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13 周禮集說-宋-闕名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周禮集說卷一
  縂論
   天官
論看天官須是襟懷洪大
 横渠曰天官之職須襟懐洪大方看得葢其規模甚
 大若不得此心欲事事上致曲窮䆒凑合此心如是
 之大必不能得也
[003-1b]
天官之職非大其心者不能為
 晦庵曰天官之職是總五官者若其心不大如何包
 得許多事且冡宰内自王之飲食衣服外至五官庶
 事自大至小自本至末千頭萬緒若不是大其心者
 區處應副事到靣前便且區處不下况於先事措置
 思患預防是着多少精神所以記得此復忘彼葉賀/孫
天官一篇人主正心誠意之學
 晦庵曰周禮天官冡宰一篇乃周公輔導成王垂法
[003-2a]
 後世用意最深切處欲知三代人主正心誠意之學
 於此攷之可見其實
周公以侍御近臣與三宅同說近臣關係君之身心最
切周官謹内朝亦此意
 雜說周公率百官以戒成王任人牧夫凖人固是係
 天下安危若綴衣虎賁侍御僕臣何故與三宅同說
 大抵外朝之臣人君臨朝方得入覲而人君又見其
 望髙德厚待之尊嚴而不敢䙝近惟此等人朝夕相
[003-2b]
 與居若有彼諒直之人出入起居隂化潜移可到聖
 賢地位若有彼䜛謟靣諛之人朝夕相處定是失德
 何故此等人位最賤職最親其係于人主身上最切
 是故善論治者必本於人主之身而善救正其君者
 必欲多引善類與之共處盖人君莫重於左右所與
 處者推此則天官一官可以見周公格心之事業永
 嘉陳君舉曰凡饔飱田罟薪蒸之事醫藥之事酒漿
 之事幄帟次舍之事甚卑冗也甚煩辱也必用命士
[003-3a]
 必皆領於冡宰若夫宿衛非宫正之羣吏則宫伯之
 士庶子所謂執矛戈立階戺皆冕衣裳者非若後世
 但以兵衛也昔周公作立政大抵汲汲於用賢而以
 虎賁綴衣趣馬攜僕列諸左右常伯三事之下常伯
 三事皆大臣也名位尊矣視趣馬綴衣至不等而周
 公一槩言之何也誠以大臣進見有節敷奏有常而
 朝夕與王燕者則斯人也必以士為之則必公卿所
 自簡除所自考課苟非命士則簡除考課不出於朝
[003-3b]
 廷其進雜而羣枉至矣故冡宰之治特詳書曰昔在
 文武侍御僕從罔匪正人以旦夕承弼厥辟由此其
 選也方周公之教世子也魯公之子伯禽衛康叔之
 子牟齊太公之子伋俱事成王伯禽牟伋葢宿衛國
 子也他日能為顯諸侯而成王與之處則相觀而善
 之益多其後詩人刺皇父曰皇父卿士家伯冢宰仲
 允膳夫蹶維趣馬豔妻煽方處以是數人者皆相從
 於女謁者也由此觀之王之所與燕私得其人則太
[003-4a]
 子見徳而成王為賢君不得其人則女謁行而褒姒
 之禍作自后世子賢否係焉而周之興亡從之如之
 何其不謹乎
宿衛服膳侍御之人最關人主心術
 東萊曰人徒見内外庭宿衛之士士之賤者也烹庖
 饔膳之事事之辱者也魚腊酒漿醯醢之物物之微
 者也次舍幄帟裘服為末用也宦寺嬪御洒掃使令
 為賤役也不知夫三代以還所以蠱壊人主之心術
[003-4b]
 侵奪大臣之權柄者往往皆是人為之盖公卿大臣
 其内外則有限其進退則有時不得日侍人主之左
 右前後也若夫侍御僕從之人備趨走使令之職而人
 主宴私玩狎之際無不與之同焉比其極也則變換
 其耳目感移其心志伺候以和其㫖奢靡以中其欲
 小㢘曲謹以示其信人主一墮其中則亦何所不至
 哉周公深智逺慮有見於此是以亂萌禍機之所至
 無不究極是以古人輔相之事業皆格物窮理之學
[003-5a]
 也
太宰領王之膳服嬪御
 朱晦庵曰冡宰一官兼領王之膳服嬪御此最是設
 官者之深意葢天下之事無重於此答潘/恭叔
王后之庖膳衣裘有司不敢㑹故領於太宰
 陳君舉曰庖事酒事衣裘之事唯王及后有司不敢
 㑹既不㑹矣而必領於大臣何也彼賤有司誠不宜
 以苛細課校至尊唯大臣以道佐人主獨得與人主
[003-5b]
 可否是非故領之夫富有四海而一人之奉就使無
 節嵗費幾何方且嘉與大臣以自防檢庶幾過差不
 中九式之度雖有司不敢議而大臣盡規所以資啓
 沃成敬畏也
 太平經國書云或問小宰宰夫推廣大宰之法而聳
 動警飭百官府之治其於事則為宜於勢則為順矣
 至於王宫之戒令則自有宫正宫伯掌之王内之政
 令則又有内宰以治之今而復預内事何也曰先王
[003-6a]
 之制事權欲合於一而内外庭之勢本不容於分也
 葢宫正宫伯雖曰掌王宫然不過宫中徒役之事子
 弟宿衛之職與夫諸官府之在内者耳其於后宫則
 無所預内宰雖曰掌王内又不過以禮儀教王后夫
 人與夫九嬪世婦凡女寵近習之在左右者耳其於
 王宫之徒役宿衛則又略不相關各掌其一而遺其
 二勢既不能以相統而權亦不能以相臨統而臨之
 則惟太宰焉故宫正宫伯内宰皆𨽻於太宰而兼掌
[003-6b]
 其事職雖列於外而通於内權雖分於二而揔於一
 自今攷之曰建邦之宫刑曰治王宫之正令曰憲禁
 於王宫曰令修宫中之職事此王宫也曰凡宫之紏
 禁則王宫后宫無不在所掌也自其掌王宫也則兵
 衛即衛凡宿衛之人皆領之飲膳衣服洒掃啟閉次
 舍幄帟凡供奉之人皆領之宫禁之袐藏王宫庻子
 之好用凡財用之司存者皆領之其間多寡豐約用
 舎去取天子始不得以自私而小臣始不得以自便
[003-7a]
 矣自其掌后宫也則六宫六寢無王后之限九嬪九
 御無女官之别詔其禮樂正其服位禁其竒衺稽其
 功緒其間損益增减採擇進御始有宴私玩狎之節
 而無侵竊撼移之患矣葢世未有家不齊而國可治
 者未有國不治而天下可平者大宰之治所以兼統
 内外而小宰為始小宰之宫刑既已齊其家宰夫之
 朝法又已治其國然後大宰之邦典始可以治天下
 矣
[003-7b]
后宫之政皆屬大宰漢内治不聼於公卿所以多亂
 陳君舉曰嘗讀關雎知三代而上后妃極天下之選
 矣后妃母儀天下而慊慊然有不足配至尊之意當
 是時夫人嬪若干人世婦若干人女御若干人各以
 其職奉上所以共賔祭蕃子姓之官備矣后方惻然
 遐想幽深側陋之間尚有遺賢宜配君子求而不得
 則中夜不寢輾轉嘆息庶幾得之吾當推琴瑟鼓鐘
 之奉與之偕樂而後無慊后得如此則宫掖之政一
[003-8a]
 以聼之所為奚不可者今乃内小臣而下凡閹官九
 嬪婦官下至於女奴曉祝者曉書者曉裁縫者必屬
 之大臣則夫員數之增損職掌之廢置禄秩之多寡
 賜予之䟽數皆禀命於朝廷而后不與且使内宰得
 以稽其功緒而賞罰其勤惰掌治有司之禁雖天子
 不得自以為恩是故私謁不行而内政舉古之所謂
 正家者葢如此而非屑屑然也今出房闥而方較是
 非於紊亂之後争予奪於縱弛之餘抑末矣漢大尉
[003-8b]
 楊秉紏中常侍而尚書詰以三公統外安得越奏近
 臣葢内治不聼於公卿久矣無怪乎後世之多亂也
大宰統宫閫之事
 朱晦庵曰五峯以為周禮非周公致太平之書謂如
 天官冢宰却管甚宫閫之事其意只是見後世宰相
 請託宫閫交結近習以為不可殊不知此正人君治
 國平天下之本豈可以後世之弊而併廢聖人之良
 法美意哉又如王后不當交通外朝之說它亦是懲
[003-9a]
 後世之弊要之儀禮中亦分明自載此禮在至若女
 祝掌凡内禱祠禬禳之事使後世有此官則巫蠱之
 事安得有哉
大宰兼統六卿事權歸一
 東萊曰成周之制三百六十屬聼命於六卿六卿聼
 命於冢宰冢宰實三公兼之渙散分職之中又有比
 附聮屬之勢自今職職而考之大史内史掌六典八
 法八則八柄之貳春官之属也而典法之政則在於
[003-9b]
 大宰大僕掌諸侯之復逆小臣掌三公孤卿之復逆
 御僕掌群吏之逆及庶民之復夏官之屬也而臣民
 之總則掌於宰夫司士掌朝儀之位夏官之屬而治
 朝之位宰夫掌之泉府廪人倉人掌財用地官之屬
 也貨賄之出入大府掌之内外朝之冗食地官稾人
 之職也而宫正内宰則又均其稍食王朝之服飾春
 官司服之職也而内司服至屨人則又掌其服飾之
 用自宰夫之下夏采之上六十官之内三百六十官
[003-10a]
 之職錯綜而互見焉並建六典並行六卿天下萬事
 皆有関於理亂安危之大者則無不翕然在其掌握
 中也豈古者三公無官惟與天子坐而論道故設六
 卿以分主六典而三公實統之三公既兼冡宰則六
 卿之大典非冢宰而誰建耶此事權之所以一而周
 家所以無多門之政
天官統六卿兼把握天子左右親近之臣
 雜説大宰兼行六卿之事故自宰夫下六十官之内
[003-10b]
 其所職掌有係司徒之事者有係宗伯之事者或出
 於司馬之職或闗於司冦之刑凡係乎王之心術與
 國家之理亂興衰者雖散在六卿不盡歸冡宰而其
 要者則已皆總攬之矣大抵周公冡宰一職只是把
 握天子親近之人自宫正已下是王宫之宿衛自膳
 夫已下是王之庖膳自醫師已下是王之藥餌自酒
 正已下是王之酒肴醯醢自宫人已下是王之寢䖏
 供帳自大府已下是國家經用王之玩好及賜予裘
[003-11a]
 服自内宰已下是王之后官總看来第一項是宿衛
 之人二項是供奉之人三項是出納財用之人四項
 是宫中使令之人此數項人周官所以把握者何也
 其為親近天子易以䙝狎内有宦者及女奚女酒等
 人他卿未必能制古者王前巫而後史卜筮瞽侑皆
 士大夫為之故當人主宴私玩狎之際必因事進諫
 如泠州鳩内史過之諫是也自秦而始用宦者為之
 大臣莫敢誰何故周之冡宰所以兼行六卿事不為
[003-11b]
 無意也
 晦庵曰周之天官統六卿之職亦是提其大綱至其
 他卿則一人理一事然天官之職至於閹寺宫嬪醯
 醬魚鹽之屬無不領之
冡宰下兼六卿事統内外是以君心無所蠧後世相權
分而體統失自漢文武始
 官制曰天下之治最患乎體統之不正使上下無以
 相臨人主之無所顧忌也夫大臣之權分裂四出而
[003-12a]
 不在已百官有司隨所寵幸而迭用事人主意向所
 在羣臣覘影而疾趨之而為大臣者反低囬畏忌以
 取容是無體統之為也體統既失大綱小紀始壊散
 而不可收拾尊名重分始顚倒而不相禁制髙爵厚
 禄始輕濫而不復顧惜當是時也上下無以相臨而
 致於相陵人主不惟無顧忌而至於有輕殺大臣之
 祸天下之多事而治道之日不隆其源流盖如此若
 昔大臣非不知論道經邦之任職重而業鉅要不必
[003-12b]
 親羣有司之細務而設官分職之際必權利害而擇
 本末焉一職一事苟有闗於國家之理亂而係於人
 主之心術者則翕然皆在於掌握之中使之比附聫
 絡受制於其已非厚集權勢以自尊也體統之所在
 大臣不以為嫌而人主不以為專也毎讀天官治典
 而博觀六十官之職事未嘗不深歎古人智慮之深
 長而治道之有本也盖三公之尊下攝冡宰之職冡
 宰之尊下兼六卿之事天下萬務無所不統而王朝
[003-13a]
 之上内外朝廷之臣闗節脉理猶為相應有如出納
 之要職宿衛之親人奉供之近習玉府財用之司存
 宫中使令之嬖宻凡其布列於王宫之内外而迫近
 於人主之左右者一舉而盡屬之冡宰焉夫是以羣
 士大夫之職業有所統而不敢自恣人主之心術有
 所礙而不敢自私紀綱不散名分不易爵禄不輕而
 左右前後之人侍御僕從之事宴安玩狎之際無敢
 蠱壊人主之心術而侵竊大臣之權柄者體統之正
[003-13b]
 孰大於此悲夫後世之人不識此道也奪大臣之權
 而授之羣臣散天官之屬而歸之百官出内庭之士
 大夫而置之外廷儒者又從而助之曰天子大臣當
 不屑於細務則又從而削奪之使之擁虚名於百官
 之上而為大臣者亦拱手清談而不事事矣自漢以
 来變故備矣上不得以臨其下外不得以制於内
 人主惟意所欲為而小人惟利是視君臣上下
 相與快意於法度之外於是亂萌禍基四靣併
[003-14a]
 起而天下已不可為矣故自出納之要職不領於大
 臣也而宰夫之官遂去為中書尚書之任中書尚書
 迭用事而霍光之權重恭顯之事起尚書中書之形
 成矣自宿衛之親人不領於大臣也而宫正宫伯之
 官遂去為光禄衛尉之任光禄勲之屬日益親而門
 下遂為省加官遂為司侍中遂為宰夫矣自供奉之
 近習不領於大臣也而膳夫而下掌次而上遂去為
 少府大常之任比其極也闗内侯騎都尉之爵至及
[003-14b]
 於烹庖樂工醫師之職至鳴玉而曵組門下大僕之
 司至又分為殿中省為内諸司使矣以至玉府財用
 之司既非大臣之所與聞則房闥有制政之漸妃妾
 起誣詛之風閽寺擅廢立之權夫誰得而制之嗟夫
 宿衛非小人也飲膳烹庖酒漿醯醢非微物也掃洒
 縫染非賤職也而幄帟次舍非細事也大臣制其權
 則小臣不得專其事天子不得快其私周公深見逺
 識後世弗念厥紹而横流至是是則可恨也而䆒論
[003-15a]
 其所自則始於陳平之自棄其權而武帝習見其事
 而遂舉其權而授之羣臣有司上下相臨之勢自是
 觧散而不可復合矣方文帝以形獄問陳平而類以
 為得宰相之體而不知宰相之無權盖始於此夫錢
 糓之出入决獄之多寡國家之本而生民之命也宰
 相不與聞而顧使天子責之廷尉責之内史則凡九
 卿中二千石之事豈復與聞耶夫天下之事宰相不
 與聞而歸之天子天子不能察而歸之左右近習之
[003-15b]
 人國欲治可得乎而顧曰上佐天子理隂陽下遂萬
 物之冝託此以為宰相職業是亦清談不事事之異
 名耳自此以後郡國上計得自逹於天子天下大柄
 盡歸尚書武帝又以中大夫侍中視丞相為外朝而
 内朝之事宰相不得聞矣九卿更進用事事不决於
 丞相而外廷之事宰相又不得聞矣吏九百石以上
 調於尚書而天下之事宰相不得聞矣文墨小技之
 事一言之合意立取榮寵為天子私人氣𦦨方張言
[003-16a]
 聽計從而宰相大臣反被屈辱摧折入則横議於内
 出則專行於外大臣之無權而小臣之横至此此豈
 復有紀綱名分也哉其後丙吉相宣帝於中興之日
 而御史大夫不得亢禮似稍知重大臣之權矣而尚
 書决事諸將軍猶領之而中書宦者遂乗間而用事
 至於四曹之置而自宰相而下悉闗其中而尚書中
 書始表裏為姦矣䆒論至此則天官一屬横流紛錯
 無復上下之名分外内之統攝其所由来久矣後世
[003-16b]
 如欲復古以為治要當自周官始欲復周官要當自
 宰相始則體統正而天下之事可以次而舉矣
成周官制内外一體漢初猶得相統自武帝後始不相
聫屬而東漢為尤甚
 太平經國書曰或問周官之制内外庭固一體矣繼
 周如漢其制亦嘗有近於周者乎曰豈惟漢近於周
 雖秦亦然秦人變古不道無復先王之舊制然至於
 内外庭之屬其事則猶有可言者外之九卿如少府
[003-17a]
 猶得置尚書在内主發文書而掌奏下諸事外之三
 公如御史大夫猶得置中丞在内受公卿奏事而舉
 劾按章又外之三十六郡如監郡者皆是御史之屬
 為之猶得以天下之私害徑逹於御史大夫而大夫
 徑逹於天子漢興惟監郡之制變為部刺史若夫少
 府之尚書御史之中丞則一切因秦之舊而不改非
 因秦也葢因周也尚書中丞非周制而曰因周何哉
 秦人雖變周之名而未嘗變周之意漢亦惟存周之
[003-17b]
 意而不暇復周之名以百官公卿表觀之少府屬官
 自尚書而下有符節太醫太官湯官有東西織室有
 庖人三長丞有上林十池監以至中書謁者黄門鈎
 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官皆屬於少府又復以私
 府永巷倉廐祠祀食官宦官分屬於大長秋御史大
 夫屬官有兩丞一曰中丞在殿中蘭䑓掌圖籍祕書
 權尊勢重與人主親近事下中丞則中丞白之大夫
 大夫白之丞相丞相御史在外外得以統内也内領
[003-18a]
 侍御史外督部刺史刺史掌奉詔條察州郡治狀黜
 陟能否以六條問事而奏事復上於中丞是部刺史
 在外中丞在内内得以統外也要之漢之官制三公
 九卿雖列職於外而皆有屬以在内以周官之遺意
 求之則丞相猶大宰也御史大夫猶小宰也御史之
 中丞少府之尚書猶宰夫也少府之下又有大長秋
 猶内宰也大長秋屬少府少府中丞屬丞相御史是
 秦與漢之制皆近於周之制也不特此爾髙帝之御
[003-18b]
 史大夫周昌嘗燕見入奏事見髙帝擁戚姬吕后之
 世審食其為相監宫中如郎中令公卿百官皆因之
 以奏事武帝之世丞相公孫𢎞亦得數燕見上或時
 不冠此雖非體貎大臣之意然亦可以見其洞然無
 内外之限矣夫是以閹宦雖寵丞相猶得以檄召而
 詰責而大長秋中常侍猶参用士人為之事見申屠/嘉傳并百
 官/表一自武帝晚年宴遊内庭不出不復與士大夫接
 用宦者主中書而典尚書之章奏尚書之官於是廢
[003-19a]
 矣石顯/傳既以中書居中而管事又置諸吏居中而舉
 法故當時奏下諸事自中書逓送兩府自兩府下九
 卿自九卿下郡國而不由中丞中丞之官於是不得
 居中制事而内之侍御史外之部刺史併廢矣將軍
 列侯而下皆得帶加官而丞相御史獨不知名曰尊
 之而實踈外之於是丞相御史無復有至内庭者矣
 末年以霍光為大司馬而領尚書事宜若内外合為
 一然已非丞相職任&KR0770然號稱内朝而併奪丞相御
[003-19b]
 史之權昌邑之廢丞相楊敞不及與議不惟不得
 至内庭且不復預内庭之事矣夫宦官典中書之
 任中丞無制事之權三公無加官之號大將軍領尚
 書之職霍光告車千秋所謂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内
 外朝判然如此此漢治之所由以盛衰也宣帝中興
 復遵漢初之制魏相為御史大夫外則遣丞相椽吏
 案事郡國而不遣使内則奏封事而不經尚書去副
 封而不令壅蔽加給事中而得數見言事是以霍山
[003-20a]
 方秉樞機相乃訟其過杜延年居中用事相乃列奏
 其姦中外之政復合為一然猶未知復中丞之權元
 帝以來石顯用事丞相之權復去而盡歸於尚書哀
 平之際又歸外戚紀綱散壊内外不足以相統而西
 漢遂趨於亡光武懲外戚之用事憤大臣之竊命於
 是取三公之官以為閒職而取尚書及中丞專任委
 之以為臺閣之長以舉法歸中丞而以奏事歸尚書
 二官雖復用事然踈外庭而親内庭矣捨大臣而近
[003-20b]
 小臣矣置三公而事歸臺閣矣變前後参用士人之
 制而專用奴僕薫腐之餘矣桓靈之季而御史之權
 盡移於尚書尚書之權又移於宦官尚書宦官合為一黨
 而宰相踈隔於外御史緘黙於内是以太尉楊秉奏
 侯覽而尚書召秉椽屬詰之曰設官分職各有司存
 三公統外御史察内當是時也御史豈真得以察内
 耶事權之失已乆小人徒借察内之名以自便耳葢
 自古内外之不相屬未有如東漢之盛者而其源實
[003-21a]
 始於光武極其源而論之則又始於武帝使武帝不
 改漢初之制以三公九卿在外而以中丞尚書在内
 内外相屬而關節脉理相應則漢之制周官太宰之
 制也奈何快意於法度之外使内外事權分裂四出
 而不專領於大臣其末流遂得以至此極也葢嘗觀
 之出納之要職不領於大臣也而宰夫之官遂去為
 尚書中書之任尚書中書迭用事而霍光之權重恭
 顯之事起尚書中書之形成矣自宿衛之親臣不領
[003-21b]
 於大臣也而宫正宫伯之官遂去而為光禄勲之任
 光禄勲之屬日益親而門下遂為省加官遂為司侍
 中遂為宰相矣自供奉之近習不領於大臣也而膳
 夫而下掌次而上遂去為少府太常之任比其極也
 門下太僕之司又分為殿中省為内諸司使矣以至
 玉府財用之司既非大臣所與聞則漢鴻臚之賣爵
 唐瓊林大盈之名庫夫誰得而檢之女寵近習之嬖
 既非大臣之所與聞則母后臨政下令不出閨闥國
[003-22a]
 命寄之刑人或享專土之封夫誰得而制之此其源
 皆起於武帝是以其流至於不可救其禍反至於殺
 戮大臣而無顧忌之心事權之不合於一此宜大宰
 之所拳拳而小宰宰夫之所以佐大宰而兼掌其事
 也兼則治散則亂合則盛離則衰自三代而下其治
 亂盛衰之變凡幾見矣見其變而復周官以救之此
 為治之大原
漢自武帝置加官宰相不得統内朝
[003-22b]
 太平經國書曰成周時有三朝燕朝内朝外朝漢興
 彷彿古意只是周昌燕入奏事與樊噲排闥直入便
 見内朝未有隔絶此是未帶加官時文景之後無復
 此矣自武帝置加官分内外朝如侍中中常待給事
 中列侯將軍郎中皆帶加官得入内朝丞相無加官
 所以在外朝衛青以大將軍得加官故得出入禁闥
 上嘗踞厠見之則李莊趙石之徒無縁得入只在外
 朝然霍光為大將軍在内車千秋為丞相在外輔導
[003-23a]
 㓜主猶得以並受遺詔至於楊敞為相大將軍廢立
 内朝議定乃使人告丞相丞相踈逺莫此為甚
周官㳂革
冡宰一官後世分而為六
 官制曰冡宰之職自漢以來分裂四出不分收拾宰
 夫之職分而為尚書中書後來收拾不得遂為尚書
 中書省按宰夫之職叙羣吏之治以待賔客之令羣/臣之復萬民之逆夫大僕𫝊令於宰夫宰夫
 日夕親近於天子至於冡宰所以分領章奏内宣報/誥此即是漢尚書職事也然兩漢尚書其見於表志
[003-23b]
 皆屬於少府何哉秦時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發/文書號曰尚書漢則因之盖漢時宰相御史大夫在
 外不可至内廷遂亦置尚書侍中主公卿四方章奏/自武帝游宴内廷不出遂罷尚書官而用宦者主中
 書為中書謁者令以平尚書事天下事盡歸中書至/武帝之末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尚書權
 甚重宣帝中興因許伯白去副封以杜壅蔽當是時/尚書之權復歸中書自是以後漢嘗置領尚書事之
 官而中書實執其權成帝罷中書宦者皆復歸尚書/尚書之權至於此而復重矣東漢之世遂省中謁者
 令官而尚書之官則如西漢之舊而稍肅其曹每曹/六人主作文書起草凡奏議悉歸尚書三公但受成
 事而已此外又有領尚書事遂以為常法宰夫之職/在西漢則分為尚書中書迭相輕重在東漢則有尚
 書無中書自此以降魏則始置中書省宋則始置中/書省銓選書判中書為重尚書為輕永康則尚書中
[003-24a]
 書輕重起伏祥符則奏擋之事盡入中書尚書聼命/而已省職至庻司皆並立輕重相倫遂為常法此是
 大宰一項/官出去矣宫正宫伯之職分而為光禄勲衛尉後來
 收拾不得遂减門下省職宫正宫伯分而為光禄勲/衛尉光禄勲掌郎衛即宫
 伯之職也衛尉掌兵衛即宫正之職也然兵衛但調/發之於外更畨以充宿衛爾至於郎衛之官若三署
 以下無非卿大夫貴游之子矣此皆人主之所䙝狎/最易以遷轉者且如西漢百官表所載加官不曾有
 貟數亦不曽各設為官司只是加與光禄勲衛尉下/面許多屬官到東漢時光禄乃自别為三司如五官
 中郎將左右司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羽林/左右監則以職屬光禄勲至奉軍都尉駙馬都尉光
 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諫議大夫侍郎謁者則/文屬光禄勲纔說文屬便見别為二司此正縁是五
[003-24b]
 官中郎將至羽林左右監皆是外朝執㦸宿衛之人/所以職屬若奉車都尉至常侍郎謁者却與人主在
 裏面謀議所以文屬光禄勲既別為二司矣而向來/所加一項官又自各設為官司魏晋宋齊梁陳隋唐
 以來侍中給事中諫議大夫等官又自别為門下省/許多𦂳要自為一司不在九卿之數至其極也遂為
 宰相此無他只是當時為天子親官為天子/所親所以權重至此是大宰第二項官出去自膳夫
 至腊人凡鳥獸魚鼈烹炮之事自酒正至掌次凡酒
 漿醯醢羃幄之事分入少府自醫師至獸醫分入太
 常亦入少府自太府而下至掌皮内一項則分入少
 府外一項則分入大司農按少府一項官自秦有之/當時何故置此官正縁周
[003-25a]
 時冡宰制國用及是人主飲膳衣服宫中合用等物/既關由於大府而冡宰又皆得以撙節之人主不得
 自由故秦以山澤陂池之入自做天子禁錢令置少/府東漢光武時將少府禁錢改屬司農自好何故都
 做不行只縁少府許多官司合有内庭支用處只取/之大司農大司農不能盡應其求所以桓靈之君常
 嘆天子無私財於是開鴻臚賣爵後園自為私庫使/宦者掌之章和以後宦者稍廣無有能制之者齊梁
 以來少府許多官遂改屬門下省煬帝時又分門下/太僕二司取殿内監名以為殿内省一項既在内庭
 外庭更無縁得知此是/大宰苐三項官出去矣自内宰至司服以下凡宫中
 使令之人分入大長秋只冡宰一官自分而為六矣
 按西漢百官表曰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屬有家丞/率更家令等漢成帝鴻嘉三年省詹事官并屬大長
[003-25b]
 秋大長秋皇后卿也本名將行景帝更為大長秋或/用士人或用宦者職掌奉宣中宫命中宫出則從
 到得本朝則自膳夫庖人而下盡收入御前供奉官
 自醫師食醫而下盡收入御藥院自宫人掌舍而下
 盡收入修内司自玉府内府而下盡収入内藏庫大
 扺先王所以親近士大夫在宫中者自漢晋以來稍
 稍出在外至天子服食之掌於外朝者稍稍在内以
 周禮通典攷之大略可見矣
秦分冡宰之職欲奪其權西漢丞相不統九卿東漢九
[003-26a]
卿遂居輔相
 雜說冡宰掌邦治統百官而六卿分職各率其屬秦
 人惡其權重於是分冡宰之職為數四而取餘卿之
 屬若不相關者而别立大司馬冡宰之職有宫正宫
 伯秦改為郎中令衛尉大府而下改為少府大農内
 宰所掌改為大長秋取出大史别立御史大夫取出
 大僕别立一司取出大行人别立典客自是丞相奉
 行文書而九卿因亦失職原其改周制之意不過欲
[003-26b]
 奪冡宰六卿之權耳而九卿亦不得行其職大抵天
 下之事無小大皆决於上而小臣趙髙之信任者即
 得以執其權漢承秦舊無所因革彼見周有三公又
 有六卿於是有丞相御史實不行九卿之事不知此
 乃秦人之私意安足用也雖然漢法之所以無改於
 秦者在於丞相不統九卿而其所以賢於秦者以丞
 相九卿各得行其職也自東漢以後不惟丞相失職
 而九卿亦失職矣不惟九卿失職而已而九卿之屬
[003-27a]
 遂居輔相之職
天官六十屬序官之意
 䟽曰自宫正以下至夏采六十屬隨事緩急為先後
 故自宫正至宫伯二官主宫室之事安身先湏宫室
 故為先也自膳夫至腊人皆供王膳羞飲食饌具之
 事人之處世在安與飽故食次宫室也自醫師以下
 至獸醫主療疾之事有生則有疾故醫次食膳也自
 酒正至宫人陳酒飲肴羞之事醫治既畢須酒食養
[003-27b]
 身故次酒肴也自掌舍至掌次安不忘危出行之事
 故又次之自大府至掌皮並是府藏㑹計之事既有
 其餘理須貯積或出或納宜計㑹之故相次也自内
 宰至屨人陳后夫人以下内教婦功婦人衣服之事
 君子明以訪政夜以安息故言婦人於後也夏采一
 職記招魂以其死事故於末言之也
天官之屬皆㣲官以天官得以臨制而無逼上之患
 雜說周禮天官一書皆㣲官而為中大夫者無幾葢
[003-28a]
 其事雖切其職則微使天官得以臨制之也以卑官
 近人主則無逼上之患漢之九卿所以終不能制内
 庭而其職遂分者以周之三公尚以㣲官𨽻之恐不
 足以壓鎮之况九卿乎
大宰制國用後世離為數司紛不可考
 雜說古者大宰制國用制其出也夫財用冡宰制出
 司徒制入自漢丞相以錢榖出入為非已任則均節
 㑹計之職散之九卿葢經用屬司農禁錢屬少府㑹
[003-28b]
 計屬尚書郎廪假屬僕射右丞然猶有統攝不相侵紊
 光武歸禁錢於司農歸水利於少府歸鹽鐵於郡國
 然意善而法不精章和以後改大司農之平准為中
 准列為内署而取少府之掌藥太官御者鈎盾尚方
 考工諸曹别作監悉用奄人主之而二卿之職又分
 魏置度支尚書而户部自此始梁置太府而太府卿
 自此始葢離析為數司矣其他如倉人至魏為倉部膳
 夫至北齊為膳部内府至魏為金部而尚食諸官别
[003-29a]
 入殿中監暴染諸官别入少府監大官别有光禄供
 帳别入衛尉凡周禮之節比聫者紛不可考矣
司徒斂財惟貨幣畢入於冡宰之府
 雜說凡賦皆司徒斂之糓粟角羽茶炭則掌之於其
 屬唯貨幣畢入於冡宰之府葢凢百官府之禄各從
 其長均之宫正則均凡在宫之人内宰則均凡在内
 之人故大府授式法而各分給之其餘則即藏焉而
 不必輸逹若貨幣易輸則多姦必冡宰之屬親授受
[003-29b]
 之亦可以見財分職而不相辭制國用有要而不煩
 供賦者亦不難為力矣
冡宰掌府庫司徒掌倉廪
 雜說天官大府而下地官廪人而下皆掌錢糓而兩
 項分屬冡宰似難相統葢財用府庫皆由天官若錢
 糓等物固生於地以此供入朝廷耳倉廪到處有難
 一體以宰相統之
  總論
[003-30a]
   春官
儀與禮不同
 左傳子太叔見趙簡子簡子問揖讓周旋之禮焉對
 曰是儀也非禮也簡子曰敢問何謂禮對曰吉也聞
 諸先大夫子産曰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
 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
 六氣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為五色章為五聲淫則
 昏亂民失其性是故為禮以奉之為六畜五牲三犧
[003-30b]
 以奉五味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為九歌八風
 七音六律以奉五聲為君臣上下以則地義為夫婦
 内外以經二物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婭以
 象天明為政事庸力行務以從四時為刑罰威獄使
 民畏忌以類其震耀殺戮為温慈和惠以效天之生
 殖長育民有好惡喜怒哀樂生於六氣是故審則宜
 類以制六志哀有哭泣樂有歌舞喜有施舍怒有戰
 鬬喜生於好怒生於惡是故審行信令禍福賞罰以
[003-31a]
 制死生生好物也死惡物也好物樂也惡物哀也哀
 樂不失乃能協于天地之性是以長久簡子曰甚哉
 禮之大也對曰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民之所
 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禮者
 謂之成人大不亦宜乎
禮文制度以昭君徳
 臧哀伯曰君人者將昭徳塞違以照臨百官猶懼或
 失之故昭令徳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
[003-31b]
 大羮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衮冕黻珽帶裳幅舄
 衡紞紘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游纓昭其數也
 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錫鸞和鈴
 昭其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徳儉而有度登降
 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照臨百官百官於
 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
古者禮有等差莫敢踰僣後世禮制不修遂無定分
 程明道曰古者冠婚䘮祭車服器用等差分别莫敢
[003-32a]
 踰僣故財用易給而民有常心今禮制未修奢靡相
 尚卿大夫之家莫能中禮而啇販之類或踰王公禮
 制不足以檢飭人心名數不足以區别貴賤既無定
 分則姦詐攘奪人人求厭其欲豈有止息者哉
 陳氏禮書先王之治以禮為本其宫室衣服車旗械
 用有等其冠婚䘮祭朝聘射御有儀即器以觀禮無
 非法象之所寓即文以觀儀無非道義之所藏使人
 思之而知所以教守之而知所以禁奢者不得騁無
[003-32b]
 度之心儉者不得就苟難之節竒者不得以亂常衺
 者不得以害正此上下所以辨而民志所以定也晚
 周而下道散於異政之國法亡於殊俗之家君子不
 得以行禮小人得以行非禮故兩觀大輅朱干玉磬
 天子之禮在諸侯塞門反坫表衣朱襮諸侯之禮在
 大夫由是先王之制浸以掃地天下學者亦失其𫝊
 故隨武子不知殽烝孟僖子不知相禮范獻子不知
 問諱曾子不知奠方魯不知尚羔衛不知立市則時
[003-33a]
 之知禮者葢亦鮮矣漢興叔孫通制禮儀徒規當時
 之近功而其法失於大卑齊魯二生之論禮樂必期
 百年然後興而其言失於太髙賈誼有修禮之志而
 困於絳灌曹褒有定禮之議而沮於酺敏𫝊咸極論
 於晋時而誚於流俗劉蕡發策於唐而棄於一時由
 漢以來千有餘載其間欲起禮法於其上者非一君
 欲成禮法於下者非一臣有是君而下之人不足以
 副之則禮之道終不明有是臣而上之人不能任之
[003-33b]
 則禮之事終不能行此龎政薄俗所以繼作而唐虞三
 代之治不復見也
禮者在於愛敬
 袁宏曰禮也者在於愛敬自然發於心誠而暢於事
 業者聖人因其自然而輔其性為之節文而宜於禮
 物於是有尊卑親踈之序焉推而長之觸類而伸之
 天地鬼神之事莫不備矣
樂音可以見民之情性
[003-34a]
 樂記曰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
 應感起物而動然後心術形焉是故志㣲噍殺之音
 作而民思憂啴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
 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㢘直勁正莊
 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寛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
 民慈愛流僻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是故
 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合生氣之和道
 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隂而不密剛氣不怒柔氣
[003-34b]
 不懾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
 然後立之學等廣其節奏省其文采以繩徳厚律大
 小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使親疎貴賤長幼男
 女皆形見於樂故曰樂觀其深矣
身心皆正而后可以作樂
 樂記曰凡姦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
 興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
 倡和有應囬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各以類
[003-35a]
 相動也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姦
 聲亂色不留聰明滛樂慝禮不接心術惰慢邪僻之
 氣不設於身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
 行其義然後發以聲音而文以琴瑟動以干戚餙以
 羽旄從以簫管奮至徳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
 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旋象
 風雨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姦百度得數
 而有常小大相成終始相生倡和清濁迭相為經故
[003-35b]
 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
 寜
樂者人情所不免先王以雅頌之聲道之不至於亂
 樂記曰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樂必發於
 聲音形於動静人之道也聲音動静性術之變盡於
 此矣故人不耐無樂樂不耐無形形而不為道不耐
 無亂先王耻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
 樂而不流使其文足論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亷肉
[003-36a]
 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
 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
 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
 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内父子兄弟同聽之則
 莫不和親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餙節節奏合
 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
 樂之方也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執其干戚
 習其俯仰詘伸容貎得荘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行
[003-36b]
 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
 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樂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長怨
 周濓溪曰古聖王制禮法修教化三綱正九疇叙百
 姓大和萬物咸若乃作樂以宣八風之氣以平天下
 之情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
 不淡且和焉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優柔平中徳
 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謂道配天地古之極
[003-37a]
 也後世禮法不修政形苛紊縱欲敗度下民困苦謂
 古樂不足聽也代變新聲妖淫愁怨道欲増悲不能
 自止故有賊君棄父輕生敗倫不可禁者矣嗚呼樂
 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長怨不復古
 禮不變今樂而欲至治者逺矣
樂者宣暢民之和心
 周濓溪曰樂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則天下之心和
 故聖人作樂以宣暢其和心逹於天地天地之氣感
[003-37b]
 而大和焉天地和則萬物順故神祇格鳥獸馴
 永叔曰禮樂之制盛於三代而大備於周三代之興
 皆數百年而周最乆始武王周公修太平之業畫天
 下以為九服上自天子至於庻人皆有法度方其郊
 祀天地開明堂以㑹諸侯其車旗服器文章爛然何
 其盛哉及幽厲之亂周室衰其後諸侯漸大然齊桓
 賜胙而拜晉文不敢必請隧以禮維持又二百年禮
 之功亦大矣下更戰國禮樂殆絶漢興禮出淹中后
[003-38a]
 戴諸儒共為補綴得百餘篇三鄭王肅之徒皆精其
 學其説或不同夫禮極天地朝廷宗廟凡人之大倫
 可謂廣矣雖百家殊説豈不博哉自漢以來沿革之
 制有司之𫝊可以覽焉三代禮樂自周之末其亡已
 多又經秦世滅學之暴然書及論語孝經得藏孔子
 之家易以卜筮不禁而詩本諷誦不専在於竹帛人
 得口以𫝊之故獨禮之於六經其亡最甚而樂又有
 聲器尤易為壊失及漢興考求典籍而樂最闕學者
[003-38b]
 不能自立遂并其説於禮家書為五經流别為六藝
 夫樂所以達天地之和而飭化萬物要之感格人神
 象見功徳記曰殊時不相沿樂所以王者有因革制
 作之盛何必區區求古遺闕至於律吕黄鍾聖人之
 法雖更萬世可以考也
  綱領
   夏官
兵不可去
[003-39a]
 左傳子罕曰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誰能去
 兵兵之設乆矣所以威不軌而昭文徳也聖人以興
 亂人以廢廢興存亡昏明之術皆兵之由也
司馬雖掌兵軍旅大事五官皆與
 雜説司馬雖為掌兵之官至於軍旅大事五官之長
 咸有事焉冡宰征師於諸侯大司徒以旗致萬民而
 治其政令大宗伯以軍禮同邦國大司冦泣戮於社
 胡康侯曰昔成王將崩令大臣相康王方是時親掌
[003-39b]
 兵者大公望之子伋也宰臣命仲桓南宫毛取二干
 戈虎賁百人於伋以逆嗣子伋雖掌兵非有宰臣之
 命不敢發也召公雖制命非二諸侯將命以往伋亦
 不承也兵權散主不偏屬於一人可見矣此周公之
 制見諸行事者也
  綱領
   秋官
禮樂刑政所以同民心出治道
[003-40a]
 樂記曰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
 防其姦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
 也
用刑當盡心不可輕易
 王制曰司冦正刑明辟以聼獄訟必三刺有㫖無簡
 不聽附從輕赦從重凡制五刑必即天論郵罰麗於
 事凡聽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親立君臣之義以權
 之意輪輕重之序慎測淺深之量以别之悉其聰明
[003-40b]
 致其忠愛以盡之疑獄汎與衆共之衆疑赦之必察
 大小之比以成之成獄辭史以獄成告于正正聽之
 正以獄成告于大司冦大司冦聴之于棘木之下大
 司冦以獄之成告于王王命三公叅聽之三公以獄
 之成告于王王三宥然後制刑凡作刑罰輕無赦刑
 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變故君子盡心焉
刑法不可輕制
 左傳鄭人鑄刑書叔向使詒子産書曰始吾有疑於
[003-41a]
 子今則已矣昔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懼民之有
 爭心也猶不可禁禦是故閑之以義糾之以政行之
 以禮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為禄位以勸其從嚴㫁
 刑罰以威其淫其未也故誨之以忠聳之以行教之
 以務使之以和涖之以彊斷之以剛猶求聖哲之上
 明察之官忠信之長慈惠之師民于是乎可任使也
 而不生禍亂民有辟則不忌於上並有爭心則徴其
 書而徼幸以成之弗可為矣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啇
[003-41b]
 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三辟之興皆
 叔世也今吾子相鄭國作封洫立謗政制參辟鑄刑
 書將以靖民不亦難乎詩曰儀式刑文王之徳日靖
 四方又曰儀刑文王萬邦作孚如是何辟之有民知
 爭端矣將棄禮而徴於書錐刀之末將盡爭之亂獄
 滋豐賄賂並行終子之世鄭其敗乎肹聞之國將亡
 必多制其此之謂乎
有徳禮則政刑在其中
[003-42a]
 龜山楊氏曰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
 耻道之以徳齊之以禮冇耻且格夫禮樂刑政四逹
 而不悖而王道成矣先王非用政刑也書曰徳惟善
 政則以徳為政伯夷降典折民惟刑則以禮用刑有
 徳禮則政刑在其中矣兹其所以不悖歟
古人化民以徳而不忍用刑後世則専用刑而不以徳
 鄭景望曰古之化民純任徳教刑雖設而聖人常有
 置而不用之意不幸而施於一人亦遲囬慘愴不忍
[003-42b]
 是人之獨入吾刑也而况於多乎於是有遷民之法
 夫其遷之也盖别其頑弗友之民而即之禮義之邦
 薫之以教化已成之俗而變其朋類汙染之習使枉
 者終以直惡者卒以善以並生於天地之間是聖人
 之心也舜之分北三苗周毖商頑民相去千餘載間
 其道葢出於一後世任徳之論微不復有此政矣惟
 峻刀鋸厲斧鉞熟於民之耳目而姦愈不可勝則益
 不勝其忿至羣聚而勦之舉城邑而屠之餘忿猶未
[003-43a]
 平曰是草木鳥獸之不若必將根薙而種獮之斯亦
 不仁甚矣夫以一性之善豈有不可化之理天為民
 而立君亦曰使無失其性彼𠖇然無知頑然不可訓
 者豈其初固然哉是必有以致之矣聖人於天下之
 惡所以不敢忿疾而致其哀矜善救之方而孟子性
 善之論亦以救不人之禍也哉
先王用刑之意本欲生民
 張南軒曰孟子曰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先王
[003-43b]
 明刑法以示民本欲使之知所趨避是乃生之之道
 也而民有不幸而䧟於法則不得已而加辟焉固將
 以遏止其流也是亦生道而已又况哀矜忠厚之意
 薫然存乎其間其為生意未嘗有間斷也若後世嚴
 刑峻法固不足道而其得情而喜與夫有果於疾惡
 之意一毫之萌則亦為失所謂生道者矣
典獄之官係民生死須是無一毫私意
 東萊曰大扺典獄之官民之死生係焉須是無一毫
[003-44a]
 私意所言無非公理方可分付民之死生天徳所謂
 至公無私之徳到自作元命地位命是命令所制刑
 之命皆是一个元善不可復加之命方可後世多以
 典獄為法家賤士民之死生寄於不學無知之人和
 氣不召乖氣常有所以不能措天下于治葢掌刑之
 官代天行罰天討有罪天所以整齊天下之民元不
 是自家事惟敬五刑以成三徳敬五刑是專敬天理
 三徳是或當用正直或當用剛克或當用柔克各得
[003-44b]
 其當若不敬天命為害所逼為利所誘用刑必差須
 是置禍福於度外專敬天命刑無不得其當則民有
 措手足此所以培養根本故三代得天下以仁
獄者天下之命所以收人心召和氣
 雜説立政周公説不可誤于庻獄庻慎周公到此又
 説獄者盖獄者天下之命所以文王必明徳慎罰收
 聚人心感召和氣皆是獄離散人心感召乖氣亦是
 獄以前説大抵事最重處只在獄故三代之得天下
[003-45a]
 只在不嗜殺人秦之所以亡亦只是獄不謹惟是於
 用獄之際養得一个好生之徳自此發將去方能盡
 得君徳
 張南軒曰獄重事也欽恤之義著於虞書其命臯陶
 曰明於五刑以弼五教葢古者刑罰之設教化未嘗
 不存乎其中聖人之心固期於天下之無刑也孔子
 亦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使之至於無訟
 者其必有道矣周衰先王之意不傳而其法日壞故
[003-45b]
 又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夫得其情矣而繼之以哀矜而勿喜則反本之慮深
 忠厚惻恒所以涵養斯民者為如何哉嗟呼推是心
 也使之至於無訟可也
刑施於徳教之所不及
 黄氏曰先王之徳使人畏而愛之畏之則寓於刑愛
 之則寓於教然而先王非欲使民畏之施於徳教之
 不及而已
[003-46a]
 
 
 
 
 
 
 
 
[003-46b]
 
 
 
 
 
 
 
 周禮集說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