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e0035 呂氏春秋集解-宋-呂本中 (master)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集解卷二
            宋 吕本中 撰
   隱公
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婁
 公羊傳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疾始取邑也劉氏權/衡公羊
  以謂外取邑不書疾始取邑故書非也公羊以百/二十國書言之故云爾不知伐國取邑有赴不赴
  也赴者書之不赴者不書之其書之則春/秋所有也其不書之則春秋所未有也
[002-1b]
 榖梁傳傳曰言伐言取所惡也范寗注既伐其國又/取其土明伐不以罪
  而貪其利兩書/取伐以彰其惡
 伊川先生解諸侯土地有所受之伐其罪而奪取其
  土惡又甚焉王法所當誅也
 杜氏注杞國本都陳留雍丘縣牟婁杞邑城陽諸縣
  東北有婁鄉
 陸氏纂例啖子曰凡先書伐國下言取邑者明取其
  國之邑也趙子曰凡力得之曰取或是邑或是附/庸力得之者故
[002-2a]
  曰/取不當取也言取見其/不當取不是其專奪雖復取本邑
  亦無異詞其有本是我邑及我之附庸為彼所奪/之後却取得當異其文謂其不能申明
  直辭請於王而正疆理但專自以/兵爭奪不得正道故悉同辭言之
 武夷胡氏傳取者収奪之名或曰諸侯土地上受之
  天王下傳之先祖所以守宗廟之典籍也聖王不
  作諸侯放恣強者多兼數圻弱者日以侵削當是
  時有取其故地者夫豈不可然僖公嘗取濟西田
  矣成公嘗取汶陽田矣亦書曰取何也苟不請於
[002-2b]
  天王以正疆理而擅兵爭奪雖取本邑與奪人之
  有者無以異春秋之義不以亂易亂故亦書曰取
  正其本之意也
戊申衛州榖作祝/後同吁弑其君完
 左氏傳衛莊公娶于齊曰莊姜美而無子戴媯生桓
  公莊姜以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寵而
  好兵公弗禁莊姜惡之石碏諫弗聼其子厚與州
  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四年春衛州吁弑桓
[002-3a]
  公而立
 伊川先生解自古篡弑多公族蓋自謂先君子孫可
  以為君國人亦以為然而奉之春秋於此明大義
  以示萬世故春秋之初弑君者多不稱公子公孫
  蓋身為大惡自絶於先君矣豈復得為先君子孫
  也古者公族刑死則無服況弑君乎大義既明於
  初矣其後弑立者則皆以屬稱或見其以親而寵
  之太過任之太重以至於亂或見其天屬之親而
[002-3b]
  反為寇讎立義各不同也春秋大率所書事同則
  辭同後人因謂之例然有事同而辭異者蓋各有
  義非可以例拘也
 劉氏傳州吁者何衛公子也何以不稱公子公子雖
  貴非三命不氏公子之重視大夫
 武夷胡氏傳此衛公子州吁也而削其屬籍特以國
  氏者罪莊公不待之以公子之道使預聞政事主
  兵權而當國也以公子之道待州吁敎以義方弗
[002-4a]
  納於邪不以賤妨貴少陵長則桓公之位定矣亂
  何由作州吁有寵好兵而公弗禁石碏盡言極諫
  而公弗從是不待以公子之道使預聞政事主兵
  權而當國也春秋之㫖在於端本清源以衛詩緑
  衣諸篇考之所謂前有䜛而不見後有賊而不知
  者莊公是也其不稱公子而以國氏著後世為人
  君父者之戒爾故傳有之曰為人君父而不通春
  秋之義者必䝉首惡之名
[002-4b]
夏公及宋公遇于清
 左氏傳公與宋公為㑹將尋宿之盟未及期衛人來
  告亂夏公及宋公遇于清
 公羊傳遇者何不期也一君出一君要之也
 伊川先生解諸侯相見而不行朝會之禮如路道之
  相遇故書曰遇非周禮冬見曰遇之遇也
 杜氏注遇者草次之期二國各簡其禮若道路相逢
  遇也清衛邑濟北東阿縣有清亭
[002-5a]
 陸氏纂例啖子曰古制遇禮恐忽有解逅相遇簡略
  而行故與㑹禮不同時雖非相遇而從省易以遇
  禮相見者故書曰遇趙簡子曰簡禮而㑹曰遇
 常山劉氏曰王室衰微典法廢壊諸侯各逞其欲盟
  㑹紛然舍此又簡易其事若道路相逢遇無國君
  之禮春秋所以致譏也
 㐮陵許氏曰隠莊之間凡六書遇以其去古未逺也
  自閔而後有㑹無遇忠益不足而文有餘矣
[002-5b]
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
 左氏傳宋殤公之即位也公子馮出奔鄭鄭人欲納
  之及衛州吁立將修先君之怨於鄭而求寵於諸
  侯使告於宋曰君若伐鄭以除君害君為主敝邑
  以賦與陳蔡從則衛國之願也宋人許之於是陳
  蔡方睦於衛故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圍其東
  門五日而還
 伊川先生解宋以公子馮在鄭故與諸侯伐之也摟
[002-6a]
  諸侯以伐鄭固為罪矣而衛弑其君天下所當誅
  也乃與修好而同伐人其惡甚矣
 杜氏注謂二年鄭人伐衛之怨
 武夷胡氏傳春秋之法誅首惡興是役者首謀在衛
  而以宋主兵何也前書州吁弑君其罪已極至是
  阻兵修怨勿論可也而鄰境諸侯聞衛之有大變
  也可但已乎田常弑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
  公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者子曰以吾從大夫之
[002-6b]
  後不敢不告也之三子告不可子曰以吾從大夫
  之後不敢不告也然則鄰有弑逆聲罪赴討雖先
  發而後聞可矣宋殤不恤衛有弑君之難欲定州
  吁而從其邪説是肆人欲滅天理非人之所為也
  故以宋公為首諸國為從示誅亂臣討賊子必先
  治其黨與之法也此義行為惡者孤矣故曰春秋
  成而亂臣賊子懼
 㐮陵許氏曰擊皷詩序以為使公孫文仲將而平陳
[002-7a]
  與宋是以書衛人
秋翬帥師㑹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
 左氏傳秋諸侯復伐鄭宋公使來乞師公辭之羽父
  請以師㑹之公弗許固請而行故書曰翬帥師疾
  之也諸侯之師敗鄭徒兵取其禾而還
 公羊傳翬者何公子翬也何以不稱公子貶曷為貶
  與弑君也榖梁/傳同
 伊川先生解宋虐用其民衛當誅之賊而與之同伐
[002-7b]
  人其罪大矣二國搆怨而他國與之同伐其罪均
  也再序四國重言其罪左氏以為再伐妄也翬不
  稱公子弑逆之人積其強惡非一朝一夕之故辨
  之冝早故去其公子隠公不能辨是以及禍
 杜氏注陳今陳國陳縣蔡今汝南上蔡縣
 泰山孫氏曰翬不氏未命也
 武夷胡氏傳貴戚之卿其植根膠固難御於異姓之
  卿況翬已使主兵而方命乎隠公不能辨之於早
[002-8a]
  罷其兵權猶使之帥師也是以及鍾巫之禍春秋
  於此去其公子以謹履霜之戒春秋立義至精詞
  極簡嚴而不贅也若曰翬帥師㑹伐鄭豈不白乎
  再序四國何其辭費而不憚煩也言之重詞之複
  其中必有大美惡焉四國合黨翬復㑹師同伐無
  罪之邦欲定弑君之賊惡之極也言之不足而再
  言之聖人之情見矣
九月衛人殺州吁于濮
[002-8b]
 左氏傳州吁未能和其民厚問定君於石子石子曰
  王覲為可曰何以得覲曰陳桓公方有寵於王若
  朝陳使請必可得也厚從州吁如陳石碏使告於
  陳圖之陳人執之衛人使右宰醜涖殺州吁于濮
 公羊傳其稱人何討賊之辭也明國中人人得討之/所以廣忠孝之路
 伊川先生解稱衛人衆辭也舉國殺之
 杜氏注濮陳地水名
 陸氏纂例几作亂自立為君而國人殺之者皆稱人
[002-9a]
  以殺言衆所共棄不君之也且明無所累也
 武夷胡氏傳伐鄭稱人責詞也殺州吁稱人衆詞也
  知然者伐鄭之役公孫文仲為主將而變文稱人
  則是指國人聼州吁號令從文仲而南行者也故
  曰責辭其殺州吁則石碏謀之而使右宰醜涖也
  變文稱人則是人皆有欲討賊之心亦夫人之所
  得討也故曰衆辭公羊子曰稱人者何討賊之辭
  也其義是矣于濮者閔衛國之人著諸侯之罪也
[002-9b]
  衛人失賊而曰著諸侯之罪何也夫州吁二月弑
  君而不能即討者縁四國連兵欲定其位久然後
  能殺之于濮耳非諸侯之罪而何夫以討賊許衆
  人而以失賊罪鄰國與賊者寡矣故曰春秋成而
  亂臣賊子懼
冬十有二月衛人立晉
 左氏傳衛人逆公子晉于邢冬十二月宣公即位
 榖梁傳衛人者衆詞也立者不冝立者也晉之名惡
[002-10a]
  也其稱人以立之何也得衆也得衆則是賢也賢
  則其曰不冝立何也春秋之義諸侯與正而不與
  賢也范寗注立君非以尚賢所以明有統也建儲/非以私親所以定名分也名分定則賢無亂
  長之階而自/賢之禍塞矣
 伊川先生解衛人逆公子晉於邢而立之書曰衛人
  立晉衛人立之也諸侯之立必受命於天子當時
  雖不受命於天子猶受命於先君衛人以晉公子
  也可以立故立之春秋所不與也雖先君子孫不
[002-10b]
  由天子先君之命不可立也故去其公子
 泰山孫氏曰諸侯受國乎天子非國人可得立也
 高郵孫氏曰晉以國人衆立宜其有得立之理聖人
  特於疑似之間而發明不當得立之義春秋於疑
  似之間衆人以為功一時以為善者聖人必立大
  辨以正之所以明示皇極之道而較著一王之法
  也
五年春公矢公榖並/作觀魚于棠
[002-11a]
 左氏傳公將如棠觀魚者臧僖伯諫曰凡物不足以
  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君將納
  民於軌物者也公曰吾將略地焉遂往陳魚而觀
  之書曰公矢魚于棠非禮也且言逺地也正義云/釋例舊
  説棠魯地據傳公辭欲略地則非魯竟也釋例土/地名棠在魯部内云本宋地蓋魯宋之界上也
 公羊傳棠者何濟上之邑也
 榖梁傳傳曰常事曰視非常曰觀禮尊不親小事卑
  不尸大功魚卑者之事也公觀之非正也
[002-11b]
 伊川先生解諸侯非王事民事不逺出逺出觀魚非
  道也
 杜氏注髙平方與縣北有武唐亭魯侯觀魚臺
 泰山孫氏曰觀魚非諸侯之事也天子諸侯無非事
  者動必有為也故孟子曰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
  狩者巡其所守也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
  述其所職也是故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
  不給隠公怠棄國政春觀魚于棠可謂非事者矣
[002-12a]
  棠魯地
夏四月葬衛桓公
 左氏傳衛亂是以緩杜氏注有州吁之/亂十四月乃葬
 伊川先生解衛亂是以緩稱桓公見國人私諡也魯
  往㑹故書送終大事也必就正寢不没於婦人之
  手曾子易簀而没豈苟然乎死而加之不正之諡
  知忠孝者肯為乎
 泰山孫氏曰賊討則書葬
[002-12b]
 武夷胡氏傳衛本侯爵何以稱公見臣子不請於王
  而私自諡爾春秋於邦君薨正以王法而書卒至
  於葬則從其私諡而稱公或革或因前以貶不臣
  順之諸侯後以罪不忠孝之臣子詞顯而義微皆
  所以遏人欲存天理大居正也
秋衛師入郕公作/盛
 左氏傳衛之亂也郕人侵衛故衛師入郕
 公羊傳曷為或言率師或不言率師將尊師衆稱某
[002-13a]
  率師將尊師少稱將將卑師衆稱師將卑師少稱
  人君將不言率師書其重者也
 伊川先生解衛晉乗亂得立不思安國保民之道以
  尊王為先居䘮為重乃興戎修怨入人之國書其
  失道也
 杜氏注東平剛父縣西南有郕鄉
 武夷胡氏傳稱師者紀其用衆而立義不同有矜其
  盛而稱師者如齊師宋師曹師城邢之類是也有
[002-13b]
  著其暴而稱師者楚滅陳蔡公子棄疾主兵而曰
  楚師之類是也有惡其無名不義而稱師者次于
  郎以俟陳蔡及齊圍郕之類是也衛宣繼州吁暴
  亂之後不施徳政固本恤民而毒衆臨戎入人之
  國失君道矣書衛師入郕著其暴也
九月考仲子之宫初獻六羽
 左氏傳考仲子之宫將萬焉公問羽數於衆仲對曰
  天子用八八八六/十四人諸侯用六六六三/十六人大夫四四四/十六
[002-14a]
  人/士二二二/四人公從之於是初獻六羽始用六佾劉/氏
  權衡中云士二佾所謂士者特牲少牢皆士禮也/無用樂舞之儀安得二佾而施之乎周禮舞師之
  職凡小祭祀則不興舞小祭祀者王服𤣥冕之祭/也王服𤣥冕不興舞矣士服𤣥冕反舞之乎且𤣥
  冕又非士/所當服者
 公羊傳初獻六羽何以書譏何譏爾譏始僣諸公也
  六羽之為僣奈何天子八佾諸公六諸侯四諸公
  者何諸侯者何天子三公稱公王者之後稱公其
  餘大國稱侯小國稱伯子男始僣諸公昉於此乎
[002-14b]
  前此矣前此則曷為始乎此僣諸公猶可言也僣
  天子不可言也東萊吕氏曰孟子古王制皆以公/侯為大國伯為次國子男為小國
  計其土地大小是也其禮數高下皆稱公榖又以/為天子八佾諸公六諸侯四亦異於王制孟子古
  書所記當時禮文公侯多為一等未嘗有以侯為/一等伯子男同為一等者然則公榖之出去孔子
  之世/逺甚
 伊川先生解諸侯無再娶仲子不得為夫人春秋之
  初尚以為疑故别宫以祀之考始成而祀也書以
  見非禮成王賜魯用天子禮樂祀周公後世遂羣
[002-15a]
  廟皆用仲子别宫故不敢同羣廟而用六羽也書
  初獻見前此用八之僣也仲尼以魯之郊禘為周
  公之道衰用天子之禮樂祀周公成王之過也
 杜氏注成仲子宫安其主而祭之惠公以仲子手文
  娶之欲以為夫人諸侯無二嫡蓋隠公成父之志
  為别立宫也
 髙郵孫氏曰凡舞有干羽此不言干但言羽者婦人
  無武事但陳羽舞也
[002-15b]
 常山劉氏曰魯僣天子禮樂孔子毎因事而書之以
  正天下之典也
 武夷胡氏傳禮無二嫡孟子入惠公之廟仲子無祭
  享之所為别立宫以祀之非禮也故因其來賵而
  正名之曰仲子之賵因其考宫而正名之曰仲子
  之宫而夫人衆妾之分定矣隠公攝讓之實辨矣
  桓公篡弑之罪昭矣存則以氏繫姓以姓繫號没
  則以諡繫號以姓繫諡者夫人也存不稱號沒不
[002-16a]
  稱諡單舉姓者妾也凡宫廟非志災失禮則不書
公作/邾婁人鄭人伐宋
 左氏傳宋人取邾田邾人告於鄭曰請君釋憾於宋
  敝邑為道鄭人以王師㑹之伐宋入其郛以報東
  門之役
 伊川先生解宋人取邾田邾人告於鄭曰請君釋憾
  於宋敝邑為道邾人鄭人伐宋先邾人為主也
 杜氏注邾主兵故序鄭上
[002-16b]
 陸氏纂例趙子曰凡書侵伐不書勝敗殺掠而還也
 武夷胡氏傳凡班序上下以國之大小從禮之常也
  而盟㑹征伐以主者先因事之變也然則衛州吁
  告於宋以伐鄭事與此同而聖人以宋為主者何
  此春秋撥亂之大法也凡誅亂臣討賊子必深絶
  其黨

 伊川先生解書螟書螽皆為災也國之大事故書
[002-17a]
 杜氏注蟲食苖心者
 武夷胡氏傳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春秋書螟記
  災也聖人以是為國之大事也故書而近世王安
  石乃稱為人牧者不必論奏災傷之事亦獨何哉
  甚矣其不講於聖人之經以欺當年而誤天下與
  來世也
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
 杜氏注大夫書卒不書葬者臣子之事非公家之所
[002-17b]
  及也
 陸氏纂例趙子曰魯卿有王命者即書卒尊吾命卿
  所以尊王命也
宋人伐鄭圍長葛
 左氏傳宋人伐鄭圍長葛以報入郛之役也杜注潁/川長社
  縣北有/長葛城
 伊川先生解伐國而圍邑肆其暴也
 陸氏纂例趙子曰伐國而圍邑皆書之不可偏遺也
[002-18a]
  言其事輕重等/故不偏舉之也
 蘓氏曰伐其國又圍其邑也
六年春鄭人來渝公榖並/作輸
 左氏傳更成也杜氏注公之為公子戰於狐壌為鄭/所執逃歸 東萊吕氏曰渝變也鄭
  人以前之平未成也故/變前之平而更成焉
 公羊傳輸平猶墮成也何言乎墮成敗其成也
 伊川先生解魯與鄭舊修好既而迫於宋衛遂與之
  同伐鄭故鄭來絶交渝平變其平也匹夫且不肯
[002-18b]
  失信於人為國君而負約可羞之甚也
 杜氏注和而不盟曰平
 陸氏微㫖淳聞於師曰二百四十二年背盟渝約者
  多矣何獨書此乎善其量力守信告而後絶非見
  利忘義者也
 劉氏傳輸平者何輸平猶致成也曷為致成為伐鄭
  故致成也然則何致致祊田也
 泰山孫氏曰鄭人來輸誠於我平四年翬㑹諸侯伐
[002-19a]
  鄭之怨也
 髙郵孫氏曰輸者納也鄭人請和來納其平
 武夷胡氏傳輸者納也平者成也鄭人曷為納成於
  魯以利相結解怨釋仇離宋魯之黨也公之未立
  與鄭人戰於狐壌止焉元年及宋盟於宿四年遇
  於清其秋㑹師伐鄭即宋魯為黨與鄭有舊怨明
  矣五年鄭人伐宋入其郛宋來告命魯欲救之使
  者失詞公怒而止其冬宋人伐鄭圍長葛鄭伯知
[002-19b]
  其適有用間可乗之隙也是以來納成耳然則善
  之乎曰平者解怨釋仇固所善也輸平者以利相
  結則貶矣曷為知其相結之以利也後此鄭伯使
  宛來歸祊而魯入其地㑹鄭人伐宋得郜及防而
  魯又取其二邑是知輸平者以利相結乃貶之也
  諸侯修睦以蕃王室所主者義耳苟為以利使為
  人臣者懐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懐利以事其父
  為人弟者懐利以事其兄諸侯必曰何以利吾國
[002-20a]
  大夫必曰何以利吾家士庻人必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不至於篡弑奪攘則不厭矣故特稱
  輸平以明有國者必正其義不謀其利杜亡國敗
  家之本也
夏五月辛酉公㑹齊侯盟于艾
 左氏傳始平於齊也杜氏注春秋前/魯與齊不平
 杜氏注泰山牟縣東南有艾山
秋七月
[002-20b]
 公羊傳秋七月此無事何以書春秋雖無事首時過
  則書首時過則何以書春秋編年四時具然後為
  年
 伊川先生解無事書首月天時王月備而後成歳也
冬宋人取長葛
 左氏傳秋宋人取長葛
 公羊傳何以書久也
 伊川先生解宋人圍長葛歳且周矣其虐民無道之
[002-21a]
  甚而天子弗治方伯弗征鄭視其民之危困而不
  能保有赴訴卒喪其邑皆罪也宋之强取不可勝
  誅矣
 杜氏注上有伐鄭圍長葛長葛鄭邑可知故不言鄭
  也
七年春王三月叔姬歸于紀
 伊川先生解娣歸不書憫其無終也
 何氏注叔姬者伯姬之媵也至是乃歸者待年父母
[002-21b]
  國也
 髙郵孫氏曰法不當書而書者春秋變例以見其賢
  叔姬為伯姬之娣紀侯大去其國紀季以酅入齊
  復存紀之宗社叔姬又歸于酅以承紀之宗祀紀
  之國侵削殆盡其所存者宗祀而巳紀侯又以大
  去而叔姬不以國之盛衰繫其懐不以夫之存亡
  易其慮而唯宗社之是依聖人安得不賢之乎
 常山劉氏曰古者諸侯一娶九女所以定名分而懲
[002-22a]
  亂原若不格之同時而使得繼行則源源而來將
  無紀極故書以見譏
滕侯卒
 左氏傳不書名未同盟也凡諸侯同盟於是稱名故
  薨則赴以名告終稱嗣也以繼好息民謂之禮經
  劉氏權衡云常同盟者卒未必皆名未常同盟者/卒未必皆不名而左氏又云赴以名則書之不然
  則否若實從例則不當從赴若寳從赴則無用設/例今進不必從赴退不必從例徒用是紛紛也
 公羊傳何以不名微國也
[002-22b]
 伊川先生解卒不名史闕文也
 杜氏注滕國在沛國公丘縣東南
 陸氏纂例趙子曰凡諸侯同盟名於載書朝㑹名於
  要約聘告名於簡牘故於卒赴可知而紀也非此
  則否示詳慎也左氏云凡諸侯同盟故薨則赴以
  名此於理不安豈有臣子正當創巨痛深之日乃
  忍稱君之名禮篇所録亦云寡君不禄而已春秋
  諸侯卒不同盟者凡五十二人九人不書名餘並
[002-23a]
  書名
 劉氏傳赴以名禮也不赴以名非禮也天王崩赴以
  爵諸侯薨赴以名㑹盟朝聘之事存焉以慎終繼
  世是故諸侯不生名
夏城中丘
 左氏傳書不時也
 公羊傳何以書以重書也
 伊川先生解為民立君所以飬之也養民之道在愛
[002-23b]
  其力民力足則生養遂生養遂則敎化行而風俗
  美故為政以民力為重也春秋凡用民力必書其
  所興作不時害義固為罪也雖時且義必書見勞
  民為重事也後之人君知此義則知慎重於用民
  力矣然有用民力之大而不書者為敎之意深矣
  僖公修泮宫復閟宫非不用民力也然而不書二
  者復古興廢之大事為國之先務如是而用民乃
  所當用也人君知此義則知為政之先後輕重矣
[002-24a]
  凡書城者完舊也書築者創始也城中丘使民不
  以時非人君之用心也
 杜氏注中丘在琅邪臨沂縣東北
 泰山孫氏曰城邑宫室髙下大小皆有王制不可妄
  作是故城一邑新一廏作一門築一囿時與不時
  皆詳而録之得其時者其惡小非其時者其惡大
  此聖人愛民力重興作懲僣忒之深㫖也
齊侯使其弟年來聘
[002-24b]
 左氏傳齊侯使夷仲年來聘結艾之盟也
 伊川先生解凡不稱公子而稱弟者或責其失兄弟
  之義或罪其以弟之愛而寵任之過左氏公羊傳
  皆曰年齊僖公之母弟先儒母弟之説蓋縁禮文
  有立嫡子同母弟之説其曰同母弟蓋謂嫡爾非
  以同母為加親也若以同母為加親是不知人理
  近於禽道也天下不明斯義也久矣僖公愛年其
  子尚禮秩如嫡卒致篡弑之禍書弟見其以弟之
[002-25a]
  愛而寵任之過也桓三年同
 陸氏纂例趙子曰禮以通好曰聘將國命大夫之事
  此譏弟也
 常山劉氏曰周禮大行人凡諸侯之邦交歳相問也
  殷相聘也世相朝也先王制禮所以盡人之情諸
  侯之於鄰國壌地相接苟無禮以相與則何足以
  講信修睦哉王室不綱典制大壊無禮義之交而
  唯強弱之視故小國則朝之聘之大國則聘而不
[002-25b]
  朝故來朝於魯非邾鄫紀薛則郜杞曹滕皆小國
  也魯侯之所如者唯齊晉楚之三大國而聘於魯
  者則齊晉宋衛陳鄭秦楚之邦魯臣之所如者則
  亦惟大國而或及於小國者矣
 武夷胡氏傳兄弟先公之子不稱公子貶也書盟書
  帥師而稱兄弟者罪其有寵愛之私書出奔書歸
  而稱兄弟者責其薄友恭之義仁人之於兄弟絶
  偏係之私篤友恭之義人倫正而天理存其春秋
[002-26a]
  以訓天下與來世之意也
秋公伐邾公作/邾婁
 左氏傳秋宋及鄭平七月庚申盟于宿公伐邾為宋
  討也杜氏注公距宋而更與鄭平欲以鄭為援/今鄭復與宋盟故懼而伐邾欲以求宋
 伊川先生解擅興甲兵為人而伐人非義之甚也
 武夷胡氏傳奉詞致討曰伐宋人先取邾田故邾人
  入其郛魯與儀父則元年盟於昧矣邾人何罪可
  聲特託為詞説以伐之爾
[002-26b]
冬天王使凡伯來聘
 伊川先生解周禮時聘以結諸侯之好諸侯不修臣
  職而聘之非王體也
 杜氏注凡伯周卿士凡國伯爵也汲郡共縣東南有
  凡城
戎伐凡伯于楚丘以歸
 左氏傳初戎朝于周發幣於公卿凡伯弗賔冬王使
  凡伯來聘戎伐之於楚丘以歸
[002-27a]
 榖梁傳凡伯者何也天子之大夫也國而曰伐此一
  人而曰伐何也大天子之命也
 伊川先生解楚丘衛地伐見其以衆天子之使道由
  於衛而戎得以衆伐之衛不能衛其罪可知言以
  歸則非執凡伯有失節之罪
 杜氏注楚丘衛地在濟隂城武縣西南
 泰山孫氏曰于楚丘者責衛不能救難録以歸者惡
  凡伯不死位
[002-27b]
八年春宋公衛侯遇于垂
 左氏傳齊侯將平宋衛有㑹期宋公以幣請於衛請
  先相見衛侯許之故遇於犬丘犬丘垂也/地有兩名
 榖梁傳不期而㑹曰遇
 伊川先生解齊侯將平宋衛於鄭有會期宋公以幣
  請於衛請先相見故遇于垂宋忌鄭之深故與鄭
  卒不成好無諸侯相見之禮故書曰遇
 杜氏注垂衛地濟陰句陰縣東北有垂亭
[002-28a]
 劉氏傳何以書接乎我也我未有接之者其曰接乎
  我何諸侯之遇於我者雖無事焉必以禮交之道
  也餼牽云乎芻米云乎垂者何吾近邑也
三月鄭伯使宛來歸祊公榖並/作邴
 左氏傳鄭伯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
  易許田三月鄭伯使宛來歸祊不祀泰山也成王/營王
  城賜周公許田以為魯國朝宿之邑後世因而立/周公别廟焉鄭桓公周宣王之母弟封鄭有助祭
  泰山湯沐之邑在祊鄭以天子不能廵狩故欲以/祊易許田各從本國所近之宜恐魯以周公别廟
[002-28b]
  為疑故云已廢泰山之祀而欲/為魯祀周公孫辭以有求也
 穀梁傳名宛所以貶鄭伯惡與地也去其族惡擅/易天下之邑
 伊川先生解魯有朝宿之邑在王畿之内曰許鄭有
  朝宿之邑近於魯曰祊時王政不修天子不巡狩
  魯亦不朝故欲以祊易許田各取其近者故使宛
  來歸祊始以祊歸魯未言易也朝宿之邑先祖受
  之於先王豈可相易也鄭來歸而魯受之其罪均
  也
[002-29a]
 杜氏注宛鄭大夫不書氏未賜族祊在琅邪費縣東
  南劉氏權衡云苟取不氏者以未賜族説之耳人/誰知之翬溺則以為貶柔俠則以為未賜族僑
  如及遂則以為尊夫人宋督宋萬/之比則以為從赴人豈能知之乎
 陸氏微㫖曰淳聞於師曰參議之也鄭不當歸魯不
  當受宛當諫
 武夷胡氏傳鄭伯欲以泰山之祊易許田前此來輸
  平者以言請之矣未入地也至是來歸祊者其地
  既輸矣未易許也
[002-29b]
庚寅我入祊
 公羊傳其言入何難也
 榖梁傳入者内弗受也邴者鄭伯所受命於天子而
  祭泰山之邑也
 伊川先生解入者内弗受也義不可而強入之也
 范氏注諸侯有大功盛徳於王室者京師有朝宿之
  邑泰山有湯沐之邑所以供祭祀也魯周公之後
  鄭宣王母弟若此有賜邑其餘則否許慎曰若令
[002-30a]
  諸侯京師之地皆有朝宿之邑周有千八百諸侯
  盡京師之地不足以容不合事理
 劉氏傳未有言我入者其曰我入祊何祊非我有也
  何言乎祊非我有王者制諸侯之地有常鄭不得
  與諸人魯不得取諸人
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
 武夷胡氏傳天王崩告於諸侯則不名諸侯薨以名
  赴而自别於太上禮也古者死而不諡不以名為
[002-30b]
  諱周人以諡易名於是乎有諱禮故君薨赴於他
  國則曰寡君不禄敢告執事春秋之時遵用此禮
  凡赴者皆不以名矣經書其終雖五霸強國齊桓
  晉文之盛莫不以名者是仲尼筆之也赴不以名
  而書其名者與魯通也已通而不名者舊史失之
  爾未通而名者有所證矣故傳此義者記於禮篇
  曰諸侯不生名夫生則不名死而名之别於太上
  示君臣尊卑之等蓋禮之中也諸侯薨赴不以名
[002-31a]
  而仲尼革之必以名書變周制矣春秋魯史聖人
  修之也而孟子謂之作以此類也
辛亥宿男卒
 吕氏曰宿男不名史失聖人不得而益之也
秋七月庚午宋公齊侯衛侯盟于瓦屋
 左氏傳齊人卒平宋衛于鄭秋㑹于温盟于瓦屋以
  釋東門之役禮也
 榖梁傳春秋之參盟於是始故謹而日之也
[002-31b]
 伊川先生解宋為主盟與鄭絶也
 杜氏注瓦屋周地
 武夷胡氏傳春秋謹參盟善胥命美蕭魚之㑹以信
  待人而不疑也
 㐮陵許氏曰春秋之初宋公先齊序爵也其後乃以
  國之小大為次唯主㑹者為之矣
八月葬蔡宣公
 公羊傳卒何以名而葬不名卒從正而葬從主人
[002-32a]
 杜氏注三月而葬速
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來公榖並/作包來
 左氏傳以成紀好也
 伊川先生解鄰國之交講信修睦可也安用盟為公
  屈已而與臣盟義非安也
 杜氏注莒人微者不嫌敵公侯故直稱公浮來紀邑
  東莞縣北有邳鄉邳鄉西有公來山號曰邳來
 陸氏微㫖曰淳聞於師曰凡公獨與外大夫盟例不
[002-32b]
  書公及齊髙傒晉處父盟是也所以罪齊晉也此
  特書公者莒小國也非大夫所敢盟公是公自欲
  與之盟爾所以譏公之失禮且明非大夫之罪也

 伊川先生解螟為災也民以食為本故有災必書
冬十有二月無駭榖作/侅
 左氏傳無駭卒羽父請諡與族公問族於衆仲衆仲
  對曰天子建徳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
[002-33a]
  侯以字為諡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
  如之公命以字為展氏
 伊川先生解未賜族書名而已
 陸氏纂例啖子曰魯卿既王命皆書卒隱公攝位不
  命大夫故未命之卿亦書卒明非怠慢也俠無駭
  是也餘公則不命之卿無書卒者責不尊王室桓/十
  一年柔㑹宋公莊三年溺/㑹齊師而並不書卒是也
 武夷胡氏傳無駭書名未賜族也諸侯之子為大夫
[002-33b]
  則稱公子其孫也而為大夫則稱公孫公孫之子
  與異姓之臣未賜族而身為大夫則稱名無駭俠
  之類是也已賜族而使之世為大夫則稱族如仲
  孫叔孫季孫之類是也古者置卿必求賢徳不以
  世官春狄之初猶為近古故無駭與俠皆書名爾
  其後官人以世無不賜之族或以字或以諡或以
  官或以邑而先王之禮亡矣至於三家專魯六卿
  分晉諸侯失國出奔者相繼職此由也案禮天子
[002-34a]
  寰内諸侯世其禄而不嗣然則諸侯所置大夫嗣
  其位而不易豈禮也哉觀春秋所書而是非之迹
  著矣治亂之效明矣
九年春天王使南季來聘
 榖梁傳南氏姓也季字也聘問也聘諸侯非正也范/寗
  周禮說天子時聘以結諸侯之好許慎曰禮臣病/君親問之天子有下聘之義傳曰聘諸侯非正寗
  所未/詳
 伊川先生解周禮大行人時聘以結諸侯之好王法
[002-34b]
  之行時加聘問以懐撫諸侯乃常禮也春秋之時
  諸侯不修臣職朝覲之禮廢皆王法所當治也不
  能正典刑而反聘之又不見荅失道甚矣
 劉氏傳曷為字下大夫也天子之下大夫四命
 武夷胡氏傳隠公即位九年於此而史冊不書遣使
  如周則是未嘗聘也亦不書公如京師則是未嘗
  朝也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如隠公
  者貶爵削地可也刑則不舉遣使聘焉其斯以為
[002-35a]
  不正乎經書公如京師者一朝于王所者二卿大
  夫如京師者五舉魯一國則天下諸侯怠慢不臣
  可知矣書天王來聘者七錫命者三賵葬者四則
  問於他邦及齊晉秦楚之大國又可知矣王之不
  王如此征伐安得不自諸侯出乎諸侯之不臣如
  此政事安得不自大夫出乎君臣上下之分易矣
  陪臣執國命夷狄制諸夏矣其原皆自天王失威
  福之柄也春秋於此蓋有不得已焉爾矣
[002-35b]
三月癸酉大雨震電庚辰大雨雪
 左氏傳春王三月癸酉大雨霖以震書始也庚辰大
  雨雪亦如之書時失也凡雨自三日以徃為霖平
  地尺為大雪
 公羊傳三月癸酉大雨震電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
  不時也庚辰大雨雪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俶甚
  也
 伊川先生解陰陽運動有常而無忒凡失其度皆人
[002-36a]
  為感之也故春秋災異必書漢儒傳其說而不達
  其理故所言多妄三月大雨震電不時災也大雨
  雪非常為大亦災也
 杜氏注三月今正月
挾卒公榖並/作俠
 公羊傳俠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
 榖梁傳弗大夫者隠不爵大夫也隐之不爵大夫何
  也不成為君也
[002-36b]
 杜氏注挾魯大夫未賜族
夏城郎
 左氏傳書不時也
 伊川先生解不時也
 武夷胡氏傳城者禦暴保民之所而城有制役有時
  大都不過三國之一邑無百雉之城制也魯嘗城
  費城郈其後復墮焉則越禮而非制矣凡土功龍
  見而戒事火見而致用水昬正而栽日至而畢時
[002-37a]
  也隠公城中丘城郎而皆以夏則妨農務而非時
  矣城不違制役不違時又當分財用平版榦稱畚
  築程土物議逺邇略基址揣厚薄仞溝洫具餱糧
  度有司量功命日不愆於素然後為之可也況失
  其時制妄興大作無愛養斯民之意者其罪之輕
  重見矣
 㐮陵許氏曰七年書城中丘而後伐邾九年書城郎
  而後伐宋皆譏公不務崇徳修政以戒蕭牆而念
[002-37b]
  外人之有非干時動衆恃城保國亦已末矣
秋七月冬公㑹齊侯于防公作/邴
 左氏傳宋公不王鄭伯為王左卿士以王命討之秋
  鄭人以王命來告伐宋冬公㑹齊侯于防謀伐宋
  也
 伊川先生解謀伐宋也
 杜氏注防魯地在琅邪華縣東南
 武夷胡氏傳周官行人曰時㑹以發四方之禁此謂
[002-38a]
  非時而合諸侯以禁止天下之不義也列國何為
  有此名凡書㑹皆譏也謂非王事相㑹聚耳左氏
  稱宋公不王鄭伯以王命討之使來告命㑹于防
  謀伐宋也于中丘為師期也亦謂之非王事可乎
  曰以王命討宋而聼征討之禁於王都雖召陵之
  舉不是及矣始則私相㑹為謀於防中則私相盟
  為師期於鄧終則乗人敗而深為利以取二邑歸
  諸已奉王命討不庭者果如是乎經之書㑹伐而
[002-38b]
  不異其文以此
十年春王二月公㑹齊侯鄭伯于中丘
 左氏傳春王正月公㑹齊侯鄭伯于中丘癸丑盟于
  鄧為師期
 伊川先生解為師期也
夏翬帥師㑹齊人鄭人伐宋
 左氏傳五月羽父先㑹齊侯鄭伯伐宋
 公羊傳此公子翬也何以不稱公子貶曷為貶隠之
[002-39a]
  罪人也故終隠之篇貶也
 伊川先生解三國先遣將致伐齊鄭稱人非卿也翬
  不稱公子與四年同
 劉氏意林伐宋敗宋取郜取防滕侯薛侯來朝入許
  隠公之所以弑也徳薄而多大功慮淺而數得意
  也備其四竟禍反在内可不哀與孔子曰人無逺
  慮必有近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也
 武夷胡氏傳翬不氏先期也始而㑹宋以伐鄭固請
[002-39b]
  而行今而㑹鄭以伐宋先期而往不待鍾巫之變
  知其有無君之心矣夫亂臣賊子積其強惡非一
  朝一夕之故及權勢已成威行中外雖欲制之其
  將能乎故去其公子以戒兵柄下移制之於未亂
  也
六月壬戌公敗宋師于菅
 左氏傳六月戊申公㑹齊侯鄭伯于老桃壬戌公敗
  宋師于菅
[002-40a]
 伊川先生解不言戰而言敗敗者為主彼與戰而此
  敗之也
 杜氏注齊鄭後期故公獨敗宋師書敗宋未陳也菅
  宋地
 劉氏傳曷為或言戰或不言戰皆陳曰戰詐戰曰敗
辛未取郜辛巳取防
 左氏傳壬戌公敗宋師于菅庚午鄭師入郜辛未歸
  于我庚辰鄭師入防辛巳歸于我劉氏權衡曰經/無老桃之事又
[002-40b]
  但書公敗宋師取郜取防曽不言鄭伯居間者豈/得如傳言哉且如傳言春秋為緃漏鄭伯取邑之
  罪反移之於其君也/為人臣子固若此邪
 公羊傳一月而再取甚之也
 伊川先生解取二邑而有之盜也
 杜氏注濟隂城武縣東南有郜城髙平昌邑縣西南
  有西防城
 武夷胡氏傳内大惡其詞婉小惡直書而不隠夫諸
  侯分邑非其有而取之盜也曷不隠乎於取之中
[002-41a]
  猶有重焉者若成公取鄟㐮公取邿昭公取鄫皆
  覆人之邦而絶其嗣亦書曰取所謂猶有重焉者
  此也故取郜取防直書而不隠也
秋宋人衛人入鄭
 左氏傳蔡人衛人郕人不㑹王命秋七月庚寅鄭師
  入郊猶在郊宋人衛人入鄭
 杜氏注宋衛奇兵乗虚入鄭
 伊川先生解勞民以務外而不知其國故二國入之
[002-41b]
宋人蔡人衛人伐戴公榖並/作載鄭伯伐取之
 左氏傳蔡人從之伐戴從宋䘙/伐戴也八月壬戌鄭伯圍戴
  癸亥克之取三師焉三國之軍在戴/故鄭伯合圍之宋衛既入鄭
  而以伐戴召蔡人蔡人怒故不和而敗
 公羊傳其言伐取之何易也其易奈何因其力也因
  誰之力因宋人蔡人衛人之力也
 伊川先生解宋人衛人入鄭蔡人從之伐戴鄭伯圍
  戴克之取三師焉戴鄭所與也故三國伐之鄭戴
[002-42a]
  合攻盡取三國之衆其殘民也甚矣
 杜氏注戴國今陳留外黄縣東南有戴城
 武夷胡氏傳稱伐稱取兼之也或疑鄭人兵力不能
  取戴兼三國之師非矣什圍伍攻正也以寡覆衆
  奇也莊公蓋嘗克叔段敗王師困州吁而入許能
  以奇勝可知也故駐師於郊多方以誤之也四國
  已鬭起乗其弊一舉而兼取之卞莊子之術也然
  則可乎孟子曰善戰者服上刑稱伐取者其以鄭
[002-42b]
  莊公殘民之甚當此刑矣
 吕氏曰此見王室之微諸侯放恣之甚伐取之又甚
  之之詞也聖人書是為甚有力欲使後世亂臣賊
  子讀之者悚然而惕懼不敢為惡如此之甚也三
  復其詞吾有以知其邪心暗消忿戾之氣不敢萌
  也而世之讀春秋者專以挍凡例考同異為意惜
  哉其求聖人之㫖逺也
冬十月壬午齊人鄭人入郕公作/盛
[002-43a]
 左氏傳冬齊人鄭人入郕討違王命也
 伊川先生解討不㑹伐宋也宋以公子馮在鄭故二
  國交惡左氏傳云宋公不王鄭伯以王命討之於
  春秋不見其為王討也王臣不行王師不出矯假
  以逞私欲爾
 武夷胡氏曰若討違王命則不書入矣入者不順詞
  也苟以為難詞則齊鄭大國於討郕何難哉
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
[002-43b]
 公羊傳諸侯來曰朝大夫來曰聘案春秋諸侯以他/事來者多矣不可
  悉云/朝
 榖梁傳諸侯來朝犆言同時也犆言謂别言也若榖/伯綏來朝鄧侯吾離
  來朝同時/來不俱至累數皆至也累數緫言之也若滕侯/薛侯來朝同時俱至
 伊川先生解諸侯雖有相朝之禮而當時諸侯於天
  子未嘗朝覲獨相率以朝魯得為禮乎
 杜氏注薛魯國薛縣
 陸氏纂例趙子曰朝聘諸侯必有㛰姻之好疆埸之
[002-44a]
  理故王者不絶其交焉春秋之代則多自為黨仇
  矣皆國之大事君子志之
 劉氏傳王者之制諸侯歳相問殷相聘世相朝其兼
  言之何譏何譏爾旅見也非天子不旅見諸侯諸
  侯相旅見非禮也
 劉氏意林晉侯使荀庚來聘衛侯使孫良夫來聘固
  人臣也魯不敢同日而參盟丙午及荀庚盟丁未
  及孫良夫盟是也今一旦而朝兩君不能識其非
[002-44b]
  禮也而受之則非獨驕也志荒矣死不亦宜乎
 泰山孫氏曰齊晉宋衛未嘗朝魯而滕薛邾杞來朝
  奔走而不暇也齊晉宋衛未嘗朝魯者齊晉盛也
  宋衛敵也滕薛邾杞來朝奔走而不暇者土地狹
  陋兵衆寡弱不能與魯抗也凡書朝者皆惡之也
 髙郵孫氏曰外之朝天子者不見於經内之朝天子
  者二而已又皆在於王所而不在於京師其如京
  師者一而已又因㑹伐秦而遂行由此觀之當時
[002-45a]
  朝覲之禮一施於強國天子名存而已也聖人因
  其實而書之以罪之也
公榖並有/五月二字公㑹鄭伯于時來公榖作/祁黎
 左氏傳夏公㑹鄭伯于郲謀伐許也
 伊川先生解謀伐許也
 杜氏注時來郲也滎陽縣東有釐城鄭地
秋七月壬午公及齊侯鄭伯入許
 左氏傳秋七月公㑹齊侯鄭伯伐許庚辰傅于許潁
[002-45b]
  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顛
  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鄭師畢
  登壬午遂入許許莊公奔衛齊侯以許讓公公曰
  寡人弗敢與聞乃與鄭人鄭伯使許大夫百里奉
  許叔以居許東偏使公孫獲處許西偏
 伊川先生解書及内為主也非内為主則先書㑹伐
  後書入也
 杜氏注許潁川許昌縣
[002-46a]
 泰山孫氏曰案前年正月公㑹齊侯鄭伯于中丘夏
  翬帥師㑹齊人鄭人伐宋六月壬戌公敗宋師于
  菅辛未取郜辛巳取防此年五月公㑹鄭伯于時
  來秋七月壬午公及齊侯鄭伯入許甚矣公二年
  之中與齊侯鄭伯連兵自恣以為不道其惡若此
  也
 蘇氏曰急曰及緩曰㑹
 武夷胡氏傳書㑹則伐許者本鄭志也書及則入許
[002-46b]
  者公所欲也隠公即位十有一年天王遣使來聘
  者再而未嘗朝於京師罪一也平王崩不奔喪㑹
  葬至使武氏子來求賻罪二也禮樂征伐自天子
  出而擅興兵甲為宋而伐邾為鄭而伐宋罪三也
  山川土田各有封守上受之天王下傳之先祖而
  取郜及防入祊易許罪四也今又入人之國而逐
  其君罪五也凡此五不韙者人臣之大惡而隠公
  兼有之然則不善之殃豈特始於惠成於桓而隠
[002-47a]
  之積亦不可得而揜矣使隠公者為國以禮而自
  強於善豈有鍾巫之難乎是故春秋所載以人事
  言則是非善惡之迹設施於前而成敗吉凶之效
  見於後以天道言則感應之理明矣不可不察也
 吕氏曰隠公有蕭牆之變近在目前而不知方且夏
  與鄭伯㑹秋及齊侯鄭伯入人之國至冬遂及其
  不明如是死固冝也
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002-47b]
 左氏傳羽父請殺桓公將以求大宰公曰為其少故
  也吾將授之矣使營莵裘吾將老焉羽父懼反諧
  公於桓公而請殺之十一月公祭鍾巫齊于社圃
  館于寪氏壬辰羽父使賊弑公于寪氏立桓公而
  討寪氏有死者不書葬不成䘮也
 公羊傳弑則何以不書葬春秋君弑賊不討不書葬
  以為無臣子也公薨何以不地不忍言也不忍言其/僵尸之處
 伊川先生解人君薨於路寢見卿大夫而終乃正終
[002-48a]
  也薨於燕寢不正而終也薨不書地弑也賊不討
  則不書葬無臣子也
 劉氏傳君弑臣討賊猶親弑子復讎也讎不復則不
  葬不葬則服不除寢苫枕戈所以明為臣子也葬
  者臣子之終事也其義未終故不敢以急葬也
 髙郵孫氏曰弑君不地不忍言也春秋之法外弑言
  弑内弑不地所以辨内外逺凶變養忠孝也
 武夷胡氏傳致隠讓國立不以正惠公之罪也致桓
[002-48b]
  弑君幾不早斷隠公之失也既有䜛人交亂其間
  憂虞之象著矣而曰使營菟裘吾將老焉是猶豫
  留待辨之不早辨也其及也宜隠公見弑魯史舊
  文必以實書其曰公薨者仲尼親筆也古者史官
  以直為職而不諱國惡仲尼筆削舊史斷自聖心
  於魯君見弑削而不書者蓋國史一官之守春秋
  萬世之法其用固不同矣不書弑示臣子於君父
  有隠避其惡之理不書地示臣子於君父有不沒
[002-49a]
  其實之忠不書葬示臣子於君父有討賊復讎之
  義非聖人莫能修謂此類也夫賊不討讎不復而
  不書葬則服不除寢苫枕戈無時而終事也以此
  法討罪至嚴矣故曰春秋成而亂臣賊子懼
 
 
 
 
[002-49b]
 
 
 
 
 
 
 
 春秋集解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