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e0027 春秋辨疑-宋-蕭楚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辨疑卷一
             宋 蕭楚 撰
  春秋魯史舊章辨
孔子本準魯史兼采諸國之志而作春秋春秋之未作
則史也非經也春秋之既作則經也其文猶史爾而不
可以為史法必舉年時月日而後紀事然事事而繫云
甲乙則煩而無統于是又度其事之輕重大小其大者
[001-1b]
若繫國之重者則日其次則月又其次則時此皆因舊
史之文也原註日月/例别有論然史之紀事必須本末略具使讀
者可辨原註尚書記言之史春秋則記行事之史雖略/于書亦必有本末使讀者足以辨其事善惡非
直舉其事之/條目而已非如今春秋之簡也案仲尼讀史至楚復
陳曰大哉楚王輕千乘之國而重叔時之言原註此必/讀楚史而
采其事書/于春秋也觀今春秋書曰丁亥楚子入陳使舊史之文
只如此則雖孔子何以知其終不縣陳也原註時楚子/欲以陳為縣
仲尼讀晉志見趙宣子弑君事曰惜也出竟乃免觀今
[001-2a]
春秋書曰晉趙盾弑其君使舊史之文只如此則雖孔
子何以知盾之奔未出竟也原註孔子讀晉志始知宣/子事則是魯春秋舊不載
據孟子以晉之乗楚之檮杌魯之春秋合而論之/則知孔子兼采諸國之説而作春秋益信明矣案澶
淵之會諸大夫稱人惡不實其言卒不歸宋財也原註/案經
圍彭城城把城成周皆大夫之事而皆列書名氏獨澶/淵之會悉書人則知其貶也當以左氏之説為信公榖
傳以經質/之不足據衞甯殖曰吾得罪于聖人悔之無及名藏在
于諸侯之䇿曰衞孫林父甯殖出其君今春秋無書逐
君之臣姓名者原註只書某侯/出奔于某而已又案汲冢紀年書稱周
[001-2b]
襄王會諸侯于河陽今只書天王狩于河陽原註紀年/疑即晉史
由是知未修春秋辭有本末足以辨事善惡仲尼得以
據其實而筆削之非魯史之舊章也當是時天下亂甚
矣始于天子失其政柄而諸侯擅權終于陪臣執國命
而蠻夷張横諸夏遂微先王綱紀文章于是蕩然聖人
憂之因國史所載亂敗之由裁成其義垂訓于世冀後
之君子前知而反之正也故斷自隱公而下迄于西狩
首王而繫月首月而繫事以一天下之統原註春秋以/事繫月以月
[001-3a]
繫王以王繫春故每年或書王正月王二月王三月然/後始記諸侯行事言天下之事當統于王也天下之事
出于一則治出于二則亂春秋之亂由禮樂征伐不出/于王也時者天之道也治歴明時以正歲年以頒天下
之朔以作天下之事王之任也故以王繫春所謂/諸侯無王而孔子作春秋書王首月以示一統先王
人而黜諸侯先諸侯而黜大夫案大夫原本作王人文/義未合觀註黜諸侯而
歸大柄于王黜大夫而歸柄于諸/侯兩層並舉可證其訛今改正以明天下之分原註/據禮
凡會諸侯著位各以命數多少為叙王之公卿則位諸/公侯之上大夫同侯伯元士同子男自元士以下名字
不登于春秋以其微也故凡書王人者元士以下當叙/子男之上春秋之初諸侯僭天子又其次大夫僭諸侯
仲尼作春秋不予卑者尸大柄故盟會王臣預焉雖微/者亦書在諸侯之上示黜諸侯而歸大柄於王也霸國
[001-3b]
大夫初主盟會則貶之示黜大/夫而歸柄于諸侯也此其大致内中國而外諸夏内諸
夏而外夷狄以正天下之勢幽觀冥運之災變近攷人
為之得失彰誠意之片善發偽貌之巨姦擬議予奪一
歸乎大中之道此春秋所書之大約也天下之統一然
後能立天下之政天下之分明然後能成天下之務天
下之勢正然後能運天下之大若夫負有為之資居得
致之位以立天下之正以成天下之務以運天下之大
上律天時下盡人事賞善罰惡不離乎皇極之訓此先
[001-4a]
王天下所以治也一切倒置而紊之此後之天下所以
亂春秋具其義所以告也故曰經也冀後之君子前知
而反之正也杜預見左氏載韓宣子適魯見易象與春
秋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徳與周之所以王遂以春秋為
周公之垂法史書之舊章仲尼從而刋正之以示勸戒
是大不然也夫未修之春秋可謂周公之法既修之春
秋則仲尼之筆也案經書弑君或稱國或稱人稱盜諸
侯失國或書名或書爵與夫天王不言出奔所在稱居
[001-4b]
之類皆亂世之事豈周公先垂此法乎又其文體三變
隱桓之際列國盟會侵伐稱人稱師稱爵原註政自/諸侯出
公之世盟會侵伐始書諸國大夫名氏原註政自/大夫出成襄
而下迄于獲麟荆楚之臣始皆登名于䇿此所謂三變
也將周公逆知世變而有此法乎案經子男之臣名姓
不登于春秋原註凡與盟會只書人竊/邑弑君之類則直書之荆楚南夷也雖
大國書爵不過子是終夷狄待之也而其臣名氏皆登
于春秋又書其主盟主會反與霸國大夫等何也呉初
[001-5a]
見于經只書呉後書子又書其主會如此又周公逆知
二國之後必大而預垂此法乎且以孔子立于定哀之
間上視隱桓二百餘年倘舊史實簡約如此則雖孔子
其如春秋何信如其説是仲尼直寫魯史爾烏得曰詩
亡然後春秋作也甚矣預之僻于左氏也原註古野史/稱太甲殺伊
尹預信其説而疑尚書所載其無識可知觀其釋例集/注該博正荀子所謂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此學者不
可不知而/輕信之至使後世操牘載筆者每誌一事綴一詞必
欲擅褒貶取合春秋曰史則然也否則曰春秋不然也
[001-5b]
其弊之甚至簡而無法若唐書帝紀只舉事件目繫以
甲乙于是書之體掃地矣是預為之階也或曰左氏經
終于孔子卒後自獲麟之後其文猶前也非舊章而何
曰案獲麟之後小邾射以句繹來奔左氏數三叛人而
射不在數是則左氏經亦止于獲麟也豈非或當時學
聖人之徒者尊孔子欲見其始終放經而為之也抑後
之好事者未可知也且使春秋既修之後掌于魯之史
臣乎藏于孔子乎理必藏于孔氏不當兼記國事與書
[001-6a]
孔子卒如曰掌于魯則所書又不止孔子卒而已原註/據左
氏傳終于哀/公二十七年斯足知其妄矣又雖有經文而傳皆無其
事迹決非魯之舊章又明矣或曰然則述史者當如之
何而可曰司馬遷有言文史星歴近乎卜祝之間蓋止
于執簡記事直書其實而已故為史者患不得其實如
得其實而誌之則後世之善惡自辨矣詎可如春秋之
約且有褒貶之旨哉
  盟會侵伐統辨
[001-6b]
春秋所書事僅百數而盟會侵伐居其多何也天下之
大政也夫盟者刲牲歃血要言于天地神明也忠信薄
而姦詐起于是始有相與援指天地神明咒誓口血坎
牲以堅其約者聖人不得已因而用之故周官有司盟
之職凡邦國有疑則掌其盟載之約蓋防狡然者以之
合仇錮黨案錮字原/作銅今改迭相傾軋漸以階禍故其事必司
于王官也會者又以施天下之令發天下之禁而為侵
為伐則以致討其不順是數者皆以統一海内之綱紀
[001-7a]
王者之政春秋書諸侯盟會侵伐見天下大政自諸侯
出此春秋所以自隱公而始也原註周官曰時會以發/四方之禁又時見曰會
則知會為王者之事諸侯為會/僭可知矣注云禁九伐之法也司馬法亦云天子會諸
侯九伐之法也若夫析而言之則侵伐為重盟次之會
次之何也侵伐兵戎之事威天下之柄也盟會則典禮
也威柄出于上則人羣可合典禮可興天下可治威柄
一失則典禮為徒法而天下亂矣故春秋之始諸侯盟
會則直書之原註隱元年公及邾儀父盟于蔑二年公/會戎于潛三年齊侯鄭伯盟于石門九年
[001-7b]
公會齊侯于防凡此盟會之始皆書其爵所謂直書無/貶文也見典禮皆自諸侯出也 案經會戎于潛繫二
年事盟于石門則三年事原本槩/冠以二年且先後倒置今改正侵伐則貶書之原註/莒人
入向衞人伐鄭此皆用/兵之始而皆貶書人以兵戎為重示天下後世威柄
王人尤不可失也大夫初出將兵亦貶書之原註無駭/帥師入極
翬帥師會宋公陳侯蔡人衞人伐鄭此大夫/用兵之始而二大夫皆不書氏則知其貶也示後世一
國威柄君人尤不可失觀之春秋自東遷而後强侯迭
興中國賴焉而周室終于淪敗不克返正則知天下威
柄王天下者不可失昭昭矣大夫既擅兵其初也不惟
[001-8a]
功伐著于國蓋亦有勞于王矣逮其末也六卿以之分
晉三桓以之弱魯齊吞于田宗衞亂于孫氏甯氏則知
一國威柄君國者不可失昭昭矣夫小民至愚禮義之
善或不能入刑罰之威有所不畏者而至咒誓于天地
神明則咸有肅心若其性然聖人慮臣下乘此聚結兇
頑易以作亂故春秋于大夫初出盟亦貶之原註隱元/年及宋人
盟于宿此大夫主盟之始也及者内為主故外大夫書/人而内不出主名以示貶不予大夫得專也桓十一年
柔會宋公陳侯蔡叔盟于折此大夫會盟之始也會者/外為主故内獨去柔姓氏以示貶不予得專也宿之盟
[001-8b]
内外皆大夫而主在内故内不出主名以重其貶折之/盟宋公主之故柔止去氏以貶之此春秋之書法也當
是時政未逮大夫雖或與會盟皆國故也而仲尼于其/始皆加貶文不予之者以盟于國事為重非忠臣則或
以為亂是以慮其後患而示/後世俾知防患之于微也以盟于國為重不予其專
也其後政在大夫賴盟載之約以安國家利社稷蓋有
之矣而賊臣弑君叛邑恃要言以自固者抑比比然然
則聖人不予臣下得專兵者慮禍微矣春秋撥亂而作
所以防微杜漸其旨大致如此非聖人孰能修之於呼
上之人能明其教焉則無馴致禍亂之事矣原註古者/列國皆有
[001-9a]
兵或三軍二軍皆諸侯帥之/以聴于王大夫不得專也
  兄弟總辨
春秋凡言弟者有兄之稱言兄者有弟之稱皆以親貴
稱之也國君之尊兄弟不得以屬通所以抑親貴而崇
君道也君者人之綱君道或替則無以統正人倫矣故
國君雖母弟庶兄既列為卿佐則稱公子原註先公/之子也
絶其兄弟之稱者全其君臣之道也將以君臣之義責
之也間有來聘原註齊侯/之弟年來盟原註鄭伯/之弟語帥師原註衞/侯之弟
[001-9b]
黑/肩而稱弟者著其親貴庸見其未涖政為臣也未涖政
為臣而使之非正也鄰國交好則有盟有聘皆所以利
人民保宗社東周之時行人或失辭隕命兩國至于暴
骨是與夫帥師動衆皆國之大事在擇賢者能者非任
于親貴也殺世子以邑叛原註殺世子則陳侯之弟/招以邑叛則宋公之弟辰
稱弟者著至親而為國惡甚之也原註穀梁子曰盡其/親以惡之其説是也
出奔而稱弟者原註陳侯之弟黄秦伯/之弟鍼衞侯之弟鱄譏千乘之國不
能容其親公弟叔肸卒賢之特書也原註春秋詳貴略/賤非卿大夫則不
[001-10a]
書卒叔肸非/大夫特書也盜殺衞侯之兄專罪衞侯也天王殺其弟
甚天王之惡也兄弟天倫親莫厚焉臨制一國而不能
制其天倫之親失政刑甚矣何以為國至自戕刈者惡
又甚矣或曰母弟稱弟母兄稱兄非也人道莫重于親
豈有同母則曰兄弟異母遂絶其兄弟之稱邪案公子
友公子牙皆莊公母弟見書于莊公之世皆不言公弟
原註二十七年公子友如陳三十二年公子牙卒年案/經公子牙卒在莊公三十二年原本誤作二十二 今
改/正是知凡兄弟云者以親貴稱以親貴稱者則又各有
[001-10b]
義也
  弑殺辨原註閽殺呉子盜殺蔡侯二傳/作弑先儒之説皆通此不論
弑其君殺其大夫文正相對弑其君書名書人書國雖
異要之俱下虐上之辭原註國語曰/下虐上曰弑皆罪在下也蓋以
下對上則稱君故自外來殺諸侯不稱其君非其君故
不以下稱上之辭書也殺其大夫書人書國雖異要之
俱上誅下之辭皆罪在上蓋以上對下則稱其大夫故
盜來殺臣子若兩下相殺不稱其大夫非其大夫也故
[001-11a]
不以上稱下之辭書也然而殺其君罪在下也其書之
不同則又有旨焉殺其大夫罪在上也其書之不同則
又有旨焉夫君者人倫之首而殺之至大逆也故在其
大臣則書臣著其惡于萬世庸見居位擅勢為國逆賊
專罪之也左氏曰稱臣臣之罪也是在其左右近習則
書人此不止為微者名氏不登于冊亦所以警于世也
春秋之例于臣下微者至為叛亂亦有特書其名氏原/註
如小國之大夫見于事止書人/至有竊邑叛逆則特書名以貶惡無大于弑逆而不特
[001-11b]
書者庸見其君狎暱小臣不能閑衞以致兇殞亦所以
警乎為君者也傳曰左右大親者身危是也原註微者/無勢位可
乗至能為逆由君媟狎之致可知故春秋止書人俾/觀者知以國君之尊殞于微賤之手所以警為君者
其稱國以弑者舉國之辭弑于衆者也則其君之失道
亦可知矣書曰撫我則后虐我則讎故聖人于春秋衆
弑其君則書國此非止著下之為逆者衆亦足以見君
之失道冀後之為君者覩此而知自反也里革曰君人
者其威大矣失威而致于見殺其過多矣此之謂也左
[001-12a]
氏曰稱君君無道是也不然弑君大逆書其首逆足矣
何必區區分為三等故曰其書之不同則又有㫖焉夫
王者所以馭人羣臨萬國役制天下之衆惟威與福而
威莫大于能殺之福莫大于能生之則生殺者威福之
大柄王者所執也故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無書天王殺
其大夫者惟天王得專生殺故也夫能生殺人則能制
人能制人則能用之將赴湯蹈火無所不堪姦人乗此
所以作亂故春秋于諸侯有殺其臣子者皆謹誌之不
[001-12b]
予諸侯得專殺也稱國以殺者君殺之也專罪其君也
原註殺其大夫者以上對下之稱稱國以殺知其君者/惟君有國故也弑其君者以下對上之稱稱國以弑者
則舉國辭也稱國雖同上下比對則其意異案楚殺其/大夫成熊傳曰楚子謂成虎若敖之餘也遂殺之楚殺
其大夫屈申傳曰楚子以屈申貳于呉乃殺之則知稱/國以殺者君殺之也 案經昭公十二年楚殺其大夫
成熊左氏穀梁俱作成虎此註/各因經傳之文故其名互異稱人以殺者衆殺之也
雖曰衆殺之禍變皆自君而致君失刑而致其見殺故
不去其大夫之號以上殺下之辭猶君與衆殺之也此
不止乎罪在上者兼亦譏其大夫也大夫國人之望而
[001-13a]
至見殺于國人不可謂無罪矣抑亦以警後世之為臣
也書殺其大夫某及某者以累及也又著其濫殺也至
于殺世子則目其君者惡又甚矣諸侯受封于王惟世
子得世守之此王制也萬世之公道也諸侯以國傳其
所守者奉王制也則世子者王之世守之臣非特大夫
比也而以愛私擅殺之此不止戕滅天性逆亂人理是
違制悖道則近于無王矣故春秋殺世子則目之著其
惡之甚也謂其近于無王也原註專殺之罪小無王之/罪大殺其大夫專殺也大
[001-13b]
夫國君之臣不予專殺者防其乗此制服不逞之徒以/作亂杜其漸也世子者君之貳世有國者是王臣也故
春秋至殺世子則目其君/重于殺大夫近于無王也凡此書之不同故曰則又有
旨焉若夫構逆造亂為國巨蠧罪當殺者則去其大夫
之號稱人以殺舉衆討賊辭也鄭人殺良霄晉人殺欒
盈是也五等列侯見于盟會侵伐之類止各書其爵至
于見殺則稱其君用見弑者皆其臣下也五等臣子見
于盟會他事亦止書其名氏至于見殺則稱其大夫者
用見其大夫則其殺者皆其君上也凡此不絶其君臣
[001-14a]
之稱者著其無罪不可殺也間有不稱其大夫者絶其
君臣之稱而舉衆以殺之則知為國賊矣三傳于弑殺
俱未盡其旨而左氏以稱國以殺為討有罪又從而釀
辭結成其罪于高厚則曰從君于昏于公子燮則曰不
與民同欲公子嘉之見殺曰專也成熊之見殺曰楚子
以為若敖氏之餘也案成熊與鬭氏同出于若敖鬭椒
作亂在宣四年厯成與襄至昭十有二年始殺成熊凡
七十餘年矣豈有歴年如此久復正討其罪此餘黨爾
[001-14b]
信如此則楚子之濫刑可知左氏之誣為尤甚蓋不知
聖人所以誌諸侯之殺臣子者不予得專殺也所以書
其大夫者又見無罪不當殺也間有例當不書其大夫
而猶書者則又有旨焉晉殺其大夫里克衞殺其大夫
甯喜是也蓋晉衞本藉二子弑君反國既而畏其偪且
慮禍已故殺之故仲尼不以討賊之辭書抑不去其大
夫之號者不絶其君臣之稱而稱國以殺者君殺之二
子于天下為國賊于二侯則為同罪一體之人故聖筆
[001-15a]
不絶其君臣之稱庸見其一體則二侯與弑之罪亦不
滅矣所謂春秋辨天下之邪正者此也又陳人殺其公
子禦寇莒殺其公子意恢不言大夫非大夫也非大夫
則名氏不登于冊聖人重其滅宗故特書之所以勖親
親之道也大率三子者于傳不能盡究聖人之旨而皆
有竒麗可喜之辭學者嗜焉或不暇博覽詳攷或遂引
據其説至于為害為亂蓋多有之如漢儒以春秋不予
蒯聵而殺戾太子原註幸而非/眞戻太子耳唐人以閽弑呉子而教
[001-15b]
文宗盡誅宦官遂逐去君側至有如袁紹司馬懿之徒
信其母以子貴致妾嬖並后僭亂宫闈後世又比比而
是此皆其大者其他據其偏言綺語飾為雄辨背道逆
理以惑亂人主之聽又頗有焉故學春秋者欲稽仲尼
之心當以經為據于二家不得不辨也
  遷國辨
春秋書某遷于某原註衞遷/于帝邱自遷其國也凡書皆譏遷
國至大事也國有人民社稷之重而且遷焉以益下而
[001-16a]
利民故也故易利用為依遷國取象于益原註損上/益下為益
載盤庚涉河而遷恐民盡劉不能胥匡以生禮遷國必
大詢于衆是皆非獨便已而已也春秋之時王政不綱
列國大者事并强者務兼其以國遷皆國小畏偪懼亡
苟擇地利圖保社稷耳所謂益下而利民也案書遷者
七邢衞蔡各一許居其四皆非大國也國無小道用則
存不道用之則亡傳曰諸侯有道守在四國又曰地利
不如人和若上有道揆下有法守政事修舉人民和輯
[001-16b]
遠邇競親則四鄰為之歸矣夫何遷之有苟不知此惟
偪是畏惟地利是擇偪者無已遷者亦將無已是徒勦
民而擾下耳何以為國故曰皆譏也夫大室三塗洞庭
孟門天下之險而國之者不一姓是地利不足恃則為
國亦必有道也春秋譏以國遷者欲後世君子之反其
道也春秋之旨有原情恕之而不責之者有據義而不
恕責之以道者凡書某人遷某原註宋/人遷宿罪其遷者不罪
其見遷者恕其力不足也此所謂原情而恕之不責之
[001-17a]
也邢衞蔡許自遷其國由當時而言亦皆非得已者仲
尼一一譏之罪其無政也此之謂據義而不恕之責以
道也欲君子之反其本也
  即位辨原註案春秋繫世君必逾年始稱元後世/于其中後稱改元非古禮也 案中後原
  本作中使義不可解查漢書文帝有後元年景/帝有中元年則此使字自係後字之訛今改正
夫即位與元年不可同而論先君之終年不可為嗣君
之元年此古史之常也如既為先君之終年又為嗣君
之元年則紀歴無次故必逾年始得稱元至于位則有
[001-17b]
國有天下者世守之不可久虚先君既終則嗣君即之
非元年比也案尚書顧命乙丑成王崩癸酉設儀于庭
原註乙丑至/癸酉九日耳康王麻冕黼裳尸天子位大告諸侯訖王
乃釋冕服反喪服則天子正即位之禮不俟于元年矣
夫至憂之時釋衰服冕而不疑于忘哀者蓋人之大倫
君臣父子而已父子之恩獨隆則君臣之義或幾乎息
矣故先王制禮大義至恩相為輕重不敢有所先後此
萬世之達道也然則諸侯正即位之禮不俟于逾年也
[001-18a]
亦明矣案定公元年夏六月癸亥公之喪至自乾侯戊
辰公即位戊去癸纔五日案癸亥戊辰皆繫紀日原/本五日誤作五月今改正
直書也原註昭公未葬當言子即位季氏恨昭公廢嫡/立弟為定公故仲尼書曰公即位以見其非正
也/由是言之未修之春秋必曰某月日公薨某月日子
即位此史氏之常也既修之春秋始于元年春王正月
下或書焉下或否焉此聖人之筆也位者國君之大寳
長子繼世守之不俟逾年更歳然後始即故凡書者非
其常也非常者見其不正也自僖公以前政在諸侯則
[001-18b]
嗣子廢立由諸侯也僖公以後政在大夫則人君廢立
由大夫也諸侯有國自擅廢立未失政也大夫而專廢
立君權喪矣案僖公以前獨桓公書即位者不正桓篡
兄而立也僖公以後無不書即位者不正由大夫而立
也以其時攷之僖之末年齊桓與管仲屬公子元于宋
襄公以為太子及桓公卒易牙與寺人貂殺羣吏而立
公子無虧文之六年晉襄公卒晉人謀立君趙盾欲立
公子雍賈季欲立公子樂卒之廢雍而殺樂幾年而靈
[001-19a]
公始立襄公之時齊靈公既命髙厚傅牙為太子及靈
公卒崔杼迎光而立之于魯則襄仲挾齊殺適而立庶
季氏恨昭逐嫡而立弟則自僖公而後廢立由大夫可
知也夫廢立天下之至危事也當至危之際使嗣子隂
黙拱手以聽于人彼無伊尹之志孰不為亂于時三桓
專魯六卿專晉田氏崔氏專齊孫氏甯氏專衞其視逐
君如脱屣置君如弈棊至𫉬麟之時人君之在位者僅
有名號反畏其臣如勍敵然豈能用其國哉故聖人惡
[001-19b]
之自僖公而後悉書即位所以不專予人臣得專廢立
也聖人作春秋常事不用書書其非常者著其不正之
失冀後君子覩此而反之正也以是防天下後世人君
猶不鑒此使宦寺得專廢立而亡國者春秋之戒豈不
深哉三家之説雖異其以元年正月即位之禮同此不
攻而自破矣原註杜預之/説亦無案據或曰凡書即位者用見非天
子之命而自即之也自文之元年天王使毛伯來錫公
命是文之立非無王命而書即位何也或曰書即位者
[001-20a]
正人君之始也故春秋謹五始之文曰此學公羊者之
妄也信如其説則書即位者得其正也則桓之弑兄宣
之篡嫡可謂正歟又定以元年六月昭公之喪然後始
得即位亦可謂正歟蓋公羊之學有黜周王魯之説故
取五始之義唱其端者胡母董氏之説非聖人之旨也
原註天子即位後反喪服則聽政于冢宰謂之諒隂三/年不言其禮達于諸侯故孔子稱諒隂不言古之人皆
然則知諸侯正即位後聽政于上卿古之禮也啖子曰/天子崩諸侯薨既殯嗣子為君未就阼階之位康王之
誥是也明年正月朔乃就位南面而改元其説皆無據/也人君一年謂之元乃史冊之常書有太甲元年元禩
[001-20b]
之類豈為國之重事哉案書序稱康王既尸/天子又安得云未就位其臆説從可知矣
  書歸辨
凡書歸復歸者皆國逆而受之之辭也直云歸者若始
出今歸耳未失國之辭也蔡侯廬陳侯吳二國已滅而
直云歸者不予楚滅二國故以二侯自歸為文所以抑
强夷而存中國也衞侯鄭書歸者時文公雖執衞侯歸
于京師而衞國未有篡位者故得為不失國也曹伯歸
云自京師者天子命之歸也天子命之歸則不失國矣
[001-21a]
春秋之時諸侯之奔執而得反國未有出于天子獨曹
伯由天子歸之故曹伯不名亦不以失國之辭書之也
豈非列侯廢置天子得專之也歟或曰晉執衞侯鄭歸
于京師則鄭之反國亦天子赦之何以不言自京師而
且名之此春秋之微㫖也文公之于衞侯聽元咺之訟
則不待王命而執之及受魯侯之賂始請于王而歸之
是衞侯縱舎在晉而已天子豈實得行其意哉故不言
自京師亦不言自晉而以自歸為文者所以抑强臣也
[001-21b]
亦如陳蔡二侯反國不言自楚者同蓋不予諸侯得廢
置諸侯所以一其權于王也以是防天下後世猶有挾
天子令諸侯者故曰微旨也至于大夫公子之反國而
直云歸者或國逆若君許之也如孫林父華元之類君
許其反如蔡季公子比與夫鄭突曹赤之類則國逆之
也其有云自某者所自之國為之請也穀梁曰自某某
有舉焉爾其説是也趙鞅不言自者時晉二卿請于君
而復之非列國為之請也其云復歸者有所復也謂初
[001-22a]
既去矣今始來復已失國之辭也左氏曰復其位曰復
歸其説亦通案經傳鄭忽出而突立衞侯鄭奔而叔武
受盟衞侯衎亡而衞剽即位故三侯得反國皆曰復歸
謂其皆失國也曹伯襄言復歸者以其執于晉侯拘于
宋國其孱弱如此雖得反國亦非天子之命與失國者
同矣元咺言復歸者咺之反國非衞侯之命也初咺出
奔晉訴衞侯之殺叔武晉文于是執衞侯而歸元咺于
衞衞侯懼而聽命故得書歸而云復者著其位已奪也
[001-22b]
明其自晉者明其晉納之也故不得與孫林父華元之
比所以惡元咺而罪晉侯也大夫之位予奪在于諸侯
故春秋大夫出奔而反國君許之則直曰歸如始出而
今歸爾以未失位之辭書之也亦由諸侯自京師而得
反國直曰歸以未失國之辭書之也諸侯之位予奪在
天子天子命之歸則不失國矣大夫之位予奪在諸侯
諸侯許之歸則不失位矣今咺書自晉復歸著其位已
奪恃晉復得歸爾故曰惡元咺而罪晉文也且天子所
[001-23a]
以能制天下者以其擅天下威福之柄也國君所以能
制一國者以其擅一國威福之柄也苟威福不得自作
豈能為政于一國與天下哉春秋之時小國大夫或逆
節汙行見討逃竄則倚大國為之請解求復其位其君
不得已而聽之者間多有之如衞侯聽晉而反孫林父
是也仲尼從而書之曰自某者亦足以見小國牽制于
大國不得自專其權也凡此非善之善者也特比其反
國而為惡者差善而已穀梁子曰反以好曰歸先儒曰
[001-23b]
歸善辭也復歸次之案鄭突歸而篡位楚比歸而弑君
衞侯鄭則殺元咺公子瑕而復歸豈得謂之善辭且以
好也大抵三傳説俱未盡其旨不知所謂歸與復歸皆
曰逆而受之也其云復者謂其初已失國今始來復也
已失國亦弱矣
  書入辨
春秋書入與歸其文正相反凡云歸者國逆之善辭也
凡云入者非國逆之惡辭也歸善辭也有非善亦曰歸
[001-24a]
者以國逆之也入惡辭也有非惡焉亦曰入者以其非
國逆也王猛入于王城天王入于成周正也非不善者
而書入者以見成周王城已為子朝之黨所據王以兵
勝而入之非王城成周逆而受之也則王室不競亦可
知矣許叔入于許異乎齊之小白陽生莒展輿之入也
故許叔字而不名而三人者名而不氏豈非許叔以君
亡嗣絶入據其位而三人者或内結姦臣若外倚强援
而篡也歟然而許叔猶書入者得不以其非國逆之也
[001-24b]
衞侯入于夷儀比鄭伯突衞侯朔之入亦有間矣蓋衞
侯特以㣲弱迫逐于强臣無他大惡故得不名而突與
朔則奪正或逆王命惡可知矣故出入皆名也然而衞
侯不名矣至襄二十六年復歸書曰衞侯衎何也曰以
其待弑君而後入也故其出奔夷儀皆不名者未有大
惡也于復歸而名之者有大惡也未有大惡則恕之惡
著而後罪之不逆詐之道忠厚之至也苟其禍心實未
萌而逆加之罪是鑽刻之吏耳豈仲尼之心哉此聖人
[001-25a]
敎後世用刑必忠厚也若鄭之良霄宋之樂大心皆叛
逆為國賊臣故皆書入凡此之類所謂惡辭也然亦有
非此例比而書入者如夫人姜氏入豈謂魯不逆之蓋
以其取仇人之女薦獻于宗廟忘孝大矣故書入若非
國逆焉以惡之是不予受之也所以責莊公忘父讐而
教天下以孝也庚辰我入祊時鄭伯使宛來歸祊又豈
祊不聽命者蓋諸侯土地天子所封非諸侯可得專也
苟惟擅以與人是無王而行也故曰入與稱兵入人之
[001-25b]
國同文不予魯之受鄭地也凡此異乎反國而亦書入
有微旨也穀梁曰入者内不受也謂如夫人姜氏則義
不可受小白突朔之類皆非舉國逆而受其説亦通也
其書復入者其文亦與復歸正相反復歸謂初既絶于
國其反或國逆而受之也故書復書歸復入則既絶于
國而反為國惡謂謀復而入也案經書復入者二魚石
欒盈是二子皆搆逆作亂不勝出奔謀反為國賊是知
書復入其罪重于書入者也故曰既絶于國而反為國
[001-26a]
惡也魚石實楚取宋彭城封之而書復入者專以罪叛
臣且抑强蠻而存中國也大抵春秋之書雖善惡判于
一字而善惡有輕重之差一字之措抑又有旨焉不可
一例拘也反國者有曰歸復歸有曰入復入此善惡之
辭也然反國以惡曰入小白陽生是也亦有可道者焉
許叔入于許是也至于入王城入成周又不可謂反以
惡矣夫人入與入祊入極之類又非反國者如此豈可
以一例拘哉
[001-26b]
  歸入後辨
或曰春秋之時諸侯之出奔間有庸懦自失柄者迫于
强臣而去不至于大無道者其大夫出奔亦有為讒搆
傾軋懼禍而去者其情可恕聖筆皆以自奔為文何也
曰專罪其奔也諸侯一國之君制人而非制于人也至
于臣下所逐何以為諸侯故春秋以諸侯自奔為文罪
之也所以警天下後世為人君者也大夫一國之望也
去就以道者也至釁成禍亂始顚越逃竄何以為大夫
[001-27a]
故春秋以大夫自奔為文罪之也所以警天下後世之
為臣者也蓋春秋撥亂而作欲君子反其本也公羊曰
復歸者出惡歸無惡復入者出無惡入有惡歸者出入
無惡豈知聖人書出奔者因以罪之矣左氏曰國逆而
立之曰入復其位曰復歸諸侯納之曰歸以惡曰復入
如良霄反為國惡陽生則出于陳乞之私豈國逆之也
如趙鞅曹赤之類皆不言所自又豈諸侯納之且左氏
于蔡季歸國傳云蔡桓侯卒蔡人召蔡季于陳此傳得
[001-27b]
其實也則知凡書歸者國逆之而已穀梁曰歸為善自
某歸次之曰歸易辭也蓋國逆曰歸國逆則無仇黨爭
鬭之禍亦可謂易矣比于書入者亦可謂善矣自某歸
者外亦為之請焉非直國之願亦可謂次也雖然至于
突之篡嫡比之弑君亦有不善者焉故曰三家之説俱
未盡得其當也
  同盟辨原註同盟十有四大夫居其/一胡銓附註銓案凡十有五
凡有擕貳之國來受盟則曰同謂初異而今同有舉一
[001-28a]
時誓之而無彼巳之約亦曰同原註若葵邱之盟則有/初命再命又盟詞云爾
無我詐我無爾虞則彼/此有約故皆不書同也其可道與否攷之于經皆可見
矣如齊桓晉悼卒能服㩦貳之國以安諸夏此可道者
原註桓公再同盟于幽悼公凡三盟書同而皆能服/楚使中國免侵軼之患者皆十餘年胡銓附註銓案
悼公盟書同者有四成十八年虚朾/㐮三年雞澤九年于戲十年亳城北宣成之間中國無
霸雖屢同盟旋復叛去徒見諸侯之不一其無補于世
彰彰矣至清丘之盟四國大夫皆書人者貶也大夫同
盟始于此此共誓一事之盟也盟以結信興于季世以
[001-28b]
人為不足信而要誓于神也小人常情寧悖傲于君父
而不敢慢于神寧有罔于君父而不敢欺于神當春秋
之時盟為國之大事仲尼慮姦人乗此易以作亂故于
内大夫初出與盟皆貶之霸國大夫初主夏盟亦貶之
示不與臣下得專也原註文七年公會諸侯晉大夫盟/于扈此霸國大夫主盟之始也故
諸侯不序晉大夫不名貶也内大/夫出盟注在盟會侵伐統辨篇同盟則又甚矣易曰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夫同善相資其功必博同惡相濟
其害必大君子以興小人以亂不可不愼也清丘之役
[001-29a]
雖無利于國亦無敗于事而聖人重其貶者愼始也其
後大夫跋扈挾外援以抗君若姦臣刦衆以叛國亂臣
賊子至弑父與君無所顧憚紛紛而起皆賴于要盟焉
是以聖人謹于其始雖未有害皆加貶文冀後之君子
前知事有繫國之重必使權歸于上不專于臣下也自
周東遷諸侯擅盟大率要結朋比始乎相軋終乎相併
獲麟而後四分五剖遂峙為戰國則諸侯擅盟已不可
况大夫乎此周官所以設司盟之職春秋所以不與臣
[001-29b]
下專盟也原註諸儒或曰書同者皆美之夫盟之盛者/不過齊桓之葵丘晉文之踐土何以不言同
也或曰以其同然莫相統一皆惡之則齊桓晉悼何以/終能一諸侯衞中國禦四夷也是皆臆説今之所辨皆
㨿經以削諸儒之謬/于經無據則缺之
  後説
諸侯有攜貳而復來受盟則書同然有叛中國而受夷
狄之盟者不書同如辰陵之盟陳鄭始從于楚不書同
是也所以予其歸中國不許其即夷狄亦足以見夷狄
之不可與同也蓋諸侯合而一則中國競而夷狄微矣
[001-30a]
離而不一則弱弱則諸夏衰矣春秋終呉楚之亂由諸
侯之不一也
  書取辨
春秋之辭簡而法其旨婉而微襃貶寓于一事可謂簡
矣而一事之施復更有義攷其上下之文然後見焉不
曰微乎是故凡書取者本非已有也非已所有而克有
之曰取然有恃其兵力攻得而有之者有因其微弱奄
其無備掠得而有之者有以威脅或不義得而有之者
[001-30b]
而皆云取者著其本非已有也非其所有而取之惡可
知矣若夫屬辭比事攷其所以取之之跡則又有義也
如公敗宋師于菅取郜取須句公以楚師伐齊取穀宋
人伐鄭取長葛宋人蔡人衞人伐戴鄭伯伐取之之類
此所謂恃其兵力攻得而有之也取根牟取鄟取邿取
鄆取鄫取舒之類皆因其微弱無備掠得而有之不至
屠陷城郭糜爛人民與夫取鄭師于雍丘取宋師于嵒
皆奄其不虞悉俘得而有之而已爾非所謂不用師徒
[001-31a]
原註取鄭師于雍云直云取者譏鄭之無備/也取宋師于嵒直 取者譏宋之無備也是故言
伐言取者直罪其取者不罪其見取者著其力不足也
直云取者著其無備而見取交惡之也原註取舒取/鄆之類是也
郜大鼎于宋則貪賂而縱罪取濟西田則齊以戰敗而
賂我齊人取濟西田則我篡立而賂齊取邾田自漷水
則晉執其君我取其田此所謂或以威脅不義得而有
之是故賂我而言取專罪我也原註宋督弑其君桓公/與諸侯會于稷以成宋
亂受賂而反不言宋人來歸郜大鼎/而云取郜大鼎于宋者專惡魯也賂齊而言齊取專
[001-31b]
惡齊也原註不言歸/濟西田于齊執其君而取其田惡又甚矣至于
書齊人取子糾殺之者所以譏魯而甚齊也桓既篡兄
而得國夫以堂堂之齊豈一糾之能病桓不顧親愛之
道既不能宥而逸之反猜忍殘賊恃齊之强脅魯殺之
惡可謂甚矣書曰齊人者并惡其君臣也莊公之納糾
既不顧君父之讎而忘之又不能字人之孤而保之拱
手索氣聽齊殺糾不可謂無惡矣書曰取糾以見糾之
在魯魯不能護齊得而殺之所以甚齊之惡而譏魯之
[001-32a]
不競也又公在乾侯取闞闞魯邑也書曰取者見國内
皆叛公不能有之則昭公之為君也可知矣臣子之惡
則又可見矣又齊侯取鄆田公至自齊居于鄆此齊為
公取也昭公見逐于季氏而羇寓于外鄰國莫之恤獨
齊侯躬至野井唁之為之取鄆以居之以常情論齊侯
可謂有徳于昭公矣然齊居方伯之職承霸者之後有
甥舅之親不能糾合諸侯以討季氏之亂反昭公于國
顧為是瑣瑣是長賊臣竊國之權而廢方伯救患之義
[001-32b]
也故書曰齊侯取鄆觀其文若無故取邑然當坐其罪
者惡之也以其不足為義也春秋貴義不貴惠此之謂
也左氏曰凡書取易也公穀皆言取易辭也俱未達聖
人之旨且公敗宋師而後取郜宋人取鄭長葛圍而後
取易乎凡直言取而不言伐者謂之易辭可也原註如/取鄆取
邿之/類也不可皆通以為例也左氏又曰凡克邑不用師徒
曰取案經文見云伐何得謂不用師徒也又取穀之役
公以楚師取漷東田及沂西田季孫斯叔孫州仇仲孫
[001-33a]
何忌三卿帥師非師徒而何特取濟西田取邾田自漷
水齊人取濟西田此三者皆齊賂我或我賂齊或人執
其君使我得有其地可謂不用師徒爾不可以凡言也
三家之説俱未盡其旨是不知一字之措復更有義攷
其上下之文然後見焉大抵三家以春秋為魯之舊章
故每事以例言蓋不知出于聖人之志文同事變則各
有義也原註凡言取某師者悉俘得之也左氏曰覆而/敗之言盡覆没而勝其説亦通然取者得之稱
若但敗不死者則走歸何名為取則當書/敗其師爾不當言取也趙氏駁之亦當矣
[001-33b]
 
 
 
 
 
 
 
 春秋辨疑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