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68 欽定禮記義疏-清-高宗弘曆 (master)


[051-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禮記義疏卷五十一
 樂記第十九之二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䕫始制樂以賞諸侯案/樂
 也者施也二節當在/此節之上脫簡在後
 正義鄭氏康成曰䕫欲舜與天下之君共此樂也孔/疏
 䕫欲天下同行舜道故/歌此南風以賞諸侯南風長養之風也其辭未聞
 孔疏案聖證論引尸子及家語云昔者舜彈五弦之/琴其辭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風之
[051-1b]
 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鄭云其辭未聞失其義也/ 案馬昭云家語王肅所增加非鄭所見又尸子雜
 說不可取證正/經故言未聞也夔舜時典樂者也書曰䕫命汝典樂
  孔氏頴逹曰自此至知其行也特明聖人制樂以
 賞諸侯其功大者其樂備五弦謂無文武二弦唯宫
 商等之五弦也案世本云神農作琴今云舜作者正
 用此琴特歌南風始自舜耳或五弦始舜也 王氏
 應麟曰五音十二律古也舜彈五弦之琴以歌南風
 是琴之全體具五音也琴之有少宫少商則不復有
[051-2a]
 琴樂之有少宫少徴則不復有樂以繁脆唯殺之調
 皆生於二變也
 存疑鄭氏康成曰南風言父母之長養已孔疏南風/詩名南風
 長養萬物而孝子歌之言己得父母生長如萬物得/南風生也舜有孝行故以此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
 而教天下/之孝也
 辨正輔氏廣曰鄭氏以為舜歌父母之德如南風家
 語所載之辭則以為解民愠阜民財疑家語所載必
 有據南風長養萬物猶人君長養萬民舜為天子而
[051-2b]
 歌此以為樂則諸侯之君民者亦當法舜之徳體南
 風之意以長養其民故䕫因其歌而寫之於金石絲
 竹當時諸侯有養民之徳者則以樂賞之也
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徳者也徳盛而教尊
五榖時熟然後賞之以樂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綴逺
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綴短故觀其舞知其徳聞其諡知
其行也舞行户剛反/其行下孟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民勞則徳薄酇相去逺孔疏酇謂/酇聚舞人
[051-3a]
 行位處立表/酇以識之舞人少也民逸則德盛酇相去近舞人
 多也諡行之迹也 王氏肅曰逺以象民行之勞近
 以象民行之逸 孔氏穎達曰此明諸侯德尊樂備
 舞具綴謂酇也逺是舞者外營域行列之處若諸侯
 治理於民使民勞苦者由君徳薄賞之以樂其舞人
 相去行綴逺由人少舞處寛也諸侯治理於民使逸
 樂由君徳盛故賞之以樂舞人相去行綴短由人多
 舞處狭也舞處之綴一種但人多則去之近人少則
[051-3b]
 去之逺觀其舞之逺近則知其徳之薄厚由舞所以
 表徳也又以諡比擬其舞聞諡之善否知其行之好
 惡由諡所以迹行也 陳氏祥道曰諸侯徳盛而教
 尊五榖時熟然後天子賞之以樂者以其人事修於
 下天時應於上然後可以樂其樂也 陳氏暘曰周
 官大胥以六樂之會正舞位小胥巡舞列經曰行其
 綴兆行列得正焉蓋位則酇也所以為綴列則佾也
 所以為行治民勞者酇逺而佾寡徳殺故也治民逸
[051-4a]
 者酇近而佾多徳盛故也 馬氏睎孟曰徳大者然
 後得其樂之備徳小者則雖有常數而不得備故其
 治民之勞逸者其舞所以不同也上言舜歌南風夔
 始制樂言其樂之聲下言其舞行綴逺綴短者言其
 樂之容舞者徳之發徳者舞之藴故觀舞可以知徳
 諡者行之賔行者諡之主故聞諡可以知行其意主
 於舞而繼之以聞諡者所以詳之也
 存異輔氏廣曰治民勞謂勞於治民者治民逸謂逸
[051-4b]
 於治民者行綴逺則氣舒行綴短則氣促上勤則下
 紓上逸則下促 應氏鏞曰勤於治民則徳盛而樂
 隆故舞列逺而長怠於治民則徳薄而樂殺故舞列
 近而短
 案鄭孔於其治字畧讀民勞謂民猶勞苦輔應以治
 民勞連解謂勤於治民二說相反然樂舞在庭其庭
 廣狭有定鄭謂人多而相去近人少而相去逺訓綴
 字甚明輔應諸說非也且怠於治民民心愁怨無制
[051-5a]
 樂賞之之理
大章章之也咸池備矣韶繼也夏大也殷周之樂盡矣
 韶上/遥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大章堯樂名言堯徳章明也周禮
 闕之或作大卷咸池黄帝樂名咸皆也池之言施也
 言徳之無不施也周禮曰大咸韶舜樂名韶之言紹
 也言舜能繼紹堯之徳周禮曰大韶夏禹樂名言禹
 能大堯舜之徳周禮曰大夏殷周之樂盡矣言盡人
[051-5b]
 事也周禮曰大濩大武 孔氏頴逹曰此論六代之
 樂咸池備矣言黄帝之徳皆施被天下無不周徧是
 為備具也自夏以前皆以文徳王天下殷周二代惟
 以武功為民除殘暴民得以生人事道理盡極矣
 陳氏暘曰舜紹堯之俊徳而以后夔作韶禹成治水
 之大功而以臯陶作夏成湯能䕶民於塗炭故伊尹
 為之作濩武王以武定禍亂故周公為之作武是帝
 樂莫備於堯舜而王樂至三王無餘藴矣
[051-6a]
 通論熊氏安生曰案樂緯云黄帝曰咸池帝嚳曰六
 英顓頊曰五莖堯作大章舜曰簫韶禹曰大夏商曰
 大濩周曰大武禮樂志云顓頊作六莖帝嚳作五英
 與樂緯不同其餘無異名曰六英者宋均注云為六
 合之英華五莖者能為五行之道立根莖也 孔氏
 頴達曰案司樂注云湯徳能使天下得其所是其徳
 也元命包曰湯之時民樂其救之於患害故曰濩救
 也由救之故民得所義亦通也大武武王樂也以武
[051-6b]
 取定天下周公制焉
 案此篇名樂施言徳施至堯而備舜亦繼堯所施禹
 亦大堯所施至殷周而繼治以文戡亂以武所施於
 民者盡矣
 存疑鄭氏康成曰咸池堯增修而用之孔疏咸池雖/黄帝之樂至
 堯之時更增改修治而用之故此文次在大章之下/至周謂之大咸其黄帝之樂堯不增修者至周謂之
 大巻更加以雲門之號故周/禮雲門大卷在大咸之上也
 案咸池為黄帝樂而記乃列之大章之後故鄭以堯
[051-7a]
 時增改言之然無可考姑存以備參
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饑教者民之寒
暑也教不時則傷世事者民之風雨也事不節則無功
然則先王之為樂也以法治也善則行象徳矣饑居/祈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教謂樂也以法治以樂為治之法
 行象徳民之行順君之徳也 王氏肅曰以法治作
 樂所以法治其行也君行善即臣下之行皆象君之
 徳 孔氏穎達曰此明樂之為善樂得其所則事有
[051-7b]
 功也以法治者言先王作樂以為治為法若樂善則
 治得其善若樂不善則治乖於法前文教不時則傷
 世事不節則無功是也人君為治得其所教化美善
 則下民之行法象君之徳也 張氏守節曰此明施
 樂須節也寒暑天地之氣若寒暑不時則民多疾疫
 風雨天事也風雨有聲形故為事若飄灑凄厲不有
 時節則榖損民饑樂以氣和民心如天地寒暑以氣
 生化故謂樂為民之寒暑也禮以形教故曰事天地
[051-8a]
 之以風雨奮潤萬物猶以禮安治萬民故謂禮為萬
 民之風雨也 陳氏暘曰一隂一陽天地之道也運
 而為四時則寒暑相推而嵗成焉散而育萬物則風
 雨相資而化興焉樂道天地之和而其教與事實體
 之也春誦夏弦春合舞秋合聲先王之所著以成教
 者孰非法寒暑之時邪以聲展之以舞正之律小大
 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孰非法風雨之節邪教
 有時事有節以善民心如此則民之行未有不象上
[051-8b]
 之徳矣
夫豢豕為酒非以為禍也而獄訟益繁則酒之流生禍
也是故先王因為酒禮壹獻之禮賔主百拜終日飲酒
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故酒食者所以
合歡也樂者所以象徳也禮者所以綴淫也豢音患綴/知力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以榖食犬豕曰豢為作也言豢豕
 作酒本以享祀養賢而小人飲之善酗以致獄訟也
 壹獻士飲酒之禮孔疏凡饗禮案大行人云上公九/獻侯伯七獻子男五獻並依命數
[051-9a]
 其臣介則孤同子男卿大夫畧為一/節俱三獻則天子諸侯之士同一獻百拜以喻多孔/疏
 令鄉飲酒之禮是壹獻無/百拜令云百拜故云多也綴猶止也 孔氏穎逹曰
 此言禮樂之設不得其所則禍亂興故先王節其禮
 樂以防淫亂也 陳氏暘曰飲酒人之大欲不能不
 速訟先王知其然於書有彛酒之戒羣飲之誅於禮
 有幾酒之察屬飲之禁猶以為未也又寓教戒之意
 於器皿之間彞皆有舟其載有量尊皆有罍其鼓有
 節爵以角觥以兕以至傷而為觴單而為觶孤而為
[051-9b]
 觚戔而為醆散而為散止而為禁無非備酒禍也一
 獻之禮非不簡也而賔主至於百拜終日飲酒非不
 久也而不得醉焉然則先王為禮以備酒禍可謂至
 矣言士之饗禮如此則自士而上可知也酒食以合
 歡則禮之所施樂未嘗不有以通之也然合歡以為
 樂非樂其情必以象徳酒食以為禮非淫其徳必以
 綴淫易之需言君子以飲食燕樂酒食合歡之意也
 豫言先王以作樂崇徳樂以象徳之意也曲禮曰富
[051-10a]
 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禮以綴淫之意也
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禮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禮以樂
之哀樂之分皆以禮終樂音洛下所樂哀樂/康樂皆同分扶問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大事謂死喪也 張氏守節曰民
 有喪則先王制衰麻哭泣之禮以節之使其各遂哀
 情是禮以哀之也大福祭祀者慶也民慶必歌舞飲
 食庶羞之禮使不過而各遂歡樂是有以樂之也哀
 樂雖反皆用禮節各終其分故云皆以禮終 陳氏
[051-10b]
 暘曰死喪㐫札禍烖天事之大者也圍敗冦亂人事
 之大者也大宗伯皆以㐫禮哀之所謂有大事必有
 禮以哀之也以脤膰之禮親兄弟之國而與之同福
 禄以慶賀之禮親異姓之國而與之和安樂所謂有
 大福必有禮以樂之也 方氏慤曰分以言其有定
 分而不可犯也若曾子七日水漿不入口則不能以
 禮節其哀矣魏文侯聽鄭衛而不知倦則不能以禮
 節其樂矣
[051-11a]
 案大事及大福義陳氏本大宗伯言之鄭張特舉其
 一耳
  右樂施章第四鄭目録第三史記樂書以樂象章/樂也者施也禮也者報也至所以
  贈諸侯也十四句係於皆以禮終之下乃禇少孫/所升降也 案此篇言樂施則樂也者施也節當
  為此篇之首所謂大輅一節承上禮報情夔/始制樂以賞諸侯承上樂章徳文義甚明
  孔氏穎達曰此論樂記第四章名為樂施施者用
  於天下此章中明樂施被之事也本是第二前既
  推樂理章為第三此為第四亦明禮樂既備後乃
[051-11b]
  施布天下也 張氏守節曰中有三段一明施樂
  以賜諸侯二明施樂須節既賜之所以宜節也三
  明禮樂所施各有本徳本意
樂也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
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所樂之/樂音洛
 正義鄭氏康成曰著猶立也謂立司樂以下使教國
 子 孔氏穎達曰風謂水土之風氣謂舒疾剛柔俗
 謂君上之情欲謂好惡取捨用樂化之故使惡風移
[051-12a]
 改弊俗變易 周氏諝曰聖人之所樂莫非正也發
 其所樂而為樂莫非和也以其正故可以善民心以
 其和故感人之深有以善之又有以感之所以移風
 易俗甚易也
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
而動然後心術形焉知音智應/於甑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言在所以感之也術所由也形猶
 見也 孔氏穎達曰夫樂聲善惡本由民心而生所
[051-12b]
 感善事則善聲應所感惡事則惡聲應樂之善惡初
 則從民心而興後乃合成為樂樂又下感於人善樂
 感人則人化之為善惡樂感人則人隨之為惡是樂
 出於人而還感人猶如雨出於山而還雨山火出於
 木而還燔木故此篇之首論人能興樂此章之意論
 樂能感人也人由血氣而有心知故血氣心知連言
 之其性雖一所感不恒物來感已心遂應之念慮興
 動然後心之所由道路而形見焉心術見者即下文
[051-13a]
 是也 張氏守節曰人生必有血氣心知之性性合
 五常之行有喜怒哀樂之分但其發無常時隨外境
 所觸故亦無常也應感起物而動緣外故來感心心
 觸感來起動應之故有喜怒哀樂也 陳氏暘曰民
 生而静有血氣心知之常性應感起物而動無哀樂
 喜怒之常情以有常之性託無常之情則心術之形
 固非我也實自物而已 方氏慤曰上言血氣心知
 而下止言心者蓋别言之雖有血氣心知之異合而
[051-13b]
 言之萬化皆本於心而已 應氏鏞曰喜怒哀樂未
 發之謂中發而中節之謂和此道心惟㣲也有血氣
 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此人心惟危也叩之
 則應觸之則感相激相生循環無端皆縁物而起物
 動於内而心形於外也所性曰心知心之虚明未嘗
 不靈也所形曰心術心之動則不勝其多事矣
是故志微唯殺之音作而民思憂嘽諧慢易繁文簡節
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
[051-14a]
毅亷直勁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寛裕肉好順成和
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
淫亂唯子遥反殺色界反思息吏反又音斯嘽昌善反/諧户皆反慢莫諫反易以豉反賁依注讀為憤扶
 粉反勁吉政反裕羊樹反肉而救反好呼報/反辟匹亦反邪似嗟反滌大歴反濫力暫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志微意細也吳公子札聽鄭風而
 曰其細已甚民弗堪也孔疏左傅襄/二十九年簡節少易也孔/疏
 曲折雖繁其節簡/少謂緩歌而疏節奮末動使四支也孔疏以身為本/以四支為末故
  云動使四支賁案粗厲總言之猛起猛於始奮/末奮於終廣 大於中言自始至終皆粗厲賁讀
[051-14b]
 為憤憤怒氣充實也春秋傳曰血氣狡憤孔疏左傳/僖十五年
 言案賁大也/ 其音𢎞大狄滌往來疾貌孔疏詩踧踧周道字異/義同又詩滌滌山川
 濫僭差也此皆民心無常之傚也肉或為潤 孔氏
 頴達曰志微謂人君志意微細唯殺謂樂聲唯蹙殺
 小如此音作而民感之則悲思憂愁也嘽寛也諧和
 也慢疏也繁多也康安也君若道徳寛和疏易則樂
 音多文采而節奏簡畧下民所以安樂也粗厲謂人
 君性氣粗疏威厲猛起謂武猛發起奮末謂奮動手
[051-15a]
 足廣賁謂樂聲廣大憤氣充滿如此音作而民感之
 則性氣剛毅也君若亷直勁正則樂音矜莊嚴栗而
 誠信故民應之而肅敬也君如寛裕厚重則樂音順
 序而和諧動作故民應之而慈愛也流辟謂君志流
 移不静邪散謂違辟不正放邪散亂狄成滌濫謂樂
 之曲折疾速而成疾速而止則民感之而淫亂也此
 六事所云音者皆據君徳及樂音相雜也君徳好而
 樂音亦好君徳惡而樂音亦惡皆上句論君徳下句
[051-15b]
 論樂音 周氏諝曰心術形然後音作故審其音則
 其心術可知 陳氏暘曰樂以音變音以民變民思
 憂哀心所感然也民康樂樂心所感然也民剛毅怒
 心所感然也民肅敬敬心所感然也民淫亂喜心所
 感然也由前則以心論聲而其辭畧由後則以音論
 民而其辭詳此其序所以不同也肉倍好者璧好倍
 肉者瑗肉好如一旋而不可窮者環肉好之音豈其
 音旋而不可窮邪案肉好借璧以喻君徳/順成和動乃以音言 方氏慤
[051-16a]
 曰慢易者非傲慢之慢特言其過耳繁文簡節者文
 雖繁而節則簡也肉好猶璧之有肉好然蓋璧外謂
 之肉實而無隙内謂之好則虚而已謂其音實而有
 所養又虚而得所好也陸氏佃曰肉而無好則失/之實好而無肉則失之虚
 馬氏睎孟曰論樂之所始則起於心之所感而後發
 於聲音論樂之所成則反以感人心者也前哀心感
 者其聲噍以殺至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言音起於
 心之所感此言樂之所以感於人心也先王之為樂
[051-16b]
 尤慎其所以感之之始
 存疑鄭氏康成曰肉肥也張氏守節曰謂/音如肉之肥 陳氏澔
 曰志疑當作急急促微細噍枯殺減也狄與逖同逺
 也成者樂之一終狄成言其一終甚長淫佚之意也
 滌洗也濫侵僭也言其音之泛濫侵僭如以水洗物
 而浸漬侵濫無分際也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合生氣之和
道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隂而不宻剛氣不怒柔氣
[051-17a]
不懾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
 稽古奚反道音導行/下孟反懾之渉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生氣隂陽氣也五常五行也孔疏/此經
 隂陽剛柔皆天地之氣故以五行言木性仁金性/義火性禮水性智土性信非父義母慈之五徳也
 之言閉也懾猶恐懼也 孔氏穎達曰上既明樂之
 感人故此明先王節人情性自然所感謂之性因物
 念慮謂之情言先王制樂本人情性既得人情考之
 使合度數裁制以禮義使合生氣之和道之依金木
[051-17b]
 水火土之性也陽主發動失在流散先王教之感陽
 氣者不使放散也隂王幽静失在閉塞先王節民情
 感隂氣者不有閉塞也四暢謂隂陽剛柔也四者通
 暢交在身中而發見動作於身外也隂陽剛柔各得
 其所是安其位也不相侵犯是不相奪也 張氏守
 節曰合應也陽氣舒散人禀陽多則散隂氣閉宻人
 禀隂多則宻 陳氏祥道曰本之情性明樂之情稽
 之度數明樂之文有情有文然後裁之以禮義故能
[051-18a]
 幽合生氣之和而和於天明道五常之行而同於人
 和同天人而至於無間故能使之陽不散隂不宻剛
 不怒柔不懾不散者陽中之隂不宻者隂中之陽不
 怒者剛中之柔不懾者柔中之剛四者條暢於中而
 發作於外是以安其位而不相奪也 方氏慤曰黄
 鍾之律長九寸應鍾之律長四寸此樂之度也陽六
 為律隂六為吕此樂之數也情性由乎内故言本度
 數存乎微故言稽生氣固有和矣唯樂以合其和然
[051-18b]
 後其和不離五常固有行矣唯樂以道其行然後其
 行無礙隂陽兼物言之剛柔指人言之陽不散隂不
 宻然後得其暢故曰暢陽不至於散則陽交隂故也
 隂不至於宻則隂交陽故也故曰交其暢也其交也
 豈非和之所致乎剛柔之氣亦若是而已 陳氏澔
 曰本之情性即民有血氣心知之性喜怒哀樂之情
 也度數十二律上生下生損益之數也禮義貴賤隆
 殺清濁髙下各有其義也生氣之和造化發育之妙
[051-19a]
 也五常之行仁義禮智信之徳也
 案本之情性指先王性情之中和以為作樂之本者
 非但以民生血氣心知之性言之度如律始於三寸
 九分極於九寸而紀之以三平之以六成於十二則
 又其數也禮如音之君尊臣卑民貴物賤而君不可
 驕臣不可亢民不可勞物不可匱則又其義也先王
 既本之性情以立其本又稽之度數制之禮義以極
 其詳則於生氣之和五常之行人與天合天以人行
[051-19b]
 使禀於天而為隂陽禀於地而為剛柔者皆無偏倚
 駁雜之差則四氣之在吾性情者條暢交錯於中而
 發形於度數禮義者皆安其位而不相奪倫則其樂
 真可樂而可用之以善民心矣
然後立之學等廣其節奏省其文采以繩徳厚律小大
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
理皆形見於樂故曰樂觀其深矣省西領反稱尺證反/比毘志反長丁丈反
 見賢/遍反
[051-20a]
 正義鄭氏康成曰等差也各用其才之差學之廣謂
 增習之省猶審也文采謂節奏合也繩猶度也周禮
 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以樂舞教國
 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孔疏周禮/大司樂文
 律六律也周禮典同以六律六同辨天地四方隂陽
 之聲孔疏隂聲六吕陽聲六/律陽聲屬天隂聲屬地以為樂器小大孔疏若/黄鍾之
 律長九寸應鍾之/律長四寸半強也謂髙聲正聲之類孔疏周禮典同/髙聲䃂正聲緩
 下聲肆陂聲散斂聲歛達聲贏微聲韽回聲衍侈聲/筰弇聲鬱薄聲甄厚聲石以鍾形小大不稱引以明
[051-20b]
 作鍾之法須/小大稱也終始謂始於宫終於羽孔疏五聲終/始使有次序
 廟黄鍾為宫大吕為角大簇為徴應鍾為羽孔疏大/司樂文
 祫祭降/神之樂以象事行若宫為君商為臣皆形見於樂謂
 同聽之莫不和敬莫不和順莫不和親 王氏肅曰
 繩法也法其徳厚薄也 孔氏穎達曰先王欲稽之
 度數制之禮義非教不可故立之學等使依其才藝
 等級而教學之廣謂增習寛廣其樂之節奏也省謂
 省審也文采謂樂之宫商相應若五采成文即上文
[051-21a]
 聲成文是也繩度也謂凖度以道徳仁厚也律謂六
 律小之與大以為樂器使音聲相稱也先王制樂如
 此以化於民由樂聲調和故親疏之理見於樂聲也
 樂聲有清濁髙下故貴賤長幼見於樂以樂聲有隂
 陽律吕故男女之理見於樂 陳氏暘曰教不可陵
 節學不可躐等先王之於樂非獨以善吾身又將以
 教人也故始之以中和祇庸孝友之樂徳中之以興
 道諷誦言語之樂語終之以二帝三王之樂舞始之
[051-21b]
 以十三舞勺中之以成童舞象終之以二十舞大夏
 其立之學等用其才之差而使習之如此抑又使之
 廣其節奏而不為簡節之音省其文采而不為繁文
 之樂則徳之充實而端厚者故足繩之使不淫矣周
 官小師掌六樂之節鍾師掌九夏之奏節奏之辨也
 節奏文采均聲之飾治飾之道欲始博而終約始博
 之節奏不可以不廣終約之文采不可以不省以繩
 徳厚則能使人復性之静而不逐物之動又何窮人
[051-22a]
 欲滅天理之有律述此者也比輔此者也樂之於天
 下其體固有小大其用固有終始述以小大之稱則
 大小相成而無輕重之不等輔以終始之序則終始
 相生而無先後之不倫以此象事行則事容有大小
 終始矣繩徳厚以為性象事行以為行則越之聲音
 形之動靜一逺一近而親疏之理存焉一上一下而
 貴賤之理存焉一先一後而長㓜之理存焉一内一
 外而男女之理存焉能使是理莫不形見於樂豈不
[051-22b]
 原於律小大之稱比終始之序邪 方氏慤曰立之
 學所以教之立之等所以辨之節奏惡其狹故曰廣
 文采惡其雜故曰省凡此皆原其性之所禀故曰以
 繩徳厚小大有宜事之稱也終始相生事之序也有
 宜則不可以無稱故律而述之使不易相生則不可
 以無序故比而聫之使不絶若宫音濁而大羽音清
 而小盖律小大之稱也始於黄鍾之初九終於仲吕
 之上六盖比終始之序也凡此皆發於情之所動故
[051-23a]
 曰以象事行親疏言其分貴賤言其位長㓜言其序
 男女言其情四者皆人之倫也莫不各有理焉唯形
 容於樂乃可得而見故曰樂觀其深矣 焉氏睎孟
 曰五音大不過乎宫細不過於羽此小大之稱大師
 之奏始作翕如至於繹如此終始之序也
 案此乃言以樂教人也立之學以為教之地立之等
 以為教之方節奏以始終之次第言故欲其廣文采
 以宫商之倡和言故欲其省文采即節奏之合也存
[051-23b]
 於心為徳如仁於父子義於君臣見諸事為行如父
 慈子孝君仁臣忠徳本厚而樂以繩之使厚者益厚
 徳必見於行而樂以倣象之使皆可依據而行如上
 生下生即父子之親而餘遞疏旋為宫者即君之貴
 而餘遞賤黄鍾陽之長林鍾隂之長而餘遞幼黄鍾
 以大吕為妻大簇以夾鍾為妻是五常之徳五倫之
 行無不形見於樂也舉此以教不誠可以善民心哉
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鼈不大氣衰則生物不遂
[051-24a]
世亂則禮慝而樂淫
 正義鄭氏康成曰遂猶成也慝穢也 孔氏穎達曰
 敝謂勞敝煩謂煩擾隂陽之氣衰亂故生物不得遂
 成世道衰亂上下無序故禮慝男女不節故樂淫以
 上三事皆喻禮慝樂淫也 輔氏廣曰物者氣之所
 生也禮樂者世之所形也禮慝如世俗委巷之禮也
 禮易失之慝樂易失之淫
是故其聲哀而不荘樂而不安慢易以犯節流湎以忘
[051-24b]
本廣則容姦狹則思欲感條暢之氣而滅平和之徳是
以君子賤之也易以豉反湎緜鮮反而案/今本滅平和之徳無 字
 正義鄭氏康成曰廣謂聲緩也狹謂聲急也感動也
 動人條暢之善氣使失其所 孔氏穎達曰此論樂
 不得其所則滅平和之徳故君子賤之朋淫於家是
 慢易以犯禮節淫訩肆虐是流湎以忘根本廣謂節
 閒疏緩多有姦淫之聲狹謂節閒廹促動人情欲而
 切急條逺也暢舒也賤謂棄而不用若師曠聞桑閒
[051-25a]
 濮上之聲撫而止之是也 方氏慤曰闗雎之樂非
 不哀也所哀者窈窕之難求是乃所以為莊非不樂
 也所樂者淑女之為配是乃所以為安今哀而不荘
 故慢易以犯節樂而不安故流湎以忘本慢則無所
 敬易則無所戒故犯節流則不知止湎則有所溺故
 忘本廣固足以有客所容者姦聲感人則逆氣應之
 矣狹固足以有思所思者樂得其欲則以欲忘道矣
 平則條而有理和則暢而能通 陳氏澔曰感或作
[051-25b]
 蹙感條暢之氣則與合生氣之和者反矣滅平和之
 徳則與道五常之行者異矣
  右樂言章第五史記樂書同鄭目錄第四/呉氏澄纂言改居第二
  孔氏穎達曰皇氏以為是樂言之科自民有血氣
  至禮慝而樂淫論人心不同隨樂而變是故其聲
  以下論作樂不得其所則滅和平之徳 張氏守
  節曰此第五章名樂言明樂歸趣之事中有三段
  一言人心隨王之樂二言明王制正樂以化民三
[051-26a]
  言邪樂不可以化民
  案樂言當作樂形聲之誤也先言樂因人性感物
  而心術形後言樂正則倫理皆形見於樂故以樂
  形名篇張氏作言樂則尤誤
凡姦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正聲
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倡和有應回
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各以類相動也倡昌尚/反和胡
 臥反分/扶問反
[051-26b]
 正義鄭氏康成曰成象者謂人樂習焉 孔氏穎達
 曰姦聲謂姦邪之聲感動於人逆氣謂違逆之氣即
 姦邪之氣也姦聲感動於人而逆氣來應二者相合
 而成象淫樂遂興紂作靡靡之樂是也正聲感動於
 人而順氣來應二者相合而成象則和樂興若周室
 太平頌聲作也聲感人是倡也氣應之是和也善倡
 則善和惡倡則惡和是倡和有應回謂乖違邪謂邪
 辟言乖違邪辟及曲之與直各歸其善惡之分限也
[051-27a]
 善歸善分惡歸惡分既善惡各歸其分是萬物之情
 理各以類自相感動也 陳氏暘曰聲樂之象也其
 發而感人不能無姦正氣體之充也其出而應聲不
 能無逆順盖樂者天地之和正聲之所止也而姦聲
 則乖此人者天地之安和順氣之所鍾也而逆氣則
 反此然氣合於無象見於有相感而文生文之所生
 則象之所見也象之所見則樂之所形也逆氣成象
 而淫樂興則新樂之發非治世之音也順氣成象而
[051-27b]
 和樂興則古樂之發非亂世之音也夫命有正有不
 正性有善有不善道有君子有小人徳有凶有吉然
 則聲有姦正氣有順逆樂有淫和不亦感應自然之
 符邪聲之邪正既異其所倡則氣之逆順亦異其所
 和可謂倡和有應矣逆氣而淫樂興順氣而和樂興
 可謂回邪曲直各歸其分矣凡此非特人為然萬物
 亦莫不各以氣類相感動也古之人當春而叩商弦
 以召南吕凉風忽至草木成實及秋而叩角弦以激
[051-28a]
 夾鍾温風徐回草木發榮當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鍾
 雪霜交下川池暴沍及冬而叩徴弦以激蕤賔陽光
 熾烈堅冰立散終嵗命宫而總四弦則景風翔慶雲
 浮甘露降醴泉湧以至瓠巴鼓瑟而鳥舞魚躍師曠
 奏角而雲行雨施鄒衍吹律而寒谷黍滋豈非萬物
 之理各以類相應也 應氏鏞曰聲感於微而氣之
 所應者甚速氣應於微而象之所成者甚著成象則
 有形而可見見乃謂之象也各歸其分者所謂樂之
[051-28b]
 道歸焉耳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姦聲亂色不
畱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惰慢邪辟之氣不設於身
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行下孟/反惰徒
 臥反辟匹亦/反知音智
 正義鄭氏康成曰反猶本也術猶道也 孔氏穎達
 曰反情謂反去淫溺之情理以調和其善志比類謂
 比擬善類以成己身之羙行不使姦聲亂色留停於
[051-29a]
 耳目令耳目不聰明不使淫樂慝禮連接於心術謂
 心不存念也以耳目心術所為皆善則怠惰邪辟之
 氣無由來入故邪辟之氣不施設於身體既邪辟不
 在於身耳目鼻口心知百事之體皆由順正由從也
 皆從和順以行其正直義理也 張氏守節曰聲色
 是事故云聰明而氣無形故於身為設也不留聰明
 於姦聲亂色故耳目得順正不用心術接淫慝禮樂
 故心知得順正不設身於惰辟故百體得順正也
[051-29b]
 方氏慤曰情者性之欲反情所以復其性類者人之
 善比類所以别其等反情於内故足以和其志比類
 於外故足以成其行 陳氏暘曰淫樂不止於姦聲
 慝禮不止於亂色姦聲亂色其入人也淺而不能累
 吾聰明於其外淫樂慝禮其入人也深而不能蔽吾
 心術於其内夫然則惰慢邪辟之氣不設於身體百
 體所由無逆而非順無邪而非正以行吾義而已
 李氏格非曰反情以和其志以内修内者也比類以
[051-30a]
 成其行以外治外者也姦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
 禮不接心術以外治内也惰慢邪辟之氣不設身體
 以内治外也 真氏徳秀曰姦聲亂色不留聰明養
 其外也淫樂慝禮不接心術養其内也惰慢之氣自
 内出邪辟之氣自外入不設於身體則内外交養矣
然後發以聲音而文以琴瑟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從以
簫管奮至徳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著張/慮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奮猶動也著猶成也 孔氏穎達
[051-30b]
 曰前明君子去姦聲行正聲故此明正聲之道動發
 心志以聲音文飾聲音以琴瑟振動形體以干戚装
 飾樂具以羽旄隨從諸樂以簫管用上諸樂奮動天
 地至徳之光明感動四時氣序之和平樂既和平故
 能著成萬物之理道謂風雨順寒暑時鬼神降其福
 萬物得其所也 張氏守節曰其身已正然後乃可
 制樂為化故用歌之音聲内發己之徳用琴瑟之響
 外文己之行歌者在上此是堂上之樂又用干戚羽
[051-31a]
 旄簫管從而播之絲竹在下此是堂下之樂 陳氏
 暘曰發以聲音而為徳音之音文以琴瑟而為徳音
 之器動以干戚而為武徳之容飾以羽旄而為文徳
 之客從以簫管而為備成之樂則性術之變盡矣徳
 自此顯足以奮至徳之光氣自此調足以動四氣之
 和夫然則可以贊化育而與天地參矣萬物之理何
 微而不著乎 陸氏佃曰至徳之光以樂而奮若大
 章所以發堯徳之光大韶所以發舜徳之光案孔以/至徳屬
[051-31b]
 天地此以至徳屬堯舜/以此見天人合撰之義
 存疑鄭氏康成曰動至徳之光謂降天神出地祗假
 祖考
 案君子順氣成象至心知百體無不順正則徳至矣
 然後播之於樂以奮其至徳之光吾之氣順則天地
 之氣亦順故有以動四氣之和而萬物之性之正理
 遂於是著也至徳當𦂳承順正行義鄭以屬天神地
 祗似稍隔
[051-32a]
是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還象風雨五
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姦百度得數而有常小
大相成終始相生唱和清濁迭相為經還音旋迭/大結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清明謂人聲也孔疏八音氣濁唯/人聲清明故知清
 明謂人/聲也廣大謂鐘鼓也孔疏下云鐘聲鏗又云鼓鼙/之聲讙鏗之與讙皆廣大之
 意/周還謂舞者五色五行也案角音木色青徴音火/色赤宮音土色黄商音
 金色白羽音水色黒/音正即色成文也八風從律應節至也孔疏風八/方之風律
 十二月之律樂得其度故八風應八節而至不為姦/慝八風者白虎通云距冬至四十五日條風至次明
[051-32b]
 庶風次清明風次景風次凉風次閶闔風次不周風/次廣莫風皆間四十五日而至八節者立春春分立
 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百度百刻也言日月晝夜不失正也
 孔疏謂晝夜百刻昏明晝/夜不失其正度數有常也清謂蕤賓至應鍾濁謂黄
 鍾至中吕 王氏肅曰清明廣大終始周還皆樂之
 節奏容儀發動也 孔氏穎達曰人之歌曲清潔顯
 明以象天鐘鼓鏗鏘寛廣壮大以象地終於羽始於
 宫象四時變化終而復始也舞者周匝廻環象風雨
 之廻復五行之色謂五行之聲宫商角徴羽相應成
[051-33a]
 文如青黄相雜故曰五色也小大相成謂十二月律
 互為宫羽而相成也終始相生謂五行宫商迭相用
 為終始倡和清濁謂十二月律先發聲為倡後應聲
 為和律長者濁短者清迭相為經謂十二月之律還
 相為宫是樂之常也 陳氏暘曰天職氣覆而清明
 地職形載而廣大運行天地之間一變一通而終則
 有始者其四時乎一散一潤而周則復還者其風雨
 乎樂之道本末具舉情文兼盡其聲清而不可溷明
[051-33b]
 而不可掩者以象天也非特人聲而已其體廣而不
 可極大而不可圉者以象地也非特鐘鼓而已六舞
 終於大武始於雲門八音終於革木始於金石六律
 終於無射始於黄鍾六同終於夾鍾始於大吕皆象
 四時也非特宫羽而已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宫
 舞動其容以要鍾鼓俯㑹之節千變萬化唯意所適
 皆象風雨也非特舞之一端而已五聲之節奏合為
 文采莫不雜比成文而不亂則宫為君足以御臣商
[051-34a]
 為臣足以治民角為民足以興事徴為事足以成物
 羽為物足以致用夫然則各得其所不相陵犯而無
 惉懘之音矣八風象八卦也其所以擬而遂之者八
 音所以節而行之者八佾之舞而已盖主朔易者坎
 也故其音革其風廣莫為果蓏者艮也故其音匏其
 風融震為竹故其音竹其風明庶巽為木故其音木
 其風清明兑為金故其音金其風閶闔乾為玉故其
 音石其風不周瓦土器也故坤音瓦而風凉蠶火精
[051-34b]
 也故離音絲而風景是正北之風從黄鍾之律而黄
 鍾冬至之氣也東北之風從大吕大簇之律而大吕
 大蔟大寒啟蟄之氣也正東之風從夾鍾之律而夾
 鍾春分之氣也東南之風從姑洗仲吕之律而姑洗
 仲吕糓雨小滿之氣也正南之風從蕤賔之律而蕤
 賓夏至之氣也西南之風從林鍾夷則之律而林鍾
 夷則大暑處暑之氣也正西之風從南吕之律而南
 呂秋分之氣也西北之風從無射應鍾之律而無射
[051-35a]
 應鍾霜降小雪之氣也八方之風周於十二律如此
 則順氣應之而和樂興而正聲格矣尚何姦聲之有
 聲音律吕發越於樂縣之間其體有小大不相廢而
 相成其用有終始不相戾而相生一唱一和一清一
 濁迭相為經而其常未始有窮也盖音莫不有適太
 清則志危太濁則志下皆非所謂適也一清一濁迭
 相為經要合清濁之中而已安往而不適 哉方氏
 慤曰清明者樂之聲故象天廣大者樂之體故象地
[051-35b]
 終始者樂之序故象四時周還者樂之節故象風雨
 合之以柷樂之始也止之以敔樂之終也既備乃奏
 樂之周也以反為文樂之還也五色即五行也五行
 則言其道五色則言其質非有其質則文無所附方
 言其成文故以其質言之五行播於四時故天地之
 文作於春夏而成於秋冬相生所以相成相剋所以
 相治故曰成文而不亂律十有二宫以應嵗十有二
 月合而為四時四時分而為八節八節行之以八風
[051-36a]
 故八風在天則應乎八節在地則位乎八方在易則
 畫於八卦在樂則播於八音其所以從律則一也律
 述氣者也風則天地之氣也風從律之所述則應期
 而不姦矣百度者晝夜之刻數也陽長則隂消則晝
 得數為多夜得數為少隂長則陽消則晝得數為少
 夜得數為多得數多者其晷長得數少者其晷短長
 短者度之所起也故謂之度隂陽一消一長晝夜一
 短一長雖小變而不失其大常故曰得數而有常小
[051-36b]
 者隂也大者陽也成雖隂之事然非陽以生之則隂
 無自而成故曰相成終者隂也始者陽也生雖陽之
 事然非隂以成之則陽亦無自而生故曰相生倡者
 為先和者為後清者為升濁者為降倡和者隂陽之
 氣先後之序也清濁者隂陽之氣升降之體也方其
 倡之得位則倡者為經和者為緯矣及和之得位亦
 若是也清之得位則清者為經濁者為緯矣及濁之
 得位亦若是也雖然此特其大概耳至於播之於樂
[051-37a]
 則五音六律其聲亦莫不有倡有和有清有濁焉迭
 相為經亦若是而已 馬氏睎孟曰小大精粗皆有
 歎故天之中數五因之以為五聲地之中數六因之
 以為六律至於樂之始則有柷柷方二尺四寸三八
 之數深一尺八寸二九之數九勝八陽勝隂此樂之
 所以作也至於樂之終則有敔敔之鉏鋙二十七三
 九之數長尺十之數十勝九隂勝陽此樂之所以止
 也凡此皆百度得數而有常不變也言百者亦舉其
[051-37b]
 成數耳 應氏鏞曰合之象兩儀分之象四時増中
 央土則為五行分以四隅則為八方五聲配乎五行
 之色故各成文而不亂八音配乎八卦之風故各從
 律而不姦自一度衍之而至於百則百度各得其數
 猶八卦至於六十四而其變無窮也大而日月星辰
 之度小而百工器物之度各有數焉不止晝夜之百
 刻也曰不亂不姦以至有常言其常而不紊也曰相
 成相生以至迭相為經言其變而不窮也順其常則
[051-38a]
 能極其變矣
 案此一節申言動四氣之和
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

 正義鄭氏康成曰言樂用則正人理和隂陽也倫謂
 人道也 孔氏穎達曰倫類也其樂施行而倫類清
 羙矣人聼之則耳目清明血氣和平變移敝惡之風
 改革昏亂之俗而天下皆寜矣 張氏守節曰正樂
[051-38b]
 既行故人倫之道清不視聼姦亂故視聼聰明口鼻
 心知百體皆由順正故血氣和平風移俗易天下皆
 寜上行謂之風下習謂之俗 馬氏睎孟曰倫者理
 也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於樂故樂行而
 倫清言其莫不和親莫不和順莫不和敬也耳目聰
 明言不為外物所誘也血氣和平言不為外物所觸
 也移風易俗天下皆寜此樂之效也 輔氏廣曰上
 既極言樂之理故此下言樂之功效以結之
[051-39a]
 案此一節申言著萬物之理盖耳當聰目當明血當
 和氣當平者萬物所性之理惟為逆氣所感乃失其
 性而其理遂若不可知故必動四氣之和而其理乃
 著馴至於移風易俗天下皆寜則知樂之所感大矣
故曰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
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樂音/洛
 正義鄭氏康成曰道謂仁義也欲謂邪辟也 孔氏
 穎達曰樂者是人之所歡樂也君子所歡樂在於得
[051-39b]
 仁義之道得其道則歡樂小人所歡樂在於邪淫得
 邪淫則亦歡樂也然君子在上以仁義之道制邪淫
 之欲則意得歡樂而不有昏亂也若小人在上以邪
 淫之欲忘仁義之道則志意迷惑而不得歡樂矣
 張氏守節曰此引舊語樂名廣證前事 方氏慤曰
 道有義故足以制欲欲既制則其樂不流而治生欲
 無窮故至於忘道道既忘則其惑不觧而憂生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廣樂以成其教樂行而民鄉
[051-40a]
方可以觀徳矣鄉許/亮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方猶道也 孔氏穎達曰反已淫
 欲之情以諧和徳義之志寛廣樂之義理以成就其
 政教之事正樂興行而民歸嚮仁義之道人君如此
 可以觀其徳行矣 陳氏暘曰反情以和其志則是
 志以道寜而其仁足以成已廣樂以成其教則是以
 樂教和而其智足以成物
 案前言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此言廣樂以
[051-40b]
 成其教者萬物之理各以其類相動故必親比於善
 之類而後可以成我之行至於徳成而移風易俗則
 廣樂以成其教我又足以動物所謂成己而成物也
 人之情無不求樂特小人無君子道之遂至以欲忘
 道反惑而入於不樂耳君子以道制欲徳至而民皆
 化之遂無人不得其所欲正見反情乃得人情之大
 公也
徳者性之端也樂者徳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
[051-41a]
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
樂器從之
 正義孔氏穎達曰徳在於内樂所以發揚其徳故樂
 為徳之光華也非器無以成樂故金石絲竹為樂之
 器也詩謂言辭志在内故以言辭説其志歌謂曲音
 所以歌詠其言辭之聲哀樂在内必形於外故以舞
 振動其容樂之為體有此三者詩言其志則詩序云
 詩者志之所之也歌詠其聲則詩序云言之不足故
[051-41b]
 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也舞動其容則詩序
 云詠歌之不足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容從
 聲生聲從志起志從心發三者相因原本從心而來
 先心而後志先志而後聲先聲而後舞聲須合於宫
 商舞須應於節奏乃成於樂故樂器從之也 張氏
 守節曰徳得理也性之端本也言人禀性皆以得理
 為本也得理於内樂為外故云徳之華樂為徳華若
 莫之能用故須金石之器也金石為器須用詩述申
[051-42a]
 其志志在心不述不暢故用詩述之若直述其志則
 無縕藉之美故又長言歌詠使聲音之羙可得而聞
 若直詠歌未暢故舉手蹈足以動其形容也三者志
 聲容也 陳氏暘曰古之教六詩者以六徳為之本
 以六律為之音以六徳為本故自樂器推而上之及
 於徳者性之端樂者徳之華也以六律為音故自樂
 器推而下之及於詠歌其聲舞動其客也 方氏慤
 曰五常性之所有也非徳無以得五音徳所寓也非
[051-42b]
 樂無以發發而為華然後散而為器然器不止於金
 石絲竹特舉此以該之 輔氏廣曰端猶孟子所謂
 四端也華即下文所謂英華也徳出於性故徳者性
 之端也樂以章徳故樂者徳之華也金石絲竹又樂
 之形而下者也此總言樂之終始又言樂之本於心
 詩言心之志歌詠心之聲舞動心之容與詩大序所
 言同意
 存疑鄭氏康成曰三者本志也聲也容也言無此本
[051-43a]
 於内則不能為樂也 方氏慤曰有言有咏有動皆
 氣之所使也所以使氣者心而已故曰本於心然後
 樂氣從之 張氏守節曰樂氣詩歌舞也君子前有
 三徳為本乎心後乃詩歌舞可觀故云然後樂氣從
 之也 輔氏廣曰樂之氣謂和氣也樂由陽來豈無
 氣乎
 案經文明言志聲容三者本於心不當又以志聲容
 三者為本 又案諸本俱作樂器惟史記説苑作樂
[051-43b]
 氣張輔二氏皆以氣釋之其説亦似但細玩記文以
 志承性之端以聲容承徳之華則末二語自當承樂
 器言孔疏作器盖有本也張輔據史記説苑改經字
 過矣張三徳説亦武斷然其説亦備一義附存之
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
唯樂不可以為偽
 正義孔氏穎達曰志起於内思慮深逺是情深也言
 之於外情由言顯是文明也志意藴積在中故氣盛
[051-44a]
 内志既盛則外感動於物故變化通神也氣盛謂手
 舞足蹈化神謂動天地感鬼神也思念善事日乆是
 和順積於心中言辭聲音發見在外是英華發於身
 外此據正樂也若其姦聲則悖逆積中淫聲發外心
 惡而望聲之善不可得也故云唯樂不可以為偽
 張氏守節曰徳為性本故曰情深樂為徳華故云文
 明歌舞蹈樂氣從之案樂氣/説詳前故云氣盛天下咸寜故
 曰化神内外符合而無有虚假也 方氏慤曰樂有
[051-44b]
 情則有文有氣則有化其情深然後其文明其氣盛
 然後其化神盖中外之理然也情深氣盛則樂之和
 順積於中文明化神則樂之英華發於外所積者和
 順則知所發者無乖無逆所發者英華則知所積者
 有本有根矣是皆有諸中然後形諸外故言不可以
 為偽也
 案情反之性則得情之本而情乃深情深則詩言之
 歌詠之舞動之而文自明矣至詩言咏歌舞蹈之氣
[051-45a]
 皆盛則化之所及舉萬物而皆各正其性命而化自
 神矣盖承上章奮至徳之光而申言之以深探其本
 也
樂者心之動也聲者樂之象也文采節奏聲之飾也君
子動其本樂其象然後治其飾
 正義鄭氏康成曰文采樂之威儀也 孔氏穎達曰
 心動而見聲聲成而為樂樂由心動而成故云樂者
 心之動也樂本無體由聲而見是聲為樂之形象也
[051-45b]
 聲無曲折則太質素故以文采節奏而飾之使美動
 其本則亦心之動也樂其象則亦樂之象也治其飾
 則亦聲之飾也以此三者結上三事 陳氏祥道曰
 心動於自然而樂動於使然故曰心之動樂之本則
 隠而其聲則見故曰樂之象聲之單出則質必待文
 采節奏為之飾也 陳氏暘曰容從聲生聲從志起
 志從心發君子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
 生矣動其本之謂也施於金石越於聲音樂其象之
[051-46a]
 謂也省其文采廣其節奏治其飾之謂也
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歩以見方再始以著往復亂以飭
歸奮疾而不拔極幽而不隠獨樂其志不厭其道備舉
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見而義立樂終而徳尊君子以
好善小人以聼過故曰生民之道樂為大焉警音景見/賢遍反復
 音伏獨樂之樂音洛拔歩/葛反厭於艶反好呼報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先鼓将奏樂先擊鼓以警戒衆也
 三歩謂将舞必先三舉足以見其舞之漸也奮疾謂
[051-46b]
 舞者也孔疏拔疾也舞者奮/迅疾速而不至大疾極幽謂歌者也孔疏歌/者坐而
 不動是極幽静而/聲發起是不隠也 陳氏澔曰再始謂一節終而再
 作也往進也亂終也如云闗雎之亂歸舞畢而退就
 位也再始以著往者再擊鼓以明其進也復亂以飭
 歸者復擊鐃以謹其退也此兩句言舞者周旋進退
 之事
 存疑鄭氏康成曰再始以著往武王除喪至孟津之
 上紂未可伐還歸二年乃遂伐之武舞再更始以明
[051-47a]
 伐時再往也復亂以飭歸謂鳴鐃而退明以整歸也
  孔氏穎達曰記者引周之大武之樂以明上三者
 之義方謂方将欲舞積漸之意也亂治也復謂舞曲
 終舞者復其行位而整治象武王伐紂既畢整飭師
 旅而還歸也世多違背道理武王獨能樂其志意不
 違厭其仁義之道理恒以道自将也既不違厭道理
 又能備舉而行之以利天下不私自恣己之情欲也
 情見謂武王伐紂之情見於樂也義立謂伐紂之義
[051-47b]
 興立也觀其樂終則知武王道徳尊盛也君子謂在
 位尊者觀武王之樂徳類如此庶㡬好行善道小人
 謂士庶之等觀武王樂音亦聽伏已之愆過也生養
 民人之道樂最為大此特引武王樂者以其利益為
 深餘樂莫及故也
 辨正胡氏銓曰此經汎論樂不指武王 陳氏澔曰
 此章諸家皆以為論大武之樂以明伐紂之事且以
 再始為十一年觀兵十三年伐紂愚謂此特通論樂
[051-48a]
 與舞之理如此耳故曰生民之道樂為大焉豈可以
 生民之道莫大於戰伐哉
樂也者施也禮也者報也樂樂其所自生而禮反其所
自始樂章徳禮報情反始也施始豉反句案今本反/其所自始 無而字
 正義鄭氏康成曰言樂出而不反而禮有往來也自
 由也 又曰此明禮樂所由生先王有仁民之徳施
 於外故為樂以章之有報本之情動於中故為禮以
 行之 孔氏穎達曰此明禮樂之别報施不同作樂
[051-48b]
 之時庶衆皆聽之而無反報之意但有恩施而已曲
 禮云往而不來非禮也故禮言報也若周由后稷為
 始祖即追祭后稷報其王業之由是禮有報也又覆
 説報施之意言樂施而不報是章明其盛徳也禮有
 恩則報以人意言之謂之報情以父祖子孫言之謂
 之反始其實一也 張氏守節曰庾蔚之云樂者所
  以宣暢四氣導達情性功及物而不知所報所謂施
 也禮者所以通彼之意故有往有來所謂報也樂章
[051-49a]
 徳聞名知徳若大章是也禮報人情而制隨質文之
 始也 朱子曰樂是和氣由中間直出無所待於外
 禮却是始初有這意思外面却做一箇節文抵當他
 雖説是人做元不曾杜撰因他本有這意思
 存疑孔氏穎達曰若武王民樂其由武功而生王業
 即以武為樂名以受施處立名
 案徳蘊於中樂形於外是樂主於施人以禮來我以
 禮徃是禮主於報然樂之施雖達於外而達於外者
[051-49b]
 實本於中心之徳是樂之章徳實樂其所自生禮之
 報雖因乎人而致之人者原以行乎敬是禮以報人
 之情亦以反吾心所自始也孔説民樂武徳武王由
 武功成王業只説得樂以象功一邉與章徳似隔
所謂大輅者天子之車也龍旂九旒天子之旌也青黒
縁者天子之寳龜也從之以牛羊之羣則所以贈諸侯
縁悦/絹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贈諸侯謂來朝將去報之以禮
[051-50a]
 孔氏頴達曰前經明樂者為施禮者為報此明禮報
 之事諸侯守土奉其土地所有來朝天子故天子以
 此等之物報之不明樂施者其事易知故畧之大輅
 金輅也據上公及同姓侯伯故下云龍旂九旒亦上
  公也若異姓則象輅四衛則革輅蕃國則木輅而受
  於天子總謂之大輅也龍旂九旒據上公言之侯伯
  則七旒子男則五旒寳龜之中竝以青黑為縁天子
  既與之大輅龍旂及寳龜占兆又從以牛羊非一故
[051-50b]
  稱羣 陳氏暘曰春秋傳稱王賜晉文公以大輅之
  服祝鮀言先王分魯衞晉以大路杜氏以為金輅盖
  周天子之輅以玉為大諸侯以金為大大夫以革木
  為大其為大同其所以為大異矣周官司常交龍為
  旂析羽為旌别之則旌旂異制合之則旂亦可謂之
  旌爾雅曰屬縿為旒旒亦謂之縿斾以纁則旒蒨矣
  左傳謂蒨茷是也青黒縁者天子之寳龜為其能顯
  仁藏知也以其有安民之徳故報以天子之車以其
[051-51a]
 有君民之徳故報以天子之旌以其有守國之知故
 報以天子之龜以其有養民之道故報以牛羊之羣
 車服以庸其意如此 馬氏睎孟曰天子以十二為
 節大輅繁纓十二就旂十有二旒青黒縁之寳龜長
 尺二寸公以九為節侯伯以七為節子男以五為節
 然則大輅與旒青黒之寳龜賜以上公之禮也
 案此二節劉向目録史記俱在樂施篇之末惟皇本
 誤屬此今考其文當在樂施篇之首
[051-51b]
  右樂象章第六鄭目録第八吏記樂書第/六呉氏澄纂言改居第三
  孔氏穎達曰皇氏以為是樂象之科自首至行其
  義明樂有姦聲正聲以類相感君子當去姦聲用
  正聲也然後發以聲音以下明正聲之道大樂之
  徳足以安天下也故曰樂者以下明君子小人各
  有所樂惟君子敦行善樂也樂者心之動以下又
  廣明舞之義理與聲音相續之事樂也者施也明
  禮樂之别報施不同 張氏守節曰此第六章名
[051-52a]
  樂象人君作樂天地必法象應之中分五段一明
  淫樂正樂俱能成象二明君子所從正樂三明正
  樂有本非可假為四證有本不偽之由五明禮樂
  之用别
  案章中實分三節首言修徳至順氣成象而樂興
  當然之功也次言君子徳成而樂以象之末言君
  子之樂以象徳而人又放象於君子自然之符也
  至樂也者施也二節則樂施篇之文而脱簡在此
[051-52b]
  耳
 
 
 
 
 
 
欽定禮記義疏卷五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