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60 禮記大全-明-胡廣 (master)


[018-1a]
欽定四庫全書
 禮記大全卷十八
            明 胡廣等 撰
  樂記第十九臨川吳氏曰禮經之僅存者猶有今/儀禮十七篇樂經則亡矣其經疑多
   是聲音樂舞之節少有辭句可讀誦記識故秦/火之後無傳諸儒不過能言樂之義而已而劉
   向所得樂記二十三篇又與河間獻王所撰二/十四卷不同其二十三篇内之十一合為一篇
   者蓋亦刪取要/略非全文也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
[018-1b]
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毗至/反
音而樂如/字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
 凡樂音之初起皆由人心之感於物而生人心虚靈
 不昧感而遂通情動於中故形於言而為聲聲之辭
 意相應自然生清濁高下之變變而成歌詩之方法
 則謂之音矣成方猶言成曲調也比合其音而播之
 樂器及舞之干戚羽旄則謂之樂焉干戚武舞也羽
 旄文舞也延平黄氏曰樂之實木於性根於心故凡/音之起由人心生非作於外物也外物為
[018-2a]
 之感𤼵而已人之心其猶柷歟有物觸其中則鳴非/柷求鳴於物也聲者心以應物者也單出曰聲雜比
 曰音單出未之變也五聲相應而變生焉聲成文謂/之音此言聲有所變變成方謂之音此言變有所歸
 惟其有所歸在故其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無方則不可比矣○嚴陵方氏曰宫變生徵
 徵變生商商變生羽羽變生角上下相通而成方則/雜比之矣故謂之音○山隂陸氏曰音八音也雖有
 金石絲竹而無舞/焉不得謂之樂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其
哀心感者其聲噍焦/以殺色介/反其樂洛/心感者其聲嘽
昌展/反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𤼵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
[018-2b]
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
以柔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后動
 方氏曰人之情得所欲則樂喪所欲則哀順其心則
 喜逆其心則怒於所畏則敬於所恱則愛噍則竭而
 無澤殺則減而不隆蓋心喪其所欲故形於聲者如
 此嘽則闡而無餘緩則紆而不迫蓋心得其所欲故
 形於聲者如此𤼵則生而不窮散則施而無積蓋順
 其心故形於聲者如此直則無委曲廉則有分際蓋
[018-3a]
 心有所畏故形於聲者如此和則不乖柔則致順蓋
 心有所恱故形於聲者如此○愚謂粗以厲者髙急
 而近於猛暴也六者心感物而動乃情也非性也性
 則喜怒哀樂未發者也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
政以一其行去/聲刑以防其姦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
同民心而出治道地
 劉氏曰慎其政之所以感人心者故以禮而道其志
[018-3b]
 之所行使必中節以樂而和其聲之所言使無乖戾
 政以教不能而一其行刑以罰不率而防其姦禮樂
 刑政四者之事雖殊而其致則一歸於慎其所以感
 之者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長樂陳氏曰聖人之/於易制禮於謙作樂
 於豫明政於賁致刑於豐則禮樂者政刑之本政刑/者禮樂之輔古之人所以同民心出治道使天下如
 一家中國如一人者不過舉而錯之而已夫姦聲感/人而淫樂興焉正聲感人而和樂興焉先王必慎所
 以感之故禮自外作而道志於内樂由中出而和以/聲於外政以一不齊之行刑以防不軌之姦慎所
 感之之術也其極則一於同民心使之無悖逆詐偽/之心一於出治道使之無淫泆作亂之事慎所以感
[018-4a]
 之之效也此因人心之感物而動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而以禮樂刑政出治道下文因人之好惡無節故
 先王以人為之節而以禮樂刑/政備治道蓋相為終始故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
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
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此言音生於人心之感而人心哀樂之感由於政治
 之得失此所以慎其所以感之者也治世政事和諧
 故形於聲音者安以樂亂世政事乖戾故形於聲音
[018-4b]
 者怨以怒將亡之國其民困苦故形於聲音者哀以
 思此聲音所以與政通也○詩疏曰雜比曰音單出
 曰聲哀樂之情發見於言語之聲於時雖言哀樂之
 事未有宫商之調惟是聲耳至於作詩之時則次序
 清濁節奏高下使五聲為曲似五色成文即是為音
 此音被諸絃管乃名為樂長樂陳氏曰心以感物而/動為情情以因動而形為
 聲聲者情之所自𤼵而音者又雜比而成者也治世/以道勝欲其音安以樂雅頌之音也政其有不和乎
 亂世以欲勝道其音怨以怒鄭衞之音也政其有不/乖乎亡國之音則桑間濮土非特哀以思而已其民
[018-5a]
 亦已困矣由是觀之世異異音音異異政夫豈聲音/自與政通邪蓋其道本於心與情然也書曰八音在
 治忽國語曰政/象樂亦斯意歟
宫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徴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
覘/昌制/反之音矣
 劉氏曰五聲之本生於黄鍾之律其長九寸每寸九
 分九九八十一是為宫聲之數三分損一以下生徴
 則去二十七得五十四也徴三分益一以上生商則
 加十八得七十二也商三分損一以下生羽則去二
[018-5b]
 十四得四十八也羽三分益一以上生角則加十六
 得六十四也角聲之數三分之不盡一筭其數不行
 故聲止於五此其相生之次也宫屬土絃用八十一
 絲為最多而聲至濁於五聲獨尊故為君象商屬金
 絃用七十二絲聲次濁故次於君而為臣象角屬木
 絃用六十四絲聲半清半濁居五聲之中故次於臣
 而為民象徴屬火絃用五十四絲其聲清有民而後
 有事故為事象羽屬水絃用四十八絲為最少而聲
[018-6a]
 至清有事而後用物故為物象此其大小之次也五
 聲固本於黄鍾為宫然還相為宫則其餘十一律皆
 可為宫宫必為君而不可下於臣商必為臣而不可
 上於君角民徴事羽物皆以次降殺其有臣過君民
 過臣事過民物過事者則不用正聲而以半聲應之
 此八音所以克諧而無相奪倫也然聲音之道與政
 相通必君臣民事物五者各得其理而不亂則聲音
 和諧而無怗懘也怗懘者敝敗也
[018-6b]
宫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畀/其臣壞角亂則憂其民
怨徴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迭相
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
 此言審樂以知政若宫亂則樂聲荒散是知由其君
 之驕恣使然也餘四者例推○陳氏曰五聲含君臣
 民事物之象必得其理方調得律吕否則有臣陵君
 民過臣而謂之奪倫矣此卻不比漢儒附會效法之
 言具有此事毫髪不可差設或樂聲奪倫即其國君
[018-7a]
 臣民物必有不盡分之事如州鳩師曠皆能以此知
 彼正是樂與政通延平黄氏曰其君不驕則其宫不/亂其宫不亂則其音不荒其財不
 匱則其羽不亂其羽不亂則其音不/危故曰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
鄭衞之音亂世之音也比毗至/反於慢矣桑間濮卜/上之
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此慢字承上文謂之慢而言比近也桑間濮上衞地
 濮水之上桑林之間也史記言衞靈公適晉舎濮上
 夜聞琴聲召師㳙聽而寫之至晉命㳙為平公奏之
[018-7b]
 師曠曰此師延靡靡之樂武王伐紂師延投濮水死
 故聞此聲必於濮水之上也政散故民罔其上民流
 故行其淫蕩之私也○張子曰鄭衞地濵大河沙地
 土薄故其人氣輕浮其地平下故其質柔弱其地肥
 饒不費耕耨故其人心怠惰其人情性如此其聲音
 亦然故聞其樂使人如此懈慢也○朱子曰鄭聲之
 淫甚於衞夫子論為邦獨以鄭聲為戒蓋舉重而言
 也延平黄氏曰誣上則天下之誠心喪行私/則天下之和心喪此亡國之音所以作也
[018-8a]
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
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衆庶是也唯君
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
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
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於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
者得也
 倫理事物之倫類各有其理也○方氏曰凡耳有所
 聞者皆能知聲心有所識者則能知音道有所通者
[018-8b]
 乃能知樂若瓠巴鼔瑟游魚出聽伯牙鼓琴六馬仰
 秣此禽獸之知聲者也魏文侯好鄭衞之音齊宣王
 好世俗之樂此衆庶之知音者也若孔子在齊之所
 聞季札聘魯之所觀此君子之知樂者也 應氏曰
 倫理之中皆禮之所寓知樂則通於禮矣不曰通而
 曰幾者辨析精㣲之極也金華邵氏曰惟君子知樂/故審噍殺之聲則知其為
 志㣲噍殺之音審嘽緩之聲則知其為嘽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如此之類所謂審聲以知音也審寛裕
 肉好順成和動之音則知和樂興焉審流辟邪散狄/成滌蕩之音則知淫樂興焉若此之類所謂審音以
[018-9a]
 知樂也審樂之和則知其政之和審樂之乖則知其/政之乖若此之類所謂審樂以知政也吾能自知音
 以至於知政倫理貫通則於為治音樂不敢缺一茍/一有缺則聲與音音與樂必形見於此矣故不知聲
 不可與言音不知音不可與言樂茍能知樂則於禮/為幾蓋禮者理也樂通倫理故於禮為幾論至於此
 則禮樂豈/二理哉
是故樂之隆非極音也食嗣/饗之禮非致味也清廟之
瑟朱絃而疏越如/字壹倡而三歎有遺音者矣大饗之禮
尚𤣥酒而俎腥魚大泰/羮不和去/聲有遺味者矣是故先
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
[018-9b]
去/聲去/聲而反人道之正也
 樂之隆盛不是為極聲音之美食饗禘祫之重禮不
 是為極滋味之美蓋樂主於移風易俗而祭主於報
 本反始也鼓清廟之詩之瑟練朱絲以為絃絲不練
 則聲清練之則聲濁疏通也越瑟底之孔也疏而通
 之使其聲遲緩瑟聲濁而遲是質素之聲非要妙之
 音也此聲初𤼵一倡之時僅有三人從而和之言和
 者少也以其非極聲音之美故好者少然而其中則
[018-10a]
 有不盡之餘音存焉故曰有遺音者矣尊以𤣥酒為
 尚俎以生魚為薦太羮無滋味之調和是質素之食
 非人所嗜恱之味也然而其中則有不盡之餘味存
 焉故曰有遺味者矣由此觀之是非以極口腹耳目
 之欲也教民平好惡謂不欲其好惡之偏私也人道
 不正必自好惡不平始好惡得其平則可以復乎人
 道之正而風移俗易矣○朱子曰一倡而三歎謂一
 人倡而三人和今解者以為三歎息非也金華邵氏/曰禮樂皆
[018-10b]
 得而謂之德者豈自外來哉得之於我而非强探力/索始可謂德耳是以樂之隆雖鐘鼔管磬干戚羽籥
 莫不具陳而非得乎樂者故非極音食饗之禮雖籩/豆簠簋體薦饔餼莫不畢備而非得乎禮者故非致
 味至文王清廟之瑟聲濁而遲倡者一而和者三其/音蓋有遺矣而後世必貴焉者以文王之瑟有得於
 樂故音雖不足而德則有餘也大饗之禮𤣥酒腥魚/大羮其味蓋有遺矣而後世必重焉者以大饗之禮
 有得於禮故味雖不足而德則有餘也然則禮樂之/理豈假於外亦貴其自得於吾身而已○嚴陵方氏
 曰飲食以行禮非極口腹之欲歌舞以作樂非極耳/目之欲禮以節之則民之好惡平而無過樂以和之
 則民之好惡平而無乖好得其平則好也人之所同/是惡得其平則惡也人之所同非好惡止於一故能
 反人道/之正焉
[018-11a]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
 朱子曰上知字是體下知字是用
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内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
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
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於是
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是故强者脅弱衆
者暴寡知去/聲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獨不
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
[018-11b]
 劉氏曰人生而靜者喜怒哀樂未𤼵之中天命之性
 也感於物而動則性𤼵而為情也人心虚靈知覺事
 至物來則必知之而好惡形焉好善惡惡則道心之
 知覺原於義理者也好妍惡醜則人心之知覺𤼵於
 形氣者也好惡無節於内而知誘於外則是道心昧
 而不能為主宰人心危而物交物則引之矣不能反
 躬以思其理之是非則人欲熾而天理滅矣况以無
 節之好惡而接乎無窮之物感則心為物役而違禽
[018-12a]
 獸不逺矣違禽獸不逺則爪剛者決力强者奪此所
 以為大亂之道也朱子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此言性情之妙
 人之所生而有者也蓋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其未感/也純粹至善萬理具焉所謂性也然人有是性則有
 是形有是形則有是心而不能無感於物感於物而/動則性之欲者出焉而善惡於是乎分矣性之欲即
 所謂情也又曰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此指情之/動處為言而性在其中也物至而知知之者心之感
 也好之惡之者情也形焉者其動也所以好惡而有/自然之節者性也好惡無節於内知誘於外此言情
 之所以流而性之所以失也情之好惡本有自然之/節唯其不自知覺無所涵養而大本不立是以天則
 不明於内外物又從而誘之此所以流濫放逸而不/自知也茍能於此覺其所以然者而反躬以求之則
[018-12b]
 其流庶乎其可制也不能如是而唯情是徇則人欲/熾盛而天理滅息尚何難之有哉此一節明天理人
 欲之機間不容息處唯其反躬自克念念不忘則天/理益明存養自固而外誘不能奪矣○延平周氏曰
 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謂其蔽於物則我亦物也我亦物則以物而交
 物者也以物而交物則天理所以滅而人/欲所以窮也天理滅人欲窮大亂之道也
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人為之節衰麻哭泣所以節喪紀
也鐘鼓干戚所以和安樂洛/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
也射鄉食嗣/饗所以正交接也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
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018-13a]
 劉氏曰先王之制禮樂因人情而為之節文因其哀
 死而喪期無數故為衰麻哭泣之數以節之因其好
 逸樂而不能和順於義理故為鐘鼓干戚之樂以和
 之因其有男女之欲而不知其别故為昏姻冠笄之
 禮以别之因其有交接之事而或失其正故為射鄉
 食饗之禮以正之節其心所以使之行而無過不及
 和其聲所以使之言而無所乖戾為之政以率其怠
 倦而使禮樂之教無不行為之刑以防其恣肆而使
[018-13b]
 禮樂之道無敢廢禮樂刑政四者通行於天下而民
 無悖違之者則王者之治道備矣嚴陵方氏曰禮以/道其志然後能節
 民心樂以和其聲然後能和民聲政以一其行然後/能行禮樂之道刑以防其姦然後能防禮樂之失四
 者如是則無所不達無所不達則無所不順無所不/順之謂備前言出治道則四者之始也此言王道備
 則四者/之終也
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
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貴賤等矣
樂文同則上下和矣好惡著則賢不肖别矣刑禁暴爵
[018-14a]
舉賢則政均矣仁以愛之義以正之如此則民治行矣
 和以統同序以辨異樂勝則流過於同也禮勝則離
 過於異也合情者樂之和於内所以救其離之失飾
 貌者禮之檢於外所以救其流之失此禮之義樂之
 文所以相資為用者也仁以愛之則相敬而不至於
 離義以正之則相親而不至於流此又以仁義為禮
 樂之輔者也等貴賤和上下别賢不肖均政此四者
 皆所以行民之治故曰民治行矣○應氏曰上言王
[018-14b]
 道備言其為治之具也此言民治行言其為治之效
 慶源輔氏曰樂者所以合人之和禮者所以辨人之/分和合則相親分辨則相敬有以合其情而無以飾
 其貌則樂勝而流矣有以飾其貌而無以合其情則/禮勝而離矣合情飾貌禮樂之事也二者闕一則不
 可○山隂陸氏曰所謂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有以禁之又有以舉之是之謂均
 所謂民治仁義而已非/所與論於仁義之外也
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大
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
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不試五
[018-15a]
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合父子之
親明長㓜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則禮行矣
 應氏謂四海之内四字恐在合字上如此則文理為
 順○劉氏曰欣喜歡愛之和出於中進退周旋之序
 著於外和則情意安舒故靜序則威儀交錯故文大
 樂與天地同和如乾以易知而不勞大禮與天地同
 節如坤以簡能而不煩樂至則人皆得其所而無怨
 禮至則人各安其分而不爭如帝世揖讓而天下治
[018-15b]
 者禮樂之至也達者徹於彼之謂行者出於此之謂
 行者達之本達者行之效天子自能合其父子之親
 明其長幼之序則家齊族睦矣又能親吾親以及人
 之親長吾長以及人之長是謂以敬四海之内則禮
 之本立而用行矣禮之用行而後樂之效達故於樂
 但言天子無可怒者而於禮則言天子如此是樂之
 達乃天子行禮之效也周子曰萬物各得其理而後
 和故禮先而樂後是也延平周氏曰樂由中出文在/於外禮自外作本在於中所
[018-16a]
 謂由中出者言其自然也所謂自外作者言其使然/也以其自然故靜以其使然故文樂由天作故易此
 大樂所以有遺音也禮以地制故簡此大禮所以有/遺味也○嚴陵方氏曰至則無以復加之謂也天下
 之心無怨爭則天下有所不足治者矣暴民不作則/諸侯賓服諸侯賓服則兵革不試五刑不用兵革不
 試五刑不用然後百姓無患天子不怒故其序如此/此皆和之所致故曰如此則樂達矣父子固有親矣
 禮則合之長幼固有序矣禮則明之父子得其親長/幼得其序四海之内豈有相慢易者哉故曰以敬四
 海之内言四海之内皆相敬此皆/節之所致故曰如此則禮行矣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不失節
故祀天祭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此則四海之
[018-16b]
内合敬同愛矣禮者殊事合敬者也樂者異文合愛者
也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與時並名與功

 百物不失言各遂其性也○朱子曰禮主減樂主盈
 鬼神亦止是屈伸之義禮樂鬼神一理又曰在聖人
 制作處便是禮樂在造化功用處便是鬼神禮有經
 禮曲禮之事殊而敬一樂有五聲六律之文異而愛
 一所以能使四海之内合敬同愛者皆大樂大禮之
[018-17a]
 所感化也禮樂之制在明王雖有損益而情之同者
 則相因述也惟其如此是以王者作興事與時並如
 唐虞之時則有揖讓之事夏殷之時則有放伐之事
 名與功偕者功成作樂故歴代樂名皆因所立之功
 而名之也○蔡氏曰禮樂本非判然二物也人徒見
 樂由陽來禮由隂作即以為禮屬隂樂屬陽判然為
 二殊不知隂陽一氣也隂氣流行即為陽陽氣凝聚
 即為隂非真有二物也禮樂亦止是一理禮之和即
[018-17b]
 是樂樂之節即是禮亦非二物也善觀者旣知隂陽
 禮樂之所以為二又知隂陽禮樂之所以為一則達
 禮樂之體用矣慶源輔氏曰與天地同和則和而不/失其節故曰和故百物不失百物不
 失則其節著矣與天地同節則節而不失其和故曰/節故祀天祭地祀天祭地則其和至矣禮樂形而下
 者鬼神形而上者上下無異形幽明無二理非深於/道者不能知也先言明後言幽主禮樂言之也先王
 制禮作樂與天地同和節則是理充塞乎天地幽明/之間矣故四海之内因禮以合其敬因樂以同其愛
 又曰禮雖殊亊然所以合天下之敬樂雖異文然所/以同天下之愛由是觀之則禮樂之見於事與文者
 雖或不同而其情則未嘗不一也唯其情之一故明/王相沿而為禮樂以順天地之道以合敬愛之心至
[018-18a]
 於事與名則又因時與功之不同而為之又未嘗不/與時偕行也功因時而有有堯舜之時則有堯舜之
 功有湯武之時則有湯武之功有是時則有是事有/是功則有是名聖人觀其會通以行典禮固未嘗執
 一以廢百然亦未/嘗循未以忘本也
故鐘鼓管磬羽籥干戚樂之器也屈伸俯仰綴拙/兆舒
疾樂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升降上下
周還旋/裼襲禮之文也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
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
謂也
[018-18b]
 綴舞者行位相連綴也兆位外之營兆也裼襲說見
 曲禮情謂理趣之深奥者知之悉故能作文謂節奏
 之宣著者識之詳故能述若黄帝堯舜之造律吕垂
 衣裳禹湯文武之不相沿襲皆聖者之作也周公經
 制盡取先代之禮樂而參用之兼聖明之作述也季
 札觀樂而各有所論此明者之述也夫子之聖乃述
 而不作者有其德無其位故耳金華應氏曰創新開/始曰作所以察事物
 之幾微而建立其規模制度襲舊成終曰述所以因/前古之遺緒而修明其遺闕也○慶源輔氏曰禮樂
[018-19a]
 之情存乎中禮樂之文形乎外即吾之心而能作者/聖之事也因外之文而能述者明之事也聖可兼明
 明不能兼聖聖誠者也明/明者也自明而誠則聖矣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
故羣物皆别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
明於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
 朱子曰樂由天作屬陽故有運動底意禮以地制如
 由地出不可移易○劉氏曰前言大樂與天地同和
 大禮與天地同節以成功之所合而言也此言樂者
[018-19b]
 天地之和禮者天地之序以效法之所本而言也蓋
 聖人之禮樂與天地之隂陽相為流通故始也法隂
 陽以為禮樂終也以禮樂而贊隂陽天地之和陽之
 動而生物者也氣行而不乖故百物皆化天地之序
 隂之靜而成物者也質具而有秩故羣物皆别樂由
 天作者法乎氣之行於天者而作故動而屬陽聲音
 氣之為也禮以地制者法乎質之具於地者而制故
 靜而屬隂儀則質之為也過制則失其序如隂過而
[018-20a]
 肅則物之成者復壞矣故亂過作則失其和如陽過
 而亢則物之生者反傷矣故暴明乎天地之和與序
 然後能興禮樂以贊化育也延平周氏曰樂之本出/於天地之和及用於天
 地之間則其和也能致百物之化禮之本出於天地/之序及行於天地之間則其序也能致羣物之别樂
 雖出於天地之和然樂則陽也故其作以天為主禮/雖出於天地之序然禮則隂也故其制以地為主過
 制則非禮非禮則亂過作則非樂非樂則暴天地之/所以節與和者以禮樂也禮樂之所以節與和者以
 天地也是天地則禮樂也禮樂則天地/也故曰明於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
論倫無患樂之情也欣喜歡愛樂之官也中正無邪禮
[018-20b]
之質也莊敬恭順禮之制也若夫禮樂之施於金石越
於聲音用於宗廟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則此所與民同

 方氏曰金石聲音特樂而已亦統以禮為言者凡行
 禮然後用樂用樂以成禮未有用樂而不為行禮者
 也情官質制者禮樂之義也金石聲音者禮樂之數
 也其數可陳則民之所同其義難知則君之所獨故
 於金石聲音曰此所與民同也○劉氏曰論者雅頌
[018-21a]
 之辭倫者律吕之音惟其辭足論而音有倫故極其
 和而無患&KR0675此樂之本情也而在人者則以欣喜歡
 愛為作樂之主焉中者行之無過不及正者立之不
 偏不倚惟其立之正而行之中故得其序而無邪僻
 此禮之本質也而在人者則以莊敬恭順為行禮之
 制焉此聖賢君子之所獨知也若夫施之器而播之
 聲以事乎鬼神者則衆人之所共知者也延平周氏/曰論倫而
 無患者言其和和則樂之情也中正而無邪者言其/中中則禮之質也欣喜歡愛者樂之所司故曰樂之
[018-21b]
 官也莊敬恭順者禮之所裁故曰禮之制也○馬氏/曰情官質制四者雖不同而其大槩皆不出於一人
 之身若夫施於金石越於聲音用於宗廟社稷事乎/山川鬼神者不獨在於一人之身而與天下共之也
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其功大者其樂備其治辯徧/
者其禮具干戚之舞非備樂也孰亨烹/而祀非達禮也
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樂極則憂禮
粗則偏矣及夫敦樂而無憂禮備而不偏者其唯大聖

 干戚之舞武舞也不如韶樂之盡善盡美故云非備
[018-22a]
 樂也熟烹牲體而薦不如古者血腥之祭為得禮意
 故云非達禮也若奏樂而欲極其聲音之娛樂則樂
 極悲來故云樂極則憂行禮粗略而不能詳審則節
 文之儀必有偏失而不舉者故云禮粗則偏矣惟大
 聖人則道全德備雖敦厚於樂而無樂極悲來之憂
 其禮儀備具而無偏粗之失也嚴陵方氏曰樂以象/其功禮以飾其治以
 樂象其功故其功大者其樂備以/禮飾其治故其治辯者其禮具
天髙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
[018-22b]
而樂興焉春作夏長仁也秋斂冬藏義也仁近於樂義
近於禮樂者敦如/字和率神而從天禮者别冝居鬼而從
地故聖人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禮樂明備天地官

 物各賦物而不可以强同此造化示人以自然之禮
 制也絪緼化醇而不容以獨異此造化示人以自然
 之樂情也合同者春夏之仁故曰仁近於樂散殊者
 秋冬之義故曰義近於禮敦和厚其氣之同者别冝
[018-23a]
 辨其物之異者率神所以循其氣之伸居鬼所以斂
 其氣之屈伸陽而從天屈隂而從地也由是言之則
 聖人禮樂之精微寓於制作者旣明且備可得而知
 矣官猶主也言天之生物地之成物各得其職也○
 劉氏曰此申明禮者天地之序樂者天地之和髙下
 散殊者質之具天地自然之序也而聖人法之則禮
 制行矣周流同化者氣之行天地自然之和也而聖
 人法之則樂興焉春作夏長天地生物之仁也氣行
[018-23b]
 而同和故近於樂秋斂冬藏天地成物之義也質具
 而異序故近於禮此言效法之所本也敦和者厚其
 氣之同别冝者辨其質之異神者陽之靈鬼者隂之
 靈率神以從天者達其氣之伸而行於天居鬼而從
 地者斂其氣之屈而具於地蓋樂可以敦厚天地之
 和而發達乎陽之所生禮可以辨别天地之冝而安
 定乎隂之所成故聖人作樂以應助天之生物制禮
 以配合地之成物禮樂之制作旣明且備則足以裁
[018-24a]
 成其道輔相其冝而天之生地之成各得其職矣此
 言成功之所合也朱子曰天高地下萬物散殊一段/意思極好非孟子以下所能作其
 文如中庸必子思之辭左傳子太叔亦論此夫禮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舊見伯
 恭愛教人看只是說得粗又意不溜亮不如此說之/純粹通暢他只是說人做這箇去合那天之度數如
 云為六畜五牲三犧以奉五味云云之類都是做這/箇去合那天都無自然之理如云天髙地下萬物散
 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皆是自然合當如此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髙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小
大殊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則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
[018-24b]
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别也
 此與易繫辭略同記者引之言聖人制禮其本於天
 地自然之理者如此定君臣之禮者取於天地尊卑
 之勢也列貴賤之位者取於山澤卑髙之勢也小者
 不可為大大者不可為小故小大之殊取於隂陽動
 靜之常也此小大如論語小大由之之義謂小事大
 事也方猶道也聚猶處也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
 各有其道則各以其類而處之所謂方以類聚也物
[018-25a]
 事也行禮之事即謂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行之
 不止一端分之必各從其事所謂物以羣分也所以
 然者以天所賦之命人所受之性自然有此三綱五
 常之倫其間尊卑厚薄之等不容混而一之也故曰
 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如衣與旗常之章著為日月
 星辰之象也在地成形如宫室器具各有髙卑大小
 之制是取法於地也由此言之禮之有别非天地自
 然之理乎○應氏曰此即所謂天髙地下萬物散殊
[018-25b]
 而禮制行矣○劉氏曰此又申言禮者天地之序也
 天地萬物各有動靜之常大者有大動靜小者有小
 動靜則小大之事法之而久近之期殊矣方以類聚
 言中國蠻夷戎狄之民各以類而聚物以羣分言飛
 潛動植之物各以羣而分則以其各正性命之不同
 也故聖人亦因之而異其禮矣在天成象則日月星
 辰之歴數各有其序在地成形則山川人物之等倫
 各有其儀由此言之則禮者豈非天地之别乎嚴陵/方氏
[018-26a]
 曰以形言則曰髙下以道言則曰尊卑以位言則曰/卑高獨位反言之者以位必積卑至髙故也陽常動
 而長隂常靜而消消則小而有别於大長則大而有/别於小凡此皆天地所以辨而别也而禮行乎其間
 故曰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别也
地氣上上/聲躋/天氣下降隂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
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煖暄/之以日月而百化
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
 應氏曰此即所謂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
 劉氏曰此申言樂者天地之和也齊讀為躋天地相
[018-26b]
 蕩亦言其氣之播蕩也百化興焉所謂天地絪緼而
 萬物化醇也以上言效法之所本張氏曰聖人作樂/法天地和同是樂
 者天地之和也亦是/敦和率神而從天也
化不時則不生男女無辨則亂升天地之情也
 此言禮樂之得失與天地相闗所謂和氣致祥乖氣
 致異也總結上文兩節之意長樂陳氏曰化不時則/不生以天地明人事也
 男女無别則亂升/以人事明天地也
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隂陽而通乎鬼神
[018-27a]
窮髙極遠而測深厚樂著直略/切太始而禮居成物著如/字
不息者天也著不動者地也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間也
故聖人曰禮樂云
 朱子曰乾知太始坤作成物知者管也乾管却太始
 太始即物生之始乾始物而坤成之也○應氏曰及
 至也言樂出於自然之和禮出於自然之序二者之
 用充塞流行無顯不至無幽不格無髙不届無深不
 入則樂著乎乾知太始之初禮居乎坤作成物之位
[018-27b]
 而昭著不息者天之所以為天昭著不動者地之所
 以為地著不動者藏諸用也著不息者顯諸仁也天
 地之間不過一動一靜而已故聖人昭掲以示人而
 名之曰禮樂也或曰不息不動分著於天地而一動
 一靜循環無端者天地之間也動靜不可相離則禮
 樂不容或分故聖人言禮樂必合而言之未嘗析而
 言之也以上言成功之所合○劉氏曰自一陽生於
 子至六陽極於己而為乾此乾知太始也自一隂生
[018-28a]
 於午至六隂極於亥而為坤此坤作成物也又乾坤
 交於否泰一嵗則正月泰二壯三夬四乾五垢六遯
 皆有乾以統隂是乾主春夏也七月否八觀九剥十
 坤子復丑臨皆有坤以綂陽是坤主秋冬也山隂陸/氏曰此
 言禮樂在人有如此者非天下之至精至變至神孰/能與於此○金華邵氏曰太始氣也成物形也太始
 本有是氣樂則著而明之成物本有是形禮則居而/辨之故著而運行不息則為天著而一定不易則為
 地著而為一動一靜則在動非動在靜非靜乃天地/之間而機緘之妙也聖人於此窮其所自而歸之於
 禮樂故曰禮樂云又以見天/地造化亦不無待於禮樂也
[018-28b]
昔者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䕫始制樂以賞諸侯故
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
穀時熟然後賞之以樂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杭/拙/
遠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綴短故觀其舞知其徳聞其諡
知其行去/聲
 應氏曰勤於治民則徳盛而樂隆故舞列逺而長怠
 於治民則德薄而樂殺故舞列近而短○石梁王氏
 曰䕫制樂豈專為賞諸侯此處皆無義理
[018-29a]
大章章之也咸池備矣韶繼也夏大也殷周之樂盡矣
 疏曰堯樂謂之大章者言堯德章明於天下也咸皆
 也池施也黄帝樂名咸池言德皆施被於天下無不
 周徧是為備具矣韶繼也者言舜之道德繼紹於堯
 也夏大也禹樂名夏者言能光大堯舜之德也殷周
 之樂謂湯之大濩武王之大武也盡矣言於人事盡
 極矣石林葉氏曰咸池言備者德之/全也殷周言盡者聲之極也
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饑教者民之寒
[018-29b]
暑也教不時則傷世事者民之風雨也事不節則無功
然則先王之為樂也以法治也善則行去/聲象德矣
 寒暑者一嵗之分劑風雨者一旦之氣候教重而事
 輕故以寒暑喻教而以風雨喻事也然則先王之制
 禮樂事皆有教是法天地之道以為治於天下也施
 於政治而無不善則民之行象君之德矣慶源輔氏/曰寒暑不
 時風雨不節天地之禮樂失矣教不時事不節人之/禮樂失矣教時事節固禮樂之事也天地之道寒暑
 時而風雨節矣故先王因而作樂以象法其治善謂/作樂之善也行象徳則如大章韶夏是矣若不顧其
[018-30a]
 德而求備於鐘鼔管磬/之間則不可謂之善矣
夫豢豕為酒非以為禍也而獄訟益繁則酒之流生禍
也是故先王因為酒禮壹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飲酒
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故酒食者所以
合歡也樂者所以象德也禮者所以綴拙/淫也是故先
王有大事必有禮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禮以樂之哀樂
之分去/聲皆以禮終樂也者聖人之所樂洛/也而可以善
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018-30b]
 一獻之禮士之饗禮惟一獻也綴止也大事死喪之
 事也大福吉慶之事也以大福對大事而言則大事
 為禍矣哀樂皆以禮終則不至於過哀過樂矣此章
 言禮處多而末亦云樂者明禮樂非二用也應氏本
 漢志俗下增易字音以豉反○疏曰按今鄉飲酒之
 禮是一獻無百拜此云百拜喻多也嚴陵方氏曰聖/人所以樂其樂
 者以樂可以善民心故耳所以能善民心以其感人/深而移風易俗故耳樂之道如此茍非著之以為教
 則其道或幾乎息矣故先王著其教焉上言聖人以/見有所樂故作之也下言先王以見教之所由來尚
[018-31a]
 矣君上所化謂之風民下所習謂之/俗遷此之彼為移更有為無曰易
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
而動然後心術形焉是故志微噍焦/色介/切之音作而
民思去/聲
 劉氏曰此申言篇首音之生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
 一條之義民心無常而喜怒哀樂之情應其感起於
 物者而動然後其心術形於聲音矣故采詩可以觀
 民風審樂可以知國政也志疑當作急急促微細噍
[018-31b]
 枯殺減也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故作樂而有急
 微噍殺之音則其民心之哀思憂愁可知矣
昌展/切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
 嘽寛諧和慢緩易平也繁文簡節多文理而略節奏
 也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故此等音作則其民心
 之安樂可知矣
粗厲猛起奮末廣賁扶粉/切之音作而民剛毅
 粗厲粗疏嚴厲也猛威盛貌奮振迅貌起初末終也
[018-32a]
 猛起奮末者猛盛於初起而奮振於終末也廣大賁
 憤也廣賁言中間絲竹匏土革木之音皆怒也其怒
 心感者其聲粗以厲故此等音作則可知其民之剛
 毅
廉直勁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
 廉有稜隅也勁堅强也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故
 此等音作則可知其民之肅敬
寛裕肉而救/切去/聲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
[018-32b]
 考工記註云好璧孔也肉倍好曰璧好倍肉曰瑗肉
 好均曰環如此則肉乃璧之肉地也此言肉好則以
 璧喻樂音之圓瑩通滑耳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
 故此等音作則知其民之慈愛
流辟僻/邪散狄他歴/切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
 狄與逖同逺也成者樂之一終狄成言其一終甚長
 淫泆之意也滌洗也濫侵僣也言其音之泛濫侵僣
 如以水洗物而浸漬侵濫無分際也此是其喜心感
[018-33a]
 者而其聲然也故聞此音之作則其民之淫亂可知
 矣延平周氏曰心術形然後音作故審其音則其心/術可知也○馬氏曰論樂之所始則起於心之所
 感而後發於聲音論樂之所成則反以感人心者也/是故自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至於愛心感者其聲
 和以柔此言其音起於心之所感也至於所謂志微/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以至於狄成滌濫之音作而
 民淫亂此言其樂之所以感於人心也/先王之為樂尤慎其所以感之之始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合生氣之和
道五常之行去/聲使之陽而不散隂而不密剛氣不怒柔
氣不懾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
[018-33b]
也然後立之學等廣其節奏省悉井/切其文采以繩德厚
律小大之稱去/聲毗至/切終始之序以象事行使親疏貴
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現/於樂故曰樂觀其深矣
 此承上文聲音之應感而言本之情性即民有血氣
 心知之性喜怒哀樂之情也度數十二律上生下生
 損益之數也禮義貴賤隆殺清濁髙下各有其義也
 生氣之和造化發育之妙也五常之行仁義禮知信
 之德也言聖人之作樂本於人心七情所感之音而
[018-34a]
 稽考於五聲十二律之度數而制之以清濁髙下尊
 卑隆殺之節而各得其冝然後用之以合天地生氣
 之和而使其陽之動而不至於散隂之靜而不至於
 宻道人心五常之行而使剛者之氣不至於怒柔者
 之氣不至於懾天地之隂陽人心之剛柔四者各得
 其中而和暢焉則交暢於中而𤼵形於外於是宫君
 商臣角民徴事羽物皆安其位而不相奪倫也此言
 聖人始因人情而作樂有度數禮儀之詳而以之和
[018-34b]
 天地之氣平天下之情及天氣人情感而太和焉則
 樂無怗懘之音矣然後推樂之教以化民成俗也立
 之學若樂師掌國學之政大胥掌學士之版是也立
 之等若十三舞勺成童舞象之類是也廣其節奏増
 益學者之所習也省其文采省察其音曲之辭使五
 聲之相和相應若五色之雜以成文采也厚如書惟
 民生厚之厚以繩德厚謂檢約其固有之善而使之
 成德也律以法度整齊之也比以次序聨合之也宫
[018-35a]
 音至大羽音至小律之使各得其稱始於黄鍾之初
 九終於仲吕之上六比之使各得其序以此法象而
 寓其事之所行如宫為君宫亂則荒之類故曰以象
 事行也人倫之理其得失皆可於樂而見之是樂之
 所觀其義深奥矣此古有是言記者引以為證延平/周氏
 曰樂出於人心故本之情性性之在物者有理故稽/之度數惡夫過而淫也又制之禮義如此故能幽合
 生氣之和明道五常之行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則和而無乖故陽舒而不散隂慘而不宻剛不至於
 過柔不至於不及四者條暢交於中而/𤼵於外是以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
[018-35b]
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鼈不大氣衰則生物不遂
世亂則禮慝而樂淫是故其聲哀而不莊樂而不安慢
易以犯節流湎以忘本廣則容姦狹則思欲感條暢之
氣而滅平和之徳是以君子賤之也
 土敝地力竭也故草木不長水煩謂澤梁之入無時
 水煩擾而魚鼈不得自如故不大也物類之生必資
 隂陽之氣氣衰耗故生物不得成遂也此三句皆以
 喻世道衰亂上下無常故禮慝男女無節故樂淫也
[018-36a]
 樂淫故哀而不莊樂而不安若闗雎則樂而不淫哀
 而不傷禮慝故慢易以犯節流湎以忘本若正禮則
 莊敬而有節知反而報本也廣猶大也狹猶小也言
 淫樂慝禮大則使人容為姦宄小則使人思為貪欲
 感傷天地條暢之氣滅敗人心和平之德是以君子
 賤之而不用也感或作蹙感條暢之氣則與合生氣
 之和者反矣滅平和之德則與道五常之行者異矣
 長樂陳氏曰禮慝不足以善物樂淫不足以化俗故/其聲哀矣外貌為之不莊其聲樂矣中心為之不安
[018-36b]
 或慢易以簡節反以犯其節或流湎以逐末反以忘/其本廣則嘽緩而容姦以亂正狹則急數而思欲以
 害道如此則感傷條暢之順氣殄滅和平之至徳其/何以動四氣之和奮至徳之光乎是以君子賤之也
 蓋同異相濟為和髙下一致為平詩曰神之聽之終/和且平易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嚴陵方氏
 曰此廣言淫樂之事闗雎之樂非不哀也然所哀者/窈窕之難求是乃所以為莊非不樂也然所樂者淑
 女之為配是乃所以為安今哀而不莊故慢易以犯/節樂而不安故流湎以忘本慢則無所敬易則無所
 戒故犯節流則不知止湎則有所溺故忘本廣固足/以有容所容者姦聲感人則逆氣應之矣狹固足以
 有思所思者樂得其欲則以欲忘道矣平則條而有/理和則暢而能通○山隂陸氏曰廣失之無法狹失
 之不通感動之微也詩云無感/我恱兮或言感或言滅相備也
[018-37a]
凡姦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正聲
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倡和有應回
邪曲直各歸其分去/聲而萬物之理各以類相動也
 疏曰倡和有應者姦聲正聲感人是倡也而逆氣順
 氣應之是和也囘謂乖違邪謂邪僻及曲之與直各
 歸其善惡之分限善歸善分惡歸惡分而萬物之情
 理亦各以善惡之類自相感動也○應氏曰聲感於
 微而氣之所應者甚速氣應於微而象之所成者甚
[018-37b]
 著成象則有形而可見見乃謂之象也各歸其分者
 所謂樂之道歸焉耳嚴陵方氏曰聲之感人自外而/入氣之應聲由中而出氣之作
 也不可得而見及其成也乃形見於樂由其所感者/異故其所應者亦異所應者異故所興者亦異此君
 子慎其所以感之者○慶源輔氏曰由是觀之先王/之樂固非一日之積也而樂之和與淫亦豈一人之
 所能為哉自聲之感氣氣之成象然後樂興焉先王/因其自然之象而寫之於八音固不能有所加損於
 其間也至紂為靡靡之樂亦其逆氣自然之象耳○/馬氏曰象者見乃謂之象也然聲亦可謂之象故曰
 聲者樂之象倡和有應故囘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情理各以類自相感動也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去/聲姦聲亂色
[018-38a]
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惰慢邪僻之氣不設於
身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
 反情復其情性之正也情不失其正則志無不和比
 類分次善惡之類也不入於惡類則行無不成曰不
 留不接不設如論語四勿之謂皆反情比類之事如
 此則百體從令而義之與比矣此一節乃學者修身
 之要法嚴陵方氏曰情者性之欲也反情所以復其/性類者善惡之分也比類所以别其等反情
 於内故足以和其志比類於外故足以成其行○西/山真氏曰君子之所以自養者無他内外交致其功
[018-38b]
 而已故姦聲亂色不留聰明者所以養其外也淫樂/慝禮不接心術者所以飬其内也外無聲色之誘則
 内亦正矣内無淫慝之惑則外亦正矣惰慢之氣自/内出者也邪僻之氣自外入者也二者不得設於身
 體如是則外而耳目鼻口四肢百體内而心知皆由/順正以行其義自養之功畢矣顔子四勿之功可以
 庶幾/也
然後𤼵以聲音而文以琴瑟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從以
簫管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是故清
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還旋/象風雨五色成
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姦百度得數而有常小大相
[018-39a]
成終始相生倡和清濁迭相為經故樂行而倫清耳目
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大章之章咸池之備韶之繼皆聖人極至之徳𤼵於
 樂者其輝光猶若可見也書言光被四表光天之下
 皆所謂至德之光也四氣之和四時之和氣也小大
 終始即前章小大之稱終始之序也迭相為經即前
 篇還相為宫之說也○疏曰八風八方之風也律十
 二月之律也距冬至四十五日條風至條者生也四
[018-39b]
 十五日明庶風至明庶者迎衆也四十五日清明風
 至清明者芒也四十五日景風至景者大也言陽氣
 長養也四十五日凉風至凉寒也隂氣行也四十五
 日閶闔風至閶闔者咸收藏也四十五日不周風至
 不周者不交也言隂氣未合化也四十五日廣莫風
 至廣莫者大莫也開陽氣也○方氏曰清明者樂之
 聲故象天廣大者樂之體故象地終始者樂之序故
 象四時周還者樂之節故象風雨○應氏曰五聲配
[018-40a]
 乎五行之色故各成文而不亂八音配乎八卦之風
 故各從律而不姦自一度衍之而至於百則百度各
 得其數猶八卦至於六十四而其變無窮也大而日
 月星辰之度小而百工器物之度各有數焉不止晝
 夜之百刻也曰不亂不姦以至有常言其常而不紊
 也曰相成相生以至迭相為經言其變而不窮也順
 其常則能極其變矣馬氏曰聲成文謂之音五色成/文而不亂者聲之和也八風從
 律而不姦者律之和也君子之於樂也小大精粗皆/有數故天之中數五而因之以為五聲地之中數六
[018-40b]
 而因之以為六律至於樂之始則柷柷之數其方二/尺四寸此三八之數也其深一尺八寸此二九之數
 也九勝八陽勝隂也此樂之所以作也至於樂之終/則有敔而敔之數其鉏鋙二十七此三九之數也其
 長尺此十之數也十勝九隂勝陽也此樂之所以止也/凡此皆百度得數有常而不變也言百者亦舉其成
 數爾小大相成此釋其清明象天廣大象地也終始/相生此釋其終始象四時周旋象風雨也倡和清濁
 迭相為經此釋其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姦也○慶源輔氏曰上旣極言樂之理故此下以樂
 之功效以結之倫理也清明也倫清言人之倫理清明/明而無曖昧紛亂之患自一人之身言之則耳日聦
 血氣和平自天下之大言之則移風易/俗而天下皆寜樂之功效至此極矣
故曰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
[018-41a]
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
 君子之樂道猶小人之樂欲君子以道制欲故坦蕩
 蕩小人徇欲忘道故長戚戚廬陵胡氏曰以道制所/欲易所謂窒欲以欲忘
 道曲禮所謂從欲○程子曰人雖不能無欲然當有/以制之無以制之而惟欲之從則人道廢而入於禽
 獸矣/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廣樂以成其教樂行而民郷
去/聲方可以觀德矣
 承上文而言所以君子復情和志以修其身廣樂成
[018-41b]
 教以治乎民及樂之教行而民知向道則可以觀君
 子之德矣慶源輔氏曰反情以和其志養其在内之/樂也廣樂以成其教推夫在外之樂也自
 内而達諸外則樂行矣樂行而/民知鄉方則君子之德著矣
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
言其志也歌咏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
樂器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
英華𤼵外惟樂不可以為偽
 石梁王氏曰註以志聲容三者為本非也德有心為
[018-42a]
 本性又德之本然後詩歌舞三者出焉○劉氏曰性
 之端和順積中者也德之華英華𤼵外者也三者謂
 志也聲也容也志則端之初𤼵者聲容則華之旣見
 者志動而形於詩詩成而永歌其聲永歌之不足則
 不知手舞足蹈而動其容焉三者皆本於心之感物
 而動然後被之八音之器以及干戚羽旄也情之感
 於中者深則文之著於外者明如天地之氣盛於内
 則化之及於物者神妙不測也故曰和順積中而英
[018-42b]
 華𤼵外也由是觀之則樂之為樂可以矯偽為之乎
 慶源輔氏曰端猶孟子所謂四端也華即下文英華/也徳出於性故德者性之端樂以章徳故樂者德之
 華也金石絲竹又樂之形而下者此總言樂之始終/又言樂之本於心詩言心之志歌詠心之聲舞動心
 之容○嚴陵方氏曰樂有情則有文有氣則有化其/情深然後其文明其氣盛然後其化神蓋中外之理
 然也情深氣盛則樂之和順積於中文明化神則樂/之英華𤼵於外所積者和順則知所𤼵者無乖無逆
 所𤼵者英華則知所積者有本有根矣是皆/有諸中然後形諸外故言不可以為偽也
樂者心之動也聲者樂之象也文采節奏聲之飾也君
子動其本樂其象然後治其飾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
[018-43a]
以見現/方再始以著徃復亂以飭歸奮疾而不抜蒲末/反
極幽而不隠獨樂其志不厭其道備舉其道不私其欲
是故情見現/而義立樂終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
聽過故曰生民之道樂為大焉
 動其本心之動也心動而有聲聲出而有文采節奏
 則樂飾矣樂之將作必先擊鼓以聳動衆聽故曰先
 鼓以警戒舞之將作必先三舉足以示其舞之方法
 故曰三步以見方再始謂一節終而再作也往進也
[018-43b]
 亂終也如云闗雎之亂歸舞畢而退就位也再始以
 著往者再擊鼓以明其進也復亂以飭歸者復擊鐃
 以謹其退也此兩句言舞者周旋進退之事抜如抜
 來赴往之抜言舞之容雖若奮迅疾速而不過於疾
 也樂之道雖曰幽微難知而不隠於人也是故君子
 以之為己則和而平故獨樂其志不厭其道言學而
 不厭也以之為人則愛而公故備舉其道不私其欲
 言誨人不倦也情見於樂之初而見其義之立化成
[018-44a]
 於樂之終而知其德之尊君子聽之而好善感𤼵其
 良心也小人聽之而知過蕩滌其邪穢也故曰以下
 亦引古語結之此章諸家皆以為論大武之樂以明
 伐紂之事且以再始為十一年觀兵十三年伐紂此
 誤久矣愚謂此特通論樂與舞之理如此耳故曰生
 民之道樂為大焉豈可以生民之道莫大於戰伐哉
 馬氏曰先鼓以警戒象武王伐紂而誓衆也三步以/見方象武王伐紂有漸也再始以著往象武王以紂
 之不悛而再往也復亂飭歸象武王旣勝而歸也獨/樂其志不厭其道備舉其道不私其欲此武王所以
[018-44b]
 能伐商以救民於水火之中也情見而義立象武王/伐紂之情見而天下之公義立樂終而德尊言及樂
 之終而武王之徳愈尊武王伐紂所以著其善去其/不善故君子因之以勸而好善小人因之以戒而聽
 過古之言禮者有曰民之所由生禮為大言政者有/曰人道政為大於此則曰生民之道樂為大此皆以
 其所隆而/言之也
樂也者施去/聲也禮也者報也樂樂其所自生禮反其所
自始樂章德禮報情反始也
 文蔚問如何是章德朱子曰和順積諸中英華𤼵於
 外便是章著其内之德○馬氏曰樂由陽來陽散其
[018-45a]
 文而以生育為功故樂主於施禮由隂作隂斂其質
 而以反朴為事故禮主於報舜主於紹堯而施及於
 天下故作大韶武王主於武功而施及於天下故作
 大武此樂其所自生也萬物本乎天故先王以郊明
 天之道人本乎祖故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此反其
 所自始也○應氏曰樂有𤼵達動盪之和宣播而出
 於外一出而不可反故曰施禮有交際酬答之文反
 復而還於内故曰報韶濩夏武皆章德而導和祭享
[018-45b]
 朝聘皆報情而反始所謂反者有收斂之節也朱子/曰樂
 樂其所自生禮反其所自始亦知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是和氣從中間直出無所待於外禮却是始初
 有這意思外面却做一箇節文抵當他却是人做底/雖說是人做元不曽杜撰因他本有這意思故下文
 云樂章德禮報情反始也和順積諸/中英華𤼵諸外便是章著其内之德
所謂大輅者天子之車也龍旂九旒天子之旌也青黒
去/聲者天子之寶龜也從之以牛羊之羣則所以贈諸
侯也
 天子賜車則上公及同姓侯伯金輅異姓則象輅四
[018-46a]
 衞則革路蕃國則木輅受於天子則總謂之大輅也
 龍旂九旒亦上公侯伯則七旒子男則五旒也寶龜
 則以青黒為之縁飾牛羊非一故稱羣此明報禮之
 事○石梁王氏曰此八句專言禮與上下文不相承
 當是他篇之錯簡金華邵氏曰樂為施禮為報諸侯/得乘大輅建龍旂用青黒縁龜又
 從以牛羊之羣若幾於極其所施而無節矣記者一/言以該之曰此所以贈諸侯以見非諸侯之所可用
 猶王制若有加則賜也之/意則禮之為報蓋昭昭矣
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
[018-46b]
綂同禮辨異禮樂之說管乎人情矣
 劉氏曰人情感物無常固多變然旣𤼵於聲音而為
 樂則其哀樂一定而不可變矣事理隨時有異固多
 易也然旣著之節文而為禮則其威儀一定而不可
 易矣惟其不可變故使人佚能思初安能惟始和順
 道德而純然罔間所謂綂同也惟其不可易故使人
 親疎有序貴賤有等謹審節文而截然不亂所謂辨
 異也此禮樂之說所以管攝乎人情也慶源輔氏曰/情之極然後
[018-47a]
 形之聲音播之金石而為樂故曰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尊卑上下之理截然不可亂聖人則因而制
 為之禮故曰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者天地之/和故綂同禮者天地之序故辨異禮之說不外乎辨
 異樂之說不/外乎綂同
窮本知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去/聲偽禮之經也禮樂偩負/
天地之情達神明之德降興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
體領父子君臣之節
 朱子曰偩依象也 劉氏曰人情理同而氣異同則
 本一異則變多樂以綂同故可使人窮其本之同而
[018-47b]
 知其變之異人情理微而欲危微則誠隠危則偽生
 禮以辨異故可使人去其欲之偽而著其理之誠也
 窮本知變者感通之自然故曰情著誠去偽者修為
 之當然故曰經○愚謂禮樂之作道與器未始相離
 故曰凝是精粗之體也長樂陳氏曰天地先禮樂而/形禮樂後天地而作故天地
 隂陽之情禮樂得以偩而出之也蓋天地之道其明/為禮樂其幽為神明其位為上下其物為精粗内之
 為父子外之為君臣先王原天地之序以制禮道天/地之和以作樂偩天地之情於後而使幽者闡達神
 明之德於外而使顯者微神之在上而不可知也則/降而下之在下而不可知也則興而上之夫然後隂
[018-48a]
 陽交通而物體之精粗有所凝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而人倫之大節有所領矣
是故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將為昭焉天地訢欣/合隂陽
相得煦吁句/反於句/反方姤/反育萬物然後草木茂區勾/
萌達羽翼奮角觡格/生蟄蟲昭蘇羽者嫗伏扶又/反毛者
孕鬻育/胎生者不殰瀆/而卵生者不殈吁闃/反則樂之道
歸焉耳
 大人舉禮樂言聖人在天子之位而制禮作樂也天
 地將為昭焉言將以禮樂而昭宣天地化育之道也
[018-48b]
 訢與欣同訢合和氣之交感即隂陽相得之妙也夭
 以氣煦之地以形嫗之天煦覆而地嫗育是煦嫗覆
 育萬物也屈生曰勾謂勾曲而生者也角之無䚡者
 曰觡䚡謂角外皮之滑澤者蟄藏之蟲初出如暗而
 得明如死而更生故曰昭蘇也嫗伏體伏而生子也
 孕鬻妊孕而育子也殰未及生而胎敗也殈裂也凡
 物皆得自生自育而無所害者是皆歸於聖人禮樂
 參贊之道耳馬氏曰禮樂偩天地之情故大人舉禮/樂則天地之情可知自天地訢合以至
[018-49a]
 於不殰不殈此皆天地將為昭焉之事也天地訢合/隂陽相得煦嫗覆育萬物此言其氣之和也自草木
 茂以至卵生不殈此言其氣之和而物不失其性也/夫天地生物之功至於如此之妙者皆起於樂也故
 曰樂之道歸焉耳蓋樂所以和人心心和則聲和/聲和則天地之和無不應言樂則禮可知矣
樂者非謂黄鍾大吕弦歌干揚也樂之末節也故童者
舞之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
也故有司掌之樂師辨乎聲詩故北面而弦宗祝辨乎
宗廟之禮故後尸商祝辨乎喪禮故後主人是故徳成
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後是故先王有上有
[018-49b]
下有先有後然後可以有制於天下也
 禮樂之事有道有器前經皆言禮樂之道此以器言
 謂道之精者非習藝習事者所能知也干揚皆舞者
 所執商祝習知殷禮者殷尚質喪禮以質為主故兼
 用殷禮也北面位之卑也宗廟之敬在尸喪禮之哀
 在主人在尸與主人之後其輕可知也徳行在君尸
 主人童子有司習於藝宗祝商祝習於事故上下先
 後之序如此○石梁王氏曰徳成而上註云徳三徳
[018-50a]
 也漢儒訓解每以三徳為徳延平周氏曰有司之所/知童子之所能者禮樂
 之末而聖人之與民同者也如其禮樂之本則豈非/聖人之所獨得而與百王同者乎○慶源輔氏曰徳
 成而上非遺其藝也藝成而下則局於藝者爾行成/而先非廢其事也事成而後則役於事者爾本末具
 舉精粗不廢得道之全體然後可以制作禮樂以示/天下○嚴陵方氏曰上下以位言先後以序言徳則
 反本藝則務末故其成也以上下為異位行施於此/而後事作於彼故其成也以先後為異序故君子於
 徳必有據焉藝則㳺之而已於行必有修焉事則節/之而已夫上下有位先後有序則足以為法於天下
 矣/
魏文侯問於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卧聽鄭
[018-50b]
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
何也子夏對曰今夫古樂進旅退旅和正以廣弦匏笙
簧㑹守拊鼔始奏以文復亂以武治亂以相去/聲訊疾以
雅君子於是語於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樂
之發也
 厭之故惟恐卧好之故不知倦如彼外之也如此内
 之也旅衆也或進或退衆皆齊一無參差也和正以
 廣無姦聲也弦匏笙簧之器雖多必㑹合相守待擊
[018-51a]
 拊鼓然後作也文謂鼔也武謂金鐃也樂之始奏先
 擊鼓故云始奏以文亂者卒章之節欲退之時擊金
 鐃而終故云復亂以武相即拊也所以輔相於樂治
 亂而使之理故云治亂以相也訊亦治也雅亦樂器
 也過而失節謂之疾奏此雅器以治舞者之疾故云
 訊疾以雅也於此而語樂是道古樂之正也知古樂
 而明修身之道則家齊國治而天下平矣○方氏曰
 鼔聲為陽故謂之文鐃聲為隂故謂之武平言無上
[018-51b]
 下之偏均言無逺近之異延平周氏曰進退以旅者/言其齊而有儀和正以廣
 者言其美弦匏笙簧㑹守拊鼔者言其序始奏以文/者本乎仁復亂以武者制以義相雅皆樂器名也以
 其節樂而能治其亂則有相之道是以謂之相以其/趨樂之節奏而不失於雅是以謂之雅古樂之作也
 如此故君子樂終而語今則有倫道古則不悖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其所以為古樂也○慶源輔氏曰
 進旅退旅四字形容古樂已盡和正以廣和而不流/便有廣大之意始奏以文復亂以武此所謂一張一
 弛/也
今夫新樂進俯退俯姦聲以濫溺而不止及優侏□儒/
乃刀/反雜子女不知父子樂終不可以語不可以道古
[018-52a]
此新樂之發也
 進俯退俯謂俯僂曲折行列雜亂也姦聲以濫即前
 章所謂滌濫之音謂姦邪之聲侵濫不正也溺而不
 止即前章所謂狄成之音謂其聲沉淫之久也及俳
 優雜戲侏儒短小之人如獼猴之狀間雜於男子婦
 人之中不復知有父子尊卑之等作樂雖終無可言
 者况可與之言古道乎獶與猱同延平周氏曰進退/皆俯非有儀也姦
 聲以濫非和正也溺而不止非所以為廣也及優侏/儒子女不知父子非有序也樂終而語今則無倫道
[018-52b]
 古則有悖此其/所以為新樂也
今君之所問者樂也所好者音也夫樂者與音相近而
不同文侯曰敢問何如子夏對曰夫古者天地順而四
時當去/聲民有徳而五榖昌疾疢丑刃/反不作而無妖祥此
之謂大當然後聖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紀綱紀綱既
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後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
此之謂徳音徳音之謂樂詩云莫黙/其徳音其徳克明
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去/聲此大邦克順克俾讀為比/皮乂反
[018-53a]
于文王其徳靡悔既受帝祉耻/異/于孫子此之謂也
 四時當謂不失其序也妖祥祥亦妖也書言亳有祥
 大當大化之均調也作為父子君臣以為紀綱是一
 句讀言聖人立父子君臣之禮為三綱六紀之目也
 綱維網大繩紀附綱小繩網目則附於紀也三綱謂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也六紀謂諸父有善
 諸舅有義族人有叙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
 也先序之以禮乃可和之以樂故然後有正六律以
[018-53b]
 下之事周子曰古者聖王制禮法修教化三綱正九
 疇叙百姓大和萬物咸若乃作樂以宣八風之氣以
 平天下之情意蓋本此詩大雅皇矣之篇莫静也徳
 音名譽也俾當依詩作比子夏引詩以證徳音之說
 ○嚴氏曰王季雖無心於干譽然其徳明而類長而
 君順而比自不可掩類者明之充君者長之推比者
 順之積克明謂知此理克類謂觸類而通一理混融
 徹上徹下也君又尊於長學記言能為長然後能為
[018-54a]
 君是也以之君臨大邦則克順而能和其民克比而
 能親其民順言不擾比則驩然相愛矣比及文王其
 徳無有可悔從容中道無毫髪之慊也言王季之徳
 傳于文王而益盛故能受天之福而延于子孫也長/樂
 陳氏曰天地以順動則四時不忒是天地順理然後/四時各當其分也民有徳人之和也五榖昌天地之
 和應之也如此災害不生而無疾疢禍亂不作而無/妖祥合是數者無適不當則三才之理豈得不謂之
 大當乎然後内外相維而紀綱正則天下之動正夫/一而大定矣在易既濟本於剛柔正而位當家人家
 道正也而終於天下定然則天下大當而禮可行天/下大定而樂可作固其時也然後正六律而使之和
[018-54b]
 聲和五聲而使之協律弦之琴瑟歌之詩頌則中聲/所止無非盛徳之形容焉庸詎不為徳音之樂邪
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文侯曰敢問溺音何從出也
子夏對曰鄭音好濫淫志宋音燕女溺志衛音趨促/
速/煩志齊音敖去/聲匹力/反驕/志此四者皆淫於色而
害於徳是以祭祀弗用也
 溺音淫溺之音也濫者泛濫之義謂泛及非己之色
 也燕者晏安之意謂耽於娛樂而不反也趨數迫促
 而疾速也敖辟倨肆而偏邪也四者皆以志言淫溺
[018-55a]
 較深煩驕較淺然皆以害徳故不可用之宗廟延平/周氏
 曰徳音則能善其志而/溺音則能亂其志也
詩云肅雝和鳴先祖是聽夫肅肅敬也雝雝和也夫敬
以和何事不行
 詩周頌有瞽之篇因上文言溺音害徳祭祀弗用故
 引之長樂陳氏曰樂之發肅肅乎其敬而制之以禮/雝雝乎其和而制之以義如此則外不淫色内
 不害徳舉而措之天下何事不行况用之祭祀而先/祖不是聽耶書謂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者
 此/也
[018-55b]
為人君者謹其所好惡而已矣君好之則臣為之上行
之則民從之詩云誘民孔易此之謂也
 徳音之正溺音之邪皆易以感人故人君不可不謹
 所好惡也詩大雅板之篇誘詩作牖嚴陵方氏曰言/人君謹其所好
 惡則以戒文侯之好溺音故/也君則指其人上則指其位
然後聖人作為鞉鼓椌腔/丘八/反喧/池/此六者徳
音之音也然後鐘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
所以祭先王之廟也所以獻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貴賤
[018-56a]
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後世有尊卑長幼之序也
 鞉如鼓而小持柄摇之旁耳自擊椌楬柷敔也壎六
 孔燒土為之箎大者長尺四寸小者尺二寸竹也六
 者皆質素之聲故云徳音既用質素為本然後用鐘
 磬竽瑟四者華美之音以贊其和干楯也戚斧也武
 舞所執旄旄牛尾也狄翟雉羽也文舞所執此則宗
 廟之樂也酳說見前篇有事於宗廟則有獻酬酳酢
 之禮也宗廟朝廷無非禮樂之用所以貴賤之官序
[018-56b]
 長幼之尊卑自今日而垂之後世也長樂陳氏曰聖/人作樂以發諸
 聲音者寓之象以稽諸度數者寓之器是故作革以/為鞉鼔而鞉所以兆奏鼓者也作木以為椌楬而楬
 所以止合樂者也作土為壎而始有所倡作竹為箎/而終有所和則播鞉而鼔從之中聲以發焉擊椌而
 楬止之中聲以節焉吹壎而箎應之中聲以和焉蓋/弦歌詩頌中聲之所止也而謂之徳音則鞉鼔椌楬
 壎箎中聲之所出也謂之徳音之音不亦冝乎聖人/既作為六者之器以寓徳音之樂抑又越之金石以
 為鐘磬宣之匏絲以為竽瑟所以諧其聲舞武以干/戚文以旄狄所以動其容則八音克諧無相奪倫而
 神人奚適不和哉此所以祭先王之廟而幽足以交/於神獻酬酳酢而明足以交於人行之當時而官序
 貴賤莫不得其宜示之後世/而尊卑長幼莫不得其序也
[018-57a]
鐘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横古曠/反横以立武君子聽鐘
聲則思武臣
 鏗然有聲號令之象也號令欲其威嚴横則盛氣之
 充滿也令嚴氣壯立武之道故君子聽之而思武臣
石聲磬上/聲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
疆之臣
 舊説磬讀為罄上聲謂其聲音罄罄然所以為辨别
 之意死生之際非明辨於義而剛介如石者不能决
[018-57b]
 封疆之臣致守於彼此之限而能致死於患難之中
 故君子聞聲而知所思也
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
義之臣
 人之處心雖當放逸之時而忽聞哀怨之聲亦必為
 之惻然而收斂是哀能立廉也絲聲凄切有亷劌裁
 割之義人有廉隅則志不誘於欲士無故不去琴瑟
 有以也夫
[018-58a]
竹聲濫去/聲濫以立㑹㑹以聚衆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
則思畜敕六/反聚之臣
 舊説濫為擥聚之義故可以㑹可以衆畜聚之臣謂
 節用愛人容民畜衆者非謂聚歛之臣也○劉氏曰
 竹聲汎濫汎則廣及於衆而衆必歸之故以立㑹聚
 而君子聞竹聲則思容民畜衆之臣也
鼓鼙之聲讙讙以立動動以進衆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
帥之臣君子之聽音非聽其鏗鏘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018-58b]
 讙謂讙囂也其聲諠雜使人心意動作故能進發其
 衆前言武臣泛言之也此專指將帥而言蓋師以鼓
 進而進之權在主將也彼謂樂聲也合之契合於心
 也○應氏曰八音舉其五而不言匏土木者匏聲短
 滯土聲重濁木聲樸質而無輕清悠颺之韻然木以
 擊鼓而匏亦在竽笙之中矣延平周氏曰鐘磬絲竹/鼓鼙之聲既不同而所
 立者亦不同故君人者聽之亦各沿其類而思其臣/也且畜聚之臣又安足思也哉夫君子不畜聚非不
 畜聚葢君子畜聚而能散/則異乎人之為畜聚也
[018-59a]
賔牟賈侍坐於孔子孔子與之言及樂曰夫武之備戒
之已久何也對曰病不得其衆也
 賓牟姓賈名孔子問大武之樂先擊鼓備戒已久乃
 始作舞何也賈答言武王伐紂之時憂病不得士衆
 之心故先鳴鼓以戒衆久乃出戰今欲象此故令舞
 者久而後出也
咏歎之淫液之何也對曰恐不逮事也
 此亦孔子問而賈答也咏歎長聲而歎也淫液聲音
[018-59b]
 之連延流液不絶之貌逮及也言武王恐諸侯後至
 者不及戰事故長歌以致其望慕之情也
發揚蹈厲之已蚤何也對曰及時事也
 問初舞時即手足發揚蹈地而猛厲何其太蚤乎賈
 言象武王及時伐紂之事故不可緩然下文孔子言
 是太公之志則此答非也延平周氏曰武王之伐紂/豈得已哉順乎人應乎天
 而已矣順乎人應乎天猶且病其不得衆/恐其不逮事則此所以終能及時事也
武坐致右憲軒/左何也對曰非武坐也
[018-60a]
 坐跪也問舞武樂之人何故忽有時而跪以右膝至
 地而左足仰之何也憲讀為軒輊之軒賈言非武人
 坐舞法無坐也然下文孔子言武亂皆坐是周召之
 治則武舞有坐此答亦非也
聲淫及商何也對曰非武音也子曰若非武音則何音
也對曰有司失其傳也若非有司失其傳則武王之志
荒矣子曰唯丘之聞諸萇𢎞亦若吾子之言句/是也
 淫貪欲之意也武樂之中有貪商之聲則是武王貪
[018-60b]
 欲紂之天下故取之也賈言非武樂之聲也孔子又
 問既非武樂之聲則是何樂聲乎賈又言此典樂之
 官失其相傳之說也若非失其所傳之眞而謂武王
 實有心於取商則是武王之志有荒繆矣豈精明神
 武應天順人之志哉孔子於是然其言而謂其言與
 萇𢎞相似也一說商聲為殺伐之聲淫謂商聲之長
 也若是武樂之音則是武王有嗜殺之心矣故云志
 荒也
[018-61a]
賓牟賈起免席而請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則既聞命
矣敢問遲之遲而又久何也子曰居吾語去/聲汝夫樂者
象成者也總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發揚蹈厲太公之
志也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
 免席避席也備戒已久所謂遲也久立於綴是遲而
 又久也孔子言作樂者倣象其成功故將舞之時舞
 人總持干盾如山之立嶷然不動此象武王持盾以
 待諸侯之至故曰武王之事也所以發揚蹈厲象太
[018-61b]
 公威武鷹揚之志也亂樂之卒章也上章言復亂以
 武言武舞將終而坐象周公召公文徳之治蓋以文
 而止武也慶源輔氏曰賓牟賈蓋當時之知樂者也/故孔子以武樂問之賈五答而夫子唯之
 以一言初未嘗有所辨明也而賈乃起敬免席而請/者蓋其温良恭儉讓之徳容有以感動之也故曰誠
 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賈禮恭辭遜可與之/言故夫子使之居而語之由是觀之賈知其一而未
 知其二也故孔子因而發之三句說盡武樂之義與/武王伐紂之事又見當時各盡其道此蓋孔子之所
 自得者若其得於萇/𢎞者與賈之所言合
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
[018-62a]
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拙/以崇天子
 成者曲之一終書云簫韶九成孔子又言武之舞也
 初自南第一位而北至第二位故云始而北出也此
 是一成再成則舞者從第二位至第三位象滅商也
 三成則舞者從第三位至第四位極於北而反乎南
 象克殷而南還也四成則舞者從北頭第一位却至
 第二位象伐紂之後疆理南方之國也五成則舞者
 從第二位至第三位乃分為左右象周公居左召公
[018-62b]
 居右也綴謂南頭之初位也六成則舞者從第三位
 而復于南之初位樂至六成而復初位象武功成而
 歸鎬京四海皆崇武王為天子矣○陳氏曰樂終而
 徳尊也嚴陵方氏曰六成復綴以崇天子者復綴則/以象功成而還歸焉也舉武事者既出於天
 子則成武功者可不歸諸天子乎/歸功所以崇之也故曰以崇天子
夾振之而駟伐盛威於中國也
 此又申言武始北出以下事二人夾舞者而振鐸以
 為節則舞者以戈矛四次擊刺象伐紂也駟讀為四
[018-63a]
 伐如泰誓四伐五伐之伐此象武王之兵所以盛威
 於中國也一説引君執干戚就舞位讀天子連下句
 但舊註以崇訓充則未可通耳四伐或象四方征伐
 武勝殷而滅國者五十則亦有東征西討南征北伐
 之事矣
去/聲夾而進事蚤濟也久立於綴以待諸侯之至也
 分部分也舞者各有部分而振鐸者夾之而進也濟
 猶成也此於武王之事為早成也舞者久立於行綴
[018-63b]
 之位象武王待諸侯之集也
且女獨未聞牧野之語乎武王克殷反及/商未及下車
而封黄帝之後於薊計/封帝堯之後於祝封帝舜之後
於陳下車而封夏后氏之後於杞投殷之後於宋封王
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使之行去/聲商容而復其位庶
民弛政庶士倍禄
 反讀為及言牧野克殷師之後即至紂都也殷後不
 曰封而曰投者舉而徙置之辭也然封㣲子於宋在
[018-64a]
 成王時此特厯叙黄帝堯舜禹湯之次而言之耳其
 曰未及下車而封與下車而封先後之辭讀者不以
 辭害意可也行商容即書所謂式商容閭也弛政解
 散紂之虐政也一說謂罷其征役倍祿禄薄者倍増
 之也延平周氏曰必封先代之後如此者示其無意/於天下雖曰得之亦與先代之後共之也書曰
 釋箕子之囚葢釋箕子而後使之為臣/又曰式商容閭蓋式之而後復其位也
濟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乗牛散之桃林之
野而弗復服車甲衅許靳/反而藏之府庫而弗復用倒載
[018-64b]
干戈包之以虎皮將帥之士使為諸侯名之曰建上/聲
髙/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復用兵也
 衅與釁同以血塗之也凡兵器之載出則刃向前入
 則刃向後今載還鎬京而刃向後有似於倒故云倒
 載也建讀為鍵鎖也櫜韜兵器之具兵器皆以鍵櫜
 閉藏之示不用也封將帥為諸侯賞其功也今詳文
 理名之曰建櫜一句當在虎皮之下將帥之上
散軍而郊射左射石/貍首右射騶虞而貫革之射息也
[018-65a]
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說脱/劒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
朝覲然後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後諸侯知所以敬五
者天下之大教也
 散軍放散軍伍也郊射習射於郊學之中也左東學
 也在東郊東學之射歌貍首之詩以為節右西學在
 西郊西學之射則歌騶虞之詩以為節也貫穿也革
 甲鎧也軍中不習禮其射但主於穿札今既行禮射
 則此射止而不為矣禆冕見曾子問搢揷也説劒解
[018-65b]
 去其佩劒也慶源輔氏曰此武王所以偃兵之梗槩/也貫革之射虎賁之劒非强以息之説
 之也示之以郊射禮服而彼自不能不息不説也民/知乎孝則無犯上作亂之心諸侯知所以為臣知所
 以敬天則有尊天子畏上帝之誠此兵之所以不復/用也所以者為自敬天之理也知其所以然然後能
 不違也孝獨不言所以孝無所以也子之孝於親夫/孰知所以然哉唯有以感發之而已○金華應氏曰
 射於郊養老於大學非有異學也大學即在郊之學/貍首騶虞之節雖有天子諸侯之異竊意因學而分
 左右非分學而射也若分之而天子諸侯各射一處/則非所以辨尊卑矣騶虞仁而不殺天子包容徧覆
 之象貍首義而善摶諸侯奔走赴/功之象故射各以其詩為節也
嗣/三老五更平/聲於大泰/學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
[018-66a]
執爵而酳冕而總干所以教諸侯之弟也若此則周道
四達禮樂交通則夫武之遲久不亦宜乎
 冕而總干謂首戴冕而手執干盾也餘說各見前篇
 孔子語賓牟賈武樂之詳其言止此嚴陵方氏曰四/逹者東西南北
 無所不達也交通者上下内外無所不通也唯其道/四達故禮樂得以交通焉周之成功若是之遲厯時
 若是之久也則樂之象成亦宜夫遲久矣故曰不亦/宜乎○金華應氏曰帝者之徳尊而其世已逺意其
 淪墜之已久故封之尤急王者之徳降而其世猶近/未至於圯𣪚而無所歸故封之為次商容閒廢于家
 武王固已親式其閭以致敬而未敢輕起之而遽任/以事也故使箕子同類之賢先行而訪之道達殷勤
[018-66b]
 而後復其位所以尊賢也牛馬縱而遂其性則物之/勞者逸車甲衅而息其神則器之動者静干戈倒而
 包以虎皮則昔為武而今為文將帥俾為諸侯則昔/治軍而今治民貫革之射則息之虎賁之劒則脱之
 所以潛消其暴戾鷙悍之習貍首騶虞以為節禆冕/執笏以為容明堂朝覲耕籍養老所以開導其孝悌
 敬順之心凡此皆所以反前日之所為而一新天下/之觀聽也其氣象甚雍容其節目甚詳宻此豈一日
 之所能為宜乎武舞象之而舒徐遲久也然則戒之/久立之久固無急於富天下之心遲之遲而又久又
 必緩以待天下之化大武雖武舞也實止戈之/武也實修文之武也故武之詩曰勝殷遏劉
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慈/
良/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
[018-67a]
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致
樂以治心者也
 致謂研窮其理也樂由中出故以治心言之子諒從
 朱子說讀為慈良樂之感化人心至於天而且神可
 以識窮本知變之妙矣○朱子曰易直子諒之心一
 句從來說得無理㑹却因見韓詩外傳子諒作慈良
 字則無可疑矣西山真氏曰古之君子以禮樂為治身/心之本故斯須不可去之致者極其至
 之謂也樂之音和平中正故致此以治心則易直子/諒油然而生生則樂善端之萌自然悦豫也樂則安
[018-67b]
 樂之然後安也安則久安之然後能久也久則天渾/然天成無所作為也天則神變化無方不可度思也
 天雖何言人自信之以其不忒也神雖不怒人自畏/之以其不測也生樂久安猶孟子所謂善信美大也
 至於天且神則/大而化之矣
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心中斯須不和不樂
而鄙詐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易慢之心
入之矣
 禮自外作故以治躬言之此言著誠去偽之心不可
 少有間斷朱子曰心要平易無艱深險阻所以説不/和不樂則鄙詐之心入之矣不莊不敬則
[018-68a]
 慢易之心入之矣入之一字正見得外誘使然非本/心實有此惡雖非木有然既為所奪而得以為主於
 内則非心而何不李氏曰不和則鄙不樂則詐不莊/則易不敬則慢 和不樂不莊不敬生者生于内者
 也鄙詐慢易入/者入自外者也
故樂也者動於内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樂極和禮
極順内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顔色而弗與爭也望其容
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徳煇動於内而民莫不承聽理
發諸外而民莫不承順故曰致禮樂之道舉而錯之天
下無難矣
[018-68b]
 動於内則能治心矣動於外則能治躬矣極和極順
 則無斯須之不和不順矣所以感人動物其效如此
 徳以煇言乃英華發外之驗理發諸外是動容周旋
 之中禮君子極致禮樂之道其於治天下乎何有金/華
 邵氏曰禮樂何以能感民如此哉蓋聖人與斯民均/備是禮樂於一性之中特聖人先得我心之同然故
 一舉而措之天下則此以心感/彼以心應宜其易易而無難矣
樂也者動於内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故禮主其減
樂主其盈禮減而進以進為文樂盈而反以反為文禮
[018-69a]
減而不進則銷樂盈而不反則放故禮有報如/字而樂有
反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禮之報樂之反其義
一也
 馬氏曰以體言之禮減樂盈以用言之禮進樂仄樂
 動於内故其體主盈蓋樂由中出而為人心之所喜
 禮動於外故其體主減蓋禮自外作而疑先王有以
 强世也禮主減故勉而作之而以進為文樂主盈故
 反而抑之而以反為文故七介以相見不然則已慤
[018-69b]
 三辭三讓而至不然則已蹙一獻之禮而賓主百拜
 日莫人倦而齊莊正齊此皆勉而進之者也進旅退
 旅以示其和弦匏笙簧㑹守拊鼔以示其統治亂則
 以相訊疾則以雅作之以柷止之以敔此皆反而抑
 之者也減而不進則幾於息矣故銷盈而不反則至
 於流矣故放先王知其易偏故禮則有報樂則有反
 禮有報者資於樂也樂有反者資於禮也○劉氏曰
 禮之儀動於外必謙卑退讓以自牧故主於減殺樂
[018-70a]
 之徳動于中必和順充積而後形故主於盈盛蓋樂
 由陽來故盈禮自隂作故減也然禮之體雖主於退
 讓而其用則貴乎行之以和故以進為文也樂之體
 雖主於充盛而其用則貴乎抑之以節故以反為文
 也禮若過於退讓而不進則威儀銷沮必有禮勝則
 離之失樂過於盛滿而不反則意氣放肆必有樂勝
 則流之弊故禮必有和以為減之報報者相濟之意
 也樂必有節以為盈之反反者知止之謂也禮減而
[018-70b]
 得其和以相濟則從容欣愛而樂矣此樂以和禮也
 樂盈而得其節以知止則優柔平中而安矣此禮以
 節樂也禮樂相須並用而一歸於無過無不及之中
 而合其事理之宜故曰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也慶/源
 輔氏曰禮主其減減所以裁節於外也樂主其盈盈/則充盛於内也樂而不盈則無以形於外禮而不減
 則無以合於内來而不往非禮也往而不來/非禮也故曰禮有報來往不已是亦進之意
夫樂者樂洛/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樂必發於聲音形
於動静人之道也聲音動静性術之變盡於此矣故人
[018-71a]
不耐能/無樂樂不耐無形形而不為道不耐無亂先王
恥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樂而不流使
其文足論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而救/反節奏足以
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是先王
立樂之方也
 方氏曰聲足樂者樂其道文足論者論其理也道所
 以制用而有節故雖樂而不至於流理所以明義而
 無窮故可論而不至於息曲者聲之柔若絲是也直
[018-71b]
 者聲之剛若金是也繁者聲之雜若笙是也瘠者聲
 之純若磬是也亷者聲之清若羽是也肉者聲之濁
 若宫是也節者聲之制若徴是也奏者聲之作若合
 是也○劉氏曰人情有所樂而發於詠歌詠歌之不
 足而不知手舞足蹈則性情之變盡於此矣故人情
 不能無樂樂於中者不能不形於外而為歌舞形於
 歌舞而不為文辭以道之於禮義則必流於荒亂矣
 先王耻其然故制為雅頌之聲詩以道迪之使其聲
[018-72a]
 音足以為娛樂而不至於流放使其文理足以為講
 明而不至於怠息使其樂律之清濁髙下或宛轉而
 曲或徑出而直或豐而繁或殺而瘠或稜隅而廉或
 圓滑而肉或止而節或作而奏皆足以感發人之善
 心而不使放肆之心邪僻之氣得接於吾身焉是乃
 先王立樂之方法也長樂陳氏曰王政廢興在雅不/在風盛徳形容在頌不在雅制
 為雅頌之聲以道之則審樂足以知政聞樂足以知/徳使其聲足樂而不流文足論而不息也聲足樂而
 不流故安文足論而不息故久中正之雅不過是爾/葢廉直之音作而民肅敬繁簡之音作而民康樂肉
[018-72b]
 好之音作而民慈愛先王制為雅頌以道曲直繁瘠/廉肉之聲抑又節奏合而成文其有不足感動人之
 善心/耶
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
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内
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
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
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應氏曰一者心也心一而所應者不一守一以凝定
[018-73a]
 其和雜比以顯飾其節及其成文可以合和至親至
 嚴之倫附親其至疎至衆者蓋樂發於吾心而感於
 人心無二理也○劉氏曰作樂之道先審人聲之所
 形或風或雅或頌或喜或敬或愛各從一體以定其
 調度之和然後比之樂器之物以飾其節奏此一條
 言樂以和禮也張氏曰正樂流行故隨所在而各盡/其善宗廟有君臣所主在和敬鄉里
 有長幼所主在和順閨門有父子所主在和親前/章使親疎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於樂是也
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執其干戚習其俯仰詘
[018-73b]
伸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平/聲其節奏行杭/列得正焉
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
能免也
 天地之教命中和之統紀所以防範人心者在是曰
 莊曰正曰齊曰紀皆言禮之節樂延平周氏曰樂能/官天地而天地不
 得之則或幾乎息故曰天地之命又能道中和而中/和得之則各有條理故曰中和之紀雖大而命天地
 小而紀中和而其歸於樂則一而/已所謂樂者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夫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軍旅鈇鉞者先王之所以
[018-74a]
飾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儕柴/焉喜則天下和之
怒則暴亂者畏之先王之道禮樂可謂盛矣
 皆得其儕言各從其類喜非私喜怒非私怒也馬氏/曰以
 樂飾喜而不為汰者以喜當其類也以軍旅鈇鉞飾/怒而不以為暴者以怒當其類也喜而當其類則天
 下和之怒而當其類則暴亂者畏之先王治天下之/道非一端可盡而其大要則在於禮樂故先王之道
 禮樂可/謂盛矣
子贛見師乙而問焉曰賜聞聲歌各有宜也如賜者宜
何歌也師乙曰乙賤工也何足以問所宜請誦其所聞
[018-74b]
而吾子自執焉寛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頌廣大而静疏
達而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正直而
静廉而謙者宜歌風肆直而慈愛者宜歌商温良而能
斷者宜歌齊夫歌者直已而陳徳也動已而天地應焉
四時和焉星辰理焉萬物育焉
 子贛孔子弟子端木賜也樂師名乙各有宜言取詩
 之興趣以理其情性使合於宜也有此徳而宜此歌
 是正直己身而敷陳其徳也故曰直已而陳徳動已
[018-75a]
 性天之流行也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故有四者
 之應○方氏曰肆寛大而舒緩也商音剛决故性之
 柔緩者宜歌之而變其柔為剛斷齊音柔緩故性剛
 决者宜歌之而終至於柔遜葢各濟其所偏而融㑹
 之於平和之地也金華邵氏曰人之一身凡天地四/時星辰萬物之理莫不畢備今也
 直已而陳徳於歌宜其或應或和或理或育有不期/然而然者非歌能使之也徳寓於歌聞其歌而感之
 也直已者無所掩覆致直而行之也○金華應氏曰/師乙賤工而誦其所聞有非後世儒者所及蓋先王
 之澤未散人多習聞聲樂之理及夫子正樂而感發精/益深不但學者有所悟解而工師之職亦皆講肄而
[018-75b]
 通之故師摯之始闗雎之亂洋洋乎盈耳而師乙之/對聲歌亦可觀也其後樂益僣亂而繚于師摯之徒
 皆逃而去入于/河海豈偶然哉
故商者五帝之遺聲也商人識志/之故謂之商齊者三
代之遺聲也齊人識之故謂之齊明乎商之音者臨事
而屢斷明乎齊之音者見利而讓臨事而屢斷勇也見
利而讓義也有勇有義非歌孰能保此
 保猶安也言安於勇安於義而不移也○疏曰宋是
 商後此商人謂宋人也嚴陵方氏曰明者不為物蔽/之謂肆直慈愛而不蔽於慈
[018-76a]
 愛是明乎商之音者也故臨事而屢斷以慈愛之蔽/在於無斷故也温良能斷而不蔽於能斷是明乎齊
 之音者也故見利而讓以能斷之蔽在於無讓故也/唯有勇乃能斷事唯有義乃能讓利歌五帝之遺聲
 則可以保其勇歌三代之遺聲則可以保其義故曰/有勇有義非歌孰能保此葢勇義人之所有非明乎
 歌之音則不足/以保全之故也
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墜/曲如折止如槀木倨中去/聲
句中鉤纍纍乎端如貫珠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說
悅/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
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子貢問
[018-76b]

 上如抗下如隊言歌聲之髙者如抗舉其下者如墜
 墮也槀木枯木也倨微曲也句甚曲也端正也長言
 之所謂歌永言也○朱子曰看樂記大段形容得樂
 之氣象當時許多名物度數人人曉得不須說出故
 止說樂之理如此其妙今許多度數都没了只有許
 多樂之意思是好只是没頓放處又曰今禮樂之書
 皆亡學者但言其義至於器數則不復曉葢失其本
[018-77a]
 矣嚴陵方氏曰此先長言而後嗟嘆詩則先嗟嘆而後/永歌者言先嗟嘆則以嗟嘆而唱之也後嗟嘆則以
 嗟嘆而和之也彼以詩為主而詩者樂之始故以唱/為序此以樂為主而樂者詩之終故以和為序非有
 不同意各有所主也○金華邵氏曰歌之為義長其/言之謂也方其人有所悦乎中則言之言不足以盡
 其悦故長言之至於長言不足而聲嗟氣嘆嗟嘆不/足而手舞足蹈樂至於此葢有非歌之所能盡者故
 終之曰子/貢問樂
 
 
 
[018-77b]
 
 
 
 
 
 
 
 禮記大全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