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68 欽定禮記義疏-清-高宗弘曆 (master)


[066-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禮記義疏卷六十六
 中庸第三十一之一陸氏徳明曰鄭云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
  思作之以昭明/聖祖之徳也
  孔氏穎達曰案鄭目録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
  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伋作之以昭
  明聖祖之徳此於别録屬通論
  朱子曰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066-1b]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
  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𫝊授心法子
  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其書始
  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
  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
  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案戴記四十九篇其四十七篇並用正義等六條
  編纂之例獨大學中庸二篇不拘諸例但全録注
[066-2a]
  疏於前編次朱注於後者一以示不遺古本之源
  一以示特尊朱子之義全録注疏古本方識鄭孔
  羽翼聖籍之功方見朱子之精心邃密而注疏之
  是非得失讀者自一目瞭然故不拘諸例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敎釋文率/所律反
 鄭氏康成曰天命謂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謂性命木
 神則仁金神則義火神則禮水神則信土神則知孝
 經說曰性者生之質命人所禀受度也率循也循性
[066-2b]
 行之之謂道脩治也治而廣之人放傚之是曰敎孔/疏
 天命謂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謂性命案易乾彖云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是也云木神則仁者皇氏云東方
 春春主施生仁亦主施生云金神則義者秋為金金/主嚴殺義亦果敢斷決也云火神則禮者夏為火火
 主照物而有分别禮亦主分别云水神則信冬主閉/藏充實不虛水有内明不欺於物信亦不虛詐也云
 土神則知者金木水火土無所不載土所含義者多/知亦所含者衆故云土神則知云孝經說曰性者生
 之質命人所禀受度也不云命者鄭以通解性命為/一故不復言命但性情之義說者不通亦畧言之賀
 瑒云性之與情猶波之與水靜時是水動則是波靜/時是性動則是情左傳云天有六氣降而生五行至
 於含生之類皆感五行生矣惟人獨稟秀氣故禮運/云人者五行之秀氣被色而生旣有五常仁義禮知
[066-3a]
 信因五常而有六情則性之與情似金與鐶印鐶印/之用非金亦因金而有鐶印情之所用非性亦因性
 而有情則性者靜情者動故樂記云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故詩序云情動於中是
 也但感五行在人為五常得其清氣備者則為聖人/得其濁氣簡者則為愚人降聖以下愚人以上所稟
 或多或少不可言一故分為九等孔子云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二者之外逐物移矣故論語云性相近習
 相遠也亦據/中人七等也
 孔氏穎達曰天命至育焉此節明中庸之德必脩道
 而行謂子思欲明中庸先本於道 天命之謂性者
 天本無體亦無言語之命但人感自然而生有賢愚
[066-3b]
 吉凶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云天命老子云道本
 無名强名之曰道但人自然感生有剛柔好惡或仁
 或義或禮或知或信是天命自然故云之謂性 率
 性之謂道率循也道者通物之名言依循性之所感
 而行不令違越是之曰道感仁行仁感義行義之屬
 不失其常合於道理使得通逹是率性之謂道 脩
 道之謂敎謂人君在上脩行此道以敎於下是脩道
 之謂敎也
[066-4a]
 朱子曰命猶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隂陽五行化生萬
 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於是人物之生
 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
 率循也道猶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則其日用
 事物之閒莫不各有當行之路是則所謂道也脩品
 節之也性道雖同而氣稟或異故不能無過不及之
 差聖人因人物之所當行者而品節之以為法於天
 下則謂之敎若禮樂刑政之屬是也蓋人知己之有
[066-4b]
 性而不知其出於天知事之有道而不知其由於性
 知聖人之有敎而不知其因吾之所固有者裁之也
 故子思於此首發明之而董子所謂道之大原出於
 天亦此意也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釋文離力智反作/案朱本合下節
 一節割篇内大文有鄭本數節而朱本合作一節者/不使 裂朱注分貼大文其上節注語同見下節大
 文之下大/學倣此
 鄭氏康成曰道猶道路也出入動作由之離之惡乎
[066-5a]
 從也
 孔氏穎達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者此謂聖人脩
 行仁義禮知信以為敎化道猶道路也道者開通性
 命猶如道路開通於人人行於道路不可須臾離也
 若離道則礙難不通猶善道須臾離棄則身有患害
 而生也可離非道也者若荒梗塞澀之處是可離棄
 以非道路之所由猶如凶惡邪僻之行是可離棄以
 亦非善道之行故云可離非道也
[066-5b]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釋文睹/丁古反
 恐匡勇反同案篇内朱本釋音與陸本/多異同其 者概不重出大學倣此
 鄭氏康成曰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也君子則
 不然雖視之無人聽之無聲猶戒慎恐懼自脩正是
 其不須臾離道
 孔氏穎達曰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者言君子
 行道先慮其微若微能先慮則必合於道故君子恒
 常戒於其所不睹之處人雖目不睹之處猶戒慎況
[066-6a]
 其惡事睹見而肯犯乎故君子恒常戒慎之 恐懼
 乎其所不聞者言君子恒恐迫畏懼於所不聞之處
 言雖耳所不聞恒懐恐懼之不睹不聞猶須慎懼況
 睹聞之處恐懼可知也
 朱子曰道者日用事物當行之理皆性之徳而具於
 心無物不有無時不然所以不可須臾離也若其可
 離則豈率性之謂哉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雖不
 見聞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離於須
[066-6b]
 臾之頃也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釋文見賢遍反/一音如字朱注
 見音/現
 鄭氏康成曰慎獨者慎其閒居之所為小人於隱者
 動作言語自以為不見睹不見聞則必肆盡其情也
 若有覘聼之者是為顯見甚於衆人之中為之
 孔氏穎達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者莫無也言凡在
 衆人之中猶知所畏及至幽隱之處謂人不見便即
[066-7a]
 恣情人皆覘聽察見罪狀甚於衆人之中所以恒須
 慎懼如此以罪過愆失無見於幽隱之處無顯露於
 細微之所也 故君子慎其獨也者以其隱微之處
 恐其罪惡彰顯故君子之人恒慎其獨居言雖曰獨
 居能謹慎守道也
 朱子曰隱暗處也微細事也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
 獨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細微之事跡雖未形而幾
 則已動人雖不知而已獨知之則是天下之事無有
[066-7b]
 著見明顯而過於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懼而於此
 尤加謹焉所以遏人欲於將萌而不使其潛滋暗長
 於隱微之中以至離道之遠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逹道也釋文樂音洛中/節之中丁仲反
 鄭氏康成曰中為大本者以其含喜怒哀樂禮之所
 由生政敎自此出也
 孔氏穎逹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者言喜怒哀
[066-8a]
 樂縁事而生未發之時澹然虛靜心無所慮而當於
 理故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者不能寂靜而
 有喜怒哀樂之情雖復動發皆中節限猶如鹽梅相
 得性行和諧故云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者言情慾未發是人性初本故曰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者言情慾雖發而能和合道
 理可通達流行故曰天下之逹道也
 朱子曰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則性也無所偏倚故
[066-8b]
 謂之中發皆中節情之正也無所乖戾故謂之和大
 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體也逹道
 者循性之謂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此言性
 情之徳以明道不可離之意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鄭氏康成曰致行之至也位猶正也育生也長也
 孔氏穎達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者致至也位
 正也育生長也言人君所能致極中和使隂陽不錯
[066-9a]
 則天地得其正位焉生成得理故萬物其養育焉
 朱子曰致推而極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
 也自戒懼而約之以至於至靜之中無少偏倚而其
 守不失則極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謹獨而精之以至
 於應物之處無少差謬而無適不然則極其和而萬
 物育矣蓋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吾之心正則天地之
 心亦正矣吾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矣故其效驗
 至於如此此學問之極功聖人之能事初非有待於
[066-9b]
 外而脩道之敎亦在其中矣是其一體一用雖有動
 靜之殊然必其體立而後用有以行則其實亦非有
 兩事也故於此合而言之以結上文之意 右第一
 章子思述所傳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
 而不可易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次言存養省察
 之要終言聖神功化之極蓋欲學者於此反求諸身
 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楊氏
 所謂一篇之體要是也其下十章蓋子思引夫子之
[066-10a]
 言以終此章之義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
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釋文小人之中/庸也王肅本作
 小人之反中庸也憚徒旦反朱注王肅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程子亦以為然今從之 案朱本分小人
 反中庸節小人而無忌憚也節作二節者篇内大文/有鄭本一節而朱子分作二節或數節 朱本各節
 注語同見一處仍於各節注末空一字/界斷以存朱子分節之意大學倣此
 鄭氏康成曰庸常也用中為常道也反中庸者所行
 非中庸然亦自以為中庸也君子而時中者其容貌
[066-10b]
 君子而又時節其中也小人而無忌憚其容貌小人
 又以無畏難為常行是其反中庸也孔疏反中庸者/所行非中庸者
 言用非中以為常是反中庸故云所行非中庸然亦/自以為中庸也解經小人之中庸雖行惡事亦自謂
 為中庸云其容貌君子而又時節其中也解經君子/而時中云其容貌小人又以無畏難為常行者解經
 小人而無忌憚則/不時節其中庸也
 孔氏穎達曰仲尼至矣夫 此一節是子思引仲尼
 之言廣明中庸之行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中庸
 之道鮮能行之 君子中庸者庸常也君子之人用
[066-11a]
 中以為常故云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庸者小人則
 不用中為常是反中庸也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
 時中者此覆說君子中庸之事言君子之為中庸容
 貌為君子心行而時節其中謂喜怒不過節也故云
 君子而時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者
 此覆說小人反中庸之事言小人為中庸形貌為小
 人而心行無所忌憚故云小人而無忌憚也小人將
 此以為常亦以為中庸故云小人之中庸也
[066-11b]
 朱子曰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乃
 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致也唯君子為能體之小人
 反是 君子之所以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徳而
 又能隨時以處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
 小人之心而又無所忌憚也蓋中無定體隨時而在
 是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謹不睹恐
 懼不聞而無時不中小人不知有此則肆欲妄行而
 無所忌憚矣 右第二章此下十章皆論中庸以釋
[066-12a]
 首章之義文雖不屬而意實相承也變和言庸者游
 氏曰以性情言之則曰中和以徳行言之則曰中庸
 是也然中庸之中實兼中和之義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釋文中庸其至矣乎/一本作中庸之為徳
 其至矣乎鮮/息淺反下同
 鄭氏康成曰鮮罕也言中庸為道至美顧人罕能久
 行
 孔氏穎逹曰子曰中庸其至矣乎前既言君子小人
[066-12b]
 不同此又歎中庸之美人寡能久行其中庸之徳至
 極美乎 民鮮能久矣者但寡能長久而行鮮罕也
 言中庸為至美故人罕能久行之
 朱子曰過則失中不及則未至故惟中庸之徳為至
 然亦人所同得初無難事但世敎衰民不興行故鮮
 能之今已久矣論語無能字 右第三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
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
[066-13a]
飲食也鮮能知味也釋文肖音笑朱注知者之知去聲/ 案朱本分不肖者不及也節鮮
 能知味也/節作二節
 鄭氏康成曰罕知其味謂愚者所以不及也過與不
 及使道不行唯禮能為之中
 孔氏穎逹曰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者此覆說
 人寡能行中庸之事道之所以不行者言我知其道
 之不行所由故曰我知之矣 知者過之愚者不及
 也以輕於道故過之以遠於道故不及 道之不明
[066-13b]
 也我知之矣者言道之所以不顯明我亦知其所由
 也 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言道之不行為易故
 知者過之愚者不及道之不明為難故云賢者過之
 不肖者不及是以變知稱賢變愚稱不肖是賢勝於
 知不肖勝於愚也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者
 言飲食易也知味難也猶言人莫不行中庸但鮮能
 久行之言知之者易行之者難所謂愚者不能及中
 庸也案異義云張華辨鮓師曠别薪苻朗為青州刺
[066-14a]
 史善能知味食雞知棲半露食鵞知其黑白此皆晉
 書文也
 朱子曰道者天理之當然中而已矣知愚賢不肖之
 過不及則生禀之異而失其中也知者知之過既以
 道爲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
 以常不行也賢者行之過既以道為不足知不肖者
 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也 道
 不可離人自不察是以有過不及之弊 右第四章
[066-14b]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釋文夫/音扶
 鄭氏康成曰憫無明君敎之
 孔氏穎達曰道其不行矣夫者夫子既傷道之不行
 又哀憫傷之云時無明君其道不復行也
 朱子曰由不明故不行 右第五章此章承上章而
 舉其不行之端以起下章之意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
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釋文與音餘下/强與皆同好呼
[066-15a]
 報反朱注/知去聲
 鄭氏康成曰邇近也近言而善易以進又察而行之
 也兩端過與不及也用其中於民賢與不肖皆能行
 之也斯此也其徳如此乃號為舜舜之言充也孔疏/案諡
 法云受禪成功曰舜又云仁義盛明曰/舜皆是道徳充滿之意故言舜為充也
 孔氏穎達曰子曰至舜乎此一經明舜能行中庸之
 行先察近言而後至於中庸也 舜其大知也與者
 既能包於大道又能察於近言即是大知也 執其
[066-15b]
 兩端用其中於民者端謂頭緒謂知者過之愚者不
 及言舜能執持愚知兩端用其中道於民使愚知俱
 能行之 其斯以為舜乎者斯此也以其徳化如此
 故號之為舜
 朱子曰舜之所以為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諸人
 也邇言者淺近之言猶必察焉其無遺善可知然於
 其言之未善者則隱而不宣其善者則播而不匿其
 廣大光明又如此則人孰不樂告以善哉兩端謂衆
[066-16a]
 論不同之極致蓋凡物皆有兩端如小大厚薄之類
 於善之中又執其兩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後用之則
 其擇之審而行之至矣然非在我之權度精切不差
 何以與此此知之所以無過不及而道之所以行也
  右第六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
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釋文罟/音古網
 之總名擭胡化反尚書傳云捕獸機檻陷陷没之陷/阱才性反本或作穽同阱穿地陷獸也辟音避期音
[066-16b]
 基朱注予知/之知去聲
 鄭氏康成曰予我也言凡人自謂有知人使之入罟
 不知辟也自謂擇中庸而為之亦不能久行言其實
 愚又無恒
 孔氏穎達曰子曰至守也此一經明無知之人行中
 庸之事予我也世之愚人皆自謂言我有知 驅而
 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者此為無知之
 人設譬也罟網也擭謂柞㮙也陷阱謂坑也穿地為
[066-17a]
 坎豎鋒刃於中以陷獸也言禽獸被人所驅納於罟
 網擭陷阱之中而不知違辟似無知之人為嗜欲所
 驅入罪禍之中而不知辟即下文是也 擇乎中庸而
 不能期月守也者鄭云自謂擇中庸而為之亦不能
 久行言其實愚又無恒也小人自謂選擇中庸而心
 行亦非中庸假令偶有中庸亦不能期帀一月而守
 之如入陷阱也
 朱子曰罟網也擭機檻也陷阱坑坎也皆所以揜取
[066-17b]
 禽獸者也擇乎中庸辨别衆理以求所謂中庸即上
 章好問用中之事也期月匝一月也言知禍而不知
 辟以况能擇而不能守皆不得為知也 右第七章
 承上章大知而言又舉不明之端以起下章也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
失之矣釋文拳音權又起阮反徐羌/權反膺徐音應又於陵反
 鄭氏康成曰拳拳奉持之貌
 孔氏穎逹曰子曰至能也此一節是夫子明顏回能
[066-18a]
 行中庸言中庸之難也 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
 失之矣者言顔回選擇中庸而行得一善事則形貌
 拳拳然奉持之膺謂胸膺言奉持守於善道弗敢棄
 失
 朱子曰回孔子弟子顔淵名拳拳奉持之貌服猶著
 也膺胸也奉持而著之心胸之閒言能守也顔子蓋
 真知之故能擇能守如此此行之所以無過不及而
 道之所以明也 右第八章
[066-18b]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
不可能也釋文蹈音悼/又徒報反
 鄭氏康成曰言中庸難為之難
 孔氏穎達曰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天下謂天子國
 謂諸侯家謂卿大夫也 白刃可蹈也者言白刃雖
 利尚可履蹈而行之 中庸不可能也言在上諸事
 雖難猶可為之唯中庸之道不可能也為知者過之
 愚者不及言中庸難為之難也
[066-19a]
 朱子曰均平治也三者亦知仁勇之事天下之至難
 也然皆倚於一偏故資之近而力能勉者皆足以能
 之至於中庸雖若易能然非義精仁熟而無一毫人
 欲之私者不能及也三者難而易中庸易而難此民
 之所以鮮能也 右第九章亦承上章以起下章
子路問强釋文强/其良反
 鄭氏康成曰强勇者所好也
 孔氏穎逹曰子路至哉矯此一節明中庸之道亦兼
[066-19b]
 中國之强子路聞孔子美顔回能擇中庸言己有强
 故問之問强中亦兼有中庸否庾氏云問强中之中
 庸者然此問之亦如論語云子謂顔淵曰用之則行
 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
 與之類是也
 朱子曰子路孔子弟子仲由也子路好勇故問强
子曰南方之强與北方之强與抑而强與朱注與/平聲
 鄭氏康成曰言三者所以為强者異也抑辭也而之
[066-20a]
 言女也謂中國也
 孔氏穎達曰子曰南方之强與北方之强與抑而强
 與者抑語助也而之言女也女子路也夫子將答子
 路之問且先反問子路言强有多種女今所問問何
 者之强為南方為北方為中國女所能之强也子路
 之强行中國之强也
 朱子曰抑語辭而女也
寛柔以敎不報無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066-20b]
 鄭氏康成曰南方以舒緩為强不報無道謂犯而不
 校也
 孔氏穎達曰寛柔以敎不報無道南方之强也君子
 居之者反問既竟夫子遂為厯解之南方謂荆揚之南
 其地多陽陽氣舒散人情寛緩和柔假令人有無道
 加己己亦不報和柔為君子之道故云君子居之
 朱子曰寛柔以敎謂含容㢲順以誨人之不及也不
 報無道謂横逆之來直受之而不報也南方風氣柔
[066-21a]
 弱故以含忍之力勝人為强君子之道也
祍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釋文祍而/審反又而
 鴆反厭/於艶反
 鄭氏康成曰祍猶席也北方以剛猛為强
 孔氏穎達曰祍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强也而强者
 居之者祍卧席也金革謂軍戎器械也北方沙漠之
 地其地多隂隂氣堅急故人生剛猛恒好鬭爭故以
 甲鎧為席寢宿於中至死不厭非君子所處而强梁
[066-21b]
 者居之然唯云南北不云東西者鄭沖云是必南北
 互舉蓋與東西俗同故不言也
 朱子曰祍席也金戈兵之屬革甲胄之屬北方風氣
 剛勁故以果敢之力勝人為强强者之事也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矯中立而不倚强哉矯國有道
不變塞焉强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强哉矯釋文矯居/表反倚依
 彼反徐/其蟻反
 鄭氏康成曰此抑女之强也流猶移也塞猶實也國
[066-22a]
 有道不變以趨時國無道不變以辟害有道無道一
 也矯强貌塞或為色孔疏此抑女之强也何以知之/上文既說三種之强又見南方
 之强又見北方之强唯抑而之强未見故知此經所/云者是抑女之强也云流移也者以其性和同必流
 移隨物合和而不移亦中庸之徳也云國有道不變/以趨時者國雖有道不能隨逐物以求榮利今不改
 變己志以趨㑹於時也云矯强貌/者矯是壯大之形故云强貌也
 孔氏穎達曰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矯此以下皆述
 中國之强也流移也矯亦强貌也不為南北之强故
 性行和合而不流移心行强哉形貌矯然 中立而
[066-22b]
 不倚强哉矯者中正獨立而不偏倚志意强哉形貌
 矯然 國有道不變塞焉强哉矯者若國有道守直
 不變徳行充實志意强哉形貌矯然 國無道至死
 不變强哉矯者若國之無道守善至死性不改變志
 意强哉形貌矯然
 朱子曰此四者汝之所當强也矯强貌詩曰矯矯虎
 臣是也倚偏著也塞未逹也國有道不變未逹之所
 守國無道不變平生之所守也此則所謂中庸之不
[066-23a]
 可能者非有以自勝其人欲之私不能擇而守也君
 子之强孰大於是夫子以是告子路者所以抑其血
 氣之剛而進之以徳義之勇也 右第十章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
 鄭氏康成曰素讀如攻城攻其所傃之傃孔疏司/馬法文
 猶鄉也言方鄉辟害隱身而行佹譎以作後世名也
 孔疏言身隱而行佹譎以作後/世之名若許由洗耳之屬是也弗為之矣恥之也
 孔氏穎逹曰子曰至天地此一節論夫子雖隱遯之
[066-23b]
 世亦行中庸又明中庸之道初則起於匹夫匹婦終
 則徧於天地 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者素鄉也謂
 無道之世身鄉幽隱之處應須静黙若行怪異之事
 求立功名使後世有所述焉 吾弗為之矣者恥之
 也如此之事我不能為之以其身雖隱遯而名欲彰
 也
 朱子曰素案漢書當作索蓋字之誤也索隱行怪言
 深求隱僻之理而過為詭異之行也然以其足以欺
[066-24a]
 世而盗名故後世或有稱述之者此知之過而不擇
 乎善行之過而不用其中不當强而强者也聖人豈
 為之哉
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
 鄭氏康成曰廢猶罷止也弗能已矣汲汲行道不為
 時人之隱行孔疏謂作佹譎求名是也君/子以隱終始行道不能止也
 孔氏穎達曰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者言君子之
 人初既遵循道徳而行當須行之終竟今不能終竟
[066-24b]
 猶如人行於道路半塗而自休廢廢猶罷止也 吾
 弗能已矣已猶止也吾弗能如時人半塗而休止言
 汲汲行道無休已也
 朱子曰遵道而行則能擇乎善矣半塗而廢則力之
 不足也此其知雖足以及之而行有不逮當强而不
 强者也已止也聖人於此非勉焉而不敢廢蓋至誠
 無息自有所不能止也
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釋文/遯本
[066-25a]
 又作遁同/徒頓反
 鄭氏康成曰言隱者當如此也唯舜為能如此孔疏/知者
 史記云舜耕於歴山漁於雷澤/陶於河濵是不見知而不悔
 孔氏穎達曰言君子依行中庸之徳若值時無道隱
 遯於世雖有才徳不為時人所知而無悔恨之心如
 此者非凡人所能唯聖者能然若不能依行中庸者
 雖隱遯於世不為人所知則有悔恨之心也
 朱子曰不為索隱行怪則依乎中庸而已不能半塗
[066-25b]
 而廢是以遯世不見知而不悔也此中庸之成徳知
 之盡仁之至不頼勇而裕如者正吾夫子之事而猶
 不自居也故曰唯聖者能之而已 右第十一章子
 思所引夫子之言以明首章之義者止此蓋此篇大
 㫖以知仁勇三逹徳為入道之門故於篇首即以大
 舜顔淵子路之事明之舜知也顔淵仁也子路勇也
 三者廢其一則無以造道而成徳矣餘見第二十章
君子之道費而隱釋文費本又作拂同扶弗/反徐音弗朱注費符未反
[066-26a]
 鄭氏康成曰言可隱之節也費猶佹也道不費則仕
 孔氏穎達曰君子之道費而隱注云言可隱之節費
 猶佹也言君子之人遭值亂世道徳違費則隱而不
 仕若道之不費則當仕也
 朱子曰費用之廣也隱體之微也
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
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
不能焉釋文與音預作案朱/本合下二節 一節
[066-26b]
 鄭氏康成曰與讀為贊者皆與之與言匹夫匹婦愚
 耳亦可以其與有所知可以其能有所行者以其知
 行之極也聖人有不能如此舜好察邇言由此故與
 孔疏士冠禮文其饗冠者贊者皆與謂干與也云舜/好察邇言由此故與者即愚夫愚婦有所識知故也
 與語/助也
 孔氏穎達曰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者言天下之事
 千端萬緒或細小之事雖夫婦之愚偶然與知其善
 惡若芻蕘之言有可聽用故云與知 及其至也雖
[066-27a]
 聖人亦有所不知焉者言道之至極如造化之理雖
 聖人不知其所由故云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
 知焉 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以行之至極故也
 前文據其知此文據其行以其知行有異故别起其文但
 知之易行之難知之易故上文云夫婦之愚行之難故
 此經云夫婦之不肖不肖勝於愚也 及其至也雖
 聖人亦有所不能焉者知之與行之皆是至極既是
 至極故聖人有不能也
[066-27b]
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釋文憾本又/作感胡暗反
 鄭氏康成曰憾恨也天地至大無不覆載人尚有所
 恨焉况於聖人能盡備之乎
 孔氏穎逹曰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者憾恨也言
 天地至大無物不養無物不覆載如冬寒夏暑人猶
 有怨恨之猶如聖人之徳無善不包人猶怨之是不
 可備也中庸之道於理為難大小兼包始可以備也
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066-28a]
 鄭氏康成曰語猶說也所說大事謂先王之道也所
 說小事謂若愚不肖夫婦之知行也聖人盡兼行孔/疏
 謂兼行大小之事小事則愚夫愚婦所知行大事則/先王之道前文云雖聖人有所不知不能此云大事
 聖人兼行之者前云有所不知不能謂於小事不勝/匹夫匹婦耳非謂大事不能也故此云盡兼行之
 孔氏穎達曰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者語說也
 大謂先王之道言君子語說先王之道其事既大天
 下之人無能勝載之者 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者若
 說細碎小事謂愚不肖事既纎細天下之人無能分
[066-28b]
 破之者言事似秋毫不可分破也
 朱子曰君子之道近自夫婦居室之閒遠而至於聖
 人天地之所不能盡其大無外其小無内可謂費矣
 然其理之所以然則隱而莫之見也蓋可知可能者
 道中之一事及其至而聖人不知不能則舉全體而
 言聖人固有所不能盡也侯氏曰聖人所不知如孔
 子問禮問官之類所不能如孔子不得位堯舜病博
 施之類愚謂人所憾於天地如覆載生成之偏及寒
[066-29a]
 暑災祥之不得其正者
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釋文鳶悅專/反戾力計呂
 結二反躍/羊灼反
 鄭氏康成曰察猶著也言聖人之徳至於天則鳶飛
 戾天至於地則魚躍于淵是其著明於天地也
 孔氏穎逹曰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者
 此大雅旱麓之篇美文王之詩引之者言聖人之徳
 上至於天則鳶飛戾天是翺翔得所聖人之徳下至
[066-29b]
 於地則魚躍于淵是游泳得所言聖人之徳上下明
 察詩本文云鳶飛戾天喻惡人遠云魚躍于淵喻善
 人得所此引斷章故與詩義有異也
 朱子曰詩大雅旱麓之篇鳶鴟類戾至也察著也子
 思引此詩以明化育流行上下昭著莫非此理之用
 所謂費也然其所以然者則非見聞所及所謂隱也
 故程子曰此一節子思喫緊為人處活潑潑地讀者
 其致思焉
[066-30a]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釋文造/在老反
 鄭氏康成曰夫婦謂匹夫匹婦之所知所行
 孔氏穎逹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者言君子行道
 初始造立端緒起於匹夫匹婦之所知所行者 及
 其至也察乎天地者言雖起於匹夫匹婦所知所行
 及其至極之時明察於上下天地也
 朱子曰結上文 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蓋以申明
 首章道不可離之意也其下八章雜引孔子之言以
[066-30b]
 明之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鄭氏康成曰言道即不遠於人人不能行也
 孔氏穎逹曰子曰道不遠人至險以僥倖此一節明
 中庸之道去人不遠但行於己則外能及物 道不
 遠人者言中庸之道不遠離於人身但人能行之於
 己則是中庸也 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言
 人為中庸之道當附近於人謂人所能行則己所行
[066-31a]
 可以為道若違理離遠則不可施於已又不可行於
 人則非道也故云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也
 朱子曰道者率性而已固衆人之所能知能行者也
 故常不遠於人若為道者厭其卑近以為不足為而
 反務為髙遠難行之事則非所以為道矣
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
為遠釋文柯古何反睨徐音詣睥睨/也 案朱本合下節作一節
 鄭氏康成曰則法也言持柯以伐木將以為柯近以
[066-31b]
 柯為尺寸之法此法不遠人人尚遠之明為道不可
 以遠
 孔氏穎逹曰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
 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此豳風伐柯之篇美周公之詩
 柯斧柄也周禮云柯長三尺博三寸則法也言伐柯
 斫也柯柄長短其法不遠也但執柯睨而視之猶以
 為遠言欲行其道於人其法亦不遠但近取法於身
 何異持柯以伐柯人猶以為遠明為道之法亦不可
[066-32a]
 以遠即所不願於上無以交於下所不願於下無以
 事上况是在身外於他人之處欲以為道何可得乎
 明行道在於身而求道也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鄭氏康成曰言人有罪過君子以人道治之其人改
 則止赦之不責以人所不能
 孔氏穎逹曰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者以道去人
 不遠言人有過君子當以人道治此有過之人改而
[066-32b]
 止若人自改而休止不須更責不能之事若人所不
 能則已亦不能是行道在於已身也
 朱子曰詩豳風伐柯之篇柯斧柄則法也睨邪視也
 言人執柯伐木以為柯者彼柯長短之法在此柯耳
 然猶有彼此之别故伐者視之猶以為遠也若以人
 治人則所以為人之道各在當人之身初無彼此之
 别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其人能改即止不治蓋責之以其所能知能行非欲
[066-33a]
 其遠人以為道也張子所謂以衆人望人則易從是
 也
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鄭氏康成曰違猶去也
 孔氏穎逹曰忠恕違道不遠者忠者内盡於心恕者
 外不欺物恕忖也忖度其義於人違去也言身行忠
 恕則去道不遠也 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者
 諸於也他人有一不善之事施之於已已所不願亦
[066-33b]
 勿施於人人亦不願故也
 朱子曰盡已之心為忠推已及人為恕違去也如春
 秋傳齊師違榖七里之違言自此至彼相去不遠非
 背而去之之謂也道即其不遠人者是也施諸已而
 不願亦勿施於人忠恕之事也以已之心度人之心
 未嘗不同則道之不遠於人者可見故已之所不欲
 則勿以施之於人亦不遠人以為道之事張子所謂
 以愛已之心愛人則盡仁是也
[066-34a]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
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
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案朱本合下/二節作一節
 鄭氏康成曰聖人而曰我未能明人當勉之無已
 孔氏穎逹曰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言此四者欲
 明求之於他人必先行之於已欲求其子以孝道事
 已已須以孝道事父母故云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
 也恐人未能行之夫子聖人聖人猶曰我未能行凡
[066-34b]
 人當勉之無已 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譬如已
 是諸侯欲求於臣以忠事已已當先行忠於天子及
 廟中事尸是全臣道也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
 也欲求朋友以恩惠施已則已當先施恩惠於朋友
 也
庸徳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
言顧行行顧言釋文行行皆下孟/反或一讀皆如字
 鄭氏康成曰庸猶常也言徳常行也言常謹也聖人
[066-35a]
 之行實過於人有餘不敢盡常為人法從禮也
 孔氏穎達曰庸徳之行庸言之謹庸常也謂自修已
 身常以徳而行常以言而謹也 有所不足不敢不
 勉謂已之才行有所不足之處不敢不勉而行之
 有餘不敢盡謂已之才行有餘於人常持謙退不敢
 盡其才行以過於人 言顧行者使言不過行恒顧
 視於行 行顧言者使行副於言謂恒顧視於言也
君子胡不慥慥爾釋文慥/七到反
[066-35b]
 鄭氏康成曰君子謂衆賢也慥慥守實言行相應之
 貌
 孔氏穎達曰君子胡不慥慥爾慥慥守實言行相應
 之貌胡猶何也既顧言行相副君子何得不慥慥然
 守實言行相應之道也
 朱子曰求猶責也道不遠人凡已之所以責人者皆
 道之所當然也故反之以自責而自脩焉庸平常也
 行者踐其實謹者擇其可徳不足而勉則行益力言
[066-36a]
 有餘而訒則謹益至謹之至則言顧行矣行之力則
 行顧言矣慥慥篤實貌言君子之言行如此豈不慥
 慥乎贊美之也凡此皆不遠人以為道之事張子所
 謂以責人之心責已則盡道是也 右第十三章道
 不遠人者夫婦所能丘未能一者聖人所不能皆費
 也而其所以然者則至隱存焉下章放此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
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
[066-36b]
無入而不自得焉釋文難乃旦反入案朱本分不願乎/其外節君子無 而不自得焉節作
 二/節
 鄭氏康成曰素皆讀為傃不願乎其外謂思不出其
 位也自得謂所鄉不失其道
 孔氏穎逹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至行乎
 患難素鄉也鄉其所居之位而行其所行之事不願
 行在位外之事論語云君子思不出其位也鄉富貴
 之中行道於富貴謂不驕不淫也鄉貧賤之中則行
[066-37a]
 道於貧賤謂不諂不懾也鄉夷狄之中行道於夷狄
 夷狄雖陋亦隨其俗而守道不改鄉患難之中行道
 於患難而臨危不傾守死於善道也 君子無入而
 不自得焉者言君子所入之處皆守善道
 朱子曰素猶見在也言君子但因見在所居之位而
 為其所當為無慕乎其外之心也 此言素其位而
 行也案此句注素富貴節特篇内朱注數節中有渾/圇一語莫辨何屬者 注明此句注某節大學
 倣/此
[066-37b]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釋文援音園一案朱/本合下節作 節
 鄭氏康成曰援謂牽持之也
 孔氏穎達曰在上位不陵下此素富貴行富貴也若
 身處富貴依我常正之性不使富貴以陵人若以富
 貴陵人是不行富貴之道 在下位不援上者此素
 貧賤行貧賤也援牽持也若身處貧賤則安之宜令
 自樂不得援牽富貴若以援牽富貴是不行貧賤之
 道
[066-38a]
正已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釋文已/音紀怨
 於願反又/於元反
 鄭氏康成曰無怨人無怨之者也論語曰君子求諸
 已小人求諸人
 孔氏穎達曰正已而不求於人則無怨此素夷狄行
 夷狄也若身入夷狄夷狄無禮義當自正已而行不
 得求於彼人則彼人無怨已者論語云言忠信行篤
 敬雖之夷狄不可棄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此素患
[066-38b]
 難行患難也尤過也責也苟皆應之患難則亦甘為
 不得上怨天下尤人故論語云不怨天不尤人是也
 朱子曰此言不願乎其外也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釋文易以豉反/徼古堯反 案
 徼朱本/從儌
 鄭氏康成曰易猶平安也俟命聼天任命也險謂傾
 危之道
 孔氏穎逹曰故君子居易以俟命者易謂平安也言
[066-39a]
 君子以道自處恒居平安之中以聼待天命也 小
 人行險以徼幸小人以惡自居恒行險難傾危之事
 以徼求榮幸之道論語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是
 也
 朱子曰易平地也居易素位而行也俟命不願乎外
 也徼求也幸謂所不當得而得者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釋文正音/征鵠古毒
 反正鵠皆鳥名也一曰正正也鵠直也大射/則張皮侯而棲鵠賔射張布侯而設正也
[066-39b]
 鄭氏康成曰反求於其身不以怨人畫布曰正棲皮
 曰鵠
 孔氏穎達曰子曰至妻帑以上言行道在於已身故
 此一節覆明行道在身之事以射譬之 射有似乎
 君子者言凡人之射有似乎君子之道 失諸正鵠
 反求諸其身者諸於也求責也正謂賔射之侯鵠謂
 大射之侯言射者失於正鵠謂失不中正鵠不責他
 人反鄉自責其身言君子之人失道於外亦反自責
[066-40a]
 於已
 朱子曰畫布曰正棲皮曰鵠皆侯之中射之的也子
 思引此孔子之言以結上文之意 右第十四章子
 思之言也凡章首無子曰字者放此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釋文辟/音譬邇
 音爾卑音/婢又如字
 鄭氏康成曰自從也邇近也行之以近者卑者始以
 漸致之高遠
[066-40b]
 孔氏穎達曰君子行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
 必自卑者自從也邇近也卑下也行之以遠者近之
 始升之以高者卑之始言以漸至高遠不云近者遠
 始卑者高始但勤行其道於身然後能被於物而可
 謂之高遠耳
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眈宜爾室
家樂爾妻帑釋文好呼報反翕許急反樂音洛下同眈/丁南反帑音奴子孫也本又作孥同尚書
 傳毛詩箋並云子也杜預注左傳/云妻子也朱注眈詩作湛亦音眈
[066-41a]
 鄭氏康成曰琴瑟聲相應和也翕合也眈亦樂也古
 者謂子孫曰帑此詩言和室家之道自近者始
 孔氏穎達曰詩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
 樂且眈此小雅棠棣之篇美文王之詩記人引此者
 言行道之法自近始猶如詩人之所云欲和遠人先
 和其妻子兄弟故云妻子好合情意相得如似鼓彈
 瑟與琴音聲相和也兄弟盡皆翕合情意和樂且復
 眈之眈之者是相好之甚也宜爾室家樂爾妻帑者
[066-41b]
 宜善爾之室家愛樂爾之妻帑帑子也古者謂子孫
 為帑故甘誓云予則帑戮汝於人則妻子為帑於鳥
 則鳥尾為帑左傳云以害鳥帑是也
 朱子曰詩小雅棠棣之篇鼓瑟琴和也翕亦合也眈
 亦樂也帑子孫也
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鄭氏康成曰謂其敎令行使室家順
 孔氏穎達曰因上和於遠人先和室家故此一節次
[066-42a]
 之父母其順矣乎謂父母能以敎令行乎室家其和
 順矣乎言中庸之道先使室家和順乃能和順於外
 即上云道不遠施諸已
 朱子曰夫子誦此詩而贊之曰人能和於妻子宜於
 兄弟如此則父母其安樂之矣子思引詩及此語以
 明行遠自邇登高自卑之意 右第十五章
子曰鬼神之為徳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聼之而弗聞
體物而不可遺案朱本分其盛矣乎節體/物而不可遺節作二節
[066-42b]
 鄭氏康成曰體猶生也可猶所也不有所遺言萬物
 無不以鬼神之氣生也
 孔氏穎達曰子曰至此夫此一節明鬼神之道無形
 而能顯著誠信中庸之道與鬼神之道相似亦從微
 至著不言而自誠也 體物而不可遺者體猶生也
 可猶所也言萬物生而有形體故云體物而不可遺
 者言鬼神之道生養萬物無不周徧而不有所遺言
 萬物無不以鬼神之氣生也
[066-43a]
 朱子曰程子曰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張
 子曰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愚謂以二氣言則鬼者
 隂之靈也神者陽之靈也以一氣言則至而伸者為
 神反而歸者為鬼其實一物而已為徳猶言性情功
 效 鬼神無形與聲然物之終始莫非隂陽合散之
 所為是其為物之體而物所不能遺也其言體物猶
 易所謂幹事
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
[066-43b]
在其左右釋文齊側皆反本/亦作齋洋音羊
 鄭氏康成曰明猶潔也洋洋人想思其傍僾之貌
 孔氏穎達曰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者明
 猶潔也言鬼神能生養萬物故天下之人齊戒明潔
 盛飾衣服以承祭祀 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
 右者言鬼神之形狀人想像之如在人之上如在人
 之左右想見其形也
 朱子曰齊之為言齊也所以齊不齊而致其齊也明
[066-44a]
 猶潔也洋洋流動充滿之意能使人畏敬奉承而發
 見昭著如此乃其體物而不可遺之驗也孔子曰其
 氣發揚於上為昭明焄蒿悽愴此百物之精也神之
 著也正謂此爾
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釋文格古百反度/待洛反矧詩忍反
 射音亦朱注/射詩作斁
 鄭氏康成曰格來也矧况也射厭也思皆聲之助言
 神之来其形象不可億度而知事之盡敬而已况可
[066-44b]
 厭倦乎
 孔氏穎達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者格來
 也思辭也矧況也射厭也此大雅抑之篇刺厲王之
 詩詩人刺時人祭祀懈倦故云神之來至以其無形
 不可度知恒須恭敬況於祭祀之末可厭倦之乎言
 不可厭倦也記者引詩明鬼神之所尊敬也
 朱子曰詩大雅抑之篇格來也矧況也射厭也言厭
 怠而不敬也思語辭
[066-45a]
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夫釋文揜音掩於/檢反夫音扶
 鄭氏康成曰言神無形而著不言而誠
 孔氏穎達曰夫微之顯者言鬼神之狀微昧不見而
 精靈與人為吉凶是從微之顯也 誠之不可揜者
 言鬼神誠信不可揜蔽善者必降之以福惡者必降
 之以禍如此夫者此詩人所云何可厭倦夫語助也
 此鬼神即與易繫辭云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
 相似以能生萬物也案彼注木火之神生物金水之
[066-45b]
 鬼終物彼以春夏對秋冬故以春夏生物秋冬終物
 其實鬼神皆能生物終物也故此云體物而不可遺
 此雖說隂陽鬼神人之鬼神亦附隂陽之鬼神故此
 云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是兼人之鬼神也
 朱子曰誠者真實無妄之謂隂陽合散無非實者故
 其發見之不可揜如此 右第十六章不見不聞隱
 也體物如在則亦費矣此前三章以其費之小者而
 言此後三章以其費之大者而言此一章兼費隱包
[066-46a]
 小大而言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徳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
内宗廟饗之子孫保之釋文與/音餘
 鄭氏康成曰保安也
 孔氏穎逹曰子曰至受命此一節明中庸之徳故能
 富有天下受天之命也 子孫保之者師說云舜禪
 與禹何言保者此子孫承保祭祀故云保周時陳國
 是舜之後
[066-46b]
 朱子曰子孫謂虞思陳胡公之屬
故大徳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鄭氏康成曰名令聞也
 孔氏穎達曰故大徳必得其位者以其徳大能覆養
 天下故必得其位如孔子有大徳而無其位以不應
 土録雖有大徳而無其位也案援神契云丘為制法
 主黒緑不代蒼黄言孔子黑龍之精不合代周家木
 徳之蒼也孔演圖又云聖人不空生必有所制以顯
[066-47a]
 天心丘為木鐸制天下法是也必得其壽者據舜言
 之而夫子不長壽以勤憂故也
 朱子曰舜年百有十歳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案朱本合下/節作一節
 鄭氏康成曰材謂其質性也篤厚也言善者天厚其
 福惡者天厚其毒皆由其本而為之
 孔氏穎逹曰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材謂質
 性也篤厚也言天之所生隨物質性而厚之善者因
[066-47b]
 厚其福舜禹是也惡者因厚其毒桀紂是也故四凶
 黜而舜受禪也
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釋文栽依注音災將才反/植也培蒲回反覆芳伏反
 鄭氏康成曰栽讀如文王初載之載栽猶殖也培益
 也今時人名草木之植曰栽築牆立版亦曰栽栽或
 為兹覆敗也孔疏栽讀如文王初載之載者案詩大/明云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彼注云載識
 也言文王生適有所識天為之生配謂生大姒此載/為栽殖者載容兩義亦得為識亦得為殖此對傾者
 覆之故以為殖云築牆立版亦曰栽者案荘/二十九年左傳云水昏正而栽謂立版築也
[066-48a]
 孔氏穎達曰故栽者培之者栽殖也培益也言道徳
 自能豐殖則天因而培益之 傾者覆之者若無徳
 自取傾危者天亦因而覆敗之也
 朱子曰材質也篤厚也栽植也氣至而滋息為培氣
 反而游散則覆
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徳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
之自天申之故大徳者必受命釋文嘉戸嫁反詩本作/假音同假嘉也皇音加
 善也憲音顯一音如字佑音祐二案朱/本分自天申之節必受命節作 節
[066-48b]
 鄭氏康成曰憲憲興盛之貌保安也佑助也
 孔氏穎達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徳此大雅嘉樂之篇
 美成王之詩嘉善也憲憲興盛之貌詩人言善樂君
 子此成王憲憲然有令善之徳案詩本文憲憲為顯
 顯與此不同者齊魯韓詩與毛詩不同故也 宜民
 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徳者必受
 命者宜民謂宜養萬民宜人謂宜官人其徳如此故
 受福于天佑助也保安也天乃保安佑助命之為天
[066-49a]
 子又申重福之作記者引證大徳必受命之義則舜
 之為也
 朱子曰詩大雅假樂之篇假當依此作嘉憲當依詩
 作顯申重也 受命者受天命為天子也 右第十
 七章此由庸行之常推之以極其至見道之用廣也
 而其所以然者則為體微矣後二章亦此意
子曰無憂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
作之子述之案唯朱/本從惟
[066-49b]
 鄭氏康成曰聖人以立法度為大事子能述成之則
 何憂乎堯舜之父子則有凶頑禹湯之父子則寡令
 聞父子相成唯有文王
 孔氏穎逹曰子曰至一也此一節明夫子論文王武
 王聖徳相承王有天下上能追尊大王王季因明天
 子以下及士庶人葬祭祀之禮各隨文解之 以王
 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者言文王以王
 季為父則王季能制作禮樂文王奉而行之文王以
[066-50a]
 武王為子武王又能述成文王之道故無憂也
 朱子曰此言文王之事書言王季其勤王家蓋其所
 作亦積功累仁之事也
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
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廟饗之子孫
保之釋文纘徐音纂哉管反大音泰下大王同一戎衣/依注衣作殷於巾反謂一用兵伐殷也尚書依字
 讀為一著戎衣/而天下大定
 鄭氏康成曰纘繼也緒業也戎兵也衣讀如殷聲之
[066-50b]
 誤也齊人言殷聲如衣虞夏商周氏者多矣今姓有
 衣者殷之胄與壹戎殷者一用兵伐殷也孔疏案尚/書武成云
 一戎衣謂一著戎衣而滅殷此云一者以經武王繼/大王王季文王三人之業一用滅殷對三人之業為
 一耳由三人之業故一身滅之鄭必以衣為殷者以/十一年觀兵于孟津十三年滅紂是再著戎服不得
 稱一戎衣故以衣為殷故/注云齊人言殷聲如衣
 孔氏穎達曰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者纘繼也
 緒業也言武王能纘繼父祖之業以王天下也壹戎
 衣而有天下者戎兵也言一用兵伐殷而勝之也
[066-51a]
 朱子曰此言武王之事纘繼也大王王季之父也書
 云大王肇基王迹詩云至于大王實始翦商緒業也
 戎衣甲胄之屬壹戎衣武成文言一著戎衣以伐紂
 也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徳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
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逹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
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
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逹乎大夫三年之喪逹乎天子父
[066-51b]
母之喪無貴賤一也釋文末亡遏反追/王于況反期音基
 鄭氏康成曰末猶老也追王大王王季者以王迹起
 焉先公組紺以上至后稷也斯禮逹於諸侯大夫士
 庶人者謂葬之從死者之爵祭之用生者之禄也言
 大夫葬以大夫士葬以士則追王者改葬之矣期之
 喪逹於大夫者謂旁親所降在大功者其正統之期
 天子諸侯猶不降也大夫所降天子諸侯絶之不為
 服所不臣乃服之也承葬祭說期三年之喪者明子
[066-52a]
 事父以孝不用其尊卑變孔疏末猶老也者謂文王/受命十一年武王觀兵于
 孟津白魚入王舟是老而受命受命後七年而崩故/鄭注洛誥文王受赤雀武王俯取白魚皆七年是也
 云追王大王王季者以王迹起焉案詩頌閟宮云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是王迹起也云先公組紺以
 上至后稷也者組紺大王之父一名諸盩周本紀云/亞圉卒子大公叔穎立太公卒子古公亶父立又世
 本云亞圉雲生大公組紺諸盩則叔穎組紺諸盩是/一人也此又云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則先公之
 中包后稷也故云組紺以上至后稷也案司服云享/先王則衮冕先公則鷩冕以后稷為周之始祖祫祭
 于廟當同先王用衮則先公無后稷也故鄭注司服/云先公不窋至諸盩若四時常祀雖后稷及大王王
 季之等不得廣及先公故天保云禴祠烝嘗于公先/王是四時常祀但有后稷諸盩以下故鄭注天保云
[066-52b]
 先公謂后稷至諸盭此皆盡望經上下釋義故不同/或有至字誤也云則追王者改葬之矣者以大王王
 季身為諸侯葬從死者之爵則大王王季祗得為諸/侯葬禮不得言追王從天子法故知追王之時而更
 改葬用天子禮案大傳云武王追王大王亶父王季/歴此云周公追王不同者武王既伐紂追王布告天
 下周公追而改葬故不同也云期之喪逹乎大夫者/謂旁親所降在大功者熊氏云此對天子諸侯故云
 期之喪逹乎大夫其實大夫為大功之喪得降小功/小功之喪得降緦麻是大功小功皆逹乎大夫熊氏
 又云天子為正統之喪適婦大功適孫之婦小功義/或然但無正文耳云所不臣乃服之也者喪服傳云
 始封之君不臣諸父昆弟封君之子不臣諸父而臣/昆弟但不臣者皆以本服服也 案雖后稷及大王
 王季之等雖/疑當作唯
[066-53a]
 孔氏穎達曰武王末受命此美周公之徳也末猶老
 也謂武王年老而受命平定天下也斯禮也逹乎諸
 侯大夫及士庶人者斯此也言周公追崇先公之禮
 非直天子所行乃下逹於諸侯大夫士庶人等無問
 尊卑皆得上尊祖父以己之禄祭其先人猶若周公
 以成王天子之禮祀其先公也 父為大夫子為士
 葬以大夫祭以士者謂父既為大夫祭以士禮貶其
 先人而云尊之者欲明以己之禄祀其先人也 期
[066-53b]
 之喪逹乎大夫者欲見大夫之尊猶有期喪為旁親
 所降在大功者得為期喪還著大功之服故云逹乎
 大夫若天子諸侯旁期之喪則不為服也 三年之
 喪逹乎天子者謂正統在三年之喪父母及嫡子并
 妻也逹乎天子者言天子皆服之不云父母而云三
 年者包嫡子也天子為后服期以三年包之者以后
 卒必待三年然後娶所以逹子之志故通在三年之
 中是以昭十五年左傳云穆后崩太子壽卒叔向云
[066-54a]
 王一歳而有三年之喪二焉是包后為三年也直云
 逹乎天子不云諸侯者諸侯旁親尊同則不降故喪
 服大功章云諸侯為姑姊妹嫁於國君者是也 父
 母之喪無貴賤一也唯父母之喪無問天子及士庶
 人其服並同故云無貴賤一也
 朱子曰此言周公之事末猶老也追王蓋推文武之
 意以及乎王迹之所起也先公組紺以上至后稷也
 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又推大王王季之意以及於
[066-54b]
 無窮也制為禮法以及天下使葬用死者之爵祭用
 生者之禄喪服自期以下諸侯絶大夫降而父母之
 喪上下同之推已以及人也 右第十八章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
人之事者也春秋脩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
時食案朱本分其逹孝矣乎節善述人/之事者也節薦其時食節作三節
 鄭氏康成曰脩謂掃糞也宗器祭器也裳衣先祖之
 遺衣服也設之當以授尸也時食四時祭也
[066-55a]
 孔氏穎達曰子曰至掌乎以前經論文王武王聖徳
 相承此論武王周公上成先祖脩其宗廟行郊社之
 禮所以能治國如置物掌中也各隨文解之 夫孝
 者善繼人之志者人謂先人若文王有志伐紂武王
 能繼而承之尚書武成曰予小子其承厥志是善繼
 人之志也 善述人之事者也言文王有文徳為王
 基而周公制禮以贊述之故洛誥云考朕昭子刑乃
 單文祖徳是善述人之事也此是武王周公逹孝之
[066-55b]
 事
 朱子曰達通也承上章而言武王周公之孝乃天下
 之人通謂之孝猶孟子之言逹尊也 上章言武王
 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以有天下而周公成文武之
 徳以追崇其先祖此繼志述事之大者也下文又以
 其所制祭祀之禮通於上下者言之 祖廟天子七
 諸侯五大夫三適士二官師一宗器先世所藏之重
 器若周之赤刀大訓天球河圖之屬也裳衣先祖之
[066-56a]
 遺衣服祭則設之以授尸也時食四時之食各有其
 物如春行羔豚膳膏香之類是也
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
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
 釋文昭常遙反穆又作繆音同逮本又/作遝同音代燕於見反朱注為去聲
 鄭氏康成曰序猶次也爵謂公卿大夫士也事謂薦
 羞也以辨賢者以其事别所能也若司徒奉牛宗伯
 共雞牲矣文王世子曰宗廟之中以爵為位崇徳也
[066-56b]
 宗人授事以官尊賢也旅酬下為上者謂若特牲饋
 食之禮賔弟子兄弟之子各舉觶於其長也逮賤者
 宗廟之中以有事為榮也燕謂旣祭而燕也燕以髮
 色為坐祭時尊尊也至燕親親也齒亦年也
 孔氏穎逹曰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者若昭與昭
 齒穆與穆齒是也 序爵所以辨貴賤也者序謂序
 次爵謂公卿大夫士也謂祭祀之時公卿大夫各以
 其爵位齒列而助祭祀是辨貴賤也故文王世子云
[066-57a]
 宗廟之中以爵為位崇徳也宗人授事以官尊賢也
 是也 序事所以辨賢也者事謂薦羞也序謂次序
 所供祭祀之事若司徒奉牛司馬奉羊宗伯共雞是
 分别賢能堪任其官也 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
 者旅衆也逮及也謂祭末飲酒之時使一人舉觶之
 後至旅酬之時使卑者二人各舉觶於其長者卑下
 者先飲是下者為上賤者在先是恩義先及於賤者
 故云所以逮賤也案特牲饋食之禮主人洗爵獻長
[066-57b]
 兄弟獻衆兄弟之後衆賔弟子於西階兄弟弟子於
 東階各舉觶於其長也弟子等皆是下賤而得舉觶
 是有事於宗廟之中是其榮也又制受爵是逮賤也
  燕毛所以序齒也者言祭末燕時以毛髮為次序
 是所以序年齒也故注云燕謂既祭而燕也燕以髮
 色為坐祭時尊尊也至燕親親也
 朱子曰宗廟之次左為昭右為穆而子孫亦以為序
 有事於大廟則子姓兄弟羣昭羣穆咸在而不失其
[066-58a]
 倫焉爵公侯卿大夫也事宗祝有司之職事也旅衆
 也酬導飲也旅酬之禮賔弟子兄弟之子各舉觶於
 其長而衆相酬蓋宗廟之中以有事為榮故逮及賤
 者使亦得以申其敬也燕毛祭畢而燕則以毛髮之
 色别長幼為坐次也齒年數也
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
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鄭氏康成曰踐猶升也其者其先祖也踐或為纘
[066-58b]
 孔氏穎達曰踐其位行其禮者踐升也謂孝子升其
 先祖之位行祭祀之禮也
 朱子曰踐猶履也其指先王也所尊所親先王之祖
 考子孫臣庶也始死謂之死旣葬則曰反而亡焉皆
 指先王也此結上文兩節皆繼志述事之意也
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
 案朱本合下/節作一節
 鄭氏康成曰社祭地神不言后土者省文
[066-59a]
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釋文示/依注音
 寘之/䜴反
 鄭氏康成曰示讀如寘諸河干之寘寘置也物而在
 掌中易為知力者也序爵辨賢尊尊親親治國之要
 孔氏穎達曰治國其如示諸掌乎注云示讀如寘諸
 河干之寘寘置也者若能明此序爵辨賢尊親則治
 理其國其事為易猶如置物於掌中也
 朱子曰郊祭天社祭地不言后土者省文也禘天子
[066-59b]
 宗廟之大祭追祭大祖之所自出於大廟而以大祖
 配之也嘗秋祭也四時皆祭舉其一耳禮必有義對
 舉之互文也示與視同視諸掌言易見也此與論語
 文意大同小異記有詳略耳 右第十九章
 
 
 
欽定禮記義疏卷六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