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60 禮記大全-明-胡廣 (master)


[017-1a]
欽定四庫全書
 禮記大全卷十七
            明 胡廣等 撰
  學記第十八
   石梁王氏曰六經言學字莫先於説命此篇不
   詳言先王學制與教者學者之法多是泛論不
   如大學篇教是教箇甚學是學箇甚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小/去/聲不足以動衆
[017-1b]
 發慮憲謂致其思慮以求合乎法則也求善良親賢
 也此二者可以小致聲譽不能感動衆人
就賢體遠足以動衆未足以化民
 就賢禮下賢徳之士也如王就見孟子之就體如中
 庸體羣臣之體謂設以身處其地而察其心也遠疎
 遠之臣也此二者可以感動衆人未能化民也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化民成俗必如唐虞之於變時雍乃為至耳然則舎
[017-2a]
 學何以哉此學乃大學之道明德新民之事也朱子/曰動
 衆謂聳動衆聽蓋守常法用中材其效不足以致大/譽遠謂疏遠之士下賢親遠足以聳動衆聽使知貴
 德而尊士然未有開導誘掖之方也故未/足以化民唯教學可以化民使成美俗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
民教學為先兊說/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建國君民謂建立邦國以君長其民也教學為先以
 立教立學為先務也兊命商書典常也永嘉戴氏曰/玉不琢而碔
 砆琢之則碔砆猶為可用玉蓋不及也大抵資質之/美不足恃資質之美而未嘗學問其與資質不美者
[017-2b]
 均爾/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㫖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
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
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上/聲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兊命曰
效/學半其此之謂乎
 學然後知不足謂師資於人方知己所未至也教然
 後知困謂無以應人之求則自知困辱也自反知反
 求而已自強則有黽勉倍進之意教學相長謂我之
[017-3a]
 教人與資人皆相為長益也引說命斆學半者劉氏
 曰教人之功居吾身學問之半蓋始之修己所以立
 其體是一半終之教人所以致其用又是一半此所
 以終始典于學成已成物合内外之道然後為學問
 之全功也嚴陵方氏曰肴有味唯食之然後可以辨/其味道有理唯學之然後可以窮其理然
 而味有㫖否唯肴之嘉者為㫖理有善惡唯道之至/者為善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也此以食喻道者也
 以道之難明故所况如此若夫造道之全則淡乎其/無味又豈肴之可比哉足則厭矣故學以不厭為知
 困則倦矣故教以不倦為仁知其不足然後能自反/以求其足知其困然後能自強以濟其困自反若所
[017-3b]
 謂自反而仁之類自強若所謂自強不息之類教人/之功得學之半故引說命之言以證之上學字冝讀
 曰斆說命亦作斆斆即教也孔子曰起予者商也又/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豈非斆學半
 之謂乎○馬氏曰能自強而興之則進於學矣是以/教長學也自反而得之則優於教矣是以學長教也
 ○山隂陸氏曰所謂教學教之中有/學學之中有教焉是之謂相長也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當為/州有序國有學比毗志/反
年入學中平/聲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
五教/反羣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
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017-4a]
 古者二十五家為閭同共一巷巷首有門門側有塾
 民在家者朝夕受教於塾也五百家為黨黨之學曰
 庠教閭塾所升之人也術當為州萬二千五百家為
 州州之學曰序周禮鄉大夫春秋以禮會民而射于
 州序是也序則教黨學所升之人天子所都及諸侯
 國中之學謂之國學以教元子衆子及卿大夫士之
 子與所升俊選之士焉比年每嵗也每嵗皆有入學
 之人中年間一年也與小記中一以上之中同每間
[017-4b]
 一年而考校其藝之進否也離經離絶經書之句讀
 也辨志辨别其趨向之邪正也敬業則於所習無怠
 忽樂羣則於朋徒無睽貳博習則不以程度為限制
 親師則於訓誨知嗜好論學講求學問之緼奥也取
 友擇取益者而友之也能如此是學之小成也至於
 九年則理明義精觸類而長無所不通有卓然自立
 之行而外物不得以奪之矣是大成也○朱子曰這
 幾句都是上兩字說學下兩字說所得處如離經便
[017-5a]
 是學辨志是所得處他倣此延平周氏曰養人之有/序故自家至國皆立之
 學○朱子曰辨志者自能分别其心所趨向如為善/為利為君子為小人也敬業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
 也樂羣者樂於取益以輔其仁也博習者積累精專/次第而徧也親師者道同徳合愛敬兼盡也論學者
 知言而能論學之是非取友者知人而能識人之賢/否也知類通達聞一知十能觸類而貫通也强立不
 反知止有定而物不能移也蓋考校之法逐節之中/先觀其學業之淺深徐察其德行之虚實讀者冝深
 味之乃見進學之驗○臨川吳氏曰按考校與周官/大比不同考校者謂九年大成以前每間一嵗教者
 察視其學業之進何如大比者謂九年大成之後每/三年則鄉大夫大比其德行道藝而賓興之也初入
 學一年於嵗終視其讀經斷句而分别其志之果向/學與否敬業者謂於所讀之經而專心致志樂羣者
[017-5b]
 如食而已知其味樂與同居之羣共講習之此於三/年之嵗終察視之博習謂所學經外又能汎及他經
 傳授師說服膺不失而親近其師惟恐或離也此於/五年之嵗終察視之論學謂義理已明能論說學之
 是非識人品高下而取其善者以為友此於七年之/嵗終察視之以上皆小學之事九年則十五入大學
 之次年自始入小學之年而通數之為九年也能知/事理而推其類由此以通達於彼猶子貢之聞一知
 二此大學致知之功也强立謂守之堅固不/反謂其已能者不退轉此大學力行之效也
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
之道也記曰蛾魚起/反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前言成俗成其美俗也此言易俗變其汙俗也以此
[017-6a]
 大成之士而官使之其功效如此是所謂大學教人
 之道也蛾子蟲之微者亦時時述學衘土之事而成
 大垤以喻學者由積學而成大道也此古記之言故
 引以證其說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始教學者入學之初也有司衣皮弁之服祭先師以
 蘋藻之菜示之以尊敬道藝也臨川吳氏曰古者始/入學必釋菜於先聖
 先師故大學始初之教有司先服皮弁服行釋菜禮/蓋示學者以敬先聖先師之道也常服𤣥冠今加服
[017-6b]
 皮弁芹藻之菜簡/質而潔皆示敬也
宵雅肄異/三官其始也
 當祭菜之時使歌小雅中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之三
 篇而肄習之此三詩皆君臣燕樂相勞苦之辭蓋以
 居官受任之美誘諭其初志故曰官其始也○朱子
 曰聖人教人合下便要他用便要用賢以治不賢舉
 能以教不能所以公卿大夫在下思各舉其職臨川/吳氏
 曰學者將以居官任事也誦詩者必欲其達於政而/能專對小雅三詩皆言為君使之事使之肄習蓋教
[017-7a]
 以官事於/其始也
入學鼓篋孫去/聲其業也
 入學時大胥之官擊鼓以召學士學士至則發篋以
 出其書籍等物警之以鼓聲使以遜順之心進其業
 也書言惟學遜志
古雅/反楚二物收其威也
 夏榎也楚荆也榎形圓楚形方以二物為扑以警其
 怠忽者使之收歛威儀也慶源輔氏曰示敬道也所/以使之立為學之誠官其
[017-7b]
 始也所以使之知教者之意學者之誠立教者之意/明然後可以教之矣故孫其業而使之有受道之質
 然又慮其怠也則又收其威而使之/有勉強之意夫然故可與進於道矣
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去/聲存其心也幼
者聽而弗問學石梁王氏曰此/學字如字讀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
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禘五年之大祭也不五年不視學所以優游學者之
 心志也此又非仲春仲秋視學之禮使觀而感於心
 不言以盡其理欲其自得之也故曰存其心幼者未
[017-8a]
 必能問問亦未必知要故但聽受師說而無所請亦
 長幼之等當如是不可踰躐也○劉氏曰自皮弁祭
 菜至聽而弗問凡七事皆大學為教之大倫大倫猶
 言大節耳官先事士先志竊意官是已仕者士是未
 仕者謂已仕而為學則先其職事之所急未仕而為
 學則未得見諸行事故先其志之所尚也子夏曰仕
 而優則學是已居官而為學也王子墊問士何事孟
 子曰尚志是未仕而學則先尚志也然大學之道明
[017-8b]
 德新民而已先志者所以明德先事者所以新民七
 事上句皆敎者之事下句皆學者之志嚴陵方氏曰/皮弁無經緯
 之文織紝之功祭菜無犧牲之味黍稷之實宵雅肄/習必兼以三誘其志也習必以雅欲其正也止以小
 雅欲其有漸也以其始教故曰官其始也官者主治/之謂也學以孫志為事故教者必扑之以收其威也
 禘蓋五年之祭未五年不視學所以優游學者之志/故也且中年考校則再考校乃當視學之年五年視
 學則再視學乃當學者大成之年矣視學見文王世/子解以言傳道則學者止得於耳聞以黙識道則學
 者乃得於意會時觀而弗語則欲其黙識之存其心/則得於意會矣觀者不可過也不可不及也當其可
 而已故以時言之游其志所以俟其自成存其心所/以使之自得莊子曰美成在久則未卜禘不視學者
[017-9a]
 久之謂也孟子曰思則得之則時觀而弗語者思之/謂也夫入道有序進學有時所謂等也居幼而為長
 者之事則為躐等矣謂之倫先後不可亂者然教亦/多術矣豈止如是亦其大略爾夫官所冶者事士所
 尚者志方其學居官則以事為先方其學/為士則以志為先故教之大倫為是而已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句/不學操
莫半/反不能安弦不學愽依上/聲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
能安禮不興去/聲其藝不能樂五教/反學故君子之於學也
藏焉修焉息焉遊焉
 舊說大學之教也時句絶退息必有居句絶今讀時
[017-9b]
 字連下句學字連上句謂四時之教各有正業如春
 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春誦夏弦之類是也退
 而燕息必有燕居之學如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是
 也弦也詩也禮也此時教之正業也操縵愽依雜服
 此退息之居學也凡為學之道貴於能安安則心與
 理融而成熟矣然未至於安則在乎為之不厭而不
 可有作輟也操縵操弄琴瑟之弦也初學者手與弦
 未相得故雖退息時亦必操弄之不廢乃能習熟而
[017-10a]
 安於弦也詩人比興之辭多依託於物理而物理至
 愽也故學詩者但講之於學校而不能於退息之際
 廣求物理之所依附者則無以驗其實而於詩之辭
 必有疑殆而不能安者矣雜服冕弁衣裳之類先王
 制作禮各有服極為繁雜學者但講之於學而不於
 退息時游觀行禮者之雜服則無以盡識其制而於
 禮之文必有彷彿而不能安者矣興者意之興起而
 不能自已者藝即三者之學是也言退息時若不興
[017-10b]
 此三者之藝則謂之不能好學矣故君子之於學也
 藏焉修焉之時必有正業則所習者專而志不分息
 焉遊焉之際必有居學則所養者純而藝愈熟故其
 學易成也○朱子曰古人服各有等降若理會得雜
 服則於禮思過半矣山隂陸氏曰正業言時教之所/教也若春誦夏弦春秋教以禮
 樂冬夏教以詩書是也居學言退息之所學也若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愽依不能安詩是也○嚴陵
 方氏曰操之而急縱之而緩者操縵之謂也弦之理/亦若是而已依則依物之理以為言焉多識於鳥獸
 草木之名則愽依之謂也詩之理亦若是而已服雖/雜而繁亦君子之所不憚焉以服亦無非禮也藝雖
[017-11a]
 成而下亦君子之所不/廢焉以藝亦無非學也
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
師輔而不反也兊命曰敬孫去/聲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
之謂乎
 承上文而言藏修遊息無不在於學是以安親樂信
 雖離師友亦不畔於道也時敏無時而不敏也厥修
 乃來言其進修之益如水之源源而來也金華應氏/曰深攷自
 大學之教至此章則自比年入學至九年大成其所/學大略可見蓋時教之正業即所習者經也至於親
[017-11b]
 其師樂其友乃所謂樂羣親師也至於/知類通達則雖離師輔而强立不反矣
今之教者呻申/其佔覘/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
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
之也佛弗/夫然故隠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
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呻吟諷之聲也佔視也畢簡也訊問也言今之教人
 者但吟諷其所佔視之簡牘不能通其緼奥乃多發
 問辭以訊問學者而所言又不止一端故云言及于
[017-12a]
 數也不顧其安不恤學者之安否也不由其誠不肯
 實用其力也不盡其材不能盡其材之所長也夫多
 其訊而言及于數則與時教必有正業者異矣使人
 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則與退息必有居學者異
 矣惟其如此是以師之所施者常至於悖逆學者之
 所求每見其拂戾也隠其學不以所學自表見也終
 業而又速去之以其用工間斷鹵莽滅裂而不安不
 樂故也刑成也○朱子曰横渠作簡與人言其子日
[017-12b]
 來誦書不熟且教他熟誦以盡其誠與材他解此兩
 句只作一意觧言人之材足以有為但以不由於誠
 則不盡其材延平周氏曰孔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蓋進之必顧其所安而
 使之進也使漆雕開仕曰吾斯之未能信孔子說蓋/使之必由其誠而不强其中心之所不欲也於門人
 問仁問孝之類其答皆不同蓋教之必盡其材故所/答雖有難易而未嘗不隨其材之大小也後之教人
 者反此故曰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而其教之者/卒不見其誠故曰隐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
 其益雖終其業/而去之必速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
[017-13a]
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豫者先事之謂時者不先不後之期也陵踰犯也節
 如節候之節禮有禮節樂有樂節人有長幼之節皆
 言分限所在不陵節而施謂不教幼者以長者之業
 也相觀而善如稱甲之善則乙者觀而效之乙有善
 可稱甲亦如之孫以順言摩以相厲而進為言也○
 方氏曰若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幼子常視母誑
 則可謂之豫矣若十年學書計十三年舞勺成童舞
[017-13b]
 象可謂之時矣○石梁王氏曰註專以時為年二十
 之時非也嚴陵方氏曰夫旣發而後禁則為無及未/發而先禁乃為有備幼子常視母誑亦可
 謂之豫矣未可以教而教則欲速而不達可以教而/不教則雖悔而不可追若十年學書訃十三年舞勺
 成童舞象則可謂之時矣不陵節而施則理順而不/悖故謂之孫若孔子言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
 立未可與權則可謂之孫矣以此之善而見彼之不/善以彼之不善而見此之善所謂相觀也有見於上
 則知善之可慕有見於下則知不善之可戒荀子所/謂見善翛然必以自存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則可
 謂之摩矣夫旣有以防其情又有以成其性旣有以/因其才又有以輔其仁則教之之道盡矣故曰所由
 興也○朱子曰禁於未𤼵但謂豫為之防其事不一/不必皆謂十五時也當其可謂適當其可告之時亦
[017-14a]
 不當以年為斷相觀而善但謂觀人之能而於己有/益如以兩物相摩而各得其助也○臨川吳氏曰陵
 猶越也節如竹之節俟其能此事然後又教一事則/為順叙而不叢併相觀謂甲觀乙乙觀甲此有未善
 觀彼所善而效之則此亦善矣摩如兩石相摩互相/資藉程子曰朋友講習莫如相觀而善之益多澄謂
 此四者三屬於/師一屬於友
發然後禁則扞格胡客/反而不勝升/時過然後學則勤苦
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恠/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
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僻/廢其學此六者教之
所由廢也
[017-14b]
 扞拒扞也格讀如凍&KR0982&KR0982謂如地之凍堅强難入
 也不勝不能承當其教也一讀為去聲謂教不能勝
 其為非之心亦通雜施謂躐等陵節也燕私之朋必
 不責善或相與以慢其師燕遊邪僻必惑外誘得不
 廢其業乎此燕朋燕辟之&KR0675皆由於發然後禁以下
 四者之失皆與上文四者相反也○鄭氏曰燕猶䙝
 也䙝其朋友䙝師之譬喻永嘉戴氏曰發然後禁非/不禁也特禁之不得其要
 爾時過然後學非不學也特學之不得其道爾雜施/而不遜則固嘗施之矣施之不得其統猶不施也獨
[017-15a]
 學則固嘗自學矣而無其友猶不學也燕遊私昵之/謂也燕朋謂昵於朋比如孺子其朋之朋燕辟謂昵
 於敖辟如師也辟之辟昵於朋比則人自為學不顧/其師昵於敖辟則自以為是不力於學教之不行由
 此其故也○嚴陵方氏曰教之興止於四廢至/於六者以見所由興者常少所由廢者常多也
君子旣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
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强而弗抑開而弗
達道而弗牽則和强而弗抑則易異/開而弗達則思和
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示之以入道之所由而不牽率其必進作興其志氣
[017-15b]
 之所尚而不沮抑之使退開其從入之端而不竟其
 所通之地如此則不扞格而和不勤苦而易不雜施
 以亂其心有相觀以輔其志而思則得之矣慶源輔/氏曰知
 所由興則行之知所由廢則防之然後可以為人師/道而弗牽則和强而弗抑則易所謂優而柔之使自
 求之也先儒謂至道懇切固是誠意若迫切不中理/則反為不誠則教者亦豈可不知此理哉開謂開其
 端緒開其端緒則自不能已於致思故可/以致於自得之地於教喻而如此謂之善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
寡或失則易異/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
[017-16a]
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方氏曰或失則多者知之所以過或失則寡者愚之
 所以不及或失則易賢者之所以過或失則止不肖
 者之所以不及多聞見而適乎邪道多之失也寡聞
 見而無約無博寡之失也子路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易之失也冉求之今女畫止之失也約我以禮所以
 救其失之多愽我以文所以救其失之寡兼人則退
 之所以救其失之易退則進之所以救其失之止也
[017-16b]
 長樂陳氏曰失之多者孔子謂之狂而失之寡者孔/子謂之簡古之教者觀性以知心因心以救失多者
 約之以禮寡者愽之以文易者抑之以自反止者勉/之以自强此長善救失之道也○東萊吕氏曰多才
 有餘者寡才不足者易俊快者止鈍滯者四者心之/莫同病各自别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譬如醫者要
 識他病處方/始隨證用藥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
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約而達辭簡而意明也微而臧言不峻而善則明也
 罕譬而喻比方之辭少而感動之意深也繼志謂能
[017-17a]
 使學者之志與師無間也朱子曰繼聲繼志者皆謂/微發其端而不究其說使
 人有所玩索而自得之也約而達㣲而臧罕譬而喻/三者皆不務多言而使人自得之意○永嘉戴氏曰
 善歌藝也猶使人繼其聲善教者可不使人繼其志/乎然繼志之學不在言語之間曰約曰微曰罕譬其
 為辭甚簡曰達曰臧曰喻其見理甚明教者之辭簡/學者之理明若此可謂能繼志矣○臨川呉氏曰善
 於歌者倡起其聲而不終曲使人和而歎之以繼續/其聲然後歌者之聲終善於教者開示其志而不盡
 言使人思而繹之以繼續其志然後教者之志盡故/教者之言雖至約不繁而能使人通之雖至微不顯
 而能使人善之雖少所取譬而能使人曉之達之為/通如樊遲未達之達臧之為善如王曰善哉言乎之
 善喻之為曉如夷子憮然曰命之矣是也三者皆不/盡言而使學者自思繹而得之者約微罕譬教者之
[017-17b]
 不盡言也達臧喻學者之能自得/也如此可謂能使人繼其志者矣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愽喻能愽喻
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
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
三王四代唯其師其此之謂乎
 至學至於學也鈍者至之難敏者至之易質美者向
 道不美者叛道知乎此然後能愽喻謂循循善誘不
 拘一塗也周官太宰長以貴得民師以賢得民長者
[017-18a]
 一官之長君則一國之君也言為君之道皆自務學
 充之三王四代之所以治以能作之君作之師爾周
 子曰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
 矣張子曰知學者至于學之難易及知其資質之美/惡故能教人○長樂陳氏曰學有精粗故其至有
 難易質有美惡則其喻有淺深知美而喻之則有以/長人之善知惡而喻之則有以救人之失○朱子曰
 能為師以教人則能為君以治人擇師不可不慎言/能為君者其人難得故不可不擇○延平周氏曰知
 其至學之難易者言其才而知其美惡者言其性知/其才知其性然後能不以一類喻之不以一類喻之
 然後能為師盖師者有為/長之道長者有為君之道
[017-18b]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
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
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
以尊師也
 嚴師如孝經嚴父之義謂尊禮嚴重之也無北面不
 處之以臣位也○石梁王氏曰詔於天子無北面註
 引武王踐祚出大戴禮嚴陵方氏曰嚴即尊也嚴師/即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是矣
 以一人之貴而師匹夫之賤以四海之冨而師環堵/之貧此嚴師所以為難也嚴師者人嚴之也人嚴其
[017-19a]
 師則師道嚴矣師所以傳道故師嚴然後道尊學所/以為道故道尊然後民知敬學以神言之故為尸則
 弗臣以道言之故為師則弗臣○慶源輔氏曰凡學/之道則非獨君也嚴師為難蓋言盡嚴師之道為難
 爾能盡嚴師之道則師始嚴師所以傳道師嚴則道也/自尊道未甞不尊因其尊而尊之則係乎人之嚴師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
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
及其久也相說如/字以解下介/反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
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
舂/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
[017-19b]

 庸功也感師之有功於己也相説以解舊讀説為恱
 今從朱子說讀如字○疏曰從讀為舂者舂謂擊也
 以為聲之形容言鍾之為體必待其擊每一舂而為
 一容然後盡其聲善答者亦待其一問然後一答乃
 盡説義理也愚謂從容言優游不迫之意不急疾擊
 之則鐘聲之小大長短得以自盡故以為善答之喻
  朱子曰説字人以為恱恐只是說字先其易者難
[017-20a]
 處且放下少間見多了自然相證而解解物為解自
 解釋為解恐是相證而曉解也延平周氏曰善問者/知先後之序善待問
 者小以成小大以成大○馬氏曰切問而近思所/謂善問也於吾言無所不說所謂相說以解者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
後語去/聲之語之而不知雖舎之可也
 記問謂記誦古書以待學者之問也以此為學無得
 於心而所知有限故不足以為人師聽語聽學者所
 問之語也不能問則告之不知而舎之以其終不可
[017-20b]
 入德也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亦此意李氏曰君子之/教人或聽之或
 語之或舎之其欲成之一也○慶源輔氏曰記問之/學據己所有以告人聽語者因人之所疑以啟𤼵之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
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疏曰善冶之家其子弟見其父兄陶鑄金鐵使之柔
 合以補治破器故此子弟能學為袍裘補續獸皮片
 片相合以至完全也箕柳箕也善為弓之家使幹角
 橈屈調和成弓故其子弟亦觀其父兄世業學取栁
[017-21a]
 條和軟橈之成箕也馬子始學駕車之時大馬駕在
 車前將馬子繫隨車後而行故云反之所以然者此
 駒未曾駕車若忽駕之必驚奔今以大馬牽車於前
 而繫駒於後使日日見車之行慣習而後駕之不復
 驚矣言學者亦須先教小事如操縵之屬然後乃示其
 業則易成也○應氏曰冶鑛難精而裘軟易紉弓勁
 難調而箕曲易製車重難駕而馬反則易馴皆自易
 而至於難自粗而至於精習之有漸而不可驟進學
[017-21b]
 之以類而不可泛求是之謂有志矣慶源輔氏曰良/冶之子必學為
 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至於馬之子則不能然也雖/然茍有以調習之則亦無不能也此見人獸之異君
 子而能察夫弓冶之賤必學為箕裘之業馬之子異/於人矣而有以調習之亦皆安於牽駕之事則可以
 有志于學矣蓋學乃君子當/為之事也可以勉之之辭
古之學者比妣/物醜類鼓無當去/聲於五聲五聲弗得不
和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於五官五官
弗得不治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比物醜類謂以同類之事相比方也當猶主也鼓聲
[017-22a]
 不宮不商於五聲本無所主然而五聲不得鼓則無
 諧和之節水無色不在五色之列而繢畫者不得水
 則不章明五官身口耳目心之所職即洪範之五事
 也學於吾身五者之官本無所當而五官不得學則
 不能治師於弟子不當五服之一而弟子若無師之
 教誨則五服之屬不相和親○陳氏曰類者物之所
 同醜之為言衆也理有所不顯則比物以明之物有
 所不一則醜類以盡之然後因理以明道而善乎學
[017-22b]
 矣總而論之鼓非與乎五聲而五聲待之而和水非
 與乎五色而五色待之而章學非與乎五官而五官
 待之而治師非與乎五服而五服待之而親是五聲
 五色五官五服雖不同而同於有之以為利鼓也水
 也學也師也雖不一而一於無之以為用然則古之
 學者比物醜類而精微之意有寓於是非窮理之至
 者孰能與此金華應氏曰聲以鼓而震色以水而𤼵/身以學而治族以師而親皆若緩而甚
 急若不相闗/而不可廢也
[017-23a]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於
此四者可以有志於本矣
 大德大道大信皆指聖人而言大時天時也不官不
 拘一職之任也不器無施而不可也不約不在期約
 之末也元化周流一氣屈伸不可以截然分限求之
 故方榮之時而有枯者焉寂之時而有旉者焉惟其
 不齊是以不可窮凡此四者皆以本原盛大而體無
 不具故變通不拘而用無不周也君子察於此可以
[017-23b]
 有志於學而洪其本矣臨川呉氏曰小徳亦有可取/如官之各有所職徳之大者
 無所不冝非如一官之但專一職而已故曰不官小/道亦有可觀如器之各有所用道之大者無所不可
 非如一器之但適一用而已故曰不器人之有信許/諾盟誓事事必須要約此信之小者爾聖賢心徳相
 孚相契是謂大信何以要約為哉天之有時春夏秋/冬嵗嵗齊同此時之小者爾古今氣運或治或亂是
 謂大時豈可齊同測哉然則不官者官之本不噐者/器之本不約者約之本不齊者齊之本君子察此則
 可以有志/於本矣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去/聲也此之
謂務本
[017-24a]
 河為海之源海乃河之委承上文志於本而言水之
 為物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也君子之
 於學不成章不達故先務本朱子曰先河後海者以/其或是源故先之或是
 委故後之疏有二説此説是也也永嘉戴氏曰河流/入海三王祭川先小後大重本 學記之論由末以
 造本大學之論自本以徂末其為教則一也處臨川/吴氏曰河海皆川也水之來處曰源水之聚 曰委
 夏商周三王之世其祭川也皆先祭河而後祭海蓋/以其或為源或為委故也河在海之上流為川之源
 故先之海受河之下流為川之委故後之源即本也/此又言本之當先以申上文大徳大道大信大時之
 意/
[017-24b]
 
 
 
 
 
 
 
 禮記大全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