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68 欽定禮記義疏-清-高宗弘曆 (master)


[017-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禮記義疏卷十七
 五制第五之三
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
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三年之喪自天子達
 正義鄭氏康成曰尊者舒卑者速春秋傳曰天子七
 月而葬同軌畢至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
 至士踰月外姻至杜氏預曰言同軌以别四夷之國/言同盟同在方嶽之盟諸侯以下
[017-1b]
 不言畢至有/来有不来也 孔氏穎逹曰自此至不祭明天子以
 下殯葬日月不同及衣衾牲器之數天子諸侯位既
 尊重送終禮物其數既多許其申遂故日月緩也大
 夫及士禮數既卑送終之物其數簡少義許奪情故
 日月促也必至三日者冀其更生三日不生亦不生
 矣左傳云大夫三月士踰月而此總云三月者除死
 月為三月士三月者數死月正是踰越一月故言踰
 月耳
[017-2a]
 通論劉氏彞曰天子功徳施於四海諸侯功徳洽於
 一國大夫士恩徳孚於一家庶人恩徳著於其族固
 有小大之差天子葬者其當朝嵗之諸侯六服㒺有
 不至或奔喪或㑹葬或㑹於練祥如四時之朝焉其
 不當朝嵗之諸侯則為位服於其國而遣卿以㑹葬
 同軌之畢至謂此也七月而葬所以極四海之哀誠
 也諸侯之葬必五月者相為賓也同盟之諸侯也雖
 非同盟而為其甥舅姑姊妹之邦也士庶人三月而
[017-2b]
 葬其事具其誠盡矣
 案此以下因上言喪葬而類及之在周則宗伯之掌
 此不詳也天子之喪在侯服者無不奔也若在賓服
 則不責其必至矣其有父母之䘮則大君者天下之
 所同親者人子之所獨君子不奪人之䘮王吏不討
 可知故左氏説諸侯於天子之䘮但使上卿弔上卿
 㑹葬者固非而公羊説雖父母䘮亦奔者亦過也
庶人縣封葬不為雨止不封不樹喪不貳事自天子達
[017-3a]
於庶人縣懸同封窆同為去聲自天子/句鄭屬下節今從王氏屬上句
 正義鄭氏康成曰縣封當為懸窆孔疏鄭知封當為/窆者封土無懸係
 之理窆謂下棺㑹案窆從之穴/㑹意封從之土 意篆作□懸窆者至卑不得引
 紼下棺孔疏士無碑有/二繂繋棺下之雖雨猶葬以其禮儀少封謂
 聚土為墳案封從丰土㑹意/篆作□後混為一不封之不樹之又為至
 卑無飾也孔疏不積土為封不標/墓以𣗳卑不須顯異也周禮曰以爵等為
 丘封之度與其樹數則士以上乃皆封樹孔疏周禮/冢人職文
 彼注王公曰丘諸臣曰封又引漢律列侯墳髙四丈/闗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檀弓孔子葬母崇四尺
[017-3b]
 注盖周之士其樹白虎通云天子松/諸侯柏大夫栗士槐庶人樹以榆栁貳之言二也
 孔氏穎逹曰許慎云死葬之以禮以雨而葬是不行
 禮
 通論孔氏穎逹曰公羊說雨不克葬謂天子諸侯也
 卿大夫臣賤不能以雨止又釋廢疾云雖庶人葬為
 雨而止則在廟未發之時庶人及卿大夫亦得為雨
 止若其已發在路及葬則不為雨止也其人君在廟
 及在路及葬皆為雨止 陳氏祥道曰魯葬定公與
[017-4a]
 敬嬴以雨不克葬而春秋譏之則不為雨止者不特
 庶人而已
 存異鄭氏康成曰庶人終䘮無二事不使從政也䘮
 大記曰大夫士既葬公政入於家既卒哭弁絰帶金
 革之事無辟也孔疏引以証大夫/士在喪有二事
 辨正王氏安石曰喪不貳事當連自天子至於庶人
 為句三年不從政所謂不貳事使一於喪事也金革
 無辟上使之非也或權制也
[017-4b]
 案喪不貳事謂一志於親天子則諒隂不言諸侯居
 廬未有命戒大夫既葬亦致其事於君士亦三年廢
 業也庶人縣封至不樹言貴賤之禮制有殊喪不貳
 事言貴賤之専志則一 又案夲文明以葬不為雨
 止屬庶人而陳氏又非無據且考喪禮有道車載簑
 笠之文則君葬雨不止矣戰國䇿有雪甚及牛目而
 止之事或戰國及秦漢遇雨雪皆止遂以是定制與
喪從死者祭從生者支子不祭
[017-5a]
 正義鄭氏康成曰從死者謂衣衾棺椁從生者謂奠
 祭之牲器 孔氏穎逹曰盧植云從生者謂除服之
 後吉祭之時以子孫官禄祭其父祖若喪中之祭虞
 祔練祥仍從死者之爵故小記云士祔於大夫則易
 牲又云其妻為大夫而卒而後其夫不為大夫而祔
 於其妻則不易牲雜記云上大夫之虞也少牢卒哭
 成事祔皆大牢下大夫之虞也犆牲卒哭成事祔皆
 少牢是喪中之祭仍從死者之禮也鄭云䘮中奠祭
[017-5b]
 得從生者之爵與小記雜記違者小記雜記據生者
 無官爵故䘮祭用死者之禮若生者有爵則祭從生
 者之法䘮祭尚爾後吉祭可知奠謂葬前祭謂葬後
 包䘮終吉祭也鄭必與盧植别者以此云祭從生者
 䘮從死者相對與中庸大夫士祭與𦵏相對皆祭與
 䘮連及故祭中兼䘮奠也或云在䘮中祭尚從死者
 爵至吉祭乃用生者禄耳奠者自吉祭之奠耳 朱
 子曰葬用死者之爵祭用生者之禄
[017-6a]
 通論陳氏祥道曰祭雖從生者而有所謂從死者故
 父為士子為天子諸侯而其尸服則以士服支子雖
 不祭而有所謂祭故宗子為士庶子為大夫則以上
 牲祭於宗子之家
 案祭從生者謂適長子也適長為士支子為大夫亦
 祇以士主祭不以大夫古人極重宗法支子不祭謂
 不主祭耳其祝辭云宗子某為介子某薦其常事則
 庶子為大夫而以大夫牲可知但主其祭者宗子之
[017-6b]
 為士者耳且云薦其常事則亦常從大夫之爵故曰
 士攝大夫惟宗子也陳說審矣
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
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
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
 正義鄭氏康成曰此周制七者大祖及文王武王之
 祧與親廟四大祖后稷也諸侯大祖謂始封之君王
 者之後不為始封之君廟大夫大祖謂别子始爵者
[017-7a]
 大傳曰别子為祖是也雖非别子始爵者亦然士一
 廟謂諸侯之中士下士名曰官師者上士二廟寢適
 寢也 陳氏祥道曰積厚者流澤廣積薄者流澤狹
 廟而祭之仁之至也以七以五以三以一義之盡也
 先王於死者常待之以生由士而上生而異宮死則
 為之立廟庶人則生非異宮死則祭於寢而已
 通論孔氏穎逹曰周所以七者文武受命其廟不毁
 以為二祧并始祖后稷及髙祖以下親廟四故為七
[017-7b]
 也若王肅則以為天子七廟者髙祖之父祖為二祧
 并始祖及親廟四為七周文武受命不遷之廟權禮
 所施非常廟之數殷之三宗宗其徳而存其廟亦不
 以為數凡七廟者皆不稱周禮器云天子七廟孫卿
 云有天下者事七世又云自上以下降殺以兩今使
 天子諸侯立廟並親廟以四而止則君臣同制尊卑
 不别鄭必謂天子七廟唯周制者禮器云周旅酬六
 尸一人發爵則周七尸七廟明矣今使文武不在七
[017-8a]
 數既不同祭又不享嘗豈禮也哉故盧植云二祧謂
 文武榖梁傳天子七廟漢書韋𤣥成四十八人議皆
 云周以后稷始封文武受命石渠論白虎通云周以
 后稷文武特七廟曽子問孔子云七廟無虛主若王
 肅數高祖之父高祖之祖與文武而九主當有九孔
 子何云七廟無虚主乎且天子七廟者有其人則七
 無其人則五若諸侯廟制雖有其人不得過五此天
 子諸侯七五之異也始封之君謂王之子弟封為諸
[017-8b]
 侯為後世之大祖當此君之身不得立出王之廟則
 全無廟也諸侯不敢祖天子若有大功徳王特命之
 則可如魯有文王之廟鄭祖厲王是也此始封君之
 子得立一廟始封六世之孫始五廟備也若異姓始
 封如大公之屬𥘉封則得立五廟從諸侯禮也鄭注
 王者之後不為始封之君廟者以其始封之君非有
 功徳唯因先代以封之不得為後世之大祖得立此
 君所出王者之廟也大夫之大祖則諸侯之子始為
[017-9a]
 卿大夫是嫡夫人次子或衆妾之子别異於正君故
 云别子鄭注雖非别子始爵者亦然者一是别子𥘉
 雖身為大夫中間廢退至逺世子孫始得爵命則以
 為大祖别子不得為大祖也二是别子及子孫不得
 爵命者後世始得爵命自得為大祖三是全非諸侯
 子孫異姓為大夫者及他國之臣初來仕為大夫者
 亦得為大祖鄭答趙商云王制所論皆殷制若周制
 别子始爵其後得立别子為大祖若非别子之後雖
[017-9b]
 為大夫但立父祖曽祖三廟而已随時而遷不得立
 始爵者為大祖此大夫三廟者天子諸侯之大夫皆
 同以此及祭法更不别云諸侯之大夫卿即大夫總
 號也案祭法適士二廟今此云士一廟故知是諸侯
 之中士下士祭法云官師一廟則天子之中士下士
 皆二廟也鄭知諸侯中士下士同一廟者以祭法云
 適士二廟言適士則不得兼中下也庶人之祭謂薦
 物以其無廟故惟薦而已薦獻不可褻處故知適寢
[017-10a]
 也 程子曰自天子至於庶人五服未甞有異皆至
 高祖服既如是祭祀亦當如是七廟五廟亦止是祭
 及高祖大夫士雖或三廟二廟一廟或祭寢廟雖異
 亦不&KR0675祭及高祖若止祭禰則猶知母而不知父禽
 獸道也尊禰而不及祖非人道也 馬氏睎孟曰祖
 以功建故無可毁之禮百世不遷昭穆以親崇故有
 可毁之禮親盡則祧 朱子曰以諸侯五廟言之周
 禮建國之神位左宗廟則五廟皆當在公宮之東南
[017-10b]
 其制孫毓以為外為都宮大祖在北二昭二穆以次
 而南盖大祖之廟始封之君居之昭之北廟二世之
 君居之穆之北廟三世之君昭之南廟四世之君穆
 之南廟五世之君廟皆南鄉各有門堂室寢而牆宇
 四周焉大祖之廟百世不遷自餘四廟則六世之後
 毎一易世而一遷其遷之也新主祔於其班之南廟
 南廟之主遷於北廟北廟親盡則遷其主於大廟之
 西夾室而謂之祧凡廟主在夲廟之室中皆東鄉及
[017-11a]
 其祫於大廟之室中則唯大祖東鄉為最尊之位羣
 昭之入乎此者皆列於北墉下而南鄉羣穆之入乎
 此者皆列於南牖下而北鄉案廟室北有墉無牖郊/特牲亳社北牖知廟北
 無牖室南有牖詩于/以奠之宗室牖下南鄉者取其鄉明故謂之昭北
 鄉者取其深逺故謂之穆盖羣廟之列則左為昭而
 右為穆祫祭之位則北為昭而南為穆昭常為昭穆
 常為穆二世祧則四世遷昭之北廟六世祔昭之南
 廟三世祧則五世遷穆之北廟七世祔穆之南廟昭
[017-11b]
 者祔則穆者不遷穆者祔則昭者不動此所以祔必
 以班尸必以孫而子孫之列亦以為序若武王謂文
 王為穆考成王稱武王為昭考則自其始祔而已然
 春秋傳以管蔡郕霍為文之昭邘晉應韓為武之穆
 則雖其世旣逺而猶不易也宗廟之制但以左右為
 昭穆不以昭穆為尊卑故五廟同為都宮則昭常在
 左穆常在右而外有以不失其序一世自為一廟則
 昭不見穆穆不見昭而内有以各全其尊必大祫而
[017-12a]
 㑹於一室然後序其尊卑之次則凡已毁未毁之主
 又畢陳而無所易唯四時之祫不陳毁廟之主則髙
 祖有時而在穆或髙之上無昭而特設位於祖之西
 禰之下無穆而特設位於曽之東也與曰然則毁廟
 云者何也曰春秋傳曰壊廟之道易檐可也改塗可
 也説者以為将納新主示有所加耳非盡撤而悉去
 之也曰然則天子之廟其制若何曰唐之文祖虞之
 神宗殷之七世三宗其詳不可考獨周制猶有可言
[017-12b]
 然而漢儒之記不同謂后稷始封文武受命而王故
 三廟不毁與親廟四而七者諸儒説也謂三昭三穆
 與大祖之廟而七文武為宗不在數中者劉歆說也
 雖其數之不同然其位置遷次宜亦與諸侯之廟無
 甚異者大夫三廟則眂諸侯而殺其二然其大祖昭
 穆之位猶諸侯也適士二廟則眂大夫而殺其一官
 師一廟則眂大夫而殺其二然其門堂室寢之備猶
 大夫也曰廟之為數降殺以兩而其制不降何也曰
[017-13a]
 降也天子之山節藻梲複廟重檐諸侯固有所不得
 為者矣諸侯之黝堊斲礱大夫有不得為者矣大夫
 之倉楹斲桷士又不得為矣曷為而不降哉獨門堂
 室寢之合然後可名為宮則其制有不得而殺耳盖
 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生也異宮而死不得異廟
 則有不得盡其事生事存之心者是以不得而降也
 後世公私之廟皆同堂異室而以西為上者由漢明
 帝始漢之始諸廟皆自營之各為一處雖都宫之制
[017-13b]
 昭穆之位不復如古然猶不失獨専一廟之尊至於
 明帝不知禮義之正而務為抑損之私遺詔蔵主於
 光烈皇后更衣别室而其臣子不敢有加焉魏晉循
 之遂不能革而先王宗廟之禮始盡廢矣案北魏清/河王懌廟
 議云古者七廟之堂皆别光武以来異室同堂後漢/書祭祀志洛陽髙廟加祭孝宣孝元及太宗世宗凡
 五帝西京廟成哀平三帝主四時祭於故髙廟則同/堂異室不始於漢明矣又攷祭祀志明帝遺詔蔵主
 於世祖廟更衣朱子/則據本紀而言耳降及近世諸侯無國大夫無邑
 則雖同堂異室之制猶不能備獨天子之尊可以無
[017-14a]
 所不致顧乃梏於漢明非禮之禮而不得以致其備
 物之孝盖合為一廟則所以尊大祖者既褻而不嚴
 所以事親廟者又厭而不尊是皆無以盡其事生事
 存之心而宗廟之禮亦為虚文矣 陳氏祥道曰廟
 所以象生之有朝也寢所以象生之有寢也建之觀
 門之内不敢逺其親也位之觀門之左不忍死其親
 也
 存疑鄭氏康成曰殷則六廟契及湯與二昭二穆夏
[017-14b]
 則五廟無大祖禹與二昭二穆而已案祭法言夏后/氏祖顓頊而宗
 禹不應謂夏無大祖殷人祖契而宗湯又商書咸有/一徳云七世之廟可以觀徳則不應殷止六廟無大
 祖/
 存疑陸氏佃曰國語曰工史書世宗祝書昭穆知廟
 次昭穆與世次異矣周官小宗伯既掌辨廟祧之昭
 穆小史又掌奠繫世辨昭穆則明世次先後與廟祧
 之昭穆異矣至於大祫即依世次與七廟常祀昭穆
 不同故小史又曰祭祀以書叙昭穆之俎簋若昭穆
[017-15a]
 一定何必辨而叙之
 辨正何氏洵直曰説者謂對父則身為之穆對子則
 身為之昭其意以為廟次與世次不同故昭穆遷徙
 無常位右者可移之左左者可移之右殊不知廟次
 與世次一也廟次雖遷昭穆之班一定不移祖以傳
 孫孫以傳孫縱厯百世其當為昭當為穆者未之有
 改也如武王之時廟次以文王為穆至襄王之世凡
 厯十八君矣猶謂之穆左氏載富辰之語曰管蔡郕
[017-15b]
 霍文之昭邘晉應韓四國武之穆宮之竒謂大伯虞
 仲為大王之昭虢仲虢叔為王季之穆夫大王文王
 其子對父皆稱昭曰文王之昭大王之昭王季武王
 其子對父皆稱穆曰武王之穆王季之穆其為子一
 也知昭穆為定班而廟次世次未始異也説者引魯
 語曰工史書世宗祝書昭穆知廟次昭穆與世次異
 又不然工史所書者帝繫世夲之屬宗祝所書者几
 筵表著之位自其譜牒則謂之世據其班秩則謂之
[017-16a]
 昭穆則廟次昭穆豈與世次不同乎
 案四廟五廟六廟七廟之説紛紜不一或謂七廟天
 子之定制或謂實止四廟或謂夏五廟禹與二昭二
 穆殷六廟湯與契二昭二穆周七廟后稷文武二祧
 與親廟四然其説皆原於禮緯在西漢時其言始封
 之君為大祖以下五廟迭毁古之正禮者韋𤣥成等
 也其言天子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者其正法
 數可常數者劉歆也至東漢時王肅以為天子七廟
[017-16b]
 是通百代之言則同於劉歆鄭康成以為高祖以下
 與始祖而五明立廟之正以親為限則同於𤣥成而
 盧植馬融亦守此議然自康成而後講經議禮者並
 據王制祭法斥鄭四廟之談伸王七廟之説又據王
 肅謂高祖之父髙祖之祖與文武二主則周廟宜有
 九設周之祖宗更有功徳受命如二人者亦當更立
 廟以祀而必不僅九廟而止理固宜然也
天子諸侯宗廟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嘗冬曰烝礿/禴
[017-17a]
 同/
 正義鄭氏康成曰此盖夏殷之祭名孔疏以與周不/同而夏殷之祭
 無文故/疑之周則改之春曰祠夏曰礿孔疏周禮大宗伯/以祠春享先王以
 禴夏享/先王以禘為殷祭孔疏公羊傳五年而再殷祭春/秋僖八年秋七月禘於大廟殷
 猶大/也詩小雅曰礿祠烝嘗于公先王孔疏詩小雅天/保篇文王受命
 已改殷夏祭禘名為礿而詩先礿/後祠從便文先烝後嘗以韻句也此周四時祭宗廟
 之名 孔氏穎逹曰自此至地者一節論天子諸侯
 大夫四時祭宗廟及祭天地山川之事皇氏侃云礿
[017-17b]
 薄也春物未成祭品鮮薄禘次第也夏物雖未成依
 時次第而祭白虎通云嘗者新穀熟而嘗之烝衆也
 孫炎云進也冬時物成可進者衆也 陳氏祥道曰
 礿禘以飲為主所以順乎陽嘗烝以食為主所以順
 乎隂
 存疑孔氏穎逹曰郊特牲春禘鄭改讀禴祭義春禘
 鄭直云夏殷禮不改字以已見郊特牲也 趙氏匡
 曰禘非時祭之名漢儒見春秋惟兩書禘一春一夏
[017-18a]
 所以或謂之春祭或謂之夏祭耳 陳氏祥道曰殷
 以長發為大禘言大以見小則夏禘小禘也郊特牲
 祭義言春禘盖夏禮也 陸氏佃曰春夏以飲為主
 審諦之時也春可謂之礿亦可謂之禘夏可謂之禘
 亦可謂之礿郊特牲曰春禘而秋嘗王制曰春礿夏
 禘是也祠品物少文詞多春之事而已故夏未有言
 祠者 虙氏曰周官所言春祠夏礿此周禮王制祭
 統所言春礿夏禘此殷禮郊特牲祭義所言春禘此
[017-18b]
 夏禮也何以知之記曰殷人尚聲樂三闋然後出迎
 牲又曰樂陽氣也又曰殷人先求諸陽則殷祭皆用
 樂矣郊特牲所言春禘秋嘗而先之以享禘有樂而
 食嘗無樂則為夏禮非殷禮也春禘既為夏禮則春
 礿自得為殷禮矣 吳氏澄曰此春夏祭名是記者
 誤章内礿皆當讀祠禘皆當讀禴
 案周官與詩並周禮祠與禴嘗與烝皆易其序此言
 春礿夏禘礿猶可言即禴而禘之名迥殊故鄭疑為
[017-19a]
 夏殷禮虙氏又云春禘者夏夏禘者殷盖王制作於
 漢作者不見周禮而雑采四代禮為之也趙伯循據
 大傳駁此謂禘大祭非時祭漢儒見春秋惟兩書禘
 一春一夏故誤則僖公之禘書秋七月漢儒何不見
 而誤云秋禘與周以重祭賜魯未聞賜晉何左傳晉
 人言寡君之未禘祀與是周人以大禘為重故改時
 祭之名而世猶通稱之今但辨禘之有時祭有大祭
 不必以記駁記也
[017-19b]
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
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
在其地者視一/作眂
 正義鄭氏康成曰視視其牲器之數孔疏案夏傳其/餘山川視伯小
 者視子男注謂牲幣粢盛爵獻之數非謂尊卑也周/禮上公饔餼九牢飪五牢饗九獻豆四十侯伯饔餼
 七牢飪四牢豆三十二子男饔餼五牢飪三牢豆二/十四簋皆十二侯伯無别夏傳侯與伯别不可強合
 在其地若齊人祭泰山晉人祭河是也孔疏泰山齊/魯之界故齊
 人有事/於泰山 朱子曰一家之主則一家鬼神屬焉諸侯
[017-20a]
 守一國則一國鬼神屬焉天子有天下則天下鬼神
 屬焉 馬氏睎孟曰天地域之最大天子域中所尊
 故祭天地社稷土榖之神諸侯為天子守土故祭社
 稷大夫有家故祭五祀在上者可以兼下故天子祭
 天地社稷五祀在下者不可以兼上故諸侯祭社稷
 而不得祭天地大夫祭五祀而不得祭社稷古之祀
 典有功於民則祀之名山大川民所取財用也天子
 君天下其所報者衆故祭天下名山大川諸侯君一
[017-20b]
 國其所報者寡故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吳氏
 澄曰祭法云大夫以下成羣立社曰置社盖大夫以
 下所得祭者民社不得祭國社也
 案鄭注曲禮據月令户竈中霤門行此注據祭法司
 命中霤門行厲有地大夫祭五無地大夫祭三孔氏
 申之謂曲禮無差别者殷禮此有差别者周法也曲
 禮亦明言天子諸侯大夫安見其言無差别乎夫五
 祀春户木夏竈火夏季中霤土秋門金冬行水於理
[017-21a]
 為當若司命為天星泰厲為外鬼其不當列於五祀
 甚明不當以彼惑此也
天子諸侯祭因國之在其地而無主後者
 正義鄭氏康成曰謂所因之國先王先公有功徳宜
 享世祀今絶無後為之祭主者 孔氏穎逹曰天子
 置都之所及諸侯所封之内皆因古昔先王先公所
 居之地今其地子孫絶滅而無主後者則天子諸侯
 祭之陳氏澔曰在王畿者天子/祭之在侯邦者諸侯祭之 葉氏夢得曰亡國
[017-21b]
 絶世而無主後者雖己廢而不可舉然先王興滅繼
 絶而因國亦祭者所以見其仁也
 存異鄭氏康成曰昔夏后氏郊鯀至杞為夏後而更
 郊禹晉侯夢黄熊入國而祀夏郊此其禮也孔疏祭/法夏后
 氏郊鯀禮運杞郊禹不郊鯀故鯀無主後然有/功猶當祀晉為盟主當代天子攝羣神之祀
 案左傳子産對叔向言遷閼伯於商丘商人是因遷
 實沈於大夏唐人是因晏子對景公昔爽鳩氏始居
 此地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太
[017-22a]
 公因之彼其先世嘗有功徳於民今無主後則祭之
 宜也若黄熊之説頗誕而晉祀夏郊亦非禮也不當
 據以為證
天子犆礿祫禘祫嘗祫烝諸侯礿則不禘禘則不嘗嘗
則不烝烝則不礿諸侯礿犆禘一犆一祫嘗祫烝祫犆/音
 特祫/音洽
 正義鄭氏康成曰犆猶一也祫合也 孔氏穎逹曰
 南方諸侯春礿祭竟夏来朝西方諸侯夏祭竟秋来
[017-22b]
 朝北方諸侯秋祭竟冬来朝東方諸侯冬祭竟春来
 朝各廢一時耳餘三時皆祭也 程子曰諸侯亦祭
 祫只是祠禴嘗烝之祭為廟煩故每年於四祭之中
 三祭合食於祖廟惟春則祭諸廟也 陸氏佃曰時
 祭唯礿犆各於其廟祀之夏禘秋嘗冬烝三昭三穆
 皆升合食於祖廟所謂三年大祫與此異彼祫之大
 者也 陳氏祥道曰祭祀之禮有大有小有備有闕
 天子備而不闕然有所謂闕者大故之時而已諸侯
[017-23a]
 闕而不備然有所謂備者不朝之嵗而已 又曰天
 子春犆而三時皆祫諸侯亦春犆而秋冬皆祫其異
 於天子者禘一犆一祫而已 又曰天子言祫禘祫
 嘗祫烝諸侯言嘗祫烝祫此特變文而已非有異也
  陳氏澔曰時祭之祫親廟之主升合食三年大祫
 則毁廟之主亦與焉
 存疑鄭氏康成曰天子諸侯之䘮畢合先君之主於
 祖廟而祭之謂之祫後因以為常天子先祫而後時
[017-23b]
 祭孔疏以經文祫在上天/子位尊故先為大禮也諸侯先時祭而後祫孔疏/以經
 文祫在下諸侯位卑取其/漸備故先小禮後大禮凡祫之嵗春一礿而已不
 祫以物無成者不殷祭孔疏夏殷/殷祭三周改夏祭曰礿以
 禘為殷祭也孔疏周殷/祭止三魯禮三年䘮畢祫於大祖明
 年春禘於羣廟自是之後而再殷祭一祫一禘也虞
 夏之制諸侯嵗朝故四時必廢一祭礿犆互明犆礿
 文禘一犆一祫下天子也祫嵗不禘 孔氏穎逹曰
 此論夏殷天子諸侯大祭及時祭之事殷以前不知
[017-24a]
 幾年一祫禮緯云三年一袷五年一禘鄭云百王通
 義則虞夏殷周皆同三年一祫皇氏謂虞夏祫祭每
 年皆為又云三時祫者謂夏秋冬或一時得祫即為
 之不三時俱祫鄭注禘祫志云王制記先王之法祫
 為大祭祫於秋於夏於冬周公制禮祭不欲數如鄭
 此言則夏殷三時俱殷祭皇氏之説非也 又曰禘
 祫大小鄭以公羊傳云大事者何大祫也毁廟之主
 陳於大祖未毁廟之主皆升合食於大祖故為大事
[017-24b]
 若王肅張融孔晁皆據逸禮以禘為大祫為小鄭不
 用逸禮 又曰爾雅云禘大祭也謂比四時為大也
 若左氏及杜氏則皆以禘為三年一大祭在大祖之
 廟傳無祫文然則祫即禘也 張子曰諸侯春祭髙
 祖夏祫羣廟秋祭曽祖冬又祫来春祭祖夏又祫秋
 祭禰冬又祫
 辨正林氏之竒曰禘祫之説諸儒聚訟久矣論年之
 先後則鄭康成髙堂隆謂先三而後二徐邈謂先二
[017-25a]
 而後三辨祭之小大則鄭康成謂祫大於禘王肅謂
 禘大於祫賈逵劉歆謂一祭而二名禮無差降又或
 謂禘以夏不以春祫以冬不以秋矛盾相攻卒無定
 論鄭氏之說曰魯禮三年䘮畢而祫於大祖明年禘
 於羣廟自爾以後五年而再殷祭一禘一祫為之説
 者曰僖公薨文公即位二年秋八月大事於大廟大
 事祫也推此是䘮畢祫於大祖也明年春禘雖無正
 文約僖公定公八年皆有禘又可知盖以文公二年
[017-25b]
 祫則知僖宣二年亦皆有祫僖宣二年既有祫則明
 年是三年春禘四年五年六年秋祫是三年祫更加
 七年八年并前為五年禘故禘於羣廟也自後三年
 一祫五年一禘不知當春秋時諸侯僣亂魯之祭祀
 皆妄舉也諸侯而郊上帝禘始祖罪也大夫而旅泰
 山舞八佾罪也春秋常事不書其書者皆悖禮亂常
 之事故書郊者九書禘者二與夫大事一有事二烝
 二嘗一之類無非記其非禮據僖公以三十二年冬
[017-26a]
 十二月薨至文公二年秋八月䘮制未畢未可以祫
 也而乃大事焉一惡也躋僖公二惡也經無三年禘
 祭之文何自知之徒約僖公宣公八年皆有禘而云
 愈繆矣况宣公八年經書有事於大廟有事則是常
 制也而以為禘何邪且閔公二年春秋書吉禘於荘
 公是魯常以二年即禘矣何待三年與八年乎至其
 言祭之時春秋書大事於秋八月而彼以為冬書閔
 公之禘於夏四月僖公之禘於秋七月而彼一以為
[017-26b]
 夏既夲魯禮以行祀典而又不用其時是自戾也雖
 然魯禮誠非矣先王之制可得聞乎曰禘祫之文不
 詳所可知者禘尊而祫卑矣禮不王不禘或問禘之
 說夫子答以不知譏魯僖僣也春秋之法所譏在祭
 則書其祭名不然則否書郊書望書禘則所譏在郊
 望與禘也若文公之祫則譏其短䘮逆祀不在於祫
 故曰大事而已何者禘者推始祖所自出之君而追
 祀之則謂之禘此天子之祭名諸侯無禘禮魯用之
[017-27a]
 僣也若祫則毁廟未毁廟之主皆合食於大祖非惟
 天子有祫諸侯亦得祫也詳二祭之名則禘尊祫卑
 可謂明矣先儒據鄭氏説率以祫大於禘是以諸侯
 之制加天子之制可乎考之經籍禘祫之文可知者
 此耳至於年數之久逺祭時之先後則經無所據學
 者當闕其疑 楊氏復曰知禘者禘其祖之所出不
 兼羣廟之主而唯以其祖配之則禘與祫異不容混
 矣知大祫兼羣廟之主則自大祖而下毁廟未毁廟
[017-27b]
 之主皆合食於大祖矣
 案先儒説禘紛如聚訟然其義莫如游氏所謂仁人
 為能享帝孝子為能饗親及朱子所云先王報夲追
 逺莫深於禘之説最為諦當若禘與祫異及禘尊祫
 卑則林氏之説確為可據時祭之名春祠夏禴秋嘗
 冬烝其為周禮確然而三代異物王制雜采三代以
 為漢法曰礿曰禘夏殷未必無是名也今知此禘是
 時祭非大祭足矣
[017-28a]
天子社稷皆大牢諸侯社稷皆少牢大夫士宗廟之祭
有田則祭無田則薦庶人春薦韭夏薦麥秋薦黍冬薦
稻韭以卵麥以魚黍以豚稻以鴈大如字又音/泰少詩照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有田者既祭又薦新孔疏以月令/天子祭廟又
 有薦新如以彘嘗麥先薦寝廟/士䘮禮有薦新如朔奠故知也士薦牲用特豚孔疏/按儀
 禮特牲是有地之士用特牲今無地/之士薦宜貶降不用成牲故用特豚大夫以上用羔
 孔疏以諸侯大夫有地祭者用少牢其無地薦者則/用羔也言以上則包天子皆用羔也但天子諸侯亦
 用餘牲不/皆用羔所謂羔豚而祭百官皆足詩曰四之日其
[017-28b]
 蚤獻羔祭韭庶人無常牲取與新物相宜而已孔疏/謂相
 宜者兩物俱有非氣味相宜鴈陳氏曰春宜豚冬宜/鮮此非其時羊宜黍豕宜稷 宜麥魚宜苽又非其
 配但取其多而易得耳類方氏曰韭性温陽類卵隂/物也黍麥南方之穀陽 魚豚隂物也稻西方之穀
 隂類鴈陽鳥也亦/有隂陽相配之義 孔氏穎逹曰此論天子諸侯祭
 用牲牢及庶人所薦之物 賈氏公彦曰羊豕曰少
 牢牛羊豕三牲具為大牢若一牲不得牢名故郊特
 牲與特牲皆不言牢也 陳氏祥道曰天子社稷福
 被天下故用大牢諸侯社稷福止一國故用少牢諸
[017-29a]
 侯社稷少牢而宗廟則大牢者宗廟以仁社稷以義
 仁則極其隆故與天子同義則有所辨故亞於天子
 庶人之薦不過致其易得者而已 又曰古者祭必
 卜日而薦新不擇日祭有尸而薦無尸以至不出神
 主奠而不祭有時物而無三牲黍稷此薦新之大略
 也 陸氏佃曰春薦韭春無新榖故也 陳氏澔曰
 薦雖無時然亦不過四時各一舉而已
 存疑鄭氏康成曰祭以首時薦以仲月孔疏晏子春/秋云天子以
[017-29b]
 下至士皆祭以首時故明堂位云季夏六月以禘禮/祀周公於大廟周六月是夏四月雜記云七月而禘
 獻子為之譏其不用六月也其周禮四仲祭者因田/獵而獻禽非正祭也服䖍注桓公五年傳云魯祭天
 以孟月祭宗廟以仲月非鄭義也大夫士既以首時/祭故薦以仲月若天子諸侯禮尊物熟則薦之不限
 孟仲季故月令孟夏薦麥孟秋薦黍季秋薦稻是也/大夫既薦以仲月而服䖍注昭元年傳祭人君用孟
 月人臣用仲月不同者非鄭義也南師觧云祭以首/時者謂大夫士也若得祭天者祭天以孟月祭宗廟
 以仲月其禘祭祫祭時祭亦用孟月其餘諸侯不得/祭天者大祭及時祭並用孟月既無明據義得兩通
 故並存焉案春秋桓公八年五月烝十四年八月嘗/僖公八年七月禘昭公十五年二月禘此等皆不用
 孟月者以春秋亂世不/能如禮故參差不一也 陸氏佃曰天子嘗黍在夏
[017-30a]
 故庶人秋始薦黍天子嘗稻在秋故庶人冬始薦稻
 由是言之天子孟夏嘗麥庶人薦麥在仲夏矣天子
 仲春薦韭庶人薦韭在季春矣
 案周禮明言仲夏享礿仲冬享烝是天子祭以仲月
 矣其祭以仲月取四時之中也明堂位言魯季夏六
 月以禘禮祀周公於大廟其所言仲月季月皆是周
 正魯雖大禘而以季夏避天子也雜記言七月而禘
 獻子為之則禘當在季夏而魯以孟秋矣故頌魯僖
[017-30b]
 公之詩直云秋而載嘗祭統合之言大嘗禘謂此大
 嘗即大禘也安見天子與諸侯祭必皆以首時乎
祭天地之牛角繭栗宗廟之牛角握賓客之牛角尺諸
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
人無故不食珍庶羞不踰牲燕衣不踰祭服寢不踰廟
 繭又作蠒公典反握/烏角反燕伊見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握謂長不出膚故謂祭享羞不踰
 牲謂祭以羊則不以牛肉為羞 孔氏穎逹曰玉藻
[017-31a]
 云天子食日少牢朔月大牢諸侯食日特牲朔月少
 牢則知大夫食日特豚朔月特牲士食日無文朔月
 特豚 又曰諸侯祭以大牢得殺牛諸侯之大夫祭
 以少牢得殺羊天子大夫祭亦得殺牛其諸侯及大
 夫享食賔得用牛也 陳氏祥道曰大禮必簡則小
 禮必煩簡則内心而貴誠故天地之牛角繭栗煩則
 外心而貴味故宗廟之牛角握賔客之牛角尺角繭
 栗非必繭栗也以其過於繭栗則非禮角握非必握
[017-31b]
 也以其過於握則非禮至於角尺亦若是也國語曰
 郊禘之牛角繭栗禘之牛與郊同不及握也
 存疑張子曰不踰不豐於牲也牲體小而羞掩豆謂
 之踰牲不謂用羊而不用牛也 葉氏夢得曰庶羞
 常薦而踰牲嫌於備物燕衣常用而踰祭服嫌於事
 神寝所常安而踰廟嫌於享親故禮皆不與
 案孔疏據周禮膳夫王日一舉謂周公制禮天子日
 食大牢諸侯日食少牢玉藻之文恐非也殺牲盛饌
[017-32a]
 曰舉日少牢亦牲也何必日殺一牛然後謂之牲哉
 楚語天子舉以大牢祀以㑹諸侯舉以特牛祀以大
 牢舉與祀並言必朔日可知朔日大牢則常日少牢
 矣不踰牲三説鄭氏為典而葉氏亦該盖庶羞常所
 食燕衣常所服寝人所居無故不殺以節用而仁亦
 行乎其中不踰以謹禮而用亦無不節矣
古者公田藉而不税市廛而不税關譏而不征林麓川
澤以時入而不禁夫圭田無征用民之力嵗不過三日
[017-32b]
田里不粥墓地不請藉在亦反廛直連/反麓音鹿粥音育
 正義鄭氏康成曰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美惡
 取於此不税民之所自治也孟子曰殷人七十而助
 古謂殷時孔疏以下/或兼虞夏廛市物邸舎税其舎不税其物
 譏譏異服識異言征亦税也孔疏闗境上門但呵禁/非違不税行人之物此
 夏殷/之法周禮國凶札則無門闗之征孔疏周非凶札即/征但不知税之䡖
 重/猶譏也麓山足也入猶治也孔疏以時入若獺祭/魚然後漁人入澤梁
 治圭田者不税所以厚賢也此則周禮之士田以任
[017-33a]
 近郊之地税什一用民之力謂治城郭宫室道渠田
 里墓地皆受於公民不得私也粥賣也請求也 孔
 氏穎逹曰周禮均人豐年旬用三日中年旬用二日
 無年旬用一日年嵗不同雖豐不得過三日 陳氏
 祥道曰藉而不税所以寛農廛而不税所以寛商譏
 而不征所以寛旅山澤以時入而不禁所以寛萬民
  又曰商賈惡其盛又惡其衰盛則去夲者衆衰則
 貨不阜通故於其盛則抑之以征衰則寛之以無征
[017-33b]
 凡因時以權之起一人之徭則百畝不舉起十人之
 徭則千畝不舉先王知其如此故用民之力嵗不過
 三日所以寛之也田里不粥則生者無相兼并而民
 無憾於飬生墓地不請則死者有所安厝而民無憾
 於送死藉也廛也譏也時入也夫也圭田也用民力
 也義也而不税不征不禁無征不過三日仁也頒之
 田里墓地仁也禁之不粥不請義也 徐氏師曽曰
 此泛言王政以見今之不然自公田以至墓地不請
[017-34a]
 皆古制也
 存疑孔氏頴逹曰鄭知周制畿内用夏之貢法者載
 師云以廛里任國中之地以場圃任園地以宅田士
 田賈田任近郊之地以官田牛田賞田牧田任逺郊
 之地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以小
 都之田任縣地以大都之田任畺地鄭注云廛里邑
 里居也廛民居之區域也宅田致仕者之家所受田
 也士田自卿以下所受圭田也賈田在市賈人其家
[017-34b]
 所受田也官田庶人在官者其家所受田也牛田牧
 田畜牧者之家所受田賞田者賞賜之田也公邑謂
 六遂餘地天子使大夫治之家邑大夫之采地小都
 卿之采地大都公之采地又司馬云井十為通通為
 匹馬三十家士一人徒二人通十為成成百井三百
 家革車一乗士十人徒二十人計一成百井井有九
 家百井即九百家而云一成三百家者以此田上中
 下除宫室塗巷三分之一自餘通率一家受二夫故
[017-35a]
 一成為三百家是一井九家為定無公田也故鄭云
 以載師職及司馬法論之周制畿内用夏之貢法不
 税夫者謂郷遂及公邑若采地即為井田税夫與畿
 外同知畿外用助法者案詩小雅雨我公田遂及我
 私春秋宣十五年云𥘉税畝傳云榖出不過藉論語
 云盍徹乎孟子云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
 八家皆私百畝知之也然畿外諸侯雖立公田實亦
 用貢法孟子云野九夫之田而税一即九一而助國
[017-35b]
 中什一使自賦故鄭云邦國亦異外内耳但郊内地
 少郊外地多從多言之故云畿外制公田不税夫也
  又曰畿内無公田故有圭田圭潔白也徳行潔白
 乃與之田此是殷禮周則通士田税什一 吳氏澄
 曰夫圭田夫田謂餘夫所受二十五畝之田圭田謂
 卿以下所受五十畝之圭田也無征謂既不税其所
 受亦不令助耕公田也 陳氏澔曰圭田亦似有功
 徳者賜之若賜圭瓚
[017-36a]
 案此将言司空度地居民之法而先述古制以發端
 其大指皆夲於孟子其言古者盖自秦漢以遡三代
 通指夏商周而言孔以圭田上為殷法民力下兼通
 周禮非也商制八家同井皆私百畝而同養公田故
 為藉言借民力以耕之周制九夫為井悉以授民而
 與貢異者貢校嵗以為常周随年之凶豐使民納十
 畝之入年豐則通其有年凶則通其無故為徹言君
 民上下相通也商之公田在私田外周之公田即在
[017-36b]
 私田中故孟子云惟助為有公田言惟助有則徹無
 以明其制之異云雖周亦助見助凶豐相通徹亦凶
 豐相通明其意之同盖自商𥘉至周厯六百餘年生
 齒必日繁無田可給不得不變法并以公田授民故
 曰九夫為井又曰夫三為屋屋三為井此周一井九
 夫徹與助異之明證也若徹原是助法周又七百餘
 嵗則人人共曉孟子何用辭費哉自春秋至戦國兵
 争死亡生齒日耗反不免地廣人稀故孟子欲行助
[017-37a]
 法所謂與時宜之也鄭孔謂周制畿内用夏之貢法
 無公田畿外用殷之助法有公田若内為采邑即有
 公田與畿外同則斷不然安有一朝定法不自行之
 而但使邦國行之者乎且周自公劉已徹田為糧安
 有至武王周公而反盡變畿内為貢法者乎 又案
 孔陳二説皆與孟子必有圭田異朱子云圭潔也所
 以奉祭祀也世禄常制之外又有圭田最明又夫字
 有三解一説即餘夫二十五畝不應叙圭田上恐非
[017-37b]
 一説治圭田之農不征力役又與厚賢無渉盖此夫
 即一夫受田之稅所謂什一者言圭田五十畝不征
 五畝之税也
司空執度度地居民山川沮澤時四時量地逺近興事
任力凡使民任老者之事食壯者之食上度如字下度/待洛反量去聲
 食音/嗣
 正義鄭氏康成曰司空冬官卿掌邦事者度丈尺也
 居民觀其寒暖燥溼孔疏寒暖謂四時燥/謂山溼謂川沮澤沮謂萊沛
[017-38a]
 孔疏草所生為/莱水所生為沛量地謂制邑井之處孔疏謂平原之/地沃衍堪建井
 邑左傳所謂井沃衍也若/山林藪澤之地不堪井邑興事謂築邑廬宿市也孔/疏
 築邑則築城也用力難重故云興事周禮遺人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三十里有宿五十里有市
 使民寛其力饒其食 孔氏穎逹曰凡國家為役之
 法老少功程不同老則功少壮則功多今使民之時
 雖壮者限以老者之功程故曰任老者之事凡廩餼
 牲體壮者食多老者食少雖老者給以壮者之料故
 曰食壮者之食 方氏慤曰小而水所止曰沮大而
[017-38b]
 水所鍾曰澤 陳氏祥道曰居民山川沮澤所以辨
 地宜時四時所以候天氣量地逺近興事任力所以
 均民力 徐氏師曽曰事即制邑居民之事制邑必
 興役興役必任民力凡使民三句又承上而言寛恤
 之政
 案度謂規畫經界之大法山川沮澤勢有髙卑故氣
 有寒暖燥溼而天時物候亦因有早晚之不同必驗
 四時物候之異以知隂陽向背之宜而量逺近以居
[017-39a]
 之或宜為民居或宜為都邑民居既定然後民事可
 興而民之力可任周禮以九職任萬民孰非民事孰
 非民力四時物候不同則其事之早晚不同非其時
 雖欲用力於事不可得也後樂事勸功正與此相應
 恐不指力役之征
 通論鄧氏元錫曰司徒主地司空主事乃制域制宅
 之法周禮不具盖具在冬官而今亡矣 徐氏師曽
 曰周禮度地居民屬司徒宋儒改度地居民屬司空
[017-39b]
 據此則得之
 案大司徒掌五地之民數而大司馬掌邦國土地之
 政故原師職方之屬輔之然土功之事分財用平板
 榦稱畚築程土物議逺近略基趾揣厚薄仭溝洫具
 餱糧程有司量功命日則司空之掌而其屬又有以
 佐之冬官雖亡其畧可知也
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煖燥溼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
間者異俗剛柔䡖重遲速異齊五味異和器械異制衣
[017-40a]
服異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燥素老反/齊才細反
 和去聲械/户戒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因天地寒煖燥溼者使其材藝堪
 地氣也孔疏材謂氣性材藝言五方之人其能各殊/五者居處各須順其性氣材藝使堪其地氣
 盧植云能寒者使居/寒能暑者使居暑也異制謂其形象異俗謂其所好
 惡異齊謂其性情緩急孔疏性謂禀性自然故孝經/説云性者生之質若木性則
 仁金性則義火性則禮水性則信土性則知情者既/有知識當逐物而遷故有喜怒哀樂好惡此經云剛
 柔輕重遲速天生自然是性也而連言情者情是性/之小别者耳剛柔輕重遲速有六鄭惟云緩急者剛
[017-40b]
 輕速縂是急柔重遲縂是緩然亦/有柔而速剛而遲者此亦大縂耳異和謂香臭與鹹
 苦異制謂作務之用孔疏作務所用不同若考工記/粤之用鎛胡之用弓車器謂縂
 用之器械謂兵器何休注/公羊傳云攻守之器曰械異宜謂旃裘與絺綌教謂
 禮義政謂刑禁 孔氏穎逹曰自此至曰譯一節論
 中國及四夷居處言語衣服飲食不同之事俗謂民
 之風俗宜謂土地器物所宜脩此禮義教化當随其
 風俗齊其政令施為當随物之所宜也 馬氏睎孟
 曰教所以導民俗則因民之所欲也政所以正民而
[017-41a]
 宜者事得其義之謂也 方氏慤曰剛柔言其材輕
 重言其質遲速言其性凡此不特廣谷大川之間若
 堅土之人剛弱土之人柔以其材之異齊故也丘陵
 之民専而長墳衍之民晳而瘠以其質之異齊故也
 大䝉之人信空同之人武以其性之異齊故也脩其
 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者若封於商墟則啓
 以商政疆以周索封於夏墟則啓以夏政疆以戎索
 之類是矣 葉氏夢得曰所謂教者其屬有七具於
[017-41b]
 天而自然者也父子有親兄弟有愛夫婦有别君臣
 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賔客有禮其教成於人而
 使然也天雖有自然而成乎人者亦必使然故曰脩
 其教所謂政者其屬有八所用以相養者也衣服有
 常飲食有節事為有度異别有法度量有權數制有
 等上所用以防淫者也物之相養雖不可齊淫辟亦
 不可無禁故曰齊其政 吳氏澄曰以廣谷大川而
 言則地産有異而其習尚之所安各異其俗故雖進
[017-42a]
 之以七教然亦不改易其所安之俗使之各得以安
 其所安也以剛柔輕重遲速而言則天禀有異而其
 身口之所便各異其宜故雖正之以八政然亦不改
 易其所便之宜使之各得以宜其所宜也此居民材
 之大凡也 徐氏師曽曰此以下皆言居民之事而
 此一節則以中國言
 通論李氏格非曰周禮司徒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
 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KR0675以阜人民以蕃鳥
[017-42b]
 獸以毓草木以任土事此所謂量地逺近興事任力
 者也以土㑹之法辨五地之物因此五物者民之常
 而施十有二教焉此所謂脩其教不易其俗也以土
 均之法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職以令
 地貢以歛財賦以均齊天下之政此所謂齊其政不
 易其宜也盖司徒辨其物司空任其事所以交相治
 也
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
[017-43a]
髪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
者矣西方曰戎被髪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
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
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逹其
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
 推吐雷反被皮義反題大兮反趾音止/衣去聲下同粒音立鞮可兮反譯音亦
 正義鄭氏康成曰五方之性地氣使之然也雕文謂
 刻其肌以丹青湼之孔疏雕刻題額也以丹青雕刻/其額亦文身也仲雍居吳越左
[017-43b]
 傳云㫁髪文身漢書地理志云以辟蛟龍之&KR0675故刻/其肌以丹青涅之東方南方皆近海故俱文身也
 交趾足相鄉浴則同川卧則僢不火食地氣暖不為
 病也不粒食地氣寒少五榖也皆有者其事雖異各
 自足也寄象鞮譯皆俗閒之名依其事類耳鞮之言
 知也今冀部有言狄鞮者 孔氏穎逹曰此以下總
 論四夷中國之異被髪斷髪故也言有不火食亦有
 火食者西方無絲麻惟食禽獸故衣皮東方北方多
 鳥故衣羽正北多羊故衣毛凝寒至盛林木又少故
[017-44a]
 穴居五方之民水土各異故言語不通好惡殊别故
 嗜欲不同帝王立傳語之人逹五方之志傳五万之
 欲使相領解寄者傳寄外内言語象者放象外内之
 言狄鞮通傳夷狄之語與中國相知譯者陳也謂陳
 説内外之言此通傳四方語官也東方謂之夷者風
 俗通云東方人好生萬物觝觸地而出夷者觝也南
 方曰蠻者風俗通云君臣同川而浴極為簡慢蠻者
 慢也西方曰戎者風俗通云斬伐殺生不得其中戎
[017-44b]
 者兇也北方曰狄者風俗通云父子嫂叔同穴無别
 狄者辟也其行邪辟 陳氏祥道曰寄言其寓於此
 象言其像乎彼鞮言其屨譯言其語凡此皆互見也
  馬氏睎孟曰志欲者言語之藴言語者志欲之寓
 逹其志通其欲必在於言語之際故古者有道言語
 之官 徐氏師曽曰此因中國而及四夷也
 總論陳氏祥道曰先王以治治中國以不治治夷狄
 故於中國則有教以道其志有政以齊其行於夷狄
[017-45a]
 則立之寄象鞮譯而已雖詳略不同順其所安而不
 強其所不安則一也
 案此極言五方民性之不可推移而各有安居和味
 宜服利用備器以明山川沮澤之各有俗宜不可強
 同居民者當随地以制宜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也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參相得
也無曠土無游民食節事時民咸安其居樂事勸功尊
君親上然後興學量去聲度待/洛反樂音洛
[017-45b]
 正義鄭氏康成曰興學立小學大學 孔氏穎逹曰
 此論居民與地相得及食節事時勸功尊君立學之
 事食得其節事得其時民樂悦事務勉勵立功尊君
 親上如此然後可得興學民富而可教也 馬氏睎
 孟曰邑大而民少則有曠土之患邑小而民多則養
 不足而有游民之患 陳氏祥道曰先王之於民居
 之然後養之養之然後教之量地制邑以至必參相
 得者居之也無曠土以至尊君親上者養之也然後
[017-46a]
 興學教之也盖人之生莫不有親親長長之良心養
 其良心而不陷溺之則由其親親以至於親上由其
 長長以至於尊君則尊君親上天地之道也然後興
 學裁成天地之道也 方氏慤曰食節則無不足之
 患事時則無不急之務居民之道亦期其如此而已
 故效至於民咸安其居也樂事則不至於勞苦勸功
 則不由於勉強尊君則為臣者有遜志親上則在下
 者無離心上不止於君凡在已上者皆是也教不可
[017-46b]
 一日廢必待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者則以
 至此然後教學之道可致其詳故也制禮作樂必在
 於治定功成後亦此意 徐氏師曽曰此節結上文
 以起下章
 存疑榖梁氏曰古者三百歩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
 九百公田居一公田為廬井竈葱韮皆取焉 班氏
 固曰在邑曰廛在野曰里春令民畢出在野冬則畢
 入於邑 鄭氏康成曰周禮載師以廛里任國中之
[017-47a]
 地廛民之邑居在都城者司馬法王國百里郊三百
 里野 何氏休曰在邑曰里里八十户 趙氏岐曰
 公田二十畝八家分之得二畝半以為廬舎則城邑
 之居亦二畝半廬則各在其田中而邑聚居也 熊
 氏安生曰計量地土廣狹制四井為邑每邑居三十
 二家 賈氏公彦曰廛是五畝之宅在國中樹以桑
 麻
 辨正季氏夲曰公田為廬舎之説起於榖梁而諸儒
[017-47b]
 遂以在邑在野各分二畝半以合孟子五畝之宅若
 公田之中去二十畝止存八十畝則制禄之時又當
 割别井二十畝以足百畝之數不惟失先王正經界
 之意而又以邑處農民亦有不便盖一夫一婦食力
 之小人也就田斯可以治農桑而死徙無出鄉又同
 井者之所安也冬則入邑春則出野雖近郊之地住
 近國中猶以搬運為煩不欲輕動而况逺郊之外必
 使逺棄田疇徙居國邑人誰樂之且孟子言五畝之
[017-48a]
 宅未甞以為廬舎信南山之詩云中田有廬盖其家
 各就田中小苫茅舎以為息勞守畝之所不占公田
 二畆半而正當其中也盖農民所宅必是平原可居
 之地另以五畝為一處取於便農功通饁餉去田豈
 宜逺哉故農民之宅與國中之廛迥别農民之宅鄉
 里也即制里而道其妻子使養老者也國中之廛市
 廛也但為士旅寄寓之所工商懋遷之區而已管子
 曰四民者勿使雜處聖王處士就閒燕處工就官府
[017-48b]
 處商就市井處農就田野韋昭謂國都城郭之域惟
 士工商而已農不在焉此古法之僅存者也若處農
 在官府市井之閒雜之甚矣
 案量地制邑度地居民二語曲盡居民之道盖邑即
 今之村落必因地勢之環曲髙平寛廣者為之地勢
 小則邑小而民居少地勢大則邑大而民居多故論
 語十室之邑千室之邑一舉其至小一舉其至大而
 或數十室或數百室無定可知矣孟子所謂五畝之
[017-49a]
 宅大約在此邑中去田亦不甚逺故牆下之桑匹婦
 蠶之而農事之殷則亦以其婦子饁彼南畝也就邑
 視田則謂之出就田視邑則謂之入耳若所謂中田
 有廬則在五畝之宅之外即田畔稍髙處苫小茅舎
 以便憩息避風雨故曰廬明非宅也曰疆埸明不在
 公田中也曰有𤓰明不可植桑也此與五畝之宅樹
 牆下以桑之地迥别惟耕夫在焉故婦女自邑来餉
 也榖梁謂民居在公田中則據詩中田有廬為説鄭
[017-49b]
 賈謂五畝之宅皆在都城中則據周禮以廛里任國
 中之地為説班趙合之則以公田二十畝八家分之
 應各得二畝半知都城亦二畝半為説而不知皆非
 也若如榖梁謂民居在公田中則惟商助有公田耳
 夏貢無公田民無居乎如鄭氏謂五畝之宅皆在都
 城則天子都城方十二里大國都城方九里次國方
 三里小國方一里舉一國之民入處於此何以容之
 如班趙謂都城及野各半則周參用貢助國中使自
[017-50a]
 賦者宅止二畝半乎且自國中至近郊五十里逺郊
 百里更逺而邦甸二百里家稍三百里皆民田所在
 都城相去逺數百里近亦數十里當春夏之交蠶事
 正急農事方殷若婦随在田則廢蠶功婦留邑治蠶
 則農自執㸑若使婦在邑治蠶且餉則豈有隔數十
 百里而能饋餉者且冬皆入國中則近郊逺郊以及
 甸稍數百里無一㸑烟人迹乎故知邑之必與地相
 得民居之必與邑相得則知凡民所聚居皆謂之邑
[017-50b]
 而所授之田即與其邑之居相近斷不可如鄭賈以
 邑専指君之都城知十室千室皆可謂之邑斷不可
 如何之以邑必八十户熊之以邑必三十二家為定
 知制禄皆起於公田之百畝而倍之三之四之十之
 則斷無以二十畝為廬舎而下士八十畝不得比農
 夫之百畝若以别井割補則是分田定而制禄正不
 定也先儒惟季氏國中之廛市廛也農民之宅鄉里
 也二語辨析甚明古如是今亦如是山川沮澤之地
[017-51a]
 随地皆有邑居而度地居民之法瞭然分田制禄之
 法亦瞭然矣
 
 
 
 
 
 
[017-51b]
 
 
 
 
 
 
 
欽定禮記義疏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