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51 讀禮通考-清-徐乾學 (master)


[086-1a]
欽定四庫全書
 讀禮通考卷八十六  刑部尚書徐乾學撰
  葬考五
   衣冠葬
虞集程夫人墓誌銘史台孫喪其曽太母不知其處刻
木像神具衣裳葬諸湖之新塋或曰葬以藏體魄也象
而藏之殆不可然則立石先大夫之墓具載夫人之事
以示子孫傳後世或曰其可也請徵文於子某感其言
[086-1b]
為敘其次而著之
虞堪書陶孝子傳後常州城陷民陶某父為賊驅去及
官軍復城父死不知其所某於寓近營冢壙葬父冠裳
旦暮哭臨
 西園聞見録楊敬歸德衛人父昱洪武間陳亡敬方
 十嵗聞訃即哭踊每思求父遺骸不果乃取衣冠葬
 於先塋之次事母文氏極孝謹聞戰陳事輙流涕不
 已時人以至孝稱之母卒哀毁踰禮方斂在堂鄰不
[086-2a]
 戒火將及柩敬仰天大哭俄反風息火鄉里異之受
 旌子愍舉人仕至知州
 顧璘謝孝子傅孝子名廣父忠出賈梁宋聞神仙遐
 舉事志竊慕之遂遊名山不歸廣屢年尋覓竟不可
 得迨母氏以天年終乃具父衣冠招魂以窆焉哀慕
 之心至老不替
   火葬
魏書張始均以郎中為行臺初元遥之討平大乘賊也
[086-2b]
多所殺戮積尸數萬始均忿軍士重以首級為功乃令
檢集人首數千一時焚爇至於灰燼用息僥倖見者莫
不傷心及始均之死始末在於煙炭之間有焦爛之痛
論者或亦推咎焉
北史隱逸傳馮亮雅愛山水延昌二年冬病篤遺誡兄
子綜斂以衣幍左手持板右手執孝經一卷置尸盤石
上去人數里外積十餘日乃焚於山焚燎之日有素霧
蓊鬱囬繞其旁自地屬天彌朝不絶
[086-3a]
東都事略建隆三年三月丁亥詔曰王者設棺椁之品
建封樹之制所以厚人倫而一風化也近代以來率多
火葬甚愆典禮自今宜禁之
宋史禮志髙宗紹興二十七年監登聞鼓院范同言今
民俗有所謂火化者生則奉養之具惟恐不至死則燔
爇而棄捐之何獨厚於生而薄於死乎甚者焚而置之
水中識者見之動心國朝著令貧無葬地者許以係官
之地安葬河東地狹人衆雖至親之喪悉皆焚棄韓琦
[086-3b]
鎮并州以官錢市田數頃給民安葬至今為美談然則
承流宣化使民不畔於禮法正守臣之職也方今火葬
之慘日益熾甚事闗風化禮宜禁止仍敕守臣措置荒
閒之地使貧民得以收葬少裨風化之美從之二十八
年户部侍郎榮薿言比因臣僚陳請禁火葬令州郡置
荒閒之地使貧民得以收葬誠為善政臣聞呉越之俗
葬送費廣必積累而後辦至於貧下之家送終之具唯
務從簡是以從來率以火化為便相習成風勢難遽革
[086-4a]
况州縣休息之乆生聚日繁所用之地必須寛廣仍附
郭近便處官司以艱得之故有未行摽撥者既葬埋未
有處所而行火化之禁恐非人情所安欲乞除豪富士
族申嚴禁止外貧下之民并客旅逺方之人若有死亡
姑從其便候將來州縣摽撥到荒閒之地别行取㫖詔
依仍令諸州依已降指揮措置摽撥
 二程全書古人之法必犯大惡則焚其尸今風俗之/弊遂以為禮雖孝子慈孫亦不以為異更是公家明
 立條貫元不為禁如言軍人出戍許令燒焚將骨殖/歸又言郊壇須三里外方得燒人則是别有焚尸之
[086-4b]
 法此事只是習慣便不以為事今有狂夫醉人妄以/其先人棺櫬一彈則便以為深讎巨怨及親拽其親
 而納之火中則略不/以為怪可不哀哉
 通志葬用火化案杜氏通典云古者送死於中野衣/之以薪而瘞其骨然則此亦古俗也未為害義今則
 以法律之不復火化矣然一墳所占不止十歩而有/力之人廣圖風水遂致占田為墳而刀耕火種之人
 無從措手恐非/乆長之慮也
司馬氏書儀世人有遊宦没於逺方子孫火焚其柩收
燼歸葬者夫孝子愛親之肌體故斂而葬之殘毁他人
之尸在律猶嚴况子孫乃悖謬如此其始葢出於羌俗
[086-5a]
行之既久習以為常見者恬然曽莫之怪豈不哀哉延
陵季子適齊其子死葬於嬴博之間骨肉歸復於土命
也魂氣則無不之也孔子以為合禮必也不能歸葬葬
於所在可也不猶愈於焚之哉
 容齋隨筆自釋氏火化之説起於是死而焚尸者所
 在皆然固有炎暑之際畏其穢泄肉尚未寒而就爇
 者矣魯夏父弗忌獻逆祀之議展禽曰必有殃雖壽
 而没不為無殃既其葬也焚煙徹於上謂已葬而火
[086-5b]
 焚其棺椁也呉伐楚其師居麇楚司馬子期將焚之
 令尹子西曰父兄親暴骨焉不能收又焚之不可謂
 前年楚人與呉戰多死麇中不可并焚也衛人掘褚
 師定子之墓焚之於平莊之上燕騎劫圍齊即墨掘
 人塚墓燒死人齊人望見涕泣怒自十倍王莽作焚
 如之刑燒陳良等所以古人以焚尸為大僇也
 事文類聚賈同禁焚死傳曰孝子事死如事生又曰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父母既殁斂首足形旋
[086-6a]
 葬慎䕶戒潔奉死如生斯之謂一死身體髪膚無有
 毁傷斯之謂全歸古今達禮也夫生而或毁傷之雖
 不仁猶有為也死而後毁傷之則其不仁不亦甚矣
 噫今之多焚其死者何哉禮曰新宫火有焚其先人
 之敝廬三日哭夫宫廟之與廬舍猶然况又執火而
 焚其尸者乎惡不容於誅矣謂縱不仁之子棄其尸
 於中野使烏鳶狐狸食之不猶愈於自殘之者歟閭
 閻既以為俗而漸染於士大夫之家亦多為之以守
[086-6b]
 職徼逺難祔於先祖之塋域故焚之以苟其便易嗚
 呼先王制禮士大夫奉以立身推以化民如之何其
 苟便易而棄之也豈獨棄禮哉抑亦舉其親而棄之
 也設不幸道逺而貧未能奉而歸買地而葬之廬而
 守之俟其久也負骨而歸不亦可乎又或者以惡疾
 而死俗云有種慮染其後者而焚之斯則既不仁矣
 又惑之甚者夫脩短有命疾病豈有例哉根其由葢
 始自桑門之教西域之俗也夫聖王御世制禮作樂
[086-7a]
 布浹仁義如之何使西域之法敗先王之禮經邪教
 天下以不仁邪請禁
 路史發揮甚矣焚尸之酷也父兮鞠我母兮育我比
 其死也一舉而焚之孝子順孫為之安乎曩觀祕閣
 閒談有鄭民張福詮者貴糶為雷所撲其妻焚之中
 道忽死既而讝曰福詮震死亦偹苦矣而又見焚不
 已甚乎以是知焚尸為死者苦也
元典章至元十五年正月行臺凖御史臺咨承奉中書
[086-7b]
省劄付近凖北京等路行中書省咨北京路申同知髙
朝列牒伏見北京路百姓父母身死徃徃置於柴薪之
上以火焚之照得古者聖人治喪具棺椁而厚葬之今
本路凡人有喪以火焚之實滅人倫有乖喪禮本省看
詳今後除從軍邉逺或為羈旅從便焚燒外據久居土
著之家若凖本路所申相應凖此送禮部議得四方之
民風俗不一若便一體禁約似有未盡參詳比及通行
定奪以來除從軍應役并逺方客旅諸色目人許從本
[086-8a]
俗不須禁約外據土著漢人擬合禁止如遇喪事稱家
有無置偹棺椁依理埋葬以厚風俗及據禮部呈隨路
廟院寄頓骸骨合無明立條教以革火焚之弊俾民以
時喪葬若貧民無地葬者聽於官荒地内埋了若無人
收葬者官為埋瘞本部議得除火焚之弊已行禁治外
其貧民無地葬者則於官荒地内埋了無人收葬者官
為埋瘞似為相應都省凖呈仰遍行合屬依上施行
元王惲論中都喪祭禮事狀竊惟送終人子之大事今
[086-8b]
見中都風俗薄惡於喪祭之禮有亟當救正者如父母
之喪例皆焚燒以為當然習既成風恬不知痛敗俗傷
化無重於此契勘係契丹遺風其在漢民斷不可訓理
合禁止以厚薄俗外據滁六無問貴賤多破錢物市一
切紙作房室侍從車馬等儀物不惟生者虛費於死者
實無所益亦乞一概禁止
 黄瑜雙槐嵗抄聖祖嘗與學士陶安登南京城樓聞/焚尸之氣惡之安曰古有掩骼埋胔之令推恩及於
 枯骨近世狃於俗或焚之而投骨於水孝子慈孫於/心何忍傷恩敗俗莫此為甚上曰此王道之言也自
[086-9a]
 是王師所臨見枯骸必掩埋之而後去洪武三年禁/止浙江等處水葬火葬中書省禮部議以民間死喪
 必須埋葬如無地官司設為義冢以/便安葬並不得火化違者坐以重罪
 王廷相曰貧不能營葬具何如曰衣衾棺椁切於身/者也苟貧也餘不必具可也其甚也衣衾周體有棺
 而無椁亦可也子㳺問喪具夫子曰有毋過禮苟亡/矣斂首足形還葬縣棺而封人豈有非之者哉子路
 曰傷哉貧也生無以為養死無以為禮也孔子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斂首足形還葬而無椁稱
 其財斯之謂禮沒於逺方何如曰力能歸其柩正丘/首而葬之禮也不能反其柩旅葬其地亦禮也曰世
 有火其柩而歸其燼者何如曰斯悖謬之大者也且/夫愛其親之肌體故斂而藏之焚之是戕其親矣何
 忍乎斯悖謬之大者也延陵季子適齊其長子死即/葬於嬴博之間曰骨肉歸復於土命也若魂氣無不
[086-9b]
 之也孔子曰延陵季子之於禮也其合矣乎必也不/能歸葬如季子之葬其子亦可也不猶愈於焚之哉
 湛若水家訓焚尸之禍殘子孫天性之愛傷天地泰/和之氣能使一方荒旱癘疫我在南京參贊已行之
 令立一義阡禁一邨人民不許燒焚父母以陷於不/孝之罪皆令葬於義阡以存天和有貧無棺者本家
 給/與
    乾學案火葬之説悖理賊親之甚斷斷不可
    不禁革者及觀榮嶷及通志之言反若以火
    葬為善嗚呼何其立説之顛倒也必若憂葬
    埋之無地則官為廣立義冢使四郊之小民
[086-10a]
    咸得死有所歸是亦仁政之一端也
明律從尊長遺言將屍燒化及棄置水中者杖一百從
卑㓜並减二等若亡沒逺方子孫不能歸葬而焚化者
聽從其便 今律文同
 朱董祥曰焚尸之事世俗雖有然皆出於市井僕𨽻/稍有知者必不為也第此輩不能以理諭則當以法
 懲故為人臣者而不能致君禁此使民為掩骼之計/不可以稱仁人為士子者而不使鄉黨閭里習聞其
 慘毒而不化之以漸不可以稱孝子為之者固市井/僕𨽻而所以使之為之而無忌憚者豈盡其罪邪
   塔葬
[086-10b]
舊唐書杜鴻漸休致後病令僧剃頂髪及卒遺命其子
依胡法塔葬不為封樹冀類緇流物議哂之
肅王詳德宗第五子也建中三年十月薨時年四嵗廢
朝三日贈揚州大都督上追念無已不令起墳墓詔如
西域法議層甎造塔禮儀使判官司門郎中李召上言
曰墳墓之義經典有常自古至今無聞異制層甎起塔
始於天竺名曰浮圖行之中華竊恐非禮况肅王夭屬
名位尊崇喪葬之儀存乎簡册舉而不法垂訓非輕伏
[086-11a]
請凖令造墳庶遵典禮詔從之
姜公輔𫝊車駕至城固縣唐安公主薨上之長女也悲
悼尤甚詔所司厚其葬禮公輔諫曰非乆克復京城公
主必須歸葬今於行路且宜儉薄以濟軍士德宗怒謂
翰林學士陸贄曰唐安夭亡不欲於此為塋壟宜令造
一甎塔安置功費甚㣲不合關宰相論列姜公輔忽進
表章但欲指朕過失擬自取名贄對曰公輔官是諫議
職居宰衡獻替固其職分陛下以造塔役費㣲小非宰
[086-11b]
相所論之事但問理之是非豈論事之大小若造塔為
是役雖大而作之何傷若造塔為非費雖小而言者何

   義葬
史記主父偃傳主父方貴幸時賔客以千數及其族死
無一人收者唯獨洨孔車收葬之天子後聞之以為孔
車長者也
後漢書繆肜傳太守隴西梁湛召肜為决曹史湛病卒
[086-12a]
官肜送喪還隴西始葬㑹西羌反叛湛妻子悉避亂他
郡肜獨留不去為起墳冢乃潜穿井旁以為窟室晝則
隱竄夜則負土及賊平而墳已立其妻子意肜已死還
見大驚
荀淑傳何顒嘗稱潁川荀彧王佐之器及彧為尚書令
遣人西迎叔父爽喪并致顒尸而葬之爽之冢旁
晉書向雄傳雄河内山陽人初仕郡為主簿太守王經
之死雄哭之盡哀後太守呉奮以少譴繫雄於獄司𨽻
[086-12b]
鍾㑹於獄中辟雄為都官從事㑹死無人殯斂雄迎喪
而葬之文帝召雄責之曰徃者卿哭王經於東市我不
問也今鍾㑹躬為叛逆又輙收葬其如王法何雄曰昔
者先王揜骼埋胔仁流朽骨當時豈先卜其功罪而後
葬之哉今王誅既加於法已偹雄感義收葬教亦無闕
殿下讎枯骨而捐之中野為將來仁賢之資不亦惜乎
帝恱與談宴而遣之
閻纘傳纘為太傅楊駿舎人轉安復令駿誅纘棄官歸
[086-13a]
要駿故主簿潘岳掾崔基等共葬之基岳畏罪推纘為
主墓成當葬駿從弟模告武陵王澹將表殺造意者衆
咸懼填冢而逃纘獨以家財成墓葬駿而去
夏方傳方㑹稽永興人家遭疫癘父母伯叔羣從死者
十三人方年十四夜則號哭晝則負土十有七載葬送
得畢因廬於墓側種植松柏烏鳥猛獸馴擾其旁
南史蔡興宗傳廣陵州别駕范羲與興宗善坐竟陵王
誕為逆事誅興宗躬自收殯致喪還葬豫章舊墓孝武
[086-13b]
聞謂曰卿何敢故爾觸網興宗抗言荅曰陛下自殺賊
臣自葬周旋既犯嚴刑當甘於斧鉞耳帝有慙色
周捨傳時王亮得罪歸家故人莫至捨獨敦恩舊及亮
卒身營殯葬時人稱之
王敬則傳敬則為袁文曠所斬朝廷漆其首藏在武庫
至梁天監元年其故吏夏侯亶表請收葬許之
孫謙傳有彭城劉融行乞疾篤無歸友人輿送謙舎謙
開聽事以受之及融死以禮殯葬衆咸服其行義
[086-14a]
嚴植之傳仕齊為廣漢王國右常侍仍侍王讀及王誅
國人莫敢視植之為奔哭手營殯斂徒跣送喪墓所為
起冢葬畢乃還當時義之
孝義傳孫恩之亂永嘉太守司馬逸之被害妻子並死
兵宼之際莫敢收葬郡吏俞僉以家財冒難棺斂逸之
等六喪送至都葬畢乃歸鄉里
范叔孫錢唐人同里范法先父母兄弟七人同時疫死
惟餘法先病又危篤喪尸經日不收叔孫悉備棺器親
[086-14b]
為殯埋又同里施大范苗范敬宗並有死喪疾病親鄰
畏避莫敢營視叔孫盡為殯瘞躬恤病者並皆得全鄉
曲貴其義行
呉逵呉興烏程人也經荒飢饉係以疾疫父母兄嫂及
羣從小功之親男女死者十三人逵時病困鄰里以葦
席裹之埋於邨側既而親屬皆盡唯逵夫妻獲全家徒
四壁立冬無被袴晝則庸賃夜則伐木燒甎妻亦同逵
此誠無有懈倦逵夜行遇猛獸猛獸輙下道避之期年
[086-15a]
中成七墓葬十三棺鄰里嘉之葬日悉出赴助送終之
事亦儉而周禮逵時逆取鄰人夫直葬畢衆悉以放之
逵一無所受皆傭力報答焉
北史宋遊道傳文襄疑黄門郎温子昇知元瑾之謀繫
諸獄而餓之食弊襦而死棄尸路隅遊道收而葬之文
襄謂曰吾近書與京師諸貴論及朝士云卿僻於朋黨
將為一病今卿眞是重舊節義人此情不可奪子昇吾
本不殺之卿葬之何所憚天下人代卿怖者是不知吾
[086-15b]
心也
段成根傳成根與父暉為魏太武所害暴尸長安市數
日時有儒生京兆林白奴欽暉德音夜竊其尸置之枯
井女為燉煌張氏婦聞之乃向長安收葬
舊唐書李大亮傳大亮罄其家貲收葬五葉宗族無後
者三十餘喪送終之禮一時稱盛
王義方傳貞觀二十三年改授洹水丞時張亮兄子皎
配流在崖州來依義方而卒臨終託以妻子及致尸還
[086-16a]
鄉義方與皎妻自誓於海神使奴負柩令皎妻抱其赤
子乘義方之馬身獨步從而還先之原武葬皎告祭張
亮送皎妻子歸其家而徃洹水
羅道琮傳貞觀末道琮上書忤㫖配流嶺表時有同被
流者至荆襄間病死臨終泣謂道琮曰人生有死所恨
委骨異壤道琮曰我若生還終不獨歸棄卿於此瘞之
路左而去嵗餘遇赦得還至殯所屬霖潦瀰漫尸柩不
復可得道琮設祭慟哭告以欲與俱歸之意若有靈者
[086-16b]
幸相警示言訖路側水中忽然湧沸道琮又咒云若所
沸處是願更令一沸咒訖又沸道琮便取得其尸銘誌
可驗遂附之還鄉當時識之稱道琮誠感所致
李綱傳周齊王憲引綱為參軍宣帝將害憲召僚屬證
成其罪綱誓之以死終無撓辭及憲遇害露載尸而出
故吏皆散唯綱撫棺號慟躬自埋瘞哭拜而去
來瑱傳瑱之被刑也門客四散掩於坎中校書郎殷亮
後至獨哭於尸側貨所乘驢以備棺衾夜詣縣令長孫
[086-17a]
演以情告之演義而從之亮夜葬而祭走歸京師
列女傳楊三安妻李氏雍州涇陽人也事舅姑以孝聞
及舅姑亡没三安亦死二子孩童家至貧窶李晝則力
田夜則紡緝數年間葬舅姑及夫之叔姪兄弟者七喪
深為逺近所嗟尚太宗聞而異之賜帛二百段遣州縣
所在存恤之
   㑹葬
春秋文公元年二月天王使叔服來㑹葬夏四月丁巳
[086-17b]
葬我君僖公 五年三月辛亥葬我小君成風王使召
伯來㑹葬
襄公三十有一年冬十月滕子來㑹葬癸酉葬我君襄

定公十有五年九月滕子來㑹葬丁巳葬我君定公
公羊傳其言來㑹葬何㑹葬禮也
榖梁傳葬曰㑹其志重天子之禮也薨稱公舉上也葬
我君接上下也僖公葬而後舉諡諡所以成德也㑹葬
[086-18a]
之禮於鄙上注從竟至墓/主為送葬來
後漢書郭泰傳泰卒四方之士千餘人皆來㑹葬 謝
承後漢書郭泰以建寜二年正月卒自𢎞農函谷關以
西河内湯隂以北二千里負笈荷擔彌路柴車葦裝塞
塗蓋有萬數來赴
范冉傳中平二年冉卒於家遺令薄葬於是三府各遣
令史奔弔㑹葬者二千餘人
開元禮敕遣百官㑹王公大臣葬儀注與㑹喪禮同
[086-18b]
政和禮明集禮亦如之
唐書肅王詳薨發引之日百官於通化門外列位哭送
 内史令竇威卒詔太子及百官並出臨送
金史榮王爽薨世宗遣官致祭賻銀千兩重綵四十端
絹四百匹陪葬山陵親王百官送葬他日謂大臣曰榮
王之葬朕以不果親送為恨其見友愛如此其阿𤨏薨
亦如之
 汪克寛經禮補遺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踰月外姻至隱公元
[086-19a]
 年改葬惠公衛侯來㑹葬文公元年葬僖公王使内/史叔服亦㑹葬文公五年葬我小君成風王使召伯
 來㑹葬襄公二年齊姜薨齊侯使諸姜宗婦來送葬/昭公十五年王穆后崩十二月晉荀躒如周葬穆后
 定公十五年葬定公滕子來㑹葬哀公二十三年宋/景曹卒季康子使冉有弔且送葬曰敝邑有社稷之
 事使肥與有職競焉是以/不得助執紼使求從輿人
   祭墓
隸釋成陽靈臺碑慶都仙沒蓋葬于兹上立黄屋堯所
奉祠
    乾學案水經注堯母慶都冢在成陽成陽本
[086-19b]
    今曹州地明臣議禮以唐縣慶都冢當之誤
    矣
史記周本紀九年武王上祭于畢畢文王墓/地名也東觀兵至
于孟津
    乾學案禮不墓祭而堯祠靈臺武王祭畢則
    古人固有行之者矣雖與後世寒食之祭不
    同然其祭於墓則一也故以為墓祭之始
曾子問曾子問曰宗子去在他國庶子無爵而居者可
[086-20a]
以祭乎孔子曰祭哉法有子孫存不可/以乏先祖之祀請問其祭如之
何孔子曰望墓而為壇以時祭注不祭於廟無爵/者賤逺辟正主若宗
子死告於墓而后祭於家注言祭於家/客無廟也宗子死稱名不
言孝注孝宗子之稱不敢與之同/其辭但言子某薦其常事身没而已注至子可/以稱孝
子游之徒有庶子祭者以此注以用也用/此禮祭也若義也注若/順
今之祭者不首其義故誣於祭也注首本也/誣猶妄也
檀弓既反哭主人與有司視虞牲有司以几筵舍奠於
墓左注舍奠於墓左為父母形體在此禮其神也司疏/舍奠於墓左既窆之後事也有司脩虞之有 也
[086-20b]
几依神也筵坐神席也席敷陳曰筵舎釋也奠置也及/墓道郷南以東為左孝子先反脩虞故有司以几筵
祭饌置於墓左/以禮地神也
 方慤曰主人不親舎奠而使有司/代之者欲速反而脩虞事故也
周禮春官冢人凡祭墓為尸注始竁時祭以告后/土冢人為之尸焉
 程子曰舊説為祭后土則為尸非也蓋古人祭社之
 外更無所在有祭后土之儀
 張栻曰墓祭非古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故立之主
 以祀以致其精神之極而謹藏其體魄以竭其深長
[086-21a]
 之思此古之人明於鬼神之情狀而篤於孝愛之誠
 實者也然考之周禮則有冢人之官凡祭於墓為尸
 是則成周盛時固亦有祭於其墓者雖非制禮之本
 經而出於人情之所不忍而其義理不至於甚害則
 先王亦從而許之其必立之尸者乃亦所以致其精
 神而示饗之者非體魄之謂其為義抑精矣
 萬斯同曰冢人為尸自是祭土神而程張二子竟以/為祭墓非也儻果為祭墓則為尸者當使子孫為之
 何乃使冢人乎墓祭本後/世之禮不必援此為據也
[086-21b]
    乾學案檀弓及此條本非祭墓亦列於是篇
    者蓋以土神既有祭則推此意而祭墓中之
    祖考亦未始不可也故録之且世俗祭墓之
    時多有先祭土神者亦以見俗禮之有所本
    也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葬魯城北泗上魯世世相傳以嵗
時奉祠孔子冢髙皇帝過魯以太牢祠焉諸侯卿相至
常先謁然後從政
[086-22a]
 韓詩外傳曽子曰徃而不可還者親也至而不可加
 者年也是故孝子欲養而親不待也木欲直而時不
 待也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雞豚逮親存也
漢書張良傳良從髙帝過濟北果得穀城山下黄石即/前
圯上老人/所云者取而寳祠之及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臘
祠黄石
蕭望之傳望之死天子追念不忘每嵗時遣使者祠祭
望之冢終元帝世
[086-22b]
後漢書李通傳帝每幸南陽遣使者以太牢祠通父冢
竇融傳帝詔右扶風脩理融父墳塋祠以太牢
鮑永傳永西至扶風椎牛上苟諫冢
明帝紀永平元年春正月帝率公卿以下朝於原陵如
元㑹儀漢官儀曰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寢於墓側漢因/而不改諸陵寢皆以晦望二十四氣三伏社臘
及四時上飯其親陵所宫人隨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陳/莊具天子以正月上原陵公卿百官及諸侯王郡國計
吏皆當軒下占其郡國穀價四/方改易欲先帝魂魄聞之也
    乾學案此帝王之事宜列於上陵篇中今亦
[086-23a]
    列於此者世言墓祭始於明帝故不可不載
    然其舉也以正月則與後世寒食之祭終有
    少異也
橋𤣥傳𤣥卒曹操感其知己後經過𤣥墓輒悽愴致祭
奠自為其文曰故太尉橋公懿德髙軌汎愛博容國念
明訓士思令謨幽靈潜翳懇哉𬗟矣操以㓜年逮升堂
室特以頑質見納君子増榮益觀皆由奬勗猶仲尼稱
不如顔淵李生厚歎賈復士死知己懷此無忘又承從
[086-23b]
容約誓之言徂沒之後路有經由不以斗酒隻雞過相
沃酹車過三歩腹痛勿怨雖臨時戲笑之言非至親之
篤好胡肯為此辭哉懷舊惟顧念之悽愴奉命東征屯
次鄉里北望貴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享之
李善傳善淯陽人本同縣李元蒼頭也建武中疫疾元
家相繼死沒唯孤兒續始生數旬貲財千萬諸奴婢謀
殺續分其財産善潛負續逃亡鍾離意薦善行狀招拜
太子舎人顯宗時遷日南太守從京師之官道經李元
[086-24a]
冢未至一里乃脫朝服持鉏去草及拜墓哭泣甚悲身
自炊爨執鼎俎以脩祭祀垂泣曰君夫人善在此盡哀
數日乃去
三國志司馬德操嘗造龎德公值其渡沔上冢德操竟
入其室呼德公妻使速作黍
通典開元二十年四月制曰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
相傳寖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
上墓同拜埽禮不得作樂仍編入五禮永為恒式
[086-24b]
開元禮王公以下拜埽先期卜日如常前一日掌事者
設次於塋南百歩道東西向北上備芟翦草木之器贊
禮者設主人以下位塋門外之東西面以北為上其日
主人到次服改公服無者常服贊禮者曰再拜主人以
下俱再拜贊禮者引主人以下入奉行墳塋精靈感慕/有泣無哭
至於封樹内外環繞哀省三周其荆棘慮與荒草接連
者皆隨即芟翦不令人田得及埽除訖贊禮者引主人
以下復門外位贊禮者再拜主人以下皆再拜贊禮者
[086-25a]
引之次遂還第若解滿或逺行辭墓或外官解滿或京
官辭墓哭而後行其寒食上墓如前拜埽儀惟不占日
古者宗子去他國庶子無廟孔子曰望墓而為壇以時/祭即今之上墓義或有憑然神道尚幽不可逼黷塋域
宜設於塋南門山門之外設净席為位遥祭以時饌如/平生所嗜若二塋數墓每墓各設位席昭穆異列以西
為上主人盥手奠爵三獻而止徹饌訖主人以下泣/辭塋食餘饌者可於他僻處不見墓所孝子之情也
    乾學案王公以下拜埽儀開元禮有之而政
    和禮不載亦可見當時禮官之疎略矣
 二程全書嘉禮不野合野合則秕稗也故生不野合
[086-25b]
 則死不墓祭蓋燕饗祭祀乃宫室中事後世習俗廢
 禮有踏青藉草飲食故墓亦有祭如禮望墓為壇幷
 冢人為墓祭之尸亦有時為之非經禮也後世在上
 者未能制禮則隨俗未免墓祭既有墓祭則祠堂之
 類亦且為之可也 禮經中既不説墓祭即是無墓
 祭之文也 張横渠於墓祭合一分食而祭之故告
 墓之文有曰奔走荆棘殽亂杯盤之列之語此亦未
 盡也如獻尸則可合而為一鬼神如何可合而為一
[086-26a]
  或問今拜埽之禮何據曰此禮古無但縁習俗然
 不害義禮古人直是誠實葬只是葬體魄而神則必
 歸於廟既葬則設木主既除几筵則木主安於廟故
 古人惟專精祀於廟今亦用拜埽之禮但簡於四時
 之祭也
朱子家禮墓祭三月上旬前一日齋戒如家祭/之儀具饌墓/上
每分如家祭之品别設魚肉/米麫食各一大盤以祭土神厥明灑埽是日晨起或前/一二日主人帥
執事者/詣墓所
[086-26b]
 儀節鞠躬拜興拜興平身拜訖環/繞省視除草棘 添土畢/
 復位 鞠躬拜興拜興平身又除草於墓/左祀土神
布席陳饌用新潔席陳於墓前/設饌如家祭之儀
參神降神初獻亞獻終獻辭神乃徹
 儀節序立如家祭/之儀參神 鞠躬拜興拜興拜興拜興
 平身 降神 盥洗 詣香席前 跪 上香 酹
 酒 俯伏興拜興拜興平身 進饌 初獻禮 詣
 某親墓前跪 祭酒 奠酒 俯伏興平身如墓列/葬非一
[086-27a]
 則逐位詣/某親墓前詣讀祝位 跪 俯伏興 鞠躬拜興拜
 興平身 奉饌 亞獻禮詣某親墓前 跪 祭酒
  奠酒 俯伏興平身 復位 奉饌 終獻酒
 詣某親墓前 跪 祭酒 奠酒 俯伏興平身 復
 位 奉饌 侑食 主婦點茶 辭神 鞠躬拜興拜
 興拜興拜興平身 焚祝文 禮畢
 祝文維某年嵗次月朔日辰孝子某或孫/曽𤣥敢昭告于
 某親某官府君之墓歲序流易雨露既濡瞻埽封塋
[086-27b]
 不勝感慕謹以潔牲醴齊祇薦歳事尚饗
遂祭后土布席陳饌布席於墓上饌各用大/盤設盤盞匙筯如儀
降神參神三獻辭神乃徹而退
 儀節就位 降神 盥洗 詣香席前 跪 上香
  酹酒 俯伏興 復位 參神 鞠躬拜興拜興
 平身主人/執注初獻禮 跪 讀祝祝跪主人/之左讀之俯伏興平
 身 復位 亞獻酒 三獻酒 辭神 鞠躬拜興
 拜興平身 焚祝文 禮畢
[086-28a]
 祝文維某年歳次月朔日辰某官姓名敢昭告于土
 地之神某躬脩歳事於某親某官府君之墓惟時保
 佑實頼神休敢以酒饌敬申奠獻尚饗
 李濟翁資暇録寒食拜埽案開元禮第七十八云昔/者宗子去在他國庶子無廟孔子許望墓為壇以時
 祭祀今之上墓或有憑焉又云主人去塋百步下馬/公服無者常服則是吉禮分明矣其上饌與時享何
 殊今多白衫麻鞵者衣冠在野與黎庶雷同大錯大/誤也且春秋二仲月公卿拜陵並具公服則四時之
 例矣又案唐禮凡參辭並是公服故松栢非逺之家/每新改授皆見所以示仕禄朱紫之榮釋褐結綬抑
 亦如之其四時之享布素暫去襴板即可矣若悉白/衫麻鞵何以表軒冕邪必申哀敬豈在如斯今或徃
[086-28b]
 徃仍有自宅便麻衣絲屨而去允為不可已又周禮/冢人之官凡祭於墓為尸祭墓之禮周公 立之而
 先儒多持古不墓祭之説舜禹南廵崩不返葬謂骨肉/歸於土其魂氣無不之也則祭宜有廟神主在廟而
 墓以藏體魄也則墓果不可祭乎詩曰維桑與梓必/恭敬止父母之所植猶致敬焉先人體魄之所藏固
 宜有怵惕於中者張毅夫謂止當詣墓省哭設祭后子/土於墓左晦菴謂若祭於墓是以偽事其先也夫孝
 享親在誠而已誠在墓所而親不我享是其魂氣獨/不至藏體魄地也何哉子路去魯謂顔淵曰何以贈
 我曰吾聞之也去國則哭於墓而後行反其國不哭/展墓而入孔子葬泗上子貢廬於墓三年魯世世以
 嵗時祀孔子冢自周秦以來未有非之者矣且後世/子孫祭墓非有移於廟祭也其居固有去其先人之
 墓而逺者苟為不祭信宿之/餘頃食之際其能以自安邪
[086-29a]
 袁桷致慤亭記舎奠墓左解之者以禮神言之然則/祭墓非古歟禮生於情親之至者彌不可以媮也在
 昔先正司馬文正公定家祭禮弗忍焉者多矣張宣/公獨卓然罷屏乆而深悔乃卒復之心之不寜是
 則先王有所不廢也禮經殘闕非止祭墓焉耳矣展/哭於墓猶援周禮充類以使夫民之歸厚則今通國
 所行誠不曰/背於古矣
 王行金氏墓祠記葢聞諸古事死之禮葬祭而已體/魄既藏神依於主子孫之奉一於主焉此墓祭所以
 非古也然古人之祭也盡禮於奥足矣而復祭於祊/何也以孝子之心不知神之所在故博求之恐其或
 在此或在彼也則祖宗體魄之藏又安知其神不有/時而在乎此墓祭雖非古而中古以還禮有所弗禁
 也/
[086-29b]
 王彜曰漢明帝永平元年朝原陵如元㑹儀大官上/食太常奏樂蔡邕曰吾聞古不墓祭朝廷有上陵之
 禮始謂可損今見威儀察其本意乃知明帝至孝惻/怛不易奪也禮有繁而不可省者此之謂也胡氏以
 為人子孝思不忘則專精廟享而已矣墓藏體魄而/致生之是不智也廟以宅神而致死之是不仁也夫
 人子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豈以廟與墓而易其思慕/愴怛之情哉既為親之體魄而忍致死之亦非仁人
 孝子之心矣國家重廟享而不廢陵祀下逮臣庶亦/不以墓祭為嫌乃知酌古凖今禮之善物蔡邕所論
 不其/然乎
 李濓墓祭説或問墓祭禮乎李子曰非禮也曰古有/之乎曰三代以前無有也曰周禮春官冢人凡祭墓
 為尸周禮亦不足法乎曰周禮所謂祭墓謂有事於/墓而祭后土氏也非謂祭祖先之墓也如祭祖先之
[086-30a]
 墓則子孫當為尸何以尸冢人邪曰孔子曰望墓而/為壇以時祭聖人固嘗言祭墓矣子以為非禮何居
 曰非是之謂也曾子問宗子去在他國庶子無爵而/居者祭乎而夫子告之曰望墓而為壇以時祭葢庶
 子賤不敢入廟故不祭於廟而望墓以祭權也重宗/也非謂得祭於廟乃舍之而祭於墓也曰然則祭墓
 起於何時乎曰漢人為之也曰何以知之曰秦不師/古起寢於墓側漢因之不變諸陵寢皆以朔望伏臘
 及四時上飯建武間世祖西幸長安祠髙廟遂有事/于十一陵顯宗改元永平春正月帝率公卿以下朝
 于原陵如元㑹儀此墓祭之始士民倣效皆舎廟而/祭墓此禮家之所深慨而舉世不知其非者也何以
 言之人子之所以事其親者有二曰墓曰廟而已矣/人之有生也神與體合而其死也神與體離以其離
 而二之也故於其可知而疑於無知者則藏之而不或/忍見其亡於其不可見而疑於有知者則求之而如
[086-30b]
 見其存藏之而不忍見其亡葬之道也求之而如或/見其存祭之道也是故家有廟郊有墓墓藏體魄而
 致生之不知者也廟聚神魂而致死之不仁者也仁/知亡而人之道熄矣而謂逹禮者為之乎延陵季子
 呉之習於禮者也觀其言曰骨肉歸復於土命也若/魂氣則無不之也夫骨肉歸復於土此精氣為物之
 有盡者也魂氣無不之此遊魂為變之無方者也是/故當葬之日槥形而掩諸幽既葬之後迎精而返於
 家方其迎精而返於家也一旬之内五祭而不為數/惟恐其不聚也及其除喪而遷於廟也一歳之中四
 祭而不為疏惟恐其或散也乃若墓也者吾親之體/魄所藏而神魂之聚弗在於此是以時展省焉展省
 之禮即俗之所謂拜埽也非祭也子未讀檀弓乎昔/者子路去魯謂其友顔淵曰何以贈我曰吾聞之也
 去國則哭於墓而後行反其國不哭展墓而入未聞/祭墓也夏禹南廵崩不返葬禹非不思其居啟非不
[086-31a]
 思其父而未聞有饗陵之舉葢時饗在廟也唐開元/詔曰寒食上墓禮經未聞近代相承寖以成俗士庶
 有不合廟祭者宜許上墓拜埽亦未聞祭也後唐莊/宗每歳寒食出祭謂之破散風流迄今莫有正之者
 吁可怪已曰考亭先生家禮世皆遵用之而墓祭之/儀亦具焉審非禮先生何以取之曰家禮本諸儀禮
 與温公書儀程氏遺書而作儀禮無墓祭之文温公/以祭墓為不可程氏之書亦無是説矧家禮乃先生
 脩輯未成之書為一行童竊以逃去弗及改定至先/生易簣始出故其立論多與晚年不合先生他日又
 曰古人無墓祭唐人亦不見祭但是拜埽而已君子/於此不苟從非矯世也守禮也曰時當寒食雨露既
 濡傾城士女皆之墟墓間羅饌酹漿攀號洒泣而守/禮君子亦有先人墳墓者也當如之何曰先王制禮
 致嚴於廟以盡人鬼之情而藏魄於幽以順反原之/變君子於此必有所處矣盍當鄉俗上冢之時齋戒
[086-31b]
 易服先祭於廟必誠必敬以申嗣續孝思之心翌日/率子孫咸集墓所培灌松楸省閲兆域加虆梩之土
 以崇若堂之封拜埽事畢然後祭后土氏於塋之北/布席盥祝一如家禮厥明灑埽以下之儀則古禮今
 俗庶幾兩盡而仁智之道舉得之矣何必設祭於墓/以取知禮者之譏誚乎曰墓祭固非禮然出於孝子
 慈孫報本追逺之至情於義亦無甚害者君子從俗/可也何深非之曰不可伊川有言嘉禮不野合野合
 則秕稗也故生不野合死不墓祭人子孝思不忘惟/專精於廟享而已矣此亦求之於有而不求之於無
 之意也非洞逹鬼神之/情狀者其孰能知之
 姚旅露書清明重陽上墳海内風俗相去不逺惟河/南延津縣正月初三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皆上墳一
 年多此三度十月謂之燒寒衣清明則先於/墓前演戲三日至祭日而散視海内為盛
[086-32a]
 馮善家禮集説家禮三月上旬擇日前一日齋戒具/饌 韓魏公就用寒食及十月一日祭 或問増注
 問墓祭有儀否先生曰也無儀大槩略如家祭古人/無墓祭唐人亦不見祭但是拜埽而已今宜祭否曰
 案朱子曰祭儀以墓祭節祠為不可然先正皆言墓/祭不害義又案劉氏云人死葬形原野與世隔絶孝
 子追慕之心何有限極當寒暑變移之際益用増感/是宜省謁墳墓以寓時思之敬今寒食上墓之祭雖
 禮經無文世代相傳寖以成俗上自萬乘有上陵之/禮下逹庶人有上墓之祭是則貴賤皆宜墓祭也曰
 祭儀祭物如何曰朱子云略如家祭今倣其儀物為/圖於下 祭墓祝文維年月日同前孝子某敢昭告
 于某親府君之墓曰氣序流易雨露既濡十月則改/霜露既降瞻埽封塋不勝感慕謹以粢牲醴齊祇薦
 嵗事/尚饗
[086-32b]
 吕坤曰墓祭非古也而東郭墦間自昔有祭且世逺/族多同域而葬非祭則死者無以聨疎生者無以合
 食苟於人情/近也何必古
 陳龍正墓祭説墓祭非古也祭魂於廟不祭魂於土/然士大夫無祧廟主則已除之主無復血食之期寒
 食拜埽因致奠焉使逺祖歳得一饗禮以義起可因/也不必古是今非惟先亷憲公及盛宜人皆逺葬山
 中寒食十月朔每嵗拜埽者再勿疎勿忘兼用防微/非敢豐于昵又同堂時奠則由尊以及卑寒食拜墓
 宜由近以追逺何則我因/父而識祖因祖而識曾髙
 張文嘉曰三月上旬擇日今俗用清明日儀同時祭/而去飲福受胙拜畢環繞省視除草棘添土夫墓為
 先人體魄所藏當拜埽之時俾無荒圯禮也然寒煙/蔓草愴焉生悲斯至情之不能己者故朱子稱湖南
[086-33a]
 風俗猶有古意人家上冢徃徃哭盡哀他處則不然/矣今世俗或假拜墓之便延賔宴飲甚至歌管喧闐
 漠然無哀思噫俗敝甚矣謹/追逺之禮者其思所以維之
    乾學案古雖有墓祭而未必舉以寒食則與
    後代之拜埽亦自不同其定以寒食為節不
    知始於何代觀開元之詔謂寒食上墓禮經
    無文近代相傳寖以成俗意者起於陳隋之
    際乎然開元禮所載拜埽之外别有上墓之
    禮則拜埽與上墓實分為二拜埽無祭而上
[086-33b]
    墓有祭又不知何時而始合為一也 又案
    李濓墓祭説云古無墓祭唐人亦不見祭考
    杜甫祭逺祖當陽君文云開元二十九年寒
    食奠於首陽山上非墓祭而何白居易詩清
    明寒食紙錢飛張籍詩寒食家家送紙錢王
    建詩逺人無墳水頭祭還引婦姑望鄉拜三
    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黄泉焚紙錢必
    有澆奠葢此風唐世為極盛也
[086-34a]
 張獻翼曰夫朝飢可以不食墳墓不可不展又子孫/不時展墓丘木必為人剪伐田土必為人侵奪甚或
 水入於椁或獸犯乎棺其禍有不可勝言者時能展/墓不惟有思祖愛親之心且於弟兄叔姪之情時時
 展晤不至視族人如路人睦族仁親之道寓焉一舉/而所得如此一失而所喪如彼豺能祭獸獺能祭魚
 人何憚而不為乎或子孫之中力有不及協同而辦/一嵗之中埽墓一次已為甚稀所費者不過幾何有
 力者獨舉無力者共舉可行可乆之法也間有叔姪/之情不協兄弟之意稍乖每至展墓難於相見必謝
 以他事夫事豈有大於拜埽人豈有重於祖父者乎根/傳云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顧祖宗之墓則知本
 同生雖有不平亦盡亡之矣吾少時見父黨上墓必/早必䖍無敢不行者而大伯父二伯父雖七十之外
 尤為爭先而徃吾輩不及父風甚矣况可有不如吾/輩者乎汝曹念之然但知父母而忽亡逺祖又非親
[086-34b]
 以及親祖以/及祖之誼也
 駱問禮曰古人惟展墓葢墓所藏者魄而魂則返於/室堂韓文公謂墓藏廟祭不可亂是也祭墓始於秦
 蓋因陵有寢廟遂從而祭之後世相沿遂及士庶然/野祭而已豈可言禮但由來已乆勢不能遽革寒族
 新定清明展溪園先世墓止四拜仍囬廟行祭/禮將漸變之恐亦不能盡變也以俟同志者
 
 
 
 讀禮通考卷八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