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68 欽定禮記義疏-清-高宗弘曆 (master)


[030-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禮記義疏卷三十
 禮運第九之一
  正義孔氏頴達曰案鄭目録云名禮運者以其記
  五帝三王相變易隂陽轉運之道此於别録屬通
  論 張子曰禮運本是一片段文字混混然一大
  意湏是據大體而觀之乃能見若字字句句細碎
  求之必不能得如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即堯舜之
[030-1b]
  世實求此物安得也但言其至和可致此耳 朱
  子曰胡明仲云禮運是子游作 陳氏澔曰疑子
  游門人所記篇首大同小康説則非夫子之言
  黃氏震曰篇首意匠微近老子然終篇混混為一
  極多精語如論造化謂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隂竅
  於山川論治謂聖人能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
  人論人謂天地之心又謂天地之徳隂陽之交鬼
  神之會五行之秀氣論禮謂固人肌膚之會筋骸
[030-2a]
  之束皆千古名言 黃氏乾行曰運謂氣運氣運
  在人則為帝王禮樂之因革在天則為隂陽造化
  之流通然天時人事相為符應禮樂隂陽相為表
  裏故其始也法隂陽而作禮樂其終也以禮樂而
  贊隂陽 芮氏城曰以運會言則自唐虞而三代
  大同而小康其衰也為杞宋為幽厲為幽國疵國
  僭君脅君汙隆升降皆時會為之也以運行言則
  自分天地轉隂陽變四時播五行垂而為日星竅
[030-2b]
  而為山川明有制度幽有鬼神變化流行皆大一
  為之也一篇前後義兼兩端
  案通篇極言禮之重獨篇首小康之説乃老氏禮
  起於忠信之衰道徳之薄之意與通篇殊不相應
  考之家語皆無之惟有禮之所生與天地並不由
  禮而在位則以為殃句與下言偃如此乎禮之
  急緊相接則此為小戴所攙入竊老莊之説以為
  高而不知其繆也辨此一莭之繆則通篇粹然無
[030-3a]
  疵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仲
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
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與觀皆去/聲下與如
 字喟去媿反又苦怪反太/息也逮音代一音代計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蜡者索也嵗十二月合聚萬物而
 索饗之孔疏郊特牲文據周言之夏則十月殷則/十一月建亥之月也以萬物功成報之
 祭宗廟孔疏月令臘先祖五祀總言之皆曰蜡/析言之祭百神曰蜡祭宗廟曰息民時孔
[030-3b]
 子仕魯在助祭之中孔疏助祭臣而稱賔者以/祭祀欲以賔客為榮也觀闕
 也孔疏爾雅觀謂之闕縣法象魏使民觀之故名觀/亦名象魏魏巍也巍巍高大也何休云天子兩觀
 外闕諸侯臺門不得有闕象有之用天子/禮也孔子出廟門徃雉門登游於觀之上孔子見魯
 君於祭禮有不備於此又覩象魏舊章之處故感而
 歎之言偃孔子弟子子游大道謂五帝時也英俊選
 之尤者逮及也言不及見不言魯事為其太切故廣
 言之孔疏廣言五帝以/下及三王之事 孔氏頴達曰此明孔子為
 禮不行而發歎遂論五帝三王道徳優劣之事夏曰
[030-4a]
 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蜡喟然而歎一感魯君之失禮
 一感舊章之廢棄也英即禹湯文武三代中之俊異
 者 方氏慤曰以其無名無迹故以道稱之以其代
 廢代興故以代數之言三代之為英見五帝之為質
 也 朱氏申曰言不及見帝王之盛而有志焉孔子
 有帝王之徳而不得其位故但有志而已 黃氏乾
 行曰道有升降政由俗革雖聖人不能不與時推移
 若欲回情文兼備之風反太古無為之治亦非人情
[030-4b]
 但人亡政息故不能不惓惓於魯爾
 存異鄭氏康成曰志謂識古文孔疏孔子自序雖不/及見前代而有記志
 之書披覽可知周禮云外史/掌四方之志春秋云其善志 徐氏師曾曰英謂三
 代賢臣
 案志者心之所之有志乃吾其為東周之意鄭謂識
 古文孔謂記志之書非也三代之英即下由此其選
 也意有禹湯文武之君即有皋益伊周之臣徐單指
 臣亦偏
[030-5a]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
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飬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
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
故謀閉而不興盗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戸而不閉是謂
大同長竹丈反矜讀鰥分音問/惡烏路反為己之為去聲
 正義鄭氏康成曰公共也禪位授聖不家之睦親也
 不獨親獨子孝慈之道廣也有所飬無匱乏也分猶
[030-5b]
 職也有歸皆得良奥之家勞事不憚施無吝心仁厚
 之教也謀不興盗不作尚辭讓之故也外戸不閉禦
 風氣而已同猶和也平也 孔氏穎達曰此先明五
 帝時也天下為公不私傳子孫即廢朱均而用舜禹
 是也選賢與能不世諸侯若黜四凶而舉十六相是
 也講信脩睦談説輒有信行習皆親睦也不獨親己
 親不獨子己子使天下之老者皆得贍飬終其餘年
 年齒盛壯者不愛其力以奉老幼天下之幼者皆獲
[030-6a]
 長養以成人無告及有疾者皆獲恤養也男有分者
 無才者畊有能者仕各當其職無失分也女謂嫁為
 歸君上有道嫁無失時也財貨不收録則物壊世窮
 無所資用故收而藏之正是惡其棄地耳非是藏之
 為己有乏者即與也為事用力不憚劬勞正是惡其
 相欺惜不出於身耳非是欲自營贍也謀之所起本
 為鄙詐今天下一心故圖謀之事閉塞而不起有乏
 必與竊盗焉施有能必位亂賊何作故扉從外闔盖
[030-6b]
 重門擊柝本禦暴客既無盗竊亂賊則戸無所捍拒
 故從外而閉也率土皆終故曰大同 劉氏彝曰五
 帝之治世質民純人人内盡其情而情不生外無其
 已而善益勸故君不自尊而天下共尊之臣不自賢
 而天下共賢之一徳安於上而兆民莫不化之一善
 出於人而四海莫不師之是以選賢與能講信脩睦
 不必自於朝廷而族黨人人推讓不敢以為己私也
 君盡其性於上民盡其性於下不曰大道之行乎
[030-7a]
 方氏慤曰天生其利人乃不取是以人逆天也故貨
 棄於地為可惡人犯其勞我享其效是因人成事也
 故力不出於身為可惡取非其有謂之盗伺間而發
 謂之竊絶理謂之亂毁則謂之賊 朱氏申曰不獨
 親其親孝其親以及人之親也不獨子其子慈其子
 以及人之子也使老有所終以將化而欲善其終也
 壯有所用以方剛而欲致其用也幼有所長以尚少
 而欲趨於長也天之窮民與廢民發政施仁宜有以
[030-7b]
 養之謀閉而不興以力不必為己而同乎無知盗竊
 亂賊而不作以貨不必藏於己而同於無欲也
今大道既隠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
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
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
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
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
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
[030-8a]
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衆以為殃是謂小康知音/智埶
 音世亦作勢去起呂反上案故謀用是作十字當在/貨力為己下大人世及 此錯簡耳家語無禮義至
 兵由此起五十四字及以著其義以下三十七字止/有禮之所與與天地並如有不由禮而在位者則以
 為殃二/十一字
 正義鄭氏康成曰隠猶去也天下為家傳位於子也
 貨力為己俗狹嗇也大人諸侯也亂賊繁多為城郭
 溝池以服之也謀作兵起以違大道敦樸之本也教
 令之稠其弊則然老子曰法令滋章盜賊多有由用
[030-8b]
 也用禮義以為治也考成也刑猶則也埶埶位也去
 罪退之也殃猶禍惡康安也言小安者失之則賊亂
 將作矣 孔氏頴達曰此明三代俊英之事孔子生
 及三代之未故稱今也天下為家父傳天位與子也
 君以天位為家故四海各親其親而子其子父子曰
 世兄弟曰及諸侯亦傳位自與家也姦詐之謀用是
 貨力為己而興作戰爭之兵由此貨力為己而發起
 既私位獨財則更相争奪所以為城郭溝池以自衞
[030-9a]
 固也賢猶崇重也既盗賊並作故湏勇更相欺妄故
 湏知勇知之士皆被崇重也以功為己立功起事不
 為他人也禹湯文武成王周公以其時謀作兵起遞
 相争戰能以禮義成治故為三王中之英選君臣諸
 事有失故並用禮義以為之紀君臣義合故曰正父
 子天然故曰篤兄弟同氣故言睦夫妻異姓故言和
 又用禮義設為宮室衣服車旗飲食上下貴賤有多
 少之制度田種穀稼之所里居宅之地貴賤皆異品也著
[030-9b]
 其義以下皆謹禮之事民有失宜用禮裁之民有相
 欺用禮成之民有罪者用禮以照明之民有仁者用
 禮賞之以為則民有争者用禮講説之使推讓行上
 五徳皆示民為常法也若為君而不用此謹禮五事
 雖在富貴之埶位衆必以為禍惡共以罪黜退之矣
  張子曰大道之行由禮義行者也禮義為紀行禮
 義者也紀對綱而細規規然詳於小不見其大也若
 夫大道之行禮義沛然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030-10a]
  又曰使堯舜承桀紂之後亦當禮義以為紀六君
 子生堯舜之時是亦大同聖人成性一之以禮義六
 君子謹禮所以達其大欲至於大同也 胡氏銓曰
 下言禹湯由此則大人謂天子 馬氏睎孟曰傳子
 傳賢皆天之所與非人之所為也五帝三王何與焉
 老有所終至廢疾有養三王未嘗不同也以正君臣
 至以立田里五帝之時亦莫不行也孔子傷時之弊
 欲復歸於至徳之盛故言如此
[030-10b]
 通論陸氏佃曰與賢與子其義一也不足為時之厚
 薄然後世一不與子則争亂隨之是亦天也雖以為
 時之厚薄可也
 存疑鄭氏康成曰大道之人以禮於忠信為薄
 案此三節為第一段孔子答子游之問以遡帝王之
 治而歸於禮也自石梁王氏指為非孔子語後儒皆
 因之然考其所以致訾有二昔王子雍謂禮記所述
 孔子之言皆家語文後人見其已見禮記遂於家語
[030-11a]
 除其本文而亦有以已意増改者今考家語無謀作
 兵起等語則為後人竄入無疑夫天高地下萬物散
 殊禮已行乎其閒特大同之世民風沕穆日行禮而
 不知至三代乃覺其以禮為敎耳以唐虞視羲農則
 唐虞已覺其文以夏殷視成周則夏殷猶存其樸此
 皆天地風氣日開人心機智日生之故聖人之治與
 時為宜正不得高五帝而卑三王也但孔子謂韶盡
 善武未盡善孟子謂堯舜性之湯武反之聖人分上
[030-11b]
 有不同則徳化淺深亦自有異老莊不知此義謂禮
 為忠信之薄全不識天秩天叙本原記者見本文有
 大同字増小康字作對殊失聖人本㫖又改去與天
 地並句與通篇全不照管此記者増改之繆也而細
 攷注疏則今文又有錯簡孔疏謀作兵起緊承貨力
 為己文義甚明今文錯簡似禮義為紀乃所以兆謀
 致兵者則六君子如何又必謹於禮文義并難通矣
 此又今文錯脱之繆也
[030-12a]
言偃復問曰如此乎禮之急也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
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相鼠
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是故夫禮必本於
天殽於地列於鬼神達於䘮祭射御冠昏朝聘故聖人
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復扶又反下復問/同治平聲相去聲
 殽户教反冠古/亂反朝音潮
 正義鄭氏康成曰相視也遄疾也言鼠之有身體如
 人而無禮者矣人之無禮可憎賤如鼠不如疾死之
[030-12b]
 愈也孔疏引詩鄘風言鼠有形體人亦有形體鼠無/禮故賤人有禮故貴若人而無禮何異於鼠不
 如速死無所侵害也而朱子曰言/相鼠猶有體可以人 無禮乎聖人則天之明因
 地之利取法度於鬼神以制禮下敎令也旣又祀之
 盡其敬也教民嚴上也孔疏謂法天地鬼神以制禮/既畢下此禮之教令以教民
 又祀此等之/神教民嚴上鬼者精魂所歸孔疏精魂歸/藏不知其所神者引物
 而出孔疏宗廟能引出仁義山川能引出興/作五祀能引出制度又俱能引出福慶謂祖廟
 山川五祀之屬也民知嚴上則此禮達於下也孔疏/䘮是
 哀篤君親祭是享祀君親射御是防衛供御尊者冠/有著代之義昏有代親之感朝是君之敬上聘是臣
[030-13a]
 之事君民既知嚴上於/此八者之禮無教不從民知禮則易敎 孔氏頴達
 曰言承天則承地可知失禮則死若桀紂也得禮則
 生若禹湯也殽效也天遠故言本地近故言效聖王
 旣法天地鬼神以制禮而敎民且祀天禋地享宗廟
 祭山川一則報其禮所從來之功一則敎民嚴上之
 義 張子曰禮必本於天殽於地列於鬼神此屬自
 然而言也天自然有禮如天尊地卑是也殽於地明
 於地也如山川有大小草木有長短皆天生而見於
[030-13b]
 地也列於鬼神遍於鬼神也如社有土功稷有養人
 之功五嶽為一方之鎭皆是也達於喪祭射御冠昏
 朝聘此屬人道而言亦莫非天理也 又曰天無形
 固有無體之禮禮有形則明於地明於地則有山川
 宗廟五祀皆布列於地上者也禮無不在天所自有
 人特節文之耳達於䘮祭射御冠昏朝聘是見於迹
 也 劉氏彜曰先王正心誠意動必如禮者欲盛厥
 徳以配天地承天之道也禮有定制執民兩端不敢
[030-14a]
 太過不敢不及治人之情也人失禮則行悖於中刑
 禍之道不曰死乎得禮則動協於極安吉之道不曰
 生乎禮也者能使三才各安其位而不失其宜者也
 故天得其禮則隂陽和地得其禮則剛柔順鬼神得
 其禮則生歛時至於䘮祭射御冠昏朝聘得其禮則
 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各得其分而不失其常苟
 無禮則性命不可得而正矣 陳氏祥道曰本於天
 者禮之道殽於地者禮之體列於鬼神者禮之情達
[030-14b]
 於䘮祭射御冠昏朝聘者禮之度數禮之為道則尊
 而其體則卑其情則幽而其度數則顯 方氏慤曰
 天地鬼神禮之所以立也䘮祭八者禮之所以行也
 喪凶禮祭吉禮射御軍禮冠昏嘉禮朝聘賓禮經禮
 三百曲禮三千大體不過是五者 應氏鏞曰上數
 語明禮之功用以明人生死所由繫下四語總禮之
 體用以明天下國家治亂所由别禮之大原出於天
 故推其自出而本之效法之謂地故因其成法而效
[030-15a]
 之列於鬼神充塞乾坤昭布森列而不可紊達於喪
 祭至朝聘人道交際周流上下而無不通法於天地
 鬼神者理所以承天之道達於天下國家者事所以
 治人之情理與事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吳氏澄曰
 言制禮者必根本乎天效放乎地徧取法於一切鬼
 神而達為人所通行之禮也 陳氏澔曰本於天者
 天理之莭文也䘮祭八者人事之儀則也 徐氏師
 曾曰天秩有禮禮以承之者禮之體人情易縱禮以
[030-15b]
 治之者禮之用夫禮以下又詳言之禮無過不及之
 差是本天之莭文有上下之等是效地之高卑有變
 通之妙是列鬼神之變化三者理也所謂承天之道
 也達於喪祭以篤父子達於射御以和長幼達於冠
 昏以明男女達於朝聘以正君臣八者事也所謂治
 人之情者也理與事二而一也
 案此一莭為第二段子游即禮發問而子約言禮之
 始終本末以答之也
[030-16a]
言偃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與孔子曰我
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
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義夏
時之等吾以是觀之與音/餘
 正義鄭氏康成曰子游欲知禮終始所成子言欲行
 其禮觀其所成也杞夏后氏之後宋殷人之後徵成
 也無賢君不足與成也得夏四時之書其書存者有
 小正得殷隂陽之書其書存者有歸藏孔疏熊氏云/殷易以坤為
[030-16b]
 首故先/坤後乾觀觀於二書之意 孔氏頴達曰此明禮之
 所起因得二書知上代以來至於今世時代運轉之
 變通即下禮之初以下是也 朱子曰徵證也
 蔣氏君實曰三代聖人損益不同制作殊事皆本隂
 陽之義而發之夏之所建以寅為正則尚忠尚黑之
 制皆自此出也商之序易以坤為首則尚質尚白之
 制皆自此出也聖人不能考杞宋之餘備見夏商之
 盛制而能因四時隂陽之書詳識夏商之本㫖此聖
[030-17a]
 人之觀禮所以異乎人之觀之也 應氏鏞曰上天
 下澤所以為禮而坤乾之書以坤為首有其義也隂
 陽循環更相為始而夏時以寅為首有其等也玩坤
 乾之自下而上則知禮之交際無不通且有卑法之
 意玩四時之自始而終則知禮之秩序不可紊且有
 無窮之象焉 沈氏煥曰義是禮之變等是禮之常
 於坤乾觀變於夏時觀常非聖人孰能觀之 顧氏
 元常曰上文言三代謹禮故此從夏殷言之下言古
[030-17b]
 今禮之大意至我觀周道以後乃歎魯之本㫖也
 通論張子曰殷尚質故以所先見者言之乾必因坤
 而著故先坤猶言形神人必因形乃見神若不因形
 神何附著 方氏慤曰論語言其畧則文獻皆不足
 徵此言其詳則文猶有得焉耳周官大卜掌三易之
 法一連山二歸藏三周易連山首艮位在東北之間
 則向乎人之時夏用人正故其書以之孔子稱曰夏
 時者以人時得其正故也歸藏則首乎坤各歸其根
[030-18a]
 密藏其用合乎地之時殷用地正故其書以之孔子
 稱曰坤乾者以資生於丑地為主於下故也周易則
 首乎乾周而復始剛柔相摩合乎天之時周用天正
 故其書以之孔子序以乾坤者以資始於子天為主
 於上故也然孔子以夏殷之易觀禮者易之所見者
 象禮之所形者器器由象出也天地有上下之位四
 時有先後之序禮之道如斯而已周監二代故六官
 備天地四時之名也天地之理為妙故以義言達於
[030-18b]
 内也四時之迹為顯故以等言辨於外也
 案夏時坤乾當時必實有其書鄭注其書存者有小
 正歸藏舉二書以見其梗概未嘗謂即此二書也馬
 氏謂歸藏漢志無之連山隋志無之鄭氏非漢人乎
 歸藏其所親見不得執漢志而謂漢志無歸藏也至
 連山為劉炫偽作則北史明言之然連山之名見於
 周禮亦不得謂古無是書也若王石梁謂小正歸藏
 何足徵禮則觀易象春秋何言周禮在魯也説詩必
[030-19a]
 此詩不太拘乎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而
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燔音煩捭音蘗汙音蛙/抔音陪蕢鄭讀凷又如
 字桴/音浮
 正義鄭氏康成曰言其物雖質畧有齊敬之心則亦
 可以薦羞於鬼神鬼神饗徳不饗味也中古未有釜
 甑釋米捭肉加於燒石之上而食之耳孔疏燔黍以/水洮釋黍水
 加於燒石之上以燔之捭豚捭/析豚肉加於燒石之上而熟之今北狄猶然汙尊鑿
[030-19b]
 地為尊也抔飲手掬之也蕢讀為由聲之誤也孔疏/蕢是
 草名不可為桴凷亦/土類故知當作凷凷堛也謂摶土為桴也土鼓築
 土為鼓也孔疏盖築地以為鼓莭杜注周禮籥章云/以瓦為匡盖周代極文不湏築地或曰桴
 即搏拊也摶土為/搏拊以手擊之 孔氏頴達曰從此以下至禮之
 大成皆二書所見之事此一莭言上代物雖質畧以
 其齊敬可致祭神明也 方氏慤曰觀二書足以知
 夏殷之禮觀夏殷足以知上古之禮故此言禮之初
 焉自燔黍而下皆始諸飲食之事也方是時地産有
[030-20a]
 黍然未有釜甑也故燔之天産有豚然未有刀匕也
 故捭之未能鑿木故汙尊未知用爵故抔飲鬼神幽
 而難格菲薄之禮疑不足致敬者故以猶若言之
 徐氏師曾曰此下六莭原古始以明聖人制作之功
 而此以養生言之也聖人制作有鼎飪以為食尊罍
 以為飲聲樂以為莭其莭如此然其始燔黍捭豚而
 已汙尊抔飲而已蕢桴土鼓而已簡陋如此而其真
 實無偽可交於神明況於人乎後聖得其意而制禮
[030-20b]
 以飾之此禮之所以始於飲食也
 通論張子曰從本言之自微者始從末言之自近者
 始其始必甚質而漸至於文如言禮之初始於拜起
 亦此類也 陳氏祥道曰樂以中聲為本土位中央
 其氣為中氣而籥之為器又以通中聲伊耆氏之樂
 始於土鼓中聲作焉中於蕢桴中聲發焉終於葦籥
 中聲通焉樂之所始必本於中聲如此周官籥章中
 春晝擊土鼓龡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凡
[030-21a]
 國祈年於田祖龡豳雅擊土鼓以樂田畯國祭蜡則
 龡豳頌擊土鼓以息老物皆有報本反始之義故猶
 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 彭氏廉夫曰蕢與蒯同桴
 鼓槌也以蒯杖為槌而擊土鼓
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皋某復然後飯腥而苴孰故
天望而地藏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
南鄉皆從其初號平聲飯扶晚反孰/熟通首鄉並去聲
 正義鄭氏康成曰升屋而號招之於天也飯以稻米
[030-21b]
 上古未有火化也苴孰遣奠有火利也苴或為俎孔/疏
 含飯以生米用上古未有火化之法遣/奠包熟肉以送尸法中古脩火之利地藏謂葬北
 首隂也南鄉陽也從其初謂今行之然也 孔氏頴
 達曰上言古代質素此言後世漸文謂五帝以下至
 於三王時也皋引聲之言某謂死者名復令其反復
 魄也天望謂望天而招魂地藏謂穴地以藏尸所以
 地藏由體魄則降故所以天望由知氣在上故體魄
 降入於地為隂故死者北首歸隂之義死者既歸隂
[030-22a]
 則生者南鄉歸陽也皆從其初言非是今時始為此
 事皆取法於上古中古而來 方氏慤曰飯必以腥
 慮致生之不知也苴必以孰慮致死之不仁也後世
 於喪有奠始於飯腥而已於葬有遣始於苴孰而已
 體有所附魄有所營皆重濁而為隂故降而在下知
 無不周氣無不之皆輕清而為陽故升而在上死者
 仆故言首生者興故言鄉凡是禮也後世雖增其文
 而不能損禮之實或異其迹而不易禮之意故曰皆
[030-22b]
 從其初 陳氏祥道曰體魄有滅而無存故不言下
 知氣感動而常在故言在上北為隂幽物之所終始
 故死首之南為陽明物之所相見故生鄉之 蔣氏
 君實曰死生異域疑若恩棄義絶而不相求乃升屋
 之號皋某之告飯腥苴孰以繼其孝養之事天望地
 藏以發其悽愴之思蓋雖禮教未備而天理之發露
 於人心者自然如此至於後世棺椁衣衾之備美賵
 賻贈含之畢陳而一念不居事亦末矣故曰皆從其
[030-23a]
 初 徐氏師曾曰飯含也腥生也生米亦有腥氣苴
 包也孰熟肉此以送死言之見後世送死之禮非後
 聖以私意制之皆從古初人心自有之哀戚爾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火
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
其羽皮窟苦忽反橧音曾則/登反茹音汝衣去聲
 正義鄭氏康成曰未有宮室寒則累土暑則聚薪柴
 居其上也未有火化食腥也此皆上古之時 孔氏
[030-23b]
 頴達曰此更論上古之事未有宮室則是五帝以前
 未有火化則惟伏羲以前以中古神農有火也營窟
 者地高則穴於地地下則營累其上而為窟橧巢橧
 聚其薪以為巢 徐氏師曾曰鳥曰羽獸曰皮
 通論方氏慤曰人稟隂陽而生則陽故順陽而居冬
 陽燠於下故居營窟夏陽燠於上故居橧巢
 存疑孔氏頴達曰茹其毛者雖食鳥獸之肉不能飽
 幷茹其毛以助飽若漢蘇武以雪雜羊毛食之也
[030-24a]
 辨正陳氏澔曰未有火化故去毛不盡而幷食之也
 案此説/勝孔氏
後聖有作然後脩火之利范金合土以為臺榭宫室牖
戸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為醴酪治其麻絲以為布帛
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范範通炮薄交/反燔音煩亨烹
 通酪音洛治/平聲養去聲
 正義鄭氏康成曰作起也脩火之利謂孰冶萬物孔/疏
 孰謂亨煑/冶謂陶鑄范金謂鑄作器用孔疏謂為形/范以鑄金器合土謂瓦
[030-24b]
 瓴甓及甒大孔疏檀弓云有虞氏之瓦棺釋器云瓴/甗謂之甓郭注塶塼也禮器云君尊瓦
 甒又明堂位云泰有虞氏/之尊此等皆燒土為之榭器之所藏也孔疏公羊/傳宣榭火
 樂器藏/焉爾炮裹燒之也燔加於火上亨煑之鑊也炙貫
 之加於火上醴酪烝釀之也酪酢酨朔亦初也亦謂
 今行之然 孔氏頴達曰此論中古神農及五帝三
 王之事世本云燧人出火是火利先有用之簡少至
 神農更脩益使多以為臺榭以下皆五帝時效法上
 古故曰皆從其朔 劉氏彝曰火無形而潛於木燧
[030-25a]
 人鑽木出火然後木火始為民利金得火以鎔而金
 亦為民利土和以水鈞以木而化以火以為器而土
 為民利遂與稼穡均五行之利以養民而禮因五物
 以興生則養之死則祭之報本反始之心生而禮由
 之弗敢忘乎其本初也 陳氏祥道曰營窟橧巢而
 易之以宫室茹毛飲血而易之以烹炙衣羽皮而易
 之以布帛此所謂通其變使民不倦者也開端之始
 謂之初繼終有始謂之朔 王氏安石曰初一始而
[030-25b]
 不可變朔則終而復始也 吳氏澄曰營窟土處以
 避寒橧巢木處以避暑饑則食鳥獸之肉寒則衣其
 羽皮此太樸陋不可從也下乃言中古可從之禮脩
 火之利總下三事范金合土一也烹炮燔炙二也治
 絲麻三也以養生二句結上文 董氏應𤾉曰宮室
 代上古之巢窟烹炙代上古之毛血麻絲代上古之
 羽皮皆脩火之利
 通論蔣氏君實曰事之已備聖人不能計其後事之
[030-26a]
 未備聖人不能秘其智聖人開物成務以教天下而
 使之相安相養於利用出入之閒使變其燔捭汙抔
 而止於籩豆簠簋犧象山罍變其蕢桴土鼓而止於
 笙鏞管象椌楬壎箎何病於聖故聖人視夏商以前
 為禮之大意使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常皆從其
 朔民未厭神未瀆也 黃氏震曰此原古始以明聖
 人制作之功蓋易取十三卦之義
故𤣥酒在室醴醆在戸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陳其犧牲
[030-26b]
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鐘鼓脩其祝嘏以降上神與
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
有所是謂承天之祜醆側眼反秶依注為齊才細反醍/音體嘏音古本或作假古稚反祜
 音/戸
 正義鄭氏康成曰此言今禮饌具所因於古及其事
 義也孔疏今禮今世祭祀之禮醴醆犧牲之屬是饌/具用古𤣥酒醴醆是所因於古從𤣥酒至先祖
 以上是事以正/君臣以下是義粢讀為齊聲之誤也孔疏粢稷也作/酒用黍不用稷
 故知/誤周禮五齊一曰泛齊孔疏周禮鄭注/成而滓泛泛然二曰醴齊
[030-27a]
 孔疏醴猶體也/成而汁滓相將三曰盎齊孔疏盎猶翁也成/而翁翁然葱白色四曰緹
 齊孔疏緹成/而紅赤五曰沈齊孔疏沈成/而滓沈字雖異醆與盎澄
 與沈蓋同物也孔疏以周禮酒正文醴緹之閒有盎/此醴醍之聞有醆周禮緹齊之下有
 沈此醍齊之下/有澄知之也奠之不同處重古畧近也祝祝為主
 人饗神辭也嘏祝為尸致福於主人之辭也祜福也
 福之言備也 孔氏頴達曰𤣥酒水也以其色黑謂
 之𤣥太古無酒以水當酒今雖有五齊三酒貴重古
 物故陳設室内而近北也醴謂醴齊醆謂盎齊後世
[030-27b]
 所為賤之陳列稍南近戸也其泛齊當在𤣥酒南醴
 齊非粢醍謂醍齊卑之故在堂澄謂沈齊酒謂事酒
 昔酒清酒三者又卑之故陳堂下也陳其犧牲者案
 特牲禮陳鼎於門外北面獸在鼎南東首牲在獸西
 西上北首也備其鼎俎者牲煑於鑊鑊在廟門外鼎
 隨鑊設在鑊之西取牲體實鼎舉鼎而入設阼階下
 南陳俎鼎西以次載於俎案少牢云鼎入陳於東方
 當序西面北上也琴瑟堂上之樂管磬鐘鼓堂下之
[030-28a]
 樂上神即先祖指其精氣謂之上神指其亡親謂之
 先祖皇熊皆謂上神天神也正君臣下詳見祭統行
 上事得所則特受天之祜福也 方氏慤曰以室對
 戸室者戸之内戸者室之外也以堂對下堂者階之
 上階者堂之下也致於味者於道為逺寡於味者於
 道為近故禮器曰禮之近人情者非其至也明後世
 之禮雖漸致其文亦未嘗不貴其本 周氏諝曰有
 齊酒犧牲鐘鼓祝嘏固足以降上神與先祖然必待
[030-28b]
 正君臣五者而後可以承天之祜者以備物盡禮猶
 不足以承天所可承天者脩人事而已 張子曰順
 理則承天之祜 陸氏佃曰此猶未祭也易曰盥而
 不薦有孚顒若正當此時 吳氏澄曰此祭之初事
 君臣父子指尸與君也兄弟同姓之臣上下異姓之
 臣夫婦君與夫人各有其禮各有其事各有其位故
 云正篤睦齊及有所也
 通論孔氏頴達曰崔氏云祭之日王衮冕入尸亦衮
[030-29a]
 冕入王不迎尸尸入室樂作九變乃灌尸祭之啐之
 奠之為一獻王出迎牲后從灌為二獻迎牲入詔於
 庭王親執鸞刀啓毛告於室昭共一牢穆共一牢行
 朝踐之事尸出於室太祖之尸戸西南面其主在右
 昭在東穆在西相對坐主各在其右祝取膟膋燎於
 爐詔神於室出奠於主前王乃洗肝於鬯而燔之為
 制祭次乃升牲首於室置北墉下后薦朝事之豆籩
 乃薦腥於尸主前謂之朝踐王以玉爵酌著尊泛齊
[030-29b]
 獻尸三獻也后以玉尊酌著尊醴齊亞獻四獻也退
 而合烹設饌於堂延主入室太祖東面昭南面穆北
 面徙饌室内坐前祝酌斝奠於饌南取脂焫蕭合馨
 薌大合樂自此以前謂之接祭迎尸入室舉奠斝主
 人拜妥尸后薦饌獻之豆籩王以玉爵酌壺尊盎齊
 獻尸五獻也后以玉爵酌壺尊醴齊獻尸六獻也尸
 十五飯訖王以玉爵因朝踐之尊泛齊酳尸七獻也
 后薦加豆籩尸酌酢主人主人受嘏王獻諸侯后以
[030-30a]
 瑤爵因酌饋食壺尊醍齊酳尸八獻也王乃以瑤爵
 獻卿賔以瑤爵壺尊醴齊獻尸九獻也九獻之後謂
 之加爵用璧角璧散士三加天子諸侯不止三也侯
 伯無朝踐饋獻二獻止七子男無薦腥饋孰二獻酳
 尸君一獻止五此皆崔氏説今案子男饋孰以前君
 與夫人並無獻食後行三獻通二灌為五也 陳氏
 祥道曰濁莫如五齊清莫如三酒祭用五齊以神事
 之也三酒以人養之也酒正共五齊三酒以實八尊
[030-30b]
 皆陳而弗酌所以致事養之意也故曰惟齊酒不貳
 非此八尊所實則皆有貳大祭所酌度用一尊則以
 三尊副之中祭以二尊副之小祭以一尊副之所以
 致事養之用也司尊彝朝踐用兩犧尊再獻用兩象
 尊皆有罍犧象所實泛與醴也罍尊所實盎以下也
 朝用醴饋用盎諸臣自酢用凡酒醴以上君所酌盎
 以下夫人所酌酒正凡祭祀以五齊三酒實八尊似
 天地宗廟皆備五齊而無四齊二齊之别然經有言
[030-31a]
 一齊者禮器祭義夫人奠盎是也有言二齊者醴齊
 縮酌盎齊涗酌是也有言三齊者坊記粢醍在堂澄
 酒在下是也有言四齊者此經𤣥酒醴醆粢醍澄酒
 是也有言五齊者酒正五齊實八尊是也蓋二齊者
 天子之時祭一齊者諸侯之時祭宗廟之小祭也三
 齊者宗廟之祫祭四齊者宗廟之禘祭也此人鬼而
 已其上有神示焉則五齊天地社稷之事也且天子
 祭天地諸侯祭社稷而已天子禘始祖所自出諸侯
[030-31b]
 則太祖而已天子祫羣廟主大夫士及高祖而已則
 時祭一齊祫二齊禘祫三齊社稷四齊可類推也
 存疑孔氏頴達曰崔氏云周禮大祫於大廟則備五
 齊三酒朝踐王酌泛齊后酌醴齊饋食王酌盎齊后
 酌醍齊朝獻王酌泛齊因朝踐之尊再獻后酌醍齊
 因饋食之尊諸侯為賔酌沈齊尸酢王與后皆還用
 所獻之齊賔長酳尸酢用清酒加爵亦用三酒大禘
 則用四齊三酒不用泛齊朝踐王酌醴齊后酌盎齊
[030-32a]
 饋食王酌醍齊后酌沈齊朝獻王酌醴齊再獻后還
 酌沈齊亦尊相因也諸侯為賔亦酌沈齊及三酒之
 法如祫禮四時之祭惟醴盎二齊及三酒朝踐王酌
 醴齊后亦酌醴齊饋食王酌盎齊后亦酌盎齊朝獻
 王還用醴齊再獻后還用盎齊亦尊相因也諸侯為
 賔亦酌盎齊三酒同於祫盖三酒本以供飲尊卑有
 常不得降也魯及王者之後大祫所用與王禘同若
 禘與王四時同侯伯子男禘用醴盎朝踐君夫人酌
[030-32b]
 醴齊饋食君夫人酌盎齊朝獻君還酌醴齊再獻夫
 人還酌盎齊諸臣為賔酌盎齊尸酢君夫人用昔酒
 酢諸臣用事酒加爵皆清酒時祭止盎齊朝踐君制
 祭夫人薦盎進孰君割牲夫人薦酒朝獻君酌盎齊
 酳尸再獻夫人還酌酒以終祭賓獻皆酒加爵如禘
 祫之禮卿大夫祭酌奠惟用酒也祫祭既備五齊三
 酒以實八尊泛醴以著尊盛之盎醍沈以壺尊盛之
 凡五又各有明水之尊凡十三酒各加𤣥酒又六通
[030-33a]
 斝彝盛明水黃彝盛鬱鬯又二故崔云大祫凡十八
 尊也其禘祭所用四齊醴盎盛以犧尊醍沈盛以象
 尊無降神之樂熊謂亦有之時祭春夏用犧尊盛醍
 齊象尊盛沈齊秋冬用著尊盛醴齊壺尊盛盎齊魯
 及二王後皆九獻與天子同 陳氏祥道曰祫備五
 齊禘備四齊時祭備二齊 又曰記所云君西酌犧
 象夫人東酌罍尊罍尊在阼犧象在西皆所酌而非
 所設此𤣥酒在室至澄酒在下則所設而非所酌也
[030-33b]
 案崔鄭皆謂祫大禘小故為等差如此其實禘追所
 自出祫不追所自出安得禘反小於祫禮不王不禘
 安得諸侯亦有禘祫大禘在夏大烝在冬安得禘祫
 並用秋冬之著尊壺尊杞宋脩其禮物作賔王家其
 所脩者夏殷天子之禮安得據周禮之五齊三酒八
 尊而謂二王後與周天子同耶但周天子諸侯祭禮
 散逸姑存其説以為餼羊之供耳陳氏謂禘大祫小
 視崔鄭為優而陳者不酌酌者不陳則酌者置之何
[030-34a]
 所疑正尊不酌酌者即其所貳大祭人衆酌獻亦多
 故必三貳小祭人寡酌獻亦少故一貳而已足也
作其祝號𤣥酒以祭薦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殽與其越
席疏布以冪衣其澣帛醴醆以獻薦其燔炙君與夫人
交獻以嘉魂魄是謂合莫祝之六反又之右反孰熟通/殽本或作肴戸交反越音活
 冪音密又作鼏同衣/去聲澣音緩莫漠通
 正義鄭氏康成曰此謂薦上古中古之食也周禮祝
 號有六一曰神號孔疏若皇/天上帝二曰鬼號孔疏若皇/祖伯某
[030-34b]
 曰祇號孔疏若后/土皇祇四曰牲號孔疏若牛曰/一元大武五曰齍號
 孔疏若稷/曰明粢六曰幣號孔疏若幣/曰量幣號者所以尊神顯物
 也孔疏神號鬼號祗號以尊/神牲號齍號幣號以顯物腥其俎謂豚解而腥之
 孔疏豚解兩髀兩/肩兩胉幷脊凡七及血毛皆所以法於太古也孰其
 殽謂體解而爓之孔疏肩一臂二臑三肫四胳五正/脊六橫脊七長脅八短脅九此特
 牲九體少牢則加脡脊代脅為/十一體以湯爓之不全熟也此以下所法於中古
 也越席翦蒲席也冪覆尊也澣帛練染以為祭服嘉樂
 也莫虛無也孝經説曰上通無莫孔疏孝經緯文言/人之精靈上通於
[030-35a]
 虛無/寂寞 孔氏穎達曰朝踐之時設此𤣥酒於五齊以
 上此重古設之其實不用以祭延尸在堂祝以血毛
 告於室又以俎盛肉進於尸前此皆用上古法以所
 爓骨體進於尸前下皆用中古法也周禮越席疏布
 是祭天物此云君與夫人交獻則宗廟禮蓋雜陳夏
 殷諸侯法也朝踐用醴饋食用醆主人獻尸賔長以
 肝從主婦獻尸賔長以燔從君一獻夫人二獻君三
 獻夫人四獻是交錯而獻也死者之精神已虛無寂
[030-35b]
 寞得生者嘉善而神來歆饗是生者和合於寂寞也
 因魯之失禮故廣陳天子諸侯之事及五帝三王之
 道所言者不可以一代定其法制不可以一槩正其
 先後 方氏慤曰上言祝嘏未見所以為號言𤣥酒
 醴醆未見所以為用上言犧牲鼎俎而亦未列其詳
 故此申言之而又廣及於所設所冪所衣也血以告
 幽毛以告全腥事之以神孰事之以人合古今之異
 質文之變而又合君夫人之獻則隂陽之義備矣魂
[030-36a]
 陽也魄隂也酒陽食隂腥陽孰隂氣陽味隂 馬氏
 睎孟曰魄者魂之體魂者魄之用體用合之則生離
 之則散故合鬼與神以祭於宗廟之中所以嘉其魂
 魄而合之於冥漠之中也 周氏諝曰君陽以嘉魂
 夫人隂以嘉魄合二者以定之莫定也 吳氏澄曰
 此祭之中事
然後退而合亨體其犬豕牛羊實其簠簋籩豆鉶羹祝
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謂大祥此禮之大成也鉶音刑盛/和羮器羮
[030-36b]
 音/庚
 正義鄭氏康成曰此謂薦今世之食也體其犬豕牛
 羊謂分别骨肉之貴賤以為衆俎也孔疏知非尸前/正俎者以所陳
 多祭末之事不云/合莫而云大祥也祝以孝告嘏以慈告各首其義也
 孔疏少牢祝曰孝孫某敢用柔毛剛鬛嘉薦普淖用/薦嵗事于皇祖伯某以某妃配某氏尚饗少牢嘏曰
 皇尸命工祝承致多福無疆于女孝孫來女孝孫使/女孝孫受禄于天宜稼于田眉夀萬年勿替引之孝
 子告神以孝為首神告孝子/以慈為首各本祝嘏之義也祥善也今世之食於人
 道為善大成者解子游以禮所成也 孔氏頴達曰
[030-37a]
 前薦爓未孰今至饋食乃退取爓肉更合烹令孰擬
 更薦尸又尸俎唯載右體其餘不載者及左體亦合
 烹之烹之既孰乃體别骨之貴賤以為衆俎供尸及
 待賔客兄弟等簠簋籩豆鉶羹皆事尸所供設其籩
 豆亦兼據賔客及兄弟之等也 方氏慤曰以稻梁
 實簠以黍稷實簋以水土之品實籩豆五味之和實
 鉶鼎祖禰所望於子孫莫大於孝子孫所頼於祖宗
 莫大乎慈故祝嘏以是告 陸氏佃曰祥吉之先見
[030-37b]
 者也上言合莫鬼事也亦哀事也此言大祥人事也
 亦吉事也 陳氏祥道曰飲食宮室布帛之用具則
 養生送死之禮成犧牲酒醴鼓鐘祝嘏之用具則事
 神之禮成正君臣篤父子之倫具則教人之禮成
 總論蔣氏君實曰合莫以上朝踐之莭大祥以上饋
 食之莭朝踐禮之始饋食禮之終始貴乎嚴終極其
 備血毛腥爓越席疏布猶有貴於古也是曰合莫謂
 本是精神以求神於冥漠之間也合烹體籩豆祝嘏
[030-38a]
 是後世之所備也乃曰大祥謂由是備禮而極其祥
 善之義也方其合莫也物味薄而誠敬在禮文簡而
 誠意通及其致詳也品物具而神祇樂誠意散而詞
 説行矣 吳氏澄曰此言祭之末事自初至中末祭
 禮大備故曰大成 徐氏師曾曰奉上世之禮物而
 不及後世則無文奉後世之禮物而不及上世則無
 本故文質備而大成此以上言禮之得者以申謹禮
 之意禮莫重於祭故特言之其所言多宗廟之祭而
[030-38b]
 越席疏布則非廟祭之物以降上神亦不專先祖之
 靈蓋亦錯舉而互見之要其為禮之意則一也
 
 
 
 
 
欽定禮記義疏卷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