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71 禮記述註-清-李光坡 (master)


[016-1a]
欽定四庫全書
 禮記述註卷十六
          安溪 李光坡 撰
  樂記第十九
   疏曰鄭云名曰樂記者以其記樂之義盖十
   一篇合為一篇謂有樂本有樂論有樂施有樂
   言有樂禮有樂情有樂化有樂象有賓牟賈有
   師乙有魏文侯今則合焉次則奏樂第十二樂
[016-1b]
   器十三樂作十四意始十五樂穆十六説律十
   七季札十八樂道十九樂義二十昭本二十一
   昭誦二十二竇公二十三此劉向校書得樂記
   二十三篇著於别録者武帝時河間獻王好博
   古與諸生共採周官及諸子云樂事者以作樂
   記其内史丞王度傳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時
   為謁者獻二十四篇樂記與向録不同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
[016-2a]
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
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
 註曰雜比曰音單出曰聲干盾也戚斧也武舞所執
 也羽翟羽也旄旄牛尾也文舞所執 疏曰人
 心既感外物而動口以宣心其心形見于聲既
 有聲自然一髙一下或清或濁而相應不同故云
 生變變謂不恒一聲變動清濁也聲既變轉和合次
 序成就文章謂之音也音則今之歌曲也次比音之
[016-2b]
 歌曲而樂器播之并及干戚羽旄鼓而舞之乃謂之
 樂也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其
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其喜
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
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
也感於物而后動
 疏曰此一節復明上文感物而動之意合音乃成樂
[016-3a]
 是樂由此音而生故曰音之所由生也 方氏曰人
 之情得所欲則樂喪所欲則哀順其心則喜逆其心
 則怒於所畏則敬於所悦則愛 熊氏曰哀則氣鬱
 故噍氣歉故殺樂則辭氣發揚故嘽辭氣雍容故緩
 喜則冀其方來故發鳴其得意故散怒則氣不平故
 粗氣不和故厲敬則言語徑遂不阿故直言語剖析
 不混故廉愛則與物無競故和不拂人情故柔六者
 感物而動乃情也非喜怒哀樂未發之性也
[016-3b]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
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姦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
民心而出治道也
 劉氏曰慎其政之所以感人心者故以禮而道其志
 之所以行使必中節以樂而和其聲之所言使無乖戾
 政以教不能而一其行刑以罰不率而防其姦禮樂
 刑政四者之事雖殊而其致則一歸於慎其所以感
 之者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坡謂方慎感其心
[016-4a]
 使形于聲音以為作樂之本安得遽有樂可以和其
 聲董子曰王者未作樂之時乃用先王之樂宜于世
 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意此樂是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
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
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
通矣
 集説曰此言音生于人心之感而人心哀樂之感由于
[016-4b]
 政治之得失此所以慎其所以感之者也治世政事
 和諧故形于聲音者安以樂亂世政事乖戾故形于
 聲音者怨以怒將亡之國其民困苦故形于聲音者
 哀以思此聲音所以與政通也
宫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
怗懘之音矣
 註曰五者君臣民事物也凡聲濁者尊清者卑怗懘敝敗
 不和貌疏曰按樂緯動聲儀云宫為君君者當寛大容衆故
[016-5a]
 聲宏以舒其和情以桑動脾也商為臣臣者當以發
 明君之號令其聲散以明其和温以㫁動肺也角為
 民民者當約儉不奢僣差故其聲防以約其和清以
 静動肝也徴為事事者君子之功既當急就之其事
 當乆流亡故其聲貶以疾其和平以功動心也羽為
 物物者不有委聚故其聲散以虚其和㫁以散動腎
 也又云宫倡而商和是謂善太平之樂註云君臣相
 和角從宫是為哀衰國之樂註云象人有怨訴羽從
[016-5b]
 宫往而不反是為悲亡國之樂註云悲傷於財竭又
 云音相生者和註云彈羽角應彈宫徴應是其和樂
 以此言之相生應即為和不以相生應則為亂也 爾
 雅曰宫為重商為敏角為經徴為迭羽為栁 管子
 曰凡聴徴如負猪豕覺而駭凡聴羽如鳴馬在樹朱/子
 云馬疑/當作鳥凡聴宫如牛鳴窌中凡聴商如離羣羊凡聴
 角如雉登木以鳴音疾以清 坡謂疏所載樂緯有
 事可紀有聲可别合之宗伯大師聴軍聲之註爾雅
[016-6a]
 之字訓管子所形容三代之遺音猶可參訂也若徒
 求聲氣於器數分毫之末僅以清濁盡五聲之别恐
 未免附㑹而更成畫餅也
宫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壊角亂則憂其民怨
徴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迭相陵
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
 註曰君臣民事物其道亂則其音應而亂荒猶散也
 陂傾也 坡謂宫為君節以申明政和則音安樂也
[016-6b]
 此節以申明政乖民困則音哀怨也
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比於慢矣桑間濮上之音亡國
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集説曰此慢字承上文謂之慢而言比近也桑間濮
 上衛地濮水之上地有桑間者在濮陽南史記言衛
 靈公適晉舍濮上夜聞琴聲召師涓聴而寫之至晉
 命涓為平公奏之師曠曰此師延靡靡之樂武王伐
 紂師延投濮水死故聞此聲必於濮水之上也政散
[016-7a]
 故民罔其上民流故行其淫蕩之私也 坡謂上言
 聲之荒陂之等君臣驕壊之故不可言傳故舉鄭衛
 使學者攷其事玩其辭審其意而自有以得其實也
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
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衆庶是也唯君
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
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
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於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徳徳
[016-7b]
者得也
 註曰幾近也聽樂而知政之得失則能正君臣民事
 物之禮也疏曰倫類也理分也樂得則隂陽和樂失
 則羣物亂是樂能經通倫理也隂陽萬物各有倫類
 分理者也審樂知政者樂由聲音相生聲感善惡而
 起若能審樂則知善惡之理行善不行惡習是不習
 非知為政化民而治道備矣者政善樂和音聲皆善
 人事皆無僻則治道備具矣 方氏曰凡耳有所聞
[016-8a]
 者皆能知聲心有所識者則能知音道有所通者乃
 能知樂若瓠巴鼔瑟流魚出聴伯牙鼔琴六馬仰秣
 此禽獸之知聲者也魏文侯好鄭衛之音齊宣王好
 世俗之樂此衆庶之知音者也若孔子在齊之所聞
 季札聘魯之所觀此君子之知樂者也應氏曰倫理之
 中皆禮之所寓知樂則通于禮矣不曰通而曰幾者辨
 析精微之極也 坡謂上言政和政乖而形于音之哀
 樂君子得禮樂於心則審樂之哀樂可知政之和平矣
[016-8b]
是故樂之隆非極音也食饗之禮非致味也清廟之瑟
朱絃而疏越壹倡而三歎有遺音者矣大饗之禮尚𤣥
酒而俎腥魚大羮不和有遺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禮
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
人道之正也
 集説曰樂之隆盛不是為極聲音之美食饗禘祫之
 重禮不是為極滋味之美盖樂主于移風易俗而祭
 主于報本反始也鼓清廟之詩之瑟練朱絲以為絃
[016-9a]
 絲不練則聲清練之則音濁疏通也越瑟底之孔也
 疏而通之使其聲遲緩瑟聲濁而遲是質素之聲非
 要妙之音也此聲初發一倡之時僅有三人従而和
 之言和者少也以其非極聲音之美故好者少然而
 其中則有不盡之餘音存焉故曰有遺音者矣尊以
 𤣥酒為尚俎以生魚為薦大羮無滋味之調和是質
 素之食非人所嗜恱之味也然而其中則有不盡之
 餘味存焉故曰有遺味者矣由此觀之是非以極口
[016-9b]
 腹耳目之欲也教民平好惡謂不欲其好惡之偏私
 也人道不正必自好惡不平始好惡得其平則可以
 復乎人道之正而風移俗易矣 坡謂此申樂通于
 倫理之大非徒如聲音之娯心志恱耳目僅足于衆
 庶禽獸之聞也先王是君子而在位者故有得于禮
 樂而制之以教民也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
 朱子曰上知字是體下知字是用
[016-10a]
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于内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
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
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于是
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是故强者脅弱衆
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獨不得
其所此大亂之道也
 劉氏曰人生而静者喜怒哀樂未發之中天命之性
 也惑于物而動則性發而為情也人心虚靈知覺事
[016-10b]
 至物來則必知之而好惡形焉好善惡惡則道心之
 知覺原于義理者也好妍惡醜則人心之知覺發于
 形氣者也好惡無節于内而知誘于外則是道心昧
 而不能為主宰人心危而物交物則引之矣不能反
 躬以思其理之是非則人欲熾而天理滅矣況以無
 節之好惡而接乎無窮之物感則心為物役而違禽
 獸不逺矣違禽獸不逺則爪剛者決力彊者奪此所以
 為大亂之道也 熊氏曰此原好惡之所自始而推
[016-11a]
 好惡無節之害也大亂之道由不能平好惡不能反
 道之正也
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人為之節衰麻哭泣所以節喪紀
也鍾鼓干戚所以和安樂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
射鄉食饗所以正交接也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
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劉氏曰先王之制禮樂因人情而為之節文因其哀
 死而喪期無數故為衰麻哭泣之數以節之因其好
[016-11b]
 逸樂而不能和順于義理故為鍾鼓干戚之樂以和
 之因其有男女之欲而不知其别故為昏姻冠笄之
 禮以别之因其有交接之事而或失其正故為射鄉
 食饗之禮以正之節其心所以使之行而無過不及
 和其聲所以使之言而無所乖戾為之政以率其怠
 倦而使禮樂之教無不行為之刑以防其恣肆而使
 禮樂之道無敢廢禮樂刑政四者通行于天下而民
 無悖違之者則王者之治道備矣 坡謂上言好惡
[016-12a]
 無節故先王為之節節則不極矣窮人欲者極也以
 申上文先王之制禮樂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之意
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
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貴賤等矣
樂文同則上下和矣好惡著則賢不肖别矣刑禁暴爵
舉賢則政均矣仁以愛之義以正之如此則民治行矣
 集説曰和以統同序以辨異樂勝則流過于同也禮
 勝則離過于異也合情者樂之和于内所以救其離
[016-12b]
 之失飾貌者禮之檢于外所以救其流之失此禮樂
 所以相資為用者也仁以愛之則相敬而不至于離
 義以正之則相親而不至于流此又見禮樂為仁育
 義正之大者也 故謂上文禮節樂和節者異和者
 同而因言其相資也樂文也好也爵也皆仁以愛之
 也禮義也惡也刑也皆義以正之也既等既和既别
 既均則行民治而民治行矣
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静禮自外作故文大
[016-13a]
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争揖譲而治
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不試五
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合父子之
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則禮行矣
 劉氏曰欣喜歡愛之和出于中進退周旋之序著于
 外和則情意安舒故静序則威儀交錯故文大樂與
 天地同和如乾以易知而不勞大禮與天地同節如
 坤以簡能而不煩樂至則人皆得其所而無怨禮至
[016-13b]
 則人各安其分而不争如帝世揖譲而天下治者禮
 樂之至也達者徹于彼之謂行者出于此之謂行者
 達之本達者行之效天子自能合其父子之親明其
 長幼之序則家齊族睦矣又能親吾親以及人之親
 長吾長以及人之長是謂以敬四海之内則禮之本
 立而用行矣禮之用行而後樂之效達故于樂但言
 天子無可怒者而于禮則言天子如此是樂之達乃
 天子行禮之效也周子曰萬物各得其理而後和故
[016-14a]
 禮先而樂後是也 坡謂合情故自中出飾貌故自
 外作相親相敬根于人心之自然故易簡相親故無
 怨相敬故不争無怨則樂達不争則禮行自樂者為
 同至此二節以申上文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
 之意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不失節
故祀天祭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此則四海之
内合敬同愛矣禮者殊事合敬者也樂者異文合愛者
[016-14b]
者也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與時並名與
功偕
 註曰沿猶因述也事與時並為事在其時也禮器曰
 堯授舜舜授禹湯放桀武王伐紂時也名與功偕為
 名在其功也偕猶俱也堯作大章舜作大韶禹作大
 夏湯作大濩武王作大武名因其得天下之功 疏
 曰天地氣和而生萬物大樂之體順隂陽律吕生養
 萬物是同和也天地之形各有高下大小為限節大
[016-15a]
 禮辨尊卑貴賤與天地相似是同節也同和能生成
 百物故不失其性也同節有尊卑上下報生成之功
 故祀天祭地 朱子曰禮主減樂主盈鬼神亦止是
 屈伸之義禮樂鬼神一理又曰在聖人制作處便是
 禮樂在造化功用處便是鬼神禮有經禮曲禮之事
 殊而敬一樂有五聲六律之文異而愛一所以能使
 四海之内合敬同愛者皆大樂大禮之所感化也
 熊氏曰惟禮樂之情同一愛敬故明主迭興以此情
[016-15b]
 相沿而不變制禮但因時異事而敬之情不異也作
 樂但因功異名而愛之情不異也 坡謂祀天祭地
 不失其節則凡天地之中高下萬有皆無有失節者
 矣亦上百物不失之意此一節言禮樂之情見非聖
 不知也
故鐘鼓管磬羽籥干戚樂之器也屈伸俯仰綴兆舒疾
樂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升降上下周
還裼襲禮之文也
[016-16a]
 集説曰綴舞者行位相連綴也兆位外之營兆也裼
 襲説見曲禮 坡謂此節言禮樂之文見非明不能識也
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
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
 熊氏曰情即上文愛敬之情也情者禮樂之原惟能
 洞見之則因情立文創前人所未有而能作文即上
 文器文之文也文者禮樂之成章惟能通曉之則攷
 文修墜衍既往于無窮而能述作者生知安行聖人
[016-16b]
 也述者多學多識明者也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
故羣物皆别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
明于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
 朱子曰樂由天作屬陽故有運動底意禮以地制如
 由地出不可移易 劉氏曰過制則失其序如隂過
 而肅則物之成者復壊矣故亂過作則失其和如陽
 過而亢則物之生者反傷矣故暴 熊氏曰此言樂
[016-17a]
 不但同和實則天地之和禮不但同節實則天地之
 序天地惟和故百物皆化生惟序故羣物皆有别然
 和主氣氣行于天而樂則法之以作序主質質具于
 地而禮則法之以制倘過制而不法地則亂而無序
 過作而不法天則暴而不和必洞達乎天地之和序
 然後能制禮作樂也 坡謂明于天地所謂知禮樂
 之情也自此以下至殷周之樂盡矣皆言作樂事所
 謂作者之聖也
[016-17b]
論倫無患樂之情也欣喜歡愛樂之官也中正無邪禮
之質也莊敬恭順禮之制也若夫禮樂之施于金石越
于聲音用于宗廟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則此所與民同也
 疏曰施于金石二句此明樂也用于宗廟二句此明
 禮也若通而言之則禮樂相將矣 劉氏曰論者雅
 頌之辭倫者律吕之音惟其辭足論而音有倫故極
 其和而無患害此樂之本情也而在人者則以欣喜
 歡愛為作樂之官主焉中者行之無過不及正者立
[016-18a]
 之不偏不倚惟其立之正而行之中故得其序而無
 邪僻此禮之本質也而在人者則以莊敬恭順為行
 禮之節制焉斯義也聖人之所獨知也若夫施之氣
 而播之聲以事乎鬼神者則禮樂之數衆人之所共
 知者也 坡謂論倫八句明禮樂為天地和序之意
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其功大者其樂備其治辯者
其禮具干戚之舞非備樂也孰亨而祀非達禮也五帝
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樂極則憂禮粗則
[016-18b]
偏矣及夫敦樂而無憂禮備而不偏者其唯大聖乎
 註曰功成治定同時耳功主于王業治主于教民辯
 徧也樂以文徳為備若咸池者孔子曰韶盡美矣又
 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達具也郊特牲曰郊
 血大饗腥三獻爓一獻孰至敬不饗味而貴氣臭也
 不相沿襲言其有損益也 疏曰此論禮樂之迹損
 益有殊云不相襲也若論禮樂之情則聖王同用故
 前文云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樂人之所好
[016-19a]
 好而不止放蕩奢佚故害在淫侉若朋淫于家俾晝
 作夜物極則反樂去憂来又煩手淫聲慆堙心耳則
 哀痛生也禮粗則偏者言人不能勤行于禮好生懈
 倦則致粗畧偏謂不周備也敦厚也厚重于樂知足
 則止而無至于憂也行禮安静委曲備具不至勤苦
 倦畧能如此者其唯大聖乎 坡謂樂極者過作也
 崇不效天則暴而不和故憂禮粗者過制也卑不法
 地則亂而無序故偏惟聖人建中和之極故能敦厚
[016-19b]
 于樂全備其禮也所謂作者之謂聖也
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
而樂興焉春作夏長仁也秋歛冬藏義也仁近于樂義
近于禮樂者敦和率神而従天禮者别宜居鬼而従地
故聖人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禮樂明備天地官矣
 熊氏曰申明禮樂本于造化而言聖人制作之功也
 天上地下萬物各正性命而散殊其間是自然之序
 而禮行于此矣天地之氣周流不息萬物合同以化
[016-20a]
 生是自然之和而樂興于此矣物作于春長于夏乃
 天地生物之仁也物歛于秋藏于冬乃天地成物之
 義也仁則藹然而和近于樂義則截然而序近于禮
 是以樂能敦厚其和率循其神之陽氣而従天以生
 物禮能辨别其宜安定其鬼之隂氣而従地以成物
 故聖人在上作樂以應天之和制禮以合地之宜至
 禮樂明備則以和序賛和序天地亦賴其助而生成
 萬物不失其職矣
[016-20b]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静有常小
大殊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則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别也
 集説曰定君臣之禮者取于天地尊卑之勢列貴賤
 之位者取于山澤卑髙之勢也動者陽之常静者隂
 之常小大即禮器有大有小之小大也小者不可益
 大者不可損故云小大殊矣大者外心揚詡故動而
 屬陽小者内心精微故静而屬隂方猶道也聚猶處
[016-21a]
 也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各有其道則各以其類
 而處之所謂方以類聚也物事也行禮之事即昏姻
 冠笄所以别男女之類設之不止一端分之必各従
 其黨所謂物以羣分也所以然者以天所賦之命人
 所受之性自然有此三網五常之倫其間尊卑厚薄
 之等不容混而一之也故曰性命不同矣象者日月
 星辰之屬在天成象禮則合于天時形者山川動植
 之屬在地成形禮則設于地財由此言之禮之有别
[016-21b]
 非天地自然之理乎 應氏曰此即所謂天高地下
 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
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隂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
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
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
 註曰齊讀為躋躋升也摩猶迫也蕩猶動也奮迅也
 也百化百物化生也 疏曰摩謂切迫隂陽二氣相
 相切迫蕩動也天地之氣相感動雖以氣生而物未
[016-22a]
 發故用雷霆以鼓動之萬物得風雨奮迅而出生長
 隨四時而動又須日月煖煦之皆相蕩之事細别言
 之耳 應氏曰此即所謂流而不息合同而樂而化興焉
化不時則不生男女無辨則亂升天地之情也
 註曰辨别也升成也樂失則害物禮失則亂人 坡
 謂化音之相生也不時相陵亂也則不能敦和率神
 而物不生此言禮樂闗于天地以反明禮樂明備則
 天地官意
[016-22b]
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隂陽而通乎鬼神
窮高極逺而測深厚樂著大始而禮居成物著不息者
天也著不動者地也一動一静者天地之間也故聖人
曰禮樂云
 註曰極至也蟠猶委也高逺三辰也深厚山川也言
 禮樂之道上至于天下委于地則其間無所不之
 疏曰此盛論禮樂之大原雖取象于天地功徳又能
 徧滿于天地之間天高故言至地下故言委日月嵗
[016-23a]
 時無易百穀用成是行乎隂陽也作樂一變以至六
 變百神俱至是通乎鬼神也 坡謂此言禮樂之成
 合天地所謂明備而天地官者語皆深切解之費辭
 以下文比之自見此言極天蟠地彼則奮至徳之光
 此言行隂陽而通鬼神彼則動四氣之和此言窮高
 測深彼則著萬物之理此言樂著大始彼則清明象
 天此言禮居成物彼則廣大象地此言著不息者天
 彼則終始象四時周旋象風雨此言著不動者地彼
[016-23b]
 則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従律而不姦百度得數而
 有常此言一動一静天地之間彼則小大相成終始
 相生倡和清濁迭相為經其成效一也但此言聖作
 故禮樂同天地彼言明述故禮樂賛天地亦未可差
 殊觀也故聖人曰禮樂云猶言道在是矣之意
昔者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䕫始制樂以賞諸侯故
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徳者也徳盛而教尊五
穀時熟然後賞之以樂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綴逺其
[016-24a]
治民逸者其舞行綴短故觀其舞知其徳聞其諡知其
行也
 應氏曰勤于治民則徳盛而樂隆故舞列逺而長怠
 于治民則徳薄而樂殺故舞列近而短 坡謂古者
 王朝樂官惟歌王功䕫推此意于侯邦但有治行為
 作歌舞以為賞典如魯僖公能遵伯禽之訓周天子
 命史克作為駉駜泮閟之詩使聲于其廟之類三代
 行之而原其始實自后䕫耳非䕫制樂専為賞諸侯
[016-24b]
 也石梁王氏不注不疏但接一句即作傲語似上下
 文理不暇卒讀何其遽也無禮哉
大章章之也咸池備矣韶繼也夏大也殷周之樂盡矣
 疏曰堯樂謂之大章者言堯徳章明于天下也咸皆
 也池施也黄帝樂名咸池言徳皆施被于天下無不
 周徧是為備具矣韶繼也者言舜之道徳繼紹于堯
 也夏大也禹樂名夏者言能光大堯舜之徳也殷周
 之樂謂湯之大濩武王之大武也盡矣言于人事盡
[016-25a]
 極矣
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饑教者民之寒
暑也教不時則傷世事者民之風雨也事不節則無功
然則先王之為樂也以法治也善則行象徳矣
 註曰教謂樂也以法治以樂為治之法行象徳民之
 行順君之徳也 坡謂此言王者法禮樂以善治也
 天地寒暑之分劑不時如愆陽伏隂則民感之而多
 疾風雨之氣候不節如凄風苦雨則五穀不熟而民
[016-25b]
 饑教為民之寒暑者如春誦夏絃或藏修或息㳺必
 有其時一寒暑之發斂也作者過作則暴述以為教
 而不時亦過作矣故暴而傷世事謂禮也事為民之
 風雨者如邠風七月或作之或息之皆有其節一風
 雨之應候也作者過制則亂述以為事而不節亦過
 制矣故亂而無功先王之為樂凡單言樂者皆含禮
 也自此節至生民之道樂為大焉皆是法禮樂以為
 教所謂述者之明也
[016-26a]
夫豢豕為酒非以為禍也而獄訟益繁則酒之流生禍
也是故先王因為酒禮壹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飲酒
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故酒食者所以
合歡也樂者所以象徳也禮者所以綴淫也是故先王
有大事必有禮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禮以樂之哀樂之
分皆以禮終樂也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
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註曰以榖食犬豕曰豢為作也言豢豕作酒本以饗
[016-26b]
 祀養賢而小人飲之善酗以致獄訟壹獻士飲酒之
 禮百拜以喻多綴猶止也大事謂死喪也著猶立也
  疏曰案今鄉飲酒之禮是壹獻無百拜此云百拜
 喻多也 坡謂樂以象徳以上下文攷之是象其人
 之徳如子貢言聲歌各有宜者是也此節言禮樂之
 用所謂教之時也事之節也
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
而動然後心術形焉
[016-27a]
 疏曰樂聲善惡初則従民心而興後乃合成為樂樂
 又下感于人善樂感人則人化之為善惡樂感人則
 人隨之為惡是樂出于人而還感人猶如雨出于山
 而還雨山火出于木而還燔木故此篇之首論人能
 興樂此章之意論樂能感人也人由血氣而有心知
 故連言之其性雖一所感不恒故云無常也内心應
 感起于外物謂物来感已心遂應之念慮興動故云
 應感起物而動術所由也心術見者即下文是也
[016-27b]
 熊氏曰此心術乃隨教化世風轉移者
是故志微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
 劉氏曰志疑當作急急促微細噍枯殺減也其哀心
 感者其聲噍以殺故作樂而有急微噍殺之音則民
 心感之而哀思憂愁矣
嘽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
 集説曰嘽寛諧和慢緩易平也繁文簡節多文理而
 畧節奏也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故此等音作則
[016-28a]
 民心感之而安樂矣
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
 集説曰粗厲粗疏嚴厲也猛威盛貌奮振迅貌起初
 末終也猛起奮末者猛盛于初起而奮振于終末也
 廣大賁憤也廣賁言衆音皆怒也其怒心感者其聲
 粗以厲故此等音作則民感之而剛毅
廉直勁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
 集説曰亷有稜隅也劲堅强也其敬心感者其聲直
[016-28b]
 以亷故此等音作則民感之而肅敬
寛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
 集説曰考工記註云好璧孔也肉倍好曰璧好倍肉
 曰瑗肉好均曰環如此則肉乃璧之肉地也此言肉
 好則以璧喻樂音之圓瑩通滑耳其愛心感者其聲
 和以柔故此等音作則民感之而慈愛
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
 集説曰狄與逖同逺也成者樂之一終狄成言其一
[016-29a]
 終甚長淫泆之意也滌洗也濫侵僣也言其音之泛
 濫侵僣如以水洗物而浸漬侵濫無分際也此是其
 喜心感者而其聲發以散聞此音之作則民感之而
 淫亂矣 坡謂自民有血氣至此申明上文其感人
 深其移風易俗之意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合生氣之和
道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隂而不密剛氣不怒柔氣
不懾四暢交于中而發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
[016-29b]
然後立之學等廣其節奏省其文采以繩徳厚律小大
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使親疎貴賤長幼男女之
理皆形見于樂故曰樂觀其深矣
 集説曰度數十二律上生下生損益之數也禮義貴
 賤隆殺清濁高下各有其義也生氣之和造化發育
 之妙也五常之行仁義禮智信之徳也使其陽之動
 而不至于散隂之静而不至于密剛者之氣不至于
 怒柔者之氣不至于懾由是三才和氣與樂相凑泊
[016-30a]
 四者和暢交錯于聲容中而精神氣象露于聲音之
 外凡樂之宫君商臣之等皆安其位而不相奪倫也
 立之學若樂師掌國學之政大胥掌學士之版是也
 立之等若十三舞勺成童舞象之類是也廣其節奏
 増益學者之所習也省其文采省察其音曲之辭使
 五聲之相和相應若五色之雜以成文采也厚如書
 惟民生厚之厚徳厚五常之存諸身者繩謂檢約人
 固有之善而使之成徳也律以法度整齊之也比以
[016-30b]
 次序聨合之也宫音至大羽音至小律之使各得其
 稱始于黄鐘之初九終于仲吕之上六比之使各得
 其序事行五常之行諸事者象示之法也民之事行
 非有所視法則無以為觀感也人倫之理其得失皆
 可于樂而見之是樂之所觀其義深奥矣此古有是
 言記者引以為證 坡謂情性先王之情性也本之
 情性樂之本也稽度數以合生氣之和制禮義以道
 五常之行自使之陽而不散至不相奪也申合生氣
[016-31a]
 之和自立之學等至皆形見于樂申道五常之行廣
 其節奏使多有可習而廣不容姦省減也省其文采
 使習于樸質而狭不思欲小大而律其稱不犯節也
 終始而比其序不忘本也此一節申明上文先王著
 其教之意
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龞不大氣衰則生物不遂
世亂則禮慝而樂淫是故其聲哀而不莊樂而不安慢
易以犯節流湎以忘本廣則容姦狹則思欲感條暢之
[016-31b]
氣而滅平和之徳是以君子賤之也
 疏曰土之勞敝故草木不長水之煩擾故魚龞不大
 隂陽之氣衰亂故生物不得遂成上三事皆喻世道
 衰亂上下無序故禮慝男女不節故樂淫也男女相
 愛涕泗滂沱是其哀也男女相説歌舞于市井是不
 莊也俾晝作夜是其樂也終至滅亡是不安也廣謂
 節間疎緩言聲音寛緩多有姦淫之聲也狭謂節間
 迫促樂聲急則動發人心思其情欲而切急條逺也
[016-32a]
 言淫聲感動于人損長逺舒暢之善氣而毁滅和平
 之善徳也 坡謂此反先王之教而亂者哀而不莊
 則隂柔之氣不和樂而不安則陽剛之氣不和慢易
 犯節則不能律小大之稱流湎忘本則不能比終始
 之序廣則容姦耳非多節奏也狹則思欲耳非省文
 采也感傷條暢之氣則不能四暢而發作毁滅和平
 之徳則親疎等之理不能形見矣
凡姦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正聲
[016-32b]
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倡和有應囘
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各以類相動也
 疏曰姦聲謂姦邪之聲逆氣謂違逆之氣即姦邪之
 氣也既聞姦聲又感逆氣二者相合而成象則淫樂
 興紂作靡靡之樂是也和樂興若周室太平頌聲作
 也倡和有應者姦聲正聲感人是倡也而逆氣順氣應之
 是和也囘謂乖違邪謂邪僻言乖違邪僻及曲之與直各
 歸其善惡之分限善歸善分惡歸惡分而萬物之情理
[016-33a]
 亦各以善惡之類自相感動也 坡謂此承上文先
 王正樂亂世姦聲其感于人也有順逆之異以起君
 子反情比類之事以極移風易俗之理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姦聲亂色不
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惰慢邪辟之氣不設于身
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
 集説曰反情復其情性之正也情不失其正則志無
 不和比類分次善惡之類也不入于惡類則行無不
[016-33b]
 成曰不留不接不設如論語四勿之謂皆反情比類
 之事 坡謂此見必先有禮樂之徳乃能述禮樂之
 文明與聖一也反情以和志合生氣之和也比類以
 成行道五常之行也姦聲四句和志之事也惰慢二
 句成行之事也和志則順成行則正以行其義者行
 先王所本情性之宜也
然後發以聲音而文以琴瑟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従以
簫管奮至徳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是故清
[016-34a]
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還象風雨五色成文
而不亂八風従律而不姦百度得數而有常小大相成
終始相生倡和清濁迭相為經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
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註曰清明謂人聲也周還謂舞者五色五行也清謂
 蕤賓至應鐘濁謂黄鐘至中吕倫謂人道也 疏曰
 歌奏之清潔顯明以象于天也寛廣壯大以象于地
 也終于羽始于宫象四時之變化終而復始也舞者
[016-34b]
 周帀迥還象風雨之迥復也五色者五行之音各依
 其行色謂宫商角徴羽之聲和合成文不亂也八風
 八方之風也律十二月之律也白虎通云距冬至四
 十五日條風至條者生也四十五日明庶風至明庶
 者迎衆也四十五日清明風至清明者芒也四十五
 日景風至景者大也言陽氣長養也四十五日涼風
 至涼寒也隂氣行也四十五日閶闔風至閶闔者咸
 收藏也四十五日不周風至不周者不交也言隂氣
[016-35a]
 未合化矣四十五日廣莫風至廣莫者大莫也開
 陽氣也小大相成者十二月律互為宫羽而相成也
 終始相生者五行官商迭相用為終始倡和者十二
 律先發聲者為倡應者為和長者濁短者清迭相為
 經者更相為常即還相為宫是樂之常也 熊氏曰
 言君子志和行成樂本立矣然後以行義而發之詩
 歌之聲文飾聲音以琴瑟振動形體以干戚裝飾樂
 具以羽旄隨従諸樂以管簫用奮君子至徳之光輝
[016-35b]
 動盪四時和暢之氣以昭著人之倫理物之生理百
 度者五音十二律上生下生損益之度樂之百度得
 一定之數而有常也樂教既通人道之倫無曖昧紛
 亂在一人則惰慢不設耳目聰明而血氣和平在一
 世則移風俗而天下皆寧 坡謂此述者之明所以
 善民心移風易俗之成效也與作者之禮樂明備而
 天地官同
故曰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
[016-36a]
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
 疏曰以道制欲則意得歡樂而不有昏亂也以欲忘
 道則志意迷惑而不得歡樂也 坡謂自此節至樂
 為大焉皆反覆推明和志成行之意見有徳方能述
 而治己治人乃無不可非徒識禮樂之文偽為于外也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廣樂以成其教樂行而民鄉
方可以觀徳矣
 集説曰承上文而言所以君子復情和志以修其身
[016-36b]
 廣樂成教以治乎民及樂之教行而民知向道則可
 以觀君子之徳矣 坡謂反情和志制己之欲也廣
 樂成教去人之惑也
徳者性之端也樂者徳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
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後
樂器従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
英華發外惟樂不可以為偽
 疏曰三者為志也聲也容也容從聲生聲従志起志
[016-37a]
 従心發三者相因元本従心而來故云本于心聲須
 合于宫商舞須應于節奏乃成于樂故云樂器従之
 也 坡謂此詳反情以和其志也志聲容皆由心生
 所謂性之端也詩言之歌詠之舞動之三者皆本于
 心徳所謂徳之華也反情以和其志則實情深四暢
 交于中而發作于外故文明比類以成其行則正氣
 盛以繩徳厚象事行故化神深盛故和順積中文明
 則英華發于聲容之表化神則英華發于天地之間
[016-37b]
 然則樂之為樂豈可無徳徒美于聲容而假偽造作乎
樂者心之動也聲者樂之象也文采節奏聲之飾也君
子動其本樂其象然後治其飾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
以見方再始以著往復亂以飭歸奮疾而不拔極幽而
不隠獨樂其志不厭其道備舉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
見而義立樂終而徳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聴過故曰
生民之道樂為大焉
 集説曰樂之將作必先擊鼔以聳動衆聴故曰先鼓
[016-38a]
 以警戒舞之將作必先三舉足以示其舞之方法故
 曰三步以見方再始謂一節終而再作也往進也亂
 終也如云闗雎之亂歸舞畢而退就位也再始以著
 往者再擊鼓以明其進也復亂以飭歸者復擊鐃以
 謹其退也此両句言舞者周旋進退之事抜如抜來赴往
 之抜言舞之容雖若奮迅疾速而不過于疾也歌者
 坐歌不動雖極幽静而聲發起是不隠也是故君子
 以之為已則和而平故獨樂其志不厭其道以之為
[016-38b]
 人則愛而公故備舉其道不私其欲情見于樂之初
 而見其義之立化成于樂之終而知其徳之尊君子
 聴之而好善感發其良心也小人聴之而知過蕩滌
 其邪穢也故曰以下亦引古語結之 熊氏曰樂者
 心之感物而動也心之動為志心動而發于詩歌之
 聲則樂之規模已具矣若樂中舞之文采音之節奏
 則従聲而飾者故君子作樂先動其本而反情和志
 樂其象而調停音節又飾文采以聲而被之器及干
[016-39a]
 戚羽旄也治其飾即先鼓以下之事 坡謂此詳廣
 樂以成其教也
樂也者施也禮也者報也樂樂其所自生而禮反其所
自始樂章徳禮報情反始也
 註曰言樂出而不反而禮有往來也 馬氏曰舜生
 于紹堯而施及于天下故作大韶武王生于武功而
 施及于天下故作大武此樂其所自生也萬物本乎
 天故先王以郊明天之道人本乎祖故王者禘其祖
[016-39b]
 之所自出此反其所自始也 熊氏曰生之所自即
 徳樂樂其所自生則有以章著在内之徳始之所自
 即情禮反其所自始則有以報答其先施之情而反
 始矣此所以樂為施而禮為報也 坡謂自此至可
 以有制于天下也皆従有禮樂之後推説其理以至
 天地萬物各得其所之妙以盡上文未發之藴以終
 聖作明述能事之全
所謂大輅者天子之車也龍旂九旒天子之旌也青黒
[016-40a]
縁者天子之寳龜也従之以牛羊之羣則所以贈諸侯也
 集説曰天子賜車則上公及同姓侯伯金輅異姓則
 象輅四衛則革輅蕃國則木輅受于天子則總謂之
 大輅也龍旂九旒亦上公侯伯則七旒子男則五旒
 也寳龜則以青黒為之縁飾牛羊非一故稱羣此明
 報禮之事
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
統同禮辨異禮樂之説管乎人情矣
[016-40b]
 坡謂樂樂其所自生此情自不可變禮反其所自始
 此理自不可易情不可變則雖更迭抑揚而不離其
 生故曰統同理不可易則雖厚薄等殺而皆有自始
 故曰辨異禮樂既為情理之極則所以管攝乎人情
 而不可斯須去之矣
窮本知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也禮樂偩天地
之情達神明之徳降興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體領
父子君臣之節
[016-41a]
 註曰偩猶依象也降下也興猶出也凝成也領猶理
 治也 坡謂所自生者本也于不可變之中而有變
 如哀樂心感其聲各異也窮而知之則樂之情所謂
 不可以偽為也反其自始者誠也于不可易之中而
 有易則偽矣著而去之則禮之經如上文所謂不留
 不接由順正以行義是也偩天地之情同和同節也
 達神明之徳明之禮樂即幽之鬼神也降興上下之
 神自一變以至九變皆有所致也精禮樂之情也粗
[016-41b]
 禮樂之文也凝其體者禮樂之體也領其節者禮樂
 之用也
是故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將為昭焉天地訢合隂陽相得
煦嫗覆育萬物然後草木茂區萌達羽翼奮角觡生蟄
蟲昭蘇羽者嫗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
殈則樂之道歸焉耳
 註曰言天地將為之昭焉明也訢謂為熹熹猶蒸也
 氣曰煦體曰嫗屈生曰區無䚡曰觡昭曉也蟄蟲以
[016-42a]
 發出為曉更息曰蘇孕任也鬻生也内敗曰殰殈裂
 也 疏曰天地為昭則下文訢合以下是也天地言
 體隂陽言氣天地蒸動則是隂陽相得也天以氣煦
 之地以形嫗之是天煦覆而地嫗育故言煦嫗覆育
 萬物也䚡謂角外皮滑澤者蟄蟲埋藏近于死今復
 得活似暗而遇曉死而更生也樂之道歸焉者歸功
 于樂也樂之根本由人心而生人心調和則樂音純
 善協律吕之體調隂陽之氣二氣既調故萬物得所
[016-42b]
 也 坡謂此大人兼指聖與明者聖者則舉而作之
 明者則舉而述之皆舉也
樂者非謂黄鐘大吕絃歌干揚也樂之末節也故童者
舞之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
也故有司掌之樂師辨乎聲詩故北面而絃宗祝辨乎
宗廟之禮故後尸商祝辨乎喪禮故後主人是故徳成
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後是故先王有上有
下有先有後然後可以有制于天下也
[016-43a]
 熊氏曰言禮樂有本末之序以明本之當重也樂徳
 主和故黄鐘等不過樂之末節而樂人舞于下禮徳
 主序故鋪筵席等不過禮之末節而有司掌于下人
 君不親此也故樂師辨乎律吕之聲雅頌之詩但北
 面而鼓弦宗祝辨灌獻饋食之禮故後尸賛之商祝
 辨衰麻哭泣之禮故後主人若夫和敬徳也君之徳
 成故位堂上而南面干揚等藝也童者有司樂師之
 藝成故位堂下而北面尸與主人成孝敬之行故序
[016-43b]
 而前宗祝商祝成喪祭之事故序于後此皆見重本
 輕末之意然則制禮樂豈専在于末乎是故先王徳
 與藝行與事無不全有然後本立而末具制禮樂于
 天下無難矣不然一祝史之流耳 坡謂此即禮樂
 之情文而列其上下先後以勉君子務本之意此下
 宜承以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數節魏文侯賓
 牟賈二章似自與子貢章為類
魏文侯問于子夏曰吾端冕而聴古樂則唯恐卧聴鄭
[016-44a]
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
何也子夏對曰今夫古樂進旅退旅和正以廣弦匏笙
簧㑹守拊鼓始奏以文復亂以武治亂以相訊疾以雅
君子于是語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樂之
發也
 集説曰厭之故唯恐卧好之故不知倦如彼外之也
 如此内之也旅衆也或進或退衆皆齊一無參差也
 和正以廣無姦聲也弦匏笙簧之器雖多必㑹合相
[016-44b]
 守待擊拊鼔然後作也文謂鼓也武謂金鐃也樂之
 始奏先擊鼓故云始奏以文亂者卒章之節欲退之
 時擊金鐃而終故云復亂以武相即拊也所以輔相
 于樂治亂而使之理故云治亂以相也訊亦治也雅
 亦樂器也過而失節謂之疾奏此雅器以治舞者之
 疾故云訊疾以雅也于此而語樂是道古樂之正也
 知古樂而明修身之道則家齊國治而天下平矣
 方氏曰鼓聲為陽故謂之文鐃聲為隂故謂之武平
[016-45a]
 言無上下之偏均言無逺近之異
今夫新樂進俯退俯姦聲以濫溺而不止及優侏儒獶
雜子女不知父子樂終不可以語不可以道古此新樂
之發也
 集説曰進俯退俯謂俯僂曲折行列雜亂也姦聲以
 濫者言姦邪之聲濫竊不正不能和正以廣也溺而
 不止者聲既淫泆人所貪溺不可禁止不能始奏以
 文復亂以武也樂作之時及有徘優雜戲侏儒短小
[016-45b]
 之人如獼猴之狀間雜于男子婦人之中不復知有
 父子尊卑之等作樂雖終無可言者況可與之言古
 道乎獶與猱同 坡謂如獼猴之雜亂捷疾而不能
 治之訊之也
今君之所問者樂也所好者音也夫樂者與音相近而
不同
 註曰言文侯好音而不知樂也鏗鏘之類皆為音應
 律乃為樂
[016-46a]
文侯曰敢問何如子夏對曰夫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
民有徳而五穀昌疾疢不作而無妖祥此之謂大當然
後聖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紀綱紀綱既正天下大定
天下大定然後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徳音
徳音之謂樂詩云莫其徳音其徳克明克明克類克長
克君王此大邦克順克俾俾于文王其徳靡悔既受帝
祉施于孫子此之謂也
 集説曰四時當謂不失其序也妖祥祥亦妖也書言
[016-46b]
 亳有祥大當大化之均調也作為父子君臣以為紀
 綱是一句讀言聖人立父子君臣之禮為三綱六紀
 之目也綱維網大繩紀附綱小繩綱目則附于紀也
 禮緯含文嘉云三綱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
 綱也六紀謂諸父有善諸舅有義族人有叙昆弟有
 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也先序之以禮乃可和之以樂
 故然後有正六律以下之事周子曰古者聖王制禮
 法修教化三綱正九疇叙百姓大和萬物咸若乃作
[016-47a]
 樂以宣八風之氣以平天下之情意盖本此詩大雅
 皇矣之篇莫静也徳音名譽也俾當依詩作比子夏
 引詩以證徳音之說 嚴氏曰王季雖無心于干譽
 然其徳明而類長而君順而比自不可掩類者明之
 充君者長之推比者順之積克明謂知此理克類謂
 觸類而通一理渾融徹上徹下也君又尊于長學記
 言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是也以之君臨大邦則克順
 而能和其民克比而能親其民順言不擾比則驩然
[016-47b]
 相愛矣比及文王其徳無有可悔従容中道無毫髪
 之慊也言王季之徳傳于文王而益盛故能受天之
 福而延于子孫也
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文侯曰敢問溺音何従出也
子夏對曰鄭音好濫淫志宋音燕女溺志衛音趨數煩
志齊音敖辟喬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徳是以祭
祀弗用也
 疏曰溺音是淫溺之音濫竊也非已儔匹别相淫竊
[016-48a]
 燕女謂己之妻妾燕安而己所安唯女子所以使人
 意志煩勞也齊音敖狠辟越所以使人意志驕逸也
  坡謂衛音淫之趨數不敢强解若齊音淫之敖辟
 如襄公淫于妹春秋累書㑹齊侯享齊侯如齊師可
 謂淫而敖辟無忌憚極矣好濫四者皆淫于色能使
 人志意蕩佚則害于徳矣
詩云肅雝和鳴先祖是聴夫肅肅敬也雝雝和也夫敬
以和何事不行
[016-48b]
 註曰言古樂敬且和故無事而不用溺音無所施
 疏曰言樂音敬和而鳴先祖之神聴而従之若能敬
 和設施于政教何事不行也 集説曰因上文言溺
 音害徳祭祀弗用故引之
為人君者謹其所好惡而已矣君好之則臣為之上行
之則民従之詩云誘民孔易此之謂也
 集説曰徳音之正溺音之邪皆易以感人故人君不
 可不謹所好惡也詩大雅板之篇誘詩作牖
[016-49a]
然後聖人作為鞉鼓椌楬壎箎此六者徳音之音也然
後鐘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
之廟也所以獻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貴賤各得其宜也
所以示後世有尊卑長幼之序也
 註曰六者為本以其聲質也椌柷也楬敔也官序貴
 賤謂尊卑樂器列數有差次 疏曰上經言人君謹
 慎所好惡以誘人故此一節論聖人作為樂器道徳
 之音以示後世也六者是徳音以尚質故也然後用
[016-49b]
 此鐘磬竽瑟華美之音以贊和之使文質相雜又用
 干戚旄狄以舞動之干楯也戚斧也狄羽也祭先王
 之廟者前云鄭音四者祭祀不用故此六器之音四
 器之和文武之舞並可用于宗廟之中奏之若樂九
 變而鬼神格也又用于宗廟中接納賓客也又用樂
 體别尊卑于朝廷使各得其宜天子八佾諸侯六佾
 是也聞樂知徳及施于孫子是示後世又宗族長幼
 同聴之莫不和順閨門之内父子兄弟同聴之莫不
[016-50a]
 和親是長幼之序也
鐘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聴鐘聲則
思武臣
 集説曰鏗然有聲號令之象也號令欲其威嚴横則
 盛氣之充滿也令嚴氣壯立武之道故君子聴之而
 思武臣
石聲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聴磬聲則思死封疆
之臣
[016-50b]
 集説曰註磬讀為罄謂其聲音罄罄然所以
 為辨别之意死生之際非明辨于義而剛介
 如石者不能決封疆之臣致守于彼此之限
 而能致死于患難之中故君子聞聲而知所
 思也
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聴琴瑟之聲則
思志義之臣
 熊氏曰琴瑟之聲哀切如人峭厲斂肅之象乃廉也
[016-51a]
 人㢘則志必髙明人臣而志于義亦峭直而不苟於
 利害也 坡謂此恂慄之所以為瑟僴也哀以立㢘
 似之
竹聲濫濫以立㑹㑹以聚衆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
思畜聚之臣
 註曰濫之意猶擥聚也㑹猶聚也 疏曰笙以匏為
 體揷竹於匏匏竹兼有故笙文在竹也 集説曰畜
 聚之臣謂節用愛人容民畜衆者非謂聚斂之臣也
[016-51b]
鼔鼙之聲讙讙以立動動以進衆君子聽鼔鼙之聲則
思將帥之臣君子之聽音非聽其鏗鏘而已也彼亦有
所合之也
 集説曰讙謂讙囂也其聲喧雜使人心意動作故能
 進發其衆前言武臣泛言之也此專指將帥而言葢
 師以鼔進而進之權在主將也彼謂樂聲也合之契
 合於心也 坡謂八音舉五而不及匏土木者匏笙
 在竹音中而椌楬與壎在徳音之内矣又疏云五器
[016-52a]
 而有五事其匏與土木無此五器之象故記者不言
 斯觧雅而不鑿
賓牟賈侍坐於孔子孔子與之言及樂曰夫武之備戒
之已久何也對曰病不得其衆也
 集説曰賓牟姓賈名孔子問大武之樂先擊鼔備戒
 已久乃始作舞何也賈荅言武王伐紂之時憂病不
 得士衆之心故先鳴鼔以戒衆久乃出戰今欲象此
 故令舞者久而後出也
[016-52b]
咏歎之淫液之何也對曰恐不逮事也
 集説曰咏歎長聲而歎也淫液聲音之連延流液不
 絶之貌逮及也言武王恐諸侯後至者不及戰事故
 長歌以致其望慕之情也
發揚蹈厲之已蚤何也對曰及時事也
 集説曰問初舞時即手足發揚蹈地而猛厲何其大
 蚤乎賈言象武王及時伐紂之事故不可緩然下文
 孔子言是太公之志則此荅非也
[016-53a]
武坐致右憲左何也對曰非武坐也
 集説曰坐跪也致至也軒起也問舞武樂之人何忽
 有時而跪以右膝至地而左足仰之何也憲讀為軒
 輊之軒賈言非武人坐舞法無坐也然下文孔子言
 武亂皆坐是周召之治則武舞有坐此荅亦非也
聲淫及商何也對曰非武音也子曰若非武音則何音
也對曰有司失其傳也若非有司失其傳則武王之志
荒矣子曰唯丘之聞諸萇𢎞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016-53b]
 集説曰淫貪欲之意也武樂之中有貪商之聲則是
 武王貪欲紂之天下故取之也賈言非武樂之聲也
 孔子又問既非武樂之聲則是何樂聲乎賈又言此
 典樂之官失其相傳之説也若非失其所傳之真而
 謂武王實有心於取商則是武王之志有荒謬矣豈
 精明神武應天順人之志哉孔子於是然其言而謂
 其言與萇𢎞相似也一説商聲為殺伐之聲淫謂商
 聲之長也若是武樂之音則是武王有嗜殺之心矣
[016-54a]
 故云志荒也
賓牟賈起免席而請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則既聞命
矣敢問遲之遲而又久何也子曰居吾語女夫樂者象
成者也總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發揚蹈厲大公之志
也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
 集説曰免席避席也備戒已久所謂遲也久立於綴
 是遲而又久也孔子言作樂者倣象其成功故將舞
 之時舞人總持干盾如山之立嶷然不動此象武王
[016-54b]
 持盾以待諸侯之至故曰武王之事也所以發揚蹈
 厲象太公威武鷹揚之志也亂樂之卒章也上章言
 復亂以武言武舞將終而坐象周公召公文徳之治
 葢以文而止武也
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
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子
 集説曰成者曲之一終孔子又言武之舞也初自南
 第一位而北至第二位故云始而北出也此是一成
[016-55a]
 再成則舞者從第二位至第三位象滅商也三成則
 舞者從第三位至第四位極於北而反乎南象克殷
 而南還也四成則舞者從北頭第一位郤至第二位
 象伐紂之後疆理南方之國也五成則舞者從第二
 位至第三位乃分為左右象周公居左召公居右也
 綴謂南頭之初位也六成則舞者從第三位而復于
 南之初位樂至六成而復初位象武功成而歸鎬京
 四海皆崇武王為天子矣 坡謂此申樂者象成之
[016-55b]
 意
夾振之而駟伐盛威於中國也
 集説曰二人夾舞者而振鐸以為節則舞者以戈矛
 四次擊刺象伐紂也駟讀為四伐如泰誓四伐五伐
 之伐此象武王之兵所以盛威於中國也
分夾而進事蚤濟也
 集説曰分部分也舞者各有部分而振鐸者夾之而
 進也濟猶成也此於武王之事謂早成也 坡謂自
[016-56a]
 夾振至此申發揚蹈厲太公之志意詳大明詩則夾
 舞者而振鐸象太公之涼武王也駟伐當如詩作肆
 伐事蚤濟正觧發揚蹈厲之已蚤也
久立於綴以待諸侯之至也
 集説曰舞者久立於行綴之位象武王待諸侯之集
 也 坡謂此申總干山立武王之事意未事立綴待
 諸侯之致伐于商既事復綴待庶邦受命于周皆待
 也上與太公對言則武王事宜先此以其事之貫乎
[016-56b]
 始終則宜在此也
且女獨未聞牧野之語乎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
封黄帝之後於薊封帝堯之後於祝封帝舜之後於陳
下車而封夏后氏之後於杞投殷之後於宋封王子比
干之墓釋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復其位庶民弛政
庶士倍禄
 陸曰薊今涿郡薊縣是也即燕國之都孔安國司馬
 遷及鄭皆云燕國郡邵公與周同姓案黄帝姓姬君
[016-57a]
 奭盖其後也或黄帝之後封薊者滅絶而更封燕郡
 乎疑不能明也而皇甫謐以召公為文王庶子記傳
 更無所出又左傳富辰之言亦無燕也 集説曰反
 商當為及字之誤也言牧野克殷師之後即至紂都
 也殷後不曰封而曰投者舉而徙置之辭也然封微
 子於宋在成王時此特厯叙黄帝堯舜禹湯之次而
 言之耳其曰未及下車而封與下車而封先後之辭
 也行商容即書所謂式商容閭也弛政觧散紂之虐
[016-57b]
 政也一説謂罷其征役倍禄禄薄者倍増之也
濟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散之桃林之
野而弗復服車甲衅而藏之府庫而弗復用倒載干戈
包之以虎皮將帥之士使為諸侯名之曰建櫜然後天
下知武王之不復用兵也
 註曰桃林在華山旁甲鎧也衅釁字也包干戈以虎
 皮明能以武服兵也建讀為鍵字之誤也兵甲之衣
 曰櫜建櫜言閉藏兵甲也 疏曰熊氏云凡載兵之
[016-58a]
 法皆刄向外今倒載者刄向國不與常同故云倒載也
散軍而郊射左射貍首右射騶虞而貫革之射息也裨
冕搢笏而虎賁之士説劒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覲
然後諸侯知所以臣耕籍然後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
下之大教也
 集説曰散軍放散軍伍也郊射習射於郊學之中也
 左東學也在東郊東學之射歌貍首之詩以為莭右
 西學也在西郊西學之射則歌騶虞之詩以為莭也
[016-58b]
 貫穿也革甲鎧也軍中不習禮其射但主于穿札今
 既行禮射則此射止而不為矣禆冕衣禆衣而冠冕
 也天子六服大裘為上其餘為禆搢揷也説劒觧去
 其佩劒也
食三老五更於大學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
酳冕而總干所以教諸侯之弟也
 註曰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徳五事者
 也冕而總干親在舞位也周名大學曰東膠 熊氏
[016-59a]
 曰以上皆牧野之語 坡謂自牧野之語至此申武
 亂皆坐周召之治意然自封黄帝至虎賁説劒一時
 行之可也祀明堂在秋耕籍在春朝覲食老更或春
 或秋非可一時並舉葢使周召制此為教使諸侯知
 之耳文自明白
若此則周道四達禮樂交通則夫武之遲久不亦宜乎
 熊氏曰由是語觀之可見武王必若此委曲詳細然
 後周道達於四國而禮樂交相通行是武王不惟征
[016-59b]
 伐之時無急得天下之心即功成之後又緩以待天
 下之化則夫武樂之遲久不亦宜乎
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
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
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致樂以
治心者也
 註曰致猶深審也油然新生好貌也善心生則寡於
 利欲寡於利欲則樂矣樂由中出故治心 䟽曰天
[016-60a]
 則不言而信者謂四時不失神則不怒而威者言宗
 廟社稷之中而民自敬是不怒而威也聖人既能用
 樂和心故不言而信似天也不怒而威似神也 朱
 子曰韓詩外傳子諒作慈良
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
 註曰躬身也禮自外作故治身 疏曰若能莊嚴而
 恭敬則嚴肅威重也
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須不
[016-60b]
莊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
 疏曰由貪欲多故鄙詐起也
故樂也者動於内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樂極和禮
極順内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顔色而弗與争也望其容
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徳煇動於内而民莫不承聽理
發諸外而民莫不承順故曰致禮樂之道舉而錯之天
下無難矣
 集説曰動於内則能治心矣動於外則能治躬矣極
[016-61a]
 和極順則無斯須之不和不順矣所以感人動物其
 效如此徳以煇言乃英華發外之騐理發諸外是動
 容周旋之中禮君子極致禮樂之道其於治天下乎
 何有 坡謂不争不慢是民之感其和順也至承聽
 承順則民亦化於和順矣
樂也者動於内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故禮主其減
樂主其盈禮減而進以進為文樂盈而反以反為文禮
減而不進則銷樂盈而不反則放故禮有報而樂有反
[016-61b]
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

 註曰進謂自勉強也反謂自抑止也報讀曰襃猶進
 也 疏曰禮得其報則樂者言禮能曉其義而自進
 則和樂不至困苦故樂也樂得其反則安言樂能知
 吉凶之歸而得其反則安静而不流放也義中和之
 義也言俱得其中故云一也 劉氏曰禮之儀動於
 外必謙卑退譲以自牧故主於減殺樂之徳動于中
[016-62a]
 必和順充積而後形故主於盈盛葢樂由陽來故盈
 禮自隂作故減也然禮之體雖主於退譲而其用則
 貴乎行之以和故以進為文也樂之體雖主於充盛
 而其用則貴乎抑之以莭故以反為文也禮若過於
 退譲而不進則威儀銷沮必有禮勝則離之失樂過
 於盛滿而不反則意氣放肆必有樂勝則流之弊故
 禮必有和以為減之報報者相濟之意也樂必有莭
 以為盈之反反者知止之謂也禮減而得其和以相
[016-62b]
 濟則從容欣愛而樂矣此樂以和禮也樂盈而得其
 節以知止則優柔平中而安矣此禮以莭樂也禮樂
 相須並用而一歸於無過無不及之中而合其事理
 之宜故曰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也 坡謂禮得其
 報則樂惟樂則極順矣樂得其反則安惟安則極和
 矣此一莭發明上文樂極和禮極順之㫖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樂必發於聲音形於
動静人之道也聲音動静性術之變盡於此矣故人不
[016-63a]
耐無樂樂不耐無形形而不為道不耐無亂先王恥其
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樂而不流使其文
足論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㢘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
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

 劉氏曰人情有所樂而發於詠歌詠歌之不足而不
 知手舞足蹈則性情之變盡於此矣故人情不能無
 樂樂於中者不能不形於外而為歌舞形於歌舞而
[016-63b]
 不依於理道則必流於荒亂矣先王恥其然故制為
 雅頌之聲詩以道迪之使其聲音足以為娯樂而不
 至於流放使其文理足以為講明而不至於怠息使
 其樂律之清濁髙下或宛轉而曲或徑出而直或豐
 而繁或殺而瘠或稜隅而㢘或圓滑而肉或止而節
 或作而奏皆足以感發人之善心而不使放肆之心
 邪僻之氣得接於吾身焉是乃先王立樂之方法也
  坡謂上言滅天理則大亂此言不為道不能無亂
[016-64a]
 則道即天理也使其聲至不息二句是先王以道正
 人之聲音而使之無放心也使其曲直至善心而已
 二句是先王以道正人之動静而使之無邪氣也曲
 直六字雖以音言而實舞者以為進退作止之莭奏
 也
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
族長鄉里之中長㓜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内
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
[016-64b]
物以飾莭莭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
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疏曰審一以定和者人聲雖一其感有殊或有哀樂
 之感或有喜怒之感當須詳審其聲以定調和之曲
  坡謂物謂樂器舞器也比物以飾莭即首章比音
 而樂之及干戚羽旄之意莭奏始終條理也成文註
 云克諧相應和也上莭先王立樂之方是先王縁人
 性而制樂慎所以感之也此言立樂之方是樂成之
[016-65a]
 後奏樂以宣暢其和心也
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執其干戚習其俯仰詘
伸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行列得正焉進退
得齊焉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

 註曰綴表也所以表行列也兆域也舞者進退所至
 也要猶㑹也命教也紀總要之名也 疏曰雅以施
 正道頌以贊成功聽其聲則淫邪不入故志意得廣
[016-65b]
 焉莭謂曲莭奏為動作依其綴兆故行列得正隨其
 莭奏故進退得齊 熊氏曰天地賦人以身心之理
 未嘗有命令以教人自有樂而身體日端心禮日寛
 是樂正天地之教令矣 坡謂此承上同聽而推説
 盡之聽雅頌而志意廣則發於聲音者正矣容貌莊
 行列正進退齊則形乎動静者正矣自樂者樂也至
 此三莭推言禮樂之本於道命於天所以不可斯須
 去身之意葢情之所不能免所以不可斯須去禮樂
[016-66a]
 也去之則縱情而亂矣
夫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軍旅鈇鉞者先王之所以
飾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儕焉喜則天下和之怒
則暴亂者畏之先王之道禮樂可謂盛矣
 註曰天子之於天下喜怒莭之以禮樂則兆民和從
 而敬畏之 集説曰皆得其儕言各從其類喜非私
 喜怒非私怒也 坡謂此因章首禮樂刑政其極一
 也而申結之又見先王治天下之道雖非一端而其
[016-66b]
 要則在於禮樂故曰先王之道禮樂可謂盛矣
子贛見師乙而問焉曰賜聞聲歌各有宜也如賜者宜
何歌也
 註曰師樂官也乙名聲歌各有宜氣順性也
師乙曰乙賤工也何足以問所宜請誦其所聞而吾子
自執焉寛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頌廣大而静疏達而信
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㢘而
謙者宜歌風肆直而慈愛者宜歌商温良而能㫁者宜
[016-67a]
歌齊夫歌者直已而陳徳也動已而天地應焉四時和
焉星辰理焉萬物育焉
 註曰樂人稱工執猶處也 疏曰寛謂徳量寛大静
 安静柔和柔正正直也廣大謂志意宏大疏達而信
 謂疏朗通達而誠信恭以禮自持儉以約自處好禮
 而動不越法也 熊氏曰正直無私又能安静㢘介
 自守又能謙退也直情徑行而又慈愛以為心則剛
 得中也和厚淳良而又果㫁以為志是柔得中也夫
[016-67b]
 歌者必先正直己身實有寛静等徳乃取雅頌等以
 敷陳之用保全於不壊也動己者己之性情徳行與
 造化相流通既養之極其中和歌以動之則造化應
 矣天地四句歌之效如此 坡案自愛者宜歌商至
 五帝之遺聲也舊在寛而静上疏云今依鄭之所註
 次而解之所次依史記樂書也
故商者五帝之遺聲也商人識之故謂之商齊者三代
之遺聲也齊人識之故謂之齊明乎商之音者臨事而
[016-68a]
屢㫁明乎齊之音者見利而譲臨事而屢㫁勇也見利
而譲義也有勇有義非歌孰能保此
 註曰屢數也數㫁事以其肆直也見利而譲以其温
 良能㫁也 熊氏曰夫商齊之音似非風雅頌之比
 而亦宜歌者何葢商者五帝之遺聲也宋乃商之後
 故宋人傳而記之而謂之商齊者三王之遺聲也齊
 人傳而記之而謂之齊商音本剛中故明其音者遇
 事毎能决㫁剛中之發也齊音本柔中故明其音者
[016-68b]
 見利能譲於人柔中之發也㫁勇徳也譲義徳也有
 勇有義非歌商齊之音孰能保此 集説曰保猶安
 也言安於勇安於義而不移也 坡案舊有商之遺
 聲也五字在商人識之之上鄭註云衍字也
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曲如折止如槀木倨中矩句中
鉤纍纍乎端如貫珠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説之故
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
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子貢問樂
[016-69a]
 集説曰上如抗下如隊言歌聲之髙者如抗舉其下
 者如墜墮也槀木枯木也倨微曲也句甚曲也端正
 也長言之所謂歌永言也 熊氏曰此言凡歌之法
  坡謂子貢問樂恐舊是此一篇之名疑古者名篇
 皆在後如詩三百篇可見而韓文公原鬼篇後方曰
 作原鬼是也
 
 
[016-69b]
 
 
 
 
 
 
 
 禮記述註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