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c0041 詩經世本古義-明-何楷 (master)


[000-1a]
御題何楷詩經世本古義
 明何楷閩人著詩經世本古義凡二十八巻依時代
 為次名曰世本古義以公劉七月大田甫田諸篇為
 首而殿以曹風下泉計三代有詩之世始夏少康終
 周敬王凡二十八王因配以二十八宿各為序目雖
 其書於名物訓詁考證詳明而鉤棘字句牽合史傳
 强附名姓時代以舒窈紹兮指為夏徵舒碩鼠指為
 魏夀餘又以草蟲為南陔菁莪為由儀緡蠻為崇邱
[000-1b]
 穿鑿傅㑹不可枚舉且以孔子刪定之三百篇敢於
 任意顛倒不師古訓妄興異議實索𨼆行怪之徒不
 可為訓徒供考證正宜束之髙閣耳
弗遵孔子所刪詩叙世傳經自出奇割裂雅風畏忘彼
差排星宿巧符其楷而失則何之謂撰以成乖杜豈辭
可惜用功無用地束諸髙閣合於斯
[000-2a]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三
 詩經世本古義    詩𩔖
  提要
    臣/等謹案詩經世本古義二十八卷明何楷
    撰楷有古周易訂詁已著録其論詩專主孟
    子知人論世之㫖依時代為次故名曰世本
    古義始於夏少康之世以公劉七月大田甫
    田諸篇為首終於周敬王之世以曹風下泉
[000-2b]
    之詩殿焉計三代有詩之世二十八王各為
    序目於前又於卷末仿序卦傳例作屬引一
    篇用韻語排比成文著所以論列之意考詩
    序之傳最古巳不盡得作者名氏故鄭氏詩
    譜缺有間焉三家所述如關雎出畢公黍離
    出伯封之𩔖茫昧無據儒者猶疑之弗傳楷
    乃於三千年後鈎棘字句牽合史傳以定其
    名姓時代如月出篇有舒窈窕兮舒懮受兮
[000-3a]
    之文即指以為夏徴舒此猶有一字之近也
    碩䑕一詩茫無指實而指以為左傳之魏壽
    餘此孰見之而孰傳之以大田為豳雅豐年
    良耜為豳頌即屬之於公劉之世此猶有先
    儒之舊説也以草蟲為南陔以菁菁者莪為
    由儀以緡蠻為崇邱人孰傳之而孰受之大
    惑不解楷之謂乎然楷學問博通引援賅洽
    凡名物訓詁一一攷證詳明典據精確實非
[000-3b]
    宋以來諸儒所可及譬諸蒐羅七寳造一不
    中規矩之巨噐雖百無所用而毁以取材則
    火齊木難片片皆為珍物百餘年來人人嗤
    㸃其書而究不能廢其書職是故矣乾隆四
    十六年六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 臣/陸 費 墀
[000-4a]
詩經世本古義序
昔者孔子之教天下道不外乎六經而禮樂為王者之
事當世必皆各有成書如周禮儀禮之𩔖不容以意為
之損益其所手定惟易書詩春秋四者易衍十翼春秋
修舊史皆述也而有作焉若書詩第以棄取見義而已
易春秋之為書一明理一紀事各自孤行而書詩則兼
禮樂而有之是故易體也春秋用也垂書詩以寄禮樂
聖人治世之跡所以流露于體用之間者也然以理言
[000-4b]
則禮樂仍與易為𩔖物之有本末也以事言則書詩又
與春秋為𩔖道之有升降也不明乎此亦未有能讀書
誦詩者也夫以書為兼乎禮樂𩔖乎春秋人猶信之若
詩則第以道性情一語蔽之足矣將安取此嗟乎詩教
失傳莫大于是今夫詩在書中不過諸製之一若五子
之歌是也諸製各因一事而作宜不能多而詩則上播
諸聲律下形諸諷詠無地而不有詩無人而不可以作
詩當孔子之世而古詩存者至三千餘亦云夥矣而所
[000-5a]
刪存者厪厪止此其所以存之者必有故也繇其所從
來者異故於一體中自以風雅頌為之標别然亦必皆
因一事而作則其世固可知也夏商之文獻皆不足矣
宋猶存商頌五篇杞無一焉惟周室先祖之詩蔵在故
府幸不放失聖人以為此二代文獻之猶存者也故取
公劉遷豳諸詩以續五子之後取王季文王諸詠以廣
商頌之遺其於二代蓋彬彬矣書斷於穆春秋始於平
中間若厲宣幽三王之際皆周室改革之大者而其事
[000-5b]
跡杳如也舍詩將安所徵之故詩者聫屬書與春秋之
隙者也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
諸儒推測未有得其解者也今以世考之詩亡于下泉
正當敬王之時春秋之作適有感是時耳盖至是而周
不復興矣平遷王城敬遷下都愈趨愈下聖人所以投
筆而自廢也聖人之刪書也其心猶以王為未足也曰
必如帝者斯可矣刪詩則不及帝矣而其大指所在特
惓惓屬望于中興曰孰能如夏之少康殷之盤庚武丁
[000-6a]
者乎故於二代之詩獨有取于三君之世此尤足以見
春秋託始平王之意也若夫典章文物聲容器數之盛
散見于詩中者犂然明備至纎而不可遺至繁而不可
亂按之三禮無一不合有王者起特舉而措之耳是又
聖人之借詩以存禮樂也盖昔孔子雅言詩書執禮而
不及樂他日又言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而不及書明
乎舉詩足以兼書猶之舉禮足以兼樂也其言詩書恒
在禮樂之先者以禮樂取諸詩書中而足也後儒視詩
[000-6b]
太淺索詩太易盍亦思聖人所以廣收約取著之為經
與易書春秋並垂者其立敎宜何如精嚴而可輕以里
巷謳吟文人詞曲例之乎凡余説詩是不一術先循之
行墨以研其義既證之他經以求其驗既又攷之山川
譜系以摭其實既又尋之鳥獸艸木以通其意既又訂
之㸃畫形聲以正其誤既又雜引賦詩㫁章以盡其變
諸説兼詳而詩中之為世為人若禮若樂俱一一躍出
於是喜斯文之在兹歎絶學之未墜也當其沉思莫解
[000-7a]
寢食都忘疑窾將開鬼神如牖亦閲七載手不停披斯
已勤矣書成悉依時代為次名曰世本古義伸子輿氏
誦詩論世之指也卷凡二十八與經宿配每篇倣古序
體更定小引以冠其前其諸義未安者則附見之章句
之後欲使觀者了其巔末有所攷鏡焉挂漏之病知不
能無糺繆拾遺以俟來哲崇禎十有四年嵗次辛巳夏
四月丁夘古閩何楷書
[000-8a]
欽定四庫全書
 詩經世本古義卷首
             明 何楷 撰
 原引
古文詩作□从言/从之心有所之形而為言斯其義也説文/云詩
志也志發于言釋名云詩之也志之所之也詩序云在/心為志發言為詩班固云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詩謂之
歌/太師采之食貨志云孟春之月羣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狥于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
以聞于天子禮記云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文中子云薛收問曰今之民胡無詩子曰詩者
[000-8b]
民之情性也情性能亡乎非民無詩職詩者之罪也陳/傅良云春秋之衰以禮廢秦之亡以詩廢嘗觀之詩刑
政之苛賦役之重天子諸侯朝廷之嚴而后妃夫婦袵/席之秘聖人為詩而使天下匹夫匹婦之㣲皆得以言
其上宜若啓天下輕君之心然亟諌而不悟顯戮而不/戾相與擕持去之而不忍是故湯武之興其民急而不
敢去周之衰其民哀而不敢離盖其抑鬱之氣紓而無/聊之意不蓄也嗚呼詩不敢作天下怨極矣卒不能勝
共起而亡秦秦亡而後快於是始有匹夫匹婦存亡天/下之權嗚呼春秋之衰以禮廢秦之亡以詩廢吾固知
公卿大夫之禍速而小民之禍遲而大而/詩者正所以維持君臣之道其功用深矣别其美惡以
資教化詩序云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朱
子云詩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餘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唯聖人在上則其所感者無
[000-9a]
不正而其言皆足以為教其或感之之襍而所發不能/無可擇者則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勸懲之
是亦所以/為教也棄取之間官實為政故變文施寺古文□右/施之今文
詩右/施寺寺者法度之廷也説文云寺廷也/有法度者也或曰寺之為言
侍也周禮天官寺人注云寺之言侍也詩寺人/孟子疏云言寺者欲取親近侍御之義取其可
以侍御于君也虞書舜曰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聽左傳云瞽誦詩諫
此以詩侍御于君之義也又孔穎達云名為詩者内則/説負子之禮曰詩負之注謂詩之言承也春秋説題辭
曰在事為詩未發為謀恬澹為心思慮為志詩之為言/志也詩緯含神霧曰詩者持也然則詩有三訓承也志
也持也作者承君志之善惡述己志而作詩為詩所以/持人之行使不失墜故一名而三訓也今按言志為詩
[000-9b]
自是本訓更取持義已屬迂逺若内則詩負之云直是/縁詩持相近而誤但當通作持耳强訓為承支離斯甚
上古質樸靡得而稱肇舜命夔詩名方顯鄭𤣥詩譜序云/詩之興也諒不
于上皇之世大庭軒轅逮于髙辛其時有亡載籍亦蔑/云焉虞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然則詩之
道放於此乎孔穎達云哀樂之起㝠於自然喜怒之端/非繇人事故燕雀表啁噍之感鸞鳳有歌舞之容然則
詩理之先同夫開闢詩迹所用隨運而移上皇道質故/諷諭之情寡中古政繁亦謳歌之理切唐虞乃見其初
犧軒莫測其始又云上古之時徒有謳歌吟呼縱令土/鼔葦籥必無文字雅頌之聲故伏羲作瑟女媧笙簧及
蕢桴土鼔必不因詩詠如/此則時雖有樂容或無詩迨乎孔子之世古詩存者三
千餘篇於是去其繁複録其止于禮義厪得十之一司/馬
[000-10a]
遷云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于衽席
故曰闗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以求合韶武
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朱子/云昔周盛時上自郊廟朝廷而下達於鄉黨閭巷其言
粹然無不出于正者聖人固已協之聲律而用之鄉人/用之邦國以化天下至於列國之詩則天子巡守亦必
陳而觀之以行黜陟之典降自昭穆而後寖以陵夷至/於東遷而遂廢不講矣孔子生於其時既不得位無以
行勸懲黜陟之政於是特舉其籍而討論之去其重複/正其紛亂而其善之不足以為法惡之不足以為戒者
則亦刋而去之以從簡約示久逺程子云虞之君臣迭/相賡和見於書夏殷之世雖有作者其傳鮮矣至周而
世益文人之怨樂必形於言政之善惡必見刺美至夫/子之時所傳者多矣夫子刪之得三百篇皆止於禮義
[000-10b]
可以垂世立教古之人㓜而聞歌頌之聲長而識刺美/之意故人之學繇詩而興後世老師宿儒尚不知詩義
後學豈能/興起也著以為經王應麟云二帝之世工以納言時/而颺之其施之學校以教士與禮
樂書相參謂之四術至/孔子始删取著以為經猗歟偉矣韓詩外傳云子夏讀/詩已畢夫子問曰爾
亦可言於詩矣子夏對曰詩之於事也昭昭乎若日月/之光明燎燎乎如星辰之錯行上有堯舜之道下有三
王之義弟子不敢忘雖居蓬户之中彈琴以詠先王之/風有人亦樂之無人亦樂之亦可發憤忘食矣詩曰衡
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療飢夫子造然變容/曰噫吾子始可以言詩已矣然子以見其表未見其裏
顔淵曰其表已見其裏又何有哉孔子曰闚其門不入/其中安知其奥藏之所在乎然藏又非難也丘常悉心
盡志已入其中前有高岸後有深谷冷冷然如此既立/而已矣不能見其裏葢謂精㣲者也論語子曰詩三百
[000-11a]
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又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逺之事君多識於
烏獸草木之名乂曰不學詩無以言又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専對雖多亦奚以為
門之士能言詩者惟商賜二賢嘗䝉許可論語子曰起/予者商也始
可與言詩已矣又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其後孟子說詩獨精孟/子
曰故説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秦燔滅文章而詩以播
在諷誦𫉬全班固云孔子純取周詩上取殷下取魯凡竹/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獨在
帛故也按周禮太師敎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以六徳為之本以六侓為之音瞽矇掌九徳六
詩之歌以役太師論語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又曰師摯之始闗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000-11b]
樂記子贛見師乙而問焉曰賜聞聲歌各有宜也如賜/者宜何歌也師乙曰寛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頌廣大而
静疏達而信者宜歌大雅㳟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亷而謙者宜歌風漢興有魯齊
燕三家之學皆列學官司馬遷云言詩於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於燕則韓太傅
班固云魯申公為詩訓故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按魯詩弟子顯者為孔安國韋𤣥成王式龔遂齊詩弟
子顯者為蕭望之匡衡翼奉/師丹韓生即韓太傅名嬰魯最先顯當漢髙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
師入見于魯南宫韓嬰為孝文/時博士轅固為孝景時博士齊最先亡隋志云齊詩/魏代已亡魯
詩亡於西晉韓詩雖存無傳之者/按今韓詩所傳唯有外傳十卷魯詩出于浮丘伯浮
丘伯者荀卿門人也齊燕不知所從受而韓氏之學乃
[000-12a]
自謂其詩不如易深班固藝文志云嬰推詩人之意而/作内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
間殊然歸一也孝宣時涿郡韓生以/易徵曰嘗受韓詩不如韓氏易深孟堅揚扢三家獨
許魯為近之固云齊燕魯或取春秋采襍説咸/非其本義與不得己魯最為近之最後毛
公詩出稱得傳于子夏不與三家同以授毛萇然其本
亦出荀卿云毛公名亨或云魯人或云河間人序録徐/整云子夏授髙行子髙行子授薛倉子薛
倉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間大毛公陸璣云子夏傳/魯人曽申申傳魏人李克克傳魯人孟仲子孟仲子傳
根牟子根牟子傳趙人孫卿子孫卿子傳魯人大毛公/初學記云荀卿授魯國毛亨作詁訓傳以授趙國毛萇
時人謂亨為大毛/公萇為小毛公傳至衞敬仲有序行世後漢儒林傳/云衞宏字敬
[000-12b]
仲東海人初九江謝曼卿善毛詩宏從受學作毛詩序/善得風雅之㫖于今傳于世鄭樵云漢興四家之詩毛
詩未有序惟韓詩以序傳于世齊詩無序魯詩之序有/無未可知詩之序大槩與今序異韓詩得序而益明漢
儒多宗之如司馬遷揚雄范曄之徒皆以二南作于周/衰之時此韓學也毛詩至衞宏為之序鄭𤣥為之註而
毛序之學盛行又非韓所敢望也或者謂大序作于子/夏小序作于毛公此説非也序有鄭注而無鄭箋其不
作于子夏明矣毛公於詩第為之傳其不作序又明矣/又謂大序作于聖人小序作于衛宏謂小序作於衛宏
是也謂大序作于聖人非也命篇大字蓋出於當時採/詩太師之所題而題下之序則衞宏從謝曼卿受師説
而為之也或者又曰序之文辭委曲明白非宏所能為/曰使宏鑿空為之雖孔子亦不能使宏誦師説為之則
雖宏有餘矣意者毛氏之詩厯代講師之説至宏而悉/加詮次焉今觀宏之序有専取諸書之文至數句者有
[000-13a]
襍取諸家之説而辭不堅决者有委曲宛轉附經以成其/義者宏序作于東漢故漢世文字未有引詩序者惟黄初
四年有曹共公逺君子近小人之語盖魏後于漢而宏之/序至是而始行也朱子云儒林傳以為衞宏作毛詩序然
鄭序又以為諸序本自合為一編毛公始分以置諸篇之/首則是毛公之前其傳已久宏特増廣而潤色之耳程大
昌云古序之與大序今混并無别然有可攷者凡詩發序/雨語如闗雎后妃之徳也世人之謂小序者古序也雨語
以外續而申之世謂大序者宏語也今其續序之指事喻/意也凡左傳國語所嘗登載則深切著明厯厯如見苟二
書之所不言而古詩又無明證則苐能和附詩詞順暢其/意未有一序而能指言其人其事也此又有以見序之所
起非親生作詩之世目擊賦詩之事自可以審/定不疑也然則曄謂續序之為宏作真實録矣鄭康成氏
遵暢毛㫖特為之箋鄭樵云箋之為言魏晉間所以致辭/于皇太子諸王者也鄭以君師之禮
[000-13b]
待毛故/特稱箋又申明毛義以難三家三家遂廢矣吕祖謙云左氏/所引詩多與毛
氏合歐陽修云毛氏/序與孟子説詩多合鄭又著有詩譜譜序云夷厲已上嵗數/不明太史年表自共和
始厯宣幽平王而得春秋次第以立斯譜欲知源流清濁之/所處則循其上下而省之欲知風化芳臭氣澤之所及則傍
行而觀之此詩之大綱也舉一綱而萬目張觧一卷而/衆篇明于力則鮮于思則寡其諸君子亦有樂于是歟
自後言詩者不越毛鄭為宗至宋諸儒間用巳意有所
發明而朱子集傳多不取小序及二氏之説其書簡徑
易曉讀者便之於是古學益微近世又有偽為魯詩而
託之子貢傳者意覬與毛傳並行然掇拾淺陋有識哂
[000-14a]
焉楷家世受詩先曽大父志齊府君諱良紹處士/先大父印海府君諱湛郡别駕先君
即印海/府君每舉孟子論世一法孟子曰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
也/以為詩學要領謂不能論其世以知其人則不能知
其詩之從何而作不能知其詩之從何而作則所以説
之者皆囈語耳又引文中子聖人述史三焉之説文中/子謂
薛収曰昔聖人述史三焉其述書也帝王之制備矣故/索焉而皆獲其述詩也興廢之繇顯故究焉而皆得其
述春秋也邪正之迹/明故攷焉而皆當謂書詩春秋原相首尾詩即史也
小子受而識之不自揣量旁稽力索積以嵗月始成詩
[000-14b]
經世本古義一書按古有世本十五篇司馬遷采世本/為史記劉向云世本古史官明于古
事者所記録黄帝以來帝王諸侯及卿大夫系謚名號/又皇甫謐顔之推皆謂世本左丘明所書今不傳故家
大人竊取其名而復繫古義/二字于下者所以示别也每篇各為小引以識其世
計三代有詩之/世共二十八王具有依據亦多舊所未發非敢求多前
賢聊以仰承先志云爾若夫𣙜訓詁則鄭漢鄭𤣥/字康成唐/孔
頴逹字仲/逹著正義之功決不可誣古詩有云讀詩不到康/成處不敢高聲論聖賢課進
修則朱子之言深得其要朱子云詩之為經人事浹于下/天道備于上無一理之不具其
學之也當奈何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參之列國以盡/其變正之於雅以大其規和之於頌以要其止此學詩
[000-15a]
之大㫖也於是乎章句以綱之訓詁以紀之諷詠以昌/之涵濡以體之察之情性隱微之間審之言行樞機之
始則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於此矣尊聞行知曾子云尊其/所聞則高明
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願與誦詩者共朂諸鄭夾漈有言善觀詩/者當推詩外之意如
孔子子思善論詩者當達詩中之理如子貢子夏善學/詩者當取一二言為立身之本如子路南容是之謂讀
詩法䝉雖不敏/請終身誦之
  附録
論十五國風
 朱子云國者諸侯所封之域而風者民俗歌謡之詩/也共十五國其次第先後傳者亦各不同周南召南
[000-15b]
 邶鄘衛王鄭齊豳秦魏唐陳曹此周太師樂歌之次/第也周召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此毛氏
 詩詁訓傳之次第也周召邶鄘衛檜鄭齊魏唐秦陳/曹豳王此鄭𤣥詩譜之次第也周南召南邶鄘衛王
 齊魏唐曹鄶鄭陳秦豳此子貢傳申培說之次第也/周樂次第在孔子未刪詩之前子貢申培其書新出
 近世鄭𤣥詩譜特以己意次其先後皆不足據先儒/相傳一依毛傳間有推測亦或可觀然未必聖人之
 意也風至若詩之名風厥有三義其一者繫乎土天/有八 以宣其氣人資五土以命其質故五方有性
 而百里殊風善者矯其偏而歸之中不善者循其流/習而莫之止也記曰鄭聲好濫滛志衛音促數煩志
 齊音傲僻驕志是列國之音亦不同天子廵狩列國/太師陳詩以觀民風者此也其一者本乎上風殊習
 異而上之人身先之淑慝政教之隆汚感焉漸焉其/風動于人猶風之吹物入物于是乎雅俗乖和哀樂
[000-16a]
 滛思之效具形于謠詠而成風大序謂一國之事繫/一人之本謂之風古太師陳詩而天子躬于明堂臨
 觀攷政治焉葢其重也其一者辨乎體列國之風化/不齊聲氣雖不類而體則一是故風之體輕掦和婉
 託物而不着于物指事而不滯于事義雖寓于音律/之間意嘗超于言辭之表大序所云上以風化下下
 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是也 又史記云詩記山川谿谷禽獸艸木
 牝牡雌雄故長于風樂記云正直而静亷而讓者宜/歌風左傳襄二十九年呉公子札來聘請觀於周樂
 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為之歌弼鄘衛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
 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徳如是是其衛風乎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為之歌鄭曰美
 哉其細己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為之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太公乎國未可量
[000-16b]
 也為之歌豳曰美哉蕩乎樂而不滛其周公之東乎/為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
 周之舊乎為之歌魏曰美哉渢渢乎大而婉儉而易/行以徳輔此則明主也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
 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徳之後誰能/若是為之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無譏
 焉朱子引舊說二南為正風所以用之閨門鄉黨邦/國而化天下也十三國為變風則亦領在樂官以時
 存肄備觀省而垂鑑戒耳然僅止于十五國何也周/衰詩亡刪訂止此以十五國槩方内風俗大畧可覩
 矣詩序云國史明乎得失之迹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咏性情以風其上逹于事變而懷其舊俗者
 也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文中子云列國之風深以固其人
 篤曰我君不卒求我也其上下相安乎及其變也勞吾/而散其人葢傷君恩之薄也而不敢怨曰猶吾君也
[000-17a]
 得逃乎何敢怨故曰三代之末尚有仁義存焉于其/在雅頌前何也鄧元錫云風自下起故詩莫先 風
 家人風所自出故風莫大亍閨門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亦風也同風之道也頌者美盛徳
 告成功于神明風者神明之道也明乎風而三經三/緯之㫖具達之矣陳際泰云國有風而天下無風風
 者立於外而觀之因以名之者也人有謂晉之俗儉/呉之俗佻楚之俗慓者矣未聞有曰天下之俗或儉
 或佻或慓者天下未嘗外此而合而歸之則其途襍/既不可專指以為名且皆立於天下之中又誰從其
 外而觀之而因以名也哉故欲名天下之風者必其/與我異又立於其外者也故殷立於夏之外則曰夏
 尚忠周立於殷之外則曰商尚質後世立於周之外/則曰周尚文而中國立於蠻獠之外則曰蠻獠之俗
 貴壯而賤老何者以專指之以外名之勢固然也故/諸侯之詩名之為風而天子之詩名之為雅為頌然
[000-17b]
 而周頌鬱而奥即周之政事好尚見焉魯頌從而肆/即魯之政事好尚見焉商頌簡而明即商之政事好
 尚見焉獨非風歟曰此所謂以專指之以外名之者/也雅之正變可以觀世焉然不列於風者各有統焉
 耳雅與風其為世孰先豳先二南其先諸侯之時乎/正大小雅則天子之樂章多周公所定變大小雅與
 弼鄘以下之時參襍㫁自幽平之世乃國風則已有/入春秋者矣風者出於雅之前後者也 又程大昌
 云詩有南雅頌無國風其曰國風者非古也夫子嘗/曰雅頌各得其所又曰人而不為周南召南未嘗有
 言國風者子於是疑此時無國風一名然猶恐夫子/偶不及之未敢自主執也左氏記季札觀樂歴叙周
 南召南小雅大雅頌凡其名稱與今無異至列叙諸/國自弼至豳其類凡十有三率皆單紀國土無今國
 風品目吾是以知古固如此非夫子偶於國風有遺/也葢南雅頌樂名也若今樂曲之在某官者也南有
[000-18a]
 周召頌有周魯商本其所從得而還以繫其國土也/二雅均之為雅音類相同又自别為大小則聲度必
 有豐殺廉肉亦如十二律然既有大吕又有小吕也/若夫弼至豳此十三國者詩皆可采而聲不入樂則
 直以徒詩著之本土故季札所見與夫周工所歌單/舉國名更無附語知本無國風也又云春秋戰國以
 來諸侯卿大夫士賦詩道志者凡詩襍取無擇至攷/其入樂則自弼至豳無一詩在數享之用鹿鳴鄉飲
 酒之笙繇庚鵲巢射之奏騶虞采蘋諸如此類未有/或出南雅之外者然後知南雅頌之為樂詩而諸國
 之為徒詩也今按程氏謂自弼至豳皆不入樂以為/徒詩是已若謂詩無風名則不必然樂記師乙告子
 貢明有歌風之語即季札亦曰是其衛風乎又曰泱/泱乎大風也哉左傳曰風有采蘩采蘋至周禮大師
 教六詩以風為首則/風名非出于古而何
[000-18b]
論二雅
 按左傳襄二十九年呉季札觀周樂歌大雅小雅是/雅有大小已見亍夫子未刪之前矣雅本鳥名說文
 以為楚鳥也一名卑一召鸒居即小弁篇之鸒也取/以名詩不知何義或謂詩有咏歎如烏之吁呼似矣
 然爾雅亦以雅名非詩也將安取乎又說文有疋字/本訓為足而别引一說曰記也且曰古文以為詩大
 疋字按古文大小雅爾雅字本皆作疋若以記解疋/於命書之意良順而疋之為字上象臍腸下从止祇
 宜訓為足何緣有記之義疑疋與書同音通用作書/耳乃書之音去雅又遠讀者不應遂訛至此展轉推
 求終不可解愚意樂器中有所謂雅者周禮笙師職/云舂牘應雅以教祴樂祴夏之樂先王所以示戒也
 舂牘應雅四者所以節之也陳𤾉云雅者法度之器/所以正樂者也賔出以雅欲其醉不失正也工舞以
[000-19a]
 雅欲其訊疾不失正也賔出以雅用祴夏以示戒則/工舞以雅可知先儒謂狀如漆桶而弇口大二圍長
 五尺六寸以羊韋□之旁有两紐疏畫武舞工人所/執所以節舞也一曰中有椎髤盡為雲氣竊疑雅之
 取義盖本於此故舊說相傳皆以正訓雅子夏云雅/者正也程子云雅者正言其事又云雅者陳其正理
 張子厚亦云雅之體直言之比興差少無隱諷譎諫/之巧而朱子則以為正雅之歌也愚按雅題不曰周
 者以所載皆周室之詩絶無異代相涉故不言周也/ 若夫分為大小其故難明古今相傳有四說焉或
 主政或主理或主辭或主聲子夏云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言王政之所繇廢興也政有大小
 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季氏云小雅則主一事而言/大雅則泛言天下之事如鹿鳴之燕嘉賓四牡之勞
 使臣皇皇者華之遣使臣是主一事而言之也至於/大雅則泛言天下之事如文王之詩言文王受命作
[000-19b]
 周大明之詩言文王有明徳之類朱子云小雅施之/君臣之間大雅則止人君可歌馮時可云小雅者天
 子逮下之詩大雅者天子述祖之詩小雅之變者哀/怨刺譏之意多大雅之變者憂憫規正之詞切此以
 上皆主政為說者也蘇轍云小雅之所以為小大雅/之所以為大何也小雅言政事之得失而大雅言道
 徳之存亡政事雖大形也道徳無小不可以形盡也/葢其所謂小者謂其可得而知量盡于所知而無餘
 也其所謂大者謂其不可得而知沛然其無涯者也/故雖爵命諸侯征伐四國事之大者而在小雅行葦
 言燕兄弟耆老靈臺言麋鹿魚鼈蕩刺飲酒號呼韓/奕歌韓侯取妻皆事之小者而在大雅夫政之得失
 利害止於其事而道徳之存亡所指雖小而其所及/者大矣陸九淵云小雅主事言大雅主理言謂之小
 者詩雖典正未至於渾厚大醇也謂之大則渾厚大/醇矣鄧元錫云小雅王事大雅天道小雅情麗乎則
[000-20a]
 大雅性通乎命小雅親臣大雅格君此大小之所以/别也此以上皆主理為說者也蘇軾云季札觀周樂
 以為大雅曲而有直體小雅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夫/曲而有直體者寛而不流也思而不貳怨而不言者
 狹而不迫也繇此觀之則大雅小雅之所以異者取/其辭之廣狹非取其事之小大也嚴粲云雅之大小
 特以體之不同爾葢優柔委曲意在言外風之體也/明白正大直言其事雅之體也純乎雅之體者為雅
 之大襍乎風之體者為雅之小離騷出於國風言多/比興意亦微婉世以風騷並稱謂其體之同也太史
 公稱離騷曰國風好色而不滛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言離騷兼國風小雅而不言其
 兼大雅見小雅與風騷相類而大雅不可與風騷並/言也詠呦呦鹿鳴食野之苹便識得小雅興趣誦文
 王在上於昭于天便識得大雅氣象小雅大雅之别/昭昭矣此以上皆主辭為說者也孔穎達云有大雅
[000-20b]
 小雅之聲樂記曰廣大而靜疏達而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鄭樵云小雅大雅特隨其
 音而寫之律耳律有小吕大吕則歌小雅大雅宜其/有别也程大昌亦云南雅頌樂名也若今樂曲之在
 某宫者也南有周召頌有周魯商本其所從得而還/以繫其國土也二雅獨無所繫以其純當周世無用
 標别均之為雅音類既同又自别為大小則聲度必/有豐殺廉肉亦如十二律然既有大吕又有小吕也
 陸深云大雅小雅猶今言大樂小樂云嘗見古器物/銘識有筦曰小雅筦有鐘曰頌鐘乃知詩之篇名各
 以聲音為類而所被之器亦有不同後人失之聲而/以名義求非詩之全體也此以上皆主聲為說者也
 之四說者分則各成一是執則必至難通在主政與/主理者頗相彷彿彼以小雅如燕饗遣勞南征北伐
 之類固為小矣而常武之興師何以大于六月卷阿/之求賢何以大于鹿鳴乎在主辭與主聲者頗相彷
[000-21a]
 彿彼不外借風雅之純襍以别大小矣然棫樸旱麓/靈臺鳬鷖非襍乎風者耶何以載于大天保六月車
 攻吉日非純乎雅者耶何以載亍小乎郝敬于是櫽/括而合言之曰小雅大雅皆王朝之詩小雅多言政
 事而兼風大雅多言君徳而兼頌故小雅之聲飄颻/和動大雅之聲莊嚴典則小大之義盡此矣 而二
 雅之中又有正變之說其篇次依子夏序為據鄭𤣥/云大雅之初起自文王至于文王有聲據盛隆而推
 原天命上述祖考之美小雅自鹿鳴至于魚麗先其/文所以治内後其武所以治外此二雅逆順之次要
 於極賢聖之情著天道之助如此而已矣大雅生民/下及卷阿小雅南有嘉魚下及菁菁者莪周公成王
 之時詩也傳曰文王基之武王鑿之周公内之謂其篇/道同終始相成比而合之故大雅十八篇小雅十六
 為正經其用於樂國君以小雅天子以大雅然而饗/賔或上取燕或下就何者天子饗元侯歌肆夏合文
[000-21b]
 王諸侯歌文王合鹿鳴諸侯於鄰國之君與天子於/諸侯同天子諸侯燕羣臣及聘問之賔皆歌鹿鳴合
 鄉樂此其著畧大較見在書籍禮樂崩壞不可得詳/大雅民勞小雅六月之後皆謂變雅羙惡各以其時
 亦顯善懲過正之次也蘇氏云昔周之興也積仁行/義凡數百年至於文武風俗純備是以其詩發而為
 正詩自成康以後周室不競至幽厲而大壞其敗亦/數百年其蓄之也亦厚矣是以其詩不復其舊而謂
 之變鄧云古后王㑹朝受釐若燕饗皆有樂尚矣周/公相成王定樂乃製為賔師友燕兄弟洽羣下勞使
 臣以至于興賢育士遣將命戍畢各因其尊親之義/上下之等敬愛之則具次為燕饗樂歌奏之時摭而
 旁用焉命之曰小雅其祭訖受釐㑹朝陳戒又原天/命之明赫揚祖徳之盛隆為樂歌以格王正事命之
 曰大雅故雅者正也正者政也㑹朝政所自出燕饗/政所自行曰正也風者風也風本於家而化成於國
[000-22a]
 故端起於夫婦雅者正也政發於朝廷而達之天下/故綱始於君臣風始於夫婦故二南風本也情而惟
 則樂而不滛則風移而俗易政始於君臣故二雅政/本也君燕饗以慈惠盡下情臣㑹朝以道徳襄上志
 則政善而民安君不盡下下不匡上則雅道廢而政/為不舉詩人傷之而有作依大小雅以為文刺失導
 媺而變雅作焉故上感下下格上莫大於二雅二雅/政本也風先雅何也曰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
 然後有君臣有君臣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夫婦人/道之始政之根也小雅先大雅何也曰君先逮下則
 下忠報上天先乎地君先乎臣其義一也故通乎雅/而政立政立而天下定矣朱子云正小雅燕饗之樂
 也正大雅㑹朝之樂受釐陳戒之辭也故或歡欣和/說以盡羣下之情或恭敬齊莊以發先王之徳詞氣
 不同音節亦異多周公制作時所定也及其變也則/事未必同而各以其聲附之馮時可云大雅正經所
[000-22b]
 言受命配天繼代守成而小雅正經治内則惟燕勞/羣臣朋友治外則惟命將出征以此律彼其體異矣
 故小雅為諸侯之樂大雅為天子之樂太師審其所/述自不容紊也至於二雅之變大雅則宏遠而疏朗
 𢎞大體以明責小雅則踰急而局促多憂傷而怨誹/讀者當自得之矣鄧云易傳曰卦有小大辭有險易
 維詩也亦然正雅辭多易變雅辭多險其易易知可/服存其險難知多複隱情性之理也蘇子瞻云大雅
 之變作於大臣召穆公衛武公之類是也其言天人/之際婉曲之中直體存焉故其辭廣小雅之變作於
 羣臣家父孟子之類是也其言天人之際雖若迫切/而猶雍容何者士大夫言詞氣象終與凡民異爾風
 之變也匹夫匹婦皆得以風刺清議在下而世道益/降矣朱子云雅之變者亦皆一時賢人君子憫時病
 俗之所為而聖人取之其忠厚惻怛之心陳善閉邪/之意尤非後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孔仲達云王政
[000-23a]
 既衰變雅兼作取大雅之音歌其政事之變者謂之/變大雅取小雅之音歌其政事之變者謂之變小雅
 又云變者雖亦播於樂或無算之節所用或隨事類/而歌又在制禮之後樂不常用按以上皆本鄭箋正
 變之論而夾漈鄭氏獨以為不然其言曰正變之言/不出於夫子未可信也小雅節南山之刺大雅民勞
 之刺謂之變雅可也鴻雁庭燎之美宣王崧高烝民/之美宣王亦可謂之變乎詩之次第皆以後先為序
 文武成康其詩最在前故二雅首之厲王繼成王之/後宣王繼厲王之後幽王繼宣王之後故二雅皆順
 其序國風亦然則無有正變之說斷斷乎不可易也/ 乃近代相傳有託為子貢詩傳申培詩說者取小
 雅大雅而各三分之其一曰小雅其二曰小雅續其/三曰小雅傳大雅亦然葢本于夾漈雅非有正變之
 辨而暗取東萊吕氏衍鄭孔之說按鄭康成謂小雅/十六篇大雅十八篇為正經唐孔氏以己意廣之曰
[000-23b]
 凡書非正經者謂之傳未知此傳在何書也吕氏謂/按楚辭屈原離騷謂之經自宋玉九辨以下皆謂之
 傳以此例攷之鹿鳴以下小雅之經也六月以下小/雅之傳也文王以下大雅之經也民勞以下大雅之
 傳也孔氏以凡書非正經謂之傳善矣又謂未知此/傳在何書則非也今詳詩傳詩說之意以詩之美者
 分為正續皆謂之經而其餘詩之刺者皆歸之傳於/舊所列宣王詩于變雅内者另摘出為續而其不以
 續名者即正雅也其以傳名者即變雅也既剷去正/變之名以合于樵并剷去經之字以别于𤣥又獨存
 傳之目以符于吕彼自謂其偷之巧而不覺其欲葢/彌章也真贗書也如愚之意則并正變經傳之名皆
 去之可矣十小雅八十篇内笙詩六篇亡實七十四/篇大雅三 一篇故張揖云詩小雅之材七十四人
 大雅之材三十一人愚按六笙詩非真亡也本俱在/小雅諸詩之中以其用為樂章特於篇中摘一字二
[000-24a]
 字以異其名而讀者不覺耳南陔即草蟲也束晢補/亡詩註云陔隴也隴者大坂也篇中言陟彼南山故
 曰南陔也白華即采薇也其第四章曰彼爾維何維/常之華以常棣華白故曰白華也華黍即出車也其
 第四章曰昔我往矣黍稷方華是華黍也由庚即吉/日也篇中有吉日庚午之語崇丘即緜蠻也曰丘阿
 曰丘隅曰丘側是崇丘也由儀即菁菁者莪也其首/章曰樂且有儀且夫詩中此例非乏也姑舉漢廣亦
 摘篇中二字常武亦摘篇中一字不于此六詩剙也/史記言古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
 禮義者三百五篇龔遂謂昌邑王曰大王誦詩三百/五篇王式曰臣以三百五篇諫及讖緯之書如樂緯
 詩緯尚書璿璣鈐其作於漢世者皆以三百五篇為/夫子刪采定數正與今詩見在篇數相合則六笙詩
 篇目其為衍無疑也詩又按鄭𤣥謂小雅大雅皆周/室居西都豐鎬時之 葢泥于王者之迹熄而詩亡
[000-24b]
 之說謂平世東遷則雅詩亡而降為王風矣愚考訂/世次雅詩實有在東遷之後者陳際泰謂王風指王
 城而言之王城自有風何與天子之雅也哉其論可/信 他如最難詳者又有四始五際之説詩緯汎歴
 樞云大明在亥水始也四牡在寅木始也嘉魚在已/火始也鴻雁在申金始也又云午亥之際為革命卯
 酉之際為改正亥者天門出入候聼卯天保也酉祈/父也午采芑也亥大明也然則亥為革命一際也亥
 又為天門出入候聽二際也卯為隂陽交際三際也/午為陽謝隂興四際也酉為隂盛陽㣲五際也不知
 作何挨排而大雅得其一小雅得/其四然必非聖人精藴所在也
論三頌
 劉勰云四始之至頌居其極昔帝嚳之世咸墨為頌/以歌九韶自商以下文理允備風雅序人事兼變正
[000-25a]
 頌主告神義必純羙斯乃宗廟之正歌非燕饗之常/詠也按頌有二義其本義則字从頁頁者首也故説
 文以為貌也其借音則通作誦誦者諷也背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也故周禮太師教六詩六曰頌注云
 頌之言誦也容也子夏序亦曰頌者美盛徳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美盛徳之形容則貌之義
 也告成功于神明則誦之義也樂記師乙云寛而靜/柔而正者宜歌頌左傳呉公子札來聘請觀于周樂
 為之歌頌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偪/遠而不擕遷而不滛復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
 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㡳/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徳之所
 同也而頌有三曰周曰魯曰商季札皆以為盛徳之/所同 孔穎達謂太平徳洽始報神功頌詩直述祭
 祀之狀不言得神之力但美其祭祀是報徳可知此/惟周頌耳其商魯之頌則異乎是商頌雖是祭祀之
[000-25b]
 歌祭其先王之廟述其生時之功正是死後頌徳非/以成功告神其體異于周頌也魯頌主詠僖公功徳
 纔如變風之美者耳又與商頌異也子夏序詩次三/頌于二雅之後次魯頌于周頌次商頌于魯頌陳傅
 良謂别以尊卑之禮故魯頌以諸侯而後于周間以/親疎之義故商頌以先代而後于魯是也孔頴達云
 雅不言周頌言周者以别商魯也周葢孔子所加也/先代之頌必是獨行為一代之法孔子論詩乃次魯
 商於下以示三代之法既有商魯須題周以别之故/知孔子加周也或有問于愚曰魯列國也何得有頌
 有頌是僣也商則先代矣而録其頌何為必欲備三/恪則何以不及虞夏乎曰此孔子之所私也以是為
 孔氏所刪之詩云爾葢孔子初刪不出周詩雖公劉/諸篇作于夏世關雎諸篇著在殷年而是周之先也
 孔子魯人也而其先則殷之子孫也吾而既刪詩矣/則吾父母之國與吾先世之有天下者奈何使其詩
[000-26a]
 闕而不錄冺而失傳故存魯頌之四于周後而又綴/商頌之五于魯後是孔子之所以自著也主人習其
 讀而問其傳則知是刪之出于孔子也使刪詩非孔/子或孔子非魯人又或其先非殷之子孫則必不錄
 此二頌也乃子貢傳但有周商二頌而取魯頌之詩/襍豳詩為魯風夫風頌異體頌何得為風此後世淺
 儒所偽託豈足信哉頌鄧元錫云夫周尚文雅文乎/文矣故反本而受之 風主情足以興雅主性足以
 正頌通神明則至于命極矣故詩以頌終焉不其深/乎陳際泰云頌于詩為最尊事神之道視燕饗受釐
 陳戒有加焉其後之何也風而雅雅而頌遞而尊之/已焉且人事終而鬼事始㣲風以徳化感氓庶雅之
 君臣以慈恵盡下情道徳襄上志欲其祀夏配天收/天下之豫以薦帝享祖蔑繇也頌之語視雅莊視風
 尤莊何也事神之道加肅焉爾也風一事也而疊言/之即雅亦多有此風主咏嘆雅主歌詠而頌則無是
[000-26b]
 也事神之道加肅焉爾也歐陽脩云古詩之作有天/下焉有一國焉有神明焉觀天下而成者人不得而
 私也體一國而成者衆不得而違也㑹神明而成者/物不得而欺也不私焉雅著矣不違焉風一矣不欺
 焉頌明矣舊又按雅頌篇次頗有淆亂不依其世疑/非孔子之 然孔子所云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
 頌各得其所者亦但據正樂而言謂某禮當奏某樂/某樂之章當取之小雅或取之大雅某樂之章當取
 之頌皆各得其所/耳非為序詩發也
 篇次
  角部
公劉   七月   甫田   大田
[000-27a]
豐年   良耜   載芟  行葦
  亢部
長發
  氏部
那    烈祖   𤣥鳥
  房部
殷武
  心部
[000-27b]
關雎   鵲巢   桃夭  螽斯
葛覃
  尾部
采薇   卷耳   鹿鳴  南山有臺
伐木
  箕部
草蟲   出車   四牡  杕杜
皇皇者華
[000-28a]
  斗部
采蘩   兔罝   樛木   南有嘉魚
羔羊   小星   江有氾  摽有梅
漢廣   芣苢   野有死麕 麟之趾
殷其靁  騶虞   行露   菁菁者莪
汝墳   魚麗   采蘋   鳬鷖
  牛部
魚藻   緜    旱麓   皇矣
[000-28b]
天作   既醉   雝    思齊
棫樸   靈臺   臣工   白駒
小宛
  女部
閔予小子 匏有苦葉 䲭鶚   狼䟦
伐柯   九罭   假樂   載見
烈文   訪落   小毖   敬之
東山   破斧   泮水   常棣
[000-29a]
大明   文王有聲 思文   生民
我將   絲衣   楚茨   信南山
濳    桑扈   蓼蕭   湛露
彤弓   緜蠻   吉日   振鷺
有瞽   武    酌    賚
般    時邁   桓    有客
文王   蟋蟀   天保   清廟
維天之命 維清   斯干   泂酌
[000-29b]
卷阿   凱風
  虚部
采菽   昊天有成命    下武
噫嘻   甘棠
  危部
執競   鼓鐘
  室部
綢繆
[000-30a]
  壁部

  奎部
柏舟   北門
  婁部
漸漸之石 桑柔   四月   采綠
民勞   板    蕩    宛丘
東門之枌 衡門
[000-30b]
  胃部
都人士  鴻雁   韓弈   六月
采芑   常武   江漢   無衣
崧高   黍苗   烝民   無羊
車攻   汎彼柏舟 庭燎   雲漢
祈父   沔水   黄鳥   鶴鳴
  昴部
無將大車 隰桑   大東   巷伯
[000-31a]
鴛鴦   白華   車舝   角弓
頍弁   瓠葉   小戎   正月
瞻卬   召旻   小旻   青蠅
我行其野 小弁   蓼莪   十月之交
雨無正  北山   何草不黄 小明
匪風   素冠   逍遥   丘中有麻
隰有萇楚 菀柳   巧言   苕之蕐
  畢部
[000-31b]
瞻彼洛矣 緇衣   車鄰   裳裳者蕐
溱洧   東門之墠 女曰雞鳴 出其東門
駟驖   賓之初筵 抑    淇奥
終南   蒹葭   黍離   中谷有蓷
碩人   緑衣   終風   日月
簡兮   考槃   采葛   遵大路
白石   山有樞  椒聊   戌申
君子于役 葛藟   叔于田  大叔于田
[000-32a]
將仲子  野有蔓草
  觜部
燕燕   擊鼓   節南山  雄雉
新臺   蝃蝀   君子偕老 靜女
相䑕   谷風   氓    何人斯
著    敝笱   葛屨   墓門
習習谷風 伯兮   兔爰   有女同車
鴇羽   山有扶蘇 狡童   蘀兮
[000-32b]
褰裳   二子乘舟 芄蘭   牆有茨
鶉之奔奔 桑中   東方未明 盧令
  參部
揚之水  風雨   南山   東方之日
猗嗟   無田   載驅   何彼穠矣
雞鳴
  井部
大車   無衣七兮
[000-33a]
  鬼部
君子陽陽 防有鵲巢 伐檀   園有桃
河廣   干旄   竹竿   載馳
泉水   有狐   清人   木𤓰
定之方中 采苓   陟岵   葛生
  栁部
有杕   權輿   十畝之間 蜉蝣
候人   渭陽   羔裘豹袪 有杕之杜
[000-33b]
鳲鳩   羔裘  閟宮   有駜
駉    晨風  交交黄鳥
  星部
碩䑕
  張部
汾沮洳  株林  東門之楊 東門之池
月出   澤陂  旄丘   式㣲
  翼部
[000-34a]
子衿  丰
  軫部
下泉
 
 
 
 
 
[000-34b]
 
 
 
 
 
 
 
 詩經世本古義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