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e0019 春秋皇綱論-宋-王晳 (master)


[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皇綱論卷四     宋 王晳 撰
    歸入
    㑹及
    書遂
    公至
    郊禘
   歸入
[004-1b]
左氏曰國逆而立之曰入復其位曰復歸諸侯納之曰
歸以惡曰復入公羊曰復歸曰出惡歸無惡復入者出
無惡入有惡入者出入惡歸者出入無惡穀梁曰歸為
善自某歸次之入者内弗受也曰入惡入也又曰大夫
出奔反以好曰歸以惡曰入通例曰歸入以惡皆曰復
句/絶歸者言國逆而歸復歸者雖國逆而其事不善也入
者不為國逆而自外入也復入者又有惡也啖趙歸入
之義亾而纂例示入者多非善也愚案諸例不一其實
[004-2a]
難通唯突歸于鄭榖梁云歸易辭也我入邴公羊云言
入難也二傳各有一說得仲尼之旨以此知二傳之學
博緫前後諸儒之論以成其書特此一義是一人之獨
見爾然二學不能專守大義反攻異端故致其混亂經
意久誤學者今舉諸例不合於經者以明之左氏云國
逆而立之曰入者則鄭伯突入于櫟且殺檀伯豈國逆
乎云復其位曰復歸者則衞侯朔入于衞何以不言復
歸云諸侯納之曰歸者則蔡季自陳歸于蔡乃蔡人召
[004-2b]
之豈諸侯納之乎云以惡曰復入者則盖見欒盈魚石
唯此書復入故云爾夫書其出奔又書其復入皆以險
難擅入其國以据其邑則罪已明矣何必以入為惡哉
此左氏之說不通也公羊云復歸者出惡歸無惡則衞
侯出奔楚不名以令叔武攝也復歸書衞侯鄭自楚復
歸于衛以殺叔武也豈出惡歸無惡乎云復入者出無
惡入有惡者亦同左氏之說也云入者出入惡則許叔
入于許豈有惡乎云歸者出入無惡則突歸于鄭豈無
[004-3a]
惡乎此公羊氏之說不通榖梁云歸為善自某歸者次
之又云以好曰歸以惡曰入其意大抵同於公羊此榖
梁氏之說不通也通例云歸入以惡皆曰復則鄭世子
忽復歸于鄭豈有惡乎云歸者言國逆而歸則衛逆公
子晉何不言歸乎云入者不為國逆而自外入也則夫
人姜氏入豈非公親逆乎云復入又有惡者亦用𫝊義
爾此通例之説不通也由是觀之則諸説皆不可通亦
已明矣夫歸者直歸己之國爾平常歸己之國奚復難
[004-3b]
哉至有憂患險難則不可書歸故同外入之例言入以
别異之也歴觀經文前後皆然其說各具于通義學者
冝詳之也
   㑹及
左氏曰凡師出與謀曰及不與謀曰㑹而桓十六年春
魯宋蔡衛㑹于曹夏伐鄭言㑹不言及杜氏遂以為諱
納不正故從不與之例又見伯主侵伐亦有與謀而書
㑹者遂以為盟主之命則上行乎下雖或先謀皆從不
[004-4a]
與之例此盖傅㑹傳文實非通論案經稱㑹及則其與
謀也從可知矣豈有不與乎果若本非期約則當書曰
某侯来㑹公如定十四年邾子来㑹公此例是也公羊
曰㑹猶聚也及我欲之也又曰汲汲也榖梁曰㑹者外
為主及者内為主也二傳文雖不同義亦相近案僖四
年及江人黄人伐陳是時齊桓帥諸侯伐楚執袁濤塗
遂命魯伐陳豈是我欲之乎又桓十七年公與邾儀父
盟至秋及宋人衛人伐邾此乃宋志豈是内為乎荘八
[004-4b]
年夏師及齊師圍郕郕降于齊師又豈是内為主而我
欲之乎由是觀之則三傳之説俱不通矣杜氏又曰傳
唯以師出為例而劉賈許潁濫以經諸及字為義欲以
彊合所以多錯亂也愚案經凡盟㑹戰伐俱言㑹及而
左氏唯以師為義則仲尼何故於盟㑹亦分㑹及乎諸
儒自不通春秋制文之體遂紛亂爾謹詳此㑹及之例
凡盟與伐並皆通用盖及者魯先至㑹者彼先至而魯
往㑹爾何者若首止之㑹公己先至諸侯在後即不可
[004-5a]
以言公㑹諸侯故以公及之若諸侯有一人先至即公
在後不可言公及諸侯故以公㑹之又以公之寡則公
先至者少故書及者少也以諸侯之衆則公後至者多
故書㑹者多也義既當然仍有明據若雉門及兩觀災
亦以先後而言與此同也況凡及盟及伐之類諸侯一
心善惡同之故止以先後為義唯戰及則異於是以兩
相仇敵須分曲直輕重故變其例以直及不直以罪輕
及罪重若以先及後則當以客及主盖不可通之於經
[004-5b]
況此義亦有據焉若宋督弑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
是以尊及卑也尊卑曲直之義亦相類也其有己書㑹
例于上句/絶下欲明魯與諸侯盟則但書及以我及外且
不嫌也若定四年公㑹諸侯于召陵書公及諸侯盟于
臯鼬襄三年公㑹諸侯同盟于雞澤書叔孫豹及諸侯
之大夫及陳袁僑盟是也義例昭然無足疑矣
   書遂
春秋書遂凡二十有一左氏不解而於文十八年冬十
[004-6a]
月壬午公子遂㑹晉趙盾盟于衡雍乙酉公子遂㑹雒
戎盟于暴釋之云遂㑹伊雒之戎殊不知聖經之體制
也杜氏於公子遂如京師遂如晉以為各受命於公子
結遂及齊侯宋公盟乃用公羊之說以為專辭自相差
謬矣若以為各受命則衡雍曁暴之盟豈是一受命而
再舉公子遂乎若以為專辭則祭公遂逆王后于紀茍
無王命則祭公焉敢擅逆后乎推之人情必不然也榖
梁曰遂者繼事之辭此但觧遂字而不原聖人所以書
[004-6b]
遂之意殊亦未備趙氏用榖梁義而於晉侯侵曹晉侯
伐衞下釋云不言遂者非因侵曹而伐衛也案左氏晉
侯将伐曹假道于衛衞人弗許還自南河濟侵曹伐衛
以此言之則是因侵曹而伐衛明矣若謂凡諸遂字但
以繼事而書無他義例則何故不遂書伐衛而再舉晉
侯乎又衡雍與暴之盟壬午至乙酉三日爾既無他義
例則何故不書遂乃煩其文再舉公子遂乎如榖梁義
固淺矣杜氏曰再舉晉侯兩國俱来告此亦不然盖其
[004-7a]
本因各舉侵伐之命故不可書遂若一舉本謀侵曹伐
衛則雖兩國俱来告亦何妨書遂乎趙氏又謂僖四年
齊桓伐楚是尊周室也然怒蔡興師假名及楚非其誠
故書曰遂則反以書遂為譏也若是則侵曹伐衛再舉
晉侯豈聖人襃其誠乎不當然也謹案公羊一事而再
見者卒名及先目後凡之例其義皆通則書遂之義亦
猶是也盖春秋記事凡二事一舉則稱遂二事各舉則
具文驗之前後無有或異者若晉侯侵曹命令已舉衛
[004-7b]
不假道遂再舉伐衛之令則須具文不可盡遂也公子
遂受命㑹晉趙盾盟又受命㑹雒戎盟與此同也餘無
此義例但當書遂而聊舉一二以明之僖二十八年公
云云/于溫天王狩于河陽下文諸侯遂圍許盖晉侯
始伯㑹諸侯朝王以討不服則㑹温圍許本因一舉故
言遂也是時曹伯襄復歸于曹遂㑹諸侯圍許盖伯主
復之之後即時赴㑹故亦言遂宣十八年公孫歸父還
自晉至笙遂奔齊亦因聘晉之舉其義一也餘各具於
[004-8a]
通義學者詳之
   公至
諸侯世嗣宗廟社稷之重其将出也必告廟而後行其
反也又有告至之禮所以謹出入愼安危也王制曰諸
侯将出冝乎社造乎禰曽子問曰諸侯相見反必親告
於祖禰是也春秋書公至即其事也三傳之說各異左
氏云告于廟故書此得其粗者也公榖則縁其事以為
說或謂之危或謂之惡或謂之久或謂之逺或謂之得
[004-8b]
意或謂之不信此皆傅㑹之談非實仲尼之旨也啖助
曰凡公行書至者八十有二不書至者九十有四此因
時君告廟不告廟也告廟則書之於䇿故春秋書之以
示功過且志其去國逺邇遲速也其餘不告或恥或怠
也此據左氏而云也昭二十六年春公至自齊居于鄆
又云公至自㑹二十八年公如晉次于乾侯又書公至
自乾侯是時季氏據國公亡在外則豈因告廟然後書
之乎盖公雖在外然其如齊晉也季氏與國人無容不
[004-9a]
知故史官得以書之爾㳂此則知凡公之出入史皆書
也但仲尼修經之時凡曽告廟者則存之以記得禮其
不曽告廟者則不書以示失禮而譏之也隐公之時自
嫌非正凡於其至俱不行告廟之禮故仲尼亦不書之
以明其失也其昭公在外亦書之者此乃仲尼痛閔昭
公疾惡季氏特書之以志其變爾故魯卿凡被執辱而
歸者亦書至焉其義一也公榖二傳見有此義故妄為
之說殊淺陋也其有二事者榖梁曰二事偶則以後事
[004-9b]
致後事小則以先事致啖助曰或致前事或致後事盖
夫子擇其重者志之也此不通矣案例凡圍滅重於侵
伐襄十八年諸侯圍齊而書公至自伐齊若舉重則何
以不言至自圍齊乎襄十年㑹吴于柤遂滅偪陽而書
公至自㑹則何以不言至自滅偪陽乎僖四年諸侯侵
蔡蔡潰而書公至自伐楚不曽戰則蔡潰為重何不言
至自侵蔡乎由是言之則非舉重也明矣盖經書至者
以其告廟而書也所書之文則用告廟之辭也若辭稱
[004-10a]
至自伐楚即以伐楚書若辭稱至自侵蔡即以侵蔡書
足明聖人所書之文皆紀其實況事迹自明何假更用
舉重之義哉
   郊禘
成王追尊周公賜魯以重祭郊禘是也儒者或謂君臣
名器者禮之大分也成王不當賜魯以天子之祭故仲
尼修經凡遇郊禘之失禮而書之以示譏也愚謂此書
盖失之矣夫武王甫定天下而崩成王在襁褓周公以
[004-10b]
聖人才識膺顧託之重攝王政制典禮隆周道致太平
敎育成王逮乎成人然後一明復辟之義其功徳豈有
量哉是故成王欲尊寵周公無以稱其意故賜魯以郊
禘子孫承之則尊寵周公之意無窮己也奚拘以常禮
而忽天下之度乎議者何不見監諸堯舜之事而思乎
且仲尼之經亦無譏郊禘之旨但衰亂之世既僣且慢
則其罪焉故孔子曰魯之郊禘非禮也周公其衰矣盖
以僣慢而言之也經書吉禘于莊公僣也鼷䑕食郊牛
[004-11a]
角慢也非謂譏郊禘也故常時之郊禘不書則常事不
書也假使成王之賜果為失禮則王命固已乆矣後王
可俾魯侯廢先王之命而止之乎魯之嗣君又可廢先
王之命而慢其祖乎以此又知罪不在魯故也則聖人
之不譏郊禘無所疑矣學者知成王尊寵周公之義因
謂賜魯以郊禘使得用天子之禮旂章日月祀帝于郊
配以后稷此明堂/位之文又謂魯以周公故特置文王廟此杜/氏義
亦皆失之矣謹案成王命魯以郊禘者專欲尊寵周公
[004-11b]
爾若使魯侯世得用天子之禮則不惟僣亂而無紀反
是尊寵其後代子孫豈是尊寵周公乎且郊之祭也必
以祖配故周之郊也以后稷配今既魯郊則何故祖后
稷而已為配乎其禘禮則明堂位云以禘禮祀周公於
大廟此說是也魯亦無文王之廟儒者見禘是王祭故
云然夫郊者祭天之名禘者祭先王之號是皆天子之
事也諸侯不得郊天禘其先王成王追思周公之徳於
其薨後賜魯以郊禘之祭郊必以祖配是尊寵周公使
[004-12a]
配天也禘者禘其祖之所自出是尊寵周公使配文王
也於是尊寵周公之意無有窮己子孫承之世世不絶
也其魯侯之所自用車服制度則有常矣又何乖君臣
名器之分乎其左氏之學謂禮不卜常祀凡郊則為非
禮此說是也公榖之學乃謂三卜不從當不郊或免牲
為禮恐不然矣果若三卜不從而不郊或免牲以為禮
則何故國之重祭且本王命當歳行之豈以三卜不吉
而遂止之乎案禮吉事先近日辟不敏也凶事先逺日
[004-12b]
辟不懐也則夫卜葬日者豈以卜不吉而遂不葬乎必
不然也則郊當三卜先卜上辛不吉次卜中辛又不吉
則卜下辛又不吉則於三卜之中擇其差勝者用之以
表誠慤之義但不當不郊爾以此知公榖之說無所據
也或曰果若從左氏謂不郊為非禮則何故未嘗書春
秋三月三卜郊不從乃免牲乎曰春秋適無此一節事
爾何足疑而難之乎
 春秋皇綱論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