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76 大戴禮記-漢-戴德 (master)


[011-1a]
欽定四庫全書
 大戴禮記卷十一
            漢 戴德 撰
 小辨第七十四
 用兵第七十五
 少閒第七十六
  小辨
公曰寡人欲學小辨以觀于政其可乎
[011-1b]
 小辨謂小辨給也
子曰否不可社稷之主愛日
 曽子曰君子愛日以學書云日昃不遑也
日不可得學不可以小辨案各本脱小/字今從楊本
 不可輕有所學
是故昔者先王學齊大道以觀于政天子學樂辨風
 别四方之風也
制禮以行政
[011-2a]
 政禁令也
諸侯學禮辨官政以行事以尊事天子
 官政不錯則百事不紊也
大夫學徳别義
 别猶辨也
矜行以事君
 矜猶莊也案莊字從永樂大典本訂/定他本或作慎或作尚
士學順
[011-2b]
 學順成之道
辨言以遂志
 致命遂志士之節也
庶人聽長辨禁農以行力
 辨禁識刑憲也
如此猶恐不濟奈何其小辨乎公曰不辨則何以為政
子曰辨而不小夫小辨破言小言破義小義破道道小
不通通道必簡案淮南泰族篇引孔子曰小辨破言小/利破義小藝破道小見不達大禮必簡
[011-3a]
與此/少異
 簡約也言約而有統易曰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是故循弦以觀于樂足以辨風矣爾雅以觀于古足以
辨言矣
 邇近也謂依于雅頌孔子曰詩可以言可以怨邇之
 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也
傳言以象反舌皆至可謂簡矣夫道不簡則不行不行
則不樂
[011-3b]
 易曰簡則易從易從則有功有功則可大可大則賢
 人之業
夫奕案各本訛作亦下又/衍固字今從方本十棊之變案棊各本訛作/祺今從楊本
不可既也案由猶/古通用而況天下之言乎
 公于十棊之中變數尚不可盡天下之言其可窮乎
 故至道以不言為辨
曰微子之言吾壹樂辨言子曰辨言之樂不若治政之
樂辨言之樂不下席治政之樂皇于四海夫政善則民
[011-4a]
説民説則歸之如流水親之如父母諸侯初入而後臣
之安用辨言公曰然則吾何學而可子曰禮樂而力忠
信君其習可乎公曰多與我言忠信而不可以入患
 備與我言忠信而使不入于患
子曰毋乃既不明忠信之備案各本脱不/字今從楊本又倦其居案/各
本作而日倦其/君今從楊本則不可而行
 謂言而不行
明忠信之備而又能行之則可立待也君朝而行忠信
[011-4b]
百官承事忠滿于中而發于外刑于民而放于四海天
下其孰能患之
 言所推無不準
公曰請學忠信之備子曰惟社稷之主實知忠信若丘
也綴學之徒安知忠信公曰非吾子問之而焉也
 焉問之乎
子三辭將對公曰彊避
 謂避彊也一曰公以夫子三辭欲避左右之彊者也
[011-5a]
子曰彊侍丘聞大道不隱
 言不可隱蔽也
丘言之君發之于朝行之于國一國之人莫不知何一
之彊辟丘聞之忠有九知知忠必知中
 能内思自盡也
知中必知恕
 能自盡知故能知人
知恕必知外
[011-5b]
 内恕故外能處于度物也
知外必知徳知徳必知政知政必知官知官必知事知
事必知患知患必知備若動而無備患而弗知
 死亡而弗知案此注各本訛作/正文今從方本
安與知忠信内思畢心曰知中案心各本訛作/必今從方本中以應
實曰知恕内恕外度曰知外外内參意曰知徳徳以柔
政曰知政正義辨方曰知官官治物則曰知事事戒不
虞曰知備毋患曰樂樂義曰終
[011-6a]
 于知事而越言知備者因義言之足明于上也
  用兵
公曰用兵者其由不祥乎
 祥善
子曰胡為其不祥也聖人之用兵也以禁殘止暴于天
下也
 言非利金攘土將以存亡繼絶平天下之亂也
及後世貪者之用兵也以刈百姓危國家也
[011-6b]
 刈翦
公曰古之戎兵何世安起子曰傷害之生乆矣與民皆

 人含五常之氣生有喜則和親怒則離害其相害者
 皆由兵也
公曰蚩尤作兵歟子曰否蚩尤庶人之强者也案强各/本作貪
今從周禮肆/師疏所引
 或云蚩尤古之諸侯妄耳一曰衆人之貪者也
[011-7a]
及利無義不顧厥親以喪厥身蚩尤惽慾而無厭者也
何器之能作蜂蠆挾螫
 言如蜂蠆之挾毒也
而生見害
 謂黄帝殺之于涿鹿之野
而校以衞厥身者也
 止教習干戈自衞身非作者也
人生有喜怒故兵之作與民皆生聖人利用而弭之亂
[011-7b]
人興之喪厥身詩云魚在在藻厥志在餌
 由心在于利用兵以取危蓋逸詩也
鮮民之生矣不如死之乆矣
 小雅蓼莪之三章也亦困于兵革之詩也
校徳不塞嗣武于孫子
 亦同上二章但用兵革喪除其徳不以塞亂而徒傳
 續武事于子孫者也
聖人愛百姓而憂海内及後世之人思其徳必稱其人
[011-8a]
案人各本訛作/仁今從楊本故今之道堯舜禹湯文武者猶依然至
今若存案依然至各本訛作/威致王今從方本夫民思其徳必稱其人朝
夕祝之升聞皇天上神歆焉故永其世而豐其年也夏
桀商紂贏暴于天下暴極不辜殺戮無罪
 詩云無罪無辜亂如此憮
不祥于天粒食之民布散厥親
 雖親莫能相養
疏遠國老幼色是與
[011-8b]
 言疏遠老成而與幼色者若楚恭王遠申叔時而用
 子反也
而暴慢是親饞貸處榖
 千乗曰以財投長曰貸榖禄也
法言法行處辟
 辟罪辟也
殀賛天道逆亂四時禮樂不行而幼風是御
 任童幼之人使專政
[011-9a]
厯失制
 君臣昏亂時候錯緒
攝提失方
 攝提左右六星與斗杓相直恒指中氣尚書中候曰
 攝提移居
鄒大無紀
 邦當字誤為鄒或陬聲誤為鄒也
不頒朔于諸候案頒各本訛作/告今從方本
[011-9b]
 周禮太史正嵗年以序事頒之于官府及都鄙頒告
 朔于邦國也
玉瑞不行
 玉者所以等神祇别人事其用自重焉
諸侯力政不朝于天子
 言以威力侵爭周書曰力爭則力政力政則無讓無
 讓則無禮無禮則得所好民皆樂之乎
六蠻四夷交伐于中國
[011-10a]
 周禮職方氏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此周所
 服四海其種落之數也明堂位曰九夷八蠻六戎五
 狄此朝明堂時來者國數也爾雅曰九夷八狄七戎
 六蠻其夏之所服與殷之夷國東方十南方六西方
 九北方十有三然鄭𤣥以四夷為四方九貉為九夷
 又引爾雅其數不同及四六文闕而不定是終使學
 者疑其所聞也
于是降之災水旱臻焉霜雪大薄案薄各本作/滿今從楊本甘露不
[011-10b]
降百草蔫黄五榖不升民多夭疾六畜&KR3205
 瘁當字誤&KR3205也瘁病也胔癭也
此太上之不論不議也
 帝皇之世無災疫故百姓不議
殀傷厥身失墜天下夫天之報殃于無徳者也案各本/作夫天
下之報今/從方本必與其民
 故書曰天明威自我民明威也
公懼焉曰在民上者可以無懼乎哉
[011-11a]
  少閒
公曰今日少閒我請言情于子子愀然變色案然各本/作焉今從
楊/本遷席而辭曰君不可以言情于臣臣請言情于君君
則不可公曰師之而不言情焉其私不同
 言己師禮事夫子故不使言情也其私人不同于此
 也
子曰否臣事君而不言情于君則不臣君而言情于臣
案君而下各本衍/不字今從楊本則不君有臣而不臣猶可有君而不
[011-11b]
君民無所錯手足公曰吾度其上下咸通之
 使上下皆達也
權其輕重居之
 謂事役及刑罰
準民之色目既見之鼓民之聲耳既聞之動民之徳心
既和之通民之欲兼而壹之
 言皆稱百姓之欲也
愛民親賢而教不能民庶説乎子曰說則説矣可以為
[011-12a]
家不可以為國公曰可以為家胡為不可以為國國之
民家之民也子曰國之民誠家之民也然其名異不可
同也同名同食曰同等
 名位不同禮亦異數
惟不同等民以知極
 周禮大司徒職曰以儀辨等則民不越也
故天子昭百神于天地之間案百各本訛作/有今從方本以示威于
天下也
[011-12b]
 祭法曰有天下者事百神
諸侯修禮于封内以事天子大夫修官守職以事其君
士修四衞執技論力以聽乎大夫
 四衞四方之職曲禮曰地廣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
 辱也
庶人仰視天文俯視地理力時使以聽乎父母
 孝經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
 庶人之孝也
[011-13a]
此惟不同等民以可治也公曰善哉上與下不同乎子
曰將以時同時不同
 言有可同不可同也
上謂之閑下謂之多疾
 不正之政君謂之閑民謂之多疾同所惡也
君時同于民布政也
 施善政也
民時同于君服聽也上下相報而終于施
[011-13b]
 施恩施也
大猶已成案猶/猷同發其小者遠猶已成發其近者
 遠大之謀緣近小始
將持重器案持各本作/行今從方本先其輕者
 將持重器必先效輕者亦以諭政也
先清而後濁者天地也
 清濁謂隂陽也
天政曰正地政曰生人政曰辨
[011-14a]
 辨别
茍本正則華英必得其節以秀孚矣
 言專務其本則華英得隂陽之節而秀孚也
此官民之道也
 官人當取終始
公曰善哉請少復進焉子曰昔堯取人以狀
 觀其容狀施發
舜取人以色禹取人以言湯取人以聲文王取人以度
[011-14b]
 觀其量度
四代五王之取人以治天下如此
 四代據文距殷或曰文王取人以度四代謂兼之也
公曰嘻善之不同也
 嘻嘆惜之聲公謂五王取人徳有不同也
子曰何為其不同也公曰同乎子曰同公曰人狀可知

 問四代以人狀得善之事
[011-15a]
子曰不可知也公曰五王取人各有以舉之胡為人之
不可知也子曰五王取人比而視相而望五王取人各
以己焉是以同狀
 聖王通而虚已故于求人雖言色不同而善惡無異
公曰以子相人何如子曰否丘則不能五王取人
 言不能如五王
丘也傳聞之以委于君丘則否案此下各本有能字乃/注文誤連作正文今改
正/
[011-15b]
 能傳聞而已不能如也
亦又不能
 又不能備聞也
公曰我聞子之言始䝉矣
 自言䝉亂
子曰由君居之成于純胡為其䝉也
 由用也言能居之則成純何為其䝉也
雖古之治天下者豈生于異州哉昔虞舜以天徳嗣堯
[011-16a]
 凡質以天徳文以地徳禮緯含文嘉曰殷授天而王
 周據地而王也
布功散徳制禮朔方幽都來服南撫交趾出入日月莫
不率俾
 俾使
西王母來獻其白琯粒食之民昭然明視
 西王母神也其狀如人琯所以候氣漢明帝時于舜
 廟下得玉琯一枚也
[011-16b]
民明教通于四海
 民明于教夷夏同風
海之外案各本脱之/字今從方本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
 北發北狄地名其地出迅走鹿周武王時肅慎貢楛
 矢文麈渠搜貢露犬氐羌貢鸞鳥也
舜崩案各本脱此/字今從楊本有禹代興禹卒受命乃遷邑姚姓于

 遷邑姚姓于陳謂改封虞氏後于陳因使氏焉春秋
[011-17a]
 左傳曰胙之以土命之氏
作物配天修徳使力民明教通于四海海之外肅慎北
發渠搜氐羌來服禹崩十有七世乃有末孫桀即位桀
不率先王之明徳乃荒耽于酒淫泆于樂徳昏政亂作
宫室高臺
 淮南子云桀為璇宫瑶臺象箸玉杯也
汙池土察
 汙窪也察深也言洞地為池也
[011-17b]
以為民虐案各本作以民為/虐今據後文訂正
 逞其濫酷
粒食之民惽焉幾亡乃有商履代興
 履湯名論語曰履敢用𤣥牡王侯世家曰湯名天乙
 白虎通曰湯王之後更定名為子孫法本名履也
商履循禮法以觀天子天子不悦則嫌于死
 成湯怒至于亂
成湯卒受天命不忍天下粒食之民刈戮不得以疾死
[011-18a]
故乃放移夏桀散亡其佐
 伐之于南巢放之于夏宫而去其臣佐
乃遷姒姓于杞
 封夏后氏之後于杞亦命氏焉
發厥明徳順天嗇地案各本作順民天/心嗇地今從方本作物配天制典
慈民
 發其明徳而順天之心嗇收也
咸合諸侯作八政命于總章
[011-18b]
 八政洪範所云是也總章重屋之西堂于此命事取
 萬物之成功也
服禹功以修舜緒為副于天粒食之民昭然明視民明
教通于四海海之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成湯既
案既他本或訛作年/或訛作卒今從方本殷徳小破二十有二世乃有武
丁即位開先祖之府取其明法以為君臣上下之節殷
民更服案各本訛作/眩今從楊本近者説遠者至粒食之民昭然明

[011-19a]
 武丁盤根弟小乙之子也有雊雉之變懼而修徳重
 興殷道號為高宗
武丁既崩案既他本或訛作年或/訛作卒今亦從方本殷徳大破九世乃有
末孫紂即位紂不率先王之明徳乃上祖夏桀行荒耽
于酒淫泆于樂徳昏政亂作宫室高臺
 謂傾宫鹿臺之等也
汙池土察以為民虐粒食之民忽然幾亡乃有周昌霸
諸侯以佐之紂不説諸侯之聽于周昌則嫌于死乃退
[011-19b]
伐崇許魏以客事天子
 許魏不在五伐蓋時小伐也客事天子謂忍而臣之
 也
文王卒受天命作物配天制法任地案此四字各本訛/作制無用三字今
從方/本行三明親親尚賢民明教通于四海海之外肅慎
北發渠搜氐羌來服君其志焉或徯將至也
 君哀公也言今周衰之甚有繼之者將至也
公曰大哉子之教我政也列五王之徳煩煩如繁諸乎
[011-20a]
 煩煩衆也如繁諸言如萬物之繁蕪也
子曰君無譽臣臣之言未盡請盡臣之言君而財之案/而
各本作如今從方/本財裁古通用曰于此有功匠焉案功工/古通用
 王非獨善言有師保
有利器焉
 言有先王之禮度也
有措扶焉
 謂股肱之良也
[011-20b]
以時令其藏必周密發而用之案而各本作/如今從方本
 易曰藏器于身待時而發
可以知古可以察今可以事親可以事君可用于生又
用之死吉凶竝興禍福相生
 言識其竝興及相生之義老子曰禍兮福所倚福兮
 禍所伏也
卒反生福大徳配天
 終為福徳以配于天
[011-21a]
公愀然其色
 變容色也
曰難立哉子曰臣願君之立知而以觀聞也
 觀君博聞以立知焉
時天之氣用地之財以生殺于民民之死不可以教
 謂辜極可以茍免也
公曰我行之其可乎子曰惟此在君
 言行此在君也
[011-21b]
君曰足臣恐其不足
 未足而君謂足則臣恐未足告以不足也
君曰不足臣恐其足案各本脱臣恐其/足四字今從方本
 寔足可行而君曰不足則臣云足所謂可否也
舉其前必舉其後舉其左必舉其右君既教矣安能無

 君道之則民應以善
公吁焉其色曰大哉子之教我制也政之豐也如木之
[011-22a]
成也子曰君知未成言未盡也凡草木根鞁傷則枝葉
必徧枯
 敗當字誤為鞁
徧枯是為不實民亦如之案民各本訛作/榖今從方本
 民以君為本
上失政大及人畜榖案及下各本有/小字今從方本
 政敗失則傷及人物
公曰所謂失政者若夏商之謂乎子曰否若夏商者天
[011-22b]
奪之魄不生徳焉
 言天地絶夏商之餘民乃興商周之績春秋左傳曰
 天奪其魄耳目有聰明謂之魄
公曰然則何以謂失政子曰所謂失政者疆藪未虧案/藪
各本訛作蔞/今從方本
 言疆域與草木皆未易常也
人民未變鬼神未亡
 民神猶依附之
[011-23a]
水土未絪
 絪猶亂韓詩外傳曰隂陽相勝氛祲絪緼也
糟者猶糟實者猶實
 糟以諭惡實以諭善亦言善惡之物未錯亂也
玉者猶玉
 玉以諭善人言尚賢其賢
血者猶血酒者猶酒
 血憂色也酒以諭樂猶憂其可憂而樂其所樂
[011-23b]
優繼以湛案各本作優以/繼愖今從方本政出自家門此之謂失政也
 湛猶乆也言天下安然人物不札方優以佚樂繼之
 由其失政也
非天是反人自反臣故曰君無言情于臣君無假人器
君無假人名
 春秋左傳曰惟器與名不可以假人者也
公曰善哉
 大戴禮記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