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09 周官總義-宋-易祓 (master)


[020-1a]
欽定四庫全書
 周官總義卷二十    宋 易袚 撰
職方氏掌天下之圗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
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財用九
穀六畜之數要周知其利害乃辨九州之國使同貫

 言邦國則王畿之外五等諸侯之國言都鄙則王畿
 之内三等食采之地此二者舉中國言之辨人民以
[020-1b]
 知其剛柔緩急之異俗辨財用以知其衣食器械之
 異齊以至九穀六畜數者職方氏皆以圖而攷其數
 復以數而總其要又以數要而周知其利害利如土
 宜土化之類凡利於民者害如地慝之類凡害於民
 者職方氏既已周知而厯数然後大司馬以九畿之
 籍而施邦國之政職使九州之國各共其職以任其
 政無有不同之貫利此其官所以列於大司馬之屬
 而謂之職方氏
[020-2a]
東南曰揚州
 禹貢揚州之域東距海北據淮故曰淮海惟揚州殷
 人以淮入徐故揚州止謂之江南周人復以淮入揚
 而循禹之舊不言淮海而曰東南者變禹貢之文也
 然禹貢以帝都所在故首言冀州周都鎬京在雍州
 之域而乃以揚州為先焉周人建國東南先服王化
 之始故以東南為首稱而正南次之亦猶禹之治水
 既載壺口則以冀州為首記其功之所自始不特帝
[020-2b]
 都而已
其山鎮曰㑹稽
 稽計也吳越春秋曰禹巡守天下㑹計修國之道以
 㑹稽名山漢志屬㑹稽之山隂縣唐為越州㑹稽縣
 山在州東南二十里今州為紹興府
其澤藪曰具區
 孔安國㑹稽郡具區澤在西古文以為震澤是吳南
 太湖名唐屬蘇州今為平江府
[020-3a]
其川三江
 書曰三江既入震澤厎定震澤太湖也堯時洪水泛
 濫有此水勢與周之職方不同而孔安國乃云江至
 彭蠡分為三入於震澤是求合乎禹貢之説似矣然
 書以江漢所滙之處為彭蠡澤在今江州湖口縣界
 江至湖口合三為一未聞其分一為三也又太湖在
 蘇湖常三州之間自不與江水相通彭蠡所滙之江
 何從而入之耶班固知大江與震澤不相通又附㑹
[020-3b]
 為之説曰南江自震澤東南入海中江自蕪湖東至
 陽羡入海北江自毘陵北東入海毘陵今常州也今
 以大江之在毘陵北東者以當北江正與書合者謂
 南江自震澤東南入海則非經之所謂南江矣又謂
 蕪湖有水東至陽羡以為中江其矢為特甚陽羡今
 常州宜興也與建康之溧陽接境兩境中髙水皆東
 西分流其東流而下陽羡者固可通海而蕪湖之水
 乃皆西北流北向以流入于江初非上陽羡也其為
[020-4a]
 誤有如此者至桑欽所言北江與固同其叙南江中
 江則其謬滋甚史記正義又曰太湖傍有三水遂以
 為三江之證皆非禹之所謂三江也然則經之三江
 將孰從乎以經證經自有明文漢水出於嶓冢者為
 北江江水出於岷山者為中江既有北江又有中江
 則必有南江近代儒者謂南江自豫章而入于彭蠡
 此説誠可信此則三江已合於荆揚之間至揚州末
 流復言三江豈果分為三乎揚瀕海為支川之下流必
[020-4b]
 言三江所以紀水之所入也知此則知三江震澤之
 説
其浸五湖
 具區是澤五湖是浸澤浸豈可混而為一攷經意既
 謂五湖則不止一湖今如丹陽彭蠡以湖名者甚衆
 皆在古揚州恐别有五湖之名但經無明文不可臆
 説
其利金錫竹箭
[020-5a]
 考工記曰吳粤之金錫爾雅曰㑹稽之竹箭禹貢於
 揚州亦曰惟金三品又曰瑶琨篠簜信乎為揚州之
 地利
其民二男五女其畜宜鳥獸
 此等畜多産於南方亦時見有之
其穀宜稻
 稻生於水澤之地經言稼下地是已揚州居東南之
 極及支川下流之所歸厥土為塗泥為沮洳故其穀
[020-5b]
 冝稻
正南曰荆州
 禹貢荆及衡陽惟荆州殷之荆州南不言衡陽循禹
 之舊也其北境則曰漢南以地志攷之荆山在南郡
 臨沮縣即今荆門軍當陽縣之地漢水又在其北正屬
 襄陽言漢南則殷之荆州寔跨荆山之北至周復以
 荆門之北屬豫復禹封域以荆及衡陽為荆州荆山
 即南條衡山即南嶽皆在正南之地故曰正南
[020-6a]
其山鎮曰衡山
 漢志長沙國湘南縣衡山在東南唐屬衡州衡陽縣
 本酃縣地要之衡山連亘數邑凡酃縣之東北以至
 湘南縣之東南則皆衡山也
其澤藪曰雲瞢
 漢志華容縣有雲瞢澤在南然司馬相如言雲夢澤
 方八九百里則雲夢非止一澤隨所在而為之名左
 傳定公四年楚子涉睢濟江至於雲中則知在江之
[020-6b]
 北者為雲又昭公三年楚子鄭伯田江南之夢則知
 在江之南者為夢禹貢言雲土夢作乂葢南北髙下
 不等故江北之雲方見土而江南之夢已作乂其勢
 然也
其川江漢
 漢志蜀郡湔氐道岷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今攷唐
 元和志則岷山近在茂州而江源逺出西徼在松州
 之境案松州交川縣江源鎮江水之迹始見于此南
[020-7a]
 流至翼州翼水縣又南流至茂州汶山縣汶山即岷
 山禹導江所始之地又南流至成都府成都縣有沱
 江鎮禹貢東别為沱是也又西南流至眉州通義縣
 又南流至戎州𤏡道縣今為叙州宜賓縣又東流至
 瀘州瀘川縣又東流至渝州巴縣又東流至涪州涪
 陵縣又東流至忠州臨江縣又東流至萬州南浦縣
 又東流至䕫州奉節縣又東流至歸州秭歸縣又東
 流至峽州夷陵縣又東流至江陵府江陵縣又東流
[020-7b]
 入澧州界即禹貢東至于澧之地至岳州巴陵縣有
 洞庭湖即禹貢九江水經云九江在長沙下雋縣正
 其地也又東陵即巴陵江水至此自東而迤北至鄂
 州江夏縣又東流至江州潯陽縣今為徳化縣有彭
 蠡澤即禹貢江漢滙澤之地又東北流至池州秋浦
 縣今為貴池縣又東北流至潤州丹徒縣州今為鎮
 江府北對揚州江都乃漢志所謂東至江都入海者
 也漢志不知漢水所自誤認嶓冢山之西嘉陵江為
[020-8a]
 西漢水與禹貢漾漢大異攷之唐元和志興元府金
 華縣今為鎮𨽻三泉縣嶓冡山在縣西三十里漾水
 所出東流至洋州興道縣又東流至金州西城縣又
 東流至均州武當縣有滄浪州即禹貢滄浪之水又
 東流至襄陽府襄陽縣又東流至鄂州長壽縣又東
 南流至復州竟陵縣今為景陵縣有滲參水即禹貢
 三澨也又東南流至沔州漢陽今縣為漢陽軍有大
 别山即禹貢至于大别以入于江之地禹貢所記江
[020-8b]
 漢皆發源于梁州周禮不載梁州山川故至荆州而
 後言其川江漢江自今歸州之秭歸縣以至鄂州之
 武昌縣凡一千四百餘里漢江自今均州之武當縣
 以至漢陽軍之漢陽縣凡一千四百餘里皆荆州之
 地江漢分流于其間至是合流詩曰滔滔江漢南國
 之紀是也
其浸潁湛
 左氏傳昭元年王使劉定公勞趙孟于潁杜氏謂潁
[020-9a]
 水出陽城縣案漢志縣屬潁川郡即今河南府潁陽
 縣又襄十六年楚公子格帥師及晉師戰于湛阪杜
 氏謂襄城昆陽縣北有湛水東入汝案地志襄城即
 今汝州之襄城縣昆陽故城今在汝州之葉縣已上
 二者皆古豫州之域經以為荆州之浸必有脱誤處
其利丹銀齒革其民一男二女其畜宜鳥獸其穀宜稻
 禹貢荆州言礪砥砮丹惟金三品羽毛齒革其地利
 古今然也然荆州亦言金與簵楛則未嘗無金錫竹
[020-9b]
 箭揚州亦言齒革及惟金三品則未嘗無丹銀齒革
 特以其産之多者言之
河南曰豫州
 禹貢荆河惟豫州其封在大河之南南條荆山之北
 故曰荆河殷之豫州則南境距漢北境接河故曰河
 南周人於豫州亦曰河南而南境則仍禹貢之舊不
 曰荆河互文以見也
其山鎮曰華山
[020-10a]
 漢志京兆華隂縣華山在其南後漢華隂屬𢎞農郡
 唐及今為華陽縣
其澤藪曰圃田
 漢志河南郡中牟縣圃田澤在西唐以縣屬鄭州今
 屬開封府圃田澤一名原圃
其川滎洛
 禹貢導沇水東流為齊入于河溢為滎厥後濟不溢
 河滎澤遂枯漢志河南郡雖有滎陽縣而不言滎澤
[020-10b]
 唐元和志於鄭州滎陽縣云縣西北四里有故瀆恐
 未必然蓋水北為陽縣當在澤北不應澤在縣北也
 漢志𢎞農郡上洛縣洛水出冡嶺山東北至鞏入河
 又盧氏縣熊耳山在東禹導洛始此而洛水實出于
 上洛之冡嶺山今攷之唐商州洛南縣冡嶺山在縣
 南七十里洛水所出也又東流至本州之上洛縣又
 東流至虢州盧氏縣界熊耳山在縣南五十里又東
 流至河南府之鞏縣㑹伊瀍澗之水以入于河
[020-11a]
其浸波溠其利林漆絲枲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擾
其穀宜五種
 鄭康成曰波讀為嶓孔安國言禹貢有播水無波水音
 與播同古字從山從番讀為嶓冡之嶓康成誠有所
 見而然爾雅云水自洛出為波度其地其盧氏鞏縣
 之間即今商虢州河南府之地左氏傳莊四年楚令
 尹鬭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營軍臨隨杜氏以為溠
 水在義陽厥縣西東南入鄖水義陽即今信陽軍之
[020-11b]
 西去隨甚近唐志隨州隨縣溠水出縣西四十里此
 正古豫州之地鄭康成乃謂溠宜屬荆州在此非也
 葢漢人誤以南陽郡為荆州不知古荆在荆山之南
 康成徇漢地志之説誤矣
正東曰青州
 禹貢有青有兖有徐殷并青於徐而徐兼揚州之淮
 故江南曰揚州周復以淮歸揚而并徐於青正在畿
 東故曰正東
[020-12a]
其山鎮曰沂山
 唐沂州沂水縣本漢東筦縣屬瑯琊郡沂山在縣北一
 百二十四里
其澤藪曰望諸
 唐宋州虞城縣漢屬沛郡今屬南京應天府孟諸澤
 西北十里俗號盟諸故書謂之孟諸周禮謂之望諸
 漢志謂之盟諸史記謂之盟都其實一也
其川淮泗
[020-12b]
 禹貢導淮自桐柏漢志南陽郡平氏縣桐柏大復山
 在東南唐以其地為桐柏縣屬唐州淮水所出東流
 至蔡州之真陽又至申州之義陽縣今為信陽軍信
 陽縣又東流至光州定城縣又東北流至濠州招信
 縣今屬泗州本漢臨淮郡淮陵縣地乃古徐州之域
 即漢志所謂淮至淮陵入海者也又東北經楚州之
 旴眙縣今為盱眙軍與泗州隔淮相對又至楚州山陽
 縣入海漢志濟隂郡乘氏縣泗水東南至睢陵入淮
[020-13a]
 此孔安國引以證禹貢者漢乘氏屬濟隂郡唐以郡
 為曹州今為興仁府縣屬焉睢陵即今泗州招信縣
 之北境然漢志所載自有兩泗水其一即自此乘氏
 至毘陵入淮者又一泗水出魯國辨縣西南至方與
 入沛唐元和志辨與方與皆在兖州今襲慶府泗水縣
 東陪尾山泗水出焉其源有四西南流至本州曲阜
 縣北分為二流北為洙南為泗其間即夫子設教之
 地又西南三十五里至本州瑕丘縣西二十五里洙
[020-13b]
 復與泗合又南流至本州魚臺縣界縣本漢方與地
 屬山陽郡即所謂自方與入沛者也又東南流經徐州
 沛縣漢屬沛郡即所謂自沛入淮者也又東南經徐州
 彭城縣又至泗州以入于淮徐兖泗皆古徐州之境
 周并於青
其浸沂沭
 漢志泰山郡蓋縣沂水南至下邳入泗蓋縣在唐及
 今皆兖州之境下邳唐屬泗州今為淮陽軍沂經下
[020-14a]
 邳分為二水一水於城北西南入泗又一水經城東
 亦注泗謂之小沂水漢志瑯琊郡東筦縣沭水南至
 下邳入泗唐志沂州沂水縣本漢東筦縣地沭水所
 出東南至泗州下邳縣又東北流至泗州漣水縣今
 為漣水軍至此與泗合而入淮
其利蒲魚其民二男二女其畜宜雞狗其穀宜稻麥
 禹貢於徐州言淮夷蠙珠暨魚周并徐於青其餘皆
 兼此二州而言
[020-14b]
河東曰兖州
 夏殷皆言濟河惟兖州謂東河之東濟水之北也周
 人以青兼徐而兖州又得越乎濟之東南故徐之岱
 山職方以為兖之山鎮徐之大野職方以為兖之澤
 藪是也故曰河東
其山鎮曰岱山
 漢志泰山郡博縣泰山在西北博在唐為乾封屬兖
 州今為襲慶府奉符縣泰山一曰岱山禹貢海岱惟
[020-15a]
 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是青州在岱山東北徐州在
 岱山東南周并徐入青而不以岱屬青州兖在西北
 實兼有其地
其澤藪曰大野
 漢志泰山郡鉅野縣大野澤在縣北唐以縣屬鄆州
 今屬濟州案禹貢徐州言大野既豬周無徐州故以
 屬兖
其川河泲
[020-15b]
 禹貢言導河積石案漢志金城郡河闗縣積石山在
 西自唐及今為積石軍然禹之導河始於積石其實河
 源逺在西塞之外漢張騫班固及水經山海經等皆
 不知其地唐穆宗長慶元年劉元鼎使吐蕃歸踰湟
 水湟水出蒙谷抵龍泉與河合溯河之上流繇洪濟
 渠西南行二千里水益狹其南三百里三山中髙而
 四下曰紫山古所謂崑崙者也其地盖劒南之西虜曰
 穆穆哩山河源其間色赤行益逺他水并注則濁自
[020-16a]
 此東北直穆克依額音磧尾入吐谷渾以至積石東北流
 至鄯州龍天縣界又東流至河州枹罕縣界又東流
 至蘭州五泉縣又東北流至㑹州㑹寜縣又東北
 流至靈州廽樂縣又東北流至三受降城又東迆南
 至朔州之鄯陽縣又南流至嵐州合阿縣又南流至
 石州臨泉縣又南流至隰州永和縣又南流至慈州
 吉昌縣又南流至絳州龍門縣今以縣屬河中府乃
 龍門口即禹貢所謂至于龍門者也又南流至陜州陜
[020-16b]
 州對河為華州華隂縣太華山在縣西八里河經太華
 之北故曰華隂即禹貢所謂南至于華隂也至此
 方自南迆東至陜州陜右縣今為陜縣有厎柱山
 在黄河中禹貢所謂東至于厎柱也又東流至河南
 府之王屋縣又東流經本府之河陽縣今為孟州府
 有孟津禹貢所謂東至于孟津是也又東流經本府
 之鞏縣有洛水入河禹貢所謂東過洛汭是也又
 東流至衛州汲縣其黎陽縣有黎山即禹貢所謂至
[020-17a]
 于大伾是也又東北流至桐州臨河縣又東北流至
 澶州頓丘縣又北流至魏州貴鄉縣今省入于大名
 府之元城縣又東北流至貝州經城縣今省入大名
 之宗城縣又東北流至冀州南宫縣禹貢降水亦入
 河以禹河東徙故自入海而不入于河降水故瀆在
 縣東南六里禹貢所謂北過降水是也又冀州西北
 接邢趙深三州三州皆有大陸澤禹貢所謂至于大
 陸是也又東北流至滄州饒安縣即禹貢北播于九
[020-17b]
 河同為逆河入于海之地大抵河行萬餘里豈獨為
 兖州之川禹貢濟河為兖州即其地考之自魏至
 至滄凡一千三百餘里其河之東境皆兖之域泲
 水在經及漢志皆以此字从水从&KR1659按説文从水
 从&KR1659注出兖州之川惟禹貢从水从齊又案漢志从
 水从齊其水出常山郡房子縣贊皇山乃别是一水
 名則此二字音同實異後世雖例以从水从齊者為
 兖州之川其實乃字之誤當以古文為正按禹貢道
[020-18a]
 沇水東流為濟攷之則在河東郡之垣曲縣王屋山
 在縣北沇水所出伏流至河内郡之軹縣唐為濟源
 縣以濟水出平地有二源故名濟源南流入于河禹
 貢入河復截河而南溢為滎在鄭州滎澤縣本漢滎
 陽縣北寔受溢河之濟水濟水自春秋後不復截河
 而入于滎矣今雖有滎澤而故瀆湮塞不可攷又東
 至汴州又東北至曹州為陶丘又東北至菏澤在廣
 濟軍之東北自河至此凡七百餘里皆古濟所經之
[020-18b]
 地今不復有濟水但存其名而已又菏澤雖不受濟
 水亦自有源仍舊東流世俗因其舊名亦以濟名之
 然東南至兖州金鄉魚臺入徐州沛縣與泗水合而
 入淮又一派禹貢濟水至菏澤即東北㑹于汶汶水
 出兖州乾符縣今襲慶府奉符縣凡北流至鄆州須
 昌縣又東北流至齊州臨邑縣又東北流至淄州髙
 苑縣又東流至青州博昌縣以入乎海自汶水源至此
 皆古濟之地實古兖州之域也
[020-19a]
其浸廬維
 鄭康成曰廬維當為雷雍葢濮州雷澤縣雷夏澤在
 北又灉沮二水源俱出雷夏澤正兖州之境顔師古
 曰盧水在濟北盧縣康成讀曰雷非也唐以盧縣屬
 鄆州今廢入陽穀
其利蒲魚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擾其穀宜四種
 利與青州同民畜與豫州同
正西曰雍州
[020-19b]
 禹貢有雍有梁故梁為正西而雍為西北殷周皆省
 梁入雍故雍州為正西
其山鎮曰嶽山
 漢志有扶風汧縣吳山在西古文以為汧山雍州山
 然案唐隴州汧源縣而岍山北與隴山接禹貢導岍
 是也此正岍山非所謂呉山呉山同在隴州卻自有吳
 山縣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吳山又在縣西南五十
 里周都五嶽之外以此特近故為嶽山秦都咸陽亦
[020-20a]
 為西嶽唐為國之西鎮山謂之西吳
其澤藪曰弦蒲
 漢志有扶風汧縣北有蒲谷鄉有弦中谷雍州藪今
 屬隴州汧源縣
其川涇汭
 漢志安定郡涇陽縣开頭山在西涇水所出唐以涇
 陽源為平涼屬原州今屬渭州又東南流至涇州臨
 涇保定二縣又東南流至邠州之宜禄新平永壽三
[020-20b]
 縣又東北流至京兆府之醴泉髙陵雲陽三縣以入
 渭汭水者非禹貢所謂汭也禹貢言汭皆水北之汭
 此所謂汭者雍州之川名漢志右扶風汧縣汭水出
 西北東入涇此正公劉居豳之地詩所謂芮鞠之即
 徐廣曰新平漆縣東北有豳亭其國城在邠州東北
 二十九里三水縣界古豳城是也正與公劉詩合又
 唐志涇州臨涇縣有汭水西自隴州華亭縣流入一
 名宜禄川然涇隴二州在邠州之西則非邠州之汭
[020-21a]
 要皆雍州之川也
其浸渭洛
 漢志隴西郡首陽縣鳥䑕同穴山在西南渭水所出
 唐省首陽入渭源後省今置渭源堡屬熙州鳥䑕
 山在縣西渭水有三源正東㣲南流至本州之襄武
 縣又東流五十里至鞏州之隴西縣又東流至秦州
 上邽縣又東流至隴州南田縣今省入吳山又東流至
 鳳翔府岐山縣又東流至京兆府萬年縣又東流至
[020-21b]
 華州華隂縣東北入于河謂之渭口禹貢所謂汭是
 也洛水别是雍州一浸非禹貢導洛自熊耳之洛鄭
 康成曰洛出懐徳釋者引詩之瞻彼洛矣為證案漢
 志左馮翊懐徳縣之疆梁源即洛水懐徳即京兆府
 之富平縣今縣屬耀州即漢左馮翊之地北條荆山
 在縣西正漢志洛水之源也孔安國注禹貢東㑹漆
 沮之下曰漆沮二水名亦曰洛水出馮翊北孔𨽻逹
 引水志云出馮翊懐徳縣東南入渭正與漢志合又一
[020-22a]
 洛水出慶州洛源縣在唐之京兆西北五百餘里攷
 之地志非一源案唐志慶州洛源縣本漢歸徳縣地
 屬北地郡有於向山在縣北三十里洛水所出因以
 名縣東流至鄜州洛交縣又東南流至京兆府雲陽
 縣之東境又經同州澄城縣之西境此去富平之懐
 徳亦為甚近不應言兩洛水以其異源而下流同入
 于渭故皆以洛水名之如冀之清漳濁漳青之大沂
 小沂徐亦有兩泗水以其同入不害其為名稱之同
[020-22b]
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其畜宜牛馬其穀宜黍稷
 禹貢於雍州言厥貢球琳琅玕孔氏謂球琳皆玉名
 琅玕石而似玉
東北曰幽州
 舜十二州本有幽州水土既平以冀為帝都省幽
 入冀殷人南都河南之亳復舜幽州之名周人又以幽
 州兼殷之營州實禹貢青州隔海東北之境故曰東
 北
[020-23a]
其山鎮曰醫無閭
 後漢志遼東郡無慮縣有醫無閭山唐地志營平乃
 漢遼西郡則其山又為營平之東北
其澤藪曰貕養
 漢志琅琊郡長廣縣貕養澤在西唐萊州昌陽縣
 本漢縣屬東萊郡今為萊陽縣貕養澤在縣東北
 四十里葢此澤介乎東萊瑯琊兩郡之間也
其川河泲
[020-23b]
 經於兖州言其川河泲蓋兖州北距河而南據泲禹
 貢言濟河惟兖州則惟兖州之川宜也幽州逺在東
 北於河泲何與蓋幽州雖跨有遼水為東北而實西
 南越海兼有青州之東北境所以琅琊郡之貕養澤
 泰山郡之淄水千乘郡之時水皆在幽州之域光武
 十三年以遼東屬青州二十四年還屬幽州是知幽
 州實可以有青州王璜張楫云九河陷海中是九河
 未陷之前凡登萊海岸及濱滄二州之東境皆在幽
[020-24a]
 州之地與兖州東南分界故其川同於河泲
其浸菑時
 漢志泰山郡萊蕪縣原山淄水所出東至博昌入泲
 攷輿地記則襲慶府萊蕪縣淄水所出其地即漢之
 泰山郡東北流入淄川縣漢萊蕪故城在東北過臨
 淄縣東又東北過利津縣又東北入于海與漢志入
 泲不同盖入泲乃禹川之舊自濟之上流既涸故淄
 水入海漢志千乘郡博昌縣時水東北至鉅鹿縣入
[020-24b]
 馬車瀆乃今青州之境青州臨淄縣有時水本漢千
 乘郡之地
其利魚鹽其民一男三女其畜宜四擾其穀宜三種
 幽州跨海有魚鹽之利
河内曰冀州
 舜十有二州有幽有并有冀水土既平之後以冀為
 都省十有二州之幽并入焉以餘州準之則知禹貢
 冀州東西南之三面皆距河而北境則越乎常山今
[020-25a]
 之燕雲營平諸州皆其地也殷人復以冀州北境復
 舜之幽州而東西南皆禹迹之舊葢東河之西西河
 之東南河之北也故曰兩河間周人又分冀而復舜
 之并州故曰河内而已
其山鎮曰霍山
 漢志河東郡彘縣霍太山在東唐及今晉州霍邑本
 漢彘縣霍山一名太岳在縣東三十里
其澤藪曰楊紆
[020-25b]
 鄭康成曰楊紆所在未聞顔師古引爾雅云秦有楊
 紆李巡又以為在扶風而此乃以為冀州未詳其義
 及所在
其川漳
 漢志上黨郡長子縣鹿合山濁漳水所出東至鄴入
 清漳又沾縣大黽谷清漳水所出東北至邑成入大
 河是二漳皆出於上黨也唐志濁漳水出潞州長子
 縣本漢縣有發鳩山濁漳水所出東北流至本州所
[020-26a]
 理之上黨縣又東北流至本州之潞城縣漳水一名潞
 水又東北經本州之垣縣黎城縣又東流至相州之鄴
 縣又東北流至磁州澄陽縣又東北流經潞州之洛水
 縣有衡漳故瀆俗名阿難渠則知合清漳而謂之衡漳
 清漳出大原府之樂平縣本漢沾縣少山在縣西南清
 漳所出東南流至儀州之和順縣又東南流至潞州黎
 城縣之東北又東北流至洛州之洛水縣又東北與濁
 漳合而至貝州之寰城縣又東北流至徳州之長河縣
[020-26b]
 乃漳之南岸其北岸即瀛州之平舒縣自此東入于海
其浸汾潞
 漢志太原郡汾陽縣北山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隂入
 河攷唐嵐州靜樂縣今屬澤州即漢汾陽縣之地汾
 水東南流入太原府之交城陽曲太原清源文水五
 縣又東南流至汾州温城介休靈石汾西四縣又東
 南流入晉州之霍邑趙城洪洞臨汾四縣又東南流
 至絳州之正平稷山龍門三縣又南流至河中府寳
[020-27a]
 鼎縣北入于河唐潞州潞城縣本漢潞縣屬上黨郡
 漳水一名潞水在縣北闞駰曰潞水在縣北為冀州
 浸即漳水也蓋周以濁漳為潞清漳為漳
其利松柏其民五男三女其畜宜牛羊其穀宜黍稷
 兾州多山山氣多男故五男三女禹貢冀州厥木惟
 條條長也其利松柏宜矣
正北曰并州
 舜有并州禹貢以并入冀州殷因之周復分冀復舜
[020-27b]
 并州以天下之勢言之冀州在西河之東雍州在西
 河之西并州介乎雍冀之間故曰正北
其山鎮曰恒山
 漢志恒山郡上曲陽縣常山谷在西北按唐定州恒
 陽縣有北嶽今改為中山府縣為曲陽即漢之舊也
其澤藪曰昭餘祁其川虖池嘔夷
 漢志代郡齒城縣虖池河東至參合又東至文安入
 海此言參合則屬髙栁縣漢髙栁縣𨽻代郡唐貞觀
[020-28a]
 以後為黙啜所破州縣俱廢開元十年改定襄為雲
 中有髙栁故城則齒城又當在髙栁之北虖池河源
 未之詳其河自鴈門縣西南流入崞與唐林二縣又
 西南流至忻州秀容縣又西南流入定襄縣又南流
 至太原府孟縣又東流至恒州之靈壽真定九門藁
 城穀城五縣又東流至定州無極縣又東流入深州
 之饒陽鹿城安平三縣又東南流入瀛州之髙陽河
 間二縣又東流入莫州之唐興及莫縣以至任丘文
[020-28b]
 安縣即漢志所謂至文安入海者也康成曰嘔夷祁
 夷也出平舒漢志代郡平舒縣有祁夷水唐蔚州興
 唐縣本代郡地嘔夷一名滱水出縣西北髙氏山東
 北流至興唐縣又東流至瀛州之博野東流入于河
其浸淶易
 漢志代郡廣昌縣淶水東南至容城入河案唐蔚州
 飛狐縣即漢廣昌縣地有飛狐口淶水所出東南流
 至易州易縣又東北流至淶水縣又南流入容城縣
[020-29a]
 漢志所謂東至容城入河者也漢志涿郡故安縣閻
 鄉易水所出東至范陽入濡并州寢水亦至范陽入
 淶此言易出故安則近幽州之境案唐蔚州飛狐縣
 周屬并州自縣北入嬀州之懐戎即古飛狐口易水
 所出東南流至易州易縣至北方是漢涿郡故安縣
 之地又東流至涿州之歸義縣又東北流至涿州范
 陽之南界即漢志所謂至范陽入淶者也
其利布帛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五擾其穀宜五種
[020-29b]
 九州之説其來尚矣孔安國以禹貢九州為帝堯之
 制遂謂治水之後舜分冀州為幽州并州分青州為
 營州餘乃堯舊非也考之舜典其説甚明始言肇十有
 二州次言咨十有二牧然後命禹平水土是則平水
 土之命與夫十有二州之建其先後次第自有可攷
 而不誣者禹别九州書以貢名在治水之後禹貢於逐
 州之下雖各列隨山濬川之説然皆追求其治水蹤
 迹而後辨山川之險易量其道里逺近以定賦貢之
[020-30a]
 髙下不得以舜之十二州為後也善乎班固之言曰
 堯遭洪水懐山襄陵天下分絶為十二州使禹治之
 水既平更别九州列五服其先後次序正所以發明
 當時置州之意
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
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
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衛服又其
外方五百里曰蠻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
[020-30b]
方五百里曰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凡邦國千
里封公以方五百里則四公方四百里則六侯方三百
里則七伯方二百里則二十五子方百里則百男以周
知天下凡邦國小大相維王設其牧制其職各以其所
能制其貢各以其所有王將巡狩則戒于四方曰各修
平乃守攷乃職事無敢不敬戒國有大刑及王之所行
先道帥其屬而巡戒令王殷國亦如之
 其要専在建牧一事周制九牧實舜之咨十有二牧
[020-31a]
 之遺制皆所以統天下之邦國使之攷禮正刑以尊
 天子
土方氏掌土圭之灋以致日景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國
都鄙以辨土宜土化之灋而授任地者王巡守則樹王

 樹植也立也王巡守則有四方之舍土方氏既為之
 土地相宅而知利害之所在然後掌舍為之設梐枑
 再重為車宫轅門為壇壝宫棘門而土方氏植立之
[020-31b]
懐方氏掌來逺方之民致方貢致逺物而送逆之逹之
以節治其委積館舍飲食
合方氏掌達天下之道路通其財利同其數器壹其度
量除其怨惡同其好善
 道路逹財利通此合方之事也未及夫政焉同數器
 而九儀之命皆有定守一度量而五則之制亦有定
 用此合方之政也未及夫教焉至於除其怨惡同其
 好善則講信修睦無有異志合方之為教也大矣
[020-32a]
訓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與其上下之志誦四方之傳
道正嵗則布而訓四方而觀新物
 合方氏之同好善因人心之善還以道之而已至此
 一職專以訓方為事亦非於人心好善之外别有所
 謂訓也道四方之政事則政事固有良而平者矣與
 其上下之志則志固有醇而正者矣誦四方之傳道
 古今之事亦有格言大訓可以為法者矣此皆人心自
 有之善訓方從而訓道之也
[020-32b]
形方氏掌制邦國之地域而正其封疆無有華離之地
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
山師掌山林之名辨其物與其利害而頒之于邦國使
致其珍異之物
川師掌川澤之名辨其物與其利害而頒之于邦國使
致其珍異之物
邍師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墳衍邍隰之名物之可
以封邑者
[020-33a]
匡人掌逹灋則匡邦國而觀其慝使無敢反側以聴王

 人之不善隠微而未露者謂之慝如土訓之道地慝
 誦訓之道方慝皆隠微之謂使其邪慝未革雖有八
 法八則將何所正此所以先觀其慝
撢人掌誦王志道國之政事以巡天下之邦國而語之
使萬民和説而正王面
都司馬掌都之士庶子及其衆庶車馬兵甲之戒令以
[020-33b]
國灋掌其政學以聴國司馬家司馬亦如之
 政即都家車馬兵甲之戒令也學則學其戒令而肄
 習于都家之學者也政以任國子之已命者經所謂
 士是已學以待國子之未命者經所謂庶子是已然
 國子所以守禦而戒令同乎衆庶則立法公矣教以
 都家之政學而掌之以國法則兵政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