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20 周禮纂訓-清-李鍾倫 (master)


[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周禮纂訓卷五
             安溪李鍾倫撰
 地官司徒第二
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乃
立地官司徒使帥其屬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擾邦國
教官之屬大司徒卿一人小司徒中大夫二人鄉師下
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
[005-1b]
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鄉老二鄉則公一人鄉大夫每鄉卿一人州長每州中
大夫一人黨正每黨下大夫一人族師每族上士一人
閭胥毎閭中士一人比長五家下士一人比毗/志反
封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六人徒六
十人
鼓人中士六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舞師下士二人胥四人舞徒四十人
[005-2a]
牧人下士六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六十人
牛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十人徒
二百人
充人下士二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載師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六人徒六
十人
閭師中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縣師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
[005-2b]
十人
遺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
十人
均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
十人
師氏中大夫一人上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十有二
人徒百有二十人
保氏下大夫一人中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六人徒
[005-3a]
六十人
司諫中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司救中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調人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
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
司市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
府四人史八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質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
[005-3b]
十人
廛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
十人
胥師二十肆則一人皆二史賈師二十肆則一人皆二
史司虣十肆則一人司稽五肆則一人胥二肆則一人
肆長毎肆則一人賈音/古
泉府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
人賈八人徒八十人
[005-4a]
司門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
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毎門下士二人府一
人史二人徒四人
司闗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
十人毎關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
掌節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
十人
遂人中大夫二人遂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
[005-4b]
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四人史十有二人胥十
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遂大夫毎遂中大夫一人縣正毎縣下大夫一人鄙師
毎鄙上士一人酇長毎酇中士一人里宰毎里下士一
人鄰長五家則一人酇作/管反
旅師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
八十人
稍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十有二人
[005-5a]
委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土均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
四人徒四十人
草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十有二人
稻人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
十人徒百人
土訓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八人
誦訓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八人
[005-5b]
山虞毎大山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
人徒八十人中山下士六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人
小山下士二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林衡毎大林麓下士十有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
百有二十人中林麓如中山之虞小林麓如小山之虞
川衡毎大川下士十有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百
有二十人中川下士六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人小
川下士二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005-6a]
澤虞毎大澤大藪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
胥八人徒八十人中澤中藪如中川之衡小澤小藪如
小川之衡
迹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史二人徒四十人
卝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
十人卝音礦虢猛反劉侯猛/反廣韻音澋呼䁝切
角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徒八人
羽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徒八人
[005-6b]
掌葛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掌染草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八人
掌炭下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掌荼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荼音徒徐音/餘廣韻音徒
同都/切
掌蜃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八人蜃上/忍反
囿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場人毎場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005-7a]
廩人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
府八人史十有六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舍人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
十人
倉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
十人
司禄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司稼下士八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005-7b]
舂人奄二人女舂抌二人奚五人奄於檢反劉於騐反抌/音由又音揄或羊笑反
饎人奄二人女饎八人奚四十人饎音熾/昌志切
稾人奄八人女稾毎奄二人奚五人
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以佐
王安擾邦國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
之數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
 注九州揚荆豫青兖雍幽冀并也積石曰山竹木曰
 林注瀆曰川水鍾曰澤土髙曰丘大阜曰陵水崖曰
[005-8a]
 墳下平曰衍髙平曰原下濕曰隰名物者十等之名
 與所生之物
  疏馬融云東西為廣南北為輪訓此節承上土地
  之圖下土㑹土宜土均皆辨土地名物之事也
而辨其邦國都鄙之數制其畿疆而溝封之設其社稷
&KR1414而樹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與
其野
 注社稷后土及田正之神壝壇與堳埒也田主田神
[005-8b]
 后土田正之所依也
  疏辨邦國之數者謂分别畿外諸侯邦國多少之
  數辨都鄙之數者謂分别畿内三等采地之數制
  其畿疆者王畿千里中置王城面有五百里其邦
  國都鄙亦皆有畿界也溝封之者謂於疆界之上
  設溝溝為封樹以為阻固也設其社稷之壝者謂
  於中門之外右邊設大社大稷王社王稷又於廟
  門之屏設勝國之社稷其社稷外皆有壝埓於四
[005-9a]
  面也樹之田主者謂籍田之内依樹木而為田主
  各以其野之所宜木云各者總據邦國都鄙并王
  者而言也遂以名其社與其野者假令以松為社
  則名松社之野餘皆放此又云社者五土之總神
  以句龍為后土官有功於土死配社而食稷是原
  隰之神原隰宜五穀稷者五穀之長立稷以表神
  名棄為稷官有功於民死乃配稷而食名為田正
  也注云田主田神者謂郊特牲云先嗇神農是也
[005-9b]
  田正則司嗇是也直以神農為主祭尊可以及卑
  故使后土田正二神憑依之同壇共位耳訓土圭
  以下皆所以辨邦國都鄙而制其畿疆者也
以土㑹之灋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
其植物宜皁物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澤其動物宜鱗物
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動物宜羽物
其植物宜覈物其民専而長四曰墳衍其動物宜介物
其植物宜莢物其民晳而瘠五曰原隰其動物宜臝物
[005-10a]
其植物宜叢物其民豐肉而庳㑹古外反皁音早本或/作早覈音核専徒丸反
莢音頰古協反晳音錫白/色也臝力果反庳音婢
 注㑹計也以土計貢税之法因别此五者也毛物貂
 狐貒貉之屬縟毛者也皁物柞栗之屬膏物當為櫜
 字之誤蓮芡之實有櫜韜津潤也覈物李梅之屬専
 圜也莢物薺莢王棘之屬臝物虎豹之屬淺毛者叢
 物萑葦之屬庳猶短也
  疏五地之内以民之資生取於動植之物故先言
[005-10b]
  動植後言民也訓家君子曰山林積草故其物毛
  川澤積水故其物鱗丘陵多樹故其物羽墳衍多
  石故其物介原隰積土故其物臝毛肖草之莖鱗
  肖水之文羽肖木之葉介肖石之體臝肖土之形
  各感其氣而成其類蓋毛物生於山林者金生於
  土也鱗物生於川澤者木生於水也羽物生於丘
  陵者火生於木也介物生於墳衍者水生於金也
  臝物生於原隰者原隰備燥濕髙下土寄旺於四
[005-11a]
  行也皁物覈物剛之屬也膏物莢物柔之屬也叢
  物和氣之屬也亦各感其氣而生也毛而方者得
  金土之氣黑而津者得水木之氣専而長者得木
  火之氣晳而瘠者得金水之氣豐肉而庳者得土
  之氣也蓋五地應乎五行而民物之生不離五行
  之化形體既異性情亦殊先王因物以施教盖由
  乎此矣 下文十有一教是教之事土宜之法是
  養之事先言教後言養者承上文五地之物生而
[005-11b]
  遂及施教之條所謂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
  易其宜者也然則隨俗施教既得以類相從而下
  文任土作貢亦得以類相從矣
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二教焉一曰以祀禮教
敬則民不苟二曰以陽禮教讓則民不争三曰以隂禮
教親則民不怨四曰以樂禮教和則民不乖五曰以儀
辨等則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則民不愉七曰以刑教
中則民不虣八曰以誓教恤則民不怠九曰以度教節
[005-12a]
則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則民不失職十有一曰以
賢制爵則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禄則民興功愉音/偷虣
薄報/反
 注陽禮謂鄉射飲酒之禮隂禮謂男女之禮昏禮以
 時則男不曠女不怨儀謂君南靣臣北靣父坐子伏
 之屬俗謂土地所生習也偷謂朝不謀夕恤謂災危
 相憂民有凶患憂之則民不解怠度謂宫室車服之
 制世事謂士農工商之事少而習焉其心安焉因教
[005-12b]
 以能不易其業慎德謂矜其善德勸為善也庸功也
 爵以顯賢禄以賞功
  疏十曰以世事教能則民不失職者父祖所為之
  業子孫述而行之不失本職訓以刑教中凡教皆
  中道而民或不從刑者所以防其過不及而納之
  於中道故曰刑以防之教中之説也十有二教所
  以範天下之智愚賢否而齊五方之民敬讓和親
  教之所以起此人治之大者故必以此為先焉知
[005-13a]
  敬讓而後等可辨知和親而後俗可安以刑教中
  所以糾其不敬讓和親之失也以誓教恤所以固
  其敬讓和親之情也以度教節則貧富不得相耀
  而等威益以不越矣以世事教能則四民各世其
  業而習俗益以不偷矣至于以爵勸德以禄勸功
  則民皆興起于賢能此教之終也以度教節如食
  之以時用之以禮誓教恤者約結其民使相救恤
  也 臨川呉氏曰唐虞司徒所敷者五教而周司
[005-13b]
  徒施十有二教蓋五教舉其綱十有二教則詳其
  目自一至六是德禮之屬也自七至十二是刑政
  之屬也 爵禄亦刑政之事
以土宜之灋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
害以阜人民以蕃鳥獸以毓草木以任土事辨十有二
壤之物而知其種以教稼穡樹蓺相上聲/毓音育
 注十二土分野十二邦任謂就地所生因民所能
  疏知其利害者十二土之中利處居之害處逺之
[005-14a]
  以阜盛人民以蕃息鳥獸以毓生草木者皆由知
  利害使之然也十二壤即十二土上經既欲居民
  不必皆須樹蓺故曰土取萬物自生為名此經據
  樹蓺而言故變云壤訓家君子曰五地者經也十
  二土者緯也十二土各有五地焉故以土宜之灋
  辨之任土事者即稼穡樹蓺之事也以其事重必
  察其物而知其種故又特言之
以土均之灋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職以
[005-14b]
令地貢以斂財賦以均齊天下之政
 注五物五地所生之物也九等騂剛赤緹之屬
  疏言天下則并畿外邦國所稅入天子而言也此
  地征與下為目也訓郎氏曰九等上中下各三等
  也民職即九職地貢即九貢財賦即九賦 家君
  子曰均平也土地有肥磽之異而貢賦有多寡之
  殊所以均之也 此節承上土宜之法為任土以
  作貢也騂雖榮反/緹音紙
[005-15a]
以土圭之灋測土深正曰景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
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

 注土圭所以致四時日月之景也測猶度也不知廣
 深故曰測測土深謂南北東西之深也日南謂立表
 處太南近日也日北謂立表處太北逺日也景夕謂
 日趺景乃中立表之處太東近日也景朝謂日未中
 而景中立表處太西逺日也晝漏半而置土圭表隂
[005-15b]
 陽審其南北景短於土圭謂之日南是地於日為近
 南也景長於土圭謂之日北是地於日為近北也東
 於土圭謂之日東是地於日為近東也西於土圭謂
 之日西是地於日為近西也凡日景於地千里而差
 一寸
  疏鄭云不知廣深故曰測者廣深喻逺近云日南
  謂立表處太南近日云云者日於地中而在南故
  以南表為近日北表為逺日日出東方而西流故
[005-16a]
  以東表為近日西表為逺日云表隂陽者東方西
  方是隂陽故别云審其南北也云日景於地千里
  而差一寸者三光考靈耀云四遊升降於三萬里
  中下云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則是半三
  萬里而萬五千里與土圭等周公度日景之時置
  五表五表者於潁川陽城置一表為中表中表南
  千里又置一表北千里又置一表東千里又置一
  表西千里又置一表日南景短多暑者據中表之
[005-16b]
  南而言晝漏半立八尺之表表北得尺四寸景不
  满尺五寸日北者據中表之北而言亦晝漏半表
  北得景尺六寸日東據中表之東晝漏半中表景
  得正時東表日已趺是晝漏半已得夕景日西為
  中表之西晝漏半中表景得正時西表日未中仍
  得朝時之景此經皆未得所求耳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
所交也風雨之所㑹也隂陽之所和也然則百物阜安
[005-17a]
乃建王國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樹之
 注景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下萬五千里地與星辰四
 遊升降於三萬里之中是以半之得地之中也畿方
 千里取象於日一寸為正司農云土圭之長尺有五
 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適與土圭等謂之
 地中今潁川陽城地為然
  疏然則百物阜安者總結上句所合已下然猶如
  是訓家君子曰此所謂地中及東西南北之偏就
[005-17b]
  九州以内言之耳如今南方多暑北方多寒近海
  處多風近山處多隂故惟中州氣候為得其正而
  其日景則夏至之日與土圭齊故取以為凖是日
  景以土中而定非土中因日景而得也經云正日
  景以求地中者求之為言猶標識之義耳景短多
  暑謂景短時多暑也景長多寒言景長時多寒也
  景夕多風言景夕時多風也景朝多隂言景朝時
  多隂也景短謂夏景長謂冬景夕謂午後景朝謂
[005-18a]
  午前 自古天地道理日月晷景之說多矣至于
  今日西厯之家其說彌詳蓋以為地在天中止一
  彈丸四方上下去天之數皆均其四表極處非能
  與天相際也所謂天圓地方者言其動静之性耳
  實則地亦圓體如卵裹黄上下周圍與天度相應
  其地氣寒暑則以去日逺近為差赤道之下正與
  日對其地最熱其景則四時常均無冬夏短永兩
  極之下取日最逺其地最寒其景則短者極短長
[005-18b]
  者極長正當兩極之處常以半年為晝半年為夜
  惟二極與赤道相去之間當日南北軌之外起二
  十三度至四十度許其地不寒不熱温和可居其
  景則與冬夏進退長短之極皆無過十之七此氣
  之平而數之中也環地上下皆有國土人居各以
  戴天為上履地為下南北東西隨處改觀午夜晨
  昏毎毎相反蓋皆負氣而生麗陽而明周游環匝
  初無定位其名有亞細亞歐羅巴利末亞亞墨利
[005-19a]
  如四大洲今之九州及四夷之地皆亞細亞國土
  也其所記親歴各洲風土山川寥廓荒忽雖不可
  盡信然其實測道里晷景見諸施行者頗為信而
  有徵其理蓋不可誣今以其說考之則中國九州
  正當黄道北軌距赤道二十四度之外起於廣州
  夏至戴日之下迤邐而北至於夏至去日十六度
  許則今直𨽻也自此復出塞而北風氣漸寒晝夜
  短永漸踰其度自廣州越海而南則氣漸酷熱而
[005-19b]
  晝夜之刻漸無短永矣故惟九州之内風氣和時
  刻平而洛又其中之中也是以天地四時之所交
  合隂陽風雨之所㑹和昔之達者其知之矣而周
  公豈欺我哉或曰此以言南北寒暑則可矣東西
  風隂之理亦可得聞與曰由前之說則環處于地
  者迭為東西未可以先儒日出日入午前午後之
  說拘之也蓋九州之域西則多山而東際海近山
  則多隂濱海則多風騐之閩蜀之地可見然則周
[005-20a]
  禮之風隂亦就九州言之明洛邑之為中耳其所
  以風所以隂恐山水之為而非日出入朝暮之故
   家茂夫叔父申言之曰夏至日道下直衡岳晷
  無景北距嵩髙弦徑九度餘陽城衡岳地平鳥道
  相去約二千五百里去止二千五百里一則尺五
  寸一無景是百六十餘里景已差一寸矣况晷景
  之移視日斜豎以為遲速非可以平率定乎則鄭
  注所云千里而差一寸恐未然也又云景夕者東
[005-20b]
  表日跌中表景乃中景朝者西表日未中而中表
  景已中如此則極東之地日出方及三五尋丈日
  景已中極西之地日昃將及三五尋丈日景方中
  夫地在天中不過成形之大耳彈丸浮寄四際距
  天之逺若一雖日之出也極東先見及其入也極
  東先昏然南北有常東西無定各隨其處自為曉
  午昏暮安知日東者不以吾為景朝乎日西者不
  以吾為景夕乎且此尺有五寸東西直此一帶中
[005-21a]
  日景皆然又何以定其為東西之中乎愚謂日南
  謂從此中表而南日北謂從此中表而北東西皆
  然景短即夏至非短於尺有五寸也景長即冬至
  非長於尺有五寸也東地濱海則多風而風起於
  夕故以景夕言之西地多山則雲氣盛故多隂而
  隂霾於朝則以景朝言之惟洛邑天地之所合也
  四時之所交也則無多寒多暑之患風雨之所㑹
  也則無多風隂陽之所和也則無多隂何以定之
[005-21b]
  以騐寒暑隂風於五土而惟此為不偏也然特就
  中國九州而奠其四方之中耳若論大地之中當
  在南戴赤道下之國則未知其何如也日至之景
  尺有五寸謂之地中者非謂日景尺有五寸乃為
  地中也是言地中之處其景尺有五寸也 夏至
  日道北距嵩高十二度而家茂夫叔父言九度餘
  者十二度以天體之圜言之九度餘以徑直言之
  四分之而得三分有竒也晷景之移視日斜豎以
[005-22a]
  為遲速者日斜照則晷景移速日直照則晷景移
  遲晷景移速者地相去不甚逺而景長景短之差
  至多也晷景移遲者地相去有至逺而景長景短
  之差不多也皆以日之斜豎有異故也言此者明
  晷景之移既有遲速則不可以千里而差一寸之
  定例律之也 此建王國之事
凡建邦國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諸公之地封疆方
五百里其食者半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參
[005-22b]
之一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參之一諸子之
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諸男之地封疆方百
里其食者四之一疆居良/切下同
 注土其地猶言度其地司農云土其地但為正四方
 耳其食者半公所食租稅得其半耳其半皆附庸小
 國屬天子參之一亦然𤣥謂食者半參之一四之一
 者土均均邦國地貢輕重之等大國貢重正之也小
 國貢輕字之也凡諸侯為牧正帥長及有德者乃有
[005-23a]
 附庸為其有禄者當取焉公無附庸侯附庸九同伯
 附庸七同子附庸五同男附庸三同進則取焉退則
 歸焉魯於周法不得有附庸故言錫之也地方七百
 里者包附庸以大言之也附庸二十四言得兼此四
 等矣
  疏注言諸侯為牧正帥長及有德者乃有附庸案
  王制云州有伯伯即牧也牧正帥長皆是有功諸
  侯乃得為之有功即有附庸又諸侯有德雖不為
[005-23b]
  牧正帥長亦得有附庸云謂其有禄者當取焉謂
  取閒田為附庸以為禄也云公無附庸者以其天
  子畿方千里上公五百里地極故無附庸侯附庸
  九同者以侯有功進受公地蓋公方五百里開方
  之方百里者五五二十五侯四百里開方之四四
  十六加九同則為二十五同與公等伯地三百里
  三三而九加七同則為十六同與侯等子有功進
  受伯地加五同與伯等男有功受子地男本一同
[005-24a]
  加三同與子等云進則取焉謂附庸者退則歸焉
  謂為閒田者也云魯不得有附庸者魯雖侯爵以
  其王子母弟畫服如上公受五百里之地成王以
  周公制典法之勲賜魯以侯伯子男四等附庸故
  云方七百里包附庸以大言之也凡言同者皆百
  里地百里則為國周法不滿百里乃為附庸今皆
  名附庸為同者積集附庸成同并數之矣訓朱子
  曰先儒說封建古者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
[005-24b]
  十里至周公則斥大疆界始大封侯國公五百里
  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此則將那
  小底移動添封為大國豈有此理禹塗山之㑹執
  玉帛者萬國當時所謂國者如今溪洞之類或
  五六十家或百十家各立箇長後来到夏商衰時
  皆相吞并漸漸大了至周時只有千八百國便是
  萬國吞并為千八百國不及五分之一矣可見其
  又大了周畢竟是因而封之豈有移去許多小國
[005-25a]
  卻封為大國然聖人立法亦自有低昻不如此截
  然如封五百里這一段四面大山如大行卻有六
  百里不成又挑出那百里外加封四百里這一段
  卻有三百五十里不成又去别處討一段五十里
  来添都不如此殺定蓋孟子時去周已七八百年
  如今去隋時既無人記得又無載籍可考所以難
  見得端的又周封齊魯之地是誅紂伐奄滅國者
  五十所以封齊魯之地極廣如魯地方千里如齊
[005-25b]
  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是多少廣濶
   朱子所謂欲封五百里適有一段地方六百里
  者餘一百里當即是附庸閒田矣或有不滿五百
  里四百里之數當亦有絶長補短之法要之所謂
  自有低昂不截然殺定知此者可以言周禮矣
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封溝之以其室數制之不易之
地家百畮一易之地家二百畮再易之地家三百畮畮/古
文畝/字
[005-26a]
 注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都鄙所居也
 王制曰天子之縣内方百里之國九七十里之國二
 十有一五十里之國六十有三此蓋夏時采地之數
 周未聞矣城郭之宅曰室以其室數制之謂制丘甸
 之屬鄭司農云不易之地嵗種之地美一易之地休
 一嵗乃復種再易之地休二嵗乃復種
  疏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家邑二十五里
  小都五十里大都百里是造都鄙制其地域也以其
[005-26b]
  室數制之者室在都邑之内三等采地皆有城郭依
  其城内室數於四野之中制地與之訓謝氏曰邦
  國主分地故度地制域都鄙主治民故地域大小
  除山川邑居等虛數以居民實數計之又知受田
  之數知室家之數也
乃分地職奠地守制地貢而頒職事焉以為地灋而待
政令
 注分地職分其九職所宜也定地守謂衡麓虞候之
[005-27a]
 屬制地貢謂九職所稅也頒職事者分命使各為其
 所職之事地職農圃地守虞衡地貢如載師任地法
 園㕓二十而一以下
  訓自土圭以下至此皆承辨其邦國都鄙之數而
  言先王國次畿外諸侯次都鄙采地
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緩刑
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㡬七曰眚禮八曰哀殺九
曰蕃樂十曰多昏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賊
[005-27b]
弛式氏反舍音捨殺所界/反除所例反蕃力袁反
 注散利貸種食也薄征輕租税也弛力息繇役也舍
 禁若公無禁利去㡬去其税𤯝禮殺吉禮殺哀省凶
 禮蕃樂閉蔵樂器而不作多昏不備禮而娶昏者多
 也索鬼神求廢祀而修之除盗賊饑饉則盗賊多急
 其刑以除之
  疏貸種食者謂豐時斂之凶時散之民無者從公
  貸之或為種子或為食用至秋熟還公據公家為
[005-28a]
  散據民往取為貸荒政據大凶年為義五穀不升
  謂之大飢一穀不升謂之嗛二穀不升謂之飢三
  穀不升謂之饉四穀不升謂之康五穀不升謂之
  大侵即大飢也案均人云凶札則無力征財賦此
  既據大飢猶云薄征者此經雖主大飢兼記一穀
  二穀不熟之嵗故有輕税也舍禁山澤所遮禁者
  舍去其禁使民取蔬食去飢案司關云國凶札則
  無門關之征猶㡬多昏使有女之家得減口數有
[005-28b]
  男之家易得其妻訓索鬼神固是求廢祀而修之
  然亦有禱祠諸神以求禦災捍患之事焉散利薄
  征以君養民也緩刑弛力使民得自養也五至六
  與民通財也七至十與民省用也索鬼神以祈其
  福除盗賊以去其害
以保息六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
恤貧五曰寛疾六曰安富
 注保息謂安之使蕃息也慈幼如十四以下不從征
[005-29a]
 養老七十養於鄉五十異粻之屬振窮抍捄天民之
 窮者也窮者有四曰矜曰寡曰孤曰獨恤貧貧無財
 業稟貸之寛疾若今癃不可事不算卒可事者半之
 也安富平其繇役不専取
  疏上經既陳凶荒不安之事故此經陳安養萬民
  之道注云養老七十養於鄉案王制云五十養於
  鄉彼謂大夫士也王制又云凡三王養老皆引年
  註云已而引户校年當行復除也老人衆多非賢
[005-29b]
  者不可皆養故食貨志云七十已上所養也此云
  七十養於鄉亦謂有賢行者也抍音拯本亦作拯/捄音救卒子忽反
以本俗六安萬民一曰媺宫室二曰族墳墓三曰聯兄
弟四曰聨師儒五曰聨朋友六曰同衣服媺音美聨兄弟/一本作聚兄弟
 注本猶舊也媺善也謂約椓攻堅風雨攸除各有攸
 宇族猶類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聨猶合也兄弟
 昏姻嫁娶也師儒鄉里教以道藝者同師曰朋同志
 曰友同猶齊也民雖有富者衣服不得獨異
[005-30a]
  疏經云美宫室明不使華美故以攻堅解之云兄
  弟是昏姻嫁娶者案爾雅釋親云父之黨為宗族
  母與妻黨為兄弟又案喪服記兄弟皆有外邦及
  與兄弟居彼皆據同宗小功以下知此兄弟是昏
  姻非同宗者上云族墳墓是同宗明此兄弟施於
  外姓昏姻爾雅又云婦之黨為昏兄弟夫婦相名
  亦為兄弟故曽子問曰不得嗣為兄弟是以知兄
  弟是昏姻也云師儒鄉里教以道藝者以其鄉立
[005-30b]
  庠州黨及遂皆立序致仕賢者使教鄉閭子弟鄉
  閭子弟皆相聨合同就師儒保息者養其人也本
  俗者安其俗也此二者養民之經荒政者救民之
  權
正月之吉始和布教于邦國都鄙乃縣教象之灋于象
魏使萬民觀教象挟日而斂之乃施教灋于邦國都鄙
使之各以教其所治民縣音𤣥挟/于協反
  疏據邦國則使諸侯教所治民據都鄙則使公卿
[005-31a]
  大夫教所治民訓教法十二教以下皆是十二教
  其綱也以下詳其目也
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四閭為族
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賙五
州為鄉使之相賓比毗志反下/同賙音周
 注使之者皆謂立其長而教令使之保猶任也受者
 宅舍有故相受寄托也
  疏五家相保不為過惡訓郎氏曰五家為比使之
[005-31b]
  相保羣相親近則易相督察也 注謂相受為受
  寄托者如托其妻子於其友之類蓋一鄉之中其
  情意有親疏之殊焉其服容音聲有生熟之别焉
  此所以因地而教不同至於鄉人之聚則其論公
  矣故使之相與賔賢能而進之也
頒職事十有二于邦國都鄙使以登萬民一曰稼穡二
曰樹藝三曰作材四曰阜蕃五曰飭材六曰通財七曰
化材八曰斂材九曰生材十曰學藝十有一曰世事十
[005-32a]
有二曰服事飭音/勑
 注司農云生材即閒民無常職轉移執事學藝謂學
 道藝世事謂以世事教能則民不失職𤣥謂生材謂
 養竹木者
  疏大司徒主天下人民之數故頒下民之職事十
  有二條于天下使以登成萬民不言鄉遂及公邑
  者舉外以包内一曰稼穡以下八曰斂材以上即
  太宰九職中八者也此又重掌者以大宰尊官總
[005-32b]
  知其事此司徒是主民之官親自頒行服事謂若
  府史胥徒庶人在官者是公家服事者也注云生
  材謂閒民無常職轉移執事此頒職事不可頒無
  常職使民行之故後鄭易之以為養竹木解之
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
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知/音
智行下孟/反婣音因
 注物猶事也興猶舉也民三事教成鄉大夫舉其賢
[005-33a]
 者能者以飲酒之禮賓客之既而獻其書於王矣睦
 親於九族婣親於外親任信於友道恤振憂貧者
  疏注云睦親於九族者堯典云九族既睦是睦親
  於九族也九族者上自髙祖下至𤣥孫旁及緦麻
  之内此婣對睦施於外親不對睦亦施於内親五
  射白矢参連剡注襄尺井儀五御鳴和鸞逐水曲
  過軍表舞交衢逐禽左六書象形㑹意指事轉注
  假借諧聲九數方田粟布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
[005-33b]
  程贏不足旁要
以鄉八刑糾萬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
不婣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
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亂民之刑弟音/悌
 注不弟不敬師長造言訛言惑衆亂民亂名改作執
 左道以亂政
  疏上言友専施於兄弟此變言弟兼施於師長故
  退在睦婣之下訓呉氏曰造言亂民害其六行之
[005-34a]
  教也六行與此二者相為消長以二者之刑而列
  於八刑之後則六行之教修矣 德與藝皆學士
  大夫之事惟士為能故不可設刑而六行有刑也
以五禮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
教之和
 注禮所以節止民之侈偽使其行得中樂所以蕩正
 民之情思使其心應和
  疏案樂記云禮者著誠去偽故以禮防萬民之偽
[005-34b]
  而教之使得中正也不覆申射御書數而獨申禮
  樂二事但化民以禮樂為急
凡萬民之不服教而有獄訟者與有地治者聽而斷之
其附于刑者歸于士治直吏反/斷丁亂反
 注争罪曰獄争財曰訟有地治者謂鄉州及治都鄙
 者也士司冦士師之屬司農云與有地治者聴而斷
 之與其地部界所屬吏共聽斷之
  疏附于五刑則歸於士若有小罪則司徒决之訓
[005-35a]
  不服教不服於禮樂之教也
祀五帝奉牛牲羞其肆肆託歴反/司農音四
 注牛能任載地類也肆進所肆解骨體士喪禮曰肆
 解去蹄
  訓奉牛牲謂初牽入時羞其肆豚解也案國語禘
  郊之事則有全烝若然則禘郊之事先全烝始後
  豚解若宗廟之祭則無全烝先豚解次體解也
享先王亦如之
[005-35b]
  疏享先王不辨祭之大小彼大宗伯四時及禘祫
  六者皆稱享亦如之者亦如上祀五帝奉牛牲羞
  其肆不言祭地者祭地之禮與天同
大賓客令野修道委積大喪帥六鄉之衆庶屬其六引
而治其政令大軍旅大田役以旗致萬民而治其徒庶
之政令若國有大故則致萬民於王門令無節者不行
於天下大荒大札則令邦國移民通財舍禁弛力薄征
緩刑札側/八反
[005-36a]
 注少曰委多曰積皆所以給賓客令遺人使為之也
 衆庶所致役也司農云六引謂引喪車索也六鄉主
 六引六遂主六紼旗畫熊虎者徵衆刻日樹旗期於
 其下大故謂王崩及冦兵也大荒大凶年大札大疫
 病移民辟災就賤其有守不可移者則輸之榖
  疏大賓客據諸侯来朝大喪謂王喪致萬民於王
  門者以待任用也移民通財此謂兩事移民謂分
  口往就賤財是米穀也其有留守不得去者賤處
[005-36b]
  通穀米與之
嵗終則令教官正治而致事
 注嵗終周季冬也教官其屬六十正治明處其文書
 致事上其計簿
正嵗令于教官曰各共爾職修乃事以聽王命其有不
正則國有常刑
  疏不正謂文書不正直而有濫失訓或曰司徒以
  教名官而兼言養何也曰此其所以為教也故於
[005-37a]
  篇端即以十二教言之而其後法制品節之詳莫
  能外焉是故十二教首言禮樂之事則所謂以五
  禮防民偽而教之中以六樂防民情而教之和者
  也以儀辨等則封國立家之制也以俗教安則本
  俗安民之事也以刑教中則八刑糾民之條也以
  誓教恤則荒政保息及相保相受之屬也荒政保/息者君
  恤民也相保相/受者民相恤也以度教節以世事教能則職事之
  頒也民有職事則因勤苦而愛/惜物力矣故曰以度教節以賢制爵以庸制
[005-37b]
  禄則賓興作人之盛也十二教舉其綱以下詳其
  目舉其綱者以禮樂始詳其目者以禮樂終始乎
  禮樂者以教化之本末言之則先本而後末終乎
  禮樂者以功效之淺深言之則由淺而入深禮樂
  據其兩端而政以行之刑以防之莫不經緯條理
  於其中焉要之莫非教也曰既有十二教矣又有
  三物何也曰一也得此教之大原而心知其意者
  謂之德務此教之實行而身履其事者謂之行習
[005-38a]
  此教之文章而通其器數者謂之藝此其所以為
  一也且夫十有二教王者所以覺悟黎蒸三物者
  天子所以登進髦士其用則不同矣曰三物之有
  行與藝也固所以成教化育人材若夫智仁聖義
  忠和則安得而教之而安得而取之曰三代之世
  所以陶淑斯人之事詳矣於是有氣質清明者出
  於其間故設是科以待之耳固非如行與藝之得
  以即事而考者也曰經言教養之事参差不齊若
[005-38b]
  前後重複者何也曰王道之始終具矣是故首於
  用天因地之宜中於建國立家之事終於宜民善
  俗之功用天因地則民有資生之利而善心復矣
  建國立家則君知理民之責而政有經矣宜民善
  俗則天下皆得其所人有士人君子之行而教化
  洽矣何為其重複哉若乃其間之或養或教参伍
  錯綜則因立言之次第設施之先後以求之莫不
  有序存焉故曰司徒一篇教養並行而教即寓於
[005-39a]
  養者也
小司徒之職掌建邦之教灋以稽國中及四郊都鄙之
夫家九比之數以辨其貴賤老幼廢疾凡征役之施舍
與其祭祀飲食喪紀之禁令
 注夫家猶言男女也九比者冢宰職出九賦者之人
 數也施當為弛
  疏併言都鄙者司徒是主土地之官故亦兼主采
  地之法辨其貴賤老幼廢疾謂别其貴賤老幼廢
[005-39b]
  疾合科役者科役之施舍者貴與老幼廢疾不科
  役故言弛也祭祀者謂鄉中州祭社黨祭禜族祭
  酺飲食者謂若行鄉飲酒及族食喪紀者謂若四
  閭為族使之相葬之等禁令者祭祀以下皆有禁
  令不使失禮法訓家茂夫叔父云賤謂服公事者
   稽其夫家者總言之也辨其貴賤老幼廢疾者
  别言之也疏於祭祀飲食喪紀獨舉州祭社及鄉
  飲酒之屬言之者尋常民間之祭祀飲食喪紀禮
[005-40a]
  法簡不須小司徒掌其禁令如疏所言三事其禮
  法多故掌其禁令也
乃頒比灋于六鄉之大夫使各登其鄉之衆寡六畜車
輦辨其物以嵗時入其數以施政教行徵令畜許六反後/六畜皆同
  疏比法謂若下經五人為伍五伍為兩是也衆寡
  據人民六畜馬牛羊豕犬鷄車謂革車及大車輦
  人挽行以嵗之四時具録其數入小司徒以施政
  教者小司徒所施政教依其數而施行之以行徵
[005-40b]
  令者以徵索於民及所施政令亦據民物等數而
  行之訓家茂夫叔父云施政教者祭祀三者是也
  行徵令者征役與其施舍是也然頒六鄉則六遂
  至邦國皆頒之矣故縣師職云掌邦國都鄙稍甸
  郊里而辨其夫家人民田莱之數及其六畜車輦
  之稽 辨其物謂辨其可征役者與其施舍者也
及三年則大比大比則受邦國之比要
 注大比謂使天下更簡閲民數及其財物也受邦國
[005-41a]
 之比要亦受鄉遂矣要謂其簿
  疏上經頒比法毎嵗之四時簡閲衆寡及其物等
  此經三年大比則并天下邦國而言訓比要亦謂
  衆寡六畜車輦之計簿也鄉遂之計簿則嵗時入
  之邦國之計簿則三年大比時受之上文言小司
  徒主稽人民之數自乃頒比法至此二條言六鄉
  邦國之吏以時各登其數而入之此所謂比也下
  文五人為伍以五相乘即所謂比法也小司徒之
[005-41b]
  所以稽其數者以欲施政役行禁令不得其數則
  政役必不均禁令必不遍而壅蔽之患起然而其
  數至繁故欲稽之者必以五五紀之而後居為族
  黨出為軍師人户無隠匿之弊財産有一定之籍
  貧富貴賤不相為病於是案之以施政役則政役
  得其平按之以行禁令則禁令得其治此小司徒
  所以稽其數而辨之六鄉邦國之屬所以登其數
  而入之也
[005-42a]
乃㑹萬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
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以起軍旅以作田役
以比追胥以令貢職
 注此皆先王所因農事而定軍令者也追逐寇也胥
 伺捕盗賊也鄉之田制與遂同
  訓問都鄙四丘為甸甸六十四井出車一乘甲士
  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不審鄉遂車賦則何如曰鄉
  遂亦有車但不可見其制六鄉一家出一人排門
[005-42b]
  是兵都鄙七家而出一兵在内者役重而賦輕在
  外者役輕而賦重六軍只是六鄉之衆六遂不與
  六遂亦有軍但不可見其數侯國三軍亦只是三
  郊之衆三遂不與大國三郊次國二郊小國一郊
  蔡季通説車一乘不止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此是輕車用馬馳者更有二十五人將重車在後
  用牛載糗糧戈甲衣装見七書如魯頌公徒三萬
  亦具其説矣 又曰遂所以必為溝洫不為井者
[005-43a]
  以欲起兵數故也五比五鄰五伍之後變五為四
  閭四里四兩者用四則成百之數復用五則自此
  竒零不齊整矣 丘氏曰司馬法曰兵車一乘甲
  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是則一乘七十五人也約
  而言之兵車一乘則三兩之數四乘則三卒之數
  百乘則三師之所合五百乘則三軍之所合積而
  至於千乘則六軍聚焉是則六軍之數適足以容
  千乘乃天子宿衛之兵其餘六遂都鄙之兵悉天
[005-43b]
  子之畿内則為萬乘矣諸侯大國則有千乘而三
  鄉三軍則僅止於五百乘耳
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數上地家七人可任
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
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
 注一家男女七人以上則授之以上地所養者衆也
 男女五人以下則授之以下地所養者寡也正以七
 人六人五人為率者有夫有婦然後為家自二人以
[005-44a]
 至於十為九等七五六者為其中可任謂丁強任力
 役之事者出老者一人其餘男女強弱相半其大數
  疏均土地者制上地下地使得均平稽其人民者
  既給土地則據土地計考其人民可任不可任之
  事訓上文五伍之法毎家只出一人乃正卒也此
  條悉數人民户口而總計其可任者乃羡卒也羡
  卒正卒皆可任者也其貴仕老幼廢疾而施舍者
  即通寓於七人六人五人之中蓋必先立正卒而
[005-44b]
  後有以定五伍之制必周知人民然後有以辨可
  任不可任之事此制一定則政役可均禁令可行
  矣
凡起徒役毋過家一人以其餘為羡唯田與追胥竭作
毋音無羡/錢靣反
  疏六鄉以上劑致民一人正卒其餘為羡六遂以
  下劑致民一人正卒一人為羡卒其餘為餘夫
  饒逺故也訓家一人即五人為伍節其餘為羡即
[005-45a]
  可任節
凡用衆庶則掌其政教與其戒禁聽其辭訟施其賞罰
誅其犯命者
  疏凡用衆庶則上經所云是也犯命謂若大司馬
  羣吏聽誓於陳前司徒北靣以誓之小子斬牲以
  左右徇陳訓此條凡用衆庶兼正卒羡卒言也
凡國之大事致民大故致餘子
 注大事謂戎事大故謂冦災鄭司農云國有大事當
[005-45b]
 徵召㑹聚百姓則小司徒召聚之餘子謂羡也
  訓此條分正卒羡卒言也
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
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任地事而令貢賦
凡税斂之事
 注此謂造都鄙也采地制井田異於鄉遂重立國小
 司徒為經之立其五溝五塗之界井牧者春秋𫝊所
 謂井衍沃牧隰皋者也隰皋之地九夫為牧二牧而
[005-46a]
 當一井今造都鄙授民田有不易有一易有再易通
 率二而當一是之謂井牧昔夏小康在虞思有田一
 成有衆一旅一旅之衆而田一成則井牧之法先古
 然矣九夫為井者方一里九夫所治之田也此制小
 司徒經之匠人為之溝洫相包乃成耳邑丘之屬相
 連比以出田税溝洫為除水害四井為邑方二里四
 邑為丘方四里四丘為甸甸之言乘也讀如衷甸之
 甸甸方八里旁加一里則方十里為一成積百井九
[005-46b]
 百夫其中六十四井五百七十六夫出田税三十六
 井三百二十四夫治洫四甸為縣方二十里四縣為
 都方四十里四都方八十里旁加十里乃得方百里
 為一同也積萬井九萬夫其四千九十六井三萬六
 千八百六十四夫出田税二千三百四井二萬七百
 三十六夫治洫三千六百井三萬二千四百夫治澮
 井田之法備於一同今止於都者采地食者皆四之
 一其制三等百里之國凡四都一都之田税入於王
[005-47a]
 五十里之國凡四縣一縣之田税入于王二十五里
 之國凡四甸一甸之田税入于王地事謂農牧衡虞
 也貢謂九榖山澤之材也賦謂出車徒給繇役也司
 馬法曰六尺為步步百為畮畮百為夫夫三為屋屋
 三為井井十為通通為匹馬三十家士一人徒二人
 通十為成成百井三百家革車一乘士十人徒二十
 人十成為終終千井三千家革車十乗士百人徒二
 百人十終為同同方百里萬井三萬家革車百乗士
[005-47b]
 千人徒二千人
  疏井牧其田野者次田二牧當上地一井授民田
  之時上地不易家百畝中地一易家二百畝下地
  再易家三百畝通率三家受六夫之地一家受二
  夫與牧地同故云井牧其田野鄭知此謂造都鄙
  者鄉遂公邑之中皆為溝洫之法此經為井田之
  法故知謂造都鄙也云采地制井田異于鄉遂雖
  不言異于公邑公邑亦與遂同云九夫為井方一
[005-48a]
  里九夫所治之田者鄭據地有九夫而言非謂有九家也
  治溝洫者皆不出税獨言治洫者據外而言其實治溝亦
  不出税總在六十四井之内以洫言之矣云甸之言乗者
  欲見甸中出長轂一乗云采地食者皆四之一者案上諸
  男之地亦四之一故云采地食者皆四之一也云其制三
  等者謂家邑小都大都云賦謂出車徒給繇役者以采
  地無賦入天子之法故以賦為軍賦解之太宰九賦有
  家稍邦縣邦都之賦者謂三等采地外有公邑賦入王
[005-48b]
  家但公邑無名故舉三等之號以表之耳司馬法
  云井十為通通為匹馬者井有九夫十井為九十
  夫之地宫室塗巷三分去一唯有六十夫地在不
  易一易再易通率三夫受六夫之地三十夫受六
  十夫之地唯三十家使出馬一匹也云士一人徒
  二人者三十家出三人士謂甲士徒謂步卒此謂
  天子畿内采地法鄭注論語道千乘之國亦引司
  馬法革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彼是畿
[005-49a]
  外邦國法也凡出軍之法先六鄉賦不止次出六
  遂賦猶不止徵兵於公邑及三等采賦猶不止乃
  徵兵於諸侯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此軍
  等皆出於鄉遂賦猶不止則諸侯有遍境出之法
  則千乘之賦是也訓問古以百步為畝今如何曰
  今以二百四十步為畝百畝當今四十一畝 豐
  鎬去洛邑三百里長安所管六百里王畿千里亦
  有横長處非若今世之為圖畫方也恐井田之制
[005-49b]
  亦是類此不可執畫方之圖以定之 丘氏曰甸
  方八里旁加一里則方十里為一成積百井其中
  六十四井為田其三十六井則山川城郭方八十
  里旁加十里則方百里為一同積萬井其中六千
  四百井為田而三千六百井為山川城郭以四數
  之言田之實數司馬法以十數之兼山川城池而
  言也 附録畿内大夫采地二十五里三分去一
  除八里有竒為山川城郭餘十六里為實田正合
[005-50a]
  此經一縣之里數卿采地五十里三分去一除十
  七里為山川城郭餘三十里為實田正合此經小
  都之里數公采地百里除山川城郭三十餘里餘
  六十四里合大都實田之里數盖周公造都鄙惟
  計實田不通言封域大小故大司徒造都鄙而曰
  以其室數制之也
乃分地域而辨其守施其職而平其政政依注/音征
 注分地域謂建邦國造都鄙制鄉遂也
[005-50b]
  訓附録此條屬上文皆是造都鄙之事即都鄙夫
  家之比法也分地域即大司徒之制其地域而封
  溝之也辨其守施其職平其政即大司徒之分地
  職奠地守制地貢也大司徒以立家為義故先言
  制地而後及授田小司徒以比法為重故先言田
  野而後及分地也
凡小祭祀奉牛牲羞其肆肆託/歴反
 注小祭祀王𤣥冕所祭
[005-51a]
  疏案司服職云羣小祀則𤣥冕彼注云小祭祀林
  澤百物其於天神亦有小祀則風師雨師之等小
  祭祀既用牛則王之祭祀無不用牛者
小賓客令野修道委積
 注小賓客諸侯之使臣
  疏大司徒註令令遺人此雖無注亦與彼同
大軍旅帥其衆庶小軍旅廵役治其政令
 注帥帥而致於大司徒廵役小力役之事則廵行之
[005-51b]
大喪帥邦役治其政教
 注喪役正棺引窆復土
  疏注解經喪役不據初死以其初死所役無多故
  據塟時而言正棺謂七月而塟朝廟之時正棺于
  廟引謂葬時引柩窆謂下棺於坎天子六紼四碑
  背碑挽引而下棺復土者掘坎之時掘土向外下
  棺之後反覆此土以為丘陵
凡建邦國立其社稷正其畿疆之封
[005-52a]
  疏邦國謂畿外諸侯邦國立其社稷者諸侯亦有
  三社三稷謂國社侯社勝國之社皆有稷配之言
  立其社稷謂以文書法度與之不可國國身往也
  正其畿疆者謂九畿畿上皆有疆界封樹以為阻
  固
凡民訟以地比正之地訟以圖正之
 注鄭司農云以田畔所與比正斷其訟地訟争疆界
 者圖謂邦國本圗
[005-52b]
  疏民訟謂六鄉之民有争訟者是非難辨故以地
  之比鄰知其是非者共正斷其訟言圖為邦國本
  圖者凡量地以制邑初封量之時即有地圖在於
  官府民有訟者即以此圖正之訓建國次在小祭
  祀以下之後者小祭祀以下皆所以令鄉遂者也
  故因言之
嵗終則考其屬官之治成而誅賞令羣吏正要㑹而致
治直吏反/下文同
[005-53a]
 注治成治事之計
正嵗則帥其屬而觀教灋之象徇以木鐸曰不用灋者
國有常刑令羣吏憲禁令脩灋糾職以待邦治
  疏待邦治者待國家有治則供之
及大比六鄉四郊之吏平教治正政事攷夫屋及其衆
寡六畜兵器以待政令
  疏言及大比者亦是三年大校比户口訓附録夫
  屋即夫家也注疏以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三三相
[005-53b]
  保不得隠誤解之然六鄉無九夫之制難以相通
  上文頒比法於六卿使各登其數而嵗入之此則
  三年大比受其比要而平之正之攷之也大比六
  鄉則甸稍縣都邦國亦大比之矣故縣師職云三
  年大比則以攷羣吏而以詔廢置
 
 
 周禮纂訓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