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80 學禮質疑-清-萬斯大 (master)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學禮質疑卷二
            鄞縣萬斯大撰
  東周祖文宗武
祭法言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鄭𤣥牽合孝經宗祀明
堂之文謂祭五帝于堂上以五人帝及文王配之祭五
神于庭中以武王配之祖宗通言耳王肅排之曰古者
祖有功而宗有徳祖宗自是不毁之名非謂配食于明
[002-1b]
堂也宗者尊也周人既祖其廟又尊其祀孰謂祖于明
堂乎長孫無忌據魯語云禘郊祖宗報五者國之典祀
也既言五者知各是一事非謂祖宗合祀明堂也二説
較鄭為優而祖宗二義究無明證惟吴幼清曰祖者始
祖也宗者百世不遷之廟與祖同此解為獨得特其于
周謂始祖后稷文武皆宗而記言有失則尚拘于成説
耳蓋周之祖文王而宗武王當通虞夏殷言之而後見
虞夏之祖顓頊也殷之祖契也皆始祖也無疑也則周
[002-2a]
之祖文王也亦始祖也無疑也虞之宗舜也夏之宗禹
也殷之宗湯也皆百世不遷之宗也無疑也則周之宗
武王也亦百世不遷之宗也無疑也難者曰周始祖后
稷也文王武王皆世室也今子云然豈有據乎曰子所
言者周之初制也吾所言者東遷之更制也方周之始
后稷為太祖其廟不遷自餘六廟親盡迭毁懿王時文
王當祧以其至徳也為立世室孝王時武王當祧以其
大功也亦為立世室歴厲宣幽王遞祧成康昭三廟而
[002-2b]
后稷文武之廟如故也則其時祖為稷而宗為文王武
王及幽王亂亡平王遷洛不復如其舊制而即仍故有
之文武廟以為祖為宗下自恭王以至幽王増為六世
廟故西周之廟并世室而為九東周之廟合武王而為
八周官作于晚周其列守祧奄也凡八人則其為八廟
無疑矣曰洛何以故有文武廟乎曰洛誥言之矣王在
新邑烝祭嵗文王騂牛一武王騂牛一不既有文武廟
乎觀襄王賜胙小白辭曰天子有事于文武顯王賜胙
[002-3a]
于秦孝也亦言文武文武之為祖為宗又何疑哉展禽
居僖文之代就所見聞以為言而祭法因之故止及東
周之更制耳曰周祖文王豈王季以上遂不祀乎曰東
遷而後王迹熄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矣國蹙而財匱
名為天室僅同守府先王之故典存者有幾又安知其
逺祖之祀與不祀也哉
  兄弟同昭穆
天子七廟固為定制然而處常則易明遇變則難曉何
[002-3b]
謂常父死子繼是也何謂變兄終弟及或以兄繼弟以
叔繼兄子之類是也經傳止道其常而處變者無從攷
見唯春秋躋僖公一事三傳以祖禰父子為言國語則
直謂異昭穆諸家註䟽皆謂閔雖弟先為君僖雖兄嘗
為臣臣不可以先君猶子不可以先父故假祖禰昭穆
為喻范寗獨不然之胡安國亦以兄亡弟及為易世以
愚觀之則諸家為善㑹𫝊文而深得乎禮意者也蓋嘗
思昭穆之為義生于太廟中祫祭位鄉太祖東鄉子孫/南北鄉南向者
[002-4a]
為昭北鄉/者為穆而子孫因之以定其世次故父子異昭穆而
兄弟則昭穆同如左傳所謂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虢
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
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晉應韓武之穆也皆一定而不可
易在虞虢管蔡諸子雖生列藩封死亦不得入先王之
廟然而昭穆之稱太伯虞仲不聞異于王季也虢仲虢
叔不聞異于文王也管蔡及邘晉而下不聞異于武王
成王也是則身為諸侯且不與天子異昭穆之班而如
[002-4b]
謂以兄終弟及之故即如父子之易世則設武王無子
立管蔡而下一人成王無子立邘晉而下一人此一人
者反以為天子故而昔為文之昭者今且為武之穆昔
為武之穆者今更為成之昭矣嗚呼非父子而以為父
子本兄弟而不以為兄弟如是而以為禮是徒知天下
之足重天子之當尊不知兄弟之倫之不可無也抑何
昧聖經之大義而不稽孔孟之明訓也哉康誥曰孟侯
朕其弟春秋書天子之弟佞夫是天子有弟也祭義曰
[002-5a]
雖諸侯必有兄春秋于内書公弟叔肸于外書齊侯之
弟年鄭伯之弟語衛侯之弟鱄衛侯之兄縶是諸侯有
兄弟也夫生時兄弟為臣猶不没其為兄弟豈死後兄
弟為君反不得為兄弟乎昔者夷齊兄弟讓國孔子稱
之曰古之賢人也求仁而得仁象欲殺舜舜封之孟子
曰仁人之於弟不藏怒宿怨親愛之而已是知聖人於
兄弟之際天下國家在所可輕而一體無分之至情不
因勢位而稍變如謂以兄終弟及之故使生為一父之
[002-5b]
子没為異世之親將上何以接髙曽祖考之神靈下何
以協子孫臣庶之稱謂是昭穆一混而名之不正言之
不順即随之其害有不可勝言者故曰父子異昭穆兄
弟昭穆同此至當不易之理也至于兄而繼弟則弟為
適而兄為庻庻不並適又昔巳為臣故雖兄不得加于
弟叔而繼兄子雖本異昭穆亦必進之先廟謂其/兄廟始不
至以兄子而子叔以兄而孫弟若夫廟制則一凖王制
之言太祖而下其為父死子繼之常也則一廟一主三
[002-6a]
昭三穆而不得少其為兄弟相繼之變也則同廟異室
亦三昭三穆而不得多觀考工記匠人營國所載世室
明堂皆五室知同廟異室古人或已有通其變者正不
得指之為後人之臆見也得乎此制則位置井然雖如
殷之兄弟四人相繼陽甲盤庚/小辛小乙亦豈有昭多穆少或昭
少穆多如馬端臨所謂對偶偏枯之慮哉朱子之圖可
以處常而不可以處變故孝王以叔居子列弟處孫行
遂使夷王以穆而居昭厲王以昭而居穆蓋亦未酌乎
[002-6b]
此制也
  宗法一
宗法何昉乎古之時諸侯之適長為世子嗣為諸侯其
支庶之後族類繁多懼其散而無統也因制為大宗小
宗之法經曰别子為祖繼别為宗此百世不遷之大宗
也繼禰者為小宗此五世則遷者也夫諸侯世子之兄
弟不分適庶皆稱别子特以其為祖為禰不同故大宗
小宗遂因之以異何以知之王制云大夫三廟一昭一
[002-7a]
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祭法言適士二廟無太祖
鄭註王制云大夫太祖别子始爵者大傳别子為祖謂
此也據此則諸侯之别子亦必為大夫而後得為後世
之太祖然先王之世使以徳爵以功未有無功徳而為
大夫者諸侯之别子豈必皆賢其為大夫者則為後世
之太祖故其子孫適長繼此祖而為大宗其為士者止
得為禰於其子而不得為太祖於其後世故其子孫適
長繼此禰而為小宗太祖廟百世不遷故大宗亦百世
[002-7b]
不遷禰廟五世遞遷故小宗亦五世而遷也雖然大宗
小宗之别漸别於其後非遽别於其初蓋别子之及身
為大夫士於公朝有宗道也大傳云公子/有宗道云云而未實為宗
至其子大夫則立禰廟於中即後世/太祖廟士則立禰廟於昭
士無太祖/一昭一穆時則有親兄弟而下宗之以祭者至其孫大
夫增禰廟於昭士増禰廟於穆時則有伯叔父而下宗
之以祭者及於曽孫大夫増禰廟於穆而三廟備士祔
禰於曽祖之昭時則祭三世而宗之者自從祖而下及
[002-8a]
於𤣥孫大夫祔禰於曽祖之昭士祔禰於曽祖之穆時
則祭四世而宗之者自族曽祖而下逮𤣥孫之子士之
禰祔於曽祖而髙祖之父已遷大夫之禰祔於曽祖而
髙祖之父乃尊為太祖髙祖之父遷而宗之者亦遷太
祖之廟尊而宗之者不改由是以觀大夫士五世之内
其宗無大小之分宗之有大小之分蓋在五世之後也
其謂之大宗者何五世内外凡族人之同吾太祖者盡
宗之所宗者大也謂之小宗者何唯五世之内族人之
[002-8b]
同髙祖者宗之所宗者小也蓋凡大宗之世適得祭其
太祖與禰祖曽髙而諸子一不得祭其子始得祭諸子
以為禰而其弟宗之其孫其曽亦如之此大宗之下復
有小宗也小宗之世適指别子為/士之世適得祭其禰祖曽髙而
諸子一不得祭其子始得祭諸子以為禰而其弟宗之
其孫其曽亦如之此小宗之下更有小宗也族人宗小
宗而諸子之小宗復宗世適之小宗此指無大/宗之小宗族人宗
小宗而羣諸子之小宗相率而宗於大宗經云尊祖故
[002-9a]
敬宗敬宗故收族又云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禰
也先王之宗法所以為盡善而無遺也
  宗法二
按大傳云庶子不祭明其宗也曲禮亦云支子不祭祭
必告於宗子因是以思知古人之宗法蓋専為祭先而
立也然大宗止一而易明小宗有四而難曉孔頴達云
繼禰者與親兄弟為宗繼祖者與從兄弟為宗繼曽祖
者與再從兄弟為宗繼髙祖者與三從兄弟為宗斯語
[002-9b]
一定後世言宗法者皆莫能違之愚為反復經文討求
宗義竊謂其言之未盡也夫族人何以有大宗大宗者
始祖即别/子之正體也族人不得祭始祖而宗别子之世
適以共祭故有繼别之大宗族人何以有小宗小宗者
髙曽祖禰之正體也庶子不得祭禰而宗禰之正適以
共祭故有繼禰之小宗庶子不得祭祖及曽髙而宗祖
曽髙之世適以共祭故有繼祖繼曽繼髙之小宗然其
謂之繼禰繼祖繼曽繼髙者定於宗之者之身非定於
[002-10a]
宗子之身何以言之吾身為庶子而宗繼禰之適此繼
禰之適或為吾之兄弟與或為吾兄弟之子及其孫若
曽與未可必也吾身為庶孫而宗繼祖之適此繼祖之
適或為吾之伯叔父與或為吾之從兄弟及其子若孫
與未可必也推此而族人不祭曽祖者所宗之子不問
其為吾之祖行父行兄弟若子行皆繼曽祖小宗也不
祭髙祖者所宗之子不問其為吾之曽祖行祖行父及
兄弟行皆繼髙祖小宗也故有一人之身而兼四宗者
[002-10b]
如髙祖之子當其兄弟宗之即為繼禰也當其兄弟之
子宗之即為繼祖也當其兄弟之孫若曽宗之即為繼
曽繼髙也推此而五世之内其兼三宗二宗者蓋多有
焉有一人宗一宗而兼四宗者如髙祖之庶𤣥孫當其
宗適以祭禰也則宗為繼禰當其宗適以祭祖也則宗
為繼祖當其宗適以祭曽髙也則宗為繼曽繼髙推此
而五世之内其兼三宗二宗者又多有焉是則小宗雖
有四而宗之者無定故凡禮經唯稱宗子而不别言某
[002-11a]
宗獨曽子問載攝主之辭賓有宗兄宗弟宗子之異亦
可見宗之者不唯兄弟而孔疏為未盡也後之君子苟
未信予言觀後宗圖則瞭然矣
  宗法三
或問曰子謂小宗繼禰繼祖繼曽祖繼髙祖之稱定於
宗之者之身非定于宗子之身然則經云繼禰者為小
宗亦非定於宗子之身乎曰一言繼禰者為小宗即知
其稱因有兄弟宗之而後定者矣按説文云宗尊祖廟
[002-11b]
也則宗子者族人尊主祭祖廟之子也大傳言公子之
宗道有無宗亦莫之宗者謂諸侯之弟止一人無人宗
之故不為立宗推此而言則知宗子之名由族人宗之
而起藉令别子之後世止一子則自祭其禰自祭其祖
自祭其曽髙已耳無所為宗子又安有所為繼禰繼祖
繼曽祖繼髙祖之稱哉唯是適子下有支子適子祭而
支子不祭支子雖不祭又不得竟諉之於適子而已即
不與於祭於是而宗法以生於是而宗子之名以立是
[002-12a]
則禰雖為適子之禰而繼禰者為小宗實由支子宗之
而見也且經又云宗其繼髙祖者五世則遷者也宗指
族人宗之者言其指宗子言繼髙祖還就宗之者言猶
曰宗其繼我之髙祖者云爾然則繼禰者為小宗由支
子宗之而見不益明哉所以然者别子為適子之禰實
亦支子之禰特一祭一不祭故支子謂適子為繼禰而
已宗之若適子之身固髙曽祖禰之正體也一本相代
天然之序何容有繼之名而又何容有繼禰繼祖繼曽
[002-12b]
祖繼髙祖之稱哉故欲知小宗繼禰繼祖繼曽祖繼髙
祖之稱定於宗之者之身非定於宗子之身為設一世
世獨子無兄弟者觀之而自見矣
[002-13a]
 
 
 
 
 
 
 
 
[002-13b]
  公子宗道圖説
大傳云有大宗而無小宗者有小宗而無大宗者有無
宗亦莫之宗者公子是也公子有宗道公子之公為其
士大夫之庶者宗其士大夫之適者公子之宗道也因
為三圖以明之或問宗法之立以宗之而祭祀也公子
不得禰先君則不祭不祭何以有宗曰公子之宗經未
言其何事以義推之専為助祭而立也郊特牲云大夫
不敢祖諸侯公廟之立于私家非禮也故公子不得祭
[002-14a]
然獨不云天下無無父之人乎儀禮少牢特牲大夫士
之祭也主祭者宗子而同姓之兄弟異姓之賓皆執事
于其中等而上之天子之祭也同異姓之邦皆在諸侯
之祭也同異姓之臣皆在然則諸侯之衆子相率而助
祭于公不亦宜乎且廟中之事有所統則一無所統則
紛公子之不得祭者限於分也其得助祭以致其誠者
情也亦理也於人各自致之中立之為宗使之有所統
壹先王之有事羣昭羣穆咸在而不失其倫者其不以
[002-14b]
此也哉不寧唯是滕人於魯曰吾宗國左傳魯以邢凡
蔣茅胙祭為同宗是知周之先文王之諸子以周公為
宗周公之諸子以魯公為宗然則諸侯尚有宗而何疑
於公子乎特其宗及身而止無與于後世之宗也
[002-15a]


[002-16a]
  大宗圖説
圖冠以諸侯者宗法生於别子别子諸侯之子也别子
而下列為七世者五世之内别子猶為親廟至六世而
尊為始祖七世而髙祖之父遷族人仍宗大宗以祭始
祖自此而八世九世以至百世可得而推也别子自其
子至𤣥孫不稱始祖而稱禰祖曽髙者人未有不始為
子孫後漸為禰祖曽髙稱禰祖曽髙則見為齊斬之親
稱始祖則疑于疏而無服生人之序一本之親不因别
[002-16b]
子而廢也支子至𤣥孫亦稱禰祖曽髙而不稱始祖者
親同也别子三子一宗二支其子孫系以十干而大宗
不系者尊宗也甲之後恒為甲乙之後恒為乙者便考
也支子系之以禰者支子就其父言禰就其子言以見
繼此者之為小宗也支子之支子書法同者人各有子
皆得自祭其禰也支子之宗必書適唯適乃得為宗也
獨子無兄弟書適子而不書宗無人宗之不為宗也丙/行
戊/行别子二支皆二子故適為小宗其適孫曽𤣥皆無兄
[002-17a]
弟而稱宗甲行戊行之四世五/世六世己庚辛皆然同祖曽髙者尚宗之也
甲有丙宗之戊有/己庚辛壬宗之其𤣥孫之子甲行戊/行七世有兄弟者書宗
甲冇乙/支宗之獨子者更書適子戊無人/宗之祖遷宗易也曽祖父
非宗而子書宗父有支子也丙行七世/丁支宗之一身而事五宗
已與髙曽祖禰世皆支子也指壬癸二/行支子統而觀之小宗
各宗其親而大宗無或不宗故䘮服傳曰大宗以收族
也於乎備矣
[002-18a]
 
 
 
 
 
 
 
 
[002-18b]
 
  小宗圖説
圖于繼别子之小宗書正適而諸支子之小宗則否鄭
註庶子不祭祖云凡正體在乎上者視下正猶為庶也
蓋謂有祖之適在則禰適為庶故不得祭祖推此則羣
支子之適以别子世適視之皆為庶也故書正適以别
之苐大宗唯别子設二支而餘世否小宗之正適于六
世亦系以支大宗百世不遷舉一世而百世可推小宗
五世而遷不如是則六世七世正/適皆獨子而不為宗非
[002-19a]
立圖之本意也餘詳大宗圖説
  宗法四
宗法由别子而生鄭康成註小記指别子為諸侯之庶
子註大傳則兼言來自他國之臣陳定宇陳可大因大
傳註更加起民庶為卿大夫者而為三程叔子吕伯恭
陳噐之陳用之吳幼清之説皆同小記註愚取䘮服傳
而衷之則専指諸侯之子者是也傳云諸侯之子稱公
子公子不得禰先君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不得祖諸
[002-19b]
侯此自卑别於尊者也斯别子之稱所自來亦宗法之
所自始乎夫惟公子之皆出於君而近于君也先王懼
其尊卑無别而或至於僣故稱别子以嚴之又懼其散
而無紀故為宗法以統之如曰兼他國始來與起於民
庶者則彼固皆異姓之臣也異姓之臣有何不别而稱
之為别子乎雖然君子之於禮有推而進者有放而文
禮噐/文宗法雖為公子設而異姓之臣得依此而行倘
亦推而進之放而文之之意先王之所不非也至于大
[002-20a]
宗小宗其説非一謂凡别子之後皆為大宗而大宗之
下乃有小宗者鄭註孔疏也謂别子之適子為大宗而
别子即是諸子之禰諸子祭之為小宗者程叔子也因
註疏而立説者吕伯恭陳噐之陳用之陳可大陳定宇
也吳幼清謂適公子為大宗庶公子皆為小宗吕與叔
謂君之適長嗣為君次適為别子别子為先君一族大
宗之祖毎一君有一大宗適庶兄弟皆宗之而羣公子
皆為小宗按大傳云公子有宗道公子之公為其士大
[002-20b]
夫之庶者宗其士大夫之適者蓋謂庶公子之為大夫
士者皆宗其適兄其宗之也但適為大夫則禮如大宗
為士也則禮如小宗宗止於一人故曰有大宗而無小
宗者有小宗而無大宗者公子是也推此而言大夫之
子為大宗士之子為小宗也何疑哉且經既言别子為
祖繼别為宗而又曰宗其繼别子者百世不遷者也則
其祖實為始祖而非祖父之祖矣使其為祖父之祖則
何人無祖何人不為祖何獨於别子言之且使為祖父
[002-21a]
之祖則再世之後親盡遞遷又何以云百世不遷也唯
其為始祖故當詳考禮經人臣中何人得祭始祖而祭
始祖者為大宗不祭始祖者不得為大宗昭昭可見彼
王制言廟制大夫業有太祖矣即始/祖祭法於大夫不亦
言祖考即始/祖祭於壇乎鄭於大夫太祖則援别子為祖
以釋之於别子為祖不取大夫太祖以明之遂指别子
皆為大宗而無大夫士之辨豈知公子之為士大傳既
已明言而士之不得祭始祖王制祭法皆顯著而無疑
[002-21b]
乎如謂别子適者為大宗庶者為小宗其弊將至於適
子為士者不應祭祖而祭祖庶子為大夫者當祭祖而
不祭祖彼禮經所載天子諸侯大夫士儀文之降殺詳
矣何獨於别子而淆之故繼别大宗大夫也繼禰小宗
士也士祭止及髙祖曰繼禰者明其漸進於髙祖而即
遷也大宗之弟不祭别子至其子得自祭其禰以為小
宗其法與繼禰小宗無以異如謂庶子得祭别子以為
禰則庶子不祭禰小記不已為贅詞乎然謂一君之子
[002-22a]
止一大宗適庶兄弟皆宗之此公子及身之宗則可施
之於後世將親屬既竭又孰肯宗之以祭其非所同出
之祖哉愚非敢求異先儒也懼從先儒而戾於經故不
得不辨
  宗法五大夫士祭髙曽祖禰/
予言宗法謂大夫士皆得祭髙曽祖禰人或疑其無據
更歴稽經傳以明之一徵之於祀典大傳云大夫士有
大事省於其君干祫及其髙祖夫大夫士不得常祫祫
[002-22b]
而及於髙祖則其平時奉祀者必自髙祖而下但犆祭
而不祫耳彼天子諸侯之祫皆其常祭之祖茍大夫士
不得祭髙祖祫時又何以得及之乎再徵之於祔禮小
記曰大夫士之妾祔於妾祖姑亡則中一以上而祔祔
必以其昭穆夫與已同昭穆者祖也與祖同昭穆者髙
祖也中一以上則髙祖姑矣祔於髙祖姑則髙祖有廟
矣無廟不得祀宜也有廟而何以不得祀之乎更徵之
於服制喪服為曽祖齊衰三月註謂髙祖服同蓋於族
[002-23a]
祖父母有緦麻之服推而得之其言是也又父為長子
三年為適孫期所以然者以其傳重也然則設不幸而
子孫亡適曽𤣥承重於髙曽亦應為之服斬矣以齊斬
之親死即遷之而不祀是豈禮之所安乎復徵之於廟
制王制曰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夫太
祖之廟以義立而百世不遷則髙祖之廟自當以恩立
而親盡乃毁茍上祭始祖下祭祖禰而不及髙曽是為
隆於義而薄於恩且將與知母而不知父者同類而並
[002-23b]
譏之矣本程/子豈聖人之所許乎即還證之於宗法大傳
曰宗其繼髙祖者五世則遷者也夫唯適𤣥孫之得祭
髙祖而族人之不得祭者悉宗之以祭故有繼髙祖之
宗茍祭止及於祖禰則惟有繼禰繼祖之宗而無繼曽
祖繼髙祖之宗矣然則經何以言宗其繼髙祖者哉且
所謂遷者謂遷廟而不祀也遷廟而始不祀則未遷而
猶祀也又何疑乎先儒泥小記庶子不祭禰不祭祖之
文謂大夫士祭不及髙曽唯程子謂天子至士庶五服
[002-24a]
上至於髙祖其廟祭也亦必上及於髙祖斯言深合禮
意惜未能明指禮文而見其然耳然則大夫之祭與諸
侯無别乎蓋諸侯廟有五而大夫廟止于三則四親有
専廟合廟之分士之二廟者其昭穆如大夫而無太祖
官師一廟者就中自為昭穆而追其四親此所謂别同
異也大夫之祫何以不及太祖乎蓋祫于太祖則已類
乎君故止及於髙祖而太祖唯行犆祭此所謂别嫌疑

[002-24b]
  宗法六氏族/
大傳曰四世而緦服之窮也五世袒免殺同姓也六世
親屬竭矣其庶姓别於上而戚單於下鄭註云𤣥孫之
子姓别於髙祖孔疏謂小宗六世之後各自為氏吳幼
清更以為小宗至六世十一世皆别立繼禰小宗考之
於古公子為卿大夫得賜族族氏/也或以字或以諡或以
邑或以官有生而賜者有及子孫而賜者其非卿大夫
而不得賜則子孫自氏其王父字蓋姓受之天子左傳/天子
[002-25a]
建徳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族禀之時君左傳諸侯以字與諡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
官族邑亦如之謂以/此四者賜大夫之族姓繫於上如魯之姬姓/總繫于上而族分于
如魯之仲孫叔孫/季孫分族于下諸侯别子兄弟異族各自為宗是
庶姓已别矣然五世之内猶有相為服之道故宜免音/問
不免有司罰之見文王/世子至六世而親屬竭是之謂庶姓
别於上而戚單於下也豈謂𤣥孫之子姓遂别於髙祖
哉且古者士無世官五廟之孫祖廟未毁已有賤為庶
人者彼魯叔孫氏之分為叔仲氏叔仲恵伯/叔牙之孫仲孫氏之
[002-25b]
分為子服氏子服懿伯/仲孫蔑子季孫氏之分為公鉏氏公彌季/孫宿子
公甫氏公甫穆伯/季孫紇子叔氏之分為榮氏榮駕鵞叔/肸曽孫皆其人
有以自見又已為公臣或時君賜之以氏然正未必皆
𤣥孫之子且或未必即先王之制其謂髙祖為庶姓而
𤣥孫之子得别姓者果何據而云然乎夫人之始也孰
不為子為孫及其既也孰不為禰為祖𤣥孫之子於髙
祖之父逺矣獨不有其祖父乎奈何其别姓也然則小
宗六世之後一本相承有遷宗而無易氏而所謂遷宗
[002-26a]
者亦止是四從無服之親其三從者之相宗固依然如
昨也如諸儒之説天下豈有無祖之人哉又古者仕無
世官宗法不以世爵故曽子問有宗子為士庶子為大
夫祭於宗子之家者在此大夫之后得尊之為祖而自
為宗而及身不得自祭無他私尊得伸而先祖之正體
不可妄干也世儒不察謂唯世爵可行宗觀武王之數
紂曰官人以世春秋之法深譏世卿因知古者宗之大
小雖以有爵無爵而分及其既分則不以爵為拘也古
[002-26b]
之時人心淳茂各安其分毋或自越故宗法之行也適
子庶子祇事宗子不敢以貴富入其門異居也同其財
祭也牲獻其賢宗子而出奔庶子即為大夫祭唯為攝
主其身與其母妻之歿也皆為之齊衰三月雖大夫不
降於乎宗子之重也如此後世人各自私彊凌衆暴壊
法亂紀者衆遂至小加大少陵長大都耦國嬖子匹適
宗法漸失其初迨後封建亡而其制遂不可問矣於乎
勢因時異封建之易為郡縣勢也亦時也宗子之變為
[002-27a]
族長勢也亦時也然則宗法不可復乎曰唯封建
  宗法七為人後/
為人後之禮自古有之蓋専為大宗而設所以然者大
宗得祭始祖始祖功徳最盛其廟百世不遷大宗無子
而不為立後則始祖不祀將一族之人皆不知尊祖敬
宗或且忘乎得姓受氏之由矣故先王制禮使得立小
宗之子以為之後以承其祀儀禮所謂受重也小宗無
子不立後何則小宗祀及髙祖髙祖廟以恩立親盡則
[002-27b]
遷故儀禮唯曰大宗收族不可以絶則小宗不立後可
見其立後也以支子不以適子傳曰何如而可為之後
同宗則可為之後何如而可以為人後支子可也又曰
適子不得後大宗夫其不以適子而以支子者何也大
宗尊之統視小宗之適子亦猶然為庶均之立庶即支
子亦自無嫌若取小宗之適子則適子固小宗之繼宗
更當舍適而立庶在大宗仍不免為立庶而已亂小宗
適庶之常君子不奪人之宗亦不可奪宗故不以適子
[002-28a]
而以支子也唯然故古者非大宗不立後非支子不後
人族人不輕為人後亦不樂為人後惟其序所應立分
莫可辭然後不得已而為之夫是以宗法行而人知尊
祖敬宗各安其分也世運而降宗法既廢立後者不分
宗庶為後者唯視貨財貧則當後者亦避富則非後者
亦爭且不知何人何日忽創為以長繼長與夫絶幼不
絶長之説明背聖經濟其私欲又其甚者一子而兩後
於人一後而兩子並立獨子而甘為人後無子而預立
[002-28b]
待生貪戾無恥詭道百端嗚呼彼豈不聞矍圃延射與
為人後者鄭曰與猶竒也後人者一人而已既有為者/而往竒之是貪財也此説是也當後而後禮
經所許聖/人豈絶之至與僨軍之將亡國之大夫同擯於夫子奈
何忍心滅禮甘蹈此而不顧乎故就後世而言庶絶而
繼雖非古禮意不失為忠厚在所可行其餘直謂之無
人道可也他姓螟蛉更不必言
  宗法八 族譜/ 圖説附/
自宋以來為族譜者首歐陽氏蘇氏考歐譜采史記表
[002-29a]
鄭氏詩譜依其上下旁行作為譜圖其五世則遷實古
者小宗之法故其圖上自髙祖下至𤣥孫而别自為世
蘇譜明言從小宗之法故其譜自髙祖而下而髙祖之
父遂遷兩家所本則同而其異者歐譜則别為世者上
承髙祖為𤣥孫下系𤣥孫為髙祖凡世再别而九族之
親備是其譜世増而不世變蘇法凡族人適子易世皆
自為譜同髙祖者其譜同遷髙祖之父而世存先譜子
孫得合而考之其譜世遷而世變要而觀之歐譜合收
[002-29b]
而易考蘇譜散見而難稽故世之為譜者多從歐陽而
不從蘇氏愚就兩家之學證之於經而考求其義皆有
所未盡也禮曰别子為祖繼别為宗繼禰者為小宗宗
其繼别子者百世不遷者也宗其繼髙祖者五世則遷
者也大宗無論已小宗五世而遷者謂𤣥孫之子於髙
祖之父親盡無服其廟遷而不祭不祭則凡此祖之庶
子而下自有其當祭之宗不復宗先時之世適然而世
適𤣥孫之子遞祭其父之曽祖以為髙祖其同髙祖者
[002-30a]
復宗之以祭故曰祖遷於上宗易於下也豈謂𤣥孫之
子遷髙祖之父遂并髙曽祖考而盡遷之也哉先儒釋
經不詳斯義而歐陽遂本以作譜凡為𤣥孫者别自為
世夫人之生無不始為孫曽其後漸為禰祖有遞遷而
無頓易顧乃定以某為𤣥孫使别為世而上承髙祖下
系𤣥孫以合于九族之親之説其於經意不已疎乎且
所謂五世則遷特不祀之於廟耳乃蘇氏譜法因之而
上不及髙祖之父雖世存先譜就其見于吾譜者不疑
[002-30b]
于遺其所自始乎故愚謂宗者統族人以奉祀也祭已
往之祖而收見在之族祖分而祭亦分故一族不止一
宗譜者誌族人之世次也追已往之祖而收見在之族
祖分而族不分故一族可同一譜由是以觀宗法與譜
法原不相謀而拘拘執宗法以為譜法雖曰師古其如
未盡何故蘇法宜舍而歐法宜廣也廣之奈何歐譜依
史表詩譜為圖源流之所自可知子孫之多寡易見此
凡為譜者所宜遵不可易也其必限以五世而五世者
[002-31a]
上承其髙祖下系其𤣥孫是名為五世而實則四世施
之于蕃宗巨族其世逺其人庶卷帙繁重子孫既苦于
増修復難于考索愚謂為譜者特限于紙幅不能多列
世數不得已而後别為世如其可列即十世以外皆可
書之字無取乎過大行不必其過寛人載其名子孫相
繼而書止隔一字是即歐法而廣之者也得乎此法即
所謂五世則遷之宗與百世不遷之宗皆可于此考見
奚必拘拘五世為哉
[002-32a]
 
 
 
 
 
 
 
 
[002-32b]
 
  附/萬氏族譜
吾二世祖遺言先世在宋皆有顯跡家傳譜牒兵燬無
存故竹窩公作譜推本于四六府君斷自可知者始也
後世修譜皆因之
定逺譜
禮四六府君  義五八府君  斌
 禮義二祖世居定逺寧祠不列故别為一譜而我始/祖諱斌生長定逺故亦系焉
寧波譜
[002-33a]


[002-34a]
有疑余譜為過簡者予曰作譜之意將以誌祖宗世系
之源流使子孫不忘所自來也豈以此餙人耳目矜其
族望哉今世故家之譜大編長冊非有力者不能修譜
成束之髙閣族人莫由得見更多歴年族類益繁因循
推諉漸致散逸至有子孫而不知祖父之名字者皆由
于不簡乏過也簡則易修簡則易考易修則子孫人人
樂修而譜存者多易考則子孫人人樂考而知祖者衆
此予之意也
[002-34b]
  附/萬氏世紀
萬氏世居定逺禮四六府君值宋末耕讀不求聞達義
五八府君其子也承父志從師問學見聞淹博隠居苦
節以終此二世為定逺祖五八府君有子國珎字文質
少負竒志不修小節元季擾亂仗劍從明太祖賜名斌
充萬户克滁和真三城授顯武將軍副千户守禦滁州
尋定濠泗洪武建元授武畧將軍調永平衛從取中原
賜誥世襲五年進征沙漠戰死于阿魯渾河是為吾之
[002-35a]
始祖子鍾字榮禄幼孤痛父歿于王事克自樹立精韜
略工騎射初授武毅將軍龍驤衛副千戸征松州攻施
州蓉美等峒皆先登討吉安太和叛冦平之十七年奉
命捕倭寧波積功陞寧波衛指揮僉事子孫世襲賜第
于鄞因家焉建文改元拒燕師入死于花園二年冬子
武嗣職武字世忠齠年失恃善事繼母讀書尚氣節公
餘日集賢士訂質經史苦心研索得誠意正心之㫖嘗
秋夜見天空雲浄月光如晝嘆曰人心不當如是耶遂
[002-35b]
以秋月名其軒永樂元年檄討黄巖巨冦生縛之監司
爭功誣以稽遲論戍廣右六年從征交趾進兵檀江舍
力戰而殁年止二十三無子弟文字世學即世所稱射
龍將軍也繼兄受職率舟師禦倭獲其巨艦生擒斬殺
無筭夜次桃渚忽雙炬漸逼疑賊至𤼵矢落其一乃龍
目也颶風暴起溺焉得年二十二恭人吳氏方娠五閲
月而生子全自將軍已上父子祖孫四人相繼死國事
將軍既死門無男子全方呱呱泣行道興悲恭人與姑
[002-36a]
曹姒陳皆弱年誓死以守而將軍之女兄義顓亦遂終
身不嫁共保遺孤持門戸于是寧人稱萬氏四忠三節
一義至今如一日焉全既長字惟一念祖父死忠母姑
節義祭盡哀養盡孝作萬氏宗譜以明世系性愛竹自
號竹窩入官後一平閩括三破島夷退食則講切經史
以詩文自適所著有竹窩稿子禧字天祥别號蘭窓恪
共先職其治兵恩威並立好讀書稿名蘭窓者其詩也
子椿字有年自其先世皆工文事于家學所傳服勤無
[002-36b]
懈究心經史取慎獨之義以自省號曰慎菴居官嚴而
有法稱儒將焉遺詩曰友葵吟子一即吾髙祖鹿園公
也諱表字民望性至孝少孤奉母王恭人教惟謹母卒
廬墓三年以世職中正徳庚辰武進士晉都指揮督運
至淮見饑民滿道先賑後報陞浙江司閫抑鎮守中官
絶其干請遷南京大教塲坐營飭營伍宿弊懲魏國悍
弁之干紀者歴任漕運叅將廣西副總兵淮安總兵提
督漕運僉書南京中府都督同知公歴漕最乆于河漕
[002-37a]
利病極意興革諸所奏議具載通考及經濟文録中嘉
靖壬子汪直勾倭内犯東南騷然公在告憂懐激切深
究亂原謂必誘斬直冦可平乃薦蔣洲于當事不聼公
既没胡總制卒用洲致直東南以寧倭逼杭州適撫臣
廵海倉卒無備方伯就問策公亟選僧兵數百命壻吴
指揮懋宣統以出大破之及僉書中府值蘇松冦急公
散家財募兵以進猝遇賊于婁門身中流矢裹創大呼
督戰賊潰去抵留都下血斗餘暈絶而蘇貽書于子曰
[002-37b]
我家世以戰功死王事我一生持文墨不任兵今晚年
身上増一箭瘢不亦美乎未幾復轉漕運踰年病卒年
五十九公于學無所不究旁及老佛要以吾儒為歸日
與龍溪緒山荆川念菴東郭心齊講良知之學居官所
至學士大夫來問業者摩肩接跡凡所開𤼵悉本之躬
行心得聞者無不意滿著述甚多玩鹿亭稿灼艾集其
尤著也子二庶長謙甫以選貢仕萬年主薄方夫人生
我曽祖諱達甫字仲章别號純初承鹿園公後偕兄厲
[002-38a]
志于學受業荆川龍溪緒山之門嘗得未讀書與兄對
坐溪橋遞相傳閲毎盡一紙投之中流歸而覆誦不脱
一字已襲職歴官廣州叅將所至皆有政迹軍民懷之
莅政之暇唯文史是娱一時名宿如月峯赤水漪園具
區皆服其文行每過從旬日不舍卒年七十三所著曰
皆非集吾祖瑞巖公諱邦孚字汝永黄淑人出由先職
陞浙西運總以軍法部署漕卒嵗漕數十萬如期畢集
不失將粒晉山東都司僉書督踐更入衛值三殿災忽
[002-38b]
中官傳㫖毁五鳯樓保承運庫公謂樓國家象魏不可
毁請執其咎乃率所部徹小屋塗大屋兩俱無恙倭薄
釜山朝鮮告急廷議謂公南人習舟乃拜游擊將軍帥
南京龍江營水師克日赴援已檄守鴨緑江轉漕遼陽
給食不乏擢温處參將移狼山副總兵軍民樂其徳政
謀為立祠㑹改通州城𤼵及塚墓暴骨如莽公惻然語
衆捐金置塚佐以祠金衆感泣從之晉都督僉事總兵
福建福建故嘗為戚少保所守公一禀其約束而修其
[002-39a]
廢墜島民失風入竟撫軍欲掠以為功公審其非冦也
遣之期年以病歸與鄉先生飲酒雅歌詩名一枝軒草
年七十五卒祖妣夫人張氏繼陳氏是生先考於乎由
始祖及瑞巖公九世十人繼官戎衛雖號為勲閥而自
定逺祖下皆讀書明義以忠孝貽謀故世忠公至文趾
萬里還書戒其弟守先世圖籍留心書史歴竹窩蘭窻
慎菴三公而益勤至鹿園公而大盛以經濟理學稱名
臣純初公瑞巖公皆名諸生起為大將世有文集我先
[002-39b]
考以鄉舉起家崇禎/丙子文章節義卓卓千古世謂其崛起
將門而不知家學淵源醖釀已三百年之乆也先考諱
泰字履安别號悔菴性至孝篤於友誼其為諸生即偕
陸文虎黄棃洲晦木劉瑞當王𤣥趾諸先生同學於山
隂得聞證人之教復社盛行先考與文虎自甬東破荒
而出婁東雲間莫不倒屣接之崇禎時勅行薦舉學使
者以名聞固辭讓之文虎交滿天下汲引後進如恐不
及至解人之紛出人於厄不避萬難如脱髙中丞𤣥若
[002-40a]
李祠部宗海無辜之獄晦木仗義臨刃奪而生之朋友
中至今能言其事晚厲名節而風益髙世望之為鄭思
肖謝臯羽之儔卒年六十著有續騷堂稿先妣聞氏子
斯年斯程斯禎斯昌斯選斯大斯備斯同斯年生言世
培世懋斯程生世徳斯昌以兄子世澤為後斯大生子
經斯同生世楷今言已有子承恩世澤有子承伊世懋
有子承周矣噫吾祖宗一適相傳中間不絶如綫而傑
人踵起照映後先予兄弟椎魯無聞弗克負荷仰追先
[002-40b]
徳慙悚難安唯是先訓所垂詩書之澤不以寒餓廢輟
斯大/從事禮經竊觀祭統云子孫之守宗廟者先祖有
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傳不仁也因思吾先祖善不
勝書取而傳於世亦禮之所許故著吾家之譜并略述
先祖行實於後斯大/百拜録
  適孫承重一
武林張仲嘉著齊家寳要有云父母之䘮長子為主無
則次子或長孫主之予謂當改云無長子則長孫主之
[002-41a]
此古人重適之意因引公儀仲子舍孫立子孔子曰立
孫為據友人吳秉季謂予曰有次子而以孫主䘮恐世
俗難行且子所引乃卿大夫之禮士庶之家不必然予
曰某所言者古今之通義也君之所慮者末俗之私見
也子亦知適孫為主即承重之謂乎曰雖承重猶當次
子主之予曰若是猶未明乎承重之謂矣古人于子無
問衆寡為父後者止適長一人是謂適子父老則傳重
父没為喪主適子死則父報之故喪服父為長子斬傳
[002-41b]
曰正體于上又乃將所傳重也註云重其當先祖之正
體又以其將代已為宗廟主也此重之義也適子死則
適孫為後䘮服傳曰有適子者無適孫註云適子在則
皆為庶孫必適子死乃立適孫適孫為祖後也為祖後
則凡適子之事皆適孫承之故祖父卒服斬與子為父
同此承重之義也夫祖非無庻子而必以適孫為後則
知所謂正體之重庻子不得傳之矣庻子不得傳重則
為䘮主者非適孫而誰庻子何以不得傳重也小記曰
[002-42a]
庻子不為長子斬不繼祖與禰故也註云尊先祖之正
體不二其統也大傳曰庻子不祭明其宗也觀此則庻
子不得傳重可知矣不得傳重而得為䘮主乎使庻子
而可為䘮主則適孫可無承重矣使適孫而不為䘮主
則所謂承重者為何矣今天下䘮禮廢壊獨適孫承重
律令著之通俗行之稍見古人為後之義于此而更忽
之則古意亡矣士君子之所深憂也曰適孫為主庻子
反無所事乎曰非也䘮主者䘮禮所謂主人也庻子者
[002-42b]
䘮禮所謂衆主人也古禮唯擗踊哭泣衰麻苴絰衆主
人所同而拜賓送賓及祝辭之稱與凡成禮于䘮中者
主人所獨今世居䘮儀節大異古初子孫不分適庻槩
施而無别孰謂其無所事也曰然則庻子于父䘮亦各
有所重適孫何以得専主邪曰庻子之均其儀節亦庻
子之不欲自異于適耳謂各有所重何以庻子先父而
死者其子不為祖承重乎觀此則庻子無所重而重在
適孫也庻子雖叔父之尊不得以其為兄子而厭之矣
[002-43a]
曰庶子雖不厭然居䘮儀節適庶既均適孫之為主者
於何見之曰勢重者難返欲一旦復古禮于今日有所
不能就今言今唯祝辭及名刺之通于外者先適孫而
後庶子存古意什一于千百而已矣曰如適孫復死則
如之何曰今制不有曽𤣥承重者乎謂之承重則母問
曽𤣥服斬與孫承重同服同則其為䘮主亦無不同次
子亦不得而専之也故次子為䘮主者必長子無子或
適孫曽無子不得已而後為之乃可耳古人無子孫者
[002-43b]
兄弟主之無兄弟族人主之無族則東西家前後家或
里尹主之蓋䘮有無後無無主聖人盡禮之變而為之
制若言其常禮則適子適孫適曽孫適𤣥孫之為䘮主
其可得而移易也哉
  適孫承重二
或問適孫主䘮之説既然矣其有祖亡于父後而曽祖
尚存孫承重乎且否乎曰以古禮言之重為先祖祭祀
之重曽祖而在重猶在曽祖之身然業有曽孫而為曽
[002-44a]
祖則既老且衰重遂有已傳未傳之别何則古人七十
曰老而傳八十齊䘮之事弗及故䘮服父為長子斬傳
曰正體于上又乃將所傳重也老而傳重則重在祖身
祖因得立其長子以為適子長子而没即立長孫以為
適孫如是而祖亡則祖身之重孫即承之矣其或曽祖
未傳重則祖在日猶為曽之適子而已未立為適曽孫
逮祖亡而後立祖無重可傳孫亦無重可承也然則重
有已傳未傳之别孫即有承重不承重之殊乎曰據禮
[002-44b]
經唯言傳重無言承重者為人後者/曰受重故儀禮于孫主祖
䘮止曰父卒然後為祖後者服斬雜記載䘮祭祝辭止
曰哀孫皆不言承重後人制禮有承重之稱蓋以上有
傳則下有承義非不當苐専施之于孫主祖䘮則意實
未該何則重為先祖祭祀之重父死子繼豈獨非承今
以子死孫承謂主祖䘮為承重是重之義専指祖䘮矣
亦知孫為祖後而服斬乃代其父為䘮主非闗承重乎
曰五服莫重于斬唯子為父服之孫為祖本齊今代父
[002-45a]
服斬以為䘮主不謂之承重可乎曰吾不謂祖䘮服斬
之非重第言禮必本于經承重之稱生于傳重傳重之
義由乎主祭即安得専指孫主祖䘮而言承重也曰先
祀之重雖在曽祖就曽孫言祖父之祭亦重也得不謂
之承重乎曰曽祖尚存則祖禰無廟止得祔食于曽之
禰祖祔食則無尸其祭僅同于厭而未全乎重安得遽
稱承重也然則孫主祖䘮宜何稱曰稱之為適孫可也
古人有適子者無適孫稱之為適孫即知適子之既亡
[002-45b]
而孫代為䘮主矣且稱之為適孫即知先祀之重在其
身不必更言承重矣故苟拘于承重之稱則曽祖尚存
者有傳重未傳重之别而孫居祖䘮者因有承重不承
重之疑唯以適孫為稱無論曽祖亡而當服斬即曽祖
存而亦當服斬無論曽祖重已傳而當服斬即曽祖重
未傳而亦當服斬蓋服斬者孫代父主䘮而致其誠而
重之在曽祖者仍無嫌于身之未承也不既兩全而無
失乎曰記謂父不主庻子之䘮祖而曽之適子也則曽
[002-46a]
祖主其䘮矣曽孫雖服斬豈得主之乎曰䘮禮繁委非
老者能勝故記云老者不以筋力為禮又云七十唯衰
麻在身飲酒食肉處于内親䘮且然况子䘮乎故必孫
為主無疑也孫既為主可以齊衰將事乎故必服斬無
疑也
  承重妻從服
晉賀循云夫為祖曽祖髙祖後者妻從服如舅姑此從
䘮服傳父卒然後為祖後者服斬之文而推之也故家
[002-46b]
禮及今制妻為夫黨服圖于凡承重皆云並從夫服而
世俗承重者母在則妻不從其誤實始于虞喜孔瑚問
喜曰𤣥孫為後者其妻從服姑止服緦近輕逺重情實
有疑喜荅以有適子者無適孫又若宗子之母在則不
服宗子婁推此知𤣥孫為後姑在婦猶為庶不得傳重
傳重之服理當在姑宋庾蔚之更推之曰有適婦無適
孫婦祖服自以姑為適由是世俗相沿姑在婦不從服
迄于今不變愚謂宗子母在而族人不服其妻蓋體宗
[002-47a]
子不死其父之心而尊其所尊且以婦壓于姑故不為
之服非以重在姑也夫承重而妻從服為䘮禮之内主
也兩者義别各不相䝉内則云舅没則姑老冡婦所祭
祀賓客毎事必請于姑觀此則知宗子母雖存而凡吉
凶内主之重皆其妻承之故䘮服傳云有適子者無適
孫孫婦亦如之亦如云者就適孫而言無適孫亦無適
孫婦也此禮主男子立文先儒謂有適婦者無/適孫婦是以婦人為主非也婦人從夫適子死
而立適孫已娶即為適孫婦于其祖之䘮也母在則服
[002-47b]
婦服之常孫婦主䘮者則進服婦為舅姑之服古禮齊/衰期家
禮齊衰三年今/制斬衰三年各盡其道並行而不悖虞喜之言抑何
據非所據乎且古來吉凶之禮率成于夫婦故國君取
夫人之辭曰請君之玉女與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廟社
稷昏禮父命子親迎曰徃迎爾相承我宗事故凡儀禮
䘮祭稱為主人者皆宗子也稱為主婦者皆宗子之妻
也此之謂夫婦親之安有宗子既娶妻而母尚主重之
事也哉賈氏不察于宗子母在族人不為其妻服援王
[002-48a]
制八十齊䘮弗及謂宗子母未七十母自與祭不知王
制指男子為言玩記文/可見婦人舅没姑老則固不以年計
輔慶/源説蔚之又云舅没姑老授祭事于子婦是既知孫
承重者妻承重已乃其云有適婦無適孫婦祖服自以
姑為適何也如其言是一孫婦之身主祭則為適服祖
則為庶義無一定若謂雖主祭亦庶也吾未聞庶孫婦
而可以主祭亦未聞夫既為適孫而妻不得為適孫婦
者也故夫父死母為内主者唯子幼未娶者耳已娶未
[002-48b]
有不主重者也指/妻主重未有不從服者也即𤣥孫為後
妻主姑存者重在為主不論逺近縱姑緦婦服止得其
常豈近輕逺重之謂乎若必如虞説將古禮無曽𤣥婦
服者其夫服斬而妻吉服以為主可乎故曰婦人從夫
  庶子為其母黨服
身為庶子於其生母之黨欲尊而親之則嫌於干適將
薄而逺之則疑於賤母事處兩難據經斯得儀禮䘮服
傳子為母黨之服小功緦麻章明著之為外祖父母從/母小功為舅舅
[002-49a]
之子從母/昆弟緦麻即妾子為君母黨之服妾子謂適/母曰君母小功緦麻
章亦明著之為君母之父母從母/小功君母之昆弟緦獨不見妾子為其生
母黨之服唯䘮服記有曰庶子為父後者為其外祖父
句/從母句/句/無服此指生/母之黨不為後如邦人不為父/後則服
與凡庶/子無異愚反復思之乃知古者妾子于生母之黨一如
適子之於母黨無異稱無異服也古者妾不得體君失/尊
妾卑不得/為一體於私家得遂於父母家/得行其服故䘮服傳公妾以及
士妾為其父母期大夫之妾為世父母叔父母姑姊妹
[002-49b]
大功傳曰妾自服其私親/也鄭註非當從舊説而記又言凡妾為私兄弟如
邦人言與凡女子嫁者/為其兄弟者同是妾得服其私親也妾既得服
其私親則其子從母而服其私親不亦宜乎然其為父
後而於外祖父母從母舅無服則何也古人於子無問
衆寡以一人為後妾子而立為父後則與尊者為一體
不敢服其私親此無論於生母黨無服即為其生母父
在服期父卒三年者亦降而止於緦也見緦麻章妾子/為生母父在服
期父卒三年不見於經此於齊衰三年章慈母如母推/而見之也慈母如母條傳曰妾子之無母者父命妾之
[002-50a]
無子者以為子生養之終其身死則䘮之三年如母妾/子子於他妾者服且如此况生母乎䘮服不著之者以
齊衰三年父卒則為母齊衰期年父在為母内包之也/唯大夫之庶子為生母大功傳曰大夫之庶子從乎大
夫而降也公子為其母練冠麻麻衣縓縁既/葬除之傳曰君之所不服子亦不敢服也嗚乎古人
之於妾子以其分雖異而情則同故於其服母黨也正
傳雖略其文而後記則明其制蓋使之得為服者所以
厚私恩使之不得為服者所以尊先統仁之至義之盡
也乃或者疑於所謂外祖父母從母舅者即君母之黨
不知君母之黨大傳所謂徒從也言非親屬空從/彼而服之也小記
[002-50b]
曰徒從者所從亡則已故䘮服傳曰君母在不敢不從
服君母不在則不服此即為後者亦然故小記又曰為
君母後者即為父/後者君母卒則不為君母之黨服若夫生
母之黨則屬從也骨肉連屬以為/親故從之而服小記曰屬從者所從
雖没也服母死子猶/服母黨唯為父後則不問母之存否業承
先統不得更顧其私恩故不為之服果若所疑彼妾子
於君母之父母從母已見於小功於君母之昆弟已見
於緦麻此又奚復贅言不為後如邦人也哉要知古人
[002-51a]
之妾不同有有私家者有無私家者曲禮所謂大夫之
姪娣士之長妾此有家者也所謂買妾不知其姓此無
家者也蕪家者已矣有家者未有不為之服也所以然
者天下無無父之人天下亦無無母之人也家禮八母
服圖云庶子為父後者為其母緦為其母之父母兄弟
姊妹無服蓋本儀禮而文義更明苐不言不為後如邦
人然可因之而想見今制唯妾子服母三年妾為其母
服期而無妾母黨之服其有私親者視之如僕𨽻等嗚
[002-51b]
呼妾母之私家自適子異視之可也身為妾子而亦異
視之其何以慰母心哉
  鄉飲酒禮席次
古今異宜先王之禮存于今者蓋寡獨鄉飲酒禮郡邑
尚嵗行之憶予弱冠時偕兄正符公擇弟允誠季野兄
子言觀禮于郡庠見懸圖一軸書賓主位次其設席如
其圖大賓之席大賓儀/禮曰賓在西北而向東南二賓之席二/賓
儀禮/曰介在西南而向東北郡守為主人席于東南而向賓
[002-52a]
郡丞而下為僎儀禮/曰遵丞席東北向二賓通判推官席東
而西向三賓之席在堂西三賓儀禮/亦曰衆賓予竊心異之謂古
人有憂者側席而坐鄉飲酒嘉禮也胡為其側席也孔
子平居席不正不坐鄉飲酒禮席也胡為其不正也問
之相禮者則曰此見于鄉飲酒義古禮實然時予于禮
未深攷雖心疑之亦姑信之年來纂集禮説取鄉飲酒
義詳思之始曉然曰前章云坐賓于西北而坐介于西
南主人坐于東南而坐僎于東北者言其方也後章云
[002-52b]
賓必南鄉介必東鄉主人坐于東方者言其鄉也後人
行禮信其前而遺其後遂定為側坐相向垂為令典郡
縣諸司以吏治為急于此無過遵行故事孰為審察其
非其相禮執事之人類皆庸碌無知豈能深究行之既
乆羣視為禮之固然至有忘乎今之失而反致疑于經
者如郝仲輿邃于經學其于賓必南鄉介必東鄉云此
坐位與前異則亦以前文為側坐矣嗚呼不察經文而
致今之失不可也因今之失而致疑于經益不可也儀
[002-53a]
禮鄉飲酒篇云乃席賓主人介衆賓之位皆不屬焉不
詳其方與鄉故鄉飲酒義特明之然儀禮獻賓時云賓
升席自西方記云主人介升席自北方降自南方則其
席之正而賓南鄉介東鄉主人西鄉皆可得而推之矣
鄭註儀禮云賓席牖前南面主人席阼階上西面介席
西階上東面衆賓席於賓席之西是四面之坐禮經固
明註家未失也又鄭云今郡國十月行此飲酒禮則漢
時亦非側坐也張子云坐位賓主不相對禮不主於敬
[002-53b]
主欲以尊賢也若相對即主於敬主矣斯言深得布席
之義自餘諸家亦無解為相鄉者獨方氏云賓面東南
介面東北主人面西北僎面西南豈其因時俗行禮如
此而為是言乎考明㑹典洪武十六年頒行圖式實與
經註同至二十二年更定則如方氏説其非禮不正舉
世莫知蓋已久矣或曰古之時謀賓介也以齒徳今率
貴富人耳古之時獻酬交錯三揖百拜今皆略矣不責
其大而責其席次之末無乃已疎乎曰吾亦知此禮之
[002-54a]
名存而實亡然吾甚愛其名之猶在也使其名存實亡
而席次之設悉更從今俗如席地之易為几案籩俎之
易為陶噐也吾無責耳矣乃觀其設則側鄉也問其由
則曰自古然也嗚呼禮随時變古禮之不行於今何害
吾惡其非古而托於古且恐儒者惑於今之失而遂以
之釋經也故特為之辨
 
 
[002-54b]
 
 
 
 
 
 
 
 學禮質疑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