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c0063 詩瀋-清-范家相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詩瀋巻一
          栁州府知府范家相撰
 總論上
  原詩
詩何自起也天庭軒轅載籍無稽學者苐弗深考惟虞
書有詩言志歌水言之文先儒謂即詩之道所自昉愚
謂虞書所言乃詩歌聲律之用非詩之道始自虞廷也
[001-1b]
孔頴達曰明堂著土鼓之文黄帝有雲門之樂至周時
尚有其聲則是樂器之音遂人為辭其即為詩之漸由
此言之則知大庭軒轅之先亦必有詩明矣夫上古之
樂諒不如中天之美備然而擊壌之音必比之以耕鑿
之謡此非土鼓葦籥乎而謂雲門大夏不過撞鐘伐鼓
吹竹弹絲已乎葢嬰兒乳子懐嬉戱忭舞之心𤣥鶴蒼
鸞合歌舞八音之節此樂之自然而起即詩之自然而
生也記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比音而樂之及干戚
[001-2a]
羽旄謂之樂樂由天作實以人生天籟人籟同歸一致
詩始於黄農之世與金石而俱宣有斷然者也
  詩名義
詩以言志虞書之言詩盡之矣大序之言曰情動於中
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嘆之不足故咏歌之
夫情之動而咏嘆之滛佚之者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也
於手舞足蹈之中自有協律諧聲之妙其心之竽籟比
竹形而為辭之髙下宫商是之謂詩明乎此思過半矣
[001-2b]
  採詩
三代之盛上自君公卿相下逮士庶編氓未有不知詩
者也黨庠術序之中不出學樂誦詩舞勺舞象四者即
太學之俊秀亦惟是春誦夏弦干戈羽籥而已葢禮樂
不可斯須去身詩以感發性靈樂以導迎善氣先王所
以興賢育才肆成人而有徳者必於是乎在也古之民
不少椎魯其入學而歸農者諒無殊於後世而聲詩之
教則耳濡目染已久是以巷有舞塗有歌雖窮陬僻壌
[001-3a]
莫不有吟咏之聲焉先王又以是觀天下之風而有採
詩之典其初里巷之間官師選其男年六十女年五十
無子者衣食之以採詩為職上之於邑邑移于國國史
録而存之以俟天子五年巡狩所至上之於太師天子/廵狩
所至太師與太史同車率/其属小史同至諸侯之國太師聞於天子天子付太史
彚而奏之以騐風俗盛衰由是匹夫匹婦之歌吟貞良
滛僻悉呈于九重宵旰之間而移風易俗得盡其張弛
之用也迨巡狩廢而太師不至列國諸國之史猶不敢
[001-3b]
不録存之以備大典之復行觀左傳于髙克之事曰鄭
人為之賦清人於莊姜曰衛人為之賦碩人於衛為狄
滅曰許穆夫人為之賦載馳皆東遷以後巡狩不行列
國之史官猶録其本國之詩以待採擇者大序所謂國
史明乎得失之迹是也至於頃王之時魯文公之世諸
侯惡民風之聞於境外并國史亦無紀録矣孟子曰王
者之迹熄而詩亡可勝慨哉
黄楚望曰今之三百篇有出於太師之所採者如周南
[001-4a]
召南是也有出於史官之所録者豳風及周大夫所作
是也其餘國風多是東遷以後諸國史官所自記録者
其時天子不能統一諸侯諸侯善惡無與于周不分美
刺而皆謂之變風以其各自為風也
  聲樂一
生於心而節於音謂之詩故一言詩而樂自寓焉委巷
小兒聨歌拍臂皆可配以管絃優伶俗樂吹竹弹絲亦
能别翻新調一言樂而章曲亦自生焉是故人之有詩
[001-4b]
非必縁樂以作聖人作樂非必因詩以興而詩為人聲
金石絲竹為物聲各有相須之妙聖人見其然因之以
詩入樂亦以樂合之於詩而成樂古之樂不可得聞矣
然觀四詩之中短長參差體製不一明是因詩而合樂
非必因樂以作詩也要之三百五篇有節有調可歌可
絃無非樂章樂譜而已宋國子丞王普言古者既作詩/從而歌之然後以聲叶律和而
成曲自歴代至本朝皆先製樂章而後成譜崇寕以後/乃製譜然後命詞於是詞律不相諧協與俗樂無以異
矣/
[001-5a]
  聲樂二
鄭氏樵曰樂之本在詩詩之本在聲孔子自衛反魯正
樂雅頌得所言詩為樂之本而雅頌為聲之本也其曰
闗雎之亂洋洋盈耳此言聲之和也漢人講詩專以義
理相傳則洋洋盈耳之音安在按夫子論詩有二有主
聲樂者如雅頌得所闗雎樂而不滛之類是也有主義
理者如思無邪詩可以興不學詩無以言之類是也學
詩者固必得其音聲舞蹈以審其鏗鏘鼓舞之神而必
[001-5b]
先求之文詞義理以博其溫厚敦柔之趣古者六經并
陳詩之外别有樂經以教人詩者樂之章曲非即樂也
其可舍義理而言詩乎專言義理猶未至於無詩專言
聲樂則三百篇之在今日必何如而協之音律比之金
石豈可懸空臆度而得之乎漢時三代之遺聲猶在太/常至董卓赤睂之亂始已
淪亡魏人得漢雅樂郎杜夔猶能歌文王鹿鳴騶虞伐/檀四篇太和之未左延年改騶虞伐檀文王三曲更作
新聲唯鹿鳴不改至荀朂又除鹿鳴舊曲别作新詩而/古曲遂以盡廢朱子曰唐開元鄊飲酒禮其所奏樂在
小雅有鹿鳴四牡皇華南有嘉魚南山有臺六篇在風/有闗雎葛覃采蘋采蘩六篇其聲今亦莫聞獨趙彥肅
[001-6a]
有此譜云即開元遺聲不知工師何所考而為此竊疑/古樂有唱有嘆詩詞之外應有叠字餘聲以嘆發其趣
若此譜直以一聲叶一字則古詩篇篇可歌豈其然乎/又其以清聲為調亦非古法姑存之以見彷彿○古譜
載經傳/通考
  聲樂三
内則弟子十三學樂誦詩學記大學始教宵雅肄三皆
樂先而詩後小學之所以為教也子曰興於詩立於禮
成於樂則詩先而樂後大學終身所得之難易先後也
朱子曰三代之時禮樂用於朝廷達於閭里學者諷誦
[001-6b]
其言以求其志詠其聲舞蹈其節以涵養其心則聲樂
之助於詩者為多然猶曰興於詩成於樂其求之固有序
是以聖賢之言主於聲者少而發其義者多得其志而
不得其聲者有之未有不得其志而能得其聲者也此
言須善為體㑹夫樂非徒聲之謂也記曰樂者非謂黄
鐘大吕弦歌干揚也樂之末節也又曰知音而不知樂
者衆庶是也又曰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言其志歌咏
其聲舞蹈其容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是故樂之
[001-7a]
微𦕈之故難言之矣聲樂之教與誦詩並舉學詩即以
知聲聲具於器其事顯而易明故聖人之言之也略若
詩之義理小子未可卒曉故聖人之言之也詳至於成
於樂之樂則必動其本而盡其變别有精微之故以相
喻於音容之外故曰廣博易良者樂之教而夫子聞韶
至於三月不知肉味也詩乃樂章舍聲不可以言詩古
之學者罔不先習其數而施之管絃豈有得其志而不
得其聲者歟若不得其志而得其聲者有之竇公杜夔
[001-7b]
之倫是也惟樂難於詩是以夫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
於樂所謂求之有序也若僅曰音容舞蹈則何難之有
是不可以不辨
  誦詩歌詩賦詩
詩可以誦可以歌可以賦而不可以讀論語孟子於詩
皆曰誦周禮瞽矇歌諷誦詩内則十三學樂誦詩皆不
曰讀而曰諷曰誦諷者背文而諷誦者以音節之謂鼓
琴瑟以合所諷誦之詩也班固曰三百五篇遭秦而全
[001-8a]
者以其諷誦不徒在竹帛也自漢以前學者皆知誦詩
不知廢自何時若讀詩之云則陋儒倡之也歌詩者何
也廣雅曰聲比於琴瑟謂之歌韓嬰曰有章曲謂之歌
無章曲謂之謡葢詩必長言咏嘆之以達其趣人不歌
詩不足以理性情故聲歌各有所宜也淮南子曰歌者
有詩然所以使人善之者非詩也其言至為微妙凡詩
自首章以下二三章只換易一二字成章者即長言咏
嘆歌詩之遺譜也古之歌詩有二有比音而歌者如季
[001-8b]
札觀樂歌風歌雅禮之升歌論語之取瑟而歌是也有
徒歌者楚狂之接輿曾㸃之倚門寗戚之飯牛是也徒
歌雖不比音而其節亦與比音等古之賦詩大約徒歌
之意也古之於詩也諷咏之歌誦之然後可以變易其
氣質而陶冶其性靈若徒曰讀之而已不幾失其所以
為詩乎
  刪詩
孔子刪詩之言肇自子長班固志之藝文安國述之書
[001-9a]
序其傳古矣獨孔頴達曰經傳所引諸詩見存者多亡
失者少不應十去其九於是鄭樵朱子亦疑孔子有編
録而無刪詩之事然朱子論語集注仍遵古說也獨近
時朱氏彛尊力辨其非曰詩掌王朝班之侯國使孔子
一人取而刪之誰肯信從且如肆夏采齊樂師所教之
樂儀也此何不可施於禮儀而刪之騶虞貍首采蘋采
蘩射之節也何故於貍首則去之燕禮升歌清廟下管
新宫大射禮乃歌鹿鳴三終乃管新宫三終何故於新
[001-9b]
宫則去之肆夏繁遏渠天子所以享元侯者故九夏掌
於鐘師此又何不可施於禮儀而刪之正考父受商頌
十二篇於周太史孔子何故反刪其七祈招之詩既善
其義矣何又刪之葢子所雅言一則曰詩三百再則曰
誦詩三百未必定屬刪後之言也此論似為前人所未
及而愚以為不盡然者聖人述而不作六經皆經折衷
以垂萬世若于詩一無去取刪定於其間則今之三百
五篇直非聖人之經矣葢夫子刪詩於詩之施於禮儀
[001-10a]
而不可缺者必不刪去肆夏采齊新宫貍首諸詩皆亡
佚於未刪之先而非刪之於見存者也季札觀樂未嘗
條舉篇目安知詩之一無散失耶即如商頌十二篇孔
子豈肯刪去其七以缺先朝之樂章其早佚於未刪之
前可知若但以詩三百一言據為不刪詩之證失之逺

或曰笙詩六篇經存其目而肆夏采齊新宫貍首諸詩
并其目而亡之何耶曰夫子於周先王盛時之詩不敢
[001-10b]
刪亦不敢補也亡詩之目或存或不存夫子一仍其舊
此述而不作取史闕文之遺意也曰若是則子之不刪
詩明甚又何疑於朱氏之說曰有刪之在前者司馬遷
言古詩三千餘篇孔子純取周詩取其重可施於禮儀
者定為三百五篇是古詩在所不録矣有刪之在後者
東遷以後之詩王不巡狩詩之存於國史者不經王朝
之採録其中貞良邪僻雜出不齊孔子安得不合以韶
武雅頌之音刪而著之於經耶曰貍首一詩其詞尚存
[001-11a]
於大小戴記何以魯詩不存曰此詩見於小戴射義者
止八句見於大戴投壺者十九句文雖殘缺義所必存
苟非原本之逸何以並其目而失之抑經師簡册之遺
漏亦未可知也不見尚書有今文又有古文若百篇之
名伏生俱不及傳此外尚多佚文見於子傳之稱引者
耶即逸禮亦然何獨詩而無之曰如論語禮記左傳所
引之逸詩其皆刪後之詩歟曰如唐棣之詩夫子明曰
未之思也夫何逺之有未必非刪後之言也若其他則
[001-11b]
前所言逸自經師者為多劉歆言詩之初出經師一人
不能獨盡其經或為雅或為頌相合而成是豈無佚章
佚句耶即如鼓鐘一篇三家多昧任侏&KR0867一句十月之
交一篇韓詩多雨無其極二句於皇時周一篇三家多
於繹思一句此其明証也
  正樂正詩
全祖望曰正樂與正詩匪可混而為一子但言正樂則
正樂自有其事如語魯太師以翕純皦繹之節辨大武
[001-12a]
之聲滛及商斥宋齊鄭衛之非正聲宫懸不應用于諸
侯曲懸不應用于大夫八佾歌雍正言指斥皆正樂之
實事也其曰雅頌各得其所者指雅頌之用于樂章而
言非謂變雅之不入樂者一正樂而詩亦與之俱正也
必謂三百篇盡以入樂則如風之桑中溱洧雅之小旻
板蕩當用於何等之樂乎此言亦似是而非夫詩與樂
通樂正則詩亦正不分為二也衰周之樂壊已甚聖人
豈一日偶忘其釐正而身不列廟堂之上欲以匹夫之
[001-12b]
權取僭紊散亡之樂悉舉而復先王之舊非但藉手無
從亦且無徵弗信賤而自專矣其云正樂者非能正宫
懸考音聲定節奏分等威也風雅頌之入樂者各有其
所聖人取其失所者正之使各得其所樂正則詩亦正
故曰雅頌各得其所也若其語魯太師以翕純皦繹之
節告賓牟賈以聲滛及商斥三家之八佾歌雍皆托之
空言而即以為正樂之實事可乎今夫樂亡而章曲猶
有遺文也聖人見師摯諸人之適齊蹈海心焉重悼知
[001-13a]
明王不復作矣於是釐其樂章使後世可考以復古故
正樂即以正詩而非有二也古未有不可入樂之詩桑
中溱洧小旻板蕩雖無施於用而其音節則猶是風與
雅也弹絃可以諷諌為後王之法戒是固孔子絃歌之
以其合於韶武雅頌而附之者也
雅頌得所自有明証如二南為房中之樂是其所也而
闗雎鵲巢又通用之於鄉飲酒禮采蘋采蘩用之大夫
妻主祭是其所也又用之於射禮亦其所也以雅頌言
[001-13b]
之如鹿鳴四牡皇華用之燕饗遣使是其所也又通用
之鄉射用之鄉飲酒禮亦其所也文王一詩諸侯朝㑹
之樂而與大明緜同用之於兩君相見又用之燕禮皆
其所也肆夏繁遏渠宗廟用以配天亦用之享元侯又
用之大祭迎尸雍徹一詩用以祀文王又用之大饗賓
用之徹俎凡此樂章專用通用不可悉舉夫子正其詩
之在風者或錯入於雅雅又入風頌或入雅使各歸其
所雖樂與詩之次第不同要之樂正而詩自正也其但
[001-14a]
言雅頌者雅頌之失所尤甚耳聖人之刪詩也既刪其
無闗輕重無取於興觀羣怨之詩亦刪其不諧樂律不
可以入風雅頌之詩則刪詩亦即以正樂而謂二者絶
不相蒙哉
  學詩
聖人之教弟子必以詩為首何也燕韓生曰六經之策
歸論取之闗雎義莫大焉是故夫子之說詩猶說易也
于見龍在田而本以君子寛仁之功于鶴鳴在陰而擬
[001-14b]
以言行樞機之發百篇表美誡之觀春秋繼王迹之熄
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六經之義一
以貫之矣且夫三百篇之作上自君公卿士下及匹夫
匹婦覊人奄寺此其人非必盡聞道于聖賢素服習乎
禮義以寫其憂愉歡戚之故而聖人胥津津乎道之若
同歸于一致而無所區别者彼其憂愉歡戚之感而有
言皆發於天機情性之自然而不容已即作者亦容不自
知而適合乎聖賢禮義之微以開學者不言而同然之
[001-15a]
趣此教之所以必先於詩也聖人之詩或兼舉本末體
用以言之如思無邪興於詩詩可以興之類是也或專
為言辭專對而諭之如誦詩三百不學詩無以言之類
是也極詩之所至上可以馴致于聖賢下亦足以脩身
而寡過備文章華國之選此聖人所以雅言不倦也聖
門弟子之學詩也習其義不惟其辭故七十子之中不
聞有以作詩名者王厚齋曰子擊好晨風黍離而慈父
感悟周磐誦汝墳卒章而為親從仕王裒誦蓼莪而三
[001-15b]
復流涕裴安祖講鹿鳴而兄弟同食李柟和伯亦自言
於甫田悟進學於衡門識處世此皆有得於學詩者豈
徒以辭章風雅名世哉
  說詩
說詩者何以意逆志哉鄭樵奥論曰善觀詩者當推詩
外之意如綿蠻黄鳥小人之擇卿大夫依之也夫子推
而至于為人君止于仁鳶飛魚躍喻惡人之逺去也子
思推而至於上下察是也善論詩者當達詩中之理如
[001-16a]
切磋琢磨子貢達於貧富巧笑目盼子夏能悟禮後是
也善學詩者當取一二言為立身之本如南容之三復
白圭子路之終身不忮不求是也善引詩者不必分所
作之人所採之地如維嶽降神宣王時詩也夫子以為
文武之徳夙夜匪懈仲山甫詩也左氏以為孟眀之功
小宛幽王詩也祭公以為文王戎狄是膺僖公詩也孟
子以為周公矢其文徳記者以為天王之事令聞不已
說者以為三代之英是也此皆以意逆志之說也愚謂
[001-16b]
孔孟之說詩大約舉全篇而明其大意者少舉一章一
二言而眀其義藴者多舉一章一二言而正言其理者
少舉一章一二言而旁通其㫖者多也全篇之說惟見
於孟子小弁凱風之辨而已一章一二言之說則論語
孝經禮記所載不勝舉也舉一章一二言而正言其意
者如節彼南山殷之未喪師之類可約舉也舉一章一
二言而旁通其㫖者則如子貢之達貧富子夏之悟禮
後凡論孟孝經禮記所載不勝述也葢詩之為道長於
[001-17a]
諷諭故說詩者貴於引伸觸類以盡其變旁推逺取以
暢其㫖使用之無盡藏而思之有餘味若全篇之義作
者既言其志固不必多為之說以示學者矣蘓長公之
論詩曰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然則說詩必泥詩亦
豈有當風人之㫖乎
  四始六義
四始六義之名見於周官教胄之文其傳自古而說各
不同四始之說孔頴達以廢興為義成伯瑜以正變為
[001-17b]
言則成長於孔葢聖人分三百篇為四而各以一篇冠
其首自取其正者為之始即十五國風如衛之淇澳齊
之鷄鳴秦之駟鐵亦各有始也六義之說程子謂統全
詩皆有之吕東萊謂得乎風之正者為風得乎雅頌之
正者為雅頌風非無雅頌雅頌非無風與程子略同朱子
則取鄭樵說謂風雅頌者詩之部分賦比興則製作風
雅頌之體太師之教胄子以是六者三經而三緯之夫
風雅頌可以名詩而賦比興不可以名詩朱子之言當
[001-18a]
矣顧二雅實有風詩二南時兼頌體學者亦當恭觀而
互証之也
  雅鄭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古注及吕東萊皆
云作詩者思本無邪也朱子則以作詩者不必無邪而
學詩者貴以無邪之思讀之二者意正相反葢朱子以
鄭聲滛即是鄭詩東萊則以鄭詩自為雅音故雅鄭之
說異而無邪之義遂殊朱子曰鄭風衛風若干篇即是
[001-18b]
鄭衛大小雅即是雅二南房中之樂變風無施於事特
里巷之歌謡耳必曰三百篇皆祭祀朝聘所用則桑中
溱洧當薦之何等之鬼神接何等之賓客耶吕氏曰詩
雅樂也祭祀朝聘所用桑間濮上鄭衛之音世俗所用
桑中溱洧作於周道之衰雖已煩促猶止於中聲孔子
欲放鄭聲豈有刪詩示萬世乃收鄭聲以偕六藝乎後
之據吕說以駁朱子者其說大約有五謂滛邪之人雖
寡廉恥亦不至自道其滛私以播之歌吟况此類未必
[001-19a]
盡工篇什一也季札觀樂歌鄭衛之風未嘗斥言其滛
若如朱子說則夫子猶將放之季子何故美之二也詩
為中聲所止如三百篇不必盡比於樂則魯之樂工何
從取其聲而歌之三也鄭伯如普而六卿所歌皆滛詩
何以對上國之卿不歌雅音而歌邪音好揚其本國之
醜四也諸儒皆以樂之非雅者為鄭故子夏以宋鄭衛
齊皆滛于色而宋本無詩其聲亦鄭聲也非鄭風即為
鄭聲五也其言皆極明晰而猶有未盡者葢滛邪輕薄
[001-19b]
之人不盡無才如唐之元稹温李諸人多有之矣且詩
以合樂聲即詩也安見鄭詩非即鄭聲不知古之作詩
者縱有邪思而夫子必不存之以貽來學何者姦聲亂
色不留聰明滛樂慝禮不接心術大學之教禁於未發
之謂豫聖人之雅言尤凛凛於斯也且子之告顔淵曰
樂則韶舞放鄭聲鄭聲滛此因韶樂而逓及之但論聲
不論詩也鄭聲既必放之何刪詩猶存其什使詩存而
聲亦存是未嘗放也是故桑中溱洧皆刺滛之作其音
[001-20a]
胥止乎中聲非滛者所自作也審乎此而無邪之義了
然矣司馬遷曰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以求合乎韶
武雅頌之音班固曰周衰禮樂俱壊樂尤微眇以音律
為節又為鄭衛所亂故無遺法其云微眇者顔師古謂
道在精微節在音律不可具於書鄭衞聲易悅人故為
所亂皆指音聲不指詩篇也
  詩亡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詩亡者
[001-20b]
太師不採詩王朝無掌故諸侯之國史亦不紀録之以
進王國亡則四詩俱亡非僅雅亡也春秋所以繼詩亡
者詩之為教長於諷諭其微婉常餘于言外猗嗟稱禦
亂而實刺莊公揚水諷普昭而辭嘉桓叔其有深切著
明如所謂赫赫宗周褒姒烕之者必其事著於王官迫
於忠憤而有然也詩存而列國之事可得之絃誦之間
若其亡矣亂臣賊子何以彰其惡於萬世孔子以匹夫
而操筆削事核其實文生於義天王狩河陽夫人孫于
[001-21a]
齊有不必直言而見者約而逹微而臧又在讀史者之
善㑹其㫖惟弑父與君則直書之耳是故春秋即詩詩
亦史也孟子之言明白易曉如此而後儒乃曰黍離降
為國風而雅亡范寗穀梁序曰孔子列黍離於國風齊/王徳於邦君明其不能復雅政化不足
以被羣/后也夫王降為風或是衰周時勢何至雅詩亦變為
風乎王室雖凌遲而雅詩誰能禁之不作且二南與豳
雖為風之終始而其為國風則一也豈亦有升降之殊
歟善乎夹漈鄭氏之言曰七月者西周之風黍離者東
[001-21b]
周之風非黍離降為國風而雅亡章如愚曰王之風非
貶王也體自風也魯之頌非褒魯也體本頌也詩體有
風雅頌之殊非雅重于風頌髙于雅汪琬鈍/翁曰十五國
風中有二南王豳皆天子之詩雅頌有賓筵抑戒魯頌
皆諸侯之詩不得以風詩專属之諸侯或曰平王政教
東遷故斥為風行父請命於周然後有頌然則王之斥
為風也孰斥之王不自斥也作詩者不自斥採詩者必
不敢斥其所得之詩以告于王也幽厲之詩猶列于雅
[001-22a]
而平王獨否是不逮幽厲也由三家之說思之則王降
為風之謬顯然矣詩亡則風雅頌俱亡河汾王氏已有/此論王氏柏亦云孟子言詩亡非王
者之詩亡凡風雅頌皆/在其中所見亦畧相同
或曰巡狩廢而迹熄迹熄則詩亡列國之史官何肯復
採録其所得之詩以聞于列國且平王之詩列國又何
從得之乎曰幽厲平之詩太史自得記録之以流傳于
列國列國之詩記之史官尤易流傳逺近也昭王尚能
南征穆王巡遊天下聲靈儼在厲幽暴而宣中興東遷
[001-22b]
猶然共主列國之史官未廢則採詩之故典猶存故大
序以為國史明乎得失之迹也降自頃王以後而史無
記録詩遂亡矣不然孔子何從取平桓莊僖恵㐮六王
之世列國之詩而刪之乎
  詩韻
古韻莫顯于詩而三百五篇之韻叶之多有不諧其說
有三十五國之方音各有不同一也古之字音傳訛已
久古字少而音多一字每兼数音非可執一以諧聲二
[001-23a]
也詩必歌而後出每以餘聲相諧不必但就結字以為
韻自歌詩之法不傳而餘聲莫辨三也然則古韻終不
可識乎曰以今之韻書求三百篇之韻有愈密愈踈耳
安能識哉葢韻本天籟古人作詩有不煩繩削而自合
者非如後世之勒有成書拘拘于四聲以為限斷也漢
魏六朝詩賦悉同古韻魏孫炎始為反切逓傳至梁周
顒沈約始為四聲之學作類譜以行世然皆為字音而
作未嘗即指為古韻也自唐以切韻為試韻而舉世始
[001-23b]
限於四聲學者不求其本即執此以言三百篇之韻而
不知其失之逺矣考漢魏時為毛詩音者九家悉已無
傳至宋吳棫才/老始以音母為本以轉聲相協作叶韻補
音一書而朱子本之以作集傳實以今韻定古韻之始
明人陳第心疑其非謂古無叶音作毛詩古音考以正
才老之失近時顧絳亦有詩本音一書取陸徳明古人
韻緩不煩改讀之說為據博稽逺考謂三百篇均是本
音並無叶音同時毛奇齡又作通韻有五部三聲兩界
[001-24a]
兩合之說亦極浩博竊以古韻出於自然字音各有借
讀其原始已無可考矣諸家之說雖博亦奚以為由今
言韻惟有三端以四聲為一貫一也審餘音以彷彿二
也取方言借音為本音三也其如清廟維天象武諸篇
雖以三者求之亦不可得則惟闕疑而已苟以已見為
定論適以戾古而欺人豈足為訓哉
 
 
[001-24b]
 
 
 
 
 
 
 
 詩瀋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