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c0063 詩瀋-清-范家相 (master)


[013-1a]
欽定四庫全書
 詩瀋卷十三
          柳州府知府范家相撰
 小雅
  小旻
此惡小人邪謀亂國將以致難故臨深履薄不勝戰兢
之懼焉荀子及樂王鮒引此甚明葢小人自專自恣盈
庭之人誰敢攖其鋒而執其咎乎行邁之謀築室之議
[013-1b]
坐見淪胥思一奮而無由彼其如虎而翼也如大河之
前横也孰則暴之馮之詞直義顯通篇一意
先民是經指文武周召大猷是程指顯謨承烈
  小宛
此當從朱子為兄弟相戒之詞但殷憂如此則刺時亦
在言外毛公因禮記引明發二句指為文王因以先人
為文武而序為宣王時詩非也四章明云無忝爾所生
則先人二人非父母而何
[013-2a]
鳴鳩小鳥其飛戾天陸農師曰勉强故也即首二句可
貫全篇明發有懷勉懷親也飲酒温克勉去疾也中原
之菽唯民所采蜾蠃負子敎誨易成勉從善也月征日
邁力雖不齊夜寐夙興勤有可恃勉力學也今之時桑
扈則啄粟矣填寡則岸獄矣握粟以出卜殆無地不當
側足者唯有温恭小心戰兢自持庶幾無隕于薄氷無
墮于深淵終惕之以禍而勉之以不得不然也時事不
可知哉
[013-2b]
  小弁
此宜臼在申其傅作此欲以感動幽主也鸒斯不能反
哺而歸飛猶得提提我其不如鸒斯也哉民莫不穀而
我獨于罹豈其得罪于天乎我其何辜于天究伊何而
獲罪真無如之何也
柳之菀也鳴蜩集而嘒嘒淵之漼也&KR0841葦托而淠淠言
大無不容也韓/傳舟無柁則不知所届心之憂則不遑假
寐葢憂王之不知自主也
[013-3a]
鹿之奔也尚求其麑雉之飛也尚求其雌我之被逐殆
鹿雉之不若耳譬壞木無枝誰不疾其無用而伐之歟
下遂接言伐木之狀
王之信讒如飲醻酒不加慈惠舒緩以究之如彼伐木
者斯其根即掎其巔而析之以為薪斫以斧即扡之以
手不斷絶離析之而不止何其忍也掎者拽之使倒扡
者披也
山髙而人能陟之泉深而人能浚之垣雖隔能禁人之
[013-3b]
耳相屬乎纔言之生誰不知之言其可易哉我躬不閲
遑恤我後知其被逐而傅成之者益甚也
  巧言
君子如怒剛斷足以折奸故亂沮君子如祉聰正足以
止邪故亂已亂者讒言之亂正青蠅曰交亂四國是也
荏染柔木樹之以為審音之用往來行言數之以見輿
論之公彼小人者時而為蛇蛇之碩言則儼然出之口
矣時而為如簧之巧言則見其顔之厚矣亦何難審而
[013-4a]
辨之
  何人斯
暴公譖蘇公而與之惡蘇公先借從者之媒孽以為言
前四章極形其伺察交搆之狀而暴之行亦在言下
爾之安行猶不遑舍爾之亟行何暇脂車但一者之來
豈遂無暇俾得敘伯仲壎箎之好出三物以重詛盟乎
畏之之甚也暴蘇之事無考序葢傳之自古
  巷伯
[013-4b]
萋斐羅織成文如貝之生而成錦者然箕星踵狹而口
廣如人之張口進讒者然始因端而傅會繼極口以逞
詞二章各有淺深
寺人不列於君子而夫子與緇衣並稱者身在君側知
讒最審而明目張胆作深惡痛絶之辭濁世之清流不
是過也若云受讒被刑為是切膚之痛則其義淺矣
  谷風
習習谷風因以及雨惡以漸至也及頽則轉為焚輪矣
[013-5a]
維山崔嵬喻頽風捲地之狀三章祇一意君臣道衰而
朋友之義絶詩人所以深刺也杜詩宫中聖人奏雲門
天下朋友皆膠漆反而觀之可以見巧言何人斯巷伯
谷風之義
  蓼莪三十三年六月二十/六日荆門閘改定
蓼莪辭皆自責而序專刺王者終飬之孝無伸征役之
重可知也莪也而為蔚為蒿雖以自責誰實使之若曰
昔為中阿長養之材今直視為道旁之賤草矣傷哉劬
[013-5b]
勞之生我以有此身也其何以堪葢兩意俱到
瓶罄而罍恥舊説子喪其心親亦恥之大小之喻進一
層以自責也後漢陳忠喪服疏云已之不得終竟子道
者亦上之恥葢以瓶自喻以罍喻上也可合而觀之
朱氏善謂此傷父母之既沒與陟岵鴇羽不同然下云
民莫不穀我獨不卒謂不能終養于卒也作父母見存
為是
  大東
[013-6a]
後序謂譚大夫作此告病然詩曰小東大東則告病非
止譚國葢舉大勢而直言之西方之國亦必如是也詩
云西人之子非民人也葢指在位之小人私人舟人則
是嬖倖
有饛簋飱黍稷之薦祭之隆也有捄棘七廩人之摡禮
之備也周道之上砥平矢直王路之坦蕩太平之景象
也三者唯古為然而今則否是以顧之而出涕也 陳
氏曰匕之别有四有黍稷之匕有牲體之匕有疏匕有
[013-6b]
喪匕三匕以棘喪匕以桑廩人所摡黍稷之匕也饔人
之所摡牲體之匕也柶匕也所以取飯簋瓦器髙一尺
容一斗二升取飯于簋其匕曲而長
以有冽之氿泉而浸彼穫薪則薪不能然猶困疲之東
人不堪重以賦役也夫薪是穫薪何故浸之寒泉也尚
其收而載之哀我憚人何忍疲諸奔命也尚其寛而恤

私人之子百僚是試左氏所謂政以賄成而官之師旅
[013-7a]
不勝其富也吏道雜而多端末流之淆亂大概如此
後三章以天漢喻君王以衆星刺在位也織女七襄而
不成章襄去也一日之間/自卯至酉去七舍牽牛徒睆而不可服箱耕織
之罔恤也啓明長庚之徒耀有捄天畢之空施出作入
息之不分漁獵網罟之莫事也箕翕其舌斗揭其栖徒
有簸揚挹取之形而東人之困滋甚矣韓詩外傳曰夫
擅使人之權而不能制衆於下在位者非其人也得其
㫖矣
[013-7b]
  四月
征役乃人臣之分况自夏徂冬尚不逮楊柳雨雪之期
而詩之哀怨如此者殘賊之害雖盡瘁以仕而寧莫我
有是以不勝其憤也先祖匪人者人本乎祖先祖雖亡
其神靈匪猶是人乎胡寧忍予而莫予救也猶雲漢所
云父母先祖胡寧忍予之意諸解皆失之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殊尤之材也乃廢為殘賊而莫知
其尤相彼泉流有清有濁激揚之分也乃不分清濁而
[013-8a]
一并搆揚其曷以能穀乎下章遂言江漢盡瘁之苦三
章蟬聨而下末二章言欲髙飛深藏而不得也
  北山
孟子曰是詩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其父母也已盡通
篇之意後四章但言行役不均而失養之怨自明
嘉我未老鮮我方將若猶知其才之可用者但為此輩
所遏抑耳惟其出入風議靡事不為是以使我賢勞以
遂其逸樂其如我有父母何哉
[013-8b]
  無將大車
大車載多行遲不勝塵冥之苦猶大夫任重責難反受
小人之汚衊也任勞任謗不可以多思多思徒自病耳
二章曰不出于熲言憂思晦昧摠無由一出于光明也
魯詩作周大夫親信小人詩人戒而諫之亦通
  小明
此與北山大㫖略同北山直而小明婉以無父母可念
耳共人即下靖共之人以在朝燕息之小人稱之曰共
[013-9a]
人勸之曰正直動之以神聽其㫖微而婉矣衰亂之世
賞罰不明内外大小胥無任事之人可見
首言二月初吉是蒙上文至于艽野而言二章日月方
除是冬盡春初之侯三章又言日月方奥是首年歲暮
啓行次年二月至艽野四月尚無歸期也
  鼓鐘
幽王未嘗東巡淮水後儒疑序為誤韓詩作昭王以左
傳有南征不復之語可証也與詩殊不相類或曰穆王
[013-9b]
有塗山之會塗山在淮南後又西巡伐徐徐與淮近當
為穆王時詩但變雅無幽厲以上詩也考左傳椒舉對
楚靈有幽王為太室之盟戎狄叛之之語友人姜白巖
謂淮水出桐柏山桐柏與太室皆豫州山杜注謂即中
嶽然則幽王因太室之樂沿桐柏而作樂不必定至淮
水也毛序似必有據不可廢
以雅以南以笙磬琴瑟奏二南二雅也以籥不僭以籥
舞南雅不僭忒也行列僭差謂之僭詩若曰二雅二南
[013-10a]
文武之德也今之奏樂者淑人君子也耶何其德之不
猶也
  楚茨
楚茨十篇序皆傷今思古以刺幽朱子以辭氣不類改
為周初盛時之樂章是也刺幽之詩自節南山以下莫
不悲憤疾苦何此十篇樂易和平如此明是經師迷失
經之次第并其序而亂之者諸家猶疑此篇首四句及
甫田我取其陳一句為傷今思古之証不知此篇言蒺
[013-10b]
藜易生始而楚楚俄而抽棘葢借其生意以興黍稷之
與與翼翼也我取其陳二句言年歲屢登積貯足以食
農而接之曰自古有年猶頌云匪今斯今振古如兹也
何當强就序說乎
朱子以此四篇皆公卿有田禄之詩按左傳引我疆我
理二句明云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則非
公卿可知周禮鐘師云尸出入奏肆夏又左傳金奏肆
夏之三詩曰鼓鐘送尸是金奏肆夏也公卿焉得用之
[013-11a]
郊特牲曰大夫之奏肆夏由趙文子始也如以為公卿
大夫之詩則仍是衰世之音矣
楚茨天子時祭之樂歌也周之盛時年豐時和烝嘗之
際致敬備物神享其奉福流無窮首言年豐備物皆重
農力穡所致周以穡事開國故推本言之次言絜爾牛
羊以往烝嘗分明道出時祭言烝嘗以該禴祀也
詩凡六章各有頌禱之言見於章末明主祭者節節盡
其誠敬幽無不格也首章豐登備物先祭以戒事二章
[013-11b]
序事辨賢祝祭于廟門此初獻以求神之事三章君婦
獻尸有司助以將事此初獻至六獻之事四章饋食酳
尸祝致神意以嘏主人此八獻九獻祭畢受嘏之事五
章禮成送尸有司因以徹俎此祭畢送神之事六章祭
既畢合宗族以散神惠徹樂而奏于寢此祭畢之燕禮

姜炳璋曰宗廟之九獻一獻王祼二獻后祼三獻王薦
腥四獻王亞獻于是薦朝事之豆籩各八五獻王薦熟
[013-12a]
六獻后亞獻于是薦饋食之豆籩各八七獻王酳尸于
是薦加事之豆籩各八八獻后酳尸亦薦加事之豆籩
各八是為八獻既酳尸畢后又獻羞籩羞豆各二諸臣
乃進而酳尸是為九獻然分之為九合之實止三節薦
腥一節薦熟一節酳尸一節也二章或肆或將祝祭于
祊是薦腥第一節也三章君婦莫莫為豆孔庶是薦熟
第二節薦豆籩之禮也四章工祝致告徂賚孝孫是酳
尸第三節而祭事畢矣五章六章乃送尸徹俎燕私之
[013-12b]
禮非正祭文
  信南山
信南山烝祭之樂歌也楚茨兼烝嘗而此復專言烝祭
者時祭之終田功之成尤重之也二章雨雪雰雰正冬
祭之侯末章特言是烝是享明非他祭可混
井田始于黄帝而詩言維禹甸之者洪荒汨蕩水土平
而疆理新實自禹始也故孟子言井田亦始夏后氏井
田三代相因改邑不改井周之井田本仍殷制但周尺
[013-13a]
小於殷尺八尺為步步百為畆約計百畆適當殷之七
十畆以授一夫未嘗變易井田改造溝洫以為疆理也
葢殷末豪强兼并經界不正民無恒産至周一一從新
更正是之謂我疆我理耳
古者八尺為步步百為畆畆之中為壠以種穀有似今
之田疄故曰壠畆也壠濶一步長百歩終于一畆壠下
有水道以通水於溝謂之畎壠髙而畎低畎深一尺廣
一尺其長亦終于一畆凡一畆三壠三畎皆向南向東
[013-13b]
故曰南東其畆
姜炳璋曰匠人百畆為夫夫間有遂九夫為井井間有
溝凡遂在田首攔截于田之起處使諸畎之水得以同
注于此也凡遂之東入于溝者必横截于畆之南諸畎
之水皆直注于遂畎直畆亦直遂東則畆南矣遂之南
入于溝者必横截于畆之東遂南則畆東矣總不出孔
疏縱横二字集傳所謂順水之性是也何以不言西北
水勢所注非東則南自無西北之可言耳畆雖有西北
[013-14a]
而溝遂總在東南一縱一横者溝遂之定制則畆但言
南東可矣
溝洫之制詳于考工匠人凡耜廣五寸二耜為耦一耦
之伐廣尺深尺謂之畎田首倍之廣二尺深二尺謂之
遂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廣二
尋深二仞謂之澮專達于川各載其名此地官遂人所
未及者合觀之而溝澮之制可明但遂人治野與匠人
治溝洫不同之處前儒聚訟不可不亟講也附載遂人
[013-14b]
匠人溝洫不同辨于後
 周禮小司徒遂人治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
 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澮澮上有
 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于畿葢自一夫以至萬
 夫皆以十為數考工記匠人治溝洫田首有遂九夫
 為井井間有溝方十里為成成間有洫方百里為同
 同間有澮專達于川葢自田首之逐至于同間之澮
 皆以九為數據遂人則九萬夫當得九川據匠人則
[013-15a]
 九川合為九萬夫惟有一澮遂人之溝澮太多而匠
 人太少于是鄭康成註遂人指為鄉遂法于匠人則
 指為畿内之采地朱子從之以注孟子然鄭註于他
 經本無所徵觀小司徒職明云經土地而井牧其田
 野則畿内田皆井授豈獨鄉遂且遂人之法自遂而
 溝而洫而澮以達于川匠人之法亦自遂而溝而洫
 而澮以達于川安見遂人之為鄉遂而匠人之為都
 鄙哉前儒夾漈鄭氏永嘉陳氏薛氏皆推明遂人匠
[013-15b]
 人溝洫之合而詆鄭註之失大意謂匠人之制舉大
 概而言遂人之制舉一端而言也匠人所言者開方
 法遂人所言者積數匠人專就井地言之遂人兼溝
 涂言之匠人成間有洫非一井之地止一洫而已同
 間有澮非一同之地止一澮而已一成之地九百夫
 一同之地九萬夫其間溝洫多矣井田通于天下豈
 有鄉遂都鄙之異其説至為詳盡初學每苦其浩博
 而莫之究余貫諸家之說為之約其詞曰三代聖王
[013-16a]
 疆理天下井養萬民作為溝洫川澮以佐耕耨備旱
 潦者豈有異制哉凡百畆為一夫其田首皆有遂接
 諸畎之水以入于溝深廣各二尺一夫各一遂遂直
 而溝横溝以接遂中之水入于洫深廣各四尺九夫
 九溝溝横而洫直洫以通諸溝之水入于澮深廣各
 八尺九百夫為一成凡有九洫洫直而溝又横若一
 同之地為百成中有九十洫横以九澮而兩川周其
 外是為萬夫之地澮之深廣各二尋直達于川是故
[013-16b]
 田間之水必由遂入溝由溝入洫由洫入澮澮乃專
 達于川遂人之溝洫雖多實則千夫有澮即匠人同
 間之澮也萬夫有川即匠人同間有澮專達於川之
 川也一而已矣遂人以九起數者百里之地五溝五
 涂居十分之一連溝洫而增一夫也匠人以十起數
 者除溝洫而專言井地故減一夫也遂人九百夫之
 地各有九洫實止八洫九萬夫之地名有八十一澮
 實止七十二澮兩川各環其外豈有二哉朱子後亦
[013-17a]
 悟鄭康成之失而孟註未及改正未知何故學者毋
 泥于一説而不通也按語録子約問井田之法一鄉/一遂各一萬餘夫各百洫十澮
 一川洫澮恁多匠人一同九萬夫止十洫一澮洫澮/反少何也朱子答以此采地之制異于鄉遂次日又
 曰昨夜說匠人之制無許多溝洫其實不然適間檢/看許多溝洫與遂人之制一般子約看不仔細耳此
 朱子已悟鄭/註之失矣
 方望溪曰先儒謂遂人匠人之法不同葢以遂人百
 夫有洫而匠人成間有洫乃九百夫之地遂人十夫
 有澮而匠人同間有澮乃九萬夫之地也不知百夫
[013-17b]
 有洫而九百夫之地不過為洫者八其外始有澮環
 之千夫有澮而九千夫之地不過為澮者八其外始
 有川以環之積而至于九萬夫之地亦不過為澮者
 七十有二環澮之川九而已矣其環于百里之外者
 即環于三十里外之川也同間之澮積數雖多其實
 即千夫之澮同間之澮所達之川即千夫之澮所達
 之川遂人匠人之法一而已矣其曰專達于川者洫
 必由澮以逹澮則直達於川也
[013-18a]
 姜氏曰少司徒云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
 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此賦税之法也今以開
 方法準之一邑二里積而為甸八里也夫方十里為
 成井百夫九百何故以八里定賦乎葢除去三百二
 十四夫使治溝洫而不税其出賦税者但五百七十
 六夫故但以六十四井為率而云八里不盡一成之
 數由是而至四都亦以是為賦而不盡一同之數可
 見先王溝洫之重遂人兼言之匠人除去言之少司
[013-18b]
 徒又除去治溝洫以之定賦税一而已矣
 司馬法云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十為通通十為成
 成十為終此出車制也其以井起數云井十為通通
 十為成者連溝洫言之即遂人之百夫千夫也成十
 為終即遂人之萬夫也遂人既合於匠人則司馬法
 亦合匠人矣至朱子注孟子請野一節之悞詳見大
 田之詩
中田有廬孔疏謂古者宅在都邑田于野外農時出于
[013-19a]
田中作廬以便田事毛竒齡曰百畆之宅其半在邑冬
月皆入保城豈可容哉考工記王城七里鄭氏言公城
七里尚書言七十里之國有三里之城今但以五里之
城折中言之五里者五五二十五里也每里九家四分
之為四九三百六十家則二十五里所容不過九千家
今以公侯百里為斷百里者萬里也萬里萬井所容止
八萬家而九千家之地何以容之葢二畆半在邑者城
外之邑也王制量地以制邑凡鄉遂皆有邑公家曰公
[013-19b]
邑私家曰私邑食采曰采邑丘曰丘邑都曰都邑比長
黨正皆有官居自邑而丘甸民於冬月聚處其中所謂
邑里入保者保此而巳即近郊之民亦必附郭而居不
宜虚城中市廛以待冬月一時之入也
是剥是菹獻之皇祖因農田之所登重之也古者天子
自有田以種𤓰華不斂之民間周禮塲人之職祭祀供
其果蓏是生𤓰也至八月剥𤓰乃淹漬之至冬以成菹
獻之皇祖以重田物是烝祭之時物也
[013-20a]
鸞刀啓毛是主人親自殺牲祭統曰君親鸞刀羞嚌是
割所羞之嚌肺熟割也禮器君親割牲亦是熟割若祭
義云君牽牲入于廟門卿大夫鸞刀以割取膟膋則是
生割而無君割牲之文夫嚌肺牲體君俱親割况告幽
全乎當是君刺牲而卿大夫贊之
此詩或引祭義君牽牲一節指為諸侯祭祀之樂歌按
記云卿大夫序從入廟門麗于碑卿大夫袒而毛牛尚
耳鸞刀以刲取膟膋以退似即代君割牲之文非專指
[013-20b]
諸侯之祭樂記食三老五更于大學天子尚袒而割牲
况宗廟乎
  甫田
甫田美勸農也首章適南畆烝髦士勞農勸相三時弗
懈而省耕補助之意亦在言下想見成康富庶之美有
自來矣歲取十千者百取其十萬取其千什一之征也
取其陳以食農人則自古有年可知
二章上五句言方社之祭極其誠敬是以獲此有年也
[013-21a]
方者四方之神天子祭四方歲徧社五土之神祭法共
工氏之子后土能平九州祀以為社是也用羊不用牛
者方社不同社稷也下四句接言田祖既祭甘雨時降
是以黍與與稷翼翼以穀我士女田祖先嗇也
報以介福萬壽無疆農民之禱君也千倉萬箱百姓足
而君孰與不足農夫之慶即君之介福而願其萬壽之
無疆
  大田
[013-21b]
大田美勤農也首從播穀說起二言田祖神功蟲不害
稼三言收穫豐盈末言祭方之誠無非勤農之意 秉
畀炎火毛以炎火為盛陽是也祝融司令螟蝝潛消不
啻田祖之秉畀于炎火非如集傳所引如姚崇之焚蝗
周人百畆而徹其井田雖仍殷舊而取民之制不同殷
人七十而助謂一井九區每區七十畆中為公田廬舍
在内八家各授私田一區但借其力以耕公田而不税
其私田故曰助者藉也周仍殷制一井九百畆分之九
[013-22a]
夫各授田百畆廬舍亦在内而歳取其所收之什一故
曰徹者徹也鄭氏曰徹者通也通天下之法也周禮小
司徒遂人及考工記匠人皆云九夫為井不云八家同
井亦無公田之名孟子言王政必曰耕者助而不税若
周既有公田則名雖為徹實即是助何必更舉助法以
勸時君乎乃詩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孟子引之曰雖
周亦助何也葢周制一夫各授私田百畆其税于公也
雖不云供其公田十畆之八實不啻私其九而公其一
[013-22b]
故曰其實皆什一也當時百姓尊君親上雲萋雨祈上
下交歡故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耳徹法與助原不相
背左傳曰穀出不過藉公羊曰什一而藉藉即助也穀
梁傳又明出公田二字曰私田稼不善則非吏公田稼
不善則非民是周之井田原有公田之名可知即什一
亦是藉民之力與助無二也故孟子引詩以堅滕文之

曰孟子鄉田同井井九百畆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
[013-23a]
畆同養公田豈非周之井田耶曰上文明云惟助為有
公田此曰公田正殷之助法也若是周之徹法則當時
經界雖不正民間遺制猶存何必詳言其形體以告滕
文乎但殷人七十而此言百畆則是就周之井田言之
也就周之井田以行殷之助法改九夫為八夫以中間
一夫之田為公田藉而不税此孟子復古宜今之良法
美意也
曰孟子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其説如何曰
[013-23b]
此鄭氏之悞而朱子因之者也鄭氏以遂人為鄉遂法
匠人為都鄙法朱子因謂周之徹鄉遂用貢法都鄙用
助法夫天子六鄉六遂諸侯三鄉三遂下文鄉田同井
之鄉即侯國三鄉之鄉請野之野即遂人治野之野也
豈同是野而遂人指郊遂孟子指都鄙乎國中都鄙之
地民居相錯山谷藪澤畸零横斜自難畫井分疆今反
欲行助法郊野鄉遂土地平曠正可行助而反欲行貢
法不亦戾乎馬貴與謂九一授田之制什一取民之制
[013-24a]
是也若國中之地則一夫但授田百畆而賦其十畆之
入所謂以貢法濟助法之窮也孟子欲行助法與有若
盍徹之意不同有若是救其加賦故但舉徹法為言孟
子欲行仁政故改徹為助又有郊野國中變通之法善
讀書者但紬繹上下文而細味之可得解也
來方禋祀以其騂黑詩記謂來南方則用騂牲來北方
則用黒牲獨舉騂黑者略舉二方以適韻是也鄭箋引
周禮牧人陽祀用騂陰祀用黝非詩本義四方之祭不
[013-24b]
在陽祀陰祀之中故孔疏不從
  瞻彼洛矣
此王有征伐之事召諸侯于洛水之上而諸侯美之之
詞韎韐鞞琫六軍之戎服戎飾天子亦服之以講武也
洛之泱泱喻福禄之廣大也韎韐茅蒐染草是蔽膝之
衣韐即是鞞周官云凡有兵事韋弁服左傳所謂韎韋
之跗注也本士之戎服而天子講武亦服之鞞琫有珌
天子之刀飾也
[013-25a]
  裳裳者華
裳華天子燕嗣位之諸侯也孔叢子曰天下有道諸侯
世保其禄故于其來朝賜以燕而嘉予之維其有章禮
文之備乘其四駱車乘之美左武右文無所不能見嗣
位之稱也曰是以似之者似其先人之為諸侯者也説
苑曰舉古之君子以美之亦通
 
 
[013-25b]
 
 
 
 
 
 
 
 詩瀋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