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e0027 春秋辨疑-宋-蕭楚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辨疑卷三
            宋 蕭楚 撰
  石鷁辨
孔子本準魯史兼采諸國之志而作春秋著王道失政
馴致禍亂而譏切當世故簡其辭微其旨筆則筆削則
削以成一經之訓非止盡依用舊史事辭也其大畧猶
見于傳記據家語孔子讀晉志見董狐書趙宣子弑君
[003-1b]
事曰惜也出竟乃免原註時趙穿弑君宣子出奔不越/境而返故家語左氏皆載孔子歎
惜之言然皆未明孔子之心也凡春秋書某人弑君非/書其親剚刃者書其為首者耳大臣之作逆亦未必自
手刃必有為之使者若後世梁冀司馬之徒皆弑君之/賊豈自手刃哉此必宣子有弑逆之謀而趙穿為之使
耳故董狐從而書之孔子又從而書之得其詳也不然/豈可以大逆之事加于平人乎宣子在當時號賢大夫
故孔子歎惜云云蓋辭孫以避謗而已非實賢之也人/固有容止賢也平居所為賢也及臨利害之勢不能守
節而甚者為梟為獍蓋多有之趙盾之徒是也作傳記/不能稽仲尼之心而失其詳後之學者則又曰趙盾實
不弑君其/失益遠矣今春秋亦書趙盾弑其君是則孔子依晉史
所誌而筆之也又曰孔子讀史至楚復陳曰賢哉楚王
[003-2a]
輕千乘之國而重叔時一言之信今春秋止書丁亥楚
子入陳不載叔時之語是則孔子因楚史所誌而削之
原註所謂讀史理必楚國之史若魯/春秋不應載楚國之事如此之詳備又曰晉文公召
天子而使諸侯朝焉孔子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今春
秋止書天王狩于河陽公朝于王所無諸侯朝王事國
語稱臧文仲以鬯圭玉磬如齊告糴而春秋書臧孫辰
告糴于齊不言如亦不言圭磬詩云衞為狄所滅齊桓
公攘夷狄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春秋止書
[003-2b]
狄入衞不言齊侯封衞書城楚丘亦不言衞徙書序曰
秦穆公伐鄭晉襄公帥師敗諸殽而春秋書晉人及姜
戎敗秦師左氏載衞甯殖曰吾得罪于聖人悔之無及
名藏在諸侯之䇿曰衞甯殖孫林父出其君而春秋無
書逐君之臣者推此質之則知仲尼于春秋有筆有削
以成一經之訓非止盡依用舊史事迹辭語明矣是春
秋之辭聖人之辭也經書云隕石于宋五六鷁退飛過
宋都歐陽永叔以六鷁石五名數先後之書之不同皆
[003-3a]
無意義西狩獲麟不書幾麟鸜鵒來巢不書幾鸜鵒豈
仲尼獨謹于記石鷁而忽于麟鸜鵒乎聖人記災異著
謹戒而已何必謹于名數此説非深達春秋者也且既
曰孔子筆削矣原註永叔亦云/筆則筆削則削使舊史所誌如此而無
意義自當削之何必留此以惑後人且既筆之則是有
其㫖矣六經惟易春秋出于聖人手而春秋紀事不尚
文其辭尤簡嚴有法一字重輕先後不妄下如星隕隕
霜而復乃復之類是也公孫敖如京師不至而復公子
[003-3b]
遂如齊至黄乃復彼二子之廢君命則同也然乃者而
之難辭案而之難辭原本作/而難之辭今改正故敖書而復下書其奔遂
書乃復下書其卒則知敖以姦無故棄命遂以病不得
已而後返則其罪亦有間矣所謂一字重輕不妄下有
如此自上而落謂之隕星霜皆隕而霜以著物然後可
知故先言隕後言霜星麗于天見隕則知之故指言星
隕所謂一字先後不妄下有如此其書災異事亦各有
㫖故日曰有食之不名其食者不得而知也原註傳曰/欿然不見
[003-4a]
壞有食/之者于郊牛曰鼷鼠食名其食者可得而知也螽螟
不言有者常物也以其為害故出則名之原註書曰/螽斯而已
蜮曰有非常物也原註有/蜚有蜮有則為非常非常者謂非常
則異也麋先言多蝝後言生者原註多/麋蝝生蝝害物之蟲不
宜生故直名其生曰蝝生也麋者所有也原註澤/之常物多則
異常抑或為害以多目之曰多麋也猶之大水大雪皆
以大然後為害故以大目之曰大水大雪也獨桓八年
案八年原本作三年據經桓公八年/冬十月雨雪則三字為誤今改正雨雪不言大者十
[003-4b]
月今之八月誌其異常也原註不為災/害則不書也然則曰多者不
宜多曰生者不宜生蝝生雖在冬時不傷禾稼然而害
于蔬者民之食也傳曰蔬不熟謂之饉故春秋誌之亦
憂民也説者皆云蝝生幸其不為災非也不為災則春
秋不書曰有者不宜有曰大者不宜大故不特書名而
原註必言有言多言生/異于螽螟止書名而已鸜鵒曰有來巢鸜鵒者他方
為常禽本非巢育于魯為無原註傳曰鸜/鵒不踰濟故書有書來
原註來者自/外而來也書巢也如此則名以隕然後知其石見數
[003-5a]
故曰隕石五鷁先目其數然後知其鷁之退飛故曰六
鷁退飛春秋書法當然也二者常物不可言有惟隕退
飛為非常並數誌之此記異也不可與麟鸜鵒同而論
麟非常物鸜鵒魯之所無其有來狩獲則異矣蓋歐陽
子抑未達災異二事聖人于春秋紀災異紀災重其及
害于民示後世之憂民也紀異著人道失政而兆禍亂
所以警訓于世非是二者不登于冊故月食之變未嘗
一書以其常事非災非異也凡書螽螟水旱蝝生之類
[003-5b]
紀災也書月星之變地震山崩隕石鷁退之數鸜鵒有
來巢與夫西狩獲麟者紀異也異之小可容或無應然
禍亂之來其兆未有不先見者故聖人謹于紀異將使
智者觀焉則自得之矣聖人作春秋以待後之君子故
辭簡㫖微非若五經文理成誦童蒙可肄也則其所書
豈止徒為勸戒而已矣歐陽子又曰孔子仕于魯不用
困而歸且老始著書得魯史自隱公至于獲麟遂刪修
之始終無義其説愈為無據矣案傳孔子自衞反魯在
[003-6a]
哀十一年至十四年始獲麟使孔子家藏舊魯史孔子
歸得之則所書不及麟若曰得史于國則國史固有掌
之者無縁獨得其殘編斷簡理必取之于國若曰獲麟
之日適孔子取國史修之則春秋編年盍以誌夏秋冬
首月以備四時不爾則盡于十三年可矣何必絶筆于
獲麟之一句如此則謂得魯史于獲麟者其説為無據
矣魯之先代不經秦火亦無衞國狄人之難故都朝市
典章文物仍存不應史獨遺如此則謂得魯史止起于
[003-6b]
隱公者其説為無據矣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
亡然後春秋作如此則謂春秋始之無義不可也案經
曰狩不言所獲惟西狩獲麟其年止書此一事如此則
謂終之無義為不可也雖然歐陽子之學抑二三矣既
曰得魯史始于隱公又曰黍離不復雅孔子修春秋既
曰紀災異著勸戒而已又推隂陽五行以論災異曰孔
子得書自堯典至于秦誓又曰斷堯迄秦泰誓十有一
年則曰武王即位十有一年案武王原本作/我王誤今改正又曰文王
[003-7a]
生而事紂其死也武王不待畢喪而伐之是徒肆一時
强辯以屈服學者之口亦竟無的論也唐韓退之作獲
麟解以麟為不可知又出非其時意謂非王者之瑞乃
聖人不祥之兆不欲負其説以較異前人故微其辭永
叔因此遂又曰無義是又未善讀退之之書退之之意
亦謹矣大儒先生世所信仰吾恐後進借此而誣聖經
故特為之辨
  諱辨原註案襄公十年諸侯會吳于柤夏五月甲/午遂滅偪陽今滅項不言遂知其諱文也
[003-7b]
諱者何不斥言也避其名而孫其辭以盡愛敬之道也
為尊者諱何王師不書戰天王不言奔衞朔不稱諸侯
納是也為親者諱何魯君見弑不曰弑夫人見殺不曰
殺出奔曰孫戰不言敗之類是也為賢者諱何曰非以
其賢而諱之將以成其義原註直書/之則割義全其功以垂訓後
世此仲尼撥亂救荒之志也滅項不言遂踐土之盟不
書天王是也春秋其事齊桓晉文故聖人書二侯之事
有為之孫避不斥言者有微㫖也僖十七年齊人徐人
[003-8a]
伐英氏夏滅項滅者齊也不書夏遂滅項者不斥言也
不斥言也者有微旨也齊桓之功著矣齊桓之事終矣
原註冬/齊桓卒而又昧此一舉故聖人于此不斥著其惡而為
之有孫避之文者以其有衞中國之功且示善善樂其
終也嗚呼非實為齊桓諱也欲後人覩聖人于此有孫
避之辭以見不善焉而為善者勉之令終也僖二十八
年踐土之盟晉侯致天王而下盟諸侯此晉之不正也
今列書諸侯盟于踐土次書公朝于王所若王不在踐
[003-8b]
土然者不斥言也所以不斥著晉文之惡而為之有孫
避之文者予其有一羣后禦四夷之功也嗚呼非實為
晉文諱也欲後之覩聖人于此有孫避之詞以見不正
焉而欲有為者勉以從正也所謂成其義全其功以垂
訓後世也春秋為賢者諱特此二處其説可通然文微
而實不沒也公穀稱為賢者諱不一穀梁又云為尊者
諱恥為親者諱疾案春秋為尊親諱亦各隨其事有可
斥言者非為定其恥與病然後諱也又云為賢者諱過
[003-9a]
案為賢者下原本/脱諱字今増入其説皆非也齊桓晉文之為賢特賢
于春秋之諸侯耳仲尼于此二人之事有為之孫避不
斥言者非其賢也將以示天下後世之法也故其為之
諱者特微其文而不没其實也如上書齊人徐人伐英
氏次書夏滅項中間無别事齊項之實亦不没矣如上
既列諸侯盟于踐土次書陳侯如會次書公朝于王所
又上既列諸侯會于温次書天王狩于河陽次書公朝
于王所則晉文致天王之實亦不没矣故春秋所諱非
[003-9b]
没其實也特不斥言之耳先儒以為賢者諱攻二傳之
妄亦未之盡特不可一一從其説而已
  遂事辨
聖人之于臣子有責其守經事者有子其適變事者責
其守經事者嚴上下之分也予其適變事者通一時之
權也不通其權則持禄之人畏事偷脱或為國媒患而
招後悔者不嚴其分則好名之人要功生事或至亂國
之大常是以聖人兩通其情以示天下後世使為臣子
[003-10a]
者度義而後行不敢妄作也故春秋書遂事有予之者
罪之者曰遂城虎牢遂伐楚之類予之也遂逆王后遂
滅偪陽之類皆罪之也原註澶淵之會虎牢之役皆大/夫之事而澶淵之會諸侯大夫
皆貶書人而虎牢無貶文則知其予也凡書遂以經文/質之則聖人褒功貶罪之意自可見矣如齊自即位至
僖之元年凡會遇盟總十有三皆書爵舉兵者十有四/皆書人至侵蔡伐楚始書其爵較之前者書人則知其
予之矣以其攘夷狄救/中國之功始著故也
  不書諸侯恩惠辨
王天下者大柄有二曰威曰福二柄舉則天下治矣一
[003-10b]
有失焉不以淪亡則以敗亂下或擅之小則以霸大則
以王是二者王人操之俱不可失然威之為用足以制
人而已王政之末也足以得人者必資之于福福者積
微以為用以晦而彰以柔而强及其至也威不足以言
之是王道之本也何謂福恩惠是也何謂威甲兵是也
以討有罪以詰邦國以威天下莫大于甲兵而甲兵之
事以衆齊衆或叛貳則雖有知勇蓋世不能以獨勝是
用之者必有道也故曰王政之末也至于恩惠所在人
[003-11a]
懷而歸之雖行之以無心而歸之者必以誠人誠而歸
之則為之服勞為之犯難將惟其指顧而奔走之大夫
得此必至變家而為國諸侯得此必至變國而為天下
則雖有甲兵之利莫之能制之矣此之謂以柔而强矧
人歸之則天從之猶影響之必效書曰天視自我民視
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以晦而彰故曰王道之本也較
斯二者如不得已失威猶可也福去則本亡猶能以獨
存者未之有也故先王經世有賜諸侯弓矢得專征伐
[003-11b]
之威未嘗偶予臣下得私恩惠之福誠知威之為末猶
可以分人福之為本獨操之不可失也故禮家施不及
國者不予大夫得作福于國也詩戒諸侯專封者原註/詩曰
無封靡于爾邦齊桓之盟亦曰無有封/而不告則周制不與列國專封可知矣不予有國者得
作福于天下也周官凡施惠必以王命而誦王志者班
行邦國之間皆深慮威柄下移民不有王强侯大夫乗
之以軋已故設官播告防禍于微如此豈非福者不可
失邪春秋間有執人之君已而釋之者滅人之國已而
[003-12a]
復之者以一時論之似無害于王然力能執人之君滅
人之國威亦大矣釋而不殺若復畀其人民社稷恵亦
厚矣有威可畏有恵可懷商紂之時此文王所以造周
也若夫姦雄乘之必至吞弱兼小雖無商紂猶將睥睨
神器故仲尼書執人之君滅人之國者著其無王罪之
也至于釋而不殺復畀其人民社稷則皆不書者示不
予邦君作福于天下也春秋征伐自諸侯出則王之壹
柄去矣若諸侯推恩布惠于天下從而書之則威福二
[003-12b]
柄皆出于下王道于是絶矣尚何以訓况福者王道之
本本存則王道可以興本去雖威存亦終必亡而已况
威已去王室邪故不書于經存王道也夫宋之公子驟
施得衆遂以弑其君而篡國齊之田氏厚施得民卒之
以傾齊二者皆以不義行惠猶克享其南面之貴况以
徳行惠者乎傳曰三代之得天下以仁其失也以不仁
又曰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則知王
之存亡實在于福威亦末矣且周室東遷威柄下移雖
[003-13a]
終不振而天下共尊而上之如衣裳之有冠冕子孫據
位保族猶歴世數十誠以文武之澤洽于人心者未忘
王之威靈未盡喪故也至秦以干戈合天下一户尺土
不以分子弟功臣其强至大而二世遂亡惟恩惠不施
人心去而天命不佑故也由是論之福亡者雖强如秦
不足以救亡福存者雖弱如周猶足以自存則王之存
亡在福威之為末可知矣是以春秋具載列國擅兵以
相攻奪至恩惠之事諸侯擅之雖未足以傾周皆削而
[003-13b]
不書其意亦曰威者末也雖去王室足以啓亂未足以
遽亡猶可言也故書之以見其亂福者本也本亡則亡
無可言也故不書以示其存冀後之君子觀其所書而
知天下之所以亂索其所不書而知王之所以存知其
所以亂則知其治矣知其所以存則知其亡矣知治知
亂知存知亡先王獨立于天下以此也居治而不知其
亂居存而不知其亡此後世所以失天下也春秋具其
義所以訓也莊子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
[003-14a]
辨此之謂也或問曰齊桓存三亡國而封衞之功尤為
彰著衞人欲厚報之至形于篇詠當時歸其仁而遠人
自是嚮慕江人黄人來會于貫澤是也厥後義士以為
膾炙談于暴君之前班班見于傳記則是通天下皆以
為善矣觀木瓜之什列于國風則是聖人亦以為善矣
于春秋獨没其事實何也曰夫存亡繼絶建邦開國正
所謂作天下之福王人秉此以懷人心以永天命不可
失者也王者在上天下之福已歸于方面之君尚何以
[003-14b]
為王此所謂不可言也仲尼不書于經俾讀春秋者如
無其事焉所以示王道之存也若直書曰狄人滅衞齊
侯封衞于楚丘則為無王矣後世徒知其善而慕之幸
而遇如周室民未忘徳而有齊桓猶可言也一不及焉
天下去矣如此亦非春秋所以垂訓之義何以為春秋
諸儒至此紛紜其論蓋不知聖人于春秋有不書以見
義者亦不止此凡當書而不書者則各有義也原註齊/桓城邢
城縁陵皆率諸侯以往而二國亦未滅此正方伯救患/之義故仲尼書于經善之也至于衞已滅于狄及得再
[003-15a]
建宗社止出于齊桓夫居諸侯之地而擅王之權至此/所謂隂疑于陽不可言矣為王而失其權至此亦不可
言矣故聖筆不書于經如楚之封魚石呉之封慶封/楚平之封陳蔡之類皆不直書于經其義亦如此
問曰春秋常事不書爾又曰不書以成其義如此不書
則亦有非常事焉不書一也常與非常又何以辨曰子
謂春秋何為而作也夫春秋聖人遭亂而道不行假之
空言以遂其志之書也周道壞于幽厲及平王即位大
政大法所以統釐邦國綱紀天下者皆諸侯擅行之所
謂無王莫能相一竟相傾奪極于定哀之際夷夏交亂
[003-15b]
大者慮敵小者慮滅無復寧國周室之在其間僅守位
號如爝火之將晨一嘘可滅矣然而先王蓼蕭之澤行
葦之仁漸民被世之深亂侯賊國將欲犯上則慮天下
唱義合以害已逆謀未出諸口氣已索矣此豈天命未
去實人心未忘爾周之王業基本之固如此自平而降
卒不能反之于正者非特威權之去而已抑亦王自無
以王非天下已無王也仲尼出承其後覩天下之政所
以亂而無治周之基業所以存而未亡而無位以行其
[003-16a]
志以治其亂故私竊春秋之載裁成其文以訓于後而
是非予奪及乎當時不敢指斥于辭也于是有書不書
原註若周不書出示王者之無外也王師不書戰示王/者之無敵也此之類皆存王法以垂于後世非為當時
而/言有書而貶之者變文以書之者原註若晉文召天王/以盟諸侯則書天王
狩之類/是也有譏其非先王之法而書之者原註若求車求/金之類皆譏其
非先王之法而斂財之非制也仲尼于魯尚正假焉之/名豈有天王至尊徴賦于下而謂之求則其譏可知矣
據先王之法書而正之者原註若吳楚皆僭號稱王止/書為子蓋夷雖大爵不過子
先王之/大訓也凡此類皆擬議至理以成其訓莊子所謂議而
[003-16b]
不辨孟子所謂竊取其義者如此聖人窮而在下之書
言也聖人達而在上則舉是道施諸行事則設而為帝
王之制言而為典誥訓命之文是非予奪著為刑賞禁
令善善惡惡公于天下春秋無庸作矣豈謂春秋止擇
事之非常者直誌于冊也哉
  邾儀父辨原註愚案經其後書邾子/克卒則知儀父是字也
隱元年公及邾儀父盟于蔑儀父者何邾君之字也邾
本附庸以其未王命故不得書子所以異乎五等諸侯
[003-17a]
也以其君國故特書字所以異乎諸侯之大夫也未命
而不書爵尊王也君國而書字尊君也春秋導名分之
例也左氏曰貴之公羊曰褒之夫微國附庸之類朝覲
不籍于國而王之爵命亦有未之及其交結大國至于
刑牲歃血理宜有之且止邾魯二國私盟可知何功何
善而可喜可褒况諸侯專盟始于此聖人獨先取貴于
春秋乎必若以書字便為善則桓公及邾儀父盟于趡
亦褒之美之邪此不攻而自破矣或曰儀父名也附庸
[003-17b]
之君書名與郳黎來同若行父季孫行父皆古人名其
説亦非也案春秋書字例有四天子大夫書字諸侯天
子命大夫書字原註禮諸侯三卿皆命于天子周官所/謂設其參是也此舉大國而言也次國
二卿命于天子小國一卿春秋之初諸侯天子命/大夫猶有見于經者夷伯原仲蔡叔之類是也附庸
之君書字原註邾儀父/蕭叔是也天子大夫天子命大夫書字尊
王也附庸之君書字比天子食采大夫也原註食采大/夫有王命而
不得世附庸其地而/無王命其勢等爾凡此典禮之常法也間又有褒之
特書字者此聖人之筆也邾附庸之君最鉅者其後見
[003-18a]
于盟會書邾子終于春秋非郳之比也原註邾人首與/齊桓北杏之會
又從齊宋同盟始書邾子克卒此必齊桓為之請命故/得書子 案同盟原本誤作用賢攷經莊公十六年同
盟于幽有齊侯宋公下文即書邾子/克卒則用賢當是同盟之誤今改正郳以隘陋禮不足
比之列國大夫止書名爾春秋正名定分必原于實非
拘拘守先代一定之法蓋有從違焉以待後世知變之
君子也是故把夏禹之後初見于經書侯其後書子以
把用夏變夷不足于侯也吳楚自號稱王而經書子其
意方以王法一天下不容有二王亦以二國皆夷不足
[003-18b]
以王也古者四夷雖大爵不過子故皆以夷狄待之此
正天下之大分也莊周曰春秋以道名分道者治之也
原註治/音持非姑循其虚名而已矣此邾郳皆附庸而書名
書字異者春秋之法也原註周莊王弟子克字子儀楚/鬭克字子儀則儀父邾克之字
益信/明矣
  敗績辨
春秋書戰敗曰敗績何也曰績也績累以成功猶績然
原註如績麻/績苧之類夫戰之勝也非一人一日之力至其敗
[003-19a]
也亦非一人一日之不幸其所由者漸矣昔者先王知
兵之不可偃于天下也故寓軍政于農講武事于田射
御擊刺時練習之原註四/時皆教甲胄器械歲校閲之原註仲/冬言大
閲者凡兵事所/用無不選閲號令則素嚴誅賞則素信以征不仁以
討不義然而猶且詢謀于學禱祀于廟候風雲之氣律
軍旅之聲上順天之時下盡人之事故能一出攻則無
前戰則必勝是其勝也豈一人一日之力猶績之成也
故周官以戰功名多其敗亦非一人一日之不幸猶績
[003-19b]
之壞也故春秋戰敗曰敗績冀後之君子覩此而知兵
之不可不素治而圖戰勝者在于績微愼始也或曰戰
敗而君死則先書師敗績後書君滅何也曰國以衆為
體衆以君為元舉衆與君而喪之則社稷猶存者幸也
故仲尼書某侯滅觀其文若自滅然所以警于世也示
兵戎之不可易也
  用致夫人用郊辨原註不言/某氏貶也
用致夫人左氏以為哀姜而曰非禮也凡夫人不薨于
[003-20a]
寢不殯于廟不赴于同不祔于姑則弗致案此四者特
禮之常爾有一不備何礙致夫人主于廟乎如實適夫
人歸寧而卒于途且不得入廟乎赴于同殯于廟祔于
姑則生者之事如不備則為生者之失禮何妨于死者
而不得入廟也哀姜薨稱夫人葬稱夫人是以夫人之
喪治之矣以夫人之喪治之又奚至八年而後始致于
廟也公羊謂公本取楚女為夫人齊女為媵齊先致其
女脅使為嫡苟以是致齊媵為夫人則齊强楚大我曷
[003-20b]
敢廢楚女齊曷肯為楚媵實我見脅于齊則廟見而夫
人之足矣又何用禘以致之必不然矣穀梁説以為僖
公立妾母成風為夫人斯得其實禮妾嫁不廟見祭不
酌樽僖公既君尊母為夫人故特禘太廟使之與祭是
禘之設惟用以致夫人而已故書禘于太廟用致夫人
致者使其至也妾本無廟見于是始令與祭故書至言
使其至亦足以見其不宜致也禮有君之母非夫人者
又有庶子為君為其母緦者是妾不為夫人明矣以妾
[003-21a]
為夫人亂嫡庶之分壞風教之首故聖人去其姓氏以
示貶焉先儒或以為君之妻因其至特設禘禮以為榮
觀此亦非也果實時君之夫人則固當有見廟之禮特
于禘為失正則當直書以示譏何貶夫人之甚也蓋以
致者致其至也故有是説不知聖人以妾本不得與祭
今始使之見廟承事故特書致若始至而見焉此微旨
也嗚呼禘天子之禮也魯之有禘周公故也成王以是
尊周公故獨得于周公廟而行之今雖行之于太廟實
[003-21b]
特用之以致成風而已非因禘而致之也故書禘之名
凡書祭名者亦譏其祭也僖公特設大祭用以致妾母
惡抑甚矣又成十七年九月辛丑用郊案二傳皆曰用
者不宜用其説是也然大意皆以九月失時故曰用郊
則未達聖人之㫖矣三月郊之時傳稱啟蟄而郊啟蟄
夏之正月周之三月經無書三月郊者得時無譏也凡
書四月五月皆失時矣奚獨至于九月而後書用郊譏
失時也穀梁謂夏之始可以承春則四月事也五月則
[003-22a]
不可則經書五月辛丑郊何以不言用索其微㫖必成
公因事特行郊禮故曰用以見其不宜用也夫郊所以
事天也其行有常時其配有常尊于是祈農而已豈可
因他事而特用之故知此不特譏其非時深惡其無故
而用也原註如前代秦苻堅因王猛/疾病特為親祈南北郊之比
  大雩辨
雩者祈雨之祭建巳月之常祀經無書六月雩者常事
合禮則不書也旱則又用之故經書雩皆建午建申之
[003-22b]
月庸知其旱而祭也旱則雩禮也何以書曰大雩非禮
也禮天子雩于上帝諸侯雩于山川百神魯諸侯雩于
上帝僭也故書曰大譏其僭也原註言用其大/者則知其僭矣或曰雩
者勤民之事稱大者國徧雩著時君有恤民之意但書
旱不雨而不書雩則見天雖降災為國者不能為民祈
澤此二者直書而善惡自辨非也十二公之中賢者惟
僖公一人而已爾僖公之時書大旱者一不雨者三雩
則兩而已豈僖公者如是不恤民哉或曰何以必其雩
[003-23a]
上帝哉曰魯郊用辛日經書上辛大雩則知其雩帝矣
春秋于魯惡雖為之諱必使有見焉是以夫人出例不
書至而一書其至者庸見文公不能防閑夫人以正家
也世子生未常書而一書子同生不言世者庸見桓公
篡逆當絶也雩帝不可直言而書上辛者庸見其僭天
子也原註雩未嘗日所以書上/辛者以見用辛則知其僭左曰龍見而雩原註周/之六月
夏為/四月知其為常祀不知其旱而又用也穀梁曰雩得雨
曰雩知其為旱祭不知其為常祀也至于稱大三家無
[003-23b]
聞焉未盡春秋之義也夫禮者辨上下定民志而止亂
于微也然禮不徒行必待能者故足以止亂亦以啓亂
為天子不能守其禮使諸侯得僭之是上下無辨民志
無定則僭亂並生矣三代之王皆能謹于禮所以措天
下于治也春秋經世以明先王之志故于禮之失正逾
分者悉書譏之冀後之君子前知而謹于禮也原附註/自夫禮
至禮也一百一十/四字先生後刪去
  大夫伐沈救鄭辨
[003-24a]
霸國大夫與諸大夫伐人自沈始原註文/三年霸國大夫會
大夫救人自救鄭始原註在/文九年伐沈以其即夷救鄭則衞
中國春秋皆貶書人何曰不予大夫得專也何謂不予
曰舉兵伐人使之畏伏所謂威也率衆救人使免于難
所謂福也威福人主之利器諸侯擅之則害于天下大
夫擅之則害于國况大夫而擅作天下威福乎其後晉
裂于六卿魯弱于三桓齊吞于田氏其禍兆于伐沈救
鄭聖人見微知著故于此二役皆貶之所以示後世威
[003-24b]
福不可移于下而杜禍于微也或曰政在大夫始于此
乎曰前此于此特一貶耳或問前此之説曰齊桓次匡
之歲此諸侯失政之兆也古者列國之兵諸侯率之以
聽于天子大夫無得將兵者春秋之初政在諸侯列國
之卿雖有將兵非其專也故外侵伐之類稱人稱師猶
曰某國人某國師庸見權在諸侯也齊桓末年會諸侯
盟于牡丘遂次于匡不能躬率諸侯救徐而使大夫將
兵以往自是諸侯因而委重權于大夫聖人不予故再
[003-25a]
書公孫敖帥師及諸侯之大夫救徐凡會者外為主及
者内為主其功罪善惡歸于主者次匡救徐皆齊桓之
命而書我大夫及者如我主焉不予齊桓委兵權于大
夫也至于伐沈救鄭諸侯之權盡去矣是以聖人譏失
權在次匡之歲貶諸侯大夫專國于伐沈救鄭之時皆
原其始也春秋之為書謹于别嫌明微者惡其似也桓
文之霸聖人無直筆善之者惡其似王而終于傾王室
也大夫救衞中國聖筆不予之者惡其似霸而實終于
[003-25b]
傾諸侯也非其深足以知天下之幾其孰能與于此
  夫人書至辨
啖子曰凡夫人初至者皆書告于廟也出姜不書至貶
成禮于齊也孟子不書至恥娶同姓諱之也襄定哀三
公不逆夫人故闕而不書其説非也案春秋書夫人至
者三文姜穆姜齊姜也書夫人入者一哀姜是也文姜
書至自齊譏其專聽桓公不能制也時齊侯送姜氏于
讙公會齊侯于讙則夫人已見公而猶獨書至見夫人
[003-26a]
不隨公而歸專恣可知矣言自齊者不與齊侯送于讙
也諸侯送女非禮况其妹乎胡銓附註銓案桓三年乃/齊僖公送女十四年僖公
方卒而襄公方即/位此云送妹非也齊子歸止其從如水言魯桓之從文
姜不如敝笱猶能制魚也則春秋之譏明矣穆姜至書
公子遂以者見宣公不親逆也齊姜至書叔孫僑如以
者見成公不親逆也言以不當以也夫人國君之配將
以承宗廟治内政可不敬乎哀姜書入者譏莊公娶讎
人之子薦獻于先君不惟忘孝抑非所以安神靈故曰
[003-26b]
入穀梁曰入内不受言不當受也凡此皆失禮非正者
如以告廟為是則此皆非正也若曰因其告廟故得書
之以見其不正焉則夫人至禮無不告豈襄定哀三夫
人皆不告廟謂三公不逆夫人則將娶于何也殊不知
春秋之未作夫人内女事史悉誌之而自先王政絶男
女不正夫婦道弊人倫日亂馴致大壞皆原于禮防之
隳廢故仲尼作春秋于昏姻夫婦之際去其與常禮合
而一一紀其失禮者原註經書昏姻夫人内/女事凡數十皆非正示後世所
[003-27a]
以致亂之由俾知謹禮峻防正家之道也其所書不繫
告廟與否皆有旨也襄定哀之夫人不書者合常禮故
也嗚呼男女夫婦人倫之本風化之始也正其本然後
可以正其末况本不正也歟正其始然後可以正其終
况始之不正歟
  葬稱我君辨
趙子曰葬稱我君舉其諡也恐涉他國故稱我君其説
非也薨書公薨葬舉諡曰葬某公原注文/公桓公自然知是魯
[003-27b]
君若他國則兼國號原註如葬鄭/穆公有鄭字亦不俟我而為之辨
也所以稱我者用見其私諡不請命于周自我云爾諡
號于成周為賞罰勸懲之一法諸侯公卿有大功大徳
及大惡者乃特賜之不盡有也案史記世本厲王以前
諸侯有諡者少春秋時諸侯始皆僭用之五等之君又
皆諡公仲尼從而書之以見其非正不足以勸懲也其
後大夫皆諡子荆楚之臣又僭稱公至于六國遞舉王
號秦併天下以王為不足稱遂兼皇帝之名焉本由天
[003-28a]
子失禮馴致之弊也春秋初書諸國用兵見征伐不自
天子出也書諸侯僭諡見禮不自天子出也書初獻六
羽見樂不自天子出也此春秋所以始于隱也子曰天
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
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獲麟而後諸夏
遂微周室終于淪喪由四者之柄移于下也用知天下
之治則道出于一春秋首王月繫諸侯行事譏其非禮
違正正者示治道出于一也故曰撥亂返之正莫近乎
[003-28b]
春秋惟定姒不言我小君者定非諡也定公之姒爾原/註
婦人以姓配夫稱/如共姜雍姬之比襄公之母姒氏諡定不應定公妾母
又諡定其證明矣原註姒氏卒不稱夫人蓋時遭定公/之喪哀公未暇推尊母氏為夫人葬
亦未暇/議諡其後配廟故書葬也原註非夫人不書卒葬此/書著其後哀公推尊配廟
同夫/人也
 
 
 春秋辨疑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