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09 周官總義-宋-易祓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周官總義卷一     宋 易袚 撰
  天官冢宰第一
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
 極中也此經並列於六官之首者言六官所掌之
 事無非示中于天下取中于王國也詩曰商邑翼
 翼四方之極古者建國皆本于此然周都鎬京而
 復宅洛邑者取其居天下之中而已昔者成王之
[001-1b]
 世制禮作樂立一王之法乃卜澗水東瀍水西而
 作王城又卜瀍水東而作下都以遷殷之頑民新
 邑既成乃時㑹諸侯於洛是知中天下而立定四
 海之民斯王之所以建國歟辨方則以日景北
 極辨東南西北之方正位則以祖社朝市正左
 右前後之位體國則宫城門涂之度皆如人之
 有體經野則丘甸溝洫之畫皆如絲之有經四
 者既備而後治道舉焉故設官則六典之官各處
[001-2a]
 以職分職則六官之職各命以事無非所以任推行
 民極之責也所謂民極者于書可以互見營洛之始
 召公相宅乃作召誥其説曰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
 中及洛邑告成周公還政乃作洛誥其説曰其自時
 中乂萬邦咸休周召二公相與維持以成周家一代之
 治者要皆中道之所寓至于周官之作則成王親政
 開物成務之書也觀當時有官君子無非推行成王
 之徳意則所謂設官分職以為民極者可得而悉矣
[001-2b]
 六典所載自周官出所以並列于六官之首
乃立天官冢宰使帥其屬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國
 冢宰大宰也鄭氏謂進退異名葢所主一官不兼他
 事則與六官同謂之大是退異名也上佐天子而百
 官總焉尊于六官獨謂之冢是進異名也書曰冢宰
 掌邦治統百官均四海與此佐王均邦國同意謂之
 佐王均邦國則非三公不足以任之故周公以三公
 兼冢宰見于蔡仲之命公薨而召公亦以三公兼冢
[001-3a]
 宰見於康王之誥其佐王均邦國而謂之冢宰者在
 周典亦間見其一二大宰之職曰凡邦之小治則冢
 宰聴之是對王之大治而稱冢也宰夫之職曰以官
 刑詔冢宰而誅之是主王之官刑而稱冢也司㑹曰
 以詔王及冢宰廢置是廢置參乎王而稱冢也内府
 曰凡王及冢宰之好賜予則共之是好賜予參乎王
 而稱冢也御史曰掌邦國都鄙及萬民之治令以贊
 冢宰是治令逹夫天下而稱冢也凡此數者事大體
[001-3b]
 重故謂之道揆而兼以三公之職公羊氏之傳春秋
 曰天子之相何以三自陜而東周公主之自陜而西
 召公主之一相處乎内乃冢宰之任初非别置一相
 即周公召公之所兼者是也若夫成周設官之兼冢
 宰者職掌雖一而體統異矣此序官所以先列冢宰
 而後言大宰於治官之屬
治官之屬大宰卿一人小宰中大夫二人宰夫下大夫
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
[001-4a]
 大宰所以長治官而乃列於治官之屬者言其分職
 聮事亦所以相屬也故以卿一人為之然卿乃上下
 之通稱上聮三孤則為九卿下設中大夫而卿亦上
 大夫故大宰卿一人即以中大夫二人贊之此小宰
 所以為治官之貳小宰中大夫即以下大夫四人贊
 之此宰夫所以為治官之考以至八人之上士十有
 六人之中士三十有二人之下士凡六等其數皆以
 倍即鄭氏所謂轉相副貳者在六官皆然然六官及
[001-4b]
 遂師其下士獨謂之旅者何也衆也他如行夫之下
 士亦三十有二未嘗不衆也而不得言旅不得同乎
 六官鄉遂之尊故也今自旅下士等而上之以至于
 卿在大宰一官凡六十有三推之於五官又推至於
 三百六十職則不啻數百倍又以六卿推之為中大
 夫者凡三十人為下大夫者一百八十八人為士者
 萬八千七百五十人推之於六遂又推之於四等公邑
 三等采地則亦不啻數十倍何其繁也大抵成周官
[001-5a]
 不必備非特三公之職自一命以上無非兼官以行
 事鄭氏釋大司馬序官曰凡軍帥不特置選於六卿之
 吏自卿以下徳可任者使兼官焉自軍帥不特置者推
 之則知六職之不常有者亦不特置也自卿以下兼
 官者推之則知其他列於六屬者亦皆兼官也況成
 周之制卿大夫則制以邑三等之士則授以田設官
 雖多總攝有道是殆不可以泛觀之矣餘見地官序
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001-5b]
 周官府史胥徒設職甚多而不詳所出在天官者凡二
 千六百六十有六在春官者凡二千二百四十有一在夏
 官者凡三千二百六十有五在秋官者凡二千六百五十
 有七冬官雖散落無紀亦可類見唯地官無常職凡職
 於山林川澤者其數不可勝計杜氏通典總言其為六萬三
 千六百七十五人不調諸民其誰實為之或謂出於閒民
 然閒民轉移執事乃九職之一豈足以備六萬三千六百七
 十五人之數孟子所言與庶人在官者同禄謂在官而受田
[001-6a]
 者非于百姓受田之外而别置府史胥徒之職考之周
 典自有成説大司徒之頒職事其十有二曰服事鄭氏
 謂其服公家之事者也鄉大夫登其夫家之衆寡其舍
 者服公事者鄭氏謂其吏之有復除者也又鄭氏釋府
 史則曰皆其官長所自辟除非所謂吏之有復除者乎
 釋胥徒則曰此民之給徭役者非所謂服公家之事者
 乎今以鄭氏之説而考論成周之制古者王畿千里提
 封百萬井受田者凡九百萬夫其間有徳行道藝之民
[001-6b]
 及三年大比則升于司徒而不征于鄉餘則老疾之外
 皆有所服之事此府史胥徒之所從出者也
宫正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
四人徒四十人
宫伯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膳夫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有
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庖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賈八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001-7a]
内饔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人徒百人
外饔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人徒百人
亨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五人徒五十人
甸師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獸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䱷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鼈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十有六人
腊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001-7b]
醫師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食醫中士二人
疾醫中士八人
瘍醫下士八人
獸醫下士四人
酒正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酒人奄十人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
漿人奄五人女漿十有五人奚百有五十人
[001-8a]
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籩人奄一人女籩十人奚二十人
醢人奄一人女醢二十人奚四十人
醯人奄二人女醯二十人奚四十人
鹽人奄二人女鹽二十人奚四十人
幂人奄一人女幂十人奚二十人
宫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掌舍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001-8b]
幕人下士一人府二人史二人徒四十人
掌次下士四人府四人史二人徒八十人
大府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下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
賈十有六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玉府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工八人賈八
人胥四人徒四十有八人
内府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十人
外府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十人
[001-9a]
司㑹中大夫二人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
人府四人史八人胥五人徒五十人
司書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八人
職内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四人史四人徒二十人
職嵗上士四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徒二十人
職幣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賈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司裘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掌皮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001-9b]
内宰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
胥八人徒八十人
内小臣奄上士四人史二人徒八人
閽人王宫每門四人囿游亦如之
寺人王之正内五人
内豎倍寺人之數
九嬪
世婦
[001-10a]
女御
女祝四人奚八人
女史八人奚十有六人
典婦功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工四人賈
四人徒三十人
典絲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賈四人徒十有二人
典枲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内司服奄一人女御二人奚八人
[001-10b]
縫人奄二人女御八人女工八十人奚三十人
染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追師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工二人徒四人
屨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工八人徒四人
夏采下士四人史一人徒四人
 大學論治國平天下之道曰欲齊其家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先正其心此三者統宗㑹元之地萬化之所從出
 也文王肅肅在廟雝雝在宫刑于寡妻至于兄弟無非
[001-11a]
 所以為周家數聖人相傳之懿至周公攝政建六典之
 官大而正朝綱重國體凡百司庶府詳法略則本數末
 度靡不畢舉而天官所統造原立本不過此三者而已今
 自天官分職而論之大宰卿一人而兼之以三公則論道
 經邦燮理隂陽有以格人主之非心小宰掌建邦之宫
 刑而有以正其治於宫庭之間宰夫掌王及三公六卿大
 夫羣吏之位而有以正其俗於朝廷之上以至宫正宫伯所
 掌之官府士庶子凡在王所罔匪正人使之日聞正言日
[001-11b]
 見正行皆所以輔成君徳而納君於當道是固所以為
 人主正心之端也而猶以為未焉以人主之尊不厚其
 身無以厚天下而䕶養國家元氣之本正在於䕶養人
 主之身故其設官自膳夫而下主膳羞爨亨之味甸師
 而下主禽獸魚腊之獻醫師而下主飲食調和之味
 酒正而下主酒氷醯醢之物宫人而下主宮舍幕帟之
 儀使人主端居九重心廣體胖血氣和平志慮充溢
 而後民命國脉始有所恃宜足以享天下之備奉矣
[001-12a]
 而人主之心自視欿然不敢以自安舉天下之財雖
 曰王之膳服不㑹而總於大府者莫不皆有一定之
 式玉府掌其器物内府掌其貨賄外府掌邦布之入
 出皆有式法以行之及其用之則司㑹㑹其財司書
 掌其書職内以下莫不惟式法之是守使人主不以
 天下自利而常有以厚天下之利是又所以為人主
 修身之端也而猶以為未焉蠖濩蜵蜎深嚴䆳宻親
 公卿大夫之時常少而親宦官宫妾之時常多故王
[001-12b]
 者皆以法制裁之夫人不列於官九嬪世婦女御不
 著其數以見王者嚴於内官之選初不過取而輕擇
 内宰下大夫之外如内小臣典婦功絲枲染人追屨
 之官亦皆以上士中士下士為之小夫憸人不得厠
 迹於其間閽寺之徒曽不數十固大異於後世之鳴
 璫曵組含天憲而握王爵者宫壼朝署事均一體而
 萬務咸理是又所以為人主齊家之端也莫切於人
 主之心莫親於人主之身莫重於人主之家而大宰皆
[001-13a]
 得以道揆之以至宿衛扈從洒掃使令之徒寢處燕
 息沐浴櫛靧私猥之事亦莫不皆取正於大宰夫是
 以政本出於上政權不移於下上下有總攝之政内
 外無壅隔之勢此大宰佐王之大者而聖人治國平
 天下之道萃見乎此矣
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一曰治典以
經邦國以治官府以紀萬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國以教
官府以擾萬民三曰禮典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
[001-13b]
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國以正百官以均萬民五曰刑典
以詰邦國以刑百官以糾萬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國以
任百官以生萬民
 典常也大宰並建六典本以治邦國為主而兼及於
 百官府以至萬民者百官府則推行吾之六典者也
 萬民則吾六典之所先及者也王者之治天下自治
 為先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而後逺近
 四方從焉故於百官萬民則致其詳於邦國之諸侯
[001-14a]
 則舉其畧詳内畧外而邦國自治此所以為大宰六
 典之序一曰治典以經邦國者理之使不易其常之
 謂經然治必先於官府而推之以紀萬民紀謂錯綜
 而不遺詳於經者也二曰教典以安邦國者導之使
 不拂其常之謂安然教必先於官府而推之以擾萬
 民擾謂馴習而不違詳於安者也三曰禮典以和邦
 國者交好常有以相親之謂和然禮必先於統百官
 而推之以諧萬民諧謂相信而不乖詳於和者也四曰
[001-14b]
 政典以平邦國者分守常有以相制之謂平然政必
 先於正百官而推之以均萬民均謂至公而不私詳
 於平者也五曰刑典以詰邦國者辭命常有以相戒
 之謂詰然刑必先於儆百官而推之以糾萬民糾謂
 纎悉而不差詳於詰者也六曰事典以富邦國者財
 利常有以相資之謂富然事必先於任百官而推之
 以生萬民生謂惠養而不窮詳於富者也詳内略外
 其序如此方其在六典也五官與大宰各司其一大
[001-15a]
 宰所掌特専於治典而已及其佐王論道則五官聴
 焉曰教曰禮曰政曰刑曰事雖各列其目而統於大
 宰則皆謂之治故曰佐王治邦國所以見當時治本
 之悉出於一者如此
以八灋治官府一曰官屬以舉邦治二曰官職以辨邦治
三曰官聨以㑹官治四曰官常以聴官治五曰官成以
經邦治六曰官灋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糾邦治八曰
官計以弊邦治
[001-15b]
 灋亦典也詳於典故曰法官府者朝廷百官所居之
 府所以行法守者也大宰嵗終則令百官府各正其
 治受其㑹謂之百官府則非特治官而已凡六官之
 職皆在所統一曰官屬者即小宰之六屬使之各揚
 其職故曰舉邦治二曰官職者即小宰之六職使之
 各任其事故曰辨邦治三曰官聨者即小宰之六聨
 使之上下相承故曰㑹官治四曰官常者即宰夫治
 數之官常使之多寡相稽故曰聴官治五曰官成者
[001-16a]
 即小宰八成之書使其條目不相侵紊故曰經邦治
 六曰官法者即小宰七事之法使其戒懼不至廢弛
 故曰正邦治七曰官刑者即小宰所徇之常刑用以
 儆戒人心故曰糾邦治八曰官計者即小宰所弊之
 六計用以亷察人才故曰弊邦治是八者其六為邦治
 其二為官治葢聨事者百官之事常數者百官之數
 非若六者之闗於邦治也大宰以是而統三百六十
 職之任使其尊卑大小無非八法之是守故曰治官
[001-16b]
 府
以八則治都鄙一曰祭祀以馭其神二曰灋則以馭其
官三曰廢置以馭其吏四曰禄位以馭其士五曰賦貢
以馭其用六曰禮俗以馭其民七曰刑賞以馭其威八
曰田役以馭其衆
 則亦法也以法為式故曰則都鄙者王子弟及公卿
 大夫所食之采地或為家邑或為小都或為大都以
 其皆有邑都則曰都以其在國之鄙則曰鄙都鄙之
[001-17a]
 則其目凡八一曰祭祀者謂都鄙有社稷五祀及其
 先君之廟典秩髙下不可踰越故曰馭其神二曰法
 則者謂都鄙有伍兩殷輔與夫家臣之屬職守嚴整
 不相紊亂故曰馭其官三曰廢置者謂都鄙之吏任
 治於外則必有勤怠功過舉其能者而措其不能者
 故曰馭其吏四曰禄位者謂都鄙之士從乎政學則
 當考察其藝養之以禄而後定其位故曰馭其士五
 曰賦貢者謂都鄙以其田賦之十一者取於民而又
[001-17b]
 以稍縣都之十二者輸于王然後為之制其用度豐
 殺之數故曰馭其用六曰禮俗者謂都鄙有稍縣都
 之民則必有昏冠喪祭之俗因其俗而制其禮文輕
 重之節故曰馭其民七曰刑賞者都士家士為之掌
 其獄訟則必有刑賞以治其下故曰馭其威八曰田
 役者都司馬家司馬為之掌車馬甲兵之戒令則必
 有田役以作其怠故曰馭其衆是八者皆謂之馭乃
 所以馭都鄙也故秋官設都則之職専掌此八則之
[001-18a]
 法然謂之都則不言家則者何也考大宗伯九儀之
 命惟五命以上然後賜則王之大夫四命雖馭之以
 八則而未與賜則之數故采邑謂之家而不謂之都
 若卿以六命為小都公以八命為大都此所以置都
 則焉由是觀之八則通用於三等采邑而以都為主
 故總而言之曰治都鄙
以八柄詔王馭羣臣一曰爵以馭其貴二曰禄以馭其
富三曰予以馭其幸四曰置以馭其行五曰生以馭其
[001-18b]
福六曰奪以馭其貧七曰廢以馭其罪八曰誅以馭其

 六典八法八則大宰不言詔王而八柄言詔王此正
 大宰論道經邦明天下威福之柄以綱維斯世者也
 故八柄馭羣臣惟天子得専之惟大宰則詔之詔之
 者何人臣非爵無以貴之也必有徳而後任故曰馭
 其貴人臣非禄無以富之也必有功而後授故曰馭
 其富予者予之以財也則必以恩而後得故曰馭其
[001-19a]
 幸置者置諸其位也位必以叙而後進故曰馭其行
 罪至於可殺而有八議之辟賜之更生所以福之也
 故曰馭其福罪至於不可貸而有削邑之罰奪其所
 有所以貧之也故曰馭其貧廢言棄也臣有罪戾不
 可委任禠其爵而棄之故曰馭其罪誅言詰也臣有
 過失非其故為以官刑而詰之故曰馭其過是八者
 不徒馭之而已自一至五則為慶賞自六至八則為
 刑罰廢者置之反也奪者予之反也誅者曰爵曰禄
[001-19b]
 曰生之反也慶賞詳而列於先刑罰簡而列於後知
 所先後詳略矣
以八統詔王馭萬民一曰親親二曰敬故三曰進賢四
曰使能五曰保庸六曰尊貴七曰達吏八曰禮賔
 八統亦所以詔王也雖曰馭萬民而實本於王者之
 躬行故曰統言統於上而係屬於下者也親親則睦九
 族之類敬故則燕朋友之類進賢則興其徳行使能
 則任其道藝保庸則安其有功者尊貴則崇其有爵
[001-20a]
 者達吏則察舉勤勞之吏禮賔則接遇諸侯之禮此
 皆王者之事而何與乎萬民然馭以親親則民莫遺
 其親馭以敬故則民莫慢其故馭以進賢則民知徳
 之不可不務馭以使能則民知能之不可不勉馭以
 保庸則民知功實之不可害馭以尊貴則民知爵命
 之不可陵馭以達吏則民知交通之情馭以禮賔則
 民知交際之義上作而下應猶絲之牽物約其渙散
 而歸之於統故曰八統馭萬民
[001-20b]
以九職任萬民一曰三農生九穀二曰園圃毓草木三
曰虞衡作山澤之材四曰藪牧養蕃鳥獸五曰百工飭
化八材六曰商賈阜通貨賄七曰嬪婦化治絲枲八曰臣
妾聚斂疏材九曰閒民無常職轉移執事
 先王之時凡民皆受田凡受田皆為農今三農特居
 九職之一而復有園圃虞衡之職又有藪牧百工商
 賈之職又有嬪婦臣妾閒民之職此非出於三農之
 外即民數之不足於受田者與受田而有餘力者為
[001-21a]
 之也葢井田之制一夫受田百畝百畝之家上地七人中
 地六人下地五人以至家十人則受兩下地家十有
 二人則受兩中地家十有四人則受兩上地其餘參
 錯於三地之間等而上之皆以是為差惟上農夫食
 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則受田而有餘力者又
 四人以下則數之不足於受田者若是二者之民先
 王皆有道以處之居則使之任草木絲枲疏材之事
 出則使之任山澤鳥獸八材貨賄轉移之事是以無
[001-21b]
 一職之不得其養而亦無一民之不任其職故曰九
 職任萬民賈氏以九職之閒民為不營已業之游民
 非也游民乃惰而自安者閒民則其數不足於受田
 者葢家四人以下其數不足於受田而謂之閒民亦
 有田之未授於民而謂之閒田經雖不明言閒田之
 制而王制言天子之縣内凡九十三國名山大澤不
 以朌其餘以為閒田此謂田之未封邑者若夫鄉遂
 都鄙夫家衆寡有耗有登登謂十六受田耗謂六十
[001-22a]
 歸田其田在四等公邑之間天子使吏治之以待授民亦
 謂之閒田閒民亦然前解所謂四人以下不足于受田者
 先王處以閒民之職使之耕閒田而輸閒粟餘則使之轉
 移八職而執其事如是則閒田以待授民而非曠土閒民
 以待授田而非㳺民不然閒民何以列于九職之末耶
以九賦斂財賄一曰邦中之賦二曰四郊之賦三曰邦
甸之賦四曰家削之賦五曰邦縣之賦六曰邦都之賦
七曰闗市之賦八曰山澤之賦九曰幣餘之賦
[001-22b]
 九賦之法與上經九職不同九職所以任萬民九賦
 則非取于任民者也鄭氏皆以為民賦且援漢口率
 出泉之制其説一立王制不明學者惑之不容不辨
 一曰邦中之賦者即載師以㕓里任國中之地以場
 圃任園地葢王城内外之地也二曰四郊之賦者即
 載師以宅田士田賈田任近郊之地官田牛田賞田
 牧田任逺郊之地蓋六鄉百里之内而外距六遂之
 地也三曰邦甸之賦者即載師以公邑之田任甸地
[001-23a]
 葢距國中二百里六遂之餘地天子使吏治之者也
 四曰家削之賦者即載師以家邑之田任稍地葢距
 國中三百里大夫所食之采地也五曰邦縣之賦者
 即載師以小都之田任縣地葢距國中四百里卿及
 王子弟之疏者所食之采地也六曰邦都之賦者即
 載師以大都之田任畺地葢距國中五百里公及王
 子弟之親者所食之采地也七曰闗市之賦者若與
 九職之商賈同然商賈主乎貨賄阜通此則如司
[001-23b]
 市所言市之征司闗所言闗門之征是也八曰山澤之
 賦者若與九職之虞衡同然虞衡作山澤之材此則
 如丱人所取金錫玉石角人所取齒角骨物之類是
 也九曰幣餘之賦者如職幣所言歛官府都鄙用邦
 財者之幣振掌事者之餘財是也前六者皆任地之
 賦以其田賦之十一者取於民又於一分之中復以
 十一十二二十而三輸之於王如是而已後三者雖
 非任地然有司所掌利歸公上故亦謂之賦而繼於
[001-24a]
 任地之後詳考大府一職既有九賦之式又别有邦
 國及萬民之貢則九賦非任民之賦可知矣
以九式均節財用一曰祭祀之式二曰賔客之式三曰
喪荒之式四曰羞服之式五曰工事之式六曰幣帛之
式七曰芻秣之式八曰匪頒之式九曰好用之式
 大宰之制國用有三曰九職曰九賦曰九式而九式
 之均節財用特見於九賦之後是専為九賦設也故
 大府有九賦之式而不言九職九貢之式非無式也
[001-24b]
 大宰三十年之通制國用若九貢不在頒用之數則
 以之待吊用九職不在頒用之數則以之充府庫此
 成周備先具之道非若九賦為國家之經費也惟九
 賦為國家之經費故大府之式法曰闗市之賦以待
 王之膳服邦中之賦以待賔客四郊之賦以待稍秣
 家削之賦以待匪頒邦甸之賦以待工事邦縣之賦
 以待幣帛邦都之賦以待祭祀山澤之賦以待喪紀
 幣餘之賦以待賜予是九者責之有司皆有式法焉以
[001-25a]
 式法待之論之則自賓客以至賜予皆有司之事以
 式法待之可也若王之膳服則何拘乎式法若拘以
 式法則膳夫何以不㑹王之膳外府何以不㑹王之
 服以至膳禽飲酒裘與皮事亦何以皆為之不㑹是
 數者皆至尊所御不可以有司之法㑹之也若大宰
 佐王論道則善服有式乃養成君徳之大者此大府
 列膳服於九式之先豈無意哉
以九貢致邦國之用一曰祀貢二曰嬪貢三曰器貢四
[001-25b]
曰幣貢五曰材貢六曰貨貢七曰服貢八曰斿貢九曰
物貢
 九賦任地九職任民二者皆行于王畿千里之間而
 王畿千里之外隨其地之逺近小大立為邦國九等
 之貢九貢之目雖不詳見考之鄭氏自有成説因二
 鄭之説而參之禹貢則有可以類推者禹之甸服實
 維兾州其外八州别為侯綏要荒無因其地之所宜
 責其地之所有故曰任土作貢用人以九貢致邦國
[001-26a]
 之用亦若是而已祀貢即浮磬菁茅之類嬪貢即絲
 枲絺紵之類器貢即銀鏤砮丹之類幣貢即纎縞織
 皮之類材貢即栝栢篠簜之類貨貢即金玉蠙珠之
 類服貢即𤣥纁纎纊之類斿貢即羽毛璣組之類物
 貢即魚鹽橘柚之類是九物者雖禹貢任土之舊亦
 可推見成周九貢之法然大宰之于邦國謂九貢而
 秋官大行人之六貢亦同九貢之目者何也蓋有歳
 之常貢者有因朝而貢者因朝而貢則大行人之六
[001-26b]
 貢也嵗之常貢則大宰之九貢也小行人又有所謂
 令諸侯春入貢其此之九貢歟
以九兩繋邦國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長以貴得
民三曰師以賢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
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
九曰藪以富得民
 兩聮也屬也蓋人心以類相合而皆聽命于上不為
 之兩則渙散暌異莫相統一聽其自兩而無所繋乎
[001-27a]
 其間則人心莫知所從相違相尤為患滋甚孟子曰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
 心斯得民矣其要在于所欲與聚所惡弗施非兩相
 聨屬而何成周于是設大宰之官自六典以至九貢
 特先王維持天下之法制至此總攝人心而歸之于
 一然後有所謂九兩牧即施典于邦國而建其牧者
 長即施則于都鄙而建其長者師即學校之傳道授
 業者儒即道徳之化民成俗者宗如正室門子之類
[001-27b]
 可以收三族之親踈者主如郊甸任地之類不屬乎
 吏而自為之主者吏如鄉遂公邑之吏各分其職而
 治民之事者以至友如鄉田同井之友藪如養蕃鳥
 獸之藪是九者皆有得民之實惟先王繋之有道故
 其權一出于上而納天下于皇極之世粤自上失其
 道民散久矣陵夷至于春秋之後齊晉吴楚迭主夏
 盟六卿三家顓執國政道術分裂而田駢慎到之徒
 人自為師儒學不明而畏壘之人乃有尸祝社稷之
[001-28a]
 事田懐屈景之族蟠據國中繕甲京城或以不義而
 好勇至于朱郭任俠脱人之急刁卓殖貨富擬封君
 然後知九者得民固不可使之奔軼四出而無所聨
 屬于上此先王所以為固結人心之本不容一日釋
 者也然曰牧曰長曰主與吏曰宗與藪無非𫝑與利
 之所在後之有天下者猶得以操其柄而制其變若
 儒與師友疑似不辨或至于䧟溺人心此夫子以儒
 道設教于洙泗之間七十子之徒師友淵源萬世宗
[001-28b]
 主亦可以騐其得民之效然則大宰列是三者于九
 兩之中則知先王之繋民勢與利云乎哉
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國都鄙乃縣治象之灋于象
魏使萬民觀治象挾日而斂之
 近代為朞年一變之説者引此經以為證殊不知此
 非變法也特新之而已鄭氏謂重治灋新王事是也
 鄭氏又謂正月朔日布王治之事於天下至正嵗又
 書而縣于象魏使萬民觀焉葢以小宰互文推之其
[001-29a]
 理殊不然小宰正歳所觀不言縣治象則知非大宰
 縣治象之時也大宰縣治象繼于正月始和之下是
 以周正建子示萬民以更始之意何必就合乎小宰
 之説至謂象魏為闕尤所未安據左氏哀三年魯灾
 季桓子御公立于象魏之外命藏象魏若此未可據
 謂之闕也魏即巍巍之貌也蓋治見于象者為治象
 書治象之法者為象魏兩觀之縣象魏者為魏闕縣
 之十日即斂而藏之至小宰于正歳帥屬而觀則觀
[001-29b]
 之于已歛之後此其序也教官政官刑官倣此
乃施典于邦國而建其牧立其監設其參傅其伍陳其
殷置其輔乃施則于都鄙而建其長立其兩設其伍陳
其殷置其輔乃施法于官府而建其正立其貳設其攷
陳其殷置其輔
 大宰之六典佐王治邦國八則治都鄙八法治官府
 前已叙之矣今又曰乃施典于邦國乃施則于都鄙
 乃施法于官府者前舉其凡以見大宰之所職今更
[001-30a]
 為之申敕亦以見施行之次第也牧者何大宗伯云
 八命作牧九命作伯此不言伯者伯亦為牧舜于十
 二州為十二牧禹之九州為九牧殷于八州為八伯
 外有二伯周設二伯復為九牧以統九州之諸侯書
 所謂以倡九牧是也監者何王制云天子使其大夫
 為三監監于方伯之國國三人武王之初亦設三監
 皆殷之制成王以三監作亂而令諸侯為監以司糾
 察之任書所謂王啟監厥亂為民是也設其參者鄭
[001-30b]
 氏以為卿三人王制所謂大國次國三卿是也傅其
 伍者鄭氏以為五大夫王制所謂大國次國小國下
 大夫五人是也陳其殷者鄭氏以為衆士即上士中
 士下士之類置其輔者鄭氏以為庶人在官即府史
 胥徒之類此六者各設其職乃所以施其典于邦國
 者也長者即公卿大夫及王子弟之食采者立于畿
 内為内諸侯是之謂長有長必有屬故為之立其兩
 兩即鄭氏所謂兩丞之類以至殷亦衆士輔亦府史
[001-31a]
 胥徒即都家宗人都家司馬之所掌者是也正者何
 即六官之長如天官冢宰之類各帥其屬以舉邦治
 是之謂正有正必有屬故為之立其貳設其攷即鄭
 氏所謂小宰宰夫之類以至殷亦衆士輔亦府史胥
 徒即宫伯宫正以下凡六品所掌者是也然周自武
 王克殷之後立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賢位事惟
 能所謂邦國之君臣都鄙之長屬官府之正貳固已
 截然有一定之制初不待太宰之所建所立以至陳
[001-31b]
 之置之也當是時也周公攝政制禮作樂典章文物
 粲然大備于是設為六典八法八則之制以作新天
 下之治前所謂申敕之者是矣
凡治以典待邦國之治以則待都鄙之治以灋待官府
之治以官成待萬民之治以禮待賔客之治
 上經言施典法則于邦國官府都鄙而邦國官府都
 鄙之有所治于大宰者又復以此待其治猶以為未
 焉復舉所謂官成賓禮而待之且八法之官成本以
[001-32a]
 治官府而此則曰待萬民之治八統之禮賓本以馭
 萬民而此則曰待賓客之治何也官成雖用于官府
 而八成所謂政役閭里師田稱責無非民也禮賓雖
 以馭萬民而大小行人司儀掌客之所職者無非賓
 客之事也蓋有國斯有禮有土斯有民邦國官府都
 鄙雖不同而二者之治則亦相參而用之耳
祀五帝則掌百官之誓戒與其具脩前期十日帥執事
而卜日遂戒及執事眡滌濯及納亨贊王牲事及祀之
[001-32b]
日贊玉幣爵之事祀大神示亦如之享先王亦如之贊
玉几玉爵大朝覲㑹同贊玉幣玉獻玉几玉爵
 祀天大禮也其次五帝也大宰言祀五帝而不言祀
 天以王者祀天不敢指而名之故大宰所掌者祀五
 帝而已言祀五帝則祀天可以類舉也蓋蒼蒼正色
 者天也主宰萬物者帝也帝之與天名異而實同上
 古之君徳同乎天萬世推之尊以祀配帝天亦謂之
 帝月令所謂其帝大昊其帝炎帝其帝黄帝其帝少
[001-33a]
 昊其帝顓頊是已若鄭氏言帝出于緯書蓋指五精
 之君以經意推之其殆大宗伯所謂青圭赤璋白琥
 𤣥璜所禮之四方者耶經于四方初不言帝故器與
 牲幣各放其方之色大宰所謂五帝則牲玉幣爵與
 上帝同其用然後信大宰所謂五帝者即月令之五
 人帝也方其祀事之始百官在列大宰臨之誓者警
 之以言戒者敕之以事具謂備其牲牢鼎俎之物脩
 謂嚴其掃除糞洒之事如此則恭敬誠慤之念固已
[001-33b]
 素孚于未祀之先矣于是前期十日帥執事而卜日遂
 戒至祀前一日及執事眡滌濯又至納亨之夕王袒而
 迎牲射牲割牲大宰則剪其毛而贊之焉及至于行事
 授以奠焉五帝之祀如此則祀大神示可知也祀大神
 示如此則享先王可知也故皆曰亦如之惟玉几所以
 依神玉爵所以薦神獨于享先王用之人事尚文故耳
大䘮贊贈玉含玉作大事則戒于百官贊王命
 君薨百官聽于冡宰不以天下忘乎親也故雖國政
[001-34a]
 之大者亦委而聴焉含玉施于始死之時贈玉施于
 既窆之後此喪禮之末共于典瑞専于大宰職也而
 必曰贊云者是知百官雖聴于冢宰而冢宰實未嘗
 一日而廢乎王命也
王眡治朝則贊聴治眡四方之聴朝亦如之凡邦之小
治則冢宰聴之待四方之賔客之小治
 朝儀有内外邦治有大小此二事最相闗屬皆所以
 為大臣之體治朝在路門之外日朝以聴國事者也
[001-34b]
 四方之聴朝者天子巡狩征伐諸侯各朝于方岳之
 下者也二者天下之大權皆天子親之冢宰特贊之
 而已二者之外則冢宰為之決其小治或謂小治如
 八法八則九貢九賦之類不以詔王者皆小治也以
 此為小孰為之大故嘗謂天子眡路門之朝則冢宰
 為之聴其小治如宰夫所言禁令之類天子聴方岳
 之朝則冢宰為之待四方賓客之小治如職方氏所
 言戒令之類是謂政無大小皆所兼統内外得其宜
[001-35a]
 矣
嵗終則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㑹聴其致事而詔王
廢置三嵗則大計羣吏之治而誅賞之
 嵗終受其㑹者受百官府所致之㑹也有小宰焉以
 官府之叙受羣吏之要贊冢宰受嵗㑹嵗終則令
 羣吏致事又有宰夫焉嵗終則令羣吏正嵗㑹月終
 則令正月要旬終則令正日成而以攷其治葢有官
 必有事有事必有考有考必有時日之有成日考之
[001-35b]
 也宰夫受之月之有要月考之也宰夫令之而小宰
 受之嵗之有㑹嵗考之也小宰贊之而大宰受之考
 績設官其序如此是以嵗終之際大宰則以是令之
 于百官府使之各正其治謂之百官府則六官皆總
 而不止乎治官之屬所以為大宰統百官之任何謂
 統百官之任曰㑹曰要曰成雖考于三官而實散見
 于三百六十職之中酒正之日入其成月入其要司
 㑹之以參互攷日成以月要攷月成以嵗㑹攷嵗成司
[001-36a]
 書及事成則又入要貳焉此見于治官之屬者然也
 至於司徒則正要㑹鄉師則受役要司馬于要則受
 之士師于要則正之此見于六官之屬者然也不特
 此而已王制曰司㑹以嵗之成質于天子冢宰齋戒
 受質大樂正大司冦市三官以其成從質于天子大
 司徒大司馬大司空齋戒受質百官各以其成質于
 三官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以百官之成質于天子百
 官齋戒受質夫司㑹天官也大司徒之與市三官地
[001-36b]
 官也大樂正大司馬大司冦大司空則四時之官也
 司㑹質其成矣三官乃從司㑹而質于天子冢宰贊
 天子受其質矣三官則以百官之成質于天子以是
 知六官之屬皆在所考六官之長皆預考績冢宰則
 統百官而操其柄焉以是受其㑹則兼總乎三百六
 旬之成以是聴其致事則兼決乎三百六十職之事
 于是嵗終則詔王行廢置之法至三嵗之乆則又大
 計羣吏之治而行誅賞之法夫三嵗之誅賞固大于
[001-37a]
 嵗終之廢置也廢置詔王而誅賞不以詔王者何耶
 嵗終之考覈方嚴則行之以天子之命三嵗之考覈
 既審則守之以一代之法司㑹曰以周知四國之治
 以詔王及冢宰廢置則廢置之詔王可知也宰夫曰
 凡失財用物辟名者以官刑詔冢宰而誅之其足用
 長財善物者賞之則誅賞之責于大宰可知也㑹計
 之法一舉而上下體統得其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