼采三家固未可以漢世專門之學律之
    也乾隆四十九年十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 臣/ 陸 費 墀
[000-5a]
原序
吾鄉四明慶歴皇祐間杜楊二王及我高祖正議號五
先生俱以文學行誼表率於鄉杜先生又繼之講明經
術名公輩起儒風益振厥後伊洛二程先生之興得其
傳以歸者惟故禮部侍郎高公公天資純篤濟以勤敏
師友淵源學問精詣入上庠登舍選己有盛名諸公貴
人爭欲壻之拂衣而歸建炎二年升補上舍紹興改元
德音免殿試賜同進士出身十三年高宗初建太學遴
[000-5b]
擇名儒為四方所推服者為少司成公實應選士子雲
集凡學之規則皆所裁定明年三月車駕幸學講易泰
卦於上前擢貳卿將嚮用矣以直道忤時宰一斥不復
家食累年中壽而殁洎端明汪公登從班奏言公學行
出處之詳始詔復次對官諸子而公之名愈顯矣自頃
王荆公廢春秋之學公獨耽玩遺經專以程氏為本又
博採諸儒之説為之集註其説粹然一出於正然猶未
行於世也仲子得全知黃州始取道藳刻之而屬鑰以
[000-6a]
序鑰生長外家汪氏于公有連雖生晚不及承教然猶
記拜公牀下竊聞之公旣投閒杜門屏居略不以事物
自攖日有定課風雨弗渝此書之所以成也嗚呼泰山
孫公明復著尊王發微深欲明夫子襃貶之旨伊川先
生則謂後世以史觀春秋謂襃善貶惡而已至於經世
之大法則不知也自有春秋以來未有發此祕者公亦
曰仲尼懼先王經世之法墜地莫傳欲立為中制俾萬
世可以通行故假周以立王法而託始於隱公焉且以
[000-6b]
文武之道期後王以周公之事業望魯之子孫也以此
推之春秋固非一王之法乃萬世通行之法也其推明
伊川之意類如此昔曾子毎誦夫子之言則必曰吾聞
諸夫子子夏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曾子罪之説者
曰言其不稱師也觀公之序直引伊川之序不更一辭
可謂稱師而知所本矣伊川有序而傳未成公之書成
而未有序此當屬之深於春秋者鑰何人而敢與此黃
州言之再四竊幸因得託名於不腐乃弗敢辭公諱閌
[000-7a]
字抑崇子孫能守家法其興蓋未艾也嘉定四年季冬
己夘朔樓鑰序
[000-8a]
自序
昔伊川先生欲著春秋傳而先為之序曰天之生民必
有出類之才起而君長之治之而爭奪息導之而生養
遂教之而倫理明然後人道立天道成地道平二帝而
上聖賢世出隨時有作順乎風氣之宜不先天以開人
各因時而立政暨乎三王迭興三重旣備子丑寅之建
正忠質文之更尚人道備矣天運周矣聖王旣不復作
有天下者雖欲倣古之迹亦私意妄為而已事之謬秦
[000-8b]
至以建亥為正道之悖漢專以智力持世豈復知先王
之道也夫子當周之末以聖人之不復作也順天應時
之治不復有也於是作春秋為百王不易之大法所謂
考諸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
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先儒之論曰游夏不能贊
一辭辭不待贊也言不能與于斯耳斯道也惟顔子嘗
聞之矣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此其
準的也後世以史觀春秋謂襃善貶惡而已至于經世
[000-9a]
之大法則不知也春秋大義數十其義雖大炳如日星
乃易見也惟其微辭隱義時措從宜者為難知也或抑
或縱或與或奪或進或退或微或顯而得乎義理之安
文質之中寛猛之宜是非之公乃制事之權衡揆道之
模範也夫觀百物而後識化工之神聚衆材而後知作
室之用于一事一義而欲窺聖人之用心非上智不能
也故學春秋者必優游涵泳默識心通然後能造其微
也後王知春秋之義則雖德非禹湯尚可以法三代之
[000-9b]
治自秦而下其學不傳予悼夫聖人之志不明于後世
也故作傳以明之俾後之人通其文而求其義得其意
而法其用則三代亦可復也是傳也雖未能極聖人之
藴奥庶幾學者得其門而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