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68 欽定禮記義疏-清-高宗弘曆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禮記義疏卷一
 曲禮上第一之一
  正義孔氏穎逹曰案鄭目錄云名曲禮者以其篇
  記五禮之事祭祀吉禮也喪荒去國凶禮也致貢
  朝㑹賔禮也兵車旌鴻軍禮也事長敬老執贄納
  女嘉禮也此於别録属制度簡䇿重大分為上下
   吴氏澄曰曲者一偏一曲之謂中庸言致曲易
[001-1b]
  大傳言曲成曲而中老子言曲則全王氏通言曲
  而當皆同義 張子曰物我兩盡自曲禮入 吕
  氏大臨曰禮云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中庸云禮儀
  三百威儀三千曲禮者威儀之謂布帛有經經禮
  象之今儀禮是也布帛有緯曲禮象之今禮記是
  也所載皆孔子門人傳授雜收於遺編斷簡者
  葉氏夢得曰經禮制之凡曲禮文之目先王之時
  皆有書與法藏於有司官掌之士習之有司守之
[001-2a]
  周官大史大祭祀與羣執事讀禮書而恊事祭之
  日執書以次位常大㑹同朝覲以書恊禮事將幣
  之日執書以詔王小史大祭祀讀禮法至周衰而
  二者皆亡今禮記曲禮非其書與法之正漢儒雜
  記其所聞而纂之爾
  存異吕氏大臨曰今所傳儀禮者經禮也其篇末
  稱記者記禮之變則曲禮也 葉氏夢得曰經禮
  其常曲禮其變
[001-2b]
  辨正朱子曰鄭康成等皆曰經禮即周禮三百六
  十官曲禮即今儀禮冠昏吉凶其中書儀三千以
  其有委曲威儀故有二名獨臣瓚曰周禮三百特
  官名耳經禮為冠昏吉凶盖以儀禮為經禮也而
  葉夢得曰經禮其常制之凡曲禮其變文之目愚
  意禮篇三名禮器為勝諸儒之説瓚葉為長盖周
  禮乃制治立法設官分職之書非專為禮設亦難
  計其官數以充禮篇之數至於儀禮則冠昏喪祭
[001-3a]
  燕射朝聘自為經禮大目亦不容專以曲禮名之
  今之儀禮存者十七篇而其逸見於他書猶有投
  壺奔喪遷廟釁廟中霤等禮又古經増三十九篇
  而明堂隂陽王史氏記數十篇及河間獻王所輯
  禮樂古事多至五百餘篇或猶有逸在其間者大
  率以春官所領五禮之目約之其初固當有三百
  餘篇矣所謂曲禮皆禮之微文小節如今曲禮少
  儀内則玉藻弟子職篇所記事親事長起居飲食
[001-3b]
  容貌辭氣之法制器備物宗廟宫室衣冠車旗之
  等凡所以行乎經禮之中者其篇之全數雖不可
  知然條而析之亦應不下三千有餘矣若專以經
  禮為常曲禮為變則如冠禮之不醴而醮用酒殺
  牲而有折俎孤子冠母不在之類皆禮之變而未
  嘗不在經禮篇中坐如尸立如齊毋放飯毋流歠
  之類雖在曲禮之中而不得謂之變禮其說誤也
   芮氏城曰此篇所記要在尋常日用居處執事
[001-4a]
  接人應物至纖至悉處儀禮固不及載亦非儀禮
  之所能載也成周盛時禮教洋溢春秋以後日就
  消亡好禮君子隨所聞見得即錄之名曰曲禮庶
  乎識小之意云爾或以為偏曲一端或以為細微
  曲折皆可通
  案天髙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焉故曰禮者天
  地之經也聖人因天地之自然人心之同然者而
  列其大綱有五曰吉曰凶曰賔曰軍曰嘉於吉之
[001-4b]
  中分為禋祀實柴槱燎血祭貍沈疈辜肆灌獻饋
  食祠禴嘗烝則十二於凶之中分為喪荒弔禬恤
  於軍之中分為師均田役封各五於賔之中分為
  朝宗覲遇㑹同問視則八於嘉之中分為飲食冠
  昏賔射燕享脤膰賀慶則六而大目三十有六矣
  由是節之而冠有三加昏有六禮祭有朝踐饋熟
  事主事尸繹祭田有蒐苗獮狩師有侵伐治兵振
  旅喪有復&KR0670小斂大斂殯𦵏小祥大祥禫除且有
[001-5a]
  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之分此經禮之三百猶可得
  而數者也至於升降出入周旋之威儀則豈特三
  千已哉其曰三千亦約舉之辭耳曲禮一書不特
  指其威儀并指出聖人制禮所以委曲周詳之故
  并君子行禮所以周旋曲當之源盖古人説禮之
  微言也
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毋音無陸氏徳/明曰女内一畫
 禁止意儼/魚檢反
[001-5b]
 正義鄭氏康成曰禮主於敬儼矜莊貌人之坐思貌
 必儼然安定辭審言語也上三句可以安民 孔氏
 穎逹曰孝經云禮者敬而已矣鄭氏云曲禮之中體
 含五禮行禮皆湏敬也若如也思計慮也夫人計慮
 狀必端慤矜莊之貌如人之思也安定審貌慮之如
 言然後宣之於口心能肅敬身乃矜莊口復審慎可
 以安民也 程子曰主一之謂敬無適之謂一 又
 曰整齊嚴肅則心自一一則自無非僻之干矣 又
[001-6a]
 曰心定者其言安以舒不定者其辭輕以疾案程子/定字義
 與安定辭/定字别 真氏徳秀曰毋不敬身心内外不可使
 有一毫之不敬也其容貌必端嚴而若思其言辭必
 安定而不遽以此臨民民有不安者乎 朱子曰毋
 不敬統言主宰䖏儼若思敬者之貌安定辭敬者之
 言安民哉敬者之效也 徐氏師曽曰毋不敬一語
 無所不該而又及言貌者以其所關尤切也
 通論范氏祖禹曰學者必務知要知要則能守約守
[001-6b]
 約則足以盡博矣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經
 禮三百曲禮三千亦可以一言蔽之曰毋不敬
 存疑孔氏穎逹曰此明人君立治之夲先當肅心謹
 身慎口之事下文安民哉是君上所行 程子曰此
 君徳也君徳即天徳也 劉氏彞曰毋不敬則動容
 貌斯逺暴慢矣儼若思則正顔色斯近信矣安定辭
 則出辭氣斯逺鄙倍矣三者脩身之要為政之夲
 吕氏大臨曰欲脩其身先正其心敬之謂也脩身者
[001-7a]
 正言貌以禮者也故毋不敬者正其心也儼若思者
 正其貌也安定辭者正其言也三者正矣則無所往
 而非正
 案敬字是徹上徹下之道帝王然士君子亦然首句
 夲包得下二句又必著下二句者以入徳言則存飬
 渾淪難於著手且於貌言上用力所謂制於外所以
 飬其中也以成徳言則至徳淵涵䖏無可形容於貌
 言上流露䖏易見所謂有諸中自然形諸外也
[001-7b]
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敖五報反長/上聲従縦通
 樂音/洛
 正義孔氏穎逹曰敖者矜慢在心之名心所貪愛為
 欲飲食男女是也在心未見為志不得自滿六韜云
 器滿則傾志滿則覆樂者人情所不能已當自抑止
 不可極為 馬氏睎孟曰敖欲消而絶之欲欲克而
 止之志欲損而抑之樂欲約而歸於禮也 方氏慤
 曰心有所放之謂敖有所慕之謂欲有所之之謂志
[001-8a]
 有所湛之謂樂四者生於心而禮節人心者也 徐
 氏師曽曰長敖則喪徳従欲則敗度志滿則人離樂
 極則生悲四者皆人情所有而不可過故約之使合
 於中也
 餘論應氏鏞曰矜己凌物為敖而其病根則生乎志
 滿逐物快己曰欲而其條暢則發於樂極四者蠧心
 之蟊賊溺身之酖毒學者所宜深戒 黄氏震曰志
 指其虛大而言樂指其逸樂而言四者敖尤凶徳
[001-8b]
 存疑毛氏信卿曰敖與欲不能盡無不長之從之足
 矣盖強人以所難則人不堪且將蕩然而莫之止故
 不若即其情而為之制使行焉自著居焉自安尚何
 敖欲之有
 存異鄭氏康成曰四者慢遊之道桀紂所以自禍
 辨正胡氏銓曰四者聖賢所同戒鄭意專指人君非
 也 楊氏鼎熙曰四不可乃深戒之辭故雖一念之
 矜便是敖一意之貪亦是欲稍有伐善之心仍是滿
[001-9a]
 偶有燕安之習即是極盖恐積小成大正當省察於
 所忽也若徒去其太甚而止則非君子克己工夫
 案四者人情所易溺故亟言不可以見克之必力除
 之務盡檢身之君子亦惟敬以勝之而已
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積
而能散安安而能遷狎户/甲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狎習也近也心服曰畏凡與人交
 不可以己心之愛憎誣人之善惡積謂已有蓄積見
[001-9b]
 貧窮者則當能𣪚以賙救之安安謂今已安此 之安
 圖後有害則當能遷 孔氏穎逹曰心雖親幸亦當
 知其惡雖憎疾亦當知其善安安上安指心下安指
 䖏 朱子曰人之常情與人親狎則敬弛有所畏敬
 則愛衰惟賢者乃能狎而敬之是以雖䙝而不慢畏
 而愛之是以貌恭而情親也己之愛憎或出私心而
 人之善惡自有公論惟賢者存心中正乃能不以此
 而廢彼也 徐氏師曽曰愛而知惡小過則規大過
[001-10a]
 則絶不溺愛也憎而知善一言不廢寸長必録不偏
 惡也財不務自封而吝出安不圗自便而憚改六者
 皆中道惟賢者主敬功深故察理精而物不能淆充
 飬熟而情無所溺耳 楊氏鼎熙曰此舉賢者為法
 六而字都是轉語狎平居親䁥之人畏尊重嚴恪之
 意
 通論孔氏穎逹曰愛而知其惡若石碏知子厚憎而
 知其善若祁奚知解狐積而能𣪚若宋饑樂喜請君
[001-10b]
 及諸大夫貸民粟安安而能遷若齊姜語公子懐與
 安實敗名 朱子曰賢者狎而敬之如晏平仲善與
 人交乆而敬之既愛之而又敬之也畏而愛之如畏
 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之畏畏中有愛也 胡氏
 銓曰魏徵云憎者惟見其惡愛者止知其善愛憎之
 間所宜詳謹春秋傳好不廢過惡不去善
 存疑孔氏穎逹曰見賢者附而近之習其徳藝然朋
 儕易䙝又當敬之賢有徳行心所畏服必當親愛不
[001-11a]
 可疏之 吕氏祖謙曰湏將狎與敬作一字看畏與
 愛作一字看方見得親近賢者氣象 劉氏彞曰積
 其學而能𣪚之政上也積其財而能散之民次也積
 而不能散下矣國欲安必防其危而遷其徳善以除
 其危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能遷之謂
 也 應氏鏞曰安安者随所安而安也安者仁之順
 遷者義之決 馬氏睎孟曰積而能散以財𤼵身也
 安安而能遷者義之與比也
[001-11b]
 辨正朱子曰上六句文意大同皆蒙賢者二字為文
 言皆衆人所不能惟賢者乃能之舊注非是
 案經文賢者二字提起盖其辨既精涵飬有素所以
 接於人者皆出於大公䖏於己者不膠於一定末二
 句亦只是不私財不懐居之意朱子雖安安而能徙
 義正謂不貪便安而能徙於義非謂今安於義而又
 當日進也劉應二家似過求深
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很毋求勝分毋求多難乃旦/反很胡
[001-12a]
 懇反分/去聲
 正義鄭氏康成曰毋茍得為傷亷也毋茍免為傷義
 也很鬩也謂争訟也毋求多為傷平也 孔氏穎逹
 曰臨財茍得入已則傷亷隅難謂有寇仇為人臣子
 當致身授命以救之很謂小小鬩很當引過歸己不
 可求勝所分之物人皆貪欲望多入已故戒求多
 馬氏睎孟曰很毋求勝君子所以懲忿也分毋求多
 君子所以安分也 朱子曰很毋求勝如與人争鬪
[001-12b]
 分辨曲直便令理眀不必求勝在我也 朱氏申曰
 很固有勝負之理然務求勝則為鬪很矣分固有多
 寡之數然必求多則為過分矣 徐氏師曽曰臨財
 亦有當得者茍得則傷義臨難亦有當免者茍免則
 害道鬪很非禮且有忘身及親之禍義利不眀有分
 外求得之心故皆戒之
 餘論王氏子墨曰得其所當得天下不以為貪免其
 所可免天下不以為怯至於非所當得君子泊然無
[001-13a]
 欲心非所可免君子毅然無難色待小人以君子何
 所不容彼很也而求勝之則隘矣得喪窮逹之来我
 何往而不樂忘其分而過望之則戚矣是二者其患
 生於有我有我故與物為敵必至於好勝有我則不
 知天必至於不安分
 案四毋字皆有裁之以義意上二句嚴之於大下二
 句謹之於小
疑事毋質直而勿有
[001-13b]
 正義鄭氏康成曰質成也彼已俱疑而已成言之終
 不然則傷知直正也若不疑則當稱師友而正之謙
 也 孔氏穎逹曰人多專固未知而為己知故彼疑
 來問若己亦疑則無得成言之即彼疑而我不疑仍
 湏謙退勿謂已有此義也 朱子曰两句連説為是
 疑事毋質即少儀所謂毋身質言語也直而勿有謂
 陳我所見聴彼決擇不可據而有之專事強辨不然
 則是以身質言語矣
[001-14a]
 餘論徐氏師曽曰凡人有偏心者多執己見而不復
 思有忌心者懼形已短而不肻屈天下事理夲非一
 人意見所能盡況於疑事尤不可執己見者乎
 存異吕氏大臨曰可疑而不疑則道不信可直而不
 直則道不見我且直之直吾道而已故終日與人辨
 而不自有也 周氏行己曰君子有同天下之志而
 無善一己之心故致其大知以釋其疑使天下之疑
 者不疑質其所疑則天下疑矣推其大直以直其未
[001-14b]
 直使天下之不直者直有其直則天下不直矣 陳
 氏櫟曰已雖正直不可振而矜之以已直彰彼曲勿
 有其直可也
 案朱子訓直為我所見而諸説以為直道直名且欲
 以我之直化人之直不可以我之直彰人之曲俱非
 確解鄭孔分上句我亦疑下句我不疑甚分明
若夫坐如尸立如齊夫音扶齊/側皆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如尸視貌正如齊磬且聴也孔疏/士虞
[001-15a]
 禮祝闔户牖如食間祭義/出户而聴是主人有聴法齊謂祭祀時孔疏祭前齊/於適寢中坐
 而無立今謂祭時立於/神前非祭前齊戒之齊 孔氏穎逹曰尸居神位坐
 必矜莊言人雖不為尸所在坐法必當如尸之坐人
 之倚立多慢不恭故必湏磬折屈身如祭時之齊
 吴氏澄曰祭之日為尸者有坐而無立案古立尸殷/坐尸周拜妥
 尸則尸/無不坐故坐以尸為法立祭者有立而無坐故立以
 祭者之齊為法 徐氏師曾曰二者主敬之目
 存異鄭氏康成曰若夫言若欲為丈夫也春秋傳曰
[001-15b]
 是謂我非夫
 辨正朱子曰劉原父云大戴禮曾子事父母篇曰孝
 子惟巧變故父母安之若夫坐如尸立如齊此成人
 之善者未得為人子之道也記者取此六字而若夫
 二字失於刪去鄭康成以丈夫解之繆
禮從宜使從俗使去/聲
 正義鄭氏康成曰事不可常也 孔氏穎逹曰從宜
 者前事不可準定貴從當時之宜也使謂臣為君出
[001-16a]
 聘也 應氏鏞曰從宜大而百王百世質文損益之
 時小而一事一物泛應酬酢之節又曰五方皆有性
 千里不同風所以入國而必問俗也 吕氏大臨曰
 禮有不可行者必變而從宜如老者不以筋力為禮
 貧者不以貨財為禮之類 陳氏祥道曰記曰禮可
 以義起從宜之謂也又曰入國而問俗從俗之謂也
  朱子曰宜謂事之所宜若男女授受不親為禮而
 祭與喪則相授器之類俗謂彼國之俗若魏李彪以
[001-16b]
 吉服弔齊齊裴昭明以凶服弔魏盖得此義 戴氏
 溪曰宜者義也禮與義俱禮不合宜是為非禮之禮
 俗非流俗之謂風俗各有所尚茍非俗之所安君子
 不以為禮
 通論戴氏溪曰古之君子其律已甚嚴而酬酢萬物
 不為崖異怪僻之行故麻冕純儉夫子從衆魯人獵
 較夫子亦獵較今之君子或好為異世驚俗之舉以
 取惡納侮是亦不明夫禮之故也
[001-17a]
 存疑鄭氏康成曰從宜若晋士匄帥師侵齊聞齊侯
 卒乃還春秋善之孔疏魯襄公十九年公羊傳云還/者何善辭也何善爾大其不伐喪
 也/俗謂牲幣之属從俗所出禮器曰天不生地不飬
 君子不以為禮 胡氏銓曰使從俗役使人必從俗
 所便 林氏光朝曰禮從宜大夫無遂事有可以安
 國家利社稷則為之 吕氏大臨曰敬者禮之常時
 者禮之變坐如尸立如齊盡其敬禮從宜使從俗適
 其時也體常盡變則禮逹之天下周旋而無窮也
[001-17b]
 正義朱子曰禮從宜使從俗當又是一書案舊夲與/上節合為
 一今從朱/子分之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别同異明是非也夫音扶/疏所居
 反别彼/列反
 正義孔氏穎逹曰自此至往敎一節總明人之所行
 皆當由禮故以禮為目 葉氏夢得曰親疏位也嫌
 疑情也故言定言決同異事也故言别是非理也故
 言明禮至於明則禮之逹也 陳氏祥道曰两物相
[001-18a]
 似為疑以此兼彼為嫌 朱氏申曰親疏定則分不
 差嫌疑決則情不壅同異别則文不雜是非明則理
 不蔽
 通論孔氏穎逹曰定親疏者五服之内大功以上服
 麤者為親小功以下服精者為疏決嫌疑者若妾為
 女君期女君為妾若報之則大重降之則有舅姑為
 婦之嫌故全不服是決嫌也孔子之喪門人疑所服
 子貢引夫子喪顔淵若喪子而無服喪子路亦然請
[001-18b]
 喪夫子若喪父而無服是決疑也别同異者夲同今
 異姑姊妹是也夲異今同世母叔母及子婦是也明
 是非者得禮為是失禮為非若主人未小歛子游裼
 裘而弔得禮而是曾子襲裘而弔失禮而非但嫌疑
 同異是非之属在禮甚衆各舉一事為証 吕氏大
 臨曰伯母叔母疏衰踊不絶地姑姊妹之大功踊絶
 於地為祖父母齊衰期為曾祖父母齊衰三月此所
 以定親疏也嫂叔不通問嫂叔無服君沐粱大夫沐
[001-19a]
 稷士沐粱燕不以公卿為賔以大夫為賔此所以别
 嫌疑也己之子與兄弟之子異矣引而進之同服齊
 衰期天子至於庶人貴賤異矣而父母之喪衰疏之
 服饘粥之食無貴賤一也大夫為世父母叔父母衆
 子昆弟昆弟之子降服大功尊同則不降此所以别
 同異也禮之所尊尊其義也其文是也其義非也君
 子不行也其義是也其文非也君子行之故麻冕禮
 也今也純儉吾從衆男女不授受禮也嫂溺則援之
[001-19b]
 以手此所以明是非也 馬氏睎孟曰喪期有逺近
 之殺宗廟有遷毁之制恩之隆者服之三年而不為
 厚族之逺者殺於袒免而不為薄定親疎也宗廟之
 儀迎牲而不迎尸燕飲之禮宰夫為獻主而以大夫
 為賔所以斷君臣之疑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
 受幣不交不親所以别男女之嫌決嫌疑也
 案周禮以吉禮事鬼神以凶禮哀邦國以賔禮親邦
 國以軍禮同邦國以嘉禮親萬民則禮有五所包甚
[001-20a]
 廣非特喪禮為然孔氏吕氏舉喪禮言之欲人類推
 耳其實泛言禮之用也
禮不妄説人不辭費説音/悦
 正義鄭氏康成曰不妄説人為近佞媚也君子説之
 不以其道則不説也不辭費為傷信君子先行其言
 而後從之 朱子曰禮有常度不為佞媚以求説於
 人也不辭費辭逹則不貴於多 毛氏信卿曰禮不
 能不説人特不妄説耳禮不能無辭但不費辭耳説
[001-20b]
 之以道何惡於説辭逹而已何惡於辭 應氏鏞曰
 皆所以飬其正大簡易之心也 陳氏澔曰求以説
 人已失䖏心之正況妄乎不妄説人則知禮矣躁人
 之辭多君子之辭逹意則止言者煩聴者必厭
 存疑孔氏穎逹曰禮動不虛若説人之徳則爵之問
 人之寒則衣之若無爵無衣則為妄説為人當言行
 相副有言無行為辭費 胡氏銓曰不辭費禮雖不
 可輕費妄用亦不可以煩費為辭貴於合禮 呉氏
[001-21a]
 澄曰或謂説人與檀弓税人同謂以物遺人也妄説
 謂不當説而説之辭與不辭貧不辭賤之辭同妄以
 説人而無所揆度是不當用而用也辭以費之多而
 有所吝惜是當用而不用也
禮不踰節不侵侮不好狎好舊去聲/今如字
 正義鄭氏康成曰為傷敬也 孔氏穎逹曰禮者所
 以辨尊卑别等級使上不逼下下不僭上故云禮不
 踰越節度也不侵侮者禮主於敬自卑而尊人故不
[001-21b]
 得侵犯侮慢於人也賢者當狎而敬之若直近而習
 之不加於敬則是好狎 馬氏睎孟曰喪終三年不
 敢過哀也一獻百拜不敢過樂也皆不踰節 吴氏
 澄曰節謂有分限不踰者不可不及亦不可過或嚴
 而苛由侵刻而至於凌侮是剛惡也或和而流由歡
 好而至於䙝狎是柔惡也二者亦皆非禮 周氏行
 已曰居下而犯上則踰上之節居上而逼下則踰下
 之節侵侮者失人好狎者失已君子居上不驕為下
[001-22a]
 不倍與人不争䖏已必敬
 餘論吕氏大臨曰踰節則長㓜貴賤親疏亂矣啟侵
 之道也好狎則親䁥慢易之心生矣啟侮之道也儉
 者自約而不侵人恭者自下而不侮人
脩身踐言謂之善行行脩言道禮之質也行下/孟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踐履也言履而行之言道言合於
 道質猶夲也禮為之文飾耳 孔氏穎逹曰忠信仁
 義為夲禮以為文飾行脩者忠信之行脩言道者言
[001-22b]
 合於仁義之道則可與禮為夲也 陳氏櫟曰脩身
 而能踐其言者方謂之善行躬行之行既脩而所言
 又合於道此行禮之夲也 朱氏申曰脩身故行脩
 踐言故言合於道 陳氏澔曰人之所以為人言行
 而已忠信之人可以學禮故曰禮之質也
 通論應氏鏞曰曲禮三千以敬為首故自安民而下
 歴陳長敖從欲志滿樂極之戒與夫事賢交衆持已
 接物之道皆所以脩身善行而為禮之質也不反之
[001-23a]
 於質而徒區區於繁文末節之間亦外焉而已 方
 氏慤曰樂記以中正無邪為禮之質盖惟行脩言道
 乃能中正無邪曲禮言其始樂記言其終
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
 正義鄭氏康成曰來學不往教尊道藝也 孔氏穎
 逹曰凡學之法當就其師處北面服膺不可以屈師
 親來就已 朱子曰此與孟子治人治於人食人食
 於人語意相類取於人者為人所取法也取人者人
[001-23b]
 不來而我引取之也禮有取於人所以彼有來學無
 取人所以我無往教 陳氏櫟曰彼有求道之誠則
 尊嚴而道可傳我有枉道之教即䙝凟而道終不可
 傳也
 存疑吕氏大臨曰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學者之道
 也禮聞來學不聞往教教者之道也取猶致也致於
 人者我為人所致而教之在教者言之則來學者也
 取人者我致人以教已在教者言之則往教者也師
[001-24a]
 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友不可以有挟況
 於師乎雖天子不召師況於學者乎
 存異鄭氏康成曰謂君人者取於人謂髙尚其道取
 人謂制服其身孔疏熊氏云此謂人君招賢之禮取/於人既招致賢人當於身上取其徳
 行用為政教不聞直取賢/人授之以位制服而已 朱氏申曰上二句言尊
 君之禮謂君道當為人取法 楊氏鼎熙曰上以為
 仕言下以為師言謂皆自重也 胡氏銓曰取於人
 以身下人舜取於人以為善是也取人謂屈人從已
[001-24b]
 齊王欲見孟子而使之朝是也 戴氏溪曰可以取
 可以無取之意物所以將禮因物之不至而失禮者
 有之故行禮者使人取於我不當使我取於人
 辨正語類問此説如何朱子曰據某所見都只就教
 者身上説取於人者是人來求我我因而教之取人
 者是我求人以教取於人者便是有朋自逺方來童
 蒙求我取人者便是好為人師我求童蒙
 案事有两端故夲文两用禮字提起意只一樣故朱
[001-25a]
 子合言之若鄭謂取人者制服其身則與往教不類
 朱氏謂君不可取人為法於義尤悖周氏戴氏以取
 為取財則聖人公溥未必以一人之財給天下之求
道徳仁義非禮不成
 五義孔氏穎逹曰道者通物之名徳者得理之稱仁
 是施恩及物義是裁斷合宜言人欲行四事不用禮
 無由得成 王氏子墨曰仁義之實始於赤子愛親
 敬兄之際夲與生俱生之物率而行之固無非道存
[001-25b]
 而有之固無非徳然人之得於天者不能無厚薄昏
 明之小異茍無禮以節文之則或過或不及將有𤼵
 而不中節者不足以為仁義道徳之至矣 周氏諝
 曰禮出乎道徳仁義而為之節文者也方其出於道
 徳仁義則道徳仁義者禮之夲故曰仁者人也親親
 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
 生也及其為之節文則道徳仁義反有資於禮矣故
 曰道徳仁義非禮不成 徐氏師曽曰此成己之資
[001-26a]
 於禮也
 餘論沈氏煥曰道徳仁義渾然無偏倚之謂成楊墨
 之仁義去道徳而言之也老子之道徳去仁義而言
 之也二者皆有弊以執一偏不知禮也道徳仁義理
 一而名二體同而用殊各行於其所當行而不偏於
 一曲非禮不能也
教訓正俗非禮不備
 正義孔氏穎逹曰教謂教人師法訓謂訓説義理以
[001-26b]
 此教訓正其風俗非得其禮不能備具 馬氏睎孟
 曰周之盛時民之祭祀冠婚飲射皆董於鄉閭之吏
 動作起居無一日而不在於禮此教訓正俗所以非
 禮不備也 黄氏炎曰率之以身而使傚之之謂教
 諭之以言而使循之之謂訓 吴氏澄曰為其不知
 不能而使之效之之謂教因其所知所能而使之馴
 之之謂訓 陳氏澔曰立教於上示訓於下皆所以
 正民俗然非齊之以禮則或有教訓所不及者故非
[001-27a]
 禮不備 徐氏師曾曰此教民之資於禮也
分争辨訟非禮不決
 正義鄭氏康成曰分辨皆别也 吕氏大臨曰理有
 可否則争情有曲直則訟 朱子曰争見於事而有
 曲直分争則曲直不相交訟形於言而有是非辨訟
 則是非不相敵禮所以正曲直明是非故此二者非
 禮則不能決 吴氏澄曰以力校之謂争以言校之
 謂訟 戴氏溪曰伯夷降典折民惟刑典禮者折獄
[001-27b]
 之道其功可至於無訟 徐氏師曾曰此治民之資
 於禮也
 通論馬氏睎孟曰原父子之親立君臣之義意論輕
 重之序慎别淺深之量此分争辨訟所以待禮而決
 也
 案争者訟之端訟者争之成決者即所分所辨而不
 淆於两可之謂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
[001-28a]
 正義馬氏睎孟曰君臣上下主於義而不可以無分
 無分則夷而至於亂父子兄弟出於恩而不可以無
 敬無敬則瀆而至於離此所以待禮而定也 陳氏
 櫟曰禮逹則分定故非禮則其分不定 吴氏澄曰
 國之倫君臣為大上下次之家之倫父子為大兄弟
 次之有分有義有恩有情其尊卑厚薄非禮有一定
 之制不能定之 徐氏師曾曰上下所包者廣官民
 僚属在在有之此正大倫之資於禮也
[001-28b]
 通論吴氏澄曰所謂道徳者仁義而已矣禮夲乎仁
 義而仁義又以禮而成此仁義之全於己也教訓之
 備分辨之決仁義之及於人也教訓以導其善仁也
 使之不入於不善則仁之義分辨以禁其不善義也
 使之歸於善則義之仁定君臣上下而人合之義截
 然定父子兄弟而天属之仁藹然
宦學事師非禮不親宦胡慢反鄭/云學或為御
 正義鄭氏康成曰宦仕也孔疏左傳靈輙曰宦三年/矣服䖍云宦學也是學職
[001-29a]
 事為/宦也 熊氏安生曰宦謂學仕宦之事學謂習學六
 藝此二者俱是事師 吕氏大臨曰師弟之分不正
 則學之意不誠學之意不誠則師弟之情不親而教
 不行 戴氏溪曰禮主於分分主於嚴然粲然有文
 以相接乃其所以為親也
 存異吴氏澄曰宦學猶言游學離家逺出臣伏於師
 如仕宦然有事師之禮然後師友之情親案宦字不/可訓游
 案白虎通云弟子有君臣父子朋友之道故生則敬
[001-29b]
 而親之此事師之在乎親也惟有禮則恩義兼盡所
 謂無犯無隐就養無方於畏敬之中見愛慕之篤故
 能傳道授業而解其惑也
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朝音潮涖/黎至切
 正義鄭氏康成曰班次也涖臨也 孔氏穎逹曰朝
 朝廷也次謂司士正朝儀之位次治軍謂軍旅卒伍各
 正其部分涖官謂卿大夫士各有職掌 吕氏大臨
 曰班朝者正朝位也治軍者齊軍政也涖官行法者
[001-30a]
 臨官府以行法令也三者皆所以治衆禮明乎尊卑
 上下之别則分無不守令無不從 陳氏澔曰威則
 人不敢犯嚴則人不敢違 徐氏師曾曰非禮則上
 不敬而下玩之欲其令行禁止不可得矣故曰威嚴
 不行此治衆之資於禮也
 通論朱子曰下以誠對威嚴則涖官當以威嚴為夲
 然恐其太嚴又當以寛濟之
 存異陳氏澔曰分職以涖官謹守以行法周禮八法
[001-30b]
 制官府六曰官法謂官府所舉行之法涖官行法乃
 是一事
 案禮以明體統飭紀律脩職業吴氏澄謂三者皆有
 其法是也三者有禮則莊敬莊敬則威嚴而易慢之
 心無自而入此法之所以行也非禮則三者之法皆
 虚矣故不行
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禱都討反/供音恭
 正義鄭氏康成曰莊敬也 孔氏穎逹曰周禮都宗
[001-31a]
 人禱祠鄭注云祠謂報賽小宗伯注云求福曰禱得
 求曰祠 戴氏溪曰禱祠祭祀行禮之時供給鬼神
 行禮之物 吴氏澄曰祭謂祭地祇祀謂祀天神通
 言之則享人鬼在其中也禱祠者因事之祭祭祀者
 常事之祭皆有牲幣之屬以供給鬼神必依於禮然
 後其心誠實其容莊肅 陳氏澔曰禱以求為意祠
 以文為主祭以飬為事祀以安為道 徐氏師曾曰
 此事神之資於禮也
[001-31b]
 通論葉氏夢得曰禮自其末推及於其夲則始於道
 徳自其顯推至於其幽則終於鬼神 吕氏祖謙曰
 此通前叚只是一箇禮字孝經只是一孝字此類須
 參求其所以然 吴氏澄曰欲成己者必學而有所
 事之師欲治人者必在朝在軍在官有所行之法事
 師而親者充其父子兄弟之仁也行法而威嚴者充
 其君臣上下之義也明則脩己治人幽則事鬼神於
 禱祠祭祀而供給鬼神者仁之至義之盡也誠則仁
[001-32a]
 之實於中莊則義之形於外凡此皆禮之所為也
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撙茲/損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撙猶趨也孔疏節法度也/言恒趨於法度 孔氏
 穎逹曰君子有徳有爵之通稱在貌為恭在心為敬
 應進而遷曰退應受而退曰讓 黄氏炎曰斂容正
 色肅然端莊之外著以為恭閑邪主一凛然敬惕之
 中存以為敬裁抑自居確守持盈之戒以為撙儉約
 不放常遵中正之規以為節卑以自牧操無欲上人
[001-32b]
 之心以為退推以與人懐不居其有之念以為讓此
 六者即上所謂禮也君子務此則無往非道徳仁義
 之周流而教民以至事神各得其宜矣 徐氏師曾
 曰此章言禮為衆事之紀
 通論張子曰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仁之至也愛道
 之極也
 存疑吴氏澄曰敬節讓禮之實也實諸内者必徵諸
 外故於貌之恭而見其敬焉於事之撙而見其節焉
[001-33a]
 於歩趨之退而見其讓焉君子務此三者以明禮也
 案撙字古訓聚鄭訓趨大約是不敢不及之意故文
 從尊如執尊者之器奉尊者之手毫不敢忽易也六
 字平分吴氏説太鑿
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
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惟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
 鸚厄耕反鵡音武離黎至反猩/音生禽獸盧夲作走獸麀音憂
 正義鄭氏康成曰聚猶共也鹿牝曰麀 孔氏穎逹
[001-33b]
 曰猩猩人面豕身能言爾雅云二足而羽謂之禽四
 足而毛謂之獸又力小可擒捉謂之禽力大須圍守
 乃𫉬謂之獸通說鳥不可曰獸獸亦可曰禽周禮以
 禽作六摯卿羔大夫鴈 朱氏申曰鸚鵡能言而無
 禮故不離飛禽之類猩猩能言而無禮故不離走獸
 之類設使人而無禮能言其形則人其心則禽獸也
  黄氏震曰甚言禮之不可無聚麀父子之配無别
  陳氏澔曰鸚鵡鳥之慧者隴蜀嶺南皆有之猩猩
[001-34a]
 出交趾封谿等䖏
 案考工記天下之大獸五脂者膏者臝者羽者鱗者
 則羽屬鱗屬亦通謂之獸國語水虞登川禽韋注鼈
 蜃之屬是水族亦通謂之禽但古有散文有對文易
 失前禽周禮小禽私之及禽作摯俱散文也與飛鳥
 對文盧植夲作走獸吴氏澄從之
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别於禽獸
 别彼/列反
[001-34b]
 正義吕氏大臨曰人之血氣嗜慾視聴食息與禽獸
 異者㡬希特禽獸之言與人異爾然猩猩鸚鵡亦或
 能之是則所以貴於萬物者盖有理義存焉聖人因
 理義之同然而制為之禮然後父子有親君臣有義
 男女有别人道所以立而與天地參也縦恣怠傲滅
 天理而窮人欲將與馬牛犬彘無辨是果於自棄而
 不欲齒於人類者乎 馬氏睎孟曰孟子曰人之所
 以異於禽獸者㡬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曰㡬希者
[001-35a]
 在去存之間爾故曰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
 禽獸此聖人所以作為禮以教人使知獨貴於萬物
 而不失其良心也 陳氏祥道曰禽獸有知而無義
 有知故能言無義故未甞有禮於明禮言君子於為
 禮言聖人與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同意 徐氏
 師曾曰此章原禮之所由始 戴氏溪曰夫人為物
 最靈聖人待人至重也而曰與禽獸奚擇甚至以為
 禽獸之不如聖賢之論廹矣民生之初與禽獸等耳
[001-35b]
 其自知貴重自别異於禽獸者聖人制禮之功也
 存疑陳氏祥道曰作者為之始為者作之繼 朱子
 曰陸農師㸃聖人作是句為禮以教人是一句
 案於聖人作絶句朱子亦偶有取於陸農師之說耳
 其實不必然也樂記一言然後聖人作為父子君臣
 以為紀綱一言然後聖人作為鞉鼓椌楬壎篪可皆
 於作字絶句乎陳氏分作為两訓亦太鑿
大上貴徳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
[001-36a]
而不往亦非禮也大音㤗施/以䜴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大上帝皇之世其民施而不惟報
 孔疏惟/思也其次三王之世禮始興焉 孔氏穎逹曰三
 皇五帝時淳厚不尚往来之禮所貴在徳徳主施但
 施而不希其反務猶事也三王之時各親其親各子
 其子貨力為己施則望報以為常事故其禮主尚往
 來 吕氏大臨曰大上者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之時
 也禮有不答而人不非也後聖有作通其變使民不
[001-36b]
 倦由是交際之道興焉 陸氏佃曰施報者往来之
 情往来者施報之迹 陳氏櫟曰聖人因人報施之
 情而制為禮尚往来之禮所以使人亹亹不倦於禮
 之交舉也此往施而彼不来報彼非禮也彼来施而
 此不往報此亦非禮也
 通論馬氏睎孟曰禮之設所以縁人情也故曰報者
 天下之利也又曰禮得其報則樂聖人因人情之所
 樂而制為往来之禮所以使天下之人亹亹而不倦
[001-37a]
 也夫獻而必有酬酬而必有酢此往来之禮見於燕
 飲也主人出迎則客固辭客就東階則主人固辭此
 往来之禮見於際接也服之三年者其報必以期服
 之期者報亦如之此往来之禮見於喪紀也其往而
 不來來而不往則禮失其報而為禮者有時而怠矣
 存疑劉氏彞曰大上者至極之稱猶言大備全徳之
 人也繫其人不繫其時 吴氏澄曰貴徳者安而行
 之徳之尚也務施報者利而行之徳之次也此聖人
[001-37b]
 因人情之所樂而制為往来之禮也
 案鄭孔言惟上古大道為公施者不望報故可不尚
 往来正見後世務施報而禮之必不可少也劉氏謂
 大上其次繫其人不繫其時吴氏諸説以貴徳為安
 而行之務施報為利而行之或又謂大上是自然之
 理其次是勉然之徳此仁與恕之分則似反尊大上
 而卑施報矣
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
[001-38a]
 正義吕氏大臨曰一人有禮衆思敬之有不安乎一
 人無禮衆思伐之有不危乎此所以繫人之安危而
 不可不學者 朱子曰人有施報往來之禮則無忤
 於物而身安 陳氏櫟曰安生於上下之分定人有
 禮則分定而安無禮反是此禮所以不可不學也
 陳氏澔曰禮者安危之所係自天子至於庶人未有
 無禮而安者也
 存異楊氏鼎熙曰一説安危俱在心上心在天理上
[001-38b]
 則安在人欲上則危
 辨正朱子曰古人之所以必由於禮但為禮當如此
 不得不由豈為欲安吾心而後由之也哉若必為欲
 安吾心然後由禮以接於人則是皆出於計度利害
 之私而非循理之公心矣 又曰有禮則安無禮則
 危如云仁則榮不仁則辱初無身心夲末之辨
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
 夫音扶販/方萬反
[001-39a]
 正義鄭氏康成曰負販者尤輕佻志利宜若無禮焉
  㳺氏桂曰負販之人當勞役之際宜若簡於禮猶
 必有所尊焉長者先而少者後壯者重而老者輕況
 富貴之人處可以行禮之地乎 方氏慤曰負者惟
 以力為事販者惟以利為事案詩是任是負負者未/必販周禮販夫販婦則
 販而負者恒多大/意指極貧賤者耳 黄氏炎曰禮非有他自卑而尊
 人逹此恭敬之心而已然是心也人皆有之雖微如
 負販亦必有尊人之心而況於富貴者乎
[001-39b]
 案自卑而尊人實指出禮之為禮處盖讓者禮之實
 即負販者於勞役之時猶知相讓於路則盡人當卑
 已尊人可知矣此節見禮非髙逺難行無人不可能
 亦無人不可學也
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
 好呼報反/懾之渉反
 正義鄭氏康成曰懾猶怯惑 孔氏穎逹曰貧者怯
 惑畏人使心志不遂知禮者持禮而行之故志不懾
[001-40a]
  吕氏大臨曰古之君子不侮鰥寡不畏強禦茍無
 禮以節於内則外物之輕重足以移其常心矣故富
 貴者知其所當敬則不驕不淫貧賤者知其所自敬
 則志不懾 馬氏睎孟曰富貴之所以驕淫貧賤之
 所以懾怯者以内無素定之分而與物為輕重也好
 禮則有得於内而在外者莫能奪矣 方氏慤曰不
 驕不淫以禮能有所節也志不懾以禮能有所立也
  徐氏師曾曰或疑不懾與自卑相戾曰能自卑則
[001-40b]
 自反常直故不懾何戾之有
 案此言人之境遇有殊而有禮則安一也好禮即自
 卑尊人之謂不驕不淫乃富貴之安不懾乃貧賤之
 安
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
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
傳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
百年曰期頤冠去聲艾五盖反耆渠夷反耄忙/報反期舊如字今從朱子音朞
[001-41a]
 正義鄭氏康成曰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内則曰十年
 出就外傅學書計有室有妻也妻稱室艾老也孔疏/髪蒼
 白色如艾療朱子曰艾飬也服馬氏睎孟曰艾之為/物乆而可 疾五十舊徳可 官政以治人 朱氏
 申曰艾治也也案老字之文從毛從化艾色蒼白始/欲化也耆至 已至化也老則毛化之成若其義則
 徳成而可以飬人/可以治人皆可通指使指事使人也六十不與服戎
 不親學傳謂傳家事任子孫是為宗子之父孔疏庶/子年老
 亦得傳付子孫而鄭惟云宗子者五宗並/是傳祭故指之若家事非相傳之事也耄惛忘也
 春秋傳曰老將知耄及之悼憐愛也愛幼而尊老故
[001-41b]
 不加刑期猶要也方氏慤曰人生以百年為期所期/者終於此而已 朱子曰期居宜
 反周匝之義謂/百年已周也頤飬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飬
 道而已 孔氏穎逹曰檀弓三月為名稱幼十年出
 就外傅故以十年為節冠禮云棄爾幼志是十九以
 前為幼二十成人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至二十
 九通名弱三十氣血已定故曰壯三十九以前通曰
 壯壯乆則強故四十曰強一則智慮強二則氣力強
 也四十九以前通曰強年至五十氣力已衰堪為大
[001-42a]
 夫得專事其官政耆至也六十至老之境而未全老
 不得執事但指事使人七十其老已全則傳家事付
 子孫不復指使也人或八十而耄或九十而耄故並
 言陸氏徳明曰或作八十曰耋九十曰耄朱案詩逝/者其耋朱子詩𫝊八十曰耋亦聿既耄 𫝊九十
 曰耄則古或/原有異稱也悼未有識慮可憐愛年七嵗而在九十
 後者以其同不加刑故退而次之悼可憐愛耄可尊
 敬雖有罪而不加刑辟周禮司刺有三赦一曰幼弱
 二曰老耄若律令未滿八嵗八十以上非手殺人他
[001-42b]
 皆不坐案疏據周禮其義甚明而集解乃云九十有/七垂死可悼柯尚遷云九十上下皆可憐愛
 之境則悼與/耄與字何解百年不復知衣服飲食寒煖氣味故人
 子用心要求親之意而盡飬道也 吕氏大臨曰此
 備舉自幼至老毎十年一變之節未十年非不學也
 能食教以右手能言教以唯俞六年教之數與方名
 七年教之男女之别八年教之長幼之序九年教之
 數日然未就外傅但因事而教之未足名學至十年
 可以從弟子之職出就外傅乃所謂學也二十始成
[001-43a]
 人則可以勝衣冠故命之以冠既冠始學禮猶以其
 弱而未可用也故博學不教内而不出三十曰壯血
 氣定矣故可以有室室家者夫婦之稱也其壯雖可
 以給政役其材猶未足以備任用故博學無方遜友
 視志而已四十曰強強則成材矣志慮定而謀事審
 氣力完而任事果始可為士以事人治官府之小事
 至五十存於其心者已熟閱於義理者已多可謂成
 徳更事之人故可命為大夫以長人與聞邦國之大
[001-43b]
 事也人非無蚤成夙知之才也而必如此者飬天下
 之才至於成就而後用則収功博如不待其成而用
 之所謂以政學者也害莫大焉六十曰耆耆者稽乆
 之稱詩云耆定爾功稽乆則將入於老故六十稱耆
 筋力既衰不足以任勞事可以使人而不可以使於
 人故六十不與服戎不親學也七十則筋力倦矣聰
 明衰矣外則致王事於君内則𫝊家事於子不可與
 事者也耄者老而知已衰悼者幼而知未及雖有罪
[001-44a]
 而情不出於故故不加刑焉百年飲食居䖏動作無
 所不待於飬 戴氏溪曰聖人制禮以律天下以節
 人心使人血氣充實志意堅強壯者服其勞老者安
 其逸未用者無躁進之心當退者無不知足之戒每
 十年為一節而人心有定嚮矣二十血氣猶未定然
 趨向善惡判於此故責以成人之禮焉三十有室不
 至過而失節亦不至曠而失時此古人所以筋力盛
 夀命長也四十志氣堅定強立不反不奪於利害不
[001-44b]
 怵於禍福可以出仕矣自此以往三十年宣勞於國
 非若後世強者有時不用少與老者並用至於怠惰
 廢弛而莫之能振也至於五十更歴世變熟知人情
 而服官政則明習故事詳審和緩不至於擾民生事
 矣年至六十㡬於老矣耆之為言有老成可敬之意
 於斯時也有指畫之勞而無奔走服事之役七十謂
 之老於此而猶與事接是不知止也然人每顧戀不
 忍去此聖人所以戒之在得也禮經飬老之禮鄉飲
[001-45a]
 酒之義至九十而止獨曲禮曰百年曰期頤王制曰
 問百年者就見之夀至百年此亦絶無而僅有也自
 飬之外無他望焉三代之老上而天子諸侯飬之下
 而其家能飬之孝弟之風安得不行於天下也 方
 氏慤曰數起於一止於十天地竒耦之數隂陽生成
 之理至於是則必更焉故其生每於十年則必異其
 名至其時則必異其事也 王氏炎曰先王於人每
 十年而異其名使知盛衰之候以定其血氣異其事
[001-45b]
 使知脩為之方以定其志氣
 通論孔氏頴逹曰此明幼而從學至於成徳始終之
 行 馬氏睎孟曰自幼弱壯強至於艾者言血氣智
 慮之變也人血氣智慮加益則所學者宜愈深所任
 者宜愈大古之君子所以求舊臣而貴老成者以其
 徳備而多聞也自幼學而至五十道固已具矣加之
 十年則可以為大臣矣中庸曰官盛任使盖惟大臣
 可以指事使人也夫勞我以生佚我以老天之道也
[001-46a]
 君子之仕至於七十其遺言餘行可以為法而傳於
 後世矣故曰老而傳自耄至於期老之極無預於事
 矣飲食不離寢膳飲從於遊所以致飬也然而三十
 而有室非必三十而後娶以昏姻之期不可過是過
 是則為失時四十而仕非必四十而後仕以學而至
 於四十足以仕矣不足以仕則為不學傳曰貴老為
 其近於親慈幼為其近於子悼耄之不加刑者此也
  陳氏祥道曰舜未百年而稱耄期是期之稱非特
[001-46b]
 施於百年也禮之所言特其大致而已
 餘論程子曰古之生子能食能言而教之大學之法
 以知思未有所王便當以格言正論日陳於前雖未
 暁知且當薫聒盈耳充腹乆自安習若固有之雖以
 他言惑之不能入也若為之不豫及乎稍長私意偏
 好生於内衆口辨言鑠於外欲其純完不可得也
 存疑胡氏銓曰北史熊安生引古説堯年耆艾仲父
 年艾皆注云七十曰艾義與此違 朱子語類問七
[001-47a]
 十老而傳則嫡子嫡孫主祭如此則廟中神主都用
 改換嫡子嫡孫名奉祀然父母猶在於心安乎曰然
 此等也難行且得躬親爾
 辨正朱子曰陸農師㸃人生十年曰幼作一句學作
 一句下倣此
 案以人生二字提起見人肖形宇宙當思無忝所生
 也孔疏云七十而傳祭祀之事猶親為之其視濯溉
 則子孫是古之傳於祭祀未甞不躬親也若改題必
[001-47b]
 俟新主入廟朱子在喪不祭普同一獻不必别議稱
 呼已有定論矣
大夫七十而致事
 正義鄭氏康成曰大夫七十致其所掌之事於君而
 告老 孔氏穎逹曰七十曰老在家則傳家事於子
 孫在官致所掌職事還君明朝廷有賢代已君不使
 退而自去者尊賢也白虎通曰七十懸車致仕 徐
 氏師曾曰致仕示知止也
[001-48a]
 通論吕氏大臨曰有以道去其君而致事孟子致為
 臣而歸是也有以喪而致事者如閔子要絰服事退
 而致事是也有以老而致事者大夫七十而致事是
 也致事者退而家居士相見禮所謂宅者在邦則曰
 市井之臣在野則曰草莽之臣是也君子難進而易
 退故七十而致事
 餘論劉氏敞曰古者大夫七十而致事君曰是猶足
 以佐國家社稷也留之不可失也君雖留之臣曰不
[001-48b]
 可貪人之榮不可慁人之朝不可塞人之路再拜稽
 首反其室君不強焉義也毋奪其爵毋除其禄毋去
 其采邑終其身而已矣此古者致事之義也是之謂
 上下有禮故古之為臣者不四十不祿不五十不爵
 不七十不致事古之仕者為道也非為食也為君也
 非為己也為國也非為家也是以時進則進時止則
 止
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几杖行役以婦人適四方乘安車
[001-49a]
 正義鄭氏康成曰謝猶聴也君必有命勞苦辭謝之
 孔疏君若許其罷職必辭/謝曰在朝日乆劬勞嵗積其有徳尚壯則不聴耳孔/疏
 不得聴是其有徳/尚壯猶堪掌事几杖婦人安車所以飬其身體也
 安車坐乗若今小車也孔疏四馬之車立/乗一馬之車坐乘 孔氏穎
 逹曰行役謂夲國廵行役事婦人能飬人故許自隨
 適四方謂逺聘異國時乗安車然此飬老之具在國
 及出皆得用之行役婦人四方安車則互言之也
 吕氏大臨曰君優老而尊賢則有不得謝者矣既不
[001-49b]
 許其去則不責筋力以為禮也賜之几杖則雖在君
 前亦授之詩云肆筵設席授几有緝御是也雖見君
 亦杖案七十見君去杖君命之則杖故春子/曰七十揖杖八十輯杖九十則建杖 方氏
 慤曰几則憑之以安其體杖則持之以助其力也行
 役外事也而以婦人焉欲其雖在外猶在内也適四
 方勞事也而乘安車焉欲其雖服勞而不失其逸也
  馬氏睎孟曰天下之逹尊三大夫兼而有之君得
 不致其愛敬乎於其致事而去必有以勞之於其留
[001-50a]
 而自輔必有以飬之几杖婦人安車者所以飬安其
 氣體不敢勞以事也所以見尚齒貴爵尊徳之義不
 嫌其為倨也
 通論熊氏安生曰既不聴致事則祭義云七十杖於
 朝是也聴致事則王制云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
 是也
自稱曰老夫於其國則稱名
 正義鄭氏康成曰老夫老人稱也春秋傳曰老夫耄
[001-50b]
 矣於其國雖君尊異之自稱猶若臣 孔氏穎逹曰
 自稱為老夫者明君貪賢之故而臣老猶在其朝也
  吕氏大臨曰大夫老不得謝與他國士大夫言則
 稱老夫所以優之也與己國士大夫言則稱名父母
 之邦不敢以尊老自居也 馬氏睎孟曰於其國猶
 曰自名者所以尊君也 陳氏澔曰己國稱名者不
 敢以尊者自居也
 餘論吕氏大臨曰衛石碏告陳曰老夫耄矣與他國
[001-51a]
 士大夫言也晋荀罃謂荀偃士匄曰牽率老夫以至
 於此與己國士大夫言也石碏荀罃雖皆列國之大
 夫未知其老而得謝否也若皆不得謝者則碏可稱
 而罃不當稱也案左傳桓公立乃老則石碏已得謝/矣不得謝尚稱老夫則得謝更可知
 也若荀罃則圍偪陽時也禮軍容不入國故/在軍君命有不受安得以於國稱名例之
越國而問焉必告之以其制
 正義鄭氏康成曰鄰國來問必問於老者以答之制
 法度 孔氏穎逹曰越國猶他國也若他國來問己
[001-51b]
 國君之政君雖已逹其事猶宜問於老賢則稱國之
 舊制以對他國之問也 應氏鏞曰一國有賢衆國
 所仰故越國而來問文獻不足則言禮無證故必告
 之以其制言舉國之故事以告之也
 通論馬氏睎孟曰天子廵狩先見百年者九十者天
 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古之人咨於元老如此其敬
 以其賢而多聞也則宜有越國而問之矣必告之以
 其制者盖制出於先王而非先王者無法故告之以
[001-52a]
 其制也
 存異王氏安石曰越國謂老者自有事越在他國他
 國問之 張子曰越國謂朝中有事在朝不能謀則
 越國而問退居之老臣也既頼其謀事須盡語以國
 之事因夲末施為始可與之謀也若不知次序則如
 之何而取謀 陳氏櫟曰茍他國越疆而問此老者
 以事焉則必當告老者以其國之制度詳其夲末始
 可為之謀亦以其老而免其反覆辨難之勞也
[001-52b]
 案越國而問自是他國来問如郯子述官紀子産述
 黄熊實沈之神孔子述汪㒺氏之守及宋獻公合諸
 侯之禮鄭獻伯子男㑹公之禮是也
 
 
 
 
欽定禮記義疏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