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60 書義矜式-元-王充耘 (master)


[006-1a]
欽定四庫全書
 書義矜式巻六
            元 王充耘 撰
  周書
   周官
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庶
政惟和萬國咸寧
 莫善於堯舜官人之法莫大於堯舜安民之功夫官
[006-1b]
人之法非堯舜所自為也上考於古人而官得其要安
 民之功非堯舜所自能也下總於大臣而民得其安
 盖能官人能安民者堯舜之仁合之與仁而後可論
 唐虞之治夫堯舜之知以其不自用而取法諸人也
 堯舜之仁不徧愛人急親賢也不自用而取法諸人
 是以官百之建必稽於古不徧愛人而急親賢是以
 内外之治必總於大臣盖不稽於古則不能以簡而
 御煩不總於人則不能自近而及逺一則知人之哲
[006-2a]
 也一則安民之恵也非堯舜其孰能之或者謂古之
 時官以雲紀而未嘗有百揆四岳也官以鳥紀而未
 嘗有州牧侯伯也則是曰揆曰岳曰牧曰侯此唐虞
 之制而非古之制也則未可以為稽古也抑孰知稽
 古稽其實不狥其名求其心不泥其迹吾想古之時
 太樸未㪚風氣未漓其建官有甚簡而政治有甚隆
 者此後世所不能知堯舜所獨知是以天下雖廣而
 建之官惟止於百是唐虞之稽古非若後世之泥於
[006-2b]
 古也堯舜以一心之微而蒞乎百官之衆安得人人
 而總之内焉而總治有百揆四岳也而堯舜無與焉
 外焉而總治有州牧侯伯也而堯舜無與焉所謂有
 者非徒有也是人有才足以勝位也而非虛位也非
 徒有是名也其徳足以稱職而無曠官也堯舜所建
 之官雖極於百而内外總治之職咸有其人此非所
 謂能官人者歟於是曰百揆者亮采恵疇而天下無
 廢事曰四岳者賔于四門而天下無凶人州牧則曰
[006-3a]
 食哉惟時而十二州之民各得其養侯伯則曰各廸
 有功而五服之諸侯各敬其事内外相承而體統不
紊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以言庶政則九功惟敘九叙
 惟歌而庶政和矣以言萬國則五服四朝黎民於變
 而萬國寧矣此非所謂能安民者歟世未有能官人
 而無安民之恵者亦未有能安民而非知人之哲者
 歟能哲而恵吾於堯舜見之堯舜之能哲而恵是必
 於古人得之故方其建官也都俞吁咈不使一職曠
[006-3b]
 堯舜之心惟恐其不如古及其至也垂衣拱手無為
 而天下化唐虞之治復何愧於古哉降自夏殷而官
 數加倍是未能如唐虞之簡矣論其治功則曰亦克
 用乂是未能如唐虞之盛矣成周之制建官三百六
 十而其職愈多世變事繁而其職愈重然則三代之
 制非不欲稽古也不幸而居唐虞之後三代之治非
 不欲如唐虞也不幸而去古之逺世道之降帝王之
 分嗚呼甚哉
[006-4a]
立太師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隂陽官不
必備惟其人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貳公𢎞化寅亮天
地弼予一人
 建大臣以任其參贊之職者其選嚴命大臣以佐其
 參贊之職者其責備盖明王之設官分職無非欲其
 參贊天地之化育大臣之參贊又烏可無其貳哉故
 其弼成於後者正將以助大臣之有所不及耳昔者
 周家建立三公之官以講明隂陽之道經理邦國之
[006-4b]
 大而盡其燮理之職其任至不輕也茍非其材則豈
 足以任此職乎故不必其官之備而惟其人之賢則
 夫貳三公以範圍天地之化而張大之者以其有三
 孤在焉耳自三孤之特建也以之寅亮乎天而仰不
 愧焉以之寅亮乎地而俯不怍焉則其弼一人之道
 亦無間於三公矣吁三公論道而既重其職於前三
 孤𢎞化而復備其責於後古之人所以能與天地參
 者其以此歟云云/見於周官之書其意以此嘗謂隂
[006-5a]
 陽之道非人則不能以任其經綸之責天地之化非
人則不能以致其張大之功上而一人次而三公其事
 皆所當任者也然一人不可以無弼三公不可以無
 貳特建夫三孤之職實所以上弼一人而下貳乎三
 公者也茍惟三孤之名不定而使之屬於三公則其
 將助三公所為之不暇又何以事其已職之所為乎
 吾由是而知建官之制至於成周而無弊也今夫三
 公之位而謂之立者何也盖始辭也三公雖非始於
[006-5b]
 此時而立為周家之定制則始於此時也師道之教
 訓傅之徳義保之於身體名雖不同而其人皆未易
 得也是故三公之於斯道既講明之復經綸之而必
 盡其燮理之妙焉盖隂陽以氣言而道者隂陽之理
 恒而不變者也易曰一隂一陽之謂道者是也然經
 綸之用藏於無迹和調之妙間不容髮又何待於論
 耶盖論之云者擬議以成其變化講明啓沃而精一
 之也茍非經綸天下之大經參天地之化育者其孰
[006-6a]
 能與於此故曰官不必備惟其人盖古者建官惟賢
 况以三公之尊位而不在於得其人乎位事惟能况
 以三公之重任而不求其人以稱其職乎與其茍且
 是官以充員孰若闕其職以待其人之為愈也茍惟
 其人則官固無害於備亦無害其為不備也三公之
 官夫既不求其備矣則夫貳三公而謂之少師少傅
 少保者容可不特建其職而定其名乎夫謂之三少
 者特其名數少貶而非遼絶於三公者也謂之曰三
[006-6b]
 孤者以其名位特立而非統攝於三公者也一則經
 綸於前而一則弼成於後此公孤之職所由分也夫
 天地以形言而化者天地之用運而無迹者也易曰
 範圍天地之化者是也𢎞者張而大之之謂寅亮者
 敬而眀之之謂三孤之於天地之用既張而大之於
 天地之形復敬而眀之則其弼一人而能盡其道矣
 茍職之不專名之不立責之不重則何以成其𢎞大
 之功而致其寅亮之實也哉抑嘗考之三公之設其
[006-7a]
 法已乆至成王而始參定以為一代之定制耳夫茍
 立之為定制宜其有定人矣而周公為師召公為保
 僅見於載籍之𫝊而傅無聞焉其後周公既沒則以
 召公為保而已而師亦無聞焉何哉盖非常之任所
 以待非常之人惟其非常之人而後可以當非常之
 任三公之不必備者所以難其人也於是而三孤立
 焉所以貳三公而必重其責也故太儀所掌有孤伎
 焉朝士所掌有孤位焉正之必有其貳三公既難其
[006-7b]
 任而三孤則能分其任矣成王訓廸之際既尊三公
 之至而欲不敢以身煩之者弼予一人之語成王不
 與三孤言之而誰言之耶雖然周官一書與周禮正
 相為表裏周官所載自公而孤自孤而卿而於公特
 言其不必備矣未始無常職也而周禮所載惟止於
 師孤亦不言是必有其説也盖公孤無職卿則分職
 公孤命道而卿則行其道也公孤是未定之佐卿乃
 不易之官或以卿而兼公孤之任亦不害其為官之
[006-8a]
 不備矣噫論至於此則周人立官之深意豈不復明
 於千載之上也哉
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庶政惟和萬國咸寧
 内外之體統不紊則逺近之治效無間此唐虞之盛
 所以為不可及也夫朝廷之上莫先於百揆百揆既
 宅而又承之以四岳則内足以統夫外矣九州之内
 莫重於州牧州牧既置而又叅之以侯伯則外有以
 承乎内矣内外之體統既立由是而施之政事則政
[006-8b]
 雖不一而無不和由是而推之天下則邦雖有萬而
 無不安凡其庶績咸熙而黎民於變者皆由其内外
 之相承體統之不紊也成王訓廸厥官而有及於此
 其亦知所慕者歟故曰云云/嗟乎天下之大人君以
 一身而加於億兆之上天地頼其位萬物頼其育三
 綱五常五禮六樂無一事之非吾責也唐虞之時徒
 見庶績凝而萬邦寧遂以為聖人垂拱無為之所致
 嗚呼是豈知聖人維持當世而措天下於平治之故
[006-9a]
 哉天下之理變而後通作而後應未有不勇於有為
 而後能安於無為者也不然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
 以不得禹臯陶為己憂凡其孜孜焉命九官者果何
 為耶自今而觀越在内服百揆既叙則自天子而下
 凡天下之事無不在所揆度矣四岳既布則自百揆
 而下凡州牧之官無不在所統率矣先之以百揆次
 之以四岳其内外體統為何如越在外服既領之以
 州牧又分之以侯伯者盖天下之州有九州立之牧
[006-9b]
 則侯伯有所屬矣天下之爵有五命侯及伯則州牧
 有所托矣夫既先之以州牧而又次之以侯伯其内
 外體統為何如夫惟内有以統乎外則上之臨下猶
 身之使臂外有以承乎内則下之事上猶網之在綱
 夫如是政事雖多其有不和者乎萬邦雖廣其有不
 寧者乎且見於設施者謂之政布於天下者謂之邦
 一事之乖其禮非和也一物之失其性非寧也今也
 不惟一政之和而無一事之不和不惟一邦之寧而
[006-10a]
 無邦之不寧其治效之無間者如此推原其故盖有
 在矣曽謂不能正内外之體統而能致其治效之如
 此乎其唐虞之際於此為盛而成王言之以訓廸厥
 官盖知所慕矣且成王以幼冲之資持盈寧之運以
 言其内則冢宰之統百官者既無異於百揆以言其
 次則六卿之分職以率其屬者又無異於牧伯彼其
 時異事殊雖其官三百六十者若繁於建官之惟百
 然其制禮作樂而天下太平者乃與庶政之惟和者
[006-10b]
 無間也既奏太平而皆有士君子之行者與萬邦之
 咸寧者無愧也後之論者謂太和在虞周豈無謂也
 哉
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人
 人君致治之要不以備官為貴惟以得賢為先盖設
 官所以任庶政茍非其人則不足以勝其任也是以
 成王訓廸百官謂夫古之明王有以立天下之事也
 非以其官之多以其得人而已耳夫茍得其人以任
[006-11a]
 衆職則天下豈有不立之事者哉然則人君之建官
 亦惟取法於眀王立政斯可矣聖人知天下之事非
 一心兩目之聰明能辨故設官分職以共治之然事
 幾之來無窮任使之設有限茍一官之不備則一事
 為之不脩未有厭其繁而求簡者也豈知億兆夷人
 不足以救商之亡而亂臣十人反足以致周之盛審
 如是則建官者將以多為貴乎抑亦得人為重乎盖
 世有非常之事必有待於非常之人得其人則一人
[006-11b]
 任之而有餘非其人則雖衆人任之亦不足古之明
 王能使上無廢事者本於下無遺材初非有他道也
 是故綱紀法度之昭明禮樂刑政之脩舉朝無廢墜
 之典外無失職之民人孰不曰此明王之能立政也
 殊不知人君髙拱南靣而深居九重所賴以燮理隂
 陽而整齊庶務者在朝之三公九卿也所藉以宣明
 教化而恵安黎元者在外之州牧侯伯也聖人惟責
 成於庶官未嘗以君行臣職也然而三公九卿非取
[006-12a]
 其充位而已必其徳之足以勝此職而無慊也州牧
 侯伯非徒取其備員而已必其才之足以稱此任而
 無愧也夫然後内焉得人而在内之職無不脩外焉
 得人而在外之職無不舉唐虞官百而庶政惟和夏
 商官倍而亦克乂用皆以得人之故也豈徒備官而
 已哉盖嘗因是而論之懦夫不足以舉千鈞必烏獲
 而後可駑馬不足以致千里必騏驥而後可常人不
 能以立政必賢能而後可是以伊尹之訓太甲必曰
[006-12b]
 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傅説之告髙宗亦曰官不
 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惡徳惟其賢武王勝商而致
 垂拱無為之治亦本於建官惟賢位事惟能而已然
 則惟官擇人誠立政之要務古之明王率用此道也
 宜成王訓廸百官而首明乎此且於三公之下復拳
 拳於官不必備惟其人之語焉其丁寧之意至深切
 矣後之人君可不深思而敬守之哉
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擾兆民
[006-13a]
 人君命臣以敷教其要在於明人心固有之天以化
 天下不順之民而已夫教化大行而風俗丕變此人
 君之所欲也然非有臣以掌之其可哉是以訓廸百
 官於冡宰之後即繼之以司徒之官司徒之官以司
 教為職者也其要豈有他哉五典者人心之所固有
 敷而明之則教化為之大行兆民之有不順者則擾
 而馴之則風俗為之丕變如是而後能稱厥職也此
 一人設官之意故於此别白言之而古人委任責成
[006-13b]
 之道於此亦可見矣云云/古之聖人能使化行俗美
 舉一世之大皆納之太和雍熙之治而羣黎百姓皆
 同為和順輯睦之歸者豈有他哉其要在於施教之
 有其人而已盖人之氣習固有不同而其天性本無
 不善順其性而導之則易為力逆其天而强之則難
 為功吾惟廸其固有之天以變其不化之習則人無
 不順者矣此司徒之職所以為教也夫六卿分職各
 有攸司司徒掌邦之教令治化盛衰之所闗民俗淳
[006-14a]
 漓之所繫也其所任不亦專乎所職不亦重乎然而
 孩提之童孰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孰不知敬其兄
 人均此生則均此禀受性之善猶水必下果安有不
 順者哉然而有不順者何也氣禀之偏拘之於其前
 物欲之蔽汨之於其後始有昧扵其理而不相遜順
 者故立之司徒使敷教焉父子欲其有親君臣欲其
 有義夫婦欲其有别朋友長幼欲其有序有信漸仁
 摩義使凡不相親者於是而相親道徳齊禮使凡不
[006-14b]
 相睦者於是而相睦如是則悍可使柔戾可使和而
 放僻邪侈者可使之循䂓蹈矩夫豈待刑驅而勢廹
 也哉盖薰陶漸染之既深則其天性之真自然呈露
 有不能己者矣昔者唐虞之時黎民於變比屋可封
 人皆知其治化之不可及也而豈知夫勞來匡直使
 自得之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寛堯舜之所以拳拳
 於司徒者為何也成王訓廸百官而亦致謹於司徒
 之職宜其太和之治無愧於唐虞也歟彼謂威刑足
[006-15a]
 以操致一世視教化為末務者惡足以語此
戒爾卿士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惟克果斷乃罔後艱
 賢君勉衆臣必以功業貴乎篤志力行以圖其效尤
 貴乎當幾善斷以慮其終盖功業之成甚難有能篤
 志力行固可望其效而當幾不斷則其終正可慮也
 是故成王之申戒卿士以為成其功者存乎志廣其
 業者存乎勤爾卿士惟志惟勤二者兼盡方有以廣
 其業而崇其功焉然猶未也日用事為各有其幾惟
[006-15b]
 能如此而果斷然後志與勤不為虛用而無後艱之
 可慮矣此無他人臣之功業無志而不勤不足以為
 其事無斷而失幾又不足以底其成也云云/嘗謂有
 天下者之建官分職固望其共圖功業也君于立乎
 本朝亦豈不以功業自任哉然天下之事起於志遂
 於勤而成敗之分又在於審其幾也志之所向非苟
 且而淺近固可以建功而立業勤之所務非勉强於
 一時固能以建功而立業而事幾之來者不决則雖
[006-16a]
 有志勤終不能免後艱之患矣果能篤志力行而又
 當幾善斷抑何功之不崇何業之不廣歟又何後艱
 之足慮歟一有不至則君之望於臣者孤而臣之所
 以自任者亦荒矣此成王之訓廸百官分命於前總
 戒於後而又申戒於此其致望於卿士者何如也今
 夫周有六官周之卿也六官之屬周之士也凡其治
教之所專禮樂之兼務兵制之並列邦土之獨任皆卿
 士之職也何莫非業何莫非功也今王之申戒卿士
[006-16b]
 豈不謂忠國匡君之功業爾卿士之所當為伊欲功
 崇業廣惡在他求惟志惟勤而已功者業之成業者
 功之積本非二道勤由志而生志待勤而遂亦非二
 致卿士職任雖有大小之殊而朝廷功業舉無可廢
 之典其或未能奮庸熙帝之載未能欽亮天工志不
 立而勤不施必也立志超卓堅如金石夙夜孜孜克
 勤無怠則為篤志力行而積業成功之效可圖矣然
 嘗求之志定於中勤施於外固若業之成者易以崇
[006-17a]
 功之積者易以廣而要其終猶有後艱何哉盖幾者
 吉之先見而斷者人之明决茍於事為之幾含疑猶
 豫優柔而不斷則志雖髙逺虛用其志勤雖勉勵虛
 用其勤功之積者難廣而業之成者難崇非後艱之
 可慮乎必也震厲决斷之以心使志與勤不為虛用
 則為當幾善斷而積功成業終無後艱之可慮嗚呼
 成王之於卿士憂之深故言之切慮之逺故説之詳
 蓄疑敗謀怠忽荒政上章既戒之矣扵此又反其辭
[006-17b]
 而言之惟志惟勤所以救怠荒之失而免荒政之罪
 惟克果斷所以破蓄疑之害而救敗謀之愆傳者謂
 之申戒卿士其意深矣雖然為卿士者固當立志於
 勤為君者尤不可無志而不勤為卿士者固當見幾
 明斷為君者尤不可以不斷若徒諉其臣以忠國正
 君之功業而昧乎反身脩省之誠則怠忽而蓄疑上
 行而下傚将有不勝其害矣傳曰功以志崇業以仁
 廣斷以勇克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徳也豈特卿士
[006-18a]
 為然
   君陳
昔周公師保萬民民懷其徳往慎乃司兹率厥常懋昭
周公之訓惟民其乂
 惟前人極教養之徳故沒世而民不忘後人盡繼述
 之道惟率乂而民亦治盖前人之徳民之所仰慕者
 也後人能因其所思以治之宜其翕然聽順矣成王
 之命君陳以為昔者周公之治此東郊也為之師以
[006-18b]
 教之為之保以安之故周公雖没而民方思慕其徳
 而未已也今君陳之往但當慎其所司之職循其典
 常之道勉明周公之舊訓則民亦將自然而治矣吁
 周公之徳民之不能忘也若此為君陳者寧不思所
 以慰斯民之望乎云云/嘗謂時有先後而所以致其
 治者無先後之分民有近逺而所以得其心者無近
 逺之異則治不可以先後論也民不可以近逺觀也
 惟在於繼前人之志述前人之事者如何耳盖紀綱
[006-19a]
 法度之施禮樂教化之用前人以之而服斯民之心
 者也繼前人而往者寧不思所以推其徳而不易其
 心勉其訓而不移其用則前日之治即吾今日之所
 以治者矣而况東郊之地頑民之所居也周公懼其
 弗順而盡其教養之恩斯民思周公之沒而懐其教
 養之徳此成王所以重其任而有君陳之命焉使君
 陳而能取法乎周公則民之從君陳者將不異於從
 周公矣且成王之心何心哉方殷頑民背叛之時周
[006-19b]
 公遷于洛邑使宻邇王室當是之時周公有師之尊
 有保之親式化厥訓所以教之也綏定厥家所以安
 之也周公之徳其及於民者若此今周公沒矣則東
 郊之民寧不慼然於心乎動靜食息未嘗不懷周公
 之徳出入起居未嘗不思周公之訓如饑者之欲食
 渴者之欲飲不啻大旱之望雲霓不啻赤子之慕父
 母今君陳之往治此東郊也將何以慰斯民之望乎
 謹毖殷民周公之心也汝則慎之以為職厥若彛及
[006-20a]
 撫事周公之志也汝則率之以為常殷民之所不能
 忘者正在於周公之訓君陳茍能即其訓而勉明光
 大之則君陳之心即周公之心而今日之治又豈異
 於前日之治乎殆見東郊之民如行者之赴家食者
 之獲飽鼓舞羣動和柔委順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
 曰懐曰徳者所以明周公之得民心者在於徳曰慎
 曰率者所以明繼周公之治者在於君陳由此觀之
 則知周公以斯民為心故其沒也民以周公為心君
[006-20b]
 陳能推周公之心以為心則民將移其所以懷周公
 者懷君陳矣嘗考之經成王之望於君陳者不特此
 也下文既舉周公精微之訓以吿之矣尤必繼之以
 爾尚式時周公之猷訓於其後也又重之以爾惟𢎞
 周公丕訓反覆丁寧其望於君陳者無非在於周公
 之訓為君陳者得不思所以繼周公以復成王之命
 乎厥後康王稱周公克慎厥始君陳克和厥中則君
 陳之在東郊果無愧於周公之治其亦有味於成王
[006-21a]
 之言也歟抑又論之成王之命君陳也固在於周公
 之訓而康王之命畢公也亦未嘗不在於周公之訓
 也其曰不由古訓于何其訓則知君陳能𢎞周公之
 訓而畢公又當𢎞君陳之訓矣以故三后協心而洛
 邑之治為不可及也欲觀成周之家法舍是何以哉
凡人未見聖若不克見既見聖亦不克由聖爾其戒哉
爾惟風下民惟草
 賢君勉大臣以由聖既以常人之情為戒復以徳化
[006-21b]
 之機為喻也徒知慕聖人於未見之先而不能由聖
 人於既見之後者常人之情也為大臣者以之為戒
 焉則下民皆將興起於徳化之不暇矣成王命君陳
 分正東郊謂凡人之未見聖也其心慊然若不能以
 見之及其既見聖人也則又往往不能由其道焉君
 陳親見周公當深以為戒也以不克由聖為戒而動
 必由夫聖焉則感應之機如風行草偃之易有不期
 然而然者矣爾君陳能由周公之訓則彼下民者其
[006-22a]
 有不從君陳之訓乎深致其戒於前曲致其喻於後
 䇿命之詞可謂深切著明矣甚矣由聖之難而從化
 之易也均是人也難於由聖而易於從化者何哉聖
 而後能希天賢而後能希聖聖非凡人之所能也而
 下之從上則有不疾而速之機矣導之斯從倡之斯
 應此必然之理也成王其知此矣謂夫降𠂻秉彛人
 皆有之故當其未見聖人之先誰獨無願見之心也
 有願見之心而其自視則欿然若不能以見夫聖人
[006-22b]
 焉豈不曰聖人首出庶物者也以吾之愚其能以見
 之乎又豈不曰聖人卓冠羣倫者也以吾之不肖其
 能以見之乎此凡人未見聖人之情則然也幸而仁
 義之睟盎者既得而瞻望之矣威儀之盛著者既得
 而親炙之矣以其平日未見聖人之先其慕之者若
 彼則夫今日既見聖人之後其由之者宜何如哉然
 降𠂻雖若有恒性而不能無氣質之拘秉彛雖同好
 懿徳而不能無物欲之累雖既見之而不克由之則
[006-23a]
 亦為徒見而已此君陳之所當深戒也盖君陳非常
 人比也嘗親見周公者也親見周公其可以常人自
 待其身乎周公之道爾君陳分政東郊者之所當由
 也狃於姦宄敗常亂俗欲其有以化誨之怙侈滅義
 驕滛矜夸欲其有以感悟之非可以刑驅非可以勢
 迫惟我君陳由周公之道以興起其善端耳由是言
 之君子之徳風也爾君陳則惟風焉小人之徳草也
 東郊之民則惟草焉草上之風必偃是在君陳而已
[006-23b]
 愚故曰賢君勉大臣以由聖既以常人之情為戒復
 以徳化之機為喻此之謂也考之上文其曰兹率厥
 常懋昭周公之訓欲其由聖也其曰式時周公之訓
 欲其由聖也一則欲其由聖二則欲其由聖非成王
 不能為斯言非君陳不足以聞斯言也異時道洽政
 治澤潤生民東郊之任視周公無愧焉謂非由聖之
 效可乎
   畢命
[006-24a]
資富能訓惟以永年惟徳惟義時乃大訓不由古訓于
何其訓
 立教以保民生於既富之餘亦惟即理以稽諸古而
 已盖斯民既富之日正聖人立教之時也昔者成王
 與康王之命畢公以為殷民非難化也惟能因其資
 富而後教之則必不遷於外物而可全其性命之正
 然後不可以外求而天理即所以為教惟徳惟義民
 性之所固有而乃大訓古人之所共由不由古以為
[006-24b]
 訓將何以為訓乎畢公持是説以教殷其必知所本
 矣嘗謂民生既富之後果可以無教乎曰逸居而無
 教則近於禽獸是不可以無教也謂即理以為教果
 可以不稽諸古乎曰善無徵則民不從是不可以不
 稽古也吁是固然矣亦豈知壽固不可以貪而得夭
 者不可以慎而免哉今論永年之道而本之徳義之
 教毋乃拘乎盖聖人之所承命非曰人人而至期頥
 也亦曰得其正命而已矣昔者康王閔富民之不知
[006-25a]
 命也故謂殷民舊喪之乆夭閼其生其與巖墻之不
 免而桎梏不能以自脱者皆非正命也為爾畢公合
 思所以永其年矣然天下憔悴無聊因無以為養生
 之具而匪彛滔滛尤有甚於饑寒之憂既富而不盡
 其教之之方於情欲日肆而無以全其生今而當富
 足之日而為之訓廸則衣食足而知榮辱矣倉廪實
 而知禮節矣永天年者有之凶短折者無之矣雖然
 吾心之理無餘理是理之不無徳義徳之與義人心
[006-25b]
 所同自是理之外皆不足以為訓之大者也天之與
 我先立乎其大畢公欲知訓之所以大舍徳義安之
 乎殷俗靡靡利口惟賢以薄陵徳者有之怙侈滅義
 者有之徳義不明非一日也爾畢公其將因其本然
 以訓之乎抑將外立條教以訓之乎訓民之道有所
 謂大焉者公知之矣况今人更三后世歴三紀殷民
 雖頑良心猶故未有觸之而不動者爾畢公其慎徳
 義之訓耳然徳義之訓古人所同今爾公居元老之
[006-26a]
 尊雖以大訓為念而不以古訓為法則處畢公之前
 者其遺䂓餘畫無非徳義之所寓一不加察則於己
 然之迹為有所戾而使斯民之無驗要不得為美化
 也兹所以復嚴於不由古訓于何其訓之語以堅畢
 公之心歟嗟夫君陳之分政東郊仝此殷民也而成
 王命君陳之意與康后同一道歟觀惟民生厚因物
 有遷之語則知欲君陳之敷教以復民心之天也觀
 爾克敬典之語則知欲君陳有徳義之訓若夫懋昭
[006-26b]
 周公之訓又豈非欲其由古訓者乎吁君陳畢公之
 所化無異民而成王康后之所命無異意觀周家累
 世之化則知周公矣
   君牙
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啓佑我後人咸以正罔
缺爾惟敬明乃訓用奉若于先王對揚文武之光命追
配于前人
 前王重剏業之勤既有以垂法於其後人臣任敷教
[006-27a]
 之責當有以無愧於其先盖立法垂訓固莫盛於前
 王而敬明乃訓在人臣不可不盡其美也不如是則
 何以對揚文武之光命而追配于前人哉昔者穆王
 命君牙以為大司徒謂夫文顯於前而有莫大之謨
 武承於後而有莫大之烈所以啓佑我後人者不惟
 皆出於正而已亦且致其周宻而無或缺焉其所以
 垂憲乃後者至矣今爾君牙嗣守司徒之職豈有他
 哉亦惟取文武之訓敬而明之以盡施教之責焉則
[006-27b]
 上有以不失成康對揚之意下有以追配前人事君
 之心而可以無愧於其先矣君牙之書云云/古今天
 下之道有二焉曰剏業守成而已矣周自文武剏業
 於其前成康守法於其後治定功成禮備樂和則後
 乎此者將若何而繼之耶吁世有前後理無二致文
 武剏業之盛固無以加矣而成康所以守成者别非
 一道也不過敬明文武之遺訓而已矣然成康所以
 能對揚文武之光命者豈成康自為之哉有臣焉以
[006-28a]
 任其責而已耳君牙祖父篤忠貞以服勞王家豈其
 有成績以紀於太常其輔君之功施教之績昭乎其
 不可掩也為君牙者果能遵其道而不變守其法而
 不渝以無愧於乃祖乃父則為君者又果何愧於文
 武成康哉自今觀之光于四方者文謨之丕顯也率
 惟敉功者武王之丕承也文之顯者以謨即所以開
 武王之功武之承者以烈而皆本於文王之謀父作
 子述未有盛於此者本大末茂源深流長垂於無窮
[006-28b]
 施之罔極固其宜也有典有則遺厥子後所以啓我
 者無一事之不出於正也樞機周宻品式備具所以
 啓我後人者果何事之或缺也哉為司徒者固無俟
 乎更張改作以為功變亂刑政以為事肇修人紀經
 綸大經文武固有功綱常聖謨洋洋嘉言孔彰何莫
 非文武之大訓敬而明之存乎其人而已誠使惇典
 敷教任於己者恭謹而不敢渝則舊章成憲本乎先
 王者自昭著而不可掩前王之所以對揚文武之命
[006-29a]
 者如此前人之所以左右乃辟者如此君牙而能如
 是則綱常之理為之大明而文武之道頼以不墜所
 以對揚光命者質之前王而未始有違所以左右乃
 辟者方之前人而未始有愧矣然則任司徒之責者
 將不在於敬明乃訓與舜命契以敬敷五教臯陶論
 典而歸之寅恭同一揆也嗚呼觀穆王之命君牙追
 述文武剏造之難而拳拳求助於臣下以庶㡬成康
 守成之丕績其亦有志於天下者矣何至末年肆其
[006-29b]
 侈心廵逰無度幾失天下文武成康之遺緒至此而
 不念厥紹何哉人心操舍之無常觀此則可鑑矣
   吕刑
惟敬五刑以成三徳一人有慶兆民頼之其寧惟永
 法必謹所施有以全治道之不及則君民受其福可
 必其效於無窮夫王者之治以徳為化民之本而必
 假刑以輔之其有闗於君民者為甚重也故為臣者
 能敬謹以為五刑之施以成剛明正直之三徳則法
[006-30a]
 之所加盖無不當者矣如是則君慶於上民頼於下
 而安寧之休可以永乆而不替其為國家之福又豈
 有終窮也哉世無刑罰雖唐虞不能以化天下以其
 為治道之所闗也然刑一也唐虞用之則足以致隆
 平後世因之或足以基亂無他敬與不敬而已矣盖
 敬者用刑成徳之本也徳者出治之基刑者輔世之
 具道之以道而不足然後用以防之而非恃之以求
 逞也是以古人慎之重之盖知夫死者不可復生斷
[006-30b]
 者不可復續一失其當則民無所措手足矣為民上
 者使民無所措其手足則必並告無辜於上下神祗
 災異之來雖有善者亦將無如之何矣嗚呼刑者民
 命之所關亦國命之所係用之可不慎乎夫刑有五
 墨劓剕宫辟是也徳有三剛柔正直是也非三徳不
 足以制天下非五刑不足以成三徳用刑者如之何
 而不敬也刑亂國用重典所以成三徳之剛也然一
 有不敬則或傷於苛暴而不足以為剛刑新國用輕
[006-31a]
 典所以成三徳之柔也一有不敬則或失於姑息而
 不足以為柔刑平國用中典所以成三徳之正直也
 一有不敬則或失於枉濫而不足以為正直惟能審
 操縱之宜權輕重之等使辟以止辟刑期無刑則刑
 之所加皆徳之所寓矣夫如是吾見其好生之徳洽
 於民心至和之氣充塞天地上則隂陽調而風雨時
 下則羣生和而萬物理一人垂拱於九重而天下同
 躋於壽域矣建丕基於不敝有不啻㤗山之安保休
[006-31b]
 命於無疆有不啻四維之固安寧之福夫豈一朝一
 夕而已哉吾今而後知明刑弼教非聖人之所可廢
 亦非聖人之所可恃所可恃者恃其有徳而已矣盖
 道之徳教徳教洽而民氣樂驅以法令法令極而民
 風哀哀樂之感禍福之應也昔周之初純任徳教而
 司冦之設必惟其人有蘇忿生以居之於前有康叔
 封以承之於後式敬由獄長我王國夫豈偶然故成
 康之世刑措四十餘年而不用而忠厚之澤迄於季
[006-32a]
 世而不衰穆王繼當耄荒之年而有吕刑之訓猶拳
 拳乎有徳惟刑朕敬惟刑與夫哲人惟刑無疆之休
 之語其先徳後刑之語盖猶前日兹三代所以為有
 道之長歟傳曰㤗和在唐虞成周又曰周過其歴有
 由然者矣
   秦誓
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聖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
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孫黎民亦職有利哉
[006-32b]
 大臣好善之心誠而無偽則國家之福逺而無窮盖
 得賢固所以為邦家之基况乎有誠於好善之人其
 能基國家之福也必矣宜古之賢侯所深思是人而
 用之以為人有才技乃能好之而若出諸己人之彦
 聖復心好之甚於所言斯可謂能好人之善而非出
 於勉强容受者矣誠如是則吾之子孫吾之黎民莫
 不有以蒙其休而被其澤其為利也豈淺淺哉好善
 之效如此云云/大臣之一身國家之安危所係萬民
[006-33a]
 之休戚所寄其所付託固重也所貴乎為大臣者不
 在於用一己之長而貴乎有以來天下之善好善優
 於天下而况於一國乎固可以建無窮之基可以受
 無窮之慶矣然則子孫基業不患其不固民生不患
 其不安所患者不得其好善之大臣耳於此有人焉
 人之有技技者人之能也在他人則媢疾之不暇而
 其好之乃若已有而無人己之分彦聖者人之徳也
 在他人則違之俾不通矣而其心好之乃有甚於口
[006-33b]
 之所稱初無彼此之間是人也真可謂休休樂善之
 人而非淺中狹量者比今謂之能容信乎其能容也
 夫如是吾見名一藝者無不容而智者皆得以效其
 謀占小善者率以錄而勇者皆得以效其力上而朝
 廷無一事之不止其所下而黎庶無一人之不遂其
 生亦職有利信乎其有利而無害也穆公思賢若此
 其諸異乎人之求賢也歟抑是言也吾聞之矣又嘗
 見其人焉旁招俊乂列于庶位此傅説無欲而進賢
[006-34a]
 也故殷之流風善政至於易世而不衰握髪吐哺以
 見賢士此周公無欲而進賢也故周之㤗和盛治迨
 於東遷而不冺穆公悔用新進而思老成故拳拳及
 此思得是人而用之惜乎其志之不遂也不然擅秦
 之强得一士焉可以為政於天下矣豈區區西戎之
 霸而已哉君子曰知之非艱行之惟艱信乎
 
 
[006-34b]
 
 
 
 
 
 
 
 書義矜式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