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58 禹貢會箋-清-徐文靖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禹貢㑹箋卷一
          翰林院檢討徐文靖撰
  夏書
 蔡傳曰夏禹有天下之號也禹貢作於虞時而繫之
 夏書者禹之王以是功也箋/按王充論衡曰堯以唐
 侯得位舜以虞地得達禹由夏而起皆本興昌之地
 為號重本不忘始也周書武王克商至周曰吾其有
[001-1b]
 夏之居乎遂營洛邑徐廣曰陽翟夏地也帝王世紀
 曰禹受封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開封/禹州禹貢既
 作於虞時禹時為夏伯故曰夏書不當謂有天下之
 號唐孔氏堯典疏曰左傳莊八年引夏書臯陶邁種
 徳僖二十七年引夏書賦納以言襄二十六年引夏
 書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皆在夏禹謨臯陶謨當云
 虞書而云夏書者以事關禹故此𩔖是也
  禹貢上
[001-2a]
 蔡傳曰上之所取謂之賦下之所供謂之貢是篇有
 貢有賦而獨以貢名篇者貢又夏后氏田賦之總名
 箋/按孔傳曰禹制九州貢法五帝本紀曰惟禹之功
 為大披九山通九澤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
 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禹之以貢名篇是也
 又夏后五十而貢在有天下之後禹貢既作於虞時
 不應以是名篇
禹敷土大戴禮史/記作傅土
[001-2b]
 蔡傳曰敷分也分别土地以為九州也箋/按竹書紀
 年帝堯七十五年司空禹治河山海經禹鯀是始布
 土均定九州郭璞曰布猶敷也
隨山刋木史記作行山表/木漢書作栞木
 蔡益稷傳曰隨循刋除也左傳曰井堙木刋刋除木
 之義也循山伐木通蔽障開道路而後水工可興也
 箋/按益稷篇禹曰予乘四載隨山刋木孔傳曰隨行
 九州之山林刋槎其木開通道路以治水也服䖍左
[001-3a]
 傳注刋削也周禮柞氏刋陽木義同
奠髙山大川奠史記/作定
 蔡傳曰奠定也定髙山大川以别州境也若兖之濟
 河青之海岱揚之淮海雍之黑水西河荆之荆衡徐
 之海岱淮豫之荆河梁之華陽黑水是也箋/按孔傳
 曰髙山大川定其差秩祀禮所視也周禮職幣辨其
 物而奠其録鄭注曰奠定也是矣鄭樵曰州國之設
 有時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禹貢分州必以山川
[001-3b]
 定疆界使兖州可移而濟河之兖州不可移梁州可
 遷而華陽黑水之梁州不可遷
冀州
 蔡舜典傳曰舜既分十有二州而至商時又但言九
 圍九有周禮職方氏亦止列為九州則是為十二州
 蓋不甚久不知其自何時復合為九也箋/按竹書紀
 年帝堯八十七年初建十有二州九十七年司空巡
 十二州帝舜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三十三年春正
[001-4a]
 月夏后受命於神宗遂復九州則是為十二州者約
 四十九年也堯舜禹皆居冀夏書曰惟彼陶唐有此
 冀方以言堯始都冀爾
 蔡傳曰冀州三面距河兖河之西雍河之東豫河之
 北箋/按爾雅兩河間曰冀州蓋言南河東河也此言
 三面距河者東河之西南河之東南河之北其實一
 也徐士彰曰其在今日河流徐邳而九河故地乃為
 漳衛入海之道則冀之東北無復河水之繞而所謂
[001-4b]
 三面濱河者蓋舊跡也
 蔡傳又曰周禮職方河内曰冀州是也箋/按周初時
 改禹九州以徐梁合於青雍分冀為幽并故冀州止
 有河内之地史記正義曰河從龍門南至華隂東至
 衛州即東北入海曲繞冀州故言河内也若禹貢冀
 州甚廣當兼并幽之地謂三面距河則可謂即周職
 方河内曰冀州不可
既載壺口水經注作/壺中誤
[001-5a]
 蔡傳曰經始治之謂之載壺口山名漢地志在河東
 北屈縣東南晉志平陽郡北屈縣壺口山在東南有
 南故稱北箋/按周禮載師注載之言事也禹貢既載
 壺口是也後漢郡國志北屈縣有壺口山注引禹貢
 曰壺口治梁及岐蓋鄭氏已前皆作冀州既載鄭始
 讀為既載壺口也山海經平山平水出于其上即禹
 貢壺口山也水經注平陽水出晉陽縣西壺口山東
 逕狐谷亭括地志壺口蓋受河之口河南入之道迎/而受之故曰口
[001-5b]
 今在慈州吉鄉縣西南五十里傳言有南故稱北据
 竹書紀年翟章救鄭次于南屈是屈有南北也
 蔡傳曰冀州帝都之地禹受命治水所始故曰既載
 然禹治水施功之序則皆自下流始故次兖次青次
 徐次揚次荆次豫次梁次雍兖最下故所先雍最髙
 故獨後箋/按唐孔氏曰九州之次以治為先後以水
 性下流當從下而泄故治水皆從下為始冀州帝都
 於九州近北故首從冀起而東南次兖而東南次青
[001-6a]
 而南次徐而南次揚從揚而西次荆從荆而北次豫
 從豫而西次梁從梁而北次雍雍地最髙故在後也
 自兖以下皆準地之形勢從下向髙從東向西青徐
 揚三州並為東偏雍髙于豫豫髙于青徐雍豫之水
 從青徐入海梁髙于荆荆髙于揚梁州之水從揚入
 海兖在冀東南冀兖之水各自東北入海也
治梁及岐
 蔡傳曰梁山吕梁山也在今石州離石縣東北爾雅
[001-6b]
 梁山晉望即冀州吕梁也又春秋梁山崩左氏榖梁
 皆以為晉山則亦指吕梁矣箋/按詩奕奕梁山維禹
 甸之毛傳曰禹治梁山除水災是也春秋成公五年
 梁山崩左傳晉侯以傳召伯宗問絳事焉榖梁傳梁
 山崩遏河水三日不流公羊傳梁山河上山魏土地
 記曰山在夏陽縣西臨於河上即禹貢之吕梁也漢
 孔氏謂岐梁在雍州非是
 蔡傳曰岐山在今汾州介休縣狐岐之山勝水所出
[001-7a]
 東北流注於汾箋/按山海經狐岐之山勝水出焉水
 經注勝水出西狐岐之山東逕六壁城南後魏書太/武討胡賊
 于六壁城有/六面故名又東逕中陽故城南今孝/義縣又東合文水
 今岐山在介休縣東南二十五里一名薛頡山一名
 洪山孔氏傳謂在雍州非也雍州岐山在鳳/翔府岐山縣
既修太原
 蔡傳曰修因鯀之功而修之也廣平曰原今河東路
 太原府也箋/按魯語曰禹能以徳修鯀之功注曰鯀
[001-7b]
 功雖不成禹亦有所因故曰修鯀之功是也孔傳曰
 太原今為郡名水經注太原郡治晉陽城秦昭襄三
 年立尚書所謂既修太原者也
至于岳陽
 蔡傳曰岳太岳也地志謂霍太山即太岳在河東郡
 彘縣東今晉州霍邑也箋/按孔傳曰太岳在太原西
 南今在平陽府霍州/上有一峯名太岳地理志河東彘縣霍太山在東
 北水經注汾水又東與彘水合水出東北太岳山禹
[001-8a]
 貢所謂岳陽也
 蔡傳曰山南曰陽即今岳陽縣地也堯之所都揚子
 雲冀州箴曰岳陽是都是也箋/按正義曰岳陽言從
 太原至岳山之南如荆之衡陽梁之華陽皆舉其境
 地所至非專指一地也朱長孺曰岳陽謂霍山之南
 其地所包者廣蔡傳專指岳陽縣言非又按堯都平
 陽乃平山之陽非霍山也揚雄冀州箴洋洋冀州鴻
 原大陸岳陽是都島夷被服因禹貢言岳陽在冀州
[001-8b]
 故云其實岳陽非堯都也
 蔡傳曰汾水出於太原經於太岳東入於河此則導
 汾水也箋/按山海經管涔之山汾水出焉山在今静/樂縣北一
 百三/十里而西流注于河郭璞注曰至汾隂縣北西入河
 漢志太原汾陽北山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隂入河行
 千三百四十里水經汾水出汾陽縣北管涔山又西
 至汾隂縣北西注于河酈道元曰水南有長阜背汾
 帶河汾水歴其隂西入河今汾州府汾河東黄河西
[001-9a]
 是汾水西入河矣蔡傳云東入誤
覃懷厎績史記作致功左傳明厎其/情杜預曰厎致也音㫖
 蔡傳曰覃懷地名地志河内郡有懷縣今懷州也箋/
 按韓詩外傳曰武王伐紂到邢丘更名邢丘曰懷孔
 傳曰覃懷近河地名唐孔氏曰蓋覃懷二字共為一
 地故云近河地名据爾雅釋言流覃也覃延也邢昺
 曰水之流必相延及則是覃懷者乃覃及于懷也今
 懷慶府河内縣有覃懷驛蓋因禹貢以立名也
[001-9b]
 蔡傳又引曾氏曰覃懷平地也當在孟津之東太行
 之西淶水出乎其西淇水出乎其東方洪水懷山襄
 陵之時而平地致功為難故曰厎績箋/按史記韓世
 家秦擊我于太行正義曰太行在懷州河内縣北二
 十五里又按山海經沁水出井陘山東東南注河入
 懷東南今沁水正在懷慶之西蔡傳淶水疑當作沁
 若淶水出直𨽻保安州礬山經淶水縣定興縣合易
 水去覃懷絶逺何云出乎其西淇水出衛州共城北
[001-10a]
 山至黎陽入河疑義曰覃懷今懷慶府也府城有堯
 河自太行山谷而出灌田甚為民利故曰厎績非平
 地致功為難之謂
至于衡漳漢書作/衡章
 蔡傳曰衡漳水名衡古横字地志漳水二一出上黨
 沾縣大黽谷今平定軍樂平縣少山也名為清漳宋/志
 太平興國二年以鎮州廣陽砦建平定軍山/在今太原府平定州樂平縣西南二十里一出上
 黨長子縣鹿谷山今潞州長子縣發鳩山也山在長/子縣西
[001-10b]
 五十/里名為濁漳酈道元謂之衡水又謂之横水東至
 鄴合清漳東北至阜城入河鄴今潞州涉縣也阜城
 今定逺軍東光縣也箋/按孔傳曰漳水横流入河鄭
 氏曰衡漳漳水横流釋文曰衡如字横也馬云水名
 宋景徳元年改唐之景州為永靜軍有東光縣阜城
 縣傳以永靜軍為定逺軍誤矣水經注漳水逕武隧
 縣故城南今真定府/武强縣白馬河注之上承虖沲東南逕
 武邑郡北而東入衡水隋於此置衡水縣今真定府
[001-11a]
 深州衡水縣是也是衡漳不得為一水矣注又曰斯
 洨水又東逕樂信縣故城南地理志鉅鹿屬縣也又
 東入衡水衡水又北逕鄔縣故城南是衡水不得為
 横水矣王肅以為衡漳二水名是也唐志冀州有衡
 水縣滄州清池縣西五十里有衡漳隄二西北六十
 里有衡漳東隄循吏傳薛大鼎為滄州刺史疏長蘆
 衡漳三渠泄汙潦水不為害九域志衡水縣長蘆河
 即禹貢衡漳故瀆金史景州阜城有衡水又有漳水
[001-11b]
 是也李氏瓚曰冀州原有衡水故瀆在南宫縣注以
 為横水非也
 蔡傳曰桑欽云二漳異源而下流相合同歸于海唐
 人亦言漳水能獨達于海請以為瀆而不云入河者
 漢初漳猶入河其後河徙日東而距漳水益逺至欽
 時儒林傳桑欽君/長漢成帝時人河自大伾而下已非故道而漳自
 入海矣故欽與唐人所言者如此箋/按正義曰懷在
 河之北漳在懷北五百餘里從覃懷致功而北至衡
[001-12a]
 漳也則漳之不應入河明矣蔡傳謂漢初入河不知
 何据一統志漳水二源俱入彰徳府境合流入衛河
厥土惟白壤
 蔡傳曰漢孔氏曰無塊曰壤顔氏曰柔土曰壤箋/
 管子地員篇上土有五壤中土有五壚下土有五埴
 鄭康成曰以萬物生焉則言土以人所耕而樹藝焉
 則言壤唐孔氏曰土堅而壤濡九章算術穿地四為
 壤五壤為息土則壤是土和緩之名
[001-12b]
 蔡傳曰辨土之宜有二白以辨其色壤以辨其性蓋
 草人糞壤之法各因色性而辨其所當用也箋/按援
 神契曰五土出利以給天下黄白宜種禾黑墳宜種
 麥蒼赤宜種菽泍泉宜種稻又管子地員篇有赤壚
 黄唐黑埴青商白壤之名皆祖述禹貢之遺意也孔
 傳曰水去土復其性色白而壤美馬曰天性和美也
厥賦惟上上錯厥田惟中中
 孔傳曰賦謂土地所生以供天子上上第一雜出第
[001-13a]
 二之賦田之髙下肥瘠九州之中為第五箋/按唐孔
 氏曰多者為正少者為雜此州言上上錯者少在正
 下豫州言錯上中者少在正上
 蔡傳曰賦髙于田四等者地廣而人稠也箋/按地志
 曰河東土地平易有鹽鐵之饒本唐堯所居後唐李
 琪曰自堯堙洪水禹作司空於是辨九等之田收什
 一之税其時戸口一千三百餘萬定墾田約九百二
 十萬頃為太平之盛冀為帝都其地廣人稠可知埤
[001-13b]
 傳曰朱子以平陽蒲坂其地磽瘠朴陋非堯舜不能
 都此據後世而論耳冀賦第一田第五其非磽瘠可
 知周職方曰其榖宜黍稷本非磽瘠明矣
 蔡傳曰林氏曰冀州先賦後田者冀王畿之地天子
 所自治併與塲圃園田漆林之𩔖而征之如周官載
 師所載賦非盡出于田也故以賦屬于厥土下餘州
 皆田之賦也故先田而後賦箋/按周禮小司徒職經
 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任地事而令貢賦田有不易一
[001-14a]
 易再易之不同賦亦上中中下三錯之各異至載師
 任土則以宅田士田賈田任近郊之地以官田牛田
 賞田牧田任逺郊之地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
 之田任稍地田不耕者出屋粟時征其賦故必先品
 田之髙下而後可以制賦若禹時京師之田舊所熟
 悉豈待至禹而始核唯校之八州不知其賦為何等
 至是而頒行列州乃知冀賦為上上錯故先言賦而
 後言田也餘八州之賦則照京師之例而行之若徐
[001-14b]
 田第五則賦第二揚田第九則賦第七而又雜出第
 六者是也傳以為冀賦併園㕓漆林而征之賦不盡
 出于田故先賦後田何當日兖之漆絲豫之漆枲載
 為定制而冀賦了不相及觀甸服止納總秸粟米别
 無他賦可知何得以周初時制例之於禹貢時也
恒衛既從史記作常衛/以諱恒也
 蔡傳曰恒水地志出常山郡上曲陽縣恒山北谷東
 入&KR0740水晁氏曰今之恒水西南流至真定府行唐縣
[001-15a]
 東流入于滋水又南流入于衡水非古逕矣箋/按水
 經注&KR0740水東逕左人城南又東恒水從西來注之自
 下&KR0740水兼納恒川之通稱焉即禹貢所謂恒衛既從
 也孔傳曰二水已治從其故道
 蔡傳曰衛水地志出常山郡靈壽縣東北東入滹沱
 河薛氏曰東北合滹沱河過信安軍入易水箋/按宋
 信安軍在今順天府霸州一統志衛河在靈壽縣東
 北十里俗呼雷溝河又棗强有索盧水即衛水之支
[001-15b]
 流也石瑤乃以為衛輝府之衛水源自府城北東達
 内黄濬縣與淇漳滹沱諸水合流至直沽入海非是
大陸既作
 蔡傳曰大陸孫炎曰鉅鹿北廣阿澤河所經也程氏
 曰鉅鹿去古河絶逺河未嘗逕邢以行鉅鹿之廣阿
 非是按爾雅髙平曰陸大陸云者四無山阜曠然平
 地蓋禹河自澶相以北澶今開州相/今彰德府皆行西山之麓
 故班馬王横皆謂載之髙地則古河之在貝冀貝今/廣平
[001-16a]
 府清河縣冀今/真定府冀州以及枯洚之南皆穿西山踵趾以行
 及其已過信洚之北則西山勢斷曠然四平蓋以此
 地謂之大陸乃與下文北至大陸者合故隋改趙之
 昭慶以為大陸縣唐又割鹿城置陸渾縣皆疑鉅鹿
 之大陸不與河應而亦求之向北之地杜佑李吉甫
 以為邢趙深三州為大陸者得之箋/按山海經敦與
 之山溹水出于其陽而東流注于泰陸之水郭璞曰
 泰陸水也名勝志敦與山在趙州臨城縣南七十里
[001-16b]
 金史志沃州臨/城縣有敦與山吕氏春秋九藪趙之鉅鹿髙誘注廣
 阿澤也河渠書注大陸澤在邢州及趙州界則鉅鹿
 即為大陸明矣大陸自水名孫炎以為河所經非也
 又按魏收地形志殷州治廣阿劉昫曰北齊改為趙
 州隋改廣阿為大陸唐武徳四年改為象城天寳元
 年改為昭慶以縣西南有建初/啟運二陵故名宋開寳二年改昭慶
 為隆平據此則是唐改大陸為昭慶蔡傳乃謂隋改
 昭慶為大陸謬矣唐志深州束鹿縣本鹿城先天二
[001-17a]
 年析鹿城置陸澤蔡傳作陸渾澤之譌也蓋大陸水
 名禹治水而恒衛既從則大陸水退地可耕作若荆
 州雲夢之澤雲土夢作乂是也爾雅髙平曰陸疑大
 陸亦必髙地不得為水然洪水懷山襄陵况平陸乎
 當是時洪水方割冀州為京師根本之地重農力作
 秎穫豐收君相以農為本務堯授人時平秩東作舜
 耕歴山田事其所素諳也禹曰濬畎澮距川暨稷播
 奏庶艱食烝民乃粒萬邦作乂則冀土為諸州之倡
[001-17b]
 導夏小正初嵗祭耒始用暢農率均田農及雪澤初
 服于公田夏時已/有公田二月徃耰黍三月祈麥實五月種
 黍菽穈蓋其遺制也吕刑曰稷降播種農殖嘉榖三
 后成功惟殷于民則當日大陸既作所可想見者也
島夷皮服史記漢書/作鳥夷
 蔡傳曰海島之夷以皮服來貢也箋/按東漢挹婁傳
 好養豕食肉衣皮逺夷慕徳歌阻蘇邪犂注曰食肉
 衣皮唐書回鶻列傳白霫居鮮卑故地直京師東北
[001-18a]
 五千里業射獵以赤皮緣衣爾雅東北方之美者斥
 山之文皮故冀東北邊之夷多皮服也孔傳曰海曲
 謂之島居島之夷還服其皮明水害除鄭𤣥王肅本/皆作鳥夷
夾右碣石入于河史記漢書/河作海
 蔡傳曰碣石地志在北平郡驪城縣西南河口之地
 今平州之南也冀州北方貢賦之來自北海入河南
 向西轉而碣石在其右轉屈之間故曰夾右也箋/
 山海經碣石之山繩水出焉東流注于河郭璞曰或
[001-18b]
 曰在右北平驪城縣海邊山也則碣石在河之右而
 近海矣蓋海水瀰漫稽天混茫無際遼東西貢賦入
 河之道㣲茫難認屹然有碣石髙峙其右穹窿如柱
 舟楫入河望之儼在其右掖則南向入河西轉以此
 為識唐陸徳明釋文曰夾音協帶也宋楊伯嵒九經
 韻補曰夾音協以其居河之右如人之右脇然也孔
 氏傳曰碣石海上山禹夾行此山之右而入河逆上
 夾字以本音讀之失其㫖矣杜佑曰碣石山在漢樂
[001-19a]
 浪郡遂城縣秦長城起此為左碣石禹貢碣石在平
 州南三十餘里為右碣石
 蔡傳曰程氏曰冀為帝都東西南三面距河他州貢
 賦皆以達河為至故此三方亦不必書而其北境則
 漢遼東西右北平漁陽上谷之地其水如遼濡滹易
 皆中髙不與河通故必自北海然後能達河也箋/
 袁坤儀曰謂遼濡滹易之水皆中髙不與河通者誤
 濡易滹沱諸水去帝都近漢書注易水出故安至苑/陽入濡又濡水有二一出
[001-19b]
 涿郡合易水一出遼/西肥如縣南入海陽縱使入河亦不由行遼水又在
 塞外安得中之郡國志注引郭璞山海經注潦水出/塞外御白平山水經作衛白平今本
 山海經作衛臯山當是誤合/白平為臯志又誤衛為御也
 蔡傳曰韋昭以為碣石其山皆在河口海濱故以誌
 其入貢河道歴世既久為水所漸淪入于海已去岸
 五百餘里矣箋/按漢地志右北平驪成大揭石在縣
 西南王莽改縣曰碣石史記蘇秦列傳燕地方二千
 里南有碣石鴈門之饒封禪書北至碣石巡自遼西
[001-20a]
 若果淪入于海去岸五百里所謂在縣西南者何山
 南有北至者又何石也蓋遼東為古幽營二州之域
 舜分冀東北為幽即今廣寧以西之地青東北為營
 即今廣寧以東之地東至鴨緑江西至山海關南至
 旅順口北至開元城三面瀕邊一面阻海特碣石一
 線之河可通貢道自島夷入貢而外不使習知其内
 地夷險聖人制貢之意㣲矣哉
 
[001-20b]
 
 
 
 
 
 
 
 禹貢㑹箋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