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68 欽定禮記義疏-清-高宗弘曆 (master)


[033-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禮記義疏卷三十三
 禮運第九之四
故先王秉蓍龜列祭祀瘞繒宣祝嘏辭説設制度故國
有禮官有御事有職禮有序蓍音尸瘞於/例反繒如字
 正義鄭氏康成曰埋牲曰瘞幣帛曰繒宣猶揚也繒
 或作贈 孔氏穎達曰列祭祀謂郊廟以下國既有
 禮故百官各御其事官既有御故百事各有其職凡
[033-1b]
 所行禮皆有次序也 劉氏敞曰先王措天下如此
 而猶不敢自任秉蓍龜求其眀知於神也列祭祀歸
 其功德於祖也設制度者辨上下定民志也故國無
 大小皆有禮以稱之故官有所御事有所職禮有所
 序而五禮之施五品之實徧於斯民一道德以同風
 俗莫非五常之歸矣 方氏慤曰秉蓍龜以決禮之
 疑列祭祀以致禮之敬瘞繒以備禮之物宣祝嘏辭
 説以通禮之文若是則國可謂有禮矣建國必設官
[033-2a]
 設官必治事治事所以行禮也上言國有禮者禮之
 體下言禮有序者禮之用
 存疑鄭氏康成曰此皆卜筮所造置 孔氏穎達曰
 上言龜知人情故此言卜筮所造之事凡卜必先筮
 故兼言之郊廟以下皆用卜筮繒之言贈也謂祀地
 埋告又贈神也設制度謂造宫室城隍車旗之屬
 劉氏敞曰瘞繒宣祝達其誠信於幽也嘏辭説者示
 其神靈之饗也 吳氏澄曰此節禮達於上下節禮
[033-2b]
 達於下
 案祭祀尚有卜日筮尸等事瘞繒以下皆不用卜筮
 鄭謂此皆卜筮所造制孔氏又牽合龜知人情是承
 悞而加甚者又祭祝嘏皆有辭説劉以宣屬之祝以
 辭説屬之嘏當是筆悞若禮達於上説則牽合矣
故先王患禮之不達於下也故祭帝於郊所以定天位
也祀社於國所以列地利也祖廟所以本仁也山川所
以儐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廟三公在朝
[033-3a]
三老在學王前巫而後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
無為也以守至正儐音擯朝音潮筮市/制反瞽音古侑音又
 正義鄭氏康成曰患禮不達患下不信也祭帝以下
 所以達禮於下也教民尊神慎居處也宗宗人瞽樂
 人侑四輔也孔疏左輔右弼前疑後丞皆/勸侑人君為善故謂之為侑 孔氏穎
 達曰因上禮有序説禮下達之事天子至尊而猶行
 臣禮以事天是欲使嚴上之禮達於下猶自祭社是
 欲使報恩之禮達於下在宗廟以子禮事尸是欲使
[033-3b]
 仁義之教達於下自祭山川是欲使儐敬鬼神之教
 達於下自祭五祀是欲使本事之教達於下宗宗伯
 祝太祝王在宗廟則委於宗祝示不自専以達於下
 在朝職事則委任三公在學乞言則受之三老王弔
 臨則前委於巫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既言
 前巫故言後史卜筮主決疑瞽主和侑典規諫示不
 自専故竝置之王以禮尊神又委任得人故中心無
 為以守至正之道也 方氏慤曰禮之始自天子出
[033-4a]
 終則與民由之然後禮達而分定患禮之不達於下
 故教以祭祀使民知畏敬也郊以定天位而天下達
 於尊卑之禮社以列地利而天下逹於施報之禮仁
 以立人之道而天下達於親踈之禮我為主以賔接
 鬼神而天下達於興作之禮五祀因時用事而天下
 達於制度之禮宗祝以接神故在廟三公以聽政故
 在朝三老以奉教故在學不祥却於未然故前巫言
 動紀於巳然故後史史在左右而言後者對巫言之
[033-4b]
 瞽典樂以侑食瞽言其人侑言其事夫天下之動貞
 夫一而止苟非以至正為守則天下之動莫之能正
 雖欲無為也其可得乎 劉氏彞曰祭帝於郊天位
 由之而定民不敢慢於上矣祀社於國生物享其報
 而民不敢慢於神矣祖廟之祀祖有其徳而民不敢
 慢於人山川之報功有其秩而民不敢僭其禮故宗
 祝在廟執蔡祀之禮雖鬼神之大不得而亂之三公
 在朝執上下之禮雖君上之尊不得而踰之三老在
[033-5a]
 學執人倫之禮雖異數之隆不得而變之前巫以辟
 除其心之疑慮後史以臨正其行之欹傾卜筮瞽侑
 以防其言動之有失夫如是何為哉無為矣而曰以
 守至正何也中心不為於意慮則寂然而不動是人
 之正性也 馬氏睎孟曰自仁率親自義率祖離而
 言之有仁義之别合而言之則皆親親之仁禮器所
 謂宗廟之祭仁之至者意亦如此 陳氏澔曰郊社
 五者皆使禮教之四達宗祝三公三老無非眀禮教
[033-5b]
 以淑天下而君居巫史瞽侑之中此心無為守其至
 正則又君之以禮自防示教於天下也 郝氏敬曰
 禮不止祭而神道設教則易達然而主之者君心也
 存異孔氏穎達曰竝用卜筮民猶未信先王患之更
 為下郊社諸事定天位即是本於天列地利即是命
 降於社下三句即降於祖廟山川五祀
 案如孔説與上節判為二截而與前本乎天節又混
 并為一恐非本義又諸説俱以中心二字連訓於理
[033-6a]
 無礙惟陳澔以王中絶句與前後左右相應其説更
 為周匝竝存之
故禮行於郊而百神受職焉禮行於社而百貨可極焉
禮行於祖廟而孝慈服焉禮行於五祀而正法則焉故
自郊社祖廟山川五祀義之脩而禮之蔵也蔵如/字
 正義鄭氏康成曰言信得其禮則神物與人皆應之
 百神列宿也百貨金玉之屬脩猶飾也蔵若其城郭
 然 孔氏穎達曰禮既達於下有功而見徴應王郊
[033-6b]
 天備禮則星辰不忒故云受職祀社盡禮則五穀豐
 稔金玉露形故云可極祭廟盡禮而天下皆服行孝
 慈王者孝慈之道為逺近所服也祭五祀以禮而天
 下法則行得其正也不言山川者法則之事包之也
 覆説諸蔡是義之脩飾禮之府蔵 陳氏祥道曰百
 神受職以大報天而百神莫不與之也百貨可極以
 五土之宜百物資之以生也孝慈服以有祝以告人
 之孝嘏以告神之慈也正法則以有制以正法有度
[033-7a]
 以正則也不及山川者以社言百貨可極兼之也夫
 義則有宜禮則有體務其宜以歸其體然後五者之
 教全故曰義之脩而禮之蔵 陳氏澔曰百神受職
 謂風雨節寒暑時百貨可極謂地不愛寶物無遺利
 正法則謂貴賤各有制度無敢僭踰聖王精禋感格
 其效如此 方氏慤曰受職言各受其職而可守可
 極言各盡其利而無遺正法則以制度之所在故各
 得法則之正也其始行禮而巳終而禮行固其序也
[033-7b]
  沈氏煥曰禮行不是行禮我與神有二不可謂之
 行聖人之誠足以感神而無間故無往而不得其
 欲 虙氏曰義者理也禮者文也義者内也禮者外
 也其始見其禮而未知其所以為義是禮脩而義蔵
 至其後日由義而不自知故曰義之脩而禮之蔵也
  吴氏澄曰郊社祖廟山川五祀禮也定天位列地
 利儐鬼神本仁本事義也行其禮而不知其義者有
 之未有知其義而不能行其禮者也祖廟句下當脱
[033-8a]
 禮行於山川而報功徳焉句 徐氏師曽曰以其事
 而言報德酬功因其當然之理而為之脩飾凡衆之
 動得其宜矣以其文而言謹始慎終合其自然之序
 而為之府蔵無一往不在其中也 黄氏乾行曰上
 言先王達於下此乃言禮達而天下從之
 案百神鄭孔言星辰陳言風雨寒暑二説相兼乃備
 總論徐氏師曽曰自秉蓍龜至此因列於鬼神而申
 言之
[033-8b]
 案此以上申聖人以禮示之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之
 意篇中惟此一段専以祭言之
是故夫禮必本於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隂陽變而
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大音/泰
 正義鄭氏康成曰降曰命聖人象此下之以為教令
 官猶法也此聖人所以法於天也 孔氏穎達曰此
 論制禮必本於天以為教也大一謂天地未分混沌
 之元氣極大曰大未分曰一聖人制禮用至善之大
[033-9a]
 理以為教本是本於大一也元氣既分輕清為天重
 濁為地制禮者法之以定尊卑之位天運為陽地運
 為隂制禮者法之貴左象陽貴右象隂陽時行賞隂
 時行罰也陽氣變為春夏隂氣變為秋冬制禮者法
 之如吉禮有賔主介僎四坐凶禮有恩理節權四制
 也四時變化生成萬物皆鬼神之功制禮者法之陳
 列鬼神之功以為功也聖人仰法大一以下之事而
 下之為教令皆是取法於天者也 陳氏祥道曰以
[033-9b]
 形之始言之謂之大始以數之始言之謂之大一大
 一之體分而為天地之氣轉而為隂陽之用變而為
 四時之序列而為鬼神之情其降之於人曰命凡此
 皆天造之禮而主之於天故曰其官於天也案鄭孔/以官為
 法此及方説則以官為主要帷法之/而因以為之主則兩説固相因也 方氏慤曰隂
 極生陽陽極生隂隂陽之運周而復始故曰轉春生
 夏長秋斂冬蔵時未有常故曰變天地則有上下之
 位隂陽則有升降之宜四時則有先後之序鬼神則
[033-10a]
 有變化之功聖人體此以命物而在下莫不聽故曰
 其降曰命亦未嘗不本之自然故曰其官於天不曰
 本而曰官者以禮之命物各有所主也 朱氏申曰
 一之判剖為天地一之轉運為隂陽一之變易為四
 時一之序列為鬼神鬼神造化之迹體物而不可遺
 者也 吳氏澄曰官於天天字該大一天地隂陽四
 時鬼神五者而言 徐氏師曽曰天指天地以下四
 者而言大一則四者之源也三才未判萬物未生一
[033-10b]
 而巳矣而禮之原實在此自大一分之上者為天下
 者為地髙卑定矣其轉也静者為隂動者為陽惨舒
 異矣其變為四時有錯行之運其列為鬼神有生成
 之功大一之妙如此聖人窮神知化黙識心通由是
 制禮而降之謂之命令貴賤上下法天地之髙卑吉
 凶刑賞法隂陽之舒惨嵗月久近法四時之變報本
 反始法鬼神之列何莫非本於大一者哉
 餘論虙氏曰禮未離於數故官於天而未能官天若
[033-11a]
 夫離於數者道也範圍天地而不過官天而不官於
 天矣聖人以道制禮而極其妙則又可以官天故曰
 禮樂眀備天地官矣
夫禮必本於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協於分
藝其居人也曰養其行之以貨力辭讓飲食冠昏䘮祭
射御朝聘分音問養鄭讀義今/如字冠去聲朝音潮
 正義鄭氏康成曰本於天本於大一與天之義也動
 而之地後法地也列而之事後法五祀五祀所以本
[033-11b]
 事也變而従時後法四時也協合也言禮合於月之
 分貨摯幣庭實也力筋骸强者也不則偃罷 孔氏
 穎達曰上言禮從天地四時五行而生而教於人此
 下論人用之以行刑罰冠昏朝聘之等皆得其宜也
 動而之地祀社是也列而之事五祀是也變而従時
 即四時以為柄協於分藝即月以為量也辭讓賔主
 三辭三讓飲食饗食之屬冠二十而冠昏三十而取
 射五射御五馭朝五年朝天子及諸侯自相朝聘比
[033-12a]
 年小聘三年大聘 周氏諝曰本乎天者禮之象動
 而之地者禮之法列而之事事同則禮同變而從時
 時異則禮異協於分者禮之情協於藝者禮之文居
 人曰養莫非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也行以貨力數
 者則皆其見於度數之間者也禮之所以顯舎度數
 何以哉 陳氏祥道曰列而之事者禮之稱變而從
 時者禮之權 方氏慤曰上原禮之初此又眀禮之
 用上言官於天以見其自然此言居人以見其使然
[033-12b]
 也方其本乎天静一而巳及其降而在地則離靜而
 向於動散而在事則出一而成列以其有所之也則
 皆以之言之時無常而不可逆故曰變而従時分有
 多寡藝有能否各随力而施之乃協也冠昏䘮祭射
 御朝聘非貨力辭讓飲食不行故曰無財不可以為
 悦非强有力者不能行也 虙氏曰禮之體根於大
 一未分之前禮之用起於兩儀既判之後惟其未分
 而渾淪故曰必本於大一惟其既判而定位故曰必
[033-13a]
 本於天列而之事事詳則禮詳也變而從時時異則
 禮異也協於分不强其所無也協於藝不强其所不
 能也貧者不以貨財為禮其協於分乎老者不以筋
 力為禮其協於藝乎 馬氏睎孟曰居人曰養禮所
 以養人也荀子曰恭敬辭讓所以養安禮義文理所
 以養情盖聖人之道寓於度數之間莫非順性命之
 理而所以養人也貨力以下非禮之盡特言行之大
 略而巳 葉氏適曰聖人知禮之所由本随而察其
[033-13b]
 轉變分列之際而貫徹於隂陽上下之交得其所以
 居斯人者而後貨力辭讓飲食冠昏䘮祭射御朝聘
 品節之序以行乎其間人倫既正人情既順人義既
 眀使人知所以講信脩睦而肌膚之㑹筋骸之束亦
 不至渙然而不相從豈不怡然有見於天人之通内
 外之合也哉 徐氏師曽曰行之以貨財為資筋力
 為用辭讓為實飲食為具四者禮之緯也冠以責成
 人昏以著代䘮以送終祭以追逺射以觀德御以執
[033-14a]
 役朝以相見聘以通問八者禮之經也
 存疑鄭氏康成曰養當為義字之誤也下之為教令
 居人身為義孝經説曰義由人出 孔氏穎達曰王
 肅云家語作其居人曰養下言穫而弗食食而弗肥
 宜是養字鄭必破為義者以上言義之脩下言陳義
 以種也
 案鄭讀養為義亦一説但不如王讀養字之確
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脩睦而固人肌膚
[033-14b]
之㑹筋骸之束也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
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也故唯聖人為知禮之不可
以巳也故壊國䘮家亡人必先去其禮壊音怪/䘮去聲
 正義鄭氏康成曰竇孔穴也去其禮言愚者之反聖
 人也 孔氏穎達曰上言禮為治理之本此言禮不
 可去之事孔穴物所出入禮義人所出入 虙氏曰
 禮之端始於辭讓義之端始於羞惡然未可謂之大
 端惟合禮義之成體而不倚於一偏然後為人之大
[033-15a]
 端養生送死事鬼神以禮而正故曰大端達天道順
 人情以禮而通故曰大竇 馬氏睎孟曰有禮則莊
 敬日强無禮則安肆日偸君子知謹於禮義則手足
 有所措耳目有所加進退揖讓有所制肌膚筋骸所
 以固也養生所以飾驩送死所以飾哀事鬼神所以
 飾敬其道非一而禮義為之大端禮義出於天先王
 因之以達天道禮義出於人先王因之以順人情降
 衷自天受中自人達者所以眀之順者所以因之也
[033-15b]
  吳氏澄曰人身膚最外肌次之筋次之骸最内以
 肌㑹膚以筋束骸四者之聚為身有禮義則凡講説
 皆信實之言凡脩為皆睦婣之行形體皆莊重堅固
 而不怠惰放肆也其於人倫則生事葬祭孝敬追慕
 亦惟此禮義為大端緒也人情之動有愛惡哀樂喜
 懼之情以禮義治之則發皆中節無所乖戾所謂順
 也情極其順則不違天所與我之性而上達於天道
 矣三言所以先敬身中眀倫終盡性至命三者皆禮
[033-16a]
 義之功惟聖人能知禮之不可不為而不巳於為也
 壊亂之國䘮敗之家亡身之人惟不知禮而去之故
 至此 蔣氏君實曰禮以辨義義以起禮其理相因
 其用相成所以為萬善有為之要而人道待以自立
 也自其有諸己而不違謂之信自其施諸人而不隔
 謂之睦惰慢邪辟之氣或設於身體此信之不講也
 乖争陵犯之氣或見於接物此睦之不脩也聖人設
 禮義以教天下使民踐履浃洽一毫非僻之念非禮
[033-16b]
 之動有所檢束而不敢自肆於平居然後交際之時
 不至血氣用事而攘臂而動色兹所以必講信脩睦
 而固人肌膚之㑹筋骸之束與然聖人為禮非苟然
 也反人以還天亦本天以治人彼生有養而死有葬
 物本天而人本祖是人道之大端也天也吾固因之
 以為常孩提而知愛及長而知敬顙泚於親之不蔵
 父子有隠而無證是人情之大竇也天也吾亦順之
 而不拂人情禮由天道出順人情正以達天道也
[033-17a]
 徐氏師曽曰上大端猶言根本節目之大者下大端
 則其中之事也此言禮義關人之成敗講信脩睦以
 待人固㑹束以正己二者必以禮義否則偽妄不誠
 安肆日偷矣眀則養生送死幽則祭祀鬼神二者亦
 以禮義否則生死不安鬼神不享矣達天道而惇庸
 之順人情而節文之二者亦以禮義否則昧天道拂
 人情矣所謂人之大端如此惟聖人聰眀睿知能知
 其為大端而不可巳故待人正巳事幽眀通天人各
[033-17b]
 得其宜而致蔵身之固也彼敗國之君䘮家之主亡
 身之夫皆以先去其禮之故耳
 通論陳氏祥道曰前於禮義言紀言器言柄此又曰
 端者紀以言其所張器以言其所用柄以言其所執
 端以言其所始也
故禮之於人也猶酒之有糵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糵/魚
 列/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皆得以為羙味性善者醇耳 孔
[033-18a]
 氏穎達曰酒因麴糵則成無麴糵則不成以眀禮不
 可巳之故君子譬精米嘉器其味醇小人譬麤米敝
 器其味醨盖君子性識純深得禮而彌深厚小人智
 慮淺薄得禮自虚薄也 陳氏祥道曰糵之於酒厚
 則醇薄則醨醇則久醨則壊禮之於人厚則君子薄
 則小人君子則安小人則危善為酒者戒其醨而務
 為醇善為人者戒其小人而務為君子 吳氏澄曰
 君子者賢人也雖未能如聖人之知禮然比之小人
[033-18b]
 則厚矣小人者鄙夫也雖未至如壊國䘮家亡人之
 去禮然比之君子則薄矣
 通論黄氏乾行曰人品不同大約有此四等不已於
 禮者聖人也厚於禮者君子也薄於禮者小人也去
 禮者下愚也
 總論吳氏澄曰順人情三字為此條之體要自此至
 終篇皆演此順字之意
 案此以上復承承天之道而申言之以眀治人情所
[033-19a]
 以必由此之意
故聖王脩義之柄禮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聖王之
田也脩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
之播樂以安之治平聲耨/奴豆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治者去瑕穢養菁華也禮耕和其
 剛柔義種樹以善道學耨存是去非類也仁聚合其
 所盛樂安感動使之堅固也 孔氏穎達曰此論聖
 人脩禮義治人情以至大順之事柄謂執持而用之
[033-19b]
 者土地是農夫之田人情是聖王之田農夫用耒耜
 和其剛柔聖人用禮正其上下農夫耕畢以美種種
 之人情既正以善道教之去草養苗則苗善去非存
 是則情善苗稼既孰當本此愛惜之心以聚集所收
 勿為費散勸課既行當本此仁恩和親聚集善道使
 不廢棄農夫收穫既畢布其歡樂共相飲食以安美
 之聖人既勸民善道備足又説樂感動使其勤行善
 道保寧堅固也 陳氏祥道曰脩禮以耕所以開其
[033-20a]
 心陳義以種所以納之正講學以耨所以去其非本
 仁以聚所以充其徳播樂以安所以成其道 方氏
 慤曰義者所操有宜而不可失故言柄禮者所行有
 節而不可亂故言序禮義本出於人心而或至無禮
 無義心動而情亂之也聖人脩其柄與其序還以治
 人之情而巳禮者事之始猶耕之治荒蕪故言脩義
 者事之宜猶種之因地宜故言陳學所以為巳猶耨
 之去苗害故言講仁者愛也仁則聚之猶穫樂者樂
[033-20b]
 也樂則安之猶食禮惡其壊故曰脩義欲其眀故曰
 陳學欲其辨故曰講仁以立人非本不立故曰本樂
 以和民非播不和故曰播 應氏鏞曰情者心之動
 也養之不善則荒穢不治而可欲之善塞矣然仁義
 禮智根於心其善端本無窮也聖王以人情之不治
 為巳責猶農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巳憂則因其自具
 之理而加以順治之力禮之有序猶耕之有畔義之
 有節猶種之有列書曰若稽田既勤敷菑惟其陳脩
[033-21a]
 是也學探千古羣聖之奥而思索問辨以求其正猶
 耨之去草而耘治益精也仁總百行萬善之全而滋
 養培植以豐其成猶穫之揫斂而收取無遺也樂具
 五音六律之節而動盪發越以宣其和猶既穫之餘
 安坐以食而熙暤自如也 吳氏澄曰凡日用常行
 如曲禮少儀内則使之習行持守防檢其情則情不
 蕩熾猶以耒耜開墾其田使不荒既習行其事又必
 敷陳其義使眀於當然者之所以然則通曉理趣而
[033-21b]
 善端滋長猶開墾之後種以嘉禾漸漸生長萌芽也
 巳通曉其義又必博考前言往行審問慎思分辨是
 非不惑於非義之義猶苗生之後耨去其草而獨存
 其苗也禮耕義種學耨其事非一而本在一心及其
 久也理之萬殊聚於一而心德渾全矣是之謂仁然
 由利仁欲造安仁之域非用力所可到惟當涵養以
 俟其自化惟樂以養人性情變人氣質有不自知其
 至於安者 陳氏澔曰講學以耨博而求之不一之
[033-22a]
 善所以得一本萬殊之理本仁以聚約而㑹之於至
 一之理所以造萬殊一本之妙本仁聚之利仁之事
 播樂安之安仁之事禮耕義種入德之功學之始條
 理也仁聚樂安成徳之效學之終條理也講學居中
 以貫通前後自始至終於仁義禮樂無不講及其成
 也則禮義之功著於前仁樂之效著於後
 通論葉氏適曰得禮義之本要而後能通人情通人
 情而後能治人情人情可治則德性全而道化成自
[033-22b]
 堯舜以及文武其治道所以大被於天下者盖其脩
 仁義禮樂之實而播諸事為必有中於人情之㑹相
 與俯仰出入動蕩流通其情之異趨者同嚮者皆得
 以旁皇周浃於其中一人之放辟不専行而天下之
 取舎得公是焉是以不待刑禁而自治也故論禮者
 以人情為聖王之田非若後世以情為不羙以禮為
 強制築千丈之防遏奔放之流使其噤黙不得逞而
 後從我而為禮義也
[033-23a]
 案此言聖王治人之情非言君子脩已進徳之序也
 然欲所治之人皆入於聖又不可不以脩巳進徳之
 序通之若民則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謹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弟之義便是講學有睢麟之意行周官之
 法便是本仁十三舞勺成童舞象鄉飲入學皆歌詩
 合樂使之咏歌以養性情舞蹈以養血脈皆是播樂
 民日遷善而不知誰為之即安也
故禮也者義之實也協諸義而協則禮雖先王未之有
[033-23b]
可以義起也
 正義鄭氏康成曰協合也合禮於義與義不乖剌則
 禮雖未有可以義起作也 孔氏頴達曰以下廣眀
 上三者相須之事以義起者如將軍文氏之子也
 張子曰人情所安即禮也故禮可由義起 黄氏敏
 求曰須合義乃合禮有未立之禮取合宜之義起作
 之 周氏諝曰義以生禮禮以節義故義為禮所自
 生而禮為義所自成也 陳氏澔曰禮者義之定制
[033-24a]
 義者禮之權度禮一定不易義随時制宜故協合於
 義而當為者雖先王未有此禮可酌於義而創為之
 通論方氏慤曰禮雖作乎外而義則資之以成體故
 此以禮為義之實義雖由乎内而禮則用之以制宜
 故禮器以義為禮之文案禮器云義理禮之文對忠/信禮之質非以禮為義之質
 義為禮/之文 陳氏祥道曰義以禮為實禮以義為文合
 於義則禮斯合矣故廟門非待弔之所而文氏行之
 案彼言待於廟正以其不迎於/廟門也解誤難以引証本義説驂非為賻之宜而
[033-24b]
 孔子行之純儉可以従衆嫂溺可以手援故荀子曰
 禮以順人心為本也凡非先王之禮而順人心者皆
 禮也孟子以禮為義之節文而此以禮為義之實盖
 義去而為禮禮行而為義二者迭為文實也論語曰
 義以為質禮以行之此義出而為禮也禮器曰義理
 禮之文此禮行而為義也
 存疑孔氏穎達曰義以脩飾為禮之華故禮是義之
 實 黄氏曰禮者尊卑升降親疏之節義者合宜當
[033-25a]
 理指的之稱有禮而不合宜是有名而無實譬諸魯
 侯之習儀非知禮也 馬氏睎孟曰禮者義之實義
 者禮之華禮所以體常義所以盡變
 案禮時為大宜次之稱次之制禮之初不就天理上
 權衡爛熟禮如何制故禮必以義為柄然方權衡時
 義尚處於虚到品節既定其義乃確然可見故禮乃
 義之實前之制禮既因義而起則後之用禮又當以
 義為權故禮雖未有而義所當然又可以起禮也若
[033-25b]
 如黄説則是義者禮之實非禮者義之實矣孔以義
 為禮之飾馬以義為禮之華都説向外邉不合陳義
 以種本義
義者藝之分仁之節也協於藝講於仁得之者强分音/問
 正義鄭氏康成曰藝猶才也有義則人服之 庾氏
 蔚之曰藝者審其分仁者宜得節皆須義以斷之
 孔氏穎達曰藝才也仁施也人有才能又有仁施非
 義裁制則過失故須義乃得分節也 張子曰藝業
[033-26a]
 也謂事業也 應氏鏞曰義者事物之斷制裁節也
 區别衆理條分縷析而各有攸當得之者强舉無以
 勝之也故曰義者天下之制 陳氏澔曰藝以事言
 仁以心言事之處於外者以義為分限之宜心之發
 於内者以義為品節之制協合其事理之宜也講於
 仁商度其愛心之親踈厚薄而協合於行事大小輕
 重之宜一以義為之裁制焉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
 故得義者强
[033-26b]
 存疑陳氏祥道曰六藝非義則雜仁非義則蕩處藝
 以義然後有所别處仁以義然後有所節以義為藝
 之分故能協於藝以義為仁之節故能講於仁 馬
 氏睎孟曰藝者言乎其材也材出於性成於人材有
 長短小大而義者所以宜之四端均出於性而有所
 宜而成之尤在於義仁雖在内而義者所以講之而
 見於外外有以講於仁内有以合於藝則義之道得
 矣義得乎道則人望而畏之故曰自勝之謂强
[033-27a]
 案此藝乃樹藝之藝即所謂耕之種之耨之也聖王
 人情以為田治情而不當乎人心物理之自然未有
 能治者也學以講乎人心物理之宜而後耕而種種
 而耨各得其宜前所云功有藝協於分藝意皆相貫
 初非於上脩禮講學之外别添六藝技藝也
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
 正義鄭氏康成曰有仁則人仰之 孔氏穎達曰義
 能與仁為節仁能與義為本交相須也仁者施生故
[033-27b]
 為順之體 應氏鏞曰仁者義理之統宗㑹元也包
 含萬象莫測其際得之者尊舉無以尚之也故曰天
 下之表强者挺然不屈於物之下猶有物我之對人
 有畏心焉尊則超然於物之上不見物我之間人有
 敬心焉 吳氏澄曰譬之木然各有枝節為義共一
 根本為仁故曰仁者義之本順乎天理畧無違逆中
 節之和也由全體之中發而為中節之和全體之中
 仁也大用之和順也故仁為順之體天爵之尊衆善
[033-28a]
 之長故得仁者尊 陳氏澔曰上文言禮者義之實
 此言仁者義之本實以散體言本以全體言猶之木
 焉従根至枝葉皆生意此全體之仁従一本至千枝
 萬葉先後大小各有其宜各有其序其宜者義其各
 有序則散體之禮也
故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也為禮不本於義猶耕而
弗種也為義而不講之以學猶種而弗耨也講之以學
而不合之以仁猶耨而弗穫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
[033-28b]
樂猶穫而弗食也安之以樂而不達於順猶食而弗肥
耜音似種之用/反穫户郭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無耜則耕無以入弗種則嘉禾無
 自生弗耨則草不除苗不植弗穫則無以知收之豐
 荒不食則無以知味之甘苦弗肥者其功不見也
 孔氏穎達曰前陳聖人禮耕以至樂安此又顯譬之
 見聖人為教反覆相因雖奏樂於仁人而不使知達
 至順之理亦為未善也 方氏慤曰耜者治田之具
[033-29a]
 禮者治國之具耕所以種禾而生之義所以達禮而
 行之達嘉種而除其害者耨之事眀大義以勝其非
 者學之事耨之勤将以有穫學之勤将以有聚仁言
 聚也穫言獲也食有所養而享其利焉樂有所樂而
 安其仁焉食之養人期於體之肥樂之和期於體之
 順而巳前言陳義此變言本者凡種皆以立本也前
 言本仁此變言合者以人本仁也於順又言達者自
 上趨下無不達也 馬氏睎孟曰仁者順之體樂者
[033-29b]
 順之成播樂以安順在其中矣猶恐不足以極順之
 至故又以食之肥推言之 應氏鏞曰上既合田事
 始終而正言之以眀成效之大全此復分析而反言
 之以盡其節目之纖悉也 吳氏澄曰此反解上文
 而以順為極也治國謂治一國之人情合之以仁謂
 合聚衆理於一心仁而未能安是猶與仁為二也成
 於樂而安於仁則與仁為一矣仁者體之全於内順
 者用之逹於外仁之體雖全而順之用未逹猶内腹
[033-30a]
 雖充而外體未肥故必達於順而後為禮義治情之
 極功也 陳氏澔曰此反譬以申前意其序不可亂
 而功不可缺如此
 存疑蔣氏君實曰此數者似有次第本無間斷若有
 後先本無彼此至安之以樂則孟子所謂樂則生生
 則惡可巳也安而不達於順食而不至於肥寧有是
 理哉
 案安樂後須有涵養工夫然後可以達順蔣謂安時
[033-30b]
 即可達順失之矣
四體既正膚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
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亷官職相序君臣相正國之肥
也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御諸侯以禮相與大夫以法
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謂大

 正義孔氏穎達曰膚革外薄皮革膚内厚皮徳為車
 用孝弟以自載也樂為御用要道以行之 陳氏祥
[033-31a]
 道曰四體以和順而正然後膚革充而盈父子以天
 性而篤兄弟以同氣而睦夫婦以異姓而和天子德
 教加於百姓故以德為可行之車而以樂為行車之
 御諸侯制節謹度故以禮相守大夫非法不言非道
 不行故以法相序士則忠信不失故以信相考庶人
 則謹身而巳故以睦相守 又曰一器而工聚焉者
 車也疏數疾徐有度數存焉者御也車者器也御者
 人也徳者實也樂者文也車非御不運徳非樂不彰
[033-31b]
  王氏安石曰徳無不容以樂章之車無不載以御
 行之 方氏慤曰正各適其安佚之正也父子以慈
 孝而相厚兄弟以友恭而相親夫婦以剛柔而相濟
 大臣非不亷以所任者大亷不足盡之小臣非不法
 以所守者小不足以撓法也法則不倍亷則不竊矣
 設官以效職分職以守官則相序而不亂君以禮使
 臣臣以忠事君則相正而不阿樂以德為體德以樂
 為用諸侯以下非無徳也惟天子之徳乃刑於四海
[033-32a]
 非無樂也惟天子之樂乃兼乎四夷徳大而樂備也
 諸侯以制節為事制節莫如禮大夫以循道為事循
 道存乎法士以事人為事事人存乎信百姓以相親
 為事相親存乎睦禮惡其離故言與法惡其亂故言
 序信欲其成故言考睦欲其不失故言守 劉氏彞
 曰至此則聖學之極功成已成物合外内之道故謂
 之大順大順則無為而治矣 蔣氏君實曰膚革充
 盈在四體既正之後非養小體而失大體也家之肥
[033-32b]
 在倫理非求富足而棄禮義也國之肥在綱紀非竭
 民以自私厲民以自養也以徳為車示有所運也以
 樂為御示有所執也以禮相與謹邦交也以法相序
 樂不失職也以信相考有諸巳而不欺也以睦相守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也寧有一物不得其所一民不
 被其澤哉故曰大順順天理也逆人欲也
 存異鄭氏康成曰車或為居 陳氏澔曰播樂安之
 以前皆成巳之功大學明明徳之事達之於順以後
[033-33a]
 方是成物之功大學新民之事
 案此言聖王之治人情皆成物之事但成物必自成
 巳出耳陳氏分為兩截未安
 總論徐氏師曽曰故聖王至此六節又因治情而申
 言之
 案此以上承治人之情而極言之以眀禮正則天下
 國家可得而正之意
大順者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積焉而
[033-33b]
不苑竝行而不繆細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間連而
不相及也動而不相害也此順之至也苑鬱通又音/藴繆音謬
 正義鄭氏康成曰常謂皆有禮用無匱乏也言人皆
 眀於禮無有蓄亂滯合者各得其分理順其職也
 熊氏安生曰此據天下萬事有大有細有深有通有
 連有動人皆眀禮順則竝得其宜 孔氏穎達曰前
 眀國家之順皆局有條目此更總説其事一切生死
 鬼神無不用順為常也 劉氏彞曰生者不失其養
[033-34a]
 死者不失其禮亡者不失其祀化起於一家而周徧
 乎四海有條而莫之紊也不曰大積而不苑竝行而
 不繆細行而不失哉深而通言教之洽而至於化深
 以盡其性通以正其情也茂而有閒言徳茂乎躬而
 用之有尊卑之差親疎之間也連而不相及人人各
 盡其性上下各異其儀也動而不相害作於禮者必
 歸於義也 王氏曰此極言大順之理萬㡬日来庶
 事總至其大積者然也以順處之各有其序可無苑
[033-34b]
 結矣威福竝用剛柔迭施其竝行者然也以順施之
 各得其宜可無錯繆矣一嚬一笑下之休戚繫焉一
 好一惡衆之向背繫焉其細行者然也以順行之可
 無過失矣幽逺謂之深其勢易隔惟順則其情必通
 衆多謂之茂其勢易雜惟順則其分有間連則易以
 相干惟順則同而異不相及也動則易以相違惟順
 則異而同不相害也天下之大順至此極矣 吳氏
 澄曰養生送死事鬼神人道之始終備矣各以其禮
[033-35a]
 不悖於道是之謂常常則順反常則非順故大順者
 人道之常
 存異孔氏穎達曰事大天子事也萬㡬輻輳而應之
 有次第竝行諸侯来朝也四方随時貢賦竝陳而不
 錯繆細行大夫士出聘也天子不遺小國之臣是不
 失也深謂九州之外地在逺荒而通貢王庭茂謂萬
 國貢賦庭實茂宻而以國相次小則讓大不相及入
 也萬乗龍趨千乗雷動不相妨害也
[033-35b]
 案事字所該甚廣孔分天子諸侯大夫士且專以朝
 聘言鑿而無當
故眀於順然後能守危也故禮之不同也不豐也不殺
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殺去/聲
 正義鄭氏康成曰守危能守自危之道也君子居安
 如危小人居危如安易曰危者安其位者也天子至
 士名位不同禮亦異數所以拱持其情合安其危
 孔氏穎達曰守危謂以危戒慎而自守保也天子至
[033-36a]
 士貴賤宜順故禮不得同 方氏慤曰禮所以辨異
 惟其不同故見於形名度數之間者宜殺則不可豐
 宜豐則不可殺惟其稱而巳 徐氏師曽曰貴賤有
 等故禮制不同宜儉者不可豐宜隆者不可殺凡此
 禮制之順所以維持人情不使驕縦保合上下不使
 危亂也
故聖王所以順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
敝也用水火金木飲食必時合男女頒爵位必當年德
[033-36b]
用民必順故無水旱昆蟲之災民無凶饑妖孽之疾故
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寳人不愛其情故天降膏露地
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鳳皇麒麟皆在郊棷龜龍
在宫沼其餘鳥獸之卵胎皆可俯而闚也則是無故先
王能脩禮以達義體信以達順故句/此順之實也渚之/汝反
 頒音班當去聲孽魚列反棷藪通沼/之紹反卵力管反胎土才反闚窺同
 正義鄭氏康成曰小洲曰渚廣平曰原山者利其禽
 獸渚者利其魚鹽中原利其五榖使各居其所安不
[033-37a]
 易其利勞敝之也民失其業則窮窮則濫用水謂漁
 人以時漁為梁春獻鼈蜃秋獻龜魚也用火謂司爟
 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及季春出火季秋納火也用
 金謂丱人以時取金玉錫石也用木謂山虞仲冬斬
 陽木仲夏斬隂木飲食謂食齊視春時羮齊視夏時
 醤齊視秋時飲齊視冬時男女當年謂媒氏令男三
 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爵位當徳謂司士稽士任進退
 其爵祿也用民必順謂不奪農時昆蟲螟螽之屬也
[033-37b]
 言大順之時隂陽和嘉瑞出人情至也膏猶甘也器
 謂若銀甕丹甑也孔疏銀甕丹/甑援神契文馬圖龍馬負圖而出
 孔疏伏羲氏有天下龍馬負/圖出於河遂法之畫八卦棷聚草也沼池也是無
 故言非有他事使之然實猶誠也盡也 熊氏安生
 曰天不愛道百神受職也地不愛寶百貨可極也人
 不愛情不獨親其親子其子也三才協應諸瑞駢臻
 豈無故而然脩禮以為人情防範達義使民宜之體
 信自治其情反身而誠達順即達天下之情而家國
[033-38a]
 天下無不肥也 孔氏穎達曰此更廣説順也既欲
 其順故随所居而安之不奪其宿習使各保其業恒
 豐而不敝困也此下言行順以致太平之事器車禮
 緯斗威儀云其政太平山車垂鉤注山車自然之車
 垂鉤不揉治而自圓曲也鳥獸不畏人故卵胎可俯
 而闚 陳氏祥道曰居川原不易因地之利以順之
 用水火金木飲食因天之時以順之年徳必當因人
 之理以順之 方氏慤曰用水必時若稻人以瀦畜
[033-38b]
 水而待旱以防止水而待潦書謂撫于五辰此獨不
 言土以飲食見之盖飲食土所生故也用民必順順
 其析因夷隩之事而用之也水則伏隂所致旱則伏
 陽所致凡此主天降言之故曰災凶言嵗之多疫饑
 言食之不足妖生於反常孽生於不正此主人罹言
 之故曰疾無災無疾以隂陽之順故也 馬氏睎孟
 曰山川之勢異而髙下之習不同原渚之勢殊而水
 陸之居不一聖人因其所利而利之順其所居而居
[033-39a]
 之推其詳則凡居材必因天地寒煖燥濕皆所以順
 民也年有髙下故合男女必當其年所以順隂陽之
 理也德有厚薄故頒爵祿必當其徳所以順貴賤之
 等也四民之業不同先王順之而不易四時之物不
 一先王順之而不奪故曰用民必順 應氏鏞曰用
 水不止如注所言若蔵冰頒冰止水蕩水之屬皆是
 五十服官亦當年而徳為主問名納采亦度徳而年
 為主 張子曰達義須在脩禮達順須當體信今雖
[033-39b]
 義有所分苟不以禮則不能成義心雖欲順苟不誠
 實亦不能達順 朱子曰體信是忠達順是恕體信
 是無一毫之偽達順是發而中節無一物不得其所
 聰眀睿知皆由此出是自誠而眀意思 又曰信是
 實理順只是和氣體信是致中底意思達順是致和
 底意思 陸氏佃曰天以道與我地以寳與我人以
 情與我豈有所私於我哉亦以積累之厚如上所云
 故也夫所謂順在彼不在此然太平無象若祥瑞者
[033-40a]
 特以是為証而巳 吴氏澄曰上順之至舉一世而
 言此所以順本於禮義治人情之君師而言
 總論葉氏夢得曰天地人物流通無間一念之差朕
 兆至微而飛流彗孛草妖木怪之遽見者人拂其常
 則天地萬物之理亦為之變動也此念反正則星退
 反風應不旋踵矣况聖人本仁義禮樂以致大順之
 治又能體信以逹此順天地定位民物由道豈不宜
 哉後世人君捨人言天不善其政治以和物化反求
[033-40b]
 物祥以為政治之美本末倒置矣禮運一書始有感
 於大道之行而原禮之所由起中言禮之運轉分别
 以極於損益變革事為之際其歸極於大順而卒章
 復以體信達順眀其致順之由盖欲知感天地理民
 物道在此而不在彼也其㫖深矣
 案篇中言禮極其盛矣而要不外本天道以治人情
 之一言盖在天為道在人則為天命之性性率而為
 情而每乗於氣質之偏又物欲之私附於性以汨之
[033-41a]
 則天命之本然者失矣聖人本天道以治人情所以
 繼天立極極之大順而天地位萬物育脩道之功與
 天命一矣此氣運之無常而聖人主之以有常也
 
 
 
 
 
[033-41b]
 
 
 
 
 
 
 
欽定禮記義疏卷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