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53 禮記注疏-漢-鄭玄 (master)


[052-1a]
欽定四庫全書
 禮記注疏卷五十二
  漢鄭氏注 唐陸德明音義 孔穎達疏
 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注天命謂天所
命生人者也是謂性命木神則仁金神則義火神則禮
水神則信土神則知孝經說曰性者生之質命人所禀
受度也率循也循性行之是謂道脩治也治而廣之人
[052-1b]
放傚之是曰教音義率所律反知音智下知者大/知皆同放方徃反傚胡教反道也
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注道猶道路也出入動
作由之離之惡乎從也音義離力智反下及/注同惡音烏是故君子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注小人閒居爲不
善無所不至也君子則不然雖視之無人聽之無聲猶
戒慎恐懼自脩正是其不須臾離道音義睹丁古反恐/匡勇反注同
閒音閑/下同莫見乎隠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注慎獨
者慎其閒居之所為小人於隠者動作言語自以為不
[052-2a]
見睹不見聞則必肆盡其情也若有佔聽之者是為顯
見甚於衆人之中為之音義見賢遍反注顯見同/一音如字佔勑亷反喜怒
哀樂之未𤼵謂之中𤼵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
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注中為大本者以其
含喜怒哀樂禮之所由生政教自此出也音義樂音洛/注同中
丁仲反下注/謂之中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注致行之至
也位猶正也育生也長也音義長丁/丈反正義曰此節明/中庸之德必脩
道而行謂子思欲明中庸先本於道天命之謂性者天/本無體亦無言語之命但人感自然而生有賢愚吉凶
[052-2b]
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云天命老子云道本無名强/名之曰道但人自然感生有剛柔好惡或仁或義或禮
或智或信是天命自然故云謂之性率性之謂道率循/也道者通物之名言依循性之所感而行不令違越是
之曰道感仁行仁感義行義之屬不失其常合於道理/使得通達是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敎謂人君在上脩
行此道以敎於下是脩道之謂教也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者此言聖人脩行仁義禮智信以為教化道猶道
路也道者開通性命猶如道路開通於人人行於道路/不可須臾離也若離道則礙難不通猶善道須臾離棄
則身有患害而生也可離非道也者若荒梗塞澀之處/是可離棄以非道路之所由猶如凶惡邪僻之行是可
離棄以亦非善道之行故云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者言君子行道先慮其微若微能先慮
則必合於道故君子恒常戒於其所不睹之處人雖目/不睹之處猶戒慎况其惡事睹見而肯犯乎故君子恒
[052-3a]
常戒慎之恐懼乎其所不聞者言君子恆恐廹畏懼於/所不聞之處言雖耳所不聞恆懐恐懼之不睹不聞猶
須慎懼况睹聞之處恐懼可知也莫見乎隐莫顯乎微/者莫無也言凡在衆人之中猶知所畏及至幽隐之處
謂人不見便即恣情人皆佔聽察見罪狀甚於衆人之/中所以恆須慎懼如此以罪過愆失無見於幽隐之處
無顯露於細微之所也故君子慎其獨也者以其隐微/之處恐其罪惡彰顯故君子之人恆慎其獨居言雖曰
獨居能謹慎守道也喜怒哀樂之未𤼵謂之中者言喜/怒哀樂縁事而生未𤼵之時澹然虚静心無所慮而當
於理故謂之中𤼵而皆中節謂之和者不能寂静而有/喜怒哀樂之情雖復動𤼵皆中節限猶如鹽梅相得性
行和諧故云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者言情慾/未𤼵是人性初本故曰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
達道也者言情慾雖𤼵而能和合道理可通達流行故/曰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者致至
[052-3b]
也位正也育生長也言人君所能至極中和使隂陽不/錯則天地得其正位焉生成得理故萬物得其養育焉
注正義曰云天命謂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謂性命者案/易乾象云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是也云木神則仁者皇
氏云東方春春主施生仁亦主施生云金神則義者秋/為金金主嚴殺義亦果敢斷决也云火神則禮者夏為
火火主照物而有分别禮亦主分别云水神則信冬主/閉藏充實不虚水有内明不欺於物信亦不虚詐也云
土神則知者金木水火土無所不載土所含義者多知/亦所含者衆故云土神則知云孝經說曰性者生之質
命人所禀受度也不云命者鄭以通觧性命為一故不/復言命但性情之義說者不通亦畧言之賀瑒云性之
與情猶波之與水静時是水動則是波静時是性動則/是情案左傳云天有六氣降而生五行至於含生之類
皆感五行生矣唯人獨禀秀氣故禮運云人者五行之/秀氣被色而生既有五常仁義禮智信因五常而有六
[052-4a]
情則性之與情似金與鐶印鐶印之用非金亦因金而/有鐶印情之所用非性亦因性而有情則性者静情者
動故樂記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故詩序云情動於中是也但感五行在人為五常得
其清氣備者則為聖人得其濁氣闇者則為愚人降聖/以下愚人以上所禀或多或少不可言一故分為九等
孔子云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二者之外逐物移矣/故論語云性相近習相逺也亦據中人七等也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
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注庸常也用中
為常道也反中庸者所行非中庸然亦自以為中庸也
君子而時中者其容貌君子而又時節其中也小人而
[052-4b]
無忌憚其容貌小人又以無畏難為常行是其反中庸
也音義小人之中庸也王肅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忌/憚徒旦反忌畏也憚難也難乃旦反行下孟反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注鮮罕也言中庸為
道至美顧人罕能久行音義中庸其至矣乎一本作中/庸之為徳其至矣乎鮮息
淺反下及注同罕/胡坦反希也少也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
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
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注罕知其味謂
愚者所以不及也過與不及使道不行唯禮能為之中
[052-5a]
音義知音智下文大知也予知/注有知皆同肖音笑下同子曰道其不行矣夫注
閔無明君教之音義夫音/扶正義曰此一節是子思引/仲尼之言廣明中庸之行
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中庸之道鮮能行之君子中/庸者庸常也君子之人用中以為常故云君子中庸小
人反中庸者小人則不用中為常是反中庸也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者此覆說君子中庸之事言君子
之為中庸容貌為君子心行而時節其中謂喜怒不過/節也故云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
也者此覆說小人反中庸之事言小人為中庸形貌為/小人而心行無所忌憚故云小人而無忌憚也小人将
此以為常亦以為中庸故云小人之中庸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者前既言君子小人不同此又歎中庸之美
人寡能久行其中庸之德至極美乎民鮮能久矣者但/寡能長久而行鮮罕也言中庸為至美故人罕能久行
[052-5b]
之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者此覆說人寡能行中/庸之事道之所以不行者言我知其道之不行所由故
云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者以輕於道故過/之以逺於道故不及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者言道之
所以不顯明我亦知其所由也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者言道之不行為易故知者過之愚者不及道之不
明為難故云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是以變知稱賢變/愚稱不肖是賢勝於智不肖勝於愚也人莫不飲食也
鮮能知味也者言飲食易也知味難也猶言人莫不行/中庸但鮮能久行之言知之者易行之難所謂愚者不
能及中庸也案異義云張華辨鮓師曠别薪符朗為青/州刺史善能知味食雞知棲半露食鵝知其黒白此皆
晉書文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者夫子既傷道之不行/又哀閃傷之云時無明君其道不復行也注正義曰反
中庸者所行非中庸者言用非中以為常是反中庸故/云所行非中庸云然亦自以為中庸也者觧經小人之
[052-6a]
中庸雖行惡事亦自謂為中庸云其容貌君子而又時/節其中也者觧經君子而時中云其容貌小人又以無
畏難為常行者觧經小人而無忌/憚既無忌憚則不時節其中庸也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隠惡而揚善
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注邇近也近言
而善易以進又察而行之也兩端過與不及也用其中
於民賢與不肖皆能行之也斯此也其徳如此乃號為
舜舜之言充也音義與音餘下强與皆同好/呼報反下同易以䜴反正義曰/此一經
明舜能行中庸之行先察近言而後至於中庸也舜其/大知也與者既能包於大道又能察於近言即是大知
[052-6b]
也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者端謂頭緒謂知者過之愚/者不及言舜能執持愚知兩端用其中道於民使愚知
俱能行之其斯以為舜乎者斯此也以其徳化如此故/號之為舜注正義曰案諡法云受禪成功曰舜又云仁
義盛明曰舜皆是道徳充/滿之意故言舜為充也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
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注予我
也言凡人自謂有知人使之入罟不知辟也自謂擇中
庸而為之亦不能久行言其實愚又無恆音義罟音古/罔之總
名擭胡化反尚書傳云捕獸機檻陷陷沒之陷阱才性/反本或作穽同阱穿地陷獸也說文云穽或為阱字也
[052-7a]
辟音避注知辟辟/害皆同期音基正義曰此一經明無知之人行中/庸之事予我也世之愚人皆自謂
言我有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附之中而莫之知辟也者/此謂無知之人設譬也罟網也擭謂柞㮙也陷阱謂坑
也穿地為坎䜿鋒刃於中以陷獸也言禽獸被人所驅/納於罟網擭陷阱之中而不知違辟似無知之人為嗜
欲所驅入罪禍之中而不知辟即下文是也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者鄭云自謂擇中庸而為之亦不能
久行言其實愚又無恒也小人自為選擇中庸而心行/亦非中庸假令偶有中庸亦不能期匝一月而守之如
入阱/也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
失之矣注拳拳奉持之貌音義拳音權又起阮反徐羗/權反膺徐音應又於陵
[052-7b]
反奉芳/勇反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禄可辭也白刃可蹈
也中庸不可能也注言中庸難為之難音義蹈音悼又/徒報反
正義曰此一節是夫子明顔回能行中庸言中庸之/難也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者言顔回選
擇中庸而行得一善事則形貌拳拳然奉持之膺謂胷/膺言奉持守於善道弗敢棄失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
者天下謂天子國謂諸侯家謂卿大夫也白刃可蹈也/者言白刃雖利尚可履蹈而行之中庸不可能也者言
在諸事雖難猶可為之唯中庸之道不可能也/為知者過之愚者不及言中庸難為之難也
子路問强注强勇者所好也音義强其良反下/同好呼報反子曰南
方之强與北方之强與抑而强與注言三者所以為强
[052-8a]
者異也抑辭也而之言女也謂中國也音義女音汝下/抑女同
寛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注南方以
舒緩為强不報無道謂犯而不校也音義校交孝/反報也袵金
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注袵猶席也北
方以剛猛為强音義袵而審反又而/鳩反厭於艶反故君子和而不流
强哉矯中立而不倚强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强哉矯
國無道至死不變强哉矯注此抑女之强也流猶移也
塞猶實也國有道不變以趨時國無道不變以辟害有
[052-8b]
道無道一也矯强貌塞或為色音義矯居表反下同倚/依彼反徐其蟻反
正義曰此一節明中庸之道亦兼中國之强子路聞/孔子美顔回能擇中庸言己有强故問之問强中亦
兼有中庸否庾氏云問强中之中庸者然此問之亦如/論語云子謂顔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
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之類是也子曰南方之/强與北方之强與抑而强與者抑語助也而之言女也
女子路也夫子将荅子路之問且先反問子路言强有/多種女今所問問何者之强為南方為北方為中國女
所能之强也子路之强行中國之强也寛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者反問既竟夫子遂為歴
觧之南方謂荆陽之南其地多陽陽氣舒散人情寛緩/和柔假令人有無道加己巳亦不報和柔為君子之道
故云君子居之袵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者袵卧席也金革謂軍戎器械也北方沙漠之地
[052-9a]
其地多隂隂氣褊急故人生剛猛恆好鬭爭故以甲鎧/為席寢宿於中至死不厭非君子所處而强梁者居之
然唯云南北不云東西者鄭冲云是必南北互舉盖與/東西俗同故不言也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矯此以下
皆述中國之强也流移也矯亦强貌也不為南北之强/故性行和合而不流移心行强哉形貌矯然中立而不
倚强哉矯者中正獨立而不偏倚志氣强哉形貌矯然/國有道不變塞焉强哉矯者若國有道守直不變徳行
充實志意强哉形貌矯然國無道至死不變强哉矯者/若國之無道守善至死性不改變志意强哉形貌矯然
注正義曰此抑女之强也何以知之上文既說三種之/强又見南方之强又見北方之强唯抑而之强未見故
知此經所云者是抑女之强也云流猶移也者以其性/和同不流移随物合和而不移亦中庸之徳也云國有
道不變以趨時者國雖有道不能随逐物以求榮利今/不觧變己志以趨㑹於時也云矯强貌者矯是壯大之
[052-9b]
形故云/强貌也
子曰素隠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注素讀為攻
城攻其所傃之傃傃猶鄉也言方鄉辟害隠身而行佹
譎以作後世名也弗為之矣恥之也音義傃音素鄉本/又作嚮許亮
反下皆同佹久委/反下同譎音决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
矣注廢猶罷止也弗能已矣汲汲行道不為時人之隠
行音義汲音急隠/行下孟反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
唯聖者能之注言隠者當如此也唯舜為能如此音義
[052-10a]
遯本又作遁/同徒頓反君子之道費而隠注言可隠之節也費猶
佹也道不費則仕音義費本又作拂同扶/弗反徐音弗注同夫婦之愚可
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
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注與
讀為賛者皆與之與言匹夫匹婦愚耳亦可以其與有
所知可以其能有所行者以其知行之極也聖人有不
能如此舜好察邇言由此故與音義以與音預注皆與/之與以其與同好
呼報反故/與音餘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注憾恨也天地至
[052-10b]
大無不覆載人尚有所恨焉况於聖人能盡備之乎音
憾本又作感/胡暗反注同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
莫能破焉注語猶說也所說大事謂先王之道也所說
小事謂若愚不肖夫婦之知行也聖人盡兼行詩云鳶
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注察猶著也言聖人
之徳至於天則鳶飛戾天至於地則魚躍于淵是其著
明於天地也音義鳶悦專反字又作䳒戾力計吕結/二反躍羊灼反著張慮反下同
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注夫婦謂匹
[052-11a]
夫匹婦之所知所行音義造在/老反正義曰此一節論夫/子雖隐遯之世亦行
中庸又明中庸之道初則起於匹夫匹婦終則徧於天/地素隐行怪後世有述焉者素鄉也謂無道之世身鄉
幽隠之處應須靜默若行怪異之事求立功名使後世/有所述焉吾弗為之矣者取之也如此之事我不能為
之以其身雖隠遯而名欲彰也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者言君子之人初既遵循道徳而行當須行之終竟
今不能終竟猶如人行於道路半塗而自休廢廢猶罷/止也吾弗能已矣者已猶止也吾弗能如時人半塗而
休止言汲汲行道無休己也君子依乎中庸者言君子/依行中庸之徳若值時無道隐遯於世雖有才徳不為
時人所知而無悔恨之心如此者非凡人所能唯聖者/能然若不能依行中庸者雖隠遯於世不為人所知則
有悔恨之心也君子之道費而隐者注云言可隐之節/費猶佹也言君子之人遭值亂世道徳違費則隐而不
[052-11b]
仕若道之不費則當仕也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者言/天下之事千端萬緒或細小之事雖夫婦之愚偶然與
知其善惡若芻蕘之言有可聽用故云與知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者言道之至極如造化之理雖
聖人不知其所由故云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者以行非至極故也前文
據其知此文據其行以其知行有異故别起其文但知經/之易行之難知之易故上文云夫婦之愚行之難故此
云夫婦之不肖不肖勝於愚也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者知之與行之皆是至極既是至極故聖人有不
能也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者憾恨也言天地至大/無物不養無物不覆載如冬寒夏暑人猶有怨恨之猶
如聖人之徳無善不包人猶怨之是不可備也中庸之/道於理為難大小兼包始可以備也故君子語大天下
莫能載焉者語說也大謂先王之道言君子語說先王/之道其事既大天下之人無能勝載之者語小天下莫
[052-12a]
能破焉者若説細碎小事謂愚不肖事既纖細天下之/人無能分破之者言事似秋毫不可分破也詩云鳶飛
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者此大雅旱麓之篇美/文王之詩引之者言聖人之徳上至於天則鳶飛戾天
是翺翔得所聖人之徳下至於地則魚躍于淵是㳺泳/得所言聖人之徳上下明察詩本文云鳶飛戾天喻惡
人逺去魚躍于淵喻善人得所此引斷章故與詩義有/異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者言君子行道初始造立
端緒起於匹夫匹婦之所知所行者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者言雖起於匹夫匹婦所知所行及其至極之時明
察於上下天地也注正義曰素讀為攻城攻其所傃之/傃司馬法文言身隠而行佹譎以作後世之名若許由
洗耳之屬是也不為時人之隠行者謂作佹譎求名是/也君子以隠終始行道不能止也唯舜為能如此者知
者史記云舜耕於歴山漁於雷澤陶於河濵是不見知/而不悔與讀為賛者皆與之與者士冠禮云其饗冠者
[052-12b]
賛者皆與謂干與也云舜好察邇言由此故與者即愚/夫愚婦有所識知故也與語助也聖人兼盡行者謂兼
行大小之事小事則愚夫愚婦所知行大事則先王之/道前文云雖聖人有所不知不能此云大事聖人兼行
之者前云有所不知不能謂於小事不勝匹夫/匹婦耳非謂大事不能也故此云盡兼行之
子曰道不逺人人之為道而逺人不可以為道注言道
即不逺於人人不能行也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逺執
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逺注則法也言持柯以伐
木将以為柯近以柯為尺寸之法此法不逺人人尚逺
之明為道不可以逺音義柯古何反睨徐/音詣睥睨也故君子以人
[052-13a]
治人改而止注言人有罪過君子以人道治之其人改
則止赦之不責以人所不能忠恕違道不逺施諸己而
不願亦勿施於人注違猶去也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
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
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注聖人而曰我未能明人當勉之無己庸徳之行庸言
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
注庸猶常也言徳常行也言常謹也聖人之行實過於
[052-13b]
人有餘不敢盡常為人法從禮也音義行行皆下孟反/注聖人之行同
或一讀/皆如字君子胡不慥慥爾注君子謂衆賢也慥慥守實
言行相應之貌音義慥七到反行下孟反應/於陵反舊音應對之應君子素其
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
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
自得焉注素皆讀為傃不願乎其外謂思不出其位也
自得謂所鄉不失其道音義難乃旦/反下同在上位不陵下在
下位不援上注援謂牽持之也音義援音圓/注同正已而不
[052-14a]
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注無怨人無怨之
者也論語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音義己音紀怨/於願反又
於元反下/及注並同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注易
猶平安也俟命聽天任命也險謂傾危之道疏正義曰/此一節
明中庸之道去人不逺但行於己則外能及物道不逺/人者言中庸之道不逺離於人身但人能行之於己則
是中庸也人之為道而逺人不可以為道者言人為中/庸之道當附近於人謂人所能行則己所行可以為道
若違理離逺則不可施於己又不可行於人則非道也/故云人之為道而逺人不可以為道也詩云伐柯伐柯
其則不逺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逺此豳風伐/柯之篇美周公之詩柯斧柄也周禮云柯長三尺博三
[052-14b]
寸則法也言伐柯斫也柯柄長短其法不逺也但執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逺言欲行其道於人其法亦不逺但
近取法於身何異持柯以伐柯人猶以為逺明為道之/法亦不可以逺即所不願於上無以交於下所不願於
下無以事上况是在身外於他人之處欲以為道何可/得乎明行道在於身而求道也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
止者以道去人不逺言人有過君子當以人道治此有/過之人改而止若人自改而休止不須更責不能之事
若人所不能則己亦不能是行道在於己身也忠恕違/道不逺者忠者内盡於心恕者外不欺物恕忖也忖度
其義於人違去也言身行忠恕則去道不逺也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者諸於也他人有一不善之事施
之於己巳所不願亦勿施於人人亦不願故也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者言此四者欲明求之於他人必先
行之於己欲求其子以孝道事己巳須以孝道事父母/故云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恐人未能行之夫子聖
[052-15a]
人聖人猶曰我未能行凡人當勉之無己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者譬如己是諸侯欲求於臣以忠事己巳
當先行忠於天子及廟中事尸是全臣道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者欲求朋友以恩惠施己則己當先
施恩惠於朋友也庸徳之行庸言之謹者庸常也謂自/修己身常以徳而行常以言而謹也有所不足不敢不
勉者謂己之才行有所不足之處不敢不勉而行之有/餘不敢盡者謂己之才行有餘於人常持謙退不敢盡
其才行以過於人言顧行者使言不過行恒顧視於行/行顧言者使行副於言謂恆顧視於言也君子胡不慥
慥爾者慥慥守實言行相應之貌胡猶何也既顧言行/相副君子何得不慥慥然守實言行相應之道也素其
位者素鄊也鄉其所居之位而行其所行之事不願行/在位外之事論語云君子思不出其位也鄉富貴之中
行道於富貴謂不驕不淫也鄉貧賤之中則行道於貧/賤謂不諂不懾也鄉夷狄之中行道於夷狄夷狄雖陋
[052-15b]
惟随其俗而守道不改鄉患難之中行道於患難而臨/危不傾守死於善道也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者言君
子所入之處皆守善道在上位不陵下此素富貴行富/貴也若身處富貴依我常正之性不使富貴以陵人若
以富貴陵人是不行富貴之道在下位不援上者此素/貧賤行貧賤也援牽持也若身䖏貧賤則安之宜令自
樂不得援牽富貴若以援牽富貴是不行貧賤之道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此素夷狄行夷狄也若身入夷
狄夷狄無禮義當自正已而行不得求於彼人則彼人/無怨己者論語云言忠信行篤敬雖之夷狄不可棄上
不怨天下不尤人此素患難行患難也尤過也責也茍/皆應之患難則亦甘焉不得上怨天下尤人故論語云
不怨天不尤人是也故君子居易以俟命者易謂平安/也言君子以道自處恆居平安之中以聽待天命也小
人行險以徼倖者小人以惡自居恆行險難傾危之事/以徼求榮幸之道論語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是也
[052-16a]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注反求於
其身不以怨人畫布曰正棲皮曰鵠音義正音征注同/鵠古毒反注
同正鵠皆鳥名也一曰正正也鵠直也大射則張/皮侯而棲鵠賔射張布侯而設正也棲細分反君子
之道辟如行逺必自邇辟如登髙必自卑注自從也邇
近也行之以近者卑者始以漸致之髙逺音義辟音譬/下同邇
音爾卑音婢/又如字注同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
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注琴瑟聲相應和也翕合也
耽亦樂也古者謂子孫曰帑此詩言和室家之道自近
[052-16b]
者始音義好呼報反翕許急反樂音洛下及注同耽丁/南反帑音奴子孫也本又作孥同尚書傳毛
詩箋並云子也杜預注左傳云/妻子也應應對之應和胡卧反子曰父母其順矣乎注
謂其教令行使室家順注正義曰以上雖行道在於己/身故此一節覆明行道在身
之事以射譬之射有似乎君子者言凡人之射有似乎/君子之道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者諸於也求責也正
謂賔射之侯鵠謂大射之侯言射者失於正鵠謂矢不/中正鵠不責他人反鄉自責其身言君子之人失道於
外亦反自責於己君子之道譬如行逺必自邇譬如登/髙必自卑者自從也邇近也卑下也行之以逺者近之
始升之以髙者卑之始言以漸致髙逺不云近者逺始/卑者髙始但勤行其道於身然後能被於物而可謂之
髙逺耳詩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此小雅常棣之篇美文王之詩記人引此者言行道之
[052-17a]
法自近始猶如詩人之所云欲和逺人先和其妻子兄/弟故云妻子好合情意相得如似鼓彈瑟與琴音聲相
和也兄弟盡皆翕合情意和樂且復耽之耽之者是相/好之甚也宜爾室家樂爾妻帑者宜善爾之室家愛樂
爾之妻帑帑子也古者謂子孫為帑故甘誓云予則帑/戮汝於人則妻子為帑於鳥則鳥尾為帑左傳云以害
鳥帑是也子曰父母其順矣乎者因上和於逺人先和/室家故此一經次之父母其順矣乎謂父母能以教令
行乎室家其和順矣乎言中庸之道先使室家/和順乃能和順於外即上云道不逺施諸己
子曰鬼神之為徳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
體物而不可遺注體猶生也可猶所也不有所遺言萬
物無不以鬼神之氣生也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
[052-17b]
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注明猶潔也洋洋
人想思其傍僾之貌音義齊側皆反本亦作齋洋音羊/傍皇薄剛反謂左右也徐方
岡反僾徐於/愷反又音愛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注格
来也矧况也射厭也思皆聲之助言神之来其形象不
可億度而知事之盡敬而已况可厭倦乎音義格古百/反度待
洛反注同矧詩忍反注同射音亦厭/於艶反字又作猒下同盡子忍反夫微之顯誠之不
可揜如此夫注言神無形而著不言而誠音義揜音掩/於檢反
此夫音扶/著張慮反正義曰此節明鬼神之道無形而能顯著/誠信中庸之道與鬼神之道相似亦從微
[052-18a]
至著不言而自誠也體物而不可遺者體猶生也可猶/所也言萬物生而有形體故云體物而不可遺者言鬼
神之道生養萬物無不周徧而不有所遺言萬物無不/以鬼神之氣生也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者
明猶潔也言鬼神能生養萬物故天下之人齊戒明潔/盛餙衣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者
言鬼神之形狀人想像之如在人之上如在人之左右/想見其形也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者格
来也思辭也矧况也射厭也此大雅抑之篇刺厲王之/詩詩人刺時人祭祀懈倦故云神之来至以其無形不
可度知恆湏恭敬况於祭祀之末可厭倦之乎言不可/厭倦也記者引詩明鬼神之所尊敬也夫微之顯者言
鬼神之狀微昧不見而精靈與人為吉凶是從微之顯/也誠之不可揜者言鬼神誠信不可揜蔽善者必降之
以福惡者必降之以禍如此夫者此詩人所云何可厭/倦夫語助也此鬼神即與易繫辭云是故知鬼神之情
[052-18b]
狀與天地相似以能生萬物也案彼注木火之神生物/金水之鬼終物彼以春夏對秋冬故以春夏生物秋冬
終物其實鬼神皆能生物終物也故此云體物而不可/遺此雖說隂陽鬼神人之鬼神亦附隂陽之鬼神故此
云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是兼人之鬼神也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徳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
内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注保安也音義與音/餘故大徳必
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夀注名令聞也音
聞音/問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注材謂其質性
也篤厚也言善者天厚其福惡者天厚其毒皆由其夲
[052-19a]
而為之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注栽讀如文王初載之
載栽猶殖也培益也今時人名草木之植曰栽築墻立
板亦曰栽栽或為兹覆敗也音義栽依注音災將才反/注同植也培蒲回反
覆芳伏反載之載並/音災本或作哉同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徳宜民宜
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徳者必受命注
憲憲興盛之貌保安也佑助也音義嘉户嫁反詩本作/假音同假嘉也皇
音加善也憲音顯注同一/音如字佑音祐下注同正義曰此一節明中庸之/徳故能富有天下受天之
命也子孫保之者師說云舜禪與禹何言保者此子孫/承保祭祀故云保周時陳國是舜之後故大徳必得其
[052-19b]
位者以其徳大能覆養天下故必得其位如孔子有大/徳而無其位以不應圖録雖有大徳而無其位也案援
神契云丘為制法主黑緑不代蒼黄言孔子黑龍之精/不合代周家木徳之蒼也孔演圗又云聖人不空生必
有所制以顯天心丘為木鐸制天下法是也必得其夀/者據舜言之而夫子不長夀以勤憂故也故天之生物
必因其材而篤焉者材謂質性也篤厚也言天之所生/随物質性而厚之善者因厚其福舜禹是也惡者因厚
其毒桀紂是也故四凶黜而舜受禪也故栽者培之者/栽殖也培益也言道徳自能豐殖則天因而培益之傾
者覆之者若無徳自取傾危者天亦因而覆敗之也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徳者此大雅嘉樂之篇美成王之
詩嘉憲也憲憲興盛之貌詩人言善樂君子此成王憲/憲然有令善之徳案詩本文憲憲為顯顯與此不同者
齊魯韓詩與毛詩不同故也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徳者必受命者宜民謂宜養萬民
[052-20a]
宜人謂宜官人其徳如此故受福于天佑助也保安也/天乃保安佑助命之為天子又申重福之作記者引證
大徳必受命之義則舜之為也注正義曰栽讀如文王/初載之載者案詩大明云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彼注云
載識也言文王生適有所識天為之生配謂生大姒此/載為栽殖者載容兩義亦得為識亦得為殖此對傾者
覆之故以為殖云築墻立板亦曰栽者案莊/二十九年左傳云水昏正而栽謂立板築也
子曰無憂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
作之子述之注聖人以立法度為大事子能述成之則
何憂乎堯舜之父子則有凶頑禹湯之父子則寡令聞
父子相成唯有文王武王纉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
[052-20b]
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
之内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注纉繼也緒業也戎兵也衣
讀如殷聲之誤也齊人言殷聲如衣虞夏啇周氏者多
矣今姓有衣者殷之胄與壹戎殷者壹用兵伐殷也音
纉徐音纂哉管反大音㤗下及注大王皆同壹戎衣/依注衣作殷於巾反謂一用兵伐殷也尚書依字讀
謂一著戎衣而天下大/定胄與直救反下音餘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徳
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
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
[052-21a]
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
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注末猶老
也追王大王王季者以王迹起焉先公組紺以上至后
稷也斯禮達於諸侯大夫士庶人者謂葬之從死者之
爵祭之用生者之禄也言大夫葬以大夫士葬以士則
追王者改葬之矣期之喪達於大夫者謂旁親所降在
大功者其正統之期天子諸侯猶不降也大夫所降天
子諸侯絶之不為服所不臣乃服之也承葬祭說期三
[052-21b]
年之喪者明子事父以孝不用其尊卑變音義末亡遏/反追王
于况反注追王同期音基注同組音祖紺古闇反組紺/大王之父也亦曰諸盩盩音置留反以上時掌反不為
服于/僞反正義曰此一節明夫子論文王武王聖徳相承/王有天下上能追尊大王王季因明天子以下
及士庶人葬祭祀之禮各随文觧之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者言文王以王季為父則王季
能制作禮樂文王奉而行之文王以武王為子武王又/能述成文王之道故無憂也武王纉大王王季文王之
緒者纉繼也緒業也言武王能纉繼父祖之業以王天/下也壹戎衣而有天下者戎兵也言一用兵伐殷而勝
之也武王末受命者此美周公之徳也末猶老也謂武/王年老而受命平定天下也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
士庶人者斯此也言周公尊崇先公之禮非直天子所/行乃下達於諸侯大夫士庶人等無問尊卑皆得上尊
[052-22a]
祖父以己之禄祭其先人猶若周公以成王天子之禮/祀其先公也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者謂
父既為大夫祭以士禮貶其先人而云尊之者欲明以/己之禄祀其先人也期之喪達乎大夫者欲見大夫之
尊猶有期喪謂旁親所降在大功者得為期喪還著大/功之服故云達乎大夫若天子諸侯旁期之喪則不為
服三年之喪達乎天子者謂正統在三年之喪父母及/適子并妻也達乎天子者言天子皆服之不云父母而
云三年者包適子也天子為后服期以三年包之者以/后卒必待三年然後娶所以達子之志故通在三年之
中是以昭十五年左傳云穆后崩太子夀卒叔向云王/一嵗而有三年之喪二焉是包后為三年也直云達乎
天子不云諸侯者諸侯旁親尊同則不降故喪服大功/章云諸侯為姑姊妹嫁於國君者是也父母之喪無貴
賤一也者唯父母之喪無問天子及士庶人其服並同/故云無貴賤一也注正義曰案尚書武成云一戎衣謂
[052-22b]
一著戎衣而滅殷此云一者以經武王繼大王王季文/一三人之業一用滅殷對三人之業為一耳由三人之
業故一身滅之鄭必以衣為殷者以十一年觀兵于孟/津十三年滅紂是再著戎衣不得稱一戎衣故以為殷
故注云齊人言殷聲如衣末猶老也者謂文王受命十/一年武王觀兵于孟津白魚入王舟是老而受命受命
後七年而崩故鄭注洛誥文王受赤雀武王俯取白魚/皆七年是也云追王大王王季者以王迹起焉者案詩
頌閟宫云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啇是王迹起也云先/公組紺以上至后稷也者組紺大王之父一名諸盩周
本紀云亞圉卒子太公叔穎立太公卒子古公亶父立/又世本云亞圉雲生太公組紺諸盩則叔穎組紺諸盩
是一人也此又云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則先公之/中包后稷也故云組紺以上至后稷也案司服云享先
王則衮冕先公則鷩冕以后稷為周之始祖祫祭於廟/當同先王用衮則先公無后稷也故鄭注司服云先公
[052-23a]
不窋至諸盩若四時常祀惟后稷及太王王季之等不/得廣及先公故天保云禴祠烝甞于公先王是四時常
祀但有后稷諸盩以下故鄭注天保云先公謂后稷至/諸盩此皆盡望經上下釋義故不同或有至字誤也云
則追王者改葬之矣者以太王王季身為諸侯葬從死/者之爵則太王王季祗得為諸侯葬禮不得言追王從
天子法故知追王之時而更改葬用天子禮案大傳云/武王追王太王亶父王季歴此云周公追王不同者武
王既伐紂追王布告天下周公追而改葬故不同也云/期之喪達乎大夫者謂旁親所降在大功者熊氏云此
對天子諸侯故云期之喪達乎大夫其實大夫為大功/之喪得降小功小功之喪得降緦麻是大功小功皆逹
乎大夫熊氏又云天子為正統之喪適婦大功適孫之/婦小功義或然但無正文耳云所不臣乃服之也者喪
服傳云始封之君不臣諸父昆弟封君之子不/臣諸父而臣昆弟但不臣者皆以本服服也
[052-23b]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
人之事者也春秋脩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
時食注脩謂掃糞也宗器祭器也裳衣先祖之遺衣服
也設之當以授尸也時食四時祭也音義掃悉報反糞/弗運反本亦
&KR2076亦/作拚同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
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
序齒也注序猶次也爵謂公卿大夫士也事謂薦羞也
以辨賢者以其事别所能也若司徒奉牛宗伯共雞牲
[052-24a]
矣文王世子曰宗廟之中以爵為位崇徳也宗人授事
以官尊賢也旅酬下為上者謂若特牲饋食之禮賔弟
子兄弟之子各舉觶於其長也逮賤者宗廟之中以有
事為榮也燕謂既祭而燕也燕以髪色為坐祭時尊尊
也至燕親親也齒亦年也音義昭穆常遥反穆又作繆/音同逮本又作遝同音
代燕於見反别彼列反饋其位/反觶音至長丁丈反下謂長同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
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
也注踐猶升也其者其先祖也踐或為纉郊社之禮所
[052-24b]
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注社祭地神
不言后土者省文音義省色/領反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
治國其如示諸掌乎注示讀如寘諸河干之寘寘置也
物而在掌中易為知力者也序爵辨賢尊尊親親治國
之要音義示依注音寘之豉反易以豉反知力音智本/亦無力字治之要也治直吏反一本作治國
之要治/則如字正義曰以前經論文王武王聖徳相承此論/武王周公上成先祖脩其宗廟行郊社之禮
所以能治國如置物掌中也各随文觧之夫孝者善繼/人之志者人謂先人若文王有志伐紂武王能繼而承
之尚書武成曰予小子其承厥志是善繼人之志也善/述人之事者也者言文王有文徳為王基而周公制禮
[052-25a]
以賛述之故洛誥云考朕昭子刑乃單文祖徳是善述/人之事也此是武王周公逹孝之事宗廟之禮所以序
昭穆也者若昭與昭齒穆與穆齒是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者序謂次序爵謂公卿大夫士也謂祭祀之時公
卿大夫各以其爵位齒列而助祭祀是辨貴賤也故文/王世子云宗廟之中以爵為位崇徳也宗人授事以官
尊賢也是也序事所以辨賢也者事謂薦羞也序謂次/序所供祭祀之事若司徒奉牛司馬奉羊宗伯共雞是
兮别賢能堪任其官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者旅/衆也逮及也謂祭末飲酒之時使一人舉觶之後至旅
酬之時使卑者二人各舉觶於其長者卑下者先飲是/下者為上賤人在先是恩意先及於賤者故云所以逮
賤也案特牲饋食之禮主人洗爵獻長兄弟獻衆兄弟/之後衆賔弟子于西階兄弟弟子于東階各舉觶於其
長也弟子等皆是下賤而得舉觶是有事於宗廟之中/是其榮也又制受爵是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者言
[052-25b]
祭末燕時以毛髪為次序是所以序年齒也故注云燕/謂既祭而燕也燕以髮色為坐祭時尊尊也至燕親親
也踐其位行其禮者踐升也謂孝子升其先祖之位行/祭祀之禮也治國其如示諸掌乎注云示讀如寘諸河
干之寘寘置也者若能明用序爵辨賢尊親/則治理其國其事為易猶如置物於掌中也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䇿其人存則其政舉
其人亡則其政息注方版也䇿簡也息猶滅也音義方/䇿
初革反版音/板本亦作板人道敏政地道敏樹注敏猶勉也樹謂殖
草木也人之無政若地無草木矣敏或為謀夫政也者
蒲盧也注蒲盧蜾蠃謂土蜂也詩曰螟蛉有子蜾蠃負
[052-26a]
之螟蛉桑蟲也蒲盧取桑蟲之子去而變化之以成為
己子政之於百姓若蒲盧之於桑蟲然音義蒲盧並如/字爾雅云
蜾蠃蒲盧即今之細腰蜂也一名&KR1889螉蜾音果蠃力果/反本亦作螺音同蜂芳封反字亦作蠭同螟莫瓶反蛉
音零己/音紀故為政在人注在於得賢人也取人以身脩身
以道脩道以仁注取人以身言明君乃能得人仁者人
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
禮所生也注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問之
言音義殺色界反/徐所例反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052-26b]
此句其屬在下著脫誤重在此音義治直吏反一音如/字脫音奪重直用
反/故君子不可以不脩身思脩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
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注言脩身乃
知孝知孝乃知人知人乃知賢不肖知賢不肖乃知天
命所保佑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
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徳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注達者
常行百王所不變也音義知音智下近乎知/注言有知皆同或生而知
[052-27a]
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注困而知
之謂長而見禮義之事已臨之而有不足乃始學而知
之此達道也音義長丁丈反/己音紀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
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注利謂貪榮名也勉强
恥不若人音義强其兩/反注同正義曰此一節明哀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荅以為政之道
在於取人脩身并行達道有五行之者三今各随文觧/之文武之政布在方䇿者言文王武王為政之道皆布
列在於方牘簡䇿其人存則其政舉者雖在方䇿其事/久逺此廣陳為政之道其人謂賢人舉猶行也存謂道
徳存在也若得其人道徳存在則能興行政教故云舉/也其人亡則其政息者息滅也其人若亡謂道徳滅亡
[052-27b]
不能興舉於政教若位無賢臣政所以滅絶也人道敏/政者敏勉也言為人君當勉力行政地道敏樹者樹殖
草木也言為地之道亦勉力生殖也人之無政若地無/草木地既無心云勉力者以地之生物無倦似若人勉
力行政然也夫政也者蒲盧也者蒲盧取桑蟲之子以/為己子善為政者化養他民以為己民若蒲盧然也故
為政在人者言君行善政則民從之故欲為善政者在/於得賢人也取人以身者明君欲取賢人先以脩正己
身則賢人至也脩身以道者言欲脩正其身先須行於/道徳也脩道以仁者言欲脩道徳必須先脩仁義仁者
人也親親為大者仁謂仁恩相親偶也言行仁之法在/於親偶欲親偶疏人先親已親然後比親及疏故云親
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者宜謂於事得宜即是其/義故云義者宜也若欲於事得宜莫過於尊賢云尊賢
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者五服之節降殺/不同是親親之衰殺公卿大夫其爵各異是尊賢之等
[052-28a]
禮者所以辨明此上諸事故云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者鄭謂比句應在下章著脫誤重在比耳故君子
不可以不脩身思脩身不可以不事親言思念脩身之/道必先以孝為本故云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
不知人既思事親不可不先擇友取人也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欲思擇人必先知天時所佑助也謂人作善
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當捨惡脩善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五者謂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交皆是
人間常行道理事得開通故云逹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徳也言知仁勇人所常行在身為徳故云天下
之達徳也言百王用此三徳以行五道五事為本故云/道三者為末故云徳若行五道必須三徳無知不能識
其理無仁不能安其事無勇不能果其行故必須三徳/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言百王以来行此五道三徳其義
一也古今不變也或生而知之謂天生自知也或學而/知之謂因學而知之㦯困而知之謂臨事有困由學乃
[052-28b]
知及其知之一也言初知之時其事雖别既知之後並/皆是知故云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謂無所求為
安静而行之或利而行之謂貪其利益而行之行此五/事得其榮名於己無害則利而行之也故論語云知者
利仁是也或勉强而行之或畏懼罪惡勉力自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雖行之有異及其所行成功是一也
言皆得成功矣皇氏云所知所行謂上五/道三徳今謂百行皆然非唯三五而已也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
則知所以脩身知所以脩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
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注言有知有仁有勇乃知
脩身則脩身以此三者為基音義好呀報反近附近之/近行皇如字徐下孟
[052-29a]
反/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脩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
大臣也體羣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逺人也懐諸
侯也注體猶接納也子猶愛也逺人蕃國之諸侯也音
子如字徐將吏反下/句放此蕃方元反脩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
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羣臣則士之報禮
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逺人則四方
歸之懐諸侯則天下畏之注不惑謀者良也不眩所任
明也音義眩𤣥/遍反正義曰前文夫子荅哀公為政須脩/身知人行五道三徳之事此以下夫
[052-29b]
子更為哀公廣說脩身治天下之道有九種常行之事/又明脩身在於至誠若能至誠所以賛天地動鬼神也
博厚配地髙明配天各随文觧之此一節覆明上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好學近乎知者則前文或學
而知之盖能好學無事不知故云近乎知也力行近乎/仁者此則前文或利而行之以其勉力行善故近乎仁
也知恥近乎勇者覆前文困而知之及勉强而行之以/其知自羞恥勤勉遇事不避危難故近乎勇也前經生
而知之不覆說者以其生知自然合聖故不湏覆說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者此夫子為哀公說治天下國
家之道有九種常行之事論九經之次目也體羣臣也/者體謂接納言接納羣臣與之同體也子庶民也者謂
子愛庶民也来百工也者謂招来百工也脩身則道立/者此一經覆說行九經則致其功用也脩身則道立者
謂脩正其身不為邪惡則道徳興立也尊賢則不惑者/以賢人輔弼故臨事不惑所謀者善也敬大臣則不眩
[052-30a]
者眩亦惑也以恭敬大臣任使分明故於事不惑前文/不惑謀國家大事此云不眩謂謀國家小事但所謀之
事大小有殊所以異其文體羣臣則士之報禮重者羣/臣雖賤而君厚接納之則臣感君恩故為君死於患難
是報禮重也子庶民則百姓勸子愛也言愛民如子則/百姓勸勉以事上也来百工則財用足百工興財用也
君若賞賚招来之則百工皆自至故國家財用豐足柔/逺人則四方歸之逺人謂蕃國之諸侯四方則蕃國也
懐諸侯則天下畏之懐安撫也君若安撫/懐之則諸侯服從兵强土廣故天下畏之
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脩身也去讒逺色賤貨而貴
徳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
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勸士也時
[052-30b]
使薄歛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廪稱事所以勸百
工也送徃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逺人也繼絶世
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徃而薄來所以懐諸侯
也注同其好惡不特有所好惡於同姓雖恩不同義必
同也尊重其禄位所以貴之不必授以官守天官不可
私也官盛任使大臣皆有屬官所任使不親小事也忠
信重禄有忠信者重其禄也時使使之以時日省月試
考校其成功也既讀為餼餼廪稍食也槀人職曰乗其
[052-31a]
事考其弓弩以下上其食音義齊側皆反去起呂反逺/于邁反好惡呼報反下
烏路反又並如字注同斂力驗反既依注音餼許氣反/廪彼錦反一本又力錦反稱尺證反朝直遥反槀苦報
反一音古老/反上時掌反正義曰此一節說行九經之法齊明盛/服者齊謂整齊明謂嚴明盛服謂正其
衣冠是脩身之體也此等非禮不動是所以勸脩身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者尊其位謂授
以大位重其禄謂重多其禄位崇重而己不可任以職/事同其好惡好謂慶賞惡謂誅罸言於同姓既有親疎
恩親雖不同義必須等故不特有所好惡勸親親也者/尊位重禄以勉之同其好惡以勵之是勸親親也官盛
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官盛謂官之盛大有屬官者當令/任使屬官不可以小事專勞大臣大臣懐徳故云所以
勸大臣也日省月試既廪稱事所以勸百工也既廪謂/飲食糧廪也言在上每日省視百工功程每月試其所
[052-31b]
作之事又飲食糧廪稱當其事功多則廪厚功少則餼/薄是所以勸百工也治亂持危者諸侯國内有亂則治
討之危弱則扶持之厚徃而薄来所以懐諸侯也厚徃/謂諸侯還國王者以其財賄厚重徃報之薄来謂諸侯
貢獻使輕薄而来如此則諸侯歸服故所以懐諸侯也/注正義曰尊重其禄位者言同姓之親既非賢才但尊
重其禄位榮貴之而己不必授以官守也云大臣皆有/屬官所任使不親小事也者若周禮六卿其下各有屬
官其細碎小事皆屬官為之是不親小事也云既讀為/餼餼廪稍食也者以既與廪連文又與餼字聲同故讀
既為餼稍食者謂稍給之故周禮月終均其稍食是也/引槀人職者證其餼廪稱事案周禮夏官槀人掌弓矢
之材其職云乗其事乗謂計算其所為之事考其弓弩/謂考校弓弩之善惡多少以下上其食下謂貶退上謂
増益善者則增上其食/惡者則減其食故也
[052-32a]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
疚道前定則不窮注一謂當豫也跲躓也疚病也人不
能病之音義跲其刼反皇音給行下/孟反疚音救躓徐音致正義曰此一節/明前九經之法
唯在豫前謀之故云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謂豫也言前/定則不跲者案字林云跲躓也躓謂行倒蹶也將欲𤼵
言能豫前思定然後出口則言得流行不有躓蹶也事/前定則不困者困乏也言欲為事之時先湏豫前思定
則臨事不困行前定則不疚者疚病也言欲為行之時/豫前思定則行不疚病道前定則不窮者言欲行道之
時豫前謀定則道無窮也注正義曰人不能病之者觧/經行前定則不疚人若行不豫前先定人或不信病害
[052-32b]
之既前定而後行/故人不能病害也
 
 
 
 
 
 
 禮記注疏卷五十二
[052-33a]
 禮記注疏卷五十二考證
中庸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注疏本此及下二節俱相
 連更不畫斷故必讀注疏而後知章句之精也後凡
 兮章無理處仿此
君子之道費而隠注言可隠之節也費猶佹也道不費
 則仕○臣召南/按注疏以索隐行怪及此章為一節
 因有兩隠字偶同遂强觧之費字音弗尤為難觧朱
 子斷此自為一章而釋之曰費用之廣也隠體之微
[052-33b]
 也費符味反理始可通
父母其順矣乎疏即上云道不逺施諸己○臣召南/
 文勢當云忠恕違道不逺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
 人也道不逺上脫三字施諸己下脫九字
壹戎衣注衣讀如殷○朱子讀衣字
追王太王王季注則追王者改葬之矣○臣召南/按古
 未見有改葬之事鄭臆說耳
夫政也者蒲盧也注謂土蜂也○沈括謂是蒲葦
[052-34a]
三者天下之達徳也疏五事為本故曰道三者為末故
 曰徳○臣召南/按此疏謬矣達徳可云末乎
子曰好學近乎知○注疏以此下另為章因有子曰二
 字也朱子曰子曰二字衍文又曰家語亦載此章而
 其文尤詳成功一也之下有公曰子之言美矣至矣
 寡人實固不足以成之也故其下復以子曰起辭今
 無此問而猶有子曰二字蓋子思刪其繁文以附於
 篇而所刪有不盡者今當為衍文也
[052-34b]
柔逺人也注逺人蕃國之諸侯也○臣召南/按此則逺
 人與諸侯是一事不應並列為九經矣朱子以無忘
 賔旅觧之是也
尊其位重其禄疏重其禄謂重多其禄位崇重而已○
 位崇重而已上當有但禄二字
凡事豫則立注一謂當豫也○臣召南/按注甚精所當
 豫者誠是也疏云一謂豫也非注之意
 禮記注疏卷五十二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