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55 尚書七篇解義-清-李光地 (master)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尚書七篇解義卷二
            大學士李光地撰
 禹貢
  貢者賦貢之總名
禹敷土隨山刋本奠高山大川
  古雖有州域然洪水茫茫疆界不别道路不通禹
  欲治之先分定其州域以為水之脉絡實因於山
[002-1b]
  故隨山以視之然後察源知流而有所用智伐木
  以通之然後居高臨下而有所施功又定其山之
  高者川之大者以為之綱紀使高者無壅則下者
  自行所謂滌源者也大者有歸則小者自殺所謂
  注海者也此禹治水之要也
冀州
  冀州在北為都畿故首事焉其餘則自東而南而
  中以終於西既順地勢實符天道此所以平而且
[002-2a]
  成也
旣載壺口治梁及岐
  三者皆冀州山河所逕也按下導山河北之山以
  壺口為首故始事焉梁岐先儒以為呂梁狐岐者
  是
旣修太原至于岳陽覃懐底績至于衡漳
  四者皆地名汾淶淇漳諸水之所經也先事於河
  而次及諸水至漳水合流以下則冀州之域盡焉
[002-2b]
厥土惟白壤
  土無塊者曰壤中有脉墳起者曰墳膩者曰埴濕
  者曰塗泥鹵者曰斥按此經九州北方之地多壤
  東方多墳南方多塗泥蓋土性使然其中因高下
  又不同言其㮣爾
厥賦惟上上錯厥田惟中中
  賦先田者所賦不止於田也畿内如山藪園林之
  𩔖皆有征但薄耳其所以無貢者亦以此也諸賦
[002-3a]
  錯字之義舊説詳之
恒衞既從大陸既作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于河
  冀州地盡山海舜分其東北以為幽并此恒衞大
  陸以至島夷皆其地也恒衞二水名大陸澤名島
  者附海之處皆在古常山郡以東盡於遼界既與
  冀分復以其地邉遠貢賦微薄不在九州科則之
  内故叙於田賦之後而紀其入貢之道則由夾右
  碣石以入於河也碣石既不可考夾右之義亦當
[002-3b]
  闕戰國策以碣石在常山郡○或曰夾古陜字此
  句實總冀州言之如諸州之例蓋除中間近都者
  易致遠者必自河達此經上言壺口下至島夷故
  極西則由陜右極東則由碣石以入於河如雍州
  西河渭汭之例也
濟河惟兖州
  此後諸州皆表其南北東西山川以為封域
九河既道
[002-4a]
  黄河水大東北土疏夏秋之間橫流衍溢故禹於
  其趨海之處播為九道以殺其勢而遠其害然其
  遷改淤淺甚易蓋不可知久矣乃欲一一尋其故
  跡所謂勞而罔功者也
雷夏既澤灉沮㑹同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
  兖地宜蠶而水患最甚故河既疏分澤又受水小
  水又俱循道然後桑土可蠶民得平土而居也
厥土黑墳厥草惟繇厥木惟條
[002-4b]
  孟子言洪水未平草木暢茂故禹益烈而焚之刋
  除以通道今此兖徐揚三州以草木暢茂驗水平
  者蓋孟子所言上游耳此三州者泛濫獨甚滅木
  棲苴非他地比故觀植物之得其性而水土之平
  可知也
厥田惟中下厥賦貞作十有三載乃同
  貞字之説蔡傳得之周書所謂惟正之供明以薄
  為其道也
[002-5a]
厥貢漆絲厥篚織文
  絲織成者則入于篚以貢蓋既施𤣥黄則䕶風雨
  之剝蝕也
浮于濟漯達于河
  濟水自河溢出故可以達河達河則達帝都矣自
  此以下諸州皆同其不言達河者以其所達之水
  又可以達河也
海岱惟青州
[002-5b]
  山之表州者岱華衡荆而已
嵎夷既略濰淄其道
  岱宗之麓綿亘數千里與西山相揖故大水從西
  來者至此皆不得通非北趨即南下古今河道是
  其驗也是以東方諸州青之水患獨減惟略嵎夷
  道濰淄而已古注謂施功少曰略
厥土白墳海濵廣斥厥田惟上下厥賦中上
  青徐壤相屬以斥地多故田降徐一等無水患人
[002-6a]
  稠功勤故賦升徐一等
厥貢鹽絺海物惟錯岱畎絲枲鉛松怪石
  凡布帛之𩔖織成者入篚未成曰貢自兖州𤼵凡
  可見也然此之絺豫之絺紵似為織成者而不入
  篚布帛精麄之别也惟錯先儒有兩義疑與賦法
  之錯字同言間以海物雜而貢之明不責其不供
  也豫明言磬錯此則不同
萊夷作牧厥篚檿絲
[002-6b]
  舜分青地以為營州自萊跨海而亦為之州牧其
  為附庸之州與冀之幽并同故舜典肇十二州咨
  十二牧禹貢則惟附見而不列疑舜禹互相變革
  者非也然此言作牧冀不言者王畿無外略其牧
  號且或以王官兼之如周家内諸侯之例也檿絲
  萊産其牧貢之餘則統於青也凡貢篚系於夷之
  下者皆其夷所貢夷者邉裔之稱為版章所及非
  如雍州之崑崙析支渠搜時通中國者也此言作
[002-7a]
  牧别於下淮夷島夷統於徐揚不作牧者
浮于汶達于濟
  下導水濟㑹於汶而濟自河出
海岱及淮惟徐州
  明在青揚之間
淮沂其又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東原底平
  徐古無河患然西來東來之水皆注焉舉淮沂二
  者足以見凡矣今大河又趨徐是以水患為天下
[002-7b]
  劇
厥土赤埴墳草木漸包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
  田高賦降三等亦以水患故
厥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濵浮磬
  用分封者居首飾旗章者次之作樂器者又次之
淮夷蠙珠暨魚厥篚𤣥纖縞
  篚亦淮夷所貢
浮于淮泗達于河
[002-8a]
  河淮合流近耳古則由淮入泗泗有通道以達于
  河先儒辨之悉矣
淮海惟揚州
  此海字包東海南海蓋盡今越地也詩曰至于南
  海
彭蠡既豬陽鳥攸居三江既入
  彭蠡以此及下導川文義考之當為巢湖非鄱陽
  也江流至此有所豬畜故不㪚漫而文在三江既
[002-8b]
  入之上三江者漢為北江江為中江九江為南江
  或以震澤下流由松江入海者當之非是鄭氏辨
  之當矣然或謂豫章之水為南江似亦未允豫章
  之水盡入鄱陽鄱陽湖口便與江連無所謂江者
  惟洞庭距江尚遠水出成江然後與大江者㑹故
  雖澤而以九江號之蓋没其本已此於江沔合處
  亦近三江之名由此生也至揚州則合流已遠猶
  曰三江者存其源也猶洞庭受九水以成澤出而
[002-9a]
  成江猶蒙九號皆存其源之意此不足為疑端也
震澤底定
  震澤者自大庾分支北行其高大者曰黃山山下
  羣水奔滙以為太湖出松江以入於海今湖州人
  亦苦水患故必欲令源疏流殺而後底定也此於
  彭蠡三江各不相貫北方學者宜其多誤矣
篠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喬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
下厥賦下上上錯
[002-9b]
  兖徐序草木於土之下此先言之者南方草木尤
  盛冬夏常青是以土雖塗泥田雖下下而所賦則
  升三等不獨人工之修蓋亦天地之氣温煗種植
  為宜也
厥貢惟金三品瑤琨篠簜齒革羽毛惟木
  篠簜次於金玉尚禮樂之器也木次於齒革羽毛
  下用器也
島夷卉服厥篚織貝厥包橘柚錫貢
[002-10a]
  數者皆島夷所貢橘柚以逾嶺者為美於時為島
  夷矣
沿于江海達于淮泗
  由江入海由海入于淮泗
荆及衡陽惟荆州
  荆山有二此則南條之荆也以此山之外表其州
  故曰荆州
江漢朝宗于海九江孔殷
[002-10b]
  江漢此時未至海也以前此亦橫流至是而合流
  滔滔以赴於海故竟其委言之洞庭聚九水而出
  為江前此散漫至是亦中正循軌以入於江故曰
  孔殷蓋所謂三江者於此備矣然九江離言之者
  本州之水不與江漢源遠者同也
沱濳既道雲土夢作又
  沱濳江漢之别流雲夢沮洳之藪澤也江漢朝宗
  故沱濳亦道九江既殷故雲夢亦出
[002-11a]
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中厥賦上下
  土性田則略與揚州同而賦亦加等皆以其地炎
  煗種植之利也至今楚之粟米四方猶仰頼焉
厥貢羽毛齒革惟金三品杶榦栝栢礪砥砮丹惟箘簵

  荆之羽毛齒革通乎南粤在揚之上金則在揚之
  下故其語序若此
三邦底貢厥名包匭菁茅厥篚𤣥纁璣組
[002-11b]
  荆地有三邦者貢此諸物也名或曰茗也古字通
  周禮祭祀喪紀則聚荼蓋亦大禮所用故與包茅
  並言璣組猶貝錦蓋一物也
九江納錫大龜
  九江貢此物也有之則獻焉故曰納重之故曰錫
  不與揚豫之錫貢同
浮于江沱潛漢逾于洛至于南河
  兼沱潛者道將北首非可以沿流行遇有支流勢
[002-12a]
  直北者則取逕就之矣江漢與洛不通中間陸道
  隔之故曰逾
荆河惟豫州
  殷都近洛蓋豫州地故曰景員維河維彼荆楚居
  國南鄉
伊洛瀍澗既入于河
  後雍州漆沮涇灃入渭則詳之此伊瀍澗亦入洛
  而略之者掩於河之尊立文之體也
[002-12b]
滎波既豬導菏澤被孟豬
  滎濟自河出者又停蓄而後行周禮其浸波溠則
  二水皆澤名也滎又與菏澤㑹其水必盛閒流入
  孟豬也
厥土惟壤下土墳壚厥田惟中上厥賦錯上中
  壚疏也疏土曰壤有脉起曰墳墳則幾於埴矣埴
  則膠而不疏矣上冀州地壤兖青地墳徐則由墳
  一變而埴今豫州之土上者固壤而疏下者雖墳
[002-13a]
  而亦疏明與冀雍相近間雜山東諸州而猶不同
  蓋土中氣和故也冀州田下此一等賦高此一等
  冀總㑹雜賦為數又帝畿之内省助勤而人功修
  也此州單出田賦遂錯出上上與冀州並者周公
  曰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㑹也
  陰陽之所和也夫是以百物阜安然則雖物土性
  尤關天道也
厥貢漆枲絺紵厥篚纖纊錫貢磬錯
[002-13b]
  纊綿之細者亦防漂濕故入篚
浮于洛達于河
華陽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藝沱濳既道
  梁州江漢出焉故紀岷嶓沱濳而源流備矣枝流
  既多隨處疏治故沱濳既道與荆州複
蔡蒙旅平和夷底績
  先儒説蔡蒙二山沫水所逕漂疾為患故曰旅平
  和夷或謂夷人所居蔡氏謂經言底績者皆地名
[002-14a]
  嚴道以西有和川夷道或其地也按下經云九山
  刋旅今九州惟梁雍言旅者記曰三王之祭川也
  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雍梁山之宗水之
  源故特于二川發凡焉
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賦下中三錯
  黎黑也青黎者塗泥之一變故其田與荆揚俱為
  下則賦降田一等間升與田準而又或不及科負
  山多陰不如荆揚炎地故也
[002-14b]
厥貢璆鐵銀鏤砮磬熊羆狐貍織皮
西傾因桓是來浮于濳逾于沔入于渭亂于河
  其西北界須因桓水而來浮于濳以下則與州之
  所同也逾入兩字錯互呉氏説得之蓋濳固與沔
  通而沔渭不相涉必也由沔入褒由斜入渭而褒
  斜之間尚湏陸行百餘里曰逾于渭方與荆州逾
  洛之例合也不曰達于河而曰亂意者河渭合流
  勢必湍急舟人斡運用力不同
[002-15a]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
  弱水極西不與州中之水相溷故先之
涇屬渭汭漆沮既從灃水攸同
  渭汭當與下文同恐非二水也導水渭東㑹于灃
  又東㑹于涇又東過漆沮此錯言之者彼以西東
  為序此以大小為義其主於渭均也渭為大涇次
  之灃次之漆沮為小故舉涇屬渭者於中而下及
  漆沮上溯灃水則文義備矣
[002-15b]
荆岐既旅終南惇物至于鳥鼠
  略冀州之山則自西而東雍州之山則自東而西
  終于鳥䑕者渭源所出雍之望也○按上九州之
  例大約大水居前陂澤小水次之間及原隰則水
  平之效而經理田賦之端也如兖之九河徐之淮
  沂揚之三江荆之江漢豫之伊洛瀍澗入河皆天
  下大瀆故首紀惟冀梁首以山者治河自壺口始
  治江自岷嶓始也青雍江河皆不經焉而一極西
[002-16a]
  一極東禹之功東漸于海西被於流沙不可不表
  其處也故紀嵎夷弱水明跡掩之所盡各從其大
  者也天下大勢起於西北故雍之山詳焉而特曰
  旅
原隰底績至于豬野
  此原隰豬野恐非地名泛言高下之土皆平藪澤
  亦治
三危既宅三苗丕敘
[002-16b]
  三危黑水所經三危既宅黑水順流也
厥土惟黃壤厥田惟上上厥賦中下
  土之色性皆純故田上上然賦下五等者人功差
  也冀田中中以堯舜所都賦入為天下最蓋勞來
  之功遠矣雍僻西陲雜于戎俗是以五穀之利未
  興厥後后稷之孫實君其土世修農業而以教民
  故其詩曰信彼南山惟禹甸之畇畇原隰曽孫田
  之文武周公不忘舊事周原膴膴名于天下矣秦
[002-17a]
  人承之用耕戰富强遂兼諸侯世變風移非禹之
  舊矣
厥貢惟球琳琅玕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㑹于渭汭
  其北境者自積石至龍門西河與南境者㑹于渭
  汭也文勢略與梁州同
織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敘
  言織皮者此三國之西戎亦即敘而時入貢也荒
  服之外故附于後蘇氏欲以屬於球琳琅玕徒見
[002-17b]
  萊夷淮夷島夷之隷東州而不慮彼近而此遠也
  荒服猶曰世相朝也况其外者豈與嵗執壤奠者
  比乎
導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壺口雷首至于太岳底桂
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上以九州為經山水為緯此下以山水為經州域
  為緯蓋後世治水皆就一處施功故管氏以曲防
  為戒白圭以鄰壑自矜也禹覽天下之大勢興天
[002-18a]
  下之大利行所無事而不鑿焉其要存乎導之而
  已導之之迹非自源徂流不可得見也山止而不
  行亦曰導者山之高下相因即水勢所自起循其
  條理以為紀綱故曰導也岍岐荆雍州山在河南
  壺口以下皆冀州山在河北故曰逾于河文義當
  然固非山逾亦非人逾也中間言某至某者條理
  段落相屬近者也入于海者自言山形至此没盡
  以為水入禹入者皆非也
[002-18b]
西傾朱圉鳥䑕至于太華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呉氏曰唐志泗水縣有陪尾山泗水出焉孔疏以
  為在安州安陸縣者非
導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
  上二條多河濟渭洛淮泗之源流所在北方之山
  也故第二條蒙上文不言導此下二條江漢之源
  流在焉南方之山也故别以導字起之詩曰滔滔
  江漢南國之紀
[002-19a]
岷山之陽至于衡山過九江至于敷淺原
  過九江與逾于河同蓋為洞庭所隔西山勢斷故
  越此一支至敷淺原又為鄱陽所隔而勢又斷敷
  淺原朱子以為廬阜是也此外尚有一支自大庾
  嶺分派今之江南兩浙福建以及廣之東偏皆是
  其地經言震澤底定則此地禹亦至焉然其原未
  之窮也故其山皆不書○按上四條惟第一條言
  入海餘三者或長或短率無入海之文謂禹跡所
[002-19b]
  未經乎則嵎夷蒙羽蓋施功焉揚山雖不見於經
  然三江入處山形必盡是皆入海之地導山之所
  當詳也而皆闕焉何也愚於揚山既知之矣獨岱
  為嶽宗用表青徐之畛迤東即是其入海處經文
  不及以是蓄疑曽因 奏對備聞山東諸山之脉
  自營州跨海而來遣官按履經十餘年非意之也
  惟青徐之山從塞外來揚州之山又自嶺表至二
  者皆左繞右衞為九州藩蔽故與四條條理段落
[002-20a]
  在土中者不同當日禹跡所陟北不踰垣南不出
  徼而又知三州之山其脉絡有所自於三州之水
  言入海者則無源於上三條言入海又與入海之
  山初不相屬也聖人於所未見則闕如是以徵信
  於萬世
導弱水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
  弱水九州之外水也故先之
導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002-20b]
  黑水雖雍梁州界亦非域中之水故次之
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底柱又東至
于孟津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北過洚水至于大陸又北
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
  此下皆九州之水也導山以北南為序導水以大
  小為序河來最遠而大故先之漢不大於江以入
  於江而總為江故先江也濟淮自入海故次江渭
  洛入河故次濟淮按大陸在冀州河至大陸之北
[002-21a]
  始播為九而兖州言九河既道豈兖州亦有大陸
  抑自兖始疏分至冀而始備九也同為逆河先儒
  謂既分而復合者亦未知然否恐其文意但曰九
  者皆謂之逆河也逆迎也衆瀆皆受大河水者猶
  迎之也
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
别南入于江東滙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于海
  滙迴也水至此而紆迴停注言滙澤為彭蠡則是
[002-21b]
  漢江之水所注入也舊以鄱陽為彭蠡其來遠矣
  然鄱陽自受本州諸水出與江㑹於經文不合且
  上列揚州舍曰三江而先彭蠡以南北大小之序
  求之亦皆不合也惟以為巢湖者近是巢湖無源
  而受漢江之水滙澤之義既通又有所停蓄而後
  安流與前三江既入者亦相貫矣北江之説亦於
  三江及之蓋推其自為一源者雖至合并猶按南
  北以存其號無可疑也經言北江中江必有南江
[002-22a]
  足為三江之證於此聚訟而更别求經外之三江
  以實揚州之瀆無乃所謂棄經而任傳乎
岷山導江東别為沱又東至于灃過九江至于東陵東
迤北㑹于滙東為中江入于海
  曰過九江不言㑹漢者蒙上條也北㑹于滙則鄱
  陽是己説者以滙即為彭蠡然滙猶豬也羣澤皆
  得名之於時鄱陽未有名直曰滙也云爾彼云滙
  灌注之稱此云㑹合同之號豈得同乎巢湖在北
[002-22b]
  則系之漢鄱陽在南則系之江以𩔖相屬亦無可
  疑者蜀江至此北折故曰北㑹謂當言南㑹不當
  言北㑹者尤非也
導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滎東出于陶丘北又東
至于菏又東北㑹于汶又北東入于海
  諸水惟此不言所導之山蓋其隱見尤與他殊也
導淮自桐柏東㑹于泗沂東入于海
  河性轉徙而山東之地泰山之麓橫亘不可通故
[002-23a]
  直下趨徐遂與淮合去江三百里天下瀆水隱有
  交流之勢亦古今一大變遷也
導渭自鳥䑕同穴東㑹于灃又東㑹于涇又東過漆沮
入于河
導洛自熊耳東北㑹于澗瀍又東㑹于伊又東北入于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刋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
海㑹同
[002-23b]
  約上治九州導山水者而總言之有川則有澤或
  分其勢而收其漫或聚其合而一其歸如人之兩
  足一止一行相為用者也故彭蠡三江江漢九江
  文皆相屬義皆相貫然止者可陂而流者不可障
  也滌源者去其壅閼使水自洗刮而已陂則防水
  之害興水之利故二者於洪範為一潤一下於易
  為一險一説一物而兩體二用也四海又廣言之
  九州既平治而合一遂通道於九夷八蠻也
[002-24a]
六府孔脩庶土交正底愼財賦咸則三壤成賦中邦
  又約上辨土物制田賦者而總言之財賦兼貢賦
  之物六府皆在其中也成賦專乎田賦惟以土穀
  言也正征也六府修則天下之利興矣然庶土交
  征而必致其愼焉使貨之出於地者有餘君之取
  於民者有節上下之間不貴異物賤用物此所謂
  愼也至於田賦必以上中下之土為則而施權衡
  焉或田高而人功未修則勞來而且輕之或賦重
[002-24b]
  而土地弱薄則寛減而加惠之以是成賦雖一時
  之宜而萬世可師也
錫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土地平人民安乃定封建之制廣文德之教故商
  頌歌契而曰禹敷下土則方外大國是疆矣契承
  之而興教自小國大國無不逹者此其成效也既
  胙之土又命之氏蓋自域中以至方外包下五服
  皆在其中文德既修故天下敬服我之能以德先
[002-25a]
  之而無有違我所行者德先猶周誥所謂孚先恭
  先
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
四百里粟五百里采
  殺漸遠之勞也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諸侯
  采地在近小國次之大國又次之是時冀幽并皆
  有牧則甸服有諸侯矣而不言者或以内諸侯别
[002-25b]
  之如前萊夷稱作牧而冀州無之也采地應在畿
  内或不足則及於近畿者
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衞
  以上言若百里者自内數之言第幾百里以外也
  此下言若百里者自外數之言此數百里以内也
  此等皆諸侯不言者蒙侯服也近者出入與天子
  圖度政事遠者禦侮於外榦不庭方詩曰天子揆
  之又曰萬邦之屏
[002-26a]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
  侯服者言自此以外始建侯也綏服者言諸侯於
  天子朝覲享燕之𩔖巡行省視所及懐撫之道略
  與侯服等也此外亦有諸侯但或為要束以齊一
  之或以荒忽而寛假之雖與綏異然此固所以綏
  之也大抵聖人之制詳内略外故九州皆則壤成
  賦而畿内獨以甸名粟米之征又加詳焉舉此而
[002-26b]
  餘可知也要荒之君所治者夷蠻所居者流蔡蓋
  不特以為化外之民而且以為禦魑魅之地似乎
  斥而遠之矣然聖人自有漸化夷蠻之道三苗猶
  丕叙况其他乎至流蔡者性近夷蠻而且不若故
  使其君長以夷蠻之治治之雖曰不易其俗於内
  地略然所以因其性移其風而需之久者並生之
  意同也○以上言錫土姓之事
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禹錫𤣥
[002-27a]
圭告厥成功
  聲者德之著教者德之施有聲是以應有教是以
  化故曰文命敷于四海此則所謂祗台德先不距
  朕行者也○案東西言地者自冀州而東西出其
  地尚遠也朔南不言地蓋冀州已處極北獨南方
  之地長耳故特言其自朔而暨於南冀帝都不言
  故南地亦不識也五服之制舊説謂甸服居中東
  西南北各二千五百里然冀州固非土中考之此
[002-27b]
  經則迤北無州何自而成此制乎愚意此亦就其
  地之有者言之如東西南三面此制可行也北方
  則闕諸未可一槩量也或謂如此則不應五千之
  數曰五服者王制之中然聲教之所及則遠矣如
  上九州西以黑水為界而又曰弱水既西南以衡
  陽為盡而又曰入于南海跡既揜矣教亦及焉則
  此訖於四海者是也故曰弼成五服又曰至于五
  千曰州十有二師又曰外薄四海其立言固有法
[002-28a]
  矣用此言以參此東西朔南之指則是五千者聲
  教所及有在九州五服之外者其四方長短偏正
  固不足論微論南北即東至海近而西距流沙遠
  長短偏正固已别矣今以星度里差推之凡極高
  差一度而地差二百五十里自塞盡處極高四十
  二度至廣海戴日極高二十三度恰地五千里東
  西宜亦若是聖人之言不虚設也或以後代幅員
  動萬餘里而病其狹豈知此為九章量法漢儒所
[002-28b]
  謂虚空鳥道者寧若後代合山川紆折計乎不知
  此而徒拘文按圖索之此新莽所以為天下嗤也
 洪範
  洪範者大法也意即顧命所謂大訓者也河出圖
  洛出書聖人則之其學皆興於殷之末世周人世
  守與天球赤刀並列焉
惟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
  商曰祀稱祀者存箕子之志或曰箕子自作也武
[002-29a]
  王既問箕子既對恐失其意故又使箕子書諸䇿
  焉
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隲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
其彞倫攸敘
  隲者陟也自民以言天則曰降降中降祥之𩔖是
  也自天以言民則曰陟謂其存乎上帝之心其性
  其命皆黙與天通故曰陰隲也如此則天之愛民
  甚矣必篤生賢聖相助上天以協民之居協居者
[002-29b]
  謂使之各得其所也易曰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
  民武王又嘗曰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皆謂是
  也順天保民之道必有經常條理舉而措之是謂
  彝倫所敘
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鯀陻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
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
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五行者天道民事之首汨陳五行則其餘無所施
[002-30a]
  矣不畀洪範九疇者自後錫禹洛書而追論之也
  錫洛書之意是命禹作洪範九疇故直以洪範九
  疇目之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
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
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嚮用五福威用
六極
  洛書之數具天地人之理人者天地之心也成位
[002-30b]
  乎中而天地之理得矣神禹觀𧰼而有啓於心故
  述九𩔖以寓常道三才有上中下之位王者則上
  謹於順天中以修身而下以治世此三者其綱也
  五行者天道之大五事者修身之要八政者治世
  之法五紀則五行之播於四時者也皇極則五事
  之止於至善者也三德則八政之成乎民風者也
  稽疑者五氣布四時行而復察其吉凶之幾庶徵
  者五事修皇極立而復參以天人之應福極者八
[002-31a]
  政厚三德成尤必期於太和洋溢而後已焉此九
  者其目也修已以敬故曰敬用農者四民之本故
  曰農用協者測驗之合建者儀表之端乂者欲其
  協於中明者欲其決於疑念者省察之謂嚮者以
  為期威者以為畏也王者所以相天陰隲之意而
  恊民居其始終條理無過是矣○此條似為禹洪
  範九疇之本文以下則皆箕子衍説以明之也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
[002-31b]
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
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水火者氣也故一曰水二曰火木金者質也故三
  曰木四曰金土者兼載五行故五曰土潤下之𩔖
  因其性以取其用也作鹹之𩔖於用之中而指其
  最切者也詩云民之質矣日用飲食非五行而物
  何以生哉
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
[002-32a]
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從作乂明作哲
聰作謀睿作聖
  貌言𤼵於己故一曰貌二曰言視聽通於物故三
  曰視四曰聽思者合外内之道故五曰思恭從明
  聰睿則五者各舉其職矣肅乂哲謀聖則五者各
  盡其理矣
三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
曰司寇七曰賔八曰師
[002-32b]
  民生於食資於貨故一曰食二曰貨知養人則宜
  知事神故三曰祀司空以定民居司徒以興民德
  司寇以治民亂故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
  賔以禮邦國也師以威邦國也故七曰賔八曰師
四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厯數
  歲者日周於天也月者月㑹於日也日者日出入
  於地也星辰者緯星之遲速留逆經星之早晚伏
  見也厯數者日月星辰之參差齊㑹千載可坐而
[002-33a]
  致者也
五皇極皇建其有極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惟時厥
庶民于汝極錫汝保極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人無有比
德惟皇作極
  皇極一而已非如他疇之有條目故釋其義惟曰
  皇建其有極言王者作君作師為天下表也五福
  在九疇之終而此豫言之者王者體天陰隲下民
  之心必欲躋之五福之域而福不在德之外故建
[002-33b]
  極者所以斂福於已而即所以敷錫庶民者也敷
  錫之道使之觀感而興焉使之率教而化焉使庶
  民皆於汝取法則觀感之深也與汝保守此法則
  率教之至也是以在下之民皆無淫朋有位之人
  皆無比德者惟皇有以作之極而已
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之不協于極不罹于
咎皇則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則錫之福時人
斯其惟皇之極
[002-34a]
  此條及下條皆言敷錫之道也有謀為持守民之
  上也未合於善而未罹於罪民之次也𤼵其好德
  之心由次而向於上者也故其上者汝則當念之
  而不忘其次者則當受之而不棄又當平和汝之
  顔色其自言好德者汝則教之以錫其福則人皆
  於皇而取法無有不日遷於善者矣
無虐㷀獨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
昌凡厥正人旣富方穀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時人斯
[002-34b]
其辜于其無好德汝雖錫之福其作汝用咎
  㷀獨凡民側微者也高明有位尊顯者也㷀獨者
  固不可虐而棄之高明者則尤當畏而尊之此二
  句承上凡庶民而起下凡正人之意也有猷有為
  有守固善也若有能有為未必其有守使之自恥
  其所行焉則汝國其昌矣然養恥之道在重其禄
  人富則自力於善而有愛國之心茍不能使與汝
  家相好則是人必至入於罪辜於其無好德之心
[002-35a]
  之時汝雖錫之福而教之反以汝為降之咎而虐
  之矣凡民皆然而自有位者始所謂養賢以及萬
  民者也夫富也好德也五福之兩事也然壽康考
  終天之所制皆不可錫惟其本在於好德而好德
  之本在富此則養而教之君所可錫者也建皇極
  者知此故其治世也養之而八政厚焉教之而三
  德修焉
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
[002-35b]
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
無側王道正直㑹其有極歸其有極
  上言敷錫庶民之事此乃正言建極之道也王謂
  前王也偏頗好惡則泯於心偏黨反側則絶於事
  一惟前王之道路是遵以立於蕩平正直之域蓋
  恭從明聰睿各極其至則清明純粹而私欲不留
  其大中至正之善固自如此也如此然後能建極
  以斂福而錫之而民莫不㑹歸焉
[002-36a]
曰皇極之敷言是彝是訓于帝其訓凡厥庶民極之敷
言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
下王
  敷言者敷錫庶民之言也言出乎身加乎民故事
  有五而所以通上下之情者言而已矣承上文言
  民既㑹歸於有極故其於上之所敷錫者咸曰此
  皇極之敷言是常道也是至教也非王之訓而于
  天其訓之也於是相與守其訓而服行之以自親
[002-36b]
  於天子道德之光其心盖曰訓我者固至矣而天
  子之愛我者如父母其恩不可悖尊則元后其分
  不可違也所謂于汝極錫汝保極者如此
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彊弗
友剛克爕友柔克沈潛剛克髙明柔克惟辟作福惟辟
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
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國人用側頗僻民用
僭忒
[002-37a]
  三德者因民之習俗氣質而施之使咸適于中道
  者也平康則以正直之道行之則不識不知順帝
  之則矣以剛克剛以柔克柔所謂一猛一寛政之
  善經也以剛克柔以柔克剛所謂矯偏歸正教之
  善術也此三者皆不離乎威福之柄而行使失於
  委任而有顯擅其勢者惑于聽受而有隂竊其權
  者則必有害于汝之家有凶于汝之國於斯時也
  所施失當而三德不行矣有位之人自側而頗自
[002-37b]
  頗而僻凡厥庶民自僭而忒其勢則然也民洽于
  中奚有哉
七稽疑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霽曰蒙曰驛
曰克曰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立時人作卜筮
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
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
從是之謂大同身其康彊子孫其逢吉汝則從龜從筮
從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庶民逆
[002-38a]
吉庶民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卿士逆吉汝則從龜從筮
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龜筮共違于人用靜
吉用作凶
  卜書以五行為體其兆則雨霽蒙驛克分焉筮書
  以陰陽為卦其動則貞悔見焉忒者事之參差疑
  而未決者也推而衍之易所謂大衍是也人者神
  所依故以人謀為先神者人所主故以神謀為重
八庶徵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
[002-38b]
  五者皆切於民物故徵驗以此為大
曰時五者來備各以其敘庶草蕃廡一極備凶一極無
凶曰休徵曰肅時雨若曰乂時𤾉若曰哲時燠若曰謀
時寒若曰聖時風若曰咎徵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暘若
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風若
  時是也時五者猶前所謂時五福也來備而又各
  以其敘則下所謂時也一極備則不敘一極無則
  不備則下所謂恒也肅乂哲謀聖者貌言視聽思
[002-39a]
  之有則是以時者應之狂僭豫急蒙者貌言視聽
  思之無度是以恒者應之洪範之書以五行為本
  故五事庶徵皆以水火木金土之序相次卜之雨
  霽蒙驛克亦然餘則有不可悉配者不必強為之
  説也
曰王省惟歲卿士惟月師尹惟日歲月日時無易百穀
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嵗時旣易百穀
用不成乂用昬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寧
[002-39b]
  王者既以修身之五事自省矣然修身必見於政
  而有君不可無臣故必上下交儆庶績咸熈然後
  天和可召也王者如天故驗以歲而總其成卿士
  師尹如日月故驗以月日而考計其得失如自嵗
  之大推而至於月日之小雨𤾉燠寒風之時無易
  而百穀成則可以驗王者之政治明矣卿士師尹
  得人而俊民章矣室家蒙澤而平康矣如自日之
  小積而至於月歲之大雨暘燠寒風之時盡易而
[002-40a]
  百穀不成則可以驗王者政治昏而不明矣卿士
  師尹不得人而俊民微矣室家不蒙其澤而不寧
  矣蓋修身固其本然必至此然後盡省驗之道也
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
月之從星則以風雨
  庶民惟星承王者卿士師尹而𩔖及之星繁繫於
  天而日月經緯之猶庶民衆附於君而卿士師尹
  綱紀之也列宿躔歴與氣候相應氣候之所當若
[002-40b]
  星之所好自風雨之變者而各有攸好則寒燠之
  常者可知矣是以日月之行星也或冬或夏是寒
  燠不失其節也月之從星也或風或雨是風雨不
  愆其期也以日月之從星好驗卿士師尹之順民
  欲否則有當燠不燠當寒不寒當風雨不風雨者
  星失其所好其驗在於民失其所欲矣此又參以
  天象驗之然亦即雨暘燠寒風而求其端耳非如
  後代星家雜候禨祥之説也
[002-41a]
九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
終命六極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
六曰弱
  至治之世王澤洋溢天與人應故其養民之優則
  感乎悠長豐厚之氣人皆壽富而且康寧其教民
  之切則感乎純粹和祥之氣人皆所好在德而莫
  不以善自終焉此蓋王道之成格於皇天是以莫
  之致而至者命也而王者則稱造命至此然後功
[002-41b]
  與天地竝而成位乎其中矣凶者考終之反短折
  者壽之反疾憂者康寧之反貧者富之反惡弱者
  好德之反也以五福為期嚮而以六極為畏懼堯
  舜所以猶病伊尹曰時予之辜者此也
[002-42a]
 
 
 
 
 
 
 
 
[002-42b]
案洛書之數中涵三才之象何則天圓地方𧰼之始數
之本也圓以一為根以三為體方以二為根以四為體
凡有三㸃求其交㑹之心而周之即圓一者其心之一
㸃也凡有四㸃求其直折之角而布之乃方二者其角
之兩線也此規矩所從生萬形所自出萬法所由起一
者數之始而非數也故乘除之算不行焉乘除之算自
三二起故易曰參天兩地而倚數凡竒皆天也凡耦皆
地也洛書之數竒居四正天之位也耦居四隅地之位
[002-43a]
也三自東方而左旋以相乘乘竒得竒/乘耦得耦八從三也故亦
左旋也乘耦得耦/乗竒得耦二自西南而右轉以相因乘耦得耦/乗竒得耦
七從二也故亦右轉也乗竒得竒/乗耦得耦此二者東西之緯數
也一自北方相乗而不易乗竒得竒本數/乗耦得耦本數六從一也故
亦不易也乗耦得耦本數/乗竒得竒合數四自東南相乗而以對乗耦/得耦
對數乗竒得竒/對數之合數九從四也故亦以對也乗竒得竒對數/乗耦得耦對數
此二者南北之經數也凡耦乗竒不能得竒故皆得其
合數東旋西迴北樞南向日月之行天地之道盡矣惟
[002-43b]
五者竒耦之交天地之㑹故三二之合五也一四之合
亦五也一二之積五也三四之積又即五之積也其𧰼
則據心而規運之即圓折角而平置之即方此所以在
洛書則居中而應人位夫子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
之交鬼神之㑹五行之秀氣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
故大人必以天地為本以日星為紀四時以為柄月以
為量鬼神以為徒人情以為田四靈以為畜蓋惟其全
體天地故能成能於天地之間體信達順以至乎順之
[002-44a]
極也洛書之數惟十無位終則返於一矣天地人之道
之所以不窮者此夫
 
 
 
 
 
 
[002-44b]
 
 
 
 
 
 
 
 尚書七篇解義卷二