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49 儀禮集編-清-盛世佐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儀禮集編卷首上
          龍里縣知縣盛世佐撰
  綱領
   一通論制禮之本
書臯陶謨天叙有典勑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
 五禮有庸哉
周禮春官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禮
[001-1b]
 以佐王建保邦國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以禋祀
 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
 命飌師雨師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以貍沈祭山
 林川澤以疈辜祭四方百物以肆獻祼享先王以饋
 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嘗秋享
 先王以烝冬享先王以凶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
 死亡以荒禮哀凶札以弔禮哀禍烖以禬禮哀圍敗
 以恤禮哀冦亂以賔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
[001-2a]
 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㑹殷見曰同時聘曰問
 殷覜曰視以軍禮同邦國大師之禮用衆也大均之
 禮恤衆也大田之禮簡衆也大役之禮任衆也大封
 之禮合衆也以嘉禮親萬民以飲食之禮通宗族兄
 弟以昬冠之禮親成男女以賔射之禮親故舊朋友
 以饗燕之禮親四方之賔客以脤膰之禮親兄弟之
 國以賀慶之禮親異姓之國
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001-2b]
 為政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
 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八佾人而
 不仁如禮何 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先進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
 用之則吾從先進 陽貨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
左傳成公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
 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能者養之
 以福不能者敗以取禍 昭公二十五年子太叔曰
[001-3a]
 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
 實則之
禮記禮器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
 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 禮時為大順次
 之體次之宜次之稱次之 君子曰甘受和白受采
 忠信之人可以學禮苟無忠信之人則禮不虚道是
 以得其人之為貴也 經解恭儉莊敬禮教也 中
 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
[001-3b]
 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禮之實節
 文斯二者是也
荀氏况曰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
 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
 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
 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
 持史記/作待而長是禮之所起也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
[001-4a]
 其養又好其别曷為别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
 輕重皆有稱者也 天地者生之夲也先祖者類之
 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
 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
 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賈氏誼曰夫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
 後是故法之所用易見而禮之所為難知也若夫慶
 賞以勸善刑罰以懲惡先王執此之政堅如金石行
[001-4b]
 此之令信如四時據此之公無私如天地耳豈顧不
 用哉然而曰禮云禮云者貴絶惡於未萌而起教於
 㣲渺使民日遷善逺辠而不自知也
司馬氏遷曰洋洋美徳乎宰制萬物役使羣衆豈人力
 也哉余至大行禮官觀三代損益乃知緣人情而制
 禮依人性而作儀其所由來尚矣
劉氏向曰禮以養人為本如有所差是過而養人也刑
 罰之過或至死傷今之刑非臯陶之法也而有司請
[001-5a]
 定法削則削筆則筆救時務也至於禮樂則曰不敢
 是敢於殺人不敢於養人也為其俎豆筦弦之間小
 不備因是絶而不為是去小不備而就大不備大不
 備或莫甚焉夫教化之比於刑法刑法輕是舎所重
 而急所輕也且教化所恃以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
 也今廢所恃而獨立其所助非所以致太平也
揚氏雄曰禮多儀或曰日昃不食肉肉必乾日昃不飲
 酒酒必酸賔主百拜而酒三行不已華乎曰實無華
[001-5b]
 則野華無實則史華實副則禮 或問徳表曰莫知
 作上作下請問莫知曰禮行於彼而民得於此奚其
 知或曰孰若無禮而徳曰禮體也人而無禮焉以為
 徳 聖人之治天下也礙諸以禮樂無則禽異則貉
 吾見諸子之小禮樂不見聖人之小禮樂也
荀氏悦曰使遽者揖讓百拜非禮也憂者弦歌鼓瑟非
 樂也禮者敬而已矣樂者和而已矣匹夫匹婦處畎
 畝之中必禮樂存焉爾
[001-6a]
徐氏幹曰夫法象立所以為君子法象者莫先於正容
 貌慎威儀是故先王之制禮也為冕服采章以旌之
 為珮玉鳴璜以聲之欲其莊也欲其尊也焉可懈慢
 也夫容貌者人之符表也符表正故情性治情性治
 故仁義存仁義存故盛徳著盛徳著故可以為法象
 斯謂之君子矣 夫禮也者敬之經也敬也者禮之
 情也無敬無以行禮無禮無以節敬道不偏廢相須
 而行是故能盡敬以從禮者謂之成人過則生亂
[001-6b]
 孔子稱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存
 乎六藝者著其末節也謂夫陳籩豆置尊俎執羽籥
 鐘磬升降趨翔屈伸俯仰之數也非禮樂之本也禮
 樂之本也者其徳音乎
王氏通曰白黑相渝能無微乎是非相擾能無散乎故
 齊魯毛韓詩之末也大戴小戴禮之衰也 或曰君
 子仁而已矣何用禮為子曰不可行也或曰禮豈為
 我輩設哉子不答既而謂薛収曰斯人也旁行而不
[001-7a]
 流矣安知教意哉有若謂先王之道斯為美也 禮
 其皇極之門乎聖人所以嚮明而節天下也其得中
 道乎故能辨上下定民志
 門人有問姚義孔庭之法曰詩曰禮不及四經何也
 姚義曰嘗聞諸夫子矣春秋斷物定志而後及也樂
 以和闕一/字徳全而後及也書以制法從事而後及也
 易以窮理知命而後及也故不學春秋無以主斷不
 學樂無以知和不學書無以議制不學易無以通理
[001-7b]
 四者非具體不能及故聖人後之豈養蒙之具耶或
 曰然則詩禮何為而先也義曰夫教之以詩則出辭
 氣斯逺暴慢矣約之以禮則動容貌斯立威嚴矣度
 其言察其志考其行辨其徳志定則發之以春秋於
 是乎斷而能變徳全則導之以樂於是乎和而知節
 可從事則達之以書於是乎可以立制知命則申之
 以易於是乎可以盡性若驟而語春秋則蕩志輕義
 驟而語樂則喧徳敗度驟而語書則狎法驟而語易
[001-8a]
 則玩神是以聖人知其必然故立之以宗列之以次
 先成諸已然後備諸物先濟乎近然後形乎逺亶其
 深乎亶其深乎子聞之曰姚子得之矣
孔氏穎達曰夫禮者經天地理人倫本其所起在天地
 未分之前故禮運云夫禮必本於太一是天地未分
 之前已有禮也禮者理也其用以治則與天地俱興
 故昭二十六年左傳稱晏子云禮之可以為國也久
 矣與天地並但於時質畧物生則自然而有尊卑若
[001-8b]
 羔羊跪乳鴻雁飛有行列豈由教之者哉是三才既
 判尊卑自然而有但天地初分之後即應有君臣治
 國但年代緜逺無文以言案譙周古史攷云有聖人
 以火徳王造作鑚燧出火教民熟食人民大悦號曰
 燧人次有三姓乃至伏羲制嫁娶以儷皮為禮作琴
 瑟以為樂又帝王世紀云燧人氏沒包羲氏代之以
 此言之則嫁娶嘉禮始於伏羲也世紀又云神農始
 教天下種榖故人號曰神農案禮運云夫禮之初始
[001-9a]
 諸飲食燔黍捭豚蕢桴而土鼓又明堂位云土鼓葦
 籥伊耆氏之樂又郊特牲云伊耆氏始為蜡蜡即田
 祭與種榖相協土鼓葦籥又與蕢桴土鼓相當故熊
 氏云伊耆氏即神農也既云始諸飲食致敬鬼神則
 祭祀吉禮起於神農也又史記云黄帝與蚩尤戰於
 涿鹿則有軍禮也易繫辭黄帝九事章云古者葬諸
 中野則有凶禮也又論語撰考云軒知地利九牧倡
 教既有九州之牧當有朝聘是賔禮也若然自伏羲
[001-9b]
 以後至黄帝吉凶賔軍嘉五禮始具其唐堯則舜典
 云修五禮鄭康成以為公侯伯子男之禮又云命伯
 夷典朕三禮案舜典云類于上帝則吉禮也百姓如
 喪考妣則凶禮也羣后四朝則賔禮也舜征有苖則
 軍禮也嬪于虞則嘉禮也是舜時五禮具備直云典
 朕三禮者據事天地與人為三禮其實事天地惟吉
 禮也其餘四禮竝人事兼之矣案論語云殷因於夏
 禮周因於殷禮則夏商亦有五禮鄭康成註大宗伯
[001-10a]
 唯云唐虞有三禮至周分為五禮不言夏商者但書
 篇散亡夏商之禮絶滅無文以言故據周禮有文者
 而言耳武王没成王幼弱周公代之攝政六年致太
 平述文武之徳而制禮也
周子曰禮理也樂和也隂陽理而後和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萬物各得其理然後和故
 禮先而樂後
程子曰禮之本出於民之情聖人因而導之耳禮之器
[001-10b]
 出於民之俗聖人因而節文之耳聖人復出必因今
 之衣服器用而為之節文其所謂貴本而親用者亦
 在時王斟酌損益之耳 大凡禮必須有意禮之所
 尊尊其義也失其義陳其數祝史之事也
張子曰禮者理也須是學窮理禮則所以行其義知理
 則能制禮然則禮出於理之後今在上者未能窮則
 在後者烏能盡今禮文殘闕須是先求得禮之意然
 後觀禮合此禮者即是聖人之制不合者即是諸儒
[001-11a]
 添入可以去取
歐陽氏修曰由三代而上治出於一而禮樂達於天下
 由三代而下治出於二而禮樂為虚名古者宫室車
 輿以為居衣裳冕弁以為服尊爵俎豆以為器金石
 絲竹以為樂以適郊廟以臨朝廷以事神而治民其
 嵗時聚㑹以為朝覲聘問懽忻交接以為射鄉食饗
 合衆興事以為師田學校下至里閭田畝吉凶哀樂
 凡民之事莫不一出於禮由之以教其民為孝慈友
[001-11b]
 悌忠信仁義者常不出於居處動作衣服飲食之間
 葢其朝夕從事者無非乎此也此所謂治出乎一而
 禮樂達於天下安習而行之不知所以遷善逺罪而
 成俗也及三代已亡遭秦變古後之有天下者自天
 子百官名號位序國家制度宫車服器一切用秦其
 間雖有欲治之主思所改作不能超然逺復三代之
 上而牽其時俗稍即以損益大抵安於苟簡而已
 其朝夕從事則以簿書獄訟兵食為急曰此為政也
[001-12a]
 所以治民至於三代禮樂具其名物而藏於有司時
 出而用之郊廟朝廷曰此為禮也所以教民此所謂
 治出於二而禮樂為虚名故自漢以來史官所記事
 物名數降登揖讓拜俛伏興之節皆有司之事耳所
 謂禮之末節也然用之郊廟朝廷自搢紳大夫從事
 其間者皆莫能曉習而天下之人至於老死未嘗見
 也况欲識禮樂之盛曉然喻其意而被其教化以成
 俗乎
[001-12b]
周氏行已曰禮經三百威儀三千皆出於性非偽貌飾
 情也天尊地卑禮固立矣類聚羣分禮固行矣人者
 位乎天地之間立乎萬物之上尊卑類分不設而彰
 聖人循此制為冠昏喪祭朝聘鄉射之禮以行君臣
 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義其形而下者見於飲食器
 服之用其形而上者極於無聲無臭之微衆人勉之
 賢人行之聖人由之故所以行其身與其家與其國
 與其天下者禮治則治禮亂則亂禮存則存禮亡則
[001-13a]
 亡上自古始下逮吾季質文不同罔不由是然而世
 有損益惟周為備夫子嘗曰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逮
 其弊也忠信之薄而情文之繁林放問禮之本孔子
 欲從先進葢所以矯正而反弊也然豈禮之過哉為
 禮者之過也
周氏諝曰夫禮者性命之成體者也葢道徳仁義同出
 於性命而所謂禮者又出乎道徳仁義而為之節文
 者也方其出於道徳仁義則道徳仁義者乃禮之本
[001-13b]
 也故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
 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方其為之節文則道徳
 仁義反有資於禮也故曰道徳仁義非禮不成嗚呼
 此禮之所以為禮者也若夫吉凶之殊軍賔之别其
 言不盡於意其意必寓於象故一服飾一器械有以
 存於度數之間者象也象則文也及推而上之有以見
 於度數之表者意也意則情也所謂意者歸於性命
 而已矣書曰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葢其以欲
[001-14a]
 滅命以人廢天者聖人不為惟其天秩之所有是乃
 聖人之所庸者也然聖人之所以庸之者豈特使天
 下後世知有尊卑之分而苟自異於禽獸耳葢又將
 為入道之資也
朱子曰古禮繁縟後人於禮日益疎畧然居今而欲行
 古禮亦恐情文不相稱不若今只就今人所行禮中
 刪修令有節文制數等威足矣 問先王所謂古禮
 繁文不可攷究欲取今見行禮儀増損用之庶其合
[001-14b]
 於人情方為有益如何曰固是曰若是則禮中所載
 冠昏喪祭等儀有可行者否曰如冠昏禮豈不可行
 但喪祭有繁雜耳問若是則非理明義精者不足以
 與此曰固是 聖人有作古禮未必盡用須别有箇
 措置視許多瑣細制度皆若具文且是要理㑹大本
 大原曽子説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逺暴慢
 矣正顔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逺鄙倍矣籩豆之事
 則有司存上許多正是大本大原如今所計㑹許多
[001-15a]
 正是籩豆之事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到孟
 子已是不説細碎上只説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吾
 嘗聞之矣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
 於庶人這三項便是大本大原
陳氏淳曰人徒見升降裼襲有類乎美觀鏗鏘節奏有
 近乎末節以為禮樂若無益於人者抑不知釋回増
 美皆由於禮器之大備而好善聽過皆本乎樂節之
 素明禮以治躬則莊敬不期而自肅樂以治心則鄙
[001-15b]
 詐不期而自銷葢接於荘敬者所以養其耳目而非
 以娱其耳目形於舞蹈者所以導其血氣而非以亂
 其血氣則禮樂之用可知矣
陳氏澔曰前聖繼天立極之道莫大於禮後聖垂世立
 教之道亦莫先於禮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孰非精神
 心術之所寓故能與天地同其節
郝氏敬曰聖人盛徳至善從心所欲自然周旋中禮如
 論語鄉黨一篇皆聖人從心之矩曲禮三千悉由此
[001-16a]
 出 昔子游譏子夏之門人小子洒掃應對進退抑
 末也説者病其言過髙然亦足以見聖門教人有本
 未嘗屑屑儀文可知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言
 禮則曰復曰約言教則曰一曰不多繁文縟節非聖
 人語上之教是商師之學也
姜氏兆錫曰樂記説天髙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
 禮便是自然有這道理加減一毫不得古皇之世狉
 狉榛榛後來聖人繼作逐漸發明出來然猶多闕畧
[001-16b]
 故二代時猶稱尚忠尚質到得周公監視損益詳盡
 曲至故孔子曰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此自是恰好了
 到得末流却又太過故孔子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又自曰吾從先進學者須是損過就中至於成徳
 方得動容周旋中禮記禮者大學中庸皆列於篇亦
 是流傳得這箇意思在 禮樂只是序而和其本原
 却只是仁敬處發來周室盛時自朝廷達於閭巷凡
 所行吉凶賔軍嘉五禮盎溢周徹謂之太和之世到
[001-17a]
 得後來虚偽僭妄其本都亡了故孔子曰禮云樂云
 玉帛云乎哉鐘鼓云乎哉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如
 樂何春秋至戰國亂逆無等無可窮詰秦號强暴祖
 龍却又怕學士家將禮法束縛他以故燔書遂自此
 起
   一序禮經廢興傳述/人附
漢藝文志曰禮古經五十六卷經七十篇后氏戴氏即/朱子曰此
 今儀禮也臨江劉敞云七十當/作十七計其篇數則然今從之記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後
[001-17b]
 學者所/記也明堂隂陽三十三篇古明堂/之遺事王史氏二十一
 篇七十子後學者師古曰劉/向别錄云六國時人也曲臺后倉九篇如淳曰/行禮射
 于曲臺后倉為記故名曰曲臺記漢官曰大射於曲/臺晉灼曰天子射宫也西京無太學於此行禮也
 中庸説二篇師古曰今禮記有中庸一/篇亦本禮經葢此之流明堂隂陽説
 五篇周官經六篇王莽時劉歆置博士師古曰即今/之周官禮也亡其冬官以攷工記
 充/之周官傳四篇 易曰有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然後
 禮義有所錯而帝王質文世有損益至周曲為之防
 事為之制師古曰委曲防/閑每事為制也故曰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001-18a]
 韋昭曰周禮三百六十官也三百舉成數也臣瓉曰/禮經三百謂冠昏吉凶周禮三百是官名也師古曰
 禮經三百韋説是也威儀三/千乃謂冠昏吉凶葢儀禮矣及周之衰諸侯將踰法
 度惡其害已皆滅去其籍自孔子時而不具至秦大
 壊漢興魯髙堂生𫝊士禮十七篇訖孝宣世后倉最
 明戴徳戴聖慶普皆其弟子三家立於學官朱子曰/此即上
 文誤作七/十篇者禮古經者出於魯淹中蘇林曰/里名也及孔氏朱/子
 曰及孔氏舊註屬下句劉敞云孔氏安國所得壁中/書也當屬上句今案此即上文五十六卷者其讀當
 從劉/氏學七十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朱子曰劉敞云/學當作與七十
[001-18b]
 當作十七五十六卷除十七正多三十九其説是也/葢上文經七十篇本註后氏戴氏又言髙堂生𫝊士
 禮十七篇后倉二戴皆其弟子則彼所謂后戴之禮/即是𫝊此髙堂生之所得而今號儀禮者也况劉氏
 所攷於所増多篇數適合而上文經目又别無髙堂/生十七篇之禮其證甚明賈公彦疏亦云古文十七
 篇與髙堂生所𫝊相似是唐初時漢志猶/未誤也故知此誤錯三字皆當從劉氏説及明堂隂
 陽王史氏記所見多天子諸侯卿大夫之制雖不能
 備猶瘉倉等推士禮而致於天子之説師古曰瘉與/愈同勝也
隋經籍志曰漢初有髙堂生傳十七篇又有古經出於
 淹中而河間獻王好古愛學收集餘燼得而獻之合
[001-19a]
 五十六篇並威儀之事而又得司馬穰苴兵法一百
 五十五篇及明堂隂陽之記並無敢傳之者唯古經
 十七篇與髙堂生所傳不殊而字多異自髙堂生至
 宣帝時后倉最明其業乃為曲臺記倉授梁人戴徳
 及徳從兄子聖沛人慶普於是有大戴小戴慶氏三
 家並立後漢唯曹元傳慶氏以授其子褒然三家雖
 存並微相傳不絶漢末鄭𤣥傳小戴之學後以古經
 校之取於其義長者作註為鄭氏學其喪服一篇子
[001-19b]
 夏先傳之諸儒多為註解今又别行而漢時有李氏
 得周官周官葢周公所制官政之法上於河間獻王
 獨闕冬官一篇獻王購以千金不得遂取攷工記以
 補其處合成六篇奏之至王莽時劉歆始置博士以
 行於世河南緱氏杜子春受業於歆因以教授是後
 馬融作周官傳以授鄭𤣥𤣥作周官註漢初河間獻
 王又得仲尼弟子及後學者所記一百三十一篇獻
 之時亦無傳之者至劉向考校經籍檢得一百三十
[001-20a]
 篇向因第而叙之而又得明堂隂陽記三十三篇孔
 子三朝記七篇王氏史氏記二十一篇樂記二十三
 篇凡五種合二百十四篇戴徳刪其繁重合而記之
 為八十五篇謂之大戴記而戴聖又刪大戴之書為
 四十六篇謂之小戴記漢末馬融遂傳小戴之學融
 又足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樂記一篇合四十九篇
 而鄭𤣥受業於融又為之註今周官六篇古經十七
 篇小戴記四十九篇凡三種唯鄭註立於國學其餘
[001-20b]
 並多散亡又無師説
唐藝文志曰袁凖孔倫陳銓蔡超宗田僧紹之註杜預
 賀循王逡之崔游蔡謨趙成沈文阿諸家之禮服皆
 儀禮之學也
陸氏徳明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鄭子太叔曰夫禮天
 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左傳云禮所以經國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禮教之設其源逺哉帝王質
 文世有損益至於周公代時轉浮周公居攝曲為之
[001-21a]
 制故曰禮經三百威儀三千及周之衰諸侯始僭將
 踰法度惡其害已皆滅去其籍自孔子時而不具矣
 孔子反魯乃始刪定值戰國交争秦氏坑焚惟故禮
 經崩壊為甚漢興有魯髙堂生傳士禮十七篇即今
 之儀禮也而魯徐生善為容孝文時為禮官大夫景
 帝時河間獻王好古得古禮獻之鄭六藝論云後得/孔氏壁中河間獻
 王古文禮五十六篇記百三十一篇周禮六篇其十/七篇與髙堂生所傳同而字多異劉向别錄云古文
 記二百十四篇藝文志曰禮古/經五十六篇出於魯淹中或曰河間獻王開獻書
[001-21b]
 之路時有李氏上周官五篇失事官一篇乃購千金
 不得取考工記以補之瑕邱蕭奮以禮至淮陽太守
 授東海孟卿孟喜/父卿授同郡后蒼及魯閭邱卿其古
 禮經五十六篇蒼傳十七篇所餘三十九篇闕一/字
 書館名為逸禮蒼説禮數萬言號曰后蒼曲臺記在/曲
 臺校書著記/因以為名孝宣之世蒼為最明闕一/字授沛聞人通
 漢字子方以太子舎人/論石渠至中山中尉及梁戴徳字延君號大/戴信都太傅戴聖
 字次君號小戴以博士/論石渠至九江太守沛慶普字孝公東/平太傅由是禮有
[001-22a]
 大小戴慶氏之學普授魯夏侯敬又傳族子咸豫章/太守
 大戴授瑯邪徐良字斿卿為博士州/牧郡守家世傳業小戴授梁人橋
 仁字季卿大鴻/臚家世傳業及楊榮字子孫瑯/邪太守王莽時劉歆為國
 師始建立周官經以為周禮河南緱氏杜子春受業
 於歆還家以教門徒好學之士鄭興父子興字少贛/河南人後
 漢太中大夫子衆字仲師/大司農並作周禮解詁等多徃師之賈景伯亦作
 周禮解詁禮記者本孔子門徒共撰所聞以為所記
 後人通儒各有損益故中庸是子思伋所作緇衣是
[001-22b]
 公孫尼子所制鄭𤣥云月令是吕不韋所撰盧植字/子
 幹涿郡人後漢北/中郎將九江太守云王制是漢時博士所為陳邵字/節
 良下邳人晉/司空長史周禮論序云戴徳刪古禮二百十四篇為
 八十五篇謂之大戴禮戴聖刪大戴禮為四十九篇
 是為小戴禮漢劉向别錄有四十九篇其篇次與今/禮記同名為他家書拾撰所取不可謂
 之小/戴禮後漢馬融盧植攷諸家同異附戴聖篇章去其
 繁重及所叙畧而行於世即今之禮記是也鄭𤣥亦
 依盧馬之本而註焉范曄後漢書云中興鄭衆傳周
[001-23a]
 官經後馬融作周官傳授鄭𤣥𤣥作周官註鄭註引/杜子春
 鄭大夫鄭司農之義鄭𤣥三禮目錄/云二鄭信同宗之大儒今贊而辨之𤣥本治小戴禮
 後以古經校之取其於義長者順者故為鄭氏學𤣥
 又註小戴所傳禮記四十九篇通為三禮焉漢初立
 髙堂生禮博士後又立大小戴慶氏三家王莽又立
 周禮後漢三禮皆立博士今慶氏曲臺久亡大戴無
 傳學者惟鄭註周禮儀禮禮記並立學官而喪服一
 篇又别行於世今三禮俱以鄭為主 鄭𤣥註儀禮
[001-23b]
 十七卷馬融王肅孔倫字敬序㑹稽人東晉/廬陵太守集衆家註陳銓不/詳
 何/人裴松之字士期河東人宋/太中大夫西鄉侯雷次宗蔡超字希逺濟/陽人宋丞
 相諮議/叅軍&KR1441字僧紹馮翊人/齊東平太守劉道拔彭城人宋/海豐令
 續之自馬融以下並註喪服於朱氏彛尊曰陸氏釋/文序錄載註解傳述人 儀禮有鄭康成註此
 外馬融王肅孔倫陳銓裴松之雷次宗蔡超田&KR1441之/劉道抜周續之凡十家云自馬融以下並註喪服攷
 隋經籍志十家之中惟載王肅儀禮註十七卷其餘/未嘗有全書註也舊唐書經籍志於馬融喪服記下
 云又一卷鄭𤣥註又一卷袁凖註又一卷陳銓註又有全/二卷蔡超雷次宗註又二卷田僧紹註亦未載諸家
 書註至新唐書藝文志始載袁凖註儀禮註一卷卷/孔倫註一卷陳銓註蔡超宗註二卷田僧紹註二
[001-24a]
 並不著其註喪服則誤以喪服註為儀禮全書註也/下至鄭氏通志畧既於儀禮全書註載袁凖孔倫陳
 銓蔡超雷次宗田僧紹姓名而又於喪服傳註五家複出/由是西亭王孫授經圖焦氏經籍志皆沿其誤當以
 陸氏序錄/為正也
孔氏穎達曰禮記之作出自孔氏但正禮殘缺無復能
 明故范武子不識殽烝趙鞅及魯君謂儀為禮至孔
 子沒後七十二子之徒共撰所聞以為此記或錄舊
 禮之義或錄變禮所由或兼記體履或雜序得失故
 編而錄之以為記也周禮儀禮亦是禮記之書自漢
[001-24b]
 以來各有傳授鄭君六藝論云案漢書藝文志儒林
 傳云傳禮者十三家唯髙堂生及五傳弟子戴徳戴
 聖名在也又案儒林傳云漢興髙堂生傳禮十七篇
 而魯徐生善為容孝文時徐生以容為禮官大夫瑕
 丘蕭奮以禮至淮陽太守孟卿東海人事蕭奮以授
 戴德戴聖六藝論云五傳弟子者熊氏云則髙堂生
 蕭奮孟卿后蒼及戴徳戴聖為五也此所傳皆儀禮
 也六藝論云今禮行於世者戴徳戴聖之學也又云
[001-25a]
 戴徳傳記八十五篇則大戴禮是也戴聖傳記四十
 九篇則禮記是也儒林傳云大戴授瑯邪徐氏小戴
 授梁人橋仁字季卿楊榮字子孫仁為大鴻臚家世
 傳業其周官者始皇深惡之至孝武帝時始開獻書
 之路既出於山巖屋壁復入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見
 焉至孝成時通人劉歆校理秘書始得列序著於錄
 畧為衆儒排棄歆獨識之知是周公致太平之道河
 南緱氏杜子春永平時初能通其讀鄭衆賈逵徃受
[001-25b]
 業焉其後馬融鄭𤣥之等各有傳授
魏氏了翁曰人生而莫不有仁義之性存乎其心經禮
 三百曲禮三千聖人稟諸天地所以合内外之道而
 節文乎仁義者也自周衰諸侯去籍雖以二代之後
 而不足徴猶賴夫子之所雅言羣弟子之所記錄故
 尚有存者迨至秦挾書之令作而禮再厄又得河間
 獻王二戴馬鄭相與保殘補壊晉宋隋唐諸儒迭為
 發揮三禮得不盡亡自正義既出先儒全書冺不復
[001-26a]
 見自列於科目博士諸生亦不過習其句讀以為利
 祿計至金陵王氏又罷儀禮取士僅存周官戴記之
 科而士習於禮者滋鮮唯闗洛諸大儒上接洙泗之
 傳乃僅與門人弟子難疑荅問而未及著為全書嗚
 呼學殘文缺無所因襲驅一世之人而㝠行焉豈不
 重可歎與
衛氏湜曰賈公彦同李元植編儀禮疏儀禮自鄭註之
 後僅有黄慶李孟悊二家疏義公彦等定為五十卷
[001-26b]
吴氏&KR0697曰禮經殘闕之餘獨此十七篇為全書自王安
 石行新法經義廢黜此經學者罕傳習矣
童氏承叙曰儀禮有諸儒傳記鄭康成註賈公彦疏朱
 文公又合經傳為通解皆彰彰較著矣公門人楊復
 又各為之圖俱可蹈廸匪直易讀也
趙氏魏史曰儀禮者周公監二代而制之以經世者也
 中庸云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大經小曲皆
 謂之儀是三百儀禮之綱領三千儀禮之條件禮經
[001-27a]
 之大全登孔門者猶及見之而孟氏以後殘缺多矣
 漢興河間獻王得孔壁禮經五十六篇自十七篇與
 髙堂生所傳同外餘三十九篇在於秘府謂之逸禮
 繼以新莽之亂亡焉故迄今所存止此而已其篇次
 二戴與劉氏别錄參差不同而鄭本一依劉氏其註
 疏朱子葢嘗以浮蕪病焉欲力為釐正而不果近代
 吴氏亦嘗嗣為攷定焉而未盡
顧氏炎武曰禮者本於人心之節文以為自治治人之
[001-27b]
 具是以孔子之聖猶問禮於老𣆀而其與弟子答問
 之言雖節目之㣲無不備悉語其子伯魚曰不學禮
 無以立鄉黨一篇皆動容周旋中禮之效然則周公
 之所以為治孔子之所以為教舎禮其何以焉三代
 之禮其存於後世而無疵者獨有儀禮一經自熈寜
 中王安石變亂舊制始罷儀禮不立學官而此經遂
 廢此新法之為經害者一也南渡以後二陸起於金
 谿其説以徳性為宗學者便其簡易羣然趨之而於
[001-28a]
 制度文為一切鄙為末事賴有朱子正言立辨欲修
 三禮之書而卒不能勝夫空虚妙悟之學此新法之
 為經害者二也沿至於今有坐臯比稱講師門徒數
 百自擬濓洛而終身未讀此經誤文一遍者若天下
 之書皆出於國子監所頒以為定本而此經誤文最
 多或至脱一簡一句非唐石經之尚存於闗中則後
 儒無繇以得之矣據石經刋監本復立之學官以習
 士子而姑勸之以利禄使毋失其傳此有天下之責
[001-28b]
 也
姜氏兆錫曰禮看來有三變自上世到周公時極盛其
 後却壊了此一興廢猶自人行禮者言之其後孔子
 修明禮樂又一盛到燔書却大壊此一興廢并典籍
 亦都亡其後漢興儀禮得髙堂生并其五傳弟子至
 大小戴遂集為記周禮至河間獻王亦顯其後義解
 繁多後鄭註三禮號有功然溺祖䜟緯之學聖證論
 多力爭之宋世最右文遭荆公棄經任傳三禮諸科
[001-29a]
 多罷中間更數廢興雖經存亦與無經相似以是諸
 子與其門弟子釐修典籍良非得已
   一論作經之人記傳/附
崔氏靈恩曰儀禮者周公所制吉禮唯得臣禮三篇凶
 禮得四篇上自天子下自庶人其禮同等餘三篇皆
 臣禮賔禮唯存三篇軍禮亡失嘉禮得七篇
孔氏穎達曰洛誥云考朕昭子刑乃單文祖徳又禮記
 明堂位云周公攝政六年制禮作樂頒度量於天下
[001-29b]
 所制之禮則周官儀禮也
陸氏徳明曰周儀二禮並周公所制
晁氏公武曰西漢諸儒得古文禮凡五十六篇髙堂生
 傳士禮十七篇為儀禮喪服傳一卷子夏所為
朱子曰漢志諸記自一百三十一篇以下與經文本不
 相雜疑今亦多見於本篇後記及二戴之記孔子
 家語等書特不可攷其所自耳
馬氏廷鸞曰周公之經何制之備也子夏之傳何文之
[001-30a]
 奇也
敖氏繼公曰儀禮何代之書也曰周之書也何人而作
 也曰先儒皆以為周公所作愚亦意其或然也何以
 言之周自武王始有天下然其時已老矣必未暇為
 此事也至周公相成王乃始制禮作樂以致太平故
 以其時攷之則當是周公之書又以其書攷之辭意
 簡嚴品節詳備非聖人莫能為益有見其果為周公
 之書也然周公此書乃為侯國而作也而王朝之禮
[001-30b]
 不與焉何以知其然也書中十七篇冠昏相見鄉飲
 鄉射士喪既夕士虞特牲饋食凡九篇皆言侯國之
 士禮少牢饋食上下二篇皆言侯國之大夫禮聘食
 燕大射四篇皆言諸侯之禮唯覲禮一篇則言諸侯
 朝天子之禮然主於諸侯而言也喪服篇中言諸侯
 及公子大夫士之服詳矣其間雖有諸侯與諸侯之
 大夫為天子之服然亦皆主於諸侯與其大夫而言
 也由是觀之則此書决為侯國之書無疑矣然則聖
[001-31a]
 人必為侯國作此書者何也夫子有言曰夫禮必本
 於天殽於地列於鬼神達於喪祭冠昏射御朝聘聖
 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以夫子此言
 證之則是書也聖人其以為正天下之具也歟故當
 是時天下五等之國莫不寳守是書而蔵之有司以
 為典籍無事則其君臣相與講明之有事則皆據此
 以行禮又且頒之於其國以教其人此有周盛時所
 以國無異禮家無殊俗兵寢刑措以躋太平者其以
[001-31b]
 是乎其後王室衰微諸侯不道樂於放縱而憚於檢
 束也於是惡典籍之不便於已而皆去之則其曏之
 受於王朝者不復蔵於有司矣曏之蔵於有司者或
 私傳於民間矣此十七篇之所以不絶如綫而幸
 存以至今日也禮古經十七篇其十三篇之後皆有
 記四篇則無之四篇者士相見大射少牢上下也然
 以意度之此四篇者未必無一記之可言或者有之
 而亡逸焉耳
[001-32a]
熊氏朋來曰儀禮是經禮記是傳儒者恒言之以冠昏
 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與儀禮士冠士昏鄉飲
 酒射燕聘之禮相為經傳也劉氏又補士相見公食
 大夫二義以為二經之傳及讀儀禮則士冠禮自記
 冠義以後即冠禮之記矣士昏禮自記士昏禮凡行
 事以後即昏禮之記矣鄉飲酒自記鄉朝服而謀賔
 介以後即鄉飲之記矣鄉射禮自記大夫與公士為
 賔以後即鄉射之記矣燕禮自記燕朝服於寢以後
[001-32b]
 即燕禮之記矣聘禮自記久無事則聘焉以後即聘
 禮之記矣公食大夫禮自記不宿戒以後即公食大
 夫之記矣覲禮自記凡俟於東廂以後即覲禮之記
 矣士虞禮自記虞沐浴不櫛以後即士虞禮之記矣
 特牲饋食禮自記特牲以後即特牲之記矣士喪禮
 則士處適寢以後附在既夕者即士喪禮之記矣既
 夕禮則啟之昕以後即既夕之記矣漢儒稱既夕禮
 即士喪禮下篇故二記合為一也喪服一篇每章有
[001-33a]
 子夏作傳而記公子為其母以後又别為喪服之記
 其記文亦有傳是子夏以前有此記矣十七篇唯士
 相見大射少牢饋食有司徹四篇不言記其言記者
 十有三篇然冠禮之記有孔子曰其文與郊特牲所
 記冠義正同其餘諸篇唯既夕之記畧見於喪大記
 之首章喪服之傳與大傳中數與與疑當/作語相似餘記
 自與小戴冠昏等六義不同何二戴不以禮經所有
 之記文而傳之也十三篇之後各有記必出於孔子
[001-33b]
 之後子夏之前蓋孔子定禮而門人記之故子夏為
 作喪服傳而幷其記亦作傳焉 聘禮篇末執圭如
 重入門鞠躬私覿愉愉等語未知鄉黨用聘禮語抑
 聘禮用鄉黨語大抵禮經多出於七十二子之徒所
 傳案朱子鄉黨集註引晁氏曰定公九年孔子仕魯
 至十三年適齊其間無朝聘之事疑使擯執圭二節
 孔子嘗言其禮如此又引蘇氏曰孔氏遺書雜記曲
 禮非必孔子事也見得古有遺禮之書聖門因記其
[001-34a]
 語
何氏喬新曰儀禮未知孰作或以為周公之作也孔子
 有學禮之言禮記有讀禮之文當是時固已有簡牘
 之傳矣决非秦漢間筆也其法度必出於聖人若曰
 周公作之則非所敢知也
湛氏若水曰儀禮有有經而無傳者矣公食大夫也士
 相見也有有傳而無經者矣郊特牲也諸侯釁廟也
 遷廟也公符也投壺也有經中之傳者矣凡儀禮之
[001-34b]
 經曰記者也有傳中之傳者矣玉藻之有深衣也明
 堂之有月令也
劉氏績曰漢初高堂生為博士傳儀禮十七篇先儒以
 為周公作按記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學士喪禮士喪
 禮於是乎書則中晦而孔子述之者也獨喪服子夏
 為傳豈以通上下兼經權難知歟
郝氏敬曰儀禮者禮之儀周衰禮亡昔賢纂輯見閒著
 為斯儀非必盡先聖之舊然欲觀古禮舍此末由矣
[001-35a]
唐氏伯元曰儀禮存者為古經尚矣凡禮有經有記有
 義有傳記亦經也綴之經則不成章傳亦義也不曰
 義而曰傳遜辭也唯冠有義唯喪有傳而諸禮皆無
 者失之也
  一論儀禮與周禮禮記不同
孔氏穎達曰鄭作序云禮者體也履也統之於心曰體
 踐而行之曰履鄭知然者禮器云禮者體也祭義云
 禮者履此者也禮記既有此釋故鄭依而用之禮雖
[001-35b]
 合訓體履則周官為體儀禮為履故鄭又云然則三
 百三千雖混同為禮至於並立俱陳則曰此經禮也
 此曲禮也或云此經文也此威儀也是周禮儀禮有
 體履之别也所以周禮為體者周禮是立治之本統
 之心體以齊正於物故為體賀㻛云其體有二一是
 物體言萬物貴賤高下小大文質各有其體二曰禮
 體言聖人制法體此萬物使高下貴賤各得宜也其
 儀禮但明體之所行踐履之事物雖萬體皆同一體
[001-36a]
 履無两義也
陸氏德明曰三禮次第周為本儀為末
賈氏公彦曰周禮儀禮發源是一理有始終分為二部
 並是周公攝政太平之書周禮為本儀禮為末
張子曰看得儀禮則曉得周禮與禮記
吕氏大臨曰冠昏射鄉燕聘天下之達禮也儀禮所載
 謂之禮者禮之經也禮記所載謂之義者訓其經之
 義耳
[001-36b]
周氏諝曰禮經之殘缺久矣世之所傳曰周禮曰儀禮
 曰禮記其間獨周禮為太平之成法儀禮者又次之
 禮記者雜記先王之法言而尚多漢儒附㑹之疵此
 學者所宜精擇
朱子曰周官一書固為禮之綱領至其儀法度數則儀
 禮乃其本經而禮記是解儀禮之義 禮書如儀禮
 尚完傋如他書 儀禮是經禮記是解儀禮且如儀
 禮有冠禮禮記便有冠義儀禮有昏禮禮記便有昏
[001-37a]
 義以至燕射之禮莫不皆然只是儀禮有士相見禮
 禮記却無士相見義後來劉原甫補成一篇學禮記
 下言語只是解他儀禮
虙氏曰禮記乃儀禮之傳儀禮有冠禮禮記有冠義以
 釋之儀禮有昏禮禮記則有昏義以釋之儀禮有鄉
 飲酒禮禮記則有鄉飲酒義以釋之儀禮有燕禮禮
 記則有燕義以釋之儀禮有聘禮禮記則有聘義以
 釋之其他篇中雖或雜引四代之制而其言多與儀
[001-37b]
 禮相為表裏但周禮儀禮皆周公所作而禮記則漢
 儒所録雖曰漢儒所録然亦儀禮之流也何以言之
 周禮雖得之於河間獻王時無有傳之者武帝以為
 末世凟亂之書何休以為六國陰謀之書至於漢末
 乃行於世唯儀禮之書漢初已行故高堂生傳之蕭
 奮蕭奮傳之孟卿孟卿傳之后蒼后蒼傳之戴德戴
 聖二戴因習儀禮而録禮記故知禮記儀禮之流也
三禮正義曰周禮儀禮並周公所記所謂禮經三百威
[001-38a]
 儀三千禮經則周禮也威儀則儀禮也
熊氏朋來曰三禮之中如周禮大綱雖正其間職掌繁
 宻恐傳之者不皆周公之舊左傳所引周公周禮曰
 殊與今周禮不相似亦恨其僅以以本或/作似左傳之文
 爾大小戴所記因多格言而譌謬亦不免惟儀禮為
 禮經之稍完者先儒謂其文物彬彬乃周公制作之
 厪存者後之君子有志於禮樂勿以難讀而不加意
 也
[001-38b]
湛氏若水曰曲禮大醇而小疵儀禮極醇而無疵
萬氏斯大曰儀禮一書與禮記相為表裏考儀文則儀
 禮為備言義理則禮記為精在聖人即吾心之義理
 而漸著之為儀文在後人必通達其儀文而後得明
 其義理故讀禮記而不知儀禮是無根之木無源之
 水也
張氏爾岐曰在昔周公制禮用致太平據當時施於朝
 廷鄉國者勒為典籍天下共守之其大體為周官其
[001-39a]
 詳節備文則為儀禮
  一論儀禮不可廢疑經者附/
論語述而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季氏不學
 禮無以立
春秋説題辭曰禮者所以設容俯仰以信進退以度禮
 得則天下咸宜不可須臾離也
徐氏幹曰夫禮也者人之急也可終身蹈而不可須臾
 離也須臾離則慆慢之行臻焉須臾忘則慆慢之心
[001-39b]
 生焉况無禮而可以終始乎
劉氏勰曰禮立體宏用據事剬範章條&KR0655曲執而後顯
 採掇片言莫非寳也 銘誄箴祝則禮總其端
王氏通曰冠禮廢天下無成人矣昏禮廢天下無家道
 矣喪禮廢天下遺其親矣祭禮廢天下忘其祖矣嗚
 呼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韓子曰余嘗苦儀禮難讀且又行於今者葢寡沿襲不
 同復之無由考於今誠無所用云然然文王周公之
[001-40a]
 法制具在於是孔子曰吾從周謂其文章之盛也古
 書之存者希矣百氏雜家尚有可取况聖人之制度
 耶於是掇其大要竒辭奥㫖著於篇學者可觀焉惜
 吾不及其時揖讓進退於其間嗚呼盛哉
徐氏積曰儀禮粗為完書然决非盡出於聖人何以知
 之夫禮者出於人情也而儀禮有曰父在母不可以
 為三年之服又曰嫂叔無服所以避嫌也又曰師無
 服此豈人情哉蓋多出於漢儒喜行其私意或用其
[001-40b]
 師說或利其購金而為之耳
吕氏本中曰後生學問且須理㑹曲禮少儀儀禮等學
 洒掃應對進退之事及先理㑹爾雅訓詁等文字然
 後可以語上下學而上達自此脫然有得自然度越
 諸子不如此則是躐等犯分凌節終不能成孰先傳
 焉孰後倦焉不可不察也
張氏淳曰劉歆言高堂生所得獨為士禮而今儀禮乃
 有天子諸侯大夫之禮居其大半疑今儀禮非高堂
[001-41a]
 生之書但篇數偶同耳
朱子曰張忠甫疑今儀禮非高堂生之書但篇數偶同
 耳此則不深考於劉歆說所訂之悮又不察其所謂
 士禮者特畧舉首篇以明之其曰推而致於天子者
 葢專指冠昏喪祭而言若燕射朝聘則士豈有是禮
 而可推耶 儀禮不是古人預作一書如此初間只
 是以義起漸漸相襲行得好只管巧至於情文極細
 宻極周緻處聖人見此意思好故録成書 儀禮事
[001-41b]
 事都載在裏面其間曲折難行處他都有个措置得
 恰好
魏氏了翁曰儀禮一經幸存以之參考諸經尤為有功
 灑掃應對進退恭敬辭遜撙節非由外心以生也非
 忠信之薄也非人情之偽也凡皆人性之固有天秩
 之自然而非有一毫勉强増益也學者誠能即是僅
 存而推尋之内反諸心隨事省察充而至於動容周
 旋之㑹揖遜征伐之時則是禮也將以宅天衷而奠
[001-42a]
 民極豈形器云乎哉
章氏如愚曰大宋朝樂史謂儀禮有可疑者五漢儒傳
 授曲臺雜記後馬融鄭衆始傳周官而儀禮未嘗以
 教授一疑也周禮缺冬官求之千金不可得使有儀
 禮全書諸儒寜不獻之朝乎班固七畧劉歆九種並
 不著儀禮魏晉梁陳之間是書始行二疑也聘禮篇
 所記賔行饗餼之物禾米芻薪之數籩豆簠簋之實
 鉶壺鼎甕之列考之周官掌客之說不同三疑也其
[001-42b]
 中一篇喪服蓋講師設問難以相解說之辭非周公
 之書四疑也周公所載自王以下至公侯伯子男皆
 有其禮而儀禮所謂公食大夫禮及燕禮皆公與卿
 大夫之事不及於王其他篇所言曰主人曰賔而已
 似侯國之書使周公當太平之時豈不設天子之禮
 五疑也今考其書猶有可疑者且吉㐫賔嘉皆有其
 禮而軍禮獨闕焉自天子至士皆有冠禮而大夫獨
 無焉鄉飲酒之禮有黨正以正齒位而今獨不載焉
[001-43a]
 賔禮之别有八燕禮之等有四冠昏之篇皆冠以士
 大射之禮獨名曰儀朝遇之禮不録而獨存覲禮其
 他禮食不載而獨有公食大夫禮以至言本末之異
 同是皆考究精微者焉
王氏應麟曰韓文公讀儀禮謂考於今無所用愚謂天
 秩有禮小大由之冠昏喪祭必於是稽焉文公大儒
 以為無所用毋怪乎冠禮之行不非鄭尹而怏子孫
 也
[001-43b]
馬氏廷鸞曰儀禮為書於竒辭奥㫖中有精義妙道焉
 於纎悉曲折中有明辨等級焉不惟欲人之善其生
 且欲人之善其死不惟致嚴於冠昏朝聘鄉射而尤
 致嚴於喪祭後世徒以其推士禮而達之天子以為
 殘闕不可考之書徐而觀之一士也天子之士與諸
 侯之士不同上大夫與下大夫不同等而上之固有
 可得而詳者矣
敖氏繼公曰先王之世人無貴賤事無大小皆有禮以
[001-44a]
 行之蓋以禮有所闕則事有所遺故其數不容不如
 是之多也去古既逺而其所存者乃不能什一也可
 勝嘆哉夫其已廢壞而亡逸者固不可復見矣其幸
 有而未冺者吾曹安可不盡心而講明之乎固不宜
 以其無用於今為說而絶之也
宋氏濓曰周制朝覲燕饗饋食昏喪諸禮其升降揖讓
 之節既行之矣然後筆之為儀禮之文
徐氏三重曰儀禮一書無論是否先王之舊即於今所
[001-44b]
 傳者若士大夫少而誦習之長而謹守奉行之終其
 身恐朝夕跬歩有違也如此心安得不收歛身安得
 不齋飭一言一動安得不循分秉禮而上臨下奉何
 一人不賢良君子乎此古昔敦讓教化成就人材之
 軌物所以臻太平盛治者孰謂不由此道也
童氏承叙曰或曰高堂生所傳特士禮耳餘多散佚又
 曰古禮於今無所用之雖昌黎亦云然夫禮也者理
 也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孔子曰殷因於夏
[001-45a]
 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因者
 其本也損益者其末也恊諸義而恊則先王所未有
 者可以義起矣故后蒼有推而致於天子之說然今
 觀之冠昏相見士禮也鄉飲鄉射大夫禮也燕射覲
 聘公食大夫諸侯禮也士喪既夕士虞特牲饋食諸
 侯士禮也少牢饋食有司徹諸侯卿大夫禮也喪服
 則通於上下顧獨曰士禮何哉夫禮無本不立無文
 不行雖夏商之際不能無文焉至周而備爾孔子曰
[001-45b]
 虞夏之文不勝其質商周之質不勝其文葢思本也
 然文之蠧也久矣其在於今宜無所用至其本固未
 冺也是故因其文而遡之可知也因其本而拓之可
 行也不猶逾於幷其文而亡之乎
郝氏敬曰禮非强作是人道之經緯無禮則無人道凡
 是書所言冠昏喪祭品節秩序皆天理之不得不然
 其間牽强拘泥煩𤨏迂僻强世難行者則時勢古今
 之異學禮者所以貴達也 鄉射即鄉飲酒禮大射
[001-46a]
 即燕禮既夕即士喪禮有司徹即少牢饋食禮其實
 止十有二篇然不啻詳已冠昏喪祭朝聘燕饗禮之
 大物止此飲食男女養生送死人生日用止此升降
 進退周旋裼襲行禮節文止此天子諸侯同此人倫
 同此儀則隆殺多寡因時制宜孔子所謂殷因於夏
 禮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而人主為禮法之宗禮
 難預設若一一定為常制使百世共守則是禮有因
 無損益雖二帝三王不能矣是書詳處太𤨏如祭醴
[001-46b]
 始扱一祭又扱再祭執皮内文兼執足三分庭一在
 南鄉飲工左荷瑟後首挎越内弦牲體肩臂脊脇肫
 胳一骨二骨之類何其𤨏也及其行禮大節目如冠
 於廟而竟不及其祖禰既冠見母見君見鄉里親戚
 士大夫而竟不及其父昏禮自壻迎婦降西階以至
 入室同牢燭出燕息而竟不言夫婦拜至明日新婦
 見舅姑饋食醴饗而竟不及夫壻此類又何畧也如
 謂但舉其槩而已則後儒讀禮何為往往添補之乎
[001-47a]
  作儀禮者亦未及親見古人故其辭多罔象如凡
 禮行於廟竟不言告廟之儀冠冕衣裳皆不定其制
 度物色廟寢堂階房室户牖皆不明言其向背使後
 人猜度影響迄無定論每於篇中引記聞叅伍其無
 畫一之見可知親見古人必不爾 儀禮作於衰世
 故其儀文雖詳而大綱不清雖不及天子之禮而時
 或雜越以大夫亂諸侯諸侯亂天子往往有之如燕
 禮稱君為公是諸侯之禮也諸侯稱公已為僣矣而
[001-47b]
 其臣又有稱諸公位在卿大夫上者惟天子有三公
 諸侯之臣貴無加於卿而稱公是亂天子也鄭𤣥謂
 為大國之孤四命此周禮典命之說周禮亦非古也
 稽古以孟子爲正孟子曰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
 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
 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此周班也
 何嘗諸侯有臣稱公大國卿上有孤稱諸公者乎鄉
 射禮諸公席三重大夫席再重按尚書顧命王席亦
[001-48a]
 三重周禮司几筵職亦云王席三重而禮運曰王席
 五重諸侯席三重今云諸公席三重大夫再重亦亂
 也周禮天子射三侯九節諸侯七節大射禮諸侯也
 而侯道九十弓是亂天子也惟天子之事稱大與諸
 侯射則用大侯稱大射諸侯與其臣射用大侯稱大
 射亦亂也說者謂士冠士昏士喪皆士禮然冠用爵
 弁昏乘墨車遣馬有繁纓遣奠用五鼎一非僣與周
 衰禮廢諸侯强暴大夫士無等作者承襲其訛非盡
[001-48b]
 先聖之舊也昔夫子作春秋於諸侯名號禮樂亡等
 皆因之而不變欲直書其事以存亂亡之蹟示後世
 是非之公耳禮經正名辨分别嫌明微烏可以相倣
 禮襲其謬是訓亂也言禮與言春秋異世儒未達耳
  世儒欲以儀禮為經割諸禮附之嗟夫諸禮家言
 雖聖人復生不能盡合矣虞夏殷周因革損益尚不
 相襲以孔子之聖學夏商之禮無徵不信而曰吾從
 周况世儒欲彌縫新故不同之跡以通之百世就使
[001-49a]
 補輯完備校勘精切必能一一可用之今日乎畧舉
 其近者如士冠不論有爵無爵輙用命服今可乎士
 親迎乘大夫車馬今可乎女子既許嫁笄矣出教於
 宗室三月今可乎納采使者至門外主人迎拜不答
 入拜又不答今可乎主人迎賔門外先入及階又先
 升今可乎主人門外送賔再拜賔遂去不顧今可乎
 男女相拜男拜手伏地女子直立肅拜今可乎士相
 見賔五請始得主人一出又不升堂止於大門内一
[001-49b]
 拜今可乎臣侍食於君不待君命先飯徧嘗飲食今
 可乎侍食於先生異爵者先飯而後已今可乎盛服
 行禮忽爾袒衣旋襲又袒又襲如是數十次不已今
 可乎尊俎爵篚供饌之具不設几案錯諸地今可乎
 食飯不以箸以手今可乎書必刀文必篆册必竹簡
 必木今可乎人死三日然後殯斂今可乎明器苞筲
 等無用之物併納諸壙中今可乎凡送幣獻酬之類
 賔主不同拜送者立俟受者拜而受者又立俟送者
[001-50a]
 答拜雖君臣父子皆然今可乎賔酢主人不親舉爵
 主人自酌以飲今可乎食不設主席主人亦不陪食
 今可乎孫為祖尸父拜其子明日儐尸則子為父客
 受其獻酬今可乎舅下堂親洗爵獻新婦今可乎婦
 翁出門再拜送新壻今可乎子冠懐脯見母母再拜
 受今可乎父母為子喪三年父在母喪與妻同服庶
 子後父為其母緦麻今可乎其他大事朝聘祭享小
 事拜起坐立難通行者不可盡舉必欲一一可信可
[001-50b]
 傳使人必從雖聖人復起能乎
張氏爾岐曰漢志所載傳禮者十三家其所發明皆周
 官及此十七篇之㫖也十三家獨小戴大顯近代列
 於經以取士而二禮反日微蓋先儒於周官疑信皆
 半而儀禮則苦其難讀故也夫疑周官者尚以新莽
 荆國為口實儀禮則周公之所定孔子之所述當時
 聖君賢相士君子之所遵行可斷然不疑者而以難
 讀廢可乎
[001-51a]
  一論題號篇目次第
孔子頴達曰周禮為本聖人體之儀禮為末聖人履之
 故鄭序云體之為聖履之為賢是也既周禮為本則
 重者在前故宗伯序五禮以吉禮為上儀禮為末輕
 者在前故儀禮先冠昏後喪祭故鄭序云二者或施
 而上或循而下
賈氏公彦曰周禮言周不言儀儀禮言儀不言周既同
 是周公攝政六年所制題號不同者周禮取别夏商
[001-51b]
 故言周儀禮不言周者欲見兼有異代之法故此篇
 有醮用酒燕禮云諸公士喪禮云商祝夏祝是兼夏
 殷故不言周又周禮是統心儀禮是踐履外内相因
 首尾是一故周禮已言周儀禮不須言周周可知矣
 且儀禮又名曲禮故禮器云經禮三百曲禮三千鄭
 註云曲猶事也事禮謂今禮也其中事儀三千言儀
 者見行事有威儀言曲者見行事有屈曲故有二名
 也 周禮云官叙官之法事急者為先不問官之大
[001-52a]
 小儀禮見其行事之法賤者為先故以士冠為先無
 大夫冠禮諸侯冠次之天子冠又次之其昏禮亦士
 為先大夫次之諸侯次之天子為後諸侯鄉飲酒為
 先天子鄉飲酒次之鄉射燕禮以下皆然又以冠昏
 士相見為先後者以二十而冠三十而娶四十强而
 仕即有摯見鄉大夫見已君相見來朝諸侯之等又
 為鄉大夫州長行鄉飲酒鄉射之事以先吉後㐫㐫
 盡則行祭祀吉禮次叙之法其義可知 戴德戴聖
[001-52b]
 與劉向别録十七篇次第皆冠禮第一昏禮第二士
 相見第三自兹以下大戴即以士喪既夕士虞特牲
 少牢有司鄉飲鄉射燕禮大射聘禮公食覲禮喪服
 為次小戴則以鄉飲鄉射燕禮大射士虞喪服特牲
 少牢有司士喪既夕聘禮公食覲禮為次皆尊卑吉
 㐫先後雜亂故鄭說不從之唯劉向别録大射以上
 七篇與小戴同而其下乃以聘食覲禮喪服士喪既
 夕士虞特牲少牢有司為次皆尊卑吉㐫次第倫叙
[001-53a]
 故鄭用之也
張氏淳曰漢初未有儀禮之名疑後學者見十七篇中
 有儀有禮遂合而名之耳
陳氏騤曰儀禮者乃周家行禮渉於儀度委曲之書若
 後世所謂儀注者是也其初蓋三千餘條
熊氏朋來曰儀禮名為十七篇實十五篇而已既夕禮
 乃士喪禮之下篇也有司徹乃少牢饋食禮之下篇
 也
[001-53b]
李氏黼曰儀禮亦周公之所作也凡冠昏喪祭飲射朝
 聘之儀法度數具焉故謂之儀禮
何氏喬新曰冠昏相見三篇皆士禮也鄉飲鄉射二篇
 大夫禮也燕射聘覲公食大夫五篇諸侯禮也士喪
 既夕士虞特牲饋食四篇皆諸侯之士喪祭禮少牢
 饋食有司徹二篇皆諸侯之卿大夫祭禮喪服一篇
 則通言上下之制
姜氏兆錫曰案大戴篇目之首葢以冠昏喪祭為次而
[001-54a]
 遞及於飲射聘覲也其以喪服居後者上各篇皆言
 禮儀之節而是篇乃因儀禮而及其喪服之制以見
 凡行喪禮之儀所相依以為用者故後之與由是以
 推劉向篇目之次固勝於小戴而其視大戴則有不
 及者鄭氏蓋未免失所從違也
 
 
 
[001-54b]
 
 
 
 
 
 
 
 儀禮集編卷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