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c0026 詩地理考-宋-王應麟 (master)


[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詩地理攷卷五     宋 王應麟 撰
  周頌
鄭氏譜曰周頌者周室成功致太平徳洽之詩其作在
周公攝政成王即位之初頌之言容天子之徳光被
四表格于上下無不覆燾無不持載此之謂容於是和
樂興焉頌聲乃作 禮運曰政也者君之所以藏身也
是故夫政必本於天殽以降命命降於社之謂殽地降
[005-1b]
於祖廟之謂仁義降於山川之謂興作降於五祀之謂
制度又曰祭帝於郊所以定天位祀社於國所以列地
利祖廟所以本仁山川所以儐鬼神五祀所以本事又
曰禮行於郊而百神受職焉禮行於社而百貨可極焉
禮行於祖廟而孝慈服焉禮行於五祀而正法則焉故
自郊社宗廟山川五祀義之脩禮之藏也功大如此可
不美報乎故人君必潔其牛羊馨其黍稷齊明而薦之
歌之舞之所以顯神明昭至徳也
[005-2a]
  洛邑
孔氏曰書傳曰周公將作禮樂優游之三年不能作君
子恥其言而不見從恥其行而不見隨將大作恐天下
莫我知將小作恐不能揚父祖功烈徳澤然後營洛以
觀天下之心於是四方諸侯率其羣黨各攻位于庭周
公曰示之以力役且猶至況導之以禮樂乎然後敢作
禮樂書曰作新大邑于東國洛四方民大和㑹此之謂
也 周書王㑹曰成周之㑹王城既成大㑹/諸侯及四夷也天子南面
[005-2b]
立絻無繁露朝服八十物搢珽唐叔荀叔周公在左太
公在右皆絻亦無繁露朝服七十物搢笏旁天子而立
於堂上堂下之右唐公虞公南面立焉堂下之左殷公
夏公立焉皆南面絻有繁露朝服五十物皆搢笏相者
太史魚大行人皆朝服有繁露堂下之東面郭叔掌為
天子菉幣焉絻有繁露内臺西面正北方應侯曹叔伯
舅中舅比服次之要服次之荒服次之西方東面正北方伯
父中子次之方千里之内為比服方二千里之内為要
[005-3a]
服方三千里之内為荒服是皆朝於内者堂後東北為
赤帟焉 作雒篇曰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城方千七百
二十丈郛十七里南繫于洛水北因于郟山以為天下
李氏曰鄭氏謂成洛邑居攝五年時孔氏謂朝諸侯/在六年按書則周公城洛邑在七年周公所以朝諸
侯者特相成王以朝諸侯而已周公非自居南面受諸/侯之朝書大傳諸侯進受命扵周公而退見文武之尸
者千七百七/十三諸侯
  髙山
鄭氏曰髙山謂岐山也沈括曰後漢西南夷傳作彼岨
[005-3b]
者岐今按彼書岨但作徂韓子亦云彼岐有岨疑或别/有所據 呂氏曰大王文王雖往而其岨易可行
之道昭然皆在與山/俱存而未嘗亡也
  及河喬嶽
淮南子作嶠嶽 范氏曰古者天子巡守至於方嶽以
柴望告祭封禪始於秦古無有也 公羊傳天子有方
望之事無所不通
  二王之後
鄭氏曰二王夏殷其後杞宋 括地志汴州今開/封府雍丘
[005-4a]
縣古杞國 宋見前王㑹曰殷公夏公曰微子孔氏曰/微采地名孔安國 畿内國 水
經濟水逕微鄉東注云/在東平夀張縣西北
  西雝
韓詩嶭君章句西雝文王之雍也言文王之時辟雍學/士皆絜白之人也
 王氏曰雝葢辟廱也辟廱有水鷺所集也 朱氏曰
先儒多謂辟廱在西郊故曰西雝即旋丘之水其學/即所謂澤宫也
毛氏曰雝澤也 李氏曰杞之地在陳留宋之地在睢
陽其來周也自東徂西
[005-4b]
  漆沮見前/
毛氏曰岐周之二水 孔氏曰以薦獻所取不宜逺於
京邑故言岐周者鎬京去岐不逺 曹氏曰漆沮之水
上接涇渭下與河通所以多魚
  四嶽
孔氏曰諸書皆以岱衡華恒為四嶽爾雅釋山岱泰衡
霍二文不同一山而二名也曹氏曰言四嶽而不及嵩/髙嵩髙在王畿之内故也
岱在今襲慶府奉符縣衡在潭州湘潭縣/華在華州華隂縣恒在中山府曲陽縣
[005-5a]
  允猶翕河
鄭氏曰河言翕者河自大陸之北敷為九祭者合為一
猶圖也皆信按山川/之圖而次序祭之 孔氏曰九河之名徒駭太史馬
頰覆釜胡蘇簡潔鉤盤鬲津周時齊桓公塞之同為一
春秋保乾圖云移河為界/在齊呂填閼八流以自廣今河間弓髙以東至平原鬲
盤往往有遺處焉 蔡氏曰徒駭河地理志云滹沱河/寰宇記云在滄州
清池許商/云在平成馬頰河元和志在徳州安徳平原南東寰宇/記云在棣州滴河北輿地記云即篤
馬河/也覆鬴河通典云在/徳州安徳胡蘇河寰宇記云在滄之饒安/無棣臨津三縣許商云
[005-5b]
在東/光簡潔河輿地記云/在臨津鉤盤河寰宇記云在樂陵東南/從徳州平昌來輿地記
云在/樂陵鬲津河寰宇記云在樂陵東西北流入饒安/許商云在鬲縣輿地記云在無棣太史
不知/所在漢世近古止得其三唐人集累世積傳之語遂
得其六歐陽忞輿地記又得其一或新河而載以舊名
或一地而互為兩説皆似是而非無所依據漢王横言
昔天嘗連雨東北風海水溢西南出浸數百里九河之
地已為海水所漸酈道元亦謂九河碣石苞淪於海後
世儒者知求九河於平地而不知碣石有無以為之證
[005-6a]
故前後異説 嚴氏曰禹貢河自大陸北播為九河同
為逆河注云同合為一大河名曰逆河然則翕河即逆
河也 蘇氏曰翕河大河受衆水者也戴氏曰祭先河/而後海故以河
為/主
  魯頌
鄭氏譜曰魯者少昊摰之墟也帝王世紀少昊邑于窮/桑以登帝位徙都曲阜
縣東北/六里國中有大庭氏之庫則大庭氏亦居于兹乎在
周公歸政成王封其元子伯禽於魯左傳命以伯禽而/封扵少昊之墟注
[005-6b]
曲阜也在/魯城内其封域在禹貢徐州大野蒙羽之野自後政
衰國事多廢十九世至僖公當周惠王襄王時而遵伯
禽之法養四種之馬牧於坰野尊賢養士修泮宫崇禮
敎十六年㑹諸侯于淮上東略公遂伐淮夷孔氏曰經/傳無文
二十年新作南門又修姜嫄之廟至於復魯舊制未徧
而薨國人美其功季孫行父請命于周而作其頌文公
十三年太室屋壊初成王以周公有太平制典法之勲
命魯郊祭夭三望如天子之禮故孔子録其詩之頌同
[005-7a]
於王者之後問者曰列國作詩未有請于周者行父請
之何也曰周尊魯巡守述職不陳其詩至於臣頌君功
樂周室之聞是以行父請焉周之不陳其詩者為優耳
其有大罪侯伯監之行人書之亦示覺焉朱氏曰先儒以/為時王襃周公
之後比扵先代故巡守不陳其詩而其/篇第不列扵太師之職是以宋魯無風 朱氏曰今襲
慶東平府沂密海等州即其地也成王以周公有大勲
勞於天下故賜伯禽之禮樂魯於是乎有頌以為廟樂
其後又自作詩以美其君亦謂之頌舊説皆以為伯禽
[005-7b]
十九世孫僖公申之時今無所考獨閟宫一篇為僖公
無疑耳夫以其詩之僭如此然夫子猶録之者葢其體
固列國之風而所歌者乃當時之事則猶未純天子之
頌若其所歌之事又皆有先王禮樂敎化之遺意焉則
其文疑若猶可予也况夫子魯人亦安得而削之哉
宋氏曰秦有誓而書亡魯有頌而詩絶 李氏曰周有
風魯有頌而春秋為之作 唐氏曰王風而魯頌詩之
末也 劉氏曰魯之有天子禮樂殆周之末王賜之非
[005-8a]
成王也昔者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於天子呂氏/春秋
云/天子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後在魯實始為墨翟之
學由是觀之使成王之世魯已郊矣則惠公奚請惠公
之請也殆由平王以下乎 陳氏曰諸侯之有郊禘東
遷之僭禮也故曰秦襄公始於諸侯作西畤祠白帝僭
端見矣位在藩臣而臚於郊祀君子懼焉則平王以前
未之有也魯之郊禘惠公請之也齊桓公欲封禪而晉
亦郊鯀皆僭禮也然則春秋何以始見於僖公向者莊
[005-8b]
公之觀齊社也曹劌諫曰天子祀上帝諸侯㑹之受命
焉諸侯祀先王先公卿大夫佐之受事焉用見惠公雖
請之而魯郊禘猶未率為常也僖公始作頌以郊為夸
焉於是四卜不從猶三望是故特書之以其不勝譏譏
其甚焉者爾 地理志魯地其民有聖人之敎化故孔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言近正也 括地
志兖州曲阜縣漢為/魯縣外城即伯禽所築古魯城今襲慶/府仙源
縣/ 郡縣志曲阜在縣治魯城中委曲長七八里 史
[005-9a]
記儒林傳高皇帝舉兵誅項籍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
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絶豈非聖人之遺化好禮樂之國
哉夫齊魯之間於文學自古以來其天性也世本云周/公居少昊
之墟煬公徒魯在史記正義少昊墟即夀丘阜皇甫/謐云黄帝夀丘 魯城東門之北魯國即曲 縣
  坰野
毛氏曰坰逺野也林外曰坰 郡縣志坰澤俗名連泉
澤在兖州曲阜縣東九里魯僖公牧馬之地 劉公幹
魯都賦曰戢武器於有炎之庫放戎馬於巨野之坰
[005-9b]
寰宇記大野在濟州鉅野縣東五里一名鉅野澤 爾
雅十藪魯有大野注今髙平鉅野縣東北大澤
  泮水 泮宫
毛氏曰泮水泮宫之水天子辟廱諸侯泮宫 鄭氏曰
辟廱者築土廱水之外圓如璧四方來觀者均也泮之
言半也半水者葢東西門以南通水北無也 朱氏曰
説文曰泮宫諸侯鄉射之宫也西南為水東北為墻康
成以為東西門説文以為東西墻其説不同 程氏曰
[005-10a]
春秋凡用民力必書修泮宫復閟宫不書復古興廢為
國之先務如是而用民力乃所當用也 禮器魯人將
有事於上帝必先有事於頖宫注郊之學也詩所謂頖
宫疏魯以小學為頖宫在郊 通典兖州泗水縣有泮
水 九域志襲慶府有泮宫池泮宫臺 水經注靈光
殿之東南即泮宫也在髙門直北道西宫中有臺髙八
十尺臺南水東西一百步南北六十步臺西水南北四
百步東西六十步臺池咸結石為之詩所謂思樂泮水
[005-10b]

  淮夷
通鑑外紀周襄王八年冬僖公㑹諸候于淮上左傳注/臨淮郡
左/右謀東略未幾遂伐淮夷 李氏曰觀費誓是淮夷世
為魯患僖十六年㑹于淮乃齊桓救鄫非是淮夷從僖
公也孔氏曰禹貢徐州淮夷蠙珠則淮夷在徐州也春/秋時淮夷病鄫齊桓東㑹于淮以謀之左傳謂之
東略是淮夷在東國昭四年楚㑹諸侯于申有淮夷淮/夷居淮水之上在徐州之界最近于魯扵是霸者使魯
獨征之辭朱氏曰或謂僖公未嘗有伐淮夷之事此乃/頌禱之 狄彼東南謂淮夷也 嚴氏曰淮夷世為魯
[005-11a]
患未必慕泮宫之化詩人張言泮宫之美以為淮夷/亦將來慕也 説文引詩獷彼淮夷韓詩獷彼淮夷
春秋僖十四年杞辟淮夷遷都諸侯城緣陵十六年鄫
為淮夷所病㑹于淮謀鄫後漢東夷傳秦并六國淮西/夷皆散為民戸 左傳昭二
十七年季氏甚得其民/淮夷與之注魯東夷
  附庸
王制注小城曰附庸 朱氏曰猶屬城也小國不能自
達於天子而附於大國 王氏曰孟子曰周公之封於
魯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儉於百里而周官以為諸
[005-11b]
侯之地方四百葢特言其國也則儉於百里并附庸言
之則為方四百里也 李氏曰顓臾魯之附庸也春秋
之時有邾國亦魯之附庸也鄭氏據明堂位謂封以七
百里欲其强於諸國其説不然詩人言大啟爾宇不過
諸侯方百里居上等春秋無駭入極附庸小/國取鄟取邿附庸國 皇甫謐
言武王伐紂之年夏四月乙夘祀於周廟將率之士皆
封諸侯國四百人兄弟之國十五人同姓之國四十人
 魯世家武王既克殷封周公於少皥之墟曲/阜 書大
[005-12a]
傳周公封以魯身未嘗居魯也
  戎狄
朱氏曰西戎北狄 春秋公㑹戎于潛隱二/年公追戎于
濟西莊十/八年 史記戎狄是膺孟子言周公方且膺之之/黄氏曰春秋所記凡魯
自主兵者皆邾莒項之小國至扵所伐大國皆齊晉主/兵則膺戎狄懲荆舒僖公果有是乎 呉氏曰公車千
乗止則莫我敢承考其誼為周公魯公設簡編錯亂當/與土田附庸為連文葢詩人言成王命周公建元子于
魯錫之以山川土田附庸有千乗之賦有三軍之衆使/之膺戎狄懲荆舒也不然孟子引此詩何以云周公膺
之/乎
[005-12b]
  荆舒見/前
鄭氏曰僖公與齊桓舉義兵北當戎與狄南艾荆及羣
舒天下無敢禦也 孔氏曰僖四年經書㑹齊侯伐楚
楚一名荆羣舒又楚之與國故連言荆舒其伐戎狄則
無文 史記荆荼是徵
  泰山
説苑泰山巖巖魯侯是瞻 孔氏曰泰山在齊魯之界
魯之望也 李氏曰禹貢海岱徐州之地泰山乃其境
[005-13a]
 史記泰山之陽則魯其隂則齊 郡縣志泰山一
曰岱宗在兖州乾封縣西北三十里今奉/符縣 春秋猶三
望鄭氏謂海岱淮 公羊傳祭泰山河海職方氏兖州/山鎮曰岱山
  龜蒙
孔氏曰定十年齊人來歸鄆讙龜隂之田謂龜山之北
田也論語顓㬰為東蒙主謂主蒙山也魯之境内有此
二山故言奄有 曹氏曰鄒之龜山費之東蒙 郡國
志泰山博縣有龜山今襲慶府奉符縣郡水經注山在/博縣北十五里 縣志在兖州
[005-13b]
泗水縣東北七十五/里 孔子有龜山操 地理志蒙山在泰山蒙隂縣西
郡縣志在沂州費縣西北十里泰東蒙山在費縣西/北七十五里 蒙山在沂州新 縣東南八十八里
書曰蒙羽其藝在寰宇記蒙山在海州懐仁縣北七十/五里 括地志 沂州臨沂縣 唐六典注在費縣
輿地記蒙隂縣故/城在新泰縣東南
  大東 海邦
鄭氏曰大東極東也海邦近海之國 孔氏曰僖公之
時東方小國見於盟㑹唯邾莒滕杞而已 爾雅東至
於泰逺東至日所出為太平爾雅注遂/憮大東
[005-14a]
  鳧繹
郡縣志鳧山在兖州鄒縣東南三十八里繹山一名鄒
山在鄒縣南二十二里地理志繹山在魯國騶縣北陽禹/貢徐州繹陽孤桐謂繹山之
左傳邾文公卜遷于繹杜氏注繹邾邑魯國鄒縣北有/繹山 水經注鄒山所謂繹山邾文公所遷城鄒山之
陽依巖岨京相璠曰繹邑依繹山為名山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三里髙秀獨出積石相臨殆無土壤石間多孔
穴洞達相通秦始皇觀禮扵魯登繹山之上命李斯勒/銘太史公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郷
射鄒繹之今按鳧繹在邾地亦頌禱之辭多鄒山記曰/鄒山古 繹山魯穆公改為鄒山繹陽猶 桐樹 春
秋宣十年/伐邾取繹
[005-14b]
  徐宅
朱氏曰宅居也謂徐國 曹氏曰鳧繹二山在鄒之北
本徐州之地而魯宅之 李氏曰僖公十五年楚國伐
徐是徐為楚所服豈為僖公服乎
  蠻貊
孔氏曰南夷之蠻後漢傳平王東遷蠻侵暴中國潁首/以西有蠻氏之戎春秋伐蠻子在河
南新城/東南 傅氏曰東夷之貊後漢傳有貊耳小水貊濊/貊之屬孔氏曰魯僖之時
貊近魯説文南方蠻從虫東/貉從豸職方氏八蠻九貉
[005-15a]
  南夷
毛氏曰荆楚也傅氏曰丄已言荆舒此南夷是南蠻也/上所謂蠻貊亦東方諸種 嚴氏曰莫
不率從非/願之之辭
  常 許
毛氏曰魯南鄙西鄙 孔氏曰常為南鄙許為西鄙
鄭氏曰常或作嘗在薛之傍春秋莊三十一年築臺於
薛是與周公有常邑六國時齊有孟嘗君食邑於薛史/記
正義嘗邑在薛國之南國九域志淄州薛邑城孟嘗君冢/所食之地 地理志魯 有薛縣注皇覽曰有孟嘗君
[005-15b]
許許田也魯朝宿之邑 孔氏曰桓元年鄭伯以璧假
許田杜氏注成王營王城有遷都之志故賜周公許田
以為魯朝宿之邑後世因而立周公别廟其地近鄭故
鄭人易之許田近許之田 劉氏曰許田魯本受封之
地居常與許是也地名與國同者魯多有之莊公築臺
于許秦築臺于薛豈真近秦近薛哉魯自地名許田
括地志許田在許州許昌縣南四十里有魯城周公廟
在其中九域志潁昌府許田/縣省為鎮入長社縣 朱氏曰常許皆魯之故
[005-16a]
地見侵於諸侯而未復者故魯人以是願僖公也
  徂來
郡縣志徂來山亦曰尤來山在兖州乾封縣今奉/符縣 後漢
志博尤來山注博城縣有徂來山一名尤來水經注鄒/山記曰徂
來山在兖州梁父奉髙博城三縣界今猶有美松赤眉/樊崇保此山自號尤來三老 後魏地形志泰山郡梁
父縣有徂山在北典輿地廣記唐省梁父入博/城今奉符縣 通 梁父故城在泗水縣地
  新甫
後魏志魯郡汶陽縣有新甫山通典漢汶陽故城在/兖州泗水縣東南
[005-16b]
九域志襲慶府有新甫山
  商頌
鄭氏譜曰商者契所封之地有娀氏之女名簡狄者吞
鳦卵而生契堯之末年舜舉為司徒有五敎之功乃賜
姓而封之世有官守十四世至湯則受命伐夏桀定天
下後世有中宗者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懼不敢
荒寜後有髙宗者舊勞于外爰洎小人作其即位乃或
諒闇三年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寜嘉靜殷邦至于小大無
[005-17a]
時或怨此三王有受命中興之功時有作詩頌之者商
徳之壊武王伐紂乃以陶唐氏火正閼伯之墟封紂兄
微子啟為宋公代武庚為商後其封域在禹貢徐州泗
濵西及豫州盟豬之野自後政衰散亡商之禮樂七世
至戴公時當宣王大夫正考父者校商之名頌十二篇
於周太師以那為首歸以祀其先王孔子録詩之時則
得五篇而已乃列之以備三頌著為後王之義監二代
之成功法莫大於是矣問者曰列國政衰則變風作宋
[005-17b]
何獨無乎曰有焉乃不録之王者之後時王所客也巡
守述職不陳其詩亦示無貶黜客之義也又問曰周太
師何由得商頌曰周用六代之樂故有之 書序自契
至成湯八遷孔氏曰契居商昭明居砥石相土居商丘
湯居亳見經傳有四其四未聞商在商州商洛縣砥石/或曰即砥柱在陜州陜
縣商丘在應天府宋城縣亳在/應天府榖熟縣西南三十五里 盤庚曰不常厥邑于
今五邦孔氏注湯遷亳湯即位居南亳後徙西亳在河/南府偃師縣西十四里本帝嚳
之/墟仲丁遷囂滎陽故城在鄭州滎澤縣/西南七十里殷時敖地河亶甲居相在/相
[005-18a]
州内黄縣東/南十三里祖乙居耿在絳州龍門縣東/南十四里耿城并盤庚遷都
殷為五邦三代世表盤庚徙河南亳括/地志云盤庚都偃師西蔡氏曰以下文
今不承于古攷之盤庚之前當自有五遷史記言祖乙
遷邢或祖乙兩遷也通典在/邢州 史記云武乙去亳徙河
北世紀帝乙徙朝歌在衞州衛縣/今并入黎陽 三亳皇甫謐曰二/在梁國一在
河洛之間穀熟為南亳湯所都也蒙為北亳亦曰景亳/湯所受命也偃師為西亳盤庚所遷也 黄氏曰三亳
南亳北亳亳殷也南亳今應天府穀熟縣北亳拱州考/城縣亳殷河南偃師縣 補傳曰湯始居西亳次居北
亳最後居南亳三亳皆湯所居書曰商/書頌曰商頌本契之始封而稱之也 蘇氏曰商詩
[005-18b]
駿發而嚴厲商人之風俗在此故其後世有以自振於
衰微
  宋
地理志梁國睢陽縣故宋國微子所封今應天府/宋城縣本閼
伯之墟 左傳商主大火不利于商自根牟至于商衞
宋商後謂宋為商/釋例曰商宋一地 孔氏曰商頌五篇由宋而後得存
故鄭為譜因商而又序宋 朱氏曰太史公云宋襄修
仁行誼欲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湯髙
[005-19a]
宗之所以興作商頌葢本韓詩之説諸儒多惑之者今
考此頌皆天子之事非宋所有且其辭古奥亦不類周
世文而國語閔馬父之言亦與今序合樂記商者五帝/之遺聲也商人
識之故謂之商注商宋詩也甫韓詩序曰那美襄公也/ 法言曰正考甫嘗晞尹吉 矣 揚子謂正考甫作
商頌韓退之亦云夫子次/列國之風而宋魯獨稱頌
  生商
殷紀契封於商 鄭氏曰商國在太華之陽 皇甫謐
曰在上洛商縣漢屬𢎞/農郡 括地志商州城八十里商洛
[005-19b]
縣本商邑古之商國卨所封 國語𤣥王勤商十四世
而興 李氏曰生契謂之商者封於商也 補傳曰地
有商山因是得名
  殷土
鄭氏曰湯始居亳之殷地 孔氏曰殷是亳地之小别名
 書序盤庚將治亳殷注商家改號曰殷 周氏曰商
人稱殷自盤庚始自此以前稱商自盤庚既都亳於是
殷商兼稱故單稱殷 補傳曰殷以溵水得名
[005-20a]
  九有 九圍
毛氏曰九州也 孔氏曰九分天下各為九處規圍然
故謂之九圍 易氏曰殷人九州之制不見於經傳是
以後世莫詳焉爾雅云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
西曰雍州漢南曰荆州江南曰揚州濟河間曰兖州濟
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其九州之名與夫疆域
所至與舜典異又與禹貢異後世皆莫得其説先儒以
為殷制其説誠然由今攷之有舜之幽營徐而無舜之
[005-20b]
青梁并是青入於徐梁入於雍并入於冀也既分禹貢
冀州之境而復舜之幽州又併青與徐而復舜之營州
殷之九州粲然可考而其山川道里亦以類舉至周人
則又分冀為并而併營於幽復禹之青州而省徐以入
於青 孔氏曰爾雅九州之名孫炎以與禹貢不同於
周禮又異故疑為殷制亦無明文地理志云殷因於夏
無所變改 王制注殷湯更制中國方三千里之界分
為九州而建千七百七十三國 小雅率土之濱 孔
[005-21a]
氏曰謂中國九州者以水中可居曰洲居民之外皆有
水也 韓詩奄有九域嶭君曰九州也髙説文晋堯遭/洪水民居水中 土故曰九州
  邦畿千里
王制注縣内夏時天子所居州界名也殷曰畿詩邦畿
周亦曰畿 孔氏曰殷周稱畿唐虞稱服周禮大司馬
九畿方千里曰國畿職方氏九服方千里曰王畿 易
氏曰禹之五服王畿在内職方氏王畿不在九服之内
 漢志殷周因井田而制軍賦地方一里為井井十為
[005-21b]
通通十為成成方十里十成為終十終為同同方百里
同十為封封十為畿畿方千里提封百/萬井
  景員維河 陟彼景山
朱氏曰景山名商所都也春秋傳曰商湯有景亳之命
員與幅&KR0695義同葢言周也維河大河也言景山四周皆
大河也 陟彼景山葢商所都之山衞詩亦言景山乃
商舊都 補傳曰景山商都之望也商都帶河盤庚所
謂惟涉河以民遷是也今亳有景山故曰景亳 括地
[005-22a]
志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為景亳湯所盟地因景山為
名 九域志亳城古景亳也本帝嚳之虛湯都之書云
湯始居亳從先王居在應天府 嚴氏曰自湯至盤庚
五遷亳囂皆在河南相耿皆在河北自盤庚之後傳三
世至武丁又傳四世至庚丁之子武乙始去亳徙河北
此詩言河正謂亳寰宇記景山在應天府楚丘縣北三
十八里髙四丈今/屬拱州
  禹敷下土方
[005-22b]
朱氏曰下土方絶句楚辭天問禹降省下土方葢用此
語 書序帝釐下土方設居方釋文曰一讀至方字絶
句 幅&KR0695既長徐氏曰自直方言之曰幅自周圍言之
&KR0695曹氏曰猶/云廣輪
  有娀
毛氏曰有娀契母也 離騷經曰見有娀之佚女注有
娀國名契母簡狄也 呂氏曰春秋有娀氏有二佚女
為九成之臺佚美/也淮南子有娀在不周之北長女簡翟
[005-23a]
古今人/表簡逷少女建疵史記云又桀敗於有娀之墟當在蒲
今河/中府 朱氏曰舊説有娀國在不周之北恐不應絶
逺如此
  韋顧
鄭語祝融其後八姓己姓昆吾顧彭姓豕韋 左傳注
東郡白馬縣有韋城郡國志/有韋鄉 通典滑州韋成縣古豕
韋國 郡縣志顧城在濮州范縣東二十八里寰宇記/在縣東
南/夏之顧國古今人表韋/鼔鼔即顧故莘城在汴州陳畱縣東北
[005-23b]
三十五里古莘國地湯伐桀桀與韋顧之君拒湯於莘
之墟遂戰於鳴條之野 呂氏春秋湯立天子商不變
肆親郼如夏
  昆吾
郡國志東郡濮陽縣古昆吾國 通典濮州濮陽縣即
昆吾之墟亦曰帝丘 括地志濮陽縣古昆吾國故城
縣西三十里昆吾臺在縣西百步在顓帝城内周迴五
十步髙二丈即昆吾虛也濮陽今屬/聞徳府 鄭語昆吾為夏
[005-24a]
韋氏注昆吾祝融之孫陸終第一子名樊為己姓封/扵昆吾昆吾衛是也其後夏衰昆吾為夏伯遷扵舊
許𫝊曰髙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 左傳衛侯夢于北宫見人登昆吾
之觀杜氏云衛有觀在古昆吾之虛今濮陽城中 鄭
氏曰湯先伐韋顧克之昆吾夏桀則同時誅也 孔氏
曰昭十八年二月乙卯周毛得殺毛伯過萇𢎞曰是昆
吾稔之日也言昆吾以乙卯日亡與桀同日誅也故檀
弓注云桀以乙卯日亡 寰宇記解州安邑縣有昆吾
亭葢湯伐桀之時昆吾以兵助桀同時而滅故有亭非
[005-24b]
國於此也 郡國志河東安邑有昆吾亭湯伐桀戰處
朱氏曰三蘗韋顧昆吾/ 漢書注包有三枿
  夏桀
呉起曰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
其北 寰宇記禹自安邑都晉陽桀徙安邑郡縣志安/邑故城在
陜州夏縣東北十/五里禹所都也 書序孔氏注桀都安邑湯升道從
陑陑在河曲之南戰於鳴條之野地在安邑之西 寰
宇記解州安邑縣東北七十五里有鳴條陌陑在縣北
[005-25a]
二十里 郡縣志髙堠原在安邑縣北三十里原南坂
口即古鳴條陌也戰地在安邑西桀走保三朡今定陶
三朡亭在曹州濟隂/縣東北四十九里桀自安邑東入山出太行東南
三十里有陑山 傅氏曰河曲即蒲坂後改河東
  荆楚
毛氏曰荆州言楚國也孔氏曰周有天下始封熊繹為/楚子扵武丁之世不知楚君為
何人時補傳曰或者為周成王始封熊繹扵荆至周恵/王之 魯僖公元年始有楚號遂疑商時未冇荆楚乃
欲假此以實韓氏宋襄公之説殊不思荆自帝嚳九州/已有荆州之名至禹貢分荆州之荊也詩人以有二荆
[005-25b]
故以荆楚别荆岐耳既自古有/荆孰謂周封熊繹始有荆哉 蘇氏曰易曰髙宗伐
鬼方三年克之葢謂此與 書大傳武丁側身修行三
年之後諸侯以重譯來朝者六國 罙入其阻箋云謂
踰方城之隘方城山在唐州方城縣東北五/十里 左傳楚國方城以為城 太史公
曰夫荆楚僄勇輕悍好作亂乃自古記之矣 呂氏曰
楚之於中國自商以來迭為盛衰 春秋正義荆楚一
木二名故以為號亦得二名莊公之世經皆書荆僖之
元年乃書楚人伐鄭葢始改為楚
[005-26a]
  氐羌
鄭氏曰夷狄國在西方 後漢西羌傳云武丁征西戎
鬼方三年乃克故其詩曰自彼氐羌莫敢不來王 賈
捐之曰武丁成王殷周之大仁也然地東不過江黄西
不過氐羌南不過荆蠻北不過朔方是以頌聲並作
通鑑外紀成湯云云/海外肅慎北𤼵渠搜氐羌來服
地理志隴西郡有氐道羌道 郡縣志夏桀之亂犬夷
入居岐邠之間成湯伐而攘之武王伐商羌髳㑹于牧
[005-26b]
野 括地志隴右岷洮叢等州西羌也 曹氏曰商居
河洛之間則荆楚乃國之南鄉而已非若氐羌之極逺
也成湯之時氐羌之國近者以時聘享逺者亦來終王
氐羌自謂此商之典常也荆楚豈得獨廢之邪日祭月
祀時享歳貢終王此所謂典常也漢志顔師古注氐夷/種名也羌即西域婼
羌之/屬也 孔氏曰氐羌之種漢世仍存其居在秦隴之西
 黄氏曰羌本姜姓三苗之後居三危今疊宕松諸州
皆羌地 説文西方羌從羊 爾雅疏戎類曰耆羌
[005-27a]
山海經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
氐羌乞姓
  商邑
朱氏曰商邑王都也極中之表也 周禮疏堯治平陽
舜治安邑唯湯居亳得地中 史記昔唐人都河東殷
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
所更居也 韓詩京師翼翼四方是則孟子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
之掌/也
[005-27b]
 
 
 
 
 
 
 
 詩地理攷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