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13 周禮集說-宋-闕名 (master)


[009-1a]
欽定四庫全書
 周禮集說卷七
司士
下大夫二人中士六人下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四人
胥四人徒四十人
 劉氏曰司士掌羣臣之版凡仕於國者不以貴賤揔
 謂之士者始附於版者士也故曰司士焉 王先生
 曰今之六部古之六卿也自漢成帝初分尚書置四
[009-1b]
 曹至光武分為六曹迄於魏晉或五或六初無常制
 宋齊以來多定為六曹稍似周禮至隋定為六部今
 考其職則天官冢宰為尚書令非吏部也司士掌羣
 臣之版其吏部乎 雜說司士諸子𨽻於司馬何也
 古者大夫士國子皆從金革之事而不征於司馬然
 非其官之長素稟焉一旦用之將有不如令者舍之
 則不能以衆正遽用法則不亦難乎為上矣俾之屬
 以傳軍政用之則其官自帥其徒自為伍所以整旅
[009-2a]
 亦以全恩
掌羣臣之版以治其政令歲登下其損益之數辨其年
歲與其貴賤周知邦國都家縣鄙之數卿大夫士庶子
之數以詔王治以徳詔爵以功詔祿以能詔事以久奠
食唯賜無常奠音/定
 王氏曰羣臣之版謂書其名於版也治其政令即損
 益之數與辨其年嵗貴賤之等是也損益謂黜陟也
 有損有益則有登有下其數有多少也辨其年則以
[009-2b]
 知其齒之壯老辨其嵗則以知其任之久近貴若大
 夫以上賤若士以下邦國謂諸侯也都謂大都小都
 家家邑也縣鄙六遂也言六遂以見六鄉卿大夫士
 謂王臣及諸侯之臣與涖都邑者也庶子者卿大夫
 之庶子未命者也其適子已命者則為士 鄭氏曰
 以詔王治告王所當進退 劉氏曰太宰嵗終則令
 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㑹聽其致事而詔王廢置矣
 此又詔王治者太宰詔之於職事之終也司士詔之
[009-3a]
 於論定之始也王制曰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告
 於王而升諸司馬曰進士司馬辨論官材論進士之
 賢者以告於王而定其論論定然後官之任官然後
 爵之位定然後祿之則司士者司馬之屬也 陳氏
 曰古之六卿其分職也未嘗不通其聯事也未嘗不
 分司徒掌教司馬掌政未嘗不分也有發兵則司徒
 教士以車甲升造士則司馬辨論官材司馬之屬司
 士曰以徳詔爵此司馬辨論官材之謂也 王氏曰
[009-3b]
 凡公侯伯子男公卿大夫士皆所謂爵也自諸侯之
 士下士視上農夫以至君十卿祿皆所謂祿也事有
 大小能大者治大能小者治小故以能詔事食有多
 寡治大者其食多治小者其食寡事成於久然後食
 可定故以久奠食以徳詔爵所以貴之以功詔祿所
 以富之以能詔事所以任之以久定食所以養之
 雜說爵祿事皆稱詔獨其食不言詔者則知爵祿事
 皆有去取進退惟上之特命而奠食乃其常俸所當
[009-4a]
 得之稍食故不言詔也言久者計其嵗月之久所當
 食之俸若書稱德懋懋官功懋懋賞位事惟能得此
 理矣 雜説云司士掌羣臣之版則官悉𨽻焉有德
 者始詔以爵有功者惟詔以祿有能者始詔以事後
 世但以官府煩多疑周官不知當時以事之多寡而
 損益其員數觀卿士之賢能而為爵祿之與奪則官
 不至於冗矣 王氏曰唯賜無常者賜出於王之恩
 也恩有多寡則賜有厚薄又何常之有不可以有司
[009-4b]
 法數制之也
正朝儀之位辨其貴賤之等王南鄉三公北面東上孤
東面北上卿大夫西面北上王族故士虎士在路門之
右南面東上大僕大右大僕從者在路門之左南面西
上司士擯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還
揖門左揖門右大僕前王入内朝皆退朝直遥反鄉許/亮反大僕音㤗
下放/此
 鄭氏曰此王日視朝於路門外之位也 王介甫曰
[009-5a]
 所謂治朝也若朝士之位與此不同者彼外朝之法
 聽獄弊訟詢衆庶之朝也鄉明以聽天下者王故王
 南鄉鄉王而荅之者三公故三公北面孤佑王者也
 故東面卿大夫佐王者也故西面王族故士虎士大
 僕大右大僕從者則從王者也順王所鄉故南面三
 公東上則北面以東為右故也自孤以下則皆以近
 尊為上公以上皆言面王獨言鄉不斥其體尊故也
  鄭氏曰王族故士故為士晚退留宿衞者未嘗仕
[009-5b]
 雖同族不得在王宮大右也司右也大僕從者小臣
 祭僕御僕𨽻僕也司士擯詔王出揖公卿大夫以下
 朝者也卿大夫士皆君之所揖禮春秋傳所謂三揖
 在下特揖一一揖之族衆也大夫爵同者衆揖之公
 及孤卿大夫始入門右皆北面東上王揖之乃就位
 羣士及故士大僕之屬發在其位羣士位東面王西
 南鄉而揖之三揖者士有上中下王揖之皆逡巡既
 復位 王氏曰三孤六卿尊故特揖之大夫卑於孤
[009-6a]
 卿故中大夫下大夫各以其等而衆揖之士又卑於
 大夫故上士中士下士旁三揖焉王還揖門左揖門
 右則在門左右者皆南面故也大僕前正王位故也
 王入内朝皆退王視事於治朝既畢而入内朝則百
 官皆退也内朝在路門内亦謂之燕朝
掌國中之士治凡其戒令掌擯士者膳其摯凡祭祀掌
士之戒令詔相其灋事及賜爵呼昭穆而進之帥其屬
而割牲羞俎豆凡會同作士從賔客亦如之作士適四
[009-6b]
方使為介大喪作士掌事作六軍之士執披凡士之有
守者令哭無去守國有故則致士而頒其守凡邦國三
嵗則稽士任而進退其爵祿相息亮反昭上招反從才/用反使色吏反又如字披
方寄/反
 疏曰卿大夫士揔皆號為士若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之類羣臣揔號 王氏曰士治治其進退損益也
 疏曰擯士謂初得命為卿大夫士執摯見於王司士
 擯相之使見王也膳其摯入於王之膳人凡祭祀掌
[009-7a]
 其戒令者謂羣臣有事於祭祀皆掌其齊戒告令也
 詔其法事者謂告語并擯相其行禮之事也及賜爵
 者謂祭末衆酬無算爵之時皆有酒爵賜及之皆以
 昭穆為序也 祭統曰凡賜爵昭為一穆為一昭與
 昭齒穆與穆齒凡羣有司皆齒此之謂長㓜有序
 鄭氏曰割牲制體也羞進也 劉氏曰凡㑹同作士
 從者選之行藝而進之以從王也 王氏曰作士適
 四方使者奉王命而使也為介為之介者 王先生
[009-7b]
 曰上卿使則大夫為之介大夫使則士為之介 鄭
 氏曰大喪作士掌事謂奠歛之屬披柩車行所以扶
 持棺者也凡士之有守者令哭無去守官不可空也
 國有故非喪則兵灾也稽士任其所掌治也 王氏
 曰邦國之士皆命於王故曰凡邦國三歲則稽士任
 而進退其爵祿 雜說此正稽諸侯貢士之賢否以
 行賞罰周禮諸侯貢士一項事别都不見惟司士此
 一段與合
[009-8a]
諸子
下大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

 鄭氏曰諸子主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者 劉氏曰
 適子庶子皆掌之 王氏曰自其衆而言之則謂之
 諸子鄭氏曰或曰/諸子庶子也
掌國子之倅掌其戒令與其教治辨其等正其位國有
大事則帥國子而致於大子唯所用之若有兵甲之事
[009-8b]
則授之車甲合其卒伍置其有司以軍灋治之司馬弗
正凡國正弗及大祭祀正六牲之體凡樂事正舞位授
舞器大喪正羣子之服位㑹同賔客作羣子從凡國之
政事國子存遊倅使之修徳學道春合諸學秋合諸射
以攷其藝而進退之倅七内反治直吏反大子音㤗/卒子怱反正音征下國正同
 鄭氏曰四民之業而士者亦世焉國子者是公卿大
 夫士之副貳也 劉氏曰國子之倅謂副貳於其父
 之職業者也以其將世於仕進則必漸摩以忠義故
[009-9a]
 設諸子之官 疏曰燕義曰古者周天子之官有庶
 子官與周官諸子職同諸庶通名俱訓為衆 芸閣
 呂氏曰倅者貳也必用國子之倅者盖古之為國其
 使君臣相信非一日積也太子君之貳也國子之倅
 諸侯諸臣之貳也以諸侯諸臣之貳事其君之貳學
 相同則好相合矣王制曰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
 詩書王太子王子羣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
 皆造焉是也事相同則情相信矣國有大事則帥國
[009-9b]
 子而致於太子唯所用之是已故太子雖未為君也
 君臣之交際已盡賢不肖之知已悉可任使之才已
 備則先王之所以慮後世者不為不豫矣王氏曰諸/子掌國子
 之倅而已盖國子之適則為正而其庶之介於適者/則謂之倅 王先生曰下文遊倅是已盖王制所謂
 不世祿者於又王介甫曰上文言國子之倅而下言/帥國子致 太子則諸子掌國子及其倅非特倅也
  鄭氏曰戒令致於太子之事教治修徳學道也
 劉氏曰辨其等以其父之爵為之等叙其齒而為之
 位也 鄭氏曰凡入學以齒 王氏曰國有大事則
[009-10a]
 帥國子而致於太子者公卿大夫士則聽於王者也
 其子則聽於太子者也休戚所以一體而無異慮也
  東萊曰古者太子與卿大夫之子同其學或有大
 故則使太子帥其餘子在宫中天子同其父御兵於
 外其子弟佐王之太子守宮於内此見得内外相維持
 不㧞之理如此夫太子素與諸侯之子弟朝夕習熟
 故後來諸侯之子立為諸侯時事太子為君此正是
 封建諸侯之本不如後世徒然封建平日在學時必
[009-10b]
 擇其能為諸侯者則他日立為諸侯有不可立者則
 不立也如國語宣王欲得國子之能訓諸侯者樊穆
 仲曰魯侯肅恭明神而敬事耆老賦事行刑必問於
 遺訓而咨於故實王乃命魯孝公於夷宫此是諸
 侯子弟同在學者又如楚世家曰當周成王時楚子
 熊繹與魯公伯禽衞康叔子牟晉侯爕齊太公子伋
 俱事成王此可以見太子素與諸侯子弟相處此其
 意可以概見至春秋鄭太子忽在周亦有此意 鄭
[009-11a]
 氏曰軍法百人為卒五人為伍 王氏曰置其有司
 則若伍之有公司馬卒之有長也 李氏曰大哉王
 者之師其備矣乎非直興於閭里而又取諸世族彼
 以父祖貴富宜有報上之心况學習德行道藝孰不
 知忠孝之美任之以金革則與夫干賞蹈利庸徒鬻
 賣者盖有間矣且太子將為君國子將為臣君臣之
 分未定而恩義固已接則今日之遊倅未必不為嗣
 王之將帥也文王世子曰公若有出疆之政庶子以
[009-11b]
 公族之無事者守於公宫正室守太廟諸父守貴宫
 貴室諸子諸孫守下宫下室此諸侯禮也豈天子之
 事而有不用力者乎 鄭氏曰國子屬太子司馬雖
 有軍事不賦之 王介甫曰司馬弗正凡國正弗及
 則是諸子正之太子用之而已 劉氏曰大司馬揔
 六鄉六遂都鄙之司無慮數十萬足以制九州御四
 夷之强弗友者矣而此國有大事則帥國子而致於
 太子聖人防微保邦之根本使諸侯卿大夫士之子
[009-12a]
 為太子之肘腋而倅於王也故司馬弗正凡國正弗
 及則國之根本不可得而動搖矣 劉氏曰大祭祀
 正六牲之體者諸子學禮樂詩書將世其父而未之
 用也割牲體羞俎豆則已仕者為之而司士掌之諸
 子則涖而觀之朝踐而豚解必腥以獻也酳尸而體
 解必爇以獻也至於犬豕牛羊則升首薦血六牲之
 體必叙以獻苟失其叙有不中禮則諸子正而叙之
 故曰正六牲之體習之以其行也 鄭氏曰位佾處
[009-12b]
 也 王氏曰正舞位謂國子之在舞位者也授舞器
 則國子之用舞器者也盖先王之教國子成之以樂
 而大司樂教之也國子亦謂之羣子者又以居而衆
 者名之從從王也國子之於政事若宿衞守固之屬
 也 鄭氏曰遊倅倅之未仕者 王氏曰存者使之
 在學而養之也 鄭氏曰學學宫也射射宫也 介
 甫曰春合諸學則修德學道也秋合諸射則以待兵
 甲之事也
[009-13a]
司右
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鄭氏曰右謂有勇力之士充車右 劉氏曰司右羣
 屬車之右也若王之五路右其玉路金路者則下大
 夫也右其象路者則上士也右其戎路木路者則中
 大夫也故司右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徒八十人者皆
 羣屬車之右也
掌羣右之政令凡軍旅會同合其車之卒伍而比其乘
[009-13b]
屬其右凡國之勇力之士能用五兵者屬焉掌其政令
比毘志反乘䋲/證反屬音燭
 鄭氏曰合比屬謂次第相安習也車亦有卒伍 劉
 氏曰軍旅㑹同合其車之卒伍所謂兵車也左氏稱
 其君之戎分為二廣廣有一卒卒偏之兩司馬法曰
 二十五乘為偏百二十五乘為伍周之遺法焉 王
 介甫曰比其乘者比其乘之馬使齊力屬其右者屬
 其右之人使同心 劉氏曰國之勇力之士能用五
[009-14a]
 兵者屬焉習之以五兵而選以為右也司馬法曰弓
 矢圍殳矛守戈㦸助凡五兵長以衞短短以救長則
 㑹同而卒伍其車者有文事必有武備非特孔子也
 周公則然矣 王介甫曰先王既合萬民之卒伍以
 時習之皆使知戰矣又屬勇力之士能用五兵者於
 司右而使掌其政令則軍旅之事有選鋒以待敵齊
 民得免死焉無事之時武夫皆制於官府無所奮其
 私鬬矣
[009-14b]
虎賁氏音奔/
下大夫二人中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八人胥八十人
虎士八百人
 王氏曰虎賁氏以下大夫二人為之其徒有虎士八
 百人則所以衞至尊者亦衆矣書牧誓序虎賁三百
 人 鄭氏曰不言徒曰虎士則虎士徒之選勇力者
 雜說虎賁八百人乃天子親兵也六軍之外禁衞惟
 此而已王不出則虎賁不出及其弊也以之從軍旅
[009-15a]
 賜諸侯非舊法也僖二十八年襄王賜/晉文公虎賁三百人 胡康侯曰
 自古盛王雖用文德必有親兵專掌宿衞周公指虎
 賁與常伯同戒成王欲其知恤虎賁者猶今侍衞親
 軍也康王初立太保俾齊侯吕伋以虎賁五百人迎
 於南門吕伋者太公望子自諸侯入典親軍猶今殿
 前馬步軍都帥也勲徳世臣揔司禁旅虎賁衞士宿
 衞王宫其為國家慮深逺矣
掌先後王而趨以卒伍軍旅會同亦如之舍則守王閑
[009-15b]
王在國則守王宫國有大故則守王門大喪亦如之及
葬從遣車而哭適四方使則從士大夫若道路不通有
徵事則奉書以使於四方先悉薦反後户/豆反使所吏反
 劉氏曰虎士八百人而下大夫二人中士十有二人
 掌之胥八十人部之王車之行而先後之雖趨亦不
 離其卒伍示衆以嚴肅也 鄭氏曰舍者王出所止
 宿處閑梐枑也守王宫為周衞也守王門非常之難
 要在門也遣車王之魂魄所依也 劉氏曰士大夫
[009-16a]
 使於四方則以虎士從之䕶王命也 王氏曰道路
 不通有兵冦之故也有徵事徵師役之事也必勇猛
 有力者然後可以為使 東萊曰周人戒成王曰王
 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綴衣虎賁任人牧夫凖人固是
 係天下安危固當戒綴衣虎賁只是侍御僕臣何故
 與任人牧夫凖人同一般說而都無輕重此最是周
 公養成王君徳深厚處大抵外朝之人人君臨朝方
 得入覲而人君又見其望高徳厚待之尊嚴而不敢
[009-16b]
 䙝近惟侍御僕從朝夕與他親比若得正人動作起
 居陰化黙移須到聖賢地位若䜛謟面諛之人朝夕
 與之相處便到失德處何故綴衣虎賁位最賤職最
 親所以不特是常伯常任凖人要得人而虎賁綴衣
 亦須要得人
旅賁氏
中士二人下士十有六人史二人徒八人
 王氏曰旅賁氏以旅力而衞王詩曰旅力方剛者此
[009-17a]
 也
掌執戈盾夾王車而趨左八人右八人車止則持輪凡
祭祀㑹同賔客則服而趨喪紀則衰葛執戈盾軍旅則
介而趨盾常凖反夾古洽反/衰七雷反介音戒
 鄭氏曰夾王車者其下士也下士十有六人中士為
 之帥焉 王氏曰旅賁之夾王車則王衞之猶親者
 也故車止則持輪以為安 注疏服而趨夾王車趨
 也㑹同賔客王車齊服服衮冕則此士之齊服服𤣥
[009-17b]
 端也臣為王服斬衰斬衰麻絰至葬乃服葛葛絰也
 介被甲也 王介甫曰王吉服則亦吉服王凶服則
 亦凶服王戎服則亦戎服 劉氏曰既衞王之行則
 從王之服吉凶介胄莫不如其所事
節服氏
下士八人徒四人
 鄭氏曰世為王節所衣服
掌祭祀朝覲衮冕六人維王之太常諸侯則四人其服
[009-18a]
亦如之郊祀裘冕二人執戈送逆尸從車
 鄭氏曰服衮冕者從王服也維持之也王旌十二斿
 兩兩以縷綴連旁三人持之禮曰天子旌曵地 雜
 說此便是顧命一人冕執劉一人冕執戣相似 王
 氏曰諸侯則四人殺於王也其服亦如之亦如諸侯
 之服 鄭氏曰裘大裘也裘冕者亦從尸服也從車
 從尸車也送逆之往來也春秋傳曰晉祀夏郊董伯
 為尸
[009-18b]
方相氏
狂夫四人
 王氏曰時儺而毆疫其官名之曰方相氏以其相視
 而攻疫者非一方也月令於季冬命有司大儺則曰
 旁磔亦以方之所在非一方
掌蒙熊皮黃金四目𤣥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𨽻而時
難以索室敺疫大喪先匶及墓入壙以戈擊四隅敺方
難乃多反敺起俱反先悉薦/反壙音曠方音罔良音兩
[009-19a]
 鄭氏曰蒙冐也 王氏曰蒙熊皮取其以毅而致果
 也黃金四目取其視無不見也黄者中之色金則剛
 而明剛中而明足以察見陰慝也執戈揚盾所以致
 其威也帥百𨽻罪𨽻夷𨽻之屬也時儺以時而儺也
 月令於季春之儺則曰畢春氣仲秋之儺則曰達秋
 氣於季冬則命有司大儺是也以索室則以室者陰
 慝之所藏也敺疫則逐而去之也 鄭氏曰大喪先
 匶葬使之道也壙穿地也方良罔兩也 劉氏曰敺
[009-19b]
 罔兩以安王神也
大僕下大夫二人小臣上士四人祭僕中士六人御僕
下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鄭氏曰僕侍於尊者之名大僕其長也 雜說大僕
 祭僕𨽻僕大馭戎僕齊僕道僕田僕馭夫戎右齊右
 道右諸右自戎右而外諸馭自戎馭而外皆用之平
 居而𨽻於司馬何也凡車馬之政在國猶在軍一以
 師律治之也 王氏曰天下之治亂其原乃在乎一
[009-20a]
 人之身一身之修廢乃在乎左右之輔先王知左右
 之不正則無與修其身一身之不修則無與治天下
 故其建官猶重於侍御之人而大僕則下大夫二人
 為之所謂侍從僕御罔匪正人則王之視聽言動何
 患於不正乎其身正而後天下歸之則周官之設大
 僕所掌如此豈不謂知要哉 伊川曰人主不可跬
 歩離正人盖所以涵養氣質薰陶徳性故能習與智
 長化與心成 東萊曰穆王命伯冏為大僕正作冏
[009-20b]
 命夫陪僕執御之臣後世視為賤品而不之擇者也
 曽不知人主朝夕與居氣體移養常必由之潛消黙
 奪於㝠㝠之中而明争顯諌於昭昭之際抑末矣穆
 王之命其知本哉然自周公作立政而歎綴衣虎賁
 知恤者鮮則君徳之所繫前此知之者亦罕矣周公
 表而出之其選始重穆王之用大僕正特作命書至
 於大司徒畧等流風猶未遠也其書曰昔在文武聰
 明齊聖小大之臣咸懷忠良其侍御僕從罔匪正人
[009-21a]
 以旦夕承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不欽發號施令罔
 有不臧下民祗若萬邦咸休夫文武君臣之際盛矣
 主聖臣直合而言之咸懷忠良也别而言之地愈近
 而選愈精君徳之成未有不自左右相與居之人然
 僕御之臣最切近於君者自古皆以士大夫之賢者
 為之曰罔匪正人蓋髪櫛而苗耨之不容一未堅正
 者厠乎其間也文武動容周旋何嘗不中禮今必先
 言侍御僕從旦夕承弼而後繼以出入起居罔有不
[009-21b]
 欽發號施令罔有不臧蓋左右交修近臣之常職而
 内外交相養亦聖人不已之功也後世固有欲善其
 號令者矣曽不知本諸身出入起居漫不加省徒區
 區欲謹於議令之時所謂咸其輔頰舌感人之末者
 也下民祗若萬邦咸休豈口舌所能辨乎又曰今予
 命汝作大正正於羣僕侍御之臣懋乃后徳交修不
 逮慎簡乃僚無以巧言令色便辟側媚其惟吉士夫
 治有體統羣僕侍御之臣衆矣穆王雖急於左右之
[009-22a]
 助苟徧告而親擇之則元首叢脞非君道也故命一
 伯冏作大正羣僕侍從之臣皆統焉使伯冏正帥其
 僚則其僚莫不質厚敦朴便佞屏跡藹藹王多吉士
 矣固不待穆王之親擇也此為治之體統也又曰僕
 臣正厥后克正僕臣諛厥后自聖后徳惟臣不徳惟
 臣此申言君徳所繫惟在左右而欲伯冏精擇之也
 又終之曰嗚呼欽哉永弼乃后於彝憲穆王卒章之
 命望於伯冏者深且長矣此心不繼造父為御周遊
[009-22b]
 天下將必有車轍馬跡導其侈者果出於僕御之間
 抑不知伯冏猶在職乎否也穆王豫知所戒憂思深
 長猶不免躬自蹈之人心操舍之無常可懼哉
大僕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掌諸侯之復逆王
眡朝則前正位而退入亦如之建路皷於大寢之門外
而掌其政以待達窮者與遽令聞皷聲則速逆御僕與
御庻子祭祀賔客喪紀正王之服位詔灋儀贊王牲事
王出入則自左馭而前驅凡軍旅田役贊王皷救日月
[009-23a]
亦如之大喪始崩戒皷傳達於四方窆亦如之縣喪首
服之灋於宫門掌三公孤卿之弔勞王燕飲則相其灋
王射則贊弓矢王眡燕朝則正位掌擯相王不眡朝則
辭於三公及孤卿遽其據反乘䋲證反窆彼驗反/縣音𤣥勞力報反相息亮反
 疏曰大僕親近王所之官故王之衣服及位處恐其
 不正故皆正之也 鄭氏曰出大命王之教也入大
 命羣臣所奏行 王氏曰正王之服則王之動容周
 旋無不中禮也正王之位則王之出入起居罔有不
[009-23b]
 欽也出王之大命宣之於外也入王之大命納之於
 内也先正王之服位而後出入王之大命則能正位
 然後能凝命故也復有報於上逆有言於上 王先
 生曰有諸侯之復逆有公孤卿之復逆有吏民之復
 逆皆所以通上下之情諸侯復逆掌之大僕諸臣復
 逆掌之小臣吏民復逆掌之御僕皆以位之尊卑而
 為之次第也若宰夫則有曰諸臣之復萬民之逆夫
 復者雖為諸臣言之而民亦未始不復逆雖為萬民
[009-24a]
 言之而吏亦未始不逆是以御僕又云諸臣之逆庶
 民之復是知復逆者通上下之辭也 雜說掌受臣
 民奏報漢之公車今之登聞鼓院也自諸侯羣臣萬
 民各有復逆勢有尊卑故大僕小臣御僕各以官尊
 卑受之達於宰夫告於冢宰與王參考行之所以通
 下情來諫諍也 雜說大僕掌傳達章報而已亦屬
 於司馬何耶嘗觀秦將軍章邯使長史欣請事咸陽
 畱司馬門三日不得見邯遂降楚趙充國六月戊申
[009-24b]
 上奏七月甲寅璽書報自極逺至京師往還纔七日
 漢果以成功兵事貴速而忌壅蔽有如大僕掌復逆
 司馬不能令之緩急能無虞乎 王氏曰王眡朝眡
 治朝 疏曰大僕本位在路門之左今進前正王位
 訖王退入路寢亦如之 東萊曰如漢成帝臨朝之
 時尊嚴如神及退朝與張放等所說皆淫僻邪侈之
 事人君到此不是見得有力如何㑹到罔有不欽田
 地 王介甫曰路皷四面示欲四方無所不達大寢
[009-25a]
 之門外自外至者莫近焉則欲其聞之速也先言窮者
 則欲其速達甚於遽令 鄭氏曰大寢路寢也其門外
 則内朝之中窮謂窮寃失職以達於王若今時上變事
 擊鼓矣遽傳也若今時驛馬軍書當急聞者亦擊此鼓
 太僕聞鼓聲則速逆御僕與御庶子當受其事以聞
 疏曰御僕云以序受路鼓御庶子者盖以御僕有下士
 十二人分之為御庶子總名曰御僕 鄭氏曰詔告也
  劉氏曰詔王之法儀正其容貎使中於禮也 王介
[009-25b]
 甫曰王之牲事以事鬼神苟外不能治其人内不能正
 其身雖日用牲祭鬼神猶弗饗也大臣衆矣所與治其
 人莫尊於太宰近臣衆矣所與正其身莫親於大僕故
 贊牲事以此兩官 鄭氏曰前驅如今道引也道而居左
 自馭不參乘辟王也亦有車右焉 疏曰凡軍旅田役贊
 王皷王執路皷路皷四面佐擊其餘面也 鄭氏曰救日
 月日月食時也春秋傳曰非日月之𤯝不鼓大喪戒鼓擊
 鼓以警衆也窆葬下棺也首服之法謂免髽等總廣狹長
[009-26a]
 短之數縣其書於宫門示四方掌三公孤卿之弔勞
 王使往也 王氏曰王燕飲則相其法者謂王與諸
 侯及羣臣燕飲酒時也燕雖以示慈惠其飲無酌數
 以醉為度然亦有法故太僕相之也 鄭氏曰王射
 賛弓矢授之受之 王氏曰燕朝内朝也 疏曰燕
 朝朝於路寢之庭以其路寢安燕之處則謂之燕朝
 以其與賓客饗食在廟燕在寢也 鄭氏曰辭以王
 不視朝之意告之也春秋傳曰公有疾不視朔
[009-26b]
小臣掌王之小命詔相王之小灋儀掌三公及孤卿之
復逆正王之燕服位王之燕出入則前驅大祭祀朝覲
沃王盥小祭祀賔客饗食賔射掌事如大僕之灋掌士
大夫之弔勞凡大事佐大僕
 鄭氏曰小命時事所勑問 王先生曰夏官太僕小
 臣之於王天官内小臣内豎之於后其職一也内小
 臣掌王后之命正其服位出入則前驅而大僕掌正
 王之服位出王之大命王出入則前驅是大僕之職
[009-27a]
 與小臣同内豎云掌内外之通令凡小事而小臣云
 掌王之小命是小臣之職與内豎同然大者掌其大
 小者掌其小此大僕小臣之職所以分也至於内小
 臣之所掌宜若掌后之小命也今乃曰掌王后之命
 而其通令凡小事則内豎掌之此所以見后之次於
 王者也况后言命不言大命王雖有好令於卿大夫
 曽何大命之有是知大命皆出於王也周之時后且
 不預王之大命况他人乎後世陪臣執國命可勝嘆
[009-27b]
 哉 鄭氏曰小法儀趨行拱揖之容 王氏曰燕服
 位朝退適小寢燕居之時也 鄭氏曰燕出入若今
 遊於諸觀苑 王氏曰大祭祀朝覲沃王盥者以水
 盥手所以致潔也祭祀以接神朝覲以接人濁穢非
 所以為敬也王侍從之小臣猶能御王以其潔又况
 其大者哉 鄭氏曰賔射與諸侯來朝者射
祭僕掌受命於王以眡祭祀而警戒祭祀有司紏百官
之戒具既祭帥羣有司而反命以王命勞之誅其不敬
[009-28a]
者大喪復於小廟凡祭祀王之所不與則賜之禽都家
亦如之凡祭祀致福者展而受之與音/預
 劉氏曰王之於祭祀也冢宰正其綱宗伯正其職六
 官之屬各祗其事先期誓戒擇賢執事齋戒滌濯可
 謂盡其誠敬備乎禮文矣而具脩之初王不得以躬
 眡之也乃設祭僕之職專受王命以眡祭祀而警戒
 祭祀有司紏百官之戒具是代王躬眡於其事也聖
 人之於鬼神盡心如此故以祭則饗於帝而受其福
[009-28b]
 也 鄭氏曰小廟高祖已下也始祖曰太廟祭祀王
 之所不與同姓有先王之廟者則賜之禽也凡祭祀
 致福者謂臣有祭祀必致祭肉於君所謂歸胙也展
 録眡其牲體數 王氏曰言展而受之則以胙自外
 至受而膳王不可以不慎也此又祭僕所以忠於君
 者如此
御僕掌羣吏之逆及庶民之復與其弔勞大祭祀相盥
而登大喪持翣掌王之燕令以序守路鼓翣所/甲反
[009-29a]
 王介甫曰庶民之復即大司㓂所謂遠近惸獨老幼
 欲有復於上者也故大僕言建路鼓以待達窮者聞
 鼓聲則速逆御僕也 劉氏曰小臣掌沃則御僕相
 盥者捧盤授巾也 鄭氏曰登為王登牲體於俎牲
 饋食禮主人降盥出舉入乃七載翣棺飾也燕令燕
 居時之令也序更也 王氏曰御僕下士十有二人
 以序更守路鼓以待達窮民與遽令也
𨽻僕
[009-29b]
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鄭氏曰𨽻者其事褻也
掌五寢之掃除糞洒之事祭祀修寢王行洗乘石掌蹕
宫中之事大喪復於大寢小寢掃素報反糞方/問反洒所賣反
 王氏曰宫人掌王宫六寢之修則王宫之事𨽻僕掌
 王寢之埽除則宗廟之事也 鄭氏曰五寢五廟之
 寢也詩曰寢廟繹繹相連貎也前曰廟後曰寢 王
 介甫曰王者七廟而云五寢者盖二祧將毁先除其
[009-30a]
 寢去事有漸故也鄭氏謂唯祧無寢是也以文武為
 二祧則誤矣禮記以逺廟為祧當此時文武最為近
 廟豈宜稱祧又不設寢乎然則二祧其高祖之父與
 其祖歟劉氏曰成王之時其廟以天子之禮而致六/享者五后稷為太祖也太王為高祖也王季
 為曽祖也文王為/祖也武王為禰也 鄭氏曰祭祀修寢或有事焉月
 令凡新物先祭寢廟乘石王所登上車之石也詩曰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蹕止行人者宫中有事則蹕
 王氏曰修之所以治壞洗之所以治潔蹕之所以警
[009-30b]
 備 鄭氏曰小寢高祖以下廟之寢也始祖曰大寢
弁師
下士二人工四人史二人徒四人
 鄭氏曰弁者古冠之大稱 䟽曰按郊特牲及士冠
 禮皆云夏收殷冔周弁三代皆祭冠則弁亦冕也即
 是六冕皆得稱弁若皮弁爵弁自然是弁
掌王之五冕皆𤣥冕朱裏延紐五采繅十有二就皆五
采玉十有二玉笄朱紘諸侯之繅斿九就瑉玉三采其
[009-31a]
餘如王之事繅斿皆就玉瑱玉笄王之皮弁㑹五采玉
璂象邸玉筓王之弁絰弁而加環絰諸侯及孤卿大夫
之冕韋弁皮弁弁絰各以其等為之而掌其禁令繅音/早侯
當為公字之誤也瑉亡貧反填丁念反㑹古外反/璂音其又作琪𤣥謂讀如薄借綦之綦邸丁禮反
 王氏曰冕服有六而云五冕者祀昊天上帝服大裘
 則服衮可知矣大裘與衮其冕一也此所以謂之五
 冕歟 䟽曰凡冕以版廣八寸長尺六寸上以𤣥下
 以朱覆之 王氏曰於朱言裏則知𤣥之為表也延
[009-31b]
 冕之覆在上者以自下而視之則延長故謂之延紐
 小鼻也 註䟽紐者綴於冕兩旁垂之武兩旁作孔
 以笄貫之使得其牢固也五采繅繅雜文之名也合
 五采絲為之䋲貫五采玉垂之於延之前後各十二
 旒玉藻所謂天子玉藻前後邃延也皆五采玉十有
 二者此各據一旒而言玉有五色青赤黄白黒於一
 旒之上以此五色玉貫於藻繩之上每玉間相去一
 寸十二玉則十二寸就成也以一玉為一成結之使
[009-32a]
 不相并也繅不言皆有不皆者此為衮衣之冕十二
 旒則用玉二百八十八鷩衣之冕繅九斿用玉二百
 一十六毳衣之冕七斿用玉百六十八希衣之冕五
 斿用玉百二十𤣥衣之冕三斿用玉七十二玉言皆
 則五冕旒皆十二玉也 王介甫曰五采備采也十
 有二備數也玉十有二備物也 王氏曰玉笄者以
 玉為笄所以貫也 鄭氏曰朱紘以朱組為紘紘一
 條屬兩端於武 劉氏曰紘上繞笄之兩端欲其固
[009-32b]
 也 王氏曰諸侯之繅斿九就此指上公之制言之
 也盖上公以九為節 䟽曰每繅九成則九旒也旒
 各九玉公之冕用玉百六十二 王氏曰瑉玉三采
 則亦徳之殺也異乎王之全也荀子曰雖有瑉之昏
 昏不若玉之昭昭則瑉者石之美而似玉者 注疏
 三采朱白蒼也聘禮公侯伯繅藉三采朱白蒼其餘
 謂延紐皆𤣥覆朱裏與王同也出此則異繅斿皆就
 皆三采也玉瑱塞耳者 王氏曰玉瑱塞耳以示反
[009-33a]
 聽也前旒蔽明以示其内視也 䟽曰王不言玉瑱
 於此言之互見也 王氏曰皮弁者王眡朝之服
 鄭氏曰㑹縫中也綦結也皮弁之縫中每貫結五采
 玉十二以為飾謂之綦詩云㑹弁如星又曰其弁伊
 綦是也 王氏曰象邸以象骨飾弁内頂上之抵
 劉氏曰又貫之以玉笄則為王之皮弁也 鄭氏曰
 弁絰王弔所服也加環絰者大如緦之麻絰纒而不
 紏 王氏曰冕吉服也韋弁戎服也皮弁朝服也弁
[009-33b]
 絰弔服也其為之各有等 鄭氏曰各以其等繅斿
 玉璂如其命數也冕則繅七就用玉九十八子男繅
 五就用玉五十玉皆三采孤繅四就用玉三十二三
 命之卿繅三就用玉十八再命之大夫繅再就用玉
 八藻玉皆朱緑韋弁皮弁則侯伯璂飾七子男璂飾
 五玉亦三采孤則璂飾四三命之卿璂飾三再命之
 大夫璂飾二玉亦二采弁絰之弁其辟積如冕繅之
 就然禁令者不得相僣踰也 劉氏曰尊卑貴賤由
[009-34a]
 乎冕弁定等差也卑不可踰於尊賤不可踰於貴弁
 師掌其禁令則禮行於九服矣
司甲闕/
下大夫二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

 鄭氏曰甲今之鎧也兵戈盾官之長 王氏曰書之
 費誓言敹乃甲胄敿乃干無敢不弔而後言備乃弓
 矢鍛乃戈矛礪乃鋒刃無敢不善盖甲胄干所以自
[009-34b]
 保弓矢與矛所以討敵戎事先自保而後討敵故周
 官之序先司甲而後司兵也
司兵
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與其等以待軍事及授兵從司
馬之灋以頒之及其受兵輸亦如之及其用兵亦如之
祭祀授舞者兵大喪廞五兵軍事遣車之五兵㑹同亦
如之廞虛/金反
[009-35a]
 王氏曰五兵弓矢戈殳矛也 鄭氏曰五盾干櫓之
 屬名未盡聞 劉氏曰掌辨其物者常利其器以待
 用也與其等者常類其聚以待授也 王氏曰以待
 軍事除器戒不虞之意 東萊曰古者藏兵於廟大
 夫家不藏甲凡用兵必取之廟歸而必飲至以見不
 敢輕舉之意如用命賞於祖不用命戮於社亦此意如
 鄭莊公將伐許授兵於大宫魯公治兵楚武王授師
 孑之類此見春秋之初其制尚存 鄭氏曰從司馬
[009-35b]
 之灋令師旅卒兩人數所用多少也兵輸謂師還有
 司還兵也用兵出給衞守 雜說甸出革車一乘凡
 甲戈楯旗物鼓鐸悉備焉鄉遂之官簡其兵器是也
 調發則各以其具行而官府不與知也而司兵司戈
 盾司弓矢掌授兵器非授之民也授之卿大夫從軍
 旅㑹同者也故司兵曰及其受兵亦如之是卿大夫
 畢事則歸之也若民兵則自藏之民間耳秦人銷鋒
 鏑欲兵不在民不知掲竿之夫乃能亡秦其與周人
[009-36a]
 藏兵於民之意大異矣 鄭氏曰舞者兵朱干玉戚
 之屬車之五兵戈殳㦸酋矛夷矛也若步卒之五兵
 則無夷矛而有弓矢 薛氏圖曰夷矛雖不施於
 步而弓矢未嘗不施於車故兵車射者取左御者處
 中戎右處右則車上固有弓矢也
司戈盾
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
 鄭氏曰戈今句孑㦸
[009-36b]
掌戈盾之物而頒之祭祀授旅賁殳故士戈盾授舞者
兵亦如之軍旅㑹同授貳車戈盾建乘車之戈盾授旅
賁及虎士戈盾及舍設藩盾行則斂之乘䋲/證反
 王氏曰掌戈盾之物而頒之謂祭祀軍旅㑹同之時
 頒之以給用也 鄭氏曰故士王族故士也與旅賁
 當事則衞王也殳如杖長尋有四尺 王氏曰貳車
 副貳之車也 鄭氏曰乘車王所乘之車也軍旅則
 革路㑹同則金路 劉氏曰旅賁夾王車左右虎賁
[009-37a]
 趨王車前後舍則守王閑則殳與戈盾戒備之猶急
 者也非其有屏蔽之用乎 王氏曰藩盾設盾以藩
 衞之王行則無所用故斂之也 劉氏曰盾有藩盾
 有車盾有舞盾所施不同則制亦異矣所以有五者
 之制
司弓矢
下大夫二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鄭氏曰司弓矢弓弩矢箙官之長
[009-37b]
掌六弓四弩八矢之灋辨其名物而掌其守藏與其出
入中春獻弓弩中秋獻矢箙及其頒之王弓弧弓以授
射甲革椹質者夾弓庾弓以授射豻侯鳥獸者唐弓大
弓以授學射者使者勞者其矢箙皆從其弓凡弩夾庾
利攻守唐大利車戰野戰凡矢枉矢絜矢利火射用諸
守城車戰殺矢鍭矢用諸近射田獵矰矢茀矢用諸弋
射恒矢庳矢用諸㪚射守手又反藏才浪反中音仲箙/音服射食亦反椹張林反夾古
洽反庾本作庚豻音岸使所吏反絜苦結反枉/於往反鍭音侯茀音弗庳方二反散素旦反
[009-38a]
 鄭氏曰法曲直長短之數 䟽曰辨其名物者六弓
 八矢等各有名號物色出者頒之入者受之 鄭氏
 曰弓弩成於和矢箙成於堅箙盛矢器也以獸皮為
 之 陳氏曰詩曰象弭魚服 王氏曰中春陽氣方
 和之時故獻弓弩中秋陰氣方堅之時故獻矢箙盖
 四時有明法萬物有成理先王以道制器固不違乎
 時之序物之理而與造化同其功矣是以器之成也
 既完且美而天下之利用於是乎出矣 鄭氏曰王
[009-38b]
 弧夾庾唐大六者弓異體之名往體寡來體多曰王
 弧往體多來體寡曰夾庾往體來體若一曰唐大
 王先生曰記曰左射騶虞右射貍首而貫革之射息
 傳曰養由基蹲甲而射之是所謂甲革也 鄭氏曰
 質正也樹椹以為射正射甲與椹試弓習武也 王
 氏曰考工記曰往體寡來體多謂之王弓之屬利射
 革與質以其强也 鄭氏曰豻侯五十步及射鳥獸
 者皆近射也近射用弱弓則射大侯者用王弧射糝
[009-39a]
 侯者用唐大矣 王氏曰考工記曰往體多來體寡
 謂之夾庾之屬利射侯與弋以其弱也 鄭氏曰學
 射者弓用中後習强則易也使者勞者弓亦中逺近
 可也 王氏曰唐大往來體若一以授學射者使者
 勞者以其得强弱之中也 鄭氏曰勞者勤勞王事
 若晉文侯文公受王弓矢之賜者其矢箙皆從其弓
 從弓數也每弓者一箙百矢 䟽曰文侯之命及僖
 二十八年晉文公受弓矢皆曰彤弓一彤矢百 鄭
[009-39b]
 氏曰凡弩夾庾利攻守攻城壘者與其自守者相廹
 近弱弩發疾也唐大利車戰野戰車戰進退非强不
 及也弩無王弧王弧恒服弦往體少者發矢不疾也
 凡八矢者弓弩各有四焉枉殺矰恆弓所用也絜鍭
 茀庳弩所用也 薛氏曰鍭矢殺矢三分一在前二
 在後前鐡最重此所以中之即死而謂之殺矢也鍭
 矢象焉以其前尤重故中深而不可逺用諸近射田
 獵為宜枉矢絜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後其鐡比鍭殺
[009-40a]
 為差小前於重後微輕其行則疾故利火射用諸守
 城車戰枉矢狀大如流星行時有光絜矢象焉二者
 皆可結火射敵守城車戰也矰矢茀矢七分三在前
 四在後其鐡比枉絜又差小其行不低故用諸弋射
 結繳於矢謂之矰矰高也茀矢象焉茀之言刜也二
 者皆可弋飛鳥刜羅之也 王氏曰恆矢則以其用
 於㪚射可常用也庳矢象焉以其矢行而卑故也
 薛氏曰矰矢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後則此二矢八
[009-40b]
 分四在前四在後訂其行平也二者皆可以㪚射謂
 禮射及習射也
天子之弓合九而成規諸侯合七而成規大夫合五而
成規士合三而成規勾者謂之弊弓弊婢/世反
 王氏曰規者正圓之器謂之規則圓之至也弓强則
 往體寡來體多合多而圓弓弱則往體多來體寡合
 少而圓 鄭敬仲曰剛健者乾之德君之道也至柔
 者坤之德臣之道也合多而成規者其弓剛合少而
[009-41a]
 成規者其弓柔 䟽曰天子之弓王弧也以其往體
 寡故合九成規諸侯之弓唐大也以其往來體若一
 故合七成規大夫之弓夾庾也以其往體多故合五
 成規士之弓則六弓之外向曲故合三成規 王氏
 曰勾者曲之甚也弓以强為上以弱為下則直者為
 善而勾者為惡矣故謂之弊弓 鄭氏弓人注曰材
 良者勾少
凡祭祀共射牲之弓矢澤共射椹質之弓矢大射燕射
[009-41b]
共弓矢如數并夾大喪共明弓矢凡師役㑹同頒弓弩
各以其物從授兵甲之儀田弋充籠箙矢共矰矢凡亡
矢者弗用則更籠魚東反/更音庚
 鄭氏曰祭祀射牲示親殺也殺牲非尊者所親唯射
 為可國語曰禘郊之事天子必自射其牲是已澤澤
 宫也所以習射選士之處也射義曰天子將祭必習
 射於澤澤者所以擇士也已射於澤而後射於射宫
 射中者得與於祭 䟽曰所共弓矢據王弧也上文
[009-42a]
 王弓弧弓以射椹質 鄭氏曰大射燕射共弓矢如
 數如當射者之數每人一弓乘矢乘矢四矢也 王
 氏曰并夾司弓矢共之射鳥氏用之 鄭氏曰大喪
 共明弓矢弓矢明器之用器也士喪禮曰用器弓矢
 師役㑹同頒弓弩各以其物物弓弩矢箙之屬 王
 氏曰籠箙皆所以盛矢籠以竹為之箙以皮為之田
 弋之時則共矣而以其矢充實於籠箙之中也矰矢
 矢之有繳者不在籠箙之中也為其相繞亂於田弋
[009-42b]
 則共而已凡亡矢者弗用則更更謂償也用於射而
 亡則不償弗用而亡者償之宜矣
繕人
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王氏曰詩曰繕甲治兵繕之為言善其物也
掌王之用弓弩矢箙矰弋抉拾掌詔王射賛王弓矢之
事凡乘車充其籠箙載其弓弩既射則歛之無㑹計抉/古
穴反㑹/古外反
[009-43a]
 䟽曰此繕人所掌王之用弓弩者謂司弓矢選擇大
 善者入繕人以共王之用也 鄭氏曰抉挾矢時所
 以持弦飾也著右手巨指拾韝扞韝扞着左臂裏以
 韋為之詩曰决拾既佽詔王射告王當射之節也賛
 王弓矢之事授之受之也 王氏曰乘車王所乘之
 車也充其籠箙以矢實其中也載其弓弩載之於車
 也既射則斂之謂收而藏之也詩曰彤弓弨兮受言
 藏之無㑹計至尊所用不可以有司之法拘之也
[009-43b]
槀人古老反讀之/如芻槀之槀
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鄭氏曰箭幹謂之槀此官主弓弩箭矢故謂之槀人
掌受財於職金以齎其工弓六物為三等弩四物亦如
之矢八物皆三等箙亦如之春獻素秋獻成書其等以
饗工乘其事試其弓弩以上下其食而誅賞乃入功於
司弓矢及繕人凡齎財與其出入皆在槀人以待㑹而
攷之亡者闕之齎音咨上/時掌反
[009-44a]
 劉氏曰職金掌凡金玉錫石丹青之戒令受其入征
 入其金錫於兵器之府及掌士之金罰貨罰入於司
 兵故受財於職金也 王氏曰弓弩矢箙百工造
 之在冬官也槀人以所受之財而為之齎以給其市
 材之直也皆三等者以弓弩矢箙皆有上中下之制
 故也 鄭氏曰三等上中下人各有所宜弓人職曰
 弓長六尺六寸謂之上制上士服之弓長六尺三寸謂
 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長六尺謂之下制下士服之弩
[009-44b]
 及矢箙長短之制未聞 䟽曰形法定為素飾治畢
 為成 劉氏曰春獻素秋獻成謂弓弩之胎素必備
 四時之氣而後成也 弓人曰凡弓冬析幹而春液
 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體體定則成而可獻矣
 鄭氏曰矢箙亦春作秋成饗酒殽勞之也書工工拙
 高下之等上工作上等其饗厚下工作下等其饗薄
 乗計也計其事之成功也 王氏曰試其弓弩試其
 巧拙良窳用式以攷之也 鄭氏曰攷之善則上其
[009-45a]
 等尢善又賞之否者反此 王氏曰入功於司弓矢
 則以待頒也入於繕人則共王用也 鄭氏曰凡齎
 財與其出入皆在槀人者所齎工之財及弓弩矢箙
 出入其簿書槀人藏之以待㑹而攷之也闕猶除也
 弓弩矢箙棄亡者除之計今見在者
戎右
中大夫二人上士二人
 鄭氏曰古者參乘此充戎路之右田獵亦為之右焉
[009-45b]
 薛氏曰王路有五其右唯有齊右道右戎右三者不
 見祀右及田右以類推之齊右兼玉路戎右兼田右
 盖祭祀亦名齊田與戰伐俱用兵故可以相通
掌戎車之兵革使詔贊王鼓傳王命於陳中㑹同充革
車盟則以玉敦辟盟遂役之贊牛耳桃茢使色吏反傳/直宣反敦音
對茢/音列
 䟽曰戎右與君同車在車之右執戈盾備非常并充
 兵中使役故云掌戎車之兵革使 鄭氏曰使謂王
[009-46a]
 使以兵有所誅斬也春秋傳曰戰於殽晉梁𢎞御戎
 萊駒為右戰之明日襄公縛秦囚使萊駒以戈斬之
 詔贊王鼓既告王當鼓之節又助擊其餘面也傳王
 命於陳中為王大言之也 王氏曰以軍衆所在懼
 其有不聞故也㑹同充革革車者盖㑹同王乘金路
 而革車從行則充革車之左而弗敢曠也曲禮曰乘
 君之乘車不敢曠左盟則以玉敦辟盟者敦器名也
 盟之事以不恊也戎右以禦侮為職故以玉敦共㰱
[009-46b]
 血玉敦者玉府所共戎右則以之而㰱血也辟盟則
 辟啓其載書也盟必割牛耳取血相與㰱也牛耳以
 示順聽尸盟者所執而戎右贊之 鄭氏曰及血在
 敦以桃茢拂之又助之也桃鬼所畏也茢苕帚所以
 掃不祥
齊右側皆/反
下大夫二人
 鄭氏曰齊右充玉路金路之右 王介甫曰金路以
[009-47a]
 賓亦謂之齊車齊正所以承祭祀王敬賓如祭故也
掌祭祀㑹同賓客前齊車王乘則持馬行則陪乘凡有
牲事則前馬齊側皆反/乘繩證反
 王氏曰記曰君車將駕則僕執䇿立於馬前齊右亦
 以王未乘車時立在馬前備驚奔也荀子曰馬駭輿
 則君子不安輿王方乘則持馬亦所以備駭輿之患
 也及王既乘而行則齊右在車右為參乘也夫王弗
 乘則前馬方乘則持馬既乘而行則陪乘則齊右之
[009-47b]
 嚴於事王思患豫防無或須臾之離矣與所謂既輸
 爾載將伯助予者豈可同日語哉 鄭氏曰凡有牲
 事則前馬王見牲則拱而式居馬前郤行備驚奔也
 曲禮曰國君下宗廟式齊牛
道右
上士二人
 鄭氏曰道右充象路之右
掌前道車王出入則持馬陪乘如齊車之儀自車上諭
[009-48a]
命於從車詔王之車儀王式則下前馬王下則以蓋從
從才用反/蓋從同
 王介甫曰象路以朝夕燕出入而謂之道車王朝夕
 燕出入無非道之故也 王氏曰自車上諭命於從
 車者王行則以車從王有命焉則道右宣王之命而
 諭之也詔王之車儀若記曰不廣欬則口之儀也不
 妄指則手之儀也立視五雋式視馬尾則目之儀也
 顧不過轂則首之儀也以至升車必正立執綏不内
[009-48b]
 顧不疾言無非車之儀也如是則動容周旋無不中
 禮則無適而非儀矣王式則下前馬與齊右凡有牲
 事前馬同意王下則以蓋從者非特以奉至尊以其
 詔王以車儀而儀之在物左右前後無乎不在則以
 蓋從者於下車亦以儀輔王也 鄭氏曰以蓋從表
 尊也
大馭
中大夫二人
[009-49a]
 鄭氏曰大馭馭之最尊者 王先生曰大馭即玉路
 之僕玉路得以馭名重之也 王氏曰云大馭者以
 玉路為大故也
掌馭玉路以祀及犯軷王自左馭馭下祝登受轡犯軷
遂驅之及祭酌僕僕左執轡右祭兩軹祭軌乃飲凡馭
路行以肆夏趨以采薺凡馭路儀以鸞和為節軷蒲末/反祀之
又反軹音帋軌音犯故書軹為/&KR1747軌為範&KR1747當為軹薺才私反
 王氏曰王出郊以祀則有犯軷之事 䟽曰出國封
[009-49b]
 土為山象祭軷 鄭氏曰行山曰軷犯之者封土為
 山象以菩芻棘栢為神主既祭之以車轢之而去喻
 無險難也春秋傳曰䟦涉山川詩云載謀載惟取蕭
 祭脂取羝以軷詩家說曰將出祖道犯軷之祭也聘
 禮曰乃舍軷飲酒於其側禮家説亦謂祖祭 劉氏
 曰大馭下而為祀則王當左代之馭也既祭則登受
 王手之轡犯軷遂驅之而出 䟽曰及祭酌僕者即
 上文將犯軷之時當祭左右轂末及式前乃犯軷而
[009-50a]
 去酌僕者使人酌酒與僕僕即大馭也大馭則左并
 轡右手祭兩軹并祭軌之式前三處訖乃飲飲者若
 祭末飲福酒乃始轢軷而去王介甫曰書曰僕臣正/厥后克正盖僕正王服
 位以招贊擯相前驅為職王有行也僕為之節王有/為也僕為之道故祭祀則贊牲事既祭則王使馭酌
 焉明與之/並受福也 王氏曰凡馭路謂五路也行以肆夏趨
 以采薺爾雅曰堂上謂之行門外謂之趨則馭路之
 儀其疾徐進止固有節矣樂師則教樂工而歌其詩
 大馭則馭車兩應其節此二官所以皆言之也盖行
[009-50b]
 則欲其舒則歌肆夏所以節其行也趨則欲其齊則
 歌采薺所以節其趨也凡馭路儀以鸞和為節者謂
 舒疾之法也和鸞皆金鈴也鸞在衡和在軾凡車升
 則馬動馬動則鸞鳴鸞鳴則和應此和鸞之聲所以
 養王聰而匪僻之心無自而入矣然則王之行趨固
 有環佩之聲鏘鳴於左右車之行趨又有和鸞之聲
 相應於衡軾是以倫清而聽聰心虚而氣和有諸中
 必形諸外也
[009-51a]
戎僕
中大夫二人
 鄭氏曰馭言僕者此亦侍御於車
掌馭戎車掌王倅車之政正其服犯軷如玉路之儀凡
廵守及兵車之㑹亦如之掌凡戎車之儀倅七/内反
 鄭氏曰戎車革路也師出王乘以自將倅副也服謂
 衆戎車者衣服亦如之者如在軍也凡戎車衆之兵
 車也書序曰武王戎車三百兩 王氏曰大馭掌馭
[009-51b]
 玉路以祀名官曰馭而戎僕之馭戎車齊僕之馭金
 路道僕之馭象路田僕之馭田路皆以馭為職而名
 官曰僕不曰馭者所以尊玉路也戎車革車也王乘
 以出則戎僕馭馬倅車副車也正其服則正乘戎車
 者之服盖兵事則韋弁服故也然倅車貳車左車皆
 副也戎車之副謂之倅者若衆子之倅其嫡以備卒
 也有時而佐焉田車之副謂之佐者如衆臣之佐其
 君謂之卿佐也常以佐之為事道車之副謂之貳者
[009-52a]
 如世子之貳其父謂之貳儲也有故乃攝而代之其
 義各有所主也犯軷如玉路之儀者王以兵出故有
 犯軷之儀田路不言犯軷則以戎路見之凡巡守則
 戎車從焉兵車之㑹亦乘戎車也掌凡戎車之儀戎
 以威為主甲胄有不可犯之色則戎車之儀可知矣
齊僕
下大夫二人
 鄭氏曰古者王將朝覲㑹同必齊所以敬宗廟及神
[009-52b]
 明 王氏曰王敬賔事如祭故車右謂之齊右車僕
 謂之齊僕然僕以馭車而馭不可以兼職故齊右兼
 祭祀賔客之事而馭則異官也
掌馭金路以賔朝覲宗遇饗食皆乘金路其灋儀各以
其等為車送逆之節
 鄭氏曰以賔以待賔客 王氏曰王送逆公侯伯子
 男各以其爵命尊卑之等而為逺近之節行人所謂
 上公九十步子男五十步與司儀所掌有車逆拜辱
[009-53a]
 及出車送之法儀也
道僕
上士十有二人
掌馭象路以朝夕燕出入其灋儀如齊車掌貳車之政

 劉氏曰朝夕謂旦暮以乘之也自内外朝乘之以還
 燕寢故曰朝夕燕出入 王氏曰其灋儀如齊車則
 其朝夕燕出入其度數動容亦各以其等為之節也
[009-53b]
 掌貳車之政令以其有故乃攝而代之故道車之副
 謂之貳車若典命言適子攝其君則下其君之禮一
 等是也
田僕
上士十有二人
掌馭田路以田以鄙掌佐車之政設驅逆之車令獲者
植旌及獻比禽凡田王提馬而走諸侯晉大夫馳
 劉氏曰木路以田即田路也王既乘之以適四時之
[009-54a]
 田又以適縣鄙 王氏曰王行在鄙則去飾故乘木
 路記曰大夫殺則止佐車佐車止則百姓田獵則佐
 車用於田獵可知設驅逆之車驅謂驅禽使前趨獲
 逆謂逆還之使不出圍也令獲者植旌則以告獲也
 及獻比禽則比其大小而致之大者公之小者私之
 也 劉氏曰凡田王提馬而走諸侯晉大夫馳者所
 以佐佑翼禽致獲於王也王提馬首而走其田路者
 將以趨其禽而射之也故諸侯則晉其車大夫則馳
[009-54b]
 其車皆以翼禽致獲於王也 王介甫曰提節之晉
 進之馳則亟進之尊者安舒卑者速疾
馭夫
中士二十人下士四十人
掌馭貳車從車使車分公馬而駕治之
 王氏曰自大馭以至田僕皆王五路之御者也馭夫
 則馭貳車從車使車而已其車既衆非多其員則有
 所不給故馭夫以中士二十人下士四十人為之也
[009-55a]
 貳車副車也從車屬車也使車使者所乘之車也三
 者皆公車也故公馬而駕治之 劉氏曰駕而調治
 之俾閑習齊一安於五御而去其驚奔也
校人户教/反
中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
胥八人徒八十人
 鄭氏曰校人馬官之長校之為言校也主馬者必仍
 校視之 王先生曰自戎右至馭夫凡九職所以掌
[009-55b]
 五路之車也自校人至圉人凡七職所以掌五路之
 馬也 陳氏曰先王之時國馬足以行車公馬足以
 稱賦周禮鄉師以時辨其馬牛之物均人均馬牛之
 力政縣師遂人遂大夫等皆辨其六畜或登之或稽
 之而牛馬與人及其用之則司馬法甸出長轂一乘
 牛三頭馬四匹此國馬也校人以下所掌此公馬也
 漢之養馬有五監六廐而武帝之時馬至四十萬匹
 唐置八使五十六監麟徳間馬至七十萬開元間至
[009-56a]
 四十五萬匹而與周公馬數相去逺甚者盖周制六
 軍之馬出於民而校人所養者特給公家之用而已
 漢唐出軍之馬盡出於公所以多寡不同 東萊曰
 自黄帝堯舜觀象立制服牛乘馬自此馬始為用考
 三代之制自天子萬乘諸侯千乘大夫百乘立國制
 賦之法莫不本於馬所以乘馬之法古今最為精宻
 然而大而天子次而諸侯下而士大夫固是乘馬之
 數多寡不同細考當時之數所謂牧養之馬有養之
[009-56b]
 於官有藏之於民所謂藏之於民如丘甸嵗取馬一
 匹之類是藏之於民只仰國家芻秣如有事田獵征
 伐臨時徵召然而在天子之都諸侯之國大夫之家
 未嘗不自蓄馬此是養之於官者舉此一件事論之
 便可見且如周禮說天子十有二閑先儒説數不過
 三千餘匹衞文公承夷狄所滅之後新造之國末年
 亦至騋牝三千若以制度論之衞以諸侯之國當殘亂
 之餘其他固未及論如何便及成周全盛乘馬之數
[009-57a]
 所謂天子十有二閑是養之於官者衞文公所謂騋
 牝三千舉通國言之又以當時春秋戰國論之且如
 鄭西宫之亂子國為盗所殺子産以車七十乘出討
 賊子產當時謂之百乘之家若是徵求馬於郊野之
 間盗賊卒至如何便得集所謂七十乘之馬乃是育
 之於家者以此數事論之三代馬政時固有在官者
 亦有在民者數之多者在民平時無芻秣之費數之
 少者在官征伐無不至之憂當時法度最為詳備到
[009-57b]
 漢家所謂三十苑之馬亦是官司所養之馬若是其
 他郡國民間養馬雖多亦是養之於民如衞青霍去
 病之徒伐匈奴有所謂官馬有所謂私馬則其制所
 尚到後周隋唐之間治兵之制天子閑廐監牧馬非
 不盛然府兵未嘗給馬初不過給之以錢使府兵自
 買若是不足衆人共出錢買馬以此知尚有古之遺
 法在後來府兵之法漸壞府兵貧不足以買然後方
 以監牧之馬給之這是制度壞如此 何氏曰馬政
[009-58a]
 之用古今一也而古之牧者在民而今之牧者在官
 以其在民也故牧養之法不可得而詳以其在官也
 故牧養之法不可以不講成周之制官有馬質下士
 為之而賈二人以平馬大小之價直則是當時公私
 皆有馬也然考之於周校人之職掌王馬之政自乘
 至廐為匹二百六十有竒五分其良而駑居其一焉
 凡五良而一駑則總為馬二千六百此其大數也王
 馬之政不過於是及以井田之法計之甸六十四井
[009-58b]
 也其賦兵車一乘戎馬四匹又以六鄉六遂之民而
 實計之十有九萬家則王之馬不能加其二分之一
 至於徒役之興戰陳之事則王命校人掌物其馬而
 次之則馬不專賦於民矣又以大司馬之法而計之
 則天子提封萬井兵車萬乘戎馬四萬匹則是所賦
 之馬多於王數十倍而當時不有牧養之法為其在
 民者多也及漢有牧師諸苑三十六所蓄之馬三十
 萬匹用官奴婢三萬人散在北邉則牧之以民而已
[009-59a]
 有牧之之地唐初得隋馬三千匹八坊四十八監而
 張萬嵗掌之其後萬嵗失職馬亦減少至王毛仲領
 牧而有四十三萬唐之諸監或在隴右或在河西馬
 之蕃耗皆係乎監牧之人而又有牧之之地則其在
 官也多矣
掌王馬之政辨六馬之屬種馬一物戎馬一物齊馬一
物道馬一物田馬一物駑馬一物
 鄭氏曰王馬之政謂差擇養馬之政也月令曰班馬
[009-59b]
 政 王氏曰辨六馬之屬天子十有二閑馬六種故
 也 鄭氏曰種馬謂上善似母者以次差之玉路駕
 種馬戎路駕戎馬金路駕齊馬象路駕道馬田路駕
 田馬駑馬給宫中之役 王氏曰物者謂其毛其足
 其力皆所謂物也辨其物使之各以類而相從故皆
 曰一物也
凡頒良馬而養乘之乘馬一師四圉三乘為皁皁一趣
馬三皁為繫繫一馭夫六繫為廄廄一僕夫六廏成校
[009-60a]
校有左右駑馬三良馬之數麗馬一圉八麗一師八師
一趣馬八趣馬一馭夫乘繩證反圉魚吕反皁才早反/趣倉走反繫音計廄九又反鄭
氏曰八皆疑為/六字之誤也
 鄭氏曰良馬善馬也五路之馬也鄭司農云四匹為
 乘養馬為圉故春秋傳曰馬有圉牛有牧 王氏曰
 圉人良馬匹一人故乘馬四圉圉師教圉人養馬乘
 馬則一人故乘馬一師也三乘為皁則馬十二匹趣
 馬皁下士一人故皁一趣馬也三皁為繫繫凡三十
[009-60b]
 六匹繫一馭夫也 疏曰按馭夫中士二十人下士
 四十人正充此良馬之馭夫 鄭氏曰自乘至廄其
 數二百一十六匹易乾為馬此應乾之筴也 王先
 生曰玉路之僕曰大馭金路之僕曰齊僕象路之僕
 曰道僕木路田僕革路戎僕揔而言之皆僕夫也
 薛氏曰六廐成校變為言成者明六馬各一廐而王
 馬之數少備焉故曰成校校有左右則十二廐為十
 二閑良馬一種者四百三十二匹三種合二千一百
[009-61a]
 六十匹駑馬三之則為千二百九十六匹五良一駑
 凡三千四百五十六匹然後王馬大備矣 劉氏曰
 六廐成校校有左右為馬二千五百九十二匹又以
 中大夫二人為校人是謂王馬六種十有二閑也若
 駑三於良又増八百六十四匹是為三千四百五十
 六匹而王馬大備矣 薛氏曰駑馬三良馬之數二
 馬為麗麗耦也麗馬一圉六麗則十二匹六師為兩
 廐故一種馬有四百三十二匹諸侯與大夫直一廂
[009-61b]
 不分為左右則良馬惟有三廐其數六百四十八匹
 駑馬亦三其一種其數亦六百四十八匹并為千二
 百九十六匹家有四閑二種其數適當八百六十四
 匹盖家有二種一良一駑良居一廐二百一十六匹
 駑馬三之為六百四十八匹并之為八百六十四匹
 王氏曰凡馬特居四之一者特牡特也詩共姜謂共
 伯亦曰實維我特特居四之一則三牡也欲其生之
 衆也 鄭氏曰馬祖天駟也孝經説曰房為龍馬
[009-62a]
 王氏曰房星為天駟馬資之以生春者生之時故祭
 馬祖 鄭氏曰執猶拘也春通淫之時駒弱血氣未
 定為其乘匹傷之也先牧始養馬者 疏曰祭之者
 夏草茂求肥充也 鄭氏曰夏通淫之後攻其特為
 其蹄齧不可乘用 王氏曰馬社廐中之土示也凡
 馬日中而出日中而入秋馬入廐之時也故祭馬社
 臧僕則簡練馭者今皆善也馬步為馬禱行也冬大
 閱之時故祭馬步 鄭氏曰獻馬獻成馬於王也
[009-62b]
 王介甫曰講馭夫者五馭之法講其藝也
凡大祭祀朝覲㑹同毛馬而頒之飾幣馬執扑而從之
凡賔客受其幣馬大喪飾遣車之馬及葬埋之田獵則
帥驅逆之車凡將事於四海山川則飾黄駒凡國之使
者共其幣馬凡軍事物馬而頒之等馭夫之禄宫中之
稍食扑晉卜反/使所吏反
 鄭氏曰毛馬齊其色也頒授當乘者 王氏曰如詩
 所謂比物四驪有駜所謂駜彼乘黄凡此皆齊毫也
[009-63a]
 爾雅言宗廟齊亳而此於宗廟㑹同亦毛馬者承賓如
 敬神故也 鄭氏曰幣馬以馬遺人當幣處者也校
 人主飾之士喪禮曰馭者執䇿立於馬後所謂執扑
 而從之也賓客之幣馬來朝聘而享王者校人受之
 也大喪飾遣車之馬及葬埋之言埋之則是馬塗車
 之芻靈也 王氏曰驅逆之車田僕設之校人帥之
 鄭氏曰帥猶將也四海猶四方也王廵守過大山川
 則有殺駒以祈沈禮與玉人職有宗祝以黄金勺前
[009-63b]
 馬之禮 劉氏曰飾黄駒者黄地之色駒地之類也
 以其行地無疆故廵守四方則飾之以為牲 王氏
 曰使者之幣馬以賜諸侯及私覿也 鄭氏曰軍事
 物馬齊其力也 王氏曰爾雅言戎事齊力尚强也
 田事齊足尚疾也 雜説云甸出革車一乘馬四匹
 則馬亦民自備也而校人凡軍事物馬而頒之頒官
 府卿大夫共軍事者不然校人六廐凡三千四百匹
 安得及庶民乎 王氏曰等馭夫之禄者校人之屬
[009-64a]
 自趣馬至圉師皆有禄舉馭夫以見之也宫中之稍
 食則王馬有養乘於内者故也
趣馬七口/反
下士皁一人徒四人
缺/疏曰巫知馬祟醫知馬病故連類在此
掌養疾馬而乘治之相醫而藥攻馬疾受財於校人馬
死則使其賈粥之入其布於校人相息亮反賈/音古粥音育
 王氏曰掌養疾馬而乘治之者馬疾則不可以乘用
[009-64b]
 故養之然其疾之所在為難知必驅步之以發其疾
 而後可驗而療故乘治之乘謂驗步以知其疾而治
 之也若獸醫觀其所發而養之是已相醫而藥者盖
 其屬有醫四人其治疾則亦以藥攻焉然醫馬疾大
 抵以獸醫為主巫馬之用藥亦以相醫而已攻馬疾
 攻謂繫而治之也盖其疾有藥不足以療之者乃用
 攻焉猶瘍醫所謂以毒藥攻之也受財於校人者以
 資醫馬之費也馬死則以其賈粥之以其屬有賈二
[009-65a]
 人以知其直也入其布於校人則備馬費也 鄭氏
 曰粥賣也布泉也
牧師牧音/日
下士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鄭氏曰牧師主牧放馬而頒之 雜説古人養馬處
 處有牧所謂牧田是也可井則井之不可井者則為
 牧地如華山之陽牧於坰野皆是牧馬馬既在民雖
 小國亦自有官掌之少康所謂仍牧正大抵皆寓兵
[009-65b]
 於農之意但令農事弗擾則馬政自修故詩之稱馬
 政必歸之農魯頌美僖公亦曰務農重穀牧於坰野
 爾故修農政則馬政自修馬既在民特設官以掌之
 耳自井牧之制廢而馬皆在官
掌牧地皆有厲禁而頒之孟春焚牧中春通淫掌其政
令凡田事賛焚萊中音/仲
 劉氏曰牧地非一處度其年嵗水草之宜與其馬之
 衆寡而頒之 鄭氏曰頒之者授圉者所牧之處
[009-66a]
 疏曰言厲禁者謂可牧馬之處亦使其地之民遮䕶
 禁止不得使人輙牧牛馬 鄭氏曰孟春焚牧焚牧
 地以除陳生新草也中春通淫中春陰陽交萬物生
 之時可以合馬之牝牡也田事焚萊者山澤之虞也
 劉氏曰牧師賛之所以䕶牧地弗盡焚之也
廋人
下士閑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鄭氏曰廋之言數也
[009-66b]
掌十有二閑之政教以阜馬佚特教駣攻駒及祭馬祖
祭閑之先牧及執駒散馬耳圉馬正校人員選馬八尺
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騋六尺以上為馬佚音逸散素反/旦反上時掌
 王氏曰掌十有二閑之馬政政以正之教以導之也
 鄭氏曰阜馬者阜盛壯也詩曰四牡孔阜逸者用之
 不使甚勞安其血氣也教駣者三嵗曰駣始乘習之
 也攻駒者二嵗曰駒騬其蹄齧者也閑之先牧先牧
 制閑者㪚馬耳以竹括押其耳頭動搖則括中物後
[009-67a]
 遂串習不復驚劉氏曰圉馬教圉其馬 鄭氏曰
 校人謂師圉也正員選者選擇可備員者平之 劉
 氏曰其員不應其選者正之也凡馬八尺以上則備
 天子五路之所駕故曰龍 註疏月令曰駕蒼龍詩
 曰騋牝三千小大異名也
圉師圉魚/吕反
乘一人徒二人
 鄭氏曰養馬曰圉四馬為乘
[009-67b]
掌教圉人養馬春除蓐釁廐始牧夏庌馬冬獻馬射則
充椹質茨墻則翦闔蓐音辱茨在私反庌/五嫁反闔户臘反
 王氏曰掌教圉人養馬故以師名官 劉氏曰冬寒
 藉馬以蓐春則除之釁廐辟去邪氣也 王氏曰春
 秋傳曰凡馬日中而出日中而入日中而出謂春分
 也日中而入謂秋分也故春始牧 鄭氏曰庌廡也
 廡所以庇馬凉也 劉氏曰椹質盤草以代侯也
 鄭氏曰茨蓋也闔苫也 王氏曰次草謂之茨詩曰
[009-68a]
 墻有茨苫謂之闔以剉草為苫則蓋而用之也椹質
 翦闔皆圉師所習也故因而使之
圉人
良馬匹一人駑馬麗一人
 鄭氏曰良善也麗耦也
掌養馬芻牧之事以役圉師凡賓客喪紀牽馬而入陳
廞馬亦如之
 鄭氏曰役圉師者圉師使令也 劉氏曰牽馬而入
[009-68b]
 陳賓客則陳之於舘喪紀則陳之於廟 鄭氏曰廞
 馬遣車之馬 王氏曰芻以食馬牧以放馬皆所以
 養之也圉人受教於國師故以役圉師也凡賓客喪
 紀牽馬入陳者詩曰雖無予之路車乘馬則賓客之
 馬王所以賜之也大司馬喪祭奉詔馬牲則喪紀之
 馬遣車所用也
職方氏
中大夫四人下大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十
[009-69a]
有六人胥十有六人徒百有六十人
 鄭氏曰職主也主四方之職貢者職方氏主四方官
 之長 雜說夫量人掌固司險及職方氏土方懷方
 合方形方山師川師右此一項官與司徒虞衡土訓
 誦訓頗相關涉宜屬地官今乃屬夏官司馬職事專
 主諸侯此以下皆邦國之事也所以不屬司徒司徒
 却至邦國不得而山川林澤之官司徒乃是㑹其財
 物 陳氏博議自古封建之法行天下至廣難以統
[009-69b]
 一故五載一廵守以一風俗以通民情至周而稍多
 五載一廵守既不能行故置撢人訓方氏職方氏之
 官以通達上下使無壅蔽逮漢或遣博士或遣謁者
 循行天下是亦得周公之遺意也自元封五年初置
 刺史每以秋分行部以詔書六條察郡國舉不法而
 後天下民情利害其壅遏通達皆係於刺史之手而
 上或不得以聞之宣元以後稍還古意天子則有郎
 官之出宰相則有椽吏之行上下相察莫之或匿如
[009-70a]
 元帝詔條責于定國曰郎有從東方來者言民父子
 相棄丞相御史案事之吏匿而不言耶將從東方來
 者加増之耶何以錯繆至是定國惶恐自劾是丞相
 欲隱之天子而不知郎吏已得以上聞如魏相敕椽
 吏案事郡國輙自四方異聞或有逆賊風雨灾異郡
 不上達相輒奏言之是郡國欲隱之宰相而不知椽
 吏已得以上達民情既通上下不壅則治可為也
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
[009-70b]
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財用九穀六畜之數
要周知其利害閩亡巾反貉孟/白反畜許谷反
 王氏曰大司徒掌建邦之土地之圖以天下之圖知
 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則其掌者特圖而已職方氏
 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則其所掌非特圖也又
 掌其地焉邦國諸侯之國也都鄙邦國之采邑也東
 方曰夷其種有四南方曰蠻其種有八東南曰閩其
 種有七西北曰貉其種有九西方曰戎其種有五北
[009-71a]
 方曰狄其種有六自邦國都鄙至於夷蠻閩貉戎狄
 雖有内外之殊然先王之政一視而同仁其人民之
 所聚財用之所出九穀之所生六畜之所產其數要
 不可以不辨也其利害不可以不知也數則列而計
 之也要則摠而計之也利則凡可以利人者也害則
 凡可以害人者也周知其利害則將以興其利而除
 其害也 雜說掌天下之地圖而𨽻於司馬何也謹
 之也戰國䇿士每言窺周室則可以按圖籍爭天下
[009-71b]
 漢大將軍王鳳亦云太史公書有地形阨塞不宜在
 諸侯王然則古人圖志雖司徒營之即藏之司馬秘
 不得見所以弭姦而防患也蕭何入秦獨收圖書自
 漢掌之司空浸以泄露當時如淮南諸王皆按輿地
 圖謀變以此知古人之慮逺矣 雜說周天下方千
 里大概與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并言之其
 實諸侯封内不如是之廣以王制考之西不盡流沙
 南不盡衡山東不盡東海北不盡恒山凡四海之内
[009-72a]
 斷長補短方三千里是天子土地之實如荆楚之地
 在江漢之間自楚以西悉為百越之地而衡山在楚
 之極南安在天子之封内耶舉一方四方可知
乃辨九州之國使同貫利東南曰揚州其山鎮曰㑹稽
其澤藪曰具區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其利金錫竹箭其
民二男五女其畜宜鳥獸其穀宜稻㑹古外反藪素口/反區起俱反浸子
鴆反本/又作&KR0906
 劉氏曰乃辨九州之國使同貫利者四方之人民好
[009-72b]
 惡之不同財用有無之不等必周知其利害貫而通
 之使有無之相易也善惡之相濟也一天下之財用
 養天下之人民俾同享其利焉其山曰鎮者能出雲
 雨以生萬物鎮安於一州水瀦而不流以生蒲魚者
 曰澤水涸而不耕而生草木者曰藪水流而趨海者
 曰川水積而成淵者曰浸其民資之以為生者曰利
 其衆待之以為養者曰畜其土宜之以為食者曰穀
 八者九州之民仰之以為生者也九州之邦國仰之
[009-73a]
 以為富者也苟不周知其數要則天下之民不可得
 而同貫其利矣得以同貫其利則四夷於中國資其
 有以濟其乏是九服安於其土而不失乎其養矣
 疏曰自此以下陳九州之事摠為三道陳之先從南
 方起盖取尊於陽方周改禹貢以徐梁二州合之於
 雍青分冀州地以為幽并東南曰揚州次正南曰荆
 州周之西南不置州統屬雍州即次河南曰豫州為
 一道也次正東曰青州次河東曰兖州次正西曰雍
[009-73b]
 州為二道又次東北曰幽州次河内曰冀州次正北
 曰并州為三道 薛氏曰以職方考之九州山鎮五
 州五鎮各正其方當以岳名之所謂五岳兖之岱荆
 之衡雍之岳并之恒豫之華是也四州四鎮不可以
 岳名也直謂之鎮而已所謂四鎮青之沂山幽之醫
 無閭冀之霍山揚之㑹稽是也四鎮五嶽揔言之皆
 山鎮也 鄭氏曰㑹稽在山陰 爾雅注具區吳越
 之間有具區今吳縣南太湖即震澤也 季氏圖云
[009-74a]
 三江大江吳江錢塘 王氏曰禹貢揚州所謂三江
 既入是也 季氏圖云五湖彭蠡洞庭巢湖太湖鑑
 湖 闕/氏曰按國語伍子胥吳與越三江環之范蠡
 曰與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吳耶然則三江五湖
 乃吳越之境内也春秋越與吳戰於五湖注今太湖
 也然則太湖即五湖耳范蠡扁舟五湖亦與此同非
 太湖之外又有四也 王氏曰禹貢惟金三品瑤琨
 篠簜則金錫竹箭固揚州所產也
[009-74b]
正南曰荆州其山鎮曰衡山其澤藪曰雲夢其川江漢
其浸潁湛其利丹銀齒革其民一男二女其畜宜鳥獸
其穀宜稻夢亡貢反湛直/减反或為汗
 禹貢荆及衡陽惟荆州 鄭氏曰衡山在湘南雲夢
 在華容輿地廣志雲夢今雲夢澤在安陸縣然楚之
 雲澤跨江南非止此而已 王氏曰江漢即禹貢所
 謂荆州江漢朝宗於海詩所謂滔滔江漢南國之紀
 是已 鄭氏曰潁出陽城湛未聞 王氏曰禹貢荆
[009-75a]
 之厥貢羽毛齒革惟金三品與夫礪砥砮丹則丹銀
 齒革固荆州所産也
河南曰豫州其山鎮曰華山其澤藪曰圃田其川熒雒
其浸波溠其利林漆絲枲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擾
其穀宜五種華如字又胡化反圃布古反熒户扃反/溠音詐又莊加反枲思似反擾而小反
 爾雅曰河南華鄭有圃田 鄭氏曰華山在華陰圃
 田在中牟禹貢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澗既入於河滎
 波既豬 鄭氏曰滎兖水也出東垣入於河溢為滎
[009-75b]
 滎在滎陽春秋傳曰楚子除道梁溠營軍臨隨則溠
 宜屬荆州在此非也林竹木也 王氏曰禹貢豫之
 厥貢漆絲絺紵則林漆絲枲固豫州所產也 鄭氏
 曰六擾馬牛羊豕犬鷄五種黍稷菽麥稻
正東曰青州其山鎮曰沂山其澤藪曰望諸其川淮泗
其浸沂沭其利蒲魚其民二男二女其畜宜鷄狗其穀
宜稻麥沂魚祈反泗音四/沭音述或為洙
 鄭氏曰沂山沂水所出也在蓋縣 爾雅曰宋有孟
[009-76a]
 諸 疏曰望諸即孟諸也在睢陽淮出桐柏泗出魯
 國沭出東莞屬瑯琊禹貢海岱及淮惟徐州又曰淮
 沂其乂盖周公以徐為青州故也 禹貢泗濱浮磬
 淮夷蠙珠暨魚
河東曰兖州其山鎮曰岱山其澤藪曰大野其川河泲
其浸盧維其利蒲魚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擾其穀
宜四種泲子禮反盧維上/音雷下於恭反
 爾雅曰河東岱魯有大野 鄭氏曰岱山在博大野
[009-76b]
 在鉅野盧維當為雷雍字之誤也禹貢曰濟河惟兖
 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雍沮㑹同四種黍稷稻麥
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嶽山其澤藪曰弦蒲其川涇汭
其浸渭洛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其畜宜牛馬其穀
黍稷弦或為汧蒲或為浦/汭如鋭反雍於用反
 爾雅曰河西嶽 鄭氏曰嶽吳嶽也弦蒲在汧涇出
 涇陽汭在豳地公劉曰汭鞠之即洛出懷徳 疏曰
 地里志吳山有汧西有弦蒲之藪 禹貢黒水西河
[009-77a]
 惟雍州涇屬渭汭厥貢球琳琅玕
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無閭其澤藪曰貕養其川河
泲其浸菑時其利魚鹽其民一男三女其畜宜四擾其
穀宜三種貕音/兮
 爾雅曰燕曰幽州東方之美有醫無閭之珣玗琪焉
 鄭氏曰醫無閭在遼東貕養在長廣 輿地廣志云
 貕養今萊陽縣有奚養津 鄭氏曰菑出萊蕪時出
 般陽 疏曰幽州之河泲亦與兖同者盖兖在河東
[009-77b]
 比二州相連皆有河泲也盖禹貢又北播為九河同
 為逆河入於海導沇水東流為濟則幽兖皆河濟所
 經之地也 鄭氏曰四擾馬牛羊豕三種黍稷稻
河内曰冀州其山鎮曰霍山其澤藪曰揚紆其川漳其
浸汾潞其利松栢其民五男三女其畜宜牛羊其穀宜
黍稷紆於于反汾伏/文反潞音路
 鄭氏曰霍山在彘 爾雅曰霍山之多珠玉秦有陽
 陓 禹貢冀州覃懷底績至於衡漳 鄭氏曰汾出
[009-78a]
 汾陽潞出歸徳
正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恒山其澤藪曰昭餘祁其川虖
池嘔夷其浸淶易其利布帛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五
擾其穀宜五種虖喚胡反池徒/多反嘔烏侯反
 爾雅曰河北恒燕有昭余祁 鄭氏曰虖池出鹵城
 嘔夷祁夷歟出平舒淶出廣昌易出故安五擾牛羊
 豕犬馬五種黍稷稻菽麥也 王氏曰凡九州之男
 女異數穀畜異宜皆據當時所辨而計之者其大㮣
[009-78b]
 如此也 薛氏曰凡九州之土高者宜黍稷下者宜
 稻麥山氣多男澤氣多女東南多絲纊西北多織皮
 先王之於民因其東西南北之異方山澤川浸之異
 宜男女異數玉石異產黍稷稻梁之異種丹漆絲枲
 之異利廣谷異制民生異俗為之修其教而不易其
 俗齊其政而不易其宜山者不使居川澤者不使居
 中原騂剛之地糞種不以羊赤緹之地糞種不以牛
 然後五方之民各安其性樂其業而無偏弊之患矣
[009-79a]
 鄭氏曰此九州界揚荆豫兖雍冀與禹貢畧同青州
 則徐州地也幽并則青冀之地也無徐梁 薛氏曰
 禹貢九州有青徐梁無幽并營爾雅有徐幽營無青
 梁周禮有青幽并無徐梁營 王先生曰禹貢九州
 之名舊矣舜時肇十有二州分冀而為幽并分青而
 為營至夏時復如禹貢之九州矣爾雅九州郭璞云
 商制也職方九州周制也周之時徐梁入於青雍而
 折冀於幽并則地域之因革判合固不常也禹貢職
[009-79b]
 方九州之界間有相侵入者且職方九州大界而冀
 州為小於禹貢以分冀而為幽并如舜時制則是一
 分而為三雖無徐州而青兖之間是已禹貢曰海岱
 及淮惟徐州是徐州之南及淮也又曰大野既豬徐
 州之大野也今職方青州之川淮泗兖州之澤大野
 是以徐而入青兖也明矣禹貢華陽黒水惟梁州是
 梁州之域據華山之南也又曰厥貢璆鐡砮磬是梁
 州之有玉石也今職方豫州之山華雍州之利玉石
[009-80a]
 是以梁而入雍豫也明矣夫職方既以青兖而包徐
 矣故青州多入禹貢之豫州而兖州又多入禹貢之
 青州禹貢豫州曰被孟豬今職方青州有其澤望諸
 望諸即孟豬也此非青之入豫乎禹貢青州曰鹽絺
 海物今職方原缺十/六字
  此非兖之入青乎夫職方既有冀而又有幽并矣
 故幽州多入禹貢之青徐而冀州多入禹貢之雍州
 且幽州其山曰醫無閭其澤貕養其浸菑時其醫無
[009-80b]
 閭在遼東漢光武以遼東屬青州後又屬幽州此非
 幽之入青乎貕養在長廣菑出萊蕪地理志以長養
 屬徐州瑯琊有萊山此非幽之入徐乎冀州曰其澤
 楊紆爾雅謂秦有陽陓李廵以為在扶風此非冀之
 入雍乎大抵周以夏之一冀州為三以其徐州為三
 其勢不能如禹貢之舊也然杜子春與二鄭不本此
 說不改職方之字則必改職方之意非學者所敢論
 也後鄭以潁在陽城宜屬荆非也以溠在楚之間宜
[009-81a]
 屬荆今屬豫非也是不知幽青梁雍兖豫尚多侵入
 况荆豫相距之州乎是改職方之意而注之也先鄭
 以青州淮字當為睢沭字當為洙直謂宋有次睢魯
 有洙泗耳殊不知青之包徐也先鄭又以雍之弦字
 當為汧蒲字當為浦直謂雍有汧水耳殊不知吳山
 在汧西有弦蒲之藪是改職方之字而注之也 王
 氏曰九州之序禹貢始於冀次以兖而終於雍職方
 則始於揚次以荆而終於并者盖禹貢言治水之序
[009-81b]
 也職方言逺近之序也治水則自帝都而始然後順
 水性所便自下而上故自兖至雍而止也以逺近言
 之則周之化自北而南以南為逺故關雎鵲巢之詩
 分為二南漢廣亦言文王之道被於南國徳化所及
 以逺為主故也始於揚則以揚在東南次以荆則以
 荆在正南終於并則以并在正北先逺而後近也且
 禹别九州九州載於禹貢則堯之時固九州矣至舜
 分青為營分冀為幽并則肇十有二州矣至周公之
[009-82a]
 時又止於九州而已盖方禹治水之初草木暢茂禽
 獸繁殖則人民寡矣故九州而已至舜之時險阻既
 逺鳥獸之害人者消人民衆矣故分而為十有二州
 至於周又為九州盖商之亂夷羊在牧蜚鴻滿野則
 雖及周公之時尚如禹治水之初也州或九或十二
 亦因時而已聖人豈好異哉
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
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
[009-82b]
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衞服又
其外方五百里曰蠻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
外方五百里曰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
 鄭氏曰服服事天子也詩曰侯服于周 雜說周制
 九服而周官惟曰六服羣辟罔不承徳又曰五服一
 朝者盖衞服之外品制其服而不必其來故武成叙
 諸侯之助祭康誥稱諸侯之和㑹康王之誥陳諸侯
 之聽命止言五服 鄭漁仲曰禹貢有五服各五百
[009-83a]
 里是禹之時地方五千里職方有九服亦各五百里
 并王畿千里則周之時地方萬里矣五服九服之制
 雖若不同詳考制度無不相合禹之五服各五百里
 自其一面而數之職方九服各五百里自其兩面而
 數之也周之王畿即禹之甸服各方千里禹貢之甸
 服五百里据一面而數之周畿千里不在九服之内
 王畿之外定制為九服各五百里以兩面相方而數
 之大抵周之王畿即禹之甸服周之侯甸即禹之侯
[009-83b]
 服周之男采即禹之綏服周之衞蠻即禹之要服周
 之鎮夷即禹之荒服大率二畿當一服而周人鎮服
 之外又有五百里之藩服去王城二千五百里乃九
 州之外地増於禹貢五百里而已故行人之職其言
 九州之外謂之藩服則九州之外又有五百里之藩
 服明矣且禹貢五服而止周人必加以藩服五百里
 何也求之禹貢亦莫不然禹貢既叙五服又曰東漸
 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是九州之
[009-84a]
 外地也又如益稷曰弼成五服至於五千州十有二
 師外薄四海咸建五長謂四海之外各建諸侯為之
 長豈非周之藩服乎詳考制度無不相合求之里數
 未始不同先儒有禹加弼萬里之說周斥大封疆之
 說後人又為圖以實之皆考古未精耳然尚書之周
 官周禮之行人又有六服承辟六服一朝之文何也
 盖王巡守及於六服六服之外夷服鎮服即禹之荒
 服言六服則不及夷鎮言九州之内則不及藩鎮明
[009-84b]
 矣如此不特見二畿當一服藩服當四海之外今制
 而為圖則周之王畿有鄉遂稍縣都即禹之甸服納
 緫秸銍粟米之地周之侯服即禹采男之地周之男
 服即禹揆文教之地周之采服即禹奮武衞之地周
 之衞服即禹三百里夷之地周之要服即禹二百里
 蔡之地周之夷服即禹三百里蠻之地周之鎮服即
 禹二百里流之地周之藩服即禹九州之外地
凡邦國千里封公以方五百里則四公方四百里則六
[009-85a]
侯方三百里則七伯方二百里則二十五子方百里則
百男以周知天下七伯當為十一/伯字之誤也
 王先生曰按禮記疏云職方氏方千里封公以方五
 百里則四公註云毎事言則者殺也是不實封必知
 不實封者以毎州有四公八州則三十二公周之上
 公惟杞宋耳故知非實封也 薛氏圖云邦國有正
 封之地有廣封之地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
 十里此正封也諸侯之地封疆方五百里侯四百里
[009-85b]
 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此廣封也職方兼附庸
 之地而言之廣封者也然以邦國千里計之方四百
 里則六侯餘四百里方三百里則十一伯餘百里何
 也盖地勢不能常如碁局之方特因侯伯之爵以里
 數封之而已餘里無所餘焉職方氏舉其大數然也
 周制天下之地凡五千五百里一千為王畿一千五
 百里為夷鎮蕃之服封諸侯之地則三千里而已今
 此封公侯伯子男地各千里合而數之則六千里何
[009-86a]
 也盖職方氏特言封疆之數非有地里如此廣也
 鄭氏謂九州之界方七千里七七四十九凡千里者
 四十九其一為畿内餘四十八州各有方千里者六
 以封公侯伯子男之地誤矣
凡邦國小大相維王設其牧制其職各以其所能制其
貢各以其所有
 鄭氏曰大國比小國小國事大國各有屬相維聯也
 王氏曰牧九州之牧也 鄭氏曰王設其牧選諸侯
[009-86b]
 之賢者使牧理之 雜說三代時牧守更代諸侯世
 襲權皆出於上如周初時荆州之牧則蔡叔其後則
 申侯豫州之牧則管叔其後則虢公周公君陳畢公
 迭居東郊初周公為東伯周公既没君陳不為東伯
 止行東伯之事至康王命畢公曰今予祗命公以周
 公之事則是為東伯也按成王崩畢公率東方諸侯
 則已為東伯漢諸侯王自景武後若寄君然已不足
 言至唐藩鎮則是舉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之事而付
[009-87a]
 之世襲之人其弊有不勝言者 雜說宣王中興只
 是理會牧伯而已故韓侯在韓召虎在淮申伯在荆
 方叔在齊 鄭氏曰制其職牧監參伍之屬也制其
 貢各因其地物所有也
王將巡守則戒於四方曰各修平乃守考乃職事無敢
不敬戒國有大刑及王之所行先道帥其屬而巡戒令
王殷國亦如之
 王氏曰王巡守則諸侯各朝於方嶽之下故戒於四
[009-87b]
 方也修平乃守則諸侯所守之土也考乃職事則諸
 侯所治之職也故曰天子適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
 所守也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
 鄭氏曰先道先由王所從道居前行其前日所戒之
 令也殷猶衆也十二嵗王若不巡守則六服盡朝謂
 之殷國其戒四方諸侯與巡守同 疏曰王殷國所
 在無常或在畿内國城外即為之或向畿外諸侯之
 國行之故有戒令之事
[009-88a]
土方氏
上士五人下士十人府二人史五人胥五人徒五十人
 鄭氏曰土方氏主四方之土地
掌土圭之灋以致日景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國都鄙以
辨土宜土化之灋而授任地者王巡守則樹王舍相息/亮反
 鄭氏曰致日景者夏至景尺有五寸冬至景丈三尺
 其間則日有長短土地猶度地知東西南北之深而
 相其可居者宅居也土宜謂九穀植穉所宜也土化
[009-88b]
 地之輕重糞種所宜用也任地者載師之屬 王氏
 曰大司徒凡建邦國以土圭土其地而土方掌土圭
 之法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國都鄙則輔相司徒建國
 之事而已大司徒掌土宜之法而土方氏亦辨土宜
 土化之法而授任地者則輔相司徒草人任土糞之
 事而已司徒草人所掌止於王畿而土方氏所掌則
 及於四方故名官以土方氏焉 鄭氏曰樹王舍為
 藩籬也 疏曰若掌舎設梐枑之時時則此官亦為
[009-89a]
 王於外周帀樹藩籬也
懷方氏
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鄭氏曰懷來也主來四方之民及其物
掌來逺方之民致方貢致逺物而送逆之達之以節治
其委積館舍飲食
 鄭氏曰逺方之民四夷之民也諭徳延譽以來之
 劉氏曰逺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是懷萬方以成
[009-89b]
 蓼蕭之化者聖王之事也逺人既來則懷方氏掌其
 送逆道路之給而開之以道徳仁義之化悅之以聖
 人中和禮樂之方陳之以位天地和陰陽之本感之
 以致神祗遂生育之義使之心懷而誠服踴躍於向
 内而不知其已者也 王氏曰致方貢則逺方所貢
 之物若西旅底貢厥獒是也致逺方則致逺方所獻
 之物若所謂無有逺邇畢獻方物也逺方之有貢猶
 六服之貢則世一見各以其所貴之寶為摯是也逺
[009-90a]
 方有所獻之物猶六服諸侯之獻國珍是也送逆之
 送往而迎來以為之禮也逹之以節達民以旌節達
 貢物以璽節也治其委積所以備其用也治其館舍
 所以安其居也治其飲食所以順其嗜好也達之以
 節使無留難治其委積館舍飲食使有所資頼此所
 以懷之也名官謂之懷方氏其以此歟
合方氏
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009-90b]
 鄭氏曰合方氏主合同四方之事 雜說合方氏之
 職見先王剖破藩籬天下為公
掌達天下之道路通其財利同其數器壹其度量除其
怨惡同其好善好呼/報反
 鄭氏曰達天下之道路津梁相凑不得䧟絶也通其
 財利懋遷其有無也同其數器權衡不得有輕重也
 一其度量丈尺釜鍾不得有大小除其怨惡邦國相
 侵虐也同其好善風俗所高尚也 雜說同其好善
[009-91a]
 所以一道徳而同風俗
訓方氏
中士四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鄭氏曰訓方氏主教道四方之民訓道也
掌道四方之政事與其上下之志誦四方之傳道正嵗
則布而訓四方而觀新物
 鄭氏曰道猶言也四方諸侯也上下君臣也傳道世
 所傳說往古之事也為王誦之正嵗則布告以教天
[009-91b]
 下 雜說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則易昏為明易
 惡為善變化氣質螟蛉之肖蜾蠃新物如舊染汙俗
 咸與為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在新民亦以新子之
 國 王氏曰夫訓方氏道四方之政事與上下之志
 誦其傳道則有以資王見聞而王之所聞益聰所見
 益明矣正嵗則布而訓四方正歲一歲之始也既訓
 以所道又訓以所誦察其志好而訓焉如是則四方
 之逺所聞者無非正言所見者無非正行而道徳由
[009-92a]
 之而一風俗由之而同矣夫先王之所以致天下之
 大順而以中國為一人者吾何容心哉置官設屬使
 取四方之善以同之而已
形方氏
中士四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鄭氏曰形方氏主制四方邦國之形體
掌制邦國之地域而正其封疆無有華離之地使小國
事大國大國比小國華讀為&KR0992哨/之&KR0992苦蛙反
[009-92b]
 王氏曰大司徒凡建邦國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
 自諸公至子男其封疆各有多寡之數形方氏之職
 掌制邦國之地域而正其封疆凡以成大司徒之事
 而已 疏曰制邦國之地域大小形勢又正其封疆
 勿使相侵地有&KR0992邪離絶逓相侵入則不正矣 王
 介甫曰析而不絶為華絶而不屬為離正其封疆使
 無有華離之地則小國易以守大國難以侵人各有
 其土字而無交争矣 劉氏曰大司馬建邦國之九
[009-93a]
 法有均守平則以安邦國之法則形方氏正其封疆
 不使相侵而無有&KR0992離是也有比小事大以和邦國
 之法則形方氏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是也大國
 不比於小國則侵其封疆而有&KR0992離矣正之弗從然
 後詔於大司馬而九伐行焉聖人於征伐必有其漸
 不得已而後行也
山師
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009-93b]
掌山林之名辨其物與其利害而頒之於邦國使致其
珍異之物
 鄭氏曰山林之名與物若岱畎絲枲嶧陽孤桐矣利
 其中人用者害毒物及螫噬之蟲獸 劉氏曰頒其
 名數於邦國致之於王以供膳羞服用也既曰珍異
 之物則非貢賦所及也
川師
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009-94a]
 王氏曰山林川澤皆有虞衡而山師川師又設於夏
 官者則以其所掌有及於邦國故也 疏曰王制云
 名山大澤不以封故天子立山師以遙掌之使貢故
 與職方連類在此
掌川澤之名辨其物與其利害而頒之於邦國使致其
珍異之物
 鄭氏曰川澤之名物若泗濵浮磬淮夷蠙珠暨魚
邍師音原/
[009-94b]
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鄭氏曰邍地之廣平者
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墳衍邍隰之名物之可以封
邑者
 王氏曰大司徒辨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而
 辨其邦國都邑之數而溝封之而邍師所掌如此亦
 以輔成司徒之事而已 鄭氏曰地名東原大陸之
 屬 疏曰邍師雖以原為主除山林川澤四者餘丘
[009-95a]
 陵墳衍原隰六者皆主之 王介甫曰辨其名以知
 平陂燥濕辨其物以知其肥磽&KR0839惡 鄭氏曰物之
 謂相其土地可以居民立邑
匡人
中士四人胥四人徒八人
 鄭氏曰匡正也主正諸侯以法則 王氏曰匡人達
 法則以匡邦國使之考禮正刑一徳以尊天子也
掌達灋則匡邦國而觀其慝使無敢反側以聽王命
[009-95b]
 鄭氏曰法則八法八則也邦國之官府都鄙亦用焉
 慝姦偽之惡也反側猶背違法度也書曰無反無側
 王道正直 劉氏曰如是則諸侯之犯令陵政者暴
 内陵外者不䧟於九伐矣
撢人他南反/與探同
中士四人史四人徒八人
 鄭氏曰撢人主撢序王意以語天下
掌誦王志道國之政事以巡天下之邦國而語之使萬
[009-96a]
民和說而正王而語魚據反/說音悅
 鄭氏曰道猶言也 劉氏曰撢人掌誦王之志及道
 國之政事以語於諸侯及四方之人民也 鄭氏曰
 面猶向也使民之心曉而正向王
都司馬
每都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八人胥
八人徒八十人
 鄭氏曰司馬主都家軍賦 雜說都家皆畿内采地
[009-96b]
 既有其地又有其民又有其賄非王朝制其兵柄則
 將抗衡於上矣春秋楚子與若敖氏戰於滸與晉之
 六卿魯之三家宋之華氏其調發禁令悉自主之而
 國家弗敢問安得不與上競乎
掌都之士庶子及其衆庶車馬兵甲之戒令以國灋掌
其政學以聽國司馬
 鄭氏曰士庻子卿大夫士之子 王氏曰衆庶凡在
 都之人民 鄭氏曰車馬兵甲備軍發卒 劉氏曰
[009-97a]
 夫采地之卿大夫仕於王朝士庶子在外既不屬於
 宫伯大司樂則以國教胄子之法教之於其都之學
 及有軍旅之事徵兵於都鄙則以士庶子作其衆庶
 車馬兵甲而都司馬掌其戒令以聽於國大司馬奉
 其節制以進退攻討焉
家司馬
各使其臣以正於公司馬
 鄭氏曰家卿大夫采地正猶聽也公司馬國司馬也
[009-97b]
 卿大夫之采地王不特置司馬各自使其家臣為司
 馬主其地之軍賦往聽政於王之司馬王之司馬其
 以王命來有事則曰國司馬 注疏大夫家臣為司
 馬者春秋傳曰叔孫氏之司馬鬷戾曰我家臣也不
 敢知國
亦如之
 王氏曰都司馬掌大都小都之士庶子者也家司馬
 掌家邑亦如都司馬之事
[009-98a]
 
 
 
 
 
 
 
 
[009-98b]
 
 
 
 
 
 
 
 周禮集說巻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