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51 讀禮通考-清-徐乾學 (master)


[091-1a]
欽定四庫全書
 讀禮通考卷九十一  刑部尚書徐乾學撰
  葬考十
   山陵四
宋僖祖欽陵
 東都事畧建隆元年三月壬戌有司上皇髙祖文安
 府君諡曰文獻皇帝廟號僖祖皇髙祖妣崔氏諡曰
 文懿皇后陵曰欽陵
[091-1b]
順祖康陵
 東都事畧建隆元年三月有司上皇曽祖中丞府君
 諡曰惠元皇帝廟號順祖皇曽祖妣桑氏諡曰惠明
 皇后陵曰康陵
翼祖定陵
 東都事畧建隆元年三月有司上皇祖驍衛府君諡
 曰簡恭皇帝廟號翼祖皇祖妣京兆郡夫人劉氏諡
 曰簡穆皇后陵曰定陵
[091-2a]
 宋史禮志順祖翼祖皆葬幽州至真宗始命營奉三
 陵遂以一品禮葬河南縣制度比安陵減五分之一
 石作減三分之一尋改定陵曰靖陵
宣祖安陵
 東都事畧建隆元年三月有司上皇考武清府君諡
 曰昭武皇帝廟號宣祖陵曰安陵
 宋史禮志安陵在京城東南隅乾徳初改卜河南府
 鞏縣西南四十里訾鄉鄧封村以司徒范質為改卜
[091-2b]
 安陵使學士竇儼禮儀使中丞劉温叟儀仗使樞密
 直學士薛居正鹵簿使太宗時尹開封為橋道頓遞
 使質尋免相以太宗兼轄五使事修奉新陵皇堂下
 深五十七尺髙三十九尺陵臺三層正方下層毎面
 長九十尺南神門至乳臺乳臺至鵲臺皆九十五步
 乳臺髙二十五尺鵲臺増四尺神牆髙九尺五寸環
 四百六十步各置神門角闕
 東都事畧宣祖昭憲皇后杜氏建隆二年崩于滋徳
[091-3a]
 殿諡曰明憲葬安陵乾徳二年改卜安陵更諡曰昭
 憲合祔安陵
 文獻通考安陵陪葬子孫一百二十一墳
太祖永昌陵
 東都事畧開寳九年冬十月癸丑帝崩于萬嵗殿明
 年四月乙卯葬永昌陵
 宋史禮志陵在鞏縣祔宣祖
 東都事畧太祖孝惠皇后賀氏周顯徳五年崩葬安
[091-3b]
 陵之西北
 孝明皇后王氏葬于安陵之北
 宋史禮志孝明孝惠二后乾徳元年十二月時議改
 卜安陵于鞏并以二后陪葬焉皇堂之制下深四十
 五尺上髙三十尺陵臺再成四面各長七十五尺神
 牆髙七尺五寸四面各長六十五步南神門至乳堂
 四十五步髙二丈三尺四月九日葬孝惠于安陵之
 西北孝明于安陵之北
[091-4a]
    乾學案宋時皇后如宣祖昭憲杜后合祔安
    陵為行前代之禮而太祖之孝明孝惠二后
    一葬宣祖安陵西北一葬安陵之北孝章宋
    后亦不同兆域太宗皇后尚有葬安陵西北
    者章獻明肅劉后亦葬真宗永定陵西北隅
    當時禮官不主祔葬今采録宋時皇后葬地
    並附著於帝後以便考覽也
 宋史禮志孝章皇后宋氏至道元年四月崩六月上
[091-4b]
 諡曰孝章皇后以嵗忌權欑于趙村沙臺三年正月
 祔葬永昌陵之北皇堂陵臺神牆乳臺鵲臺並如孝
 明園陵制度
 文獻通考永昌陵陪葬子孫一十五墳
太宗永熙陵
 東都事畧至道三年三月癸巳帝崩于萬嵗殿十月
 己酉葬永熙陵
 宋史禮志永熙陵皇堂深百尺方廣八十尺陵臺方
[091-5a]
 二百五十尺置衛士五百人于陵
 東都事畧太宗淑徳皇后尹氏早崩葬于孝明陵之
 西北 懿徳皇后符氏葬于安陵之西北 明徳皇
 后李氏祔葬永熙陵 元徳皇后李氏以真宗生母
 祔葬永熙陵
 文獻通考元徳皇后李氏以至道三年十月追尊先
 殯于普安禪院咸平元年議改卜園陵二年命使按
 行園陵地議立陵名禮官言周顯徳末都省集議故
[091-5b]
 事帝后同陵謂之合葬同塋謂之附葬漢吕氏陵在
 長陵西百餘步以同塋兆而無名號又唐穆宗二后
 王氏生敬宗蕭氏生文宗並附葬光陵之側今園陵
 鵲臺在永熙陵封地之内恐不須别建陵號從之
 永熙陵陪葬子孫八墳
真宗永定陵
 東都事畧乾興元年二月戊午帝崩于延慶殿冬十
 月己酉葬永定陵
[091-6a]
 宋史禮志山陵按行使藍繼宗言據司天監定永安
 縣東北六里曰卧龍岡堪庀山陵詔雷允恭覆按以
 聞皇堂之制深八十一尺方百四十尺制陵名曰永
 定
 文獻通考始丁謂請名陵曰鎮陵及謂貶馮拯謂三
 陵皆有永字故易曰永定陵然永安乃縣名也宣祖
 陵止名安陵又翼祖已名定陵于是復改翼祖陵為
 靖陵議者譏拯不學當時無正之者
[091-6b]
 宋史后妃傳真宗章懷潘皇后端拱二年五月薨葬
 永昌陵之側陵名保泰 章穆郭皇后景徳四年崩
 葬永熙陵之西北
 宋史禮志章獻明肅皇后劉氏明道二年三月崩于
 寳慈殿司天監詳定山陵制度皇堂深五十七尺神
 牆髙七尺五寸四面各長六十五步乳臺髙一丈九
 尺至南神門四十五步鵲臺髙二丈三尺至乳臺四
 十五步十月五日葬永定陵之西北隅
[091-7a]
 宋后妃傳李宸妃生仁宗章獻以為己子仁宗不自
 知為妃所出也明道元年薨章獻太后欲以宫人禮
 治喪丞相吕夷簡奏禮宜從厚太后獨坐簾下召吕
 夷簡問曰一宫人死相公云何夷簡曰臣待罪宰相
 事無内外無不當預太后怒曰相公欲離間吾母子
 耶夷簡從容對曰陛下不以劉氏為念臣不敢言儻
 念劉氏則喪禮宜從厚太后悟遽曰宫人李宸妃也
 夷簡請治喪用一品禮殯洪福院夷簡又謂入内都
[091-7b]
 知羅崇勲曰宸妃當以后服殮用水銀實棺異時勿
 謂夷簡未嘗道及崇勲如其言後章獻太后崩燕王
 為仁宗言陛下乃李宸妃所生死以非命仁宗號慟
 尊妃為皇太后諡曰莊懿幸洪福寺祭告易梓宫親
 往視之妃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以水銀養之故
 不壞仁宗歎曰人言其可信哉遇劉氏加厚陪葬永
 定陵慶厯中改諡章懿
 禮志章惠皇后楊氏明道三年十二月崩四年二月
[091-8a]
 葬永定陵之西北隅
仁宗永昭陵
 東都事畧嘉祐八年三月辛未帝崩于福寧殿冬十
 月甲午葬永昭陵
 傳家集殿中侍御史司馬光言山陵擇地劄子曰臣
 竊聞大行皇帝欲以十二月二十七日大葬而朝廷
 遣使按行山陵至今未知定處或云欲於永安縣界
 之外廣求吉地臣愚以為過矣夫隂陽之書使人拘
[091-8b]
 而多畏至於喪葬為害尤甚是以士庶之家或求葬
 地擇嵗月至有累世不葬者臣常深疾此風欲乞國
 家禁絶其書而未暇也今山陵大事當守先王之典
 禮至於葬書出於世俗委巷之言司天隂陽官皆市
 井愚夫何足問也古者天子七月諸侯五月大夫三
 月士踰月葬於北方北首未嘗問嵗月相山岡然考
 其子孫之吉凶豈有異扵今哉春秋書己丑葬戊午
 日下昃乃克葬然則雖云卜日亦臨事制宜也周禮
[091-9a]
 冢人掌公墓之地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明
 不擇地形也然而周有天下三十六王八百六十七
 嵗盖王者受命於天期運有常國之興衰在徳之美
 惡固不繫葬地時日之吉凶也且葬者藏也本以祖
 宗之形體得土厚水深髙敞堅實之地則可矣子孫
 豈可因以求福哉又向者國家以拘於時日之故堅
 用八日大斂自爾以来聖躬有疾至今尚未平復隂
 陽無驗亦己眀矣況國家自宣祖以来葬于永安百
[091-9b]
 有餘年官司儲偫素皆有備今改卜他所不惟縣邑
 官司更須創制亦恐大行皇帝神靈眷戀祖宗未肯
 即安於新陵也凡科率之物期日逺則民力寛而事
 易辦期日近則費愈多而事不集磚石之類體重難
 移若山陵之處不使預先知之則有司何以供辦百
 姓何以輸納至時暴加迫趣則一錢之物必直十錢
 疲羸之民將不勝其弊伏望朝廷特賜指揮按行山
 林使等只於永安界舊陵側近選擇善地旬日之内
[091-10a]
 早定奪聞奏仍令有司預先計度山陵的實合用之
 物降下本處寛設期限使之備辦不得太約虛數及
 妄定近限必使號令明信則事無不濟而民力不困
 矣
 名臣琬琰之集鄭獬上疏曰仁宗大行皇帝永昭陵
 依乾興制度雖未為過侈以今較昔盖有不同乾興
 帑庫充積財力有餘故可以溢祖宗之舊制今國用
 空闕財賦不支將累嵗邊備一日費之不知何年復
[091-10b]
 能充補萬一嵗凶民饑少有風塵之警則將何䇿以
 禦豈可以乾興為法也夫儉葬之制周公非不忠曽
 子非不孝以為褒君愛父不在於聚財此前世之極
 論竊惟大行皇帝節儉愛民出於天性無珠玉竒異
 之好無犬馬游觀之樂服御至於澣濯器玩極於樸
 陋此天下之所共知也今山陵制度乃取乾興最盛
 之時為準獨不傷先帝平日積儉之徳乎臣以為宜
 飭有司條其名數再議減節
[091-11a]
 范鎮奏曰竊聞大行皇帝受命寳及沿寳法物與平
 生衣冠器用皆欲舉而葬之恐非所以稱大行皇帝
 恭儉之意其受命寳伏乞陛下自寳用之且示有司
 傳付若衣冠器玩則請陳於陵寢及神御殿嵗時展
 視以慰思慕詔檢討官討尋典故及命兩制官禮官
 詳議翰林學士王珪等奏議曰受命寳者猶昔傳國
 璽也宜為天子傳器不當改作古者藏先王衣服於
 廟寢至於平生器玩則前世既不皆納於方中亦不
[091-11b]
 盡陳於陵寢謂今宜從省約以稱先帝恭儉之實臣
 等謹議殿中侍御史傅堯俞乞減昭陵用度疏曰伏
 聞大行皇帝山陵一準真宗山陵故事臣竊以定陵
 比永昌永熙事事益増陛下孝思無窮故取禮物極
 盛者為比臣徘徊顧思感傷陛下哀念先帝之意而
 竊未敢以為得也伏惟陛下周覽博識貫通古今至
 於孝不繫於厚葬奢無益於逝者固不待臣言而後
 曉所以不復逺引旁摭為蔓辭以重煩聖聴獨有一
[091-12a]
 事慮陛下悲慕之切未遑及之故臣昧死以陳夫以
 陛下之孝天下之廣俾先帝陵寢更加於真廟亦不
 為難也然古先哲王多以儉薄為美者豈歉於力而
 嗇扵財耶盖人情不以禮節之則將無有限斷臣竊
 謂送終之具得如太祖太宗先帝可以無憾奉先之
 志得如太宗真宗陛下可以無愧況乾興事體與今
 不同而大行皇帝享國四十二年慈愛惻惻惟恐一
 物失其所今之興役正當盛夏工限過急不能免傷
[091-12b]
 人之生物雖官給不能免勞民之力若縁定陵制度
 禮物稍加裁損則傷生者坐減而勞力者易供先帝
 在天之靈必將大以為慰也敢乞陛下詳思逺慮以
 禮斷情俾大行山陵取永昌永熙為例既足以終先
 帝恭儉之徳而奉承遺詔又足以發陛下仁孝之道
 而光昭初政一舉而衆善皆得
 元豐三年程頤代富弼上神宗皇帝論永昭陵疏臣
 弼伏覩太皇太后山陵有期老臣之心有所甚切不
[091-13a]
 忍不言昧死以聞惟陛下深思而力行之不勝大願
 往者營奉昭陵時英宗皇帝方不豫未能聴事朝廷
 罔然不知其制失於迫卒不復深慮博訪凡百規畫
 一出匠者之拙謀中人之私意以巨木架石為之屋
 計不百年必當損墜壙中又為鐵罩重且萬斤以木
 為骨大止數寸不過二三十年決須摧毁梓宫之厚
 度不盈尺異日以萬鈞之石自髙而墜其將奈何思
 之及此骨寒膽喪臣始則不知其詳後則無以為計
[091-13b]
 士民之間有知之者無不痛心飲恨況老臣之心乎
 況陛下之心乎其後厚陵始為石藏議者竊意主事
 大臣已悟昭陵之事獨陛下未知之爾今也不幸太
 皇太后奄棄天下之養因此事㑹當為之謀竊以周
 公制合葬之禮仲尼善魯人之祔歴代諸陵雖不盡用
 亦多行之太祖皇帝神謀聖慮超越萬古昭憲太后
 亦合安陵夫以周公之制仲尼之訓歴代之舊藝祖
 之法循而行之可無疑也老臣願陛下思安親之道
[091-14a]
 為後日之慮決於聖心勿循浮議奉太皇太后合祔
 昭陵因得徹去鐵罩用厚陵石藏之制仍更别加裁
 處使異日雖木壞石墜不能為害救仁皇必至之禍
 成陛下莫大之孝復何難哉在陛下斷之而已既合
 禮典又順人情雖無知之人必不敢以為非是但恐
 有以隂陽拘忌之説上惑聦眀者在陛下睿斷不難
 辨也不遵聖訓不度時宜而規規於拘忌者為賢乎
 為愚乎且隂陽之説設為可信吉凶之應貴賤當同
[091-14b]
 今天下臣庶之家夫婦莫不同穴未聞以為忌也獨
 國家忌之有何義理唐中宗庸昬之主尚能守禮法
 盡孝心責嚴善思愚惑之論卒祔乾陵其為髙宗子
 孫歴世延永是合葬非不利也老臣位至三公年將
 八十復何求哉所保者名節而已肯不以是事勸陛
 下取譏於後世乎復恐陛下謂臣心雖忠切而識慮
 愚暗不能曉達事理臣誠至愚然臣所言者欲陛下
 守經典之訓遵藝祖之軌使仁宗皇帝得安全之道
[091-15a]
 於太皇太后極崇奉之意豈獨老臣之心哉天下之
 心莫不然也陛下不信試以臣之所陳訪於羣臣必
 無以為非者若以臣言為非則是使仁宗遺骨聖體
 碎於巨石之下而不恤乃為是也凡有血氣之類孰
 肯為此意乎臣事仁宗皇帝三十餘年位至宰相聾
 瞽之蔽不能早知而救之於始己為大罪今遇有為
 之時若更惜情顧己不能極言天地神靈必加誅殛
 死何面目見神宗於地下且陛下不知則已今既聞
[091-15b]
 之在常人之情無可忍而不為之理況陛下至仁大
 孝乎唯陛下深思而力行之則天下不勝大願
 程頤上富鄭公書頤頃嵗見治昭陵制度規畫一出
 匠者之拙謀中人之私意宰執受命而已莫敢置思
 以巨木架石為之屋計不百年必當損墜既又觀陵
 中之物見所謂鐵罩者幾萬斤以木為骨大不及三
 寸其相穿叩之處厚纔寸餘逺不過二三十年決須
 摧朽壓於梓宫於時私心皇駭不能自己使人聞於
[091-16a]
 魏公魏公不以為意以魏公之忠孝於仁皇非不盡
 心唯以蔽於衆論昧於逺慮以天下之力葬一人於
 至危之地可不痛哉陵土既復固知無可奈何然每
 一念之心悸魄喪或終夕不寐今鄉鄰之間有如是
 事可為謀而不以告人必謂之不信況仁皇天下父
 母乎今也不幸太皇太后奄棄宫闈因此事㑹可為
 之謀夫合葬之禮周公以来未之有改近取諸唐帝
 后亦或同穴至於乾陵乃是再啓太祖皇帝神謀逺
[091-16b]
 慮超越萬古昭憲太后亦合安陵稽典禮則得尊親
 之道徇俗法則皆享福之永此為可行無足疑者伏
 願公忠誠奮發為朝廷極論其事請奉太皇太后合
 祔昭陵因得徹去鐵罩用厚陵石椁之制仍更别加
 裁處使異日雖木壞石墜不能為害救仁皇必至之
 禍成主上莫大之孝任此事者非公孰能誠能為之
 天祐忠孝必俾公熾昌壽臧子孫保無疆之休竊惟
 公事仁宗皇帝三十餘年位極人臣恩遇無比料公
[091-17a]
 之心苟能使仁皇聖體保其安全雖陷禍患所不避
 也況一言之易肯顧慮而不發乎事理至明顧主上
 素未知爾以公言之重竭誠致懇再三陳之不憂朝
 廷之不悟獨繫公為不為爾哀哉憤激語辭鄙直内
 省狂易戰慄無地不宣
 蘇洵上韓昭文論山陵書竊見先帝以儉徳臨天下
 在位四十餘年宫室遊觀無所増加帷簿器皿敝陋
 而不易天下稱頌以為文景之所不若今一旦奄棄
[091-17b]
 臣下有司乃欲以末世葬送無益之費侵削先帝休
 息長養之民掇取厚葬之名而遺之以累其盛明故
 洵以為當今之議莫若薄葬竊聞頃者癸酉赦書既
 出郡縣無以賞兵例皆貸錢於民民之有錢者皆莫
 肯自輸於是有威之以刀劔驅之以笞箠為國結怨
 僅而得之者小民無知不知與國同憂方且狼顧而
 不寧而山陵一切配率之科又以復下計今不過秋
 冬之間海内必將騷然有不自聊賴之人竊惟先帝
[091-18a]
 之所以愛惜百姓者如此其深其所以檢身節儉者
 如此其至也推其平生之心而計其既没之意則其
 不欲以山陵重困天下亦已明矣而臣下乃獨為逾
 禮之費以拂其平生之意竊所不取也且使今府庫
 之中財用有餘一物不取於民盡公力而為之以稱
 遂臣子不忍之心猶且獲譏於聖人況乎空虚無有
 一金以上非取於民則不獲而冒行不顧以徇近世
 失中之禮亦已惑矣然議者必將以為君子不以天
[091-18b]
 下儉其親以天下之大而不足於先帝之葬於人情
 有所不順洵亦以為不然使今儉葬而用墨子之説
 則是過也不廢先王之禮而去近世無益之費是不
 過矣子思曰三日而殯凡附於身者必誠必信勿之
 有悔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於棺者必誠必信勿之
 有悔焉耳矣古之人所由以盡其誠信者不敢有畧
 也而外是者則畧之昔華元厚葬其君君子以為不
 臣漢文葬於霸陵木不改列藏無金玉天下以為聖
[091-19a]
 明而後世安於太山故曰莫如建薄葬之議上以遂
 先帝恭儉之誠下以紓百姓目前之患内以解華元
 不臣之譏而萬世之後以固山陵不拔之安如曰詔
 勅已行制度已定雖知不便而不可復改則此又過
 矣盖唐太宗之葬髙祖也欲為九丈之墳用漢氏長
 陵之制百事務從豐厚及羣臣建議以為不可於是
 改從光武之陵髙不過六丈而每事儉約夫君子之
 為政與其坐視百姓之艱難而重改令之非孰若改
[091-19b]
 令以救百姓之急不勝區區之心敢輒以告惟恕其
 狂易之誅幸甚幸甚
 韓忠獻遺事仁宗永昭陵葬且有日忽傳皇堂棟損
 時諸使皆欲不問而掩之韓公琦正色曰不可果損
 當易之若違葬期侈所費此責猶可當若苟且掩之
 後有壞而致人主疑心臣下何以當責
 宋史禮志慈聖光獻皇后曹氏元豐二年十月崩于
 慶壽宫命韓縝為山陵案行使縝言永昭陵北稍西
[091-20a]
 地二百六十步内取方六十五步可為山陵上以迫
 隘詔増十步三月十日葬永昭陵
英宗永厚陵
 東都事畧治平四年春正月帝崩于福寧殿秋八月
 癸酉葬永厚陵
 文獻通考英宗崩遺詔山陵務從省約所歴郡縣無
 科率煩民八月葬永厚陵禮如舊制
 名臣琬琰之集神宗時程頤代父上書曰臣聞孝莫
[091-20b]
 大於安親忠莫先於愛主人倫之本無越於斯人無
 知愚靡不知忠孝之為美也然而不以其道則反害
 之故自古為君者莫不欲孝其親而多獲不孝之譏
 為臣者莫不欲忠其君而常負不忠之罪何則有其
 心行之不得其道也伏惟陛下以至徳承洪業以大
 孝奉先帝聖心切至天下共知然臣以疎賤復敢區
 區冒萬死以進其説者願陛下以至孝之心盡至孝
 之道監歴古之失臣觀秦漢而下為帝王者居天下
[091-21a]
 之尊有四海之富其生也奉養之如之何其亡也安
 厝之如之何然而鮮克保完其陵墓者其故何哉獨
 魏文帝唐太宗所傳嗣君能盡孝道為之永慮至今
 安全事迹昭然存諸簡䇿嗚呼二嗣君不苟為崇侈
 以徇己意乃以安親為心可謂至孝矣漢武之葬霍
 光秉政暗於大體奢侈過度至使陵中不復容物赤
 眉之亂遂見發掘識者謂赤眉之暴無異光自為之
 謂其不能深慮以致後害也二君從儉後世不謂其
[091-21b]
 不孝霍光厚葬千古不免為罪人自古以来觀此明
 鑑而不能行之者無他衆議難違人情所迫爾苟若
 務合常情遂忘逺慮是乃厚於人情而薄扵先君也
 不亦惑乎魏文帝所作終制及唐虞世南所上封事
 皆足取法其指陳深切非所忍言願陛下取而觀之
 可以見明君賢臣所慮深逺古人有言曰死者無終
 極國家有廢興自昔人情當大事之際乃以興廢之
 言為忌諱莫敢議及於此苟循人情辜負往者不忠
[091-22a]
 之大者也臣竊慮陛下追念先帝聖情罔極必欲崇
 厚陵寢以盡孝心臣愚以為違先帝之儉徳損陛下
 之孝道無益於實有累於後非所宜也伏願陛下損
 抑至情深為永慮承奉遺詔嚴飭有司凡百規模盡
 依魏文之制明器所需皆以瓦木為之金銀銅鐵珍
 寳竒異之物無得入壙然後昭示遐邇刋之金石如
 是則陛下之孝顯於無窮陛下之明髙於曠古至於
 紈帛易朽之物亦能為患於數百年之後漢薄后是
[091-22b]
 也或曰山陵崇大雖使無藏安能信於後世臣以為
 不然天下既知之後世必知之臣常遊秦中歴觀漢
 唐諸陵無有完者惟昭陵不犯陵旁居人尚能道當
 日儉素之事此所以歴數百年屢經寇亂而獨全也
 夫臣之於君猶子之扵父豈有陛下欲厚其親而臣
 反欲薄於其君乎誠以厚於先帝無厚於此者也遺
 簪墜履尚當保而藏之不敢不恭況扵園陵得不窮
 深極逺以慮之乎陛下嗣位方初羣臣畏威臣苟不
[091-23a]
 言必慮無敢言者陛下以臣言為妄而罪之則臣死
 且不朽以臣言為是而從之則可以為先帝之福大
 陛下之孝安天下之心垂萬世之法所補豈不厚哉
 臣哀誠内激言意狂率願陛下詳覽而深察之天下
 不勝大願
 翰林學士范鎮上奏曰乾徳初改葬宣祖安陵之制
 其深五十七尺髙三十九尺其下宫及兆域逺近之
 數皆稱於是是時天下既定財用滋豐非不能崇髙
[091-23b]
 侈大以示意而榮親也盖太祖皇帝方無事時念深
 思逺以為厚葬非禮無益於孝作為終制以示後世
 法也昌陵熙陵定陵昭陵雖増損不一然皆非太宗
 真宗仁宗大行皇帝之意實哀毁號慕之際有司而
 為是也昭陵之役距今四年中間仍以水災則公私
 事力為可知也伏惟陛下抑哀毁號慕之情奉太祖
 之中制其今来上宫下宫及兆域之數願一以安陵
 為祖使國用民力得少寛裕則四方觀聴知陛下愛
[091-24a]
 民念祖之心以為初政之美臣不勝區區之意
 演繁露温公日記記英廟山陵舊制曰山陵皇堂壘
 石為四壁積材木於上以卷石覆之神宗以材木有
 時而朽則卷石必墜於梓宫不便更令就地為石椁
 以藏梓宫總管張若水恐穿地或墮陷四壁乃請於
 平地壘石為椁及後山陵復土梓宫入降隧道升石
 椁西首御夷牀不及地一尺而止俟巳時一刻乃下
 仍於其上布方木及盖條石乃設御座於盖下闔石
[091-24b]
 門出築合隧道案此則是神宗慮木久遠必朽朽必
 壓故專令卷石為椁起自地上石既四周捲起交相
 鈎鬭永不壓壞最為堅耐趙州石橋正用捲石法故
 大水不能齧重車不墊也神宗雖有此㫖若水董役
 不敢廢去舊制故捲石之上仍鋪盖木設使盖木朽
 壞而其下自有捲石承之殆無害也
 宋史禮志英宗宣仁聖烈皇后髙氏哲宗元祐八年
 九月三日崩于崇慶宫詔園陵依慈聖光獻太皇太
[091-25a]
 后之制紹聖元年四月一日葬永厚陵
神宗永裕陵
 東都事畧元豐八年三月戊戌帝崩于福寧殿冬十
 月乙酉葬永裕陵
 宋史禮志紹聖四年太史請遷去永裕陵禁山民冢
 一千三百餘以便國音帝曰遷墓得無擾乎若無所
 害則令勿遷果不便國音當給官錢以資葬費
 名臣琬琰之集哲宗初秘書省正字范祖禹上言臣
[091-25b]
 聞儉葬者聖哲之訓也奢葬者世俗之失也宋華元
 厚葬其君君子以為不臣漢世山陵多藏金玉故有
 張釋之之言劉向之論世所明知也武帝在位嵗久
 茂陵中物無所容霍光不達大體以厚葬為愛君無
 所減損從而益之故西漢之末唯霸陵獨完葬之厚
 薄禍福可覩矣臣誠知國家山陵送往儉於前代然
 猶以為言者欲於儉省之制損之又損使天下知其
 中無所有見其中無可欲則萬世之利也臣昔者伏
[091-26a]
 見仁宗皇帝葬于昭陵有緘封皮匣納之方中者甚
 多皆出於禁中人莫得而知也臣愚以為如此之類
 無益於先帝竊恐沿襲故事猶或藏之推此類以損
 之必猶有可損者也昔周太祖將終戒世宗曰昔我
 西征見唐十八陵無不發掘者此無他惟多藏金玉
 故也我死當衣以紙衣斂以瓦棺勿作石羊虎人馬
 唯刻石置陵前云周天子平生好儉約遺令用紙衣
 瓦棺嗣天子不敢違也如或吾違吾不福汝周祖生
[091-26b]
 於五季之末非有前聖之識而其葬乃如太古此其
 志賢於秦始皇逺矣近事不逺即本朝所代也臣以
 為周祖懲唐奢葬故以儉薄矯之然以天子之喪而
 幾於臝葬則太偪而不可為繼今惟於儉制之中加
 省約焉可也臣頃在書局未嘗敢越職言朝廷得失
 今非職而言者竊以先帝之服臣子所同也先帝之
 葬四海所共也臣身服先帝之服預先帝之葬知其
 不合於禮而不言憂其或過於厚而不以告臣所不
[091-27a]
 能已也臣嘗采唐事為唐鑑數百篇欲獻之先帝屬
 先帝不豫未及上其中一篇論厚葬一篇論喪服輙
 不自揆謹録上進庶幾觀古以知今少裨萬一焉干
 冒旒扆臣無任惶懼俟罪之至
 元符初著作郎周常上疏言祖宗諸陵器物止用塗
 金服飾又無珠玉盖務質素昭示訓戒自裕陵至宣
 仁后寢宫乃施金珠願收貯景靈殿以遵遺訓詔置
 之奉宸庫
[091-27b]
 宋史禮志神宗欽聖憲肅皇后向氏建中靖國元年
 正月十三日崩太常寺言大行皇太后山陵一行法
 物宜依元豐二年慈聖光獻皇后故事皇堂之制下
 深六十九尺面方二丈五尺石地穴深一丈明髙二
 丈一尺鵲臺二各髙四十一尺乳臺二各髙二丈七
 尺神牆髙一丈三尺五月六日葬永裕陵
 宋史后妃傳欽成朱皇后生哲宗崇寧元年二月薨
 追冊為皇后陪葬永裕陵 欽慈陳皇后生徽宗帝
[091-28a]
 崩守陵殿未幾薨建中靖國元年追冊為皇太后陪
 葬永裕陵
哲宗永泰陵
 東都事畧元符三年春正月己卯帝崩于福寧殿七
 月壬寅葬永泰陵
 禮志哲宗崩徽宗即位詔山陵制度並如元豐
 名臣琬琰之集陳瓘乞憫恤山陵人夫疏曰臣聞唐
 穆宗山陵久雨時寒役人饑凍頗甚至有持鍤抱篲
[091-28b]
 而死者敬宗憫之於是治路人夫各賜之絹臣謂絹
 者有限之物豈得人人而與之兼諸色應奉之人例
 皆勞苦所可矜者非特治路人夫而已也國家自裕
 陵以前大事既畢之後即降徳音下兩京等處凡干
 應奉之人悉䝉恩恤惠而不費非賜絹之比也迺者
 泰陵應奉之人縁雨水異常州縣督責甚扵他時所
 以叙其情而憫其勞者亦宜加厚惟陛下留意
 東都事畧昭懷皇后劉氏政和元年崩陪葬永泰陵
[091-29a]
 禮志昭慈聖獻皇后孟氏紹興元年四月崩以遺詔
 擇近地權殯俟息兵歸葬園陵梓宫周身勿拘舊例
 以為他日遷祔之便六月殯于㑹稽上亭鄉欑宫方
 百步下宫深一丈五尺明器止用鉛錫置都監巡檢
 一貟衛卒百人
 朝野雜記國朝自宣祖葬河南之永安其後六聖皆
 祔紹興元年昭慈聖獻皇后崩于越州遣告權宜擇
 地欑殯候軍事寧息歸葬園陵梓宫所周於身以為
[091-29b]
 他日遷奉之便於是權殯扵㑹稽縣之上皇村以香
 火院為恭寧寺 昭慈之喪以同知樞密院事李囘
 為總䕶使刑部尚書胡直孺為橋道頓遞使神武左
 軍都統韓世忠為總管内侍楊公弼為都監調三衙
 神武輜重越州卒千三百人穿復土不置五使永裕
 顯仁亦如之至髙宗山陵始備五使如典禮
 揮麈録昭慈聖獻皇后升遐欲建山陵外祖曽公行
 議以為帝后陵寢今存伊洛不日復中原即歸祔矣
[091-30a]
 宜以欑宫為名僉以為當用之
徽宗永祐陵
 東都事畧靖康二年三月丁巳道君皇帝北狩紹興
 五年四月乙未帝崩十二年八月乙丑歸殯于龍徳
 宫十月丙寅葬永祐陵
 聞見録紹興己未春徽宗梓宫歸宰臣上陵名永固
 有王銍者言犯後魏明帝後周文宣二后陵名下祕
 書省參考如銍言遂改名永祐然漢平帝後漢殤帝
[091-30b]
 十國劉龑同曰康陵本朝順祖亦曰康陵後魏明帝
 後周宣帝唐中宗同曰定陵本朝翼祖亦曰定陵前
 漢惠帝唐懿宗皇后同曰安陵本朝宣祖亦曰安陵
 唐太宗曰昭陵本朝仁宗曰永昭陵後魏宣武后曰
 永泰陵唐元宗曰泰陵本朝哲宗亦曰永泰陵盖本
 朝陵名犯前代陵名者不一祖宗以来不避也
 揮麈録紹興戊午徽宗梓宫南歸有日秦丞相當國
 請以永固名陵先人建言北齊叱奴皇后實名之不
[091-31a]
 可犯秦大怒幾蹈不測後數年易曰永祐
 朝野雜紀徽宗梓宫將還宰相秦檜白令侍從臺諫
 禮官尚書省集議靈駕既還當崇奉陵寢或稱欑宫
 禮部貟外郎眉山程敦厚希檜意獨上奏言仍欑宫
 之舊稱則莫能示通和之大信用因山之正典則若
 忘存本之後圖臣以為宜勿徇虚名而當示大信於
 是議者工部尚書莫將等乃言太史稱嵗中不利大
 葬請用明徳皇后故事權欑許之議狀逺引明徳而
[091-31b]
 近舍昭慈似有所避也其後髙宗遣告亦稱欑宫迄
 今循為故事 徽宗初葬五國城後七年金人乃以
 梓宫還行在梓宫至寓于龍徳别宫以故待漏院為
 之在行宫南門外之東帝后異殿先是選人楊緯獻
 書于執政李光以梓宫可還真偽未辨左宣義郎王
 之道亦遺書諫官曽統奏乞命大臣取神櫬之最下
 者斲而視之然後奉安既而禮官請用安陵故事梓
 宫入境即承之以椁有司預製衮冕翬衣以往至則
[091-32a]
 納欑中不改斂 永祐陵在昭慈欑宫西北五十步
 用地二百二十畝欑宫嵗用祠祭錢八千四百餘緡
 修繕錢五千緡
 東都事畧顯恭皇后王氏徽宗即位冊為皇后生欽
 宗崩葬永裕陵之次 明達皇后劉氏冊拜貴妃政
 和三年薨徽宗追冊為皇后陪葬惠恭皇后園 明
 節皇后劉氏由才人進位貴妃宣和三年薨追冊為
 皇后與明達並園
[091-32b]
 宋史后妃傳鄭皇后從上皇幸青城北遷留五年崩
 于五國城諡顯肅梓宫歸入境承之以椁納翬衣其
 中與徽宗合欑于㑹稽永祐陵 韋賢妃髙宗母從
 上皇北遷紹興七年遙尊為皇太后十二年歸臨安
 居慈寧宫崩諡曰顯仁欑于永祐陵之西
 朝野雜紀顯仁皇后欑宫在顯肅宫之西十九步二
 欑宫舊未有禁地顯仁既葬始立四隅以二十里為
 禁城凡民居丘墓皆遷之
[091-33a]
 文獻通考顯仁皇太后韋氏崩祔于永祐陵欑宫詔
 兩欑宫禁地内有遷士庶墳冢屋宇及收買士庶田
 産山林地段專委守臣同檢察官陵所欑置告諭先
 估定實直倍數支還取人户領毋令人吏乞覔騷擾
 殿中侍御史汪徹言竊惟欑宫之地舊占百步去冬
 新立四隅囘環不啻二十里居民悉已遷徙屋廬悉
 已毁撤寸土尺木率居於官今皆為禁地而士庶丘
 隴錯雜其中隂陽家流或謂盡宜挑去以肅静陵域
[091-33b]
 且有内將外從天柱門三男之說或謂暫為欑宫不
 必挑去是故上貽聖慮命臣躬親前去看定臣遵奉
 睿訓周視四隅見得士庶墳塚原計九百三十八穴
 除近已挑去一百七十二穴外有七百六十六穴見
 存竊以欑宫經今三十餘年無有議其非者今二十
 里之内乃云盡令挑移始有紛紛之論太史局各守
 其說皆虚誕浮誣不可取信臣請以史傳及祖宗故
 事明之秦樗里子死葬于渭南章臺之東曰後百嵗
[091-34a]
 是當有天子之宫夾我墓至漢興長樂宫在其東未
 央宫在其西武庫正直其墓且以天子之宫密近而
 當時不聞遷其墓也以今觀之一百二十七穴業已
 挑去而築實之無可奈何而見存七百六十六穴纍
 纍相望雖山林掩蔽皆在禁地若一旦悉令挑去恐
 頓泄地氣兼於人情有所未安欲下紹興府專委守
 臣出榜備坐宫陵制内所載曉諭民間如對界内舊
 墳有願遷出仰召保聞說經府自陳令巡尉監視聴
[091-34b]
 其遷出不願者仍舊從之
 梅溪集王十朋代越帥王佐尚書上疏曰臣竊見欑
 宫修造每年一小修三年一大修率以為常此固陛
 下奉先極孝之心臣子所宜奉行而不懈也然臣竊
 謂陵寢所在神靈是依神道貴幽理宜安静若頻嵗
 修造不無震驚故古不修墓聖人非薄於其親意謂
 寧親莫如寧神是乃孝之大者今欑宫棟宇已固器
 用已備松柏已茂陛下崇奉之心亦可謂至矣臣欲
[091-35a]
 乞自今已後不必以三年大修每年小修為拘但令
 本府常預備瓦石工匠之類以俟不時之須凡棟宇
 或損則更之器用或舊則新之松柏或枯則補之如
 是則工役不繁而丹雘常新嵗月寖久而陵廟愈安
 以昭先帝儉徳之恭以稱陛下寧神之孝不勝幸甚
欽宗永獻陵
 朝野雜紀欽宗之喪舉哀于天章閣南以學士院為
 几筵殿遙上陵名曰永獻暨乾道中朝廷遣使求陵
[091-35b]
 寢地金人許以遷奉且併歸靖康梓宫朝廷難之金
 人乃以禮陪葬于鞏縣云
 文獻通考孝宗乾道六年以起居郎范成大為祈請
 使之金請陵寢地先時上賜宰臣陳俊卿手札曰朕
 痛念祖宗陵寢淪於河洛四十餘年今欲特遣泛使
 就彼祈請卿以為如何可密奏来俊卿以為未可坐
 罷相知福州乃遣成大行令學士院草國書以陵寢
 所在欲求河南地為辭成大將行秘書少監李燾等
[091-36a]
 皆不以為然國子博士丘崈輪對論其無益啓侮上
 不樂曰卿家祖先墳墓為人占據莫亦須理㑹否荅
 云臣但訴之不能告之上赫怒成大既出疆使還其
 國書云和約再成界山河以如舊緘音遽至指鞏洛
 以為言援曩時無用之文續今日既盟之好既云廢
 祀欲伸追逺之懷止可奉遷即俟刻期之報至若未
 歸之旅柩亦當並發於行塗明年遣趙惟賀金主生
 辰復附國書畧曰惟列聖久安之陵寢既難一旦而
[091-36b]
 驟遷則靖康未返之衣冠豈敢先期而獨請其後金
 人徙葬欽宗于鞏原而荆襄諜報乃謂金以十萬騎
 奉還陵寢比來中外洶洶邊塞咸請増戍後卒無事
 中興記建炎元年五月一日大赦天下詔永安軍祖
 宗陵寢西京應天禪院㑹聖宫影殿西墳可差西京
 留守及臺官一貟日下前去躬親省視如合修奉去
 處一面措置仍密具奏聞南墳委汝州守臣依此
 演繁露宗子自袝葬山/陵之外又有南墳西墳
[091-37a]
 文獻通考建炎元年五月詔河南府鎮撫使翟興團
 結本處義兵保䕶祖宗陵寢
 北盟㑹編紹興九年二月以趙士㒟為朝陵使兵部
 侍郎張燾副之士㒟燾往西京朝陵日延見父老宣
 布天子徳意迨至柏城披鉏荆棘隨宜葺治展敬成
 禮而還五月囘行在入對燾具劄子奏曰臣竊惟國
 家遭百六之災禍流海宇上及山陵臣等恭謁栢城
 至於慟哭祖宗在天之靈震怒已久躬行天討得無
[091-37b]
 望於陛下上問諸陵寢若何燾不對惟言萬世不可
 忘此讐上為黯然
 文獻通考時方庭實為三京淮北宣諭使至西京先
 朝謁陵寢見永昌而下皆遇驚犯泰陵至暴露庭實
 解衣覆之歸日痛哭流涕為上言之由是大忤秦檜
  十月禮部言永安軍等處今已收復委知軍詣諸
 陵逐位檢視除永定永昭永厚永裕永泰園陵内並
 無損動内永安永昌永熙陵神臺塋列損枳橘栢株
[091-38a]
 木未敢一面擅行補飾合就差所委修飾官奏告行
 禮詔令河南府委官如法補飾不得滅裂
 宋史理宗紀端平元年春正月史嵩之露布告金亡
 遣郭春按循故壤請奉先縣汛埽祖宗陵寢三月詔
 遣太常寺主簿朱揚祖閤門祗候林拓詣洛陽省謁
 八陵四月詔遣朱復之詣八陵相度修奉八月朱揚
 祖林拓朝謁八陵囘以圖進上問諸陵相去幾何及
 陵前澗水新復揚祖悉以對上忍涕歎息
[091-38b]
 
 
 
 
 
 
 
 讀禮通考卷九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